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时政热点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1-06 21:53:07
时政热点论文

时政热点论文第1篇

一、背景链接

生态文明是价值观的革命,是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升华。与长期以来所提倡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等概念相比,生态文明具有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不能将生态文明建设简单化。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体现着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以人为本的现代思维,是人类对自己行为的深刻反思的重大成果

二、治理生态问题的措施

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既着眼当前,又考虑未来,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建设生态文明,前提和关键是如何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选择有利于生态安全的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有利于生态安全的产业结构,建立有利于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逐步形成促进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的良性运转机制,使经济社会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对后代人的需求不构成危害,最终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第二,建设生态文明,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其本质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是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根本目标,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评价标准。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目标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落实到改善人民生活上,坚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

时政热点论文第2篇

高中政治社会热点有效课堂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教师应并重情感态度教学、能力教学及知识教学。为了能够在课堂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优化高中学生的政治知识架构与提升政治学习能力,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社会中的时事热点,以便可以在跟随时代脉搏的基础上实现推陈出新。本文探讨了构建有效性高中政治课堂时应用社会热点的相关问题,旨在提高学生的政治思维能力。

一、丰富社会热点素材,有效导入教学内容

优化课堂导入方式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条件,因此可以利用社会热点为学生导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社会热点的引导下对政治知识产生求知欲望,并在课堂中以相对亢奋的状态配合教学过程以及学习政治理论。在为高中学生导入新课内容时要重视应用形式多样化的载体,包括视频声像、相声小品、音乐、漫画、图片以及文字等,让社会热点案例与事例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以便能够让社会热点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理解理论知识。例如,在对“政府的权力”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制度反腐”热点进行课堂导入,在讲解依法行使政府权力的内容前,可以先为学生播放制度反腐方面的热点新闻,或为学生展示在人民网上搜集的一些反腐漫画,以便让学生在观看视频与漫画的过程中对违法违纪行为产生感性认识,随后自然引出依法行使政府权力的相关问题。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会因此得到提升。再如,对“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全国春运电视电话会议”进行新课导入,说明民航局、铁路局、安全监管总局及交通运输部等政府部门的职责。

二、针对社会热点展开辩论,有效理解政治知识

高中学生通常会比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社会焦点问题,且随着知识量的不断增加与人生阅历的变化,对于一些社会热点也会产生独特看法。对此,可以在构建有效性高中政治课堂的过程中应用辩论教学模式,让学生针对热点问题展开辩论,并在准备辩论、参加辩论活动的过程中运用已经学习到的政治理论知识,以便在辩论社会热点的过程中可以受到一定的启迪与教育,由此培养分析政治问题的逻辑性思维。为了构建有效性课堂,在运用辩论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情况精选辩题,保证选择及设计的社会热点辩题具有贴近学生与贴近生活的特点,同时要针对社会热点设计思辨性较强的辩题,让参加辩论的双方能够产生较大分歧,并可以形成较强的思维冲突。例如,在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针对“延迟退休政策”展开辩论,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官员建议、国民情绪、专家意见及媒体建言等,并辩论是否应该实施延迟退休政策。此外,要重视对辩论过程进行巧妙调控,维持好辩论秩序,确保辩论活动可以起到加深知识理解程度的作用。辩论时间应控制在25分钟至30分钟之间,且教师应在辩论前说明辩论礼节、辩论技巧及辩论方法等,在辩论中可给予适当的引导与点拨。

三、引导学生获取信息,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将社会热点引入到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在紧密结合社会热点与政治理论的基础上改善教学效果,但如果学生不了解社会热点,则难以构建高效政治课堂,也无法有效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对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渠道主动获取、了解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以便可以有效改善课堂中的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够在教师呈现出社会热点后立即产生积极反应。为了让学生主动搜集社会热点新闻、信息等,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增设摘读环节,让学生朗读自己搜集到的社会热点,在朗读后结合所学的政治知识进行简单评论,教师则可以对学生所做出的评论进行鼓励、表扬及适当点评等,让学生能够在搜集社会热点材料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此外,可以让学生在黑板报中设置社会热点专栏,及时更新专栏中的内容,确保学生可以了解最新社会热点,保证社会热点的时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利用社会热点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高中政治教学,进而为有效性高中政治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在运用社会热点进行政治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准确把握好时代的发展特征、党和国家所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以便使时政教育与政治教育实现有效契合。

参考文献:

[1]杨付兴.复习学案导学法在高中政治复习课的实践研究――以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课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4,(10):35.

