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风险分析及控制(合集7篇)

时间:2023-10-26 11:26:39
风险分析及控制

风险分析及控制第1篇

[关键词]基本医疗保险 道德风险 控制对策

道德风险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西方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一个经济哲学概念。道德风险也被称为道德危机,是经济领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社会保障领域是道德风险高发区,表现在道德风险发生的频率最高,分布最广,造成的损失也最严重。而在社会保障领域,基本医疗保险涉及多方利益群体,关系更为复杂,再加上医疗服务产品的异质性、不可逆性、及其提供的专业性,医疗保险市场中道德风险问题就表现得尤为突出和严重。

一、医疗保险中道德风险的分析

1.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缺陷

这种制度的缺陷,具体来说,是指个人投保以后,就医费用大部分是由第三方付费。由于“第三方支付”制度的存在,患者普遍存在“过度消费”和“免费医疗”的心理倾向。比如,一般情况下,患者在就医时,面对不同的方案,会选择性价比最高的,而在“第三方支付”的诱导下,一般会选择最昂贵的治疗方案。同时,医生在为患者提供服务时,不会考虑患者的支付能力,往往推荐价格高昂的药品和保健服务项目,这不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保险机构的支付危机。

2. 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存在漏洞,且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难以监管

首先,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分头管理现象仍然存在,比如,卫生行政部门只负责行业管理,财政部门负责药品的监督和管理,发改委、物价部门负责医疗和药品价格的制定与监管。在对医院的监督管理上,并不是每一部门都会积极配合,这就为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障碍。另外,我国现在虽然有一些相关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居民医保的有效实施,但并不完善,不能很好地发挥监管作用。

3. 疾病治疗的不确定性是道德风险产生的另一原因

疾病治疗的不确定性包括患者身体的个体差异性、治疗手段的差异性和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疾病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对医疗服务和产品的消费不可能像对其他商品的消费那样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并且,治疗结果也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医生为了减少医疗技术事故的发生,也为了避免自己陷入医疗纠纷之中,通常都会建议患者做“高、精、尖”医疗设备的检查,同时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医生也会倾向于选择治疗费用高昂一些的方案,在用药上医生也会多开好药、贵药。

二、医疗保险中规避道德风险的策略

1. 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医生和医疗机构在社会医疗道德风险中居于主导地位,所以,要控制医生和医疗机构的道德风险,就必须从源头上入手。从现实来看,医药分离是当代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做法,实践证明这种分离制度对发展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保证合理用药、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是行之有效的。从根源上切断医院、医生与药品经营者三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保证医生对症下药,不滥开药。这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然道路。同时也要改变现行报销制度,需要社会医疗保险机构派遣专业的工作小组进驻医院,在患者缴费之前先由工作小组对患者所需医药品进行核算,区分哪些为合理费用,对于不合理费用不予报销,合理费用先由患者去医院缴清自费部分,剩余的部分由社会医疗保险机构直接向医院支付。

2.制定医疗保险法律法规,健全监督机制

(1)制定医疗保险法律法规。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社会医疗保险的法律法规,这就使得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在执行监管职能时无据可依。少了法律的授权,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在履行其相应的职能时就会显得非常无力。我国现在急需一部有关社会医疗的专门法律来保障医保管理机构的监管地位和职权,这样才能保证其有效发挥职能。

(2)建立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医疗保险机构内部监督机制。健全对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审查工作制度,对医疗保险工作人员实行目标管理,对的工作人员要严厉惩罚。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要对医疗机构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一条龙”监管。同时,对道德风险有关行为的监管涉及到多个部门的综合管理,所涉及到的部门应该加强合作,形成监管合力。

3.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道德建设,尤其是要进行医德建设

所谓医德,从实质上讲,就是通过医务人员的努力,医治好疾病,提高社会生产力,为人类的身体健康、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由于对医生的行为进行监督困难很大,所以要想有效控制医生道德风险就应该从医德教育方面入手。在进行正面宣传的同时也要注重负面惩罚,可以建立相应的医德评估制度,定期对医务人员的综合表现进行考评,对优秀者予以一定奖励,对不合格者要有比较严格的惩罚措施。只有奖惩结合,才能引导医生遵守医德。

4.应加大政府对公立医疗的投资力度,弱化公立医院对医药品创收的依赖

政府对公立医院补贴所占比重正在逐年减少,同时政府又想要降低医疗机构药品价格,公立医院为了完成政府下达的各项公益性任务,同时还要承担筹集资金的职能,这就从机制上引导医院从公益走向了市场。医院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必然会想尽办法从患者那里谋得利益,这是公立医院与政府博弈下的必然结果。因此,政府应解决好医院资金来源的问题,加大财政对公立医院的投资力度,弱化公立医院对医药品和医疗服务创收的依赖。

三、总结

医疗保险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所以我国必须加快医疗保险的改革进程。然而,在医疗市场中普遍存在着道德风险的问题,要有效解决道德风险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某一方面的努力,而必须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形成风险规避机制。我国必须加快有关医疗保险的立法进程,完善相关机制,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投资力度,引入竞争,以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参考文献:

[1]赵曼.社会医疗保险费用约束机制与道德风险规避[J].财经贸易,2003,(2):54.

风险分析及控制第2篇

【关键词】钢铁企业;经营风险;控制措施

一、钢铁企业经营风险概述

钢铁企业经营风险是指钢铁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因为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的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存在出入,让钢铁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风险。在钢铁企业生产经营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不管任何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引发经营风险的产生。钢铁企业的经营活动通常来说主要有生产活动、投资活动、产品销售活动、客户服务活动、资金回收以及收益分配活动等,在钢铁企业进行这些活动的过程中都会伴随着风险。例如筹资风险指的是借入资金提高之后失去偿债能力的风险;投资风险指的是因为某些不确定因素造成投资回报率无法满足预期目标的风险;原材料价格风险指的是因为市场变化而导致生产原材料价格波动而带来经济损失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指的是当钢材销售出去之后货币资金回收时间与回收金额具有不稳定性的风险;收益分配风险指的是因为收益分配而影响到钢铁企业未来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总之,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每一个流程都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控制。

二、钢铁企业经营风险控制措施

(一)完善预算管理体系

钢铁企业应该进一步完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流程展开预算编制、预算分析和预算考核,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资金收支纳入到预算管理中,努力做到精打细算、严格考核。现阶段,在钢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是预算松弛,这就给预算的执行者提供了一个掩饰错误的漏洞,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业绩评价的客观性产生影响,无法达成全面预算管理的预期目的。另外,因为外部经济环境以及钢铁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状况处于变化之中,常常会有很多情况与问题是无法事先预料的,因此预算管理工作不能够一成不变,在工作实践之中,我们必须要随机应变,以实际情况出发构建全面的预算体系,提高预算管理的弹性与柔性。这对于钢铁企业面对经营风险非常重要。从目前的整体市场情况来看,钢铁市场已经产能过剩,但是部分钢铁企业依旧在盲目发展,如果我们不能够严格的监管和控制,必然会导致重复建设,重复投资,这样不但会造成资金的损失,还会给钢铁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压力,因此必须要做好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二)资金风险控制措施

