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SCI投稿辅导 SCI发表咨询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城市环境管理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6-16 04:47:51
城市环境管理论文

城市环境管理论文第1篇

日本GK设计集团的前任社长宫泽功先生是在世界城市文化个性设计与营造上具有很高声望和丰富经验的著名专家。在论坛活动进行之前,本报记者越洋对其进行了专访。

推行综合设计理念

宫泽功先生认为:街道建设包括很多方面的要素。设计的效果直接影响人们的感受,特别是综合设计的理念。人们生活在设计师的作品中,设计的理念是否人性化对城市居民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作为一名设计师,这正是自己的责任所在。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宫泽功先生的设计可谓是殚精竭虑。他以街道设计为目标,综合构成街道的各种要素而设计,使各种要素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设计出符合目标的作品。在宫泽功先生多年的设计经验中,有不少让他记忆深刻的项目。日本富山港线的设计就是其中相当成功的一例。

设计不仅是设计者的责任

这样的设计理念,在我们看来似乎已经顾及到多个方面了。是否可以开始动工了?对记者的问题,宫泽功笑着回答说,这还仅仅是开始。富山港线从综合设计开始到开通共花了短短两年的时间,这在日本也属于很快的速度。

富山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有反映四季更迭的丰富的食材,有北前船的悠久历史、古老的街道、运河等组成的丰富的观光资源;当地的玻璃工艺、铝矿业十分发达;还有工业设计展、国际海报设计两年展等等设计活动。宫泽功抱着对富山港线的极大兴趣,对构成富山港线的各种要素进行了综合设计。

为了更好地表现富山的地域特色,也为了设计更实用,更具活力,设计者实施了行政、企业、市民共同参与的计划。第一年里,宫泽功等设计者召集了交通、景观方面的专家学者、当地群众的代表、行政人员,组成综合设计委员会,先后召开了5次会议,专家们各抒己见,共同探讨。

在第二年时间里,以已经决定的基本设计理念为基础,分别展开了基础设计、实施设计、制作和施工等等。为确保设计能被人们所理解,还开展了设计说明会等。最终,车厢设计图案的问卷调查、征集昵称、小型LRT活动等等都是由群众参加的。最后,再由专家和行政部门作出评价和决定。

综合设计使城市焕然一新

富山港线工程设计者整合了各种要素,使之相辅相成,发挥最大的效用。具体的综合设计的理念是:设计新型街道风景,创造富山新生活价值,以此为目标,宫泽功希望能够达到几个目的:建造新的城市风景;调节富山新生活的节奏;发现新的地区资源;创造新的地区价。设计者希望能帮助人们脱离过于依赖车辆的社会,建设适合高龄化社会要求的舒适方便的社区。

整合了各种要素的综合设计使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在富山港线,电车车厢外观设计为北阿尔卑斯山的风景,纯白的车身底色,涂着7种明快的颜色,鲜艳亮丽,颇具个性。不仅如此,每辆车还都有可爱的昵称。走进车厢,可以看到全部是低地板式车厢,采用7辆并行的运行方式等等,这一切,一改以往电车呆板的形象,给人清新明快的感觉。人性化也是富山港线电车的突出特征。电车内以无障碍设计为理念,设计了平坦的地面、保障安全的注意杆、有明显标识的出入口、宽大明亮的窗户等等,给人亲切温馨的感觉。

宫泽功说,车站也是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把车站设计成体现富山特色的地标性建筑。车站内有体现周边观光地信息的标志、长椅、由巨大的落地玻璃构成的个性化空间,这些都是企业赞助的,根据车站周边的地区特性而选定、设计的。这种方法有利于广泛吸收各种信息,使车站更具个性,增加沿线的观光乐趣,也使由企业参与的广告手法成为可能。

对话

宫泽功眼中的中国城市规划

赢周刊:据我所知,宫泽功先生参与过中国一些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和环境规划设计工作,那么,对中国城市环境规划,您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宫泽功:现在,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界博览会的筹办工作的带动下,中国正处于一个飞跃期。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自不必说,内地城市大规模的开发也取得显著的成绩。另外,奥运会的相关设施和建筑物方面,不管是设计上还是构造上使用的都是世界最先端的。这反映了当今中国强大的国力,而对于建设新的中国城市景观而言,也是非常可喜的现象。

赢周刊:中国的城市规划有没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宫泽功:我每次到中国,特别是北京、深圳、广州这些大城市都有同样的感受,就是中国的城市建设规模很大,但总体似乎缺乏个性。中国各城市的开发区和再开发地区大致上感觉都差不多。如果在规划的时候将营造本城市的城市个性作为一个考虑点,效果应该截然不同。

赢周刊:日本在这些方面是怎样做的?有没有值得广州借鉴的地方?

