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合集7篇)

时间:2023-09-24 15:13:38
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

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第1篇

一、新课标下初中音乐教学目标及教学原则

1.新课标下初中音乐教学的目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要能够明确教学目标,这也是最基础的教学方向。对初中音乐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实施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只有按照教学的目标实施教学的程序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具体来说,主要以课程标准作为重要的理论依据,对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能按照先进教学理念进行,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以及精神,并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课程教学科学化实施,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新课标下初中音乐教学的原则分析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教师要严格遵守初中音乐教学的原则,

如此教学目标才能顺利实现,在原则上主要有实践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审美性原则以及情感性原则等。由于初中音乐教学活动是以实践为主的技能型学科,而音乐教学在内容上主要是歌唱、舞蹈和器乐等,对这些技能的掌握就要通过表现以及感受的实践性学习才能达到。音乐教学过程中有合唱以及合奏的学习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合作也比较重要。

除此之外,就是音乐教学的审美性原则以及情感性原则,初中音乐教学其本质就是审美教育,音乐教学要能够遵循其本质的规律,并要能够鼓励及引导学生用音乐来抒发情感、激发热情,这样才能有效促进音乐课堂教学效果的良好呈现。而音乐是美的教学,所以对学生的情感启迪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音乐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只有遵循这些教学原则才能够更好地促进音乐教学的发展。

二、新课标下初中音乐教学的主要问题及优化模式实施

1.新课标下初中音乐教学的主要问题分析

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初中音乐教学还有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课堂的互动不够。音乐教学的互动长期以来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实际教学中老师所提问的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在互动的效果上就不能得到有效的体现。这种单一的互动方式以及手段就让学生无法对音乐的独特魅力进行感受。另外就是在课外活动的开展状况不是很好,没有突出活动开展的目标重点,兴趣小组在具体的执行环节也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程序去执行,从而就影响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再有就是当前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有了广泛应用,多媒体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在对多媒体应用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音乐老师对多媒体的不合理运用使得课程的效果得不到有效呈现,对多媒体的依赖性比较强,有的是需要通过示范演唱的,结果却用多媒体进行代替,学生无法拉近与老师的距离,不能从细微的声音上获得更多的启发,这就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影响。不仅如此,在对音乐教学评价方面,没有和新课标的主旨得到有效契合。当前的诸多学校还没有构建适合的教学评价体系,而音乐课程的受重视度也不够,这些方面都需要积极地转变教学模式和思想。

2.新课标下初中音乐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新课程标准实施下,要通过多渠道创新初中音乐教学模式,首先要突破音乐课内和课外的界限,在音乐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能够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引导学生收集课程以外的音乐资料素材,将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应用,这样就能够拓展音乐教学内容。通过将音乐课堂内外的内容进行有效融合,有利于学生表达自身对音乐的理解,所以将本学科向跨学科的发展方向进行转变就有其重要性。

(2)对初中音乐教学模式的转变还要立足于实际,并要有效树立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音乐教学有明确的要求,要和实际相结合。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音乐教学模式要能够让学生在实践能力上有所提升,教师要重视身边的一些和音乐相关的内容,充分利用好身边的可利用资源,例如,广告当中的音乐以及休闲场所中的音乐,让学生学会欣赏每种情境下所应用的不同类型的音乐,从而启发学生对音乐美的发现。

(3)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要对初中音乐教学采取新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也要能够进行积极的转变,注重对学生创造能力以及探索精神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强调,所以,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利用音乐的独特性来积极培养学生创造和探索的精神,还要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予以重视,例如对《月光曲》进行欣赏的时候,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前半部分,在后半部分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想象创作,这样就能够加深学生对乐曲的探索

能力。

(4)对初中音乐教学的模式转变还可以通过对学生音乐学习渠道的扩展来实现。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渠道是相对比较狭窄的,这限制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所以这就需要对这一现状进行积极的改变。将学生学习音乐的渠道积极地转变,才能保障学生更加有效地对音乐知识加以学习,可以对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中的音乐进行讲述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和影视音乐的欣赏能力,让其能够多元化地了解音乐的情感表达。