首先,必须要建立完善钢铁企业财务信息评估机制,力求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真实准确,评估科学。企业内部控制是全员参与、全过程的控制,为了让钢铁企业中的全部员工都能够参与到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信息应该要做到真实客观、全面透明,钢铁企业应该对内部财务信息评估机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比如说流程优化、控制点执行、岗位责任优化、考核机制与激励机制的优化等,提高企业在面临资金风险时的判断力,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控制措施和处理方法,同时要对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其次,要制定科学的收账制度,钢铁企业在制定收账制度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采取多元化的手段来催收账款,同时要和客户保持较好的业务关系。最后是一些资信较好,付款及时并且资金雄厚的客户,企业销售人员应该进行集体决策审批,对于这些客户可以适当的延长还款期限,而一些信用评价较低的客户则应该严格坚持现款现货的原则,避免产生烂账坏账。

(三)构建风险预警机制

一是要构建全面的企业风险防范机制,要着力于钢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保证企业内控制度全面有效,构建控制和化解钢铁企业经营风险的首道防线。可以通过开展月份流动性分析、资产质量以及企业负债率分析、年度分析、审计报告等措施来对风险预警机制进行完善;二是钢铁企业应该构建动态化、实时化的生产经营预警机制,对于钢铁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要进行实时的监控。风险预警工作应该贯穿于钢铁企业生产经营的始终,通过企业财会数据、资金情况分析、市场分析等措施,运用比例分析方法以及数学模型分析方法来对钢铁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判定并对企业管理者进行警示;三是钢铁企业客服部门应该做好客户管理工作,第一时间跟进客户的需求变化;企业物流部门应该对原材料市场动向进行实时的观察分析;生产组织部门应该要时刻监控企业产品合格率以及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如果发现其中存在异常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减少风险。

(四)坚持授权审批制度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大进步,现阶段很多钢铁企业内控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问题便是人治大于法制,将人情放在了企业利益上。很多钢铁企业虽然已经制定了内部规章制度,但是无法做到贯彻落实,也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从而导致内控管理失效。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让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独立,坚持授权批准制,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企业股东作为企业的所有者仅仅保留了董事会,其权力在于确定企业兼并和重组决策,企业的董事会仅仅拥有聘用或者解聘总经理以及企业其他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控制权利;而对于钢铁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的内部管理权力授予了企业的经理层。这就是标准的股份制企业内部管理设置,在股份制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的管理人员一般来说都属于实质性操作层与权力层。要对钢铁企业经营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我们就必须要让钢铁企业内部拥有清晰的层次管理,力求做到职责分明,按章办事。

三、结语

总之,在钢铁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的风险,如果我们不能及时的对这些风险进行处理,那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钢铁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失去稳定性,损害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还会威胁到企业未来的发展。科学有效的经营风险控制措施能够让企业充分的了解自身所面对的各种风险,及时的采取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从而确保钢铁企业能够快速的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卓.探讨钢铁企业面临的责任风险问题及对策[J].金属世界,2013(04):19.

风险分析及控制第3篇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风险;控制措施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越来越重视,对城市基础设施要求越来越高,市政工程施工项目随之增多,市政工程在城市发展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城市经济发展建设离不开市政工程支持,只有科学开展市政工程,才能避免城市污染,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矛盾,促进城市建设。为降低市政工程施工风险,有必要采取有效风险分析与控制措施。但实际上很多工程在施工中,对风险分析与控制缺乏认识,没有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没有制定详细风险控制计划,导致市政工程施工风险高、问题多,实际工程效益难以实现。

1现阶段我国市政工程建设的概况

近几年来,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掀起了市政工程建设的高潮,市政工程项目投资规模越来越大,技术难度、等级不断提高,而由于市政工程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本身工期的紧迫性,这些因素的存在一方面为施工单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又带来了新的挑战。市政工程施工项目的多变性使得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发生将会阻碍工程的顺利开展。市政工程工程项目多分布广,施工复杂,工期长,不确定性因素多,是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应用的重要领域。我国现阶段,人们淡薄的风险意识以及人情化的社会风气制约着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成熟与发展,多数政府官员和企业管理者在资金紧张的状况下,不愿意增列风险管理费,他们宁愿冒险采用风险自留和风险不合理转移的办法,减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费用的投入,以达到减轻项目资金压力的目的。但是他们或许没有意识到,自留的风险量已远远超过了为项目风险而设置的储备量,这是非常危险的,自留的风险量如果发生,企业或项目将产生巨大的风险,承受巨大的损失,甚至将不可能恢复财务稳定和连续经营。

2市政工程施工风险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分析

2.1安全风险。在市政工程施工中,其主要的操作者为施工人员。施工人员在实际的施工中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风险。例如,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安全防护问题,针对于一些安全隐患没有及时的解决,导致安全问题的发生,甚至是直接出现重大的安全事故,造成施工人员的伤亡,影响到施工的安全性,同时也给施工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到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2.2质量风险。质量风险主要是指在市政工程后期的使用中出现很多的质量问题,甚至是出现坍塌等重大的事故,影响到市政工程建设的质量,也影响到市政工程的使用寿命。针对于此种情况,导致出现质量风险的原因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材料存在着质量问题、施工人员的技术操作存在着问题等等,不利于市政工程施工高质量的完成。2.3环境风险。①建筑物风险,譬如房屋的不均匀沉降,开裂以及其他方面的情况。②管线风险,通常是不同管线的断裂而导致的危害,譬如火灾、水灾以及断水等其他类型的问题。③交通风险。这类问题譬如道路变窄,路况恶化,导致的交通堵塞、交通事故等。④环境污染风险。一般有扬尘、弃土、废气以及废水等其他方面的污染问题。⑤市民安全风险。譬如高空坠物、道路坑洞等。因此,市政工程施工中的风险不容小觑,需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强对施工风险的控制,提高施工的质量,促进市政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和高质量的完成,实现最佳的建设效果。

