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传统经济模式(合集7篇)

时间:2024-02-22 14:55:45
传统经济模式

传统经济模式第1篇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资产形态发生了变化,经济环境和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要求也与从前有了很大的区别,这就更加突出了传统会计计量模式的局限性。尤其是物价变动和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更是对传统会计计量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传统会计计量模式的局限性

(一)传统会计计量模式不利于经营和投资决策

传统会计计量模式指的是历史成本或名义货币会计计量模式。由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仅能提供过去的成本数据,而制定经营和投资决策必须以现在的和未来的会计数据为依据。因此传统会计计量模式不能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与制定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也就是说,虽然传统会计计量模式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却缺乏进行经营和投资决策所需要的相关性特征。

(二)传统会计计量模式缺乏时间上的一致性

传统会计计量模式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所以它在资产负债表上是将不同会计期间所购置资产的购入价格混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企业的非货币性资产在不同的会计期间购置取得,而其总成本是各会计期间购入时历史成本的简单相加。由于各会计期间物价水平的不同,将它们未分配的历史购置成本在资产负债表上加在一起,这似乎并不具有实际意义。

(三)传统会计计量模式为操纵会计报表提供了机会

在传统会计计量模式下,资产按取得时的历史成本进行计量,资产耗费或使用的计量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成本法、移动加权平均成本法、个别计价法、市价法、毛利率法等等。这样会计人员就有可能根据不同会计时期的不同会计目的而选择某种计价方法,以实现利润的虚减或虚增,粉饰会计报表,达到避税或融资的目的。

二、物价变动对传统会计计量模式的挑战

物价变动对传统会计计量模式的冲击与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价变动冲击了币值稳定假设

传统会计计量模式是以币值稳定假设为前提的,即假定用于经济事项计量的货币价值稳定不变,或其波动幅度不足以影响所计量会计事项的结果。在物价稳定时期,按传统会计计量模式所编制的会计报表的确可以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和经营成果,并为企业内部的经营决策和企业外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及债权人的信贷决策提供依据。然而,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各种原因引起的物价变动,均会造成币值的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相同的货币量在不同的时间代表着不同的购买力,相同的资产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价格。不同时期的资产尽管在会计账簿、报表中有详细的反映,但却是一堆没有综合意义和比较价值的数据的简单罗列,丧失了会计信息应有的可比性和综合性。

(二)物价变动冲击了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物价变动不但使币值失去了稳定,同时也使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失去了客观性和可靠性。因为,货币计量单位本身的不稳定还只是一种从物质量到价值量转换形式的不稳定,而交易与事项本身的不稳定,更会使人们赖以相信的历史成本不能可靠地体现资产价值。物价的变动,使得资产在不知不觉中自行改变了其本身所代表的价值,确切地讲是自行改变了其所对应的货币量,这使得以历史成本进行初始计量的资产价值形同虚设。然而,企业账面上的资产价值却一直以历史成本加以反映,而不考虑当前实际价值的变化。

(三)物价变动冲击了费用与收入配比原则

费用与收入配比原则是为了按谁受益谁负担的精神准确地计算出各会计期间生产经营成果而设定的一项原则。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企业销售产品的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算的,而在计算与同期收入对应的费用时,大部分项目采用的是历史成本。现行销售收入与历史成本相配比确定的生产经营成果,显然是不真实也不可靠的。

三、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计量模式的挑战

多年以来,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与报告问题一直困扰着会计界。而自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变化,其最显著、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和迅猛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对现行财务理论和实务构成了强烈的冲击,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计量模式的全面挑战。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质及特征使得对它的计量成为必需

所谓衍生金融工具,是指一种价值取决于其它基本相关变量的金融工具。目前,企业所操作的衍生金融工具基本上被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只能作为资产负债表的表外项目进行列示。然而,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建立在未来市场价格趋势预测的基础上,既有可能带来巨额收益,也有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因而具有极高的风险性。因此,若仅将衍生金融工具作为资产负债表外项目而不对其进行确认与计量,将会对报告使用者构成隐藏的巨大风险,影响其正确决策,实际上损害了企业外部关系人的利益。正因为如此,报告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已成为当前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的重大问题,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确认和计量,不但是广大投资者的要求,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尤其是会计信息相关性所必需的。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强烈冲击

传统会计计量模式对会计要素的计量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的,尽管上世纪80年代的物价变动使得人们对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进行了重新审视,但在高通货膨胀年代过去后,历史成本因其客观性和可靠性,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然而,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和迅猛发展,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遇到了难以逾越的困难。但是,为了反映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又必须分阶段、真实地反映其所持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于是专家学者们推出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主张在衍生金融工具计量中例外性地使用公允价值。可以说,衍生金融工具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并引起了人们对后续计量的重视。

(三)衍生金融工具对损益确认的“实现”原则及权责发生制的冲击

在传统会计计量模式下,对损益的确认采取“实现”的确认原则,即要求所确认和计量的损益必须是已经实现的,而且对已实现的损益应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予以确认。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使损益确认的“实现”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首先,“实现”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都要求以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基础,对于未来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则不予确认和计量。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发生预示着将来一系列的财务变动,这些未来的财务变动在传统财务报表上无法反映,将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残缺性甚至虚假性,致使风险无法预知,衍生金融工具的管理无从下手,满足不了决策者的需要。其次,对衍生金融工具损益的确认,势必对权责发生制产生影响。这是因为,对衍生金融工具损益的确认,不能简单地在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确认和再确认的同时确认当期损益,而要求按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决定是否确认及何时确认。

四、对我国会计计量发展的思考

传统经济模式第2篇

传统商业模式和网红商业模式的差别在哪里?

差别一、互联网渠道和传统渠道之别

传统商业模式和网红商业模式的差别在渠道上表现为互联网网红和传统明星的差别,网红是互联网虚拟渠道所塑造的互联网明星,而传统明星是传统媒体实体渠道所塑造的明星,网红是人在互联网+作用下放大和变现的结果,其本质差别恰恰就是互联网渠道和传统渠道的差别,而致其商业模式和产业链有先后区别,网红自互联网始,其商业模式先依托互联网而后下沉传统渠道,落地沉淀,传统明星则相反,线下耕耘数十载,而后听闻一夜暴富在互联网线上已再平常不过,于是,马不停蹄,集体迁徙,不亦乐乎。

网红模式是互联网造星和造富的绝对成功模式之一,网红的本质是人通过内容表达,互联网表演来获取一切关注,通过互联网渠道实现商业产业链变现。网红通过互联网社交网络展示自身生活和工作,为粉丝分享生活和工作攻略、技巧和心得,敞开心扉和粉丝积极密切互动,维系在虚拟社交网络上的感情,通过展示自身商品,扮成模特角色,从粉丝的信任和心理动向出发而吸引粉丝产生购买需求,通过在互联网社交网络的内容、图片、语音和视频的表演来吸引关注直到实现商品的自发销售,本质上是一种贩卖偶像生活方式的分享经济。传统商业模式以单个实体店的模式圈养本地客户,以连锁加盟模式扩展联盟体系,通过公司、分销的金字塔模式一步步实现从底层到顶层的管理和连接,工厂供应链生产加工商品,然后通过组织员工和地面销售分批分次机械式的将产品销售出去,本质上是通过企业组织实现关系连接,然后通过地面产品销售模式实现商业变现。由于传统渠道的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对于用户关系的培养,产品销售渠道和范围的阻碍都是致命性的。

