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风险与应急管理(合集7篇)

时间:2023-06-05 15:34:32
风险与应急管理

风险与应急管理第1篇

关键词:天然气;管道风险;应急管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天然气消费量迅速增长,并显示出增长的巨大潜力。管道是运输天然气的主要方式,伴随着天然气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天然气管网的建设也呈迅速增长态势。由于天然气管道具有高能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连续作业、链长面广、环境复杂等特点,天然气管道在长期运营过程中可能会造成破裂、泄露等问题,造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对天然气管道进行风险分析和应急管理非常必要。

1天然气管道风险特点

天然气管道运输的主要介质是天然气,其主要成分为甲烷,也包括少量丙烷、乙烷、氮气等,天然气管道运输事故主要形式为爆炸和火灾,天然气管道运输存在以下风险特点。一是事故后果十分严重。天然气属于易爆易燃气体,遇点火源将会发生火灾或爆炸。二是事故范围广泛。天然气泄漏以后,会随着风向迅速扩散,可燃气体逸散在空气中,容易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一旦遇火源即可燃烧和爆炸,导致大范围人员伤亡。三是管道穿越区复杂。天然气管道穿越的区域一般都是地质构造复杂、气候复杂的区域,对管道的防腐和抗震等造成一定的影响。

2天然气管道风险分析

(1)工艺站场危险因素运行中的压缩机会受到振动、压力、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设备故障。安装质量、材料质量也会影响管道安全。如密封和焊接设备主体、法兰等不合格。管道中过滤设备堵塞,天然气排放不及时,导致憋压出现泄漏事故。清理管道时,如果操作不恰当或仪表失灵,就有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天然气管道运输中压力自动检测系统是关键设备,如果出现误动,会导致天然气泄漏。变电站设备如果出现短路、接地失效、过载等问题,可引发火灾事故。(2)输气管道危险因素腐蚀会导致严重破坏管道外壁厚度,十分容易出现爆炸、变形、腐蚀穿孔现象,天然气管道运输中腐蚀失效是主要问题。依据不同作用位置可以把腐蚀分为外腐蚀和内腐蚀两种。一般情况下内腐蚀多于外腐蚀。内腐蚀主要包括应力腐蚀、化学腐蚀等。基本上都是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出现内腐蚀,严重破坏管道,应力腐蚀具备更高的风险。外腐蚀实际上是管道外面防腐层被破坏,往往会受到氧化还原反应、土壤类型,微生物等影响。材料以及焊接缺陷会严重危害管道运输安全。不仅包括工艺问题,也包括焊接质量,此外人员失误也会影响运输安全。(3)第三方破坏第三方破坏主要是指建筑施工、开采矿山等活动损伤管道。施工周围存在天然气管道时,可能破坏管道基础,促使管道变形。甚至在工程施工实施挖掘活动时,可能会直接破坏管道。

3天然气管道风险应急管理

(1)消除风险消除风险主要就是降低风险给人员带来的影响,并且有效降低管道潜在风险,属于长期管理的过程。依据风险特点来分析、识别以及评价管道风险,尽可能控制频率高、危险大的风险。分析管道风险的时候相关人员应该定期管理和识别管道,评估管道风险给附近人员造成的影响,及时修复或者更换管道。(2)准备应急计划准备应急计划实际上包括准备、计划、评价以及评估四个阶段。准备应急计划需要识别风险类型,对风险程度进行评价,然后确定应急水平。对于运输易燃、易爆、有毒介质,并且大于300mm管道直径、高于200km距离的管道,一般属于重大危险源,此时需要建立应急预案。计划过程中要识别现有应急预案与天然气管道应急反应要求之间的差距,通过实施改进、修补措施完善应急预案。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不但需要检测是否有效,也需要确保操作人员可以合理高效实施操作,不符合需求的应急预案需要重新计划。准备应急计划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根据现场条件、运行状况进行评估,以制定新的应急预案、配置新的应急资源。(3)应急反应阶段应急反应阶段实际上是发生管道灾害以后,快速救助现场人员。应急中心应该合理协调相关部门、参与人员、管理人员、组织机构等,依据实际情况建立符合目标的应急方案,提供应急资源,保证最短时间内完成救助,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应急管理的关键是应急反应阶段,应急反应效率、速度会影响到人员伤害程度与事故范围。(4)恢复阶段在完成现场救助以后,需要及时恢复现场。恢复阶段可能在事故开始后很短时间就进入,也可能持续很长时间,与应急反应阶段之间并无明显界线,需要依据现场实际情况和功能划分。恢复阶段主要包括人员安置、治疗受伤人员、评估损害、维修设备以及设施重建等。

4结语

综上所述,天然气管道的安全运行是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为了确保天然气管道的安全,必须系统地对其风险进行分析。针对天然气管道的风险分析结果,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应急管理来减少事故的影响。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机制,全面保障天然气管道运行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少杰.油气管道安全管理问题及加强措施[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04).

