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合集7篇)

时间:2023-10-10 15:57:40
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第1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设计与开发 地方院校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42-03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融合了地理学、测绘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知识,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高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展现了超凡的学科融合能力,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迅速提升。到目前为止,地理信息系统已经应用在国土、测绘、气象、地震、林业、军事、水利、环境、交通、环保等领域,全社会对GIS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1]据统计,全国共有350多所高等学校近800个专业开设地理信息系统课程。[2]矢量化与建库、空间数据处理与分析、GIS软件开发与系统管理分别是GIS工作人员应具备的三个层次技能。GIS软件开发是GIS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途径,占GIS从业人员的32.01%。[3]各高校GIS专业越来越重视学生GIS开发能力培养。[4]地方院校GIS专业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GIS设计与开发以行业结合应用型为主。故地方院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GIS设计与开发课程以培养学生从事GIS应用项目设计与开发能力为目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方院校受生源、基础设施以及师资条件等影响,GIS设计与应用教学效果普遍不尽如人意。GIS设计与开发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行业设计与开发经验,同时需要丰富多彩的实例演示,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GIS设计与开发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具备一定的数学和计算机功底。地方院校特别是地方师范类院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女性比例较高,其计算机基础和数学功底相对薄弱。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GIS设计与开发教学内容与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提高GIS设计与开发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一、GIS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特点

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目前以组件式开发为主流。[5]通过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提供的可视化开发组件,可以快速便捷地搭建自己的GIS应用程序,嵌入常见地理信息系统功能,为进一步与应用行业融合提供接口。目前,各高校GIS设计与开发大都采用组件开发,且一般选用ArcGis,SuperMap,Mapgis,Mapinfo的二次开发平台。

GIS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具有如下特征:1.实践性强。GIS设计与开发以应用开发为主,需要依靠大量项目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2.学科交叉性强。本课程融合了计算机科学、数学学科和具体应用行业学科知识,学科交叉性强,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软件开发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很好地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融入行业应用当中。3.教学方式灵活。GIS设计与开发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课程,传统的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课程教学需要。GIS设计与开发常采用项目教学法[6]、分组教学法等,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趣味性、能动性。因此,GIS设计与开发教学的重点不在于理论知识,而在于实践教学。[7]以实践操作深化理论知识,使得学生在不断掌握软件开发技能的同时,完成理论知识的顿悟。

二、GIS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优化模式探讨

(一)强化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设计

GIS设计与开发是GIS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需要配套一系列课程构建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来辅助教学。其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2.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差异;3.坚持知识、能力、素养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原则[8];4.注重系统性和完整性;5.以需求为导向,坚持课程可调整性原则。

基于当前对GIS设计与开发人才的需求以及地方院校课程设计情况,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应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概论、数据结构与算法、GIS算法与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软件设计模式、计算机图形学、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工程、GIS软件开发、WebGis开发等课程,囊括了GIS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所需的大部分知识,全面反映了“概念―原理―方法―操作―应用”五位一体的特征。

(二)多模式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目前,大部分GIS课程理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且实验教学过程多采用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模式,即由教师进行程序演示与操作,再由学生进行模仿或根据实验指导书编程重现。在此模仿过程中,学生往往更多的关注了代码的书写,而未能主动思考,不能激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大大降低了程序运行成果所获得实践成功的成就感。因此,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GIS软件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架构示意图

项目示范型。以教师科研成果作为典型案例,从项目的背景、需求、设计、编码、测试进行分析、讲解、示范以及实践,将学生带入学科前沿和具体工程实践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展现“读、想、练、用”的教学要素。

团队协作型。GIS设计与开发设计项目过程复杂,涉及面广,需要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达到最大工作效率。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根据教学知识点假设项目背景拟定题目,教师担任指导,由学生分组自学、协作完成教学工作。小组中一人负责问题分析,担任项目甲方,负责提出需求;一人负责与甲方沟通,建立规范化需求清单;两人负责系统设计与系统原型快速构建;一人负责项目测试;建立系统设计之后,全组分工协作完成系统开发工作。

开发竞赛型。GIS开发大赛注重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选题、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到最后的测试,周期长、任务多样、难点多,能锻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并磨炼学生意志,非常接近工作状态,能使学生尽早接受社会竞争。目前,除ESRI和SuperMap每年均会举办一次全国性GIS大赛外,很多高校会举办一些校内竞赛,其中GIS设计与开发均是其重要的竞赛项目,这为GIS设计与开发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教学平台。

校企合作型。通过与相关GIS软件公司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具体的项目,为学生提供进入社会和接触实际项目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在辅助完成项目的同时,熟悉项目流程、认清重点和难点、提升开发技能等。同时加强校企技术交流,邀请企业技术总监、项目经理举办不同类型的专题讲座,增强学生项目阅读能力。

软件测试型。通过对GIS系统进行黑白盒测试,发现GIS设计与开发中的关键点、难点以及常见Bug分布情况,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并提升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避免自己在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犯同类错误。

