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老人消费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9-11 21:58:11
老人消费论文

老人消费论文第1篇

1.人口老龄化影响消费的作用机制

由于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的提出,人口年龄结构尤其是人口老龄化逐渐被引入到消费领域,而随着消费理论的发展,许多专家学者则研究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影响。

1.1直接作用

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影响了老年人的消费水平,由于老年人的收入水平较低,直接制约了其消费能力。中国老年人的人均收入远远小于全国人均收入,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收入水平越来越低,与平均水平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老年人所特有的消费习惯也会直接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由于老年人的年龄限制,大多数老年人更多的关注商品的实用性和消费的合理性,并不会去追求名牌和时尚。同时老年人的闲暇时间过多,他们有时间和经历去找出最实惠的商品进行消费,很少会有冲动性的购买行为。同时,其会更注重养生,在消费过程中,会更偏向与医疗保健类的消费品消费。

1.2间接作用

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储蓄,进而影响资本积累。根据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得知,老年人的消费来源多依靠中年时期的储蓄,而并没有收入来源,因此会减少储蓄的积累。这就会增加社会总体的储蓄,进而增加资本积累。人口老龄化影响储蓄,进而间接影响了社会消费,影响消费水平。由于人口老龄化,就会减少劳动力的供给,同时,专门照顾老年人的劳动力需求有所增加,因此当前劳动力共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人力资源储备减少。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劳动力供给下降趋势越来越明显,进而会减少家庭收入,减少经济发展速度,间接对居民消费造成影响。人口老龄化还会影响长期产出水平,从而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资本和劳动力能够制约经济增长,而人口老龄化就会影响到资本和劳动力这两个因素,从而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在“十二五”期间,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变,人口老龄化会关系到社会资本积累能力和劳动力的质量,进而就会影响我国经济的长期产出。除此之外,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口增多,社会赡养负担就会增大,老年人福利财政支出增多,就会减少社会可用资金,制约经济结构升级。

2.人口老龄化下的消费结构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峻,同时也面临居民消费低迷的现象。通过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和居民消费现状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老年人对于食物、衣着等生存资料消费并没有过多要求,而对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等发展资料消费有更多的需求,因此说,我国人口老龄化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与文教娱医疗保险、交通通信、居住消费占总消费比重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老年人闲暇时间多,生活压力小,并有一定的收入保障,他们因此就有能力文教娱乐消费,其更关注养生,会增加医疗保健品的消费。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下居民消费增长空间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老年人的收入有了一定的保障,在当前现代社会消费观念的影响下,就会向“既储蓄又消费”的观念转变,老年人越来越注重消费质量,追求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老年人的消费观念提升有利于提高居民整体消费水平,扩大我国的消费市场。其次,还有利于发展老龄产业市场。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规模巨大,老年人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商机,可以发展老年人专用品市场、老年人家政服务市场、老年人闲暇娱乐市场等等,让老年人消费更加追求消费质量、消费的舒适、方便和保健,扩大老龄产业市场。

三、促进人口老龄化与消费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加快建立为老服务体系,增加社会福利支出

当前,应该增加养老金支出和老年社会福利费用支出,只有这样,才会促进人口老龄化与消费储蓄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现象加剧,无自理能力的老人也越来越多,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就是很大的负担,对于家庭其他成员来说,轻者会影响工作,重者则会无法继续工作造成家庭经济收入的降低,间接影响国民财富的增加。因此,要积极采取措施,完善为老服务体系,共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加快老年产业的发展,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

老年产业涉及一二三产业多个领域,不仅能够对当前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多种需求。发展老年产业,要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和老年人的需求特点,以及他们的实际消费水平。这就首先要发展老年人迫切需要的养老服务产业,例如老年社区服务业、老年日常生活用品产业、老年旅游业等等,通过这些产业的日渐成熟,来带动其他老年产业,全面启动老年产业的发展,这不仅是提高居民消费的有效措施,也是满足老年人消费需求的有效手段。

四、结语

老人消费论文第2篇

关键词:老龄化;医疗消费;就诊决策;医疗支出

Abstract:ThispapermakesafieldsurveyofJiangsuprovincewheretheagingextentishighandanalysesthemedicalconsumptionoftheoldpeopleintheruralareaontheTwopartModel.Theresultshowsthatthephysiologicalfeaturesanddiseasemodesofoldpeoplemakethemfacewithmorehealthrisksandneedmoremedicalconsumption.Also,theindividualandfamilysituations,income,health,theseverityofillnessesandthequalityofmedicalservicehavedecisiveinfluencesupontheoldpeople’smedicalconsumptionintheruralarea.

Keywords:aging;medicalconsumption;decisiontoseeadoctor;medicalcareexpenditure

一、研究背景

目前,中国老龄化速度居世界首位,伴随着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庞大和老龄化速度快速提高,社会在养老保障、老人福利设施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江苏是全国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省份之一,根据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2006年,全国老年人口抚养比①为12.72%,江苏省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4.95%,名列全国第4,其中,农村老年抚养比达到17.83%,高出城市6.16%。农村老龄化速度快于城镇的原因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转移的主要对象是年轻人,农村和城市的年龄结构也因此发生了变化。20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的概念,强调人在进入老年阶段后应继续保持健康的身体状况。因此,在老龄化的背景下探讨农村老龄人口这一特殊群体医疗服务的消费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文献对老年人健康状况和医疗服务利用的研究主要是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医疗消费和就医状况的分析,顾大男基于1998年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高龄老人患病能否得到及时医治的状况,结果表明农村高龄老人不能得到及时医治的比例略高于城镇[1];任远初步探索了老龄消费市场的特征,提出老龄人口由于生理衰老形成了以“护理服务”、“护理商品”和“护理设施”消费为主的老衰老龄市场[2]。然而,现有相关文献大多仍主要集中于对城市老年人医疗需求和医疗服务利用的研究[3-5],缺乏对江苏省这一老龄化水平较高的地区的分析,对江苏省老年人医疗与健康相关问题的研究仅见于黄润龙等,他们对江苏省高龄老人健康状况的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高龄老人的婚姻、家庭、性格和精神需求、生活自理能力、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及健康状态等问题[6]。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江苏省农村老年人医疗消费的特征,构建两部模型对农村老年人医疗消费行为进行实证分析,探讨老年人就诊决策与医疗支出的影响因素,为政府应对农村老龄化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决策提供依据。

二、农村老年人医疗消费的特征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7年11月对江苏省北部5市(每市各选择一县:新沂、东海、涟水、泗洪和响水)农村居民(包括年轻人样本和老年人样本)健康状况及医疗消费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农村居民的个人和家庭特征、社会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医疗消费情况、参加合作医疗的情况等。调查实行面对面询问填写调查表的形式,样本兼顾了各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户收入水平和居民年龄结构等,最后获得985个农村居民有效样本,其中,18~59岁的年轻人样本为803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样本为182个。本文采用了老年人样本进行研究,总结了调查地区农村老年人医疗消费的特征:

1.老年人健康状况较年轻人更差,慢性病发病率较高

居民对医疗服务的消费来源于对自己健康状况的改善或保持,这是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而制定相关医疗卫生服务公共政策的出发点。调查结果显示(表1),农村老年人自我评价健康状况为一般的比例最多,约占总样本的38%,自我评价差和良好的比例相当,自我评价健康状况非常好的比例最少,仅占8.24%。老年人样本和年轻人样本相比,年轻人自评健康状况差的比例比老年人低18.4%,而自评健康状况为良好和非常好的比例均明显比老年人的高。从有无慢性病指标来看,老年人样本有慢性病的比例占40.11%,远远高于年轻人,而且,老人所患慢性病病种主要是慢性疼痛、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和糖尿病4种。

2.老年人患病的概率高,但因经济困难应就诊未就诊的可能性也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一年里,有86.26%的老年人生过病,但在患病的样本中,只有87.90%的老年人前往诊所或医院就诊,有12.1%的样本应就诊未就诊;在就诊的样本中,看门诊的比例占到85.51%,住院的比例占14.49%。然而,年轻人患病的概率略低于老年人,进一步分析显示,老年人应就诊未就诊的原因大多是经济困难,占各种原因的57.14%。

3.老年人医疗支出较高,但收入水平较低,疾病经济负担更为严重

调查样本的老年人在过去一年的医疗支出均值为1361.66元,高出年轻人403.15元。然而,调查样本的老年人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819.4元,比年轻人家庭人均纯收入低603.63元。这说明,老年人的疾病经济负担更为严重,他们会将更多的钱用于看病就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老年人生理机能逐渐发生衰退,患病的概率较高,具有较高的医疗服务需要,但由于老年阶段收入较低,面临更为严重的疾病经济负担,因此,老年人群因为经济因素导致的应就诊未就诊的问题更为突出。

三、老年人口医疗消费的影响因素

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消费特征以及医疗产品自身的特征,本文将影响老年人医疗消费的因素分为以下几类:

1.个人和家庭特征

影响医疗服务需求的个人和家庭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和家庭人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男性的预期寿命均低于女性,这可能是生理因素决定,也可能是男性在年轻的时候对身体的折旧更大;生老病死的生理规律决定了个体随着年龄的增大将需要更多的医疗服务,年龄程度不同,对医疗服务的消费也可能会存在差异;受教育程度也可能对医疗消费有潜在的影响,越是受过较好教育的人越有预防和就诊的意识,他们生病带来的机会成本更高,同时,受过较好教育的人可能已经具备更好的自我护理能力而拥有良好的身体状态,因此相对减少了他们患病后的医疗服务支出;单身的老年人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状况从而影响到医疗消费;另外,文献研究表明,家庭人数也是医疗服务消费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人数多的家庭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关怀和照顾更多,有利于老年人优良健康状态的保持,减少医疗消费。

2.健康状况与疾病特征

老年人医疗消费这一购买行为来源于对医疗产品或服务的需要,其功能在于延长寿命、恢复和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因此,健康状况与疾病特征是影响医疗消费的重要因素。老年人首先感知到的健康问题决定他是否进入医疗服务市场,本文采用自评健康状况、慢性病史和疾病严重程度3个变量反映老年人对自己是否需要消费医疗服务的感知。健康状况差或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平时可能会更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更注重医疗服务方面的消费,慢性病患者会长期服用相关药物,疾病的严重程度反映了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强度,所患疾病不严重时,老年人可能觉得没有必要就诊,当感知到疾病越严重时,他们就诊的可能性越高。

3.经济因素

影响医疗消费的重要变量还包括经济因素,例如,收入、价格和是否参加合作医疗等。收入增加意味着支付能力提高,这将促进居民医疗服务消费。大量研究表明,医疗产品是一种正常商品,医疗品价格的下降会促进人们对医疗品的消费。医疗保险与医疗服务需求之间的联系主要依靠医疗服务价格的变化来实现,因此,要获得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作用的相关信息,关键取决于医疗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老年医疗保险是一种疾病经济风险分摊的形式,这种第三方支付的特征间接地降低了老年人支付的医疗服务价格,当前在中国农村实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具有这样的功能。

4.生活方式

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8项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吸烟、饮酒、滥用药物、体育活动少、高热量和多盐、轻信巫医、社会适应不良和破坏生物节律。吸烟会导致癌症、冠心病、肺病等疾病,目前,烟草的使用是世界死亡增长最快的原因之一;过度饮酒对人体肝脏和脑神经的危害最大,导致肝病、心脑血管疾病。

5.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

老年人的身体活动能力远不如年轻人,因此,前往医疗机构就诊的方便程度也是影响他们是否就诊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医疗支出来测度的医疗消费,其内涵不仅包括数量,也暗含了质量,因此,考虑医疗支出的决定因素时应加入医疗服务质量因素。治疗效果或许是医疗服务质量的最直接的指标,但难以量化,较直观的测评方法是老年人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的评价。四、农村老年人口医疗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

1.模型选择

本文选取两部模型法,采用是否就诊和医疗支出两个指标考察老年人的医疗消费行为,其依据主要在于医疗支出有别于其他一些变量具有特殊的分布特征。第一,在一定时期内,有相当一部分居民没有进行医疗消费,即医疗支出为零,然而,这部分零医疗支出是实际支出而并非潜在支出,因此,不能选用类似工资方程的Heckman两阶段法;第二,非零医疗支出高度有偏,这反映了如果采用线性回归将导致模型残差也不服从正态分布,不满足线性回归的基本假设。本文的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医疗支出的均值为1361.66元,标准差为4135.935,偏度系数为6.5332,峰度系数为49.6532,这说明调查样本的老年人医疗支出也呈非正态分布。由兰德实验室提供的两部模型法解决了以上问题,它将居民医疗消费行为分成两阶段,第一阶段为就诊概率模型,分析是否就诊的决策行为,公式(1)中Ii表示第i个人就诊的概率,当Ii>0时,医疗支出为正,Xi为第i个个体的特征变量。第二个阶段为医疗支出模型,分析医疗支出水平的决定因素,公式(2)中MEDi为第i个人的医疗支出,第二阶段的方程只有在第i个人就诊的条件下才成立[7]。

Ⅰ:Ii=Xi+βlE1i,E1i~N(0,1)(1)

Ⅱ:1nMEDi=Xiβ2+ε2i,ε2i~N(0,σ2)(2)

模型的第二阶段将医疗支出取对数,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医疗支出的非正态分布。对本调查老年人医疗支出取对数后进行正态性检验,偏度系数为0.022,峰度系数为2.37,卡方值为3.93,相伴概率p值为0.1404,这说明取对数后的医疗支出已服从正态分布。

2.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两部模型和江苏省农村老年人的调查数据,构建了就诊概率模型和医疗支出模型,模型回归结果如表2。就诊概率模型为probit模型,因变量设定为是否前往医疗机构就诊(是=1,否=0);医疗支出模型为对数线性模型,因变量为医疗支出的对数。

