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绿色学校管理体制(合集7篇)

时间:2023-12-17 15:19:49
绿色学校管理体制

绿色学校管理体制第1篇

(一)建立绿色学校建设的长效运行机制

根据《全国环境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1)》及XX年教育颁布的《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大纲》中对“创建绿色学校”的要求和《浦东新区(XX年~2011年)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文件的工作要求。至今,我区已形成了每一年开展一轮创建10所区级学校以及三年期限的绿色学校复评的长效运行机制。

(二)完善绿色学校的管理制度

通过多年来的实践和探究《浦东新区绿色学校管理办法》与《浦东新区绿色学校评价指标和标准》日趋完善和成熟,确立了有效的监控机制。

《绿色学校管理办法》全方位地诠释了浦东新区建设绿色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组织实施机构、创建单位的条件、绿色学校的认定及其权利和义务以及年度考核、奖励和日常管理等内容。经过历年来不断地修正,该办法已经基本符合浦东地域特征和学校教育现状及项目管理的要求。实践证明,改管理办法有力提升了我区绿色学校的建设和管理的内涵发展,进一步推进了我区学校绿色学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组建了浦东新区绿色学校“交流、研讨”和“信息互动”平台

(一)一个“信息互动”的平台——浦东新区环境教育网

浦东新区环境教育网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网站,每所绿色学校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定期向浦东新区环境网和反馈学校绿色学校建设和环境教育的动态信息,因此该网站成为浦东新区绿色学校间一个信息交流互动平台。浦东新区环境教育网的正常运作一定意义上也提升和带动了整个浦东新区绿色学校建设及环境教育内涵发展的层次。

(二)一个“交流研讨”的平台——浦东新区绿色学校教研组

为了浦东新区绿色学校建设及环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增强对绿色学校建设项目实施的监管和可控性,为了把浦东新区在绿色学校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有创新开拓精神的学校有一个交流、研讨平台,组建绿色学校教研组,把这些积极因子凝集起来形成合力,可提升和带动整个浦东新区绿色学校建设和环境教育内涵发展的层次,进而形成浦东新区的特色。

三、浦东新区区域层面绿色学校建设及环境教育工作初具特色

(一)学校校长都将开展环境教育和建设绿色学校作为办学理念,作为学校全面推进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成为学校整体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二)形成建设绿色学校共工作的运行和管理机制。

1.基层学校为了使绿色学校建设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加大管理力度。先后制订了《校园绿化管理制度》、《学校环境教育管理制度》和《学生绿色行为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学校还与教职工每学期的评优、晋级和量化考核直接挂钩。全校建立了环境监督网,由各领导小组成员轮流带队执勤,对全校环境进行检查监督。

2.不少学校将创建绿色学校工作和学校日常工作紧密结合使之常态化。课程发展处负责教学,落实学科渗透;教师发展处负责教师的学校培训和组织环境教育科研;学生发展处,负责而开展环境教育实践活动;校务办负责宣传和校园环境规划设计、校园环境卫生和环境教育所需的经费设施等。

3.学校同时也充实和完善原有的规章制度,制订了《创建绿色学校工作制度》,确保绿色学校建设工作有序规范地进行,也促进了全体师生参与建设工作的积极性。

(三)以建设绿色学校为核心的环境教育已经做到常态化,重视过程,注意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环境资源。

1.利用重要的环境纪念日,开展环境教育的主题教育活动。

2.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活动及社会考察实践活动。

3.有常设宣传“绿色文化,绿色理念及绿色行动”的环境教育窗口。

(四)环境育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1.学校开始注重建设,营造环境育人的氛围。

2.学校关注学生学会参与,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体验,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五)学校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型社团活动,以此作为提升绿色学内在品质的一个重要举措。

绿色学校管理体制第2篇

[关键词]绿色教育 高校 核心竞争力 培育

[作者简介]李娟(1979- ),女,吉林柳河人,河北联合大学以升创新教育基地,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河北 唐山 06300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北联合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绿色素质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Qz1221-0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027-02

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大众化以及教育需求的多样化,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如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就是要培育和提升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积极探索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途径对于增强高校的竞争实力,促进其持续健康地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绿色教育是顺应高校全面实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高校教育新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趋势。在高校积极开展和实践绿色教育,无疑会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增强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以绿色教育为研究视角,提出通过绿色教育的实施来培育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具体途径。

一、高校核心竞争力和绿色教育

1.高校核心竞争力。高校核心竞争力是高校的一种竞争性能力,是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并积淀而形成的,是其他高校难以模仿和取代的一种竞争性能力,是高校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有机结合而成的完整系统,是一种合力,体现在人才培养体系、学科体系、管理制度体系以及文化体系等在内的多个方面。其中,人才培养体系是基础,学科体系是关键,管理制度体系是保障,文化体系是传承。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的重要基地,人才培养体系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高校教育是在学科体系的框架下进行人才的培养,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从根本上取决于高校学科体系是否合理,学科体系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高校的管理制度体系是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运行的前提,是高校各种资源合理并充分运用的保证,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保障;高校的文化体系,是包含科学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精神文化以及人文文化在内的集合体,是高校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根植于每一个学生和教师头脑里的一种思想意识,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最高级的一种形式。由此可见,高校核心竞争力是多方面能力和运行体系的有机结合体,是高校在特殊环境中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的体现。

2.绿色教育。“绿色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时间始于20世纪90年代。因此,学术界对绿色教育的定义尚未给出完全一致的意见。然而,绿色教育的基本内涵却是十分明确的,简单来说,绿色教育就是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意识教育。1998年,清华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高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率先研究并实践绿色教育,截止到目前已经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为绿色教育在中国高校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高校积极开展绿色教育,通过改革教育管理体制、优化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丰富社会实践以及营造绿色校园文化等多种教育手段,使接受教育的学生都能牢固树立起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唤醒学生的生态伦理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绿色观念和意识成为他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本构成要素,并自觉遵循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高校积极研究并实践绿色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新的要求,还对增强全民的绿色意识及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目标具有现实而又深远的意义。因此,开展绿色教育不仅是高校实施全面人才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和导向,更是高校提高其自身竞争力培育其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基于绿色教育的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目前,绿色教育理念并没有在我国高校中得到广泛重视并积极推行,绝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把提高大学生的绿色意识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与此同时,一些高调提出实施绿色教育理念的高校,大部分也都只是停留在表面,实际上自管理层、教职员工乃至学生都未从思想上达成共识并给予绿色教育足够的重视。由此可见,通过绿色教育的实施来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对几乎所有的高校来说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积极的尝试。事实上,绿色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会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起到很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包括构筑“绿色”课程体系平台、优化学科体系、建立绿色管理体制以及营造绿色校园文化等。

1.构筑“绿色”课程体系平台,培养具有绿色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是培育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构筑“绿色”课程体系平台是高校实践绿色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培养具有绿色观念及意识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通过构筑“绿色”课程体系平台,将绿色教育覆盖所有的教学课程,通过课程整合和资源共享使得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得到融合。首先,要重构完善的具有通识性、创新性及前瞻性的课程体系平台,使之适应高校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其次,要优化课程结构,将专门系统的“绿色”课程体系纳入到学生的培养方案中,体现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并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教育,使学生在高校四年一直接受绿色教育的熏染和启发,最终使得绿色意识成为他们的思维习惯。最后,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实施开放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在实施绿色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最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得他们成长为具有绿色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2.优化学科体系是培养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高校教育是在学科体系的框架下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人才的培养。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从根本上取决于高校学科体系是否合理。因此,优化学科体系是培养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通过优化学科体系,实现原有专业的重新分布、所有课程的资源共享,最终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首先,要对当前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彻底打破原有的学科和专业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在一个更高更宽的学科平台上汲取知识,从而成为未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宽口径人才。其次,优化高校师资结构。高校师资结构是否合理及师资力量的强弱是学科体系是否完善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高校实施绿色教育首先应当充分调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一支既有专业素养,又有良好表率作用的高素质的绿色师资队伍。同时,由于绿色教育本身是一种跨系、跨学科的综合素质教育,这就要求在人才的引进和师资培训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绿色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考虑教师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具有绿色意识并具备开设绿色课程条件的师资分布于全校的各个院系中。

