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合集7篇)

时间:2024-01-11 16:56:09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第1篇

大力发展内需市场

“在保持出口份额基本稳定的同时,将大力培育和扩大国内麻纺织产品的消费需求,拓宽并丰富内销市场的麻纺织产品领域及品种,增加麻纺家用、产业用的比重。调整进出口比例结构,由‘十一五’时期80%外销和20%内销,到‘十二五’实现50%外销和50%内销。这个比例结构恰当,有利于内外销市场协调发展。”中国麻纺协会会长许吉祥表示,今后麻纺协会将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掌握后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观念的变化趋势,采用多种手段和媒介加大麻纺织消费文化的宣传,创造和培育“麻时尚”的消费文化氛围,使更多的消费者了解、认识和喜爱麻纺织产品。并以实行“稳定低端市场、开拓中端市场、突破高端市场”的品牌建设工作思路和“名牌大众化”的销售理念,实施麻纺织品牌战略,培育若干麻纺织品牌企业,加快提高麻纺织自主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带动产业升级。

面对原料紧缺问题,许吉祥表示“十二五”麻纺协会将加强麻纤维良种培育,建立优质原料基地。加强麻类作物良种培育研究,建立和完善种植规模与麻纺织加工业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在东北、新疆及云南等亚麻资源产区,建设亚麻良种繁育和作物种植产业化的亚麻原料基地;在湖南、四川及江西等苎麻资源产区,建设苎麻优质作物种植产业化的苎麻原料基地;在湖南、广西加强苎麻高细纤维品种、黄麻长(圆)果良种培育;在安徽、黑龙江、新疆、湖南进行汉(大)麻良种选育复壮、竹原纤维新品种和罗布麻人工种植等良种选育研究等;完善现有基地的各项配套设施,建立健全相应的研发检测中心和运输(销售)渠道。

与此同时,还将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产业资源整合。以满足市场需求的终端产品为突破口,加快国有麻纺企业经济布局的调整,加大国有麻纺企业战略性改组的力度,促进麻纺企业的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鼓励民营、个体、外资等非公有制企业、科技型企业和都市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对能够提供工艺技术、设计创意和信息服务的企业采取支持政策;

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重点培育若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国际品牌影响力和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麻纺织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在产业链比较完整、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鼓励建设产品技术研发中心与检测中心,发挥资源优势和整体优势,提升我国麻纺织企业在国际供应链中的地位。

科技创新实现高效竞争

“科技创新是推进麻纺‘十二五’期间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更是增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比和提高生产企业的盈利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许吉祥指出,麻纺行业要多途径、多方式地争取政策技术、资金信贷支持,加大对麻纺落后设备的更新置换和对先进设备的引进研发,加强纺织机械关键设备开发与应用,加强对高效节能的麻纺织工艺设备的联合开发,重点解决苎麻纺和黄麻纺技术设备严重落后的问题,缩短工艺流程,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劳动力成本。

其中,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促进科技进步,重点是攻关一批关键技术并促其产业化:麻类作物良种培育和种植技术;麻类作物种植收获成套设备技术:亚麻雨露有机麻技术:麻纤维生物脱胶清洁生产工艺;苎麻前纺加工技术和专用设备的研发:嵌入式纺纱技术在棉、麻纺行业的工艺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先进高效、低耗、环保的麻类纤维纺纱专用技术及装备;麻纤维染整工艺技术及特种助剂;麻类脱胶废水处理与综合利用。

在促进麻纺产业链延伸,加大终端产品的开发力度方面,要提高麻纺产品附加值,提高麻纺服装、针织、民用、军用、产业用纺织品比重,扩大内需市场,重点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麻类纤维新型脱胶技术,包括麻类纤维生物/物理脱胶工艺,麻类纤维短流程快速脱胶技术,苎麻“减量脱胶”工艺、技术及装备等;亚麻无氯脱胶及色纺纱清洁生产技术:高档苎麻纺织面料染整加工及废水处理技术;黄麻纤维精细化处理技术;麻类纤维与多种纤维混纺、交织工艺和高档针织产品技术。

与此同时,建立和完善创新激励制度,加强产品技术创新与设计创意中心建设;引进先进管理制度,培养优秀管理人才,提高麻纺企业生产经营、技术质量和资源管理水平,重视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抓紧行业创新型和管理型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抓住现阶段电子化、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机遇,增强麻纺织企业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为麻纺行业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跳跃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行业自强离不开政策扶持

“作为中国纺织服装工业的特色传统行业,如今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麻纺行业在做好自身结构调整、技术进步、行业自律的同时,更需要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许吉祥建议,麻纺在麻纺织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重点创新项目应享受国家创新中小企业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应给予技术创新基金专项资金支持。特别是将麻纺织技术装备研制列入国家重大纺织技术装备项目,重点落实苎麻纤维加工和纺织先进技术设备研制项目;将麻作物种植、收割(剥麻)等机械研制列入国家农机开发项目。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第2篇

关键词: 绍兴纺织行业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应对策略

出口退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已报关离境的出口货物,由税务机关根据本国税法规定,将其在出口之前生产和流通各环节中已经缴纳的国内增值税或消费税等间接税税款退还给出口企业的一项税收制度,其目的是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避免对跨国流动物品重复征税,从而促进该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出口贸易。与进口应足额征税相适应,对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是国际通行的作法,各国普遍采用此项政策,来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一、绍兴纺织行业的现状