风险与应急管理第2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急诊护理;应用

急诊科由于其特殊性,存在着较多的护理风险,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对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2012年我院急诊科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实施风险管理后的急诊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14~82岁,平均年龄(51.3±12.3)岁;选取我院实施风险管理前的急诊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男性61例,女性39例,年龄15~80岁,平均年龄(50.5±10.5)岁。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管理,观察组患者给予风险管理护理,其管理对策如下:①加强护理人员培训管理:定期进行工作检查和考核,帮助工作人员树立信心,熟练掌握操作与护理技能,进行危机管理培训和法律意识教育,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在服务患者的过程中,进行人性化搭配管理,新老结合,互相帮扶,保证工作顺利进行,规避安全隐患,与患者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1];②建立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牵头成立管理小组,针对急诊科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加强学习与教育,明确风险管理目标和程序,明确各个岗位权责,完善急诊科风险管理相关制度规章建设,做好一般性和特殊性情况的区分处理,定期召开学习与反省会议,分析当前工作现状,积极听取护理人员和患者建议,积极改善,实施高质量的全程护理质量监控。对于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要经常进行培训,不断强化,并定期进行考核,考察其掌握程度和在护理工作中践行程度。通过积极落实和监控风险管理制度在日常工作中的实践情况确保强化质量管理和跟踪,责任落实到人,对于护理过程中的高危环节加强安全防范和管理,积极解决各种问题与矛盾,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之处;③做好设备及仪器的管理:设专人对仪器及设备进行管理,定位放置,随时确保器械处于备用状态,相应做好灭菌消毒工作;定期、不定期对透析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定期检修;消毒灭菌方面要保证至少紫外线照射2次/d[2],时间充分,对于空气、物品、医疗器械、透析用药物等做好细菌学检测。

1.3观察指标 记录统计两组医疗纠纷及风险事件发生情况;采用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越满意;采用医院护理管理评分表对各项护理管理质量进行评分,分数越高则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医疗纠纷及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医疗纠纷及风险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满意度及各项护理管理评分情况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基础护理评分、病房管理评分及消毒隔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诊科常见护理风险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分别是环境因素和人员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如治疗环境及设备因素,比如格局安排不合理、消毒灭菌工作欠佳等都会带来护理风险[3],增加交叉感染的几率。急诊科工作对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危机处理能力和透析监测警报识别能力要求较高,护理人员专业能力与素质欠佳都会影响工作质量,缺乏对患者病情变化的预见性和对医疗信息情报综合处理分析的观察总结能力都会影响治疗中预防和补救措施的实施。所以风险管理主要从3方面入手,分别是加强环境和设备管理、加强职业素质培训,提升风险管理意识,建立风险管理组织并积极践行监督,从我院的实践结果来看,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医疗纠纷、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提升患者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和风险情况发生率,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施华.急诊工作中的护理风险评估与防范进展[J].上海护理,2011,11(2):59-63.

风险与应急管理第3篇

关键词:金融风险;防范;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0-2201-02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蓬勃发展,各金融机构不断加大金融电子化建设投入,扩大其网络规模和应用范围。但是,应该看到,金融电子化在给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问题,并且,这个问题现在显得越来越紧迫。

1金融网络现状与面临的主要风险

金融活动越来越多地在计算机网络上建立,网上证券交易、资金转账、清算支付、信用卡交易、信用查询、电信银行业务等基于网络的金融产品不断被开发出来,各种不同规模的金融系统也在迅速的发展壮大,金融业务的网络化趋势,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发展方向。

在网络为我们提供巨大便利的同时,来自外部与内部的威胁与风险也在不断加大。绝大多数银行、金融机构都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互联互通,并与国际互联网直接或间接相连,如何有效防范来自外部的攻击、窃听、木马、病毒的多重入侵是金融网络组建与运行中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同时,机构内部的员工、终端、服务器、网络设备、软件等的管理也是不可忽视的,由于外部出口是一个点,而内部体系是一个面,所以来自内部的威胁往往要远远大于外部,必须加以足够的重视。

2金融网络的风险评估与防范

最有效的金融网络风险防范措施就是对网络系统进行等级保护,按照重要程度进行级别划分,对不同等级的网络系统通过物理隔离或逻辑隔离划定边界,并针对不同等级的网络系统,特别是核心业务网络定期进行风险评估,系统地分析所面临的威胁及其存在的脆弱性,查找薄弱环节和安全隐患,有针对性的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整改措施,并及时进行整改。

风险评估根据网络系统等级划分后的的重要程度和机构自身的条件选择自评估或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评估过程大致可以分为现场检查、风险分析及策略选择3个步骤进行。

首先,现场检查阶段应明确目前网络资产情况、网络系统的安全需求、当前的安全控制措施情况、业务对网络系统的依赖性,明确网络系统的技术脆弱性,主要包括:设计弱点、实现弱点、配置弱点等等。现场检查切勿走形式,务必提前制定详细的检查方案与实施细则,并严格按照检查计划进行。只有现场检查阶段得到了全面、真实的业务数据,才能为后面的综合分析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持。

风险分析阶段是整个风险评估的核心部分,需要利用现场检查阶段得到的各类数据,综合分析金融网络系统所存在的各类风险。具体实施则应包括关键资产安全需求(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确定、关键资产威胁分析、脆弱性分析、综合风险计算及风险分析总结等几个方面。

安全需求分析包括应选择关键资产、并对关键资产进行安全需求分析与赋值。威胁分析针对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分析威胁来源、对威胁进行分类、研究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分析威胁的严重程度。脆弱性分析包括以下几点:网络安全策略及管理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安全组织体系是否健全,管理职责是否明确,安全管理机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是否合理;网络系统的体系结构、各类安全保障措施的组合是否合理;网络安全域划分、边界防护、内部网络防护、外部设备接入控制、内外网隔离等是否到位;网络设备、安全设备、主机和终端设备的安全性是否可靠,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病毒防护、恶意代码防范等是否有效。此外,还应检查设备、系统的操作和维护记录,变更管理,安全事件分析和报告;运行环境与开发环境的分离情况;安全审计、补丁升级管理、安全漏洞检测、网管、权限管理及密码管理情况;机房安全管控措施、防灾措施、供电和通信系统的保障措施等;关键资产采购时是否进行了安全性测试,对外部服务机构和人员的保密约束情况,在服务提供过程中是否采取了管控措施;应急响应体系(应急组织、应急预案、应急物资)建设情况,应急演练情况等。