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第2篇

关键词:音乐选修课;学生创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008-001

音乐选修课程不是必修课的陪衬,更不是必修课的附庸,它是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有自己独特的目标、任务、优势和作用。研究其开设的必要性及如何开设具有特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音乐选修课,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有着重要意义。

一、开设初中音乐选修课的必要性

一是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要求。中小学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音乐课程的终极目标。而从目前初中音乐课程开设情况来看,大多仍不分对象、不分内容,采取由教师统一授课的形式进行,学生自我选择的余地不是很大,难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必须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选择性较强的音乐选修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化学习效果。

二是顺应社会发展对学生创造能力的时代要求。创造能力的培养正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目标。创造能力是学生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当前音乐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音乐选修课,可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音乐课程。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选修课程,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动力,为不同发展类型、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广阔发展空间,可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可促进学生全面、有特长地发展,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奠定基础。

三是完善初中音乐教学内容体系的内在要求。音乐学科必修课程重点是关注学生基本的学科素质,只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全面性,忽略了教学多样性和学生的个性发展。音乐选修课的开设则为学生提供了知识与技能创造的多样性,帮助学生拓展了音乐知识的领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个陛发展提供了助力。选修课的开设一方面可以对必修课的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另一方面又可以结合知识发展的能力与特长,完善了初中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使选修课的开展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二、开设初中音乐选修课必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尽管有极少部分学校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开展了音乐选修课程,但大多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和内容体系支撑,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效果不容乐观;而且大多数是以器乐、合唱、音乐鉴赏等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教学形式较为传统,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的启发,没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达不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发展的最终目的,难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因此,开展初中音乐选修课,一要积极进行理论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和课程内容体系。理论指导实践,每个学校、每个年级在开展音乐选修课之前,必须通过大量的调研,收集相关理论材料,了解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动态及成果,系统地研究音乐选修课在培养初中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相关理论,分析本校、本班级学生的特点,确立初中音乐选修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建立科学合理的内容体系。二要大力开展实践探索,寻求一套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初中音乐选修课程实践课程体系。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在实验班级开展一系列的音乐选修课,采取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总结,详尽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明确音乐选修课中培养初中生创造能力实践过程中必修把握的关键问题,初步建立了初中音乐选修课的实践教学体系。三要重点提升教师素质,培养音乐教师创造性教学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课标明确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知识的创造者”、“平等首席”,这是对教师地位的全新诠释。教师是影响实现目标的关键因素。在没有统一标准、没有现成经验借鉴的情况下,教师创造性教学能力的高低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水平的高低,都决定了选修课程实践的成功与否,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开展初中音乐选修课必须重点把握的问题

一是课程体系需“可选”

初中学生通过音乐课的学习,一般都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甚至条件好的学生还掌握了一定的音乐技能。这为开展音乐选秀课程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但这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正因为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在选修课的选择上,指向性更强。因此,以选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去探索音乐的艺术魅力。

二是课程内容需丰富

音乐选修课的教与学的实践形式多样,既有课堂内集中统一的教学活动,又可是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课堂;既可是内容多样的音乐欣赏,又可是种类齐全的乐器制作;课堂中,既包含了教师的设问、范唱或演奏、媒体展示等,也包含了学生的问题回答,演唱或演奏的学习、鉴赏感受的表述表达、师生间或学生间的互动合作行为等等。这些启发性、创造性、实践性强的音乐选修课,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创造能力。在选修课实践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重点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学生动手制作乐曲,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二是通过学生创意伴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第3篇

一、加强初中音乐学科综合化研究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体现

学科综合化体现了现代课程的发展趋势,是学科间学习领域的扩展,是素质教育理念在实施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图通过课程与教学的变革来打破传统的课程缺乏内在联系、课程内容脱离实践、课程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使课程更加贴近实际,符合少年儿童知识学习的综合性与系统性特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为音乐学科走向综合提供了指导方向与目标。