[2]张文君.网络媒体时代民主政治的“陷阱”――民主技术掩盖下政治逻辑的异化[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31-41.

时政热点论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热点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296-02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而作为新兴媒体的重要受众,大学生群体更加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然而,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仍处于未成熟阶段,缺乏对事物的认识、判断、分析能力,由此,在一些媒体的误导之下,部分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群体对国情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影响了大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程度、接受程度,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必须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一、社会热点问题的科学含义及特征

所谓“社会热点”问题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关注、议论多且比较集中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是刚刚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备受关注的事件,既包括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也包括关系人们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错,各种社会问题交织出现,大学生的思想空前地活跃,他们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变革,关注着国内外的“社会热点”问题。具体来讲,社会热点问题有如下特点:

(一)社会热点问题的典型性

一般来讲,社会热点问题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它往往是当前发生的、激起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某一突出的社会问题,反映了社会上大多数人对此类社会问题解决的普遍需要,诸如教育改革问题、就业问题、住房问题、医疗改革问题等。这些问题是每个社会成员都非常关注的,而且此类社会问题之前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导致公众对此产生积怨和很强的情绪化,当然社会公众中也包括在校的大学生群体。故此,这类问题具有典型性。

(二)社会热点问题影响的广泛性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从众心理,意思是一个人受到外界人群的行为的影响,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也会选择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意愿的行为方式。因为社会热点问题能够引起人们普遍地关注和积极地参与,并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从而使人们产生大致相似的社会心理,这就会让人们表现出共同的感受和体会,从而形成更加广泛的影响力。

(三)社会热点问题的复杂性

社会热点问题涉及的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有的社会热点问题可能是跨领域的,可分属不同领域,比如住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问题。同时,社会热点问题作为一个矛盾体,其中交织着各种问题形成的矛盾,涉及了多方面的利益关系,触动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可能引发全局性影响。因此,社会热点问题具有极大的复杂性。

二、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

(一)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需要

作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看待社会问题,并能以正确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对大学生进行填鸭式地灌输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条文。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随着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泛,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课本内有限的知识和理论,而是更加关注现实社会。但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发展和成熟之中,对现实社会缺乏理性、客观的认识,再加上生活中受到多方面信息的干扰和影响,特别是网络上信息泛滥、良莠混杂,就容易诱导学生对社会问题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分析。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能够培养大学生认识、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养,从而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二)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需要

传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枯燥、说教性强,大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甚至由于从中学就开始学习,感觉内容重复、质疑重复学习的必要性。但实际上中学与大学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如果能将大量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就能改变学生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重复感,引起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对政治的关注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能够与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相连的,尤其体现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教学中。例如,每年经济年度人物的评选和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选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相关;每年召开的“两会”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相关;每年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关;反腐败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相关等等。通过引入社会热点问题能够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从而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解决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困惑和质疑,这样就达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三、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法

(一)课前导入时事热点,激发学习兴趣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由于课程内容的理论性较强,学生的兴趣度低,这是教学中的普遍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对时事政治不感兴趣、不关注,实际上很多学生对此还是有着浓厚兴趣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使学生能够以不同形式参与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与讨论,教师对其进行评价总结、指正点拨,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一方面解决学生对此类问题的认识和困惑,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例如,课堂教学中可以插入“课前时事播报”的环节。先要求学生自由结成学习小组,要求每次课上在固定时间内每个小组对最近国内外发生的热点问题进行简要播报和评论,可以选择一件或两件时事。播报结束后鼓励主讲学生与台下学生进行互动问答,也可由台下学生补充或纠正播报过程中的疏漏或不当观点。最后由老师作总结评价,并要求其他组成员就此次时事播报的情况写一份评论上交,作为成绩考核的依据。这种教学方法能起到较好的效果,能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很好地结合,从而体现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和时政性。但在具体组织过程中,需要教师有力地组织和把关,部分学生在选题时喧宾夺主、只顾热闹,选择的题目内容与课程内容无关,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把关和规范。

(二)学生分析时事案例,构建课堂教学新形态

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应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进行模拟教学,这种方法能够增强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上讲台自主分析,教师在台下做指导。为了增强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在案例选择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社会热点问题作为案例的主要来源。这既考察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检测了学生对时事的关注度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需要作好组织和动员工作。首先,组织学生选题,先由教师限定选题范围,让每组学生在范围内选择一个题目,组别之间选题的内容避免重复,对于重复题目,教师适当进行调整;其次,组织学生收集材料,提醒学生一定要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整理和收集;再次,由学生撰写主题报告和制作PPT,教师进行指导修改;最后,学生上台演讲,教师做出点评。

