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合集7篇)

时间:2023-09-11 17:25:55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第1篇

一、考题例析

例1 (2014年高考广东文综卷第10题)热红外遥感影像亮度可反映地物表面温度,地物的表面温度越高,在影像中就越亮。晴天正午时刻,下列地物在同一幅热红外遥感影像中最亮的是( )

A.公路

B.菜园

C.鱼塘

D.果园

【解析】由题干可知,晴天正午时刻,公路表面温度最高,所以热红外遥感影像也是最亮的。

【答案】A

例2 (2014年高考福建文综卷,1~2题)图1示意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城市。读图回答(1)~(2)题。

(1)地理信息系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 )

A.分析、管理空间信息

B.跟踪动态定位信息

C.整合、集成网络信息

D.获取实时通信信息

(2)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作用是( )

A.调整地域结构

B.加速人口集聚

C.扩大空间规模

D.提升服务功能

【解析】第(1)题,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数据采集与输入、数据编辑与更新、数据存储与管理、空间查询与分析、空间决策支持、数据显示与输出。因此地理信息系统能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分析、管理空间信息,故A项正确。跟踪动态定位信息要依靠全球定位系统,故B项错误。整合集成网络信息和获取实时通信信息主要依靠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故C、D项错误。

第(2)题,从图1中可以看出,智慧城市建设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信息技术与社区、政务、交通等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并共同发生作用,促使城市更加智慧,从而提升城市的服务功能,故D项正确。智慧城市建设只是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城市实行管理,并不能调整城市地域结构,城市空间规模也没有扩大,更不能加速人口集聚,故A、B、C项错误。

【答案】(1)A

(2)D

例3 (2013年高考江苏地理卷第3题)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在震后救灾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发挥了重要作用。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据此回答:BDS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有( )

①提供灾区的影像②统计灾区的经济损失③确定救灾人员的位置④提供短文联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根据试题文字材料关键信息“全球卫星定位”和“短文通信系统”,可确定③④正确,故选D。①是遥感(RS)的功能,②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功能。

【答案】D

二、考点归纳

1.RS的应用

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它是侧重于收集信息的感知手段,尤其对于大范围、大面积、人力不易观测的地物信息的获取,本质上是“看”的过程。目前,遥感技术在资源调查、环境和灾害监测等方面运用广泛,具体应用分析如表1所示。

2.GIS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一定数据源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比、计算,相当于“想、算”等人的活动,常用于模拟、预测、调度等。而遥感(RS)获取的信息往往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数据源基础。

一项工作往往可能同时使用多种技术,因此,学生要认真审清题目,提炼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如“某山区森林火灾发生后,扑救工作动用了卫星监测定位,并运用计算机软件对火势情况进行了分析和预报”这一事件中,使用卫星监测是遥感(RS)的应用,卫星定位则是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计算机处理预报信息则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在实际的做题过程中,假如选项中出现了两种及以上的技术,一般都有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但无论试题如何变化,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核心功能不变,那就是数据的分析。

3.“3S”(包括RS、GPS、GIS,以下简称“3S”)技术的相互联系

“3S”技术既独立发展又相互促进。遥感技术(RS)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GPS)主要用于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更新、分析等。三者的关系可用图2表示。

图2中①②表示遥感(RS)提供影像信息功能,③④表示地理信息系统(GIS)反馈影像信息处理结果,⑤⑥表示全球定位系统(GPS)提供空间定位信息功能。

4.“3S”技术的区别

遥感(RS)是一种侧重于收集信息的感知手段,其本质是“看”的过程。而地理信息系统(GIS)侧重于“分析、计算”,相当于“想、算”等人的活动。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RS与GIS的工作对象――“面”。三者之间的区别具体见表2。

5.“3S”技术的应用解题技巧

(1)利用“点”与“面”判断全球定位系统(GPS)。

全球定位系统(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遥感系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工作对象――“面”。在“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要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如果是“点”则选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如果是“面”则选用遥感(RS)或地理信息系统(GIS)。

(2)利用“想”与“看”区分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地图的延伸,其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选用遥感(RS)。在实际的做题过程中,当题干中出现“监测”“面状地物空间信息的获取”时,一般用到的技术就是遥感(RS)。