二、加强初中音乐学科综合化研究体现了音乐学科自身内在的规定性

音乐学科是在横跨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是一门具有独立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艺术学科。以审美教育为主旨的基础音乐教育之所以倡导“综合”的理念,根本的要义在于“综合”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面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有益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学科走向综合既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音乐学科本身内在品性的体现。

三、加强初中音乐学科综合化研究是音乐教学实践发展的必然诉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在实践中倡导音乐学科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其它艺术学科的综合以及音乐与其它非艺术学科的综合,以期实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的教育目标。然而,在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标准》的要求,如何实现学科的综合还是一个有待深入探究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国内目前区域之间初中音乐教材版本不一,又给初中音乐学科的综合化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一个更大的挑战。加强综合化的研究与实践是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加强初中音乐学科综合化研究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应然路径

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第4篇

 

20世纪,我国对于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在经历了中师、5年制专科、3年制专科等层次的历史发展沿革之后,在21世纪初,开启了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探索。10多年来,虽然先后有部分高校对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但是,由于目前国家尚未统一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因此,各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不仅存在较大差异,而且还存在一些问题。因为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并直接关系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所以在当前我国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培养的探索阶段,有必要对其课程设置进行深入分析,梳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调整策略,以提升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质量。为此,本文选取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和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以下简称首师大初教院、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为样本,因为这3所院校都有师范教育办学的百年历史,且都是先后进行过各个层次小学音乐教师培养工作的院校。本文以其现行的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方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对其课程结构、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三所院校的课程结构、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分析

 

(一)课程结构分析

 

注:为便于分析,本研究根据各院校的具体课程设置,将所有课程的类别均按照广义上的教师教育课程分类进行了备注。一共分为4类: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上表中的“分类总比”,即每类课程占总学分的百分比。

 

(1)3所院校课程类别的设置差异较大。如首师大初教院和重师大初教院将公共基础课程称为通识课程,湖南一师则称为公共必修课;首师大初教院将学科专业课程称为专业方向课,重师大初教院则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湖南一师又称为专业必修课等。还有,首师大初教院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湖南一师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在专业必修课里;重师大初教院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则是单独设置。(2)3所院校各类课程结构比例都存在需要调整之处。第一,3所院校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百分比很接近,基本都是8∶2或85∶15的比例,这也显示出几所院校所设置的选修课比例都偏低。第二,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教师教育课和实践教学环节这4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存在问题。如从首师大初教院5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可以看出,虽然该院独创的52%兼教课程在培养师范生具有多学科教学能力方面具有创新之处,其余4类课程的结构比例总体也较为均衡,但若将各类课程的比例与具体设置的课程结合在一起分析就会发现,该院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略显单薄,毕竟在该院分科培养的模式下,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比教师教育课程的比例还低,易造成培养的人才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又如湖南一师的课程结构比例,可以看到该院的4类课程中,教师教育课程比例最低,仅为111%,而该院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都达到35%左右,显示出该院重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轻教师教育课程的倾向。再如重师大初教院的4类课程比例,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达到400%,教师教育课程为179%,显示出该院也有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师教育课程的倾向。另外,该院的实践环节比例为158%,也略显偏低。以上分析表明, 3所院校的课程结构都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究竟如何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各类课程之间的结构比例,才更科学,更利于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是各院校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调整的重点。

 

(二)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和声、舞蹈、合唱与指挥、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钢琴即兴伴奏、曲式、小学音乐教学研究、小学音乐教育心理学、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14门)

 

复调、器乐、钢琴、声乐、音乐欣赏、儿童歌曲创作、指挥常识、舞蹈、曲式、中国近现代音乐、二十世纪中国艺术歌曲赏析、中国戏曲赏析、音乐教育科研方法、当代音乐教育与实践(14门)

 