宫泽功:几年前,日本东京也进行了环境CI(EnvironmentIdentity)、行为CI(BehaviorIdentity)等主题的规划。对于广州,也可以往"传统都市"的方向考虑,或者其他的主题也可以。对于历史悠久的城市,应该考虑如何活用其历史文化资产。在城市建设中,最为困难的就是,如何使新的城市具有自己的个性,即所谓的城市CI。假如哪里都使用最先进的、最新的,那么我们将再也找不到具有个性的城市。

赢周刊:您多次到过广州,能不能告诉我您走在广州街头的感觉?能否跟日本对比一下?

宫泽功:在广州行走时,总是感觉步行线被车道挡住了,令人难以产生想走路的心情。在日本,行人和车辆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同样是个比较严峻的问题。

赢周刊:有没有解决的方法?

宫泽功: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在道路形态和道路网络两个角度去寻找步行人与车辆共存的方法。方法之一,就是充实公共交通网,建设一个即使没有私家车也可以自由行动的交通网,这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公共汽车已经相当普及,但指引标识和路线向导体系却并不十分清晰,特别是对于外来的行人,使用起来更是不方便。建议将路面道路与地铁等联合起来综合考虑,这样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宫泽功简介:

1941年出生于东京;1959年毕业于东京都都立工艺高等学校图案专业;1959年任职株式会社GK工业设计研究所;1982年至今:任GK设计株式会社董事顾问、社团法人日本记号设计协会理事、日本记号学会副会长、城市环境设计会议会员、土木学会2006年度景观设计选拔委员等职。

主要设计作品:日本万国博览会EXPO''''70道路公共设施规划及设计

筑波研究学园城市记号、城市之门规划及设计

大阪市步行者用记号的规划及设计

沼津车站北口站前广场设计

广州白云机场记号设计

2005爱知博览会记号SF规划及设计

富山港线综合设计

主要著作:

《照明设计词典》(共著)产业调查会

《高度城市开发先端技术集成》(共著)产业调查会

《道路记号规划》鹿岛出版社

城市环境管理论文第2篇

1.1环境与旅游环境。环境(environment)是一个综合的、广泛的概念,一般理解为特定区域内各种因素的综合及其相互关系。旅游环境(tourismenvironment)是一切使旅游活动得以存在和进行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分为旅游社会环境、旅游生态环境、旅游经济环境、旅游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环境。旅游环境的持续健康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标之一。本文仅讨论旅游生态环境,主要指山东半岛城市群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及其赋存基底。

1.2环境管理与旅游环境管理。环境管理(environmentalmanagement)是以实现生态可持续为根本目标,研究政府及有关机构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运用一切手段调控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关系,保证生产、生活、生态3个目标协同实现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规律的科学。旅游环境管理(tourismenvironmentalmanagement)是以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运用技术、经济、法律、以及教育和行政的手段,对一切可能损害旅游环境的行为和活动施加影响,协调旅游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旅游业的发展既满足游客的需求,又保护旅游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1.3旅游环境管理体系。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ourismenvironmentalmanagementsystem,简称TEMS)是指以可持续旅游发展理念和当代环境管理的先进思想为指导,围绕对旅游区域内各种环境因素的管理,由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各种管理要素组成的综合的系统,它是旅游区整个管理体系的主体。

区域旅游环境管理体系,是区域旅游综合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区域旅游环境保护方针、目标或政策,而需要的组织机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其目的是通过规范和加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旅游环境管理工作,持续改善区域旅游环境质量,促使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进而实现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概况及旅游业发展现状

2.1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山东半岛城市群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城市群之一,是中国最接近日、韩两个亚洲发达国家的地区,辖济南、青岛、淄博、威海、烟台、潍坊、日照和东营8个城市,总面积7.3万km2,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区域地面海拔大部分在300米以下,三面环海,岸线曲折,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平原、滩涂和洼地,黄河入海处形成河口三角洲;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温度11℃~14℃,年降水量650~850mm;水系发源于中部山地,南北分流,独流入海,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地带性土壤为典型棕色森林土(俗称山东棕壤),天然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山东半岛城市群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实力较强。山东省2007年推出“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战略,从过去东、中、西横向发展转到侧重北、中、南纵向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处于经济基础雄厚的“一体”,显示出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2旅游业发展现状。

2.2.1旅游资源密集。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山东省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全省旅游景区和资源点中,70%以上分布在这里,堪称国内最佳旅游观光度假目的地。该区拥有3000多公里海岸线和长岛等299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国家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占全省总数的87.5%。山岳类旅游资源数量众多,总量占山东省的一半;海滨风光旖旎,港湾海衅连绵,浴场沙细坡缓,岛屿礁石奇美,碧海浩瀚多姿,景点星罗棋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保存了众多的遗址遗迹,有许多重要历史人物在这里留下了履痕、成就和影响;民风民俗资源极其丰富,且富有特色,民间节会数量多。

省会济南,百泉汇集,以“泉城”美誉蜚声海内外;青岛被誉为“黄海明珠”,其海岸风光独具魅力,崂山为道教胜地,古迹众多;烟台的芝罘岛、长岛、养马岛,“人间仙境”蓬莱阁,“海滨花园”威海的刘公岛、成山头,日照山海天风景区是理想的旅游、疗养、度假胜地;“世界风筝都”潍坊民俗风情丰富多彩;淄博的蒲松龄故居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以古老齐文化著称的齐国都城临淄,已逐步成为韩日游客旅游的新热点;东营黄河三角洲和入海口湿地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以入海口湿地为主体的国家自然保护区。