首先看就诊概率模型,模型通过了联合性检验,回归总体是显著的。变量“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人数”、“家庭人均纯收入”、“是否参加合作医疗”和“疾病的严重程度”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是影响江苏省农村老年人就诊决策的主要因素。女性就诊的概率高,这可能是因为老年人中女性患病的概率更高,也有可能是在女性和男性老年人都患病的情况下,女性更注意对疾病风险的规避而寻求医疗消费。变量“受教育年限”的系数符号为负,说明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就诊的概率较高,这可能是因为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本身身体状况更差,更容易生病就诊。家庭人数与就诊概率呈负相关,这说明家庭规模越大,可以降低老年人就诊的概率,这可能是因为家庭人数多的老年人身体更健康,生病后得到子女的照顾也充分,因而同等情况下比家庭人数少的老年人就诊的可能性更小。变量“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系数为正,说明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经济水平的提高可能会促进老年人医疗消费,通过计算弹性值,老年人就诊概率的收入弹性为0.033,说明当老年人家庭人均纯收入提高1%,就诊概率提高0.033%。“是否参加合作医疗”也是影响老年人就诊决策的主要因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医疗费用实行分段按比例报销,这相当于降低了老年人医疗消费的价格,因而能促进老年人就诊的概率。本文将全部样本疾病的严重程度分为4类:没生病、轻微、一般和严重,回归结果显示,疾病的严重程度是老年人就诊的主要影响因素,所患疾病越严重,老年人就诊的概率越高。另外,变量“年龄”、“单身”、“医疗服务价格”、“健康状况”、“慢性病”、“吸烟”、“饮酒”和“交通时间”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不是影响老年人就诊决策的主要因素。

模型二医疗支出模型也通过了联合性检验,回归总体是显著的。布罗施—帕甘(Breusch-Pagan)检验结果为卡方值0.10,相伴概率为0.7473,表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方差膨胀系数(VIF)均值为1.99,最大值为4.72,表明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总的来说,“教育年限”、“健康状况”、“疾病严重程度”和“医疗服务质量”是老年人医疗支出的决定因素。老年人受教育年限与医疗支出呈正相关,说明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在医疗产品或服务上的支出越多;老年人健康状况越差,医疗支出越高;所患疾病越严重,医疗支出越多;医疗服务质量越高,医疗支出也越高。其他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不是老年人医疗支出的决定因素。从符号上看,男性的医疗支出比女性更高;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医疗支出越高;单身的老年人医疗支出更高;家庭人数越多,家庭中老年人的医疗支出越低;家庭人均纯收入越高,家庭中老年人医疗支出越低,可能的解释是收入增加带来的健康效应使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更为优良,因而医疗支出更低,这在封进等的研究中已得到证明[8],她将收入水平对医疗支出的影响分为两种效应:一是直接效应,即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居民对健康的需求增加,因而医疗支出水平更高,二是间接效应(健康效应),即通常收入较低的人健康状况较差,出于对风险的规避,医疗支出较高。本文的结果证明了在本次调查中,收入水平对医疗支出的作用表现为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即收入水平的提高改善了居民的健康状况,使得医疗支出较低。医疗服务价格对老年人医疗支出的价格弹性为-0.2094,表明当医疗服务价格降低时,会促进老年人对医疗品的消费,医疗支出增加。老年人参加合作医疗会增加老年人的医疗支出,这是因为虽然合作医疗降低了医疗服务的价格,但促进了对医疗服务数量的消费而导致医疗支出较高。另外,吸烟的老年人医疗支出更低,饮酒的老年人医疗支出更高;老年人到服务态度较好的医疗机构就诊,其医疗支出也较高。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带来了一系列的老年人问题。江苏省是全国率先进入老年社会的地区之一,目前的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龄化水平也较高,因此,研究江苏省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医疗消费问题具有代表性,本文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和政策含义:

第一,与其他年龄群体相比,老年人特有的生理特征和疾病模式决定了老年人群面临更大的健康风险,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更差,患慢性病的概率更高,更注重医疗和服务方面的消费。但由于老年人收入水平较低,因经济困难应诊而未诊的可能性也较年轻人更高,疾病经济负担更为严重。本文认为,对于社会来讲,老年人问题的本质不是人口老龄化本身,而是对社会养老保障、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老年人福利等制度的挑战。

第二,一般来说,受传统的思想观念影响,老年人更希望自己儿孙满堂、人丁兴旺,亲情对老年人良好健康状况(包括生理、心理和精神)的保持有积极作用。实证分析表明,家庭规模大有利于减少老年人对医疗的消费,医疗支出也较低。如果我们能为老人提供一个温暖的家庭氛围,为独居的老人提供家庭式集体生活的福利院,使老年人感受到家的温暖,是社会应对老龄化过程中减少老年人医疗消费的一个有效手段。目前,政府对老年人救助的供养方式一般分为家庭供养和集体供养,本文的结论为集体供养提供了一个科学依据。

第三,收入水平的提高会使老年人更倾向于规避疾病风险,导致就诊概率增加,但由于收入带来的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而导致经济状况好的老年人健康状况更好,具有更低的医疗支出。因此,相应的政策含义是通过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利用,这样可以降低医疗支出,节约社会医疗资源,有效地控制社会医疗卫生费用。

第四,控制医疗服务价格可以促进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利用,使经济困难应就诊而不能就诊的老年人能进入医疗市场就医,使他们获得充分的治疗。目前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就是通过降低医疗服务价格,给予居民补贴,促进了老年人医疗服务的利用。

第五,实证分析也表明,医疗服务质量也是影响医疗支出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验证了医疗支出本身已包含医疗服务质量这一要素,为我们以后研究医疗支出的决定因素时需要考虑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顾大男.中国高龄老人就医及时性状况研究[J].人口学刊,2002(3):54-60.

[2]任远.老龄消费市场初探[J].市场与人口分析,1995(3):46-49.

[3]孙明艳,刘纯艳.关于城市社区老年人日常医疗消费的调查与分析[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5(1):30-32.

[4]赵君兰,王小平,王静.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就医方式调查报告[J].河北医药,2003(7):531-532.

[5]陈卫民.城市高龄老人的照护资源与照护供给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4(S1):117-120.

[6]黄润龙,鲍思顿,牛飚.江苏省高龄老人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1999(5):57-62.

老人消费论文第3篇

关键词:老龄化;医疗消费;就诊决策;医疗支出

Abstract:ThispapermakesafieldsurveyofJiangsuprovincewheretheagingextentishighandanalysesthemedicalconsumptionoftheoldpeopleintheruralareaontheTwopartModel.Theresultshowsthatthephysiologicalfeaturesanddiseasemodesofoldpeoplemakethemfacewithmorehealthrisksandneedmoremedicalconsumption.Also,theindividualandfamilysituations,income,health,theseverityofillnessesandthequalityofmedicalservicehavedecisiveinfluencesupontheoldpeople’smedicalconsumptionintheruralarea.