三、命题预测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历年高考中都是命题的热点,出现频次高,预计在2015年的高考试题中也将是热点之一。地理信息技术在国土整治、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灾害监测与救援等方面的应用日趋广泛,此方面命题趋势较强,应予以关注。此外,由于对“3S”技术的考查更加细化,这就要求学生不能死记硬背,而是要弄清其具体原理,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四、强化训练

(原创)最新研究显示,2014年3月北极的海冰范围仅为平均1480万千米2,这一数据比近30年来同期的平均水平少了73万千米2。因此,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北极冰盖可能在未来几十年的某个夏天有完全融化的风险。据此完成1~2题。

1.要监测北极冰川面积的变化,应用的主要技术手段为( )

A.RS

B.GPS

C.GIS

D.数字地球

2.要想动态显示北极冰川面积近30年的变化状况,并预测其变化趋势,需要应用的技术手段为( )

A.RS

B.GPS

C.GIS

D.数字地球

3.(改编)科技人员开发了一种随身携带的伴行包,以便家人能及时找到迷路的老人,图3反映了寻找老人的过程。图3中伴行包和服务商采用的技术分别是( )

A.GPS和RS

B.RS和GPS

C.GPS和GIS

D.RS和GIS

(原创)图4示意某地理专题研究小组绘制的地理信息系统图层,读图完成4~5题。

4.叠加丙图层与丁图层可以研究( )

A.河流分布

B.地形特征

C.商店布局

D.客货流量

5.在公路建设确定走向过程中,需要叠加的图层有( )

A.甲与乙

B.甲与丁

C.乙与丁

D.甲、乙、丁

(改编)读车载GPS导航监控原理示意图(图5),完成6~7题。

6.图5中M表示( )

A.制作GPS接收机

B.分析交通状况

C.生成电子地图

D.计算三维坐标

7.车载GPS通过公共电信网络传给交通监控中心的信息是( )

A.车载GPS所在道路的拥堵状况

B.车载GPS所在地的地理坐标

C.车载GPS所在车辆的违章信息

D.车载GPS规划的导航路线

(原创)截至2014年1月,我国321个地级市开展了数字城市建设,其中已有190个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全国累计开发涉及国土、房产、公安、环保等几十个领域的2500多个应用系统,有力促进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据此完成8~9题。

8.有关“数字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数字城市”就是指因特网

B.“数字城市”就是“信息高速公路”

C.“数字城市”是用数据通信技术使城市信息的表达方式日益“数字化”

D.“数字城市”只能方便人们的生活,并不能创造实实在在的财富

9.“数字城市”应用的技术有( )

①高速网络技术②RS技术③GIS技术④虚拟现实技术⑤GPS技术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10.(原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3年11月7日,中国南极科考队乘“雪龙”号从上海起航,开始了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此次科考任务艰巨、意义重大,除了建立中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之外,还要首次执行环南极考察航行任务。

材料二 2014年5月,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一项研究结果称:南极西部巨大冰川“冰盖”的融化已无法控制,冰川融化速度进一步加快。该研究小组利用人造卫星的雷达等设备对过去40年的观测记录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显示南极西部的冰盖融化后流入大海的速度加快,冰盖的厚度也日趋减小。

(1)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和研究持续开展了近30年,采集了大量极地科学数据,对这些数据的管理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中的_________。对这一技术的利用,叙述错误的是( )

A.方便查阅南极地区的三维地图及地图信息

B.可以对南极附近地区冰川、海岸线的变化进行观察分析

C.对防止极冰融化提供治理的技术

D.对地物相关信息的分析采用数字化处理

(2)这支南极科考队在前进过程中想要随时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和所处的地理坐标,需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什么?利用了该项地理信息技术的哪些特点?

(3)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南极冰川不断融化,动态监测南极冰川和海岸线变化要利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为_____;冰川的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不断上升,监测海平面上升需要的地理信息技术为__________。

(4)试说明地理信息系统在南极科考中的具体应用。

【参考答案与解析】

1.A人们在航空器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从高空“看”冰川变化应用的是遥感技术,是人的视力的延伸。

2.C预测冰川变化趋势是对空间数据的分析、处理,应用的是GIS技术。

3.C老人的伴行包内配有GPS手持机,它可以随时向服务商发出无线信号,家人通过GPS信号接收机,获得服务商发回的信息;服务商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老人的去向,从而获得老人的位置。

