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体育活动成果(合集7篇)

时间:2024-01-29 15:34:53
体育活动成果

体育活动成果第1篇

“创业创新创优”简称江苏三创,是新时期江苏精神的主要体现,其主要内容是:①青年要争当创业的先锋。创业离不开青年,青年更需要创业。广大青年要带头弘扬艰苦创业、自主创业、全民创业的风尚,坚定处处可以创业、行行可以创业、人人可以创业的信心,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有为,不断超越,率先走上创业成才、创业致富的道路,用创业实现人生价值,成就美好未来。②青年要争当创新的典范。创造是青春的本色。广大青年要发扬勇开风气之先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敢干敢变,敢为人先,以强烈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激情,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等各个领域进行大胆尝试,不断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思路落实新任务、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③青年要争当创优的标兵。广大青年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不断学习新知识,刻苦钻研新技术,努力掌握新本领,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争先创优、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争创一流的业绩。

自主德育是职业学校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主要德育形式之一,它的核心就是要求教育者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以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道德素质为培养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主体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活动,使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积极实践来培养自主德育意识,掌握自主德育方法,养成自主德育习惯,提高自主德育能力,逐步形成主体的现代道德素质。

自主德育在学校是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强、自律精神,促进学生身心俱健的成人教育;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成才教育,是通过不同载体,学生个性提升的成功教育。我们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实际,应用成功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搭建平台,多元评价,积极开展以“三创”为主要内容的自主德育实践活动,着眼于学生成功,让学生通过自主德育活动成人、成才、成功。

学校针对职业学校学生“风格各异、千变万化”的好动、爱动特点,结合“成人、成才、成功”的培养目标,积极实践“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个性化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模式(简称IPQ教育模式),创设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个性特长充分自由发展的平台。在加强选修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个体发展的“”型模式。“-”指选择一个专业,明确一个方向,夯实职业素养;“|”指培育一项爱好,发展一项特长,促进个性发展。“”所指的“方向”,是指就业或者升学;“|”所指的“爱好”和“特长”,可以是专业技能,可以创新发明,可以是创业实践,也可以是文艺、体育、科技方面爱好和特长。结合江苏三创精神和学生德育现状,我们积极开展“三创教育实践活动”,把三创教育实践活动,引入课程、引入课堂、引入社团,这是学校结合江苏精神、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德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课程引领,自主学习

2009年9月,学校开设了校本特色课程《赢在三创》,成功实现了三创教育进教材、进课堂,我们把三创课程纳入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中,安排在学生入校后的第一学期进行教学,每周两节课,强调与德育课程相结合,实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优势互补,通过课程的嵌入,渗透“三创”教育和实践,充实和拓展了自主德育教育的内容,让每个学生深入了解和系统掌握“三创”的精神实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选修“三创”方向的通用技能课,以及学生特长方向的限选课,增加了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性,其最终目标就是满足学生对教育选择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让学生主动、积极和自觉地参与到“三创”实践中来。“三创”课程丰富学生自主德育实践活动内容。

制度保障,自主实践

德育教育的过程是学生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灌输的过程。学校通过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不断刺激学生主体的内部强化,充分发挥主体的内驱动力,从而将道德要求由外部影响逐步转向内部提升,由群体协同逐步落到个体进步。学校先后出台了《德育学分制试行方案》《关于建立和完善技能、创新大赛制度的意见》《学生创业工作管理与考核办法》《科技创新竞赛管理与考核办法》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把创新、创业成果列入考核体系,实行动态量化积分。把学生在“三创”实践活动、行为规范、素质拓展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表现全部纳入统一的德育评价中。鼓励学生参加技能、创新竞赛,参与创业、开设创业项目,全面发展、获得荣誉来获得奖励学分。对“三创”工作的支持和指导,构建和完善了“三创”工作的激励机制,保障了在自主德育环境下,“三创”教育与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三创”制度保障学生自主德育实践活动行为。

评价激励,个性发展

评价引领过程,规划决定结果。学校希望学生在品德、学业、身心各方面全面发展,希望学生在创业、创新、技能各方面齐头并进,希望学生结合自身优势,个性化发展,多元化成才。学校对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采用多元化评价,开展学期“三创优秀学生”、“职教之星”的评选,设置了13个单项奖,包括:奉献之星、工作之星、学习之星、技能之星、创新之星、劳动之星、体育之星、艺术之星、进步之星、共青之星、合作之星、自强之星、环保之星,每学期的开学典礼上,学校对上学期受表彰的同学及“五星班级”、“五星宿舍”进行表扬,学校推出“月度优秀学生”的评选,并每月在教学区的宣传栏中集中表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激励了更多的学生享受表彰之乐、成功之乐,吸引了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以“三创”为主要载体的自主德育实践活动中来。多元评价彰显学生自主德育实践活动成效。

建设载体,规范引领

目前,学校以‘三创’实践为主要载体的学生自主德育实践活动已形成特色,生成品牌,做出示范,“三创”活动激活了学生内在动力,调动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功、自主德育的活动积极性。

1.创新实践

学校用小发明小创造的实践活动激发了职业学校学生的创新精神,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金点子大赛,每位学生发掘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创新点,学校组织对学生的创新金点子进行集中评选,给予奖励,同时,积极帮助获奖金点子申报实用新型专利,目前学校已有专利80项。学生的专利项目在制作成作品后,学校积极组织参加了各级各类的创新发明竞赛,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全省有较大影响力。

