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低碳经济的发展(合集7篇)

时间:2023-10-09 16:07:37
低碳经济的发展

低碳经济的发展第1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关注的热点,它影响到人类生存环境并制约经济持续增长。因此,改变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迫切任务。低碳经济是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消费等经济形态的总称,是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进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包括低碳生产、低碳流通、低碳分配和低碳消费四个环节,核心是提高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立低碳的能源系统和产业结构,实现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低碳化。

生产的低碳化包括物质资料生产的低碳化和人口生产的低碳化。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生产力水平的体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低碳化就是要在生产过程中避免盲目的扩大再生产和资源浪费,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循环经济。马克思指出资源节约包括由科技发明带来的节约和由废弃物的再利用带来的节约,这一点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人口生产的低碳化,就是控制人口发展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使人口的再生产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由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

商品的流通是连接商品生产和消费的纽带,流通的低碳化就是要使生产要素和生产的产品能够自由流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要实现硬件设施的低碳化,建设节能环保高效的立体交通体系,另一方面要实现软件设施的低碳化,为经济转型的生产提供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实现生产要素配置的高效化。

分配的低碳化主要是指政府在对要素收入进行再分配的过程中,对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产业进行倾斜和优惠,对传统的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产业给予限制,从而实现产业的低碳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风能、核能和水电的投入分别增加了88%、72%、19.2%。同年中央财政安排400多亿资金支持节能工程和环保设施的建设,这一系列措施反映出政府对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低碳经济的关注和敏感的反映。

消费的低碳化就是要在消费的过程中形成文明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反对铺张浪费的消费观念。在消费的结构上更加注重精神消费、文化消费,提高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对精神和文化消费等人力资本的投资,不仅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将大大提高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节约有限的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低碳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许多国家已制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这是全人类的一个共同愿望与行动,是涉及社会、经济、生产与生活综合性很强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一个社会再生产的经济活动低碳化问题,是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精神,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二、我国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与提高,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是付出了较高代价的,即以消费大量能源,生态环境恶化,严重破坏资源为代价取得的,同时,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当前面临许多严重问题。

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与先进发达国家比差距甚大。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大约为35%,比发达国家效率大约低10个百分点。我国煤的产出率只相当于美国的2816%,欧盟的1618%,日本的1015%。因此,我国经济增长代价很大,50年来我国GDP大约增长10倍,而矿产资源消耗增长40多倍,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我国是一个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主体的国家,在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占2/3,也是污染最严重的一种能源,中国在燃料中所排放的CO2总量中,煤炭排放的CO2占70%。单位产品所产生的CO2也相当高,每生产1度电释放1公斤的CO2,每燃烧1升汽油释放2.2公斤CO2。所以,我国是个典型的高碳经济国家。我国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快速增长,对地球气候变化关系重大,已引起世界人们的关注,从1990年到2003年的14年间,中国的能源消耗增长占世界的25%,而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占世界的比重为34%,2003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的比重为14.1%。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能源需求始终保持强劲增长,为了保证经济平稳发展,民生得到改善,中国能耗还会增长,甚至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能源消耗还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加速发展,使得中国的高碳经济状态仍然突显。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领域,涉及到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也是急速增长的,一些技术瓶颈严重制约低碳经济发展。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的能源需求增长速度比经济增长快了近一半。

三、科学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实现低碳经济,首先要从高耗能的大企业入手。它们一方面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一方面却又是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我们必须增加高耗能生产的成本,同时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与开发。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低碳经济归根结底是为人,为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类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又必须依靠人,依靠人们的聪明才智,依靠人们掌握的科学技术及科学的创新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去认识低碳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总体技术水平低是制约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最大因素,涉及到低碳的技术更是开发不足。要想尽快发展低碳技术,就必须加大投入。同时也要发挥企业内在积极性,促进企业主动地研究、开发低碳技术与产品。国家应鼓励科研机构与大专院校及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发挥国家协商与合作机制,增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引进、消化和二次创新。

制度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消除制度障碍的根本措施。必须通过创新政策制度,驱动低碳经济发展。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及低碳产品。

首先,研究建立生物质能源,发展农村沼气产业。其次是重点研制开发、建立、扩大风能、水电能源产业,提高风电、水电在电能中的比重。第三,在加强核电发展的基础上,研究和开发另一种核能――聚变能。积极的向发达国家学习,引进他们成熟的技术,同时也应该注重自主创新,靠自己的力量发展高端低碳技术。要为企业生产发展注入低碳发展的理念,更要在国民的日常生活中加入低碳经济的元素。例如,提倡开环保车,家庭节能等等,这些生活中细小的方面也可以为中国的低碳发展做出贡献。我国的低碳经济之路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一定可以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低碳发展之路。实现经济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胜:《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10期.

低碳经济的发展第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02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意义

生态文明、绿色GDP等以循环经济为主题的思想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早在2003年,“低碳经济”的概念的提出出现在英国政府颁布的《能源白皮书》中。低碳经济的思想主要强调了在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框架和政策制定与创新,不断推动提高诸如可再生能源技术、节约能源技术的创新应用,同时减少温室气体实际排放量。以此推动社会经济逐步向“高能效、低能耗”等低碳排放的模式发展。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短板及对先进国际经验的借鉴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境分析

1.环境和资源问题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环境与资源问题,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环境破坏范围的日益扩大和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深,环境问题受限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中国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相对脆弱,适应任务艰巨。相关研究保守估计,我国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带来的经济损高达GDP的7%―20%。

2.我国人口

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相对稀缺的社会资源和较低的生产力,很多人仍然为衣食所困扰,据国家统计局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5575万人。为此,发展社会经济、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二元差距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紧要任务。在面临诸多问题之下,中国商业低碳化发展路途艰辛。