综合风险分析主要是综合分析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整体安全现状,对资产、威胁、薄弱环节、已有安全措施进行综合分析,分析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分析安全事件发生后可能造成的后果和影响;分析网络和信息系统的整体风险状况,最后根据风险的程度逐 条列出风险列表,通常可将风险划分为3个等级,即一般风险、中级风险和高级风险。

策略选择阶段根据前一阶段得到的风险列表,结合安全需求和业务目标,开展相应的整改工作,开发和选择符合成本效益的信息安全保护策略,包括安全管理策略和安全运行策略,并制定合适的风险缓解计划。特别是针对高级风险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化解,对于短时间内受各种客观条件限制而不能及时处理的高级风险,应制定专项风险防范方案,并提出后期整改计划。

经过较为全面的风险评估与相应的整改,可以极大的降低金融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概率。需要注意的是,风险评估保证必须定期组织进行,并将责任落实到人,确保整改到位。

3金融网络的应急体系

做好风险评估与防范,千万不能忽视应急体系的建立与管理,即使金融网络各方面风险已得到控制,仍避免不了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如何在紧急情况下以最快的速度恢复系统运行或使用替代方式继续进行业务处理,是衡量一个网络体系是否健全完善的重要指标。

金融网络比起其他普通网络系统,有着更加重要的地位,一个社区的网络或是一所学校的网络系统出现故障所产生的社会不良影响远不及一家银行资金业务或支付清算系统网络所出现的事故。金融网络的应急处理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

金融网络应急体系建立的首要环节就是要建立一套全方位的应急组织协调机制,应涉及应急处理的各个部门、单位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能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进行组织协调,确定应急方案,调动各方力量,实现应急联动。

其次,金融机构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和不断完善IT层面的应急预案,完善网络、机房环境等应急操作手册,提高金融网络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快速、合理地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地减少金融网络信息安全事件造成损失和影响,保障金融业务的连续运行。

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取决于预案所涉及的人员对预案的理解。因此必须定期组织要对预案的宣传、培训和实战演练,确保参与应急处理的每个人均能充分理解应急预案的中心思路、应急处理的原则、应急处理的具体执行流程,以便在实际应急处理过程中迅速进入状态,确保应急处理的效果。

实战演练是为检验应急设施的有效性、锻炼应急队伍、改进应急预案等,针对真实运行的系统主动进行的演练,实战演练前应检查预防性措施的就绪情况,以防止可能发生的演练风险。演练必须注重真实性,不能走过场,要模拟出真实事件发生的效果,最好由第三方组织在不通知预案执行者的前提下进行,以达到更真实的现场效果。

4结束语

金融网络必须有足够强的安全防卫措施,否则将会影响到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是一个综合集成的系统,它的规划、管理要求国家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及IT技术公司通力合作,进行科学的、强有力的干预、导向和防护。随着金融信息化的迅猛发展,金融网络不再局限于专网,而必须使用如互联网那样的公网。通过风险评估机制来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智能、深度的安全防御技术手段,构建一个管理手段与技术手段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可动态发展的纵深安全防范体系,为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信息系统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风险与应急管理第4篇

风险预警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一个新阶段,逐渐体系化。预警的重点就是抓住小范围、低程度的风险事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小事件引发大风险,最成功的预警应该是将危机消除于萌芽状态。应急是指在正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当发生了具有破坏性质的意外事件时,对这种紧迫情况,需采取的控制事态恶化、减轻事故损失的抢救措施。通过对以往危机事件的研究分析发现,应急处理越及时有效,危机造成的损失相对就越小。因此,近年来,风险预警与应急管理研究越来越受到专家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企业预警管理,是指能够对企业失败、管理失误现象进行早期警报和早期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所谓企业预警管理理论,是将经营失败和管理失误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发生发展过程,置入现有管理模型中统一分析,来揭示企业的逆境现象(经营失败、管理失误)的客观活动规律以及逆境同顺境的矛盾转化关系,进而揭示企业经营不失败、摆脱失败的管理机制。因此说,它是企业研究如何识错、防错、纠错、治错的系统管理方法,是一门全面解释企业成功机理和失败机理的系统学说。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的佘康教授认为,国外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企业危机发生后如何应对和如何摆脱危机的策略问题,至于危机的成因、发展过程则缺少机理性分析和实证研究。企业预警管理理论是对经营失败机理性分析并建立新的企业管理手段与方法的理论。

现有的管理注重研究企业经营成功的机理而忽视企业经营失败的机理的研究,从而难以科学的解释企业面临的问题。企业预警管理理论,就是将经营失误失败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而置入现有理论框架中进行新的思考,多层次多角度地研究企业逆境的客观发展规律,这可称为企业管理的”安全”机理。企业预警管理研究是通过规范性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来提出预警管理的概念、原理与方法的系统学说,以全面阐述企业的成功机理与失败机理。

二、企业风险预警与应急管理研究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危机预警机制研究企业预防危机、应付危机、解决危机的手段和策略,设计企业危机预警分析指标,以增强企业的免疫力、应变力和竞争力,保证企业处变不惊,做到防患于未然。特别在当前,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已今非昔比,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开展危机预警研究与应用就显得更加迫切与重要。建立危机预警机制的核心是要企业树立危机意识,而领导者的危机观念尤为重要;建立危机预警机制的关键是健全危机防范制度,保证危机信息传导通道的顺畅,以及研究建立应对危机的措施谋略。越是成功的企业越不可无危机预警机制。

纵观业界,在改革开放的滚滚大潮中,多少曾经叱诧风云、豪情万丈的商界巨子如同喧闹的走马灯来去匆匆,多少曾经如日中天、风光无限的企业集团就像夜空中的流星一闪而逝。正如古语所云:“其兴业?R,其亡也忽”。