就业引导型。按照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就业意向进行应用行业分组,与相关行业企业、协会、就业指导中心建立联系,举办企业专题、行业发展前沿、就业指导等讲座以及到企业中参观学习业务流程、观摩企业成果,扩展学生学术视野与知识面,了解业界动态,建立行业发展与GIS应用交集,缩短学生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距离。

(三)围绕课程群打造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对教学质量起决定性作用,是学科建设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资源。GIS设计与应用课程群学科交叉广泛,知识增长点众多,发展迅速,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扩展学科领域和提升知识结构,以优化与提升整个教学团队。地方院校多数将学校定位为“教学为主型”,教研仅限同门或相似课程教师间的交流,根本谈不上团队建设。[9]众多实践表明,科学研究是团队建设的核心与抓手。科学研究可以以项目为纽带团结各层次、各学科人才,凸显学科带头人与技术骨干的作用,能形成良好的传帮带氛围,建立以点带面形成合力的局面。在项目资助与带动下,才能实现学科交叉融合、知识结构更新、人才交流,才能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校教学与研究,形成良性的“引进、培养、锻炼”长效发展机制。因此,可以有针对性的凝练研究方向,覆盖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在科学研究中建立教学团队。

三、结语

GIS设计与开发能力很大程度决定了GIS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是GIS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GIS设计与开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能力的培养需要综合性、系统性、多学科的实践教学体系支撑。从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设计以及围绕课程群打造教学团队、多模式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可丰富GIS设计与开发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获取转变,优化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GIS设计与开发教学质量优化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摸索与总结,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促进教学质量稳固提升。

[ 注 释 ]

[1] 边馥苓.我国高等GIS教育:问题、创新与发展[J].地理信息世界,2007(2).

[2] 董隽.高等综合院校地理信息系统教学问题探讨[J].林区教学,2009(1).

[3] 赵银军.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人才培养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1).

[4] 蔡菲,孙英君,单宝艳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GIS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J].测绘通报,2008(6).

[5] 钟广锐.基于SuperMap Objects的“GIS设计与开发”课程实验设计[J].地理空间信息,2007(2).

[6] 黄猛,李攀.项目教学法在地里信息系统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时代教育,2012(5).

[7] 赵冠伟.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质量优化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1(4).

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程结构;优化设计;探究课程结构是指某一门课程中各个部分的组织、编排以及整合的形式,又可以被细化分为形式结构与实质结构两大体系。课程结构的设置能够使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及教学评价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初中数学课程结构的优化设计是为了达到增强课程整体功能实效性的教学目标。初中教师积极探究数学课程结构优化设计的方法,可以优化教学环境,同时全面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一、建立健全新型初中数学学科课程是优化设计的基础

新型学科课程被视为课程结构体系的主体成分,其对传统学科课程弃糟取精,最终达到对课程结构设计新颖的目标。新型学科课程能够协助初中教师落实对数学课程结构设计的优化作用,有如下原因。

在新型学科课程的辅助下,初中数学课程重视对初中生的全面培养,促进其身心主动发展。新型学科课程的构建基点是从学生的发展入手,协助学生在初中时期发展各项基本素质,使人的真实价值得到有效发展,使学生成为有价值的人。例如,教师在对“数轴”一课进行设计时,在数轴“三要素”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些典型的错误画法,培养与强化学生的辨析与纠错能力,同时鼓励初中生在课程训练环节动笔画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相互m正错误,以达到加深对“数轴”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的学习目标。新型数学优化课程结构体现在其能使数学知识教学存在层次性,协助教师达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教学适应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吸收数学知识。初中数学优化课程结构还体现在使学生成为教学课堂的主体,使教师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以学生的兴趣为教育起点,合理有序地对教材知识进行组织与编排,从而落实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吸收与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协助初中生积极地完善自身素质。

二、宏观理论框架是数学课程结构得以优化的根本

宏观课程结构的完善与优化是整个初中数学课程结构设计实现优化的关键性要素。初中数学教师为了达到宏观课程结构优化的目标,可以借鉴以下流程:首先,对宏观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深入探究,同时在实质结构优化方面下工夫,努力协助学生总结与数学课程相关的知识与学习经验;其次,对宏观课程的形式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地在教学课堂上开展教学活动,利用课余时间打造“非正式课堂”。

例如,在对“平行线及判定”一课的课程结构设计中,教师为了落实优化的目标,引进并利用宏观理论框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同位角、内错角、同象同角”即三线八角的内容,以达到对现有数学知识巩固的学习目标;教师将本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使学生会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去判定两直线是否平行,同时会简单地推理和表述”,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教师计划在课程教学进程中开展“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总结“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而为了建设“非正式课堂”,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达到这一构建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探求新知的精神。

