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网络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合集7篇)

时间:2024-02-24 15:22:20
网络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网络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第1篇

【关键词】网络暴力 人肉搜索 成因 对策

近几年,“网络暴力”事件频繁进入人们的视野,从2006年的“铜须门”事件、“虐猫”事件,2007年的“姜岩死亡博客”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再到2008年的“很黄很暴力”事件等等,这种在网络世界中由众多网民的言论所形成的所谓的“道德审判”以及无节制的、恶意的谩骂与人身攻击我们称之为“网络暴力”,这不仅对当事人的精神与心理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而且紧接其后的“人肉搜索”更是把这种影响由网络世界带到了现实社会,严重扰乱了当事人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由此带来的道德与法律层面上的矛盾与问题已经引起了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与讨论。我们应深入剖析其成因,探寻切实可行的对策,力求避免“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或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净化网络舆论环境,有效地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一、“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分析

第一,网络媒体的虚拟化、匿名性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无形中充当了“网络暴力”的“保护伞”。

网络媒体具有虚拟化、匿名性的特点,这一方面使得网民可以更为自由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但另一方面,网民对自己所发表的言论几乎无须负责,这就大大降低了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在受到某一事件的刺激下,尤其是在一些煽动性言语的误导下,很多网民往往会处于一种非理性状态,继而盲目地对事件作出是非判断和道德评价,并以过激的言论和侮辱性的语言对当事人进行“声讨”和人身攻击,而这又会吸引更多的网民加入其中,网络暴力事件也由此产生。例如,在“铜须门”事件中,绝大多数的网友对“铜须”的行为报以强烈的谴责并义愤填膺的对其进行言论“围剿”,很少有人对事件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在“匿名身份、无须负责”的心理暗示下,网民们对“铜须”的自我申辩毫不理会,甚至当发帖人自己也称其内容多有杜撰之后,网民仍旧对“铜须”进行声讨,并将这种影响延伸至现实世界中。“铜须”的父母、所就读的学校不断接到骚扰电话,恐吓、咒骂甚至勒索,严重影响了当事人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在这起事件中我们看到,网民在网络世界甚至现实世界中之所以轻易对他人施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匿名身份所致。

第二,网民的年轻化及其从众心理使得网络言论带有更多的情绪化和盲目性,而相关网站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又刻意凸显这种网络言论,从而导致了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

网络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第2篇

基于网络环境下教与学中偏移现象的成因及其对策 浙江省台州市临师附小 朱康灿 2005年4月20日摘要:网络教学是信息时展的必然产物,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必然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本文就试从对网络教学中偏移现象的界定中,引导出偏移现象的若干行为状况,进而做出对网络教学中偏移现象的成因分析,最后给出了应对网络教学中偏移现象行为的对策及方法。

关键词:网络教学偏移,信息素养,网络德育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迅速走进了教育教学过程,同时,基于网络的教学成为了一种可能。实践证明,在这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与互连性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学习,同时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拓展知识提供了方便的、广阔的空间。但是,不管如何,网络教学同样也有自身难以飞越的鸿沟,例如,教学过程中过于开放性和自主性,使我们的课堂组织经常会有一些难以想象的偏移现象和偏离目标。对于这些偏移现象,不但搅乱我们正常的教学进程和设想,同时也降低了网络教学的效率,甚至成为我们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绊脚石”。为此,我们有必要针对这些偏移现象进行重新考量和分析,为正常的网络教学屏蔽负面因素。