(一) 企业风险预警与应急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的管理误区只是建立实施“危机预警机制”。管理也是生产力:合理组织生产并产出经济效益。然而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管理误区在于:忽视企业基础管理而过分强调企业法人权威;忽视管理的多样性而过分强调经济手段的作用;忽视企业内部机制二过分强调扩权管理;忽视企业自身问题而过分强调客观原因。此外,就是是对管理中理性、非理性之争太极端。

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的研究主要是反唯理性主义。非理性倾向者关注管理的实务认为,世界上成功的企业背后必有一套强有力的文化,人是最大资源,管理他们的方法是通过文化的微妙暗示。而传统的管理模式过分依赖分析的、定量的方法,导致有失偏颇。企业在管理方法的运用中把握不了适当的“度”失去平衡。现实表明,我们不应该处于两个端点上,而要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促进演化发展。

(二)企业危机预警机制现状产生的原因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家在危机到来时,企业为什么总是仓皇应战总是缺乏一种机制、一种制度性的防范措施。其原因可以归结如下:1.高速度掩盖低质量

多年来我国的速度型的发展模式,在经济处于高速度发展阶段,人们只看到表面的繁荣,而看不到企业潜伏的危机。在经济处于调整收缩阶段时,企业危机爆发的频率自然提高。总体上来说,企业的周期与国家经济周期是一致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有时候的高增长是伴随着高通货膨胀,经济运营存在极为明显的周期性。尽管经济学家力图找到烫平波动方法,但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少。

2.思维局限的约束

西方思维重分析而东方重整合,大多数中国企业缺乏危机意识。中国强调中庸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使我们国人缺乏辩证思维。西方管理追求卓越,东方管理追求和谐,此话不无道理。目前中国的企业大多从计划经济的短缺年展过来,在有产品就有消费者,有广告就有市场的环境下,曾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过去的成功往往会误导企业家,在经历了创业时期的大风大浪,铸就辉煌后,总认为自己会遇难呈祥,逢凶化吉,淡化了危机意识。

3.浮躁的社会风气

社会大环境影响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转型期的社会意识、空气中都充满了浮躁的气味。“一不留神,成为百万富翁;一不留神,成为影视歌三栖明星”诸如此类的神话广为流传。

企业家面临市场种种的巨大诱惑,更多的考虑是如何迅速膨胀扩大,神经总是绷的紧紧的,总想着通过几场应战击败对手,成就大业。

因而,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企业家向前考虑的多,向后考虑的少;攻击型的思维占主导,防范型的观念居次位;有心规划宏图大业,无意审视危机忧患。这也是导致企业缺乏危机预警机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企业风险预警与应急管理研究的重要环节及相关措施

(一)风险预警与应急管理工作的三个重要环节

1.危机调查和危机预测

调查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情景,首先需要进行广泛的情报收集工作 ,然后对已经收集的情报进行详尽的分析和评估,把所有可能发生得危机按轻重缓急加以排列,并预测出危机对组织造成多大损害,并将结果迅速上报或分送有关决策者,从而为制定反危机措施做好前期准备。

预测危机,这里有两种做法:第一种是,找出在组织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什么危机,因为发生过的事情可能再次发生。第二种是,找出该组织的同行或类似组织发生过什么危机。

2.精心策划危机应急方案

良好的危机防范管理不仅能够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情景,而且要为可能发生作好准备,拟好计划,从而自如应付危机。

制定全面的危机反应计划主要包括危机运营的目标、策略对策、工作程序方法、方案运作条件、组织资源配置等,在制定危机反应方案时,可倾听外部专家的意见。当然,危机预案不应太僵化、太具体,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包括各种危机均有的不可预见的方面,留给管理层自己判断。

3.培训专业人员,进行“模拟危机”演戏

为确保处理危机时有一批训练有速的专业人员,平时应对他们进行专门培训,包括培养员工的危机意识和临危的应变预防能力。同时,设定模拟危机情景,定期进行模拟演习,使人们熟悉方案,并检测方案的有效性。

(二)建立风险预警与应急管理系统的措施

1.企业必须收集竞争情报,为危机“监控”

在危机酝酿期,往往会在媒体或互联网上出现相关事件的报道。如果企业能在此时就有所觉察,将其解决于危机爆发之前,这不仅是避免危机的最佳方式,也是把企业损失降到最小的途径。信息技术长足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也逐步从部门级扩展到了企业级,作为应对,竞争情报产品及相关服务已成为危机预警和监控的有力工具。对于竞争情报准确的搜集、管理以及分析,是企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其危机预警系统的要素,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要准确判断所有消息的来源,并与刊登和转载消息的媒体及时取得联系,赢得他们的信任,把“危机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对“舆论出口”澄清,是对解决问题行表率的作为;要快速、准确地掌控竞争情报,这也是危机公关的前提;要能够以最直接和最快速的方式,实时掌控市场信息,以达到预警的目的;应对危机公关预警,企业需要“因需而定”拟出各自的竞争情报规划。

2.企业必须要做好危机预警阶段的分析工作

企业在建立自己的危机预警体系时,应该认真反思哪些薄弱的问题可能会导致企业陷入危机,因此,在危机预警阶段的分析工作就显得异常重要,预警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调查工作

企业应按照正式的方式来明确最有可能发生的、潜在的、能够造成最为严重危害的危机,其主要调查途径有:

①对公司的高层、中层、基层进行调查

②对经销商进行调查

③对消费者进行调查

④对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进行调查

⑤对媒体记者、编辑进行调查

在对以上所形成的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帮助识别企业最脆弱的方面,为危机企业缩小应该进行良好防范和管理的危机范围,从而确保危机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2)危机分析

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分析危机发生的频率

②分析危机发生的影响

③分析危机管理的难度

④分析危机引起的公众关注度

(3)诊断工作

企业要建立危机自我诊断制度,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检查、剖析和评价,及时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纠正,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消除发生危机的诱因。建立危机管理机构,由危机管理小组制定或审核危机管理指南以及危机处理方案处理危机险情。一旦危机发生,及时遏制,减少危机对企业造成的危害。拟定危机管理计划,在事前对可能发生的潜在危机预先研究讨论,制定出应变的行动准则。开展员工危机管理教育以及培训,增强员工危机管理的意识和技能,应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提高管理小组的快速反应能力,并可以监测危机管理计划是否充实、可行。

风险与应急管理第5篇

关键词:南京长江隧道;风险防范;应急管理

Abstract: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accident real-time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reliability, nanjing Yangtze river tunnel risk prevention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as the background, the river on a large tunnel risk prevention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research. Combining with the system safety engineering and risk management techniques, and introducing safety risk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research and analysis.