三、构建优化型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模式是保障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初中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数学教师参与基础核心课程建设的培训工作,在训练进程中穿插技能性、实践性、活动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等多项环节,使数学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优化数学课程结构的必要性。设计时应该以社会需求为根基,将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及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作为课程结构设计的基点。只有建立健全优化型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模式,教师在对初中数学课程结构进行设计时才能将显性课程优化创新,积极开展知识学习活动。例如,在“轴对称”一课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利用大量的时间开展“画轴对称图形”环节,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兴趣的同时,锻炼他们动手绘图的能力。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认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只有教师拥有对课程结构创新设计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在对数学课程结构进行设计规划时,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强化数学教学课程的综合性与应用性,在培养与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增强他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正确处理实际问题的技能。

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第3篇

关键词: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精品课程;资源勘查工程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核心课程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专业建设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围绕课程进行专业建设能使专业建设具体化,是一种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的有效途径。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将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作为专业教学平台建设的重点,将师资队伍尤其是教学团队建设作为平台建设的关键,以核心课程建设为基础,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开发、整合、汇聚优质教学资源,系统建设优质专业教学平台。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地质类方向的一个重要专业分支,我国有63所高校设立该专业。该专业是我校具有60年办学历史的石油类主干专业,积累了丰富的办学资源,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在招生规模扩大、培养目标调整的新形势下,专业建设主要面临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优质教学资源不足,二是实践教学体系不能满足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为根本解决以上问题,以核心课程建设为支撑,将搭建优质专业教学平台作为近年来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

一、以完善实践教学为重点,构建特色化课程体系

专业是课程的组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取决于课程体系的完善程度。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方面进行了统筹设计。

1.根据新的专业培养目标确立核心课程,构建特色化理论课程体系

以“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素养精深、动手实践能力强、具有敏锐的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教育思想为指导,依据知识结构及课程之间的联系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了重组,对本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梳理,构建了符合研究型教学理念和突出石油特色的课程体系。

将课程划分为基础类、专业基础类和专业类三大部分,确立了支撑专业的理论核心课程体系,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6门基础类课程,矿物岩石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综合地质实习等5门专业基础类课程,油气地质与勘探、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等3门专业类课程,并通过专业方向的多样化设计为学生提供发展方向的多元选择(“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属于学校公共教学课程平台,本文讨论的核心课程是指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通过方案调整,进一步明确了核心课程是专业建设的落脚点,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优质教学平台建设中起支柱作用。

2.按照实践能力培养层次要求,构建了“多维渐进式”实践课程体系

强化实践教学是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经过近60年建设积累形成的特色之一。根据新时期对本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近年来我们在培养方案修订中,将实践课程系列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来考虑。按照实验基本能力培养、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和科研创新能力提高三个层次,构建了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野外实习、油田实训、自主创新和毕业论文构成的“多维渐进式”实践课程体系,按专业知识逻辑,循序渐进地安排实验内容。

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由课程实验、实践课程和综合实践三大部分构成。课程实验基本隶属于理论课教学,包括教学实验和自主实验。实践课程包括野外实习和课程设计。由认识实习、专题实习、综合实习和油田专业实习构成了“四年不断线分层次”的野外实习系统;课程设计主要在核心专业类课程中开设,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包括创新实验计划和毕业设计。创新实验计划依托教师科研和校外基地开展,学生自主选题,自主选择指导教师,以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科研激情和兴趣;毕业设计充分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实施“实战化和早期干预”,进入专业课教学阶段之后,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研选题引导,使课外科技活动专业化,并和学生本人的毕业设计紧密结合,既做到了毕业设计“真枪实弹”训练,又为学生开展专业研究赢得了时间,为成果培育奠定了基础。

二、以核心课程建设为基础,汇聚优质教学资源

在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设定之后,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关键是汇聚优质教学资源。课程作为组织专业教学的基本单元和汇聚专业教学资源的基础载体,对其进行系统建设,就成为专业建设的具体任务。

1.发挥传统优势,优化课程内容,建设系列核心课程

本专业具有重视课程建设的优良传统,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学等课程及教材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沉积岩石学”课程建设成果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在课程建设中,我们采取“继承传统、依托优势、合理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突出核心优势课程建设,带动相关课程建设。结合教育部“质量工程”和“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发挥优势和特色,以系列核心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提供优质专业教学资源。首先建设“沉积学”、“油气地质与勘探”等石油学科特色优势明显的课程,充分传承和改进课程建设的思路和管理办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带动系列专业课程的整体建设,提高课程体系的综合质量,并进而带动专业教学平台水平的全面提升。

课程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密切相关,一流的课程建立在一流的专业及优势学科基础上[1]。因此,在课程建设中,挖掘和利用学科资源,实施了“首席教授负责制”,按国家精品课程标准进行全面建设。课程“首席教授”不仅是所负责课程的首席主讲教师,同时也是该课程核心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为学科科研优势转化成课程教学优势提供了条件。重点针对教材、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规划等五个方面,采取分工合作,系统全面优化课程教学资源,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网络载体和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使课程在建设理念、教学方法和考评机制上形成鲜明的特色,为相关课程的建设树立了标杆。