(三)参与社会实践,延伸课堂教学

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范围很广泛,其主要形式包括社会调查、教学实践、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学习参观、勤工俭学等等,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和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例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教学中有“社会实践调查”这一环节,具体组织可以这样进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考调查指南选题,在课外进行一次社会实践,并认真撰写调查报告。选题要紧扣社会热点问题,如节能环保、文化产业、公共安全、助学、民生问题等,调查内容要涉及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文化问题、社会问题、生态问题等。这样就将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入延伸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环节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谛是教会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去客观看待社会现实问题,用战略思维去分析和看待国际国内大环境,树立大局意识和世界眼光,提高自己的鉴别力。将社会热点问题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才能潜移默化地使马列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才能真正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邱柏生.论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

[2]黄振宣,唐爱琼.社会热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法制与社会,2009,(12上).

时政热点论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热点问题高校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热点信息的传播越来越迅速,在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越来与重要的影响。在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也在深入展开。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是素质教育理念下培养高校学生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将社会热点问题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受到各高校的广泛关注。

1社会热点问题概述

(1)社会热点问题的涵义。社会热点问题指的是当下发生的、引起人们大范围關注的话题。社会热点问题范围很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体、外交等各个方面。只要是在社会上引起了重大反响的,无论是国内事件还是国外事件,无论是群体事件还是个体事件,都可以称之为热点问题。

(2)社会热点问题的特征。首先,社会热点问题最突出也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具有大众性。热点问题之所以能成为热点,就是因为它为众人所熟知并受到大范围的讨论。其次,热点问题涉及的范围非常广,覆盖面大,传播渠道多种多样,包括电视、手机、报纸等。另外,社会热点问题具有时代性。社会热点问题所涉及的,都是某个特定时期内能够引起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事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因此,社会热点问题具有时代性。

2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

(1)灌输式教学。在当今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中,普遍以辅导员或者思政老师教授思想政治课为主。这种课堂,往往是以老师为主导,直接为学生灌输主流思想,而大多数学生则处于被动状态中。这种单方面灌输、缺乏互动的教育模式,大大降低了学生足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影响思政教学效果。

(2)掩盖式教学。在日常的管理和教学中,很多高校对于负面的新闻、重大事件都采取掩盖式的方法,把学生同社会上的负面消息隔绝开来。这种教育方式看似是对学生的保护,事实上对于思政教育的开展和学生三观的形成是十分不利的。真正的思政教育,是要让学生了解事实、探究真相,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分析与思考,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否则只会让学生永远处于被动之中,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造成思政教育的失败。

(3)理论式教学。在很多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师只注重理论教学,一味照本宣科,不注重与时事和热点的结合。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过于僵化死板,不适合于思政教育,另一方面也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破坏了学习效果。同时,只专注于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也是高校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践课程的缺乏,导致思政教学一直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这样的教学是不成功的。

3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早已不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利用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思政教学,本身就是在教育方法上的创新,因此更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

在思政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入热点问题,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打破传统授课模式,将课堂交到学生手上。例如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在讨论过后自由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指导和总结。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了课堂,而且缓解了思政课的乏味,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开创平台,扩大学生参与度。各高校应创建自己的网络平台,为学生拓宽获取社会热点的渠道,避免掩盖式教学。在校园网站里,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事实热点讨论平台,方便学生对社会热点的获取,也方便学校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更好地进行思政教育活动。

(3)增加实践活动。在当前的高校思政教学环境下,大部分学校仍然采用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缺少对学生的实践性锻炼。学校应该创新教学思路,拓宽教学渠道,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去接触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加深对社会热点的理解。

在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做好指导工作,针对相关现象对学生进行点拨,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领悟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理解理论,才能使学生真正在思政教育中受益。