Keywords: nanjing Yangtze river tunnel; Risk prevention; Emergenc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U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和城市道路交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道路交通方式已经很难承受急速增长的交通压力。公路隧道有着交通运行能力大的优势,可以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越来越多地成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重要部分。其中,大型跨江隧道正在悄然兴起,武汉、南京、上海长江隧道及青岛胶州湾隧道已于近年投入运营。

南京长江隧道为国内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长江隧道,经济成本巨大,社会效益显著。由于其结构特殊及地理、水文情况复杂[1],南京长江隧道的日常营运情况不同于一般的地下隧道,面临着水流压力、渗透危险及消防救援等复杂问题,安全形势更为严峻。如何有效预防风险,做好应急管理,保证安全运营是隧道管理的重中之重。

2 工程背景

南京长江隧道工程总长5853米,按6车道城市快速路标准建设,设计车速80km/h,采用“左汊盾构隧道+右汊桥梁”方案,隧道工程结构设计寿命100年,火灾规模防范设计等级为中型,总投资额约46亿。

南京长江隧道是世界上最大直径的盾构隧道之一,安装有数量众多、技术复杂的机电设备。配置了收费系统、监控系统、供配电系统工程、照明控制系统、紧急电话及广播系统、消防及火灾报警系统、通风系统、交通检测和信号系统及救援疏散系统。各系统之间有自动联动机制,可在事故发生时候自行启动,进行事故报警并切换至应急状态。

3事故灾害特点

南京长江隧道地处长江水下60余米,结构特殊,系统复杂,受河床冲涮影响较大。由于隧道内部空间相对封闭,一旦发生事故,难以及时被发现或定位,加之地下空间能见度低,难于救援及疏散[2]。特别是由交通事故引发的火灾事故。隧道内部狭小的空间阻碍了烟雾及热量的扩散,导致火灾时能见度降低、温度飙升、空气中的氧含量降低、烟雾和有毒气体沿隧道体快速蔓延,扑救援救困难。且隧道内部管片被高温损坏后不能修复,可能造成结构性损伤。事故后果极具灾难性,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及生命财产损失。

4 安全风险管理

4.1风险辨识

风险辨识是安全风险管理的基础,要对面临和潜在的风险作出认识、判断, 并分析其性质。首先应收集资料、估计风险的形势、判断出直接或潜在的风险[3]。其次,确定风险的来源、风险产生的条件及发生时的状况条件。接下来,对分析风险的特征进行分类,结合南京长江隧道自身特点,可分为如下四类:

自然灾害类:主要包括由洪涝、地震及其他因素造成工程主体结构破坏、附属设施损坏、人员伤亡和大面积停电等事件;

事故灾难类:主要包括行驶的汽车追尾、撞壁和翻车等交通事故,因非自然灾害因素造成的结构坍塌,车辆自燃、电气设备火灾以及与隧道配套建设的加油站等发生火灾爆炸,造成群死群伤的事故,危险化学品的泄漏及车辆坠江造成的环境污染事故;

公共卫生类:主要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生化、毒气和放射性污染等造成的影响公众健康事件;

社会安全类:主要包括恐怖袭击、群体性治安等事件。

4.2风险评价

在风险辨识的基础上,对各种风险事件的后果进行评价,为安全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4.2.1评价的内容和主要依据为交通部颁《公路桥梁养护规范》(2004)和建设部颁《城市桥梁养护》、《公路隧道养护规范》,南京市颁《南京市桥隧管理条例》等技术规程和有关的设计规范要求。评估按性质初步可划分为四方面内容:

整体状态评价:

主要评价隧道及附属桥梁各主要构件的承载能力、构件应力、构件刚度、结构性损伤、主要构件承载能力的弱化以及功能性的退化等。

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指结构应能承受正常运营各种荷载及外部变形等的作用,在偶然事件发生后,能保证整体稳定性不致发生坍塌等结构性损伤。安全性评估指主要针对主要构件的承载能力、构件应力、构件刚度、结构性损伤等进行评估。

耐久性评价:

耐久性指结构在正常维护下随时间变化仍能满足预定功能要求。耐久性评估指主要针对各主要构件的耐久性损伤(如:混凝土裂缝及腐蚀、氯离子含量、混凝土保护层损伤及碳化深度、构件的疲劳损伤、钢构件的锈蚀等)进行评估。

适用性评价:

适用性指结构在正常使用荷载下应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如不发生影响正常使用的过大变形等。适用性评估即功能性评估,主要针对功能性损伤进行评估。

4.2.2 评价方法

风险评价属于有序多类别评价问题,而随机性则是其本质特性[4]。根据评价对象的需要、层次划分结构的要求和影响隧道运营安全的诸多影响因素,建立多层次、多目标综合评价系统。并确定因素的权重大小,建立多层次的指标评价体系,使用多级模糊-层次分析法,对系统风险进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多级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层次分明,每一指标所属的下级指标数量较少,避免各子指标的权重差别不明显,同时将人为的主观因素限制在单一的很小的范围内,使主、客观因素的差异大为减小,从而保证了评判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为隧道使用中的管理或决策提供有效可行的依据[5]。

