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体育产业发展情况(合集7篇)

时间:2024-01-11 16:05:10
体育产业发展情况

体育产业发展情况第1篇

为了解我市体育产业的运行情况,根据市政协常委会议题安排,教文卫体委员会于20**年6月中旬,在市政协副主席彭皓方的带领下,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各派成员,就我市体育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采用听取情况汇报、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充分听取各有关地区、单位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比较详细地了解了我市体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XX市体育产业基本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文化的需求逐年增加,体育消费市场逐步扩大,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一个新兴产业,正以较快速度向前发展。我市在坚持体育事业公益性、加快发展体育事业的同时,对发展体育健身市场、开发体育竞赛与表演市场、发展体育用品业及体育业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1、体育健身市场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假日经济的发展,使休闲体育在我市悄然兴起。为身体健康而投资,为锻炼身体而消费,已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和生活需要。除传统体育活动以外,休闲与户外体育活动,如登山、高尔夫、保龄球、网球、乒乓球、健身操等日益赢得人们的青睐。目前,呼市已正规注册的单项协会共有31个,俱乐部38个。有游泳馆(池)20家、台球厅68家、跆拳道馆20家、武术馆3家、轮滑培训班9家、健身俱乐部20家。其中,英派斯健身俱乐部发展势头良好,已在我市开设了3个馆。此外,各地区、单位和民间组织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这些活动直接拉动了体育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

2、积极培育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我市在采用市场化方式举办赛事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依托圣奥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举办了圣奥产业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乒乓球赛、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与博茨瓦纳国家男子足球队比赛、中国国奥队与叙利亚国家队的国际男子足球赛、全国女子足球超级联赛、体彩杯全国拔河精英邀请赛、全国青少年跆拳道锦标赛等国际、国内的大型赛事。

3、体育用品销售市场日益繁荣。由于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各种体育用品需求日益旺盛,促进了体育用品销售市场的快速发展。2010年,我市限额以上企业体育、娱乐用品的销售额比上年增长 18.5%。目前,我市有体育用品经营商户400余家(包括各大商场体育用品销售商户),主要以销售体育服装为主,体育运动器材为辅。在新华大街大统体育用品广场和在文化宫街的体育服装销售网点已形成我市较为集中的体育用品销售市场。

4、体育销售态势良好。2002年以来,我市体育销售收入总体上呈逐年递增态势。目前,全市共有体彩销售网点474家。2010年,在自治区销售量整体下滑的趋势下,呼市体育销售量达到1.33亿元,全区排名第二,位列XX市之后,超越了一直在我市前面的XX市,实现了新的突破。十一五时期,全市体育销售量累计达5.5亿元,提供体彩公益金近4000万元,有效地弥补了首府体育事业发展资金的不足。

5、体育培训业和场馆运营相结合。开业运营一年的呼和浩特乒乓球训练中心,积极探索训练中心与俱乐部合作管理运营机制,将全民健身、后备人才培养和市场化运作赛事有机结合,为场馆经营机制改革进行了有益尝试。已举办各级各类赛事31次,接待健身群众1.8万余人次。

6、体育设施建设运营情况。20xx年、2009年我市分别投资6.4亿元、6500万元新建了呼和浩特体育场和呼和浩特乒乓球训练中心,XX区、XX县相继投资兴建了多功能体育训练馆,托县新建了标准丙级体育场。20xx年国家体育总局投入体彩公益金150万元,为XX县配套80多万元,新建了一座建筑面积1186m2的雪炭工程综合健身馆,可开展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室内运动。

近年来,我市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是经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及旺盛的社会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市在发展体育产业方面的主要作法是:

1、领导重视,强化措施。市政府多次组织调研、学习,召开专题讨论会,倾听体育经营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研究制定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划,并调整机构,设立办公室,由专人具体负责体育产业开发指导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及《XX区体育市场管理条例》精神,制定了相应的体育产业开发的办法、措施,使我市体育市场的经营管理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2、加强宣传,不断提升水平。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国家整体发展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我市积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不定期进行宣传。充分利用体育公益广告、网站,宣传呼市体育、公布产业信息,以此带动更多的人关注体育、参加运动,为体育产业发展营造浓厚的市场氛围。

3、积极应对,规范管理。一是体育作为我市体育产业的龙头,市体育局认真研究和细分市场,对网点布局进行了调整优化、分级管理。二是改善了市体彩管理中心的办公环境,并配备现代化的办公设备。三是采取措施,有效应对。重新规范和划分了即开型销售网点,落实网点管理职责,提升服务水平档次。四是推出了奖励办法,充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各项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

4、引入市场机制,增强运作能力。在管理和运作上逐步改变以往主要由政府办体育的格局,积极引入市场机制,促使市场开发和市场运作能力不断增强,为呼市在培育体育市场、发展体育产业等方面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现已初步形成了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5、承办赛事水平不断提高。各体育协会在市体育总会的指导下,承办赛事的水平有较大的提高。2010年各单项协会自筹资金100多万元,举办台球、网球、象棋等全国及区市两级赛事30项70次,参加人数达1.3万人次。