湖南一师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基础声乐、基础钢琴、基础和声、艺术概论、小学音乐教学论、小学音乐教材与教法、合唱指挥、声乐演唱、钢琴演奏、器乐演奏、儿童歌曲即兴伴奏、形体舞蹈(14门)

 

中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外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理论作曲、民族舞蹈、现代舞、器乐选修、电脑音乐制作、中外音乐作品赏析、中国声乐语言艺术、外国声乐语言艺术、音乐美学、中外小学音乐教育比较研究、艺术实践、声乐演唱、钢琴演奏、器乐演奏、儿童舞蹈表演与创作(18门)

 

重师大初教院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钢琴与配奏、声乐、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合唱与指挥、形体训练、舞蹈基础与编导、器乐、曲式与作品分析基础、儿童歌曲分析与写作、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设计与训练(18门)

 

音乐学概论、艺术概论、音乐美学基础、音乐心理学、钢琴与配奏、钢琴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声乐、声乐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意大利语音、器乐、童声合唱训练、儿童舞蹈编排、小学管乐队的组织与训练、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基础、小型乐队编配、电脑音乐基础、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学、中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研究(22门)

 

注:上表所列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仅为3所院校设置的学科专业课程。另外,所列课程的顺序均按3所院校培养方案里设置的先后呈现。

 

各院校专业课程开设的数量看,重师大初教院专业必修课开设的数量最多,共有18门;首师大初教院和湖南一师专业必修课开设的数量均为14门。重师大初教院专业选修课开设的数量也最多,共有22门;首师大初教院和湖南一师专业选修课开设的数量分别为14门和18门。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首师大初教院和湖南一师的专业课程设置略显偏少,尤其是专业选修课程的范围有些偏窄。

 

各院校具体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看,3所院校的专业必修课开设相同或相近的课程有: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和声、舞蹈、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3所院校的专业必修课开设不同的课程有:如首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小学音乐教学研究和小学音乐教育心理学,并将器乐作为选修课;湖南一师将艺术概论作为必修课,将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曲式作为选修课,并开设了小学音乐教学论和小学音乐教材与教法两门学科教学法课程;重师大初教院专业必修课开设了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儿童歌曲分析与写作,以及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设计与训练等3门学科教学法课程,而且,还将钢琴即兴伴奏课与钢琴课整合开设了钢琴与配奏课程。

 

各院校具体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看,3所院校的专业选修课程中,除了将钢琴、声乐、舞蹈这几门课程都在三年级作为选修课程继续开设外,3所院校其余设置的专业选修课程各不相同。如首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复调、音乐欣赏、儿童歌曲创作、指挥常识、中国近现代音乐、20世纪中国艺术歌曲赏析、中国戏曲赏析、音乐教育科研方法、当代音乐教育与实践等专业选修课;湖南一师单独开设了中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外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理论作曲、民族舞蹈、现代舞、电脑音乐制作、中外音乐作品赏析、中国声乐语言艺术、外国声乐语言艺术、音乐美学、中外小学音乐教育比较研究等专业选修课,但该院的专业课程中均没有开设复调这门课程。另外,该院还将为期一周的艺术实践设置为专业选修课。重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音乐学概论、艺术概论、音乐美学基础、音乐心理学、钢琴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声乐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意大利语音、童声合唱训练、儿童舞蹈编排、小学管乐队的组织与训练、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基础、小型乐队编配、电脑音乐基础、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学、中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研究等专业选修课。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3所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以下问题:第一,3所院校设置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数量、比例均不合理,部分院校的专业必修课程数量略显不足、专业选修课程范围略为偏窄。第二,3所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深度和广度把握不足,造成部分院校的专业课程近似于专科层次小学教育(音乐)专业水平,部分院校的专业课程又接近本科层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水平。第三,3所院校所设的专业课程中,一些必要的课程没能呈现其中,而一些不太重要的课程却充斥其中。第四,3所院校所设专业课程总体上与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专业的特殊性和针对性不强。总的来说,3所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都需要进一步做出相应调整,以应对当前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挑战。

