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1-30 15:51:31
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

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第1篇

关键词: 高校研究生 幸福课 幸福教育

1.引言

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在人生观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对幸福的理解及实现途径的认识方面急需得到教育与引导。

一般而言,幸福观教育是将幸福作为核心价值理念和教育内容,以培养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主要讲授幸福观及获取幸福的途径与方法的教育,即“教幸福、学幸福”。它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心理健康,注重通过幸福课进行获得幸福的知识教育及人文精神培育,从而使受教者成为身心健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真正了解幸福、懂得如何实现幸福,拥有积极情感体验能力的人[1]。

就研究生而言,加强幸福观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不仅有助于研究生自身的全面发展,还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研究生就业与创业,同时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作用。

2.相关概念

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观念、追求幸福的途径的看法和标准,是个体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对待幸福问题上的表现。不同的幸福选择在现实中的反映构成幸福观的内涵,幸福的含义和价值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幸福观。要研究幸福观,首先必须对幸福的研究加以梳理[2]。

幸福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西方对幸福问题的研究大部分是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阐释关于幸福的不同观点。其中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英国哲学家贝兰特・罗素的《幸福之路》、英国哲学家詹姆斯・爱伦的《幸福的蹊径》、德国心理学家斯特凡・克莱因的《幸福之源》、法国阿兰的《幸福散论》、英国弗格斯的《幸福的终结》等。国内也有很多相关研究,如孙英的《幸福论》、陈瑛主编的《人生幸福论》等。对于幸福的定义,笔者比较赞同孙英的观点:“人生重大需要和欲望得到满足,重大目标得以实现,生存和发展达到某种完善的心理体验。”[3]

幸福观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关于幸福的各种观点的教育活动,以至于受教育者能树立积极的正确的人生幸福观,是一种培养自由人格的教育[4]。即要让个体学会正确处理幸福与痛苦、个人与社会幸福、当前与未来幸福、创造与享受幸福之间的关系[5]。

幸福观教育在课程建设领域的最佳实践是“幸福课”,也就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幸福含义、知道如何并学会创造幸福、提升幸福指数的课程。

3.相关研究

本部分主要从与幸福教育密切相关的幸福观教育和幸福课教育两个层面展开。

3.1幸福观教育研究现状

关于幸福观教育的内容,范双利等W者认为幸福观教育应包含精神、过程、社会、德福一致幸福教育四方面内容[6];王良玉认为应包含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理财教育、理想教育等特殊内容[7]。这些观点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内容,还增强了幸福观教育的可行性。

关于幸福观教育的现状与问题,鄢永慧等学者都认为当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对人生幸福和幸福观的教育或直接缺失,或被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政治教化和以道德知识灌输为主的思想道德教育,有些教育内容即使涉及了幸福观,也只是一语带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导致部分研究生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扭曲幸福观的重要原因[8]。吴璇认为幸福观教育倡导的教育理念和现实生活存在距离,幸福观教育内涵缺乏明确的定位,与德育关系扑朔迷离[9]。

3.2幸福课研究现状

“幸福课”在高校的实践首先是从美国开始的。1970年,积极心理学的大力倡导者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率先开设与快乐和幸福相关的课程。之后,英国威灵顿公学、哈佛大学也加入这个行列。随后,澳大利亚、丹麦等国家纷纷效仿,幸福教育浪潮开始席卷全球,其中以2006年哈佛大学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 Shahar)博士开设的“幸福课”效果最好。该课程以积极心理学为依托,以锻炼、反思、记录、冥想等有效且易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找到幸福的方法,成为2006年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

随着我国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幸福课”特别是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实践课形式的幸福课程正在中国逐步发展起来。2008年3月浙江大学试水幸福课程,浙大心理学会探索性地向广大学生推出了一门教学生“幸福”的选修课―“幸福课”;2015年9月,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举办了“梦想成真,幸福人生”的大学生幸福讲堂入学教育,将幸福教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让新生入学教育焕发新的活力,这在全国高校尚属首创;清华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纷纷开设“幸福课”。

目前,相关研究基本都是从理论层面研究幸福教育的内涵与价值、幸福与教育的关系等,对于实践层面的“幸福课”本身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除杨宇然对幸福课的定位、理论内涵、内容构成的论述[10],冯芳对高校设置幸福课的可行性路径的论述[11],苗元江对幸福课的任务、目标、内容、组织形式等的系统论述[12]外,直接针对幸福教育课程建设进行研究的专项课题和成果非常少。这些为数不多的有关“幸福课”的研究仍然偏重 “人”或幸福理念,关注如何让学生愉快地学、老师愉快地教,而非“课程”构建本身,在建设原则、建设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远没有达成共识,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不多。

总而言之,国内对于幸福观教育的理论探讨已比较充分,但对于幸福观教育的课程建设,即“幸福课”的研究无论在理论探讨还是实践研究方面都十分薄弱。欧美高校在开展幸福课方面的主要做法、创新之处和基本经验,可以为我国开展幸福课提供参考。为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顺应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与“幸福教育”相关课程的潮流,结合研究生的时代特征、社会角色和历史使命,借鉴国外幸福课的实践经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民情和价值取向的幸福课体系。

4.面向高校研究生的幸福课的构建

幸福观是人们对自身生存状态的一种价值判断,对幸福的理解会折射出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研究生在学业、就业、人际关系、情感等方面面临冲击,有一部分研究生对幸福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感性而非理性上,价值判断上容易出现偏差,影响了他们追求真正的幸福。

为改善现状,本文从完善教学目标、拓展教育渠道、丰富教学内容等途径入手,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石,以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为根本准则,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立足实践活动开展幸福观教育,以引导研究生顺应时代需求,树立主张物质与精神、个人与社会、享受与劳动、索取与奉献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并在实践中培养创造和追求幸福的能力,在生活中培B感知和享受幸福的能力,从而自觉将创造、追求和谐社会中的幸福作为自身的行动动机、理想目标、价值取向和生活意义。

4.1完善教学目标

幸福教育核心是解放和激活,一方面解放人的思维和心灵,引导研究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另一方面激活研究生对幸福的追求,使之成为一个善于发现幸福、创造幸福、享用幸福的人。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不应局限于认知的收获,还应涵盖其他情感相关的目标,如压力释放、意外惊喜等,从抽象的书本知识延伸到研究生实际学习、生活当中。

4.2拓展教育途径

就研究生而言,科学幸福观的树立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引导。然而现实中,这些课程不仅缺失幸福教育内容,还往往与实际脱节,教学效果不佳。要改善现状,促使研究生树立崇尚责任和贡献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可通过以下途径:

4.2.1开设马克思主义幸福课

与以往幸福观不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在分析人类幸福观积极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劳动实践经验的总结形成并发展着的辩证唯物主义幸福观。作为全面的、科学的幸福观理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研究生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开设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课程,不仅有助于系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还有助于增强研究生对幸福观形成的重视。在课程设置上,要积极吸取国内外优秀高校的先进经验,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喜欢这门课程。

4.2.2作为德育的核心内容

幸福与德育密切关联,缺少了幸福教育的德育是不完整的,也是注定不会有实效的。突出德育对研究生物质观、利益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融入德育教学目标中,自觉地把研究生的主体性放在首位,一方面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引导他们坚持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在德育方式上,坚持以研究生为中心,增强课堂的参与感,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4.2.3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热点

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幸福观教育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就是关注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应该贯穿幸福能力的提升,最终促进这个社会朝着幸福的方向发展。因此,加强幸福观教育,应成为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任务,同时要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加以改进,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功能作用。融入幸福观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关注研究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成长,引导研究生在追求、享受物质生活的过程中正确地认识和追求幸福,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4.2.4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展点

21世纪初,教育部先后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心理健康与幸福正式纳入教育领域。各级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系列课程为幸福课的开设做了理论铺垫与教学准备,但幸福教育涵盖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不局限于心理健康教育,让研究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感知幸福、创造幸福。

4.3丰富教学内容

幸福课在内容的选取上,以关注人类幸福的积极心理学为主,同时广泛涉及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乃至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4.3.1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理论基石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儒、释、道等诸子百家思想为源头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的包括人生哲学、道德修养、文学艺术在内的人生智慧,其中有很多对幸福的追求与思考。如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五福临门”,是中国人对幸福的最朴素的需求和表达。此外,有儒家“内圣外王”“仁者爱人”的理念,佛家“无执解脱”“灭欲修心”的修炼之道,道家“清静淡泊”“返璞归真”的境界等。以这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石构建幸福课,不仅能体现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特点,还能提高幸福课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让研究生对该课程更有认同感,从而更好学习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思想。

4.3.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研究生幸福观的形成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在“幸福课”教学中,积极引导研究生将人生价值的实现融入对国家、社会、人民的热爱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懈追求中,引导研究生树立“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幸福理念,明白“国强则民富、社会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的道理,将个人幸福与国家、社会、集体的幸福结合起来,将个人的幸福梦与“中国梦”“民族梦”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实际行动中努力做到既重视国家、民族、社会的利益与发展,又兼顾个人发展与幸福[13]。

4.3.3以加强和重视情感教育作为重点内容

研究生幸福教育应当更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人生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包括抽象思维所需要的诸如“聪明才智”、“学习能力”等智力因素,又包括实际生活所需要的诸如“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饱满的情绪”、“坚强的毅力”及“良好的个性”、“强大的抗挫折能力”、“感恩的心”等非智力因素,而能否感知幸福更多取决于后者[14]。