6、整体规划,合理投资。全市体育中心进行整体规划。一是专门研究市游泳馆、市体校和市体育局办公楼新建搬迁问题。二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抓好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为学校翻修了田径场、铺设了塑胶跑道;投资近700万元对呼和浩特体育活动中心进行改造并投入使用,该中心被命名为部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投资30万元对占地面约1000㎡的沙土老年门球场等。三是加快更新改造。投资700余万元为人民体育场铺设人工草坪8000多㎡,翻建塑胶跑道 10600㎡;更新了已使用20年之久的灯光和音响设备。四是为百姓创造更好的健身条件。今年在市四区和五个旗县、青城公园安装了32套健身路径。为乌兰夫纪念馆、XX区公园、新华公园安装11套健身路径。目前全市已安装全民健身路径220条。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呼市体育产业虽然有新的起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总体上还是仅处于发展阶段,其自身价值潜力和特色优势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发达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1、对体育产业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有待提高。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之一。政府及有关部门对体育产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对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划、用地、政策、招商引资和资金投入等方面也未能统筹规划。二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重视体育产业。在我市的体育消费结构中,实物型体育消费,即购买运动器材、运动服装、运动鞋、体育报刊、杂志等占了整个消费的重头。人们用于购买门票,观看各种体育比赛的观赏型体育消费和人们花钱用于参加各种体育训练、健身休闲的参与型体育消费明显不足。目前,我市整体体育消费水平不高,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体育消费水平上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三是消费结构不太合理。实物型消费比重过大;消费群体比例不合理,其中青少年和老年人形成消费主体;农村人口体育消费普遍偏低。

2、人才缺乏。主要表现在呼市的体育市场中介机构不健全,体育市场管理队伍没有真正建立,高素质的体育市场管理人员缺乏。我市及旗县区各相关体育部门虽然在机构上比较健全,但实际上各县、旗、区体育市场管理机构缺编严重,现有人员大多身兼数职,缺少专项经费,对各地的体育市场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3、体育产业链条短而无特色。我市体育产业主要局限在体育健身娱乐、体育培训、体育用品和体育销售等几个传统项目上,产业链条延展不够。二是体育产业经营规模小、结构单一、档次不高,缺乏综合性、集团型体育经营企业,未能形成较强竞争能力和市场集聚效应。

4、体育产业市场管理不规范。体育产业市场管理涉及体育、工商、税务、公安、消防和城管等多个职能部门,但目前国家尚未颁布有关体育产业市场管理的行政法规和配套政策,导致一些经营项目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甚至于恶意压价等现象的出现,扰乱了整个体育市场秩序,对整个体育市场的培育很不利,制约着我市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5、城乡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受经济发展条件限制,我市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全市以健身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场所不仅在市区分布不均衡,在农村更少。旗县、区大多至今仍没有专门的体育用品商店,有体育用品经营也是兼营,而且大多是规模小、品种少。

6、体育产业发展与旅游、经贸、会展等行业的有机结合上还有待加强。我市体育旅游目前基本上是空白。在经贸、会展、招商、引资、拉动旅游发展体育产业等方面的开发上,还有待于继续加强与开拓。

三、意见和建议

1、继续提高思想与认识。一是从思想上树立新理念。各级领导应把体育产业发展置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去谋划、去思考。二是遵循市场规律与运作。我市体育部门和有关部门应继续转变观念,切实做到管办分离,真正做好管理服务,积极引导,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2、出台优惠政策。建议各级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在税收和准入条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扶持,鼓励各种资本进入该产业。在当前全市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的基础上,可以把体育产业作为全市优势行业、先导先行优先发展,把体育产业发展与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加紧密结合起来。

3、加大经费的投入。一是在十二五期间设立市级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预算和体彩公益金。二是广泛发动社会赞助和捐赠。三是进一步争取上级体育项目投资和资金补助,实现体育经费结构的多元化。

4、探讨体育与旅游等相结合的新途径,不断拓宽体育产业面。一是体育产业的发展在于创新。作为首府,体育产业的发展思路还需开拓。呼市地处内蒙古高原, 北靠大青山,南依土默川平原,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有利于组织大型体育赛事。内蒙古民族体育项目资源十分丰富,如田径、球类、摔跤、柔道等项目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中柔道、摔跤、长跑等更是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影响深远。我们应立足本地特色、打造品牌,积极建设呼和浩特文化体育旅游圈。比赛本身不一定挣钱,但靠旅游消费却可能赢得更多的收益。二是城市休闲体育发展势头迅猛。休闲体育巧打文化牌,休闲体育与文化血脉相连,彼此交融、相辅相成。如云南的少数民族民间体育就充满休闲、观赏趣味,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的基因之一,很多民族民间体育可以植入城市休闲体育领域。如内蒙古的安代舞、赛马、射箭、博克等传统项目,都可以使都市人群在练习和娱乐过程中就能了解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并促成传承,让人们获得更多更好的内心感受并从中获益。

5、加强人才培养。人才是推进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市体育产业方面,在经营管理水平上,既懂体育,又懂市场经营管理、且善于商业化运作的人才非常匮乏,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应有的市场管理知识和技能。整个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还处于粗放、松散的状态。应加快培养、引进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善策划的高层次体育经营管理人才。不断完善人才评估体系、激励机制。

6、建立健全体育产业信息交流机制,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目前我市体育经营单位和企业都以相对封闭的形式自主发展,缺乏对市场需求信息的掌握与有效利用。投资行为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特征,不利于我市体育产业的发展。建议有关部门健全我市体育产业信息交流机制,在本部门网站尽快完善体育产业信息平台,增添新内容,扩大交流面。进一步提高体育产业管理水平,完善体育产业发展绩效考核制度,建议统计部门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工作。