4总结

时政热点论文第5篇

关键词:时政热点;高职院校;运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159-02

时政热点是国家最新的政治变化关注点,是热点中的重点难点,也是当代高职大学生关注的重中之重。《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不断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1]在高职院校概论教学中,与时俱进地掌握时政热点重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探究时政热点的运用价值已是当今时代概论课教学研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时政热点在概论课教学中运用的问题现状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日新月异,各类新事件新问题此起彼伏,精彩纷呈。适应形势的政令措施即时事政治必然成为人们重视的焦点问题。概论课教学援引时政热点能有效地弥补教材滞后性的缺陷。现今,由于课程内容较多,课时有限,“填鸭式”“赶集式”的传统教学仍然是概论课教学的主流,为此传统教学所遇的问题也不可避免,譬如,为让学生待在课堂多是依靠点名去解决;一些同学即便来了,并非是在认真听课,而是两耳不闻课堂事,一心只顾刷手机;课堂上当低头族或干其他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等“隐形逃课”现象那更是屡见不鲜了。如何适应当前新形势,充分利用时政热点,改变传统教学带来的挑战是每位师生心照不宣的难以改变的难题。

目前,尽管教材不断地改版更新,其时效性明显不足,但时政热点也终归不能取代教材。教材知识与时政热点有机结合,融会贯通何尝不是好事儿,但是耗时费力非一人之能所为。即便做到了这一点,但是很大一部分高职生一致认为这些内容与其职业技能的提高没有多大关系,对将来就业创业无用。正如“任何个人如果不是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2]对高职大学生的这一功利性的学习态度,必须适时引导他们认识学习概论课的意义何在。

概论课教学改革由来已久,相关中央文件要求“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3]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做到“三贴近”其实早已成为概论课教学改革的方向,但创新方式多是“新瓶装旧酒”。究其原因,课程教学内容、热点素材、教学方法和学生实际等并不能有效地结合起来,仍存在“各唱一台戏”顾此失彼的现象。譬如,时政热点虽被引用但多因引导不当黯然失色;虽有主动讨论评价过时政热点,但对学生们来说仍然是过眼云烟;所选时政热点虽为学生们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但往往忽略教材权威理论,冲淡了教学主题。怎样对思想敏锐、鉴别能力不强的高职大学生来进行合理引导,怎样使时政热点与教学理论相得益彰,从根本上去做到让学生们真心喜欢依然是一道难以解决的难题。

二、时政热点在概论课教学中运用的价值意义

概论课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概论课理论必须与时政热点相统一。时政热点是经济社会阶段性特征的具体体现,其固有的新闻特性往往能激发学生主动去了解政治现象、认识现实世界。时政热点与国际国内联系紧密、影响深远,受社会关注程度高,有的是特定时期的成果展现,有的是社会深层次矛盾的反映。比如,各地各类的考试考核或演讲比赛等,多以重大时政热点、社会热点和地区热点为素材考查学生思维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归纳演绎能力等。

高职大学生知识水平较高,专业实用性强,与经济社会现实关系紧密,对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新变化尤为敏感,关注、讨论时政热点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洞悉研究时政热点是把握时代脉搏的关键依据,也是把握高职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途径,进一步了解高职生的思想特征和现实需要。概论课教学充分利用热点材料开展教学,不仅能充实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这正是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改革的需要。

三、时政热点在概论课教学中运用的原则方法

鲜活的时政热点与概论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整合融合、集成一体等,这是概论课教学面临的重要挑战。但如果理论性、抽象性、系统性概论课教学内容一旦与现实性、具体性、分散性的时政热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效果就必然会大放异彩。

1.搜集热点,多措并举。在信息化时代下,时政热点传播非常及时,时间持续长、涉及范围广、被关注度高、内容较复杂、影响比较大,同一热点可能涉及到多个知识点,同一知识点也可能涉及到多个热点。例如:我国的养老问题、医疗问题、就业问题以及问题、南海问题等,国际上的中东问题、乌克兰问题、伊朗核问题等。诸如此类热点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去关注,要通过多种途径去搜集素材,要确保及时获取第一手资料。不仅仅是搜集素材,更重要是搜集相关的评论。如,权威社论、草根吐槽都有一定的积累,力争能映射到我们教材上每一个知识点上。

在搜集热点素材方面,要全面,要具体,要深刻,要有针对性。凭借书本、报刊、电视、收音机、无线网络、有线网络等多种渠道进行广泛搜集;也要通过实地考察、现场访谈、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去获取;还要发挥集体智慧,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师师合作对时政热点的评论进行归类与整理,对不同的热点,对同一热点的不同方面进行搜集的同时,应目的明确地对各种评论与观点达成共识,进行逻辑化梳理。