纺织业是绍兴支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绍兴纺织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绍兴已成为全国纺织工业发展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地区之一,形成了极具规模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产生了较强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裂变效应。绍兴纺织行业的产业链条比较完整,从化纤原料、纺织机械到纺织加工、印染和后整理,再到服装服饰加工等,与纺织相关的行业都比较发达。

二、绍兴纺织品行业发展的优势特点

(一)拥有良好的技术创新体系。

目前绍兴纺织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包括2家为众多企业服务的研发机构――绍兴县纺织科技创业中心和袍江工业区的纺织孵化中心,42家为本企业服务的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0余家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的产、学、研企业,他们正在为积极推进整个纺织产业进步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近三年来,绍兴纺织行业的新产品开发速度大大加快,新产品产值以年均32.3%的速度递增;新产品产值比重不断提高,已有不少企业获得了国家授权专利。

(二)产业集群效应显著。

由于纺织工业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对改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产生了积极效果,绍兴的纺织行业正在形成向大企业集聚、向区域块状进一步集聚的格局,产业集群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目前绍兴地区已形成14个纺织集群,其中6个块状完成销售收入都在100亿元以上,每年完成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另有5个块状完成销售收入在30亿―50亿元之间,二者较以前集聚度有较大提高。

(三)贸易市场不断扩大。

我国加入WTO以后,出口市场成为绍兴纺织产业不断发展的主要拉动力,在2000―2005年纺织品服装出口以年均41.2%的速度递增,大大快于同期产值增长速度,纺织出口对纺织产值增长贡献率为26.4%。目前绍兴已有近1600家有自营出口的纺织企业,其中出口额超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110家;有近70家生产企业在国外设立了营销窗口,部分企业在国外设立多个营销窗口。从出口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居主导地位,比重达88%,显示出绍兴纺织行业产业链自我配套能力在不断增强。

三、绍兴纺织品行业存在的问题

绍兴纺织工业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受资源、能源及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这既有纺织业长期积累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又有受纺织行业宏观环境影响、企业观念落后、创新能力不强、先进管理手段缺乏等因素所形成的原因,这些问题日益制约着绍兴纺织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纺织产品档次不高,结构不够优化。

绍兴的纺织工业经济虽已形成了一些产业集群,但产品档次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由于常规丝生产的化纤产品目前仍有着一定的市场容量,因此大部分织造企业所生产的化纤面料基本以常规丝生产的普通面料为主,麻、毛、丝、绒等纺织品比重较小;同样,印染业也承接了织造业的发展模式,也是以普通涤纶和涤棉产品印染为主,麻、毛、丝、绒的印染能力不足、水平不高。此外,由于企业发展集中在同一个档次、相同市场领域竞争,导致相互间压价竞争,最终出现“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的情况。

(二)纺织业缺乏自主品牌,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不足。

品牌、设计等上游环节往往是高附加值环节。绍兴的纺织企业争创名牌意识较强,但运作水平不高,普遍缺乏现代化的品牌营销手段,没有真正挖掘品牌产品所应有的内在价值,具有一定知名度品牌的企业较少。纺织产品的开发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企业更注重生产性投入,在后劲培育和新品新技术的研发投入上不够,绍兴中等规模以上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0.7%,远远落后于先进发达地区3%―5%的投入比重。绍兴的纺织企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很少,绝大部分企业技术开发停留在“引、仿、跟”上,没有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影响了绍兴纺织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产能过剩现象日益显现。

一些纺织企业片面追求规模、产值的高增长,盲目铺摊子,低水平上项目,“同质化”生产、“同构性”发展普遍存在,而人才、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滞后,使产业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失衡。纺织产品需求更新加快,但各个环节的产品研发没有及时跟进,加上在整个纺织产业链中各企业相互间缺乏有机的协作,致使绍兴现有纺织产业链各环节的生产能力明显过剩。又由于低水平、粗加工能力快速增长,加剧了纺织品市场的无序竞争,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企业经营风险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出口退税上调带来的影响及预测

2009年2月1日,我国将纺织行业的出口退税率由14%上调至15%,根据相关研究,出口退税率上调l%,会引起绍兴纺织行业出口贸易额指数增长约1.26%。加之由于出口退税率的提高,直接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如果单纯考虑出口退税率上调的影响,通过计算,可以预测绍兴纺织行业的营业利润率应在3.57%左右。

但是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首先,由于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向实体经济蔓延,美欧日三大经济体陷入衰退的边缘,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影响也在进一步显现,世界经济下行已成定局,世界银行、IMF等组织根据各国持续恶化的经济指标不断下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IMF对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最新预测为2.2%,世界银行的预测为1%。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将持续,纺织行业在这样的背景下,需求也正在逐渐缩减。

其次,原材料价格上涨。近年来,绍兴进口主要化纤原料如PTA、MEG等数量不断上升,价格也不断上涨;同时受美国取消棉花出口补贴的影响,美国棉农出口意愿降低,从而造成国际棉花供给紧张,棉花价格上扬。纺织服装行业原材料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强,进口价格不断上升,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最后,劳动力成本增加。绍兴的纺织品在过去大多凭借使用外来廉价劳动力来降低成本,随着2008年开始实施的新《劳动法》,过去不合理的用工模式逐步得到调整,这其中的代价就是使得纺织工业的劳动力成本增加,使得中国在廉价劳动力方面失去竞争优势。据统计,2008年纺织用工成本增加幅度在20%―30%之间。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在商品出口结构没有实质性改变的情况下,营业利润率必然会较理论上得出的数据有大幅度下降,这种利润率水平已经基本迫近行业的生存线,因此,国家应及时进一步上调出口退税率,帮助纺织企业度过危机。