体育产业发展情况第2篇

为了解我市体育产业的运行情况,根据市政协常委会议题安排,教文卫体委员会于20**年6月中旬,在市政协副主席彭皓方的带领下,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成员,就我市体育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采用听取情况汇报、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充分听取各有关地区、单位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比较详细地了解了我市体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XX市体育产业基本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文化的需求逐年增加,体育消费市场逐步扩大,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一个新兴产业,正以较快速度向前发展。我市在坚持体育事业公益性、加快发展体育事业的同时,对发展体育健身市场、开发体育竞赛与表演市场、发展体育用品业及体育业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1、体育健身市场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假日经济的发展,使休闲体育在我市悄然兴起。为身体健康而投资,为锻炼身体而消费,已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和生活需要。除传统体育活动以外,休闲与户外体育活动,如登山、高尔夫、保龄球、网球、乒乓球、健身操等日益赢得人们的青睐。目前,呼市已正规注册的单项协会共有31个,俱乐部38个。有游泳馆(池)20家、台球厅68家、跆拳道馆20家、武术馆3家、轮滑培训班9家、健身俱乐部20家。其中,英派斯健身俱乐部发展势头良好,已在我市开设了3个馆。此外,各地区、单位和民间组织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这些活动直接拉动了体育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

2、积极培育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我市在采用市场化方式举办赛事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依托圣奥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举办了圣奥产业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乒乓球赛、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与博茨瓦纳国家男子足球队比赛、中国国奥队与叙利亚国家队的国际男子足球赛、全国女子足球超级联赛、体彩杯全国拔河精英邀请赛、全国青少年跆拳道锦标赛等国际、国内的大型赛事。

3、体育用品销售市场日益繁荣。由于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各种体育用品需求日益旺盛,促进了体育用品销售市场的快速发展。2010年,我市限额以上企业体育、娱乐用品的销售额比上年增长 18.5%。目前,我市有体育用品经营商户400余家(包括各大商场体育用品销售商户),主要以销售体育服装为主,体育运动器材为辅。在新华大街大统体育用品广场和在文化宫街的体育服装销售网点已形成我市较为集中的体育用品销售市场。

4、体育销售态势良好。2002年以来,我市体育销售收入总体上呈逐年递增态势。目前,全市共有体彩销售网点474家。2010年,在自治区销售量整体下滑的趋势下,呼市体育销售量达到1.33亿元,全区排名第二,位列XX市之后,超越了一直在我市前面的XX市,实现了新的突破。十一五时期,全市体育销售量累计达5.5亿元,提供体彩公益金近4000万元,有效地弥补了首府体育事业发展资金的不足。

5、体育培训业和场馆运营相结合。开业运营一年的呼和浩特乒乓球训练中心,积极探索训练中心与俱乐部合作管理运营机制,将全民健身、后备人才培养和市场化运作赛事有机结合,为场馆经营机制改革进行了有益尝试。已举办各级各类赛事31次,接待健身群众1.8万余人次。

6、体育设施建设运营情况。20xx年、2009年我市分别投资6.4亿元、6500万元新建了呼和浩特体育场和呼和浩特乒乓球训练中心,XX区、XX县相继投资兴建了多功能体育训练馆,托县新建了标准丙级体育场。20xx年国家体育总局投入体彩公益金150万元,为XX县配套80多万元,新建了一座建筑面积1186m2的雪炭工程综合健身馆,可开展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室内运动。

近年来,我市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是经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及旺盛的社会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市在发展体育产业方面的主要作法是:

1、领导重视,强化措施。市政府多次组织调研、学习,召开专题讨论会,倾听体育经营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研究制定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划,并调整机构,设立办公室,由专人具体负责体育产业开发指导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及《XX区体育市场管理条例》精神,制定了相应的体育产业开发的办法、措施,使我市体育市场的经营管理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2、加强宣传,不断提升水平。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国家整体发展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我市积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不定期进行宣传。充分利用体育公益广告、网站,宣传呼市体育、公布产业信息,以此带动更多的人关注体育、参加运动,为体育产业发展营造浓厚的市场氛围。

3、积极应对,规范管理。一是体育作为我市体育产业的龙头,市体育局认真研究和细分市场,对网点布局进行了调整优化、分级管理。二是改善了市体彩管理中心的办公环境,并配备现代化的办公设备。三是采取措施,有效应对。重新规范和划分了即开型销售网点,落实网点管理职责,提升服务水平档次。四是推出了奖励办法,充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各项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

4、引入市场机制,增强运作能力。在管理和运作上逐步改变以往主要由政府办体育的格局,积极引入市场机制,促使市场开发和市场运作能力不断增强,为呼市在培育体育市场、发展体育产业等方面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现已初步形成了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5、承办赛事水平不断提高。各体育协会在市体育总会的指导下,承办赛事的水平有较大的提高。2010年各单项协会自筹资金100多万元,举办台球、网球、象棋等全国及区市两级赛事30项70次,参加人数达1.3万人次。

