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会计核算的前提(合集7篇)

时间:2023-09-24 15:13:38
会计核算的前提

会计核算的前提第1篇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扩展及依据

1.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扩展。前面提到会计核算的四个基本前提中,会计主体限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限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会计分期限定了什么时候记账、算账、报账;货币计量限定了会计核算应采用什么计量单位。我们认为,除此之外,还应限定会计核算的记账基础、核算内容和记账方法,也就是会计核算的另外三个基本前提:权责发生制、会计六要素和借贷记账法。(1)权责发生制是限定企业会计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要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之所以选择权责发生制而不选择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基础,是因为企业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时间,与相关货币收支时间有时并不完全一致。(2)会计六要素是限定我国企业会计在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将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要素,而不能分为其他的会计要素。根据我国国情,《基本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六个项目。对会计要素的限定和规范,可以使财务会计系统更加科学严密,为合理建立会计科目体系、设计财务会计报表提供依据和基本框架结构,便于会计信息的汇总、对比,为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3)借贷记账法是限定企业会计在选择记账方法时,只能采用借贷记账法,而不能选择其他复式记账方法。限定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不仅规范了各行业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更好地发挥会计的作用,同时也便于同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经济交往。

2.扩展的主要依据。我们把“权责发生制、会计六要素、借贷记账法”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将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由四个扩展到七个,虽然有悖于公认的四个基本前提,但是它符合中国会计实务的具体情况,并且能使会计理论更加完善。其主要依据是:(1)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基本准则显然是对会计核算的规范,其第一章总则共十一条,是对整个会计核算过程的总体规范,第一条是制定基本准则的目的———规范会计核算;第二条是基本准则的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第三条是企业会计准则包括的内容———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第四条是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剩下七条(从第五条至第十一条)显然是对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时间范围、计量单位、记账基础、核算内容、记账方法的限定,也就是本文提到的七个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基本准则将这七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基本准则的总则部分,显然是对会计核算全过程的总体规范。这七个方面虽然是人为确定的,但完全是出于客观的需要,符合会计实务的客观事实,有充分的客观必然性,违反其中任何一个前提,会计核算工作就无法正常进行。(2)符合公认的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定义。上述七个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不仅不与公认的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定义相矛盾,反而修正了其欠准确的部分,补充了核算内容、记账基础和记账方法,使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更加完整。因此,将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扩展到“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权责发生制、会计六要素、借贷记账法”七个方面的内容,不仅与《企业会计准则》相适应,也符合公认的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定义,更符合我国的会计实践。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不等于“会计假设”

从定义上看,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不等于会计假设,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是对会计核算的已经明确或不明确的不确定情况所作的限定或姑且认定,是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先决条件。而会计假设是对会计核算上不明确的不确定情况,只能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和趋势,作出合乎情理的认定,这是会计假设与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根本区别。在上述公认的四个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中,只有持续经营属于会计假设,因为企业能否永远持续经营并不明确,只能根据正常情况姑且认定其是持续经营的,但不能保证不会出现解散清算的情况。而会计主体、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是对已经明确的不确定情况所作的限定,一旦作了限定,就不会出现其他情况,具体分述如下:会计主体是在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已经明确的情况下,限定其只能核算那些影响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者事项,那些不影响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经济利益的交易或者事项,就不能进行核算。如果是会计假设,可能还会出现核算不影响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经济利益的交易或者事项。但是通过上述限定之后,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此,这不是姑且认定,而是明确的限定。会计分期是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人为地、明确地划分为较短的相对等距的会计期间,这显然是对会计核算所进行的限定。如果是会计假设,将有可能出现没有会计期间的情况,但经过上述限定,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此,这不是姑且认定,而是明确的限定。货币计量是在货币量度、实务量度和劳动量度三种明确的量度之间,限定采用货币量度。如果是会计假设,那就有可能出现以实物量度或劳动量度作为统一的量度单位,但在上述限定之下,这种情况不会出现。因此,这也不是姑且认定,而是明确的限定。因此,将上述公认的四个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称为会计假设,仅仅是一种习惯叫法,并不科学。笔者认为,虽然会计假设是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但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不一定都是会计假设。

货币计量不包括币值稳定假设

会计核算的前提第2篇

[关键词]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原则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3-0080-02

