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科技创新的理解(合集7篇)

时间:2023-11-23 10:11:45
科技创新的理解

科技创新的理解第1篇

[关键词] 科技创新体系解释结构模型影响因素分析

一、企业科技创新体系解释结构模型的构建

1.解释结构模型简介

解释结构模型化(Interpretation Structural Model,ISM)技术是美国J·N·沃菲尔德教授于1973年作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的一种方法而开发的。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各种创造性技术,提取问题的构成要素,利用有向图、矩阵等工具和计算机技术,对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等信息进行处理,最后用文字加以解释说明,明确问题的层次和整体结构,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2.模型的应用

(1)提出问题。如何在庞大复杂的科技创新系统中理清主要影响因素与次要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关联的,它们对企业的最终目的起着什么作用等,继而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设置适于企业科技创新的评价指标及其权重。

(2)收集和整理问题的构成要素。首先收集大量资料,对近年来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进程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以企业为中心,从它的内外部考虑,找出了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一些因素。接着通过进一步的集体分析和筛选,最后归纳出现阶段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16个主要因素。其中企业内部因素有10个,外部环境因素有6个。

(3)设立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形成意识(构思)模型。要素间的逻辑关系用v、a、x表示,将各要素画成方格图,如图1-1所示。

其中v表示方格图中的行要素直接影响到列要素,a表示列要素对行要素有直接影响,x表示行列两要素相互影响。进而根据要素间二元关系的传递性,逻辑推断出要素间各次递推的二元关系,并用带括号的标识符表示。

(4)对意识模型进行处理,得到可达矩阵,再进一步得到骨架矩阵。如图1-2所示。

图1-2 企业科技创新要素的缩减矩阵

(5)绘制多级递阶有向图,形成递阶结构模型。根据缩减矩阵可绘制多级递阶有向图,形成五级的递阶结构模型(图1-3)。

图1-3 企业科技创新递阶结构模型

(6)建立解释结构模型。将图1-3转换成具有启发性且比较直观和易于理解的形式,即得到影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图1-4)。

图1-4影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

从图1-4可以看出,16个影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可分为5级5类。其中第I类因素是影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直接因素,它从研发、制造、市场营销三个方面揭示了从研发技术到技术转化,再到实现利润的目标与过程的关系;第II类因素是企业进行研发与进行制造的基础因素,即人、财、物的投入及管理水平;第III类因素反映了企业创新的内在驱动因素和企业的人文素质,它是企业创新的“软支撑”;第IV类因素为环境因素,是企业创新的依存点;第V类因素为企业创新的外在驱动因素,是企业创新的出发点。这5类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构成了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影响的递解结构关系,为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决策提供了逻辑思路。

二、 企业科技创新体系解释结构模型的应用说明

1.科技创新的动因分析

(1)市场及经济环境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推动。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科学技术基础水平低,科技进步没有真正纳入到企业的发展机制中去,科学研究活动和生产经营之间缺乏相互需求、共生共长的有机联系。进入20世纪90年代,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已基本上告别了短缺经济,正在逐步向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这为企业科技创新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市场环境。企业会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构造企业的运行机制,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推动经济向更高层次的科技领域发展。

(2)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实力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推动。如何赢得市场,在竞争中占得主动位置,科技创新是获胜的关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主要依靠两个手段: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采取价格竞争无论是降低成本,还是提高质量,在现代社会中都主要靠运用先进科学技术,依靠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来实现。经济的发展,消费层次的提高,使得购买者的注意力并不仅仅停留在商品价格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与消费者能够更有效地从商品自身构造(包括质量、功能、商标、包装、服务等)上区别竞争商品。

2.外部因素分析

(1)政策环境。这些基本政策包括产业政策,税收政策,政府订货及补贴政策等。政策环境不仅决定企业科技创新的方向,而且也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生命。企业应该在政策的允许范围内,积极主动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变消极等待为主动追求。

(2)法制环境。上述政策因素对企业的创新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但一般说来,政府主要是通过制定一些法律法规来间接地影响企业的活动。为了促进和指导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国家颁布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技术成果转化法》、《企业法》、《知识产权保护法》和《科学技术成果奖励条例》等法律。此外,国家还有对工业污染程度的规定,卫生要求,产品安全要求的规定等。这些法律法规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既有鼓励促进和保护成果的作用,也有一定的约束和限制的作用。

(3)技术环境。技术环境是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时进行规模选择、方向选择和时机选择的主要依据,这里的技术包括产品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技术环境主要从两方面影响企业的创新活动。一方面,技术革新为企业创造了机遇。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出现也使企业面临挑战。技术进步会使社会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发生重大变化。竞争对手的进步可能使本企业产品或服务陈旧过时,从而失去竞争力。

(4)社会协作环境。协作环境为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服务,尤其是关键的核心技术可以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与信息优势,也可以借助于技术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有的创新系统中的中介机构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还很薄弱,难以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社会协作环境。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创造性地发展和推动各种中介服务,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和提高中介服务机构的功能。

3.企业内部因素分析

(1)企业组织制度。企业组织制度是最基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企业制度之一,它是对企业的内部机构设置、经营管理权划分、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处理进行安排的制度。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的同时,也要进行组织制度的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在企业创新活动中始终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合理完善的组织制度,是可以促使领导作出重大的科技创新决策。组织制度连同决策层意识可以影响企业的科技管理能力,最终将影响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

(2)决策层意识。从解释结构模型可以看出,决策层意识直接影响了科技管理的水平,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正是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推动了产品结构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策层意识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不断创新的意识;二是有成就意识;三是具有机会意识;四是要善于用人。

(3)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素质。从解释结构模型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制度决定了企业人员的素质,而人员素质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研发、制造和营销三大能力,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在科技创新的“软支撑”中是十分重要的。企业的科技创新主要还是要靠人去实施,对于企业来说,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提高员工素质,不仅是科技创新的需要,而且也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

(4)资金投入能力与技术设备水平。从解释结构模型可以看出,企业的资金投入能力和技术设备水平是紧密联系、互为影响的两大“硬支撑”要素,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研发能力与制造能力。资金投入越多,企业用于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越雄厚,用于制造的技术装备也就越先进,其结果是大大推动创新成果的形成以及生产水平的提高。