4.C丙图层是交通分布,丁图层是人口分布,与人口和交通密切相关的是商业布局。商业布局有两大原则,即市场最优与交通最优。

5.D交通建设首先要考虑尽可能多地连接居民点,以获得经济效益;在具体选线上,要考虑到地形和河流等自然条件,以降低建设成本。

6.C车载GPS导航监控原理示意图中,M表示将纸质地图信息、地名坐标信息,通过M方式提供给车载GPS,由此可以判断M表示生成电子地图的过程。

7.BGPS的功能是空间定位和导航,车载GPS给驾驶员提供车子的位置、行进速度和方向;通过公共电信网络传递给交通监控中心的是车载GPS所在地的地理坐标。

8.C“因特网”“信息高速公路”只是“数字城市”的一部分。“数字城市”不仅能方便人们的生活,还能创造财富。

9.D“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的一部分,凡是“数字地球”用到的技术,同样适用于“数字城市”。

10.(1)GIS C

(2)GPS。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等特点。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第2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技术;高中;地理教学

一、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

地理信息技术由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与虚拟环境、网络GIS等其他技术组成,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它可以用作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预防监测、国土资源管理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可以用作汽车导航、参与城市多媒体信息系统的管理等[2]。而信息技术主要是管理与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地理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中的一个部分,它指向地理空间信息,与人们的实际生活密不可分。同时,地理信息技术也是高中地理学习阶段学生需要了解的一种信息技术,利用这种技术进行教学,学生能较好地了解区域地理中资源的分布情况,更加全面地分析当地的发展状态[3]。

二、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教师将地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过程,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内容,而且还锻炼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自主探究,了解地区地理空间信息。

(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绘制空缺地图

在实际生活中,教科书与其他教学参考资料只会给学生提供重要地区的地图信息,而一些位置偏僻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往往不可能配置大范围、大规模的地图。学生在处理地理信息时,需要利用这些地区的地图。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区域地理时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绘制地图的能力,完善教学参考书提供的地图信息。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信息技术的组成部分之一,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方法,登录GoodyGIS网站,利用谷地的高程下载功能,依次获取任意多个地球上的点,得到该地区的位置信息与大致轮廓,利Photoshop简单修改谷地形成的地图,调整地图清晰度。学生制作地图的过程,也是了解当地区域地理信息的过程,同样也是加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能力的过程。

(二)利用遥感制作专题图

遥感可以利用不同波段对物体的穿透性,获取海平面以下的地理信息,还可以借助紫外线、红外线或其他微波,探测地表的信息,克服众多的自然阻碍。但由于遥感技术的专业性强,需要借助专门的特殊探测仪器,经过专业的程序处理,才能获得信息,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这些过于专业的知识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地理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先与当地的气象局或自然资源部进行沟通,有规模地组织学生前来参观了解,或者聘请当地的专业人员,将传感器上的图像导入应用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合成存储于应用系统上的图片,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部分图片,绘制专题图,加深对不同地区资源状况的了解。在运用遥感渗透地理学科知识时,教师要把好内容审核关,太难或操作太烦琐的知识教师要做到简单化与泛化,要将难度减低到学生可以接受的程度,从而达到将地理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的良好融合。

(三)开展以地区地理信息为主题的研究性活动

GPS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很广泛,智能手机几乎都支持这一功能,学生上手难度也较低,地图、购物App几乎都需要用到这一功能。为了加深学生对本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的了解,教师可以多次开展与地区地理信息相关的研究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获取地区地理信息需要哪些工具?具体操作步骤是吗?……”等,以知识技能竞答的方式来开展,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时间操作中就能学习到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的认识。同时,教师也可以指定专门的地理信息技术,比如,要求学生分析全球定位系统即GPS的应用模型,思考GPS技术的应用现状,并结合百度地图等其他地图绘制小区平面地理信息图,从而达到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提升。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第3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技术;土地开发整理;应用探究

一、当前GIS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作用和特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结构和利用布局发生了不断的变化。当前国家解决这一方面关键就在于提高整个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土地整理开发的动态平衡。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涉及大量的数据掌控和利用,单纯依靠传统的信息采集和分析已无法满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GIS地理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采集、存储和分析功能,能够有效的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的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并且可以利用各种空间分析能力进行空间分析,在土地的开发和整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于此同时,GIS地理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文字处理信息能力,对于土地管理开发中的规划编制、项目制定和具体的检测实施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技术保障。基于以上的作用和特点,GIS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成为未来土地开发整理的重要发展趋势。