五、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应对策略

企业不能把出口退税当作唯一的救命稻草,因为尽管退税调整短期内会改变利润水平,但是中长期来看,利润水平更多地取决于纺织服装行业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比较优势和行业的自身特点。绍兴的纺织企业应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当地政府也应该积极帮助企业拓宽市场,引导企业优化产业结构,积极为纺织企业出谋划策。

(一)加强品牌建设,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

作为纺织大市,绍兴的纺织产品一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局面。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在近些年不断地出现在绍兴市场,但是在国际市场上却鲜有绍兴生产的名牌纺织产品的身影。再加上绍兴正在逐渐失去劳动力和原材料方面的成本优势,在纺织品一体化的时代,国际纺织服装市场已不缺产品,品牌产品和名牌产品将成为竞争的法宝。为此,绍兴的纺织行业应采用国际化的品牌营销手段,加大产品设计、营销运作力度,进一步提高产品知名度。通过区域品牌的创立,提高绍兴纺织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

(二)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

绍兴纺织企业一方面应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设计人才,争取尽快在纺织工业信息化建设、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纺织装备自主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纺织行业的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另一方面要合理引进先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企业可以通过从国外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产业,不断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同时将高科技注入纺织品等传统产业,增强纺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采用高新技术进行嫁接,以提高现有纺织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高速化与稳定性,使出口纺织产品质量保证有更为可靠的基础。只有加大研发能力,把自己产品的特色打出来,才能在市场上占有稳固的一席之地。

(三)积极拓宽市场,增加纺织品销路。

绍兴纺织企业一方面要积极开拓国际新兴市场营销份额,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从出口市场结构看,目前绍兴的纺织企业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市场,容易导致同一出口市场的过度竞争。现阶段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欧美市场纺织服装订单明显萎缩,企业应适时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新的市场。绍兴纺织企业可以把对口产品销往拉丁美洲、非洲、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以此来扩大销路。此外纺织企业要尽快开发能够适应国内需求的内销产品,从而减少企业因出口退税率调整而造成的影响。

(四)加强龙头企业的培育,加快产业集聚推进。

政府要帮助绍兴现有的纺织龙头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战略经营,鼓励实施资本经营和人才经营,促进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同时要加强对现有成长型优势企业的培育,进一步营造争优创先的发展氛围,力争使其成为绍兴纺织企业的中坚力量。政府还要加强块状经济集群推进,注重产业间的分工向产业内的分工拓展,制成品贸易向专业性加工和服务贸易扩展,大力鼓励技术、贸易龙头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提升块状区域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张芝萍.出口退税调整对纺织业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北方经济,2007,(03).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第3篇

多层面健全机制,保障指数规范运行

中国・柯桥纺织指数编制办公室(以下称“指数办”)以严谨求实的态度确保指数科学编制,在数据采集系统、指数编制方法和指数分析(包括基期数据调整、代表品扩容更新、数据采集队伍调整加强、填报商户和采集天数增加、加权方法改进、定期编辑信息专刊)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完善工作,使指数编制工作走上了稳定和规范的正轨。

全面实施扩容方案。去年,绍兴县联合轻纺城股份公司和绍兴县工商局轻纺分局,对轻纺城范围内的15个市场15000余户商户和采购商进行全面的纺织品种清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全面采集点扩容工作,采集点由300个提高到1141个,代表品由500种增加到1947种,更为全面地反映市场特点和行情走势。

合理分配改进市场布局。结合绍兴县政府开展的“划行归市”工程,按照市场分区规划,快速调整原有市场纺织品抽样布局,以“划行归市”试点市场交易特色为参照,在主要市场区域设立市场采集办公室,加大抽样采集力度和人员配备,更加合理地布局信息采集商户。

规范信息填报流程。针对加入新旧两批采集点商户,采取“双轨制”采集模式,对老商户在报送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市场行情变化反馈,对新商户主要以日常的数据采集为主,待关系融洽后逐步开展深入合作。完善数据审核方法,创新网络直报模式。实施三级数据审核方式,加大抽样调查频率和加强监督复查力度,对输入的数据采取商户、采集员、入场指导员负连带责任。针对日新月异的上市产品,逐步建立新产品网络实时报价系统,及时跟踪市场流行趋势和时尚风向,为经销、采购、生产等多个商贸机构提供准确及时信息。同时,借鉴企业信息数据统计网络报送系统,在省内建立首个指数网络直报系统,简化商户填报流程,逐步形成信息网络传递,无纸化办公。

多领域增进合作,发挥指数行业优势

柯桥指数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仅树立了自身的品牌形象,并通过多领域合作运用,进一步强化了行业地位。

设立浙江工商大学实习基地。去年,指数办和浙江工商大学紧密合作,建立国家特色专业(统计学)实习基地,使“中国・柯桥纺织指数”发展有了完善的理论基础和可持续性的后备力量,走上一条产学研结合的新路。

参与国家纺织标准的制订。立足于轻纺城市场品种优势,指数办根据自身特点与纺织工业协会积极合作,参与纺织品分类标准的市场调研活动,并建立了纺织品基本数据库,还参与承办了2009全国纺织质量与标准会议。

