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法理学的知识点(合集7篇)

时间:2023-12-09 17:42:26
法理学的知识点

法理学的知识点第1篇

关键词:物理电学 物理概念 概念混淆

选择好良好的教学模式在电学中非常重要。电学与力学相比显然没有起直观,学生要勤动脑,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以便有助于学生对电学的概念理解。大多是学生都表示,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一旦练习的时候就会觉得不那么简单,更多方面是判断、选择题等更是一头雾水。笔者觉得,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基本概念了解不够深刻,不透甚至混淆所致。老师在教学的同时既要让学生建立基本的概念,更要使学生了解不同概念间的联系和不同之处。防止学生因对概念的不清楚而导致对学生将来的发张收到影响。

1、电场强度和电场力

根据库仑定律在实验电荷在电场中手里的详情,从而分析定理出电场强度的概念,一次来体现电场的功能。在电场中所受到的力被我们称为电场力。其本身是两种容易混淆的概念,常常有学者会将其理解成一种概念。

老师在授课是千万要说明,电场本身的性质决定了电场强度,是对场内电荷的作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属性。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只与建立这个电场的电荷量(Q)、该点距电场中心Q的距离(r)、以及Q周围的介质种类有关,与该点是否有电荷无关。其方向只和建立这个电场的电荷带电种类(正电荷或负电荷)有关。

电场和电荷相结合从而体现电场力的作用。电场中电场强度和其位置决定了电场力的大小。方向:负电荷在电场中与受到的方向和力场强度是不同的,而正电荷却恰恰相反。同时指出:电场强度和电场力所针对的是不一样的,其中电场强度针对电场的某一点,电场力则是针对电荷。抛开电场只谈电场强度是不具有任何意义的,电场力也是一样的。

此外,针对中职院校的学生而言,要尽量减少对电场力的计算问题,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对“电场强度”和“电场力”两个概念减少混淆。

2、磁感应强度和磁场强度

磁场的主要性质由磁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均为表征磁场性质(即磁场强弱和方向)的两个物理量,若不加以区别在应用时极易混淆。由于磁场是电流或者说是运动电荷引起的,而磁介质在这个磁场中发生磁化时,对此磁场有影响(场的叠加原理)。两种情况下磁场的强弱不同。因此,磁场的强弱可以有两种表示方法。正是这“两种表示”使得学生对磁感应强度和磁场强度的理解易产生混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说明区别,当在充满磁介质的时候,若包括介质因磁化而产生的磁场在内时,就用磁感应强度表示,这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单独由电流或运动电荷所引起的磁场(不包括介质磁化而产生的磁场)时,则用磁场强度表示,它是一个辅助物理量,无确定的物理含义。为使学生更能清楚地明白,我们假设当在一个容器有摄氏90度的水,将其放入一块冰(可以形象地把冰溶化类比为介质被磁化),这时水就降温成摄氏80度。也就是说90度的水就代表磁场强度,而80度就代表磁感应强度。

3、电势和电势能

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和电场强度一样,是电场的一种基本属性。电势是指电场中任两点间对电荷作功的本领。相当于力学中的重力势。而电势能是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由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势能。类似于重力势能。

电场中某点的电势与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具有的电势能,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物理概念,也是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教师在这两个概念的教学中要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电场的电势随电场的存在而存在,它反映了电场使电场内的电荷具有电势能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电场的一些因素有关,而与电场中是否有电荷存在及电荷的种类无关。就像一个房间里的温度是摄氏40度,而与房间里是否有人无关一样。

(2)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具有的电势能,是就电荷而言的,离开具体的电荷来讨论电势能是没有意义的。就像在摄氏40度房间里的人感觉到房间里很热一样,离开了人就谈不上热的感受了。“热”是对人而言的。

(3)在叙述电势时,应指明电场中的哪一点;在叙述电势能时,应指明是哪一个电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格外注意那些既抽象又极易发生混淆的知识点,发现并总结出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了解学生容易造成混淆的原因,结合起来制定出更容易被理解的教学方案,逐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概念的含义以及比较易懂的知识点来做比较,或者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来类比等诸如此类的方法来解释物理电学的概念。达到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明确概念含义,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效果。