二、GIS地理信息技术的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GIS地理信息技术在开发数据库和环境评估中的应用

在开发数据库方面,GIS地理信息技术实时掌控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状况,对土地利用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空间的分布利用能够随时掌握,同时能够随时反馈当前土地的利用情况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实现数据的及时更新,满足用户的需求,实现了数据资源图文一体的有效管理。于此同时,GIS地理信息技术能够有效的实现土地整理开发领域的数据整合,建立良好的土地开发整理有效数据库,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分析。但基于地理信息技术下的土地开发整理系统数据库建设仍处在初步发展阶段,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深入研究,相信在后续的发展应用中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普及。在环境评估方面,GIS地理信息技术在具体的生态效益评定和土地的社会效益评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有效的将地理空间数据与专业建模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且能够做到精确动态的检测和评价。通过数据的准备、指标项目的选定、建模以及计算等一系列流程之后得到一个较为准确的分析数据,应用到环境评估之中。

(二)GIS地理信息技术在成果制图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中的应用

在成果制图方面,GIS地理信息技术具有非常强大的数字制图能力,能有有效的将制图要素进行数字定义,并且能够做好无痕修改,能够高质量的完成图像的文字数据转化,制作时间少,成本低,是编制地理整理规划组件的最佳方案选择。在土地的整理规划中,GIS地理信息技术能够对土地的总体应用进行补充和整理,对各种图层数据指标进行审批和实施,通过规划相关的项目数据以及检测过程中形成最终的图形和数据存储,以此来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要求。一般来讲在土地整理规划中GIS地理信息技术大致经历以下几个流程:首先是对规划方面的辅助编制,主要对拟定方案进行调整和修改;其次做好相应的规划成果方面的管理工作,对规划文件和图像的管理和存档;最后主要对规划实施总结性管理和具体的专题分析,从而达到全面科学的对土地开发管理进行细致规划。由此可见,GIS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GIS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工程计算及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应用

在土地工程计算方面,GIS地理信息技术能够有效的对复杂地形进行有效的土地平整工作,注重农田的工程设计和工程量计算,建立相关的数字地形模型,精确解决实际在土地整理设计中的土方量问题。在信息化管理方面,GIS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的提高了土地的开发和整理项目。通过对空间数据图形和数据属性进行管理和调控,同时兼具双向查询的功能,为土地开发的空间位置进行准确定位,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整理方面的技术支持。具体而言,GIS地理信息技术土地开发管理系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于计划方面的管理,在编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计划中,GIS地理信息技术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编制年度计划,上报相关的财政部门,进行具体的项目实施。其次,GIS地理信息技术在实施管理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进行动态的监督和管理,确保项目具体科学的实施。再次,GIS地理信息技术能够有效的实现验收和鉴定管理,一些具体的项目完成后,GIS能够有效的承担验收鉴定工作,并将具体的验收成果交付鉴定。最后,GIS地理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实施成果管理。在验收结束后,GIS能够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方法对具体的项目实施统一的管理,保证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利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GIS地理信息技术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土地开发整理的方方面面,随着GIS技术的广泛应用,必然导致社会各界对于土地整理开发的工作要求不断提高,整合力度不断加大,最终必然提高土地整理方面的科技含量,提高土地的使用力度。在未来的一定发展阶段内,GIS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应用必然还会成为研究管理的重点,其所涉及的领域必然更加广泛,在土地开发和整理的过程中会有更加广泛的运用。

参考文献

[1]黎熹.浅谈“3S”测绘技术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J].经贸实践.2016(07)

[2]唐雪桐,刘广辰,张爱斌.测绘技术在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3)

