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文物鉴定范文

时间:2022-08-12 04:45:46

序论:在您撰写文物鉴定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文物鉴定

第1篇

本刊记者易珏

几年前,《当代》曾刊出一则故事,某大学考古系教授一生严谨勤勉,甘于贫寒,却也耐不住家中老夫人的埋怨,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终有不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位号称从事盗墓的“老乡”,想便宜转手手中的战利品。老教授感觉机会来了,拿出所有家当购买“老乡”手里的古董,还以为自己是专家不会看走眼,捡了大漏。结果,不久老教授便被公安局通知那位“老乡”是文物造假团伙中的一员,自己手里的都是赝品。

那位老教授最后赔了个底朝天,落了一堆假货。不过,故事终归来源于现实生活。古董自来多赝品本不必多说。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均收入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等多方面因素,加之“盛世玩收藏”的观念引导,越来越多人加入到这个本应准入严格的行当中来。与有限的藏品形成对照的是无限的收藏热情与投资需求。

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西沐说,中国90%以上的藏品都是假的,真品还不到10%。更有业内人士估计文物造假已经形成产业链,养活着数十万从业人员,产值以百亿元计。根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的统计,2011年秋中国艺术品拍卖(统计时间从2011年8月1日至12月31日)成交总额为428.07亿。通过文物商店、古玩市场及其他民间交易达成的交易额不可计数。面对如此可观的市场规模和收藏需求,文物造假产业链的形成必然有动因。而造成文物制假如此猖獗,却不仅是市场问题,更有法律、法规及文物鉴定方法手段等问题。

始于辨伪

一般意义来说,文物鉴定是三名以上的研究者因工作职责或接受委托,就被鉴文物进行整体研究、检测、分析,主要针对其真伪、价值、年代等得出结论。

以古陶瓷鉴定为例,其主要包括辨别真伪、确定窑口、断定年代、评定价值四个方面。而确定窑口、断定年代、评定价值是建立在辨别真伪的前提下。因此,真伪的鉴别则成为文物鉴定中的最基础内容。

文物鉴定根据主体分为公立鉴定和民间鉴定。公立鉴定指国家文物行政部门主管的组织机构的鉴定行为,比如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地方省级鉴定站、经批准设立的带有事业单位性质的文物商店、公立的博物馆等。民间鉴定指除此之外的各类鉴定行为。目前,对于文物鉴定结果的争议不仅发生在民间机构,在公立机构也频繁发生,而争议的焦点也主要集中在真伪辨别上。

记者发现,市场上看到的由专业鉴定机构出具的文物鉴定证书都可以花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购买。一位资深鉴定专家表示,现行《文物保护法》没有针对文物鉴定环节担责方面的规定,这就为提供虚假鉴定者提供了获利的空间。鉴定机构不需要为鉴定结果负法律责任。鉴定是一种结论,虽然结论对文物的交易具有关键性作用,但从法律层面上,它只作为交易的借鉴依据之一,并不是举证。

与文物鉴定有关的法律《拍卖法》、《合同法》、《著作权法》等,有关鉴定的条款仅有“零星碎语”,有关鉴定专家的资质、鉴定程序、法律责任等也是空白。目前,我国民间的文物鉴定既未形成成熟的行业自治,也缺乏法律层面的规范和监管。

技术之争

中国著名文物鉴定专家、原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在北京大钟寺地摊上花1800元买了把现代工艺制品“越王勾践剑”,还在众多媒体上宣传自己“捡了大漏”。从事文物考古鉴定半个世纪的文物界泰斗一不小心也买到了赝品,这就需要反思传统的文物鉴定技术。有学者提出,我们的文物鉴定技术还停留在使用磨制工具的“新石器时代”。民间文物鉴定仍然停留感官鉴定阶段,鉴定的理论是依靠放大镜长期观察积累下来的经验。著名藏家马未都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津津乐道地回忆自己如何积累的鉴定法眼――观看,每天去故宫盯着宝贝看。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文物造假者也在与专家的较量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他们参照书中的描述与图片不断地改进仿造工艺。于是,造假者、藏家和鉴定专家可能在参照同一本理论教材,而依靠放大镜观察纹理材质与技艺的方法风险在提高。

现代仿古与作伪已经采用数码影像制图、精细化工配料、非金属电镀、可控电气化窑炉等先进的工具与技术,形成以地区为特色的各种仿古产品的基地。安徽仿品主要以清代民国海派和新安画派老画为主。南京假画以金陵画派、傅抱石、陆俨少、陈大羽等画家的画作为主。河南则是伪青铜器和伪玉器的重灾区,等等。

针对高科技仿古,国内一些文博机构从国外进口仪器设备,也采用高科技手段来鉴定文物。被收藏界称为“古玩行的西医大夫”的关海森认为,要想改变文物造假这样一种整体环境,得从鉴定技术上做文章。只有鉴定技术可行后,法律上才有裁定一件事物的标准。多年来,他建造了自己的文物鉴定实验室,把医疗、地质勘测、军事、生物、摄影、珠宝鉴定等行业中的工具、仪器借鉴过来用于文物的鉴定。

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物科技评估中心顾问委员罗武干博士认为,科技鉴定不仅需要高端的仪器设备,更需要拥有专业技能的科研队伍,并建立全面、可靠及庞大的数据库。在这些基础之上,科技鉴定的结论才更有公信力。

行业自律

不少买家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损失,选择从拍卖公司的拍卖会上购得藏品。即便如此,不少拍卖公司拍假与假拍行为依然大行其道。《拍卖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也不利于竞买者――拍卖公司对拍卖品的真伪或品质不需要承担瑕疵担保责任。2011年初,被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出2.2亿天价的一套汉代玉凳成为当年拍卖市场的“最贵玉器”,然而时隔一年就被鉴定为高仿品。

在美国,消费者从拍卖公司购买的藏品如被鉴定为赝品,有权将拍品退还给拍卖公司,并获得支付款两倍的赔偿。拍卖公司与鉴定机构在行业内的信誉将受极大影响。因此,国外的拍卖行业发展规范,很少出现拍假的新闻。

在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完善之前,拍卖行业想要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开展行业自律。庆幸的是,一些公司已经开始行动。

第2篇

【关键词】文物 鉴定 方法

文物鉴定在方式上可以分为“目鉴”和“科鉴”两种。“目鉴”即俗称的“眼学”,全凭鉴定专家的经验;“科鉴”是运用现代科学仪器对文物进行检测。无论“目鉴”还是“科鉴”,其操作都必须由人来完成,受人的主观性影响是非常之大的。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主观因素的干扰,提高文物鉴定报告的可信性。在文物鉴定之前必须对鉴定方法在规则上进行规范,这种规则即――“双盲法”。