加强同行交流研讨。调研盛泽丝绸市场发展状况,与盛泽丝绸指数、绸都网人员共同探讨在立足特色市场经济之上的全新指数发展规划,对指数未来发展方向取得一致看法。

探索网络搜索模式。与谷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利用谷歌在网络搜索方面领先优势,将柯桥纺织指数推广开去,逐步树立国内外品牌形象,并开展网络工作人员培训。

探索与金融、企业合作模式。与绍兴县人民银行合作,利用指数专业领域的权威优势,反馈国家政策导向在行业内的积极效果和前景预测,参与人民银行关于轻纺城的课题探讨。同时,通过各类指数服务载体为企业服务,宣传企业品牌,推广企业产品。

拓展宣传渠道,提升指数专业形象。利用春秋两季纺博会宣传平台,发放指数介绍、信息专刊、加盟邀请函的多种宣传资料,扩大指数在市场商户、国内外企业中的影响范围,加深指数的专业形象,并在会后及时与客商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在原有的中英文版网页同步更新的基础上,突出指数主要信息图表,跟踪指数工作动态,及时非常规品种价格资讯,改版后网站日访问量一直保持在1100以上。信息专刊在面向市场商户、纺织企业、贸易公司的基础上,增加了与各地商会、国内著名服装市场、纺织行业协会间的发送途径,一些台湾客商和港澳专业机构也纷纷来函索要。增加市场商户中的信息资料投放范围,放置指数信息宣传架,将更多的行业资讯信息提供给广大客商。同时,在《纺织服装周刊》等媒体开设专版。在纺织主要行业论坛全球纺织网论坛、中华纺织网论坛、中国纺织网论坛转帖指数实时评析报告并建立互联关系,形成民众了解、行业关注的氛围。

多方面改进完善,提高前瞻能力

柯桥指数两年来,已成为行业风向标。为保证指数编制工作长期有效运行,继续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发挥资讯、建议、参谋的作用。指数办明确2010年为柯桥纺织指数的巩固提高年。

数据质量是指数工作的生命,提高信息采集员的专业和职业素养,才能保证第一手信息采集数据准确。今年将抓好抽样经营户培训,抓好基础薄弱的市场、市场分管指数领导、入场指导员、采集员重点培训,确保专业培训不少于100人。

我们也看到,由于受季节、行情、时尚等因素影响,商户主要经营品种较难稳定,因而采集的数据较难保证长效性和一致性。还由于多数商户担心填报数据与其他企业信息产生冲突,部分在市场中占有较高比重和引导行情的商户未成为指数采集点,因而采集商户的代表性有待提高。

市场调研活动还要增加。指数是反映整个中国轻纺城市场的晴雨表,针对市场特定品种特定行情进行调查活动,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市场,切实发挥指数作用和提升指数的行业形象。同时,扩大指数覆盖面,目前的指数仍集中在国内纺织品交易的龙头――中国轻纺城,尚未开展在外部市场和企业间的拓展,还缺少具有行业领导地位的知名企业加盟。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第4篇

行业洗牌高端产品优势明显

刘家强表示,“从2011年的形势来看,棉纺机械形势不是很乐观,棉纺成套设备销售情况也不乐观。在纺机企业中生产中低档水平的产品企业生存面临危机,急需转型,但在新兴领域的开拓上仍有诸多不利因素。”从目前遇到的瓶颈来看,刘家强认为,首先关注点是在棉纺行业,棉纺行业前几年爆炸式增长,2011年下半年以来,由于用工问题、能耗问题、投资环境问题以及出口问题,棉纺行业不是很景气,棉纺装备的销售受到较大的冲击,销售下滑严重,企业订单普遍不好,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并且下降幅度较大。进入3月份以来,去年同期基本能够保持半年订单合同已经签订,今年第一季度的订单也很难保证。其次,从纺织机械中低端产品来看,中低端机械产品明显退出市场,销售情况更加严峻。以经营普通纺机产品为主的企业很多停工半年以上,甚至退出市场,纺机行业出现大洗牌。面对新兴领域的装备,虽然具有市场潜力,但刘家强表示纺织机械市场的开拓也仍然存在不利因素,对高性能纤维和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机械产品开发上开发能力不足。从产业结构调整来看,纺机行业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零散,市场开拓能力比较滞后。另外,刘家强还提到,之前大家普遍把目光投放在销售情况较好的服装和家纺机械产品上,实际上,产业用纺织品的机械装备企业的量比较少,都由企业自身来承担科技改造和设计定制,由于量上的限制,对后道形成制约。

在诸多危机的背后,刘家强强调我们还应该看到,纺织机械行业的诸多亮点。首先,高性能的纺织机械用户需求量旺盛,包括棉纺成套装备、织造机械,但由于用工问题、效率问题、能耗问题等原因,领头企业产品的水平比较先进,满足了纺织企业改造的需求,企业的市场份额在提升。化纤长丝领域今年的形势比较乐观,装备水平提升以后能够为产业链后道企业提供更优质的化纤长丝原料和加工手段。其次,产业用纺织品后道市场增长点明显,带动了纺织机械的销售增长。在我国的纺机企业中,处于市场尖端的高水平企业运营良好,虽然产品价格较高,但走出了长期依赖低价竞争的弊端。同时,纺织工业的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非常明显,2011年是纺织机械设备进口最高的一年,我国纺织行业对高性能纺织机械设备的需求市场不断扩大,纺织企业继续提升技术装备的水平来解决严峻的用工问题,这无疑推动了我国纺机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水平提升。长期以来对我国纺机企业形成较大压力的国外纺机企业在我国的市场份额也在发生变化,国际纺机企业经过竞争,在我国纺织市场剩下的是几家最顶端的纺机企业,中低端企业也被逐步挤出国内市场,这对我国纺织市场来说也是利好因素。