(5)科技管理能力。从解释结构模型可以看出,对于企业的研发能力而言,仅仅有创新的人、财、物(设备)投入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将三者联合的“粘结剂”,这就是企业的科技管理部门,它将高层领导的决策同具体从事研发的基层人员沟通起来,全面规划和落实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是企业科技创新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环。科技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促进企业科技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进行科技创新有一定的风险,为了提高科技创新的成功率和缩短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投入产出周期,必然要求企业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必然会带来新工艺的运用或新产品的试制、生产,它必然要求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进行新的劳动组合,进行人员、资源的更合理配置,同时也要求运用新的管理方法去管理人、财、物以及一切创新和转化活动,这必然又会从诸多方面推动企业科技管理水平的提高。

科技创新的理解第2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解释结构模型(ISM)

中图分类号:TF276.4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253-02

一、解释结构模型方法概况

解释结构模型方法(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简称ISM)是美国华费尔教授1973年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有关问题而开发的,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各种创造性技术,提取问题的构成要素,利用有向图、矩阵等工具和计算机技术,对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等信息进行处理,最后用文字加以解释说明,明确问题的层次和整体结构,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其特点是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要素,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及计算机的帮助,最终构成一个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型。

二、解释结构模型应用

1.收集和整理问题的构成要素

通过近几年区域科技创新进程的调研,以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中心,从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科技支撑环境等方面考虑,归纳出现阶段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21个主要指标,如表1所示。

2. 建立可达矩阵,进行层次化处理

根据要素间二元关系,对意识模型进行处理得到可达矩阵。根据要素极位划分的思想,去除具有强连接关系的要素即得到缩减矩阵,并按矩阵中每行“1”元素的多少加以处理,依次分解出最大阶数的单位矩阵,并加注方框,每个方框表示一个层次,如图1所示(其中将Si简记为i)。

3. 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根据图2的缩减矩阵可得到八级递阶结构模型,由此建立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三、解释结构模型分析

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21个指标构成了图2所示的八级递阶结构关系,这为制定区域科技创新战略提供了逻辑思路。

第一类因素是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环境因素:较低的国民素质和信息化水平制约了地区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同时资源短缺、利用率低、生态环境退化和城市污染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第二类因素反映了居民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方式对科技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缓解就业矛盾,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同时采取过硬的综合性措施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类因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表明了经济发展模式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国民经济部门通过更新固定资产不断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建立新兴部门,进一步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和升级产业结构。

第四类因素则反映了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GDP及人均GDP作为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最基本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经济对科技发展方面的支撑力度。

第五类因素是高技术产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是在科学知识的进展基础上形成的,正在成为各个地区或国家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第六类因素反映了科技创新能力的直接产出因素:科技活动不仅要在基础理论上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在专利授权、技术转让和成果转化上也要实现快速发展。

第七类因素是科技创新能力的投入因素:科技投入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投资,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第八类因素是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核心: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需要不断拓宽各种科技创新投入的来源,加大对科技创新活动的人力及财力支持力度。

四、结语

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要以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要重视人才投入的数量和质量,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好人才储备,发挥人才优势;其次,要重视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政府要不断加大对科技项目的财政拨款,制定有利于科技发展的相关鼓励政策。同时要不断地改进和提高科技创新的产出能力,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傅家骥. 技术创新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科技创新的理解第3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 培养现状 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以及国家实施的人才强国战略,迫切需要各行业的创新型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在中小学阶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解现有中小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现状及科技创新能力,明晰当前中小学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明确今后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开展的内容和形式。我们采用小组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有关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科技创新意识、科技创新基础、科技创新思维、科技创新技能或方法(个人主动培养创新能力实践)、科技创新环境的营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因素等方面展开调查。以期为今后中小学科技活动课的开展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随机抽取6所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其中男生324人,占46.3%;女生376人,占53.7%;男女生人数基本保持平衡。

2 调查方法

(1)编制问卷:在分析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小组访谈,并在专家和一线科技教师的指导下编制出初始问卷。然后再进行预测,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删除或者修改一些不理想的项目后,确定正式问卷。

(2)正式测试:运用编成的《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调查问卷》,抽取重庆北碚地区12所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810份,整理后获得有效问卷700份。

(3)统计方法:数据的整理统计运用SPSS13.0 FOR WINDOWS软件包完成。

三、调研内容及结果分析

1 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该维度主要从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概念、意义的理解等来考察目前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见表1)

统计结果显示,仅有9.9%的学生同意和基本同意发明创造是大学生、老师及高校专家的事;而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创新能力是中小学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同意和基本同意的比例为90.5%),并认为学生时代的创造是有意义的(同意和基本同意的比例为89.4%),说明目前学生的自我科技创新意识较强,但在“创新”的理解上存在偏差,有58.1%的学生反对和不同意创新一定是“高、精、尖”的大项目。对该维度的一道开放性问题(你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理解)答案整理后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是从科技创新的意义上去理解的,如:创新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方便生活、促进社会进步等,而很少有学生从科技创新的概念方面去理解,如:创新就是创新性的知识和产品等,即对科技创新的意义很明确,但是对科技创新的概念理解较为模糊。

2 学生科技创新基础

从自信心、兴趣及怀疑精神等方面自评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和创造力特征,基本情况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有86.9%的学生有自信或很有自信,并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对许多别人视为平常的事,有70.7%的学生却很有兴趣和好奇心;有56.3%的学生,对老师或课本上的说法时常表示怀疑并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这表明在日常生活中,中小学生有较强的创造力潜质,但是因为教育和文化的影响,也即对权威的崇拜,使得该阶段的学生怀疑精神欠缺,对于老师或课本上的说法,时常表示怀疑的仅占17.6%。

3 学生科技创新思维

主要从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考察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思维。(见表3)

从统计情况来看,在对自然界、身边事物观察或对别人结论质疑的基础上,总是和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学生仅有9%和23.7%;总是和经常对提出的问题假想答案的学生占42.8%:总是和经常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得出结论的学生有38.3%;而总是和经常根据假象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学生仅为19.5%。