以“沉积学”、“油气地质与勘探”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这两门课程在国内同类专业中率先于2004年、2005年入选省级及国家精品课程。截至2010年,在确立的8门专业类核心课程中,先后建成1门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网络精品课程、5门(含部级)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双语示范课程,其余为校级精品课程。形成了核心课程的部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系列,使支撑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基本都成为省级及部级的精品课程,为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

2.依托学科优势,以科研为基础,编写高质量教材

本专业依托“矿产普查与勘探”国家重点学科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两个一级博士点学科,具有学科优势,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高质量的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提供了保障。为满足新培养目标和精品化课程体系的要求,对不同性质的课程教材采取分类规划、首席教授领衔、课程组集体编著的原则进行了系统建设。对于一部分专业基础理论类课程,重在传承学科的经典,充分借鉴国内外教材的精华;对于专业类和一部分具有明显优势的专业基础类理论课程,强调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追求最新科技成果向教学的转化,编写居国内领先水平并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教材。

先后主编出版了“十五”和“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沉积学》和《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而且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全部为自编公开出版教材,同时编写出版了与课程配套的系列辅助教材,核心课程基本建成了立体化教材体系。如《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教材就是为满足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调整之后,由原先“石油地质学”和“油气田勘探”两门专业课合并而成的,是国内第一本将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的理论与勘探方法有机整合在一起的教材。教材编写小组由近年来在油气地质与勘探领域活跃在教学和科研一线的七位教师组成,并依据科研方向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参编教师的科研特长。教材吸收了近年来油气地质理论研究和勘探技术的新进展,力求使本教材内容能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本教材获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和石油高校优秀教材奖,并入选“十二五”部级规划教材。

3.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整合实验实习资源,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加强创新性人才培养是新时期最显性的专业教学目标要求,而加强实践教学是提升创新能力培养的必需和有效途径。实践教学平台是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舞台。传统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主要是针对某一门课程的实践教学需求,往往导致教学资源的重复和利用率低。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中,我们统筹各门课程实践教学的需求,注重三个层次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实践教学平台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即满足理论课程课内实验需求的校内专业实验室,满足实践类课程需求的野外和油田现场实习基地以及满足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需求的科研实训基地。在平台的软硬件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整合和建设,2009年本专业的“油气勘探实验教学中心”建成了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色,为了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效率,需要优化配置和开发实验仪器设备,与相关专业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平台。近几年来我们自行设计和开发了“多功能圈闭及油气藏教学模型”和“录井实习及仿真实训操作教学平台”等一批实验设备,并设计了相应的综合性、研究性、开放性实验项目。

加强科研和教学实验室的融合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途径。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对本学科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11工程”和“985工程”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以教学科研一体化为主导思想,保证先进的仪器设备为教学服务,向学生开放,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向教育资源的及时转化,满足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等现代实验教学的要求。扩展了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的平台,提高了实验室的水平。

与兄弟院校和企业共建野外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完善了原有的“安徽巢湖”、“山东新汶”和“河北秦皇岛”三个野外实习基地,不断增加实习基地的基础设施,并增加了新的教学路线,扩充了专题实习内容。同时在胜利油田建设了“油田地质实习基地”,将“油田钻采实习”扩充改造为“油田地质实习”,更符合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专业实习”要求[2]。2011 年通过与胜利油田的深度合作,共建了一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使之成为本科实践教学与企业职工培训一体化实训基地。

发挥区域优势,开发实践教育资源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学校所在的青岛地区及其周边具有丰富的地质现象,为地质类实践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现场教学资源。

三、以课程组为纽带,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

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也是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关键。

1.以课程组为基本单元,组建教学团队,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将所有专业教师纳入课程建设整体规划,以课程组为单元,系统组织开展教学与研究活动,组建起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的教学团队。实行分级负责制,选定知名教授担任“专业责任教授”和“课程首席教授”,负责组织专业和课程建设,申报和开展高水平教学研究项目及教材编写等;设立课程骨干教师岗位,细化课程建设任务,由骨干教师负责具体教研任务。

2.以青年教师培养为重点,实施阶梯式培养计划,强化教学能力提升

实施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双导师制”,科研搭扶手,提升学术素养;教学筑阶梯,提升教学能力。对青年教师进行从实验室锻炼、指导实验课、助课到讲授课程一部分直至独立主讲完整课程的“阶梯式”培养。骨干教师通过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和教改研究锻炼,可成长为责任教授,责任教授则成为学校、省和国家教学名师的重点培育对象。目前团队中已有1名获部级、2名获省级和1名获校级教学名师奖。

3.发挥产学研结合优势,构建教研一体化的教学团队

高校教师同时具有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的任务,利用科研成果和科研素材促进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更新。多年来,我们结合产学研基地建设,聘请知名勘探专家担任兼职教授,为高年级学生讲授学科前沿专题课和指导实践教学,丰富了教师队伍构成,提升了实践教学水平,也是丰富教学团队构成的有益途径。

近五年来,教学团队建设卓有成效。2008年,“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入选部级教学团队;2009年,主要由本专业教学团队的骨干教师组成的“油气地质与勘探团队”入选山东省首批优秀科研创新团队。

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建设成效明显。2007年即入选国家首批第一类特色专业。近年来又建设完善的一批优质教学资源,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教材、网络教学资源、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了校内外共享。未来的专业建设和发展依然要坚持课程建设的基础地位,引领实践教学平台、教材、师资队伍的进一步优化,探索学生特色专业素质的培养[3]。同时通过跟踪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专业建设的内容和方向,参照国际标准完善本专业的建设,为通过国内该专业将要开展的国际专业标准论证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 蒋有录,查明. 学科优势:精品课程建设的依托——基于“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实践[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95-99.