6、整体规划,合理投资。全市体育中心进行整体规划。一是专门研究市游泳馆、市体校和市体育局办公楼新建搬迁问题。二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抓好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为学校翻修了田径场、铺设了塑胶跑道;投资近700万元对呼和浩特体育活动中心进行改造并投入使用,该中心被命名为部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投资30万元对占地面约1000㎡的沙土老年门球场等。三是加快更新改造。投资700余万元为人民体育场铺设人工草坪8000多㎡,翻建塑胶跑道 10600㎡;更新了已使用20年之久的灯光和音响设备。四是为百姓创造更好的健身条件。今年在市四区和五个旗县、青城公园安装了32套健身路径。为乌兰夫纪念馆、XX区公园、新华公园安装11套健身路径。目前全市已安装全民健身路径220条。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呼市体育产业虽然有新的起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总体上还是仅处于发展阶段,其自身价值潜力和特色优势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发达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1、对体育产业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有待提高。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之一。政府及有关部门对体育产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对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划、用地、政策、招商引资和资金投入等方面也未能统筹规划。二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重视体育产业。在我市的体育消费结构中,实物型体育消费,即购买运动器材、运动服装、运动鞋、体育报刊、杂志等占了整个消费的重头。人们用于购买门票,观看各种体育比赛的观赏型体育消费和人们花钱用于参加各种体育训练、健身休闲的参与型体育消费明显不足。目前,我市整体体育消费水平不高,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体育消费水平上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三是消费结构不太合理。实物型消费比重过大;消费群体比例不合理,其中青少年和老年人形成消费主体;农村人口体育消费普遍偏低。

2、人才缺乏。主要表现在呼市的体育市场中介机构不健全,体育市场管理队伍没有真正建立,高素质的体育市场管理人员缺乏。我市及旗县区各相关体育部门虽然在机构上比较健全,但实际上各县、旗、区体育市场管理机构缺编严重,现有人员大多身兼数职,缺少专项经费,对各地的体育市场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3、体育产业链条短而无特色。我市体育产业主要局限在体育健身娱乐、体育培训、体育用品和体育销售等几个传统项目上,产业链条延展不够。二是体育产业经营规模小、结构单一、档次不高,缺乏综合性、集团型体育经营企业,未能形成较强竞争能力和市场集聚效应。

4、体育产业市场管理不规范。体育产业市场管理涉及体育、工商、税务、公安、消防和城管等多个职能部门,但目前国家尚未颁布有关体育产业市场管理的行政法规和配套政策,导致一些经营项目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甚至于恶意压价等现象的出现,扰乱了整个体育市场秩序,对整个体育市场的培育很不利,制约着我市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5、城乡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受经济发展条件限制,我市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全市以健身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场所不仅在市区分布不均衡,在农村更少。旗县、区大多至今仍没有专门的体育用品商店,有体育用品经营也是兼营,而且大多是规模小、品种少。

6、体育产业发展与旅游、经贸、会展等行业的有机结合上还有待加强。我市体育旅游目前基本上是空白。在经贸、会展、招商、引资、拉动旅游发展体育产业等方面的开发上,还有待于继续加强与开拓。

三、意见和建议 1、继续提高思想与认识。一是从思想上树立新理念。各级领导应把体育产业发展置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去谋划、去思考。二是遵循市场规律与运作。我市体育部门和有关部门应继续转变观念,切实做到管办分离,真正做好管理服务,积极引导,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2、出台优惠政策。建议各级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在税收和准入条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扶持,鼓励各种资本进入该产业。在当前全市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的基础上,可以把体育产业作为全市优势行业、先导先行优先发展,把体育产业发展与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加紧密结合起来。

3、加大经费的投入。一是在十二五期间设立市级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预算和体彩公益金。二是广泛发动社会赞助和捐赠。三是进一步争取上级体育项目投资和资金补助,实现体育经费结构的多元化。

4、探讨体育与旅游等相结合的新途径,不断拓宽体育产业面。一是体育产业的发展在于创新。作为首府,体育产业的发展思路还需开拓。呼市地处内蒙古高原, 北靠大青山,南依土默川平原,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有利于组织大型体育赛事。内蒙古民族体育项目资源十分丰富,如田径、球类、摔跤、柔道等项目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中柔道、摔跤、长跑等更是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影响深远。我们应立足本地特色、打造品牌,积极建设呼和浩特文化体育旅游圈。比赛本身不一定挣钱,但靠旅游消费却可能赢得更多的收益。二是城市休闲体育发展势头迅猛。休闲体育巧打文化牌,休闲体育与文化血脉相连,彼此交融、相辅相成。如云南的少数民族民间体育就充满休闲、观赏趣味,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的基因之一,很多民族民间体育可以植入城市休闲体育领域。如内蒙古的安代舞、赛马、射箭、博克等传统项目,都可以使都市人群在练习和娱乐过程中就能了解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并促成传承,让人们获得更多更好的内心感受并从中获益。

5、加强人才培养。人才是推进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市体育产业方面,在经营管理水平上,既懂体育,又懂市场经营管理、且善于商业化运作的人才非常匮乏,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应有的市场管理知识和技能。整个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还处于粗放、松散的状态。应加快培养、引进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善策划的高层次体育经营管理人才。不断完善人才评估体系、激励机制。

6、建立健全体育产业信息交流机制,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目前我市体育经营单位和企业都以相对封闭的形式自主发展,缺乏对市场需求信息的掌握与有效利用。投资行为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特征,不利于我市体育产业的发展。建议有关部门健全我市体育产业信息交流机制,在本部门网站尽快完善体育产业信息平台,增添新内容,扩大交流面。进一步提高体育产业管理水平,完善体育产业发展绩效考核制度,建议统计部门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工作。