差别二、内容连接和资源连接之别

网红模式依靠内容实现和粉丝之间的连接,以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内容形式向粉丝呈现和表演网红的生活方式,从而向粉丝传达感情以实现沟通和连接,互动和交流,然后通过自身同款定制以实现产品销售。其根本爆发点在于毫无保留的内涵表演,以内容引爆社交网络,全方位个人风格展示和内容倾吐。定位美食、旅游、时尚等垂直细分领域的网红通过在此细分领域的垂直深耕,将细分的精准的内容通过社交网络传播给定准给的用户,实现粉丝的精准聚焦,网红由此领域的攻略、技巧、心得等定向内容聚焦定向用户,定向用户通过此领域的意见领袖即网红的指引实现定向商品的导购,网红本质是由内容引发和连接的一整条商业产业链。由于网红的精准定位和垂直深耕,其生态产业链迅速成型,商业价值实现最大化的可能性达到最大,其在垂直产业的艺术表演使得其比传统明星的综合性表演的未来更具有想象空间。

传统商业模式的基本组织是公司,本质上是依靠公司的组织模式实现物资生产和资源、人脉关系搭建,资源的调配和连接,最后通过机械式的地面铺货将商品销售出去,传统商业模式即是通过公司模式实现资源的组合和配置。而公司模式的致命之处在于人为的一定范围内的组织和连接,其本身资源连接受到极大限制,缺少互联网一马平川式的畅通无阻,企业各自自成体系,之间的资源调配和交互连接远远不及互联网时代的网红模式来得畅通和自然。

差别三、屌丝模式和土豪模式之别

网红模式依靠内容引爆,互联网社交互动实现品牌塑造,进而实现吸引式的自动交易,几乎实现无成本的从0到100的价值放大,这是典型的屌丝逆袭模式,互联网的根本作用就是拉低平民进入创业平台的门槛,让所有人都有实现逆袭的可能性。Papi酱自潮是一个平胸和贫穷的女子,却在几个月的时间吸引微博粉丝800万,微信达1000万,平民到土豪只有一个互联网的距离。

而传统模式依靠公司组织实现资源调配和连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需要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投资成本上属于典型的土豪模式,前期的投资是必须的,所谓打工族只是传统企业资源连接的一个点,而在互联网时代,你就是自成一体的一个人的组织,依靠互联网,你有无限逆袭的可能性。

互联网必将把每一个传统企业中的个体一个个解放出来,开创一个全新的造星时代。

差别四、自发营销和人为策划之别

随着移动互联革命大爆发,以互联网塑造的个人品牌必将越来越成为未来商业的主体,个人人格特征鲜明的网红模式必将大行其道。传统模式下,个人品牌塑造的门槛被无限抬高,机会被无限压榨,到了互联网时代,所有被囚禁在高楼大厦之下的能量源迎来了爆发大机遇,网红模式的个人品牌因为自主自发而解放内里的一切能量,摆脱组织的束缚将在互联网无限的虚拟空间最大自由实现自身价值。

传统模式下,没有互联网时代的万物相连,所有品牌几乎都以组织的形式存在,组织品牌作为塑造的主力,个人品牌淹没在组织之中,传统明星也大多是组织塑造的结果。由于地面缺乏四两拨千斤的一站式引爆,缺乏互联网自发传播的平台,以公司模式存在的组织品牌为核心品牌塑造主体,须历经线下各类资源、传统媒体的数载打造,渐成规模,但是庞大笨重的组织体系和依靠人为关系和资源的连接使得传统模式只能步步为营,甚至蹒跚而行,想要不付出任何成本来实现一鸣惊人,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传统经济模式第3篇

作者简介:周天勇(1958-),男,河南南阳人,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产能过剩、投资与消费失衡,增长速度失去消费需求的拉动力,其症结在于政府-居民消费结构中居民消费乏力,原发展模式下的经济高增长已走到尽头。中国经济新增长点是鼓励创业和发展小微企业、增加就业,从政府主导的经济动力转向调动全体人民微创业和充分就业的活力和动力;由增加中等收入人群、降低失业率、减少贫困人口比例、改善居民占国民收入分配的比例、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平衡投资与消费的关系转向消费主导拉动的经济增长;以改善国内出口供给结构、质量和水平的思路,通过自由贸易区和国际市场,培育国民经济增长的出口和投资等支撑能力;人民币国际化是避免巨额损失、争取全球利益的手段,形成抵御经济衰退和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把上述新的增长动力点看准和把握好,中国经济未来再以8%左右的速度增长15年到20年完全有科学、客观和雄厚的推动和拉动力量。

关键词:传统经济模式;经济增长;中小企业创业;新型城市化;人民币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3)06-0083-08

从1978年到2012年中国GDP保持了年均9.8%的高增长速度。但从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下行态势,到2013年二季度增长速度同比下滑至7.5%。刘世锦等学者认为,7%左右及其以下的增长速度将成为今后中国经济增长的常态[1]。然而,中国真正的城市化水平至多有35%,而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处在35%到65%的城市化水平推进阶段中,国民经济均呈高速增长状态,中国大陆没有也不应过早进入低速增长阶段。林毅夫等学者确信,中国8%的速度还可以增长20年左右,他近期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加大绿色产业和基础设施等投资[1]。一方面,在真实的城市化水平只有35%的国家里,如果增长速度降到7%甚至6%以下,从中国现在的经济成长来看,无论是城镇化进程应当推动的潜力还是发展的需要乃至平衡财政和吸纳就业都是难以接受的;另一方面,通过政府主导、加大投资、地方竞赛等方式拉动增长速度的模式还应持续吗?否则,新的增长动力点在哪里?

一、传统经济模式的增长困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GDP从155美元提高到6094美元,这是世界发展史上中国模式的奇迹,应当承认这种增长模式的有效性[2]。因此,中国的发展不论是在增长速度下行的当前,还是在保持长期高速增长的未来,仍然要重视政府主导、地方竞赛和投资拉动的套路。现在的问题是:这种传统增长模式还应持续吗?

(一)传统增长模式描述

30多年来,我们以低成本要素、高投入和生态环境为代价形成了高速增长的生产能力。从供给方面描述,大量成本较低的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和农业向城市和东部制造业形成转移型增长;便宜的土地和其他矿产及能源等资源进入生产和建设领域推动了经济增长;境外直接投资和技术的进入扩大和增强了国内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几乎无节制地消耗生态环境实际是透支下一代人的福利,并且将成本转嫁给下一代人而形成今天的利润和GDP;政府在发展过程中各地攀比招商引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大企业、大投资、大资本和大项目推动,通过大规模征地拆迁形成土地资源和土地财政投入,配之以借债融资进行生产能力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

从30多年增长的需求侧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需求拉动。(1)出口拉动的贡献较大。1978年中国GDP对进出口贸易的依存度只有9.74%,2001年到2010年则平均在50%左右,2006年高达6517%。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土地、能源、矿产资源以及没有社会成本的生态环境条件形成的制造业出口能力,被欧美和其他地区的进口需求所吸收,强劲拉动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2)在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特别是出现增速下行时,投资需求是速度的主要拉动力量。1981年到1990年平均固定资产投资率为35.5%,1991年到2000年为38.5%,后来则从2000年的35.3%上升到2011年的48.3%。从动态数据看,2008年出口增速下滑后,GDP增长对投资需求拉动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3)消费需求对增长的拉动力越来越弱。GDP投资率的上升意味着消费率的下降。中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在20世纪80年代超过62%;而在2000年~2011年期间消费需求对GDP的贡献率由65.1%降至55.5%。2010年到2013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名义增长速度分别为18.3%、17.1%、14.3%、12.9%,其中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3.3%,总体增长幅度逐年降低。