一、网络教学中偏移现象的界定所谓偏移,就是指师生在课堂组织教学过程中脱离预定的教学目标,并对教学活动过程及结果造成消极影响的,最后导至课堂效率降低的种种行为。下面举出的是我们在网络教学中常见的几类偏移行为:(一)学生主观引起的偏移行为。1、无所事事型。不明了老师布置的任务,也不进行操作,注意力分散,东张西望,不知从何下手。2、游荡型。网上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东走西逛,在课堂中随意浏览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如有的学生网上聊天,有的查看新闻。3、谩骂型。有些学生出于好奇和好玩,利用网络匿名性,隐蔽性的特点,互相功击谩骂和嬉戏。有的甚至在聊天室或论坛做出不负责任的言行,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4、危害型。这类学生往往都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幻想成为“黑客”。他们有意传播或创造不良信息,破坏计算机硬盘上的数据,删除资料。还有的随意按装或卸载软件,造成系统运行的不稳定。前不久,本市一名初中生非法进入某小学网站后台系统,删除网站数据就是此种类型。5、游戏型。这种情况较为普遍,学生把老师布置的任务不闻不问,一旦教师讲解结束,他们马上进入游戏世界。有的学校由于软件不到位,机房监控不力,学生甚至在老师上课的同时就已经投入游戏。这类现象已完全偏移教学目标,是我们所最不愿意见到的。(二)由客观因素引起的偏移行为。 1、网络迷航现象。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学习者像在信息的海洋中遨游;由于站点、超链接形成的非线性的网状结构关系复杂,因此学习者在使用网络提供的学习环境进行学习时,容易迷失方向,出现迷航现象。 2、教师“放羊”现象。这种行为一般在农村中小学比较容易出现,咎其原因:主要是农村计算机师资较为薄弱,信息技术课程大部分由兼职老师担任,教师本身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课堂组织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有的老师干脆放手,课堂进入无序状态,学生“我行我素”的“放羊”现象也就产生了。 3、软硬件因素。有的学校资金有限,软硬件更新较缓慢,跟不上多媒体网络教学的需求。因此,机器运行中软硬件不兼容,时常“死机”,学生被非正常因素干扰,造成注意力分散,兴趣下降,消极心理萌生,教学偏移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以上的分类只是不完全的概括,很多行为和现象是由主,客观的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在分析这些现象的成因时,也应该同时从学生,教师,网络这三方去探索。二、教学中偏移现象的成因网络教学模式是多元层次的互动关系。学生,教师,计算机这三者之间成三角关系,偏移现象产生是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偏移成因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归纳起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说,主要有四点:1、缺失基本信息素养。对于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够,缺少必要的学会学习的能力。2、网络伦理的滞后。近年来,全世界互联网飞速发展,全社会包括学校对网络德育使终是一片空白,网络伦理与网络本身的发展失去平衡,不具同步性。而学校的德育更加未及时的包涵网络伦理道德,至使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出现了一定的滞后性和不完全性。 3、生理特征的影响。学生年龄小,思想未成熟,抗干扰的能力差,容易受到诱惑,缺少独力判断的能力。如学生沉迷于“传奇”、“CS”、“泡泡堂”等游戏就是典型的例子。4、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个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技能的合理使用上,技能熟练者完成任务较快,反之则较慢。因此没有层次的(文秘站:)任务,不可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其次,从教学者本身来看,有五个因素值得注意:1、教师角色未及时的转变。新课程强调的教师应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知识的传授者这一单一角色显然不适应网络化的教学模式,“讲多练少”的结果是触发学生焦急,抵触的情绪。2、有些教师的信息素养较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够成熟,不具备专业素质。对于网络的使用和驾御能力有待提高,不能有效的监控学生偏离教学目标的行为。因此,网络教学中的偏移就再所难免。3、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很多教师,对学生的电子作品没有及时反馈,既没有评价,更没有展览交流。更不用说评价体制的“立体化、多元化”,因此学生不能获得应有的成就感,没有老师对学习方向的导航,学习的兴趣逐渐淡漠。4、网络教学过程中,组织凌乱,效果低下,缺少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网上学习兴趣的转移,结果是游戏,QQ,聊天者渐多。5、“任务驱动法”的不合理组织。主要表现在:“任务”的目标不明确;“任务”的可操作性不好;“任务”不符合学生的特点;“任务”中未注重方法指导;“任务”缺少层次性。当然,从我国目前互联网的现状来看,也有以下方面值得思考:1、网络资源贫乏,网络型教学资源没有有效的组织和分类,网络学习需要有丰富的内容来支撑。如教育部门的专题型网站,课件库,积件库不能满足教育需求。2、网络技术未成熟,网络管理上有一定的难度。由于互联网是基于“开放式互联系统参考模型”(OSI-RM)基础上建立起来,因此它具有开放性,隐蔽性。这样造成许多网上不良信息不能有效过滤