3市政工程施工风险控制的控制措施

3.1提高对风险分析与控制的重视。任何投资行为和经济活动都存在风险,自然市政工程施工也不例外,而且市政工程施工复杂性强,风险分析与控制更加必不可少。因此,施工企业应正确认识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必要性,完善风险分析与控制体系,明确风险管理目标,保证风险管理力度,全面落实风险分析与控制工作[2]。为提高分析分析与控制质量,为工作开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施工企业应对人才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不仅要引进专业管理型人才。同时要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强化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水平,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高素质人才是展开有效风险管理的前提条件,如人才素质得不到保证,自然无法展开有效的风险管理。3.2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市政工程不论是施工内容,还是相关利益方,都具有特殊性,所以风险管理制度制定中,必须保证制度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全面落实风险分析与控制工作离不开制度支持,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在制度的硬性规范,才能保证风险分析与控制的有效性和工作质量,约束相关工作人员行为,增强其责任心,降低人为风险,保证工程流畅性与有效性,使风险分析与控制走向规范化、制度化[3]。制度内容应包括质量、进度、安全等多方面内容,并且要遵循详细、明确、可行等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为保证制度实施力度,发挥制度职能,需采取有效的制度实施监督措施,完善制度监督职能。3.3强化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从前文分析中可以知道,市政工程施工作业点分散,作业线长,施工工序多,所以风险分析与管理难度大,传统风险分析与控制模式已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因此,应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工程相关信息输入计算机,进行信息化风险分析,提高风险分析水平,对整个工程进行模拟,制定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的风险控制措施。3.4制定风险控制详细计划。很多工程中风险控制效果不理想,有序性差和缺乏详细计划有直接关系,导致工作目标得不到明确,组织过程混乱。因此,在风险控制过程中,应基于风险分析,制定详细风险控制计划,明确风险控制目标和策略,进行有条不紊的风险管理,科学规避风险。3.5加强安全环保风险管理。安全施工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它关系到施工人员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整个项目能否顺利进行。(1)加强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体系的建设,根据安全施工的制度,对施工方案不断完善,做好施工安全工作,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要佩戴安全帽和安全带等,由安全管理部门,负责施工现场的安全工作。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违规操作要及时排除。(2)完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将施工安全责任落实到位,达到人人安全的局面,制定安全操作的相关规定,同时要做好材料的整理和清查工作。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性。(3)加强环境保护措施建设,加强施工环境的用电管理,杜绝电线落地的情况发生,严谨私自拉电的情况,保持施工环境的整洁,及时处理淤积的垃圾,对废弃的金属制品要进行分类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4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市政工程施工风险分析与控制的研究,对于其良好施工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市政工程施工中,应该加强对其风险分析与控制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其具体应对实施策略与途径的客观性。

作者:陈泽柯 单位:成都天府新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种松新.市政工程施工风险及其控制措施分析[J].科技风,2014(09):88~89.

风险分析及控制第4篇

关键词:软件开发;风险分析;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TP3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4-0000-02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家信息化得到逐步的发展,软件技术作为基础载体被应用到社会活动中,软件的开发项目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由于软件自身特点的限制,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应在理性分析出软件开发项目风险要素的同时,及时针对风险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规避并使其得到有效控制。

一、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风险要素

风险要素分析作为软件能否开发成功的关键,需要在软件开发前进行确认,并将其归纳进整个开发过程的计划考量中,使其成为软件开发项目的一部分。软件开发的风险要素只要分为:

(一)软件开发的内容及质量风险

软件多是应需而生,社会的需要决定了软件的开发内容,而软件开发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与普通的工程项目相比具有很多潜在的风险,这些风险具有很大的危害性,需要开发人员及时对其定性并分析,使软件项目所受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开发内容作为软件开发项目的基础,是整个开发过程的导向,始终贯穿于软件开发项目中。要想取得开发项目的成功就必须具备一个理性的开发内容及范围,如果在开发前不能将开发项目的内容及范围加以明确,必然会导致开发项目的风险甚至失败。

为了满足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软件开发也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重中之重。软件开发项目的成功,不仅要具有明确的开发内容和范围,还要避免开发项目中出现质量问题。相应组织人员应制定质量技术衡量标准,使软件开发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可行性,否则,软件出现质量风险就可能导致软件开发项目达不到预定目标或者失败。

(二)软件开发的人员及组织风险

软件开发的过程由诸多因素组成,例如参与人员、组织团队、外界环境等,这就决定了开发过程的不确定性,工程中的控制与管理也就具有一定的难度。软件开发人员作为软件开发项目的主体,期间的人员变动或者人员的技术不达标,都可能使软件开发过程产生风险。

而组织风险是指,在软件开发项目组内部对于开发项目的内容或标准存在分歧,这样就容易因为计划的临时变动而带来软件开发的风险。组织的工作目的就是在决策者的引导下,通过对风险因素的分析将软件开发项目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而工作的重点则是工程的进度、质量和资金,因此,组织风险的出现与否决定着软件开发项目的成败。

(三)软件开发的技术及政策风险

软件开发技术具有不确定性,在许多方面如设计、实施、验收和维护上都存在一些未知的因素,任何技术方案的变动都会引起软件开发的风险。技术主要表现在语言、环境及硬件层面,技术不过关会引起整个软件开发系统的变化,从而引起风险事件的发生。

同时,国家政策具有阶段性,它的制定来源于市场经济的变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的相关政策也会随之调整,这些都可能成为软件开发中的风险,要阻止这类风险的产生是不可能的,想要赢得与政策风险的博弈,就要对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及软件开发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科学的比对,平衡在政策与风险之间的控制,这样不仅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开展,也大大提高了软件开发项目的成功率。

二、软件开发风险的控制途径

在软件开发的项目中,有些风险是可以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防范和控制,属于可预知类风险,有些风险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属于不可预知类风险。风险根据不同的项目情况类别也不尽相同,想要有效的将风险控制住,就要在确定风险类别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加以防范。

(一)通过风险监控防范软件开发的内容及质量风险

在软件开发项目中,开发的内容及质量风险属于可预知风险,而风险监控作为对软件开发风险控制的基础,对开发内容及质量风险具有一定的防范性。风险监控,是指对已潜在的风险进行监控并针对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并对解决情况及进度加以实时防范,以防止风险的发生。

风险监控要从遏制风险的源头开始做起,软件开发的内容作为软件开发的基础是风险监控的首要任务,要规避内容风险,就要在软件开发项目开始前对开发的具体内容及范围进行明确定位并取得相关管理团队的一致通过,防止日后因软件开发内容的变动而产生风险,否则,根基不稳,就会导致软件开发进度的延误,前期所做的一切工作便会付诸流水,浪费人力物力。

质量问题,是软件开发项目的重中之重,只有质量过关软件才能造福于社会,反之一切都是空谈,要控制质量上的风险,就要在团队中明确质量技术标准并制定相关的技术文件,将开发过程规范化,防止质量问题的产生,尽量减少软件开发项目中质量风险的出现。质量,是项目工程的灵魂,只有把握住质量大关,产品才具有合格性。因此,要将风险监控的理念贯穿于整个软件开发的质量问题中,防范由于未达到相关技术标准而出现的质量风险。