会计的基本前提是财务会计基本假设或会计假设,它是组织财务会计工作必要的前提条件,若离开这些条件,就不能有效地开展会计工作。也无法构建财务会计的理论体系。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是从具体的会计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是为了确保会计核算资料的实用性、合理性和可靠性。一般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与货币计量等内容。企业为实现会计目的,确保会计信息质量,要明确会计的一般原则。即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则和要求,这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必须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原则要以会计核算工作支持企业的运行和发展。

1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1)会计主体。开展会计工作必须明确会计主体,明确会计人员的立足点,解决为谁记账、算账、报账等问题。会计主体独立于其本身的所有者以外,会计反映的一个特定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而不是企业所有者的财务活动。明确会计主体要求会计人员认识到,他们从事的会计工作是特定主体的会计工作,而不是其他会计主体或企业所有者的会计工作。

会计主体的规模没有统一的标准,它可能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独立的法律个体;也可以是不进行独立核算的内部单位,从财务会计的角度看,会计主体是一个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特别是需要单独反映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编制独立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实体。

(2)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会计主体的企业,它的经营活动要按既定目标持续进行下去,在企业正常的经营中被耗用或出售,它承担的债务也要如期偿还。财务会计的一系列方法是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为条件的。只有在持续经营的条件下,企业的资产才能按历史成本计价,固定资产才能按使用年限计提折旧。若企业不具备持续经营的条件,如已经或即将停业,进行清算,则需要处理全部资产,清理全部债权债务。会计处理要采用清算基础。

(3)会计期间。持续经营的企业不能等到结束其经营活动时才进行结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为定期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向相关各方提供信息,就要划分会计期间,把持续不断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较短的经营期间。会计期间一般为一年,即会计年度。

把会计年度的起止点定在企业经营活动的淡季一般比较适宜,由于在企业营业活动的淡季,各项会计要素的变化较小,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尤其是对计算确定本会计年度的盈亏比较有利。还因淡季的经济业务较少,会计人员能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办理年度结算业务,有利于及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但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各个行业的企业的所谓淡季并不明显,这样的划分也存在着弊端。

因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 规定,以日历年度作为企业的会计年度,即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会计年度。企业为及时提供会计信息,满足各方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可把会计年度划分为更短的期间,如季度和月份。

(4)货币计量。企业会计提供信息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企业的经营活动各不一样、非常复杂。企业会计要综合反映各种经营活动,这就要求统一计量尺度。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货币最适合充当这种统一的计量尺度。以货币为计量尺度,为会计计量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为简化会计计量,方便会计信息利用,在币值变动较小的条件下,通常不考虑币值变动。但是,因普遍性的较高的通货膨胀给企业发展带来较大影响,对会计核算怎样反映通货膨胀的影响,因此出现了通货膨胀会计。这是按物价指数或现时成本数据,把传统历史成本会计进行调整,考虑消除物价上涨因素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或改变某些传统会计原则,真实科学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会计方法。

进行会计核算,还要确定记账本位币,在企业的经营业务涉及多种货币的环境下,需确定某一种货币为记账本位币;涉及非记账本位币的业务,需要采用某种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登记入账。按照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规定,境内企业要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2 会计核算的几项原则

(1)会计核算要客观实在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记录和财务会计报告要真实、可靠,不可失真,能客观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会计核算要以企业实际产生的经营业务为依据,反映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

(2)会计核算要互相可比的原则。为比较不同的投资机会,信息使用者必然要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以评估各个企业不同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所以,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要遵循互相可比的原则,对同种经营业务,要采用同一会计程序和方法。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要尽可能减少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余地;同时,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选择会计政策。

(3)核算要坚持一贯性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会计核算方法要遵循同一律,前后保持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仅要通过阅读某一会计期间的财务会计报告,把握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还要比较企业不同会计期间的财务会计报告,明确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状况和趋势。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一定遵循一贯性原则。

企业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如果已经不符合客观性与相关性原则要求时,企业就不能继续采用,出台新的会计政策。

(4)相关性原则。这一原则是会计信息要满足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性要求,是人们能利用会计信息要满足国家宏观经济控制的要求,相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要求,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要求。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对企业的管理,主要是利用经济杠杆进行宏观调控。与之相适应,国家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要也出现了变化,随着企业筹资渠道的多元化,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在增强,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已不仅仅是国家,而扩大到其他投资者、各种债权人等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群体。随着企业自的扩大,会计信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因此,现在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企业会计信息在符合国家宏观调控要求的同时,还应满足其他方面的需求。