基于沙哈尔提出的“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能力”理论,研究生幸福观教育不仅要侧重客观现实问题的解决,为幸福的获得奠定实实在在的基础;还要侧重主观世界的改造,优化研究生的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故而,从内容上看,幸福观教育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重视感恩教育。优越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增强大研究生的幸福感,原因在于他们缺乏感知幸福的能力。因此在高校中可以开展类似于感动中国的主题活动,树立典型模范,让研究生找回自己不曾珍惜和感受到的幸福,从身边找到幸福。

其次是挫折教育。沙哈尔认为一定的痛苦和挫折是生活所必需的,它并不影一个人的幸福,相反让我们更加珍惜幸福[15]。只有身心坚强才能应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并在过程中获得自信和乐观,因此挫折教育有利于提高解决困难的自信心、恒心和决心,使研究生具有完善人格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幸福感的增强。

再次是人格教育。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在我国,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高校教育,都过于注重智育,没有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作用,应加大对研究生心理需求、个体差异或者兴趣特长的重视,加强人格教育。

4.3.4以优化教学方法作为主要手段

为增强教学效果的实效性和长效性,幸福观教育需坚持理论讲授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式,提升研究生的幸福体验,增强幸福感知能力,构建积极人格。具体可以通过如下三种方式实现:

首先,以课程讲授为基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有关理论的讲解与研究生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有利于研究生快速认知积极人格,加快树立自信、勇毅、创造、正义等优秀品格,提升个人幸福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授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系统辨析模糊概念和认识误区,从实践中总结获得幸福的方法,并用言简意赅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让研究生真正领会课程的本质,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以素质训练为核心,开展参与式教学。采用以提高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以团队训练为依托、兼具体能和实践的综合素质教育形式,同时要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发挥研究生的主体性,让研究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发自觉参与教学活动。这样有助于激发研究生个人潜能,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人生态度,培养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提高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是研究生学习生活经验、体验社会教育,培养积极人格、形成正确幸福观的重要途径。

最后,以主题讨论为重点,融合案例分析教学。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班级讨论等形式让研究生加深对幸福的理解,多结合社会热点选取鲜活的幸福相关案例,以研究生关心的幸福、理想、职业生涯规划为主要内容,开展诸如理想与幸福、职业发展与感悟微幸福等主题体验活动,并围绕真实案例进行设疑、答疑活动,帮助其释放积压的负面情绪,唤醒内在的爱与感恩,从而提高感知幸福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蒲转莉.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实践及思考[J].成功(教育),2013,01:18-19.

[2]张喜忠.构建幸福课堂追求幸福教育[J].辽宁教育,2012(10):52-54.

[3]孙英.幸福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柴素芳.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之道德情感维度[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128-130.

[5]单连春,刘佳.论审美境界视域下的幸福观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06:32-34.

[6]范双利,刘新秀.加强与改进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07,11:38-41.

[7]王玉良.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8:20-21.

[8]鄢永慧.论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J].世纪桥,2010,19:84-85.

[9]吴璇.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现实困境探讨[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9,02:176-179.

[10]杨宇然.心理学视角下高等教育中的“幸福课”实践[J].理论学刊,2012,S1:106-107.

[11]冯芳.浅析高校幸福教育学课程的设置[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199-203.

[12]苗元江,朱俊杰,王旭光.幸福课程概述[J].江西教育,2013,Z3:21-23.

[13]任洪舜.关于集体主义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6-8.

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第2篇

关键词:幸福事件 权重 微教学 概论

在“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应局限在向大学生党员灌输价值论、认识论,还应该关注大学生党员的课堂情绪、态度等思想问题,即关注大学生党员幸福,建设幸福高校。这种趋势是符合“社会GDP”建设潮流的,本文试将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做权重设置,并将此理念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去,期望加强“微教学”“微课堂”的调整改革,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对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所起的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背景梳理: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

幸福研究渐成热点,但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的权重设置还存在缺失。知网检索主题词“幸福”,出现82787次,表明幸福是时下热点,与幸福相关的检索词主要集中在“社会幸福”“幸福观”“幸福学”“幸福度”“幸福论”“幸福原则”“幸福生活”“个人幸福”等研究领域。同时,“非幸福”“亚幸福”“焦虑”“抑郁”等精神层面的问题也是幸福相关的研究领域。著作方面,1988年,陈根法、吴仁杰的《幸福论》;1996年,陈瑛的《人生幸福论》;2005年,江畅的《幸福与和谐》;2005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英国罗素的《幸福之路》等,都是较有代表性的著述。

相对于幸福定性研究,幸福定量研究则相对薄弱。定量研究幸福的成果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国外。美国心理学者A.坎贝尔等人1976年编制幸福感指数;美国心理学家福代斯1986年编制幸福量表,亦称“Paychap调查表”;国内幸福的定量研究主要存在于幸福指数设置,广东是全国第一个编制幸福指标体系的省份;著作方面,主要有2001年,钟永豪、林洪、任晓阳的《国民幸福指标体系设计》,2005年,邢占军的《测量幸福――幸福感测量研究》;2009年,于传岗的《幸福度量学与我国农民幸福问题的度量》。研究的时间也显得比较滞后。

在社会幸福的定量研究中,高校领域的幸福定量研究较少。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侧重点在于高校幸福定量研究。在幸福关键词基础上,知网检索“高校”,出现915次;高校幸福事件权重设置层面已经存在零星闪光点,比如:学生幸福感的测量、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师生满意度调查、师生主观幸福感调查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教学中存在相关情景教学、角色体验。比如:2001年,赵伶俐、潘莉的《高校学生对教学、任课教师和课程满意度的调查》;2007年,杜军、张欣、何宝平的《大学生幸福感的调查研究》,姜永杰的《学生幸福感的测量研究》,邱秀芳的《高校教师幸福感的实证研究》;肖听华的《硕士研究生幸福感及其提升策略研究》等等。

从上述研究可见,目前,在高校幸福定量研究中,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未形成系统,基于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的“思政课微教学”工作还是空白。党的十强调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针对在社会稳定、和谐时期加入党组织的80后、90后大学生党员要加强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他们这个群体,没有经历过革命、改革关键历史时期中的大开大合、风风雨雨,心理相对脆弱,却又需要肩负起振兴民族、拥抱中国梦的伟大使命。知网检索90后大学生党员,出现9次,表明当下“党建”政治热点遇到了90后大学生党员群体这一现实冷点,亟需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应该关注大学生党员的幸福研究,因为,幸福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安宁与生理上的无缺陷,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来言,幸福也是一种战斗力。

二、具体内容: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以及思政课“微教学”跟进

具体内容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应该如何进行;二是基于前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微教学”跟进,可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来加以说明并展开探析。

1.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

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幸福事件?什么是权重?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长期过程。暂且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是将“莫名其妙的”幸福与“准确”的事件结合起来理解;二是将“增强型幸福”与“弥补型幸福”结合起来理解。展开对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的研究和编制,是提高大学生党员幸福感的一个手段,也是提升大学生党员精神素养的一个抓手,目的是引导社会不断深化对大学生党员幸福的认识,并以此汇聚民意、凝聚建设幸福高校的共识,激发研究和探索幸福高校建设路径的热情。同时,对于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与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增进师生共同话题交流,具有较强的意义。

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主要是基于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连环比率法和特征值法等主观赋权法确定,较多依赖于专家经验,将大学生幸福事件权重进行了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划分,其中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3个。对于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的叠加问题、群体幸福行为、聚合行为、个体幸福性格问题、价值观、生活方式等相关问题未作体现,但是这些问题不容忽视。

在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的一级指标中,高于平均权重的主要有大学生党员学习相关、大学生党员经济相关、大学生党员政治相关、大学生党员生活相关,低于平均权重的主要有大学生党员环境相关、大学生党员个人相关、语言节假日相关等等。其中,学习相关主要涉及课程成绩、奖学、爱好特长、四六级英语、计算机、其他学习事宜;经济相关主要涉及就业因素(包含兼职、勤工助学在内)、家庭因素、创业因素、其他经济事宜(如助学金等);大学生党员政治相关主要涉及入党、进入学生会、进入班委、其他政治事宜;大学生党员文化相关主要涉及社团活动、网络、娱乐、其他文化事宜。除上述权重类别外,其他依次为大学生党员环境相关主要涉及校园内环境(宿舍、班级、专业、体育、娱乐环境)、校园外环境(社区环境、城市环境、省份环境);大学生党员个人相关主要涉及外貌、健康(医疗服务)、其他事宜(权益保障、法律咨询)、节假日相关、旅游、集体活动、其他节假日事宜(走亲访友等)。

在这些指标中,有些属于比较凸显的,容易判断。比如与专业、基础课程考试相关的具体事件;与个人爱好、特长相关事件;与四六级、计算机等等级考试相关的事件;与就业准备、意向、选择、办理、毁约等事件相关;与创业相关事件;与社团、学生会加入、工作、压力以及期望等相关事件;与消费、投资、收入等相关事件;与网络世界接触相关事件;与个人外貌相关事件;与个人健康相关事件;与个人节假日安排相关事件;同时,也存在一些指标属于隐性,不容易判断。比如与家庭成员沟通、供养、积累性以及偶然性因素相关事件;与党组织加入动机、竞争、过程、教育、管理等事件相关;与娱乐相关事件。整理分析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有助于我们教师、党务人员了解学生党员的幸福氛围,对于开展工作,对症下药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2.基于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的“思政课微教学”跟进