新建成的创业园内科技创新基地,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从构思到检索的认知空间,从设计到制作的实践空间,从展示到转化的成果空间,从产品到商品的营销空间,以全方位、立体式,覆盖整个创新工作流程的空间呈现给每个学生,服务于每个学生。

2.创业实践

学校每年组织一次创业社团、创业项目的申报、答辩活动,对优秀项目和社团进行表彰,推荐优秀创业团队参加市、省职业学校学生商业计划书大;对优秀的创业项目,通过进一步完善运营方案,积极在校内模拟运营;校内运营成功的项目,进入学校学生创业园,成为真正的实体运营项目,真实经营。目前学校现有学生水果店、饮品吧、美容美发店、洗车、汽车饰品等共22个创业项目和社团。

为了对全体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学校建设了学生创业园,在市、区劳动部门的指导下建成了大学生创业辅导站,既有按照标准配置的学生创业孵化区、培训讨论区和一站式服务中心,又有多间创业实体门店,免费服务学生创业实践和创业社团,创业园是学生创业项目(社团)重要的孵化载体。

为了提供给创业学生良好的创业孵化机会,学校为每个创业项目和社团聘请了一至两名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邀请创业培训指导师开设创业选修课,引入了市人社局免费提供的创业培训,解决了创业学生的后顾之忧。

3.创优实践

学校每年的把文明风采竞赛、校园生活节与创优实践有机结合,开展了征文、摄影、班级、宿舍文化建设、体育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创优实践活动,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和追求,学校每学期开设业余团校、每学年开设业余党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学生。“三创”实践成为学生自主德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

成效显著,个性张扬

1.技能素养普遍提高

近三年,学生获得相应专业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以上证书的比例为100%,持有两张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为90%;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获得省技能大赛三等奖以上奖牌51项,其中有6人次获得全国技能竞赛金奖,2011年学校被评为“苏州市职业学校师生技能大赛先进学校”。

2.创新发明成为亮点

学校从2008年下半年起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倡导创新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学生作品参加第十八届、第全国发明展览会和2012年世界发明展览会,累计获得6枚金牌、11枚银牌和13枚铜牌,其中两项作品获得金奖中的金奖“宝钢奖”;近三年参加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累计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0项,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中名列前茅。截止2011年底,有62个创新项目取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2010、2011年,学校连续两年获得“苏州工业园区2011年度知识产权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1年学校获得“苏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称号。

3.社团活动如火如荼

学校现有Show舞堂、健美操队、cosplay社、动漫社、轮滑社、手工社等10多个兴趣社团和数控加工、电子产品装配、车之翼维修站、庆典礼仪服务、创意工作室、课件工作室、手绘工作室、飘洒美发室、导游社等20多个创业社团。Show舞堂自编自排的街舞《桥墩》参加苏州市中小学舞蹈比赛获得一等奖。健美操队参加全国啦啦操锦标赛获得一等奖。2008年才成立的庆典礼仪社团先后为第八届全国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展览会、太仓市政府重点工程“太仓港鑫海媒炭码头”开工仪式、第二届中国开发区职业教育年会、“全国重点师范大学―园区教育实习基地”签约揭牌仪式等重大活动提供礼仪服务,标准规范的服务流程和优雅娴熟的服务姿式受到大会主办方的高度评价。学生通过社团活动,不仅绽放了个性光芒,收获了成功喜悦,而且养成了坚强的意志,增强了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争先创优各显神通

体育活动成果第2篇

一、工作启动突出“早”

一是学习开展早。市工商联区县党组书记会议后,金山区第一时间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学习中央及上海市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

二是方案拟定早。根据中央和上海市相关工作要求,结合金山具体实际,金山区于3月中旬拟定完成了金山区关于深入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并按照项目化的要求制定了详细的任务分解表,明确了四个方面22项重点工作。

三是部署推进早。在部署推进今年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金山区注重从实际效果出发,强化分类指导推进,充分利用工商联主席会长办公会、基层商会工作例会以及执常委会等平台,对各类对象进行分类部署动员。截止到4月底全区各个层面的动员部署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二、活动推进注重“实”

1.抓好一支队伍,努力坚定制度信念

在不断强化对全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队伍整体教育引导的同时,区工商联着力突出教育引导工作的战略性和前瞻性,将青年创业者队伍培养作为区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的工作重点和主要抓手,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一是健全组织,为创业者沟通交流搭建平台。为了进一步加强区内青年创业者之间的沟通交流,金山区积极推动在区镇两级成立了青年创业者联谊会,逐步形成了上下联动的组织构架。全区各级青创联组织在区工商联的积极推动下,通过会员微信群以及季度工作例会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交流创业经验和学习感悟,有效提升了联谊会队伍整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是完善机制,为创业者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以区工商联青年创业者联谊会为主要平台,积极探索实践,通过与中欧学院、上海交大合作以及聘请区内有较强代表性的一代企业家为创业导师,初步建立了定期培训、导师带教等配套教育培训工作机制。利用相关培训机制,不仅提升了青年创业者的创业本领,更实现了金山区企业家政治坚定、奉献社会优良传统的代际传承,为青年创业者快速、健康成长搭建了一条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的“快车道”。

2.依靠两个平台,不断增强政企信任

一是依靠联席会议制度。今年以来,区工商联积极履行金山区服务非公企业联席会议办公室的工作职责,充分利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利契机,深入基层商会、会员企业,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交流等方式,了解和掌握企业的所思、所想、所需,并通过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及时将相关情况向上级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反映,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二是依靠法制服务论坛。在法制服务论坛的框架下,积极整合相关职能部门资源,通过组织开展青年企业家座谈会、科技企业沙龙等一系列活动,邀请区委、区政府有关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与企业面对面、心贴心开展交流,增进了政企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得到了区内非公企业的广泛好评。