[3]李佳佳,李晶雪.土地开发整理中测绘技术的应用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5(18)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当前形势下,已有多项教研资料指出,目前我国许多高中学校的地理学科教学中,尽管学校与大多数任课教师均已清楚意识到地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在积极探索二者之间的融合策略,其中尤以辅助地理课堂教学更为明显;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常常会遇到地理信息技术软件复杂、操作难以及缺乏实验素材等问题,教学效果不乐观。故现阶段,学校与任课教师需积极寻找和探索新型教学手段,实现地理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其课堂辅助作用,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师队伍建设,夯实学校师资力量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讲,任课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与综合素质至关重要,要想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实现高效课堂,需先配备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所以当前环境下,学校需在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重视并加强对地理教师的教育培训,具体实施策略主要表现为:首先,将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纳入到地理教师的学校培训工作中,增强其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认识,提高其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水平,培养优秀骨干教师,使其掌握最新的地理信息技术知识。其次,学校可充分借助计算机与网络环境,对地理教师进行远程的网上培训,并于网络中搜集和整理全面的教学资源,提高对教师自身素质与教学能力的要求,以便在最短时间内培养出高质教师,为地理学科的高效课堂教学增添助力。再次,学校为了增强教师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认识,使其能够将该信息技术合理运用于实践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同一内容,不同呈现方式”的对比式教学,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的课堂培训教育中,可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分别展现“地球全貌”与“地球在宇宙中的形态”等两种不同的画面,以加深教师脑海中对教学内容的印象,辅助教师队伍建设,夯实学校师资力量。

二、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材是高中地理学科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媒介和知识载体,对促进教师带领班级学生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增强教学导向性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现行的大多数地理教材中的知识结构均比较复杂,涉及面较广,若采用以往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方法,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致不高,课堂知识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不佳。对于以上这种情况,笔者建议任课教师在高中地理实践课堂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增添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壳运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依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学生呈现出“地壳运动”的动画视频,使学生在学习教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清楚的观察到几近真实的地壳运动过程,增强其直观感受。通过此种抽象知识直观化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三、打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增强课堂教学真实性

现阶段,各高中学校与教师要想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用地理信息技术,需先配备一定的硬件设施。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高中学校中均已配备了专业的网络教室以及相关教学设备,目前只需将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植入到计算机系统中,便可辅助该学科课堂教学。当前环境下,学校可为该学科教学建立一个专业的地理实验室,并保证实验室内所配备的实验设备均符合教学内容与课堂实验活动标准,以增强新课标下地理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且通过此种教学方式,学生可直观地观察和了解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与该技术应用能力。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无需向学生详细讲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内容,可充分利用此种有效的地理实验室环境,借助GIS软件,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对比不同的城市结构,开发思维,鼓励其思考和探索其不合理之处,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自主性,提高教学真实性与有效性。总之,目前在我国许多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实际应用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笔者建议各高中学校需科学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师队伍建设,夯实学校师资力量,并借助地理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为该学科教学打造信息化环境,增强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与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郑宏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李森林.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J].文理导航旬刊.2015,(10):82.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第5篇

关键词通信设施;通信基站;山区

引言

就目前我国形势而言,平原地区的人们已经将通信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在偏远的山区农村内,通信却是人们难以接触的,而我国山区农村的人口数量庞大,如果一旦将农村的移动通信设施建立起来,将会增加许多移动用户,因此,开展农村的通信市场是一项十分值得投资的项目。想要在山区的农村建设好移动通信设施,首先要选好通信基站的站址,这对于整个移动通信设施的建设而言是重中之重。我们要充分的利用专业的地理信息技术,加上其他专业的相关技术,结合各方面的问题,科学的进行选址,减少建设的资金成本,尽可能多的扩大信息覆盖面积。

1通信基站的选址前提

我们在进行基站选址时,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就是通信基站的无线覆盖范围,范围越大越能增加通信质量,而我们要想知道通信基站的无线覆盖范围就必须对GSM的技术范围进行了解。通信基站无线覆盖范围的预测:从目前的通信技术而言,由于通信基站无线的频率不同,在对GSM基站无线覆盖范围进行预测时,一般有两种计算模式。其中GSM900MHz系统就是用Okumura电波传播衰减计算模式来对通信基站的无线覆盖范围进行计算。而GSM1800MHz系统则是选用Cost-2-Walfish-Ikegami电波传播衰减计算模式来对通信基站的无线覆盖范围进行计算。虽然这两种计算方式各有其优点,但是在现实环境中,会受到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只靠数学模型来进行计算很难预测出精确的结果。由于地形对于电波的传播影响较大,因此我们在进行选址前要对当地环境进行仔细的勘察,结合山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等原因,运用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学计算模式科学的进行选址,不能一味的凭借经验将通信基座建在高山上,那种选址方式无法将受益最大化。