3.现代科学技术

我国面临的最大任务是科学技术攻关,技术创新薄弱,技术实施成本较高。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面临很多困难,而这部分技术创新所需资金仅相当于我国同期GDP的1.5%―2.5%。另外,我国原创性技术少,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这些障碍都可能令中国无法实现这些绿色技术的全部潜力。

4.我国经济贸易结构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快速时期,重化工工业化特征尤其明显,主要以煤炭为主要的能源,与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相比,形势依然严峻。这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二三十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节能减排的任务任重而道远。贸易方面我国在2008年以前也一直以碳排放量较高的产品为主,后经国家经济控制出口贸易结构向低碳转型(详见图1)

在中国,人均年二氧化碳排放量2.7吨,粗略例举城市白领为例,即便只有40平居住面积,开1.6L车上下班,一年乘飞机12次,碳排放量就会高达2610吨。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目前,世界各地正以城市为单元实践低碳经济理念。从《京都议定书》到英国的《我们能源的未来》,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概念逐步深入人心,也必将成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先进国际经验的借鉴

1.政府的角度出发,推进发展低碳经济

成功建立低碳经济则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适合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刻不容缓。因此,实现低碳化的有效途径就是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和市场规则。

(1)建立和完善政策制度体系。为实现低碳经济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运用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推行供给侧改革,淘汰采购过程中质量低劣、不安全、不环保、有污染的产品。

(2)从源头到消费实施“绿色供应链”。政府加大财政资助力度,促使企业走低碳化的道路上,转变旧的经营思想、模式,确保从产品的生产到消费高质量、环保、安全、低碳。

(3)推动低碳经济技术开发。通过改造、革新,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低碳经济”要求社会化大生产以循环经济发展为目标,营造“节能减排” “建设绿色生态家园”的市场氛围。通过利用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拓宽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推动低碳升级,无碳替代在生产领域的应用领域。

(4)增强科技原创动力。着眼我国中长期发展战略,提升创新型技术价值链和竞争力。科技创新是“中国梦”实现的原创动力,一方面,要整合国内市场既有的循环替代技术,加速新型低碳技术专利成果的转化实施。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低碳技术,开创新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平台,促进国际间交流与合作。

2.从企业运营过程中,低碳经济的经验借鉴

“低碳经济”对商品流通环节的要求主要反映其企业和行业的特征。在商品流通渠道管理上,要求以低碳标准衡量渠道管理的效率。具体可采用以下方式:采用太阳能或低能耗制冷(制热)设备,采用太阳能、冷热水回收、二氧化碳制冷技术等等。要求废弃传统的、落后的仓储与养护技术,彻底实行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的低碳技术。

3.从消费者方面,借“低碳消费”大力拉动“低碳经济”

(1)低碳消费意识建立。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消费购买的影响力绝对不可小觑。商业流通是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其承担着“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重任这对于转变消费观念,向市场传递低碳的理念,建立“低碳”价值观和新的消费观尤为重要,对于消费者来说,转变消费观念,不仅关注产品质量、价格更关注商家生产产品期间低碳、环保、健康、安全的生产过程。对于便捷消费来说,一次性塑料袋、纸巾、瓶装水、一次性餐具在不经意间浪费巨大的能源。据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披露,全国每年减少10%的塑料包装袋,可节省1.2万吨标准煤。减排3l万多吨二氧化碳。随着商品多样化,竞争市场由传统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顾客是上帝,顾客的消费观念将引领商业发展形势,要求企业必须顺应市场发展的规律。

(2)不健康消费观念的转化。以“低碳经济”的消费概念,重新整理不健康的消费方式,提倡商品的“无包装”和“简单包装”,通过市场机制,逐步形成大众化消费的“简约之风”。对消费者来说,更关注环保、健康、安全,追求“货真价实”的简易包装和装修。对于企业,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生产顺应时展,符合消费者需要的高质量的、绿色环保的、低碳的产品。以此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4.创建知名“低碳品牌”

对于市场主体来说,产品质量与企业形象是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绿色低碳消费”已走入我们的生活,为消费者所追捧。最近,波士顿咨询(BCG)的专家对21800位消费者进行调查,报告称:“消费降级”风暴来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寻找降级替代品――“便宜货”来满足消费需求。依据此项调查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个“宅生活”“宅节俭”的社会新时尚下。企业在形象宣传上,应积极创建“低碳品牌”,广泛开展“绿色环保”活动,积极与媒体、协会或学界探讨、关注“低碳经济”问题。因此,对商业企业来说,实施商品低碳化品牌,将成为在未来低碳经济时代中,企业生存发展最主要的竞争点。

5.国际先进技术融合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措施、技术与还有一定距离,我国应重视与发达国家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而在同发达国际进行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的同时,我国也要始终保持警觉,避免低碳技术转让中存在漫天要价的问题。当然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将在今后的经济生产中获得不可估量的经济环境持久效益。

三、小结

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推行“低碳经济”和经济发展并不是相矛盾的,而且是坚韧漫长的发展过程,在此期间需要通过借鉴各国的成功发展经验,学习其精华,积极因地适宜地融入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设中,建立起权威性的低碳商业标准。通过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相关非政府组织之间密切合作,为本国商业企业规划出属于“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赢取主动。

参考文献:

[1]黄耀.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减排措施与对策[J].第四纪研究,2006(5).

[2]李丽平.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分析[J].环境保护,2009(6).

[3]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2).

[4]王克群.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经济,2009(11).

[5]范钰婷,李明忠.低碳经济与我国发展模式的转型[J].上海经济研究,2010(2).