(二)通过风险调控规避软件开发中的人员及组织风险

风险调控是指在软件开发项目的过程中,在已实施风险监控的基础上通过对软件开发方案进行探讨得出相关可行性并在开发过程中加以控制。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应积极制定相关的可接受风险标准,对超出合理范围的风险及时予以调控,并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相关风险数据库,为今后的软件开发项目提供参考资料。

在软件开发项目中,项目组相关人员的变动或者人员的技术不到位都属于可调控类风险,要想规避这类风险,就要在相关项目进行前加强对项目组人员的挑选,在给予员工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多对员工的精神状态进行了解,避免出现项目进行中的人员离、换职现象。而人员的技术水平则需要相关管理者在招募时要对员工技术进行相应的考核,并且在挑选到合适的人员后,对人员进行系统而全面的业务培训,防止出现因人员对于业务不理解而产生的风险。

组织风险,一般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高层领导者或者组内人员对当前实施方案意见出现分歧而导致的风险,具有可调控性。俗话说,家和万事兴,用在团队之间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有大家共同协作,才能取得项目的最大利益,反之,组织内部意见不一致就会导致资金的缺失和计划的断档,延误工程进度。要想规避软件开发中的组织风险,就要在开发前对技术及方案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并在项目进行中加以适当的调控,对于超出预定风险范围的行为要及时加以制止,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软件开发工程的顺利实施。

(三)通过风险缓解控制软件开发的技术及政策风险

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经过前期的监控及调解方式,一般的可预知性风险就会得到有效的控制,但风险因素中的技术及国家政策因素具有不可预知性,这就导致了后期问题的产生。风险缓解是通过对不可预知类风险的审核和定期跟踪,将具体风险因素进行重点分析,从而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缓解。尤其是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很多风险因素后期会出现叠加的情况,管理者要根据项目的进度对不同的因素进行比对分析,得出相应的指标,对超出范围的部分找到原因并予以纠正,及时缓解因技术问题及国家政策带来的风险。

技术风险主要指开发、实施、维护等各个环节所潜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共同特点是具有不确定性,这就导致了技术方案也随时可能出现临时变动,技术人员需要在整个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定期对技术方案在合理范围内进行修正,以缓解因技术变动而带来的开发风险。

国家政策是软件开发项目的导向,它的变动所带来的风险不可预知性最强,需要管理者时刻保持警惕的心态。基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的政策也会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满足社会人群的需求,这就需要管理者在熟悉相关政策法规的同时,对政策变动所引起的偏差及时作出调整,尽量予以纠正,以缓解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此类风险。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人们的消费欲望得到了有效的刺激,这就导致了软件开发项目的势在必行。想要促进软件开发项目的顺利进行,就要对开发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其自身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予以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合理规避风险,达到成功开发软件的目的。

综上所述,软件开发项目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在不断吸取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积累一定的经验,切实制定出规避风险的措施,降低风险出现的几率,为软件开发项目的成功作出充分准备,为满足社会需求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万焘.软件开发的需求风险分析综述[J].科技广场,2011(01):15-16.

[2]唐颜M.IT项目风险管理及其控制措施研究[J].商情,2012(02):34-35.

风险分析及控制第5篇

(洛阳市消防支队财务科,河南 洛阳 471000)

摘要: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然而国内的审计环境不断变化,审计风险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有审计的地方必然存在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无法降至为零,但是却可以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维持在令人满意的水平。

关键词 :审计;风险;防范;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9-0138-03

一、审计风险存在的成因分析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它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一)对审计风险的客观认识

1.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和不可避免的

我国《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认为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首先,固有风险是一些经济业务以及其相关的账户的特性所引起的,是这些经济业务或账户自身所固有的。其次,控制风险也具有必然性,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误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控制风险可以看作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函数,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显著降低控制风险,无效的内部控制往往增加控制风险。但是由于内部控制不能保证防止或发现所有的重大误报,比如因工作人员粗心或者劳累,内部控制很有可能失效,所以控制风险也绝不会等于零。最后,检查风险具有可控性。检查风险是指审计未能查出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2.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

虽然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是这种偏差是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审计风险,并会最终影响总的审计风险。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增加最终的审计风险。

3.审计风险是一种可能性

审计风险是一种追究审计主体,也就是会计师事务所的责任的可能性,这种追究事务所责任的可能性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却不是一定会发生的。《司法解释》第六条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因过失出具不实报告,并给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其过失大小确定其赔偿责任。也就是说,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注册会计师要承担法律责任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第一,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不实报告;第二,利害关系人合理信赖或者使用了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不实报告;第三,利害关系人与被审计单位进行交易或者从事与被审计单位股票、债券等有关交易活动而遭受损失。当审计风险成为事实,审计主体需要对审计风险承担责任时,审计风险就转变为审计失败。

4.审计风险具有可控性

要将审计风向降低至零几乎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但是只要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就仍可以对客户进行审计,审计风险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逐步降低的。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审计活动所处的法律环境

法律界和会计界对审计责任的界定标准未能达成共识。会计界认为,由于审计的固有限制,并不能保证将所有的错报事项都提示出来,所以并不能苛求注册会计师发现和揭示会计报表中的所有错报事项,因而也不能要求他们对于所有未查出的错报事项都负责任,关键在于未能查出的原因是否源于注册会计师本身的过失。实际上法庭在受理对注册会计师的诉讼时,较倾向于保护所谓的“弱小群体”,强调均衡损失,运用了“深口袋”理论。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盈利丰厚,完全有理由从其丰厚的收入中拿出一小部分来稳定受损方的情绪。法庭的这种判决,使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无法摆脱不合理的风险困扰。

(二)审计对象的复杂性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资料也越来越多,经济业务的种类和性质不断的多样化、复杂化,会计核算业务已经远远超出传统的财务会计的内容。现代审计不仅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也包括对一些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不仅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成果进行评价,还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否和运行是否有效进行评价,这给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带来了挑战和风险。

(三)被审计单位外内部的经营背景及其不良动机

经济环境、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度、技术发展趋势、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品质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审计风险,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中首先要考虑固有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现代审计首先要对企业内外环境全盘评估的理由。此外我国企业投机心理和短期行为均比较普遍,许多企业存在粉饰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意图与行为,一些企业的管理者缺乏诚信,甚至贿赂注册会计师,使他们失去独立性,以达到欺骗投资者、债权人的目的,造成审计风险的增加。

(四)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

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是审计质量好坏的直接决定因素之一,是否能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并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这些都对审计工作质量有重要影响。如果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难以达到完成审计任务所需的理想期望,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失误,由此产生审计风险。

(五)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质量管理

良好的内部质量管理能够及时发现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予以纠正,防范审计风险;反之,就会增加审计风险。每一个会计师事务所都必须建立和执行本所的“质量控制制度”,但是有些会计师事务所没有建立或执行自身的质量控制制度,以致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时不遵守职业准则的要求,从而带来审计风险。