。3、网络教学模式还未成型,目前还处于发展与探索阶段。作为新事物,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成功经验太少,应此在新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弊端也是再所难免。三、网络教学中出现的偏移现象应对方案(一)网络环境下教学平台的选择与教学资源的整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网络教学平台是顺利开展教学的保障。完善的教学平台应由以下的软硬件组成:(1)网际互连,即将校园网与Internet相通。(2)电子备课室。(3)电子阅览室。(4)网络多媒体教室。(5)教学资源库。(6)电子邮件系统。(7)BBS系统。(8)辅助教学软件,如黑马多媒体电子教室,NETOP School、LANSTAR、TOP2000 Ipclass、易思等都是比较成熟的辅助软件。此类软件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具备如下的几大功能:①全屏广播功能。②分组教学功能。③个别化教学功能。④屏幕录制、回放、转播功能。⑤监控功能。⑥电子公告功能。教学资源的丰富与否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关键。学生在学习、研究中需要内容来支撑,没有资源,无异于“无米之炊”,就有可能失去学习的方向,产生偏离。因此,做为学校和老师,应该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库内容,完善主题网站的建设。在各学科之间加强横向联系,开展教学资源整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源泉”。(二)开展校本培训,提高信息素养及运用网络进行教学的能力。教师队伍建设是开展网络教学的根本。广大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在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基于网络化的教学环境,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广大教师最基本前提要求就是教师必须了解网络,并掌握相关的基本操作,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胜任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任务。为此必须加强教师掌握现代技术的教育培训工作,使广大教师“懂网、用网、爱网”。如我校在校本培训中,要求教师必须掌握windows操作,精通Word、Excel、PowerPiont、FrontPage软件,熟练使用ftp、flashget、outlook、黑马电子教室等网络软件。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要有更高的要求,他们作为开展网络教学的带头人,还应具备数据库管理,网络维护,系统安全等专业技能。(三)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把网德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范畴,丰富德育内涵。网络道德的建设,首先是加强青少年对互联网法律、法规的学习。例如向学生明确要求:(1)不要在网上,传播不良信息,正确对待他人在网上的言论。(2)要尊重他人的隐私,不要网上功击他人,要对自己的网上行为负责。(3)对于高段学生,可以利用学生对“黑客”的好奇心理,向学生讲解有关“黑客”来历和行为准则,正确对待“黑客”与“红客”的区别,揭露“黑客”的神秘面纱,从而消除学生的盲目崇拜心理。同时,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大力普及网络知识,内化计算机人文思想,使他们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充分认清网络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危害性,自觉树立健康上网观念-合理,适时,适度的用网。而且,倡导网络道德自律,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将网德纳入全社会的道德规范之中,与社会发展共同进步。最后,提倡“网络助学”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网络是我们学习的得力助手,网络上有浩瀚无边的学习资源,我们应该合理的利用网络。而实事上,网络中几种典型的情况是:聊天、游戏、QQ、浏览居多,和我们“网络助学”的概念相距甚远。针对网络课堂出现的这几种偏移,教师应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同时要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有方法论的指导。当然,要指导学生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方法,提高信息素养。如学习搜索引擎的使用、学习软件下载的方法及安装。对于家庭条件允许的学生,可以配备《开天辟地》、《万事无忧》、《畅通无阻》、《得心应手》、《电脑总动员》等学习辅助软件。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网习惯,从而达到合理,适时,适度的用网。(四)信息技术教师要用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来武装自己,丰富网络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利用网络的优势,引导学生朝预定的目标前行。1、加强教师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科研工作,完善网络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绝对不能简单的等同于纯网络化的学习,既要克服传统“填鸭式”以“教”为主的模式束缚,又要看到它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大面积的提高知识量的优点;既要完成正确引导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以“学”为主的方法,加快特长生的培养,发挥学生潜质,又要看到缺乏教师的“主导”的弊病所在,杜绝“放羊”现象的发生。同时教师本身要熟悉现代教学辅助平台的使用,还要掌握电子教案,辅助教学软件的制作,胜任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任务。2、完善网络教学中的交流功能和学习评价体系,利用技术优势在教学平台上设立“电子公告栏”、“留言版”、“作品交流”等频道,让学生在开展主题探究、协作学习时有广阔的交流空间。同时对学生电子作品的评价上,让他们自己参与其中,可以采取老师评,同学评,小组评,家长网上评,并在学校网站上展示优秀作品。3、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功能,以“探索-发现”为学习主线,引领全体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同时注重人性化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加强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如,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可通过网络电子教室监控技术及时发现存在的偏移问题,引导大家朝预定的目标开展讨论合作。 4、教师课前准备也应是重要一环,必须做到备课,备学生,还要备资源。如:推荐“绿缘读书网”、“小学生天地”、“雏鹰网”等。让学生在浏览过程中不仅丰富知识,拓宽视野,而且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在此基础之上,可以尝试用以下模式开展教学:(1).首先明确学习任务 (2).学生搜寻,整理信息 (3).协作研究学习 (4).总结和评价。此种模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不可“死搬硬抄”。(五)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形成合力,创造健康和协的社会、网络环境。1、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管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课堂言行的表现,往往要归咎于平时习惯的养成。而平时的习惯养成,通常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全面合作。作为家庭,家长应加强对学生在家上网的监督,本身不懂电脑的家长可以向电信部门申请“绿色上网”服务(),它包括:上网时间控制、不良网页过滤、游戏聊天限制等服务。作为网络主管部门,应设立“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chinese),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依法关、停各类违法违规网站,从源头上彻底清除不良信息。另一方面,加强对互连网的立法工作,完善法律法规制度,让网络运营做到有法可依。作为学校,应把教育资源组织到学校的内网机器上,建立虚拟英特网,利用局域网模拟上网学习,将不安全因素降低至最低程度。2、教育部门应尽快建设主题网站或学习资源库,开展各类网上读书活动,使学生在网上想学,乐学,有所学。如我校,在学校主站的基础之上,开辟了唐诗宋词,成语宝藏,电子图书,快乐城堡等分站栏目,不但丰富了校园网的内容,而且还为校园文化建设开辟了新的局面和 舞台。信息素养是21世纪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终身学习”的保障。前部长陈至立在2000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强调“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可见,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中,在新课程改革迅速推广的今天,教育者除了传授技能,让学生学会学习之外,我们还应以实际行动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加强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以网络伦理道德来丰富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内涵,使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得到飞跃升华,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袁宏伟《计算机基础教育应是前进方向的先进文化教育》,2003年11月2.周林《网络时代:个性化教育与自主性学习》, 2000年9月3.中国基础教育网《中小学网络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2001年6月4.颜世富《信息时代与心理调节》,2001年9月5.陈庆章《对基于网络教学的若干问题的探讨》,2001年8月6.朱乐平《网络教学的主要特征》,2000年9月

网络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第3篇

基于网络环境下教与学中偏移现象的成因及其对策 浙江省台州市临师附小 朱康灿 2005年4月20日

摘要:网络教学是信息时展的必然产物,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必然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本文就试从对网络教学中偏移现象的界定中,引导出偏移现象的若干行为状况,进而做出对网络教学中偏移现象的成因分析,最后给出了应对网络教学中偏移现象行为的对策及方法。