3.健全和完善绿色管理制度是培养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保障。高校开展绿色教育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健全和完善绿色管理体制,具体包括行政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以及学生管理制度四个方面。高校管理制度是高校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依照制定的规章制度,运用行政手段和举措,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来实现高校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是高校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作为高校绿色管理体制,是要将高校管理本身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可持续发展纳入到日常的管理制度中,以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使得高校行政管理成为教书育人、科研创新两大功能的基础与保障。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基础,是稳定教学秩序,规范教学行为,维护和调动教学积极性、创造性, 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高校绿色教学管理制度的核心是要建立起动态的教学管理制度以适应教学模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高校必须建立起动态的教学管理制度,不断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持续的改进和完善,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高校实现教学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及人文化奠定基础。教师管理制度是高校实现科学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健全和完善高校教师管理制度,对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绿色教师管理制度是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管理制度及其实施过程的不完善的现状,通过改革教师队伍和教师结构,改革教师考核和评价手段,逐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来达到提高高校科研水平和培养高级人才的目的。学生管理制度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顺应绿色教育潮流的学生管理制度应当倡导一种在绿色氛围的影响下,营造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和谐相处的良好风气,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彰显学生个性,使得学生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中充分发展自我。

4.营造绿色校园文化对培育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起到可持续的促进和传承作用。绿色教育要想取得明显的成效必须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绿色校园文化氛围,优美的大学校园环境、和谐的教育氛围对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有时比规章制度的强力约束更加有效。要使绿色教育的思想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意识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一种绿色教育氛围中通过情景的感染而形成,它应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种文化的熏染和传承过程。学校绿色教育氛围的形成主要通过校园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两种途径。在绿色校园环境建设中,高校应重视对校园环境进行生态化改造,不仅要创建优美怡人的校园自然环境,还要开发、推广和使用清洁能源及节能装置,增加绿色环保材料的宣传和使用,建设一个环保、低碳、优美、绿色的校园环境。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要把绿色教育理念渗透到教育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一种符合人性的生存方式,一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融合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高校要通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以烘托学校的绿色氛围,并最终形成一种以人为本、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和创新力的和谐的绿色校园文化。实践证明,绿色和谐、富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有助于加强师生员工对高校教学目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对培育和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高校绿色教育体现的是现代教育的超前性和可持续性,它可以使现行的教育思想、教育手段以及教育体制跟上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并具有可持续性。在我国将绿色教育的思想引入高校正处于尝试和摸索阶段,但绿色教育在培育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方面确实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它是高校管理改革的新思路和新实践。同时,绿色教育还必须和其他管理思想相结合,渗透到日常的教学、科研及学习活动等方方面面中,才能发挥其在培育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方面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别敦荣,田恩荣.探求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4(1).

[2]沈超,郭鹏.如何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

[3]盛沛锋,楼文军.“马太效应”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J].经济师,2008(6).

绿色学校管理体制第3篇

关键词:高校、新校区、绿色校园文化

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实施绿色教育、打造绿色校园、构建绿色文化、培养绿色人才、谋求绿色发展已经在我国高校形成绿色行动。而高校的绿色发展必然要以绿色文化作为支撑,因此,建设绿色校园文化无疑是为高校自身的绿色发展夯实坚实基础、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当务

一、绿色校园文化的内涵理解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空间环境中,以努力促进校园师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校园人的道德素质和文化品质为目的;以全面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发展为目标,由高校内部的全体教师和学生群体在教学科研、校园活动等各个领域所共同创造出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11其作为一种动态存在,其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拓展更新。由于绿色大学要求髙校以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为指导思想,以培养有生态素养人才为核心,在实现科硏、教学、社会服务等功能和学校运行管理过程中体现和践行科学发展理念。121因此,绿色校园文化应是全体师生员工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思维方式、合理适度利用资源着眼长远发展的行为准则的总和。其内容包括绿色环境的建设、绿色教育的推进、绿色管理的开展、绿色心灵的构建、绿色行为的实施等方面。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师生环境意识,增加环保知识,把专业学习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实现节能减排,把校园建成理念先进、环境优美、低碳环保、生态良好的宜居场所和环境教育基地,促进自然生态保护,为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谐社会做出贡献。[31

二、绿色校园文化的重要意义

首先,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以来,在多个场合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应立足国家战略高度,主动服务社会发展大局。《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要求高等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将其作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因此,高校应深入推进绿色大学建设,将教育质量与绿色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绿色人才。与此同时,高校立足校园,建设绿色文化,引领社会绿化文化生态,实现绿色发展,也是大学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体现,是应担当的文化使命、应尽的社会责任。其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绿色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既是建设绿色大学的有效载体,又是绿色大学建设的外在表现。[4]对内,绿色校园文化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可将可持续发展核心思想融入到环境建设、教育科研、曰常管理、思想宣传、行为引导等各个方面,通过绿色物质文化、绿色制度文化、绿色精神文化和绿色行为文化的系统构建,促进绿色大学建设的整体推进。对外,通过绿色校园文化打造绿色大学品牌,特色化地体现绿色大学建设成果,树立“绿色办学、绿色发展”的社会形象。与同时,还能以此加强对周围社区的“绿化”,营造绿色文化大环境,带动全社会关注绿色、践行绿色。第三,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绿色人才的有效途径。绿色校园文化作为以绿色为背景的文化教育,对培养绿色人才的作用不言而喻。美国教育家勃菜森说:“任何一所学校环境都在默默地对学生们发表演说,而且人们的确会注意它,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影响”。这种教育不是纯粹的传教式教育,而是在一种强调绿色的硬件、软件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引导师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将绿色文化内化为一种思维方式,外化为一种行为习惯。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更易于师生感知并接受,从而达到更好的培养效果。因此,建设绿色校园文化是培养兼具绿色环保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建设新校区绿色校园文化的关键因素

1.高度重视规划设计,打造绿色基因

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的,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也必然需要绿色校园硬件设施作为载体。因此,将绿色基因纳入到新校区的整体规划设计,是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先天因素。然而,很多学校在新校区规划和设计中,更多的注重在有限资源内尽量开发可用空间服务于教学管理、科研实验等基本办学需求,没有将绿色发展提升到顶层设计的高度,导致新校区在孕育的过程中就缺乏“绿色基因”,形成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先天。正如书法绘画创作讲求的“意在笔先”,新校区绿色文化建设要避免因构思设计的不成熟致使败笔形成的损失和缺憾,就要将绿色理念融入学校发展战略布局之中。例如,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在规划伊始便确立了校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建设“人文化、生态化和智能化”相结合的行业首善节约型校园。考虑汉唐时期是中医药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人文化则通过浓郁的汉唐风格建筑群来体现;校区生态环境水准很高,绿化率在全国高校范围内遥遥领先,严格控制校区整体容积率在1.0以下;通过智慧化运营,使先进管理方法和IT技术手段相结合实现校园全方位管理的精细化、标准化、闭环化。由此可见,制定符合绿色发展方向的校园规划等宏观层面部署,是实行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的硬件基础,更是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条件。因此,新校区建设应做好顶层设计的“谋绿之功”,下好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先手棋。