(六)审计方法原因

审计时,抽样审计方法可能产生审计风险。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抽样审计,由于样本与总体之间总存在着误差,因而采用抽样审计方法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审计风险。而且抽样审计的方法要被注册会计师普遍、高效、熟悉的使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当前,在社会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普遍应用计算机技术时,会计电算化已经广泛应用于大多数企业,我国目前已开发的出来的财务软件较多,但配套的审计软件就很少了,不能适应计算机审计的需要。

二、审计风险防范的对策

审计风险防范是对审计风险系统地、全面地、连续和及时地控制,以达到规避风险,提高效率和效果的目的。防范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质量,提高审计质量关键是加强以“人、法、技”为核心内容的基础建设既有赖于审计执法环境的改善,更需要审计机关和注册会计师的自身努力,才能有效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一)规范审计行为以及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提高审计质量是防范和减少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首先要从审计自身的工作程序、操作规程做起,严格执行审计程序,规范审计行为。从审计取证到下达审计决定,实行全过程规范化操作,认真按审计准则办事,审计取证要求客观、充分、适当;法规引用要求准确、有效;审计复核应该严格、合理,保证审计项目质量、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应公正、合理;处理、处罚应做到宽之有理、严之有据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运用科学审计方法,降低审计风险。在规划和实施审计的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采用何种方法和技术,运用哪种取证模式,对能否高效率、低风险地完成审计任务,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广泛运用各种审计技术方法,充分发挥顺查、逆差、抽查、详查和查询法、观察法、分析法的优势和作用,冲破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引进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和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运用科学的审计方法,较好地控制审计风险。

(二)引入风险管理的模式

首先,事前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为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应对客户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审计计划,使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这主要包括客户和客户管理者两个方面。客户方面主要有经营环境因素分析,组织结构因素分析;管理者方面主要有管理者品行、能力分析和管理者变更情况分析等。其次,事中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主要指选择减轻风险的技术和方法,建立减轻风险的程序以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审计风险的控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为以下几方面,如:接受客户的风险控制,选派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控制,审计计划的风险控制,审计证据的风险控制,编制审计报告的风险控制,审计质量检查等。最后,事后对审计风险进行总结。即对上述所做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三)审慎选择被审计单位

大量的审计诉讼案例说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背景对审计风险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业务状况、内控制度及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方式等都会带来审计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委托时应考虑客户品行及信誉;应尽可能详细了解委托单位的业务状况;对财务状况不佳的委托单位要尤其加以注意。

(四)完善审计机构建设和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

防范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而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审计能否真正发挥为政府和公众服务的最终作用,不仅要有完善的审计行业标准来规范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审计专业队伍。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注册会计师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成为推动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同时会计师事务所要尽可能吸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取得资格并有丰富执业经验和良好信誉的会计师加入审计队伍,造就一批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精通管理、审计、法律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审计业务需要。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意识,加强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教育,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从而时刻树立起审计风险意识,不能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审计风险。另外,要建立客户风险调查与评估机制。风险评估部门应将所了解到的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风险类别的判断依据,需要在审计中重点予以关注的事项,会计科目等基本情况提供给审计业务部门,审计业务部门根据风险类别制订审计计划。从而避免了风险判断的失误,减少了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五)审计机关建立和健全审计业务质量内控制度

按照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的要求,建立健全双向承诺制度,审计机关、审计组和被审计单位都要依法承诺各自的义务和责任,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对审计质量管理控制要实行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坚持项目审计质量责任制、审计复核制、业务审定制、质量考评制、审计执法检查等制度,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保证审计质量。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会计师事务所控制风险的重要保障。

(六)选择适当的审计取证方法

每当注册会计师开始审计取证时,总是面临着必要的抉择,即怎样取证和取哪些证的问题。审计取证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适用范围。因此,在开展审计工作,选用审计方法时,必须针对审计项目的特点综合考虑,灵活运用。

审计取证要与特定的审计目的相适应,要服从于审计目标,服务于审计目的,采用什么样的取证方法,必须与特定的审计目的相适应。比如,财经法纪审计是以审查核实有关部门交办,或群众检举揭发的严重违法行为而进行的专案审计,它的审计取证方法一般可采用查询法、比较分析法、即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已经掌握的专案材料,进行调查了解,征询意见,书面查询、函证,再通过比较分析后取得真实可靠的审计证据。又如,财务收支审计是查明被审单位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以及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审计的范围比较广,审计针对性较差。因此,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要采用详查法,而对一般问题采用抽查法,即采用重点和一般区别对待的方法,这与会计核算重要性的原则是相通的。

同时也要与被审单位的具体情况相适应。审计取证方法的选用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适应被审单位的具体条件和实际需要,否则,会事倍功半,甚至影响审计结果。如果通过测试,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健全,落实比较到位,经营管理比较完善,一般采用抽查法。反之,则必须采用全部审计和详查法。同时,对于单位较大,业务较多,会计核算分散的被审单位,一般通过抽样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业务进行抽查审计,而对于单位较小业务较少的单位则采取直接的全面审计。

最后还要与审计主体的性质、任务相适应。审计的主体可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即内部审计机构、国家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组织。它们的性质决定了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它们所采用的审计取证方法就有所不同。例如外部审计一般承担事后审计的任务,主要采用审阅、查询核对和盘点法;内部审计一般担负着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的多种任务,它所采用的取证方法也复杂多样,除采用以上方法以外,对事前、事中还采用比较法和分析法等。又如抽样审计是一种普遍采用的取证方法,审计主体不同,所选择的抽样方法也有区别。内部注册会计师一般比较熟悉业务,对被审单位的情况比较了解,内部审计一般采用判断抽样的取证方法;外部审计为尽量减少审计风险,要采用统计抽样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俪.审计风险控制问题浅析[J].财会之窗,2008,(3).

[2] 李春伟.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J].会计之友,2008,(10).

[3] 刘啸.浅谈审计风险.财会通讯,2008,(2).

[4] 赵秀丽.浅析审计风险的成因.会计文苑(中旬刊),2009,(5).

[5] 刘佃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及其防范.企业家天地,2009,(5).