2.2.2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山东半岛城市群的8座城市,基础设施完备,文化、历史、地理和区位、经济结构等各具特色,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旅游特色。半岛城市群区域交通便捷,已形成铁路、公路、海运、空运相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京沪铁路纵贯南北,胶济铁路横跨东西,使国内外旅游者便于到山东旅游。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全方位的交通网络为开发半岛城市群的城市旅游、商贸旅游、会展旅游、度假旅游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据统计,2007年半岛城市群8市的国内旅游游客接待量达12890万人次,占全省的63.41%;旅游总收入为926.75亿元、占全省的71.53%。

2.2.3区域旅游环境问题。

2.2.3.1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压力较大。山东半岛城市群横跨鲁东丘陵、鲁中山地和鲁北滨海黄河三角洲,发达的经济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给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带来较大压力。由于半岛地区处于季风气候区,区内径流季节变化大且流域狭小,水资源利用条件差,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35.36×108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扩张;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生态承载力不足。

2.2.3.2旅游资源自然衰败速度加快。无论自然形成的还是人工创造的旅游资源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的发展、变化都会影响其变化,使之受到破坏。山东半岛城市群部分景区旅游游客数量增加迅速,超出了区域旅游环境的承载力,加速了自然衰败的进程。

2.2.3.3旅游量众多,旅游区环境受污染严重。随着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客源市场的不断扩大,人们旅游活动的规模和范围也越来越广,旅游活动和旅游产业对半岛地区旅游环境的水、空气、土壤以及生物多样性所带来的影响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旅游垃圾的产生和非有效处理引起了旅游景观破坏,旅游资源价值降低。

2.2.3.4部分旅游景区粗放式开发和管理,自然景观遭破坏。部分旅游景区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盲目地进行粗放式的开发。重开发、轻保护,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自然景观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3.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EMS)的构建

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EMS)的构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是系统解决区域旅游环境问题的要求,也是提高区域旅游经济效益的要求。根据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多部门参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持续改进等原则,初步建立起了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框架:

3.1环境政策和环境立法管理。法规建设和立法管理,是旅游开发及其环境保护的根本依据所在。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首先要确定环境政策,并建立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以便对要管理的所有活动做出判断。环境政策确定所希望的环境表现水平[8]和开展旅游活动后旅游环境的表现状态。它可以有旅游项目开发与经营对有效的环境管理的各种承诺;这就要求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旅游资源与环境管理制度,在约束经营者管理行为的同时,也为其确立相应的环境政策树立标杆。

3.2完善的旅游环境评价系统。对旅游区进行旅游环境评价是明确其旅游环境管理现状的一种手段。通过专家组对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区域的环境问题、环境因素、环境影响、环境行为及有关管理活动的综合调查、监测、分析,将结果形成文件并进行信息交流以确定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的现状,并以此作为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基础。

3.3健全的组织机构。要确保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体系的健康运行,还要提供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并确定实施该旅游环境管理体系的明确责任与权限。各工作部门要及时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交流,并形成相应文件,做好文件管理工作;同时,旅游区要有整套运行控制、应急响应的程序,由各部门负责监管与控制。另外,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全员培训,共同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能力,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人员要进行专门能力培训,如污水处理工、环境审核员、生态旅游导游和文物保护人员等。

3.4合理的旅游环境管理计划。首先组织有关人员对区域旅游环境进行初始环境评审,然后根据评审结果,制定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的环境方针、环境目标,环境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并根据这一系列决策做出有效的环境规划。旅游环境规划是为达到一定时期内旅游环境目标而做出的一系列严密的工作计划,以及全面的、长远的发展纲要。它是应用各种科技信息,在预测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即初审结果)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所做出的带有指令性的最佳方案。

3.5监督和反馈。监督和反馈是实现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健康持续发展的调控与保障措施,但在理论与实践上往往忽视它的重要性。监督是对TEMS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反馈。根据所得出的结果,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以“旅游发展协调程度”为核心的TEMS系统控制优化模型,其基本涵义为:旅游的发展不断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因此需不断地将这些新的信息和数据库已有的信息进行对比与评价,对不符合要求的部分加以修正,从而使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能朝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演化。

4.保障措施与对策

4.1健全区域旅游法律体系,旅游环境管理系统运行法制化。完善区域旅游环境立法管理,健全旅游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法律法规,是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实质,是旅游资源及其环境得以保护的强有力保证。要针对半岛城市群整个区域特有的旅游环境问题,制定出健全、完善、切实可行的法规政策,政府可以出台诸如《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条例》条款,强化半岛城市群TEMS的基础体制,保障半岛城市群TEMS的构建有更完善的法律支撑。