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第4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高等教育背景的变革,原有的信息技术类课程设计环节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已不能适应市场、行业对工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变化,教学模式、考核方式与评价机制亦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对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由于长期以来课程设计的教学规范和评价机制与质量标准还不健全,导致当前各高校课程设计教学普遍存在环节监管不到位,教学质量难以保障、教学效果缩水等问题。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隐形弊端。

(一)课程设计教学目标不明确

一直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课堂的理论教学,而轻视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将综合课程设计与一般的课程实验或独立的实验课程同等对待,淡化了综合性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使综合性课程设计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在课程设计教学中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工程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等。

(二)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与社会和市场需求脱节

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不能紧跟社会需求,项目设置与生产实际的结合还不够,选题单一。课程设计之间在内容设计上各自为政、缺少关联,不能相互促进。课程设计与课程实验、实训或毕业设计等其他实践环节之间缺乏交互和支撑。

(三)课程设计考核程序不规范,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对课程设计教学的监控和评价还停留在课程任务是否落实,教学秩序是否正常、成绩分布是否正态的表面,而对深层次的评价机制缺乏探讨和研究,教学效果的评估体系还不健全,对课程设计教学有效性研究和学生满意度的跟踪还不够。

(四)课程设计教学组织不科学,管理不到位

当前部分高校课程设计教学的实施,依然是由教师提出课程设计题目,然后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课程设计题目,学生接受题目后大多是在课后自行完成。而且,个别课程设计只有一名教师进行管理,即一位教师要全权负责一个教学班级50-60名学生课程设计的出题、指导和考核工作,这导致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和学生交流时间和次数非常有限,从时间和精力上都无法得到保障。由于没有得到充分的指导,没有足够的时间保障,学生完成设计的进度缓慢,且质量与教学要求相距甚远。与此同时,还有个别课程未按照进度要求实施教学,任课教师随意将课程设计考核时间推后,使个别课程设计成绩提交时间往往在奖学金评定和学业预警之后,这在无形中加剧了学生对课程设计的不重视。

(五)课程设计教学保障措施不力

课程设计教学安排还不够科学,小学期制还没有完全实施,集中教学难度大,导致教师学生投入精力不够。对学生管理中,过分强调了显性(课内:理论课堂和实验)环节,隐形(课外实践和自主学习)环节需要加强。由于教师指导不够,在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不能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灵活安排组织教学的能力欠缺。过分地看重结果,对实验结果数据、实验报告的关心程度高于实践过程本身。教学组织不得力、过程管理不到位,考核形式不规范,在学生自控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情况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严重两极分化,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课程设计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和作用被“稀释”。

二、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措施

课程设计教学是高等院校实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其教学效果关系到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针对课程设计教学存在的教学效果缩水的隐形弊端和不足,我们要切实加强课程设计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结合社会需求和市场导向,进一步优化教学体系,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的内容,完善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尤其是要加强课程设计教学的内涵建设,有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国内许多工科类高校都在不同程度地加强课程设计教学的内涵建设,开展了按照学科分类指导,并采取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考核方式、建立评价机制等多种改革措施保障教学效果。如北京工业大学着眼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提出“分类培养”战略思考;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对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提出了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规范化、标准化的框架。石河子大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以加强实践、强化应用、培养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的,结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课程设计内容体系及评价机制研究,优化面向工程应用的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设计体系,构建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设计绩效评价体系,探索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途径,以进一步促进课程设计教学的规范化,增强课程设计教学效果,提高课程设计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发挥课程设计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作用。

(一)瞄准市场需求,准确定位

1.开展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研究和分析。

结合新一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国内外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和方案的比较研究,深入剖析电子信息类三个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社会需求、行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本着整合、优化、创新的精神,在加强实践、注重能力、提高素质、强化技能的原则指导下,对实践教学体系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的系统研究与综合实践,多层次、全方位地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构建面向应用、基于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使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对课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进行优化与整合,逐步建立课程设计教学规范和质量标准。

2.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加强课程设计教学的有效性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逐步建立分层分类、多元化、个性化的培养模式,使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市场和社会需求,突出人才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特别要提高其在服务新疆、兵团地方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能力。