2.逐步实现智慧运营,推广绿色技术

新校区建设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新校区的启用一般都要经历边使用边建设的起步阶段。这一特殊时期的校园运营,一般都以保证安全稳定、支持正常教学、满足生活供给为基本目标,而对于无形性、非强制性的文化建设,则受限于人力资源、硬件设施等客观条件,往往被大家忽视,导致校园绿色文化的构建和发展形成极大阻力。绿色校园的基因定位对绿色校园的运营管理提出了更高标准,传统的校园管理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学校和师生绿色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实现智慧化校园建设既是提高学校管理效率、提升师生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又是现代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除了利用“一卡通”实现上课、实验、缴费等功能合一外,还引入高科技教学设施和软件系统,打造智慧教室。基于手机定位的制动签到和管理;网管上课、手机上课、电脑上课等多形态教学;云笔记、学习圈边上课边分享,实现社交化学习;线上教学巡视、大数据分析等全方位便捷式教学管理,使教育教学朝着5A标准(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Anycontent)不断迈进。特别是设备控制和环境控制系统,实现对房间的用水、用电、采暖等能源使用情况进行实施跟踪、远程控制和统计计算,同时对用能设备进行实时、分项、分设备重点监测,定期分析设备能耗升高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降低设备能耗,真正实现智慧化节能,让“管绿之技”在学生在曰常生活和学习中得到亲身体验,并将绿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精心打造景观工程,营造绿色环境

营造绿色环境,发挥其熏陶作用和育人功能,是校园绿色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新校区建设应以“丰富植物品种、保护校园生态、提高绿地质量、建设精品景观”为原则,设计构建充满现代绿色气息、具有绿色文化特色为一体的生态型校园。例如,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的中心绿化带设计,其中的人工湖与校旁的刺猬河(中水河)相联通,吸收“海绵校园”的设计理念,一方面,以“排水安全”为出发点和重点,能够减轻校区暴雨季节排洪压力,另一方面,实现了传统雨水管道收集方式与雨水资源有效利用新观念的有机融合。与此同时,营造绿色环境还应注重人文色彩,做到“校在绿中,人在景中”,让学生徜徉其间,受到绿色文化熏陶。例如,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利用近三分之一的校园面积集中进行森林化、花园式的绿化种植,结合中医药特色打造“百草园”、“杏林坡”将人文内涵、学科特色和绿色理念完美结合。通过打造“爱绿之景”,让学生接受绿色校园文化,喜爱绿色校园文化,并主动去创造和维护绿色校园环境。

4.传承创新特色文化,提炼绿色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无法脱离校园物质基础,校园绿色文化同样无法从整体的校园文化中剥离开来。由此可见,每个学校的绿色校园文化都应该彰显各自的特色和风格。因此,新校区的绿色校园文化应该根据每个学校自身的文化积淀、办学特点和发展理念,通过传承和创新相结合,提炼具有各自特色的“冶绿之魂”。新校区建设为提升校园绿色文化建设水平提供了机遇,可以在一张白纸上描绘更新更美的图画。但这一过程决不能忽视老校区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造成新老校区文脉的断裂。而是应该将老校区优秀的文化传统作为发展的根基,在新校区传承发扬。北京中医药大学将建校60周年纪念活动的主要活动安排良乡新校区开展,通过塑造“五老上书”雕像、校情校史展览、校友林种植、60周年纪念大会等活动,使学校六十年来的历史积淀得以在新校区扎根、延续。与此同时,良乡校区的校园建设方面提倡“天人合一”的绿色和谐理念;在专业建设方面大力推行“绿色医疗”,在符合时展的客观要求、文化建设内在规律和学校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弘扬优秀传统,创新特色鲜明的绿色文化,实现学校绿色文化建设的一次自我更新和超越。

四、加强新校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1加强政策引导,推进全周期绿色管理

绿色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是学校师生员工,但“绿化”的动力也需要上级管理者和行业引领者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刺激。例如,绿色建筑通过自愿方式申报,以每年100个的速度实现“零起步”;发展至今,在公益性与区域性项目强制实行、商业性项目经济鼓励的政策引领下,使得绿色建筑以每年1000个的新增规模全面推广。由此可见,打造绿色校园,仅靠学校单独努力还远远不够,更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先进技术的推广。例如,构建绿色校园基本建设监管平台、制定绿色校园建设指南和评价标准、提供绿色校园升级改造咨询服务、校园绿色发展资金支持政策等等。不断推广基本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通过“驱绿149之策”夯实绿色校园物质文化基础。

2.拓展学习内容,实行全过程绿色教育

绿色教育是绿色大学建设的核心部分[5],也是绿色校园文化形成的重要途径。为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学校师生员工的行为意识和价值观念,就需要不断丰富教育内容、把握师生在校期间的各个时间节点,全过程、全方位地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渗入教育和实践环劳之中[6]。北京中医药大学自2013年开始,每年新入职员工都要求到新校区参观学习,每届新生入校也都会在新生教育中纳入新校区的介绍。让新进师生充分了解新校区的规划理念、设计思路、建设进展和设施环境,把校园生态化、智慧化、人文化的理念在师生入校之处就注入其心,让其有意识的去感知、了解和融入。此外,通过将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等绿色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公共课程,构建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绿色实践平台,把握师生在教育和学习期间的绿色教育载体;通过支持绿色科技创新、绿色创业项目,引导学生就业绿色发展,鼓励支持学生离校就业选择绿色之路。从入口到出口,把握学生在校期间“染绿之行”的全过程,让绿色校园文化贯穿学生在校的整个时间轴。

3.依托多种载体,实现立体化绿色宣传

宣传工作在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有效开展能够营造良好的绿色校园文化“软环境”,为引导和鼓励师生绿色行为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然而,从建设周期来看,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科技场馆等文化设施一般都在后期修建,硬件设施的不完善必然导致绿色文化活动缺少实施载体。但《系辞传》有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因此,应大胆创新宣传理念,积极调整宣传策略,转变不利局面,化劣势为优势,让“泛绿之光”辐射到校园各个角落。从宣传媒介而言,应主动加强校园网络和新媒体建设,用优秀的绿色文化产品丰富宣传内容,牢牢把握教学系统、社交平台、服务门户等各种信息传播渠道。从宣传范围而言,由于新校区的建设必然经历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因此为全覆盖式的宣传提供可能。绿色标识系统通过视觉刺激绿色神经校园广播系统通过声音传递绿色信息;选评优秀典型通过榜样示范绿色行动。从宣传竞争而言,新校区因条件有限,课余活动形式较为单-,层次略显偏低,因此绿色校园文化活动可文化及其他CULTUREandOTHER哥E以充分体现其活动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占据校园文化活动的“市场份额”,加大绿色校园文化的影响力。