4.2加强区域旅游科学研究,旅游环境保护和管理科学化。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采取综合治理和区域治理技术,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计算每个旅游区的合理的环境容量值,在一景区接纳量可能超过其合理容量值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疏导,将游客分流至其它未饱和景区,促进整个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管理者要充分借助工程技术、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技术,对半岛城市群旅游区进行科学地旅游环境管理。

4.3整合管理组织,区域旅游业发展决策综合化。城市群内部不同个体之间,不同或相同等级的地域单元之间由于行政区划、经济利益、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等因素存在着多种层次的矛盾;另外,由于城市群是一个多种发展成分,多个地域单元组成的城市—区域综合体,内部的旅游基础设施很难有组织的发挥整体效应,因此,基础设施不能共享,往往造成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与管理的障碍。整合区域环境管理组织,就是要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促进旅游要素的聚集和重组,把各市的分散优势,整合为半岛整体的竞争优势。

4.4普及环保知识,全社会参与旅游环境保护的主动化。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组织与管理部门要树立风险意识,采用一切必要的宣传和教育手段,通过学校、报纸、电视、电台等,大力进行环保知识宣传,提高旅游者素质。杜绝破坏、践踏旅游资源等不文明的旅游行为,自觉保护旅游景区及区域生态环境。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不只是管理者的任务,也不只是当地居民的任务,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有广大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使他们愿意接受管理和参与管理。

参考文献

[1]邹统钎.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8

[2]何桂梅等.新编旅游环境学(第一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3]周一星、杨焕彩.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第一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刘光海、刘佳、王蕾,万荣.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

[5]刘成玉.对创新我国环境管理手段的若干思考[J].生态经济,2006,06

[6]张玉军.浅析我国的区域环境管理体制[J].环境保护,2007,09

[7]顾海波.俄罗斯环境管理体制及其改革评析[J].东北亚论坛,2003,04

[8]杨作精.城市或区域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探讨[J].上海环境科学,1999/02

城市环境管理论文第3篇

[论文摘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形成以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为基本的出发点的城市发展,规划和设计理念。通过回顾和认识所在城市中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分析中国现阶段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严峻的生态问题,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方法。

一、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就是环境的科学而又概括的定义。它有两层含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这个概念也在发展.如现阶段没有把月球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宇宙航行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月球将有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

二、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

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

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三、环境治理和保护

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郑州市这几年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于母亲河的治理就已经略见成效。2007年5月,总书记亲临黄河视察工作,黄河市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一定要把她治理好,一定要把环境治理好。

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黄河两岸的环境一度非常恶化,绿城经常在开春的时节会经受一次又一次沙尘暴的洗礼,而我们的母亲河也在很多河段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环境优化的今天,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我国也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也因此从观念转变到理论建构乃至设计,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此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冠以“生态”的各种词汇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文本中,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绝非易事。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1.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4.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会,展示,分隔,交通……),人流及文化艺术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5.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

6.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郁闭度及叶面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值等特征加以规定。

7.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对城市“绿色空间”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生态环境目标(空气,湿度,土壤,灰尘,噪音及风等)和环境保护治理的措施。

8.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城区与郊区绿地系统的协调关系,区域空间调节关系,休闲人口流动的关系等等。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的开发和建设现今已经即将完工,首先从设计和规划上来说就是与国际接轨的,世界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对整个新区的建设做了一个全面而又详尽的规划和设计,无论是从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等等这些入手,都是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很好的融合到了一起,很好的解决了当地环境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某些问题上的矛盾。

很好的解决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美化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吴良镛,面向21世纪的建筑学[Z],国际建筑师协会“北京”(讲稿),北京,1999

城市环境管理论文第4篇

1.1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掌握城市环境现状做好城市环境管理的前提是要准确掌握城市环境现状,找出城市环境的污染源有哪些,解决环境污染的出路在哪里。这就需要加强调查研究,夯实环境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加强城镇发展调查,进一步搞清楚城市发展规模,扩大环境执法的监管范围和监管重点,为制定监管措施提供决策依据;二是做好城市人口及分布状况的调查分析,尤其是生活区、集贸市场的位置等等,进一步明确城市环保的工作重点;三是加强城市经济增长情况的调查,掌握城市发展的模式,明确城市环保的主攻方向,落实基本职责;四是加强城市主要污染物排放的调查,掌握城市污染物排放的特点、污染源的主要集中地等等,为城市环保管理明确未来工作的切入点。

1.2制定预期目标,严格落实环保责任制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是我国环境保护“八项”制度之一,该机制落实以来,对我国城市环境污染防治和改善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城市环境管理提供了综合决策依据。目前,需要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首先是要提高各级政府及其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从某种程度上说,地方和城市主管领导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是实现地区和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的关键。把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看作是事关民生问题解决的一项重要考核机制,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切实担负起这一责任;其次是完善目标责任制的兑现机制。通过法律法规等强制性法规的出台,明确将环境保护责任制纳入到地方政府考核之中,并实行严格的奖惩兑现机制,对于重大环境项目切实落实终身制。