参考文献

法理学的知识点第2篇

物理课程重视科学方法,将科学方法纳入物理课程体系。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的应有之意。本文提出以科学方法教育引领初中重点物理知识教学,采用知识与方法对应的方式,提炼教材中的方法因素,将科学方法作为知识的脉络去组织教学,进行显化科学方法教育。

一、回归“方法本质”,显化科学方法内在逻辑

科学方法具有把不同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知识结构的功能,它是理解知识的纲领和脉络。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前提,就是要探寻方法的内涵,理解方法的本质。以初中物理重点知识密度、功等为切入点,分别显化比值定义法和乘积定义法的内在逻辑,从而给初中物理科学教育以有益的启示。

1.密度――比值定义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比值定义法是定义物理概念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适用于物质属性或特征、物体运动特征的定义,利用一个只与物质或物体的某种属性特征有关的两个或多个可以测量的物理量的比值来确定一个表征此种属性特征的新物理量。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通常的教学设计采取测量出几种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记录数值,然后分别计算出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最后分析数据得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比值是恒定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比值是不同的”的结论,从而引入密度的概念。但是这样的设计,忽视了比值定义法运用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要用两个物理量相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这一种处理的缺陷在于并没有揭示出比值定义法的本质。

实际上,比值定义法本质是比较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日常生活中早有体现,所以可结合生活实际,揭示比值定义法的实质。可以这样进行设计:“妈妈买了8斤苹果,花了17.6元钱;爸爸花了22.5元买了9斤香蕉,小明想知道是苹果还是香蕉贵?你会怎么办?”学生会直接想到计算出每斤的售价,即价钱与重量的比。而进一步思考,就是在相同的标准下再做比较。受到这样的启示,对于解决“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问题就要选取相同的标准,自然想到要计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比较单位体积的质量;计算后发现:不同物质,比值不等,相同物质比值相等。为描述物质的这种属性,引入了密度的概念。

2.功――乘积定义法

乘积定义法是用几个物理量的乘积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其中相乘的几个物理量均为被定义物理量的决定因素,这种方法所定义的物理量与其他各物理量都有关系,并会随着其他各物理量的变化而变化。

功是乘积法定义的一个典型例子。多数教学往往从一些生活情景中找出具有共性的决定因素,发现如果在力的方向上有移动距离,这个力就对物体做功;而对于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这两个物理量,相加或相减显然量纲上不允许,相除与效果矛盾,所以就将力与距离的乘积定义为功。但对于为什么相乘,却欲言又止,说不清楚。

究其原因,是在教学中没有强调乘积定义法的内涵。追溯其本质,还要起源于数学上的乘法运算,相同的数据累加起来的和可以用这个数乘以出现的次数,乘积体现的是一种累积的思想,所以,乘积定义法本质上是一种积累效应,这种积累可以是任何物理量的积累,可以是其对时间的积累或是在空间上的积累,具体到功是力对空间的积累。这种积累效应,如果用数学来衡量,不只简单表现于宏观上看似一个物理量在另一个物理量上的直线变化,也不是坐标图上某一点的累计,而是它带动的整个平面面积的扩大。

力对空间的积累效应,从物理学的角度认识,是人们在认识能量的历史过程中,建立了“功”的概念,如果一个力对物体做了功,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就会发生能量的变化。这种积累,也是能量的一种蓄积,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渡过程。

二、关注“知识生成”,显化知识获得路径

科学方法不仅是理解物理知识的纲领和脉络,而且它还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途径和手段,根据科学方法中心的知能结构图,物理知识的获得途径为:实验事实科学方法物理知识(概念、定律等)。显然,只有通过科学方法的参与,才能使客观存在的物理知识上升为理论形态。科学方法的显性教育,更能揭示科学方法的本质与科学方法的操作过程。显化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就是基于科学方法中介的认识路径。

1.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演绎推理法

所谓演绎推理法就是指人们以已知的客观规律为依据,推知未知规律的方法。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方法。比如液体内部压强规律就是运用演绎推理方法推导得到的物理规律。取液体内一圆柱形液柱作为研究对象,当液柱静止时,由二力平衡得到,下表面受到的向上的压力F与液柱所受的重力G的大小相等,即F=G(大前提),又压力F=pS,重力G=ρgSh(小前提),得到p=ρgh,计算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结论)。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的显化方式,让学生对知识和方法有较深刻的认识:理想液柱 二力平衡(F=G)演绎推理法(F=PS,G=ρgSh,等量代换)液体内部压强规律p=ρgh。