关键词:网络教学偏移,信息素养,网络德育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迅速走进了教育教学过程,同时,基于网络的教学成为了一种可能。实践证明,在这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与互连性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学习,同时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拓展知识提供了方便的、广阔的空间。但是,不管如何,网络教学同样也有自身难以飞越的鸿沟,例如,教学过程中过于开放性和自主性,使我们的课堂组织经常会有一些难以想象的偏移现象和偏离目标。对于这些偏移现象,不但搅乱我们正常的教学进程和设想,同时也降低了网络教学的效率,甚至成为我们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绊脚石”。为此,我们有必要针对这些偏移现象进行重新考量和分析,为正常的网络教学屏蔽负面因素。

一、网络教学中偏移现象的界定所谓偏移,就是指师生在课堂组织教学过程中脱离预定的教学目标,并对教学活动过程及结果造成消极影响的,最后导至课堂效率降低的种种行为。下面举出的是我们在网络教学中常见的几类偏移行为:(一)学生主观引起的偏移行为。1、无所事事型。不明了老师布置的任务,也不进行操作,注意力分散,东张西望,不知从何下手。2、游荡型。网上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东走西逛,在课堂中随意浏览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如有的学生网上聊天,有的查看新闻。3、谩骂型。有些学生出于好奇和好玩,利用网络匿名性,隐蔽性的特点,互相功击谩骂和嬉戏。有的甚至在聊天室或论坛做出不负责任的言行,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4、危害型。这类学生往往都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幻想成为“黑客”。他们有意传播或创造不良信息,破坏计算机硬盘上的数据,删除资料。还有的随意按装或卸载软件,造成系统运行的不稳定。前不久,本市一名初中生非法进入某小学网站后台系统,删除网站数据就是此种类型。5、游戏型。这种情况较为普遍,学生把老师布置的任务不闻不问,一旦教师讲解结束,他们马上进入游戏世界。有的学校由于软件不到位,机房监控不力,学生甚至在老师上课的同时就已经投入游戏。这类现象已完全偏移教学目标,是我们所最不愿意见到的。(二)由客观因素引起的偏移行为。 1、网络迷航现象。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学习者像在信息的海洋中遨游;由于站点、超链接形成的非线性的网状结构关系复杂,因此学习者在使用网络提供的学习环境进行学习时,容易迷失方向,出现迷航现象。 2、教师“放羊”现象。这种行为一般在农村中小学比较容易出现,咎其原因:主要是农村计算机师资较为薄弱,信息技术课程大部分由兼职老师担任,教师本身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课堂组织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有的老师干脆放手,课堂进入无序状态,学生“我行我素”的“放羊”现象也就产生了。 3、软硬件因素。有的学校资金有限,软硬件更新较缓慢,跟不上多媒体网络教学的需求。因此,机器运行中软硬件不兼容,时常“死机”,学生被非正常因素干扰,造成注意力分散,兴趣下降,消极心理萌生,教学偏移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以上的分类只是不完全的概括,很多行为和现象是由主,客观的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在分析这些现象的成因时,也应该同时从学生,教师,网络这三方去探索。二、教学中偏移现象的成因网络教学模式是多元层次的互动关系。学生,教师,计算机这三者之间成三角关系,偏移现象产生是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偏移成因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归纳起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说,主要有四点:1、缺失基本信息素养。对于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够,缺少必要的学会学习的能力。2、网络伦理的滞后。近年来,全世界互联网飞速发展,全社会包括学校对网络德育使终是一片空白,网络伦理与网络本身的发展失去平衡,不具同步性。而学校的德育更加未及时的包涵网络伦理道德,至使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出现了一定的滞后性和不完全性。 3、生理特征的影响。学生年龄小,思想未成熟,抗干扰的能力差,容易受到诱惑,缺少独力判断的能力。如学生沉迷于“传奇”、“CS”、“泡泡堂”等游戏就是典型的例子。4、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个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技能的合理使用上,技能熟练者完成任务较快,反之则较慢。因此没有层次的任务,不可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其次,从教学者本身来看,有五个因素值得注意:1、教师角色未及时的转变。新课程强调的教师应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知识的传授者这一单一角色显然不适应网络化的教学模式,“讲多练少”的结果是触发学生焦急,抵触的情绪。2、有些教师的信息素养较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够成熟,不具备专业素质。对于网络的使用和驾御能力有待提高,不能有效的监控学生偏离教学目标的行为。因此,网络教学中的偏移就再所难免。3、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很多教师,对学生的电子作品没有及时反馈,既没有评价,更没有展览交流。更不用说评价体制的“立体化、多元化”,因此学生不能获得应有的成就感,没有老师对学习方向的导航,学习的兴趣逐渐淡漠。4、网络教学过程中,组织凌乱,效果低下,缺少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网上学习兴趣的转移,结果是游戏,QQ,聊天者渐多。5、“任务驱动法”的不合理组织。主要表现在:“任务”的目标不明确;“任务”的可操作性不好;“任务”不符合学生的特点;“任务”中未注重方法指导;“任务”缺少层次性。当然,从我国目前互联网的现状来看,也有以下方面值得思考:1、网络资源贫乏,网络型教学资源没有有效的组织和分类,网络学习需要有丰富的内容来支撑。如教育部门的专题型网站,课件库,积件库不能满足教育需求。2、网络技术未成熟,网络管理上有一定的难度。由于互联网是基于“开放式互联系统参考模型”(OSI-RM)基础上建立起来,因此它具有开放性,隐蔽性。这样造成许多网上不良信息不能有效过滤。3、网络教学模式还未成型,目前还处于发展与探索阶段。作为新事物,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成功经验太少,应此在新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弊端也是再所难免。三、网络教学中出现的偏移现象应对方案(一)网络环境下教学平台的选择与教学资源的整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网络教学平台是顺利开展教学的保障。完善的教学平台应由以下的软硬件组成:(1)网际互连,即将校园网与Internet相通。(2)电子备课室。(3)电子阅览室。(4)网络多媒体教室。(5)教学资源库。(6)电子邮件系统。(7)BBS系统。(8)辅助教学软件,如黑马多媒体电子教室,NETOP School、LANSTAR、TOP2000 Ipclass、易思等都是比较成熟的辅助软件。此类软件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具备如下的几大功能:①全屏广播功能。②分组教学功能。③个别化教学功能。④屏幕录制、回放、转播功能。⑤监控功能。⑥电子公告功能。教学资源的丰富与否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关键。学生在学习、研究中需要内容来支撑,没有资源,无异于“无米之炊”,就有可能失去学习的方向,产生偏离。因此,做为学校和老师,应该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库内容,完善主题网站的建设。在各学科之间加强横向联系,开展教学资源整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源泉”。(二)开展校本培训,提高信息素养及运用网络进行教学的能力。教师队伍建设是开展网络教学的根本。