1.3完善制度,出台环境管理法规政策针对新时期环境管理的现状,需要从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城市环境管理,构建城市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制订相关的环保规划和产业发展政策、财政政策,扶持环保型企业,并对污染企业进行适当限制或实行淘汰,以实现更清洁和更安全的生产与消费方式[1]。通过立法来确保各个部门落实环境管理时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严密的法规体系的构建,保障整个环境管理走入科学化、制度化的发展轨道上来。

1.4鼓励多方参与,走共同管理之路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实践表明,政府包办的环境管理机制难以有效应对新时期的环境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必须要发挥社会各方力量,首先走市场化之路,鼓励有实力、信誉好的企业积极参与到环境管理事业中来;其次是加强环境管理宣传,通过电视、广播等播放环境宣传片,引导市民树立正确的生活习惯和方式,自觉抵制各种陋习,积极参与到环境管理中来;最后是政府要不断提高环境管理的效能和效率,加强环境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执法素能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1.5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监督体系环境监测是掌握环境现状、提升环境质量的基础和核心,许多发达国家拥有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目前,我国省以上基本都建成了环境监测中心。未来,有条件的地区,应该逐步落实县级以上城市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机构,与省、市联网,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建立起一道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此外,还要加强环境监督体系建设,加大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

2结语

城市环境管理论文第5篇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北接广州、南连深圳、毗邻港澳,地处穗港经济走廊中间,是穗港水陆交通的必经之路。古代因地处广州之东,境内盛产莞草而得名。全市陆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5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5.95公里。东莞属珠江、东江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有丰富的土地、森林资源。东莞濒临南海,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这里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3.3摄氏度,年均降水量2042.6毫米。地势自东往西倾斜,大部分为丘陵台地和冲积平原,依山傍海,海岸线115.98公里(含内航道);既宜于发展粮食生产,又有利于发展经济作物。东莞是我国传统的农业高产区,盛产水稻、及香蕉、荔枝、龙眼、菠萝、橙、柑、桔等岭南佳果,水产资源也十分丰富。改革开放以前,东莞的水清田肥,热带海洋性的环境优美动人。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东莞的经济迅速发展以优美的环境为代价,致使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废水、废气、废渣,酸雨等等各种各样的污染在近年来越来越凸显。东莞成为了广东省污染最严重的几个城市之一,甚至这场环境危机已经影响到了东莞市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形象,更是影响到了每一个东莞市民的日常生活乃至生存,原先的一些农牧业也都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日益恶化的环境局势,引起了广大东莞市民和市政府的重视,从而不得不正视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

二、东莞市的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工业的快速发展,劳工的大量涌入不仅给东莞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应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大气污染加剧,水质污染严重,生活垃圾过多和处理不当等环境问题都严重的制约着东莞的后续发展。

(一)环境治理规划不足,工业缺乏合理布局

在东莞发展前期,没有充分考虑到工厂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破坏,大部分工厂建设在江、河、海旁边甚至是河流、江的上游,这些工厂的生活垃圾、污水、和工厂废料的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里面,严重的污染了水源。这些污染水源的企业大多是一些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的从事塑胶、五金、漂染、电镀的企业,其自身的力量解决三废排放问题是不可能的,而东莞市建设过程当中,对于三废的防治和污水、废渣、废气的处理方面工作做的太少,以至于众多河流湖泊被污水污染,大小河渠都伴随恶臭,街头河边垃圾成山,大气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浓度居高不下!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性

东莞的经济发展模式粗犷,在前期虽然是靠着数量上的优势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总体的产业结构很不合理!2009年东莞三大产业比例分别为0.3:52.8:46.9,污染严重的第二产业在东莞市占据了最大的比重。而东莞的这类企业主要是电镀、飘然、皮革、造纸等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污染重,的企业。而且这三十年来,这些企业的技术和设备更新换代都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致使能好居高、污染加重,三废排出量越来越多!而切之前政府对于这类企业的整治和引导力度不够,任其发展,致使东莞市的污染底子厚重,治理的难度非常之大!

(三)企业市民环保意识淡薄

东莞城市化越来越快,工业体系越来越完善,然而过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必然带来许许多多的问题。例如,最普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们的意识和素质跟不上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企业获得的利益多了,却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企业废气,污水等未经允许乱排乱放。载有水泥,泥沙,碎石等的工程车辆未用帆布遮盖就上路导致路面烟尘弥漫,影响司机和行人。人们为图方便大量使用塑料袋,生活垃圾乱倒乱放,宁可把垃圾放到别人屋旁也不愿意走多几步把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桶里面,更可怕的是许多人把垃圾倒入江,河,海里面。市民也缺乏垃圾的回收利用意识,垃圾的回收率很低。镇区的街道上也有许多乱丢的垃圾。经济发展上去了之后,很多市民手中有了钱了,所以私家车数量猛增,市民对于公交系统的使用率很低!导致东莞市的汽车尾气逐渐成为大气环境污染的又一重要因素!而且为了追求生活水平,日常生活产生的生活垃圾、生活废水数量也是日益增加,乱排乱扔的现象却没有有效改善,所以,导致了很多地方成为了“钉子户”垃圾山,给治理和优秀的环境保持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市民的公众环保意识薄弱还体现在,对于污染和垃圾的漠视。很多人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对于垃圾和污染不举报不制止,一定程度上纵容了环境污染的制造者!