另外,教学方式要同学生的不同认知发展阶段恰当配合,才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初中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少年,能够借助具体形象进行逻辑推理,但还不能从逻辑上考虑现实情景,所以现阶段的演绎推理是在教师具体抽象的前提下进行的,如本例中的“取液体内一圆柱形液柱作为研究对象”。

2.阿基米德原理――猜想验证法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合理猜想,设计实验实施科学验证,再经分析最终得到科学结论,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猜想验证法,有些重点规律都是由猜想引起,并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的。

浮力是初中物理力学中的重要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是测定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的基本原理。下面以“阿基米德原理”为例,来谈学习猜想验证法的显化途径。

教师首先创造问题情景,并提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合理猜想:根据生活中游泳的经验,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的体积、物体浸没的深度、液体的密度有关;根据曹冲称象的故事猜想到可能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根据石头和木块一同落入水中时,常常见到石头沉底而木块漂浮,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又可以继续猜想到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形状有关等。

多个因素都可能对浮力大小有影响,就必须设法把其他的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保持不变,只改变剩下的一个因素,从而知道浮力是否与所改变的因素有关,也就是所谓的“控制变量法”。经过验证,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而两者结合起来可以计算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重力),进一步猜想到浮力的大小是否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设计实验,收集物体排开的液体,经测量可发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教师继续揭示,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也同样适用于气体。

三、注重“迁移应用”,显化科学方法教育功能

一个方法对应于很多知识的获得,那么,就可以应用已学习的科学方法去研究那些尚未研究过的事物,进行有效的迁移,即运用科学方法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新知识,彰显科学方法的教育功能。既让学生在运用中感受到科学方法的逻辑力量,也加强他们发展知识的能力,为提升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奠定基础。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比值定义法:在压强、功率、电流等概念的建立中采取的都是这样的方法。应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依据其意义的不同,还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两物理量的比值是个常数,如电阻、密度等,比值反映的是物质的性质,与两个物理量都没有关系;另外一类基于控制变量的思想,如压强、速度、功率、电流等,比值反映的是效果,受两个物理量的影响。但无论哪一类,其本质都是取相同的标准进行比较。

乘积定义法:力在空间的积累被定义为功,在时间上的积累就是冲量;电功、电热、热量等概念采取的都是乘积定义法,是电流在时间积累的不同效应。但以上不同物理量的共同特点,都是过程量,本质上是一种积累效应。

演绎推理法:如在推导连通器原理时,取容器底部一理想液片,根据平衡分析左右两端压力相等F左=F右,利用F=pS,导出压强相等(P左=P右),再依据P=ρgh,得到“装有同种液体时液面总相平”的结论;再如,串、并联电路电阻关系,以并联为例,用如下的演绎过程更能显化演绎推理法的逻辑力量:

猜想验证法使用的频率更高一些,在探究影响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关系;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杠杆平衡条件;影响蒸发的快慢的因素;影响动能、重力势能的因素都有体现。提出合理的猜想后,在验证过程中,常常体现出多种科学方法的交叉应用,如会用到控制变量法确定研究方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综合,利用归纳法得出结论,等等。

四、结束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应当是把握科学方法这条主线。不论是概念教学还是规律教学,都要牢牢抓住科学方法,以重点知识的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科学方法的显化教育,并在其他新知识的教学中有目的地实现科学方法的有效迁移,将科学方法的掌握植根于每一个物理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从而让学生感觉到科学方法教育的真实性和实在性,这样既能加深对物理知识的把握,又能落实科学方法教育。

参考文献

[1]邢红军,陈清梅.论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5,8

[2]陈清梅,邢红军,李正福.论物理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科学方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9,8

[3]胡卫平,孙枝莲,刘建伟.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张大均,郭成,余林.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法理学的知识点第3篇

关键词:兴趣;重要性;培养;激发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7-0103-01

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的基础科学,几日已经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中心学科之一。无论是工农业生产和国防现代化,还是信息技术与纳米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都离不开物理学的许多基础理论。