2.立足实际,科学设计。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育对象,也是搞好教学的最大实际。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的目标要求要符合高职院校的实际,要符合高职大学生的实际,要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去培养高职大学生学会用教材理论去分析时政热点的能力。在概论课教学设计中应尽可能多地考虑到高职大学生课堂参与性,应从高职大学生心理特征、诉求愿望、学习基础的实际出发着重考虑他们的顾虑关切。概论教学设计除了应考虑时政热点材料怎样融入课堂教学,融入教材内容外,还应考虑到教学任务完成、热点材料选择和呈现方式。分析热点材料时可能遇到的难以解答的问题,设计分析热点问题时要遵循教学目标要求,遵循教学教育规律,遵循学生实际。总之,理论如何转化为分析时政热点问题的答案,倾听笔录如何转化为学生的思考与探究都应该出现在概论课的设计中。

教材是教师授课根本依据,不管课堂教学形式怎样变化,都不能脱离教材内容,都不能离开我们的教学任务,这正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立足实际就得立足教材,立足教材就得吃透教材,吃透教材就得大力下苦功夫熟读研究教材,梳理教材知识要点脉络,厘清教学中的重难点。科学全面地建构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达到分析和处理教材有举重若轻的水平。因为这是基础,这是前提,这是举一反三的需要。概论课教材理论难度大,理论要点多,如没有做到教材的知识点烂熟于心,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没有内化于大脑,就很难主动发现热点,消化热点,运用热点,更不易将教材与热点有机整合。

3.灵活多样,合理引导。课堂形式灵活多样,不断地追求教学效果,可以说是每门课程的努力方向。概论课呈现时政热点时可采取分发文字材料供阅读,可用生动语言做形象描述、可模拟场景予以演示,可用多媒体展现相关的视频、音频、图像等。此外,还可以直接竞选出新闻播音员进行专门播报,或者让每个合作学习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定时汇报。同时,允许鼓励学生对呈现的时政热点进行点评,教师对其进行点拨引导。一言以蔽之,概论课教师要以动员学生收集、展现、分析时政热点为主要抓手,达到既能理解理论又能破解热点难点的目的。

概论教师在回答时政热点等相关问题时,通过多种方式消除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畏难情绪,以便更好地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比如,以问题为导向,逻辑论证、恰当点评,使用具体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澄清学生心中的疑惑和所遇的现实问题,让其更好地消化时政热点和教材理论,以此坚定他们马列主义立场。概论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平等对待每个高职学生,尊重他们思想言论、人格情感、个性特点甚至一些突发奇想,对主动积极地参与时政热点的搜集整理、评论表达、情感倾诉的学生都应该给予肯定鼓励,量化考核。总之,概论课教师要对高职大学生进行合理引导,鼓励他们养成课后搜集热点的习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时政热点论文第6篇

关键词: 时政热点 历史与社会教学 实践环节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大事,小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以史为鉴,使人明智。昨天的时政热点已成为今天的历史,今天的时政热点就是明天的历史。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增加时政热点,这既是新课改背景下历史与社会教学改革的要求之一,又是历史与社会学科性质的需要和提升历史与社会教学质量的必经途径。但许多历史与社会教师并没有充分重视这一块,认为反正历史与社会是开卷考试,到考试时查一下就可以了。所以往往是快临近学业考试了,才把近半年的时政热点收集起来,印发给学生看看,带入考场。但结果并不理想,这种方式可勉强应付选择题,遇上非选择题就不灵验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我认为是时政热点没有真正地走进历史与社会教学。那么,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时政热点切实走进历史与社会课堂呢?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师生双方面的努力,缺一不可。

一、教师将时政热点引入历史与社会教学

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途中的指路人。作为历史与社会教师,应抛弃应试教育思想,致力于改革课堂教学,充分挖掘、研究时政热点,创设情境,将之引入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使学生学之有趣、思之有味。

1.备课。教师应将时政热点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将教材中的基本理论与时事政治内容相联系,使基本理论更具体、更生动、更具说服力,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时政播报。每节课开始时抽出2到5分钟,简洁、快捷地播报新闻。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这样做,有效地凝聚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悦中增长了知识。

3.用时政热点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将具体的操作步骤概括为三步。(1)准备环节:搜集社会热点。教师应有敏锐的政治眼光,捕捉反映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的热点信息。(2)基础环节:仔细研究社会热点,找到和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结合点。教师应将热点信息与教材知识点巧妙地结合起来,把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作为背景材料,让学生在学习中解决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3)关键环节:课堂中运用社会热点创设历史与社会教学情景。这也是时政热点切实走进历史与社会教学的落脚点。