鉴定在对象上可分为“客体”和“主体”,客体即待鉴定物品,主体即对该物品进行鉴定的专家。所谓“双盲”,即鉴定主体“盲”,鉴定客体“盲”。

“双盲法”在国际上使用的最成功的领域是用于DNA检测。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对于“双盲法”的了解是通过看刑侦片中审讯嫌疑人的情节。为什么要将嫌疑人一个个隔开,使他们彼此失去联系?就是因为这样可以讯问出更多的漏洞,发现更多的问题。试想,如果让嫌疑人讨论,统一口径之后回答,可信度又能有多少呢?正是因为“双盲法”的这种特点,才使得它被普遍采用,并定为鉴定规则。

文物鉴定中“双盲法”的操作包括四个方面,叙述如下:

1.鉴定主体对鉴定客体“盲”。 “科鉴”中有一种方法叫“同位素分析法”,其全称为――同位素食性分析法。同位素分析法,是利用同位素进行食性分析的方法。 C13和N15是C12和N14的同位素,它们通过食物链进入生物体内,且一部分“贮存”于骨骼内,其含量很少而且比例不同。通过对生物体内C13和N15进行测定,可以分析出生物的饮食结构。

例如要对一个春秋时期的古墓葬中的人骨进行分析,看看他是贵族还是平民,这时候就要用到“同位素分析法”。通过正确测定人骨胶原蛋白质中的同位素含量,可以推断墓主人的日常饮食结构。如果检测结果表明其肉类食品摄入量较高,说明墓主人为贵族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左传》中对贵族有所谓“肉食者”的说法。反之,植物类食品摄入量较高,则为平民的可能性较大。

但是,采用“同位素分析法”之前,检测人员不能了解该墓的任何信息。一旦他知道了该墓的形制、葬式、陪葬品等,很可能形成先入为主的思想定论,从而左右他的鉴定结果。同时,他不能仅就这一个墓中的骨骼做一次性鉴定。待鉴定物品必须要混入一批同类物品中。也就是说,检测人员是对一堆骨骼作鉴定,但究竟是哪一根,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只能逐一鉴定,并依次标明检测结果。

2.鉴定主体对鉴定客体的信息“盲”。家喻户晓的《鉴宝》栏目自2003年9月开播以来,收视率屡创新高,每至其时,万人空巷。主持人在介绍藏品时,通常会抖出这样的包袱:“有请持宝人带着他的宝物上场;请您介绍一下这件藏品的来历;您在购买这件藏品时花了多少钱?”等等。

从一台电视节目的制作和程序的编排上,主持人的这种问话无可厚非,同时也使节目内容更加丰满和精彩。然而,从科学严谨的角度而言,这样的包袱违背了鉴定主体对鉴定客体的信息“盲”这一规范。鉴定主体对鉴定客体的信息“盲”也就是行内通常所说的“三不问”。

所谓“三不问”,即:不问藏家、不问出处、不问价格,一句话,不问关于待鉴定物品的任何信息。虽然这些线索貌似可以对鉴定起到良性作用,可是在极其复杂的现实情况中,为了尽可能做到客观。待鉴定物品本身所不具有的其他任何因素,皆属于干扰性因素。

因此,就鉴定本身而言,就文物看文物!整个文物鉴定过程应该如同对弈一般,是一个悄无声息的过程。可是,如果这样制作电视节目,又有几个人能得其要领呢?收视率肯定是每况愈下。

3.鉴定主体对鉴定小组的其他鉴定主体“盲”。由于文物鉴定的专业性和复杂性,鉴定结果不可能只由一个专家过眼后一锤定音,必须要经过鉴定专家小组的拍板。小组的成员通常为奇数。

由于专家们的研究重点各不相同,实际经历千差万别,鉴定的方法更是各有巧妙。所以,鉴定小组的人员组成要尽可能“面面俱到”。使大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对同一件待鉴定物品“品头论足”。

以笔者愚见:虽然文物工作者对文物有着绝对的发言权,但由于缺乏经济动因,文物工作者的实力明显削弱,“沙发考古”占据主流,好些老字辈的专家只能“纸上谈兵”。相反,有个别古玩商人和收藏家,乃至造假者的水平不可小觑,他们与专家交锋,而使后者败北之事不乏其例。

其实,这并非是绝对独立的。著名的古文字学家罗振玉先生就是集收藏、经营、鉴定于一身,鉴定大家王世襄也曾兼收藏家、古玩商、文物工作者三种身份。罗振玉还是一位文物造假、作旧的高手,这充分说明了鉴定中“知彼”的重要性。试想,连赝品都能制造出来,还怕鉴别不出来么?

当然,把大家请到一起,并非是开研讨会,而首先是要求每一位成员的鉴定工作,必须在各自封闭的环境下独立完成。

4.鉴定主体对其他鉴定主体的鉴定内容“盲”。无论“目鉴”还是“科鉴”,说到底文物鉴定还是“人”在起作用。鉴定水平的高低、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鉴定主体的学识和经验。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在对有关标准的认识和掌握上,往往存在因人而异的现象。

文物鉴定是一个不断解读和认识文物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需要反复地不断地思考与求证。所以,每一位专家的鉴定报告都有着详细的内容,每一步的论证都有凭有据,丝丝入扣。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真品还是赝品”、“旧作还是新仿”、“唐代还是宋代”的问题。

简单来讲,按照宋代刘敞在《先秦古器记》中的说法,叫:“礼家明其制度,小学正其文字,谱牒次其世谥。”

第3篇

文/蔡国声

古玩的收藏与投资其中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就是古玩艺术品的鉴定。古玩鉴定的方法分二类――较先进的科学鉴定和传统的经验鉴定。

科学鉴定主要靠各种不同类型的科学仪器。传统的经验鉴定主要依靠的则是鉴定者个人的学识,修养,主观的经验和技能,并能善于运用历史的文献和考古的资料等。

我们讲科学鉴定,它的前景相当的光辉灿烂。但是就目前来说科学的测试技术还难以全面对付变化多端的各个时期的伪古玩。有的测试成本过高,有的测试会对古玩造成“损伤”,有的只能从古玩的一部分进行测试,如古书画的鉴定只能测出丝绢、颜料(墨色),印泥的年代,而对书画家作品的真伪(如同时代的仿品)等就难以测定,更不用说测定该书画家的早、中、晚期的作品了。