(5)及时性原则。此原则主要是及时记录与及时报告:及时记录要求对企业的经济业务及时地进行会计处理,本期的经济业务要在本期内处理;及时报告是将会计资料及时传送出去,把财务会计报告及时报出,财务会计报告要在会计期间结束后规定的日期内呈报给应报单位或个人。及时记录与及时报告紧密联系。及时记录是及时报告的前提;而及时报告是会计信息时效性的重要保证。所以,企业会计要把及时记录与及时报告有机统一起来。

(6)权责发生制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对会计主体在一定期间内发生的各项业务,凡符合收入确认标准的本期收入,不论款项有没有收到,都要作为本期收入处理;不符合收入确认标准的款项,就是在本期收到,也不能作为本期收入处理。权责发生制所反映的经营成果与现金的收付不一致,它主要应用在需要计算盈亏的会计主体中。采用权责发生制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也有局限性,若按照权责发生制反映,有时企业虽然有较高的销售利润率,但现金流动性差,也可能遇到资金周转困难。在企业工作中,可能不严格采用权责发生制或者收付实现制,一般企业是以权责发生制为主,辅之以收付实现制。

(7)配比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企业的营业收入与营业费用要按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配比,以便正确计算各个会计期间的盈亏。按营业收入与营业费用之间的不同联系方式。一是按营业收入与营业费用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行直接配比。企业的某些营业收入项目与营业费用项目之间在经济上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这些营业收入是因一定的营业费用耗费而出现的,这些营业费用是为取得这些营业收入而发生的,凡是这种存在因果关系的营业收入与营业费用就要直接配比。二是按营业收入与营业费用项目之间存在的时间上的一致关系。某些营业费用项目虽然不存在与营业收入项目之间的因果关系,但要与发生在同一期间的营业收入相配比。

(8)谨慎性原则。即稳健性原则,它是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条件下进行预计时,采取不造成高估资产或收入的做法,防范损害企业的财务实力,避免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持盲目乐观的态度。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不预计收入,但预计可能出现的损失;对企业期末资产的估价宁可估低,也不能估高。

(9)重要性原则。这一原则是在保证全面完整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条件下,按一项会计核算内容是否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决定对其进行核算的精确程度,及是不是在会计报表上单独反映:凡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较大影响的业务和项目,要作为会计核算和报告的重点;对不重要的经济业务可以采用简化的核算程序和方法,可不在会计报表上详列。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原则,在较大程度上是对会计信息的效用与加工会计信息的成本的考虑。若将企业复杂的经济活动,都详细记录与报告,不但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加工成本,还可能使使用者无法有针对性地选择会计信息,反而对正确的经济决策不利。

参考文献:

[1]杜娟.试谈会计的基本原则[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4).

会计核算的前提第3篇

关键词: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会计核算前提的基本定义

会计核算前提又被称为会计假设,其是会计赖以存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基本前提或基本假设。对于被学界和财务人员公认的会计前提或会计假设主要有4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每个假设或前提都其自身的意义。

1.会计主体是强调企业的实体属性,这一假设或前提把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看做一个独立的实体,认为会计和财务核算关注的焦点是上述的独立的实体,而不是企业股东或合伙人等自然人主体,这一建设或前提产生的原因在于保护投资人投入到企业的资本,而不是投资人自身的需要。

2.持续经营是从时间性上对企业做出的假设和设定,这一前提认为企业是会永远经营下去的,在未来,任何企业都不会破产和清算。所以企业在进行财务核算时都按照正常经营进行记录与核算,资产在经营过程中被持续消耗,债务需要按期被偿还。

3.会计分期。这一假设对会计对象核算的时间界限进行了设定,由于上面第2个持续经营的假设,使企业的核算必须人为的划分为若干相等、较短的时期,以便在一定时期为投资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时的财务信息,这也是财务工作人员正确计算收入、支出和利润的必备条件。

4.货币计量。这一假设或前提,规定了会计的计量方式,它规定了企业计量生产经营活动及工作成果的反映渠道和方式。使会计的核算有了一个通用的标准和统一的尺度。

此外,由货币计量还衍生出另一个假设或前提,就是币值稳定,这是指在通货膨胀剧烈的时候,由于货币大幅贬值,使得货币计量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但这只在特殊时期出现,因此对于币值稳定是否可以单独作为一个核算前提还没有定论。

二、会计核算前提的不足之处

1.分期假设中的人为因素。如会计期间是由财务人员或管理人为划分的,有的按月、有的按季,存在很大的人为因素,这不但会给会计报表使用人带来极大的影响,还会使不同会计分期的会计信息带有明显的估计性和不确定性,难以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进行比较。