4.3风险处理

经过风险识别、评价之后,应结合隧道运营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对风险进行处置,具体措施有:

(1)抓好制度建设,应急管理常态化

1)制定应急预案

隧道开通之初即编制了企业版应急预案,涵盖各类风险源控制共12项。在冬季冰雪天气、防汛及交通事故等各类突发事件处理中过程中进行了更贴合实际、更具有操作性的修改完善。今年制定的长江隧道应急预案已被纳入南京市公共安全应急体系,有了更高层次的资源与技术保证。

2)编制安全运营规范

进一步完善相关单位在营运阶段的安全责任、义务及管理办法。同时应组织专家对水底隧道工程营运阶段安全管理的全面研究,制定完整的安全运营管理规范,使营运阶段的安全管理工作有统一可循的标准。并结合隧道日常运行情况,建立完善的安全评价量化体系,把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工作形成量化考核指标。

3)指定落实应急演练制度

根据隧道实际情况,主管部门每月组织一次小型消防演练,每年组织一次防汛和除雪除冰演练,及时培训,按时演练,不断总结提高,成效显著。目前,南京市长江桥梁隧道管理条例已于10月1日实施,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关于隧道应急演练的组织机制与流程,将极大推动长江隧道应急演练工作更好的开展。

(2)加大合理安全投入,规范应急保障

长江隧道安全资金专款专用,主要用于预算内的应急物资及设备的购买和安全专项投入,比如购置了性能优良的扫雪车,完善了隧道工作井的监控系统,达到了全线无盲点监控安保要求,在危险路段设置了隔离护栏、震荡带和警示标志等等,为了保证工程结构安全稳定,从施工阶段到运营期,开展了隧道变形、桥梁位移、河床监测、管片健康体监测等专项工程监测项目。

(3)积极开展专项检查活动,应急设施设备检查日常化

消防设施的专项检查每月开展一次,通过专项检查发现隐患,及时进行整治和奖罚,非常有成效,后来讲活动逐步推广到供配电、监控、通讯等各个系统专项检查,对于隐患排查,防范风险起到了很大作用。

(4)摸清突发事件的规律,应急管理重点突出季节化

隧道管养是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冬季防冰雪,夏季防汛,高温季节性防车辆自燃等等,根据季节性规律有计划的开展相关工作。

(5)加强各单位团结,突出应急管理一体化

突发事件的处理涉及到路政、交警、管养单位和地方政府部门,在应急预案和演练过程中着重突出协同作业,体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处置,明确职责、规范有序的应急处理原则。

(6)加强培训力度,实行培训专业化

随着应急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对管理者的培训也受到重视。对员工进行实施大面积常识性的科普培训例如面向公众的医疗急救技能培训、灭火器的使用、火场中的自救技能等。对管理团队进行协作、交流沟通、决策等团队决策培训,以期 锻炼决策能力和例证关键操作准则;增加决策和判断的经验;提高决策团队理解和识别潜在问题的能力;锻炼决策、沟通、状态识别、压力管理和联合作业等非专业技能[6]。

5 结语

为保证大型跨江隧道安全运行可靠性,本文以系统安全及风险理论的技术基础,结合南京长江隧道的特点,建立隧道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体系。对减少大型跨江隧道事故的发生及减轻事故的危害程度,从而指导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保证良好的隧道营运环境,有很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蔡萌.万里长江底一条巨龙伏[J].中国科技奖励,2010(6): 72~73.

[2] 梁平,兰馨,龙新峰.公路隧道火灾的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8(33):1~6.

[3] 杨廷钟.公路工程风险管理系统[J].华东公路,1992(4):73~77.

[4] 张进春,吴超.基于广义线性模型的概率风险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中南大学,2011(6): 1719~1724.

[5] 王明贤,张莉莉,李俊.层次分析法在应急救援指标体系中的应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8(6):86~88.

风险与应急管理第6篇

关键词: 战略风险; 应急管理;房地产企业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of strategic risk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 real estate enterprise strategic risk of research. And therefore, it will be the real estate enterprise strategic risk is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and the real estate enterprise strategic risk and real estate enterprise's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strategic risk preventive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effective emergency measures.

Keywords: strategic risk; Emergency management; Real estate enterprise

中图分类号:F29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房地产企业战略风险的分类

战略风险这一概念在管理领域最早由Kenneth.R. Andrews 在1971 年提出。它包括战略自身的风险( Risk of the Strategy) 和战略性风险( StrategicRisk) 。战略自身的风险是指战略活动自身的风险,是指制定、实施和控制的整个过程中战略偏离实际目标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或几率; 战略性的风险是指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文化、信息和生存能力或公司业绩的因素。根据以上观点,周阳敏将企业的战略风险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指企业战略管理部门的管理风险; 第二类是指企业其他职能管理部门因风险应对不当而引发并上升为企业的战略风险; 第三类则是指企业整体的、全局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引起的风险。

本文主要以战略风险三种类型划分的观点来研究房地产企业的战略风险。因此,也将房地产企业的战略风险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指房地产企业战略管理部门的管理风险,包括战略管理行为人失误的风险和战略管理部门失误的风险; 第二类是指房地产企业其他职能管理部门因风险应对不当而引发并上升为企业的战略风险,也即战略管理配套管理失误的风险,包括财务风险、销售风险等; 第三类则是指房地产企业突发事件引起的战略风险。

二、房地产企业一般战略风险的防范与对策

房地产企业一般战略风险预警管理的流程如下:

1. 环境分析

环境分析包括外部环境分析和企业内部条件评价。外部环境主要指企业外部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法律环境等; 企业内部条件主要指企业的资源情况、管理能力以及组织结构和竞争能力等。通过环境分析,企业便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外部环境的状况和企业自身的情况,从而为下一步战略风险的识别奠定了基础。

2. 战略风险识别

对风险正确地识别是有效管理风险的基础。目前战略风险的识别方法有很多,主要是定性的识别。如头脑风暴法、事故树法以及环境扫描等,这些方法都可有效地识别出企业的战略风险。

3. 构建预警指标体系

识别出战略风险后,我们便可以通过预警指标来对其进行监测。构建预警指标体系的目标为了使信息定量化,条理化和易操作化。不同类型的企业,预警指标体系是不同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选择重点预警指标和敏感性较高的指标,以便预警指标体系能真正地,全面地反映企业所面临战略风险的真实情况。

4. 战略风险评价

战略风险评价是战略管理中的重要步骤,它是指在战略风险识别和战略风险衡量的基础上,把损失频率、损失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分析战略风险的影响,并对战略风险的状况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战略风险评价,企业可以得出战略风险的损害程度和发生频率,然后便可以采取相应的战略风险管理措施来降低风险甚至消除风险。

5. 建立战略风险预警管理对策库

最后一步是建立企业的战略风险预警管理对策库,俗话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许多战略风险的出现且应对不当就是由于企业缺乏战略风险预警管理的对策所致。无论是前期的预警方法、预警手段以及预警原则等,还是企业实施预警管理后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需要企业认真收集、制定和总结,从而建立起自己的战略风险预警管理对策库。通过战略风险预警管理的实施,房地产企业便可以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早期对战略风险进行监测和预控,减少和控制引发战略风险的诱因,例如通过培训提高战略管理行为人的素质和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以及积极应对企业的管理周期等; 而且,在战略风险发生后,房地产企业也可以根据战略风险预警管理对策库中相应的对策对战略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不至于手忙脚乱。

三、房地产企业的应急管理

引起的战略风险与一般的战略风险都有着根本的不同。首先,在其表现特征上,所引起的战略风险有着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而对于一般的战略风险,如果采用科学的预警方法,一般是可以事先发现的; 其次,在其损害程度上,引起的战略风险的损害程度比较大,甚至可能危及企业的生存,而一般的战略风险则可能只是企业某一职能管理部门因管理不善引起的战略风险,损害程度比较小。基于此,本文对房地产企业的两类战略风险的管理分别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房地产企业突发事件的定义进行界定。目前,学术界对突发事件的定义有很多种,如赵伟鹏等( 2001) 认为,突发事件是指超常规的、突然发生的、需要立即处理的事件。秦启文等( 2004) 认为,突发事件是指某种必然因素支配下出人意料地发生,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损失或影响且需要立即处理的负面事件。综上所述,本文对房地产企业突发事件的定义是,房地产企业的突发事件是指从房地产的开发开始到房屋的销售,再到最后的物业管理的过程中,由某种必然因素支配下出人意料地发生,给企业造成严重危害、损失或影响且需要立即处理的负面事件。

其次,对房地产企业的突发事件进行分类。从房地产企业突发事件的定义中可知,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过程: 房地产的开发过程,房屋的销售过程和物业管理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把房地产企业的突发事件归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如购买土地时政府政策突然改变、建筑过程中突然发现断层、开发过程中资金链突然断裂等; 第二类是房屋销售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如因房屋质量不合格出现的大规模退件等; 第三类是物业管理过程出现的突发事件,如房屋发生大面积的火灾、业主贵重物品被盗等。

最后,对房地产企业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在突发事件情景下,有效的应急管理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力量,迅速控制危机的发展,使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因此房地产企业可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应急管理体系来应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别的突发事件,从而能够使突发事件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如果处理得当,甚至还有可能转“危”为“机”。

四、结语

房地产是一个高投入、高收益和高风险的行业。房地产企业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战略风险,如果稍有不慎,企业便会损失惨重,甚至破产。因此,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和处于极度变化和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房地产企业要想保证长期稳定的发展,并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对战略风险的管理,提高战略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Kenneth. R. Andrews[M]. 公司战略的概念,1971.

[2]李杰群,赵庆. 企业战略风险研究综述[J]. 生产力研究,2010.

[3]周阳敏. 企业战略危机的预警与应急管理[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风险与应急管理第7篇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5.05.008

城市是现代经济社会活动中最集中、最活跃的核心地带,是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和生产的主要场所。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大幅度增加,城市规模快速增长,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空前的挑战。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涉及范围广泛,从2001年“9・11”世贸中心恐怖事件、2003年全球“非典”肆虐、2008年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到2014年“马航370失联事件”、2015年元旦前夕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公共安全问题不断升级,造成了大量生命、财产损失以及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各类事故的升级对城市预防公共安全事件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大型公共建筑,如城市的交通枢纽、商业中心、人群高度聚集的场所、特大型建筑物、建筑群等,在公共安全的内涵、管理上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程度往往明显高于城市的其他区域,城市复杂建筑物、复杂区域一旦出现公共安全问题,后果和影响往往难以弥补。本文聚焦城市管理的热门话题,谈谈对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城市大型建筑的运营现状