 

(三)实践教学环节分析

 

分析3所院校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发现,各个院校的设置均不相同。首先,分析3所院校开设相同的实践环节部分。从表3中可以看到,虽然3所院校都开设有军事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艺术实践和毕业论文,但3所院校在具体的开课学期和学时(周数)的设置上各不相同。如军事训练,虽然3所院校都在第1学期开设,但学时长短不一。首师大初教院为18学时,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均为2周。教育见习,首师大初教院在第3、4学期开设2周;湖南一师是在第2、4、6学期开设3周;重师大初教院仅在第3学期开设了1周。教育实习,首师大初教院独设2次,一次是第6学期在远郊乡村实习4周,之后,第7学期又在城区优质校实习6周;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的教育实习均开设在第7学期,但湖南一师安排了18周的教育实习;重师大初教院则安排了15周的教育实习。艺术实践,首师大初教院在第7学期开设18学时、每周2节;湖南一师是将艺术实践开设为选修课,并只在第6学期开设1周;重师大初教院则分别在第4、6学期各开设2周。最后看毕业论文,3所院校都将毕业论文设置在第8学期,但首师大初教院没有规定具体学时;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则都设置了8周的学时。

 

其次,分析3所院校开设不同的实践环节部分。首师大初教院开设的较为丰富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中一部分是将部分课程的实践部分也放在实践教学环节里,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实践、计算机实践、小学教师技能实训(口语)、小学教师技能实训(书法)、小学教师技能实训(教育技术)、小学学科教学技能等。此外,首师大初教院还开设了科研实践活动和学术前沿讲座这2门实践课程。湖南一师单独在假期开设了为期4周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重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1-6学期的读书学分和汇报演出、第5学期为期2周的教育研习以及1-8学期选修的创新学分和创业学分项目。

 

对比3所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发现,各院校都比较重视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从实践环节的设置及其开设的时间上,也能看出各院校都在尽力将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各院校在一些具体的实践环节设置和学时、学期的安排上存在一定问题。如各院校在教育实习、见习环节的时间安排上都相对集中;部分院校的实习、见习时间安排较短;部分院校对教育研习和艺术实践的安排较为薄弱;还有部分院校对教育研习和艺术实践重视不够等。这些问题也导致各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没能充分体现出全程实践的培养理念。如首师大初教院虽然将教育实习安排在远郊和城区分别进行2次,但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总共只有12周,与教育部2011年颁布实施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里对教育见习和实习规定的18周相比,少了整整6周;该院的艺术实践也只是在第7学期开设了18个课时。又如湖南一师的教育见习和实习时间虽然达到了21周,但和首师大初教院一样都只分别安排在4个学期。而且,该院的艺术实践是仅仅作为专业选修课在第6学期开设1周。还有,该院没有设置教育研习这一实践环节。另外,重师大初教院也只开设了16周的教育见习、实习,并只分别安排在2个学期。并且,该院的教育研习也只是在第5学期设置了2周的时间。显然,3所院校不管是实践周期的安排,还是实践学期的安排上都有必要进行调整。总之,各院校在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全程性上体现不足。

 

二、建议

 

(一)调整课程结构,使各类课程结构比例更科学

 

首先,各院校的课程类别应该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设置标准。其实,大多数院校和研究者一般都将教师教育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4类。诚然,各院校在设置课程类别时突出自身的特色是无可厚非的,不过,像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差异如此之大,将不利于整个专业的发展。

 