2地理信息技术的优点

地理信息技术的基础是地理空间的数据库,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加上古人对于我国地理的研究,我国的地理数据非常丰富。在如今的地理信息系统中,不仅在局限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地学研究信息,还包括了道路规划、城乡管理、移动通信、电力等各种多样知识。而我们在建设移动通信基站时,就要应用地理信息技术考虑多方面的条件来进行科学的选址。

3选址时可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

3.1DEM数字高程模型

DEM作为存储区域高程的网格,在数学上一般以矩阵的形式来进行展示。DEM在对移动通信基座的选址上有很大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各方面的分析。DEM主要是结合地形地貌、地表的相对高度、基站的视距等因素来计算基站的无线覆盖范围,这种计算方式相较于数学计算方式而言,更加真实可靠,在偏远的山区会更加适用。但是DEM是无法计算电波反射、地性对于电波的阻挡等方面因素对覆盖范围的影响的。

3.2三维地形显示技术

三维地形显示技术相比于DEM而言,能够更加直观的将地表高程起伏、地形地貌、地理环境等情况表达出来,可以起到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三维地形显示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切身的体会,这样在进行通信基座的选址时,会考虑的更加周到。三维地形显示技术在进行表达某个区域的地形情况时,可以利用正射三维影像及三维显示技术来对区域地形情况进行形象的表达。三维地形显示技术可以由计算DEM像元法向量及光线夹角来设置颜色浓度,这样可以起到更好的视觉效果。

4如何用GIS技术来进行基站选址

在我国的山区农村中,地形地势复杂多样,而我们在进行移动通信基站的选址时,不仅要考虑地形选择地形阻挡较少的部位,还要考虑话务质量,这关系到移动通信设施完成后的受益质量,因此选好基站位置至关重要。在以往的通信设施建设时,工程人员要切身进行实地勘察,根据经验和常识来进行选址,这样不光是浪费人力物力,由于没有科学的计算只凭经验来进行选址无法将受益最大化,而且建设成本也较高,主观性较强。如果用GIS所包含的数字地形模型技术和相关的专业分析方法来进行分析的话,可以更加科学的得出良好的通信基站站址。其中的数据准备及站址选择是这个方案的主要核心部分。

4.1各项数据的准备

想要科学的选定通信基站站址,就要有该地区的各项相关地理数据,这是在进行基站站址选择分析时必不可少的因素。在制作地理数据时,可以将地形按一定比例来进行相对应的缩放,在进行缩放时,若比例过小,则会影响地理数据的规格和精确度,直接影响到分析的结果,若地图比例过大,则会更加数据收集难度,耗费过多人力物力。为了保证数据的精确度和管理力度,我们选用1:25000的比例来对地形进行缩放,以便于获取地理数据。获取的地理数据主要分为两个方面:①道路交通、居民住址、山区地形、河流湖泊、国界线等等地理数据;②现在已经布置好的基站点。在有了充分的地理数据后,再进行科学的选址。

4.2通过数字化地形图进行初步选择

我们通过数字化的地形图来生成正射三维影像,在影像中可以直观快速的了解到该地区的地形地貌、地势环境、人口住址等因素。这样我们可以初步推测选择出几个较为合适的通信基站站址。

4.3优化初选站址选择方案

在我们选定好几个合理的基站站址之后,再结合其他条件进行排除,如:哪个站址可以覆盖更多的人口聚集区、哪个站址可以使无线通信范围扩散的更大、哪个站址可以将受益提升到最高、哪个站址的建设成本更低等等。这样可以将几个候选站址进行逐一比较,从而选出最佳的站址,增加话务质量,提高收益。

4.4进行实地勘测

在基站站址基本已经确定好之后,还要有相关专业人员去实地进行勘测,因为有着数据不符、技术不到位、地势突变等等其他因素影响,在站址选择已经进行优化完成后,对几个候选站址进行实地勘测必不可少,否则一切方案都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只有实地勘测才能真正的确保通信基站站址选择的正确性。

5结语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第6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人防工程;管理

我国人防工程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各种艰难阶段,以应对将来可能与发达国家产生的战争。改革开放前期,进行多次研究,人防工程的研究放慢了步伐。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防工程被置入谈论层面。我国高度重视人防工程的建设,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于人防工程管理中,保障了人防工程管理较高的效率与质量。