(二)供给侧推动增长的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个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劳动、资本和其他资源等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逐步下降的,这是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揭示的规律。从中国的实践可以看出,制造业和小微企业劳动和资本投入的利润率越来越薄;新就业大学生的工资水平相对下降,与其人力资本投资形成成本收益倒挂;农民工在城市中收入的增长速度慢于物价、房租和房价的上涨幅度。这说明中国也不可能违背这个长期的经济规律。从经济增长供给侧的要素投入成本看,劳动力报酬上升,地租、地价和厂房价格及租金也在上涨,人民币升值,因而投资的成本越来越高;土地稀缺使东部项目落地的空间越来越狭小;淡水等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的约束和压力加大;居民对产权利益的觉醒和环境意识的增强,使征地拆迁和一些影响环境的项目建设阻力和难度越来越大。

(三)需求拉动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

从目前和未来经济增长的需求拉动看,出口、投资和消费这三个传统模式都显得乏力。

1.出口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趋于衰势。虽然2013年前三季度出口增长8%,但9月出口1.15万亿元,下降0.3%。过去出口需求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辉煌可能不会再现。一是欧洲经济要从债务危机中恢复过来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美国的财政开支平衡机制对其经济和进口需求形成影响,日本的经济增长也并没有真正从长期低迷中走出,而且中日贸易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发达经济体的进口需求在一个长时期中并不会旺盛。二是欧美实施再工业化,利用危机形成的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的机会重振制造业,特别是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从2008年的9%上升到目前的接近12%,这对进口产品将形成挤出效应。三是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和关税惩罚连连发生,贸易摩擦不断;生态、安全和劳工权利等非关税贸易壁垒也日益增多。四是美国也正布局新的世界贸易新战略,弱化WTO体系、稳固充实北美自由贸易区、推动建设TPP且与欧洲形成直接的自由投资贸易协定机制,谋求美国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的世界贸易格局是其主要诉求。作为世界货物出口规模第一的中国,如果没有相应开展多边和双边自由贸易区谈判和建设的战略予以应对,势必将挤压和影响中国在全球的贸易空间。五是发达经济体推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滥发货币,一方面由于美元等是世界货币,不仅获得铸币税利益,还将贬值转嫁给其他经济体,增加国内的流动性来刺激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货币贬值增强其出口竞争力,并倒逼人民币升值提高中国产品的出口成本。

2.投资需求继续拉动经济增长的制约和衍生问题。如果再单纯用2009年加大投资的办法拉起经济增长速度,只能使投资与消费的比例越来越失衡,并且重蹈物价房价猛烈上涨的覆辙。一些学者还是将重新拉起高增长的希望放在政府主导和地方政府竞赛的投资上,而且在反驳投资主导增长模式应当转向消费主导增长模式的建议时,举证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在其发展阶段区别于增长缓慢的拉美的一个特征,就是高储蓄和高投资率。然而,在中国传统的投资主导型增长模式中,与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的最大区别是政府主导和地方政府竞赛,热衷大资本、大企业、大项目、大基础设施,但由于资本的有机构成高,其相对就业吸收能力弱,且大资本和大企业对中小企业创业的挤压形成的利益大都流入和集中到了政府、央企和其他所有制的大型企业,而没有持续不断地将大部分比例收益形成居民理想的收入,进而变成居民消费的支出能力。这就是为何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居民相应富裕起来,而中国在快速发展时期政府、国企和国有银行集中了大量的收入,居民收入却相对增长不快的深层次原因。

3.消费增长拉动经济增长的艰难和复杂性。迟福林等学者提出,要将投资和出口需求拉动的增长模式转向消费需求主导的增长模式[3]。在传统拉动增长的办法中,当出口受限与投资负作用大的情况下,这一模式转型无疑是正确的选择。但是,模式转型的关键是国民经济供给侧“调控转型刺激创业扩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平衡生产能力”的逻辑链条。

首先,消费增长乏力,民间消费不能替代和填补公款消费的萎缩。从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情况看,1月到9月为12.9%。特别在1月到2月因元旦和春节因素属于消费增长率较高的月份,增长率只有12.3%。中央严格限制公款消费的禁令使2013年前9个月政府、军队、国企、银行等消费部分萎缩,这是导致总消费增长幅度下降的重要原因。而居民消费的增长不能补齐这一萎缩。

其次,从收入流程的走向和集中点看,60%流入和集中在政府金融国企及非公有制企业中,居民所得比例很低。全额计算,政府在2012年集中了18万亿左右的预算内外收入,占GDP的35%左右;国企职工2000万人左右,工资奖金总额1万亿左右,职工年平均收入5万元左右,而国企总利润2.2万亿,折旧1万亿左右,国企收入占GDP的8%左右;金融业从业者505万人,工资奖金总额估计5000亿左右,职工年平均8万元左右,全行业折旧2000亿左右,银行保险证券利润总和在1.5万亿左右,其收入占GDP的4.2%。政府、国有企业和金融业集中的收入占GDP的472%。非公有制工商企业利润2012年大约在3万亿左右,折旧大约也在1.5万亿左右,占GDP的8.6%。考虑国民收入的汇出和其他环节漏出等,非政府国企金融部门外95.4%的劳动力、92%的居民只分配到了GDP的40%,即20.8万亿左右,其中农村居民5万亿,城镇非政府、国企及银行就业家庭居民15.8万亿左右。这与1988年居民收入达到GDP的70%、居民间收入差距不大的情形相去甚远,也与其他国家居民收入占GDP的60%到80%比例相去甚远。

2013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收入增长6.8%,低于GDP增速。居民收入比例占GDP比例过低,且高收入者边际消费率不高,而低收入人群虽然边际消费率高但低收入决定了其支付能力有限,这是中国消费需求难以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以及无法从出口和投资为重点拉动增长模式向消费为主拉动型增长模式转型的根本原因。在这种格局下,即使用财政补贴的方式扩大家电下乡和城镇居民家电更新等政策,包括扩大消费信贷以及用加大社会保障的方式来减少消费的后顾之忧等都似少源之水,会收效甚微、不可持续。

净出口、投资和消费这三个方面是凯恩斯框架下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这一部分的分析实际上也反映了凯式框架的宏观经济政策目前在中国操作余地已非常有限,传统增长模式已经不再具备有力和可持续的动力点;如果继续在传统模式下谋求出路,未来长时期中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是必然的趋势。

二、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动力点在哪里? (一)鼓励创业,形成小企业带动就业的微观动力

微观社会主体创业和就业的活力是人民富裕和消费需求旺盛的基础。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前中期比,中国目前的经济环境微观社会主体的活力大大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前期法律法规较少、审批项目还不繁杂、政府行政和行政事业性机构较少、政府收费项目不多等,因而创业较为容易进入,环境较为宽松。90年代后期以来,各部门主导制定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审批和准入规定越来越多,收费项目越来越繁杂、规模越来越大,行政和行政事业性机构及人员越来越多、越来越庞大,普通居民的创业和小微企业的经营也越来越难;许多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大规模拆迁以及市容和市貌整顿,又使大量创业和就业型的小商小铺消亡;地方政府从做大GDP规模和增加财政税收两个目标出发,发展战略的重点还是放在大投资、大资本、大企业和大项目上,重点还是与跨国公司、国企和大型私企联姻,这种发展方式形成的国民收入分配流程是向政府财政和大企业利润集中较多,而收入流入劳动者和居民手中的比例较小,甚至很小。在初次分配中,大资本所有者较多,中小创业者较少,中等收入者就更少。这就是为什么20世纪80年代我国居民收入占GDP比例较高而今天很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与国际指标比,中国目前创业和就业的活力严重不足。证明中国微观创业就业没有活力和动力的两个重要指标为:一是每千人企业平均拥有数量,二是大学生毕业后创业率。以中国2012年的数据为例,如将每 5个个体户折成一个企业①,再加上注册登记的其他企业,中国每千人企业拥有数量平均仅16个;而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前每千人平均50个,金融危机后在40个~45个之间,发展中国家数量也在30个左右。由于在企业数量中中小企业一般占98%左右,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小企业发展特别不足。发达国家大学生毕业三年内自己独立创业的比率达20%;而中国目前不到2%,绝大部分毕业生都强烈希望到党政事业单位、国企、银行、外资或大型私企等工作,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毕业生微创业动力只是其十分之一。