2.主体假设偏窄,未涵盖所有企业。会计主体假设或前提一般指单一的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制企业等,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由若干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的出现,使会计主体假设由单一公司发展为合并组织,如果按照这个逻辑继续扩展的话可以扩展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中央政府的财政决算。而且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电商蓬勃兴起,使得原有会计主体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展,虚拟公司缺乏实体,他们以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为其主要资产,这都给未来会计假设和前提的定义提出了新的挑战。

3.持续经营假设未得到充分运用。目前财务界对于会计持续经营这一假设或前提一直未进行充分运用。之前所强调的会计理论假设中持续经营假设仅仅是指不需要清算和破产,按正常情况对资产进行核算与计量,这就导致所有的资产核算都采用历史成本的方法,而目前的经济形势变化极快,企业的破产、清算、合并、重组不断产生,这就对企业资产变现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如此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立足,按照这样的要求,不仅流动资产应该按现实价值进行核算,固定资产的变现价值也同样重要。因此,持续经营这一假设和前提,受到了非持续经营为假设的清算会计的挑战。

4.货币计量难以反映企业全部价值。上文已经提到,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使得币值稳定成为一个是否纳入会计前提或假设的选项。因为单纯的货币计量不能表现如通货膨胀、产品质量等要素对一个企业价值的影响,而这些恰恰又是十分重要的。

三、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会计假设或会计前提的意义在于派生出了会计原则,最重要的当然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作为中国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财政部负责会计准则的和修订,在其颁布的《基本准则》中专门设立一章对会计质量进行阐述。准则认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指会计信息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它是达到财务会计目标和财务报告的保证,在整个的企业财务会计框架中起着主导作用。

对于会计质量要求最权威的应属《会计法》,在会计法中提到应“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这一提法从法律上提出了权威要求;而前文提到的2006年2月的《基本准则》中专门用一个章节的篇幅提出一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明确指出,会计信息质量应至少包含以下八个方面,即真实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包括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这八个质量要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主要质量要求和次要质量要求,当然这都是从比较的角度来出发阐述的。主要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次要的质量要求包括“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1.主要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一项基本的质量要求,即会计体现出的信息必须能够让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据此进行相应的决策。相关性,则是要求会计信息与经济业务本身相关联。可比性对于财务数据的要求主要从决策判断的角度出发,它要求企业会计信息的确认和计量结果不但可以按照会计分期的原则,在不同的会计期间进行比较,还可以与类似行业、类似企业的财务报告、会计账簿和决算信息等不经过技术处理直接进行账面上的比较。这就要求企业对于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尽可能的减少备选会计方法;

2.会计信息的四个次要质量要求

四个次要的质量要求是“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把它们归为次要质量要求是为了体现出不同的层次,而且它们的次要只是对于主要质量要求而言的,并不是说它们不重要。实质重于形式要求对任何一项交易或事项,必须考虑其经济实质而不是表面形式;重要性要求会计信息必须考虑对决策有重要影响的情况;谨慎性要求在会计核算的可选范围内,对待收入要保守,对待损失要积极;及时性要求对会计信息的确认,报告和披露不得提前或延后。

四、会计核算基本原则差异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新旧会计核算基本原则主要差异表现在:

经济业务实质在会计核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要根据其不同形式进行经济核算,其次还要求会计人员注重分析和判断。

如果想少确认收入、多计量成本和损失,就要在会计实物中全面深入地运用谨慎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以达到报告利润减少的目的,能更客观地报告经营成果。

全面计提各种资产减值准备,广泛应用谨慎性原则和对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修正,就可以使资产负债表客观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以达到防止企业出现虚增利润、潜亏挂账及高估资产等行为,从而全面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五、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对我国会计信息发展的影响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会计信息质量反映大部分会计信息使用人的要求。对于会计信息而言,不同的利益目标和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分别有不同的特征和内容组合。会计信息质量要照顾到大多数会计信息使用人的需求。

2.完善了我国会计体系。会计准则的制定大多是针对问题,进行“救火式”的制定,没有前瞻性。而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准则的出台,初步建立了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3.适应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考虑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状况,结合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上市公司的特点,基本准则提出了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相适应的要求。

六、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完善和发展

会计信息基本准则中只列出要求却没有分析他们之间的权衡问题。但在实际会计操作过程中,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间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对会计信息质量间进行权衡,而且还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分析。因此我们还需要在以后对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2).

[2]葛家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得比较与综评[J].会计研究,2004(6).