广大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在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基于网络化的教学环境,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广大教师最基本前提要求就是教师必须了解网络,并掌握相关的基本操作,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胜任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任务。为此必须加强教师掌握现代技术的教育培训工作,使广大教师“懂网、用网、爱网”。如我校在校本培训中,要求教师必须掌握windows操作,精通Word、Excel、PowerPiont、FrontPage软件,熟练使用ftp、flashget、outlook、黑马电子教室等网络软件。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要有更高的要求,他们作为开展网络教学的带头人,还应具备数据库管理,网络维护,系统安全等专业技能。(三)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把网德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范畴,丰富德育内涵。网络道德的建设,首先是加强青少年对互联网法律、法规的学习。例如向学生明确要求:(1)不要在网上,传播不良信息,正确对待他人在网上的言论。(2)要尊重他人的隐私,不要网上功击他人,要对自己的网上行为负责。(3)对于高段学生,可以利用学生对“黑客”的好奇心理,向学生讲解有关“黑客”来历和行为准则,正确对待“黑客”与“红客”的区别,揭露“黑客”的神秘面纱,从而消除学生的盲目崇拜心理。同时,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大力普及网络知识,内化计算机人文思想,使他们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充分认清网络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危害性,自觉树立健康上网观念-合理,适时,适度的用网。而且,倡导网络道德自律,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将网德纳入全社会的道德规范之中,与社会发展共同进步。最后,提倡“网络助学”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网络是我们学习的得力助手,网络上有浩瀚无边的学习资源,我们应该合理的利用网络。而实事上,网络中几种典型的情况是:聊天、游戏、QQ、浏览居多,和我们“网络助学”的概念相距甚远。针对网络课堂出现的这几种偏移,教师应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同时要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有方法论的指导。当然,要指导学生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方法,提高信息素养。如学习搜索引擎的使用、学习软件下载的方法及安装。对于家庭条件允许的学生,可以配备《开天辟地》、《万事无忧》、《畅通无阻》、《得心应手》、《电脑总动员》等学习辅助软件。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网习惯,从而达到合理,适时,适度的用网。(四)信息技术教师要用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来武装自己,丰富网络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利用网络的优势,引导学生朝预定的目标前行。1、加强教师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科研工作,完善网络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绝对不能简单的等同于纯网络化的学习,既要克服传统“填鸭式”以“教”为主的模式束缚,又要看到它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大面积的提高知识量的优点;既要完成正确引导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以“学”为主的方法,加快特长生的培养,发挥学生潜质,又要看到缺乏教师的“主导”的弊病所在,杜绝“放羊”现象的发生。同时教师本身要熟悉现代教学辅助平台的使用,还要掌握电子教案,辅助教学软件的制作,胜任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任务。2、完善网络教学中的交流功能和学习评价体系,利用技术优势在教学平台上设立“电子公告栏”、“留言版”、“作品交流”等频道,让学生在开展主题探究、协作学习时有广阔的交流空间。同时对学生电子作品的评价上,让他们自己参与其中,可以采取老师评,同学评,小组评,家长网上评,并在学校网站上展示优秀作品。3、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功能,以“探索-发现”为学习主线,引领全体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同时注重人性化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加强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如,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可通过网络电子教室监控技术及时发现存在的偏移问题,引导大家朝预定的目标开展讨论合作。 4、教师课前准备也应是重要一环,必须做到备课,备学生,还要备资源。如:推荐“绿缘读书网”、“小学生天地”、“雏鹰网”等。让学生在浏览过程中不仅丰富知识,拓宽视野,而且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在此基础之上,可以尝试用以下模式开展教学:(1).首先明确学习任务 (2).学生搜寻,整理信息 (3).协作研究学习 (4).总结和评价。此种模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不可“死搬硬抄”。(五)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形成合力,创造健康和协的社会、网络环境。1、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管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课堂言行的表现,往往要归咎于平时习惯的养成。而平时的习惯养成,通常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全面合作。作为家庭,家长应加强对学生在家上网的监督,本身不懂电脑的家长可以向电信部门申请“绿色上网”服务(zj.greenet.cn),它包括:上网时间控制、不良网页过滤、游戏聊天限制等服务。作为网络主管部门,应设立“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net.china.cn/chinese),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依法关、停各类违法违规网站,从源头上彻底清除不良信息。另一方面,加强对互连网的立法工作,完善法律法规制度,让网络运营做到有法可依。作为学校,应把教育资源组织到学校的内网机器上,建立虚拟英特网,利用局域网模拟上网学习,将不安全因素降低至最低程度。2、教育部门应尽快建设主题网站或学习资源库,开展各类网上读书活动,使学生在网上想学,乐学,有所学。如我校,在学校主站的基础之上,开辟了唐诗宋词,成语宝藏,电子图书,快乐城堡等分站栏目,不但丰富了校园网的内容,而且还为校园文化建设开辟了新的局面和舞台。信息素养是21世纪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终身学习”的保障。前部长陈至立在2000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强调“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可见,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中,在新课程改革迅速推广的今天,教育者除了传授技能,让学生学会学习之外,我们还应以实际行动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加强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以网络伦理道德来丰富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内涵,使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得到飞跃升华,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袁宏伟《计算机基础教育应是前进方向的先进文化教育》,2003年11月2.周林《网络时代:个性化教育与自主性学习》, 2000年9月3.中国基础教育网《中小学网络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2001年6月4.颜世富《信息时代与心理调节》,2001年9月5.陈庆章《对基于网络教学的若干问题的探讨》,2001年8月6.朱乐平《网络教学的主要特征》,2000年9月