[6]龚建文.低碳经济:中国的现实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7]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

低碳经济的发展第3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前景;能源效率

低碳经济的提出可以使中国的经济朝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迈进,对于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可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建一个低消耗、低污染的经济发展体系。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局面。

1.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力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方式,尽最大努力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化工能源的消耗,同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而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互利共赢的目标。低碳经济就是以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代替排碳量较大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以达到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的目的,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2.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2.1 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不到位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一种以低消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将低碳环保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但是我国的低碳经济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认识不到位,衡量一个企业是否采用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看这个企业的整个环节是否达到了减排、低碳的标准,而不能片面的评价低碳经济的概念。

2.2 低碳技术的发展落后

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先进的技术,低碳技术作为一种指导性的指标,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处于起步阶段,低碳技术还不成熟,发展也比较滞后,缺乏创新能力,国际先进的技术难以引进,我国缺乏有效的政府激励制度,低碳技术的成果也难以推广,使得低碳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我国的低碳运行制度的实施管理也比较落后,不同的低碳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技术设备和信息标准达不到不统一,非标化相当普遍,人才的障碍也可以归纳为技术障碍的范畴。

2.3 发展资金的不足

低碳经济是以新能源代替旧能源,而开发新能源所需要的成本比较高,对于我国的发展国情来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实现低碳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受到现实因素的牵制,低碳经济的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

2.4 基础实施的障碍

我国处于起步阶段的低碳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还没有较大的改观,和我们提出的低碳要求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相比,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和发达国家相比较则差距会更大。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我国的低碳经济的进程。

3.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探析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不仅可以实现全球的减排目标,而且可以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能源问题和经济危机充斥着中国实行低碳经济,为它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因此,我们应该趁这个契机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平衡点,而倡导低碳经济的发展正是最合适的选择,我国已经抓住了这个机会,并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谈论的焦点问题,发达国家以这个形势为发展契机,形成了新的发展理念,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不断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以使自身在产业竞争和技术革命中占有有利的地位,我国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热潮,也正在积极地响应低碳经济的发展号召,推进节能减排的前进,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而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工作,努力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社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低碳节能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广阔。

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它的目标是通过减少对碳能源的使用进而减少碳的排放量,不断发展绿色能源,优化能源的结构,实现能源的长期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经济发展中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因为我国还处在发展的初期,各项体制还不够健全,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国情,还处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时期,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所以低碳经济的发展成为形势所趋。

结合中国的国情,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需求量也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其次,资源短缺问题也不断加剧,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再次,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显现,特别是与能源利用相关的问题,中国走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实现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要改善环境,创建一个能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需要行政、法律的手段给予支持,达到行政、法律和经济三者的平衡。发展低碳经济不只是一种社会责任,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需要在转型和转变中培育和创新更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结语

低碳经济是中国解决能源与经济发展问题的一个良好出路,但是在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广阔,但我国离低碳社会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发展形势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谢军安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

低碳经济的发展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低碳体系

一、前言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碳排放会带来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低碳节能成为当代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构建低碳经济模式是许多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概述

简单来说,低碳经济就是环境污染轻、能源消耗少、碳排放低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通过技术、制度、产业等方面的创新来减少碳的排放,从而缓解当代的能源危机,降低经济发展对于环境和生态的破坏,从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其中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最为核心的内容,同时也是经济发展中低排放、低消耗以及低污染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同时,为了确保低碳技术的实施就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政策与制度进行支撑。此外,低碳经济的实现还涉及到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最终使低碳的理念深入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人类的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三、低碳经济的体系研究