一天,友人拿来一只破碎然后胶合的青花釉里红鱼藻缸求鉴定,笔者判为仿品,于是和友人同来的一个江西男子拿出了某博物馆经热释光测试认为是真迹的证明以示,同时还掰开破碎处,露出测试时在瓷胎上打洞的痕迹。为什么科学鉴定与传统的经验鉴定之间会发生如此大的差异呢?当时彼此只有瞠目结舌,无言以对。但是心中始终耿耿于怀,再千方百计的求教打探,终于得知现在用热释光测试瓷器年代的方法又有了新的信息。据说21世纪初北京某大学科研成果能误导(破坏)热释光检测功能,即先将要测试的瓷器放在某光下照射,如果该瓷器是仿明代成化的,则将其照射的年代调置到500年前的方位,经照射后,再让热释光测试,那么结论便是该新瓷器就变成明代(中期)成化年间真品瓷器了。

经验鉴定:这是传统的鉴定法,就目前来说我国和世界上的某些发达国家和世界著名的苏富比、佳士德拍卖公司目前大量采用的还是传统的“经验鉴定”。

在古玩行业中,常常会听到一些老先生讲,东西(指某一古玩)放在那,不用上手,只要看上一眼,就能辨其年代与真伪。听起来似乎玄虚得很,其实仅这一眼,却是凝聚着鉴定者多少年的辛劳,反映了鉴定者的多方面的修养与能力。这称之为“望气”,旨在观察其是否具备与之相应的时代气息与神采。因为无论什么质地的古玩,都必然带着各个时期所固有的历史特征。

鉴定家“望气”时所要捕捉的对象,也就是与我们平时所说的“见多识广,眼看手摸,细心琢磨”的道理一样。当然有的古玩经过“望气”之后就可断其年代与真伪,有的还需上手反复的推敲揣摩。

依靠经验鉴定古玩真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具备较高的学识和修养,掌握各类相关古玩的基础常识,把握各个时期的特点和鉴定技能,同时掌握所鉴定的某一类古玩的发展历史,善用历史文献考古资料。

笔者以为真正的经验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它应是科学的一部分,只是个人的主观的成分过高了一些。我们不应机械地将经验鉴定与科学鉴定割裂开来。另外经验是没有身份和等级区分的。鉴定家只是在鉴定过程中被历史证明其准确性高一点罢了。

文物鉴定必须立法

文/刘超

鉴定有两种含义的解释:一是对人的优缺点的鉴别和评定;二是判别并确定事物的真伪。

由此可见,鉴定者责任重大,万万不可疏忽大意。然而,时至今日,有识之士却对文物收藏界的鉴定师队伍发出谁来“鉴定”鉴定师的呼吁。更有正义者,面对鉴定师的黑箱操作虽无奈却痛恨他们的堕落。

有一位年轻商人,文化底蕴较好,又喜欢字画,过去“下海”时做生意赚了点钱,就经常跑书画市场用高价买些名人字画,自己赏玩收藏,碰上知己,也送人共赏。一天,这位商人兴冲冲地来到一朋友家,告诉他自己花了8万元买了一幅吴湖帆的青绿山水画,待打开一看,那位朋友不仅失声大呼:“假的,百分之百假的!”商人不信,说这是经过专家鉴定的,并拿出盖着钢印的收藏鉴定书为证。那位朋友拿出《吴湖帆画集》告诉他,你买的这幅画是临仿《庐山五老峰》的,画面虽同,气韵、笔墨却相差十万八千里,你看这松针,画得多么松散呆板,哪是吴湖帆的大手笔!看来这个作假的人顶多学过三年画。

书画造假,自古有之,本不足为奇。过去造假,还讲究点水平,有些造假高手,往往能做到以假乱真,甚至叫人上了当还不得不佩服。张大千造的石涛假画,就曾骗过鉴定大师庞虚斋。而现代人造假,连点起码的良心都不讲,有的人连基本技法都未掌握,就敢冒充名家赚大钱,实在是欺人太甚。当然,更可恶的是,有些所谓鉴定专家,为了从中捞取好处,竟也昧着良心作伪证,把明明白白的赝品定为“真迹”,甚至写上一段题跋,吹捧一番,说什么“此乃某某精心之作”。这就比造假者更为堕落了。当今书画市场赝品泛滥,不能不说与有一批堕落的“鉴定专家”与造假者狼狈为奸不无关系。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四次作伪,第一次出现在宋代,以仿造商、周青铜器为主。第二个是清乾隆时期,主要是名人字画造伪、作假,连乾隆皇帝也难辨真假,当时好多的书画赝品上都有乾隆的题跋。第三个是晚清到民国时期,大量复制、仿造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文物,无所不造、无所不仿。第四个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收藏热的兴起,各种仿古工艺厂多如牛毛,仿造的东西五花八门,作伪手段更为高超,造假者之间达成了一种默契,有了一定的分工,市场逐步专业化。

因此,目前的情况是急需规范鉴定师队伍,整顿文物市场。为此,笔者建议,有关政府文物管理部门应该担负起“鉴定”文物古玩鉴定师的职责,对社会上现有的所谓鉴定师队伍进行清理甄别,制定出详尽的鉴定师行为准则,还要进行业务考核,合格的发给证书,准予上岗。唯有这样,中国的古玩市场才能健康发展,才能有名副其实的、受古玩爱好者相信和欢迎的鉴定师。

中国文物的社会鉴定

文/胡志祥

2005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增聘工作已经结束,其中,引人注目的有两点:一、是在原有七个专业组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现、当代书画组和近、现代历史文物组,反映了国家文物主管机构与时俱进的思路;二、是没有提及面向社会的服务。按照《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管理规定(草案)》第六条的规定,其工作范畴是:为国家文物局可以移动文物保护管理的行政决策提供咨询;为国家的珍贵文物征集保护提供鉴定咨询;受国家文物局的委托,进行文物司法鉴定等。1986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成立时的章程中,委员有七项任务,其中有面向社会服务的任务,而照本届《规定》等于是取消了委员们的这项任务,而且还特别强调:“未经国家文物局许可,不得以本会委员身份执行文物鉴定任务和从事社会活动;不得开具任何带‘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等有关字样的鉴定证书。与国家鉴定委员会无关的个人行为需自行承担责任。”其理由是,为了维护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权威和声誉,维护正常的文物市场秩序。