网络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第4篇

【关键词】网络舆论 舆论失控 舆论主体

网络媒介因其自生特有的优势,成为各种话语的角逐场,并衍生出崭新的网络舆论场。所谓网络舆论是指在网络环境中, 公众对社会现象和问题公开或匿名表达意见、态度、情绪等, 并在交相互动中不断对外在现实产生影响直至出现相对稳定的意见分布。①

一、网络舆论失控现象的表现形式

网络,一个观点的自由市场,在这个市场上,网络舆论一方面既是监督社会和推进民主化进程的利器,比如近几年的“躲猫猫”、“邓玉娇案”等网络热点事件就很好的体现了网络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不容忽视的是,网络舆论失控现象也越演越烈:网络谣言此起彼伏;网络舆论暴力从不消停;虚假民意混淆视听。

这些网络舆论现象带来了恶劣的影响。比如网络谣言将谎言包装成事实,煽动处于未知和恐慌之中的公众情绪,引发公众的集体无意识行为,严重扰乱了网络环境和社会秩序。而网络暴力往往来源于大规模的人肉搜索和非理性的言论表达,网民通过人肉搜索,将当事人的隐私信息挂在网上,并且通过各种极端言论发泄暴力情绪,直接影响了当事人的精神状态和日常生活。至于网络虚假民意,反映的只是一部分人或团体的利益,是以偏概全、混淆视听的做法,这种做法对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以及现实生活危害极大。

二、网络舆论主体的特点

所谓网络舆论主体,本文界定为在网上进行意见表达的网民。“因特网成为造成舆论的有力工具;因特网使用户自己成为舆论的组织者”。②网络舆论主体是网络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和直接推动者。

1、浅阅读习惯的形成

互联网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形态和信息消费方式。再加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个体均笼罩在烦躁与虚浮之中,凡事都推崇速度和效率。在信息的接受方面,人们总渴望花最少的时间掌握最多的信息,因而对信息的消费出现一种速食化的现象。这种速食化现象促使浅阅读习惯的形成,使得受众对信息的接受是处于一种表面的、浅尝辄止的状况,并没有对信息有深入理解。

2、人人都有话语权

在传统媒体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媒体几乎拥有话语权,直接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而传统意义上的受众,所拥有的话语权是相当有限的,有限的媒介接近权就决定了其不可能拥有相对等的话语权。受众规模的庞大和话语权的有限性这一矛盾,在网络时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在互联网席卷而来的今天,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的集成性、普遍性和终端一体化,使得受众的媒介接近权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任何一个个体都拥有“我的媒体”,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事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活动,出现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现象。

3、个体意识的觉醒

个体意识也就是自我意识,可以简单理解为是个人的思想、情感、兴趣和价值取向等的总和,是个体对社会关系和社会事件的一种反映,是以某个个体为本位的。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个体意识处于一种被遮蔽的状态,个体意识基本上要屈从和服从于群体意识。而群体意识不等于个体意识的总和,群体意识的极度强化必然会抹杀人的个性和批判精神,从而塑造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和单向度的社会。

互联网时代,个体意识逐渐觉醒。无论是草根阶层还是精英阶层,无论是专业的传播者还是非专业的传播者都积极参与到社会传播活动之中,对各种社会事件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就使得同一社会舆论事件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4、信息传播非组织化

传统的大众传播,如报纸、广播、电视等,是一种专业化的、组织化的传播。作为一种组织化的传播,一般大众传播都有着自己的组织规范和行为准则,而这些规范和准则对组织中的每一个个体、每一个环节都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一切媒介都要重新塑造它们所触及的一切生活形态。③当然,web2.0时代也塑造了新的生活形态,信息传播出现非组织化倾向。媒体数量增多,个体的媒介接近权得到满足,信息的收集、编辑、等完全可以脱离组织由单个人完成。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兴趣、审美标准、价值取向等,新闻的把关不再是以组织利益为标准。