(四)政府监督不到位,执法不够严

据了解,在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却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东莞却还没建立起有效的协调经济与环境保护的机制、政策和管制体系,环境保护的控制手段偏弱,缺乏强制性手段、缺乏监督机制,数量众多、技术水平不高的乡镇和外资企业自下而上的工业化导向与传统的环境监管模式矛盾突出。同时,环境监管力度不够,在管理过程中,许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未能贯彻实施,有些镇区为了经济利益遇到偷排,乱排的企业听之任之。普遍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

三、关于如何改善东莞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随着东莞市工业发展速度的加快,环境保护的紧迫性、重要性更显突出。因此,东莞必须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发展,进一步完善环境管理体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要进行科学的环境治理规划,合理工业布局

总体规划,宏观调控,认真落实“经济社会双转型”战略。东莞市的污染主要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原因。这点儿东莞市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所以,在以后的工作当中。一、东莞市必须要以这个战略为导向,下狠手整治污染重的企业,通过叫停、关闭、排污收费、限期整改等措施整治企业污染。同时,在长远期规划上要积极改变产业结构,对外引进第三产业,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内要长远规划,大力整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低污染,低能耗的企业!将沿河的高污染企业进行迁移,集中。然后建立大型的污水和垃圾处理厂,污水和固废的集中处理,有效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同时,应该将统一产业链的企业规划到同一区域,按照“产品-原料-产品”的方式进行产业布局调整,进而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再次投入到产业循环中,有效减少污染,实现清洁生产!

(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1.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东莞市政府要加大力度,扶持环境污染少的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降低水资源消耗和减少废污水排放量。同时,第三产业还要有针对地积极发展服务产业、房地产产业和交通运输业,增加现代物流、金融等节水行业的比重,减少宾馆、餐饮业等用水定额较高行业的比重。

2.优化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

第二产业以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为重点,提高用水定额较低的工业比重,逐步减少高用水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现有工业要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要降低30%的约束性指标降低工业用水总量。同时,优先发展电子信息业、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光电~体化、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注重发展以综合集成、深度加工为特征的现代城市工业,淘汰污染重、高耗水、低产出的电镀、漂染、皮革、造纸、服装洗水和印花等行业。

3.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东莞市垃圾数量大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有效的措施之一。通过对工业区的规划、相关企业的整合,将循环经济发展起来必将减小城市垃圾处理的压力,并且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生态农业将会最大程度的减少农业污水和废物的排放,并且将其资源化,牵动其他相关农业项目的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

(三)推进节能降耗

近年来,东莞节能降耗取得了一定成效。2008年单位GDP能耗指标值为0.738吨标准煤/万元,同比降5.11%,降幅位居全省第六位。但由于东莞是个能源消耗大市,能源自给力低,95%的能源依靠外地供应,电力、成品油等能源供应日益紧张,再加上东莞产业加工贸易比重大,节能降耗工作基础相对薄弱,节能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因此要坚持不懈地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抓好余热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源系统优化、热电联产、大型公共建筑节能、高效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等重大节能工程,大力推广节能示范工程的经验;二是加强对高耗能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能源审计、能耗评估和节能监督工作;三是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淘汰不符合能耗标准的设备装置;四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智能电网,推进太阳能屋顶计划,新建社区和建筑物要按照节能环保原则进行设计和建造调整城市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天然气能源!从燃气机动车到居民日常生活燃气都要积极推进,从而减少大气污染。五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限制私家机动车出行。要对全市交通全面调查,建立公交车道,增加公交车数量,提高公交车运输能力,降低公交车车费等措施,方便市民出行。另外借鉴先进城市的经验,采取单双号或者其他措施对私家车进行限制。从而减少因为大量私家车出行带来的高能耗高污染!

(四)广泛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

面对当前生态安全和区域生态健康的挑战,生态文明的建设和生态环保知识的宣传普及刻不容缓。要通过各种可以用到的途径,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环保和生态的理念传达给市民。让群众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自觉减少乱扔乱放垃圾,进行垃圾分类,监督公共卫生。通过全市中小学生的环保教育课,实现“一带二”,使环保的理念更加切实,也使市相关环保措施的施行更加顺畅!要充分利用各种与环保有关的特殊日期和特殊事件来进行环保周或者环保月的宣传,将环保的理念持续不断地向市民、政府官员、企业工作人员等各个团体输入!东莞市有经济条件设立东莞市环境保护周或者环境保护日,让全市上下都参与其中,从而将环境保护深入人心。要树立典型!正面和反面的典型都要树立,让所有人看到榜样也要看到拖后腿的人!让环保理念变的崇高,让破坏环境的人和事在东莞市无立足之地!