4.培养曰常习惯,倡导生活化绿色行动

绿色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最终要体现在绿色行为当中。因此,在践行绿色校园文化的行动中,应从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绿色化对学生提出基本要求,使听起来“高大上”的“践绿之行”落脚在生活化的钿节之中。教育部对所有学校提出“十大绿色行动”:光盘行动,要求全体师生饭桌上不剩饭菜;垃圾分类,要求在学校和家庭中实行废弃物的科学处理;少用一次性物品,例如餐巾纸、筷子、塑料袋等;合理控制室温,建议适当控制冬天、夏天室内温度,春秋两季建议自然通风;倡导绿色出行,更多通过自行车、公交、地铁等交通工具;建议科学洗澡,节约水量,控制水温;鼓励循环使用校服、课本;以及旧衣零拋弃、重复使用环保袋、拒用奢侈物品等。努力引导师生讲生态文明,少资源消耗,过低碳生活,培养绿色习惯,倡导绿色消费,树立一种适度的物质消费、丰富的精神追求的绿色校园风尚。高校应把握在新校区推进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历史机遇,通过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带动绿色大学建设,深入实施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许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黑龙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16.9-10

[2]曾新,曾眧鹏,曹光杰,赵鹏飞.绿色大学创建的关键领域研究[J].绿色科技,2017,(1):彳77-178

[3]刘建秋,郭利健,段志群.构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4):127-128

[4]金玉婷,陈丽鸿.浅谈绿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J].才智,2010,(03):189-190

[5]梁立军,刘超.试论s绿色大学”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一以清华大学为中心的考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5)83-8/

绿色学校管理体制第4篇

为了调查在绿色大学建设过程中绿色校园文化的现状,笔者采取了问卷调查及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9个参与校园节能监管体系示范工程的高校进行详细调查与统计分析,了解高校自上而下的现有建设,客观评价校园主体的绿色文化意识现状。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绿色理念、绿色教育、绿色活动、绿色行为等四方面,全方面反映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此次调研采用当场记录、填写与回收的方式,共收取有效问卷552份,涵盖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

2调查结果分析

2.1绿色大学理念

绿色大学理念是绿色大学文化的理论基础。创建绿色大学应当先将绿色大学的理念传递给校园内的每一个人,让师生们认识到创建绿色大学的目的,明确个人在创建绿色大学中角色,从而促进绿色校园文化的形成。通过师生对绿色大学建设的了解程度、师生在绿色大学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师生认为绿色大学创建的难点这三方面,了解师生对创建绿色大学的关注度和对绿色大学的认知程度。根据调查统计,认为学校已开展绿色大学建设的受访者仅为56.9%,认为学校未开展绿色大学建设的受访者占40.6%,剩余2.5%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各高校差异较大,文史类A校有95.2%的受访者知道学校在创建绿色大学,而综合类B校仅有11.11%。这说明在创建绿色大学的过程中,各高校对于绿色大学的宣传力度不同,许多受访者不知道本校的绿色大学建设,高校对绿色大学的宣传工作仍有不足。在绿色大学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方面,受访者比较赞成“节约资源,加强行为节能”“开展绿色社团活动,提高绿色意识”“发现身边的浪费,为节能建设献策”等方面,而对于“开展科研工作,研究节能技术”的认同度较低。受访者认为高校在绿色大学创建中的难点主要为“缺乏学生类环保社团,缺乏相关指导”及“缺乏教师、学生和校领导之间的沟通”,而不是“领导不重视”或“教师不积极”。可见受访者愿意从多角度参与到绿色校园建设中,同时也认为缺乏绿色大学相应的教育与指导会影响绿色大学的创建。总体来看,高校对绿色大学创建高度重视,但对绿色大学理念的宣传仍有欠缺。

2.2绿色教育

绿色教育是绿色校园文化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绿色教育将可持续领域的相关知识融入教育和实践环节中,培养绿色人才,促进绿色校园文化的提高。各高校在创建绿色大学过程中纷纷开设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课程,积极建立绿色教育体系。调查从设计绿色课程参与度、示范项目了解程度及节能教育途径等方面,来辨析绿色教育体系的建设情况。从调查结果看,各校师生参与绿色课程、了解示范项目的比例均仅约30%,可见师生参与绿色课程程度较低,对校园内的节能示范项目并不了解,当前绿色教育体系的建立并不完善。作为宣传教育的窗口,不完善的绿色教育体系影响了绿色大学理念的普及。许多受访者列举了他们曾选修或教授的相关课程,主要涵盖环境类、能源类、哲学类与经济类等这几大类。各类课程大多都是专业型课程,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普通学生跨学科选修难度大。。按照来源途径分析发现,53.2%的受访者的节能知识来源途径单一,主要为媒体、书籍及社会活动宣传三方面,而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第一阵地,仅有22.3%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他们学习节能方法的途径之一。这说明高校在开展绿色教育体系建设中仍有许多不足,受访者并没有相应的感知,在绿色教育体系中缺乏节能方法的教授与实践,节能宣传教育仍有较大的丰富空间。统计还发现家庭内亲友教导的方式仅有13.6%,这从侧面说明目前家庭节约资源的意识还不是很强,高校的绿色行为教育、绿色人才培养将有助于社会各家庭绿色行为的促进及养成。总体而言,目前高校绿色教育体系正在建立,并结合部分学科逐步展开。高校通识型绿色教育有较大欠缺,校园节能宣传教育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绿色教育体系仍需不断改善。

2.3绿色活动

各类校园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师生的第二课堂。通过调查绿色社团和绿色主题活动的参与情况,了解绿色校园活动现状,分析绿色校园文化的发展情况。绿色社团组织的参与度与其他几项相比较高,有些社团在受访者中有较强的认同感,这与已有的校园社团文化氛围有较大的联系。根据受访者的列举,校园内开展的相关主题活动主要有讲座、纪念日活动、社团活动等,许多活动是由绿色社团推动展开的,例如水果贺卡、绿色单车行、地球一小时等。在了解学校清洁能源或节能示范项目的受访者中,有75%表示曾参与过绿色社团或绿色主题活动,可见绿色活动对推广绿色教育、普及绿色意识有积极作用。调查发现,几乎所有主题活动都是由绿色环保为主题的社团发起的,这种现象说明目前围绕社团展开的绿色活动较为单一,并没有形成一种文化融合在众多社团活动中。

2.4绿色行为

绿色行为是在绿色大学认识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绿色态度与习惯,是绿色校园文化熏陶个体后的重要表现,主要体现在师生对绿色管理行为(设施制度等)的熟悉度、个人的绿色行为两方面。

2.4.1用能行为的管理制度各高校在节能设施和绿色制度方面都有许多不同的绿色行为,向师生传递绿色理念,约束浪费的现象。通过了解校园节能措施和制度,师生们可规范个人用能行为,养成节能习惯。仅有44.2%的受访者了解校园节能措施。同时,结合个人对绿色大学建设的关注程度,可发现对校园节能措施越了解,则对绿色大学关注度越高,积极宣传学校的节能措施及制度有助于校园主体的绿色大学理念认识与提升。在被问到是否了解学校能源管理制度时,仅有11.2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了解,可见大家大多不了解能源管理制度,这与高校师生并不直接受能源管理措施制约有关。关于学校节能措施与制度,受访者提到最多的是分时限电、节能灯具、太阳能热水等,这些都是与受访者校园学习、生活和工作紧密相关的措施与制度,而对于公共机构空调运行管理制度、节能倡议、能耗定额管理等了解较少。总体来看,师生对学校绿色行为了解程度较低,现有的认识并不全面,这对校园节能工作与节能教育的深入发展不利。