在科技创新思维能力这一维度上,学生总体得分较低。表明总体上中小学生在发现、提出问题、运用知识做出结论和假想答案,并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能力普遍较低。而这些创新思维能力中,尤以根据假设,制定简单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能力最欠缺。

4 学生科技创新方法

主要考查学生在创造性活动中主动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分别从依靠自己和依靠他人两种途径。了解学生创新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见表4)

从统计情况来看,总体上学生在科技创造性活动中处于较被动的状态。遇到问题时(总是和经常)依靠自己通过找有关的书(49.8%)、通过网络查找(51.9%)和自己思考(36.8%)寻求答案的学生明显多于(总是和经常)依靠他人,如专家(7.8%)、学校指导老师(23.8%)和区、市少科站老师(8.2%)。说明即使在科技活动中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学生更多的也是依靠自己,而非他人。

5 影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因素

主要从学校家长支持、教师指导及校园文化三个方面考察了影响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环境因素,调研了学校及家长对学生科技创新的支持和鼓励、学校科技活动课的开展、教师教学和校园科普活动等情况。(见表5)

从学校家长支持方面来看,学校会举办各种科技活动或比赛(80.3%),并对给予成绩优秀者奖励(78%);开设有科普课(71.0%),并配有科技辅导老师(78.3%);科技活动的开展得到班主任(86.9%)和家长(83.6%)的支持。从校园文化方面来看,不时的科普宣传或竞赛活动均超过80%。从上面两方面来看,中小学科技创新活动的总体氛围较好。

从教师指导方面来看,经常在课堂上穿插科技知识的占45.1%,进行课外实践教学的占20.1%,会演示趣味实验的占34.6%。总体上各项所占比例少于半数,说明在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教师指导力度还待加强,尤其在课外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

在问卷的最后有一道开放性问题:“当我参加科技活动时,我会考虑?”,对问题答案整理后的结果为:①科技活动开展的形式及如何实施;②能从科技活动中学到什么,回报是什么;③是否会耽误学习;④自己的能力和信心;⑤费用问题。从这道题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参加科技活动时,考虑较多的是科技活动开展的形式及如何实施,从这些活动中是否能学到知识和能力等。

四、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1)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意识较强,科技创新

基础较好,但对科技创新本质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不足。科技创新思维能力较弱,怀疑精神欠缺。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较为单一。

(2)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力度不够,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领会不深,尤其在课外实践教学活动较为欠缺。

(3)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认识逐渐加深。家长普遍支持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在努力营造浓厚的创新活动氛围。

(4)学校的创新活动体系不完善,科技创新培养途径仍较单一,教学课堂缺乏创新氛围。

2 建议

(1)加强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和认识

认识科技创新的本质及内涵,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前提。在这个方面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做:①利用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系统的科技创新教学;②开展主题活动教育,如带学生参加科技展馆、举行科技知识竞赛、举办科技摄影展等;③搞好宣传活动,如科普知识讲座。

(2)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怀疑精神

在怀疑精神方面。教育者需要在日常的课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材以及教师授课当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表扬。同时,学校应该和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指导家长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怀疑精神。

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要充分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创新能力与教学方式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学人员创造性地教,就能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性地练、创造性地利用。

(3)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丰富教学课堂

在师资的配备和教学上主要体现了两点:①聘任专门的科技辅导老师。科普老师的专业性和创造力,在挖掘教材的潜力、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对学生深入的了解,可实施因材施教,对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更加直接的作用。②其他学科老师的教学渗透。要想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与思维方法,各科的任课老师需要在日常课程中,结合本学科教学,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另外,鼓励教学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发科普教学用具,政府可以有针对性的支持相关企业和高校研发教学器材及教材,从而能够在更为广泛的区域内,更为科学的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4)营造更为浓厚的科技创新活动氛围,完善科技创新活动体系

科技创新的理解第4篇

[关键词] 科技创新体系解释结构模型影响因素分析

一、企业科技创新体系解释结构模型的构建

1.解释结构模型简介

解释结构模型化(Interpretation Structural Model,ISM)技术是美国J・N・沃菲尔德教授于1973年作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的一种方法而开发的。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各种创造性技术,提取问题的构成要素,利用有向图、矩阵等工具和计算机技术,对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等信息进行处理,最后用文字加以解释说明,明确问题的层次和整体结构,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2.模型的应用

(1)提出问题。如何在庞大复杂的科技创新系统中理清主要影响因素与次要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关联的,它们对企业的最终目的起着什么作用等,继而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设置适于企业科技创新的评价指标及其权重。

(2)收集和整理问题的构成要素。首先收集大量资料,对近年来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进程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以企业为中心,从它的内外部考虑,找出了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一些因素。接着通过进一步的集体分析和筛选,最后归纳出现阶段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16个主要因素。其中企业内部因素有10个,外部环境因素有6个。

(3)设立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形成意识(构思)模型。要素间的逻辑关系用v、a、x表示,将各要素画成方格图,如图1-1所示。

其中v表示方格图中的行要素直接影响到列要素,a表示列要素对行要素有直接影响,x表示行列两要素相互影响。进而根据要素间二元关系的传递性,逻辑推断出要素间各次递推的二元关系,并用带括号的标识符表示。

(4)对意识模型进行处理,得到可达矩阵,再进一步得到骨架矩阵。如图1-2所示。

图1-2 企业科技创新要素的缩减矩阵

(5)绘制多级递阶有向图,形成递阶结构模型。根据缩减矩阵可绘制多级递阶有向图,形成五级的递阶结构模型(图1-3)。

图1-3 企业科技创新递阶结构模型

(6)建立解释结构模型。将图1-3转换成具有启发性且比较直观和易于理解的形式,即得到影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图1-4)。

图1-4影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

从图1-4可以看出,16个影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可分为5级5类。其中第I类因素是影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直接因素,它从研发、制造、市场营销三个方面揭示了从研发技术到技术转化,再到实现利润的目标与过程的关系;第II类因素是企业进行研发与进行制造的基础因素,即人、财、物的投入及管理水平;第III类因素反映了企业创新的内在驱动因素和企业的人文素质,它是企业创新的“软支撑”;第IV类因素为环境因素,是企业创新的依存点;第V类因素为企业创新的外在驱动因素,是企业创新的出发点。这5类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构成了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影响的递解结构关系,为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决策提供了逻辑思路。