体育产业发展情况第3篇

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满足群众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作用,2010年,省政府召开了全省体育产业工作会议,并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为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和曹卫星副省长在全省体育产业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如东县结合本县实际,做了大量工作和制定了一系列文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现将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领导,出台了一系列体育产业发展政策文件

如东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体育产业的发展,2011年如东县召开了全县社会事业工作推进大会,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社会事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社会事业发展文件,县政府印发了《如东县社会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如东县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1年如东县社会事业发展引导资金申报指南》,县委办、县政府办联合引发了《2011年度全县社会事业工作目标考核办法》,这些政策的出台对如东县体育产业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东县体育局、县健身器材业商会也分别召开了体育产业工作会议,严格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和曹卫星副省长的讲话精神,结合实际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

二、分解落实《实施意见》,积极引导资金落实

如东县社会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做了详细的诠释:加速体育产业量和质的全面提升,以体育健身俱乐部为重点,开发洋口港地区体育旅游业。逐步形成多业并举、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体育管理制度,加强政策监督,确保运营安全,促使体育健康发展。加紧开发体育竞赛市场,打造体育品牌赛事。加大政策引导,促进体育竞赛社会化,逐步建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式多样的竞赛管理体系。积极申办影响大、市场前景好的国际国内大型赛事,力创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规模的精品赛事,2011年如东成功承办了省级青少年锦标赛、中国如东第十二届国际风筝赛暨江苏省2011风筝精英赛。

体育产业发展情况第4篇

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满足群众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作用,2010年,省政府召开了全省体育产业工作会议,并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为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和曹卫星副省长在全省体育产业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如东县结合本县实际,做了大量工作和制定了一系列文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现将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领导,出台了一系列体育产业发展政策文件

如东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体育产业的发展,2011年如东县召开了全县社会事业工作推进大会,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社会事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社会事业发展文件,县政府印发了《如东县社会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如东县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1年如东县社会事业发展引导资金申报指南》,县委办、县政府办联合引发了《2011年度全县社会事业工作目标考核办法》,这些政策的出台对如东县体育产业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东县体育局、县健身器材业商会也分别召开了体育产业工作会议,严格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和曹卫星副省长的讲话精神,结合实际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

二、分解落实《实施意见》,积极引导资金落实

如东县社会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做了详细的诠释:加速体育产业量和质的全面提升,以体育健身俱乐部为重点,开发洋口港地区体育旅游业。逐步形成多业并举、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体育管理制度,加强政策监督,确保运营安全,促使体育健康发展。加紧开发体育竞赛市场,打造体育品牌赛事。加大政策引导,促进体育竞赛社会化,逐步建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式多样的竞赛管理体系。积极申办影响大、市场前景好的国际国内大型赛事,力创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规模的精品赛事,2011年如东成功承办了省级青少年锦标赛、中国如东第十二届国际风筝赛暨江苏省2011风筝精英赛。

体育产业发展情况第5篇

通红甸乡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农民85℅以上的收入都来自于农业。近五年来,乡政府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培育工作,全面实施了“生态立乡、产业活乡、科技兴乡”三大发展战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培育乡域优势产业为目标,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这使通红甸农业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服务体系培育建设日趋完善。现将通红甸乡农业发展情况与服务体系培育情况汇报如下:

一、通红甸乡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一)通红甸乡农业产业取得的成效

1、农业产业经济发展迅速。坚持“围绕农民增收调结构,依据乡情建产业”,重点抓好烟、畜、菜、果四大产业,探索发展高原特色中药材产业。2017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3702万元,比2013年的11555万元增长2147万元,增18.58%。全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35元,比2013年末5026元增加2209元,增长44.95%。一、二、三产业比例为53.6:24.9:21.5,农业在我乡产业支柱地位突出。

2、农业种植结构趋于合理,农业产业成效明显。2017年,粮经比例调整为37.7:62.3,特色农业发展加快,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保护产业化的发展路子”,全乡柑桔种植面积累计2.25万亩,比2013年的1.13万亩,增长49.78﹪,产量3.1万吨,产值1.2亿元;蔬菜发展势头强劲,蔬菜种植面积达2.28万亩,比2013年1.05万亩增长117.14%,实现产值3205万元;累计种植核桃33298亩,比2013年的15489亩增长114.91﹪,产量1695吨,比2013年的63.2吨增长2500.81%。农业种植结构趋于合理,农业产业成效明显,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3、畜牧产业持续发展。2017年畜牧产业持续发展,畜牧生产总值3103万元,其中:肉牛产值130万元,肉羊产值282万元,生猪出栏收入2398万元,家禽等其它出栏收入293万元。建立了长麦地肉牛养殖示范村和么波冲肉羊养殖示范村,养殖带领作用逐渐增强。