3.提供三大服务,切实提振发展信心

一是政策服务。为了强化非公经济人士对政策信息的了解和把握,金山区通过召开各类政策解读会、专题沙龙活动等,不断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力度。特别是针对当前企业对自贸区相关政策的迫切需求,邀请金山海关、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建行金山支行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就自贸区金融创新及贸易便利化等方面的相关政策进行深入解读,为企业把握机遇,用足、用好相关政策提供了积极的帮助。

二是金融服务。坚持深化银企合作工作机制,本着公平、开放的原则,不断拓展和加强与上海农商银行、工商银行、民生银行、浙江泰隆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今年以来,又成功与交通银行金山支行建立合作关系,并联合开展了“商银携手行”银企对接活动,进一步拓宽了我区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

三是用工服务。在积极与人社局等部门开展合作,定期对企业开展劳动用工政策法规咨询和服务的基础上,紧紧依托商会组织网络,推动全区基层商会通过组织各类集中招聘活动,帮助非公企业解决劳动用工难题。今年以来,金山区累计组织招聘活动10余场,有效地缓解了区内非公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压力。

三、区镇联动体现“紧”

在推进工作过程中,金山区还高度重视基层联系点的指导和建设。通过不断强化和发挥联系点的示范引导作用,有效地提升了金山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整体性和实效性。如张堰镇商会提出组团式联系服务企业的工作理念,通过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对非公企业进行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形成“党政主导、公众参与、社会协同、上下联动”的企业服务新格局;山阳镇商会创新工作方法,分层推进教育,发挥老一辈企业家领头羊作用,激发接班人热情,带动扶郎花积极参与,三个层面共同提高,共铸民营企业家与中国梦,取得积极效果;嘉乐公司面对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的现实,不等、不靠,主动创新开拓,探索出了一条生产基地在外、财务税收等核心经营在金山的生产管理结构转型的模式,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区内传统企业创新转型开拓了一条可供借鉴的道路;上海融氏企业充分发挥企业的党建基础和文化建设的独特优势,突出出资人带头和企业员工全员参与,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根据金山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下一阶段金山区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要在准确把握“四信”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紧密结合金山实际,把理想信念活动与区工商联全年各项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一、以坚定信念为目标,进一步强化教育引导

通过坚持定期举办非公经济人士培训班、深化青年创业者培养以及强化非公企业党建指导等方式,进一步引导全区广大非公有经济人士特别是青年创业者学习好、领会透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理论观点和系列政策举措,努力把我区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加快建设“三个金山”的具体实践中。

二、以增强信任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沟通联系

充分发挥工商联和商会组织桥梁和纽带作用,及时将各级政府支持和鼓励非公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信息多渠道、广覆盖地向基层非公企业进行宣传;利用服务非公有制企业联席会议机制平台,不断强化机制建设、完善配套措施,切实帮助区内非公有制企业解决一些在发展转型中遇到的跨部门、跨领域,单个部门难以协调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各类平台的搭建,不断加强企业与政府职能部门间的沟通联系,增进理解、增强信任、形成共识。

三、以提振信心为指向,进一步强化有效服务

不断创新和深化服务载体,提升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企业坚定创新转型、加快发展的信心。继续加强与相关金融机构的合作与联系,通过组织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银企对接活动,逐步将银企合作的服务重心进一步向基层小微企业倾斜;坚持法制服务重心下移的工作方针,通过开展法制服务基层行、法制服务联合走访、庭审旁听等多种活动,为支持企业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制支撑。

体育活动成果第3篇

关键词:茶道精神;新体育课程改革;价值作用;体育教学;教学理念

通过对传统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具体的教学理念,还是相应教学元素,其均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随着当前我们对体育教学的价值作用认知日益成熟,如今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必须对其具体应用理念和价值规范进行创新和优化,通过丰富教学元素,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1当前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随着当前教学理念不断成熟,如今学生培养理念也在进一步成熟完善,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完善开展体育教学的作用和价值日益突出,尽管当前整个体育教学活动,无论是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完善性,还是整个体育教学体系的全面性都更为成熟,但是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其存在的具体问题和不足,从而影响了整个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价值。因此,认知当前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将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帮助。在传统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忽略了心理教育的有效融入,所以,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心理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因此出现了一些学生不能积极、乐观对待实际问题的现象,尤其是其心理素质较为脆弱,对其人生成长也带来了很大困难,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培养。首先,目前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对体育教育活动中,心理教育开展的重视程度,未能将心理教育活动纳入到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体系中。随着当前体育教学科学化、机制化日益全面完善,如今心理教育的价值作用日益重要,但是由于当前多数老师在开展体育活动时,其更多重点和精力放在了体育技能和知识的教学上,忽略了心理教育活动开展的价值作用,从而未能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有效解决。其次,当前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心理教育活动开展的有效重视。实际上,想要实现理想的体育教学结果,不仅要充分重视心理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也要充分注重选择合适的心理教育内容。心理教育活动不仅是教学内容上的合理选择和优化配置,更是创新教学形式,优化教学方法的具体教学行为。因此,创新心理教育形式,就极为必要。从目前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状况来看,心理教育的价值作用极其重要,无论是教学活动,还是教学内涵,其都需要充分有效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茶道精神作为我国传统的精神理念内涵,无论是茶道精神的具体元素内容,还是其价值理念。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如果能够将茶道精神融入到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其能够有效丰富体育教学最后,在整个体育教学心理教育活动中,其未能将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融入其中。实际上,与其他教学活动所不同的是,教学是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所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完善体育教学过程中,心理教育活动的实施思路,就极为必要。心理教育是从实际教学中存在问题而出发的教学活动。所以,心理教育活动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立足学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心理教育行为的具体实施思路。茶道精神作为重要的精神内涵,无论是其中所包含的精神理念,还是其中所具有的心理要素,其都是当前学生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理念。随着当前新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如今利用茶道精神内容,将为整个体育课程改革活动有效实施提供重要帮助。