其次,各院校应该体现各类课程结构比例的科学性。具体说,各院校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类课程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第一,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如前所述,3所院校设置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基本都是8:2或85:15的比例,显然,选修课的比例都略为偏低。这既不利于拓展师范生的知识面,也不利于其个性的发展。因此,各院校应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同时,增加选修课的门类,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发展的机会。第二,处理好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教师教育课和实践教学环节这4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在各院校都采用学科分科模式培养该专业师范生的前提下,首先在保证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基本平衡的基础上,课程比例略向学科专业课程倾斜。然后,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同时,适当降低公共基础课程的比例。最终,使4类课程之间达到一个基本均衡,但又有所侧重的比例。4类课程比例设置的原则是,既要强调学术性,又要突出师范性;既要使学生充满后劲,又要使学生充满活力。那么,4类课程之间究竟设置多大的比例才算科学?这很难有一个定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4类课程中的每一类都不应该过于单薄或过于偏重。总的来说,各院校应尽量统一课程类别的设置标准,使各类课程结构的比例更加科学合理。

 

(二)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契合小学音乐课程改革需要

 

第一,结合当前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设置一些既能满足师范生将来的小学音乐教育教学需要,又对师范生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的课程。第二,在设置具体课程时,也不能在一些课程的名称前随意冠以“小学”二字,就将其作为培养小学音乐教师的一门专业课,还应充分考虑课程设置的依据,以及与课程实施配套的如教材、课程资源、师资等因素。第三,基于当今世界课程发展的整合化趋势,各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还应注重专业课程的整合。将一些内在逻辑联系紧密的课程加以整合,使学生形成融会贯通的综合性知识体系,而非相互割裂的学科知识体系。

 

具体说,在专业必修课方面,除了几所院校均已开设的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和声、舞蹈、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外,笔者认为,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曲式和器乐这几门课程应该列入专业必修课程。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规定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和小学音乐教学设计也应该作为重要的学科教学法课程加入专业必修课。再有,鉴于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对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性,各院校可在单独开设钢琴即兴伴奏课的同时,在钢琴课程中也整合进即兴伴奏的课程内容,同时将已开设的乐理和视唱练耳整合为一门课程开设。另外,在几所院校已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中,艺术概论可作为选修课程开设,而小学音乐教学研究、小学音乐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开设还值得进一步商榷。

 

在专业选修课方面,3所院校设置的差异很大。3所院校除了在三年级都开设了钢琴、声乐、舞蹈这几门专业选修课外,其余的专业选修课各不相同。而且,在诸多不同的专业选修课程中,部分专业选修课与专业必修课衔接不当,如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开设了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合唱与指挥等课程,然后,在专业选修课程中又开设音乐欣赏、指挥常识;又如,在专业必修课程中仅开设了基本乐理、和声,然后,在专业选修课中就直接开设理论作曲。部分对小学音乐教师用处不大的专业选修课也设置其中,如中国近现代音乐、20世纪中国艺术歌曲赏析、中国戏曲赏析、中国声乐语言艺术、外国声乐语言艺术、电脑音乐制作、意大利语音等课程。其中,部分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也值得商榷,如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中外小学音乐教育比较研究等。还有,在专业选修课程中既开设中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外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又开设中外音乐作品赏析;将仅仅为期一周的艺术实践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等。以上分析表明,各院校在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上还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各院校应增设更多实用性较强的专业选修课程,如儿童歌曲即兴伴奏、儿童歌曲分析与写作、童声合唱训练、儿童舞蹈编排、小学管乐队的组织与训练、音乐微格教学、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等课程。

 

(三)调整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能力全程培养的模式

 

实践教学环节是职前小学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各院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如首师大初教院就明确提出: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中贯穿实践教育的思想,通过课内外各个环节,构建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4],即倡导“全程实践”的培养模式。首先,各院校应依据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实践教学环节做相应调整。具体讲,一是各院校应保证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时间至少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规定的18周;二是各院校都应该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的教育研习这一实践环节;三是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这三项教育实践环节在保证课时达标的前提下,应统筹安排贯穿于师范生4年的学习生活之中。同时,各院校应增加艺术实践的课时,并在第2-7学期都增设艺术实践环节。另外,如首师大初教院1-8学期设置的学术前沿讲座、第6-7学期设置的小学学科教学技能等实践环节值得借鉴。再如重师大初教院1-6学期的读书学分、1-8学期的创新学分也是值得借鉴的实践教学环节。不过,该院实践环节设置的汇报演出和创业学分值得商榷。