4、中药材种植效益凸显。2017年,全乡示范种植中药材686亩,比2013年647亩增长6.02%,产值达411.6万元,比2013年323.5万元增长27.23%。中药材种植效益凸显得益于近年来引进华宁永强中药材种植等龙头中药材企业,实行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5、龙头企业发展不断壮大。以龙树柑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玉溪华冠柑桔有限公司和华宁老区柑桔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柑桔千亩连片种植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6、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初见成效。通红甸山地柑桔以早熟、优质、果型好、果皮细腻而受广大消费者青睐,通过龙树柑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注册红山橘(通红甸山地柑桔)柑桔品牌,通红甸山地柑桔知名度越来越高,慕名而来的外地客商越来越多,平均销售单价比盘溪高0.8-1.0元,比华溪高0.4-0.6元。

7、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夯实。小得勒、山羊母农产品交易市场和通红甸柑橘批发市场建设正全力实施。贯彻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6个村委会土地确权颁证工作正有序推进。成功打造1个柑橘千亩提质增效示范点和6个百亩以上连片蔬菜核心区;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力度,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000亩;发展组建核桃、柑橘种植和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12个,成立柑橘协会1个,为提高种植、养殖业的组织化程度奠定了基础。

通红甸乡生态庄园建设项目总投资430万元,于2017年12月30日竣工并投入使用。生态庄园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科普基地、培训基地等多位一体的示范基地,对宣传通红甸、打造通红甸山地柑桔品牌将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

(二)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把产业发展工作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乡政府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培育工作,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成立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派驻保存工作组,确保产业发展各项工作落在实处。

2、加大基础实施投入力度,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着力改善农业产业发展环境。以“扶贫开发整乡推进”为契机,强力推进公路网络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修复水毁灾损农业设施和水利工程,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着力改善农业产业发展环境,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农业提质增效。

3、继续优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在抓好现有优势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发展的优势品种,淘汰劣势品种,进一步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加快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通红甸乡产业发展正处于从小规模分散种植逐步走向规模化种植的关键时期,加快开发旅游业和休闲农业发展,促进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园区采摘观光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发展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5、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产品从量到质的提升。进一步降低化肥、农药和地膜的使用密度和强度,促进土地肥沃度的提高和综合地力水平的提升,推动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等通过现代技术转化为生物能源,深入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6、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通过柑桔、核桃、蔬菜、养殖等培训,不断提高农户的种养技术水平,提高农产品单产和质量,促进效益提高。

7、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队伍和条件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农业创新人才、农业技术人员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提高农业产业服务质量和科学技术在农业产业发展的应用效果。

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提高农民工技能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深入推进现代青年农场主、林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乡土人才。

(三)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体育产业发展情况第6篇

[关键词]现状 发展方向 对策建议

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而高等院校是体育人口密集的场所,具有消费群体稳定、场地设施配套、项目分布合理、知识与技能水平高、信息丰富灵敏等优势,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物质、信息和时间等重要基础。内蒙古高校在市场经营理念以及管理等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内蒙古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探索其发展的方向、途径和对策,对促进内蒙古高等院校体育产业在新世纪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的意义。

一、内蒙古高校体育产业的现状

内蒙古综合经济实力的较快增长,为本地区高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而体育事业的转轨,体育经济的迅猛发展,则要求高校体育必须主动适应这一形势,树立与市场经济规律相符的经济意识和市场观念,充分发挥在教育、科研、训练与培训以及场地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强化发展的意识,努力实现高校体育的综合发展。通过对内蒙古部分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状况的实际访查发现,由于经营的意识、思路、手段、经验等方面的原因,其发展规模、方向、效益等反映出如下特点:

1.经营内容丰富、形式繁杂,而发展模式封闭,缺乏规模效应。师资技术力量雄厚、专项内容丰富多样、场地设施器材完备等特点,为内蒙古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经营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体育主体市场所需求的产品,高校体育产业几乎都可提供。在所调查了解的20所高校中,学校体育师资队伍适宜本地区开展的各类体育项目布局齐全,且学历结构明显较高,具有专业水平特点。因此,在体育产业经营项目布局上可谓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然而,反观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则不难发现,大部分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组织行为,至今仍寓于校园之内,组织形式分散、项目开展单纯化现象普遍存在。消费对象则主要以本校师生为主,缺乏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缺乏优势互补联合发展的意识,各种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发展的功能和优势远未得到挖掘和发挥,根本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基本处于小儿散和自我封闭发展的状态。

2.消费对象稳定,场地设施配套,但发展目标单一,管理措施乏力。高校体育市场的消费对象,主要是相对稳定、人数集中的师生员工,且主要以充满活力与朝气的青年大学生为主体。随着健康休闲意识逐步深入人心,花钱买健康已成为现代大学生普遍推崇的消费时尚,对呼和浩特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状况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每年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比例,总体平均每人为5%~6%,最高的达8%以上;以本校为体育消费地点的占97%,而主要消费目的为娱乐和健身(81%);消费形式以个体消费(64%)和参加培训(21.2%)居多。由此可见,高校体育场地设施齐备、师资力量雄厚、活动内容丰富多样的优势,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更便利的条件,价低质高的有偿服务,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但调查中也发现,当前内蒙古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模式较为单一,开发管理上还存在着许多漏洞。如:各类体育项目在经营与开发管理上多属松散型,缺乏相应的经营责任制度,没有必要的服务质量监督体制,随意性大,因此,在项目管理、收费标准、培训质量、时间安排、场地器材使用等方面,造成了组织管理工作的混乱。