(二)构建面向工程应用、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教学新体系

结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域信息系统和电子信息工程三个专业现有的18门课程设计,理清相互关系和课程序列,细化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按照基础平台课、专业核心课、创新提高课三个层次对课程设计体系进行优化与整合;按照软件设计、应用研发和电子设计等类型进行分类,按照基础、应用和创新建立了课程设计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面向工程应用、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教学新体系。

(三)明确课程设计教学目标

1.课程设计教学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和独立设计能力为目的。

综合课程设计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实验或独立的实验课程,它一般是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和独立设计能力为目的,它涉及多个知识点、多门课程或多个领域的综合应用,需要学生对相关课程内容灵活掌握,并拓展现有知识面,才能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2.课程设计教学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课程设计能够培养科学的设计思想与方法、严谨的思维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在一步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为学生树立起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在课程设计实现的过程中,会涉及各种解决问题的工具和算法,而工具的应用和算法的实现,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基本工程素质。

3.课程设计教学能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课程设计的实现过程,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涌现很多创新性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完成课程设计文档和报告,有助于学生掌握书写综合性文档的能力,为毕业设计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团队分工设计、交流、讨论和汇报、答辩的考核过程,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和锻炼的平台,对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四)严格课程设计教学要求,规范教学过程,加强监控

在过程管理上,高度重视是前提,规范管理是关键,悉心指导是保障,科学评价是依据,严格考核是手段。

1.建立教学规范和环节标准。

修订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并依据大纲形成能够指导教学和学习的课程设计指导书,讨论、整理形成课程设计题目汇编。课程设计的实施一般分为选题、系统设计、编码实现、系统测试、系统评价和验收几个环节。

2.采用小学期制集中实施教学。

集中安排课程设计教学,给学生充足的实验时间和充分的实验场地。课程设计教学由导师团队指导、分组进行,提交设计成果和实验报告,最后答辩评分、评优。课程设计教学实行小学期制,要求在小学期的教学周内集中进行,课内按照课表实施,指导教师进行指导;课外学生在开放的专业实验室内自主设计,指导教师根据分组安排进行指导和答疑。

3.改革教学评价机制。

课程设计教学考核采取小组现场汇报和交流的形式,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评价。由课程负责人组织导师共同完成,各教研室、系部负责检查,学院进行抽查。课程考核之前课程设计负责人需要将经过导师团队讨论后的课程设计考核方案(时间、地点和组织形式)报学院教科办备案,核心课程或平台课课程设计开展学院级评优答辩。

4.强化过程管理。

抓好课程设计“三个阶段”“、七个环节”。在课程设计工作整体上,“抓两头促中间”,实行开题报告制、中期检查制和答辩考核制,抓好前期准备(出题、选题工作)、中间管理(指导工作)、后期完善(考核答辩工作)“三个阶段”和出题—选题—指导—检查—(指导)—结题—答辩—讲评“七个环节”。将课程设计当作一个小的毕业设计来对待,规范管理,抓好课程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五)完善相关制度,全力保障课程设计教学运行

规范管理是保证课程设计质量的根本。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积极采取优化管理的做法,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加强指导和交流;注重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同步,强化职责,发挥导师的导向作用;改革考核机制,加大质量监控,增强教学效果。在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的过程中,出台了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细则,包括教学组织、实施要求、考核办法、成绩评定、学分认定等。完善了课程设计教学管理办法,重视课程设计教学团队建设,修订了课程设计指导书,建立了课程设计教学规范。逐步建立了课程设计主任负责制、课程设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优秀课程设计评选办法和评价机制。改革课程设计考核形式,严格考核过程,选题阶段形成的题目明细和分组安排表,实施阶段的设计文档、项目源代码和成果报告,考核阶段形成的师生评价记录和成绩登记表等过程性资料,均通过光盘以电子资料形式进行存档,尤其对于优秀的课程设计作品,由学院进行存档。优化课程设计题目及内容,优先考虑来自生产、社会实际的综合性、应用性题目;优先选择具有一定实践经验、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逐步稳定课程设计教学团队;落实小学期制,推进课程设计集中教学,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实验场地进行学习、开展讨论交流;建立“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三位”即开放实验室—环境保障、开放图书资料室—文献资料保障、元器件购置经费支持—经费保障,“一体”即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教学评价机制,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从选题、开题、实施、交流到汇报考核等环节,课程设计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情况,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的能力。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融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彰显个性、挖掘潜能,锻炼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以此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六)加强课程设计教学研究,改革教学方法

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第5篇

关键词 会计专业 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优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Accounting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 and

Teaching Content Overall Optimization

CAO Hui

(College of Accounting,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Shijiazhuang, Hebei 050031)

Abstract If the talents trained by a higher school couldn't satisfy social needs, then it will seriously influence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igher school. In order to meet the social need for talented people, we should cultivate students' solid foundation fo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reative awareness, good team spirit and excellent operation skills. Higher school should be pay attention to analysis on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contents optimization, we should discovery to strengthen construction of subject and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Key words Accounting Specialty;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contents optimization