Keywords:aging;medicalconsumption;decisiontoseeadoctor;medicalcareexpenditure

一、研究背景

目前,中国老龄化速度居世界首位,伴随着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庞大和老龄化速度快速提高,社会在养老保障、老人福利设施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江苏是全国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省份之一,根据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2006年,全国老年人口抚养比①为12.72%,江苏省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4.95%,名列全国第4,其中,农村老年抚养比达到17.83%,高出城市6.16%。农村老龄化速度快于城镇的原因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转移的主要对象是年轻人,农村和城市的年龄结构也因此发生了变化。20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的概念,强调人在进入老年阶段后应继续保持健康的身体状况。因此,在老龄化的背景下探讨农村老龄人口这一特殊群体医疗服务的消费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文献对老年人健康状况和医疗服务利用的研究主要是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医疗消费和就医状况的分析,顾大男基于1998年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高龄老人患病能否得到及时医治的状况,结果表明农村高龄老人不能得到及时医治的比例略高于城镇[1];任远初步探索了老龄消费市场的特征,提出老龄人口由于生理衰老形成了以“护理服务”、“护理商品”和“护理设施”消费为主的老衰老龄市场[2]。然而,现有相关文献大多仍主要集中于对城市老年人医疗需求和医疗服务利用的研究[3-5],缺乏对江苏省这一老龄化水平较高的地区的分析,对江苏省老年人医疗与健康相关问题的研究仅见于黄润龙等,他们对江苏省高龄老人健康状况的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高龄老人的婚姻、家庭、性格和精神需求、生活自理能力、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及健康状态等问题[6]。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江苏省农村老年人医疗消费的特征,构建两部模型对农村老年人医疗消费行为进行实证分析,探讨老年人就诊决策与医疗支出的影响因素,为政府应对农村老龄化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决策提供依据。

二、农村老年人医疗消费的特征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7年11月对江苏省北部5市(每市各选择一县:新沂、东海、涟水、泗洪和响水)农村居民(包括年轻人样本和老年人样本)健康状况及医疗消费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农村居民的个人和家庭特征、社会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医疗消费情况、参加合作医疗的情况等。调查实行面对面询问填写调查表的形式,样本兼顾了各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户收入水平和居民年龄结构等,最后获得985个农村居民有效样本,其中,18~59岁的年轻人样本为803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样本为182个。本文采用了老年人样本进行研究,总结了调查地区农村老年人医疗消费的特征:

1.老年人健康状况较年轻人更差,慢性病发病率较高

居民对医疗服务的消费来源于对自己健康状况的改善或保持,这是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而制定相关医疗卫生服务公共政策的出发点。调查结果显示(表1),农村老年人自我评价健康状况为一般的比例最多,约占总样本的38%,自我评价差和良好的比例相当,自我评价健康状况非常好的比例最少,仅占8.24%。老年人样本和年轻人样本相比,年轻人自评健康状况差的比例比老年人低18.4%,而自评健康状况为良好和非常好的比例均明显比老年人的高。从有无慢性病指标来看,老年人样本有慢性病的比例占40.11%,远远高于年轻人,而且,老人所患慢性病病种主要是慢性疼痛、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和糖尿病4种。

2.老年人患病的概率高,但因经济困难应就诊未就诊的可能性也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一年里,有86.26%的老年人生过病,但在患病的样本中,只有87.90%的老年人前往诊所或医院就诊,有12.1%的样本应就诊未就诊;在就诊的样本中,看门诊的比例占到85.51%,住院的比例占14.49%。然而,年轻人患病的概率略低于老年人,进一步分析显示,老年人应就诊未就诊的原因大多是经济困难,占各种原因的57.14%。

3.老年人医疗支出较高,但收入水平较低,疾病经济负担更为严重

调查样本的老年人在过去一年的医疗支出均值为1361.66元,高出年轻人403.15元。然而,调查样本的老年人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819.4元,比年轻人家庭人均纯收入低603.63元。这说明,老年人的疾病经济负担更为严重,他们会将更多的钱用于看病就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老年人生理机能逐渐发生衰退,患病的概率较高,具有较高的医疗服务需要,但由于老年阶段收入较低,面临更为严重的疾病经济负担,因此,老年人群因为经济因素导致的应就诊未就诊的问题更为突出。

三、老年人口医疗消费的影响因素

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消费特征以及医疗产品自身的特征,本文将影响老年人医疗消费的因素分为以下几类:

1.个人和家庭特征

影响医疗服务需求的个人和家庭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和家庭人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男性的预期寿命均低于女性,这可能是生理因素决定,也可能是男性在年轻的时候对身体的折旧更大;生老病死的生理规律决定了个体随着年龄的增大将需要更多的医疗服务,年龄程度不同,对医疗服务的消费也可能会存在差异;受教育程度也可能对医疗消费有潜在的影响,越是受过较好教育的人越有预防和就诊的意识,他们生病带来的机会成本更高,同时,受过较好教育的人可能已经具备更好的自我护理能力而拥有良好的身体状态,因此相对减少了他们患病后的医疗服务支出;单身的老年人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状况从而影响到医疗消费;另外,文献研究表明,家庭人数也是医疗服务消费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人数多的家庭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关怀和照顾更多,有利于老年人优良健康状态的保持,减少医疗消费。

2.健康状况与疾病特征

老年人医疗消费这一购买行为来源于对医疗产品或服务的需要,其功能在于延长寿命、恢复和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因此,健康状况与疾病特征是影响医疗消费的重要因素。老年人首先感知到的健康问题决定他是否进入医疗服务市场,本文采用自评健康状况、慢性病史和疾病严重程度3个变量反映老年人对自己是否需要消费医疗服务的感知。健康状况差或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平时可能会更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更注重医疗服务方面的消费,慢性病患者会长期服用相关药物,疾病的严重程度反映了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强度,所患疾病不严重时,老年人可能觉得没有必要就诊,当感知到疾病越严重时,他们就诊的可能性越高。

3.经济因素

影响医疗消费的重要变量还包括经济因素,例如,收入、价格和是否参加合作医疗等。收入增加意味着支付能力提高,这将促进居民医疗服务消费。大量研究表明,医疗产品是一种正常商品,医疗品价格的下降会促进人们对医疗品的消费。医疗保险与医疗服务需求之间的联系主要依靠医疗服务价格的变化来实现,因此,要获得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作用的相关信息,关键取决于医疗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老年医疗保险是一种疾病经济风险分摊的形式,这种第三方支付的特征间接地降低了老年人支付的医疗服务价格,当前在中国农村实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具有这样的功能。

4.生活方式

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8项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吸烟、饮酒、滥用药物、体育活动少、高热量和多盐、轻信巫医、社会适应不良和破坏生物节律。吸烟会导致癌症、冠心病、肺病等疾病,目前,烟草的使用是世界死亡增长最快的原因之一;过度饮酒对人体肝脏和脑神经的危害最大,导致肝病、心脑血管疾病。

5.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

老年人的身体活动能力远不如年轻人,因此,前往医疗机构就诊的方便程度也是影响他们是否就诊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医疗支出来测度的医疗消费,其内涵不仅包括数量,也暗含了质量,因此,考虑医疗支出的决定因素时应加入医疗服务质量因素。治疗效果或许是医疗服务质量的最直接的指标,但难以量化,较直观的测评方法是老年人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的评价。四、农村老年人口医疗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

1.模型选择

本文选取两部模型法,采用是否就诊和医疗支出两个指标考察老年人的医疗消费行为,其依据主要在于医疗支出有别于其他一些变量具有特殊的分布特征。第一,在一定时期内,有相当一部分居民没有进行医疗消费,即医疗支出为零,然而,这部分零医疗支出是实际支出而并非潜在支出,因此,不能选用类似工资方程的Heckman两阶段法;第二,非零医疗支出高度有偏,这反映了如果采用线性回归将导致模型残差也不服从正态分布,不满足线性回归的基本假设。本文的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医疗支出的均值为1361.66元,标准差为4135.935,偏度系数为6.5332,峰度系数为49.6532,这说明调查样本的老年人医疗支出也呈非正态分布。由兰德实验室提供的两部模型法解决了以上问题,它将居民医疗消费行为分成两阶段,第一阶段为就诊概率模型,分析是否就诊的决策行为,公式(1)中Ii表示第i个人就诊的概率,当Ii>0时,医疗支出为正,Xi为第i个个体的特征变量。第二个阶段为医疗支出模型,分析医疗支出水平的决定因素,公式(2)中MEDi为第i个人的医疗支出,第二阶段的方程只有在第i个人就诊的条件下才成立[7]。