二、 企业科技创新体系解释结构模型的应用说明

1.科技创新的动因分析

(1)市场及经济环境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推动。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科学技术基础水平低,科技进步没有真正纳入到企业的发展机制中去,科学研究活动和生产经营之间缺乏相互需求、共生共长的有机联系。进入20世纪90年代,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已基本上告别了短缺经济,正在逐步向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这为企业科技创新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市场环境。企业会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构造企业的运行机制,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推动经济向更高层次的科技领域发展。

(2)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实力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推动。如何赢得市场,在竞争中占得主动位置,科技创新是获胜的关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主要依靠两个手段: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采取价格竞争无论是降低成本,还是提高质量,在现代社会中都主要靠运用先进科学技术,依靠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来实现。经济的发展,消费层次的提高,使得购买者的注意力并不仅仅停留在商品价格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与消费者能够更有效地从商品自身构造(包括质量、功能、商标、包装、服务等)上区别竞争商品。

2.外部因素分析

(1)政策环境。这些基本政策包括产业政策,税收政策,政府订货及补贴政策等。政策环境不仅决定企业科技创新的方向,而且也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生命。企业应该在政策的允许范围内,积极主动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变消极等待为主动追求。

(2)法制环境。上述政策因素对企业的创新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但一般说来,政府主要是通过制定一些法律法规来间接地影响企业的活动。为了促进和指导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国家颁布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技术成果转化法》、《企业法》、《知识产权保护法》和《科学技术成果奖励条例》等法律。此外,国家还有对工业污染程度的规定,卫生要求,产品安全要求的规定等。这些法律法规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既有鼓励促进和保护成果的作用,也有一定的约束和限制的作用。

(3)技术环境。技术环境是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时进行规模选择、方向选择和时机选择的主要依据,这里的技术包括产品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技术环境主要从两方面影响企业的创新活动。一方面,技术革新为企业创造了机遇。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出现也使企业面临挑战。技术进步会使社会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发生重大变化。竞争对手的进步可能使本企业产品或服务陈旧过时,从而失去竞争力。

(4)社会协作环境。协作环境为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服务,尤其是关键的核心技术可以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与信息优势,也可以借助于技术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有的创新系统中的中介机构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还很薄弱,难以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社会协作环境。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创造性地发展和推动各种中介服务,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和提高中介服务机构的功能。

3.企业内部因素分析

(1)企业组织制度。企业组织制度是最基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企业制度之一,它是对企业的内部机构设置、经营管理权划分、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处理进行安排的制度。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的同时,也要进行组织制度的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在企业创新活动中始终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合理完善的组织制度,是可以促使领导作出重大的科技创新决策。组织制度连同决策层意识可以影响企业的科技管理能力,最终将影响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

(2)决策层意识。从解释结构模型可以看出,决策层意识直接影响了科技管理的水平,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正是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推动了产品结构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策层意识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不断创新的意识;二是有成就意识;三是具有机会意识;四是要善于用人。

(3)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素质。从解释结构模型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制度决定了企业人员的素质,而人员素质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研发、制造和营销三大能力,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在科技创新的“软支撑”中是十分重要的。企业的科技创新主要还是要靠人去实施,对于企业来说,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提高员工素质,不仅是科技创新的需要,而且也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

(4)资金投入能力与技术设备水平。从解释结构模型可以看出,企业的资金投入能力和技术设备水平是紧密联系、互为影响的两大“硬支撑”要素,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研发能力与制造能力。资金投入越多,企业用于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越雄厚,用于制造的技术装备也就越先进,其结果是大大推动创新成果的形成以及生产水平的提高。

(5)科技管理能力。从解释结构模型可以看出,对于企业的研发能力而言,仅仅有创新的人、财、物(设备)投入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将三者联合的“粘结剂”,这就是企业的科技管理部门,它将高层领导的决策同具体从事研发的基层人员沟通起来,全面规划和落实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是企业科技创新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环。科技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促进企业科技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进行科技创新有一定的风险,为了提高科技创新的成功率和缩短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投入产出周期,必然要求企业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必然会带来新工艺的运用或新产品的试制、生产,它必然要求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进行新的劳动组合,进行人员、资源的更合理配置,同时也要求运用新的管理方法去管理人、财、物以及一切创新和转化活动,这必然又会从诸多方面推动企业科技管理水平的提高。

科技创新的理解第5篇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障碍;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4. 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237-02

中国科技的发展是极其迅速的,但是科技的发展不代表人民对科技的利用率的进步,所以如何将科技创新技术应用到人民日常生活当中是目前我国许多科技发展部门所需要考虑与解决的重点问题。根据笔者调查发现,许多科技研究部门的科技水平极高,然而很多总给人以无处可用的感觉,事实上,这是科技创新成果在实际应用过程的二次创新比较欠缺。这是许多国家科技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所以本文主要从科技创新成果的定位出发,分析论述科技成果的具体应用方法。

一、当前科技创新成果的界定

科技创新成果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对科技创新成果权力保护的基本法律理念。由于科技创新是人类的生产活动之一,所以科技创新的本质应该是通过实验和研究对新技术和新发展方向进行的具体分析与创新。在不同的领域都有突破前人的可能,所以在不同领域都有科技创新成果的出现。所以对科技创新成果的界定应该从这一成果的知识性、技术性、思想性三个方面出发,确认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性。

由上表可看出,具体科技成果分为基础理论成果,应用技术成果以及管理理念成果。相较而言,管理理念成果的转化障碍较少,属于比较容易被接纳部分。而应用技术成果和理论成果的转化面临着极大障碍。下面本文将具体介绍当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主要障碍。

二、当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分析

1.我国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所引起的转化问题。虽然我国每年的科技投资费用非常高,但是,由于我国特定的教育方式决定了我国的投资费用主要运用在了高校科技研究所以及重点科学院。而且科技投资费用在运用方面主要是研究投资,而对推广和奖励投资较少。所以我国的科技创新成果专利审核并没有达到先进水平,而且对我国已经研发出的科技成果也造成了无法推广而闲置。这是对研发资金和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同时,我国科技成果市场成熟度也不高,许多技术发明和改进不能被经济集团所认可和使用,那么科技成果反而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工程。所以我国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应该加强建设,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激励制度,才能让科技不断创新,不断向人民生活中转化。