把握中高端重科技创品牌

针对行业的发展形势和特点,刘家强强调,《意见》中最重点的部分即明确了“十二五”纺机行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意见》中指出首先,积极推进纺织机械行业结构调整。提高纺织机械行业的创新能力,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突破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培育、技术服务、专门化分工等制约行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和生产业。推进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和规模化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总体设计、成套能力和系统服务功能的大型企业集团(总承包商),促成一批专业分工明确、特色突出、配套制造能力强的中小型企业发展壮大。

第二,发展高端纺织技术装备。加快高性能纤维成套技术工艺装备、产业用纺织品装备、高效节能绿色环保技术装备、高性能纺织机械专用基础件等高端纺织技术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大毛麻丝等天然纤维纺织机械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重点发展8类高端纺织技术装备,加快50项纺织机械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积极推广38项纺织机械先进适用产品和技术。

第三,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改革和改进创新机制,以纺织行业的需求和科技进步为引导,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链,建设新型的创新联盟组织;提升企业技术中心的研发能力: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发和应用。

第四,提高纺织机械行业制造工艺水平。加强纺织机械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纺织机械企业的工艺技术进步和机床数控化率;推广精密铸造、精密冲压、粉末冶金、塑料注塑等精密成型工艺,提高精密加工技术水平;推进适合行业特点和管理要求的信息化管理软件应用和先进设计软件的应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第五,提升产品可靠性。加强可靠性工作的推动力度,提高行业、企业对可靠性的认识。企业决策层高度重视,推动从产品设计、制造、外协、外购、装配、安装调试和售后服务等全方位的可靠性提升;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行业积极组织制定主要产品的可靠性评价技术规范文件,开展可靠性的培训和经验交流,推动第三方的可靠性认证。

第六,发展和稳定人才队伍。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通过选拔、教育、培训、实践和引进等方式,稳定人才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全局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领军人物、工程技术人员等组成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打造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形成以高层次人才队伍为领军,一线技能人才为基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资源队伍。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第5篇

近年来,我国纺织行业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但资源、环境和贸易摩擦等制约因素加剧,行业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为保持我国纺织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现就加快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的有关意见通知如下。

一、纺织行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意义重大

“十五”时期是我国纺织行业快速发展的五年。2005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量2690万吨,比“九五”末增长近一倍,占全球纤维加工量的36%以上。纺织品服装出口1175亿美元,比“九五”末增长1.3倍,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24%左右。同时,纺织产业结构有所改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运行质量和效益逐年提升,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已经形成。纺织行业在增加就业、工业反哺农业、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行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日渐突出。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全行业研发投入不足销售收入的1%,高新技术和高端纺织设备大部分依赖进口;品牌设计和自主营销能力薄弱,产品出口主要是贴牌加工,自主品牌进入国际市场刚刚起步。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化纤常规产品产能增长较快,而功能性、差别化纤维供应不足,配套原料发展滞后;在衣着、家用和产业用三大纺织产品中,劳动密集的服装加工竞争激烈,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用纺织品比重较低;企业小而散,市场竞争力不强,大型企业普遍缺少核心技术和跨国配置资源能力;中西部差距依然较大。三是资源、环境约束对产业发展形成较大制约。棉花、化纤原料缺口不断加大;纺织用水量已居制造业前列,而水的重复利用率却落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污染物超标排放现象依然存在。四是市场竞争不规范。由于劳动保障、环保等法律法规执行不平衡,造成了不同地区、不同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既加剧了部分地区低水平产能的扩张和原料供求矛盾,也影响了优势企业竞争力的发挥。

面对国内外新挑战和行业结构性矛盾,当前大力推进纺织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升级,意义十分重大。不仅是进一步巩固和发挥我国纺织行业竞争优势,保持纺织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纺织结构调整的指导原则和主要目标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纺织行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外经济的稳步增长为我国纺织行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资源环境约束和贸易摩擦等因素增加了行业调整升级的内在动力,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为纺织行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纺织行业要紧紧抓住当前的战略机遇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国家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的总体要求和原则,全面推进技术进步,加快自主创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规范市场竞争环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

(一)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则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纺织行业市场化程度高、竞争充分,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竞争,促进优胜劣汰。

2、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巩固、发挥和提升纺织行业现有的竞争优势,加快发展先进工艺、技术和产品。通过创新发展、淘汰落后能力,实现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3、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信贷政策调节和财税政策支持,全面执行劳动保障、环保、资源节约、税务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市场竞争环境,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二)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

到“十一五”末,纺织纤维加工总量达到3600万吨,比“十五”末增长35%左右;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60%以上;万元增加值的能源消耗下降20%;吨纤维耗水下降20%。行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优势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三)结构调整的重点

1、加快技术结构调整,提高产品附加价值。一是加强对高技术、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和纺织先进加工技术、清洁生产技术以及行业关键设备的研究开发,使重点纺织加工技术和装备制造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是加快企业ERP、电子商务平台和在线控制等技术的研究推广,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和市场快速反应能力;三是加强上下游产业链整合和产学研结合,创新经营模式,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纺织品服装供应链中的地位,提高产品附加值。