以上的这一规定,使原本希望由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出来主持公道、规范市场、平定天下的人大失所望,从而引发了“国家文物鉴定机构是否应与社会对接”的大讨论。

据我所见,首先国家文物局这一规定是明智的。将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与社会保持适当的距离,一是因为太忙,因其服务的对象有1500多座博物馆,1283万件馆藏文物,其中珍贵文物330万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承担着鉴定评估、征集保护、出入境审核、司法鉴定及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如再介入极其庞大的民间收藏市场,肯定会力不从心。其中最关键的是,目前专家们使用的主要鉴定方法是传统的目测法,而传统鉴定方法有着先天的缺陷,容易产生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比如以前曾发生过对一幅现代名家国画,两位都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资深委员的南北书画鉴定大家,竟得出了截然不同的意见,就是明证。这一规定避免了国家鉴定委员直接卷入纠纷的漩涡中去。

但是,目前在社会中,对文物的鉴定有着巨大的需求和渴望:一、当前,民间文物收藏积极性空前高涨;二、民间的收藏逐渐趋向高端,风险增大;三、文物鉴定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问,需要学识、实践、阅历等的综合历练;四、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文物鉴定人才出现断层。

所以,在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规定与民间的需求之间有巨大的空白地带,究竟如何填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巨大挑战。

第4篇

[关键词]文物鉴定;问题;知识

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经历过很多朝代,从繁荣昌盛的唐朝到兴旺开放的清朝,从陶瓷器具到名人字画等等,前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近几年,很多文物相继被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欣赏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收集文物。古玩字画受到更多人的喜爱,也逐渐走进平常百姓的生活。我国各个地区的文物交易市场也红红火火,但是,很多不法商人为了获取暴利,采取各种手段制假造假,鱼目混珠,给文物市场带来一片混乱。

一、文物鉴定的必要性

能够被称为文物的都是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物产生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经过几百甚至千年的积淀存留下来,伴随着历史和自然的演变,文物会产生很多变化,很多文物都“面目全非”,专业研究人员根本无法还原文物的真实面貌,给鉴赏者带来很多困惑,不清楚文物的真实面目。随着人们的文化欣赏水平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收藏文物,但是由于文物市场混乱,以假乱真的文物太多,人们又缺少鉴赏知识,很多人把假文物带回家收藏。因此,在收藏文物之前,首先就是要鉴定文物,确定文物的真实性,同时,文物鉴定也是我国文物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

文物鉴定之所以可以成为一门单独的科学,并且需要研究者花费时间去研究,就是因为文物经历了长久的自然环境洗礼,很多文物变得模糊不清,由于年代久远,没有能够为此证明的人,所以文物鉴定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但是文物鉴定并不是毫无头绪,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文物都不能离开时间的形式存在,不能够再生。超时空制作与之完全一样的文物是不可能的。

二、文物市场现状及原因

在文物鉴定的领域中,除了专家鉴定,确实存在很多行业外的高人,通过自身的知识能够鉴别文物的真伪,具有很强的鉴定能力。但是有些人处于个人目的,他们的鉴定很多情况下与实物不相符,误导普通的收藏者。有些人就把高仿的赝品当成文物,同时以高价收藏。受到利益驱使,鉴定者或者专家的职业操守出现一定的问题。社会上的文物鉴定是需要收取费用的,大概在文物估价的10%左右,也就是说估价越高,鉴定收取的费用就越高。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人和文物市场的拍卖公司,文物商人联手,将赝品说成真品,还有些人和盗墓者沆瀣一气,欺骗文物收藏者,给消费者带来损失的同时,也给国家带来损害。

文物收藏市场出现很多问题主要有一下几点原因:

1.投机炒作

由于文物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所以很多人对其操作方式就像操纵股票市场,先是投入巨大资金买进特定时期的文物,然后掌控这一时期所有文物的拍价,致使这一时期文物价格飙升,等到文物炒到一定程度,在慢慢“放水”。曾经有这样的事例,有拍卖行专门炒作乾隆时期的青花瓷,在全国各地收集青花瓷,最后垄断整个青花瓷的拍卖市场。文物交易时间较长,关联性强,即便收藏者不慎买到赝品,也可能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发现。还有一些国外政府或者大财团处于政治上的动机,故意介入中国的文物市场。

2.媒体炒作

文物虽然具有不可复制性,但是其价值是本身所固有的,有些文物并没有过高的价值,但是媒体炒作,拍卖行炒作,将原本价值不高的文物炒到过高的价值,和文物原本的价值差距严重。

三、文物鉴定方法

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文物具有不同的鉴定方法。在进行文物鉴定之前,必须给文物进行简单的分类,这样能够便于文物分类,对不同类别的文物采用不同的方法鉴定。当然不是文物分类之后就可以减少鉴定环节,分类文物同样需要辨别文物的年代,判定文物的价值等等。一般情况下,文物鉴定按照文物的质地和性质进行分类。

文物鉴定方法与很多,大体上分为传统鉴定方法和科学鉴定方法。传统鉴定方法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人们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鉴定经验的积累,在文物鉴定的道路上不断探索,通过总结经验方法来鉴定文物。

(1)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在古代和现代,都采用比较的方法鉴别文物。以文物藏品为例,对真伪年代、价值未作出辨识的文物,鉴定时,需选取已知其真伪、年代的同类文物的标准器,并将两者对比,进行分析,找出未辨识文物与标准器物之间在形制、质地、花纹、工艺等方面的相同与相异之处,分析它们的矛盾与联系。经过系统地分析研究后,作出科学判断。

(2)综合考察,通过对文物本身的调查,文献记载的考证,参考总结的鉴定同类文物的一般规律,对鉴定对象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判断,以达到鉴定文物的目的。此法对鉴定文物史迹尤为适用。文物史迹一般形体大, 内容多,涉及面广,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鉴定,会取得比较科学的鉴定结果。运用传统方法鉴定文物,除上述基本方法外,还要根据鉴定的不同对象,采用不尽相同的具体方法,如对青铜器、瓷器、书画等的鉴定(见青铜器鉴定、瓷器鉴定、书画鉴定)都可说明这一点。之所以如此,是由不同种类文物的性质决定的。

四、总结

文物收藏已经成为当代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或者是喜好,但是很多人由于不懂得文物鉴定的知识,经常高价购买一些赝品。所以,加强文物鉴定的学习,掌握文物鉴定的基本方法,不仅可以避免上当受骗,还能够收藏到喜欢的真品。

参考文献:

[1]关于文物鉴定若干问题的思考_赵起超,科技资讯,2007/24

[2]一言.中国文物鉴定市场现状调查[J]. 艺术市场. 2006(11)

[3]阮家新.近现代文物鉴定理论和方法的若干思考[J]. 中国博物馆. 2003(02)

第5篇

关键词:文物鉴定;鉴赏;研究

文物作为一种历史遗存具有重要的艺术、历史与科学价值,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于历代传承中所积淀下的精华,代表着一个民族的记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基因与国家身份的象征,彰显着国家特色。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物逐渐走进普通人的视野。特别是近年来越炒越热的鉴宝栏目,吸引着众多人眼球,然而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所谓“文物”通常鱼龙混杂,真假相间,人们难以准确认出。因此,在文物应用前,鉴定是必不可少的。

1 文物鉴定

1.1 分类

分类是指将相间混合的文物分为互不相容且相互排斥的类别,以在实际中方便保管与研究。文物的具体分类通常同文物定义联系密切,例如玉石或者青铜器都有特殊定义,与此定义特征相符合的就表明是这类文物。定义公式一般为:属、种差相加等于定义。所以,我们定义陶器就应为:主要原料为粘土,经600℃左右的温度烧制而成具有较强吸水性的全新器具。相应的,瓷器定义为:主要原料为高岭土,通过1200℃左右温度烧制所成的不具吸水性的制品。采用定义分类的方法认识文物是鉴定的特定方法之一,换言之,文物的整个分类过程就是某些方面对文物鉴定的过程。例如在商周墓葬中,曾发掘出一种青釉制品,这种器表有薄薄一层黄绿色与青色的玻璃质釉,整体结构较为简易,胎色灰白且硬度大,叩击可闻金属声铿锵有力,但是此器又区别于常见瓷器的釉厚壁薄与晶莹细腻,它到底属于何种器物我们不得而知,此时就需要鉴定,分类就是首要的基本方法。将所有出土器物与陶器和瓷器的构成条件分别进行比较,得知此类青釉器物同瓷器接近,所以文物分类中将其归为瓷器,然而青釉质瓷又不像标准瓷器一般工艺成熟,因此将其称为原始瓷[1]。

1.2 比较

文物鉴定中也常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又可称之为类比,主要是指文物间虽各有不同,但要于不同中寻找相同。利用比较方法,可依据两件文物于某些方面上具备的相似点而得出这两件文物其他特征也具有相似性的结论。比如文物中的纹饰、墨迹、造型或者铭文等方面往往可以找到相似之处。一般做法为,根据标准物,将存在关联的文物进行对照,确定两者异同,进而多角度的比较研究鉴定对象的内部联系与矛盾,做出最终的定性判断。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曾经轰动一时的曹雪芹画像真伪事件就采用了比较鉴定法,河南省博物馆曾经收藏过一幅所谓的曹雪芹画像,通过报刊介绍在当时社会被广泛使用,学术界对画像真伪问题众说纷纭,这场真伪论战轰动一时,引发社会各界关注。徐邦达于《悼红影议》中写道他当时看过画像之后产生的怀疑点:①画像上的书体同乾隆时代的书体风格比较有所不同,因而推断其上的五行叙文并非当时所写。②题字落款上行款并不得体,特别是每行下端几乎要接触到画像,显得迫塞难看,由此表明所作者题画常识明显欠缺,若真是画家自行提款,不会如此外行。这是通过与画家常规落款方式对比而推断出的作画者与题记者不是一人。③明清小像画中,通常画家所作题跋仅为寥寥数字的上下款,并不擅长行题跋的创作,而此幅画像中却洋洋洒洒五行小叙,是出格的。这是同常规的明清小像画款识对比而推断出此画款识不符合时代习俗。④像中的“艮生”一印,所表现出的刀法与篆法很有乾隆末期时代的浙派之人赵之琛与陈鸿寿的风格,而曹雪芹生于乾隆中期之前,怎可有之。印章时代与画者生前时代不符,因而得出此画印章不对的结论。通过以上四点推断,加上对画像墨迹、印色、用纸与装潢方面进行鉴定,最终得出此画为伪作[2]。

1.3 辨识

辨识是指分析并综合文物,在拥有丰富的实际经验前提下,通过调查、考证以及科学检验的方法,根据鉴别对象的规律,对文物本质进行考察,并在理论思维作用下针对此类文物形成一种普遍概念。例如鉴定古瓷,通过瓷器的釉色、纹饰以及造型就可推断出瓷器年代与所属窑系。这种只可

过观看实物并且只可意会的感觉就是抽象。反之,概括就是指凡是具备此类特点的,均是这个时期或这个窑系的瓷器。例如,曾经有一件署名为谢灵运的古代墨宝引发一起笔墨公案,这件作品的真伪问题一直有不同争论。由于此墨迹上书四首诗,“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为其中的两句。启功先生认为,根据五行方位,南方为赤色、北方为黑色,此诗原为庾信所作,诗中的原句为“北阙览玄水”,玄即黑色,而绛则是指红色,南为红云而北为黑水是相对应的。而宋真宗曾将自己改名为“玄朗”,因此天下都需讳“玄”字与“朗”字,由此看出此诗中以“丹水”代替“玄水”分明是避改,因此此诗所书时间不会超过宣和年间,由此推断出这件古代墨宝的大致时间。启功先生正是通过这种精湛考证而辨识出文物时间。一般而言,文物鉴定旨在:一、辨伪;二,断代;三、评价。辨伪是文物流通并使用的基本前提,而只有明晰文物时代,才会于特定历史环境下研究文物,进而揭示其内在价值与历史地位。