低碳经济是一个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完整体系,无论采取的是何种发展模式,其中都必然会涉及到相关的内容。完整的低碳经济模式应该包含以下几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作为基础的技术创新。低碳经济的实现最重要的是要在不会对经济发展造成破坏的前提下减少碳的排放,实现节能减排。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只有研发出了低碳技术,并推广运用于经济发展之中,低碳经济的发展才能成为现实。因此,技术创新毫无疑问是低碳经济体系当中的基础。低碳经济体系当中的技术创新主要包括能源、建筑、信息化以及交通等多个方面。首先,由于传统的化石能源在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能源的优化,构建低碳的能源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低碳发展。在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一是要开发新能源,通过以更为清洁的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水能等新能源来代替传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学能源,从而在源头上减少碳的排放;二是要在能源利用上进行技术革新,通过提高利用效率来减少能源使用的总量,从而达到降低碳排放总量的目的。其次,建筑也是当前碳排放较高的一个领域,在我国建筑领域具有很高的能耗,而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当中,建筑行业的发展势头迅猛,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建设绿色建筑才能有效减少建筑中各个环节的碳排放。建筑领域的技术创新包括绿色建筑材料的研发,低碳施工工艺的发展等。再次,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信息与通信技术深刻改变了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面貌,许多经济生产部门都实现或者正在实现信息化的转变。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作为支撑,其在全球碳排放量中的占比在逐年提升,成为了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通过对于信息和通信技术进行创新,来建设信息化发展对于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少碳的排放。此外,通过信息和通信技术创新还可以使其他领域的碳排放得到更加有效的控制,如可以通过信息与通信技术发展智能建筑、智能交通等来实现这些领域中能源利用的优化。最后,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同时也是能源消耗的大户。相关研究显示,城市交通在全球温室气体排当中仅低于工业生产和能源供应。通过技术创新,发展使用清洁能源的交通工具,提高其能源利用效率等,是降低城市交通碳排放的关键所在。因此,需要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发展低碳交通,实现交通领域的节能减排。(二)作为发展手段的碳交易。在《京都议定书》当中,建立市场机制,将二氧化碳排放权当中一种商品进行交易是解决碳排放问题的一个新途径,这就是碳交易。碳交易无疑是以经济的手段来发展低碳经济的典型代表,为节能减排的实现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碳交易的发展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完善的交易市场,通过相关的制度和规范,使得各种类型的碳交易产品可以在市场进行规范的交易与有序地流通。同时,还必须加强碳交易产品的开发,如将其与金融衍生品结合起来,开发出碳金融衍生品。此外,还必须选择合适的碳交易市场模式,通过环境交易所、排放权交易所等来推动各类碳交易产品的交易。(三)作为核心的低碳城市。城市无疑是当代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所以城市发展对于能源的消耗的巨大,在碳排放上也要远远大于农村地区。建设低碳城市是建设低碳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所在。低碳城市的建设涉及到社会、资源、经济、环境以及人口等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化、系统化的工程。低碳城市的发展需要低碳能源、绿色能源的支撑,从而在满足城市发展对于能源需求的同时解决减少碳排放的问题;需要对于经济结构进行优化,淘汰高能耗、高排放,对于环境污染和破化严重的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来减少碳排放;在城市当中,还需要通过倡导和推行低碳出行、低碳消费等方式来改变城市中人的行为,从而使每一个人都参与到低碳经济的发展当中。(四)作为保障的政策体系。低碳经济必然会对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从而带来短期的经济利益损失,这也是低碳经济发展需要冲破的重要阻碍。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政策体系作为保障。从而对阻碍低碳经济发展的行为进行惩处,对于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行为进行保护和激励。通过科学的政策导向,为各个行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指明方向。在政策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税收这一经济手段的作用,对于在节能减排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从而使更多的企业参与到低碳经济的发展当中。同时,还需要通过科学地设置碳税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四、交通运输中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交通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只有在低碳经济的理念下,对交通运输进行科学的规划,构建起合适的发展模式,才能使交通运输中的低碳目标得到实现。(一)优化交通运输行业结构。由于综合运输系统当中,各种运输方式的结构不够合理,导致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能耗高。在众多交通运输方式当中,航空运输以及公路运输的能耗较高,而且其发展迅速,客货运量大,而耗能低的铁路以及管道运输的占比在下降。这表明了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结构并没有很好地与低碳经济适配。为此,在交通运输行业发展中,必须改变公路、水运、铁路以及航运等交通运输方式相互竞争,缺少合作的局面,推动各种交通运输之间的合作。从而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进行整合,实现运输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进行优化组合,构建起低碳的综合运输体系。在完成交通运输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还应该建立起综合运输管理体制,实现对于各种的运输集中统一管理。从而实现客货运市场信息和交通运输资源信息的准确对接,使各种运输方式能够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以免由信息不对称导致交通工具空载,增加无效排放与能耗促进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低碳化发展。(二)推动新能源运输工具的研发和使用。燃油型汽车以传统的化石能源为动力来源,其在发挥运输功能的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碳。因此,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无疑是交通运输行业中碳排放的重要来源。而相较之下,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以及压缩天然气汽车等新型交通运输工具不仅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同时也具有更低的能耗,可以大幅度削减交通运输中的碳排放。所以,在交通运输行业推行低碳经济就必须加强新能源交通工具的研发,并做好其市场化应用的工作。从而将交通运输行业当中传统燃油型汽车的数量逐渐减少,提高新能源交通工具的比重,并逐渐实现交通运输工具的更新换代。(三)以低碳经济的理念指导城市交通规划。城市的低碳化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在城市发展当中,城市交通是城市的命脉,维系着城市的正常运转。城市交通的规划合理与否不仅关系到城市的正常运转,同时也关系到低碳经济的发展。在城市交通规划中,应该以公共交通为主,构建起以地面公交与地下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城市交通网络。通过便捷的公共交通来满足大多数人的出行需求,一方面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能够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城市交通的碳排放量。此外,还应该推动城市交通当中共享经济的发展,以共享单车,共享电动汽车等为补充,满足部分城市居民差异化的出行需要。(四)通过约束及激励机制推动低碳交通的发展。为了淘汰能耗高、排放超标的交通运输工具,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将能耗和排放检测仪器设置于通运输通道密的地方,通过智能化的仪器来收集机动车辆的排放以及耗能数据。同时制定排放与能耗标准,对于超标排放的交通运输工具,可以对其所有企业或个人征收碳累计税,从而推动超标排放交通运输工具的淘汰。而对于积极配合低碳交通发展的个人与企业,可以适当给予节能减排碳补贴,从而鼓励更多的企业与个人参与到低碳经济的建设当中。同时,为了激励市民选择低碳的交通工具出行,还可以通过交通一卡通来记录市民出行交通工具的选择,对于经常使用低碳交通工具的市民给予补贴。

低碳经济的发展第5篇

Abstract: Human life is affected by the global warming. We must develop the low-carbon economy. Low-carbon economy is an economy mode on the basis of low power consumption, low emissions, low pollution. It's helpful for solving the crisis of climate and energy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But there are many restricting factors when China develop low-carbon economy, so we must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achieve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economy.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低碳技术

Key words: low-carbon economy;new energy resources;low-carb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014-02

0 引言

当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威胁。随着全球人口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人们对因能源使用消耗引起的环境及其原因的认识不断深入,除光化学烟雾、酸雨等危害被认识到以外,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含量增高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也被人们所认识。在这种形势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低碳经济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能源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和方式以及价值观的转变,建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低碳消费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 “低碳经济”的提出背景

最早引入“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政府文件是英国在2003年颁布的《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也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岛国,其对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的威胁清楚地认识以后,其能源供给开始由自给自足向依靠进口迈进。英国政府首席经济学家、前世界银行副行长尼古拉斯・斯特恩在2006年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投入GDP的1%,可使将来每年的GDP避免5%-20%的损失,号召全球转向低碳经济。美国参议员于2007年7月提交的《低碳经济法案》显示,美国未来的战略选择很可能向低碳方向发展。联合国在2007年12月于巴厘岛召开气候变化大会,会议决定2009年将安排举行新的谈判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巴厘岛路线图”这一广受世人关注的气候变化图问世。“巴厘岛路线图”在推动全球向低碳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其意义十分重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8年7月,日本北海道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2007年6月,中国正式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9月,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12月,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提以煤炭为主。2008年1月,全球性保护组织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京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以期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保定和上海是首批入选的2个试点城市。2009年9月,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承诺“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2010年3月,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全国“两会”的主题,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也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其实质是高效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经济绿色增长,其核心是对能源技术、减排技术、产业结构制度进行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生存发展的观念。