我国建筑业长期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维护的弊端,城市建筑物在长期运营过程中累积了诸多安全隐患,致使其安全运营事故频发,引起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其中尤以受地下工程施工影响、围护结构高空坠落最为常见,已严重危害到广大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从“九五”期间,我国开始重视建设工程安全问题,以城乡居民住宅工程、特种工程、城乡建设为重点,解决建筑设计、产品开发、工程施工和管理中的关键技术难题,研究超高、大跨度建筑、城市地下空间和水下工程、隧洞工程等特种工程的设计方法、结构和施工技术。随着各类城市公共安全事故的升级,国务院以及上海市政府都将城市公共安全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予以关注,对城市预防公共安全事件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不断加大对公共安全领域的支持力度,重点开展重大工程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及诱变灾害的机理、预测和防治研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公共安全领域确定“国家公共安全应急技术保障工程”为重点项目,提出研究城市灾害和工程事故类别及其应急救援措施和快速反应的指挥与装备,提高城市生命线工程和地下空间的抗灾能力。“十二五”期间制订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围绕社会安全等多个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力争实现突发事件预防控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的持续创新,形成公共安全核心技术与装备的自主研发与工程技术能力,大幅度提升公共安全科技支撑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和应对的能力。此外,《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提出了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制定防灾减灾政策、安排防灾减灾工作的依据,指导公共安全领域基础研究、技术研发、集成示范、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重点解决公共安全领域的共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形成公共安全综合保障与应急处置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公共安全信息共享平台。

综上所述,“九五”期间国家将建设工程提到重点发展领域,“十五”以来逐步开展了工程安全的机理、预测、防治、应急等各个方面的研究,工程安全首次作为战略任务被列入发展规划;“十一五”将公共安全提升到新的高度,建设行业针对城市生命线、地下空间等重点工程的安全防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十二五”更是聚焦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的关键问题,强调突发事件预防控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的持续创新,提升公共安全科技支撑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和应对的能力。

虽然城市建筑运营阶段的安全风险已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但重大安全运营事故仍频繁发生,折射出我国城市建筑的安全运营保障技术落后、安全运营控制与预警响应方法和手段欠缺,不利于现代化城市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是十分困难和复杂的课题,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我国近几年来的高速发展对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公共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如何提升城市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的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及安全保障水平显得越来越重要,只有通过高效的信息化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风险管理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减少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切实降低社会负面影响。

二、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问题原因分析

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问题与人民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它以大型公共建筑为载体,涉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牵涉因素之多、突发能力之大,任何其它社会经济问题均无法与之相比。

(一)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问题的特点

第一、大型建筑安全运营事故往往损失巨大、修复难度高、恢复期长,可能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与经济次序的破坏以及生产系统紊乱等后果。大型建筑空间的集中性、人口密度的集中性和经济的密集性决定了运营突发事件损失巨大的特点。一般城市建筑发生突发事件时,影响范围小,其功能的基本恢复需要一个月以上,而对于大型公共建筑,一次突发灾害可能影响整座城市的正常运行,恢复难度高,代价巨大。

第二、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种类多样,原因复杂,包括建筑自身因素、外界环境干扰、人为因素等等。其中,由于城市灾害的多样性,使得城市大型建筑所受灾害复杂,包括受地震、风灾、海啸、洪灾、地质灾害的威胁等。多种原因共同作用导致的运营风险往往难以控制。

(二)完善城市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体制,明确风险主动控制措施

应急管理是指对于已经发生的灾害或突发事件,根据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采取应急行动,控制或者消灭正在发生的灾害或突发事件,减轻灾害危害,保障系统的运营,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一般包括灾前的减灾、防备、预报、预警和应急,灾后的应急、恢复与重建。应急预案的具体组成包括准备程序、基本应急程序和特殊应急程序等内容,具体体现在如下若干方面:(1)对灾害或突发事件、事故的辨识与评价,确定响应的应急启动机制及应急管理等级;(2)对人力、物质和工具等资源的管理、确认和准备;(3)指导建立现场内外合理、科学、高效的应急组织实施体系;(4)涉及应急行动开展的程序及战术;(5)制定训练及演习计划;(6)针对特殊灾害制定的专项应急计划;(7)制定灾后的现场评估、整理与恢复措施等。

以数据监测预警为基础的主动控制措施是改善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建立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体制需要考虑多灾种可能性及紧急事件的复杂性(风灾、水灾、火灾、地震灾害、恐怖袭击),以及报警层次多(紧急事件报警、灾害发生报警、小中大灾报警)等原因,须对各种报警信息进行分类与分级,以便准确地启动各种联动模式(火灾联动、区段联动、灾间联动等)与各级应急预案。由于建筑通常有多个运营管理主体的客观存在,预案启动须考虑到灾害的影响面,即集中救灾力量至灾害发生面,同时兼顾可能的蔓延面或影响面。

健全的应急管理体制能够最大程度弱化突发事件带来的后果。一旦发生风险预警后,由监控信息管理机构首先接受报警信息,立即通知应急管理中心和灾害现场监测指挥机构在最短事件内确定灾情,并赶往灾害现场,应急中心根据反馈信息启动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指挥与调度,并保持与现场应急救援联系,对现场实施必要的管制,同时将相关信息向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人员,从支持保障机构调动应急所需的人员、技术支持和物质投入到灾害现场救援工作,信息管理机构则同步为其它各机构提供信息服务,实现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确保应急救援的快速、高效和有序。

(三)探索BIM技术和数字化管控技术应用,构建公共安全信息平台

BIM技术应用的意义是使建筑信息在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维护各阶段各参与方中充分共享和无损传递,为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借助BIM技术和数字化管控技术构建基于数字技术的公共建筑安全运营管理系统,与大数据、物联网相结合,形成公共安全信息平台,从而实现对大型公共建筑的智慧运维和管理,包括设施空间实时状态管理、实时构件健康监测信息反馈以及智能化运维预警。目前,有效的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应包括以下几点功能:

1.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必须实现各类灾害报警事件集中处理,历史事件管理及查询;预先设定各类事件联动接口,并记录所有枢纽运行紧急事件及处理过程。

2.通过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实现对事件进行联动处理,用户可定义报警事件的级别、报警联动流程、报警事件处理流程、报警显示与提示信息等;当重要报警发生时,实现集中显示、报警定位、报警统一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