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基础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下面,谈一谈我在教学中取得的一些经验。

一、提趣引思,激趣乐学

物理是初二学生接触的一门新课程。这门课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简直有点“谈虎色变”,因为他们可能听上届学生说物理最难学,所以对物理课的学习或多或少产生逆反心理和畏难情绪。要改变学生对物理课难学的偏见,必须用“兴趣”心理去战胜他们的“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力求把它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美好的印象。从初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富于幻想、求知欲望旺盛的实际出发,应着力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通过图片、录像、有趣的实验、生动的描述将更多的物理现象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觉得物理现象很普遍、很有趣,使之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同时培养学生对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二是充分运用“生活中”的物品中包含的物理问题的实例,例如让学生观察烧瓶内的水第二次沸腾的实验,让学生知道物理现象不仅有趣,而且有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二、巧妙切入,悬疑诱思

一节课是否能吸引学生,我认为课前导入很重要,课前导入一般用于授课开始,方法以故事导入法、设疑导入法、温故导入法、实验导入为主,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引入新课。例如:在讲解《大气压强》这节内容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一个玻璃杯,一小桶水,一张硬纸片,让一个学生用硬纸片盖住空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后倒过来,后放手,硬纸片马上掉下来,让另一个学生用硬纸片盖住装满水的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过来,后放手,硬纸片没有掉下来……就同学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直接提问进入新课讲解。又例如在讲解《运动的描述》这节内容时,我这样设疑导入,如你能用手抓住空中飞行的子弹吗?学生肯定说不能,可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位飞行员就能像抓昆虫一样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这是为什呢?通过设疑恰当地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引发思维,让学生在无尽的问题中产生求知欲,最后告诉学生这些问题都将在我们的物理课中得到解答,把学生真正带入学习物理这门课的热情中。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究表明,兴趣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知识的理解程度,可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于物理实验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和新颖性,所以实验所引起学生的兴趣是最直接的兴趣。如果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在进一步引导,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高中物理概念抽象,初学者很难理解,教学过程中应巧妙设计实验,以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产生悬念,从而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物理科学体系是由物理概念、规律组成的,这些概念和规律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物理学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关的学科。中学生比较好动,对实验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实验有浓厚兴趣。一方面因为实验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特别是通过亲自操或亲自设计小实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在实验中验证了所学知识或发现了新知识。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从中也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在讲形变时,可让学生自己做一些显示微小形变的装制,学生就会做出各种装制。教师在课堂上也可让力气最小的学生来演示,让大家吃惊:他那么小的力量,居然可以让瓶子发生形变。

四、让物理知识走进生活

法理学的知识点第4篇

认知治疗以治疗者为主导,采用会谈为主的方式,一般每周1次,每次30~60分钟,持续数次至十数次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可按重点的不同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治疗初期其主要任务是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找出和确定病人的主要问题所在。良好的治疗关系是治疗成功的基础,治疗者应以真诚、温暖、理解和接纳的态度对待病人,与其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最佳治疗效果。与此同时,按照认知疗法的理论找出和确定病人的主要问题,使病人了解到其情绪和行为与认知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自动式思想与情绪变化和行为不适之间的关联。

治疗中期 由于个体早年经历所形成的功能失调性假设会在一定的刺激下被激活,产生消极的自动式思想;这些自动式思想又导致了个体产生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问题;而情绪与行为方面的问题又会反过来加强了消极的自动式思想。这种消极的情绪、行为和认知的交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使问题更加严重。故此时期的重点是:采用各种技术方法改变病人的认知,帮助病人矫正其消极的自动式思想,应用新的观念行事,以改善其症状。在此基础上,还需帮助病人认识那些消极的自动式思想背后的功能失调性假设,从而改变病人的某些歪曲的认知,建立、学习和掌握新的、合理的思维方法和认知模式。并通过不断地反复学习与合理应用,改变那些失调性思想