与日本、韩国、台湾地区高速增长期的人民富裕和消费旺盛情形相比,我们缺乏的是微观的创业活力和动力以及广大人民创造财富和分配财富的流程。没有微创业,哪来的大规模中等收入人群和阶层?没有创业形成的小企业,哪来的大规模就业需求量?没有大量的中等收入人口和充分就业形成的居民收入,哪来的居民消费能力?我们总讲收入分配不合理,总抱怨消费需求不足,一些学者还提出从调整现有GDP分配入手,如用财政向居民特别是向低收入居民多分一些、向高收入者多收一些的办法来缩小差距和扩大消费需求。我认为,这方面的工作需要适当做一些,但最主要的是鼓励广大人民通过创造财富来分配财富。韩国和台湾地区从20世纪50年代的每千人口只拥有5个企业左右,到70年代~80年代上升到每千人50个左右。日本在80年代~90年代每千人拥有企业数量也是50个左右。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在其高速增长时期,虽然地理人口密度比中国还大,失业率却很低,一般在2%左右,甚至还存在劳动力短缺,需要从国外引进来平衡;他们也有高投资率,但与中国30多年高速增长时期不同,他们这一时期的基尼系数很低、收入分配较公平,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并没有导致居民收入水平下降和消费需求萎缩,反而带来了居民与国家的同步富裕、投资与消费的良性互动。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创业活跃,中小老板数量大,形成了中产阶级;中小企业很多,从而对劳动力需求大,失业率很低,收入提高与经济增长同步,因失业而贫困的人数较少。日本当时提出要以中小企业立国,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中小企业发展战略,而台湾地区也以中小企业立岛。这说明,大规模的微创业、特别多的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是解决就业、人民富裕、消除收入差距并带来投资和消费良性互动的最高战略。

从2013年9月的情况看,虽然大中型企业的销售因投资刺激有所好转,但小企业的经营状况继续恶化。2013年9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1%,比8月上升0.1个百分点;大型企业PMI指数52.1%,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其景气度回升仍然是拉动PMI回升的主因;中型企业PMI指数为497%,上升0.1个百分点;小型企业PMI指数488%,回落0.4个百分点,且都低于临界点[4]。

中国正面临就业困局。目前大量的就业分布在党政事业机构中,在维稳和其他政府事务的合同编、协编及临编中,在不可持续稳定就业的政府和大型企业的建设项目工地上,在过去出口形成的对(低水平)劳动力的需求中。随着出口的困难,中小企业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创业和就业容纳投资者和劳动力的能力越来越弱。有关研究显示,2012年6月中国城镇失业率为8.05%,较2011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其中受大学教育程度的青年劳动者失业率高达16.4%,二线城市失业率显著上升,由2011年的6.4%升至87%[5]。这样一个就业格局,难以形成中等收入群体,就业也不稳固,新劳动力寻找工作困难,整个社会没有稳定的基础。

我国推动发展的思路、战略、体制和政策有很大的片面性。为什么不把鼓励人民大规模创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发展作为减少工人失业、推动人民富裕、缩小分配差距、回归投资与消费平衡、促进经济健康增长的立国之本?为什么非要在一些不治本的路径上花大力气,而在鼓励创业和发展小微企业上不形成共识、不立为最高战略、不花大力气除去体制障碍、不出台管用有效的政策?这说明我们的思维惯性还是在大投入、大资本、大企业、大项目推动上,还是在政府主导解决就业和民生问题上,还倚重在GDP增长和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上,而实际的思路、战略、体制和政策重点还没有放在人民就业、富裕和调动全体人民创业的活力和动力上。

这里就微观创业和就业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强大活力和动力进行匡算。如果中小企业的数量达到发展中国家一般的每千人30个的水平,企业的数量就会达到4100万个左右②,比目前的2200万个多出1900万个;按单位企业从业10人计,如果年平均收入为36000元,交社保10000元,劳动报酬就为46万元,业主利润年30万元,投入折旧20万元,即便是国家免除一切税费,其形成的GDP也在每年100万元规模。以此而计,目前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因中小企业发展不足形成的GDP潜在损失在19万亿左右。如果我们中小企业数量达到每千人40个,中小企业数量就要比目前多出3200万个,按照这一水平,我们失去的GDP就有32万亿元。当然,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可能每千人30个中小企业与发展水平较相适应。如果创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正常,2012年大投资、大资本、大企业和大项目所形成的GDP的一部分就应由中小企业形成的GDP替代,GDP中的一部分水分就会被去除和坐实,GDP总量还会增加一些;在GDP的分配结构中,劳动力和居民收入分配的比例将大幅上升。

这样一个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经历并可依靠的全体人民创业发展中小微企业能实现的近20万亿规模的GDP,正是我们未来最有前途、规模最大、新的增长动力。

(二)创新是未来发展越来越强劲的增长动力

从发展经济学总结的规律看,越是经济不发达的时候经济增长越需要依靠投入特别是资本投入的推动;而经济越发达,知识和技术对增长的贡献率就越高。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从资本资源投入为主推动的阶段向知识技术深化和产业创新为主推动的阶段转变。后发国家由于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知识技术的全球传播和交流,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应比过去的发达国家在阶段上来得更早些、动力更大些,这也是后发国家后发优势的来源之一。

我们有着科技创新的优越条件,对创新驱动战略要充满自信。从每年大陆港台中学生参加全球数理化竞赛的成绩看,中华民族勤劳并且富有智慧。中国每年工程类应届毕业大学生200万左右,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数量、从国外留学回国的学生和人才等逐年增加;全国人力资本的总规模估计在200万亿到300万亿元之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研发投入的能力大大增强,其投入规模已接近GDP的2%,占全球研发投入总额的14%左右,而且正处在快速增长时期。我国科研装备条件今非昔比,形成了越来越完善的有强大研发能力的国家创新体系。我国积累了大量的科研储备项目,同时具有世界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市场需求,为技术转化为产品和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市场条件。中国许多领域掌握的科学技术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科技创新推动增长也存在一个低成本研发、应用和产业化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在科技进步方面有后发优势,憋足劲,弯道超车,实施赶超战略,实现建成世界科技大国和强国目标,有着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在前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抓住了劳动力相对便宜这个低成本制造和竞争的机遇期,取得了发展的奇迹。从现在看,由于我国科学技术人员报酬等比发达国家相对较低,加上一些自己研发的科研装备价格也比发达国家便宜,我们存在着低成本研发、创造和产业化的优势,存在着一个低成本创新的战略机遇期。

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几次经济衰退时期,科技创新振兴经济是其最成功的途径。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间科技结盟的数量平均每年增长10%以上。这期间,美国高技术贸易在制造业进出口中所占的比例翻了近一番,超过20%。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持续高速增长,其科学技术的进展是最重要动力[6]。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深化发展、页岩油气能源技术革命也是美国经济衰退的缓冲力量,并为其再工业化和振兴制造业蓄积了力量,经济呈现复苏势头。2013年8月,美国失业率下降到7.3%,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从2008年的11%提升到目前的近13%。中国应重视和借鉴美国科技振兴经济的经验,将创新驱动视为推动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