大学生党员往往是带着非幸福事件与幸福事件的复杂情绪进入课堂,非幸福事件产生消极情绪,容易产生破坏性的教学后果,而相反,幸福事件则往往取得积极的情绪,容易收获建设性的教学效果。系统梳理“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微教学”改革,是课题组根据之前调研结果,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经验,结合现阶段各方面意见初步拟定的框架。设置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指标体系,确定幸福观测点(如四六级英语考试时间点与成绩公布时间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微教学”介入,解决时间段内大学生党员最专注的思想问题,进而消除大学生党员对课程、任课教师的抵触感,以便心情舒畅地幸福进入学习和考试。

梳理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发生,要求教师把握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的一般规律与偶发事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进行微调、设置情景,比如,在每一次课程开始前期,精心设置开场白,用包装过的思想去化解同学的心头压力、焦虑、抑郁等问题。这就要求增强内容弹性,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为课程安排实践转向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持。通过课程的“微教学”安排,实际上是建立了一种师生沟通的课堂专用渠道,通过长期的调整,大学生党员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一上思政课就会将注意力从“枯燥的理论学识”转向“生活、幸福相关的现实生活”,再加上“微教学”情景后面的理论总结,荤素搭配,我们有足够的信心讲“这是一节成功的思政课”,久而久之,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受欢迎程度与实效性。提高大学生党员课堂内幸福感,促进主动学习。教材上的观点论述是静止的,大学生党员的幸福感受是他们自己的,但课堂上的四五十分钟却是大家的(包括教师与同学),在这里,我们需要积极地去调动大学生党员思想深处的幸福事件,促进其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静止的教材观点变得活跃,让大家共享幸福的课堂生活,并使原来困惑的思想得到升华。

比如,可以借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引导学生党员善于去看待、总结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通过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道路,引导学生党员做事要有恒心与毅力;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引导大学生党员要敢于自立、自强,相互激励做好准备:做事必须了解国情、校情、个人情况等等。结合课程教学,有针对性地结合大学生党员思想层面的困境,设置一些课程跟进。在教学中与学生党员勤于沟通,让学生党员感觉到这种“熟悉”的感觉,课程是与生活不可分的,政治融于生活当中,生活中处处折射出政治元素,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使得大学生的情感压力得到疏散、缓解。

三、目标所得:基于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的“思政课微教学”跟进

基于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的“思政课微教学”跟进,主要存在以下目标:

目标一:设置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指标体系,确定幸福观测点(如四六级英语考试时间点与成绩公布时间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微教学”介入,解决时间段内大学生党员最专注的思想问题,进而消除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任课教师的抵触感。

目标二:基于目标一,梳理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发生,要求教师把握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的一般规律与偶发事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进行微调、设置情景,比如,在每一次课程开始前期,精心设置开场白,用包装过的思想去化解、舒缓同学的心头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要求增强内容弹性,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为课程安排实践转向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持。

目标三: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微教学”安排,实际上是建立了一种师生沟通的课堂专用渠道,通过长期的调整,大学生党员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一上思政课就会将注意力从“枯燥的理论学识”转向“生活、幸福相关的现实生活”,再加上“微教学”情景后面的理论总结,荤素搭配,我们有足够的信心讲:“这是一节成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久而久之,就无形中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受欢迎程度与实效性。

目标四:提高大学生党员课堂内幸福感,促进主动学习。教材上的观点论述是静止的,大学生党员的幸福感受是他们自己的,但课堂上的四五十分钟却是大家的(包括教师与同学),在这里,我们需要积极地进行去调动大学生思想深处的幸福事件,促进其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静止的教材观点变得活跃,让大家共享幸福的课堂生活,让大家体会到学习也是幸福的。

目标五:拟解决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没有量化,没有权重,没有规律可把握的矛盾。大学生是一个“思想体”,不是单纯的“教学对象体”,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当中理应把握好当学生党员的幸福理念,并且将其重视起来。将其逐步量化,形成教学风格,总结出成果。

目标六:拟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效果“正确却不精彩”的矛盾。一堂精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应当有学生们的笑声,应当有师生探讨问题的声音,应当有不同观点的交相呼应,应当有对现实问题探讨的恋恋不舍,最重要的是,应当引起大学生内在的一种求知冲动与理性分析,所有以上“应当”,都是基于大学生党员自身的幸福情绪得到调动,大学生党员的非幸福情绪得到控制。

目标七:拟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同学们印象中较差的矛盾。这种矛盾大多是先入为主的抵触观念在作祟。解决这样的矛盾可以通过“微教学”进行试验、改观,即通过“微教学――转移非幸福情绪――激发兴趣――理论升华――主动求解――获得学识”等过程,进而实现印象转变,学理论不苦也幸福。

总起来看,设置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可以确定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的观测点,进而有助于把握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发生规律,便于进行思政课“微教学”的安排,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内容,增强教学弹性,增添课堂活力,增加师生共同话题,拉近师生关系,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幸福指数,促进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接受与消化,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另外,也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与素质的提升,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思想形成的规律,有助于教师提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新规律。最终,增强大学生党员的归属感、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以及自身战斗力。幸福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建设幸福高校是一个共建共享并不断深化的长期过程。展开对大学生党员幸福事件权重设置的研究和编制,是提高大学生党员幸福感的一个手段,目的是引导社会不断深化对大学生党员幸福的认识,并以此汇聚民意、凝聚建设幸福高校的共识,激发研究和探索幸福高校建设路径的热情。对于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与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增进师生共同话题交流,培养思政课上的大学生党员幸福,具有较强的意义,因为他们能传染其他学生,团结其他学生。

参考文献:

[1]陈根法.吴仁杰著.幸福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陈瑛主.人生幸福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3]参阅:http:///gn/2011/03-31/2943014.

shtml.

[4]江畅.幸福与和谐[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第3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高校思政课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115-03

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学习生活为了什么,是否能在学习生活中体验到高品位的幸福,是否能树立为人类福祉而奋斗的幸福观,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必须面对的,也是思政课教师、人文社会科学类教师需要重点研究和探讨的。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确立自身的学习生活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因此,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内涵和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多种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从理论层面上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比较典型的解释是套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科书里的解释,即: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其继承者对幸福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但综观目前学者们的研究,对这一概念内涵的展开还是不够的。马克思的幸福观是从马克思的中学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开始有所探讨的,他认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趣,以人的动态和谐幸福为核心内容的,即:动态幸福观、和谐幸福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幸福观。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1997年首次提出的,它关注于人类美德和幸福,致力于人类积极品质和建设性力量的挖掘,改变了西方传统主流心理学过分关注心理疾病的消极病理性取向,使心理学的功能变得更加积极完善,并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心理学的一股新思潮。由于积极心理学主张从积极入手,以发展个体的内在力量和美德等积极品质为主要目的,使其在教育目标上与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旨归具有内在契合性,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那么如何通过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将积极心理学有机整合到高校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中,将理论上的可能性转化为实践上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校11级、12级学生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教学实践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和方法促进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探讨,总结出以下较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希望能对这一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有所启发和促进。

一、幸福观大讨论

积极心理学认为拥有更多积极体验的学生,容易看到事件蕴涵的积极意义。因此,我们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中便引入了幸福观大讨论。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有其基本内涵的,但幸福却没有完全统一的概念。在幸福观大讨论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幸福本身没有固定不变的定义,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让学生在开放式思维中去探讨幸福的涵义,激发思考和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头脑风暴法,即由全班同学都来充分思考并回答自己所理解的“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评价,通过多种观点的比较和碰撞,深化同学们对幸福观的思考。第二种方式是小组互动讨论,即小组同学课前思考何谓幸福、如何实现幸福等问题,然后在班上进行分享交流和交互式教学,各小组之间可以针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老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积极的引导和促进对话展开的作用。

这种开放、互动的德育对话具有一种生成性机制,可以不断促进学生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使对话指向更深刻、更富启发性的层面。而且,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开放式教学中体验成功、感受成功,可以改变师生间传统的主客体关系,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学们在幸福观大讨论中都各抒己见、积极踊跃地提出了多种看法。通过讨论,还启发学生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古代人是否比现代人幸福?如何提高幸福的质量?国内高校为什么没有开设专门的幸福课?