 

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第5篇

一、有效教学目标的原则和要求

1.实施有效教学目标的原则。音乐课作为一门兼具人文性和艺术性的课程,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体验感悟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更加需要有效的教学目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初中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应遵循“具体”、“明确”、“科学”、“多元”、“可测”等原则。所谓“具体”、“明确”,就是要求教学目标设置的每一个步骤,这些步骤如何调整,以及每个步骤所要达到的要求都是具体的、确定的。所谓“科学”,就是要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紧扣教材、突出重点、攻克难点、保持特点、发现亮点。让学生既要学得会,也要学得好。所谓“多元”,就是要求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忠于教材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要善于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来丰富音乐课程的内容。并且善于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丰富教学方法,使初中音乐课程多姿多彩。所谓“可测”,就是要求教学目标所达到的效果是经得起学生认可和课后考查的。2.实施有效教学目标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音乐教学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音乐创造力,这就对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从教学主体的角度来讲,初中音乐教学目标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表现形式。由于不同学生之间的主体差异,教学目标在设计时应具有层次性和明确性,不能一概而论。另一方面,从教学目标本身的角度来讲,一个有效的教学目标应当是科学的、系统的、规范的、渐进的。既能体现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音乐课程的要求,又能体现当代音乐的发展水平。各章节、单元的教学目标之间相互联系、循序渐进又自称体系,整个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另外,初中音乐课程的艺术性和体验性要求音乐课程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一定要是具体的、可操作的。音乐教师作为教学目标的制定者和引导者,在具体教学实践时可根据学生特点向学生示范相关的目标行为,从而使学生在音乐学习时有章可循,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

二、初中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策略

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初中 音乐 课堂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2-0111-01

新课标对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它明确指出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对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当今的初中音乐课堂教育能否实现新课标对其的殷切希望与要求呢?为此,笔者将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为提高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一些建议。

一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现状

音乐课程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正面临着历史性的变革,在全新音乐教学理念的引导下,音乐教学理念正展现出勃勃生机。在这样的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要时期,日喀则地区学校的音乐教育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音乐教师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不断改革、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并且在一系列的改革、发展基础上,我国初中音乐教育取得了振奋人心的伟大成就。

然而,在我们面对这些令人欢欣鼓舞的可喜成绩时,却不得不正视当前日喀则地区初中音乐教育中同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其具体表现为:有些教师过分地追求形式主义,在没有理解学科综合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将其弄成了“大拼盘”;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地追求时尚,而忽视了对音乐本体的教学;有些教师的教学设计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有些音乐课堂的合作学习时效性不高,且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等。

上述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仅导致了音乐课堂教学的低效和无效,更严重地影响了课堂功能的整体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首先,更新教育理念,以审美能力的培养为课堂教学的核心。音乐教育是一种以审美为其主要核心的教育,研究音乐教学领域中的审美要素以及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审美特征已成为了当今音乐课程最突出、最重要的课题。所以,在现今日喀则地区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重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已成为了当今时代赋予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使命。

其次,扩大教育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全体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不管其是否有音乐天赋,都应让其积极地参与到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体验音乐的快乐。如《我的家在日喀则》,为学生讲解一些他们不知道的地域风俗,提升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及了解,让他们富有感情地演唱这首歌。

不可否认,音乐教育是一种承认个别差异的教育,然而,承认个别差异并不代表着“选择”和“淘汰”。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每一名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以开发,使每一名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提高,相信这是每一名音乐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第三,重视学科综合、创新教学方法。进入21世纪以来,教学领域内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即倡导各科课程逐渐向学习者的生活和经验回归;重视学科课程与学习者发展需要的联系;追求学科课程之间的融合、结合以及整合。由此可见,要将音乐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密切地联系起来,不仅是音乐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知识、开拓学生视野的重要手段。所以,初中音乐的教师们应尤其注重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使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掌握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更能加深学生对该音乐所表达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的感悟与思考。