治疗后期 当病人的症状趋于缓解,情绪与行为问题获得改善时,治疗开始转入后期的工作。此时期工作的重点由病人在对待特殊问题时所具有的假设(如对某事的任意推断)转向改变被病人当做规律的假设(如由于某事未取得成功,认为我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我所向往的成功)上来。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假设往往是形成病人各种问题的结症所在,与其经历和体验有关,是病人在其成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认知疗法就是要抗拒这些适应不良的似设,以新的更为现实的认知系统来取而代之。随着病人的认知更为趋近现实,治疗会淡的次数逐渐减少,在病人症状改善并学会了自己去认识、拮抗其自动式思想和适应不良的假设时,即可结束治疗。

认知治疗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识别和检验自动式思想,识别和改变功能失调性内部假设,这也是治疗中经常采用的技术和方法。

1、识别和检验负性自动式思想

大多数病人不能意识到这些思想的存在及其与自己情绪和行为的关系。故在治疗过程中首先要让病人学会识别这些想法,特别是在产生愤怒、焦虑、抑郁等异常情绪之前出现的那些思想。治疗者可以采用提问的方法,帮助病人识别和发掘这些想法。例如将所遭遇的事件或情景作为A,所产生的情绪和行为作为C,那么所应寻找和识别的其间的想法(病人脑中的信念即自动式思想)作为B,B犹如一座桥梁连接A和C,心理治疗学家将之称为ABC技术。如果这样做仍不能查出自动式思想,可以采用让病人想象当时的情景或角色扮演的方法来寻找那些想法,并分清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随后,治疗者和病人一起将不合理的或负性的自动式思想作为一种假说加以检验。通过尖锐的提问,如:“你这样想有什么证据?”“是否有其他可供选择的思路?”“如果事情真的像你所想象的那样发生了,它是不是有你想象的那样严重?”以此使病人重新考察自己想法的正确性,促使其负性自动式思想发生改变。也可以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与病人一起设计出治疗作业,让病人在实践中体验其想法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

2、识别和改变功能失调性假设

由于负性自动式思想的产生源于功能失调性假设,因此在治疗中一旦病人能够较熟练地识别和检验其自动式思想,治疗的重点就应转向对功能失调性假设的工作上来。这些假设虽然影响病人的行为规则,却常常不为意识所察觉,多需采用推论的方法。一是从其经常出现的自动式思想中查找,因为同一类负性想法多源于相同的假设。二是从自动式思想中反映出来的逻辑错误发现功能失调性假设,因为自动式思想中的逻辑错误常常来源于有关的假设。也可以采用“盘问追根”的方法,一层一层地追寻其想法背后的一般信念。如某位由于未能做好某件事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的病人,经反复询问最终发现他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做事都必须做好,否则他就是一无是处。

法理学的知识点第5篇

(江苏省马坝高级中学,211700)

重要的、难懂的概念、规律,一直是部分学生学习的严重障碍,影响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追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握主次、轻重,突出重点、破解难点。下面结合笔者教学实践,以高中物理中的主干知识为依托,谈谈几种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方法。

一、举例子

物理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课程改革的方向。通过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和实例来说理和论证,也就成了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教材(现行人教版高中物理,下同)通过列举雄鹰在空中翱翔,足球在绿茵场上飞滚,说明了引入质点模型的必要性;通过列举地球绕太阳公转和地球自转,火车在铁轨上行驶和火车车轮滚动,宇宙飞船在轨道上飞行和宇宙飞船调整飞行姿态,说明了能把实际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通过列举自行车和汽车行驶,运动员参加百米赛跑,说明了引入速度的必要性,归纳得出速度的物理意义和定义。通过列举普通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起步,飞机起飞和迫击炮发射,说明了引入加速度的必要性,归纳得出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和定义。通过列举侦察机在高空中飞行,说明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通过列举子弹在枪筒里发射,说明速度小,加速度也可以大。

教学中,可以通过列举拿在手中的瓶子、毛笔不会滑落,皮带运输机把货物送往高处,说明静摩擦力的存在;通过列举捏在手中的笔沿不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可做示范),皮带运输机把货物从低处送往高处,物体随转动的圆盘一起运动,区分静止与相对静止,说明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可以是运动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相反或成任意角,静摩擦力可以对物体做正功、负功或不做功。通过列举物体做平抛运动,说明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不一定是直线运动。通过列举物体做匀速向上或向下运动,说明合外力为零时机械能不一定守恒。