2、加大原料结构调整,实现原料的多元化。一是加快PX、MEG、CPL等化纤原料建设,提高化纤原料自给率;二是加大对麻、毛、竹等非棉天然纤维及新溶剂粘胶、聚乳酸等再生资源纤维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广;三是开展废旧聚酯及再生纤维的回收开发利用,提高天然及再生资源类纤维使用比重。

3、加快重点行业调整,推进结构优化。一是继续拓宽纺织产品应用领域,大力发展医用、汽车用、建筑和过滤材料等产业用纺织品,培育纺织新的增长点;二是加大化纤行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发化纤的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到2010年化纤差别化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40%;三是重点发展棉纺高支纱、精梳纱和特种纱线,扩大非棉纤维使用范围,使无接头纱、无梭布比重由“十五”末的50%左右提高到70%,高档服装面料自给率进一步提高。

4、提高纺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推进纺织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到2010年,单位产值纤维使用量下降20%,吨纤维耗水下降20%。加大染整、化纤等行业废水、废气污染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做到稳定达标排放,实现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5、大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重点支持、大力培育一批在品牌设计、技术研发、市场营销渠道建设方面的优势企业;鼓励创建具有公共属性的行业品牌、区域品牌,力争到2010年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使纺织服装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有明显提高。

6、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一是以市场为导向,扶优扶强,加快产业整合,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二是大力推进国际化经营,鼓励有条件的纺织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形成一批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跨国企业集团;三是引导中小企业的产业集聚,促进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7、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优化行业区域布局。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适度控制棉纺、化纤常规产品产能的扩张,重点在时尚品牌、研发设计、市场控制力等方面有所突破;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劳动力、原材料和土地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发展与东部配套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承接来自中心城市、沿海地区以及国外的产业转移,形成各具特色、比较优势明显的梯度产业格局。

三、促进纺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有关政策措施

(一)大力推进纺织技术进步。落实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增强纺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支持纺织新材料、清洁生产技术、高附加值生产技术和关键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产业集群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纺织行业自主品牌建设。调整纺织机械进口关键零部件的税收政策,提高国内纺织机械整机的竞争力。支持纺织企业加强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开拓市场,研究适当提高企业广告费税前扣除比例的政策。

(二)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暂行规定,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对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纺织项目,要继续给予支持;对限制和淘汰类纺织项目,要严格控制,禁止投资;对淘汰类纺织工艺设备,要加快淘汰,禁止转移。严格执行对新建聚酯项目的核准和纺织项目的登记备案制度,防止低水平产能的扩张。各金融机构要根据产业政策和信贷原则,合理配置信贷资金,积极支持纺织结构调整,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三)支持发展纺织原料。在保证国家石油安全的前提下,加快纺织原料建设项目的核准,提高纺织原料的生产配套能力。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能降耗和废旧聚酯及再生纤维的回收开发纳入纺织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加大对棉花科研、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适当扩大优质棉区种植面积,努力提高棉花质量和单产水平。

(四)加强信息引导与预警体系建设。建立纺织重点行业和企业的动态跟踪制度,整合现有的数据资源,建立共享信息平台以及政府、银行和企业间的信息快速通道,适时投资动态、市场供求及行业运行等方面的信息,加强产业引导和预警。

(五)规范市场竞争环境。劳动保障、环保、税务等部门要加强对纺织企业遵守劳动法、环保法和税法情况的监督检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抓紧制修订纺织能耗、水耗和相关技术标准,提高市场准入的门槛。鼓励纺织行业推广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推进落实企业社会责任。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第6篇

2007年10月21日,国内首创的首个纺织指数――中国・柯桥纺织指数(以下称柯桥指数)正式。在柯桥指数三周年之际,10月25日,商务部指数工作会议在柯桥举行。绍兴县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周如生主任介绍了柯桥指数运行三年情况及市场走势分析,义乌小商品市场、盛泽东方丝绸市场、叠石桥家纺市场、中关村电子市场等其他指数编制单位也交流了各自指数运行情况。

“中国纺织品道琼斯指数,世界纺织品市场的风向标。全球纺织品交易的晴雨表”,这是柯桥指数的目标和定位。柯桥指数的“横空出世”,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柯桥指数立足于纺织行业发展前沿,关注纺织创新资讯,汇聚纺织贸易动态,阐述纺织发展前景,科学预测行业前景,警示产业风险,成为深层次解读纺织贸易发展的一份重要资讯参考。

绍兴县委副书记、县长孙云耀表示,柯桥纺织指数的采集工作是绍兴纺织产业发展、纺织市场繁荣的重要载体,也是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企业经营的重要指南和社会消费的重要参考,今后要在轻纺市场提升发展和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科学编制,为行业发展服务

“目前,可以毫不讳言地说,中国・柯桥纺织指数是与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并驾齐驱的,与柯桥纺博会一样,是绍兴一张沉甸甸、叫得响亮的‘金名片’”。绍兴县委常委诸剑明自信地说。

柯桥指数在商务部、中国轻纺城以及相关研发机构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三年的高效运作,其意义日益彰显。厦门大学国民经济与核算研究所所长杨灿认为。柯桥指数有利于加快综合性产业发展服务平台的建设,构筑功能更为完善的营销体系和贸易网络,从而推动行业的转型升级,转变中国纺织业的发展方式,避免无序竞争,减少贸易摩擦,增强我国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纺织品市场对国际价格形成的影响力。