4.将时政热点作为试题的背景材料。以2009年台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社会・思品试题卷》为例。其中,非选择题的1、2、3题,直接考到时政,涉及美国大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和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以奥运会为背景资料出了9、10题,以《食品安全法》为资料出了13、14题,以打击索马里海盗为背景资料出了17、18、19题。非选择题里的“追溯历史”部分以2009年是“”9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出题,“热点追踪”以“整治网络低俗之风”为资料出题,“两岸新篇”以两岸“三通”、“台州将成为大陆向台湾开放的港口之一”出题。

5.指导学生做社会调查。结合综合探究课,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点滴知识都在实践中得到印证和升华。

6.指导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政治小论文具有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在社会政治考试中也曾出现过这种题型。通过撰写政治小论文,教师可以促使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观点来分析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政治小论文的撰写,开始要多鼓励,多引导。

二、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学习和把握时政热点

良好的氛围可以促使人形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应养成关注时政热点的习惯,营造随时随地关心时政热点的良好氛围,在实践环节中学习和把握时政热点,逐渐形成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态度和价值观。

1.设置时政专栏。在黑板报设置“时政热点”和“时政热点点评”专栏,安排关心时事、有条件获取时政新闻的学生负责每天把时政新闻抄写在专栏里,无需太多,每天的头条新闻即可。学生可以固定,最好能够轮流。“时政热点点评”专栏,起初可以老师带头作一些简单的点评,带动学生作点评。专栏每天刷新一次。若学习时间太紧张,也可一周刷新一次。

2.阅读报刊。班级征订《台州日报》、《中学生时政报》、《半月谈》等报纸杂志,学生每日课余时间抽空阅读,养成爱读书看报的好习惯,积累时政知识。

3.观看时政节目。学生每天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周末还可以看每周评论等节目,有兴趣的同学做好摘记。

4.举办时政讲座。学生自己搜集时政热点,结合历史与社会课本里的知识点,定期举办时政讲座,发表自己的评论。老师可以先做范例,抛砖引玉,而后培养骨干,骨干再带动其他。

5.家校协作。利用家长资源,邀请有条件的家长来学校,结合他们的职业,讲讲时政,这样会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将时政热点引入历史与社会教学;学生主动学习、实践、领悟、探索、创新,在实践环节中学习和把握时政热点。师生协力,必能有效提高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时政热点论文第7篇

[关键词]网络热点问题高职生

[作者简介]陈英(1972-),女,江西南昌人,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网络文化。(广东广州51064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课题“网络热点问题对高职生思想行为的影响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0G23)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42-03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①“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的核心课程。网络时代,需要把网络热点问题融入“概论”教学中,这既是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抢夺革命接班人的需要,又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是提升其教学质量,增强其实效性的必经途径。

一、网络热点问题入课堂是“概论”课联系实际进行教学的现实需要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意识形态尤其是西方的人生观、价值观、自由民主思想等观念披着文化的外衣,借助现代传媒尤其是网络,在我国疯狂传播,和我们抢夺革命接班人,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却被一些高职生贴上了既“无用”又“无趣”的标签。“概论”就是其中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有三:课程的理论性较强;相关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有限;学生的功利思想较重。针对这三个方面,“概论”课教师必须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工夫,关键是把网络热点问题合理地引入课堂。“追踪热点、结合热点、讲好热点,是思想政治课联系实际进行教学的现实需要。结合热点进行教学,可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现实性和趣味性;结合热点进行教学,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社会现实的过程,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热点进行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可迅速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使学生的思想脉搏与时代保持一致。”②网络热点问题入课堂是“概论”课联系实际进行教学的现实需要,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以上三方面的困难,既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又体现理论的有用性,有助于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1.有助于克服“概论”课理论性强,高职生不感兴趣的困难。科学的理论只有和活生生的现实有效结合,才能彰显其强大力量。高职院校的教师在给学生灌输先进理论时一定要注意运用各种技巧把理论讲清楚、讲透彻。高职院校学生普遍不喜欢理论课。理论的抽象难懂、枯燥乏味令高职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概论”课恰恰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课。还没上课,洋洋洒洒、密密麻麻35万余字,没有任何插图的厚重课本就给不少高职生来了个下马威,让其心生畏惧,鲜有高职生觉得其面目可亲,更不要指望他们能够认真研读,从而感受到教材的严谨和科学而为之叹服了。