2.我国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二次创新而引起的转化问题。所谓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二次创新就是指如何利用创新的理念将科技创新利用到人民生活当中去。对这一点的把握对很多国家来说都是极有难度的。这是因为高端人才更多的注重技术的开发和研究,而不去调查市场的需求和高端技术的具体应用。而很多对市场需求较为了解的人又无法接触到新型科技成果,这就造成了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在转化时面临着制度改革的问题。如果设置高端技术的讨论平台或者开展高端技术经济会就会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二次创新带来极大的改进。比如美国苹果公司的转变是由于已故前行政总裁乔布斯对苹果公司的创意,而他这种创意来自于美国的高端科技实验室,乔布斯认为,高端科技实验室中的许多科技都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但是由于这些高科技技术人才并没有市场敏感性而造成这些科学技术被闲置。所以乔布斯的成功可以说是对科技创新成果进行二次创新的典型案例。同时也说明了科技创新成果在转化过程中面临的又一大阻碍,那就是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二次创新。

3.高端技术人才与翻译性人才的沟通不力。这个阻碍主要是对理论科技成果进行阻碍,而且主要表现在我国科技成果在世界范围的推广方面。我国高端技术人才人数众多,在各个领域也研究出了重大的结果,然而,中国的技术向国外推广时并不占有优势。中国的高端技术人才对翻译性英语的掌握并没有那么好,仅仅能翻译已有技术,对最新技术的陈述则显得十分吃力,而翻译性人才不具有尖端科技的理解水平,导致我国高科技人才的理论研究成果无法变成国际通用型资料进行传播。这也是我国高端技术在向世界范围推广时的阻碍所在。

三、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具体对策以及科技成果与企业衔接模式分析

1.加大对我国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根据上文的分析,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的不完善。所以,我国政府需加大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让科技创新管理机构能有足够资金进行审核和推广工作。只有科技成果通过市场方式加以推广才能真正将科技成果变成人民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实例。以政策具体提升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的投资经营能力,鼓励更多人进入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中去。

2.加大我国科技研发与生产合作机构的建立。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科研机构很多是单一的科研平台机构,并没有自己的产业链。所以我国应该加大科技研发机构与科技产业机构的合作,将研发内容变为市场商品。这一机构的建立应主要以高校为主,利用产学研合一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即学即用。这一模式是现代化教育的创新,也是现代化科技研究的创新。所以,解决我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一大方法就是建立产学研合作机构,通过稳定的组织和运行,利用合作和发展开展科技为企业提高发展技术,而企业为科技提供商业前景的双赢模式。

3.提升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提升市场的影响就是利用市场上比较需要的产品为基础为科技创新方向提出战略性的建议。通俗来说就是利用消费者的需求反向思考科技的创新进步理念,将科技创新依托于市场经济建设。这样就从一定的角度上解决了高端人才更多的注重技术的开发和研究,而不去调查市场的需求和高端技术的具体应用。而很多对市场需求较为了解的人又无法接触到新型科技成果的问题。同时,对科技创新结果进行二次创新的能力也是在提升市场敏感度之后才能培养的。

4.科技成果与市场企业衔接分析。由于市场企业的需求,才能将科技成果加以推广,也正是科技创新产品的推向市场,才得到足够的资金用来支持科技的研发。科技创新与市场也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需要提高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影响。那么科技成果如何与市场企业进行有效的衔接呢。笔者认为,科技成果主要以技术为主,而市场企业主要以产品为主,所以科技成果与市场企业的衔接也就是科学技术与产品的衔接。所以如何将科学技术应用于产品之中是科技成果能否与市场企业衔接的主要条件。这就对科技研究机构与市场企业的结合与沟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论上来说,应该注重对科技市场化综合人才的培养和应用,让这类人才更多的了解科技成果,并将科技成果运用与企业的产品之中,有效的完成科技成果与市场企业衔接这一大的课题。

四、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意义

科技成果转化从某些角度上讲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表现。也是国家教育软实力的具体衡量标准。所以就理论上来说,科技成果的转化还是具有较大的意义的。根据笔者的分析和研究发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意义应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二是人文发展方面的意义,第三就是国际科技交流的意义。下面笔者就这三点进行具体的论述。

1.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科技成果的转化本身是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是对市场的发展的促进和支持。正是由于市场的需求,才会促进科技创新,也正是科技创新产品的推向市场,才得到足够的资金用来支持科技的研发。同时,利用科技成果的分时间段升级方式可以完成对市场的调控,将商品分为不同的等级,也让市场得到有序的发展。现代科技发展的逐渐均衡,让科技成果在不同地区地域得到了推广,也为地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2.人文方面的意义。人文方面主要是从精神层面与教育层面说起。首先,精神层面来说,科技创新结果的转化是推进探索追求精神的鼓励和肯定,也是对科技研究人员的肯定。所以,从根本上来说,科技创新结果的转化更加促进了我国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为我国的政策颁布与政策推广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教育层面来说,对探索精神的肯定能极大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是培养学生自主创造能力的有力措施。

3.国际科技交流模式的创新。许多科技研究部门的科技水平极高,然而很多总给人以无处可用的感觉,事实上,这是科技创新成果在实际应用过程的二次创新比较欠缺,这是许多国家科技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所以,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对国际科技交流是一种创新和改善。上文中已经提到,我国高端技术人才人数众多,在各个领域也研究出了重大的结果,然而,中国的技术向国外推广时并不占有优势。这就是因为我国高科技技术的理论成就无法走出中国的缘故。所以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从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国际科技交流。

结语:中国科技的发展是极其迅速的,但是科技的发展不代表人民对科技的利用率的进步,所以如何将科技创新技术应用到人民日常生活当中是目前我国许多科技发展部门所需要考虑与解决的重点问题。许多科技成果无法应用到新产品之中,不仅是对研究资金浪费,更是对人才的浪费和忽视。经过笔者的研究发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果不好主要由于我国科技创新管理制度不完善、科技创新对于实际应用的二次创新能力较差、高端技术人才对市场了解较少等原因。所以笔者认为,加大对我国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加大我国科技研研发与生产合作机构的建立以及提升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是让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必要措施和基本方案。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的理解第6篇