绍兴县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周如生介绍,柯桥指数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相结合的产物,是一个立体化、系统化、综合化的指标。这样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指数的诞生,既是轻纺城市场发展的结果,也是商务部、浙江省政府、绍兴县政府推动产业进一步健康发展和提升的结果。柯桥指数涵盖了纺织品价格指数、景气指数、外贸指数等方面,是一个科学完善的指数体系。在数据来源方面,集中采集轻纺城市场上千种代表商品的成交价格、成交量、成交金额等数据,采样范围依托中国轻纺城及绍兴当地多个面料批发市场、原料批发市场、大量纺织企业和贸易公司,样本库容纳了原纤、坯布、面料、家纺、服装辅料等5个大类、35个中类、288个小类,代表品种2000多个,而且单列出了“时尚面料”,突出了轻纺城市场时尚潮流的特征。

为更好地适应轻纺城市场发展变化,柯桥指数有序开展指数扩容升级,使指数反映的市场信息更全面,热点跟踪更到位。如联合浙江工商大学统计学院专家课题组,对绍兴县规模以上企业进行调研考察,开展研发100纺织企业指数、面料创新指数等系列课题,使柯桥纺织指数更为全面、细致。柯桥指数至今,已价格指数144期,总景气指数35期,外贸景气指数和外贸价格指数35期。

不断成长的柯桥指数,逐渐成为反映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一面“镜子”,引领和促进行业转型升级。特别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更是成为经济领域内权威机构解读轻纺产业发展方向的风向标。柯桥纺织指数编制办公室通过多次市场调查,撰写分析报告反映企业需求,配合外国专家把脉轻纺城市场纺织产业发展情况。这些分析报告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政策研究室等经济领域内权威机构的关注。如今,更多的权威机构通过指数走势变化来解读轻纺产业的发展方向,了解绍兴地区纺织企业转型升级进程。

柯桥指数,成为绍兴纺织企业家决策的“导航仪”。越隆控股副总经理王荣根要求公司管理、采购、销售等部门了解每一期的内容。王荣根说,“越隆这样上规模的生产型企业,对于行业发展的关注要大于对企业产品市场的关注,因此柯桥纺织景气指数的推出,使我们企业找到掌握行业宏观发展态势的工具,节约了时间,减轻了信息收集与整理成本,成为企业不用支付工资的生产经营‘参谋’”。

提高应用价值,增强“话语权”

三年前中国・柯桥纺织指数的诞生,意味着一个新品牌的开始。三年来,指数编制部门经过辛勤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已经取得良好的经验和成果,其正确性以及与市场的关联度得到证实。

柯桥指数立足轻纺城市场优势,并借助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业力量推动指数快速发展。根据自身特点,柯桥指数编制办与国家纺织信息中心合作,参与纺织品分类标准的市场调研活动,提升了纺织指数在业内的知名度。树立了专业领域内的权威性。柯桥指数科研成果荣获国家工商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他们还与台湾逢甲大学开展统计成果交流,通过与不同统计体系之间的相互交流,考量了指数在更广阔范围的适用性。

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统计研究中心主任徐国祥教授对“指数品牌价值”给出一个定义,是一种超越指数以外的价值,与品牌的知名度、认同度、美誉度、忠诚度等使用者对品牌的印象紧密相关,能给编制指数者和使用者带来效用的价值。因此,良好的指数品牌价值是编制者的无形资产。虽然柯桥纺织指数诞生才短短的三年,但柯桥纺织指数今后的功能和品牌价值潜力无限,目前已扬名海内外,并被众多的使用者所接受,已逐渐成为世界纺织品市场的风向标和世界纺织品交易的晴雨表。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博士生导师汪军认为,中国・柯桥纺织指数冠以“中国”的帽子,对于周际大环境来讲,就代表了中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如果国际上认可,则该品牌又成功了一半。因此,面对纺织品品种繁多,且变化复杂的情况,特别需要科学细致的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使指数“好用”“管用”,得到更进一步推广应用。

柯桥指数,开创之初,起点很高,目标宏远。这一点不仅当时就获得了政府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首肯,即使在i年后的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中国商业统计学会会长翟志宏就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国・柯桥纺织品指数的作用和影响发表真知灼见,他认为要进一步加强柯桥指数的服务功能和直观性,深度开发柯桥指数所包含的各类经济信息,不断提高应用价值。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第7篇

一、纺织行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意义重大

“十五”时期是我国纺织行业快速发展的五年。20*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量2690万吨,比“九五”末增长近一倍,占全球纤维加工量的36%以上。纺织品服装出口1175亿美元,比“九五”末增长1.3倍,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24%左右。同时,纺织产业结构有所改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运行质量和效益逐年提升,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已经形成。纺织行业在增加就业、工业反哺农业、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行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日渐突出。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全行业研发投入不足销售收入的1%,高新技术和高端纺织设备大部分依赖进口;品牌设计和自主营销能力薄弱,产品出口主要是贴牌加工,自主品牌进入国际市场刚刚起步。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化纤常规产品产能增长较快,而功能性、差别化纤维供应不足,配套原料发展滞后;在衣着、家用和产业用三大纺织产品中,劳动密集的服装加工竞争激烈,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用纺织品比重较低;企业小而散,市场竞争力不强,大型企业普遍缺少核心技术和跨国配置资源能力;中西部差距依然较大。三是资源、环境约束对产业发展形成较大制约。棉花、化纤原料缺口不断加大;纺织用水量已居制造业前列,而水的重复利用率却落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污染物超标排放现象依然存在。四是市场竞争不规范。由于劳动保障、环保等法律法规执行不平衡,造成了不同地区、不同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既加剧了部分地区低水平产能的扩张和原料供求矛盾,也影响了优势企业竞争力的发挥。