3.科研型体育专门人才优势突出,而市场开拓型人才匮乏。内蒙古高校的体育师资力量,在全国都是相对较强的。从学历结构看,研究生以上学历占被访查总体的31.8%,运动技能较为全面,是本地区体育群体中高学历、高智能、高职称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专业群体,在体育产业市场发展与开发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然而,一方面由于过去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等教育历来注重教学、训练与科研工作,在高等体育学历教育中不进行市场开发与经营管理方面的学习;另一方面也由于高校教育体制和目标任务的约束,在高等院校体育师资队伍中,懂经营善管理的市场开拓人才严重缺乏,造成高校体育的各方面优势难以充分开发,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不同程度地闲置和浪费。

二、内蒙古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与途径

1.发展方向的分析。内蒙古高校在实施体育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应立足学校办出特色,面向社会积极开拓,努力发掘自身优势,实施综合性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加强对外联系和经营合作,调动广大体育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经营责任制,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

2.发展考察内蒙古部分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情况,结合内蒙古高校体育工作实际,笔者认为高校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的经营开发,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积极拓展市场空间,在发展原有经营项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面向社会,扩大经营创收,实现综合效益的提高。

(2)发挥体育信息与科研能力优势,加强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沟通与协作,大力发展应用性研究,促进高科技体育成果向产品与应用的转换。

(3)在发展多元化经营的基础上,充分了解体育市场发展信息,结合自身优势,以体育主体产业经营为重点,灵活开发适销对路的特色产品服务项目。

(4)积极倡导和扶持社区体育活动,面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有偿服务。以创办社区体育俱乐部及实行会员制为开发重点,吸引和发展体育人口,培育社会体育市场。

三、内蒙古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1.加强市场经营管理型人才的培养或聘用、引用懂经营善管理的专门人才,保证高校体育产业开发进入正常轨道并顺利运行。在体育市场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人,解决体育市场人才资源短缺和提高运作人才的素质,是体育市场向成熟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我国现阶段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高校体育经营管理者的经营决策与管理,决定着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具有能够提供市场服务的体育经济、体育管理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否则再好的市场策略也没有意义。

2.注重对体育市场发展的研究与分析,实现多元化发展与特色经营相结合,积极开拓市场,扩大经营。发展高校体育产业,关键是把市场培育好,拓展高校体育产业的新领域,关键是要把发展项目选择好。第一,要着力把体育教育市场、健身娱乐市场和竞赛表演市场作为高校体育产业的核心来培育。第二,要不断开展新体育项目。只要群众喜欢,有发展潜力、有市场需求的项目,都应积极开展,以满足不同时期、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第三,要积极培育体育中介市场,抓好经济人队伍建设,引进或组建中介组织,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发展高校体育产业中的作用。第四,要抓好“黄金周”的假日体育消费。在研究市场需求和假日群众消费心理的基础上,积极把假日的人们吸引到健身、娱乐、休闲体育活动中来。第五,要开展全方位的群体活动。要发挥高校体育人才和技术优势,针对不同群体、不同需要。开办适合各种层次需要的俱乐部、协会和培训班。引导体育消费,提高健身技能。第六,要大力发展体育用品业。针对校内外的体育用品的需求,开展租赁和销售活动。

3.完善体育产业与市场开发的相关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与监督措施,合法经营,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政府主管部门应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制定长远的高校体育产业发展规则,加强体育市场的立法管理,把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纳入法制的轨道。还应理顺各门类、各层次相应的产业关系,以及与其他各主管部门的关系,形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系统结构,对体育产业进行有力、有效、有序的调控和监管。

4.强化市场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高校体育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领导要树立新的管理理念,体育工作部门也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改变那种自我封闭,不求发展的思想。既不能将高校体育产业等同于高校体育,所有体育活动都以盈利为目的;也不能没有高校体育产业观念和市场意识。凡属于体育教学、课余体育活动和教职工业余体育活动等范畴的体育活动,坚决不能收费。除此之外,其他的体育活动则一定要按照市场规律和产业运作规律进行商业运作。

参考文献:

体育产业发展情况第7篇

关键词:现状;发展方向;对策建议

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而高等院校是体育人口密集的场所,具有消费群体稳定、场地设施配套、项目分布合理、知识与技能水平高、信息丰富灵敏等优势,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物质、信息和时间等重要基础。河北省高校在市场经营理念以及管理等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河北省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探索其发展的方向、途径和对策,对促进河北省高等院校体育产业在新世纪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的意义。

一、河北省高校体育产业的现状

河北省综合经济实力的较快增长,为本地区高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而体育事业的转轨,体育经济的迅猛发展,则要求高校体育必须主动适应这一形势,树立与市场经济规律相符的经济意识和市场观念,充分发挥在教育、科研、训练与培训以及场地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强化发展的意识,努力实现高校体育的综合发展。通过对河北省部分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状况的实际访查发现,由于经营的意识、思路、手段、经验等方面的原因,其发展规模、方向、效益等反映出如下特点:

1.经营内容丰富、形式繁杂,而发展模式封闭,缺乏规模效应

师资技术力量雄厚、专项内容丰富多样、场地设施器材完备等特点,为河北省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经营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体育主体市场所需求的产品,高校体育产业几乎都可提供。在所调查了解的20所高校中,学校体育师资队伍适宜本地区开展的各类体育项目布局齐全,且学历结构明显较高,具有专业水平特点。因此,在体育产业经营项目布局上可谓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然而,反观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则不难发现,大部分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组织行为,至今仍寓于校园之内,组织形式分散、项目开展单纯化现象普遍存在。消费对象则主要以本校师生为主,缺乏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缺乏优势互补联合发展的意识,各种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发展的功能和优势远未得到挖掘和发挥,根本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基本处于小儿散和自我封闭发展的状态。