Ⅰ:Ii=Xi+βlE1i,E1i~N(0,1)(1)

Ⅱ:1nMEDi=Xiβ2+ε2i,ε2i~N(0,σ2)(2)

模型的第二阶段将医疗支出取对数,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医疗支出的非正态分布。对本调查老年人医疗支出取对数后进行正态性检验,偏度系数为0.022,峰度系数为2.37,卡方值为3.93,相伴概率p值为0.1404,这说明取对数后的医疗支出已服从正态分布。

2.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两部模型和江苏省农村老年人的调查数据,构建了就诊概率模型和医疗支出模型,模型回归结果如表2。就诊概率模型为probit模型,因变量设定为是否前往医疗机构就诊(是=1,否=0);医疗支出模型为对数线性模型,因变量为医疗支出的对数。

首先看就诊概率模型,模型通过了联合性检验,回归总体是显著的。变量“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人数”、“家庭人均纯收入”、“是否参加合作医疗”和“疾病的严重程度”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是影响江苏省农村老年人就诊决策的主要因素。女性就诊的概率高,这可能是因为老年人中女性患病的概率更高,也有可能是在女性和男性老年人都患病的情况下,女性更注意对疾病风险的规避而寻求医疗消费。变量“受教育年限”的系数符号为负,说明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就诊的概率较高,这可能是因为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本身身体状况更差,更容易生病就诊。家庭人数与就诊概率呈负相关,这说明家庭规模越大,可以降低老年人就诊的概率,这可能是因为家庭人数多的老年人身体更健康,生病后得到子女的照顾也充分,因而同等情况下比家庭人数少的老年人就诊的可能性更小。变量“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系数为正,说明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经济水平的提高可能会促进老年人医疗消费,通过计算弹性值,老年人就诊概率的收入弹性为0.033,说明当老年人家庭人均纯收入提高1%,就诊概率提高0.033%。“是否参加合作医疗”也是影响老年人就诊决策的主要因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医疗费用实行分段按比例报销,这相当于降低了老年人医疗消费的价格,因而能促进老年人就诊的概率。本文将全部样本疾病的严重程度分为4类:没生病、轻微、一般和严重,回归结果显示,疾病的严重程度是老年人就诊的主要影响因素,所患疾病越严重,老年人就诊的概率越高。另外,变量“年龄”、“单身”、“医疗服务价格”、“健康状况”、“慢性病”、“吸烟”、“饮酒”和“交通时间”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不是影响老年人就诊决策的主要因素。

模型二医疗支出模型也通过了联合性检验,回归总体是显著的。布罗施—帕甘(Breusch-Pagan)检验结果为卡方值0.10,相伴概率为0.7473,表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方差膨胀系数(VIF)均值为1.99,最大值为4.72,表明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总的来说,“教育年限”、“健康状况”、“疾病严重程度”和“医疗服务质量”是老年人医疗支出的决定因素。老年人受教育年限与医疗支出呈正相关,说明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在医疗产品或服务上的支出越多;老年人健康状况越差,医疗支出越高;所患疾病越严重,医疗支出越多;医疗服务质量越高,医疗支出也越高。其他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不是老年人医疗支出的决定因素。从符号上看,男性的医疗支出比女性更高;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医疗支出越高;单身的老年人医疗支出更高;家庭人数越多,家庭中老年人的医疗支出越低;家庭人均纯收入越高,家庭中老年人医疗支出越低,可能的解释是收入增加带来的健康效应使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更为优良,因而医疗支出更低,这在封进等的研究中已得到证明[8],她将收入水平对医疗支出的影响分为两种效应:一是直接效应,即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居民对健康的需求增加,因而医疗支出水平更高,二是间接效应(健康效应),即通常收入较低的人健康状况较差,出于对风险的规避,医疗支出较高。本文的结果证明了在本次调查中,收入水平对医疗支出的作用表现为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即收入水平的提高改善了居民的健康状况,使得医疗支出较低。医疗服务价格对老年人医疗支出的价格弹性为-0.2094,表明当医疗服务价格降低时,会促进老年人对医疗品的消费,医疗支出增加。老年人参加合作医疗会增加老年人的医疗支出,这是因为虽然合作医疗降低了医疗服务的价格,但促进了对医疗服务数量的消费而导致医疗支出较高。另外,吸烟的老年人医疗支出更低,饮酒的老年人医疗支出更高;老年人到服务态度较好的医疗机构就诊,其医疗支出也较高。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带来了一系列的老年人问题。江苏省是全国率先进入老年社会的地区之一,目前的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龄化水平也较高,因此,研究江苏省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医疗消费问题具有代表性,本文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和政策含义:

第一,与其他年龄群体相比,老年人特有的生理特征和疾病模式决定了老年人群面临更大的健康风险,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更差,患慢性病的概率更高,更注重医疗和服务方面的消费。但由于老年人收入水平较低,因经济困难应诊而未诊的可能性也较年轻人更高,疾病经济负担更为严重。本文认为,对于社会来讲,老年人问题的本质不是人口老龄化本身,而是对社会养老保障、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老年人福利等制度的挑战。

第二,一般来说,受传统的思想观念影响,老年人更希望自己儿孙满堂、人丁兴旺,亲情对老年人良好健康状况(包括生理、心理和精神)的保持有积极作用。实证分析表明,家庭规模大有利于减少老年人对医疗的消费,医疗支出也较低。如果我们能为老人提供一个温暖的家庭氛围,为独居的老人提供家庭式集体生活的福利院,使老年人感受到家的温暖,是社会应对老龄化过程中减少老年人医疗消费的一个有效手段。目前,政府对老年人救助的供养方式一般分为家庭供养和集体供养,本文的结论为集体供养提供了一个科学依据。

第三,收入水平的提高会使老年人更倾向于规避疾病风险,导致就诊概率增加,但由于收入带来的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而导致经济状况好的老年人健康状况更好,具有更低的医疗支出。因此,相应的政策含义是通过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利用,这样可以降低医疗支出,节约社会医疗资源,有效地控制社会医疗卫生费用。

第四,控制医疗服务价格可以促进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利用,使经济困难应就诊而不能就诊的老年人能进入医疗市场就医,使他们获得充分的治疗。目前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就是通过降低医疗服务价格,给予居民补贴,促进了老年人医疗服务的利用。

第五,实证分析也表明,医疗服务质量也是影响医疗支出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验证了医疗支出本身已包含医疗服务质量这一要素,为我们以后研究医疗支出的决定因素时需要考虑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顾大男.中国高龄老人就医及时性状况研究[J].人口学刊,2002(3):54-60.

[2]任远.老龄消费市场初探[J].市场与人口分析,1995(3):46-49.

[3]孙明艳,刘纯艳.关于城市社区老年人日常医疗消费的调查与分析[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5(1):30-32.