哲学家们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提出问题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再通过与其他同学的讨论和分享,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以及何谓幸福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从而达到了探究启发式教学的目的。

二、任务驱动教学

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提高学生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活动中的积极体验次数,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正向力量的发展,这种发展又有利于个体积极情绪体验的产生,从而促进个体的成长和生活幸福感的提升,因此积极心理学常把积极情绪体验的培养作为核心。任务驱动教学就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设计的,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课程主题设计教学任务,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特定任务相结合,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要求按学习小组完成任务,之后在班上进行交流、总结和提升。由于这种方法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能产生一种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活动,形成感知学习活动的良性循环,增强学习中的成就感、愉悦感,进而促进学生的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正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趣,这同时也是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内在宗旨。

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的“适应人生新阶段”部分的教学中,我们安排每个学习小组围绕“大学生活目标”这一主题制作小组海报。海报内容包括组名、组标、小组寄语和目标等,形式不限但要富有特色,从不同侧面展现出对大学新生活的憧憬和未来的理想。在经过小组展示和课堂分享环节之后,老师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启发同学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理想、奋斗、奉献社会和幸福之间的关系,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理解。

三、情景剧教学

情景剧教学是指模拟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经过艺术的加工与整合,通过角色扮演、场景、人物、对话、视频等生动形象的手段表现一个故事情景,在故事中反映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现象或矛盾冲突,引发大家的思考。情景剧教学要求通过小组合作,自编、自导、自演情景剧,小组每个成员都必须担任一定的角色,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做观众和协助者。这一教学方式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话语境。同时,情景剧这一独特形式还有助于将宏大叙事与个体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建立个体与周围世界的真实关联,进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师生主体间的话语共享。

实践证明情景剧教学非常受学生欢迎和喜爱,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创造性和参与热情,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感受问题情境,有利于理论知识向生活实践的迁移,促进了学生的知行合一。另外,在情景剧的准备过程中,需要积极查阅相关资料,撰写剧本,经过多次排练,才能最终表演,这一过程加强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合作与信任,也使课堂更加积极活跃,本身就可以说是一种快乐学习的过程。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学生参与度比较高的快乐课堂,也是一种很好的幸福教育活动。从更深层次讲,人生亦如剧,如何看待剧中的人、情节亦如何看待现实中的人和事,通过分析“剧中人”进一步分析“实践中现实的个人”的生活世界,有利于克服目前许多道德教育内容与日常生活存在巨大反差、不根植于鲜活的现实生活、无视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使道德教育变成“原则推衍”的苍白说教,缺乏层次性和生动性的问题。使同学们在亲身参与道德情景剧的素材搜集、稿本撰写和编导演绎的过程中更自觉、更深刻地去思考人生价值、道德原则与幸福观等问题,从而在寓教于乐中达到教学目标。

四、热点问题探析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个体应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有责任呼吁积极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社会舆论,遏止不良社会现象的蔓延,以提高公众的幸福感。在思政课堂进行社会热点探析也是一种较常用且较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但如何引入关于幸福观的热点问题呢?21世纪开头几年,人类有所觉醒了,被人类淡忘了多年的“幸福”一词,渐渐成了热门话题。据《生命时报》报道,哈佛大学自2004年开设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幸福课以来,这门课日渐火爆,成为哈佛选修人数最多、最受欢迎的课程。国内知名学者张尚仁先生于2008年在云南大学开设《幸福论》的选修课,学生选课热情非常高,在全国各地、各大媒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见,幸福问题已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在十报告中四次提到幸福的概念,把“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作为我们的一个美好愿景和共同奋斗目标。在思政课的幸福观教育中,我们在结合热点问题探析的同时还将全国各地关于建设幸福新生活的实践作为鲜活的事例进行讲解或讨论。例如,通过结合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从优秀共产党员干部幸福的基础、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优秀共产党员干部幸福的基本要求探讨优秀共产党员干部的幸福观。课堂上,我们还结合学雷锋活动,学习思考雷锋关于幸福的理解,使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说“为人民服务”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

另一方面,随着西方经济危机的蔓延和持续,使得各国部分学者希望从东方思想里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出路,从而使东方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也是应该让学生学习了解的热点问题。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幸福观的论述,最有代表性的是老子的幸福观,通过对老子幸福观的研究,提炼出老子的幸福辩证法、何为幸福,老子幸福观对现代社会的意义等,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幸福观。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幸福观是中国人自身通过实践和理论探索总结出来的精华,这方面内容的研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题中应有之义。因此,通过思政课堂给学生讲解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幸福观内容,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和精髓,有利于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更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五、幸福观作业

积极心理学看重现实生活意义对提升幸福感的作用,主张通过自我决定的活动,为个体提供一些“制造意义”的机会,如义务支教、清扫公共卫生、到敬老院服务等,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存在的价值和奉献的快乐与幸福。

这一理念对于思政课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教育也很有借鉴意义。在以往传统的课程作业中,学生习惯于从书本或网络上查找答案,虽然可以起到知识性考核的作用,但对于培养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却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布置关于幸福观的作业时,我们首先要求学生一定要联系自身实际和社会实践来展开,各个小组要组织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或志愿服务,变小课堂为大课堂,让学生在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实践活动中去体会什么是幸福,去自发地思考什么是正确的幸福观等问题,更能提升教学效果。

在思考题目的选择上,通常是选择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以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如:教育与幸福的关系;经济发展与幸福的关系;人际关系与幸福的关系等问题。要求回答时避免空谈理论,应用直白、通俗的话表达自身对于幸福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布置作业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什么是幸福等理论知识,而是为了让学生结合生活世界中的体验和感悟,去思考、探究和发掘生活中关于幸福相关问题的丰富意义和内涵。课后,教师再推荐一些关于幸福观方面的书籍给同学们进行课后阅读,如: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科伦理学》、约翰・格雷的《人类幸福论》、鲍吾刚的《中国人的幸福观》、老子的《道德经》、高兆明的《幸福论》、冯俊科的《西方幸福论》等,使同学们在全面了解和比较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认识和理解。

六、结语

幸福是人生的终极价值追求,人类追求的其他目标都是有原因的,唯独追求幸福是没有原因的。“每个人的意识或感觉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原则,它们是颠扑不破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须加以证明的……例如,每个人都追求幸福。”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发展,始终是同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联系在一起的。追求人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这样的社会理想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的研究必然要从现实的人出发,对人的现实生活及其发展予以特别关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就是近年来人们在探析马克思等经典作者的思想,结合我们的具体实践,总结出来的重要理论成果,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令人关注的中国民众“幸福指数”问题和最近央视“你幸福吗?”问题采访引发的热议,都提示我们:正确的幸福观对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可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改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有益于大学生自我人格和世界观、人生观的完善与发展,从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正向积极的幸福观的树立。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和方法引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不仅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才,还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在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更加深入地去研究和探讨。

[ 参 考 文 献 ]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2] 姬兴涛,孙东梅,杜红.积极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整合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探索,2013,(3).

[3] 叶德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浅析[J].教育评论,2009,(3).

[4] 欧文辉.浅论优秀共产党员干部的幸福观―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的启示[J].世纪桥,2011,(17).

[5] 欧文辉.老子思想对现代幸福观的启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6).

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幸福教育

一、研究背景

(一)选题缘由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提出了教育应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与发展,最后达到人人都拥有幸福人生的终极教育目标。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们提出在农村小学开展幸福教育的实践研究,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实践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幸福指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011年9月,课题组织普通农村小学――昌平区七里渠中心小学五年级的63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口头交流,了解学生的幸福度和影响幸福的因素。

对此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困扰学生幸福感的因素有以下几种情况:

1.学生对“幸福”认知的局限性,使他们忽略了许多生活细节中的幸福。

2.对事件的归因时,学生更多考虑的是自己难以控制的外在原因。

3.学生缺少心理调节的办法。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提出了《在农村小学开展幸福教育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幸福观,学习欣赏生活,乐观对待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为学生终生幸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意义

本课题是在普通农村小学进行的一次基于校本的研究,是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指导下提高小学生幸福感的实践。通过本课题的实践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幸福度和生活质量,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经验。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幸福:

真实的幸福源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并在生活中充分发挥它们。

幸福=积极情绪+投入+意义+人际关系+成就(马丁・塞利格曼)

2.幸福教育:

本课题所说的幸福教育是指:在积极心理学引领下开展校本课程建设,通过编写校本教材和依托教材的教学实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幸福,习得乐观,提高“心理免疫”能力;通过以“幸福”为主题的德育活动、学生团体心理活动课和个别学生辅导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活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外研究状况

幸福教育的实践始于塞林格曼博士于1999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始的幸福课。广受关注的是哈佛大学的泰勒博士的哈佛幸福课,实践始于2002年。哈佛大学泰勒・本-沙哈尔博士关于幸福方法的理论,为科学理解幸福问题奠定了理论和教学实践基础。泰勒博士认为,如果我们能摒弃完美主义者“全有或全无”的极端思维,像最优主义者那样更善于接受和适应变化和不确定性,那么我们将学会悦纳不完美和失败,同时迎接成功并过上更幸福的生活。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教授从积极心理学视角诠释了幸福的含义,指出了幸福生活的实现路径。他的名著《真实的幸福》奠定了积极心理学的学科基础。费莉莎・胡帕特女士(Felicia A Huppert)是英国剑桥大学幸福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是英国政府幸福教育项目负责人。她从个体和群体积极心理健康视角对幸福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主编的《幸福的科学》一书,对世界各国幸福教育研究最新成果进行了总结,是幸福教育的宝贵文献,奠定了幸福教育的科学基础。

2.国内研究情况

叶澜教授对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命状态进行了深刻阐释,这种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生命状态的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幸福哲学,是对幸福生命论的诠释。刘次林博士的《幸福教育论》,是近年以来我国关于幸福教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对幸福教育实践产生了积极影响,拉近了幸福理论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距离,促进了我国中小学幸福教育实践进程。以“奠基幸福人生”为终极目标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孟万金教授主持的主持下从2007年到2011年先后在贵阳、成都、北京等城市开展实践。

3.幸福教育在中小学的实践

从2006年开始,在英国积极心理学家尼克・拜利斯(Nick Baylis)的指导下,英国顶尖中学惠灵顿公学为10年级和11年级学生每周安排一次幸福课。香港在1999年开设了“成长的天空”课程计划,在2005年开始推行“共创成长路”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教学实践。2008年上海金陵中学、上海梅陇中学引进香港“共创成长路”课程体系。

国内在中小学最早提出“幸福教育”的是山东东营市胜利第四小学校长、潍坊市北海双语学校校长高峰,他们在2002年开始提出并实施幸福教育。随着幸福教育越来越得到众多教育者的重视,幸福教育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的中小学相继开展。

这些研究以提高人们的幸福度为目标,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究实践,而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积极心理学幸福教育针对农村小学生的理论、经验、方法相对来说还很少,因此在农村小学开展幸福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幸福感,也可丰富幸福教育和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三、研究目标