2.4.2个人绿色行为个人绿色行为意识是绿色校园文化在精神层面的重要表现,而个人绿色行为则是意识的外在表现。通过调查师生的绿色行为,可分析个人绿色行为意识现状,反映绿色校园文化基本情况。问卷调查受访者是否注重节约资源,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自身较为注重节约资源。个人绿色行为意识的调查,主要涉及个人能耗了解情况及个人资源利用习惯两方面。在了解个人用能情况方面,仅22.16%的受访者表示知道自己寝室或办公室的月耗电量,而仅有其中的59.5%的人能够正确填写其月用电量或用电金额;另外,仅有8.29%的受访者知道个人或宿舍用水量,其中能填写出月用水量的仅占1/3。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者对自己用能现状并不了解,能源意识淡薄,这从思想认识上阻碍了节能行为的普及。同时,通过对空调、照明的使用习惯及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式的调查,客观反映受访者的绿色资源利用习惯。各校受访者空调使用习惯基本处于“按需开关”和“工作时间常开”之间,气候区差异对采暖工况下使用习惯影响较大。从空调设定温度来看,冬夏季设定温度大多都没有达到民用建筑节能规范要求。另外,照明使用习惯相对较差,处于“工作时间常开”和“全天常开”之间,大多数人对随手关灯等行为意识仍较为缺乏。固体废弃物处理也是个人校园绿色行为中的一部分,在走访中发现分类垃圾箱和回收废纸的小贩在各大校园中最为常见,而废电池、电子用品、旧生活用品的回收则相对较少。问卷统计发现分别有47.6%和48.5%的受访者知道校园实行垃圾分类措施和设有废纸回收人员,有37.7%的受访者表示其校园有旧生活用品回收机构,仅有19.9%和13.3%的受访者知道校园有废弃电池回收和废弃电子产品回收机构。较健全的回收体系,较低的师生参与度,体现了当前校园个人废弃物处理行为意识的淡薄。由以上两方面调查不难发现绿色行为方面仍有许多问题,例如师生的绿色行为意识比较不足,节能工作、绿色制度的普及度较低,资源消耗的主体意识缺乏等。绿色校园文化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绿色校园文化还未真正形成。

3建议

本文通过选取各典型气候区的4类高校分别进行随机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进而了解我国部分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研究结果对明确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代表性突出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根据调查结果,总结当前绿色校园文化发展中的几点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1)师生对绿色大学建设有初步认识,但停留在认知层面,缺乏切身体会。高校应发挥自上而下的主导作用,加强绿色大学建设理念的全面宣传,引导师生参与到绿色大学建设中,从而为绿色校园文化的发展建立思想基础。

(2)绿色教育体系并不全面,缺乏通识型的教学与实践;社团活动较为单一,绿色文化尚未融入社团活动。绿色教育和绿色社团活动应与绿色大学的建设相结合,让示范项目走进课堂,以活动促进教育,丰富绿色文化的传递形式,在传播节能环保理念的同时,利用校园示范项目进行实践拓展与体验,让广大师生更好地认识节能技术,普及绿色理念、培养绿色行为,为绿色校园文化提供物质基础。

绿色学校管理体制第5篇

【关键词】绿色管理理念;高校就业管理;新思路

高校就业管理机制是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制度体系,体现了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想,对高校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学校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目前的高校就业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就业管理中引入绿色管理的理念能够很好地解决目前我国高校在就业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是高校就业管理的一条新思路。

一、高校就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

很多高校就业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就业管理的重要性,学校始终将招生和培养工作作为高校管理的中心工作,就业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认为就业管理工作就是举办招聘会和召开形势政策讲座,很多就业指导和管理工作都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就业管理的应有效果。

(二)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低

要想取得良好的就业管理效果必须依靠专业化的管理队伍。虽然现阶段很多高校配备了专门的就业指导老师,但是往往由行政人员来兼任。这些就业指导老师没有受到专业的培训,缺乏就业指导和管理方面的系统知识,不够专业化。很多就业指导老师只是负责招聘信息、开展就业讲座、组织招聘会,没有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就业指导。

(三)对毕业生缺乏具体指导

对于大四学生来说,很多同学都将主要精力放在找工作上,大四下学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找工作,这样就会造成严重缺课的现象,课堂上的人寥寥无几,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相关数据显示,很多大学生在大四阶段出去找工作,到课率普遍不足40%,甚至存在10%以下的情况,这些学生缺课或不认真听课的现象会降低学校的教学质量,造成学生的专业知识不牢固、基础不扎实。因此,对于大四的学生需要提前做好就业指导与管理,使他们明确自己的方向和阶段任务,平衡学习和就业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就业作出具体的指导,使学生既能够完成学习任务,又能够顺利就业。

(四)就业管理机构不健全

高校就业管理机构能够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就业管理机构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也没有建立职业规划、心理咨询、考证咨询和考研出国等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咨询机构,不能对学生的就业起到很好的引导和管理作用。

二、绿色管理理念在高校就业管理中的实施策略

绿色管理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管理层面的延伸,在高校管理中组织和实施绿色管理,能够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管理理念以开放性、民主性、和谐性和经济性为基本管理原则,高校应在就业管理的过程中深入研究与探索绿色管理的管理理念,建立一系列的效率高、可控制、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就业管理体系。具体说来,绿色管理理念在高校就业管理中的实施策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以人为本是绿色管理理念的服务宗旨,在高校就业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需要重视就业管理过程中的参与、服务与沟通。一是要求就业管理者要具备全局意识,积极沟通各就业管理部门和教学单位,调研、整合就业市场信息,及时调整就业内容与专业方向;二是要求就业管理者在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与服务的时应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发展理念与职业规划;三是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参与到就业市场调研的工作中来,并能够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追踪调查,做到既了解职场又了解市场。

(二)构建绿色管理就业体系

在绿色管理理念下的就业管理体系可以分为两级,即校级就业管理体系和学院就业管理体系。校级就业管理部门是高校就业管理的执行者与牵头者,要积极开展绿色就业管理培训,不断明确管理任务与管理标准。绿色管理强调管理过程中的反馈,校级就业管理部门要定时收集与汇总就业管理信息,为向校领导汇报提供数据支持。学院就业管理体系是绿色管理理念运行的重心,也是高校就业管理中的实际操作部分,能够实现民主服务意识、管理态度和管理内容的“无污染”。要建立健全高校就业管理的激励机制,建立包括院领导、班主任、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和校外资深人士构成的就业管理队伍,学院要通过建立就业工作奖评制度、实行会议制度和就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等方式提高管理效率,避免在就业管理的过程中出现“支游污染”。就业指导教师要接受系统的绿色管理理念培训,及时向学生传输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就业信息,使大学生能够形成适应职场需要的职业发展理念与职业规划。

(三)开展就业管理的绿色配套改革

就业管理不仅仅涉及到就业本身,还涵盖市场调研、招生调控、质量保障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管理。因此,为了做好就业管理工作,必须要开展就业管理的绿色配套改革。一是配合就业管理的招生工作,应控制好生源的数量与质量,并合理划分专业种类,保证生源的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有所提升,保持专业在区域甚至全国的特色,防止就业管理中的“源头污染”。在就业管理工作的实施环节,需要把握就业岗位的需求类型、需求数量和技术要求,及时把握经济政策的导向与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纠正高校招生工作中存在的偏差;二是市场调研工作,应掌握精确的人才需求信息和就业市场前景,保证就业市场调研的预测性与可操作性,取得绿色管理的执行成效,并要及时将调研结果反馈给就业管理部门和学院。同时,要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跟踪调查,积极与企业加强联系与沟通,通过调研的内容形成企业用人信息库,实现“高校―企业”的零距离接触;三是配合就业管理的专业调整,在遵循就业管理规律的前提下,敢于并善于对专业进行调整,结合市场的需求发展相关专业,通过专业调整达到绿色管理的控制标准,使专业的发展适应市场的需求。