需要看到的是,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和欧美的再工业化势必对中国产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形成影响和挑战:(1)21世纪将是人类技术进步日益重要和绿色发展主导的100年,中国如果在此方面无所作为,将会形成竞争力较弱的二流甚至三流国家;(2)从技术装备和市场方面看,中国如果没有引进再创新和自主技术创新,将成为世界低层次技术、装备的销售市场和其他国家旧技术成本的消化者,并且承担新旧技术替代形成的生产能力淘汰损失;(3)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更新,生产和消费的生态化、消费方式的转变、传统产业过剩可能从一个行业向许多行业、从局部向整体蔓延;(4)国民经济的出口拉动、技术推动力相对越来越弱,增长失去开放和创新动力,速度下行。

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如果我们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目前50%左右的水平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那么2013年由创新形成的增量GDP规模将达近10000亿元左右,经济增长速度也将提高1.8个百分点,并且使经济增长有持续的后劲。如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推动的作用,并切实将创新驱动战略落到实处,国民经济每年将多获得2个左右百分点甚至更多的增长速度。

(三)积极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

中国目前真正和全面意义上的城市化水平可能只有30%,至多35%左右。发展经济学家们测算,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结构转型即从农村和农业经济向城市和非农业经济转变,大量人口从经济收益低的农村地域向收益高的城市地域迁移配置,导致大量工商企业兴办,住房兴建、学校和医院等服务提供,生活方式改变和消费增加,加上城市交通投资建设,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30%~40%之间。中国仍处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推进城镇化来保持经济增长高速度是一个重要的动力来源。

传统推进城市化的模式是大规模建设,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是土地面积的城市化,地面上的城市化发展水平接近于日本,但地下基础设施水平与日本相差几十年。二是建筑物的城市化,没有真正市民化。农民进城后没有城市户口,公共教育服务不向他们提供,其子女不能正常上学;相当多人不能进入城镇医疗保险,也享受不到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虽然统计有3亿多人进城,但绝大部分没有自己的房子,住在城市地下室、公棚和城郊的城中村,居住条件恶劣。统计的城镇7亿多人里,有3亿多不是完全的市民。三是城市化和工业化没有协同发展。大格局的工业化就是农业产业化,特别是工业和服务业比例不断提高。有些城市发展起来了,但产业没发展起来,这是土地上建设型城市化的单兵突进,人的城市化与物的城市化之间的不平衡,创业就业与将人口简单集中在城市的不平衡,产业城市化与空间和面积城市化不平衡。我们现在需要一种新型和协调的城市化。

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并不大,投资和消费良性互动;而且其城市化水平达到30%~60%多时正是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差距为什么这样大,居民为什么没有富裕起来?经济增长为什么突然没有了动力?除上述中国创业不足和就业困难原因外,很重要的区别是,日本、韩国、台湾农民向城市转移时耕地林地宅基地可以买卖,政府也从中收税,但有一大部分留给了他们,用于创业投资小微企业,用于到城市中购买住宅。台湾20世纪80年代时城市化水平达到60%,85%的城市居民在城市有自己的住房。对于在土地交易中获利过多的,通过累进交易税和所得税进行调节,防止因卖地而一夜暴富。中国的体制不允许农村土地直接进入建设交易市场,政府从农民手中很便宜地征用土地,土地资产及其绝大部分收益变成城市高楼、马路和工厂等,而农民包括进城的农民没有得到土地资产在城市化过程中衍生的利益,只能居住望楼兴叹、子女望校兴叹、生病望医兴叹、就业望业兴叹、生计望富兴叹。居民没有富裕起来,缺乏国内居民消费需求的强有力拉动,这是中国经济突然在出口受阻和不敢再大规模投资状态下速度下滑的最重要原因。

以人为本的城市化首要的是形成人民创业就业推动的有活力的城市化。推进城市化是中国未来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但头等重要的是要形成人民创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能动的城镇化。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一个居者有其屋、提供均等公共服务和享受平等社会保障的城市化。如果没有创业带动就业与城镇化的积极互动,如果不改革土地和房屋征用体制,未来将在城镇中积累大规模失业人口、贫富差距、租客与房东两个阶级等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整个城市会失去活力和动力,更需要政府背负越来越沉重的福利包袱。因此,增长要获得城市化持续的动力,需要在改革体制中推进城市化。

(四)通过更高层次对外开放获得新的增长动力

从目前对外开放的环境看,一方面,WTO形成的全球贸易规则和秩序并没有规范住一些国家的双反调查和肆意开征惩罚性关税这样的滥用其条款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过度生态和安全及劳工权利等非关税贸易壁垒日益兴盛;各大国之间也展开货币战逼迫对方货币升值,以此弱化其贸易竞争力,并使其外币和以美元计价的债券和股票等资产遭受贬值损失。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和地区增长低迷,对外需求增长缓慢甚至下降;中国由于劳动力报酬上升、人民币升值和生态环境标准提高,其传统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减弱,正在逐步被东南亚等其他地区的出口所替代。在这种局面下,未来中国通过出口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是不是没有新的增长点了?回答是否定的。

首先,中国出口要在单边、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新机制的环境中开拓空间,使经济增长在进出口方面获得新的动力。目前,中国正在与28个国家和地区谈判建设15个自贸区,其中已签署10个自贸协定。比如,根据日本三菱综合研究的分析,在东北亚范围内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正收益比任何双边自贸区都大,中日韩三国GDP将分别增长1.63%、0.23%和1.84%[7]。媒体报道的其他预测更加乐观,中日韩自贸区建成后中国的GDP将获益增长1.1%到2.9%,日本增长01%到0.5%,韩国增长2.5%到3.1%[8]。我们应积极开展多边和双边自由贸易区谈判,包括与美国谈判双边自由投资协定,并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形成自由贸易格局,在新的对外贸易投资格局和环境中寻求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

我国也单边启动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其内容是取消资本项目管制,实现人民币可兑换,并对深化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拓展专用账户服务贸易跨境收付、非贸付汇和融资功能,对区内符合条件、从事离岸业务为主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企业可自主决定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提出将探索设立股票国际板市场[9]。

在上海单边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中国未来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推动作用不亚于1990年上海浦东向全世界开放。这一举措将加快中国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形成经济增长中的人民币国际货币效应;对中国国内投资、市场准入、外汇货币管理、人员往来、海关口岸、服务业监管等形成改革的倒逼机制,与全球市场经济体制接轨;将上海发展成国际金融和贸易等重要的经济中心,形成中国经济更高层次的增长极;使中国在吸引国际资金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一步促进进出口,发展现代服务业,节约参与全球化的货币和体制成本,从而获得巨大的国家利益。中国单边、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区战略新格局将形成经济增长新的推动力,至少会给中国未来的经济每年贡献一到两个百分点的增长动力。

其次,出口转型升级和更高层次的“走出去”是中国对外开放中的另一个新的增长动力。从出口升级看,一是建立自己的技术品牌销售体系。中国制造需要有自己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培育中国制造的全球知名品牌;各门类产品生产和出口销售,应当建立行业协会,形成出口价格协调机制,遏制多头竞争;要建立全球批发、出口和各地区甚至零售等上下游一体的商业网络,掌握销售的主动权,控制销售环节的利益漏损流失。二是促进大规模和集成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在严格知识产权和技术保密约定、防止核不扩散的契约保证等前提下,应推动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集成技术的高铁、卫星、AP1400核电、移动通信、大飞机、卫星定位、大型计算机系统、大型水火电站等技术密集、销售额大、附加值高的项目出口,并且使设计、技术、工程建设、培训、后续服务等成套和连续化。三是鼓励中国投资走出去,既要让中小微投资者走出国门,投资和开办餐饮、加油站、超市、旅店等,更要培育和促进企业走出去、做大做强,发展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别是不受国际规则限制的民营大型和特大型跨国公司。在全球视野和格局中,变过去的最终产品出口为部分中间产品出口,在生产地组装并销售,从而消化国内产能,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调整和提升中国的产业结构,并在全球经济空间与吸收投资国的合作共赢中,通过国外制造服务、贸易和资金的国际流动,获得国民收入的净流入利益。出口升级的战略意义在于,减少中国资源和环境的消耗,弱化劳动力成本提高和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以出口质量换取出口数量,以技术品牌、商业网络的高出口竞争力替换低端制造产品规模出口的弱竞争力,以出口和走出去方式的转型获得中国经济增长抗衰退力量和新的拉动力。