2新体育课程改革推进的具体要求

从丰富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未能及时有效对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困难,进行有效解决,这就大大限制了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效果。从而使得多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和预防,进而限制了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实际参与效果。培养学生健全心理,不仅是当前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涵,同时更是当前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内容。因此,以学生综合心理培养为具体切入点,创新实施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行为理念及思路,就是当前新体育课程改革推进的具体要求。通过完善开展学生体育课程教学,从而实现整个体育教学体系创新完善。对于学生成长而言,有效开展新体育课程改革,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存在的具体压力,同时也能完善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完善开展教育。从当前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存在一系列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给予处理,其将对学生终身成长都将造成相应影响。所以,结合当前中学生教学活动的具体要求,创新体育课程改革教育行为的具体思路,就极为必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参与体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心理问题现象及具体成因进行分析,通过有效融入学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惯性问题和不足,进而实现体育教学与学生培养活动之间的系统化结合。当然,想要实现体育教学活动的理想效果,就不能脱离体育实践教学元素的有效融入,体育课程改革实际上是一种融入心理感受的改革活动,因此,无论是对这一理念进行认知和理解,还是优化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就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入手,通过创新体育教学思路,从而促进整个中学生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在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将具体的心理挫折问题融入到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从而提升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培养的理想效果。体育课程作为一门技能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的课程,对于整个中学教学活动来说,体育教学活动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完善的体育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效果,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因此想要实现体育课程教学的理想效果,就必须充分注重学生心理教育活动开展的实效性,通过将教学内容创新与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从而为整个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现理想效果奠定相应基础和条件。体育课程改革作为当前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创新体育课程改革健康教育的具体思路,直接关系到当前体育心理教育的完善度和科学化。

3茶道精神在实施新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教学阶段,实际上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无论是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还是心理素质的培养,都在这一阶段形成。体育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其作为体育教学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其具体的教学内容,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培养。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挫折等心理问题是其中较为常见的现象。而挫折的及时有效解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因此体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如果不能全面完善形成,其必然影响到学生在困难中的问题解决意识,同时更影响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价值作用。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完善培养和融入学生的心理素质,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理想效果。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体育课程改革的有效塑造,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学生的具体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在处理挫折和对抗活动时,以良好的心态融入到整个体育活动中。对于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来说,完善的心理素质教学与体能素质教育一样,都是影响学生健康全面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创新心理素质教育,将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起到重要推动力。对于学生培养来说,健康、完善的心理理念,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身习惯的养成起到重要推动力。如果想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就必须合理完善实施体育课程改革,通过及时有效引导学生对挫折等心理问题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实现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与人才培养理念的有效结合。当然,对于茶道精神理念融入来说,其不仅是一种精神理念和价值内涵,更是弥补当前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问题和不足的重要内容。对于体育教学活动来说,融入茶道精神,不仅丰富了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内容元素,同时也实现了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创新完善。当然,想要将茶道精神有效融入到整个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就需要结合学生成长和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不足,通过有针对性融入,进而实现茶道精神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理想融入效果。茶道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核心,无论是其中所具备的价值规范,还是实际影响力,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体育课程教学效果,就必须探究茶道精神的具体融入思路。

4结语

相对以往体育教学活动而言,如今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其需要注重将心理教育与体能教育综合性融入。因此,通过有效分析当前中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有针对性的体育教育活动,从而实现理想的培养效果。因此,以学生健全心理培养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具体切入点,创新体育课程教育的教学思维就极为必要。

参考文献

[1]张丽君.我国基础教育新体育课程实施效果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2):127-129.

[2]丁明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师课程观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3(15):119-122.

[3]李子建.实用型理念:一种深化的新课程改革发展观念[J].上海教育科研,2014(3):232-235.

[4]李雁冰.我国中小学推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立论基础[J].山东体育科技,2014(19):126-131.