会计核算的前提第4篇

融资租赁一般涉及重大资产,对承租方的生产经营能力形成重要影响。融资租赁也是一项较为复杂的业务,同时涉及的固定资产及相关融资两类业务。为此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中专门设置《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以下简称“《准则》”)来规范企业的融资租赁业务。

《准则》详细规范了融资租赁会计核算的标准和时间,包括租赁期开始日的会计处理、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或有租金的会计处理、租赁期届满时的会计处理等等。《准则》执行以来对规范企业的融资租赁业务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对承租人在融资租赁合约约定的租赁期到期前终止的情况没有明确规定该类情况的核算方法。这将使得企业在进行融资租赁期满前终止租赁业务的会计核算失去核算准则,也使《准则》存在操作层面上的缺陷。应该通过分析融资租赁期满前提前终止形成的原因、造成的经济后果来确定合理的核算方法。

二、融资租赁提前终止的成因与经济后果

(一)承租方提前终止融资租赁合同的成因与经济后果

融资租赁形式上租赁实物资产,实质上是融通资金。承租方长期需要融资租赁资产带来的生产和经营能力,但是承租方缺乏购买融资租赁资产的资金,或者由于其他方面因素不能直接取得融资租赁资产的所有权。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融资租赁是承租人不能购买的情况下的最优选择。一旦承租人拥有足够的资金,或者阻碍其取得融资租赁资产的其他因素消失,那么直接购买是承租人的最优选择。由于融资租赁的期限较长,在此期间如果承租方取得足够资金,或者市场上购买该类资产的障碍消失,那么承租方会尽量终止融资租赁合同,而购买该类资产。因此,融资租赁合同一般会给予出租方更多保护,而法律一般会要求承租方遵守融资合同。

《准则》中的第七条规定,租赁期是指租赁合同规定的不可撤销的租赁期间,承租人有权选择续租该资产,并且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确定承租人将会行使这种选择权,不论是否再支付租金,续租期也包括在租赁期之内。《准则》同时规定租赁合同签订后有四种情况可撤销:①经出租人同意。②承租人与原出租人就同一资产或同类资产签订了新的租赁合同。③承租人支付一笔足够大的额外款项。④发生某些很少会出现的或有事项。

这些规定给予了承租人撤销合同的前提条件,即承租方只有在让出租方满意的情况下才能撤销租赁合同。这些有利于保护出租方的利益,对融资租赁这种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那么承租方提前终止也应该需要让出租人满足,只有出租人得到足够利益,才可能终止融资租赁合同。也就是说在可持续经营的情况下,承租人至少要付给出租人相当于在租赁业务中获得的收益的现值,才能使出租人满意。使出租人满意的现值相当于追加在融资租赁资产使用成本上的成本。

这实际隐含着另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承租人提前终止融资租赁合同获得的收益或减少的损失(由于损失可以视为负收益,以下统称收益)低于继续执行融资租赁合同获得的收益与使出租人满意的现值之和,那么承租人一般会选择继续执行租赁合同到租赁期满。但是在承租人提前终止融资租赁合同获得的收益低于继续执行融资租赁合同获得的收益与使出租人满意的现值之和,承租仍然可能提出提前终止租赁合同。可以用式子表示如下:

承租方提前终止融资租赁比较收益=承租人提前终止融资租赁合同获得的收益―(继续执行融资租赁合同获得的收益+使出租人满意的现值)

如果提前终止融资租赁比较收益大于零,那么承租方将会提前终止融资租赁。可以发现承租人提前终止融资租赁合同获得的收益与继续执行融资租赁合同获得的收益都与融资租赁资产在社会中的状况和企业使用状况相关联。其中提前终止融资租赁合同获得的收益包含承租人使用替代资产形成的收益,或者承租人不继续使用融资资产而减少的负收益。那么至少有如下因素可能导致承租人提前终止融资租赁合同获得的收益上升,而使得承租人继续执行融资租赁合同获得的收益下降:①融资租赁资产遭到毁损,不能修复,或者修复代价超过购买新的同类资产;②融资租赁资产已经被先进设备替代,先进设备单位产品的材料、能源等成本远远低于继续使用融资租赁资产的材料、能源等消耗;③融资租赁资产所能够制造的产品已经不符合市场发展需要,无法销售。在这些情况下,承租人付给出租人相当于在租赁业务中获得的收益的现值将有可能远远高于继续使用融资租赁资产的收益,而使得提前终止融资租赁比较收益大于零,承租人将会选择提前终止融资租赁合同。