关键词:新时期;电力公司;科技创新;管理

电力企业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工作,国家电网公司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提出并大力实施“一流四大”的科技发展战略。近年来在科技创新投入、组织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机制、科技创新全过程管理机制、外部合作机制和成果保护机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基层电力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增强国家电网公司科技创新实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基层电力公司科技创新管理存在问题

1.管理模式相对落后

近些年来,我国电网工程不断建设,国家加大对电网工程的扶持力度,电力公司在进行管理工作时,也在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努力,争取早日实现管理模式的科学化与制度化。为实现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电力公司一直致力于改革,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阻碍管理模式的科学发展。电力公司在进行改革过程中存在着对创新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单纯的注重科研与评奖等。由于没有很好的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导致信息交流不及时,没有形成资源共享的平台,造成科研力量分散现象的出现,这些都对电力公司的发展其一定的制约作用。在管理工作中,没有明显的规模效益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电力公司的发展。

2.缺乏专门的科技管理机构和专家人才

现阶段,我国的供电公式在管理方面没有专门机构,这说明基层电力公司在实际进行管理工作时应注意将科技管理工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职能有效的区分开来。基层电力公司在在进行创新时,缺乏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基层电力公司人员复杂,但总体水平较低,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水平进行科技管理工作,在自主创新方面的能力尤其的缺乏,不利基层电力公司科技管理工作的发展与实施。

3.创新动力不足

制约电力公司创新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市场压力,市场压力是推动企业创新的动力,基层电力企业的经营理念是社会服务,不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在进行创新方面没有足够的动力。虽然具有一定的资金和人才优势,但是在创新方面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基础电力公司的发展。影响基层电力公司创新工作进行的另一因素就是员工绩效考核与创新工作不匹配。在基层的电力公司,领导对员工的关注点在生产任务上,对科技创新重视程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发展,从而不能实现基层电力企业创新目标。

4.缺乏科技创新外部条件和环境核心技术

基层电力公司承担的科技创新项目工作一般分为科技研发、科技推广、群众性创新、及专利等,其中科技研发类项目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对于基层电力公司而言,每年科技研发项目申请和批复数量是有限的,只有小部分人员,能够真正参与到科技研发项目中。久而久之,降低了其他人员的科技创新热情,也不利于企业良好的创新环境的形成。

二、加强基层电力公司科技创新管理对策

1.完善基层科技管理组织体系

明确基层科技管理机构工作定位,强化四项职能建设。一是加强参谋职能,深入了解摸清本单位科技创新工作现状,准确了解和把握上级科技创新工作思路,逐步确立本单位科技创新工作发展战略,为公司领导正确决策提供支持和建议,充分发挥“参谋部”和“咨询部”的作用。二是加强协调管理职能,完善科技创新管理手段,提高执行能力。通过营造政策环境,调动员工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共同做好公司科技创新工作。三是加强服务职能,主动承担内部宣传科技工作知识和信息的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引导和监督作用,积极协助员工解决科技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建立完善的基层科技创新工作支撑组织体系,改变“个别参与”的科技创新工作现状,以创新工作为载体,有针对行的将员工分为三种类型,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组建创新团队,承担不同的创新工作。公司层面集中骨干力量,跨部门组建科技创新团队,组织重大科技课题研发工作。各专业部室层面以理论和实践互补有机结合,形成实用型创新小组,主要承担公司年度科技创新指标工作任务,解决生产上的技术难题。依托公司团委,组织年轻高学历人才组建学习型创新小组,自选课题研发。

2.加强基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掘内部人力资源优势

以科技创新“分层”组织管理体系为基础,分三个层次开展公司科技创新人员队伍建设。一是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团队建设,有计划地加强尖子人才和领军人物的发掘和培养。以“创出大成果,造就一流人才”为目标,加强跨部门人才合作,建立公司层面科技创新“精英”团队。二是以氛围营造和与生产结合为目标,各专业部室建立实用型科技创新“基础团队”。“基础团队”结合日常工作,注重在工作能力提升的同时,培养其科技创新工作思维。通过在部门内部采取“互师互补”的形式,培育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扎实的专业人才。三是在青年员工内部建立“创新工作室”,以将科技专利和论文等主题的科技创新工作为突破口,通过让青年员工参与某个专项科研任务和课题研究,培养新进人才的团队意识,增进对科技工作的了解。通过“创新工作室”为公司打造具有科技创新热情,能干肯干的技创新工作“生力军”。三个团队在对科技人员的能力提升方面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科技工作人员可以在团队之间流动,这样以来有利于盘活人才资源存量,培育和造就一支梯次结构合理、专业种类齐全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三、结语

促进基层科技管理工作由传统模式向创新模式转变,就要创新组织结构、管理手段和管理思路,鼓励科技原始创新,充分发掘企业内部的科技创新资源,加强内部沟通协作,增强对外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管理创新是一种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是要有良好的创新环境作为重要条件,传统的科技管理方式对科技的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基层电力公司要妥善解决制约科技发展的问题,为科技创新做好保障工作,这样才能促使科技创新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的理解第7篇

  科技型小微企业是科技创新最为活跃和最具 潜力的群体,是区域、国家创新战略实现的重要基 础。目前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没有统一的概念界 定。考虑科技型小微企业“质”(科技型)和 “量”(小微规模)两个维度,结合对科技型中小企 业的定义研究E-4和2011年国家《中小企业划型 标准规定》5 ,本文认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是以科 技创新为核心的小微规模企业实体,采用新产品、 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或新商业模式,具备高科 技、高成长、高风险和新经济等特征63。

当前,学术界主要围绕融资、环境建设和政策 支持等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外部因素展 开研究67-9 ,较少关注企业的内部管理因素,特别 是鲜见对企业管理方法和工具创新应用领域的研究。事实上,科技型小微企业在需要外部支持的 同时,更应该加强内部管理创新。因为科学合理 的企业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是影响技术创新行为 的基础性因素,可以为技术创新执行提供制度保 障M,有助于降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对于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成长具有重要作 用,而选择应用适当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就是企业 管理创新的关键内容。