体育活动成果第4篇

关键词:茶道精神;新体育课程改革;价值作用;体育教学;教学理念

通过对传统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具体的教学理念,还是相应教学元素,其均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随着当前我们对体育教学的价值作用认知日益成熟,如今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必须对其具体应用理念和价值规范进行创新和优化,通过丰富教学元素,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1当前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随着当前教学理念不断成熟,如今学生培养理念也在进一步成熟完善,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完善开展体育教学的作用和价值日益突出,尽管当前整个体育教学活动,无论是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完善性,还是整个体育教学体系的全面性都更为成熟,但是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其存在的具体问题和不足,从而影响了整个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价值。因此,认知当前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将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帮助。在传统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忽略了心理教育的有效融入,所以,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心理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因此出现了一些学生不能积极、乐观对待实际问题的现象,尤其是其心理素质较为脆弱,对其人生成长也带来了很大困难,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培养。首先,目前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对体育教育活动中,心理教育开展的重视程度,未能将心理教育活动纳入到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体系中。随着当前体育教学科学化、机制化日益全面完善,如今心理教育的价值作用日益重要,但是由于当前多数老师在开展体育活动时,其更多重点和精力放在了体育技能和知识的教学上,忽略了心理教育活动开展的价值作用,从而未能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有效解决。其次,当前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心理教育活动开展的有效重视。实际上,想要实现理想的体育教学结果,不仅要充分重视心理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也要充分注重选择合适的心理教育内容。心理教育活动不仅是教学内容上的合理选择和优化配置,更是创新教学形式,优化教学方法的具体教学行为。因此,创新心理教育形式,就极为必要。从目前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状况来看,心理教育的价值作用极其重要,无论是教学活动,还是教学内涵,其都需要充分有效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茶道精神作为我国传统的精神理念内涵,无论是茶道精神的具体元素内容,还是其价值理念。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如果能够将茶道精神融入到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其能够有效丰富体育教学最后,在整个体育教学心理教育活动中,其未能将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融入其中。实际上,与其他教学活动所不同的是,教学是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所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完善体育教学过程中,心理教育活动的实施思路,就极为必要。心理教育是从实际教学中存在问题而出发的教学活动。所以,心理教育活动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立足学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心理教育行为的具体实施思路。茶道精神作为重要的精神内涵,无论是其中所包含的精神理念,还是其中所具有的心理要素,其都是当前学生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理念。随着当前新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如今利用茶道精神内容,将为整个体育课程改革活动有效实施提供重要帮助。

2新体育课程改革推进的具体要求

从丰富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未能及时有效对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困难,进行有效解决,这就大大限制了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效果。从而使得多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和预防,进而限制了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实际参与效果。培养学生健全心理,不仅是当前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涵,同时更是当前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内容。因此,以学生综合心理培养为具体切入点,创新实施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行为理念及思路,就是当前新体育课程改革推进的具体要求。通过完善开展学生体育课程教学,从而实现整个体育教学体系创新完善。对于学生成长而言,有效开展新体育课程改革,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存在的具体压力,同时也能完善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完善开展教育。从当前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存在一系列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给予处理,其将对学生终身成长都将造成相应影响。所以,结合当前中学生教学活动的具体要求,创新体育课程改革教育行为的具体思路,就极为必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参与体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心理问题现象及具体成因进行分析,通过有效融入学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惯性问题和不足,进而实现体育教学与学生培养活动之间的系统化结合。当然,想要实现体育教学活动的理想效果,就不能脱离体育实践教学元素的有效融入,体育课程改革实际上是一种融入心理感受的改革活动,因此,无论是对这一理念进行认知和理解,还是优化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就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入手,通过创新体育教学思路,从而促进整个中学生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在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将具体的心理挫折问题融入到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从而提升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培养的理想效果。体育课程作为一门技能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的课程,对于整个中学教学活动来说,体育教学活动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完善的体育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效果,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因此想要实现体育课程教学的理想效果,就必须充分注重学生心理教育活动开展的实效性,通过将教学内容创新与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从而为整个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现理想效果奠定相应基础和条件。体育课程改革作为当前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创新体育课程改革健康教育的具体思路,直接关系到当前体育心理教育的完善度和科学化。

3茶道精神在实施新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教学阶段,实际上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无论是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还是心理素质的培养,都在这一阶段形成。体育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其作为体育教学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其具体的教学内容,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培养。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挫折等心理问题是其中较为常见的现象。而挫折的及时有效解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因此体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如果不能全面完善形成,其必然影响到学生在困难中的问题解决意识,同时更影响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价值作用。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完善培养和融入学生的心理素质,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理想效果。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体育课程改革的有效塑造,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学生的具体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在处理挫折和对抗活动时,以良好的心态融入到整个体育活动中。对于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来说,完善的心理素质教学与体能素质教育一样,都是影响学生健康全面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创新心理素质教育,将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起到重要推动力。对于学生培养来说,健康、完善的心理理念,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身习惯的养成起到重要推动力。如果想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就必须合理完善实施体育课程改革,通过及时有效引导学生对挫折等心理问题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实现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与人才培养理念的有效结合。当然,对于茶道精神理念融入来说,其不仅是一种精神理念和价值内涵,更是弥补当前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问题和不足的重要内容。对于体育教学活动来说,融入茶道精神,不仅丰富了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内容元素,同时也实现了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创新完善。当然,想要将茶道精神有效融入到整个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就需要结合学生成长和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不足,通过有针对性融入,进而实现茶道精神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理想融入效果。茶道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核心,无论是其中所具备的价值规范,还是实际影响力,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体育课程教学效果,就必须探究茶道精神的具体融入思路。