二、做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恰当地设计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既能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又能使他们掌握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力的合成”的教学中,当两个力F1和F2的合力F-定时,随着F1和Fz之间夹角的增大,Fl和Fz将不断增大,且F1和Fz之间的夹角不可能等于180°,这一点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学生实验:把重物悬挂在绳子中间,让两名学生将绳子拉开直至“水平”,或让两名力气较大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提一桶水。由此,让其他学生观察,并让实验者谈感受。

又如,在“力的分解”的教学中,对力产生的效果,即两个分力的方向,学生较难想象。对此,可以采用放大或感受的方法,设计如下实验:(1)如图1,在球和斜坡及夹板的接触面上铺设海绵类弹性较好的物质,或将接触面用软木条代替。(2)如图2,将细绳一端扣在手指上,用手掌通过铅笔支撑起悬挂着重物的绳子。前一个实验可以放大显示重力产生的两个效果。后一个实验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觉到手指受到的是拉力,而手掌受到的是压力。

再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为了说明物体具有惯性,可作这样的演示:把放在杯子上的木板从杯子上撞掉,使在木板上的鸡蛋掉在杯子里;或迅速抽掉放在桌边的重物下面的纸片,使重物不掉在地上。

还如,在“圆周运动”的教学中,为了说明绳子模型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可作这样的演示:在如图3所示的轨道上(翻滚过山车模型),将小球从AB段的不同位置处释放,观察小球能否经过最高点C。

此外,在“光的折射”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模拟叉鱼(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在水槽中放入水,在水槽侧面固定一条小鱼模型,请一位同学用细杆模拟叉鱼并谈感受,再请这位同学换用激光笔“射击”小鱼并谈感受。

三、类比法

抓住事物之间的共同特征,由此及彼,由形象到抽象,由熟悉到陌生,可以对事物有更清晰的认识,对物理概念或规律有更深刻的理解——这也是发现未知领域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如,为了研究电场,引入了试探电荷(也称检验电荷),但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场强弱和方向,即电场强度,与放入的试探电荷无关,这一点学生很难理解。对此,我们可以类比风中树叶的摆动,设置这样的教学——

师 同学们,外边有没有风?

生 (向外看后)有。

师 你们看到的是风吗?

生 (思考片刻后)不是。是树叶在摆动。

师 你能从中得到怎样的启发?

生 树梢是用来检验有无风及风向的物体,而风的大小、方向与有无树叶及树叶的大小无关。

又如,在研究磁场时,则可以大胆类比电场,如引入电流元来研究磁场,用比值法来定义磁场的强弱,用磁感应强度和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等。

再如,电动势是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成电能的本领。对此,我们可以类比木匠把木材做成家具的本领:木匠做出家具后就把他的这种本领表现出来,同样地,电源接入电路后就把电动势表现出来;木匠没做出家具时他的这种本领就没表现出来,但依然存在,同样地,电源未接人电路时电动势就没表现出来,但大小不变。

还如,在研究电场的能的性质时,我们类比电场强度,引入了电势和电势差;类比电场线,引入了等势面;类比等高线,引入了等势线;类比重力势能,引入了电势能;类比高度和高度差,理解了电势和电势差;类比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理解了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关系;类比平抛运动、竖直上抛运动,处理带电体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用比值定义法描述物质的属性和运动性质已成为物理学的一种

四、对比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如果说类比法是为了抓住事物的共同特征,对比法则是为了找出事物的不同之处,从而对事物有更加清晰、准确的认识。

例如,通过列表比较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可以清晰地把握串联和并联的基本规律,即电流和电压的特点,进而区分总电阻、电压分配、电流分配、功率分配、总功率的关系。通过列表比较安培表的内接法和外接法,可以认识两种电路的接法,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而准确地分析测量误差情况,选择测量电路。通过列表比较滑动变阻器的限流接法与分压接法,可以认识两种电路的接法、对滑片初始位置的要求,分析用电器上电压和电流的调节范围、消耗电能情况,进而在具体问题中正确地选择控制电路。通过列表比较纯电阻电路与非纯电阻电路,可以了解元件的特点,知道能量的转化关系,进而清楚地认识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正确地处理两种电路。通过比较ν一τ图像和U-I图像,可以准确地认识不同图像中“斜率”和“面积”代表的物理意义。通过比较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和电源的外特性曲线,可以清晰地认识不同图像中“斜率”“面积”“截距”和“交点”等所分别代表的物理意义。