三、从网络舆论主体的角度分析网络舆论失控的原因

1、浅阅读习惯易形成碎片化认知

在信息消费速食化的今天,浅阅读习惯容易使我们获取新闻信息时犹如囫囵吞枣一般。看似是知晓掌握了新闻信息,但若要较为全面地讲述新闻的来龙去脉,大多数人往往又是做不到的。因而事实上大多数人对新闻信息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层,或者只是零零碎碎,模模糊糊的知晓个大概。这种对信息的断章取义、碎片化认知极易为虚假新闻的产生、错误舆论的滋生提供土壤。

2、扩大的话语权影响了信息的真实性

人人有有麦克风的负面效应就是我们很难确定信息的真实性。网络时代,信息的把关人是每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的把关并不受组织规范的约束,并不具有严格的程序性。在这种把关环节下产生的信息,往往具有报道不实,报道不充分,报道片面化的倾向。这些倾向,也为假新闻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3、参差不齐的媒介素养,影响舆论的正常运转

人人都在利用媒介,人人都在阐发观点,人人都在关注并评论各种社会事件,个体意识正在觉醒。而在网络环境中,不同的阶层,不同媒介素养的传播者的文化水平、政治觉悟、专业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使得个体对同一社会事件的评论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截然对立。而评论又是一种个体倾向的表达,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它往往对舆论的发展走向起到出乎意料的作用。网民数量的庞大与其媒介素养水平的参差不齐,可能会影响整个舆论环境的正常运转。比如批判和质疑精神的缺失,可能会出现错误舆论的一边倒现象。

4、非组织化使得舆论过于分散

在网络环境中,信息传播出现了非组织化的倾向。每个个体在进行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时,都有自己的宗旨和出发点,有的人可能是为了炒作,有的人可能为了出名,有的人可能是为了宣传,有的人可能是给竞争对手抹黑,有的人可能就是纯粹的出于兴趣和爱好等等。不同宗旨、不同出发点、多种利益相互缠绕,使得信息的生产和评论的发表成为利益角逐的手段。而多种声音,多种观点,必将致使舆论过于分散和松散,这对于主流价值观和凝聚力的塑造带来损害。

四、加强舆论引导,构建和谐网络舆论环境

1、媒体资深评论员等发挥舆论领袖作用

资深评论员一般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文化素养,并且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和知名度,其评论的跟帖率、点击率一般都较高。在融媒时代媒体的资深评论员应该善于发挥舆论领袖的作用,积极对各种社会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用有速度、深度的评论去抢占舆论市场,为正确舆论导向的形成保驾护航。

2、发挥传统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优势

话语权的扩大,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多种声音,多种信息源,使得人们陷入信息海洋中。主流媒体应该利用自己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充当舆论引导的中坚力量,保证舆论导向的正确性,为人们廓清纷繁复杂的舆论局面,在保证舆论舆情得到反应的同时,做好瞭望哨的工作,力求舆论生态的平衡。

3、弘扬主流价值观,尊重多元价值取向

在网络时代,不论是组织化的群体还是非组织化的个体,应该积极主动将弘扬社会主旋律、塑造主流价值观作为信息生产和传播的导向,通过各种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积极引导舆论,最终做到殊途同归,回归到真善美和以国家利益为主的价值取向上来。当然,塑造主流价值观并不是摒弃个体的利益和价值取向,而是在尊重个体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前提下,让每一个个体既有说话的权利,也避免其滥用说话的权利。因为个体的话语,口碑相传的群体分享式传播必定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在全民媒介素养水平还没达到较为理想的程度之前,塑造和弘扬主流价值观是当下较为稳妥有效的途径。

4、提高全民媒介素养水平

在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下,海量的信息一方面使得人们置身信息的海洋之中,汲取生存的养分;另一方面又常常使得人们深陷信息的漩涡中,难以寻找前进的方向。对于网民而言,唯有积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真正做到媒介为我所用,才能在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中,做一个理性的发言者,为建设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①田卉、柯惠新,《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形成模式及调控分析》[J].《现代传播》,2010(1)

②杨曼,《试论英特网对舆论的影响》[J].《新闻记者》,1999(2)

③埃里克·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05

网络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第5篇

>>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和教育对策 大学生网络生活中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分析及对策探索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 浅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对策研究 “9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分析及教育干预研究 浅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与教育的对策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成因分析 职业院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探析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研究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教育对策探讨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成因及危害性分析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对策探究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与网络规范的建立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网络失范问题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参见柳 萍、张大卫.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民族学院学报,2006(3)

3 据有关调查,12.5%的大学生认为上网不需要遵守现实中的道德.一部分大学生甚至喊出了“网络不需要道德”的口号.参见张机、龚正球.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调适.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7(5)

4 参见李邦红.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的新视点: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教育.世纪桥,2007(4)