体育活动成果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影响因子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3-0122-03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领域有它的特殊矛盾,即“一定的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更好地使社会的要求同人们的思想品德水平保持一致,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真正达到教育人、引导人、感召人、改造人,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理论成果的转化是关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的转化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研究的内在要求,亦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时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研究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现实性与针对性,促进理论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实现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化,拓展受益者的广度、深度和效度,推进理论成果转化的规范化、科学化。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实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大众化,即通过理论成果转化,群众得以掌握理论,再外化到各种实践,实现自我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可以理解为:为了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而使人们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的影响,并且自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于实践的活动过程,从而实现人们的自我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经过转化的成果,最后都能被转化的接受主体内化和外化,产生精神作用和社会效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成功与否,转化效果的好坏受到其影响因子的促进或制约。总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受诸多因素影响,主要包括理论成果本身,转化观念,转化主体与转化客体,转化载体,转化管理部门,转化机制,转化环境,转化技术与手段等等。在此,主要对成果本身、转化主体、接受主体、转化载体以及转化环境等5个影响因子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本身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自身是影响成果转化的最基础的元素,是理论成果得以成功转化的前提条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本身数量的多少、质量的好坏决定了转化的主体和客体对成果本身的信任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本身,首先要系统、科学整理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界也非常关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尤其在200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升为一级学科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题立项、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以及形成的专著、学术论文等研究成果更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这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的转化效果,对现有理论成果的系统梳理和科学整理非常必要。其次要客观分析理论成果的质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社会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反映出研究主体的思想观念,表达了研究主体对当前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观点、见解和想法。所以研究主体的意识能不能客观反映出现实存在就决定了理论成果的质量以及理论成果的研究价值和社会价值。当前,很多研究主体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进行研究,有的人是为了获得更高的职称评级,有的人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金钱等物质利益。在这样的动机下产生的成果及其质量很难获得社会的认同,也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将这样的理论成果进行转化,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如果转化的接受主体接受到这样的成果所传播的信息,也不会有所共鸣,不会对其有正面的引导,更不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此外,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很多内容上都是重复、陈旧,脱离社会和实际生活的状况,理论成果缺乏创新性,并且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这样的成果不能对人们的现实生活进行指导,更不能在实践中发挥效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主体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一定社会主体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离开了一定的社会主体就不可能有任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主体就是转化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既不能简单地说教育者是转化的主体,也不能简单地说受教育者是转化的主体,而应该根据他们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履行的职能来判断他们是否是成果转化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转化主体作为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其主体构成可分为:1)政治集团。任何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通过政治集团来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活动也是在政治集团的领导下进行的。政治集团通过拟定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转化目标,设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转化的内容来贯彻和表达自己的意愿,组织转化活动,促使人们达到符合一定政治集团要求和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2)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他们负责把符合一定社会、阶级、政党要求的理论成果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传递给社会大众,对其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3)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并非总是以客体形式存在的,它具有潜在的主体资格。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后,受教育者接受到了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内容,之后将其内化成自己的思想,进行自我教育,并外化成良好行为。一旦受教育者自主地将转化的成果运用于实践活动,影响更多人的思想和行为时,受教育者就转变成了思想政治理论成果转化的主体。

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即在感化、鼓舞、推动他人前进的实践活动方面具有有效性的人。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主体除了组织和实施成果转化的活动,其本身的思想和行为对转化接受的主体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转化主体的主体性越强,其感化、鼓舞、推动人和主动组织、实施转化活动的能力就越强,理论成果转化的效果就越好。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接受的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施教活动和受教活动的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过程中转化主体是进行施教的一方,接受转化的主体就是接受的一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接受主体是转化主体的作用对象,转化接受主体的活动决定着这一转化能否实现和怎样实现。转化的接受主体可划分为个体接受主体、群体接受主体和社会接受主体。个体接受主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接受主体个人,如受教育者。群体接受主体是指在转化过程中的群体组织,如组织、团体、机构等。社会接受主体是指社会总成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转化要获得接受主体的内心认同并使得接受主体愿意接受理论成果,关键是要使转化符合接受主体的一定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又是由需要产生的。需要是人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需要是接受主体产生接受这个动机的精神原动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必须以成果转化接受主体为中心,而不能以转化主体的主观意愿和个人偏好出发。要调动接受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且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接受主体变为转化主体。另外,作为转化对象的转化接受主体,相对于转化目的的统一性,转化接受的主体具有个体多样性和思想状况多层次性的特点。所以在转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因接受主体不同而因人施教,根据主体接受程度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的成果进行转化。

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载体是成果转化的中介要素,是成果转化主体传播信息的手段和工具,它一方面使得转化主体的认识得到放大和延伸,另一方面也是转化接受主体的意识和想法向转化主体转移的通道和导体。列宁指出:“仅仅相互作用=空洞无用,需要有中介(联系)……一切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过渡而联系的,只有这样,才有整个世界(过程)的有规律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过程也是如此,所有的事物都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连接才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过渡。转化载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也随着变化而不断丰富。从最早的口耳相传,到后来随着造纸技术和印刷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印刷书籍、杂志、报纸等纸质载体,再到集计算机技术、声像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一体,融文字、图像、音响于一身的交互式网络,例如广播、电视、手机、网络等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载体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和内容,转化的载体越多,就说明转化的渠道越广泛,转化覆盖的面就会越大,影响的转化接受主体就相对来说会越多。

五、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的转化活动同其他的社会活动一样,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和发展的。转化的环境不仅影响转化的过程,还影响着在转化系统里的各个构成要素,例如转化的主体、转化的接受主体、转化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效果等等。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我国古代圣人孔子也曾经说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是思想形成和转化的外因,它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起着一个推动力的作用,同时环境对其进行约束和规范。当理论成果转化成人的行为并表现在社会环境中后,就会受到周围的舆论、法律、道德的检验,凡是符合社会要求和规范的行为就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从而给人一种持续下去的动力。反之,不符合社会要求和规范的行为就会受到人们的谴责、抑制,从而使人产生压力,使人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人与社会要求保持一致。所以,环境如果利用的好,就会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的转化,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养成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不同的影响因子担负者不同的功能,起着不同的作用,成果转化成功要通过转化过程中各影响因子对其他影响因子发挥促进作用表现出来。影响因子本身的好坏虽不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效果好坏,但在成果转化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以及是否得以成功转化中发挥着大小不一的作用。因此,要根据影响因子本身的特点,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其优势,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的有效转化。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冽宁哲学笔记[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体育活动成果第6篇