(一)在积极心理学引领下开展校本课程建设,通过编写校本教材和依托教材的教学实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幸福,习得乐观,提高“心理免疫”能力;

(二)在积极心理学引领下,开展“幸福教育”实施途径的研究,营造幸福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研究内容

(一)在高年级开展幸福教育的校本教材编写,开展基于教材的课堂教学实践。

1.编写幸福教育的校本教材

2.使用校本教材授课,并不断改进教材。

(二)开展“幸福教育”实施途径的研究。

1.开展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学科教学案例实践,改善学生在学科学习中体验。

2.开展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学生团体活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3.开展积极心理学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理论水平,推动幸福教育氛围形成。

五、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学习相关理论方法,指导研究实践,提升研究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2.行动研究法

通过编写教材、组织主题活动、案例研究等研究活动,推进幸福教育的开展,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

3.问题分析法

针对学生幸福降低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整理,寻找成因,寻求有效地解决办法。

4. 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过程中对取得的经验成果进行总结梳理,提升成果研究价值。

六、研究范围

昌平区七里渠中心小学五、六年级学生。

七、研究过程与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从2011年9月――2014年7月,分为三个阶段

(一)研究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2年1月

1.(2011年9月)学习《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设计调查问卷。

2.(2011年10月)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降低学生幸福感的原因。

3.(2011年11月)确定参与课题组教师,撰写开题论证。

4.(2011年12月――2012年1月)学习、研讨,确定幸福课教学内容,安排班级、课时。

(二)课题实施与调整阶段2012年3月――2014年6月

1.教材的编写与实践。

(1)教材的编写

①框架的建构

2012年9月,课题组依照志平主编的《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操作指南》的五个主题: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应对、积极成长构建出校本教材框架。2013年11月,教材编写过程中课题组发现在积极关系、积极应对和积极成长三方面有重合部分,有时比较难以区分,因此在编写时做出了将积极应对和积极成长合并为一个版块,在积极关系方面突出感恩教育的设计。在此基础上教材安排了贴近学生实际的六个板块,幸福认识、正确认识自己、投入的学习、考试应对、做乐观的人、幸福修炼。至2013年5月,校本教材的基本框架形成。

②内容的完善

随着教材结构的逐渐形成,教材内容得到了不停地充实。内容由少变多,语言更加贴近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呈现方式更加多彩。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课题组组织教师进行了学习风格、韧性、感恩、心流、优势与天赋这些专业知识的学习,这些学习不仅帮助大家明确了概念,增深了了解,也增强了教材专业性。

③版面的美化

教材最初设计是使用WORD进行排版,但是经过对比发现PS更能使教材画面丰富,吸引小学生,2014年5月,教材开始以Photoshop形式进行编辑排版。在美化过程中通过板块图标设计,图片筛选,色彩选择,风格统一等工作形成了美观,有情趣,有专业知识,实用的教材。

(2)教学实践

依托教材的课堂教学实践主要集中在教材出具模样之后。2013年下半年在中心校五六年级开展了使用校本教材的心理辅导课,这些实践使我们发现了教材当中存在的问题,经过修改教材比之前更加便于学生使用。

2.幸福教育实施途径的研究

(1)2013年2月――2013年7月,开展了以“幸福教育”为主题的德育活动。

结合课题学校德育工作安排了以 “幸福教育”为主题活动。包括的班队会评比、“品味书香 享受幸福”舞台剧比赛、“家校协同 共享幸福”亲子家长会、“学习雷锋,幸福大家”主题升旗仪式等活动。

(2)学生团体辅导活动

在对课题研究任务有了进一步明确,对积极心理学知识有了一定基础后,课题组引入了学生团体辅导。2013年12月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在读研究生和本校心理老师组织了多次活动,学生团体辅导进一步推进了和深化了“幸福教育”的开展。

(3)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案例实践。

2013年12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课题组组织学校各教研组开展了积极心理学引领下的课堂教学实践和班级管理实践。并组织了“积极心理学引领下的教育案例”的交流,对于更新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4)教师积极心理学理论培训。

初期培训以了解积极心理学为主,课题组安排教师学习《在哈佛听积极心理学》、邀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主编陈虹为教师进行 “积极心理学”的通识培训,习了对教学更有指导作用的《给教师的101个积极心理学建议》。课题负责人做了主题是“做更幸福的自己”的专题讲座。通过积极心理学知识的介绍,老师们的理论水平有了一定提升,特别是情绪管理、心理韧性等知识对老师自我调控和指导学生心理调节有很大帮助。

为提升教师开展案例研究的效果,学校组织教师学习马丁・塞利格曼的著作《教出乐观的孩子》;并要求教师结合学校到的理论、方法指导学生,撰写实践案例。这种有针对性的研究活动进一步的提升了老师的理论水平,提高了案例研究的效果。

(三)课题总结提升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0月

1.梳理研究素材,撰写研究报告。

2.整理过程性资料和物化成果。

3.进行结题鉴定。

八、研究结果

(一)编写完成了《幸福成长》系列教材中的五年级教材《向着幸福出发》和六年级教材《做幸福的自己》。

《幸福成长》系列教材是北京市昌平区七里渠中心小学编写创作的校本教材,目前为两册,一册面向小学五年级学生,教材名称为《向着幸福出发》,一册面向小学六年级学生,教材名称为《做幸福的自己》。两册教材分别安排了贴近学生实际的“幸福认识”、“正确认识自己”、“投入地学习”、“情绪管理”、“考试应对”、“做乐观的人”、“幸福修炼”七个板块,目的是引导学生习得乐观,提高幸福指数。

1.编写本教材的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学校“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一切适应孩子的发展、一切促进孩子的发展”的办学理念,本着对学生当下的幸福和未来的幸福负责的态度,教材从本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注重可操作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力求富有实效地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

2.编写本教材的原则

(1)关注学生的幸福体验,突出内涵特色。

与其它心理方向的教材不同,《向着幸福出发》和《做幸福的自己》不只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心理辅导,而是着眼于学生 “幸福地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幸福;在学习活动中习得乐观、保持幸福;在困境中或面对困难时积极应对,提升生活品质。

(2)突出实用性,体现主体参与特色。

每课教材包括,导语、生活连连看、寻找幸福密码、智慧锦囊、大胆一试、成长足迹等几个内容。在参与几个环节的操作、讨论、思考过程中,实现了对学生“幸福学习”的训练,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二)组织基于教材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1. 认识幸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建立正确的幸福观。

哈佛大学泰勒・本-沙哈尔博士的幸福方法论指出: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幸福和快乐,关键是如何认知和寻找适合自己的幸福方式;幸福现实论指出:幸福生活就在当下,就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完美不是幸福,最优化选择才是幸福。

在实践中课题组设计了“认识幸福”的活动,编写了“幸福就在生活的细节之中”、“幸福账本”、“ 改变让自己更幸福”、“ 关注当下,感受最真实的幸福”等几部分内容,进行了课堂教学的尝试。

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方法、策略,促进学生习得乐观。

一个人的乐观程度越高,他对生活的满意度也越高。塞利格曼写了一本书《学习乐观》,讲的是教人如何走出无助感的方法,并提出务实的乐观这个概念。塞利格曼主张,人们不应被一时挫折而打败,应该以乐观的心情去建立自己的信心,使自己勇敢起来,这样才能反败为胜。

课题组在编写教材的同时开展了相关的课堂教学实践,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发现调节自我的方法,学习心理知识,在探索中不断提升心理素质。

(三)总结出了实施幸福教育的一些有效途径

1.组织以“幸福”为主题活动,推动幸福教育的开展。

学校组织了“身边的幸福”主题班队会展示活动;进行“幸福的班主任”系列培训;我和老师的幸福故事主题讲话;“品味书香 享受幸福”舞台剧比赛;“家校协同 共享幸福”亲子家长会等,使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幸福就在我们身边,要怀有感恩之心,要懂得给予,保持良好的心态,做个幸福的学生。

2.组织团体心理辅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心理品质。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在读研究生策划组织完成的心理素质拓展项目,让五年级的小学生从欢乐的活动中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心理老师组织的“独一无二的我”主题活动,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关注自我,思考:我是怎样的人?结合这一学期的“优势取舍”等课程,学生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生团体辅导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推进了和深化了“幸福教育”。

3.通过“幸福教育”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1)更新观念,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组织有针对性、有要求的培训,为教师实践提供支撑;开展案例交流提升教师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2)引导教师在工作中追求“卓越”,提升职业幸福感。

课题组在对教师的培训中重点阐述了“心流”体验对于人们提升幸福感的作用,引导教师回忆工作中忘情的时候:每一次成功教育的体验,每一次教学设计的完美实施,每一个宝贵经验的总结……然后对比是对职业倦怠中的恐惧、厌恶所带来的不良体验,促进教师认识到工作中应当为自己做一些积极地目标,推进自己投入到工作中,体会更多的心流体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通过培训以及后期的访谈,我们发现有了积极心理学的指导,教师在心理调节,克服不良情绪方面有了很大改善,在职业幸福感上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体验。

(四)实施效果

中小学心理健康杂志社副主编陈虹认为课题组编写的校本教材《向幸福出发》、《做幸福的自己》, 从幸福的视角编写教材,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有新意,有实际价值。

(五)物化成果

(1)农村小学开展幸福教育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2)上下册合订本教材五年级的《向着幸福出发》和六年级的《做幸福的自己》。