第三,从人民币国际化中寻求增长的新动力。关于是否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争论很激烈。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会长认为,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面临很多风险[10]。我认为,在中国贸易量和内外直接投资量规模巨大的情况下,用外币支付、结算、标价、储备等交易成本极高,汇率波动形成的损失也很大,使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和经济大国的地位不相称。人民币防守型格局经济损失远大于稳妥推进型。

在目前的世界经济货币体系格局里,人民币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中,而且承受着各国家国际货币竞争造成的国家利益的巨大损失。一是铸币收益和结算等损失。2012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38670亿美元,少于美国仅15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服务进出口总额4710亿美元,是全球服务贸易第三大国。2012中国实际吸收使用外资金额1117亿美元,规模仅次于美国,排全球第二位,而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772亿美元,排全球第三位。在这样一个贸易和投资规模中,假定需要10%的流通货币周转,其中如果有一半以人民币形式结算和支付,则人民币铸币利益就在2263亿美元,折现价人民币近14000亿之巨,考虑人民币升值因素,规模就更大。二是在货币战中,人民币处在被动挨打的境地,损失巨大。由于美元、日元、欧元和英镑是国际货币,通过向全世界滥发货币不仅获得了向全球发行的铸币收益,而且为了平衡贸易、增强其出口竞争力,在其经济不景气时向全球货币体系注水,从而在自己较低物价水平格局下将通货膨胀压力转嫁给其他如中国在内的非国际货币和货币国际化程度低的国家,转移和获取这些国家的财富。从1994年汇率改革到2012年人民币升值,我国外汇储备资产贬值损失就高达25000亿人民币左右。三是向世界发行货币的国家在向世界资金市场借债时,由于具备本币直接结算和发行权融资成本很低,而且这些国家可以用向世界货币体系注水的办法合理地赖去对中国等债权国的部分债务,变成本国的国家净利益。由于人民币是非国际性货币,中国没有这种低成本融资优势,也抵御和抗衡不了其他国际性货币的这种注水性蚕食。四是世界货币发行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往往左右中国等非国际货币国家的经济形势及其财政和货币政策。比如,美国为了拉动增长,可以将量化宽松发行货币的负作用转嫁给全世界特别是贸易和投资额很大的中国;而中国为了保增长,量化宽松导致国内被动发行的货币就只能在本国经济体系内运行,通胀后果只能转嫁给国内,使得消费物价和房价暴涨,在包括中美在关于协调货币政策的谈判中还有苦说不出。

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方面是将其弊和风险看得很重还是比较人民币非国际化和慢国际化的巨大损失?到底守势和慢势合算还是较为积极的进势符合国家整体和长远利益?我认为在估计和设计防范人民币国际化各类风险的进程中,需要允许一些小的可承受的风险和代价而换取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巨大利益,避免人民币国际化采取守势和慢势造成更大的损失。需要指出的是,支撑美国经济动力和抗衡经济衰退的三大要素:一是高科技,二是有活力的体制,三是向全世界发行其具有国际结算支付储备地位的美元。如果人民币国际化,由于发行利益、结算交易融资等成本降低、抗衡贬值损失、宏观经济政策话语主动等,带来的国民经济支撑增长和托起衰退的速度在一个百分点左右。

寻求经济新增长点的着眼点在于:从微观供给创造层面,鼓励创业和发展小微企业,增加就业,从政府主导的经济动力转向调动全体人民普遍地微创业和充分就业的活力和动力;从改善微观供给的方式,增加中等收入人群,降低失业率,减少因失业而贫困的人口比例,在促进人民富裕的基础上积极改善居民占国民收入分配的比例,良性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平衡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真正转向消费主导拉动的经济增长;对外开放方面,仍以改善国内出口供给结构、质量和水平的思路,通过自由贸易区战略格局的形成,去适应和竞争国际市场,培育国民经济增长的出口和投资等支撑能力;在国际货币领域,应将人民币国际化看成是避免巨额损失、争取全球利益的手段,使之形成抵御经济衰退和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如果将上述四个方面新的增长动力点看准和把握好,则中国经济未来再以8%左右的速度增长15到20年,完全有科学、客观和雄厚的推动和拉动力量。

注释:

①国际上小企业的平均从业者为10人左右,中国个体经营户平均从业者2人左右,5 个个体经营户的从业者相加,相当于一个小企业的平均从业人数。

②目前许多新闻、讲话和文件中所说的中国有4000多万个中小企业是不科学的,原因是将每户只有两个从业者的个体户也算成一个企业。类似一个人推一个冷冻车卖冰棍这样的个体户不能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

参考文献:

[1]夏青.林毅夫PK刘世锦:8% or 6%?[N].证券日报,2013-07-01.

[2]崔有植,朴秀瓒.放弃保八 中国发展模式是否继续有效[N].朝鲜日报,2012-04-17.

[3]迟福林.经济增长从政府主导转向消费主导[N].南方日报,2012-07-25.

[4]谭志娟.三大国际机构调低中国经济增长预期[N].中国经营报, 2013-10-12.

[5]高晨.中国家庭基尼系数达0.61 高于全球平均水平[J].京华时报 ,2012-12-10.

[6]毛磊. 科技创新成为美国周期性经济衰退的缓冲[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3,(Z1).

[7]徐菁菁.中日韩自贸区:一场超越经济的博弈[J].三联生活周刊,2012,(43).

[8]耿雁冰.中日韩自贸区将使中国GDP多增1-3个点[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06-20.

传统经济模式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律关系;学生管理;法治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019-01

一、关于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界定

当前国内外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很多,对教学模式相对一致的认识认为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思想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产物,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大量教学实验的基础上,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形成的稳定、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可操作性的实践活动方式。

2、教学模式的选择对象

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源于教学模式的分类研究。当前国内教学选择教学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两种比较笼统的模式进行。

所谓传统教学模式特指“讲授―接受”型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其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此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注重教师的权威性。此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复习旧课――激发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现代教学模式则正好相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是基于现代西方学习理论或学习心理学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

3、教学模式的评价

现实中,在选择教学模式的时候,我们总是倾向于说哪种教学模式好或不好,这是不对的,持这种看法的人其实是对教学模式的认识有问题。对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而言不存在好或不好,只有合适与不合适。所以,我们在选择教学模式时不能基于模式的优劣、好坏、先进性来进行,而应该从模式的合适度来选择教学模式。

二、传统教学模式在高职经济学教学中作用及局限性分析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经济学老师在组织经济学教学时,采用单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居多。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优点是,教师采用循序渐进地方式传授经济学知识,既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有关经济学术语、经济学原理方面的知识;又可以在不破坏该学科原有知识结构的前提下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这一模式特别适用于经济学理论的论证,经济术语的认识和理解。这一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做出及时的反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容易出现满堂灌而导致学生机械地学习。