风险分析及控制第6篇

(白城师范学院,白城 137000)

摘要: 从根本上讲,企业经营活动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在收益和风险之间寻找最佳的平衡点。深入分析企业经营风险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控制经营风险的对策建议,可供企业经营者参考和借鉴。不同企业的经营风险各有其不尽相同的成因,就其一般性因素来看,可分为企业外部因素和企业内在因素两方面。然而,尤其重要的是,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从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三个方面对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做出评估。通过对某市电力设备公司经营风险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预测、确定经营风险具体存在于哪个环节,可以为防范经营风险奠定基础。与此相应,通过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实证分析,可帮助企业掌握控制经营风险的一般策略,以及与其发展状况相匹配的控制经营风险的具体方法。

http://

关键词 : 企业;经营风险;成因;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7-0040-03

作者简介:李明(1982-),男,吉林白城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0 引言

在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步入到中高速换挡的“新常态”形势下,企业都在积极应对经济转型,总体经营稳中有进,但面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主要行业增速普遍放缓,经营风险时时存在。企业从事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获利。常言道,利从险中求,高利润总是与高风险并行相生,企业只有具备出色的风险预控和风险管理能力,才有可能从容应对,规避风险。本文针对构成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因素展开深度剖析,提出风险控制策略,旨在帮助企业规避经营风险,提高管理效率。

1 经营风险的含义及测算方法

目前学术界对经营风险的定义众说纷纭,笔者比较认同其中一个观点:企业经营风险是指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在经营管理中出现失误而导致企业盈利水平波动,从而产生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或由于汇率的变动而导致未来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1]。企业分析经营风险,研究风险控制措施,目的是通过规避或消除风险因素来减少效益损失,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于经营风险时刻影响着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甚至可能危及企业生存,所以必须防患于未然,于是,对经营风险的测算便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般说来,经营风险主要包括采购风险、生产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应收账款变现风险、资本结构风险等,可以通过对各项财务比率的计算加以衡量。

一般根据资产负债表或利润表中的指标来测算经营风险。具体来讲,首先应该掌握企业整体经营状况,包括是主营业务还是非主营业务带来的盈利、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及利润总额各是多少,以及本年度与前一两年相比呈现何种变化趋势等等,这些都是评估企业经营风险的基本指标。

除此以外,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状况,一部分财务比率会成为测控财务危机的主要指标,比如资产负债率、销售利润率、市场占有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本收益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毛利率等等。像“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产品销售收入×100%”这样的财务比率计算公式,属于从业者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这里不再赘述,只强调一个关键节点:企业的经营状况各不相同,切忌按传统测算方法,用同一套财务比率来预测不同企业的经营风险,否则难以得到客观又精确的结论。笔者建议,测算前先了解企业经营状况,重点评估其营运特点、偿债及盈利能力,然后运用功效系数评分法来确定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

功效系数评分法,即按照多目标规划原理和各自的标准确定评价指标,然后通过功效系数函数将各指标权数转化成可度量的评价分数,再把各指标的单项评价分数分类求和,据以对评价对象进行总体评价记分的方法。下面是财务风险预警函数模型:

G=∑Gi×Wi

Wi——指标权数;G——该企业的综合功效系数;

Gi——单项功效系数变量。

2 企业经营风险成因的实证分析

分析经营风险的成因,通过测量可以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为风险预控和防范提供可靠依据。每一家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管理手段,经营状况自然存在差异,导致经营风险的因素也各有特点。

一般而言,这些风险因素主要来自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宏观环境两方面。外部环境除了有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以外,还包括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总的来说,外部环境主要涉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经济环境、科技发展水平、政策导向等因素[2]。其中,政策导向因素就包括国家信贷、银行利率的调整,每一项政策调整都可能扰乱企业正常的经营秩序,企业应该多加关注。

外部因素的变化皆源自内在因素的调整,企业虽然无法干预外部因素的调整,但是可以加强内在因素的研究。笼统来讲,企业内在因素涉及资本结构的缺陷、经营决策失误、财务等各项管理不力等几个关键项。尤其是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生产管理决策存在极强的主观意念,导致风险管理呈现出间歇性特点。[3]企业管理者主导着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必须不断深化风险防控意识,深刻认识到内控机制的重要性,要严格针对岗位规章、员工安全意识和行为规范实施再管理,从岗位操作、制度执行入手,预防关口前移,使内控合规制度成为内控管理中执行最普遍的习惯基础;通过对业务操作的防范,提高员工素质水平和意识行为的规范控制,从而达到风险再规避。[4]

大多数企业都能认识到财务因素在风险预控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仅仅以报表分析、财务比率分析等表面化的措施加强风险管理,而忽略了最本质的东西。笔者认为,应根据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三个维度综合评估经营风险。笔者以白城市电力设备有限公司为例,对其经营风险的成因展开实证分析。

2.1 偿债能力

为了防控经营风险,白城市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应该在战略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始终维持一个合理的负债比率,以免财务政策过于激进引发经营风险。以下通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资产负债率来了解公司的偿债能力。

表1揭示了白城市电力设备有限公司2009年~2011年的偿债能力。可以看出三年间现金比率出现了大幅度波动,而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的变化相对平稳。其中,2010年的货币资金呈现增涨的趋势,可以看成是一个拐点。

2.2 运营能力

资产运营能力 就是通过企业各项资产的周转速度 来判别企业资产是否得到充分利用,而公司对资产的管理效率直接关系到其经营风险的高低。要判断该公司资产运营能力,可以先观察其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

在表2中,该公司无论是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还是总资产周转率都明显下降。这表明该公司对经济资源调配不力,导致资产结构存在缺陷,无法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但是在2009年到2011年间该公司不断存货,表明经营风险始终可控。

2.3 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代表着公司未来的成长性。盈利即获取利润,提高盈利能力有助于防控经营风险。要衡量该公司的盈利能力,应该看其销售净利润率、资产净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高低。

由表3可以看出,该公司从2009年到2011年三年间,盈利能力不断提高,经营风险固然存在,但从整体来看,该公司的经营状况是良好的。盈利能力代表着公司的发展情况,因此,公司要发展,首先应该提高盈利能力。

从公司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的分析结果来看,该公司经营风险的成因:首先,资产结构的优化力度有待加强。其次,流动资产周转率是逐年递减的,导致企业在这方面的风险较高;再次,销售信用体系有待改善、赊销比例有待缩减,需加大力度催收应收账款。另外,筹资渠道还需要完善,应尝试进行一定比率的股权融资,或争取一些短期借款,使财务杠杆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笔者认为,企业通过上述财务指标的分析,不仅可以预测、而且能够确定经营风险具体存在于哪个环节,从而为防范经营风险奠定基础。

3 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

3.1 北京市某中小企业经营风险控制的实证分析

北京市某中小型锅炉产销公司注册资本7600万元,总资产8000多万元,拥有130多名在职员工,年生产能力50000多台,年营业额5000万元~1亿元。截至目前,该公司生产的2万多台壁挂锅炉已在国内部分地区投入使用,用户反馈产品质量优良。

①计算该公司2007年~2011年的综合功效系数G:

G=∑Gi×Wi

=0.1X1 0.08X2 0.06X3 0.06X4 0.08X5 0.04X6 0.04X7 0.04X8 0.075X9 0.075X10 0.05X11 0.05X12 0.075X13 0.075X14 0.04X15 0.03X16 0.03X17