[4]赵君兰,王小平,王静.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就医方式调查报告[J].河北医药,2003(7):531-532.

[5]陈卫民.城市高龄老人的照护资源与照护供给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4(S1):117-120.

[6]黄润龙,鲍思顿,牛飚.江苏省高龄老人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1999(5):57-62.

老人消费论文第4篇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3亿,约占总人口的10.2%,这标志着我国开始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的国家行列。预计到2040年,老年人口将增长到4亿多。老年人口的激增,孕育出了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然而,老年人消费市场目前仍处于原始状态,大量的企业仍未意识到这一市场的潜力和前景,造成老年人的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层次、产品的推出跟不上老年人的需求发展、产品销售方式不当等现象广泛存在。因此,深入探讨老年人消费市场的特性及营销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一、老年人消费市场的特性

1.节俭型消费。我国老年人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广州市消费者委员会2002年对广州市50岁以上离退休老人的抽样调查表明,老人月收入主要分布在500-1000元之间。同时,目前的老年人都经历过六七十年代生活,那时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非常低,在长期低工资、低消费以及中华民族节俭美德等因素影响下,老年人对自身的消费总是采取自我抑制的办法。有的老年人不仅要考虑自己的生活,还要考虑对子女的经济补贴等,用于自身的消费不多。从消费观念来看,我国老年人多数属于节俭型。

2.理智型消费。老年人具有较丰富的消费经验和知识,在购买前,特别是在购买新产品前-常常多方搜寻所需商品的信息,了解市场行情,力求对商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他们在经过权衡利弊、深思熟虑之后才做出购买决定,对不了解的商品一般不轻易购买。对于广告宣传,他们会做出慎重考虑,但一般不会轻易相信。购买商品时,挑选仔细,认真比较,很有耐心。在整个购买过程中,往往由理智来支配行动,很少发生冲动性购买。

3.稳定性消费。老年人心理惯性强,许多老年人在长期的消费生活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倾向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他们或长期惠顾某商店,或长期使用某种品牌、商标的商品。由于其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往往在购买中表现出较强的自信。他们在选购商品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喜欢凭过去的经验、体会来评价商品的优劣。在消费商品的过程中,一旦对某商品或品牌形成偏爱,就会逐渐形成固定不变的消费习惯和购买习惯,即使环境变化,也很难促使他们去消费别的品牌的商品。

4.追求商品实际效用。老年人心理稳定程度高,比较注重实际,要求商品具有明确的使用价值,其购买动机以方便、实用、安全可靠、经济实惠为主。在选购商品时较为注重商品的质量、性能、实用性,以物美价廉作为选择的标准,而不在意商品的工艺设计、外观造型、色彩、包装、装潢、整体风格、品牌及消费时尚,不喜欢过分奢华、高档昂贵、无实用价值的商品。

5.喜欢就近购买商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老年人一般体力不足,这不仅限制其消费内容,而且还影响其购买的活动范围和方式,所以老年人在购买商品时通常会以方便购买为指导思想。就距离来说,他们一般会选择靠近其居住地的商店购买,而不会进行长距离的购买;就方便性来说,他们尽可能选择老年商场、老年专卖店、老年便利店、老年专柜。

6.群体的购买效应。老年人的空闲时间很多,他们之间的人际沟通比其他群体更广泛。老年人活动中心、社区是他们主要的信息交流中心。他们平常乐于交换商品的购买信息,在决定购买之前,喜欢咨询其他同龄人的意见。在购买过程中有着群体效应,一人买,大家都买,这样才感觉真实、可靠、放心。

二、老年人消费市场的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老年人是当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殊消费群体,他们在衣、食、住、行、娱方面的需求特点和其他消费群肯定有较大差异。因此,企业在开发老年人产品时,应贴近老年人的实际生活,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注重产品的实用性、方便性和保健性。

(1)关于衣:老年人服装要满足夏透凉、冬保暖、大方实用、易穿易脱、穿着舒服的要求。同时,在款式上除了要突出庄严稳重之外,还要能表现出老年人活力的一面,在服装的品种和款式上要注意多样化,使那些想突出自己个性的老年人的愿望也能够得到满足。

(2)关于食: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老年人更加注重食物的营养成分和保健作用,因此决定了其食品须具备三个特点:①营养高、易消化;②口感好,能促食欲;③有某种保健作用,在饮食中能达到食疗食补的功效;④低糖、低脂肪、低胆固醇。

(3)关于住:社会环境的多样化、谋生竞争的激烈化和家居生活的个性化,使老年人“三代同居”、“四代同堂”的传统观念日趋向老少分居、享受自由空间的新观念转变,不少老人向往条件好、功能齐全、可全方位提供生活、休闲、饮食起居和护理服务的老年公寓。

(4)关于行:老年人对游山玩水也很有兴趣,但因为在体力、精力上与中、青年人有差别,所以对旅游服务在省力、方便、舒适方面有更特别的要求。

(5)关于文体和教育:需要适合其身体状况的文体活动形式和健身、娱乐设施、器材。老年人有接受可怡情、可增知、可养性的教育项目的学习热情,要让他们在乐趣中体会生活的美好。

老年人服务市场更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市场,它包括生活服务、教育服务、送温暖服务、保健服务、医疗服务、娱乐服务、旅游服务、咨询服务、送终服务等一系列服务。为老年人服务的商品化和市场化,是工业化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我国,老年人服务市场的发展潜力是十分巨大的。

2.价格策略。针对我国大多数老年人收入水平并不高、消费行为具有节俭型的特点,企业在经营老年人的消费品时,应以价格低廉、薄利多销作为一种重要的竞争手段。

首先,低价策略符合老年人节俭型的消费心理。其次,专门针对我国老年人消费的市场刚刚兴起,市场不成熟,待开发的市场潜力较大,低价格有利于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最后,由于我国老年人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其购买力总和是相当大的。而且随着老年人口日益增多和国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将从空间与时间上得到较好的调节,从而使老年人的购买力稳步增长。因此,老年人口的总的购买力必将越来越大,这为企业的多销提供了基础。

3.分销策略。根据老年人喜欢就近购物以及购买的群体效应等特点,企业的分销策略应以增加老年人的便利条件,尽量接近老年消费者为主线。应该想老年人之所想,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在医院、疗养院、托老所、老年活动中心、居民区等老人聚集区的附近分散开设老年用品专卖店、老年便利店或在附近的商场内开设老年人专柜。例如,开办老年人食品店、老年人服装店、老年人保健用品店等。在商店的内部,其设施应尽量减少自动化,增加休息区。店铺的服务应细致周到,要热情为老年人提供商品介绍、购物咨询,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电话预约购物等。这样做,在方便老年人顾客的同时,商家也能给自己带来稳定的顾客群。

4.广告策略。老年人的消费属于理智型消费,因此,针对老年消费者应该多选择介绍性、提示性和劝说性广告,尽量避免炫耀性、夸张性和竞争性广告,名人广告对老年消费者的影响也不大。

在广告媒体的选择上,视听广告和报刊广告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媒体,特别是视听广告(通过电视、电台、电影播放的广告)对老年消费者的影响最大。老年人闲暇时间较多,他们收看电视和收听广播的时间比较长,这就决定了视听广告对他们起作用的时间也比较长。读书看报也是老年人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好的报刊广告同样非常有吸引力,并且其制作费用往往要低于视听广告。厂商应该针对老年人的消费市场综合考虑,根据不同产品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广告媒体。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体力、视力、听力诸方面都有所下降,因此给老年人看的商品广告说明应该字体清楚,字尽量大些,内容尽可能简单明了。