好动手的高职生们对抽象的理论往往不感兴趣,但对热点问题却有强烈的求知需求。在“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现代传媒条件下,各种社会热点问题都会在网络上得到充分反映,并利用网络飞速传播,甚至不少网络热点问题会主动地闯入学生的视野。这些问题是现实世界活生生发生的事情,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甚至引起他们的共鸣。如果老师上课时对这些问题避而不谈的话,不仅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认为课程和现实之间有很大的鸿沟,而且容易让学生认为,教师把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交给了网络。所以,教师根据讲课内容的需要,挑选出学生感兴趣的或是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从现实事例去思考书本理论,他们就能感受到原本令其望而生畏的理论离自己并不遥远,原本认为“面目不亲”的课也“面目可亲”了。

2.有助于克服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有限,难以做到驾轻就熟,深入浅出的困难。高职院校的“概论”课教师普遍不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难以对整门课的所有理论都研究深刻、研究透彻。研究不深,研究不透,对理论的讲授要深入浅出就相当困难。把网络热点问题融入课堂,是高职院校思政教师能够做到的,并可以帮助教师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身理论水平的有限性。如善于课堂组织的教师,可围绕网络热点问题设计思考题,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辩论等活动,在活动过程当中启发学生思考,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善于语言表达的老师,可在运用案例分析问题上下工夫,热情洋溢地对热点问题进行解说,能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善于理论分析的老师,可结合网络热点问题进行条理清晰、事理结合的分析,易使学生心悦诚服,萌生向老师学习的愿望。

3.有助于克服高职生对“概论”课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困难。在当前和平稳定、比较富裕的社会背景下,相对于民族强盛、国家地位、社会发展等宏观叙事而言,高职生更关注自身利益与群体利益。所以,在学习上往往急功近利:“有用”就好好学。专业课与学生今后的生存与发展的直接关系一目了然,所以,学生对于“有用”的专业课能保持较好的专业学习自觉性,即便有些专业理论也枯燥难懂、无趣,但还会因其“有用”而想方设法去学好它。他们只看到“有用”的“有用”,看不到“无用”的“有用”;只看到眼前的“有用”,却看不到未来的“有用”!高职生不是思政理论专业的学生,“概论”课不是专业课,而是公共必修课,在他们的眼中,这对其求职、谋生没有任何实质性作用,所以缺乏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相当一部分高职生对于“概论”课就是因其“无用”而不屑一顾。

把网络热点问题巧妙地融入课堂中,再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思考这些问题,甚至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讨论,发现理论、再认识理论,这个过程始终围绕当下发生的事件,透过现象,层层深入,发现真相,认识本质。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理论在认识和解决当今社会问题中的实用性,从而发现理论的“无用”是“最大的有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网络热点问题入课堂,是丰富“概论”课程内容的需要

教材是教学之本,“概论”课教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汇集了国内相关领域大量顶极专家的智慧。但教材的编写往往有一定的滞后性,书本与现实之间总有一定的距离。思政教师在拉近甚至填补这段距离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概论”课教材很厚实,但厚实的是理论,而不是案例;厚实的是对过去的总结,而不是对当下的思考。所以,“概论”课教师要做到吃透教材并超越教材,积极地发现现实生活中相关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一起反复思考、认识理论。网络热点问题运用得当就是“概论”课的有益补充,可丰富教学内容。所以,“概论”课教师,必须要有敏锐的政治敏感度,快速地捕捉住社会热点问题,使其成为教材的有益补充。

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专题是我们根据教材设计的第一个专题。其目的是,通过这一专题不仅向学生宣讲课本第一章的内容,而且要帮助学生克服教材、理论先入为主的“不亲切感”,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非常“有用”的观念。因此,我们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离现实很远”“马克思主义无用”的困惑,引入了网络热点问题“金融危机下,西方‘资本论’学习热”。我们精选了相关新闻、图片等资料和“千年伟人马克思”的资料组合形成了一组材料;同时,把我国在改革开放中的成就及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国内的发展情况和国际地位的提升组成另一组材料。上课时,先给出思考题:从第一组材料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读第二组材料,你认为我国的巨大成就的取得最根本的原因在哪里?这两组材料、两个问题的设计直指学生内心的马克思主义“无用论”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教师精心准备的热点材料(约两分钟),再让学生思考讨论(五分钟),接下来学生小结(约七分钟),老师总结(三分钟)。这组材料一出现就对学生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心灵冲击,甚至有学生反馈这一组材料对他们产生了震撼的效果。结果不言而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是水到渠成。师生围绕材料展开的约十五分钟的课堂活动达到的效果胜过了千言万语的说教。