高校就业管理除了要在招生工作、市场调研工作和专业调整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之外,还需要加强学校的办学条件、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等环节的工作力度,建立健全稳定、系统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高校就业预警体系,在高校就业管理工作中贯彻落实绿色管理的理念。

三、结语

绿色管理理念是高校就业管理的新视角和新思路,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构建绿色管理就业体系并开展就业管理的配套改革,一定能够做好就业管理工作,充分发挥高校就业管理部门的作用,以绿色管理的新思路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钱强,李长吾,李莉.绿色管理理念指导下的高校就业管理新思路[J].现代教育管理,2009(06)

[2]李长吾.高等教育之绿色管理理念初步探析[J].中国轻工教育,2010(01)

绿色学校管理体制第6篇

关键词: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

一、引言

开展绿色教育是绿色大学的特点之一,绿色大学的教育体现在学校的管理、学校的校风、师生言行、教学和学习氛围等等各个方面,其中,学校的管理及其运行是相当重要的方面,学校整个运行有着很强的教育性,它比单纯的环保知识的课堂教学更有行为教育意义。所以,绿色大学应当将环境管理的思想纳入日常全面管理工作中,制订环境管理制度,开展有效的参与性环境育活动,创设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全面提高师生的环境素养[ ]。ISO14000的核心内容,如持续改进、污染预防等与我国现行环境管理制度所遵循的可持续发展等指导思想基本一致,而绿色大学的本质特征,就是在学校建设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由此可见,将ISO14000标准的理念引入到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中,能够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必然会为大学的环境建设和管理发展带来全新的活力。

结合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实施学校环境管理,能够产生使学校的环境教育由集中于课堂教育转向面对全校和社区,由偏重显性课程转向发挥隐性课程等一系列的作用,既能够全方位带动环境教育的开展,又同时检验环境教育的效果,无疑能够推动学校环境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

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介绍

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第207技术委员会(TC207)组织制定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其标准号从14001至14100,统称为ISO14000系列标准[ ]。ISO14000系列标准融合了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经验,是一种完整的、操作性很强的体系标准,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

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一直以来,管理专家和环境专家都在寻找一种系统地管理环境问题的方法。1992年,英国颁发了BS7750—1992《环境管理体系规定》标准;1993年7月10日欧共体正式公布了《环境管理审计规则》(EMAS);德国于1995年依据EMAS制定了《环境审计法》及三个条例;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3年6月正式成立了环境管理委员会(ISO/TC207),正式开展环境管理体系和工具方面的标准工作,其核心任务是研究制定ISO14000系列标准,规范环境管理的手段,以标准化工作支持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是ISO14000系列标准中编号为14001—14009这一部分,它是整套标准的“龙头标准”,是唯一的规范性标准[ ],它要求在其环境管理体系中,必须适当地控制各个基本要素,通过要素的有效实施,实现预防为主、不断改进的过程。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分为五大部分:①环境方针;②规划;③实施与运行;④检查与纠正措施;⑤管理评审。这五个基本部分包含了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和建立后有计划地评审及持续改进的循环,以保证组织内部环境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提高。ISO14000体系又可分成17个要素,这17个要素构成了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而按照17个要素(标准)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执行程序就构成了运行体系[2]。

三、基于ISO14000标准的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

3.1 体系的构建目标

在当前环境问题的危机中,学校教育在推波助澜,扮演着物化人性再生产者的角色,真正的环境教育应该是对整体教育的重新思考,为现代学校教育重植人性根基[ ]。而绿色大学是在当今生态文明时代,用可持续发展观念进行绿色教育和绿色管理的大学,未来建设和发展将会把环境管理概念融入日常环境教育之中,把学校的环境管理作为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来抓。

学校环境管理是环境教育的一部分,学校环境管理的全过程包括方针、指标、管理方案、检查整个过程及其生成的各种程序、规范和制度本身都可以成为学校的环境教育,或者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环境教育来说,环境管理的建立与运行过程也是实施环境教育的过程[ ]。而环境管理和环境教育最终目的是相同的,即是培养人们良好的环境行为来保护我们共同的生存环境,环境管理与环境教育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借鉴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就是试图为环境管理融入环境教育寻找对策[ ]。

3.2 体系的构建原则

①符合14000的普适性原则

ISO14000体系适用于任何类型、规模、以及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下的组织。基于ISO14000标准构建的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同样符合普适性原则。绿色大学在现有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学校在管理的各个领域纳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其他各个管理层面相结合,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环保意识,起到可持续发展功能区的社会示范作用。

②针对绿色大学特点

绿色大学提供了全体师生参与的学校氛围,表现出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学校管理方面的要求。而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正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本质观,立足学校长远发展来制定和规划各项管理的方针和政策。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切合绿色大学的特点,强调各项环境管理工作要令学生以及现实社会获取最大的满意,为学校进一步发展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③强调全过程管理

ISO14000要求组织从项目立项、设计、施工、验收、运营等生命周期的各阶段控制环境因素,减少有害的环境影响。绿色大学构建环境管理体系时,本着在实施管理时,做到事先控制准备过程,事中控制实施过程,事后控制整改过程的全过程管理原则,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例行监测、内部审核、外部审核、纠正和预防措施等手段的实施对环境教育以及相关活动进行全过程管理; #p#分页标题#e#

④强调绿色大学整体功能的持续改进与提高

构建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通过改进与优化绿色教育的结构要素,采取必要的结构改革措施,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各类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相关知识的绿色人才,以实现环境教育与管理的最终目标;通过改进与优化绿色科技的结构要素,对社会绿色科技产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适时改进与优化绿色校园等相应的结构要素,始终保持模范绿色校区,更好地为全社会的绿色社区建设做出贡献。

3.3 体系构成

基于ISO14000标准的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包括五个组成部分:一是理念系统,二是策划系统,三是制度系统,四是监控系统,五是改进系统,并由此构建了科学的运行机制.

(一)理念系统

基于ISO14000标准的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是基于以下基本观点:

①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本质观,环境管理服务于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关心重点由最初的单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逐渐地转移到现代的对整个人类历史文明发展模式的反思、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审视、对人类未来生存形态的思考,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环境教育及管理中的集中反映[ ]。

②坚持“满意的管理观”。环境管理的全过程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管理是否有效,是保证环境教育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不断提高满足学生和社会要求的能力,就是提高环境管理的有效性。

(二)策划系统

实施环境管理的监控首先应该对环境管理监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做好事先的策划工作,这可以保证所建立的体系本身的质量,以及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根据ISO14000的要求,做好事先的策划工作。

在实施环境管理监控中可对环境管理制度,管理计划的制定、调整,管理方法的改革以及各项环境管理监控措施的出台等等,都做好事先的策划工作,并根据绿色人才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在环境管理方面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制定监控目标,对环境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层次解决,始终坚持“绿色人才的培养,以及绿色科技的创新与应用”为环境管理监控的目标。

(三)制度(文件)系统

绿色大学采用ISO14000标准的模式编制文件,文件分为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报告记录四个层次。除了满足ISO14000标准要求,制度系统还应保障文件的适用性、有效性,可操作性以及文件间及不同活动和职责间的顺畅衔接。