九、反思与展望

通过课题研究对于幸福的理解不断加深,也引发我们思考:我们的工作为了什么?是孩子未来的幸福吗?那么孩子当下的幸福应该被忽略吗?在最真实的当下,教育者组织那些活动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认识到幸福,感受到“真实的幸福”,习得让自己“持续幸福”的方法。通过思考我们认识到,将德育、课堂教学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是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今后我们会在这一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马丁・赛林格曼(Martin E.P. Seligman).真实的幸福[M].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 2010.7

[2]马丁・赛林格曼(Martin E.P. Seligman).教出乐观的孩子[M].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 2010.9

[3]阳志平 等. 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4

[4]王滟明、邹简. 哈佛积极心理学笔记哈佛教授的幸福处方[M]. 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2

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第5篇

关键词 幸福课堂 标准 评价指标

分类号 G441

1 幸福国家基础在教育、幸福教育重心在课堂

1.1 幸福国家成了时代的主旋律

早在2006年,主席在耶鲁大学演说时曾明确提出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与幸福指数”。

2011年“六一”前夕,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幸福的童年。”

2011年3月中国两会召开,“幸福中国”引起了全国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的高度关注,“让人民更幸福”成为中国政府未来工作的主题。

2011年9月,教育部“开学第一课”主题聚焦幸福。

随着社会的进步,原有的物质财富等“硬指标”已无法反映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心态特色,因此“告别GDP崇拜,缔造幸福中国”成了时代的主旋律。

1.2 幸福国家基础在教育

幸福人生是幸福中国的基石。只有人人幸福,才能实现国家幸福。幸福人生需要幸福教育,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教书育人。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骨干和主导作用。对个体,教育肩负着塑造幸福人生的天职;对社会,教育承载着给幸福中国不仅培养有用之人,更重要的是培养幸福之人的使命。创建幸福中国,基础在幸福人生,关键靠教育。只有幸福教育才能奠基幸福中国。

1.3 幸福教育重心在课堂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学校教育的主要使命,不仅要系统传授学生文化科学知识技能,还要全方位呵护学生健康幸福成长。长期以来,学生厌学现象普遍,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严重,根本原因在于课堂教学落后,题海战、满堂灌把学生训练成考试机器,把教师训练成训练考试机器的机器,教师和学生很难成为教学和学习的主人。以至于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都丧失殆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学习负担过重”,主要就是针对课堂教学。因此,建设幸福课堂成为幸福教育的重中之重。幸福教育要先让课堂幸福起来。

2 幸福课堂评价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

2.1 幸福课堂评价理论基础

(1)快乐是幸福的真谛。幸福是指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幸福感是社会成员通过对其自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主观感受与评价,所产生的关于生活质量满意程度的积极心理体验。可见,不论是幸福还是幸福感,其核心精髓都是一种快乐的心理体验,因此,幸福课堂评价首先必须揭示出快乐这一本质。

(2)劳动是幸福的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关键要看劳动的性质,如果人在劳动创造中身心得到充分发展,内在的潜能得到发掘,自己的力量得到实现,自己的存在得到体验,这样的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为解放人的手段,劳动就会从负担变成快乐,成为自由的生命表现;反之,则是体力摧残和精神折磨。应试教育,使教和学早已丧失了劳动主体的自主性、自觉性、自动性和自发性,因此,幸福课堂评价必须重新定位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坚持以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要我学”彻底变为“我要学”,这样才能为幸福课堂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3)擅于劳动是幸福的阶梯。既然幸福离不开劳动,劳动就要付出智力或体力。既然快乐是幸福的本质,那么如何减轻劳动负担,探寻劳动捷径,掌握熟练的劳动技巧,具有得心应手、轻松自如、游刃有余的劳动技巧和本领,提升劳动的效率,体验劳动的乐趣,避免低效无效劳动,就成为幸福进步的阶梯。就课堂而言,教师懂得教学规律,具有熟练的教学技巧,学生懂得学习规律,具有熟练的学习技巧,也就是教师擅教、学生会学,二者从教与学中体验到乐趣和进步的喜悦,这是幸福课堂得以实现和维持的手段,也是幸福课堂指数进步的阶梯。一个不擅教书的教师、不会学习的学生,只靠死记硬背、题海战式的“苦作舟”,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他们如何摆脱学业负担过重,进而能够在课堂上幸福起来。因此,教师擅教、学生会学是评价幸福课堂的重要指标。

(4)劳有所得是幸福的保障。劳动之所以是幸福的源泉,是因为劳动会给劳动者带来回报。劳动付出的越多,劳动者得到的回报越多,质量越高,劳动者感受到的幸福就越多。就课堂教学而言,一个教不好学生的教师、学习不好的学生,课堂对他们来说无疑是煎熬。要想让课堂真正幸福起来,教会学会是根本保障。徒劳无益不仅毁灭幸福还会导致不幸。

(5)人际互动是幸福的沃土。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幸福离不开社会的尊重、他人的认可,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幸福赖以生长的沃土。

2.2 幸福课堂评价基本原则

(1)科学性。评价要依据幸福课堂评价原理,遵循幸福课堂规律,体现幸福课堂本质特点,针对幸福课堂结构和功能。

(2)基础性。评价针对幸福课堂的最一般规律和特点,超越学科和学段,也就是不具体到某一学科,也不分学段。对中小学文化课的评价基本适用。

(3)有效性。评价能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评价出区别于其他课堂的典型的、突出的特殊规定性,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具有可重复性和推广性,令人信服。

(4)简约性。评价要抓住主要矛盾,抓纲带目,提纲挈领,主次分明,删繁就简,简单明了,一语中的。不能胡子眉毛一起抓,也不能抓芝麻丢西瓜。既不能停留在表面,更不能被假象迷惑。

(5)实用性。评价坚持实践取向,指标简单易行实用,具有可操作性,避免空洞复杂繁琐,保证普通教师都能看得懂、用得灵。

(6)导向性。评价具有指挥棒、引路灯的导航功能,评价维度、各项指标内涵、权重系数以及评价等级标准都为幸福课堂建设指明了方向。

(7)诊断性。通过评价能够发现问题,找出长处和不足,确定是否朝着预期目标迈进。

(8)发展性。评价强调形成性,坚持以评促建。通过评价反思,有利于发现不足,明确未来努力方向。通过纵向对比,更有利于体验进步的幸福和幸福的提升。

3 幸福课堂评价标准与指标

3.1 幸福课堂评价标准

关于课堂评价,国内外文章多有论及,但理论依据不同,标准也不一。而关于幸福课堂的标准,尚缺乏专门深入系统的观点。我们认为幸福课堂涉及的主体有两个,即教师和学生。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带出幸福

的学生,只有学生幸福才能真正让课堂幸福起来。基于上面论证,结合我们在《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第9期)发出的“幸福学校国际联盟宣言”,幸福课堂标准最基本的可以概括成三条,即爱教爱学、会教会学、教会学会。

爱教爱学。首先,必须树立“以生为本”正确的课堂观,坚持学生中心,注重激活右脑,突出赏识导向,强化寓教于乐;其次,重视动机激发与维持,做到:引起注意,所学内容与学生切身相关,不断促进成功自信,及时强化增加满意满足感。

会教会学。首先,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体现“631”宗旨,即60%时间自主学习,30%时间合作学习,10%时间教师释疑。一般而言,教材知识点安排和考试难度梯级都明显具有“631”特点和规律,即:学习内容的60%基本上是学生依靠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对应地,60%的考试内容也是属于学生必会的“送分”题目;学习内容的30%是通过同学相互帮助可以解决的问题,对应地,30%的考试内容也是属于学生必须通过一定努力才有可能“得分”的题目;还有学习内容的10%是学生依靠自学和合作学习也难以解决的问题,对应地,10%的考试内容也是属于高难度、学生努力也容易“失分”的题目。据此,科学组织教学,让学生当课堂主人,把时间还给学生,是优秀教师会教的重要表现。其次,课堂学习模式落实“5+2”环节,即:学生主动自觉并高效执行前测(pretest)一探究(probe)一展示(presentation)一练习(practice)一后测(posttest)5个环节,同时,精通课前预习(preview)和课后改进(provement)2个环节,确保课前、课中和课后一条龙效应最大化。

教会学会。简单讲就是高分高能。高分就是当堂达标测验考出高分,考出好成绩;高能就是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将所学知识技能迁移到同类问题上,能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2 幸福课堂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评价维度和基本标准,下面列出幸福课堂标准和评价框架及核心指标。共分一二三级指标,鉴于权重系数分配的慎重性和敏感性,下表中一律略去,受篇幅所限,幸福指数星级标准也一并省略。待具体评价时再单独专门提供。

通过加权求和综合评价模型WE=∑WkEk,可以分别计算出一级、二级指标分项幸福指数和课堂整体幸福指数。可与我们开发的“幸福指数透视分析软件”(HIPAS一另文专门介绍)所得幸福课堂结果互为印证。前者是明线,需要现场观察调研和人工评分,便于以评促建,但易受主观影响,我们称之为显形评价;后者(HIPAS)是暗线,是我们运用心理投射理论专门研发的系统分析软件,不需要现场观察调研和人工评分,只要将师生按要求自由提供的文本或课堂实录转录到HIPAS,电脑会自动分析生成文字背后隐藏的真相,揭示出深层客观规律,计算出幸福指数,不受任何主观影响,我们称之为隐形评价。显形和隐形结合,能够充分体现课堂幸福指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参考文献

1 徐启健.办一所幸福的学校――访中央教科所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孟万金.中国教育报,2011―05―03