2.消费对象稳定,场地设施配套,但发展目标单一,管理措施乏力

高校体育市场的消费对象,主要是相对稳定、人数集中的师生员工,且主要以充满活力与朝气的青年大学生为主体。随着健康休闲意识逐步深入人心,花钱买健康已成为现代大学生普遍推崇的消费时尚,对石家庄市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状况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每年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比例,总体平均每人为5%~6%,最高的达8%以上;以本校为体育消费地点的占97%,而主要消费目的为娱乐和健身(81%);消费形式以个体消费(64%)和参加培训(21.2%)居多。由此可见,高校体育场地设施齐备、师资力量雄厚、活动内容丰富多样的优势,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更便利的条件,价低质高的有偿服务,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但调查中也发现,当前河北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模式较为单一,开发管理上还存在着许多漏洞。如:各类体育项目在经营与开发管理上多属松散型,缺乏相应的经营责任制度,没有必要的服务质量监督体制,随意性大,因此,在项目管理、收费标准、培训质量、时间安排、场地器材使用等方面,造成了组织管理工作的混乱。

3.科研型体育专门人才优势突出,而市场开拓型人才匮乏

河北省高校的体育师资力量,在全国都是相对较强的。从学历结构看,研究生以上学历占被访查总体的31.8%,运动技能较为全面,是本地区体育群体中高学历、高智能、高职称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专业群体,在体育产业市场发展与开发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然而,一方面由于过去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等教育历来注重教学、训练与科研工作,在高等体育学历教育中不进行市场开发与经营管理方面的学习;另一方面也由于高校教育体制和目标任务的约束,在高等院校体育师资队伍中,懂经营善管理的市场开拓人才严重缺乏,造成高校体育的各方面优势难以充分开发,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不同程度地闲置和浪费。

4.高校体育产业具有人才、物质、信息等方面的有利因素,但资源浪费普遍存在

发展体育产业,开拓体育相关产业与市场的信息必然地成为重要因素之一。高等院校体育产业与市场的开发经营,同样要把握市场经济规律,依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进行营销决策,而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市场信息搜查、整理和分析之上。河北省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在获取、分析和体育产业与市场发展的能力等方面,是被动的、缺乏超前性的,这无疑使其体育产业与市场开发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虽然高等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规定了高校体育产业的经营活动只能在充分保证完成高校体育各项工作前提下,利用场地设施及师资的空闲时间进行,但每年的假期与课余空闲时间,为开发体育产业与市场提供了足够的时间保证,而此大好机会未被充分利用。人才、物质、信息及时间等有形和无形的资源优势,是高校体育产业开发所特有的有利因素,但在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都有管理、经济、工程、广告等完全可以和体育联姻的学科,但是高校体育部并未将其优势转化成经济收入,许多有能力开发的体育经营项目基本属于空白,诸如体育科研服务、体育广告设计、体育竞赛表演服务、体育与运动保健咨询,体育活动策划等。部分场馆设施由于功能单一而得不到合理和有效的利用。这些现象都是高校体育产业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河北省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与途径

1.发展方向的分析

河北省高校在实施体育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应立足学校办出特色,面向社会积极开拓,努力发掘自身优势,实施综合性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加强对外联系和经营合作,调动广大体育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经营责任制,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

2.发展考察河北省部分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情况,结合我省高校体育工作实际,笔者认为高校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的经营开发,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积极拓展市场空间,在发展原有经营项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面向社会,扩大经营创收,实现综合效益的提高。

(2)发挥体育信息与科研能力优势,加强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沟通与协作,大力发展应用性研究,促进高科技体育成果向产品与应用的转换。

(3)在发展多元化经营的基础上,充分了解体育市场发展信息,结合自身优势,以体育主体产业经营为重点,灵活开发适销对路的特色产品服务项目。

(4)积极倡导和扶持社区体育活动,面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有偿服务。以创办社区体育俱乐部及实行会员制为开发重点,吸引和发展体育人口,培育社会体育市场。

三、河北省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1)加强市场经营管理型人才的培养或聘用、引用懂经营善管理的专门人才,保证高校体育产业开发进入正常轨道并顺利运行。

(2)注重对体育市场发展的研究与分析,实现多元化发展与特色经营相结合,积极开拓市场,扩大经营。

(3)完善体育产业与市场开发的相关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与监督措施,合法经营,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4)强化市场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高校体育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领导要树立新的管理理念,体育工作部门也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

(5)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实现规模效应,加强校企之间的横向联合和高校与社会之间的经营协作,促进优势互补。加快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挥社会各界的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优势。

(6)优化配置,提高高校体育资源的利用率。高校体育产业应强化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与各方面建立密切的联系,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达到互惠互利,一举两得的双赢的结果,进而促进高校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健康、稳步的发展。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体育部

参考文献:

[1]杨松年.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化、体育市场化及其相互关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45-47.

[2]刘宗伟.论高校体育与高校体育产业的关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63-65.

[3]许定珍.对发展我国地方高校体育产业政策问题的理论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4,(5):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