2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倡导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经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下成为全球的关注点。欧美国家因为起步早、水平高低碳领域抢占了先机,登上了制高点,主要表现在大力推进“低碳革命”的发展,着力推广“低碳技术”,全面调整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在全球范围已悄然打响低碳经济的争夺战。与中国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

2.1 挑战之一:我国正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能源需求和能源消费快速增长。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因“发展排放”的“高碳”化受到制约。怎样才能在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又不走西方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经济发展道路,是我国必须解决的难题,也是一大挑战。

2.2 挑战之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中国的电力只有约20%来自水电,火电却超过77%,“高碳”稳居统治地位。计算显示,每吨煤的燃烧会伴随着4.12吨CO2气体的排放比同比石油高30%,与天然气相比要高出70%。预算显示,中国能源部门将在未来20年拨付1.8万亿美元用于电力投资。由此不可小看火电对环境的威胁。

2.3 挑战之三:我国以第二产业为经济主体,使得工业成为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落后又使得我国经济的“重碳”局面加重。资料显示,中国能源消耗在1993-2005年之间以年均5.8%的速度增长,其中约70%的能源消费来自工业生产。2005年工业能源消费的64.4来自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行业。对经济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提高工业生产技术,加大资源利用率,也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2.4 挑战之四:最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发展由“高碳”变为“低碳”的最大阻碍就是整体科技水平不高,缺乏科技研发能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发达国家有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的义务,但现实情况远非如此,我国主要通过商业途径获得技术转让。据估计,以我国2006年的GDP计算,要实现低碳经济的转变,要投入250亿美元的资金。对尚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的中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额投入。

3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

中国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面对自己国情,必须采取全面、系统、综合的举措。

3.1 整体规划 我国已将减排目标纳入“十二五”规划。规定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标志着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

3.2 先行试点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深圳,它是第一个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审批通过的部级低碳生态示范市。住建部支持在深圳优先试验国家为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制定的各项新政策和新技术标准,让各相关项目在深圳优先落户,并向全国推广经验;国家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各项政策技术标准和示范任务均由深圳负责,住房部对深圳市举行的每年一次的“光明论坛”也持支持态度,让它成为在国内外都有影响力的交流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经验、理论的平台。在条件具备的省市、地区、行业中,都应有目的的选择试点和典型,扎实推进,确保我国经济在低碳经济促进下又好又快发展。

3.3 建立机构 推行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通力合作。要改善环境,形成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并重。行政手段是引导,法律手段是规则,经济手段是平衡。因为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最终是要靠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来解决。因此要建立组织机构,指导低碳经济的协调发展。

3.4 制定政策 吸纳国际先进经验,制定出台产业导入政策,土地使用和资金配套政策,系统的产业和产品认证及检测标准等,引导低碳经济健康发展。

3.5 发展“低碳产业” 要不断增强我国低碳经济与技术的竞争力,在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使更多的新经济增长点出现在经济转型、转变中。杭州市“低碳产业基金”是我国第一个资金规模达50亿的低碳产业,它就是政府主导的典型,它将投资方向定义为“高碳改造、低碳升级、无碳替代”。节能减排就包含在高碳改造中;对原有设备使用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加以升级是低碳升级的内容;像风能、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则包含在无碳替代中。

3.6 做好宣传工作 各级政府应利用各种方式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开通低碳经济网络专线,搭建老百姓与政府勾通的桥梁,发挥人民群众“低碳经济”主人翁作用。教育和引导大家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增强环保意识,减少能源浪费,使低碳经济和低碳消费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4 结语

著名学者何建坤强调:“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将与全球化、信息技术一样,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版图的强大力量。”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好处如下:首先,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推进国家和企业节约能源,降低能源需求量,使能源的国际依赖度降低,使我国的能源安全提高了。其次,生态环境因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受到保护,新的就业机会也因为低碳技术和设备的改造不断创造出来。最后,低碳技术是创新技术,低碳技术的采用使得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提高。新能源产业作为全球经济的制高点,使得低碳经济成为未来经济的引擎,其必将引起以低碳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标准的出现,掌握低碳技术的国家将成为未来经济的主导者。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李友华,王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3-6.

[2]姬宪恒.我国经济发展可分三步走[N].中国商报,2009.12.8第二版.

[3]杨莉.低碳经济发展可行性研究及策略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 (23):26.

[4]樊纲.低碳经济发展:中国与世界[N].解放日报,2009.12.20第8版.

[5]绍伟.低碳经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课题[J].金融与经济,2009,(2):23.