是一种技术创新理论体系,主要包括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最终理想解、发明原理、工程 参数和冲突矩阵、物理冲突和分离原理、物-场模 型分析、发明问题标准解法、发明问题解决算法 (ARIZ)和科学效应知识库等M。TRIZ最初用 于技术系统,目前在管理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积 极进展E4-19]。由于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有 两个显着特点,即如何寻找企业中存在的管理问 题并建立合适的解决方案,使得规模小、资源相对匮乏的科技型小微企业有能力并且愿意去实施。 应用TRIZ可以直接从管理主体、管理对象和管 理方法出发,通过管理主体对管理对象的作用效 果判断管理绩效,有效推动企业管理创新。但目 前学术界对于TRIZ理论应用于企业管理创新的 研究较为缺乏,尤其是从TRIZ对科技型小微企 业管理创新绩效影响效果的视角开展的相关研究 更为少见。而通过研究TRIZ的各子理论对科技 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确定科技 型小微企业应优先推广应用的TRIZ创新工具和 方法,不仅可以丰富和深化TRIZ在企业管理领 域的应用研究,而且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拓展管 理创新思路、优化内部管理、激发创新活力和发展 潜力、提升创新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本文从研究TRIZ影响科技型小微企 业管理创新绩效这一问题着手,基于理论分析构 建TRIZ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绩效影响的 概念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方法对获取的数据进行 实证检验,得出TRIZ各子理论对科技型小微企 业管理创新绩效的影响效果排序。根据对研究结 果的分析,提出如何更有效地推广应用TRIZ理 论、提升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绩效的政策 建议。

2 研究假设与框架

  2.1 TRIZ的管理进化理论(MET)与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

  TRIZ包括完备性法则、能量传递法则、动态 性进化法则和提高理想度法则等8个进化法 则120。科技型小微企业可以运用该理论,分析确 认当前企业的管理状态,预测管理方法的进化衍 生方向,改进创新现有的管理方式方法,提升管理 创新效率。本文提出下述假设:

  TRIZ的管理进化理论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有显着正向影响。

2.2 TRIZ的最终理想解(IFR)与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

  TRIZ的最终理想解是企业利用自身现有资 源,通过对管理主体、管理对象及管理方法的改 变、增加、替换或彼此搭配,以组织结构最微小的 改动实现管理效用正常化,且不额外增加资金消 耗和对社会、环境及企业本身的有害作用M。科 技型小微企业可据此理论,选择最小代价的管理 变动达到最大的管理创新效果。本文提出下述 假设:

  TRIZ的最终理想解(IFR)对科技型小微 企业管理创新有显着正向影响。

2.3 TRIZ的管理发明原理(MIP)与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

  新吕荣胜122给出了分割、抽出、重组和嵌套化 等40条TRIZ管理系统的创新原理。科技型小微 企业可以应用这些创新原理,解决企业具体的管 理冲突。本文提出下述假设:

  TRIZ的管理发明原理对科技型小微企 业管理创新有显着正向影响。

2.4 TRIZ的管理参数和管理冲突矩阵(PCM)与 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

  纪建明M给出了36个一般管理参数和相应 的一般管理冲突矩阵。科技型小微企业可以据此 理论,从中选择合适的管理参数和管理冲突矩阵, 获得冲突的解决方案。本文提出下述假设:

  TRIZ的管理参数和管理冲突矩阵对科 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有显着正向影响。

2.5 TRIZ的管理冲突与分离原理(CSP)与科技 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

  TRIZ的分离原理通过将管理系统中的弱势 与不和谐部分分离,或者将核心部分分离,突出重 要性并对其进行重点管理M。科技型小微企业 可以应用此原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分离,提 高管理绩效。本文提出下述假设:

  TRIZ的管理冲突与分离原理对科技型 小微企业管理创新有显着正向影响。

2.6 TRIZ的“管理元素-场”模型及标准解法 (EFS)与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

  TRIZ的“管理元素-场”模型的“管理元素” 即管理主体与管理对象“场”即管理方法。管理 领域的76个标准解为:对于不完整的模型,可采 用的解是将模型补充完整;对效用不足和有害作 用的管理,可采用的解分为改变‘‘管理元素”和 “场”、引入新的“管理元素”与“场” M四类。科 技型小微企业可据此理论,将管理冲突构建为 “管理元素-场”模型,从标准解中找出对应解, 结合实际寻找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本文提出下述假设:

  TRIZ的“管理元素-场”模型及标准解 法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有显着正向影响。 

  2.7 TRIZ的发明问题解决算法及效应知识库 (AEB)与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

  TRIZ的ARIZ理论在管理领域的应用集中于 管理冲突的算法调整和ARIZ过程与管理工具方 法结合两方面M ,消除冲突有强大的科学效应和现象知识库支持127。科技型小微企业可应用 ARIZ将非标准问题转化为标准问题,应用标准解 法获得解决方案。本文提出下述假设:

  TRIZ的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及知 识效应库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有显着正向 影响。

将上述理论和假设归纳,本文提出如图1所 示的研究框架。

3 数据和方法

  3.1量表设计

  目前TRIZ应用于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 的研究甚少,没有成熟的量表可以使用。因此,本 文结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访谈,根据TRIZ相 关理论和文献研究结论分析得到测量项目。为保 证问卷设计质量,先在哈尔滨进行小样本试测(N = 10),根据反馈结果,调整修正了概念偏差、表 述不清的题项,于2012年5 - 11月正式发放问 卷。各因素包含如下问题:MET是4个题项,如 “解决1个管理矛盾交叉应用2个及以上TRIZ管 理进化原则”;IFR是4个题项,如“经常将TRIZ最终理想解的概念用于解决管理矛盾”;MIP是4 个题项,如“解决1个管理矛盾交叉应用2个及以 上TRIZ管理发明原理”;PCM是4个题项,如“经 常使用TRIZ的36个管理参数和管理冲突矩阵解 决管理矛盾”;CSP是4个题项,如“TRIZ分离原 理已经在管理运作中产生积极的作用”;EFS是5 个题项,如“使用TRIZ管理元素-场模型及76 个标准解求解管理矛盾的成功案例至少在1个以 上”;AEB是4个题项,如“经常使用ARIZ及效应 知识库解决管理矛盾”。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 新绩效(EIP)是客观和主观2个维度6个题项, 客观题项如“应用TRIZ后产品利润增加幅度”; 主观题项如“应用TRIZ理论后提高管理目标实 现程度”。