(五)建立监督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为确保东莞市环境质量,应尽快成立环境监测中心,形成政府监督的统一环境监督体系,对于污染源,特别是重大污染源进行在线监控,及时掌握各镇区的环境动态。一旦有不利情况出现,应能及时发现并负责判断受污染的程度,提出应对措施,以便有关部门及时处理。同时,要严格执行环境法律法规,严肃环保审批,从严执行“三个不批”(即采用国家和省明令的落后生产技术和设备的项目不批;位于东江上中游地区、石马河、寒溪河、东引运河流域的重污项目不批;已超出排污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增加污染物排放量的项目不批),全面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从根源上严格控制污染增加。

坚决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全面加强执法监管,加强现场巡查,提高监察测、监测频次,全面加大执法检察力度。与市发改、经贸、监察、工商、司法、安监、电力等部门加强协作联动,继续深入推进环保专项行动、环保安全月活动,坚决打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对于产生污染的企业,要不定期不定时的经常性的抽样调查,对于存在偷排,不达标排放的企业,要严格整治,该关闭关闭,该罚款罚款。同时推进排污收费制度,将此制度与日常污染检查相结合,给企业以压力。从源头上改变污染现状!

城市环境管理论文第6篇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环境管理

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城市人口在日常生活中产生或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垃圾的设施建设、收集处理、运行监督和宏观管理由市环卫部门主管,垃圾收集处理的环境管理由环卫部门和所属垃圾收集处理单位实施,收集处理费用由政府包办。环保部门除对垃圾处理场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和监测监督外,没有对垃圾收集处理进行环境管理。垃圾环境管理行政部门、企业和公众都要参与管理。垃圾处理不仅关系到城市的荣誉,而且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的健康安全。在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中,如何实施有效的环境管理,成为城市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环境管理的思路

首先强化职能。应强化现有垃圾处理场的基础上,强化垃圾处理场的职能,赋予应有的权力,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达到部级卫生城市的要求,以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其次分类管理。试点城市实行垃圾分类收集是提高垃圾环境管理水平的重大举措。垃圾环境管理实行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垃圾分类收集既提高废品回收率又便于危险废物单独处置。垃圾混合收集,增大了垃圾资源化、无害化的难度。它具有一次性投入和运行成本低,以及对人员素质和技术数量程度的要求低的特点。垃圾分类收集有利于垃圾资源化、无害化,但垃圾分类收集增加了垃圾收集设施和垃圾运输车辆的数量,要求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垃圾收集,增大了环境管理的难度。

垃圾基本上分为有机垃圾、危险物质和可回收垃圾三类。上海将垃圾分三类:一是有机垃圾,即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主要是厨房垃圾;二是干电池等危险废物;三是废纸、塑料、金属等可回收的垃圾。垃圾分类收集要坚持“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应鼓励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生活垃圾环境管理应从源头抓起,逐步过渡到垃圾收集企业负责社区、小区、居民住宅等源头的生产垃圾收集工作,避免多头管理,多头收费。垃圾收集和运输应密闭化,防止暴露、散落和滴漏。鼓励采用压缩式收集和运输方式。尽快淘汰敞开式收集和运输方式。结合资源回收和利用,加强对大件垃圾的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应当以各地经济能力、社会条件、分类收集现状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基础,合理安排垃圾分类收集环境行政管理、企业环境管理和公众参与管理措施。

再次政策指导。环境行政管理是按国家的垃圾分类收集的环境管理政策,组织开展城市垃圾分类收集法规、政策调研。要制定适宜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政策,加强对城市环境管理的引导。推行垃圾分类收集,研究开发适合我国的垃圾处理技术,推进垃圾处理的产业化。第四全民参与。城市居民、单位必须按照所在地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排放生活垃圾,积极配合有关单位进行分类收集。只有社会形成了封闭的“分类收集——再利用——消费——再分类收集”的资源循环利用环,建立起完整的系统,分类收集才可能持久。

二、环境管理的途径

一是填埋。填埋是现阶段我国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大多数垃圾填埋方式都是简易填埋,忽视了处理中的环境管理。填埋导致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二次污染严重。卫生填埋是垃圾处理必不可少的最终处理手段。兴建填埋场应当实施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监测制度。二是堆肥。食物垃圾约占生活总量的1/3。食物垃圾和其他一些有机垃圾具有分散、量大、处理困难、容易污染环境的特点,对其集中处理,如堆肥,不仅减少了垃圾污染,而且与其他垃圾成分分离,加快了垃圾分类,有利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全面处理。但堆肥易造成地下水污染,发酵不成熟堆肥效果不理想;堆肥产生大量甲烷,处理不好可能引发爆炸。堆肥场所应远离地下水源地,易通风。三是焚烧。焚烧的成本很大,在我国应用不普遍。焚烧易产生局部大气污染。四是再生。加工处理二次利用。

三、环境管理的措施

我国大中小城市基本配套建设了垃圾清扫、收集、贮存、运输和集中处置设施、场所,大多数城市实行了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少数城市正在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制度。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中的环境管理措施一般为“四结合”模式:与源头控制、产生控制相结合;与收费管理等经济刺激手段相结合;与行政处罚相结合;与提高环境卫生管理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城市环境管理论文第7篇