三、现代教学模式在高职经济学教学中作用及局限性分析

经济学教学中采用现代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现代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的知识不应该主要由教师传授得到,而应该主要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取知识的过程。如果说传统教学模式是“授人以鱼”,那么现代教学模式就是“授人以渔”,掌握了学习经济学的方法,学生就能够主动填补并扩充其经济学知识。现代教学模式的另外一个优点在于它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高职学生在经济学的学习中最缺的就是热情,有了热情就能够很好地调动他们课内外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学效果自然就会提高。不足的是,利用现代教学模式获取的经济知识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这对于内容体系庞大、结构严谨的经济学而言学生是无法从整体上对它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另外,有些经济学教学内容是无法完全通过现代教学模式来实现的。

四、高职经济学教学模式的选择

教学模式没有好坏之分。而从两种教学模式的逻辑关系看,两者之间应该是一个互补的关系:即传统教学模式下获得的知识是实施现代教学模式的基础,现代教学模式是在传统教学模式已取得的教学成果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我们不能人为地把二者分割开来。高职经济学教学应该尊重它们之间存在的这种内在关系,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

从教学内容看,基础的、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经济术语,经济学理论,经济规律等经济学知识宜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并且,要根据高职“理论必需、够用”的原则,尽量减少这部分内容,宁少勿滥,多了就会给学生增加负担,产生厌学情绪。其他经济学内容尽量采用现代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对经济学学习的兴趣,适当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

从学生情况看,大多数高职院校生源的基本特点是整体素质偏低,起点不一,差别较大,大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较差,学习目的性比较强。而西方经济学又是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很难让学生立竿见影的获得应用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教学模式更适于高职学生的特点。

从教学目标看,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一般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重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这个角度分析,现代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高职经济学教学必须增加与社会实际联系相对紧密的教学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高职经济学教学在选择教学模式时还要考虑教学模式本身的特点。 总之,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模式。但是,从总体上看,高职经济学教学应选择以现代教学模式为主、传统教学模式为辅、两种教学模式相互补充的方式来组织教学。

参考文献:

传统经济模式第5篇

(甘肃政法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作为财经类大学生的核心课程,西方经济学是学习其他财经类课程的基础,能否学好西方经济学、学透西方经济学是财经类高校能否培养出一名合格大学生的重要标准,其重要性早已得到学校和相关教育管理部门的认可。本文在了解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传统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优缺点,并结合一定的调查分析,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 :教学模式;西方经济学;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219-02

改革开放后,因理论研究与现实的需要 ,教育部规定《西方经济学》为财经类核心课程之一,财经类专业的本科生必须学习《西方经济学》。它是学习其它经济类课程的基础,其重要性相当突出。但是,就大学本科阶段而言,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远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在研究教学模式与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时,一般可以把教学模式分为两类。即: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含义

传统教学模式特指“讲授—接受”型教学模式,此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后来由凯洛夫等人进行改造传入我国并广为流传。此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传统教学模式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尤其受到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训练心理学的影响,强调控制学生的行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认为只要通过“联系—反馈—强化”这样反复循环过程就可以塑造有效的行为目标。此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复习旧课—激发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传统讲授—接受教学模式最大的优点是,教师采用循序渐进地叙述、描绘、解释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规律定律、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并促进学生智力与品德的发展,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传统讲授—接受教学模式不足之处在于,这一教学模式没有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做出及时的反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传统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优缺点比较

传统教学模式不是一无是处,而正相反,它有其无可取代的优势。关键的问题在于,教师们总是不肯在这基础之上学习与运用其它教学模式,不肯去尝试其它模式教学,那么其教学模式就变得单一,这必然会使教学质量无法取得突破性的提高。因为采用传统“讲解—接受”教学模式,可以在短期内实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优秀的西方经济学教师都很清楚此课程的内容框架,研究历程,大致明白学习过程中学生在理解哪些知识可能会有困难,哪些知识可能更为容易理解,这样就避免学生在学习上走许多弯路,从而使教学显得有效率。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非常注重知识的说教与传授,注重让学生记住知识。例如,在讲解消费者理论的时候,在讲到均衡分析,讲解“均衡”概念时,他细细地进行讲解;当再讲到生产理论的时候再遇到“均衡”这一概念时,还是按部就班地讲解。其目的很明确:想让学生在他讲解消费者均衡的时候理解并掌握消费者均衡,在讲解生产者均衡的时候希望学生掌握生产者均衡。可能在往后的教学中再遇到有关“均衡”的概念时候,他仍然会按照其讲解方法再加以讲解。

但是仅仅怎样是不能真正取得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上的突破性进展的。因为教学模式太单一,在第一次讲解“均衡”这一概念的时候必然会有一些学生掌握,也会有一些学生不掌握,或者至少不能一次掌握。在第二次、第三次再讲解有关“均衡”的概念的时候,若教师还是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讲解传授,这慢慢地会使原本掌握此概念的学生失去学习的激情,而使原本不掌握的学生越来越觉得失去信心,每多讲解一次有关这个当初他不太明白的概念的时候就相当于多给他一次失败的经历,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会使得教学质量踏步不前。

如果我们能够改变一种教学心态、教学理念,掌握多种教学模式,那么在教学中可能就会使得教学结果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首先是要改变教学的深层次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就是“教会学生西方经济学知识”,现在改变为“使学生掌握知识并获得掌握这些知识的方法,以此更快、更有效地(下转223页)(上接219页)去获得更多同类型的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能力素质的提高”。要达成这一目标,就必须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提高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正是通过教学模式的灵活运用达成。

例如要使学生掌握均衡分析时,其具体过程是在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均衡”概念时,使用掌握学习模式。据布卢姆的观点,在给予足够的时间,足够的指导的情况下,每个学生都会达到掌握知识的水平。在这样一种“不丢下一个学生”的思想下,使每一个学生掌握这一个概念。确保每个学生在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时深刻地理解其内含,在这一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能力。具体是先让学生查找经济学中有关“均衡”的一些名词,一些概念以及用途并分组讨论消化。

这样,在第一次己经掌握均衡这一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合作,进行探究新的知识。在这里之所以使用合作学习,是因为根据人的遗忘规律,前期学习虽然确保每个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但可能有的学生很快会遗忘掉所学的,或因久不应用而只能记得零星的知识,有的还能清楚地记住。此时候用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互相帮助,相互提醒,合理地分工协作而使每个学生达到复习与学会迁移使用知识的目的。与此同时,这种两个阶段用两种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的搭配,可以使学生不断地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的西方经济学知识去探索未知的知识,这种动手探索的过程中慢慢培养学生主动地学习与运用知识的目的,这符合大学生的教育需要,符合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需要。学习西方经济学本身就是要培养一种经济思维方式,学会从经济角度去思考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这里运用社会型教学模式和探究型教学模式将能更容易实现这一目标。

三、结论

针对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问题,论者对甘肃某高校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学生的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学生普遍表示不喜欢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并认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影响了教学质量,学生更为期待与传统教学模式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更为注重发展获得知识的能力,而教师在教学中却是更多的进行知识本身的传授,而且没有做到及时的复习,缺少运用训练,使得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学习的方式与自己过去的学习方式已经不一样,学生有要教师改变的需求。这应该从提高学生兴趣着手,而提高学生兴趣就应该按学生需要,按照学生更为接受的教学方式,选用学生更欢迎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如果能够提供适合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时所需要的教学模式,那么就会很容易在其他条件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为学生对一门课更感兴趣,那么他将更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等待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更主动而且老师能够施予正确的引导,这将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其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 周勇.参与式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2,(8).

[2] 张红程.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体会[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11).