制度系统对作用、职责和权限需要做出明确规定,并形成文件予以传达。为便于有效的环境管理,应建立保持一套程序,管理本标准所要求的所有文件。

(四)监控系统

监控系统建立的关键性工作是要全面识别绿色大学环境管理的主要过程,并针对管理的主要过程,设计管理控制点,制定管理标准。同时,建立了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检查与评估、管理质量投诉、满意度调查等手段有机结合的环境管理监控体系。

(五)改进系统

持续改进是基于ISO14000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的精髓,其主要通过日常检查、目标管理、学生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及时发现管理活动中的各种“不符合项”,通过分析原因,及时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使环境管理的改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控机制。

四、基于ISO14000标准的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保证运行机制

科学的运行机制是基于ISO14000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区别于传统管理的重要方面。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参照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PDCA管理模式:策划(P)—实施(D)—监控(C)—改进(A)即P—D—C—A的方式循环,从机制上确保对管理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实行实时、动态的监控管理,推动环境管理的不断发展和环保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是个动态的,需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的PDCA循环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开环系统,不是在原有的水平上停滞不前,而是通过管理评审等手段提出新的要求和目标,实现环境绩效的持续改进[1]。

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首先应制定切合实际的方针,指引管理工作的实施。

环境方针必须包括的内容如下:(1)学校承诺污染控制及污染预防,提出污染控制对象;(2)学校承诺持续改进,提出改进方向;(3)遵守环境法规及其他相关要求;(4)建立科研、生产部门及后勤部门的应急系统,制定相关方案;

(一)规划

(1)初始环境评审:初始环境评审是明确环境管理现状的手段,其结论是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技术基础和前提条件。

环境评审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对组织的环境表现进行评价,确定改进的需求和可能性;②利用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的思想明确组织产品;③收集、分析和评审组织现有与环境相关的制度、职责、程序等信息资源和文件,作为体系的基础。

(2)行动计划:包含以下的内容:①方案制定的必要性;②方案执行和相关人员组成和分工;③经费预算及其分配;④方案实施时间和工作进度安排,每项工作的具体目标要求;⑤检查或考核的方法和要求。

(二)实施与运行

绿色大学环境管理部门的组织机构及其各自的职能如下:

① 校长

主持大学的全面工作;制定和颁布环境方针;任命环境管理者代表;批准环境管理目标;批准和颁布《环境管理手册》;确保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策划,对大学的环境负最终的责任;落实组织结构,确保组织内的职责和权限得到确定和沟通;落实各级各部门环保责任;主持环境评审等。

②主管副校长

按照ISO14001标准建立、实施和维护环境管理体系;向校长汇报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负责与相关方协调环境问题,联络认证机构;审核环境目标、指标与环境管理方案的可行性,批准认定的重要环境因素;主持重大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组织管理评审等。#p#分页标题#e#

③基层部门

基层各部门是具体贯彻执行环境方针和目标的部门,主要负责组织本部门环境因素的识别,做好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工作,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与指导等。

下面就一些部门的职责具体介绍:

院长/系主任:选择环境教育的课程,指定环境课程的实施方式以及环境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组织制定本院的环境保护规章制度;指派相关负责人指导、协调、监督、检查本院工作,对院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等。

后勤管理部门:负责大学整体环境因素的识别,进行汇总登记;组织制定环境目标、指标及环境管理方案;组织对校园整体环境绩效的检查、监督;对潜在的事故和紧急情况制定应急预案等。

科研部门:负责识别科研活动中环境因素;做好实验室化学品的管理,制定科研活动中的环境管理方案;对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科研活动进行定期的检查,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等。

生产部门:编制清洁生产计划并组织实施,编制物料需求计划;控制物料的使用并负责产品的质量;在生产过程中开展节约资源、材料及其再利用的活动;做好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废弃物的分类和管理工作;对生产过程中潜在的事故和紧急情况制定应急预案等。

(三)检查与纠正措施

在实施建立绿色大学环境管理方案和措施的过程中,根据制定的计划目标和工作进度安排,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并及时予以纠正,以实现不断改善学校环境的目标。

(四)总结工作

体系经过一段时期试运行,管理者代表组织培训合格的内审员实施内部审核。审核文件的完整性、一致性、与ISO14000标准的符合性等内容,审核结果形成文件并报送最高管理者。此后,最高管理者应组织中层管理者对内审结果、目标指标完成情况、体系改进的可能性和需要等进行评审,以确保体系持续适用,充分和有效。

至此,环境管理体系已完成一轮PDCA循环。组织在实施改善的同时,环境管理体系进入了新一轮的循环[ ]。环境管理体系是通过建立内部组织机构和各环节工作评估、监控和反馈系统,加强管理控制,实现对环境管理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监控,形成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的闭合体系,保证环境管理体系的稳步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宏立,付永川.论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1在绿色学校创建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2006,6:95-96.

[2] 沈剑.ISO 14000与学校环境管理关系浅析[J].污染防治技术,2010,23(4):42-44.

[3] 黄敬文.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研究[J].五邑大学学报,2002,16(1):67-70.

[4] 刘雙赫,裘奇龙,朱亮.构建国际绿色贸易制度的探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2):110-111.

[5] 张剑青.企业15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与审计[D].天津:天津财经学院,2001.

[6] 翟亚军,方淑芬.ISO14000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资源与环境,1997,(2):23-26.

[7] 高德胜.找回失落的人性——论环境教育的转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2):1-6.

[8] 吴祖强.ISO14001与绿色学校[J].环境教育,2001,(5):31-32.

[9] 朱琨.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应用于高校环境教育的探索[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4(4):92-98.

[10] 吴祖强.关于高校开展环境教育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2):20-26.

绿色学校管理体制第7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校园文化体系;探究

高职院校的校园拥有大量的建筑、生活和科研设施,是典型的能耗大户。同时,高职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校园是育人的极其重要的场所。绿色校园文化是绿色大学创建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载体,也是绿色大学建设情况的外在表现,绿色校园文化的建设效果关系着绿色校园、绿色大学建设的成败。笔者以所在单位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江苏城建学院”)为例,试从绿色建筑视角探析绿色校园文化体系建设,以期为高职院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多元化的参考样本。

1绿色校园文化的内涵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大自然的底色。绿色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绿色文化育人的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提高全员绿色文化素养及审美情操,培养合格绿色人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生活、娱乐等各个领域,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行为向导相互作用下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集合。绿色校园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宏观上包括:生态道德观、和谐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等,微观上包括:绿色环境的建设、绿色教育的实施、绿色知识的增长、绿色心灵的构建等。从这个内涵角度阐释,绿色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维度,表现为外在和内在两种形态,外在形态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内在形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当前,绿色发展不仅仅是人与自然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生态发展的主旋律,更是高职院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发展和承担重大文化使命的根本所在。

2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2.1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绿色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绿色大学建设的有效载体和外在表现。高职院校通过大力推进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绿色校园文化的熏陶,增强其生态道德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环保责任感,并积淀于学生的深层心理结构,从而最终实现文化育人之目的。绿色大学的存在就是一种绿色文化的存在。绿色校园文化在培育绿色人才的同时,对绿色大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内塑素质,外树形象,是绿色大学特色化的外在体现。只有建设好绿色校园文化,绿色大学建设才能得以丰富和发展。