(二)出租方提前终止融资租赁合同的成因与经济后果

出租方在融资租赁业务中的收益主要来自于融通资金的收入,相当于利息收入。尽管《准则》并未就撤销、变更、提前终止融资租赁合同对出租方做出比承租方更为严格的要求。但由于融资租赁合同比较好地保护双方的利益,出租方也不能随意撤销、变更或者终止融资租赁合同。通常情况下,在融资租赁合同会约定如果出租方要提前终止融资租赁合同,那么必须给予承租方相应的补偿,使承租方同意提前终止融资租赁合同。通常情况下,出租方不会主动要求提前终止租赁合同。只有在资金紧张或者融资租赁资产在租赁期内某个时间段的市场价值远远高于融资租赁合同包含的收益现值且承租方无力承担新增价值的成本,那么出租方才会主动要求终止融资租赁合同。

出租方提前终止融资租赁比较收益=出租人提前终止融资租赁合同获得的收益―(继续执行融资租赁合同获得的收益+使承租人满意的补偿)

由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大多数融资租赁资产会发生技术贬值和经济贬值,融资租赁资产在租赁开始日的价值会高于其他后面租赁期的价值。只有少数资源性资产,如房地产会出现融资租赁资产在租赁期后面时间段的价值高于前面时间段的价值。

从整体来看,不论承租方还是出租方提出提前终止融资租赁合同,都会使对方获得一定补偿,而己方由此获得更多收益或者减少损失。会计核算应该能够反映融资租赁提前终止对会计主体的经济影响。

三、融资租赁提前终止的会计核算

融资租赁提前终止将会使承租方和出租方由于融资租赁形成的资产和负债发生变化。因此,承租方和出租方应该在融资租赁提前终止的当前进行会计核算,并在会计报告中反映由此对会计主体产生的影响。从承租方的角度来看,报废、被先进设备替代、生产的产品失去市场等原因都会导致融资租赁资产价值下降到接近于零。在这种情况下,出租方出于商业道德等方面因素的考虑,在获得足够回报后会同意承租方提前终止融资租赁合同。当然,出租方也有可能只要求承租方象征性地给予一部分补偿,那么从会计账面来看,出租方还将因此形成营业外收入。在这些情况下,一般由承租方来进行固定资产的清理等后续工作。

如果出租方提出提前终止融资租赁合同,那么将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出租方资金短缺愿意承租方以较低价格购买融资租赁资产的所有权,而提前终止融资租赁合同;二是融资租赁资产价值上升且承租方无力承担新增价值成本,出租方将融资租赁资产提前收回,那么承租方一般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

将上述情况归纳为如下四类:①融资租赁资产报废、被先进设备替代、生产的产品失去市场,资产清理由承租方进行,且承租方补偿较高;②融资租赁资产报废、被先进设备替代、生产的产品失去市场,资产清理由承租方进行,且承租方补偿为象征性;③承租方提前购买融资租赁资产的所有权而提前终止融资租赁合同;④出租方将融资租赁资产提前收回。这四类不同情况中承租方和出租方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有较大差异,应该采取不同的会计分录来进行核算。以表1表示四种相关情况下出租方与承租方的会计分录。

由于融资租赁业务涉及的业务领域比较重大,金额也比较巨大,承租方和出租方除了在提前终止融资租赁的当期进行会计核算以外,还应该在会计报告附注别披露提前终止融资租赁业务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经营收益和现金流量的影响程度。

会计核算的前提第5篇

1、货币计量;2、持续经营;3、会计主体;4、会计分期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会计核算的前提第6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会计信息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施工企业面临的竞争程度日益加剧,企业集团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这种环境背景下,施工企业应当从自身入手,增强内部控制水平及经营管理能力。会计核算信息是会计系统控制的基础,也是企业进行绩效评价的基础,对于保证企业财产安全及准确反映施工项目成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施工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发挥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

一、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概述

会计核算主要是指对会计主体已经发生或者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后核算。有效的组织会计核算工作对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其会计核算工作具有特殊性,同一般生产性企业相比,施工企业生成的产品为施工项目,施工项目分布的地域范围较广,占用的资金量较大,生产周期较长,每个施工产品都存在差异性,总部难以进行统一管理,因此,项目施工企业一般采取项目负责人制度对各项目进行管理。另外,当前我国项目分包现象广泛存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并没对分包工程的会计核算作出明确规定,这进一步增加了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困难。由于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具有其特殊性及复杂性,以及会计核算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施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目前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存在问题的原因