面对国内外新挑战和行业结构性矛盾,当前大力推进纺织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升级,意义十分重大。不仅是进一步巩固和发挥我国纺织行业竞争优势,保持纺织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纺织结构调整的指导原则和主要目标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纺织行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外经济的稳步增长为我国纺织行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资源环境约束和贸易摩擦等因素增加了行业调整升级的内在动力,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为纺织行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纺织行业要紧紧抓住当前的战略机遇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国家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的总体要求和原则,全面推进技术进步,加快自主创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规范市场竞争环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

(一)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则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纺织行业市场化程度高、竞争充分,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竞争,促进优胜劣汰。

2、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巩固、发挥和提升纺织行业现有的竞争优势,加快发展先进工艺、技术和产品。通过创新发展、淘汰落后能力,实现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3、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信贷政策调节和财税政策支持,全面执行劳动保障、环保、资源节约、税务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市场竞争环境,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二)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

到“十一五”末,纺织纤维加工总量达到3600万吨,比“十五”末增长35%左右;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60%以上;万元增加值的能源消耗下降20%;吨纤维耗水下降20%。行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优势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三)结构调整的重点

1、加快技术结构调整,提高产品附加价值。一是加强对高技术、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和纺织先进加工技术、清洁生产技术以及行业关键设备的研究开发,使重点纺织加工技术和装备制造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是加快企业ERP、电子商务平台和在线控制等技术的研究推广,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和市场快速反应能力;三是加强上下游产业链整合和产学研结合,创新经营模式,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纺织品服装供应链中的地位,提高产品附加值。

2、加大原料结构调整,实现原料的多元化。一是加快PX、MEG、CPL等化纤原料建设,提高化纤原料自给率;二是加大对麻、毛、竹等非棉天然纤维及新溶剂粘胶、聚乳酸等再生资源纤维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广;三是开展废旧聚酯及再生纤维的回收开发利用,提高天然及再生资源类纤维使用比重。

3、加快重点行业调整,推进结构优化。一是继续拓宽纺织产品应用领域,大力发展医用、汽车用、建筑和过滤材料等产业用纺织品,培育纺织新的增长点;二是加大化纤行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发化纤的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到2010年化纤差别化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40%;三是重点发展棉纺高支纱、精梳纱和特种纱线,扩大非棉纤维使用范围,使无接头纱、无梭布比重由“十五”末的50%左右提高到70%,高档服装面料自给率进一步提高。

4、提高纺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推进纺织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到2010年,单位产值纤维使用量下降20%,吨纤维耗水下降20%。加大染整、化纤等行业废水、废气污染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做到稳定达标排放,实现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5、大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重点支持、大力培育一批在品牌设计、技术研发、市场营销渠道建设方面的优势企业;鼓励创建具有公共属性的行业品牌、区域品牌,力争到2010年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使纺织服装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有明显提高。

6、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一是以市场为导向,扶优扶强,加快产业整合,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二是大力推进国际化经营,鼓励有条件的纺织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形成一批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跨国企业集团;三是引导中小企业的产业集聚,促进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7、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优化行业区域布局。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适度控制棉纺、化纤常规产品产能的扩张,重点在时尚品牌、研发设计、市场控制力等方面有所突破;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劳动力、原材料和土地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发展与东部配套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承接来自中心城市、沿海地区以及国外的产业转移,形成各具特色、比较优势明显的梯度产业格局。

三、促进纺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有关政策措施

(一)大力推进纺织技术进步。落实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增强纺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支持纺织新材料、清洁生产技术、高附加值生产技术和关键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产业集群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纺织行业自主品牌建设。调整纺织机械进口关键零部件的税收政策,提高国内纺织机械整机的竞争力。支持纺织企业加强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开拓市场,研究适当提高企业广告费税前扣除比例的政策。

(二)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暂行规定,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对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纺织项目,要继续给予支持;对限制和淘汰类纺织项目,要严格控制,禁止投资;对淘汰类纺织工艺设备,要加快淘汰,禁止转移。严格执行对新建聚酯项目的核准和纺织项目的登记备案制度,防止低水平产能的扩张。各金融机构要根据产业政策和信贷原则,合理配置信贷资金,积极支持纺织结构调整,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三)支持发展纺织原料。在保证国家石油安全的前提下,加快纺织原料建设项目的核准,提高纺织原料的生产配套能力。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能降耗和废旧聚酯及再生纤维的回收开发纳入纺织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加大对棉花科研、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适当扩大优质棉区种植面积,努力提高棉花质量和单产水平。

(四)加强信息引导与预警体系建设。建立纺织重点行业和企业的动态跟踪制度,整合现有的数据资源,建立共享信息平台以及政府、银行和企业间的信息快速通道,适时投资动态、市场供求及行业运行等方面的信息,加强产业引导和预警。

(五)规范市场竞争环境。劳动保障、环保、税务等部门要加强对纺织企业遵守劳动法、环保法和税法情况的监督检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抓紧制修订纺织能耗、水耗和相关技术标准,提高市场准入的门槛。鼓励纺织行业推广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推进落实企业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