1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置的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各高校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果没有特色和优势,势必会影响高校未来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高低主要看学生毕业实习以及到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建设必须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就业导向与职业导向来优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1.1 科学合理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是指通过对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不断建设、完善,这一过程可以联合教育理论工作者、教师、用人单位,多方横向交流,以丰富和完善我们的课程设置思路。近年来,通过对招聘单位的调查、走访,我们了解到多数用人单位对我们的应届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不满意,主要是我们的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适应能力较差,需要的磨合期较长,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较差,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部门的需要。因此不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优化,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要和学生实际能力状况的会计专业人才是目前经济类院校的当务之急。

1.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配置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数,优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是进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我国高校的公共基础课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课时数占到了学生总课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在总学时和总学分的控制下,公共基础课严重挤占专业课的课时,使得专业课课时非常紧张,所以优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关键是要合理压缩公共基础课的课时,合理安排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的课时分配。

2 会计本科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优化研究

会计专业课程内容的优化是“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的重要研究内容。会计学专业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合理划分、有机衔接,给构建学生一个系统、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会计学专业的各门课程该讲什么、如何讲以及怎样将实验和理论合理地结合起来。会计本科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优化研究主要是保证教学内容最大程度地体现本学科的发展前沿,最大程度地反映企业实际账务处理的规定和做法,有利于学生“零距离”就业。

2.1 优化会计专业教学内容

目前会计专业课程之间交重复内容较多,如会计学原理与中级财务会计在会计要素、会计核算及会计报表编制内容上存在重复;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预测、投资决策、财务预算等内容方面重复,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既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削弱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另外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新的会计业务、事项不断出现,新的会计问题也随之产生,所以要不断密切联系实际,不断优化会计专业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不应贪大求全,应根据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选择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适应工作岗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2.2 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会计是一门融理论与实践性为一体应用性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会计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对部分章节采用案例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奉行“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让学生学会学习,积极主动地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在教师引导下锻炼学生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会计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优化应注意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方针,要求高校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当前形势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果没有特色和优势,势必会影响高校未来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高校会计专业建设必须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未来一段时间应有针对性地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1)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通过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计本科教育应奉行“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方案,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效果,为我国经济发展与建设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的会计专业人才。(2)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问题。高等院校的会计学专业以培养知识面宽、专业能力强、业务素质高,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能够在会计、审计领域胜任专业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管理人才为目标。因此不仅要注重会计、管理等方面的坚实基础理论及宽广的知识面的教学,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安排上注重对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培养、道德素质修养的总体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和综合知识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加强考评和引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3)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已受到颇多诟病,但传统教学手段并不是一无是处,也有它独特的魅力,比如漂亮美观的板书、抑扬顿挫且幽默的语言、流畅的板书绘图,都会深深地吸引学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会计专业的特点和课程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手段,综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扬长避短,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高校会计专业应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的高度,规划专业与学科发展;紧紧围绕社会对会计职业人才需求的现实,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实践技能训练等环节进行积极的改革和不懈探索,以提高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竞争择业上具有优势。

参考文献

[1] 易荣华,潘岚.特色专业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以中国计量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

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第6篇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原则;实践

要打造高效课堂,就要师生互动,就要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就必须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如何合理科学地设计课堂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我对问题设计的几点看法。

1 化学新课程问题的来源

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会产生许许多多的化学问题。虽然从总体上说,学生产生的化学问题都是学生在认识新事物时与他们原有的认知所发生的冲突,但化学问题的来源是不同的。

1.1 来自生产生活实际的化学问题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化学科学应用的广泛性决定了人类生活和科学技术是学生产生化学问题的重要源泉。

1.2 来自化学史中科学方法产生的化学问题

教师结合教科书分析、挖掘知识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既是“教师课程观”的体现,更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必然路向,也是产生化学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2 新课程背景下优质化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及基本任务

新课程背景下优质化课堂教学设计要求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为导向,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优化教学系统中的诸要素,认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研究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方法,探究先进科学的教学策略、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提升教学品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使高中化学教学行为能够体现科学的学科价值取向和明确的教学目标。把课堂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过程还给学生,力求在教学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价值和功用。因此,新课程背景下优质化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着力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为何教”、“为何学”的问题,即学习者需求的分析;二是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即学习目标的问题;三是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即教学策略问题;四是解决“教得怎样”、“学得怎样”即教学评价问题。因此,不同于通常的备课,教学设计是一种运用系统方法开发课堂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它综合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