一、体育劳动成果具有重要的营销开发价值

(一) 通过营销活动,可为体育创造者带来经济收益

体育运动产生的劳动成果,是由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经营者、体育赞助者、体育科研人员、体育管理人员、体育传媒工作者等参与体育活动的公民和社会团体创作的,他们创作的成果只有通过市场开发、商业运作,尤其是通过运用营销手段的实施,才能使他们创作的劳动成果在实现社会效益的过程中,得以转化为经济效益,并获得经济收益。

(二)通过营销活动,可推进国家整体体育运动发展

通过商业化营销手段运作,可以使体育知识产权成果得以在实践中运用和推广,促进体育运动水平的普遍提高,同时也可以以此募集大量的社会资金,应用于体育成果的研发,反过来又会促进体育成果的产生,使国家的体育运动发展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建立这种营销开发机制,对体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将起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通过营销活动,可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

美国人尤伯罗斯对体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就是开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经济价值,他提倡广播电视转播权以及奥林匹克标志等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营销价值开发,使得体育活动爆发出了巨大的经济潜能,营销价值是当今体育知识产权经济价值中最具有开发潜力的价值之一。

(四)通过营销活动,可推进体育运动的健康顺利发展

体育劳动成果通过营销开发,可以使体育科技创新不断涌现并迅速推广应用,有效地防止对体育科技成果的滥用和随意歪曲篡改,使体育运动的发展得到稳定可靠的资金支撑。

二、体育劳动成果营销价值的可开发范围

(一) 体育学理论具有营销价值

体育学理论是体育知识和体育技术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在人类体育活动中,体育学既包含体育自然科学、也包括体育社会科学,在自然科学方面涉及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解剖、运动理学、运动医学、运动训练、运动测量和运动统计等理论,在社会科学方面包括社会体育、学校体育、体育经济、体育法学、体育伦理、体育美学、体育心理、体育史学、体育美学等理论,这些理论有多种存在形式,比如教材、论文、论著、课题成果等。通过运用体育理论的宣传、影响,进行有关体育活动营销,可以为体育活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运动技术具有营销价值

体育竞技比赛中核心的竞争因素是运动技术,无论是田径还是体操,无论是篮球还是排球,无论是游泳还是滑冰,技术是取胜的关键。技术包括技艺和技艺的难度两个方面。有时技艺的独创性就是一种知识产权,依靠别人掌握不了的技术水平,就可以推进自身体育项目的发展走在竞争队伍的前列;同时技艺的难度也是一种知识产权,难度系数越大,掌握的人越少,竞争取胜就越有机会。因此每一项技术成果,如果通过营销手段进行开发,就会使技术获得经济效益,从而展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

(三)训练方法具有营销价值

训练方法决定了运动员竞技技术提高的程度,一些创新性的训练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运动员的运动潜能,决定着竞技水平提升的速度。比如军事训练的原理迁移到运动训练中的方法,从严、从难、实战的训练方法、男运动员陪练女运动员的方法等,都是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对于竞技水平的提高都具有很高的价值,也会取得明显的经济收益。

(四)体育项目具有营销价值

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是长期以来由劳动人民创造的劳动成果。这种成果应当是这些项目仅限于我国才有,或其发祥地源于我国的项目,有三类运动项目,一是已经列入国家正式比赛的项目,比如武术、中国式摔跤、龙舟、中国象棋、围棋、风筝;二是我国民间体育项目,尚未列入国家正式比赛的,仅在于民间广泛开展的,如跳绳、拔河、舞龙气功踢踺子、舞狮等;三类是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这些项目仅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其他地区和民族开展较少。我国民族体育项目上数量众多,风格各异。有壮族僚球、抢花炮,藏族响箭,朝鲜族跳板,维吾尔族达瓦孜,羌族推竿,佤族的打陀螺,彝族跳火绳,拉祜族射弩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民族体育项目近千种。这些具有知识产权特征的特殊体育项目,如果应用于商业活动,通过营销手段的运作,就会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另外,体育商标、体育法发明专利以及体育科研人员创作、研制出体育作品、体育器材、体育实验设备、体育运动技术、体育运动药品等都是重要的劳动成果,它是营销价值开发的重要范围。

三、体育劳动成果营销价值的开发策略

(一) 国家应完善体育劳动成果保护的法律法规,尤其应从立法上为具有知识产权地位的劳动成果的营销价值开发奠定提供保障

要从完善法律法规方面加强体育知识成果的所有权的保护,对于重大体育活动中的体育成果,应当以公告、法规的形式对其中有价值的知识成果进行产权保护范围界定,是其放在法律层面的保护范围之内。只有产权范围界定清楚了,价值开发才有依据。

(二)要寻求体育劳动成果营销价值开发的突破口

体育劳动成果有各种形式,它包括物质形式的体育器材、体育工具,也包括技术形式的动作要领、训练方法等多种形式,要从其存在的潜在价值挖掘入手,结合市场需求,以社会需求为突破口,进行成果应用,使其产生经济价值或社会价值。