关键词:城市环境管理;政府绩效评估

一、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概念界定

1.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的主体。根据利益相关者的理论,城市环境管理的利益相关者既包括此项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也包括广大受众,即城市环境卫生服务的享受者。这些利益主体虽然对城市环境管理的关注焦点不同,但都与城市环境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根据政府绩效评估实践中多元主体参与程度不足的问题,在构建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体系时必须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调整。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在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中,都必须坚持政府、公众、社会团体、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2.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的客体。政府环境管理绩效评估是对城市环境管理作出的评估,其客体就是城市环境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水环境治理、空气质量检测、垃圾清理工作、城市绿化建设、街面卫生管理等,在评估过程中表现为各种考核指标。

3.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的标准和目标。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最重要标准的是公众满意度,其目标就是通过广泛参与的绩效评估发现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不断改善管理工作,使广大公众满意度提升。同时,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也关注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力图实现城市环境与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达到现代城市应有的水平。最根本的价值追求还是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努力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二、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实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1)较注重国家层面的宏观环境管理,对城市环境管理的微观层面关注不足。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四项制度中,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和“创模”三项制度均停留在国家环境管理的层面上,是从全国环境管理和环境整治的大局出发的,仅有全国卫生城市评选制度较好地关注了基于城市管理层面的环境管理。而地方城市所开展的考核评估工作基本上也是根据上级的指示和安排进行的,没有针对本市的特殊性采取更有针对性、更加具体的评估办法。(2)传统观念占据主导地位,绩效评估工作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对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工作的重视不够。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管理经验开展的,起步较晚,“当前中国的政府绩效评估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二是“唯GDP论英雄”的片面观。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仍然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只关注GDP增长,而忽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 评估主体单一。由于观念的落后和体制上的不健全,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的主体仍然以政府为主,其他主体参与度不够。

3. 指标体系不科学。城市环境管理停留在国家宏观管理层面的又一原因就是指标体系不科学,不能反映出改善城市管理的需求,指标过粗,过于死板,而且缺少反应多个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的指标。

三、基于新公共管理视角的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

1.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的必要性。1.1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对实践的弥合。当前我国在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实践方面落实不够,一是没有落实到城市管理层面,二是没有注重公民参与。本研究提出构建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体系不仅要从理论上论述改变这种现状的必要性,更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评估体系及保障实施的对策,将理论变得切实可行,改变以往绩效评估实施难的局面。1.2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公民参与的需要。公民参与政府管理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很多学者都认为公民参与符合公平正义的理念,是促进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途径,能够督促政府提升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供给水平,更好地保障广大公众的利益。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体系下的评估主体就体现了多元化特点,正式为了迎合公民参与政府的管理的需要。

2.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体系框架。结合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具体情况,本文提出的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界定:参与者范围、参与深度、评估对象、指标体系。具体如下:2.1参与者范围。(1)政府。政府是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的主导者,要积极主动的组织开展绩效评估工作。(2)公众。公众是政府行政权力的合法来源,又与城市环境管理关系最为密切,是城市环境管理工作的直接受益者,要实现广泛参与。(3)社会团体。社会团体、社会组织是城市环境管理中的中立者,能够提供比较客观和更高质量的评估意见,是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的重要参与者。(4)私营企业。城市环境管理的受益者之一,与公众和社会团体的利益不同,关注自身利益,也应该获得绩效评估中的发言权。2.2参与深度。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参与主体的参与深度以公众表达诉求最大化为原则,即参与主体参与评估能够尽可能地反映自己的满意度,所获得的评估结果能尽可能具有统计学上的普遍意义,而不是局限于小范围的利益主体。2.3评估对象。城市环境管理服务提供者,包括环境主管部门、公安、交通、城管等。由于评估对象过于复杂,不宜采取分部门评估的方法,而是由政府统一开展,综合评估,再根据评估指标体系确定具体责任人。2.4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的核心,一是要更加具体和深入,二是要结合参与主体确定不同的权重,形成评估指标——评估主体的二维体系,三是要注意将定性指标转化定量指标。

3.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的实施

3.1制度保障。本文虽然已经构建出了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的大致体系框架,但是没有制度层面的保障是难以落实的。应该先选取个别市县作为试点,然后再对体系作出修改调整,并通过政府规章、行政法规、政策性文件等形式将该项工作确定下来,使之制度化,成为城市环境管理及政府绩效评估的常规制度。3.2法律保障。要在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制度的实施之后,为满足继续开展该项工作的需要提请地方人大立法,或者由地方政府制定地方行政法规、规章,保障该项制度和该项工作有法可依。同时,有了法律的约束,能够形成较好的法律监督,促进该项制度的完善和落实。3.3技术保障。以往政府绩效评估实施难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开展评估的方式上,尤其是将公众纳入评估主体之后,就使得这项工作显得更加庞杂。这里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采取市民报告卡、社区记分卡等方式,便于广泛开展评估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