当前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存在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效率及效果,从其根本上来说,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员工会计核算意识不足,限制企业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

由于施工企业经营的特殊性,客观上为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带来困难,企业员工缺乏会计核算意识,特别是高级管理者不能充分认识到通过会计核算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这是当前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存在所有问题的源泉。企业会计核算意识不足,会限制企业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会计之外的部门人员会片面的认为会计核算只是会计部门的任务,这样不利于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也不利于通过会计核算信息对各个部门的人员进行考核。再者,企业员工会计核算意识不足,会导致企业核算人员知识技能跟不上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变化。因此,企业员工会计核算意识不足,企业核算人员核算技能存在缺陷,是企业应当会计核算存在问题的首要原因。

(二)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不够完善,降低会计系统控制水平

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为会计核算提供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而当前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一系列问题,影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企业资金投入量,降低资金使用效率。首先,企业不能充分执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制度,相关会计人员可能身兼数职,不能达到内部牵制的目的,这样使得会计人员对自身进行控制,会计信息质量就可想而知;其次,内部监督机制弱化,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定期对企业的会计核算信息进行审计,以合理保证内部会计信息质量,考察相关责任人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而当前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弱化,不能有效地对会计核算信息进行评价,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最后,弱化预算控制的作用,预算的编制一般需要各个部门对财务会计人员进行配合,预算信息同会计核算信息相比较能够达到绩效考核的目的,而由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企业不能有效的实施预算控制,也不能有效地达到绩效考核的目的,或者,由于会计核算信息缺乏准确性,使得预算控制失效。总之,由于施工企业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不能充分发挥会计系统的控制及相关控制作用,降低企业财产安全、投资经营效率以及会计系统控制水平,影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三)基层的会计核算人员受项目负责人的限制较大,降低会计信息质量

施工项目分布范围较广,总部难以对各个施工项目进行直接管理,因此,当前施工企业一般采取项目负责人制度,即对每个施工项目都有相应的项目负责人对其进行管理,项目负责人对施工项目整体施工状况进行负责,项目的会计核算人员在理论上应当直接对总部负责,但是当前实际情况是项目的会计核算人员受项目负责任人的牵制较大,致使向总部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完整性受到质疑,使得总部管理者不能通过会计核算信息对项目及时的进行控制与指导。项目负责人能够直接对基层会计核算人员进行干涉,而总部距离较远,难以及时的了解项目施工的具体进程和情况,降低会计信息质量。

三、加强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施工企业应当加强企业会计核算,增强会计人员的知识技能及核算意识,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采取科学的核算方法,准确的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反映,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一)提高员工会计核算意识,增强会计人员知识技能

意识的培养是行动的先导,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是提高会计核算水平的基础,企业要想加强会计核算,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应当首要提高企业会计核算意识,增强企业会计人员知识技能。首先,管理者起领导带头作用,企业应当首要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及知识涵养,让其充分认识到培育重视会计核算信息质量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对管理者进行定期培训,充分发挥管理者的带头作用,建立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其次,提高会计人员会计核算人员的意识及知识技能是关键,企业应当完善财务及会计人员的选聘制度、定期考核制度及培训发展制度,注重对会计人员道德素质的培养,提高全体会计人员会计核算技能,提高会计核算信息质量;最后,提高全体员工对会计人员的配合程度是基础,企业应当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其对会计核算的认识,会计核算并不仅仅靠会计人员就能完成的,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产生需要各个部门、各个层级的员工予以配合。总之,只有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会计核算意识,让其正确认识到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倡导企业各个员工对会计人员积极的进行配合,提高会计人员的知识技能,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及真实性。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优化企业会计核算的内部环境

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充分实施内部控制相关的控制措施,通过建立和完善会计档案保管与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实施有效的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保证会计核算的信息质量。同时,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不相容职位相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及内部报告控制等方面,促使这些控制措施与会计系统控制措施相结合,杜绝领导“一支笔”审批及各个项目负责人“独立为王”的现象的发生。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控制措施,有效的会计信息生成系统能够加强对企业整体营运状况进行监督。

再者,企业在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当遵循有效性原则、审慎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及独立性原则,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将企业经营的各项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之内,并且内部控制措施应当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企业任何活动都应当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任何人不能逾越控制措施,同时企业内部控制措施应当跟上外部环境的发展及企业业务创新的需要,最后企业应当定期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优化企业会计核算的内部环境,充分的发挥会计系统控制,加强会计信息监督作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三)采取集中会计核算制度,增强会计核算对项目实施的监督程度