2 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奏响幸福主旋律.中国特殊教育,2011,(9):5―7

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第6篇

关 键 词 幸福班级;标准;评价;指标

作者简介 孟万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官群,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Richard Wagner,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阅读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一、创建幸福班级是时代对班主任

工作创新的要求

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要求班主任: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组织、指导开展班会、团队会(日)、文体娱乐、社会实践、春(秋)游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组织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导学生认真记载成长记录,实事求是地评定学生操行,向学校提出奖惩建议。经常与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沟通,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所有这些规定,为创建幸福班级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1年3月“两会”召开,“幸福中国”引起了全国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的高度关注,“让人民更幸福”成为我国政府未来工作的主题。在幸福中国、幸福城市的大背景下,优先发展幸福教育、先让学校幸福起来,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班级是幸福教育、幸福学校的基石,时代将班主任工作和班集体建设推向了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历史高度。创建幸福班级已经成为时代对班主任工作创新的呼唤。

二、幸福班级评价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

1.我国目前几种主要的班级评价方案

一般认为,班级评价,即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把班级的目标、组织结构、人际关系、纪律、舆论等要素及其性能编织成横向关联、纵向逐层具体化的指标体系,既指明了班级评价的内容,又为班集体建设提供了操作规范和管理程序。也有人[1]将目前主要的班级评价归纳为如下几种:(1)以评价班级工作为主的评价方案。这种评价方案将班级教育工作所涉及的各方面因素归纳整理成一个评价指标体系。(2)以衡量班集体发展水平为主的评价方案。其中涉及班集体发展的10个方面:①指向性。②组织性和民主性。③舆论和道德水平。④纪律性。⑤团结合作性。⑥学习活动。⑦社会性和劳动积极性。⑧个性和创造性。⑨自主性。⑩工作成就和声誉。(3)以社会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衡量班集体发展程度的评价方案。主要是以前苏联的社会心理学为依据,将班集体发展由低到高依次分为“松散群体”“合作群体”和“集体”。

尽管以上三种主要班级评价方案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也都有各自的生存空间,但是,从幸福教育高度来看,尚未体现幸福教育价值取向,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亟需构建幸福班级评价方案。

2.幸福班级评价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

幸福班级评价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如同幸福课堂一样[2],首先遵循幸福的一般规律:(1)人本是幸福的灵魂。(2)积极是幸福的扳机。(3)快乐是幸福的真谛。(4)劳动是幸福的源泉。(5)擅于劳动是幸福的阶梯。(6)劳有所得是幸福的保障。(7)兴趣特长是幸福的光芒。(8)人际互动是幸福的沃土。在此基础上,凸显班级的特殊性,即:爱心文化是幸福集体的灵魂,和谐结构是幸福班级功能的载体,积极心理是幸福班级的调节机制,快乐成长是幸福班级的阶梯,幸福课堂内外是幸福班级的主导活动。因此,幸福班级评价里包含幸福课堂和幸福课外指标,考虑到整体逻辑性,对于幸福课堂指标,本文不得不重复强化。

幸福班级评价基本原则:(1)科学性。(2)基础性。(3)简约性。(4)有效性(5)实用性。(6)导向性。(7)发展性。(8)自主性。上述评价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已经在“幸福课堂基本标准与评价核心指标”[3]一了论述,此处不再展开。

三、幸福班级评价标准与指标

1.幸福班级评价标准

关于班级评价,如上所述,国内外文章多有论及,但关于幸福班级的标准,尚缺乏专门深入系统的观点。基于上面论证,高度概括幸福班级内涵主要包括幸福集体、幸福课堂和幸福课外三个方面。由此衍生出幸福班级的8条基本标准,即:爱心文化、和谐结构、积极心理、快乐成长、爱教爱学、会教会学、教会学会、满足特需。

幸福集体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1)爱心文化。分为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通过理念、班训、班歌、班风以及标识和环境集中体现。(2)和谐结构。分班组建设和团队团体两大方面,进一步具体到班委小组和团队团体建设和功能。(3)积极心理。主要指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包括认知、情感、人际、公民性、节制和卓越6要素,成为幸福的心理调节机制。(4)快乐成长。主要通过发展规划、自主自治、主题活动、班级成绩、班级特色、班级声誉集中体现。

幸福课堂和幸福课外的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爱教爱学。首先,必须树立“以生为本”正确的课堂观,坚持的学生为中心,注重激活右脑,突出赏识导向,强化寓教于乐;其次,重视动机激发与维持,做到:引起注意,所学内容与学生切身相关,不断促进成功自信,及时强化增加满意满足感。

会教会学。首先,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体现“631”宗旨,即60%时间自主学习,30%时间合作学习,10%时间教师释疑。一般而言,教材知识点安排和考试难度梯级都明显具有“631”特点和规律,即:学习内容的60%基本上是学生依靠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对应地,60%的考试内容也是属于学生必会的“送分”题目;学习内容的30%是通过同学相互帮助可以解决的问题,对应地,30%的考试内容也是属于学生必须通过一定努力才有可能“得分”的题目;还有学习内容的10%是学生依靠自学和合作学习也难以解决的问题,对应地看,10%的考试内容也是属于高难度、尽管学生努力也容易“失分”的题目。据此,科学组织教学,让学生当课堂主人,把时间还给学生,是优秀教师会教的重要表现。其次,课堂学习模式落实5+2环节,即:学生主动自觉并高效执行前测(pretest)-探究(probe)-展示(presentation)-练习(practice)-后测(posttest)五个环节,同时,谙于课前预习(preview)和课后改进(provement)两个环节,确保课前、课中和课后一条龙效应最大化。

教会学会。简单讲就是高分高能。高分就是当堂达标测验考出高分,考出好成绩;高能就是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将所学知识技能迁移到同类问题上,能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满足特需。主要通过课外活动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弥补课堂个性化和因材施教水平偏低之不足。课外活动既包含学科延伸,又包含兴趣特长培养。学科延伸重点对质优生给予提高,对后进生给予补习;兴趣特长重在依据多元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课外爱好,丰富学校学习和生活,寻求新的兴奋点和生长点,从而成为学校生活和成长的新支点。

2.幸福班级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评价维度和基本标准,下面列出幸福班级标准和评价框架及核心指标。共分成四级指标,鉴于权重系数分配的慎重性和敏感性,下表中一律略去,受篇幅所限,幸福指数星级标准也一并省略。待具体评价时再单独专门提供。(见附表)

通过加权求和公式:∑WiXi = W1X1 + W2X2 + … + WnXn(其中,Wi为权数),可以分别计算出一级、二级、三级指标分项幸福指数和班级整体幸福指数。可与我们开发的“幸福指数透视分析软件”(HIPAS---另文专门介绍)所得幸福班级结果互为印证。前者是明线,需要现场观察调研和人工评分,便于以评促建,但易受主观影响,我们称之为显形评价;后者(HIPAS)是暗线,是我们运用心理投射理论专门研发的系统分析软件,不需要现场观察调研和人工评分,只要将师生按要求自由提供的文本或课堂内外实录转到HIPAS,电脑会自动分析生成文字或实录背后隐藏的真相,揭示出深层客观规律,计算出幸福指数,不受任何主观影响,我们称之为隐形评价。显形和隐形结合,能够充分体现班级幸福指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参考文献:

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第7篇

关键词:幸福;成功;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4

获得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高校人才培养的幸福工程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资助。

一、 引言

中国计划生育的特殊性,引发较多青少年问题,不断出现一些极端问题,专家认为这归根于心理问题,因此各高校均设置与大学生心理咨询有关的机构。但是这样只能是解决个别的心理咨询问题,不能普遍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得到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下降,体现在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心理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而学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担当重要作用,特别是大学阶段的学生感受到巨大的学业、人际交往、就业指向、实现梦想等压力。不正确处理这些压力时就会产生消极情绪,能否有效处理这些消极情绪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化的顺利完成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心理如果健康,就能找到积极的问题解决办法。提高心理的健康程度是一个漫长而需持久的过程,其中幸福感就是最重要的心理状态之一。中国有学者如此说“幸福问题是人生哲理乃至人生科学的集中处、枢纽处” [1]。目前高校的教育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级人才,因此大学生的培养质量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学生的就业不断遇到不顺心、不对口、不是所期待的现象,不断出现负面埋怨,有的学生因此而在精神上受到打击,无法正常就业,因此虽然是好的发展专业,W生的心若不强健,即便学到了真本领技术和专业知识,也会因心理问题而被拒绝之外。国家当前的状况既是前所未有的好,又是前所未有的坏,全国范围内的忧虑抑郁、绝望、 失落等对精神家园的寻找同物质文明空前高度的发展双峰并峙,需要作为教育者的我们理性地正视人才培养与幸福性成功型教育理念的关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除了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2],院校的教育理念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各高校的教育理念大多是侧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实践,更多关注学生的物质性成功,较少关注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幸福性成功。

在学校里提倡幸福性成功型教育理念,首先要有幸福理念的教育。国外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幸福的涵义和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幸福观,国内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的内容较多,包含幸福概念(如快乐论、意义论、满足论、状态论等)[3-4]高校的教学实践内容较少见到报道。本文的研究不是侧重幸福观教育的研究,而是侧重通过幸福感的焕发体验引入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幸福性成功型教育理念的理论内容以及实践授课,提出该理念的基础理论内容并在大学一年级进行课堂实践,取得一定的效果。