我们把“刘晓波获诺贝尔和平奖”“两会召开”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讲授中,让学生明白我国政治民主是人民民主和的统一。把“事件”“朝核问题”“美日军演”“美韩军演”等引入到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外交等内容当中,让学生透过这些现象,认识到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当中“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学会理国。把“腐败问题”“房价问题”和一年一度的“两会”引入到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我国的民主政治当中,有助于学生反思我国社会中出现的不和谐问题,发现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认识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从而不做抱怨族和牢骚族,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结合授课内容,把科技热点、社会热点、时政热点引入到相关的内容当中,把我国的成就、国内的问题、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都呈现在学生眼前,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既让学生为祖国的成就而自豪,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又让学生正视国内出现的问题,理性地从多方面去分析问题,正确地认识我国当前出现的问题,从而明确自身承担的责任,还让学生站在国际关系的视野来认清我国发展的现状,既不自大也不自卑,增强其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网络热点问题入课堂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需要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出现,后喻文化时代已经来临。“在这一文化中,代表着未来的是晚辈,而不再是他们的父辈和祖辈。”③后喻文化,有人称之为“青年文化”,在这种文化传递过程中,年轻不仅不再是劣势,而且成了优势。青年成了新工具的宠儿,他们能很快地驾驭电脑、手机等新工具,轻车熟路地畅游网络世界,找寻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通过网络可以在极短的时间里学会很多东西。后喻文化席卷而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必将引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变。学生善“学”,教师则一定要善“导”。有效地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学习主体性来。教师的权威不再来自对知识掌握的多少上,而在于运用经验,对问题的合理分析上。年轻人是网络的热感群体,对于网络热点问题有着一种近乎本能的偏爱,不需要任何人教,他们会自己在网络上找到相关的信息,甚至不断地追索下去。所以,在“概论”课的教学上,教师应该善用学生的这项长处,充分地以网络热点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反思问题的习惯,使其明确自己和国家的关系,学会把自己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契合起来。

四、网络热点问题在“概论”课中运用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网络热点问题入课堂,运用得好,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运用得不当,则容易出现偏离主题、喧宾夺主,甚至出现只讲热点不讲课本、只讲现象不讲理论的情况。虽然学生开心了,课堂气氛热烈了,但是却不能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网络热点问题在“概论”课中运用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紧扣内容,选取材料。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将网络热点问题,尤其是时政热点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将教材中的基本理论与热点内容相联系,使理论更具体、更生动、更具说服力,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网络热点问题很多,什么可用,什么不可用,教师不能仅凭问题的“热度”或是“趣味”来选材,而应紧紧围绕上课专题内容选取材料,所选材料要与授课的专题内容相一致,能够对专题内容进行现实的有益的补充。事理结合,既有助于学生在分析思考问题时找到理论的支持,又可通过鲜活的事例及时活化对理论的理解。

2.把握尺度,活用网络热点问题。选取了与上课内容相适应的热点问题后,在课堂运用时,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切忌喧宾夺主,厚了“热点”,薄了“主题”。热点问题往往引人注目,学生喜欢,讨论起来容易兴趣盎然,滔滔不绝;老师喜欢,谈起来言之有物,非常充实,容易侃侃而谈,忘了时间。相比而言,枯燥的理论就容易被忽视了。为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前应该研究热点问题和主题之间的关系,寻找好切入点,围绕主题做好合理的教学设计,上课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好课堂进程与节奏,学生激动时适时地加以引导,及时地回归主题,完成教学任务。

3.明确任务,力避与“形势与政策”课雷同。“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两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着共同的任务,又在具体任务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形势与政策”是专门讲时事政治的,涉及很多的时政热点问题,但它就是通过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宣讲让学生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及我们的政策。“概论”则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热点问题的引入,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通过对热点问题的分析,以例化理,以理析例,事理相容,促进学生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不时地涌现出各种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多种社会问题的集中反映,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根据“概论”课的内容,巧妙地把这些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既让学生学之有趣,思之有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理论和现实紧密相连,使理论鲜活起来,增强了课程的实效性。

[注释]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Z].2005-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