网络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第6篇

广告的地域性是指企业打算在哪些地区实施广告,广告要覆盖多大的范围。广告地域的选择要考虑多种因素,该地域是不是企业产品的营销市场,是不是有该种产品的需求存在,有没有相应的购买能力等因素是首先要考虑的。一般来说一个企业的广告计划往往是配合其营销计划的、营销计划有地域性。比如全国性的、城市性的、南方市场、北方市场等。这样,广告策划也就有了相应的地域色彩、除非要开辟新市场,广告计划总是从属于营销计划的。对网络广告策划来说,除了受企业营销计划的影响外,网络本身的普及程度也是一个地域性很强的因素,要实施网络广告,没有网络是难以想象的。对该地网络的晋及状况,网民比例的因素的考虑是网络广告地域因素的具体环节。在从事网络广告地域性策划时还要考虑到与地域相关的另外一些因素,比如该地的宗教文化特点。同类广告的知名度,同类产品的认可率及市场占有率,购买者的特点,购买动机,购买心理,本公司对这一地区的认可度、该地对本企业的认可度,本地能提供的销售量,本地居民的收入状况及生活水平,潜在的竞争对手等。这些因素是与地域相关的间接因素,对网络广告策划来说,在每一项具体策划细节的制订中,切不可忽视这些因素。

另一个实体因素就是广告对象。在网络广告中,受众主要是网民,但除此之外还有间接的广告对象有,比如网民的传播可以影响周围部分人的购买行为,这些人就可叫做第二对象,由此还会形成第三、第四等多层广告对象。因此,在策划中不应该将广告对象局限在网民中,当然做好网民的策划是赢得多重对象的首要条件。

网民作为广告对象是企业在市场营销中确立的目标市场,也是产品的潜在顾客,它是企业市场营销的人的因素,是市场细分的结果。具有明确的广告对象是网络广告,也是其它广告首要的工作,只有确定了广告对象,才能制定吸引这些人注意力,派发他们购买欲,促成购买行为的有针对性的广告。广告策划者要找到准确的广告对象并不是容易的,所有的网民并不一定都是广告对象,要认真研究市场,经过周密布置和细致划分,才能基本确定广告对象。

企业在从事广告时,以及广告策划人员在设计一则广告时,对广告对象的准确把握需要认真研究市场。市场细分才能确定准确的广告对象,在广告对象的策划中常出现的不是对对象的模糊化、虚拟化和广泛化。许多厂商和广告者总理想化地认为全体大众都是其产品的购买者,这就是典型的虚拟化和广泛化错误,“大众”是不存在的,生活中只有某个具体的人组成的有一定相似性的群体,而没有大众,把对象确定为大众就是一种模糊和虚拟。广告对象策划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对对象的研究不具体不细致,抓一而盖百,因此根本找不到广告对象的消费焦点,在一些看似重要、实际却无关痛痒的问题上花大力气。这往往是影响一则广告整体效果的致命因素,却常常被忽视。更多的广告策划者愿意在“设计”、“构思”、“图案”、“色彩”上下功夫,而对实际很重要的背后文章做得不够。

刻画广告对象的指标有多种。比如:性别、年龄、文化、收入、兴趣、职业等。不同性别的人的需求偏好是不同的,尤其在生活必需品之外的侈奢品消费上更有天壤之别,如果推出的产品是本身就带有性别色彩的,那么,对网民性别比例的判断就显得重要。年龄段也是一个因素,年轻人,尤其是未婚者,更多地关心的是如何让自己更加完美和浪漫,在服装、化妆品等商品上往往不惜花大钱,结婚的人则更加实际得多,对生儿育女、家庭装璜、饮食起居这些实际问题更多关注,如果你的产品是家用电器,那么,选择年龄偏大一点的网民群体是必要的。在同一年龄段的网民中,也会在收入、兴趣、职业等多方面表现出差别,收入是决定消费的首要因素,不同的收入水平往往有不同的消费结构,对网民收入水平的策划主要依据广告信息调查阶段获有的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在策划者心中形成比较明确的印象,准确划分网民的收入比与人口比,这样才能决定推出什么档次的产品,决定使用什么样的广告基调。与网民相关的另一因素是职业,特殊的职业往往有特定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动机。网民的职业分配也许并不呈现规律性,但特色化的网站中肯定有网民的许多共性,对这些特点和共性的把握是为了分析网民的消费动机和消费偏好,基于不同职业上的商品认可是不同的,在从事广告策划时,对此一定要把握准确,做到有的放矢。

在现阶段,网络广告还是多少有些新兴性,与传统广告相比,它的传播范围也还是有限的,上网人群,往往也只是当地人数的一小部分,这些网民本身又呈现出多样化、收入、职业、文化、心理等都具有分散性,很难形成准确的把握,这似乎是时下从事网络广告的一个棘手问题。但是,随着以后网络的普及、互联网技术以及其它科技手段的研制发明,对广告对象的分析会越来越细制和精确。网络广告也会借着技术的发展增强广告对象的针对性,因此去赢得顾客。可以肯定地说,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广告会逐惭成熟,广告对象也会更加明确。

网络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第7篇

>>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探析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分析及教育干预研究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对策研究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研究 “慎独”思想应用于预防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研究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分析及对策探索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探析 浅析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问题 大学生网络失范问题探讨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与网络规范的建立 从“网络炫富”现象看中国当代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问题 “9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及对策研究 公共危机管理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应对机制研究 危机管理视阈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应对策略研究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与应对措施研究 行为学视角下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研究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皮艺军.越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0-22.

[4]亚历克斯・梯尔.越轨:人为什么干“坏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