2 鉴赏

鉴赏表现为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一种美德追求,包括想象、情感与理解等心理功能,最终转化为评价。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鉴赏家在对人们细致鉴赏时,总会以赞叹来表达内心满足之情,此种现象就是文物评价的外在表现形式。文物鉴赏具有如此独特魅力,可以使人感到愉悦,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这是由于鉴赏的根本在于求知。从业务角度来说,一般人们参与鉴赏的主要目的有以下两条:一是希望以一种全新认识取代传统认知,以实现知识的丰富与更新。二是,期望自己可以挖掘出尚未被人们揭示的文物价值,求得全新发现。文物鉴赏总是需要进行是非、真伪与档次价值的判断,这种过程仿佛是参与智力竞赛,于文化享受的过程中真实检测自身的文物鉴赏水平。文物鉴赏从表面来看属于个体活动,但是实际中却融汇现实且丰富的社会性及历史性内容,人们发表的见解具有主观性,但其中也寄寓强烈的客观性,因而诸多鉴赏家对于某个具体文物的鉴别可以达成共识,虽然可能有不同看法,但所提看法也是在共识标准的基础上所提出的,绝对的共识,相对的差异,因此文物鉴赏中强调“”。启功先生认为,文物鉴赏存在“模糊度”,这种说法是科学的。模糊思维具有丰富内涵,其机制同样多层次而且多方面,显著特点为鉴赏可以培养随机反应能力。文物鉴定时,我们可以通过零碎信息做出相对正确的推断,而在文物鉴赏中,形象思维则是主要特征,一般多数文物都不可能采用定量分析来对其定性,而只是于模糊思维中寻求相对准确明晰的结论。鉴赏中存在的“模糊”是指文物判断是处于是非、真伪之间的模糊地带。例如我们在形容青铜器时常说其“纹饰繁缛”或者“造型雄伟”;在说明瓷器特性时常表达为“釉色莹润”,说玉器称之为“玲珑剔透”,书画作品表达为“飘逸潇洒”,通常人们稍微具备一些文物知识就可以从此类模糊的词语中领略并感受到文物概貌。文物鉴赏可以帮助人们修身养性,净化人们精神世界,明代高濂曾经所作的《燕闲清赏》就是专门讨论文物鉴赏的文章,他将文物鉴赏视作一种养生之道也并非是没有道理的[3]。

3 结束语

六朝文物 千年陈迹,文物贮存并且携带着人们的智慧结晶,蕴含丰富的政治、文化、经济、科学与社会价值。本文主要通过描述文物的鉴定与鉴赏,表达出人们生活中文物鉴定的重要性。文物的鉴定与鉴赏过程中,我们应以正确态度与健全心态来欣赏、鉴别、利用和保护文物,以帮助人们更为深刻的了解并保护历史,保证中华民族之魂与文明社会根基。

参考文献

[1] 潘淑艳.对文物科学鉴定与鉴赏方法的思考[j].青少年文学家,2010,19(06):56-58.

[2] 岳峰.文物鉴定与文物鉴定学略论[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56(02):149-151.

第6篇

2.馆藏元青花瓷器选析 黄静

3.元青花呈色料及其特征 陈逸民,陈莺

4.对"金刚石钴料"的产地、来源以及为何使用的探索性考证和分析 赵云杰

5.元青花鉴定现象之面面观 陶正中

6.北风航海南风回远物来输商贾乐——龙泉青瓷及其外销掌故小记 项坤鹏,张典

7.古玺印断代方法概论 孙慰祖

8.馆藏汉唐铜镜赏析 张孜江

9.紫石谈 王涛,丁玉

10.《沈泳荪仿查二瞻山水轴》的赏析与修复 谢俭华

11.浅析罗家遗址青铜壶(M2:2) 谢振斌,冯六一

12.东汉四神博局镜的制模思想 董亚巍

13.河南龙山文化陶器烧造技术概览 蔡全法

14.玉璧翣与战国时代的椁顶饰玉 许洪明

15.揭开柴窑千年的神秘面纱 王治国,王晖

16.金代"承安宝货军银"十枚套币考辨 陈传江,袁波

17.危山兵马俑坑出土立俑制作工艺研究 仝艳锋

18.古代织绣品的收藏与鉴赏 三元

19.史料价值——旧书收藏的第三种定位 孙绍林

20.收藏实践中的"大名头"困惑 伍秋鹏

21.浅谈藏品故纸中反映出的历史上的"通货膨胀"问题 周成新

22.张芸心与其十间楼 聂瑞安,张婷婷

23.用科技传承文明之火在进步中突破自我——访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万俐 霍雪松,唐迪

24.玩玉要过"四道关" 老牛哥

1.媒体对非法流失文物交易的报道及其影响——由圆明园兽首铜像拍卖事件引发的思考 马健,丁玎

2.名画鉴赏:宋梁楷《补衲图》艺术价值及其作者判识 刘慎旃

3.说珐琅彩与粉彩的区别 徐文宁

4.邛窑精美瓷器解密与赏析 张天琚

5.康熙制作松花石砚年代考 方晓阳

6.陈氏《新莽常乐卫铜饭帻》拓本赏析 迟延璋,朱英

7.古玉器辨伪之我见 郝宗旭

8.北朝时期"青州风格"石雕佛教造像艺术赏与鉴(下) 沈玺

9.辽代植毛骨质牙刷与古代植毛牙刷考证 肖兴义

10.青铜器鉴定的小窍门——铭文字体 陈凤

11.随州擂鼓墩二号墓出土曾国青铜器残留泥芯的科学分析 南普恒,秦颍,黄建勋,董亚巍

12.汝窑之说——天青色等烟云 王延军

13.寻找汝窑的真正发现者 王治国

14.浅说晚唐邢窑和定窑白瓷的对比 毛家华

15.小议宋、金时期的黑釉沥线纹装饰 沙家朸

16.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考察婺州窑址 王胜利

17.别具特色的婺州窑 邢舒良

18.王莽与他的货币制度 翟清伟

19.金代钧窑瓷器探讨 李雷

20.东西方绘画传统特征略述 王兴来

21.试说省油灯的分类 马永红

22.古代鸠杖探源浅说 刘双民

23.浅析汉代葬玉 岳亚莉

24."安徽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吴王光鉴 曾四美

25.充满生活情趣的宋院体画——李安忠《安居图》赏析 宣家鑫

26.不是神话,是存在的现实——对西汉马王堆1号汉墓帛画的感悟 一虹室

27.孔府门神及明代印版 孟继新,孔建

28.使用紫外线灯检查博物馆藏品 杨晓东

29.东汉时期的铜人形吊灯赏析 曹栋洋

30.玉是什么? 玉龙喀什河

31.著名中国美术史研究专家——李福顺教授专访 王兵

2.鉴赏趣 霍雪松

3.新发现的梁楷《补衲图》面面观 李福顺

4.一面罕见的唐代铅质"凤凰双镜"铭冥用镜 刘茜,彭适凡

5.中国美术史上的典范——《寒林对雪图》解读 宣家鑫

6.白瓷双龙耳细颈瓶考略 汪宗义

7.疑定窑的错误定性——定窑应为辽金官窑 王治国,贺福

8.绘画中的"双胞胎"现象 朱万章

9.残片见证建国瓷——矾红"政"字款斗彩瓷器 李林夏

10.黑色陶俑的热释光年代测定 马宏林,齐扬,周萍,甄刚,张芳,吴鹏

11.古陶瓷科技鉴定法 张茂林,吴军明,李其江,吴隽

12.论商周青铜器纹饰中的几何造形及其规律 董亚巍

13.唐代青花塔式罐研究 徐大江

14.浅析古代虎子造型装饰艺术 王蔚波

15.古画重获生机再现昔日神韵——沈铨《松竹双鹿图》修复记 施兰

16.说八卦紋铜镜 武珺

17.先秦至西汉札甲形制的继承与演变 赵雄伟

18.说壶 郝士宏

19.艺术瑰宝南阳汉代画像砖 程浩

20.汉代玉衣雏形新探——由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07M23谈起 张永清,卢青峰