1人防工程概念

人防工程也是人防工事,构建的目的是战争时维护人员不受伤害,确保财产安全等,用来指挥战斗和医疗抢救等。它是为了专门应对战争而建立起来的防护建筑,如果发生战争,当做防空地下室,在短时间内对敌人进行攻击,确保物质与人员的安全。根据不同的建筑形式,人防工程包括地道、坑道、掘开式、防空地下室。一般该工程需要将施工实际情况考虑在内,做出适当的调整。人防工程包含了许多个方面,指挥部署与储备物资库等就是其中一些方面。在人防研究方面,英、美、德、俄等国家开始的时间较早,研究比较深入,且水平较高。在二战期间,为应对德国对伦敦上空的空袭,英国有效组织人防工事,避免了德国空军的轰炸;在科索沃战争中,由于缺少有效的人防工事,导致南联盟在应对北约狂轰乱炸上仅支撑了78天。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道路,改革开放初期,为防止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可能产生的战争行为,人民防空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因为国际战略重心的转移,这方面问题的研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直到本世纪初期,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及世界经济格局发展较大改变的同时,人防工作才恢复至常规的建设轨道[1]。从最早的记载情况来看,国内较早的人防工程始于1960~1970年,而整体规划上并不统一,缺少丰富的经验及成熟的技术,工程整体质量较差,该时期人防工程被单一的认为是防空洞。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人防工程逐步健全,结合战争所需,同时也将经济及城市发展等因素考虑在内,部分城市中心区段,如地铁与商业区也建立了人防工程。

2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定义

地理信息系统体术最早提出者为加拿大测量学家R.F.Tomlinson,并构建了迄今为止世界上首个能够应用于实践当中的地理信息系统[2]。地理信息系统属于空间信息技术的一种,其存在具体非常重要的价值。地理信息系统借助计算机硬件与软件,采集整体抑或部分空间分布的数据,并进行管理与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涉及了许多学科,如计算机科学与地理学的,同时也融入了遥感技术,是多种学科与技术的综合体。经过不断变化与进步,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多数科学技术的研究也会涉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现阶段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普遍应用在多种领域,如绘图与科学调查中。例如:当发生自然灾害时,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协助应急计划者准确、迅速地计算出反应时间,有效的组织救援并控制灾害的扩大。城市化在不断推进的当今,地理信息系统组件在软硬件成本上均有所下滑,这有助于推动地理信息系统的普及。地理信息系统在未来发展上将趋向于专业化与智能化。

3人防工程管理方法

为将人防工程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延伸,维持人防工程较高的自我维护能力,需要以人防工程长效管理视角审视,保持法规制度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凭借资源优势与地方资金,以市场化运作与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模式依据,主动寻求与第三产业相融合的人防工程方式。实时升级完善,保持人防工程较高的综合防护能力。许多人防工程因为建筑条件限制,出现了多重问题,如设施不配套与工程等级低等。及时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人防工程的可靠,不会出现安全问题。人防工程是战时的生命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坚持巡查巡检制度,确保人防工程始终保持良好的战备状态。加强人防工程维护管理的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对人防工程维护管理工作的认识度和重视度。加强对直接管理责任人的培训。通过建立联络员制度,做到每个人防工程都有专、兼职的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人防工程的日常管理;便于与人防管理部门的专职管理人员在管理业务上相互联系,相互交流,促进管理工作的开展。