2.2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开展绿色教育的重要途径

绿色教育是绿色校园文化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绿色教育将意在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领域的相关知识融入到科学、人文、技术等综合性教育和学生实践活动中,使其成为学生知识结构和行为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实现绿色人才培养、促进绿色校园文化提高之目标。校园的文化环境可以影响人、培养人、改造人,从这个角度理解,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就成为学生绿色教育的重要途径。绿色校园文化重在培育校园绿色精神。绿色精神是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重要元素,它是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哲学观、价值观和伦理观的综合表现。

2.3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绿色人才的客观要求

高职院校是承担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新时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即是全面发展的绿色人才,理应具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理念,将来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骨干和核心力量。绿色校园文化是以绿色教育为载体的文化生态,对于培养绿色人才作用不可或缺。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它的教育方式非课堂传教式,非一朝一夕,而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循序渐进,易于让学生接受,并形成为一种自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3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3.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师生在校园里直接感知到的文化形态,看得见,摸得着,它是一所学校的形象和标志,是师生员工智慧、力量、集体感的象征。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绿色物质文化建设,它涵盖了教学、科研、生活、环境、设施等各方面的物质构件。绿色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建设是以绿色、低碳、节约、环保等指标要素来衡量和指导的。校园绿色基础设施的建造和绿色环境的营造,不仅能够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还利于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对办学理念、教学风格的形成,乃至教育目标的实现都有着深远意义。

3.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属于中介文化的维度,是联结绿色校园文化之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的桥梁和纽带。制度的制定、师生对制度的态度以及制度的执行三者结合,构成了绿色校园文化的制度文化形态。从这个角度审视,加强绿色校园文化的制度文化建设,首先要制定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绿色校园文化制度;其次要加大制度的宣传力度,让师生认同并自觉遵守绿色校园文化制度;再次要建立规范、持续改进的绿色校园文化管理体系,加强监督考核,做好评价,奖惩并举,确保绿色校园文化制度执行到位。

3.3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它是由师生员工在日积月累的生活中总结、提炼出的经验理论,包含办学理念、内在灵魂和价值取向。具体表现在人的伦理道德、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对于艺术的品味和精神世界的追求,即求真、向善、审美的有机统一。作为精神文化的一个分支点,绿色校园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内涵,其精神文化包括:追求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发展的价值观、道德观。换言之,就是追求教师与学生、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发展。

3.4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人的观念与思想的外在反映,是精神文化在人身上的动态表现,是一种习惯了的行为。绿色校园文化之行为文化建设是要将绿色文化的理念落实到师生员工的行为上,使绿色行为日常化、生活化、习惯化,让点滴绿色行为汇聚成整个校园的集体行为。绿色校园文化之行为文化按照主体划分,包括:管理人员绿色行为文化、教师绿色行为文化、服务人员绿色行为文化、学生绿色行为文化等;按照工作性质划分,包括:绿色管理行为文化、绿色教学行为文化、绿色科研行为文化、绿色服务行为文化、绿色生活行为文化等。

4基于绿色建筑视角的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4.1树立绿色理念,塑造绿色校园精神文化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确立绿色理念,其基本理念包括三个范畴:一是以人为本的绿色教育理念,二是和谐、可持续发展理念,三是低碳观念指导下的绿色生活理念。建设绿色校园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和谐、可持续和低碳观,将绿色理念传递给每一位师生员工,沉淀心理,触及灵魂,根深蒂固。江苏城建学院一直根植于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并伴随产业结调整、转型升级发展而同频共振。“十二五”期初,在同类型院校中率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并以建造新校区绿色校园为契机,谋定而动,敢于亮剑。首先,学院党委领导班子成员集体发声:立绿色理念、育绿色文化、办绿色教育、谋绿色发展、创绿色大学,并反复多次组织专题学习、研讨、交流,使师生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求得认同,引起共鸣。其次厘清发展思路,拨正决策导向,确立绿色发展战略,专门制定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明确创建绿色大学目标,成立绿管会和绿建办等专职机构,配齐人员,有效运作,把创绿的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4.2完善绿色硬件,凸显绿色校园物质文化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绿色物质文化建设,包括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路一桥、一景一品等所构成的硬件设施,是绿色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层,是物化的知识力量,让师生直面感受,深刻感悟,启迪心智。笔者以为,绿色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绿色建筑本体、绿色人文景观、人才成长环境等。江苏城建学院新校区占地800亩,总建筑面积26.6万平方米,所有建筑均为国家星级绿色建筑。其中三星级(国家最高级)绿色建筑2幢,二星、三星等高星级绿色建筑面积超总建筑面积的50%,践行了绿色校园的“绿色、节能、低碳”内涵,运用了建筑外墙保温技术、建筑遮阳技术、立体绿化技术、太阳能光伏技术、双热源热泵热能循环技术、雨水收集利用与生态水处理技术等数十项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技术。同时,注重绿色人文环境打造,两公里绿色建筑文化长廊、碳足迹计算器、建筑产业现代化展示中心、装配式建筑展示馆,以及由若干绿色建筑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知识展示牌构成的“校园大课堂”,绿色人文气氛浓郁。此外,更新教育理念,实施绿色教育,制定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教育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使之适应绿色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4.3实施绿色管理,夯实绿色校园制度文化

加强绿色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包括制定绿色校园文化制度、引导师生遵循绿色校园文化制度和强化监控、贯彻执行绿色校园文化制度等三个层面内容。江苏城建学院在确立绿色发展理念、建造绿色校园、创建绿色大学的过程中,坚持依法治校,注重用制度管人管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制度建设上,制定了《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等上位制度和《能耗监测管理办法》等下位制度,以及《绿色校园生活手册》等普适性规范读本。在引导师生遵循绿色校园文化制度上,加大制度的宣传力度。同时,倡导绿色管理,绿色、节约、环保、低碳的理念融入到日常岗位工作中。通过引导,逐步实现了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和长效化。在强化监控、贯彻执行绿色校园文化制度上,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将贯彻执行绿色校园文化制度同加强教育政风行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强化问责。久而久之,师生员工的绿色素养普遍得到提高。

4.4重视绿色生态,弘扬绿色校园行为文化

绿色的校园社会生态对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确立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学生的价值选择和道德取向,甚至身心健康发展。江苏城建学院以建设绿色校园、创建绿色大学为契机,注重开展绿色活动,促进学生绿色行为习惯养成。一是举办与绿色建筑知识相关的专家报告会或环保、低碳教育相关的讲座,让学生系统接受绿色知识,懂绿,爱绿,传绿,透绿。二是建立绿色教育实践基地,将武进国家绿建区和校园省级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示范区作为学生专业认识实习的实践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绿色,提高专业兴趣和综合素质。三是成立师生绿色志愿者联盟,聘请师生代表作为绿色监察义务员,巡查校园,及时纠正与绿色校园不匹配的行为或现象。四是利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车日、爱鸟日等节庆,组织师生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展现绿色文化的元素,传播绿色文化的音符。五是开展绿色监察或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做好绿色交通的“协管员”;走进社区,结合专业知识,开展室内环境检测、燃气安全检修等;走向山川、江河,对生态破坏和水污染等情况做好跟踪调查和义务咨询。六是倡导低碳行为,从衣食住行方面培养良好的低碳行为习惯,讲生态文明,过低碳生活,倡绿色消费,树绿色新风。

参考文献

[1]朱本义.论大学校园绿色文化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0(9):177~180.

[2]肖庆华.大学校园绿色文化建设研究[J].大学教育,2012(4):84~85.

[3]冉光学.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分析[J].教育艺术,2012(11):372~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