21.清帝书法鉴藏与康熙御笔"清慎勤" 王羊羽

22."柴窑"宝鉴 赵敬平

23.信手拈来禅意自在——石恪《二祖调心图》 段守虹

24.闲话明清扳指 赵勇

25.地契话英烈——房地契中的红色藏品 周成新

26.浅谈古玩收藏中的保养 孙菁

27.流光溢彩说貂蝉 耿朔

28.平和心态谈收藏 韩军克

29.收藏话题六谈——对话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谭德睿教授 孙菁

30."璧""环"上面的谷纹、薄纹、乳丁纹该如何排列 文博网园丁

1.创刊词 钱洲胜

2.欧美墨地五彩的年代之争 王辇

3.北朝时期"青州风格"石雕佛教造像赏与鉴(上) 沈玺

4.汉代铅釉陶及鉴定 高飞

5.铅同位素考古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汪海港

6.科技考古中所用到的现代仪器及其分析方法 路苍云

7.关于西安市古建彩绘的分析研究——地仗层中淀粉粒子的测定 金兰,邵振宇

8.从陈璋壶看春秋战国的冶铸技术 万俐

9.寿州窑探秘 康杰

10.二里头文化陶器成型工艺初步观察 贾宾,朱君孝

11.探析蚌埠双墩1号墓之谜 金锐

12.玉韘的发展及变革 周苏

13.鲁国货币与先秦贝币文化圈 刘汝国,孙胜利

14.山东即墨出土汉玉璧考 王灵光

15.孔府珍藏的御赐印章 孟继新,孟景

16.白石大师作品的『巧取与『「毫夺 月生

17.中国古代铜器表面装饰技艺概览 谭德睿

18.恬澹悦心——从雍正帝看雍正官窑瓷器的艺术风格 梁晓新

19.明代朱漆彩绘描金大圆盒复原记 朱宝力

20.赵朴初、启功书法鉴赏 吴涯

21.浅议古籍收藏——铜版印刷整版书之我见 陈孔坛

22.新石器时代中国出土玉器概说 赵荦

第7篇

【关键词】文物 鉴定 技术 内容

文物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遗存物。就文物保护工作而言,文物藏品的鉴定非常重要,也是相关业务得以开展的基础。在文物藏品内涵不断扩展、文博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在面对五花八门的文物时,如何才能够掌握文物鉴定的基本方法,就成为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也只有掌握了文物鉴定的方法,才可以不断地提升人们对于古代艺术品的鉴赏能力,确保具有东方古老韵味的艺术品能够绽放出永久的光芒,并且在现阶段的世界艺术之林占据极高的地位。

一、文物鉴定的概念、特征

(一)概念

文物鉴定是一项通过传统的方法或者是现代科学技术对文物的年代、质地、真伪等进行鉴定的一项工作。文物鉴定本身属于博物馆学和文物学的范畴。一般来说,对于考古地层中出土的文物,基本上不需要辨别真伪,一般利用类型学、地层学等就可以进行文化遗存的判别[1]。

(二)特征

第一,文物鉴定本身属于主观认识的一种活动。就目前的文物市场来说,文物的鉴定主要取决于道德素质以及鉴定人的认识能力。文物鉴定专家在进行文物鉴定的时候,主要是依靠自己的道德良知以及自身的鉴定经验,这主要是因为文物市场过于混乱造成的。除此之外,还有一定客观条件的限制。

第二,文物鉴定需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在理论界以及实务界,都存在是基于“肉眼”来进行鉴定还是基于科学鉴定的争论。

第三,文物鉴定的结果就是形成一种结论。这一结论主要包含鉴定文物的名称、质地、真伪、价值等诸多内容,一般形式为专家出具的鉴定书。虽然书面结论对于文物的保护、收藏、定级有关键性作用,但是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只能够成为一种参考,是否承认完全取Q于当事人以及相关的组织[2]。

第四,文物鉴定与文物考古的关系。很多人对于文物鉴定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文物鉴定属于文物考古范畴。甚至很多专家都是利用考古学的方法与特征来对文物进行鉴定,以假当真、把真作假,最终产生严重的后果。文物鉴定和与文物考古其实是有较大区别的,其主要表现在对象和责任两个方面。考古的主要对象是原始的古迹或出土的文物,其本身都是真实的文物,不需要进行真伪的判断,只需要在评级和断代的基础上,确保其保管的完整性。然后再进行研究,将其历史背景、艺术价值、民俗风情以及科技工艺水平等挖掘出来。文物鉴定的对象呈现出真真假假、鱼龙混杂、难以辨别的现象。针对这一部分文物,首先需要进行的是真伪的辨别,然后再进行价值的判断、评级以及断代等。如果文物本身无法进行辨别,考古专家不需要做出相应的结论,就算是存在争议,甚至是出现了错误,都不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或者是经济责任。但是文物的鉴定却有所不同,虽然目前的责任机制还不够完善,但是就鉴定专家而言,完善责任机制,尤其是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的完善,还需要解决制度这一个问题。相比文物考古来说,文物鉴定需要从事鉴定工作的专家拥有更高的判断力和水平。

二、文物鉴定的工作性质、对象和内容

文物鉴定主要是对文物的时代、产地、真伪等进行辨识,从而揭示文物的价值以及内涵,并且对人类社会发展史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这样不仅可以做好文物的保护,同时还能够提高人们对古代艺术品的研究能力和鉴赏能力。文物鉴定是开展文物保护的基础,只有通过鉴定,才能够将文物真正的价值揭示出来。在进行文物鉴定的时候,鉴定对象又包含了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如文物藏品、文物遗址、流散文物和遗迹等。文物鉴定主要内容包含了辨伪、评定价值以及断代等。