=72.5298

②判断该公司的财务预警警度。

根据该公司五年的综合功效系数72.5298,判断出该公司的经营风险处于中警状态,并且其整体功效系数水平较低,投资及资金周转不顺利。

3.2 经营风险防控策略

①要加强内部成员的风险防控教育,讲解行业内的典型案例让员工李乐诗到风险防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根据公司内部经营状况构建风险预警体系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开源节流、降本增效,不断提高营销利润。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通过精益预算、会计核算和有价值的财务分析,向管理决策层实时反映公司内部财务运作情况,为决策者进行危机防控决策提供客观依据,最终通过高效率的风险防范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损失,提高运营效益。

②要加强公司外部环境的分析和研判,准确把握市场规律,时时关注金融政策调整、市场变化和行业动态,及时调整战略规划和管理思路,灵活地规避不利因素,主动适应宏观环境,从而有效规避风险、防控风险,提高运营效益。

③企业要根据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完善内部控制业务流程及制度体系的建设工作,落实企业内控执行情况的定期检查工作,将内控理念融入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之中[5]。

3.3 控制经营风险的具体方法

这里仍以白城市电力设备有限公司为例,分析控制经营风险的具体方法。从偿债能力分析表(表1)可以看出,某市电力设备有限公司的流动比率整体来说还是比较平稳的,但是其值是在1.1至1.2之间,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明显偏弱(该指标值一般以2为宜),存在着一定的债务风险;从运营能力分析表(表2)可以看出,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似有下降趋势,应重视对应收账款企业进行测评和考察。尤应注意的是,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是逐年递减的,说明企业在这方面的风险是较高的,需要补充流动资产以作为延缓周转速度的代价,造成资金的浪费和企业盈利能力的降低。

从盈利能力分析表(表3)可以看出,公司的盈利能力大体呈现上升趋势,这反映出公司获取利润的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公司未来的成长性较好,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控制经营风险。综合以上的分析,提出适于案例的控制经营风险的具体方法如下:

①注重提升品牌实力。白城市电力设备有限公司的发展正处于亟待完善的起步阶段,从产品知名度来讲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公司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应注重与著名企事业单位谋求合作,同时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的知名度,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②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首先要注重同行企业之间的市场协同,以管理创新引领科技进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其次,从技术研发与创新角度来说,企业技术改造的成果要能够迅速应用到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并获取收益,这是技术创新的最终落脚点。再次,企业应加大研发费用的支出,研发出既能在市场上立足又具有较大盈利空间的新产品。最后,应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影响,同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抓住宏观经济环境提供的机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

③加强企业成本费用管理。首先开展生产自救,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实现节本降耗;其次,建立目标成本管理体系,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和管控能力;再者,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力度,灵活分配运营资金,坚持拓展融资渠道,进一步缩减资金成本。

④借鉴综合功效系数法。通过借鉴综合功效系数法构建出中小财务预警模型,可以判定企业所处的经营和财务风险预警程度。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的企业状况,适当地调整某些指标。

4 结论

经营风险有可能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致命性影响,故此,企业不仅要善于识别和评估经营风险,还要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将经营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进而把潜藏着的效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http://

参考文献:

[1]王霆钧.财务风险与控制.中国证券期货,2012(02):103.

[2]桑洪峰.企业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控制[J].质量春秋,2011(5):6-28.

[3]姜艳艳.基于财政政策的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规避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09(11):67-68.

[4]张炳莲.浅谈金融危机下的企业经营风险防范[J].现代商业,2009(30):124-125.

风险分析及控制第7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风险分析内部审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多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这必将给工程施工目标(成本、质量和工期)的实现带来各种难以预测的风险,如何通过审计关口的前移来恰当的分析、预测和规避风险,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减少或避免损失的发生对现代建筑施工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施工企业需预控的风险分析

风险预控就是人们对潜在的或有损失进行辨识、评估,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即在主观上尽可能有备无患或在无法避免时亦能寻求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从而减少损失的行为。施工企业常见的风险主要有:

1、经营风险

(1)业主带来的风险。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自始至终离不开施工企业与业主的紧密合作, 有的业主实力较弱,相应地履约能力就差;有的业主虽有一定实力,但信誉较差,与这样的业主合作风险预控就显得尤为重要;更有甚者,有的业主利用虚假工程信息虚假发包,招摇撞骗,骗取保证金。

(2)项目带来的风险。工程项目投标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价格的竞争。由于竞争的日趋激烈,有的施工企业在投标中,到处撒网,四面出击。为了中标,竞相压低报价,对成本、利润缺乏科学的分析和预测。有的企业抱着“只要能中标”的观念,饥不择食,把获利的希望寄托在变更索赔上。还有一些资金不到位、手续不齐全的垫资项目等,企业的效益更是无法保证。

(3)合同带来的风险。当前建筑市场存在的许多问题,如工程款合同约定付款率低,资金拖欠问题、原材料价格上涨问题等,都与合同签订谈判过程及甲已双方的心态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业主利用施工企业急于揽到工程任务的迫切心理,在签订合同时附加某些不平等条款,致使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初期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甚至引入合同陷阱。合同是施工企业一切风险的源头,如果合同“先天不足”,势必会造成工程项目实施中的巨大被动。

2、管理风险

(1)项目施工管理风险。总包项目施工过程中有时由于工程本身规模较大,技术难度大,管理上难免顾此失彼而造成风险。对此类风险的控制主要是实现风险转移。实践证明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总包企业通过合理合法的专业分包,寻找有实力、信誉好的合作伙伴, 把部分专业性极强的工程分包给专业施工单位。(2)质量与安全管理风险。质量与安全是施工企业永恒的生命线,一旦发生质量与安全事故,不仅给伤者及其家庭带来不幸,也给企业带来直接间接的经济损失。

(3)材料价格浮动风险。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的60%-70%以上通常是材料成本,如何通过分包管理转嫁材料量差及价差风险,预测材料价格变动趋势,平衡好库存管理成本及采购成本得失关系,则成本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的重要一环,因此施工企业必须充分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规避防范材料价格风险。

3、财务风险

(1)成本风险是施工企业的一个重要风险。对成本风险的控制,一方面通过三算对比,在施工过程中对由造价部门提供的预算,工程管理部门与项目部协商确定的项目目标成本,以及项目实施的实际成本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异并制定对策,有效控制项目成本。另一方面通过量价分离, 对项目部考核材料量的消耗和设计变更与索赔情况,材料价格由企业统一管理并承担相应责任。

(2)资金风险。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控制资金风险要加强对保证金、垫资款的回收。同时还需对垫资方式使用办法、归还方式、归还期限、违约责任等作出细致、明确的规定,最大限度地减少垫资风险。对付出的保证金要按形象部位采取递退式返还方式,及时收回资金,降低风险。另外加强资金的统一调控管理,加速周转,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强大的资金支持体系。