(三)要充分利用营销策略进行价值开发

体育活动成果第7篇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领域有它的特殊矛盾,即“一定的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更好地使社会的要求同人们的思想品德水平保持一致,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真正达到教育人、引导人、感召人、改造人,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理论成果的转化是关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的转化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研究的内在要求,亦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时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研究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现实性与针对性,促进理论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实现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化,拓展受益者的广度、深度和效度,推进理论成果转化的规范化、科学化。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实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大众化,即通过理论成果转化,群众得以掌握理论,再外化到各种实践,实现自我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可以理解为:为了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而使人们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的影响,并且自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于实践的活动过程,从而实现人们的自我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经过转化的成果,最后都能被转化的接受主体内化和外化,产生精神作用和社会效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成功与否,转化效果的好坏受到其影响因子的促进或制约。总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受诸多因素影响,主要包括理论成果本身,转化观念,转化主体与转化客体,转化载体,转化管理部门,转化机制,转化环境,转化技术与手段等等。在此,主要对成果本身、转化主体、接受主体、转化载体以及转化环境等5个影响因子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本身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自身是影响成果转化的最基础的元素,是理论成果得以成功转化的前提条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本身数量的多少、质量的好坏决定了转化的主体和客体对成果本身的信任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http://理论成果本身,首先要系统、科学整理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界也非常关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尤其在200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升为一级学科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题立项、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以及形成的专著、学术论文等研究成果更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这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的转化效果,对现有理论成果的系统梳理和科学整理非常必要。其次要客观分析理论成果的质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社会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反映出研究主体的思想观念,表达了研究主体对当前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观点、见解和想法。所以研究主体的意识能不能客观反映出现实存在就决定了理论成果的质量以及理论成果的研究价值和社会价值。当前,很多研究主体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进行研究,有的人是为了获得更高的职称评级,有的人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金钱等物质利益。在这样的动机下产生的成果及

转贴于 http://

其质量很难获得社会的认同,也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将这样的理论成果进行转化,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如果转化的接受主体接受到这样的成果所传播的信息,也不会有所共鸣,不会对其有正面的引导,更不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此外,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很多内容上都是重复、陈旧,脱离社会和实际生活的状况,http://理论成果缺乏创新性,并且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这样的成果不能对人们的现实生活进行指导,更不能在实践中发挥效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主体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一定社会主体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离开了一定的社会主体就不可能有任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主体就是转化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既不能简单地说教育者是转化的主体,也不能简单地说受教育者是转化的主体,而应该根据他们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履行的职能来判断他们是否是成果转化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转化主体作为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其主体构成可分为:1)政治集团。任何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通过政治集团来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活动也是在政治集团的领导下进行的。政治集团通过拟定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转化目标,设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转化的内容来贯彻和表达自己的意愿,组织转化活动,促使人们达到符合一定政治集团要求和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2)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他们负责把符合一定社会、阶级、政党要求的理论成果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传递给社会大众,对其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3)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并非总是以客体形式存在的,它具有潜在的主体资格。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后,受教育者接受到了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内容,之后将其内化成自己的思想,进行自我教育,并外化成良好行为。一旦受教育者自主地将转化的成果运用于实践活动,影响更多人的思想和行为时,受教育者就转变成了思想政治理论成果转化的主体。

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即在感化、鼓舞、推动他人前进的实践活动方面具有有效性的人。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主体除了组织和实施成果转化的活动,其本身的思想和行为对转化接受的主体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转化主体的主体性越强,其感化、鼓舞、推动人和主动组织、实施转化活动的能力就越强,理论成果转化的效果就越好。

转贴于 http://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接受的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施教活动和受教活动的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过程中转化主体是进行施教的一方,接受转化的主体就是接受的一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接受主体是转化主体的作用对象,转化接受主体的活动决定着http://这一转化能否实现和怎样实现。转化的接受主体可划分为个体接受主体、群体接受主体和社会接受主体。个体接受主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接受主体个人,如受教育者。群体接受主体是指在转化过程中的群体组织,如组织、团体、机构等。社会接受主体是指社会总成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转化要获得接受主体的内心认同并使得接受主体愿意接受理论成果,关键是要使转化符合接受主体的一定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又是由需要产生的。需要是人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需要是接受主体产生接受这个动机的精神原动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必须以成果转化接受主体为中心,而不能以转化主体的主观意愿和个人偏好出发。要调动接受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且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接受主体变为转化主体。另外,作为转化对象的转化接受主体,相对于转化目的的统一性,转化接受的主体具有个体多样性和思想状况多层次性的特点。所以在转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因接受主体不同而因人施教,根据主体接受程度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的成果进行转化。

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载体是成果转化的中介要素,是成果转化主体传播信息的手段和工具,它一方面使得转化主体的认识得到放大和延伸,另一方面也是转化接受主体的意识和想法向转化主体转移的通道和导体。列宁指出:“仅仅相互作用=空洞无用,需要有中介(联系)……一切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过渡而联系的,只有这样,才有整个世界(过程)的有规律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过程也是如此,所有的事物都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连接才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过渡。转化载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也随着变化而不断丰富。从最早的口耳相传,到后来随着造纸技术和印刷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印刷书籍、杂志、报纸等纸质载体,再到集计算机技术、声像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一体,融文字、图像、音响于一身的交互式网络,例如广播、电视、手机、网络等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载体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和内容,转化的载体越多,就说明转化的渠道越广泛,转化覆盖的面就会越大,影响的转化接受主体就相对来说会越多。

五、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的转化活动同其他的社会活动一样,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和发展的。转化的环境不仅影响转化的过程,还影响着在转化系统里的各个构成要素,例如转化的主体、转化的接受主体、转化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效果等等。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我国古代圣人孔子也曾经说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是思想形成和转化的外因,它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起着一个推动力的作用,同时环境对其进行约束和规范。当理论成果转化成人的行为并表现在转贴于 http://

优发表网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