(一)辨伪

在文物收藏中,尤其是传世品,存在很多伪品。在陈列、研究与保管之前,需要将伪品辨别出来。对于真伪的辨别,主要是针对流散文物和馆藏文物。针对文物史迹,只需要辨别其中的一部分。建筑物上的附属品被毁坏之后,会按照原本的形状重新进行雕刻,同建筑物本身并非同一个时代,如果不能有效地辨别,很容易造成混乱[3]。

(二)断代

文物的断代是鉴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在具体鉴定中,需要有效地辨别那些因为作伪而导致文物年代混乱的现象。同时,针对没有纪元的文物,则需要鉴定其年代。

(三)评定价值

文物本身拥有历史价值,同时也可以成为有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存。在还没有将其确定为文物之前,需要对其价值进行合理地评定。这需要在具体的鉴定环节中,能够基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做好具体的分析,鉴定文物本身的历史地位、内容以及制作工艺等。

(四)评定等级

评定等级也是文物鉴定的重要内容,按照文物相关法律法规,就可以对文物自身的价值加以鉴定。评定等级是主要的鉴定任务。按照国内文物法规的具体规定,按照文物价值的高低,可以将流散文物以及馆藏文物划分成为一、二、三这三个级别;对于文物史迹区则需要划分成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并且由人民政府进行审核。

三、文物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文物鉴定本身的专业性很强,部分专业的研究者才能对文物的真伪以及价值进行辨别。目前社会上存在个别机构和专家职业操守有问题,他们所出具的文物鉴定结论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很多收藏者将赝品当作“宝物”,因为他们相信了专家的判断与鉴定,这都是因为利益的驱使。一般来说,市场中文物鉴定的费用是文物本身价值的10%,所以,文物价值越高,鉴定费用越高,专家所获取的收益也就越多。另外,个别不法分子与文物拍卖公司相互勾结,联合欺骗消费者[4]。

出现文物市场问题原因主要是:第一,投机分子恶意炒作。文物市场的运作与股票有点类似,首先是收购一定时期的文物,然后将价格炒作起来,然后进行“放水”。如乾隆时期的青花瓷,就曾出现过被垄断的现象。由于文物市场本身联动性强、交易时间长,所以,很难识破恶意的炒作。第二,因为文化冬季或者是政治,国外的政府有时候也会参与到中国文物市场。例如,1996年,韩国政府投入资金收购高丽青瓷,原本价格只有数千元的高丽瓷最后被炒到数十万元。第三,拍卖行与媒体的炒作。对于文物收藏而言,拍卖行和媒体起到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上海市拍卖行就将10片甲骨文抄到482万的天价,在业内人士严重,这是完全不符合规律的。

四、文物鉴定的方法

在进行文物鉴定的时候,不同类别的文物所选择的鉴定方法会有所差异。同类的文物也需要做好相对应的比较和辨别,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做好文物的鉴定工作。

(一)基于不同类别的鉴定方法

在实际鉴定工作中,不同的文物类别,选择的方式也会存在差异。所以,在鉴定文物之前,首先就需要完善文物本身的分类工作。具体而言,就是能够按照地质,做好文物产品本身的合理划分,之后再对其价值、真伪以及时代做好相对应的研究。在具体的鉴定环节中,虽然鉴定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在具体的分析中,可以将其划分成为传统鉴定法和现代鉴定法两种。

第一,传统鉴定法。一般来说,文物鉴定都会选择这一种方式,选择观察的方式来鉴定文物。在文物鉴定过程中,完全是依靠鉴定者的经验和积累,才可以将相应的观察完成。通过文物本身的观察,就可以及时地做好文物的鉴定。在使用传统鉴定法的时候,基本上都不会有差错,这主要是因为关于文物方面的著作很多都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这给现代社会开展文物鉴定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支撑,对于文物鉴定工作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现代化的科学技术鉴定。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在文物鉴定时使用的方法也越来越先进。现阶段,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缘故社会创造生产情况、复原人类历史生活背景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进行文物鉴定时,主要偏向于成分的分析、年代的评定等多个方面。由于很多文物的鉴定使用传统的方式难以取得成效。在文物鉴定过程中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所能够选择的方式很多,包括:X射线荧光分析法、中子活化法、电子探针法、热释光测定法、放射性碳素测定法等诸多方式[5]。

例如,在对陶瓷器等文物进行年代评定的时候,如果没有参照物,就只有使用现代化的热释光测定法进行处理。又如,在对铜器的产地、矿产来源以及制造工艺进行鉴定的时候,很难依靠传统的方法完成。所以,在具体的鉴定中,就需要利用金相分析法来进行鉴定。

现代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将文物鉴定的准确率和可靠性全面提升。但是与传统的鉴定方法相比,使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不但其本身需要的成本费用偏高,在鉴定环节还可能出现文物损坏的问题。尤其是针对石质的文物或者是在明清时代之后出现的陶瓷器等,如果在鉴定的环节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进行,其本身会受到局限。在鉴定年代相对久远文物时,很容易出现误差。

(二)比较与辨别同类文物

文物鉴定中可以采取比较的方式,或者利用同类文物辨别的方式,其具体的操作如下:

第一,比较。在对文物进行鉴定的过程中利用比较方法进行,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非常常用的一种方式。在具体的文物鉴定过程中,需要选择年代相同或者已经知道真伪的文物作为其判断的标准,然后做好相对应的分析和对比处理,这样才能够鉴别文物在花纹、质地以及工艺等方面出现的异同,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做出科学的判断。

第二,辨识。对文物的本身进行合理的调查与考证,利用科学检验的方式来进行合理的辨识,利用概括、理论思S以及抽象的作用,形成这一类文物最普遍的概念。然后再通过逻辑的推理,合理地概括以及具体的抽象,就能够满足对文物的识别处理,这样所获取的鉴定结果本身也拥有一定的科学性。

五、结论

总而言之,文物作为历史文明的有效载体,也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过程的集中体验。围绕文物,逐渐出现了文物保护以及文物市场两个社会主题,这是基于文化传承的需求。文物的保护逐渐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这样对于文物鉴定的重视度也在逐渐提高,相对应的,对文物鉴定的要求也会逐渐提高。所以,在今后的文物鉴定中,还需要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地分析与理解,这样才能够满足现代化文物鉴定工作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岳峰.文物鉴定与文物鉴定学略论[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11):148-156.

[2]苗建强.对文物鉴定与鉴赏的探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10):240.

[3]邵维秀.文物鉴定的科学检测方法[J].科技视界,2015(1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