4、合同法律风险

上述各类风险控制不力,则容易引发各类诉讼风险,如被因工期质量等问题被业主投诉违约,因资金紧张支付困难被分包方及供应商,因管理不到位、管理人员法律意识不足或合同条款有缺陷被其他各方利用造成恶意诉讼,都会使企业陷入被动局面,造成严重失甚至一蹶不振。

二、审计实践中如何预控防范风险

施工企业面临的各类风险之前并不是弧立和界限分明的,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包融并相互转换的关系,简单的例子是各类风险最终都可能体现为成本和损失,合同签订伊始就注定了纠纷和诉讼的必然,而管理不到位的风险可能最终体现上述任一种风险形式,因此对风险的防范措施应该是综合的,多方位的,而审计工作做为企业核心的内控制度,其全过程的参与及全方位监控的“大审计”理念已经成为现代审计工作的必然方向,审计工作融入风险管理不只是依靠对具体风险的审计防范,而是通过对风险防范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运行情况的审计来实现的。当前施工企业一般实行两级管理,机构设置一般为公司总部及下属各项目部,根据工作需要,两级机构都应建立相应的合同管理中心、成本控制中心及资金管理中心,负责对经营风险、成本风险及资金风险的管理预控工作。

(一)为防范合同履约风险,提高中标合同质量,执行履约风险预控办法

1、投标期风险预控

(1)建立标前评审制度。各基层单位负责购买的招标文件,必须提前报送公司合同管理中心,对招标方的资质信誉、合同履约能力进行标前评估,通过同行反馈信息及调查情况及招标信息条件来决定是否进行投标。对明显存在的风险提出答疑或调整要求,以确定相应的投标政策。

(2)对确实需要投标的项目,对招标文件明确为最低价中标的项目要充分测算其成本后才能确定是否投标,在无法规避的情况下应充分考虑风险,并且在确保预测成本的基础上将材料费上调5%~10%来计算投标价格,最终结合当时当地的市场行情慎重投标杜绝投亏损标。

2、合同签约期风险预控

(1)针对材料价格上涨风险,按照以下步骤执行:

①对无法更改的涨价风险,除在报价允许又不影响中标的情况下,为保证材料质量、及时供应和防范涨价风险,在合同谈判时应明确提出主要材料应由甲方供料。

②对甲方确实不能供料的项目,必须明确主要材料的涨落幅度最大不超过5%的约定, 在约定范围内的价格变动由承包方负担,超出范围部分必须由业主方给予补偿。同时,对合同数额较大、受材料变动影响较大的工程项目,必须约定涨价总额不超过300万元的最高上限,或以此计算控制涨幅比例。

③对涨价因素合同谈判的最低限度必须明确涨价风险共担的要求(在有充分余地的前提下按照业主方最低承担50%来确定各自承担比例)。

( 2)针对履约过程中工期及安全风险,应提出以下约定:

①因发包人提供的水文、地质、气象等条件与实际情况出入,引起工程量增加或拖延工期,必须要求给予费用增加和工期顺延和费用补偿。

②对不可抗力合同约定必须符合国家权威部门的有关界定。凡界定模糊,或不可抗力风险较大的,应建议业主或由业主出资进行工程一切险的投保避险。

③工艺与设计变更风险:设计变更应按约定,及时提供资料、完成程序、申报业主,工艺变更应视为重点。凡经济合理、技术不可行,经修正、完善增加费用的,应有典型施工,届时邀请各参与单位对典型施工的工艺、费用进行认可、认同,形成总结报告签认交由业主认定。

④设计变更量额超过合同价30%的须另签新合同,以分散规避各类风险。

(3)针对发包人履约能力差,无力支付工程款或恶意拖欠工程款的条款, 除约定在提出支付申请7~10日内给予支付外,应写明超出期限立即暂停施工,并由发包人承担延期支付利息。

(二)在履约过程中,为提高成本管理水平,规避成本亏损风险,执行以下成本预警办法

1、项目成本预警包括项目部级和公司级两级预警。

第一、项目部级预警:工程项目在建过程中,经过分析已发生实际成本超出了对应的内部承包值(标后预算)或预计总成本将超过内部总承包值,该项目将启动“项目部级预警”。

第二、公司级预警:工程项目在建过程中,经过分析已发生实际成本超出了对应的税后外部产值或预计总成本将超过其税后合同产值的时, 该项目将启动“公司级预警”。

2、纳入项目部级预警的项目,各项目部要整理成本分析资料,将成本盈亏及预测情况在7日内反馈给公司成本控制中心及审计部,经会审分析确认后报公司总会计师审阅,由公司总会计师签署项目部级成本预警通知书。

3、纳入公司级预警的项目,项目部应在10日内将详细的成本分析资料报送公司成本控制中心及审计部,会同公司经营部、财务部、工程管理部研究确认后整理资料上报公司总会计师、总经理审阅,由总经理签署公司级预警通知书。

4、启动项目部级预警的项目,公司成本控制中心要定期参于项目成本分析会,协助扭亏方案的制定,并监控扭亏方案的实施效果。

5、启动公司级预警的项目纳入公司监管范围。成本中心将会同相关部门进行现场分析、讨论,制定有针对性的扭亏方案,并全程监控方案实施效果。

(三)在履约过程中为加强企业债权管理,保护企业债权的安全,执行以下债权预警办法

1、债权预警分为在建工程风险预警和已完工工程风险预警

第一、在建工程风险预警:当在建工程具备下列两条件任意之一时,启动在建工程风险预警。

①业主付款没有达到合同约定付款率付款,合同内应收未收工程款额累计超过500万元;

②业主付款没有达到合同约定付款率付款,合同内应收未收工程款额占已完成产值的比例超过10%;启动在建工程风险预警的项目由负责施工的基层单位对业主信誉、拖欠原因及收款前景等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在预警日后7日内整理形成债权分析报告报送公司资金管理中心及审计部,会审确认后转交工管部,联合评估并制定应对方案。

第二、已完工工程风险预警:当完工工程具备下列两条件任意之一时,启动已完工工程风险预警:

①工程已完工,拖延3个月不办理竣工结算手续;

②工程完工,除质保金外尚有欠款超过500万元;启动已完工工程风险预警的项目由负责施工的基层单位对业主信誉、拖欠原因及收款前景等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在预警日后7日内整理形成债权分析报告报送公司资金管理部,会审确认后转交法律处,并联合评估并制定应对方案,相应的方案包括缓工、停工及诉讼措施等。具体预警标准的制定可根据各单位具体情况来评估确定。

(四)在合同实施过程中,执行分包队伍预审及分包风险控制办法大型施工企业为解决人员、设备及管理上不足,在主合同允许的情况下,经常采用分包的形式来满足合同的要求,做为总承包方,承担着合同约定的工期、质量安全的各种风险,分包方的履约能力和信誉情况则成为施工企业的风险之一,是风险预控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