3.2 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Lisker五分量表法收集数据(1 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为使 受访者清晰理解问卷的题项含义,在问卷中对管 理维TRIZ子理论的背景、功能、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了简要介绍。问卷发放和回收主要采取三种方 式:一是通过查阅地区企业名录,以电子邮件的方 式联系被调查企业;二是采用基于网络人际关系 的Email问卷调查方法咖:三是采用上门填写、 寄送等方式。合计发放问卷296份,回收248份, 其中有效问卷19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 66.9%。在区域分布上,调研对象来自黑、辽、京、 鄂、苏、浙、粤、陕、川、甘等10省(市),地理分布 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都具有一定代表性,样本结 构见表1。

3. 3研究方法

  本研究涉及的变量都是潜变量,各变量间存 在相互作用关系,问卷数据可能存在误差,传统的 统计分析方法不能妥善处理潜变量,也不能明确 解释测量误差。由于结构方程模型(SEM)能同 时处理潜变量及其指标,允许变量含有测量误差、 变量间有相关性,测量模型更有弹性29。因此, 本研究选择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具有合理性和适 用性。

4实证分析

  4.1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研究通过项目-总体相关系数CITC和 Cronbach’s a值检测量表信度。删除不合格的题 项后,保留题项的CITC值均大于0. 5, Cronbach’ s a值均在0.8以上,说明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及稳 定性较高。应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量表效度。

各变量的KMO值均高于0.5, Bartlett球体检验的显着性概率都为0.000( <0.001),适宜进行因子分析。如表2所示,各变量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均高于50% ,各题项的因子负荷均高于0. 5,量表设计满足效度要求。

  4.2模型检验

  本研究使用极大似然法进行结构方程分析, 验证提出的理论假设模型,要求样本满足正态分 布,样本量应为总样本数减去估计变量数大于 50,或者样本量在100 -200之间M。本研究的 有效样本198个,估计变量30个,样本数满足要 求。采用SPSS19. 0对样本数据的分析表明,数据 偏度小于2且峰度小于5,符合正态分布要求。

利用Am〇s17.0软件对结构模型进行数据拟 合的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第一行可知,模型 的拟合结果不够理想,拟合指数;X2/d/、RMSEA、 TLI、CFI都没有达到推荐阈限值,模型修正指数 (MI)显示一些变量间可能存在未在初始模型中 得到体现的相关关系,而且可修正的变量间关系 符合SEM模型修正的一般原则。于是深度分析 变量间的理论逻辑关系,并根据MI表改进初始 模型,每次添加变量关联路径都选择MI值最大 且符合修正一般原则的路径,重复上述过程,直至 关联路径不需要或不能再增加为止,共添加3条 关联路径(e8—e11、e12 —e18、e17—e21)。表 3 第二行显示修正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均处于推荐 的判别阈值区间,且明显优于初始模型的指标,拟 合效果良好。修正后的结构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如 图2所示。在修正模型的基础上,验证相关假设, 结果如表4所示。

4. 3研究结果

  根据上述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研究结果:

  ⑴假设H1 - M均得到支持,即TRIZ的 MET、IFR、MIP、PCM、CSP 和 EFS 对科技型小微 企业管理创新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由表4可知, 上述TRIZ的6个子理论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按路径系数大小排序为: MIP(0.425) > IFR(0.413) >CSP(0. 381) >MET (0. 357) > PCM (0.346) > EFS (0.223)。

⑵假设H7未通过检验,即TRIZ的AEB子理 论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不具有显着正向影响。

(3)修正模型中新增的假设H8 - H10均得 到了验证。

5 结论与启示

  5.1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管理维TRIZ的大部分 子理论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具有显着正向影 响的结论,弥补了当前对这一领域研究的不足。研 究结论可为政府部门与科技型小微企业引入创新方 法提升创新绩效提供方法支持与决策参考。研究结 果表明,TRIZ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影响的路 径系数较低,仅MIP和IFR的路径系数超过0.4,主 要原因在于是TRIZ理论较抽象、结构复杂,不易 于企业消化吸收;二是TRIZ在管理系统领域的研究 有限,不能有效支撑企业应用。其中,发现和分析管 理冲突是影响TRIZ应用效果的瓶颈因素31 ;三是 国家有关部门对TRIZ的应用推广力度不大,科技型 小微企业的管理经营者对TRIZ缺乏必要的了解,重 视程度不高,导致应用不足。

5.2管理启示

  研究结论为如何有效推动TRIZ在科技型小 微企业管理创新的应用,从理论研究、政府、企业 三个层面提供了有益启示。

—是理论研究层面:TRIZ应以简易化和应用 化为研究方向,更新和开发更多应用性强、为企业 创新需求服务的TRIZ创新方法和工具。不断拓 展深化管理维TRIZ的研究,加强基于管理参数 和冲突矩阵的冲突理论以及国内外典型管理创新 案例的研究,推动TRIZ在企业管理创新实践中 发挥更大的理论支持作用。

二是政府管理层面:政府部门应积极推动TRIZ的宣传推广。通过组织开展TRIZ的培训、 交流和座谈会,建立TRIZ学习网站和TRIZ研究 会,在高校开展TRIZ研究、开设相关课程等渠道 推广TRIZ。鼓励企业应用TRIZ的创新行为,通 过优先资助科技型小微企业应用TRIZ的创新项 目等措施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

三是企业自身层面:科技型小微企业应重视 TRIZ提升管理创新绩效的作用,将TRIZ应用作 为企业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制定有效的激 励机制,鼓励企业管理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自觉、 主动学习TRIZ。与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相关部 门建立合作联盟,聘请TRIZ咨询专家团队入企 培训指导,提高企业求解复杂管理冲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