传统经济模式第6篇

关键词:传统经济管理;现代经济管理;管理思想实践;货币经济

中图分类号:F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01

前言

在经济学领域中,经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门学科全都被其所涵盖、融合,并由此形成了一项系统化、体系化的管理方式[1]。其相对应的管理知识体系是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来获得的。在我国的经济管理思想的发展进程中,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已经迸发出了现代经济管理思想的火花,并对我国先进的经济管理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先进经济管理模式中,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弊端也在一点点的暴露出来,因此,更需要更多的了解和研究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精髓,并和现代的经济管理模式相结合,进行借鉴,以提升现代经济管理的效率。

一、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来自传经济管理思想的启发

当今世界,中国作为第一农业大国,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最为基本的保障便是农业生产[2]。农业生产作为我国国家与民生发展的根本的地位,在社会经济与国家产业结构始终不断调整的情况下依然不可撼动,而在改革开放之后一些列政策对农业生产结构的不断调整之下,也始终保持着这一重大、重要、不可动摇的地位。

(一)需对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充分借鉴

小规模、不集中是我国农业生产结构最大的特点,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是村庄和城镇,大多以自然经济为发展基础从事农业生产,这点突出了小规模的特点。我国农业生产主体拥有较强的分散性,难以进行集中的管理,此为不集中。基于以上的农业结构特点,我国必须要以一个非常科学高效的管理思想对农业生产进行有效的管理,而我国的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就是在这样的特点之下产生并一直延续下来的,千百年来,没有特别大的管理上的问题,是绝对值得借鉴学习的,并且也值得以此为基础进行新的改革以完全适应当今的农业生产活动。

(二)新旧思想交替互补需加快实现进程

长久以来,我国对农业生产的管理经验、实际管理活动以及有效的应用管理经验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管理产生的作用非常的注重[3]。实践性是传统经济管理思想最为重视的理念,管理者必须以实际行动践行管理理论和管理理念,并将之有效的贯彻应用到农业生产的管理活动之中,实事求是,对症下药。对于当代经济管理思想而言,是要把重点从实践性上逐步转移到对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研究之上,但同时却忽略了给予管理活动的大力重视,始终是在用管理活动去检验、认证所研究的管理理论和管理理念。因此,为了能够稳固农业生产的地位、提升经济管理的效率,必须要充分利用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农业生产管理工作的启发,实现传统与现代经济管理思想的互补互辅,相互支持,相互结合。

二、当代企业与货币金融管理――萌生于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启发

最早期的最成熟的企业经济管理思想萌发于上个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历经人类社会的不断前进发展,科学技术文明飞速的更新进步,企业经济管理的思想也在其影响中不断的变化。因此,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变以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为基础进行改革创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逐步形成了先进沿用的当代企业经济管理的思想。在此过程中不难看出,其形成的根基就是传统经济管理思想,抛开对细枝末节的变革创新和不断完善,核心思想仍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也曾引进了以科学技术为推助力的管理模式进行企业经济管理,也成功的推动了科技企业的发展进步,但其中暴露的问题也不在少数、问题对企业经济管理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为此,必须借鉴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企业的启发性和推助力,从根本上解决阻碍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效率的阻碍,以促进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同时在货币金融方面,为了避免以高利高息的方式谋求私利和假借调节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并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进行完善。

三、当代经济管理工作更需要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启迪

长久以来我国一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道路并取得了长足的、伟大的进步,这种管理思想之所以能够适应当今生产力的发展、促成当代经济管理的不断进步,就是因为吸取了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精髓,形成了更为有效的、合理的管理理念作为更加强有力的指导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国民经济不断的提升,实现了更快更好的持续发展,这是极为理想的管理效果。以此,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根基必须不能动摇,并在此基础上继续的创新、不断的完善,实现再一次的飞跃和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通过对当代经济管理模式在农业生产、企业管理以及金融货币管理的应用中可以发现,其所受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影响极其深远、毋庸置疑。因此,在当代经济管理模式的理论指导引领与实践过程和实践结果的总结中不难发现,对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引起足够的重视是极其重要的,对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管理经验的总结和启发也需要充分的重视,最终以达到不断促进经济管理模式的发展变更以及提升经济管理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江海洋.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现代经济管理的影响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2012,24:13-14.

传统经济模式第7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传统思想;影响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37

一、经济管理过程中对于传统思想的应用

在上世纪初期,逐渐形成了企业管理学,然后再经历了持续的创新研究之后,才有了管理思想的出现,进而成为人们进行企业管理的科学参考依据,也催生出了一些新的学派。所以,传统的经济管理学实质上就是企业经济管理的基础科学,现代管理是在其基础上形成的。企业管理的知识体系随着管理制度的发展完善而逐渐的趋于结构完整。当前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经济格局在快速变化,经济竞争也因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愈加激烈,企业只有做到持续的改进自身的管理,才能够更加顺应当前频繁变化的经济形势,才能够快速的进行自身的发展,保障自身的稳定。

二、供求活动受到的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影响

当前的社会实质上就是一个处于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所以现阶段管理思想在依据和经济活动中都是非常的重要的,可以将其看作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因为受到现阶段的固有思想影响等原因,导致传统管理理念逐渐的发生偏差,针对各种理念观点不断地出现变化的问题,要通过对工作的不断总结和分析,对管理理念进行完善,确保经济管理活动要全面和符合科学发展。社会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社会的分工,对于各行业切不可持续的压制或强化,尽量保证经济整体平衡稳定,要在不同的条件下有选择的使用经济干涉和经济放任,经济放任普遍是被应用在富民方便,而富国则需要应用到经济干涉,两者切不可随意使用,一定要按照需求有选择的使用,只有真正做到使用的恰到好处,才能够流畅的进行生产和流通。

三、货币金融管理受到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影响

因为供给、管理、需求等多方面的原因影响,所以需要将金融和货币这两者混在一起。供给关系和货币金融的管理是相辅相成的,但是两者也是独立存在的。价格在我国传统货币金融管理中是被持续关注的重点,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丰富的经济管理思想,例如那个时候倡导以官为中心,贬值百姓的货币,但是这种行为是非常不正确的,等到六国统一,一直就允许和阻止私铸这两个问题不断反复。等到元明清三个朝代,纸币、印钞已经成为通货,所以通过我国古代的货币管理思想,我们可以发现正确的理论体系;利息和借贷在当前的社会中地位很重要,借贷是因为货币而存在,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了高利贷,那时候的高利贷管理机构是政府,所以这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封建主义存在的局限性之一。想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是需要国家颁布相关的政策和法律,通过法律法规的渠道对各种经济相关的行为进行规定和限制,确保其能够更好的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四、当前经济管理受到改革开放的经济管理思想的影响

我国之所以能够将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顺利的实现,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这优秀的管理思想。达到吸取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中的精华,抛弃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中的糟粕的目的。

对于企业的管理工作上,采用引导民间办企业和政府间接管理企业来替代之前的企业完全国有化和国家直接控制管理企业的情况。在对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之后,国家强制管理手段逐渐成为一种辅助的手段,而主要的还是集中在经济手段方面,这种方式让基础经济单位的自得到了扩大,并且让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帮助企业更好的进行自主发展创新,对企业的发展结构也进行了良好的完善,促进了企业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在国家政策法规方面,以往对每一个企业都要制定目标、分配任务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已经逐渐被市场自主调节的管理模式所替代,并且当前的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每一个企业都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所处行业的状况以及整个市场大环境的情况,对新出台的政策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然后快速的根据行业状况做出反应,最快速度的抓住商机,进而获得利益。

总结:对于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我们切不可对其一概否定,必须客观的认识到其中所存在的诸多 优点,但是也不能盲目的照搬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要能够认识到其中所存在的诸多不足,我们只有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能够对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归纳,才能够根据过去的经验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够将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中的优点提取出来,并且对其进行集成和发扬和改进,形成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能够很好地促进社会发展的新的经济管理理论思想,如此才能够引导我国的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社会和谐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