再如,矢量和标量,路程和位移,速度和速率,功和能,重力、电场力和磁场力,电场线和磁感线,电偏转和磁偏转,平行板电容器动态问题的两类情况,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安培定则和右手定则,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电阻、电感和电容,交变电流的瞬时值、峰值、有效值和平均值,电动机和发电机,布朗运动和分子热运动,晶体和非晶体,振动图像和波动图像,横波和纵波,波的干涉与衍射,各种电磁波,电磁波和机械波,各色光,自然光和偏振光,动量和动能,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微观粒子和宏观物体,a、β、γ三种射线等等之间,都可以进行这样的对比。

五、等效法

等效法是从事物之间的等同效果出发,把复杂的、陌生的现象、过程或问题转化为简单的、熟知的等效现象、过程或问题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这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常用方法之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对物理量进行等效替代。比如,用平均速度来描述物体变速运动的快慢,用重心来代替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用直流电来代替交变电流的有效值,用总电阻来代替多个串或并联的电阻;将合力与分力等效,将合运动与分运动等效,将条形磁铁与通电螺线管、小磁针(小磁铁)与通电圆环等效;分析电路动态问题、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时引入等效电源,分析导体棒切割磁感线问题时引入等效长度,分析磁通量问题时引入等效面积,等等。

也可以对物理过程进行等效处理。比如,将匀减速直线运动等效为反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将斜抛至速度变为水平的运动等效为平抛运动,将带电体在复合场中的运动等效为物体在重力场中的运动,将传递热量的过程等效为做功的过程,等等。

等效法有时还表现为一种近似。例如,由于打点时间间隔很小,用平均速度代替纸带上某计数点的速度;由于遮光条通过光电门时间极短,用平均速度代替遮光条通过某点的速度。

六、假设法

假设法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它是指以客观事实和科学原理为基础对各种未知事物进行猜测,包括对物理条件、物理现象、物理状态及物理过程等进行合理假设,然后根据相关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计算和推理。通过假设可以大大降低思维的难度,使问题迎刃而解。假设法的基本思路是:假设某一物理量有或无,达到极大或极小,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通过假设弹力、静摩擦力的有无,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弹力、静摩擦力是否存在;通过假设速度的方向、电荷的正负、电流的方向、电场的方向、磁场的方向,结合平衡条件、直线运动条件来确定实际情况;通过假设参考平面、零势能面、零电势点,列方程式或进行相关的比较;通过假设断路、短路,结合电表的示数,分析电路的故障;通过假设回路闭合,根据楞次定律,判断电势的高低;通过假设气体体积不变,结合气体实验定律和平衡条件来判断状态变化,等等。

法理学的知识点第6篇

森田疗法的理论认为,神经症(过去通俗的称之为神经官能症)是具有特殊素质的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这种特殊的素质称为疑病性素质,它是神经症发生的基础。具有这种素质的人易于对自己的心身过分地担心,求生、求全的欲望强,过于关注自己的健康,将一般人常有的某些感受、情绪、想法等误认为是病态而过分注意,甚至为此很苦恼、焦虑。实际上并没有超出常态的表现或感受,却在主观上渐渐地认为是病态,从而紧张、恐惧。由于注意力过多地集中于这种疑病的感受上,故使此种感觉更加敏感,过于敏感的感觉又进一步导致注意力更加集中并逐渐固定,这种情状被称为精神交互作用,它在疾病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人的主观和客观、情感与理智、理解与体验之间又常有矛盾,这被称之为思想矛盾。如用理智去解决这些矛盾会导致和加重精神交互作用,也即思想矛盾是促使精神交互作用发生和持续下去的动力机制,逐使疾病迁延。

由于神经症患者的疑病情绪,使之对事实的判断失去真实性或将其歪曲,所以病人的主诉与事实有很大差距,这被称作是神经症患者的“虚构性”。神经症患者的这种疑病性素质还表现在对“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怖”特别强烈,前者包括自我的本能以及获得被认可和向上发展等的社会心理欲望,后者则涵盖怕引起失败、怕疾病、怕失去和怕死亡等的担心、焦虑与恐惧。生的欲望越强烈,死的恐怖也随之越发明显,这也是神经症病态的根源之一。两者平衡则身心健康。