第四,了解多元文化、重视教学评价和反思。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与发展的世界,学生只有详细地了解多元文化、认识多元文化,才能够接受、尊重多元文化,并从各种不同文化中汲取精华、丰富知识。所以,当今日喀则地区的初中音乐教师们应注重加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引导学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正确审视各种文化,找出其中的异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树立正确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使学生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为其今后的学习做好充分的铺垫和准备。

三 小结

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不仅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审美观、树立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然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所以,初中音乐教师们应顺应时展的潮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来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并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雪芳.新课程标准下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4)

[2]黄金.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0(23)

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第7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课堂教学;学生

初中音乐教育是我们基础教育音乐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音乐教育力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端正学生学习音乐的态度。因此,重视和认真深入地研究初中音乐教育的现状,对于促进初中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新课标对音乐教学的要求

教育部颁布实施的《音乐课程标准(2011)》中,指出对音乐教学五个方面的基本理念:一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情感审美,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二是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教师的教育观念与学生的学习观念都发生了改变,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改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培育者”和教育的“研究者”,学生由以往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体。三是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音乐是审美教育,强调突出以审美教育为主旨,充分体现音乐学科的审美性和情感性等特点,倡导学科综合,促进人格的完整和谐发展。四是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大力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五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强调教与学的互动中,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对话、合作和沟通,建立师生平等、合作关系。

二、初中音乐教育现状

1.初中音乐教育的优势。

(1)教学效果方面。达到的合格率占到93%;教学情况方面,音乐教师的整体水平都稍稍有所提高,教学目标的制定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合理。

(2)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采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从感官、视觉上得到了审美享受。运用科技网络手段,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创设了更好的音乐教育教学环境,培养学生乐学、愿学、主动学习的态度。传统的教学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对知识的传授缺乏理解力,在效果上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今,音乐教师通过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并且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法,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改善了课堂教学氛围,而且增进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的挖掘。

(3)学生音乐综合能力方面。主要表现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与感受力,如,在课堂上加进舞蹈、诗歌朗诵、扮演歌曲中的角色,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表演热情,而且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审美体验。

2.初中音乐教育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教自己喜欢的歌曲,不结合当今的音乐文化,内容比较单一,空旷乏味;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只是片面的注重歌曲的演唱或是歌曲的欣赏方面,不能有重点的进行讲解。新课标教学目标要求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他们的表现力、创造力,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规定与现在课堂的教育内容相脱节,教育内容不能完满的实现教学目标。

(2)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计划方面。按照“新课标”中的要求、教育部门的规定,许多学校都把音乐课列在了课表之内,但是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初一、初二音乐课程的课时往往被减半,甚至让其他的统考科目所代替,到了初三学校、老师为了中考,音乐课程被停止,剥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权力这样的课程设置违背了教学计划,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影响了音乐学科的发展,也影响了新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

(3)教学方法方面。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辅助教学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多数城镇中学多媒体配备不完善,即使完善的学校,教师平时上课也不使用,甚至老师多媒体技术不精通,教学方法陈旧,还是单纯的让学生接受书本知识,从来不用多媒体让学生在图画、音响中感受音乐作品。

三、解决初中音乐教育问题的对策

1.切实重视音乐教育。

随着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音乐课程的结构有了突破性的变化,音乐教师的队伍不断扩大,音乐教学设备不断完善。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当前部分初中对音乐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的投入不能满足初中音乐课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调整音乐教育法规,加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

2.加强教师培训。

能否让音乐教师准确理解新课程、真正接受新课程、积极实施新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音乐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我们应该制定相应的措施来改变这一现状。例如:聘请专家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教师自身要提高各种教育教学能力,适当组织教师团体外出进行研修,经常组织一些音乐教师技能大赛等一系列比赛提高教师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