3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优质课堂教学设计要求

教学设计是极其复杂的一个系统,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必须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优质课堂教学设计要求化学教师运用系统科学方法,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化学教学原理,分析教学问题,确立教学目标,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对化学教学的总体结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所作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划。首先,要有“全人”概念,教师目中有“人”,重视进行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关注学生学习需要,合理选择学习内容,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其次,关注教学质量。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方面的确定和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活动的具体展开能体现三维目标,关注师生互动,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关注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反思品质。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持续追问“什么内容是学生素养形成最基础的因素”、“什么样的教学是最优质的教学”、“同一教学内容的处理在众多的选择中是否有最佳路径”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地域教学形成基本的准备、实施、评价策略。因此,新课程优质化教学设计应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究;提倡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大胆、合理、创造性使用教材,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发展学生能力。优质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经过四种思维活动:体验专家的思维活动,体验学生的思维活动,激活自身的思维活动和整合课程的思维活动。无论是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构思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还是创设问题情境,都要充分展开这四种思维活动。只有教师在目标设计、内容优化及教学组织活动的各个方面与新课程背景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相融会,新课程才有可能得以实施。

4 通过实验进行问题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化学实验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引导与支持,实验、模型、图表中蕴藏着深刻的化学道理。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必须坚持实验与思维同步并进的原则,这也是化学学科的特点与优势。

教学过程是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展开,以问题为线索分析原理,实验观察能为思维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精巧的问题设计能扩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空间,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而理性的思维又能为实验观察把握正确的方向。案例中的问题设计,使学生的情感、兴趣、动机都处于积极状态,有效地将观察、分析、讲解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的化学知识转化和飞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问题的研究方向,使实验与思维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综上所述,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催化灵感的火花,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因此,教师要善于从知识形成条件、形成过程中提出问题、巧妙设计,增加学生思维链的长度,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为更好的做好新课标背景下的高效化学课堂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曹海娟;;“问题教学生活化”在科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年11期

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第7篇

一、课前做好精心准备

课前准备是实施优质化教学的重要前提,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精心研究教材

优质的课题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有效研究教材,深度挖掘教材,掌握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理解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其次,要充分尊重教材,不能一味地追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违背教材的编写意图,而是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以更高、更长远的眼光来处理教材,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实现课程的拓展与延伸,还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拓宽教材资源。

2. 精心设计教案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设计好优质新颖的数学课必须突出以下几方面。

(1)导入设计要突出趣味性。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因势利导,为学生创设有效而灵活多样的教学情境,用别出心裁的导入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愉快地探索。

(2)新知探究设计要突出实效性。要做到新知探究设计的实效性,首先突出教法,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设计。再次要突出教具的作用,重视多媒体使用的设计,体现多媒体应用的实效性。最后要突出重、难点,重视板书设计。板书的最大优势是具有示范性和永久性,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能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

(3)练习设计要突出精练性和层次性。课堂练习直接关系到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要做到适度、优质,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练习设计可以围绕教学重、难点,突出练习的精练性,也可以遵循认知规律,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设计有梯度的课堂练习,如基本题、综合题、拓展题和开放题,突出练习的层次性。

(4)小结设计要突出拓展性。小结可以设计一些有趣味、符合学生实际、富有思考价值的拓展性问题,作为联系实际应用的纽带,这样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和探究能力。

3. 精心做好上课准备

课前准备充分,上课就会得心应手,否则就会手忙脚乱。课前准备主要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教具、学具的准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不用也就成了 “摆设”,没有实现在教学中应有的价值。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制作好必要的多媒体课件和直观教具,还要提前检查多媒体设备运行情况,及时发放学生的课堂作业本,要求学生准备好相应的学具。

(2)心理状态的准备。师生的情感互动是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在上课前要按时候课,还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活动,预热课堂气氛。

(3)课堂生成的准备。提前做好学生课堂活动的预设,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如预设“引发问题的活动”“探究知识的活动”和“应用知识的活动”等。除此之外,还要做好多方面的超前思考,预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意外生成。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必要的预习,让学生明确哪些内容是自己能理解的,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的指导才能弄明白。

二、课堂组织优质学习

课堂是学生优质学习的主阵地,应着重在课堂教学中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 创设有效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情境的内容要与知识点相吻合,要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创设适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情境。情境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以是问题情境、故事情境、实验情境、活动情境、竞争情境等。当然,也可以对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更有效。

2. 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高中数学的学习要从课堂教学入手,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行为。如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实效性;灵活调整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及时总结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等等。

3. 组织学生有效地训练,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训练,其目的是检测每位学生当堂是否达到学习目标。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独立、快节奏地完成作业,教师能批改部分作业,就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优质。训练的形式不仅仅是笔试,也可以是动口、动手的训练。训练的题目要有层次性,可分为基本题、提高题和拓展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课后减轻课业负担

目前,学生的课外作业存在着 “一多”“二重复”“三低效”等弊端,致使教师整天沉湎于大量的作业评改中。为了充分发挥作业的教学反馈作用,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在数学作业的布置、批改、讲评等几个重要环节力求优质。

1. 布置作业要少而精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学生有效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保障。要改变以往学生作业机械重复、繁杂低效的弊端,教师必须在选题、编题上下工夫,要根据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作业,确保作业的价值,真正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评改作业要灵活多元

评改作业是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是教师迅速准确地得到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得到学生学习效果信息的主要依据。批改作业要做到批改方式要活,评价要多元化。

3. 讲评作业要顾“两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