低碳经济的发展第6篇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一、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性

1 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现实选择。在全球气温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灾害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大,造成的损失增加。生态环境恶化,例如农业生产损失巨大、粮食安全压力增大,海平面持续上升、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威胁等。面对未来气温升高及其可能导致的一系列严重后果。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当务之急。

2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

3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重化工业发展比较迅速。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能源的大量需求和快速增长一时难以改变。目前全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这种以煤为核心的能源结构在现在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很难改变。因此,我国未来的碳排放形势相当严峻,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4 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前提来谋求最大产出的经济发展理念或发展形式。“低碳”可以被视为经济发展在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方面新的约束条件。但是这类条件并非一味消极地限制和约束发展,而是可以通过与新约束条件相匹配的技术和制度,创造和扩大市场规模来激发人的创造性和赢利能力,从而促进发展。目前,由于经济危机的冲击,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但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不会放慢经济增长,反而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发展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储存技术,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都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经济增长。由此可以预见,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

1 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2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性措施。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性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廉价利用国际油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3 “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那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低碳经济”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该经济发展模式是在减排二氧化碳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从而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和承受能力,使社会经济体系向低碳经济转型。

三、低碳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1 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中国是农业大国,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能在更广泛的层次上推进低碳经济,我们要加大力度控制化肥和农药使用,将农林剩余物循环利用作为饲料、肥料、工业原料和发电原料,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另外要利用好农村、牧场拥有广阔地域的优势,加快太阳能、风能和沼气技术的推广普及,改善农民牧民的卫生状况,增加农村能源供应。

2 推进节能减排鼓励循环经济。对于中国这样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并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工业,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无疑有着切实的意义。大型工业企业是耗能大户,很多国有大型企业都由国家直接或间接调控,在配合政策支持和鼓励的同时,大力提升这些企业的生产力技术水平。淘汰落后生产模式,逐渐形成节约资源的低碳发展模式,这将具有重要意义并便于政府监督。

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方式不转变,低碳经济的美好憧憬就难以实现,目前中国的经济模式仍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高消耗来推进,这在对资源造成浪费的同时不可避免地破坏了环境,故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就成为中国实现低碳经济的基础性方针。我们需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强化抑制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的出口政策,努力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从而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低碳化。

低碳经济的发展第7篇

目前,我国低碳政策主要以行政手段和指令控制为主。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低碳发展经验的同时,应当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定位,确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处理好低碳发展的经济外部性,在低碳产业、金融市场、财税等多方面建立市场机制以及制定低碳政策,为发展低碳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低碳经济;完善低碳政策

低碳经济已成为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方向,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挑战和生态形势,我国立足国情,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改革、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一)发展现状1.低碳产业。以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等为基础,以低碳产业园区建设为依托,发展低碳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注重发展高效节能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的开发推广,包括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产业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再制造产业化,同时推动煤炭清洁利用技术、海水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建设完善废旧物回收利用生产体系。新能源产业重点包括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加快推进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拓展多元化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不断提升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推进风电规模化进程,加快建设新能源配套需要的智能电网和运行体系,因地制宜推进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新材料产业是低碳高新产业的基础性组成部分,重点发展新能源材料行业,不断提升新材料的技术创新力度。新能源汽车产业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包括动力电池、驱动电池和电子控制领域不断推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应用发展产业化,激励燃料电池汽车前沿技术研发,促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不断发展。2.低碳金融市场。主要包括低碳产业投融资市场和以碳信用为基础产品的碳金融市场。我国低碳间接投融资市场主要以商业银行的低碳信贷为主,而低碳资本市场目前正在完善,主要包括主板市场、低碳创业板市场和低碳债券市场。碳金融市场即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未来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碳信用额及衍生品为主要内容的碳金融市场,在国际上主要分为项目市场和配额市场。我国碳市场主要由项目市场构成,是清洁发展机制市场的主要卖方国家,由于没有全国性配额减排体系,目前尚不适宜发展强制性配额市场,因此,我国主要是初步形成了国内自愿性项目减排市场,现有的配额市场主要是区域减排试点市场,暂不包括二氧化碳排放权。国内碳交易市场近年来快速发展,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碳交易市场成立时间较短,还不完善,尚处于萌芽阶段。3.低碳财税。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加大在环保、能源和清洁产业方面的财政投入;加强政府对节能环保产品的采购支持力度;进行环保、节能减排和资源回收利用等税收政策改革和税收优惠;对节能减排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给予补贴。随着相关政策的积极开展,我国环保事业快速发展,自2008年以来,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不断下降,并且保持继续下降的趋势,投资总额从2010年的6654.2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7114亿元,增长了6.91%,在节能减排方面,2012年我国的万元GDP能耗为0.77吨标准煤/万元,比2010年下降了5.39%,绿色创新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瑞士、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绿色创新能力还有很大差距。1990年~2005年,我国产业生产能耗下降了近50%。从2006年起,政府加快对落后生产力的改造,重点实现钢铁、能源、建材等落后产能的淘汰,“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了19.06%,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12.45%和14.25%;我国GDP平均增速11.2%,而能源增加只有6.6%,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1.04下降到0.59;与2005年相比,2010年电力行业,200兆瓦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的比例由47%上升到71%,在钢铁行业中1千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炉比重由21%上升到52%,建材行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比重也大幅增加,由最初的39%提升到81%。按现价计算,六大高耗能产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从2007年的34.14%下降到2011年的33.78%;2010年~2012年间,六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增速持续低于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速。2008年,世界自然基金在我国正式展开“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和保定在低碳技术、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等方面探寻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成为首批低碳试点城市,总结推广成功的可行经验向全国推广。在上海和保定的带动下,日照、武汉、德州以及福建等都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建立了各自的低碳发展模式,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光伏电池组件和风机制造国,按BP的统计,2012年我国风电和光伏累计装机规模分别达到世界的26.5%和8.3%,分别居第一位和第三位。其中,光伏新增装机容量仅低于德国。2015年除4个直辖市,大部分低碳试点城市(28个)的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节能目标高于所在省份,占32个城市的87.5%。