森田疗法的理论还认为,神经症患者的疑病性素质是其精神能量的源泉。这种精神能量如果指向建设性的人生目标,发挥出来的形成生的欲望就是健康人的状态。如果因某种情况受到挫折,精神能量仅仅指向自己的心身变化,就会由于精神交互作用和思想矛盾等的心理机制产生焦虑,使之注意固定于自己的心身变化,而不再指向外界。森田疗法正是将指向自己心身的精神能量转变成指向外界的一种治疗操作方法,使之形成良好的认知评价,精神活动不再陷于上述恶性循环之中,从而达到缓解病情、恢复疾病的目的。

森田疗法的治疗原则,简述为一句话:“顺应自然,为所当为。”顺应自然是指对症状养成顺其自然的态度。让病人承认并接受症状的现实;不把症状当成自己的心身异物,不加排斥,也不设法排斥;对感觉到的症状认为无特殊之处,视其为平常的体验,这样反而会使症状逐渐消退。为所当为是指除了对症状采取顺应的态度外,还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动上。顺其自然的态度,并不是说对自己的一切活动放任自流,对自己的症状和不良情绪听之任之,而是依靠自己本来固有的上进心,努力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即在症状存在的情况下,既要忍受“痛苦”、接受“症状”,还要努力将注意力和能量投向自己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上,投向外部世界。这样,集中在行动上有助于打破恶性循环,其症状就会逐渐淡化,达到治愈的目的。

法理学的知识点第7篇

(一)运用比较法强调地理知识之间的关联与区别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比较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比较法区分不同的地理知识。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地理知识时,会感觉知识点比较混乱,如果使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学生就可以很好地区分不同的知识点。当然,单一地使用比较法进行教学会有教学上的缺陷,教师可以将比较法与其他教学法相结合,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地理知识,实现地理教学目标。

(二)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比较法的实施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比较法,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比较法的实施,充分了解比较法不是单纯地进行比较,而是分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一个方面是概括比较,另一个方面是综合比较,这样可以对地理知识的不同点与相同点进行比较。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学习到更多知识[。例如,在教学《地球上的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水的分布进行简单的概括,让学生对干旱地区与雨水丰富地区进行比较,了解我国不同地方的水量是不同的。然后,要求学生进行综合比较,比较世界各地水资源的情况,对地球上的水资源进行了解。最后,让学生对这堂课学到的知识进行讲述,进而提高地理学习效果。

(三)利用直观性的特点进行比较

教学由于比较法具备使一些知识特点突出的优势,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地理知识。教师可以利用比较法这一特点进行教学,促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真实性,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例如,在学习《城乡人居环境》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城市环境与乡村环境的图片,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城市环境与乡村环境的不同,了解城乡人居住的环境,有效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对知识点进行思考,让学生通过比较法学习到更多的地理知识,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四)将比较法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用比较法进行教学。高中地理知识中会出现地理景观和地区分布,这样的知识点是需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授的。如果一味地使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恰会适得其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把握每一个知识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当然,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将比较法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融合,共同应用在地理教学中。例如,在教学《旅游资源》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使用比较法与举例说明的方法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对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比较,了解不同地区旅游资源的不同。在学生进行比较后,教师再为学生举一些地区开发旅游资源的例子,让学生对旅游资源进行充分了解,这种集多种教学法为一体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避免由于教学方法的不合理导致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效果不佳。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掌握地理知识,并将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最终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

二、高中地理比较法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比较法,教师应该注意对地理知识点比较后的分析,明确比较并不只是对知识点进行比较还应该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如果教师过于注重比较知识点,没有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将会无法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进行比较法教学时,教师需要对高中地理知识进行全面的整合,充分把握知识点的内容,在进行完地理知识的比较后,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做到完全掌握知识的目的。当然,在让学生进行分析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首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比较方法的理念,让学生明白对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时,应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分析与比较。另外,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充分展现出比较法应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比较法教学时,必须对不同的地理知识采取多种教学方式,避免盲目使用比较法教学导致学生思维混乱的现象。正确地应用比较法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