二、 幸福性成功型教育理念的教学改革理论内容

扩招后地方院校生源质量今非昔比,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上的自信,学习兴趣不浓厚,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应用创新双型人才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的改革措施侧重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幸福性成功型教育理念的幸福课程。探索的思路是通过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以大学课程课堂的教学实践为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的主阵地,以系列心灵培训讲座为提高教师和大学生心理的正面能量和积极情绪的通道,以座谈讨论和个人跟进交流为提高师生的幸福感的形式,以科技活动、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设计为培养学生学习科技创新技法技能的学习组织形式来奠定成功基础和经历成功过程,实现师生课内课外均拿着积极情绪和幸福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大学的教育采用幸福理念和成功理念必是高校教育教学不可阻挡的改革趋势。推进幸福性成功教育理念不仅保障大学生在校的心理健康,且能给他们日后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积极影响。下面侧重阐明该理念在课堂的教学课程理论基础内容及教学导向。

(一)幸福性成功型教育理念的定位

一个人要成功,必须具备三要素:强健的心、足够的智慧包括知识、人脉组织关系,学校培养的人才首先要有成功的基础,但是多数高校培养的人才只能满足第二第三个要素,往往忽略了第一个要素。成功并不等于幸福,许多成功人士过得并不幸福,心灵不流淌无法体会幸福,因此没有幸福感的成功成为学校和社会的一个大问题,许多学生虽成绩和技能各方面都优异,却无法体会快乐,正如创建了现在广泛流传的哈佛幸福课程的作者TalBen Shahar(泰勒・本――沙哈尔)博士所说自己一样:虽然在有名的哈佛学校读书,学习和生活都很顺利,荣誉也多,却感不到幸福。许多学生不是焦虑就是觉得乏味。因此幸福性成功型教育理念不断得到专家的青睐,高校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幸福感。

(二)幸福性成功型教育理念的课程结构

引入师生间的幸福课程教育理念,提高师生幸福感,幸福课程大胆触摸师生的内心深处,发掘潜意识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人才培养的应用创新双型的培养教育理念。课堂教学的改革课程共有七个内容。

1.心灵课程。

心灵如同河流,人的心灵也有流向。让师生意识到心灵有6个阶段:相信自己、怠慢与放纵、失败、痛苦、悔悟、幸福。阅历不足的人很容易停留在第一阶段。尤其是大学生,比起没有考上的同学,就以为自己真的是很了不起,或者是以为进大学后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他们相信自己,自以为是,坚信自己定会成功,所以一意孤行。这样的心里一层一层地堆积,容易变得居功自傲。人一旦心高,就变得怠慢、放纵,容易目中无人,任凭自己随心所欲,放任自己,最终以失败告终,失败带来痛苦,如何整理才是关键。本课程传递的信心是大学生即使不慎染上、网络游戏,只要正确认识心灵世界,就能从中摆脱出来。人生变化的首要关键不是取决于决心和努力,而是取决于心灵变化。本课程是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灵流向和心灵地图以确立正确的幸福性成功理念和人生价值观。

2.自闭课程。

有些大学生性格内向甚至紧闭心扉,不与人交流,变得不幸。人的想法以外有更加广阔的世界,人若只停留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心灵世界就会枯萎,而自负和过于相信自己都会阻碍内心世界发展。大部分学生和老师之间、生生之间只说客套话,不交流心,不表露自己的真心,喜欢选择隐藏。如同死水变臭,自闭的心也会生病。心灵交流应该畅通,不应该堵塞,同心合意才能收获幸福,反之,痛苦一般都源自交流不顺畅。本课程原则是无论困难、恐惧、悲还是欢乐的时候,人都需要有一个交流心的对象,当心交流时,就能阻止不幸发生。

3.沟通课程。

大学生的烦恼实际很简单,但不寻求别人的帮助才变得严重。问题并非是自己想解决就能得到解决,很难时只需要接受他人的真心即可。因为人的想法不一定都正确,他人的建议可以帮助我们摆脱自我封闭状态下的想法。通过沟通接受引导,就能轻松解决心理问题。本课程教会学生懂得深层次思考,自负的人常常只有表面的第一层思考。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时就会提升到第二层思考。不停留在第二层,再换个角度思考第二层思考的问题就会拥有更加成熟的第三层思考,会发现第一层思考包含即兴和错误的成分。思考越深入越能得出正确的想法。大学生要学会思考才能进步,才能感受幸福,才能获取成功。

4.变化课程。

接受爱,自然会打开心扉,紧闭心扉生活的人是最愚昧的人。外表改变不是根本的改变,重要的是心态的改变。当感受到别人的爱时,内心就会发生变化。大学生较多比较逆反,与父母隔阂,虽然父母有时发火和责骂,但是通过与父母交流,倾听父母的心声,就能感受到父母爱。子女若感受到父母的爱,生活就会发生变化。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只要打开心扉听一听父母和老师的关爱,就能改变。本课程教会大学生如何敞开心扉倾听他人沟通心灵,变得健康美好。

5.发现课程。

心心相连,会迎来新生活。在大学里,大学生接受什么样的心,决定着过什么样的生活。如果接受健康、阳光的心,生活就是阳光的。大学生给自己打分容易会高出别人的客观评估,持有这种想法的就会经常和周围人发生冲突。如果把心态降到自身实际水平以下,就能与周围人和睦相处,生活也会幸福。重要的是发现自己。困扰大学生的问题不过是游戏成瘾、、异性问题、朋友关系、自卑感和憎恨x异父母等,看似复杂,但一剖析其实很简单。他们的内心世界分为几种类型,只要稍加纠正,心态就会迅速得到好转。有问题的学生只要让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包括欣赏优美音乐、与世界各国学生交流、也和班里朋友谈心等,他们的心就会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有沉湎于恶习的大学生接受别人美好的心灵,让别人美丽的心灵来引导你,使你远离恶习。如果想自己改变生活,就会太难而半途而废,几次失败之后就会气馁,从而陷得更深,本课程教学生学会发现这个秘密。

6.幸福课程。

品味他人,就会幸福。每种水果都有其独特的味道,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味道。无论是谁,只要以诚相待,就能品出他独特的魅力。人的一生中,不满和抱怨并非源自恶劣的环境,而是来自内心黑暗的一面,快乐与幸福也源自心中的那份盼望和爱,并非源于环境。我们之所以遭受困难和痛苦,是因为缺乏智慧和思考。本课程传递因与人用心相处、挑战越过环境而得到幸福的秘密。

17.成功课程。

成功不等于幸福,幸福需要心来流淌感受,本课程改变学生的成功标准,传递成功的三要素以及身心的强健方法,帮助大学生面对任何困难。

(三)幸福性成功型理念的实践应用方案

幸福性成功型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改革重点在于实践,本文选择大学一年级学生为探索和实践的对象,结合上面课程采用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措施如下:

1. 确定2014级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1班为普通班级,不参与这种教育理念的课堂,2班定位为实验班级,2014年9月入学后对学生和本班的班主任老师进行系列的幸福理念和成功理念培训,让2班学生首先面对自己的情感世界和心理需求,掌握成功的三要素,建立幸福感;进行实践时,我们选择大三年级的一个班跟着大一实验班进行培训以比较。

2. 将幸福理念融入2班的部分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在传授知识的课堂上侧重心灵的流淌,穿插5分钟学习与本教育理念的课程内容有关的视频或交流或讨论等,目的是让学生打开心扉。

3. 定期考核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学习效果,比较实验班级和普通班级的结果,学期末总结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习目标的确定,分享各自的心理经历对学习的影响。

(四)实践效果

从大一年级开始进行这种教育理念的改革教学取得的效果比从高年级开始进行的效果强,因为从大二开始大多数学生对人生价值观、成功理念、幸福感和体会已经有了一定的属于自己的看法,要改变相对大一需要更多时间,所以效果差些。大一学生普通班级的补考率、重修率比实验班级高出好几倍,普通班级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就有了沉迷于网络游戏或别的嗜好而影响学习的学生,在大二有留级学生,而实验班级没有这种现象,学生对学习普遍保持积极态度。因此在2015年9月对2015级学生均进行这种教育理念教学,第一学期的考试结果显明补考率比去年2014级学生的补考率低,不再出现极端个别厌学的学生。

三、结论

本文提出的幸福性成功型教育理念的理论基础课程内容较全面涵盖了幸福和成功的关系理念,在高校教学的改革实践,主要体现在寓幸福性成功标准于教学课堂,针对大一学生先进行一系列幸福课程学习,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的教学改革体现在寓幸福性成功型教育理念于穿插不同课堂以及增加其他形式如科技活动、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设计等方式,这种理念经实践证明可以改变教师对学生的抱怨、无奈态度,改变学生的负面情绪,提高幸福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最重要的还能激发学生的潜意识能力,为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这种教育理念明显使得大学生的心灵变得强健,视野拓宽,降低心态,减少许多恶习和沉迷,提高幸福感,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被培养成为应用创新双型人才,为以后的成功奠定扎实有效的基础,为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非常健康明朗的态度,造福于社会。

参与实践的大学生比没有参与的学生幸福指数高、成绩显著、表现技能更好。面对困难和负担,他们能进行高层次思考,容易成功。其优势还在于这种影响是伴随一生的。如果这种教育理念在高中开始实践,相信中国的青少年问题必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减少。

参考文献:

[1]陈瑛主.人生幸福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前言第3页.

[2]毛洪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机制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1(23):35-37.

[3]付丽君.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10.

[4]栾传大.论幸福观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2(4):15.

[5]艾露露,涂江波.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J].学习月刊,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