4地理信息系统在人防工程管理中的正确运用

当前信息化技术不断完善,在应用领域上更为宽广,将世界不同地区信息化的构建体提升到了一个较高的层面;国内军队在信息化建设上开始重视地理信息技术。处在信息化的大环境中,要保持稳定的发展,人防工作就不容忽视。人防构建是新课题研究的重点,人防工程要保护众多的目标,与国计民生的关系较为密切,直接关乎众多的目标,担负着沉重的工作责任。城市化向前迈进的同时,人防建设在规划方面尚不成熟,与人防巨大需求是不相符合的,务必强化人防构建规划水准,以满足时代与发展的需求。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人防工程最早应用于地理信息系统。在1980年前后,英美两国将该技术同国土安全与人防衔接在一起,美国借助地理信息平台,成功研制出了两防一体化的信息系统。虽然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时间并不长,而研究深入的同时,地理信息技术也获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3]。处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人防工程管理工作日渐困难,以往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获得较好的效果,效率不高,比较落后,阻碍了管理工作的开展。在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将这种技术应用人防工程管理中,比较困难。把人防工程所涵盖的所有信息输入数据库中,通过数据库可操作界面查找并修正这些信息,逐步提升人防工程管理的效率,借助这些数据,促进人防工程不断进步与发展。通过数据库技术保障人防工程较高的信息安全,把地理信息功能合理地添加至一些信息系统中,将会清晰地呈现人防工程的具置,并在地图中呈现出来,一些操作能够在地图界面中开展,便于开展实施操作。此外,城市化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人口数量日渐增多,在人员疏散上更加重要,更要严格要求疏散体系的构建。在构建将来城市应急疏散系统过程中,为使现代化城市的公共安全系统更好地呈现出来,充分把握城市整体运作,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将多种信息整合进来,主要采用电子地图,有效调整各个方面,如交通与消防等,动态掌握实际情况。世界各国都处在和平当中,但总是会发生战争的,如果遭受空袭,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人员与物资转移到安全的地方,选择不易暴露的路线。在地理信息系统中路径分析功能的支撑下,在最短时间内让人员获得达到目的地的路线,明确影响路线的隐性因素,保证路线无阻,选取最优隐蔽方式,维护民群众不受伤害,应对战争突发事件。

5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不断完善,数据库技术逐步发展,未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经过发展,将趋于成熟,发挥的作用也更加明显。对理信息系统技术而言,其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管理与信息管理的能力,呈现具体的界面,转变以往复杂的管理工作,更加简捷,奠定了人防工程管理的良好条件。未来人防工程管理在技术发展上将趋向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并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技术,其中涉及的层面比较广泛,促使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会更好地投入人防工程管理中,凭借自身出色的功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未来人防工程管理的需要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人防工程管理而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侨依.人防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

[2]吴晓亮.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人防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5,(4):78+81.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第7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125

近年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并迅速普及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已经是普遍的现象。信息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丰富了教学手段,改进了教学方式,但应明确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手段之一,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要防止运用过多过滥的现象,同时应结合学科课程特点,提高其使用的合理性。下面探讨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一、丰富教学资源

传统高中地理教学资源仅限于纸质教材和少量的教具,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改善了这一局面。如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通过专业的教学资源网下载相关的论文、图片、动画、纪录片等,将这些相关资源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将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但是,在通过信息技术选择和使用教学资源时,要注重使用的合理性。首先,对内容的选择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教材仍然是教学资源的核心和中心,辅助教学资源不可过多过杂,虽然可以有一定的扩展,但不能喧宾夺主。其次,教学的过程不单是内容的展示,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启发,引导其积极思考,因此不应过度依赖信息化教学手段。

二、改进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权威,知识呈单向流动的态势,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都受到了影响。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学方式的改进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载体支持。首先是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综合运用声、像等元素,将抽象的知识以生动形象的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海水的运动相关知识时,可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以动态、形象的方式表现出三圈环流的特点和风海流分布;在讲解补偿流的有关知识时配合展示洋流分布图;还可以用FLASH演示大洋环流。其次是知识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跨越年级、学科等界限,在知识点之间建立链接或便捷地转换,为理解复杂知识提供了便利。如在对天气、气候知识进行复习时,其内容涉及初高中教材,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制作复习课件,以高中知识为基点,制作成知识图表,并在图表中建立知识点的链接,同时设置测试功能,使学生在简单的操作中系统地复习知识。三是开展探究式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从有限的教材内容和教师的讲解中获取知识,而信息技术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自身能动性和创造性,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研究式学习的能力。如在学习电子通信时,教师可以列出问题提纲,让学生围绕教材,自主完成探究过程。通过自主性的探究,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使用通信技术的技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培养地理思维

高中地理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自然地理静态的知识,还要求学生动态地掌握地理要素的发展变化,并对其发展变化规律进行了解与思考。因此,以自然地理科学的视角,构建地理思维模式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资源的局限,学生学习的对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对有些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只能依靠推测和想象。为此,应利用信息技术对文、图、声、像等资源进行整合,做成教学课件,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地形地貌等内容,使直观、生动的教学资源与学生的想象力相结合,让学生领会地理知识的魅力,通过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学习构建起纵向的、动态的思维方式。

四、推动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