(二)面临的挑战1.能源结构有待优化。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化石燃料为基础,这造成我国的能源供给一直是高碳状态,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经济也不可避免的具有高碳排放的特征。据近年数据,我国原煤产量占能源总量的81%,原油产量占能源总量的10%左右,天然气占4%以上,核电、水电及其他能源发电占4%。这种生产结构,导致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煤炭占消费总量的72%,石油占20%,天然气占4%,核电、水电及其他发电不到4%。我国经济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仍然靠高碳能源所驱动,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基于我国能源结构主要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现实,决定了工业生产的高碳特征。这就必然加重我国经济的高碳倾向,对低碳能源技术的发展和环境的污染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目前,我国的技术系统也主要都是基于高碳排放的,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低碳经济转型必然是缓慢的过程。要实现低碳经济转型,必须不断实现技术与制度的创新,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在新的工业革命中获得收益。但是,由于技术和制度体系还不完善,还不能在短时间内满足低碳经济转型的需要,而且迅速转入低碳经济模式也不现实,固有的技术和制度还需在一定程度上按照高碳模式进行,即所谓的“碳锁定”状态,造成我国能源结构在高碳锁定的路径上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2.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过于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钢铁、有色、建材、化工和能源等高耗能行业发展过热,造成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而低能耗的一、三产业仍然相对滞后,产业整体能效低于世界先进水平。旧有的技术、设备和资源利用率不足以满足低碳转型的需要。此外,一些利益集团的各种阻挠和地方保护主义,致使一些落后的高碳生产企业等落后产能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转变和淘汰。上述情况就决定了在现有的产业结构模式下提高能源效率还有较长的时间。3.低碳技术不足。我国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最大制约是整体技术水平落后,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储备不足。能源和工业低碳技术水平落后,整体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不足,相关的硬件设备制造能力差,整个产业体系与世界领先水平有较大差距,无法支撑经济转型。发达国家在技术转让和资金扶持方面的努力未按照相关规定落实,我国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主要还得从国际市场买进,而且存在付出高额的资金后获得的还是落后的节能技术的情况。发达国家在技术上设置的一些认为的障碍和垄断必然延缓低碳技术转型,并造成了高额的经济负担和增加经济转型成本。4.消费模式和习惯亟待改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带来了高碳经济生活方式,一些人对高碳生活的片面理解与追求,造成了大量高碳能源的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形成以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为主的消费模式和习惯。低碳经济的发展应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动社会民众配合,利用政策约束力对高碳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激励,从消费角度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可对低碳生产形成激励,从而加快整个社会低碳转型。

二、低碳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体系不完整1.低碳财税政策。我国未征收碳税,也没有环境税和气候变化税等针对碳排放的税种,而国际上有碳税、能源调节税和气候变化税。目前,我国主要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就是资源税和燃油消费税。与节能减排相关的税收优惠主要有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优惠,分别针对一些资源综合利用的产品、废旧物资回收、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节能环保生产、节能减排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等。另外,还实施进口环节税收,降低和减免资源类产品和部分环保设备进口关税,促进环保设备的使用。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相关的收费政策主要有两种,即排污费和矿产资源补偿费。2.低碳采购政策有待深化。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出台了《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要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进行政府采购时,优先采购清单中所列的环保产品。国务院颁布《建立节能产品强制性政府采购制度的通知》规定,各级政府进行政府采购时,在产品达到采购要求的前提条件下,优先采购节能产品,对部分节能效果显著和性能高的产品,实施强制性采购。但是,相关政策缺乏约束力,无法起到有效的减排作用;针对节能建筑、节能服务、可再生能源生产的优惠不足,激励不够造成优惠政策效果降低,政府低碳采购规模与政府机构节能需求未能同步增长,造成示范效果力度不够,对低碳环保高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远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财政补贴等投入机制不健全,绩效不高。3.低碳金融政策。我国低碳金融政策还在尝试阶段,投融资市场受低碳产业发展影响,而碳排放权市场政策则主要针对项目市场,相关体制不健全,还未建立相关的配额市场。我国尚未建立全国性配额市场,也没有形成自愿性配额市场,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强制减排。配额市场目前正在前期试点阶段。国家环保总局出台《关于“推动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及排放权交易政策实施的研究项目”示范工作的通知》,在山东、山西、江苏等7个城市,开展二氧化硫排放权限额与交易试点工作。目前,国家对减排工作高度重视,但缺乏相应的低碳立法体系,导致现行的排污权与已有的政策法规相矛盾,排污收费、排污许可证等并行使用,缺乏统一标准造成矛盾和地区控制效果不均衡,碳排放权、二氧化硫排放权等环境标的检测准确度不高,在产权不明确的基础下不能满足对污染源的自动监控要求,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不健全,造成缺乏充分的市场信息和规范交易,无法形成竞争价格,就必然要面对建立减排长效机制的挑战。4.低碳产业政策。我国低碳产业政策分为机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目前,政策还不够具体和系统化,缺乏可操作性,且相关财政政策、金融市场政策和产业政策匹配程度不够。《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节能、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可再生能源法》标志着我国可再生能源进入了新的阶段,随后《节约能源法》的公布,初步形成了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明确将资源节约作为基本国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低碳产业的发展。低碳产业发展有赖于根本性的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和组织创新等相匹配,由于相关投入研发不够,我国相关创新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低碳产业发展。

(二)政府和市场定位不明确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政府政策调控和市场自由竞争的关系,充分考虑政府、企业、消费者在其中的影响。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竞争,一个地区的低碳发展就不可避免的会给附近区域带来有利和有害的影响。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低碳经济会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增加企业的成本,企业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投入大量的资本去实现低碳转型,造成企业利润的减少,甚至还有可能破产清算。因此,一些以传统模式发展的企业客观上存在抵制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低碳经济发展并不能马上满足市场要求,且存在成本高,效能低的问题,并且缺乏相关的配套,需要依靠政府扶持和市场保护,致使消费者在一段时间内不能享受到低碳经济所带来的好处,无法普遍接受,在传统经济锁定作用下,对低碳发展的积极性也不高。考虑到上述情况,需要考虑经济外部性,处理好相当利益方之间的关系;需要政府政策协调和市场激励,给企业足够的时间去缓解压力和降低成本;引导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的同时,不断完善和降低低碳产品的配套与成本,普及推广低碳所带来的好处。