5.人员推销。由于老年人阅历丰富,对年轻人有着某种偏见与不信任感,对同辈的人却比较信任,心理戒备较小,所以使用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推销老年消费品不一定合适,可以适当考虑聘用老年推销员来推销产品。老年推销员多给人一种诚实仁厚的形象,加上同辈人共同语言较多,易于沟通。另外,老年推销员空余时间多,培训费用低,促销效果明显。

老人消费论文第5篇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率 生命周期假说 养老金替代率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034-01

一、引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金模式下的最优社会统筹替代率和个人养老金替代率等指标发生明显的变化。为了解决传统现收现付养老金制度所遇到的筹集和给付两难处境,我国推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政策。养老金替代率是职工退休期与工作期收入之比,是一项反映退休职工收入相对状况的指标。我国养老保险收支近年来持续稳定,使养老金替代率既反映了相对水平,即退休人口收入与工作期收入的关联,又能反映老年人口收入的绝对水平,直接改变了居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承受能力,居民消费和储蓄预期也相应发生变化,适当调节养老金替代率将有利于保证国民经济的活力,更好地达成养老保险体制的社会保障功效。

根据Modigliani和Brumberg(1954)提出的生命周期理论,消费者为了实现消费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将在每个时点做出最优的消费和储蓄决策,决策的制定直接取决于消费者的生命期,即劳动期和退休期,并指出劳动期是财富积累的时期,退休后则只有负储蓄,居民的消费取决于居民的当期收入和预期收入。然而,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加剧和养老金替代率的降低,传统的生命周期理论难以解释城镇居民消费率持续上升的趋势。另外,社会统筹养老金替代率的增加会造成工作期消费和效用的减少以及退休期消费的增加。在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积累式养老金政策的背景下,养老金替代率将直接影响人们的消费预期,进而对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造成影响。

二、理论模型假设前提

生命周期假说又称消费与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 Modigliani和R・R. Brumberg(1954)共同提出来的。据F・Modigliani和R・Brumberg在《效用分析与消费函数―对横断面资料的一个解释》一文中的论述,他们依据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从对个人消费行为的研究出发,该假说的前提是:

1.假定消费者是理性的,能以合理的方式使用自已的收入进行消费;

2.消费者行为的唯一目标是实现效用最大化。这样,理性的消费者将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使用一生的收入,安排一生的消费与储蓄,使一生中的收入等于消费。

3.消费者没有继承或留下财富,均匀地消费掉其所有财富。

4.利息率为零

在这里,我们结合Diamond(1965)关于世代交替的观点提出另一条假设,即社会由有限个体组成,每个个体的寿命也是有限的,分为工作期和退休期两个阶段。

随着我国就业、“啃老”等问题的加剧,当老年群体拥有的财富高于其消费需求和预期时,更倾向于将财富部分地赠予后代,即财富的代际转移。这些后代多处于工作期,拥有更高的消费需求和良好的收入预期,更倾向于消费,这与当期消费率的上升相吻合。

三、实证研究

1.平稳性检验

采用单位根检验方法对样本进行单位根检验,可发现居民消费率、老年人口抚养比和养老金替代率这些变量的数据均为一阶单整,因此,可进行Jorhansen协整检验。

综合检验结果,我们确定最优滞后阶数为2阶,进行Jorhansen协整检验后,由轨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均可得到在5%显著性水平下存在协整关系的结论。

2.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结论

2.1居民消费惯性

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正处于从以生存型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向以发展和享受为主的消费结构的过渡阶段,同时,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城镇居民的需求和消费水平会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逐渐增加。与生存型消费资料不同,城镇居民当期对发展和享受型消费资料的消费水平将对未来4期内的消费水平产生影响,这类消费资料的消费将进一步促进城镇居民对同类商品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特征十分明显,现阶段城镇化进程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迟迟难以改善,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长期维持转型模式,消费水平长期累积的状况。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城镇居民对于消费的预期呈现明显的后顾性,这种后顾性会随时间趋势减弱,并维持平稳。

2.2养老金水平

一方面,养老金替代率的提高将会提升社会统筹养老金水平,在挤压老年人口储蓄的同时降低社会的资本劳动比率,既降低了人均产出,又降低了产出中用于投资的部分。另一方面,替代率水平的提高直接增加社会统筹养老金水平,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居民消费意识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保证了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持续提升。

四、基本结论及政策建议

1.本文验证了老年人口抚养比对城镇居民消费率变动的影响,发现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进程并不会显著影响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但综合长期趋势判断,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人口抚养负担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将逐渐增加。

2.社会统筹养老金水平的提高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有长期显著的影响。消费水平对替代率提升的时滞效应可归因于老年人预防性和谨慎性储蓄动机,本文通过OLG 模型对生命周期假说进行修正,使退休人口的收入模型更符合我国财富流动状况。现阶段我国养老金政策着眼于公平,包括养老金政策并轨、降低低收入群体给付压力和调整社会退休年龄,对于我国实现健康储蓄、消费水平,实现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Dusenberrey and Modigliani,“Income,Saving and Consumption Theory ”Howard University Press 1949

老人消费论文第6篇

关键词:贵州省;老龄化;消费

一、引言

国际通用的划分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 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2001年中国老年人口达到9062万人,占总人口的7.1%,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而贵州省作为西部地区省份,在2003年老龄人口达到287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7.59%,也宣告贵州省进入老龄化社会。消费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是发展经济和推动经济活力的重要因素。贵州省居民消费水平环比指数连续三年保持在102,表明我省的消费水平发展有所放缓。本文将贵州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与居民消费水平建立联结,采取理论与实证结合的方法,研究贵州省人口老龄化与消费的相关关系。

二、文献综述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消费理论,解释了影响消费的决定因素就是家户的收入,并且用传统公式C=a+by表示了短期内收入对消费的影响。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提出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人们在较长的时间范围内会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使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实现效用最大化。保罗(2005)使用了多个亚洲国家的动态面板数据,得出以下几个结论:人口年龄结构对储蓄有负的影响,对居民的消费也有负的影响。Hock(2006)提出了一个动态的人口年龄结构代际转移理论,通过模型的建立和实证研究,求出最适合的生育率,使得年龄在长远之内达到稳定状态,居民的平均消费能力最大化。中国人民银行研究课题组(1999)研究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抚养比对居民储蓄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显示,储蓄与居民收入呈现正相关关系,而抚养比与储蓄呈现负的相关关系。付立春(2011)研究发现我国长期的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导致居民消费水平不高,政策因素对居民消费水平有很大的影响。

三、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根据查阅文献可知,老龄人口抚养比、少儿人口抚养比、以及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于消费水平有所影响。因此本文根据四者关系提出以下假设。H1:老年人口抚养比对居民消费水平有负面影;H2:少儿人口抚养比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正面影响;H3: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正面影响。

(二)数据来源和变量设计

1. 被解释变量:贵州居民的消费水平。

2. 解释变量选取:

老年人口抚养比是指65 岁以上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老龄人口抚养比=(老龄人口数÷劳动年龄人口数)×100%。

少儿人口抚养比是指0-14岁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老龄人口抚养比=(老龄人口数÷劳动年龄人口数)×100%。

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指的是居民可以用来消费和储蓄的个人财产。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消费价格指数(1995年为100)。文中所有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

(三)模型建设及实证结果

为了研究人口老龄化对贵州省居民消费的影响,建立如下模型:

y=β0+β1x1+β2x2+β3x3+μi

式中y表示贵州居民消费水平;β1、β2、β3分别表示解释变量老年人口抚养比、少儿人口抚养比以及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μi 为随机干扰项。根据整理的数据以及模型,在spss20.0中整理结果如表1、表2、表3所示。

回归方程为:y=-7510.177-0.183x1+0.228x2+1.356x3。模型中调整R方等于0.995,非常接近1,说明模型的拟合度很好,DW=1.678,比较接近于2,F统计量的概率近似于0, t 统计量概率都在5%以下,同时,x1~x3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分别为:3.528、7.753、9.762,均未超过10,因此,三个解释变量共线性的程度较低。

从以上结果可以发现,老年人口抚养比系数是负的,说明随着贵州省老年人口的增多对于居民消费水平有负向影响。老年群体在在退休后,无法创造社会价值,只能依靠退休工资或过去的储蓄、子女的抚养以及政府的补贴生活,这导致老年群体消费水平降低。而少儿抚养比的系数是正的,少儿人口的增多对于居民消费水平有正向影响。婴幼儿没有创造财富的能力,只能依靠家庭的抚养,家庭中在孩子身上的花销占比增大,从而刺激消费。最后,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系数是正的,毫无疑问,收入是影响消费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

四、相关建议

1. 适当提高老年群体的消费水平。贵州省的老龄人口是稳步上升的,对贵州省居民消费水平有负向影响。从凯恩斯消费理论来看,收入是影响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要想刺激我省老龄人口的消费水平,政府应提高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保证老年群体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同时,还应该大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老年群体在医疗保健上的顾虑和心理压力减轻,从而有足够的能力进行消费。

2. 大力发展银发产业。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我省的人口老龄化相比全国来看推迟一些,但是也必须重视其带来的影响。我省应该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逐步发展相关的银发产业。既可以丰富老年群体的生活,同时也可以减轻家庭中年轻人无法兼顾照顾老人和工作的问题,还可以引导老龄人口不再进行过度的储蓄,从而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

3. 增加老年人口的再就业机会。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和设施都有所提升,人均寿命也在不断上升。鉴于这个原因,很多城镇的老人退休后身体依然健康,他们依然想继续工作为社会创造财富,并且减轻独生子女的负担。因此,政府可以考虑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增加老年人口的再就业机会。缓解部分老龄人口无法创造社会价值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商务印书馆出版,2005.

老人消费论文第7篇

关键词:养老保险;居民消费;生命周期;面板数据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消费需求增长缓慢,居民储蓄水平居高不下。在此背景下,政府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导致我国长期消费需求不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是重要原因之一。养老保险计划作为平衡生命两期福利水平的一种手段,意味着它将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与储蓄决策。因此,研究我国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的关系,探索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对于扩大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相应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运用2001-2009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以考察我国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与促进消费增长的一些结论与启示。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主要研究回顾

关于社会养老保险影响居民消费及储蓄行为的研究多数是在Modigliani(1954)生命周期框架下进行的。部分学者认为养老保险对消费有促进作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者当属费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Feldstein(1974)提出,养老保险会通过方向相反的两个力量影响个人的消费与储蓄。一方面,养老保险会降低提前退休人员在工作期的消费水平;另一方面,养老保险的资产替代效应使得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他的实证结果表明养老保险较显著提高了居民消费水平。Wilcox(1989)分析了1965-1985年美国养老金给付水平的变化对总消费支出的影响。他认为养老金给付水平的变化与总消费的变化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Zant(1988)的实证研究显示,1957-1986年荷兰的养老保险财富值与消费水平的相关系数在0.11到0.16之间。此外,Rob与Arie(2001)运用荷兰的数据,Aga与Mario(2001)运用意大利的数据也分别证明了养老金制度对储蓄有不同程度的“挤出效应”。也有一些实证结果不符合生命周期假说,如,Melvin(2005)研究了1972年美国养老金增加对消费的影响。他认为非耐用品的消费随着养老金提高而显著增加,而各种耐用品的消费在这一时期则没有显著的变化。

还有一些研究认为养老保险对消费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如,Barro的“中性理论”,Barro(1974)认为老年人将留下遗产以弥补子女因缴纳养老保险税所遭受的损失,从而部分甚至全部抵消了来自养老保险的转移支付,这将最终导致养老保险对消费没有影响。

国外学术界就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结论不一,既有养老保险支出增加消费的结论,又有养老保险对消费支出影响不显著的结论。研究方法的不同,解释变量选取的差异,都会导致实证结果产生分歧,但这些成果对我国的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国内研究回顾

国内的成果多数是关于生命周期理论在我国的实践运用,且基本支持养老保险会“挤出”储蓄,增加消费的观点。张继海(2006)的计算机动态模拟分析与实证分析结果都与生命周期假说和预防性储蓄理论相吻合。研究选取了2002年和2003年辽宁省城镇居民家计调查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居民的社会保障养老金财富对其消费支出有显著的影响。石阳,王满仓(2010)运用中国30个省份2002-2007年的相关面板数据考察了我国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对于储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对我国居民消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存在对储蓄的“挤出”,而这种 “挤出效应”在不断扩大中。此外,姜伟(2008 )、刘慧(2010) 以及杨河清,陈汪茫(2010)等也认为社会保障支出对我国居民整体消费有积极的意义。

国内养老保险对消费与储蓄影响的研究同国外相比起步较晚,多数学者都认可了生命周期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并且认同社会保障对消费有正向影响。但有相当一部分成果都以定性分析为主,相较之下,运用计量方法分析我国养老保险对消费的影响的实证研究还较少。此外,多数实证研究均以替代变量来近似养老保险财富,这些替代变量可能无法准确地表示养老保险财富的真实值,这也导致实证研究对生命周期理论的支持稍显不足。

参考文献:

[1] Franco Modigliani, R. Brumberg. Utility Analysis and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An Interpretation of Cross Section Data.N.J.: Rurgers University Press.

[2] Martin Feldstein. Social Security, Induced Retirement, and Aggregate Capital Accumulation.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4, 82(51):905-926.

[3] Wilcox. Social Security Benefits,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and the Life Cycle Hypothesi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9, 97(2):288-304.

[4] Wouter Z. Social Security Wealth and Aggregate Consumption: An Extended Life-Cycle Model Estimated for the Netherlands. De Economist, 1988, 136(1): 264-283.

[5] 贺菊煌.中国人口与经济长期预测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9):40 - 44.

[6] 张继海.社会保障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7] 姜伟.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对储蓄率的影响[J].金融经济,2008(8):18 - 19.

[8] 李珊珊.中国工资调整指数研究[D]. 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9] 洪轶男.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对城镇居民储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0] 杨河清,陈汪茫.中国养老保险支出对消费的乘数效应研究――以城镇居民面板数据为例[J].社会保障研究,2010(3):3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