(三)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我国目前实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采取分权治理,形成分权与垂直的管理体制融合交织。低碳经济政策由中央政府制定,但具体的执行要靠地方政府、企业和消费者行为选择,如果中央政府制定的低碳政策是带有强制性,那么地方政府就会形成新的、统一的政策框架,但这未必能很好的满足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由于地方政府官员工作年限和升迁等因素,会弱化关于低碳经济相关政策的强制性和权威性。考虑到低碳经济转型所产生的效益是长期过程,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会给地方带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和影响就业,甚至带来新的社会问题,而这些会影响到当地官员的升迁和政绩,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性。

(四)制度制约1.传统政绩考核制度。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刺激了地方政府大力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增长行为,形成了地方固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碳锁定效应的形成。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经济由原有的单纯看重GDP增长的经济模式转向更加完善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指标,要求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职责要求,设置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的考核指标,把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社会和谐进步、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消化产能过剩等进行考核。如果不能加大强制力度打破固有的制度模式,在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权衡中,地方政府将一如既往的注重短期和局部利益,结果必然造成经济体制仍然按照原有的模式以高能耗、高污染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从而必然导致经济政策战略落空。2.区域合作机制。相关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特殊性和政府间发展的合作机制还不完善,造成邻近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互相制约,从而造成经济福利损失。区域经济受到地理位置、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阶段性影响,这就必然要求低碳政策制定在不同区域之间不能形成统一的低碳发展标准,必须根据客观情况,结合地方经济实际,同时低碳经济发展的外部性利益存在成本与收益的结构性差异,必然会造成不同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差异性,特别是当经济发展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和政府时,如果没有合理的经济和政治激励,缺乏相应的惩戒,当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和政府地方政绩时,会将发展固有的地方经济,低碳经济发展作为优先选择,除非有地方率先发展,否则造成都不发展低碳经济的不利局面,造成低碳经济政策很难在横向层面的地方政府间真正实施。

三、对策建议

(一)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定位应把公共资源充分纳入公共管理范畴,运用政府调控手段与市场经济手段相结合,克服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无效率”、解决环境外部不经济性问题上的“失灵”。应根据我国的经济现状和地区发展特殊性,积极建立合理的规范经济主体的法律规范,分别规定地方政府、企业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作出科学的低碳经济规划,制定激励性和惩罚性的宏观政策制度,明确相关的标准、措施,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综合决策体制,开展低碳教育、培训及宣传活动,用政策、经济等多种手段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公民进行建设低碳经济型社会的活动,促进产业低碳化进程,支持技术创新,对低碳的相关理论、科学技术的研究,推广相关高新技术、新能源开发技术等,引导和监督市场行为向着建设低碳型社会和可持续的目标发展。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还需完善资源的高效利用,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产业发展所需的政策保障及激励措施,促进低碳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建立,为发展低碳经济搭建信息平台,进行发展状况监督、规范、引导,保障系统为地方政府、企业、消费者提供相关的技术、经济、政策、方法等信息服务,促进相关的低碳资源高效利用和开发等国际交流和协作。

(二)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用新的生产、消费模式替代原有的模式,意味着不同行为主体会因原有的模式不同而在低碳模式转型中产生不同的经济效应,面对不同的风险和收益。在制度和政策体系中,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应充分体现低碳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发展模式;低碳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应包括碳基金,为促进低碳生产、中和、捕获等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商业化提供支持;政府的激励与约束应包括对企业的低碳生产、低碳技术应用行为、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行为提供补偿,同时,对“三高”的消费行为进行惩罚。应制定合理的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结合、企业与消费共同参与、地区协调发展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

(三)完善低碳制度设计低碳经济制度的设计要考虑政府、企业与消费者三者内部和之间的行为选择,需要三者充分合作。政府政策的执行应具有强制性、约束性和激励性,以经济发展战略为出发点,在国家产业政策层面给予低碳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与消费更多的经济政策激励,给予“三高”产业更多的经济制裁措施,双管齐下为低碳产业的发展创造机会和赢得市场空间。加大资金投入,降低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成本,促进技术进步。根据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结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实际,重新构建新的政府政绩考评机制,考虑低碳经济和自然环境保护等相关指标。依照国际通用的碳源-碳汇平衡规则构建以市场机制为主体的碳汇市场,建立相关碳排放量交易机制和降低低碳产品地区间的准入门槛,建立绿色通道,各地区创造低碳生态效益的同时,分配出合理的份额对生态保护进行补偿,以保证各省的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建立完善包括经济补偿制度和伦理体系等的生产和消费机制,对生产低碳产品的给予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对消费者使用低碳产品的给予经济政策鼓励,使企业和消费者自觉参与到低碳经济发展中。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08).

[2]Dales,J.H.Pollution,prop-erty&prices[M].Toronto:UniversityofTorontopress,1968:158.

[3]薛睿.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1.

[4]中山大学法学院课题组.论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5]宋园园.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1.

[6]罗超.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和政策措施———以日本低碳经济的经验为借鉴[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2.

[7]杜帅.对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时代财富,2013(04).

[8]杜飞轮.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9(02).

[9]孙丽丽.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10]李东卫.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J].中国发展,2010(02).

[1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0-10-28.

[12]可再生能源长足发展的30年[N].国家电网报,2008-12-19.

[13]卢晓彤.中国低碳产业发展路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14]Douglas,C.NorthandRobertP.Thomas,TheRiseofthewesternworld[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3.

[15]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2008(03).

[16]张平.“结构性”减速下的中国宏观政策和制度机制选择[J].经济学动态,2012(10).

[17]李晓华.低碳发展的产业结构政策研究[J].中外能源,2015(01).

[18]曹霞,于娟.绿色低碳视角下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