集中核算又称为一级核算,是指将企业所有会计工作都集中在会计部门进行核算的一种会计工作组织形式,在这种核算形式下,企业所有部门的原始资料都应当定期的交给会计部门,总部对各个项目的会计信息进行集中监督,基层的会计核算人员直接对总部会计部门进行汇报,不受项目负责人的干涉与牵制,这种核算制度能够减少核算的中间环节,提高会计核算效率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别是随着当前施工企业集团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施工企业面临内外部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企业应当采取集中核算制度,优化会计核算管理流程。当前施工企业都应当采取集中核算制度,降低项目负责人的管理权限,改变原本各个项目负责人“独立为王”的局面,会计核算人员直接对总部负责,这样有利于加强总部对各个项目的统一管理。

(四)选择合理的会计核算方法,达到合理避税目的

在施工企业中,工程分包现象较为常见,对分包工程采取合理的会计核算方法能够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当前对分包工程的会计核算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将分包收入及分包工程款分别作为本企业的收入及项目施工成本;第二种是将分包工程与本企业完全隔离开,将分包工程款与分包收入不通过本企业会计核算体系进行核算。采取第一种核算方法能全面的反映本企业所总包项目的成本和收入,便于企业进行项目管理,并且在这种核算方法下企业的收入总额提高,从而导致企业一些以收入的一定比例为限额计量的可以税前扣除的费用的限额提高(比如企业的广告费),降低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从而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而第二种核算方法则不全面的反映所总包工程的成本和收入,也不能提高企业所列支收入的总额。因此,企业在对分包工程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根据企业税务管理计划及项目管理方法选择合理的会计核算方法,由于第一种会计核算方法存在的明显优势,企业在实践中一般选取第一种会计核算方法进行核算。

总之,集中资金管理制度能够增强企业资金管理水平,提高投资效率,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提高施工企业营业利润,加强总部对各个施工项目的会计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任改变.施工企业会计集中核算在实践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10(21).

2.吴庆宝.浅谈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常见问题[J].装备制造,2010(1).

3.黄奇泉.浅谈如何提高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J].现代经济信息,2010(7).

4.陈文达.浅析新会计准则下施工企业会计核算[J].经济研究导刊,2010(8).

会计核算的前提第7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成本核算 会计前提

教育成本核算就是对教育费用的发生进行审核与控制,核算其发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教育费用核算程序和方法,按成本计算对象进行归集与分配,最终确定成本计算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核算过程。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又称为假设,是指对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会计人员对某种情况按进行会计工作的先决条件所做出的合理推断或人为规定。学校属于典型的事业单位,应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作为会计核算的前提。

一、会计主体

在组织教育成本核算时,会计主体的确定是核算的出发点。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指会计所反映的是一个特定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作为会计主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a.具有一定数量的经济来源;

b.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活动;

c.实行独立的核算,提供反映本主体经济情况的会计报表。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总则第四条中明确指出了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确定了会计主体也就为会计人员成本核算工作的范围进行了界定,只为特定的主体进行核算工作。

目前高校成本核算选择学校一级进行核算,以学校作为会计主体便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通过以学校为会计主体的成本核算构架,不仅可以将一个学年会计期间的成本核算成果用于满足学校内部管理信息的需求,也可以满足外部资金供应者对资源配置效益性要求的信息需求。同时,为政府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审批收费标准、确定招生计划提供必须的参考信息。

二、持续经营

将持续经营作为基本前提条件,是指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而是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既然不会破产和清算,企业拥有的各项资产就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耗用、出售或转换,承担的债务也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清偿,经营成果就会不断形成,这样核算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持续存在和发展下去,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持续经营假定的意义,在于解决了会计主体的资产评价和费用分摊等会计计量的实际问题。它为权责发生制奠定了基础,也是一致性、可比性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依托。持续经营对于会计核算十分重要,它为正确地确定财产计价、收益,为计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只有具备了这一前提条件,才能够以历史成本作为企业资产的计价基础,才能够认为资产在未来的经营活动中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固定资产的价值才能够按照使用年限的长短以折旧的方式分期转为费用。对一个企业来说,如果持续经营这一前提条件不存在了,那么一系列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方法也相应地会丧失其存在的基础,所以,作为一个会计主体必须以持续经营作为前提条件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总则中第五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各项业务活动持续正常地进行为前提。教育成本核算同样也必须遵循持续经营假定,否则核算出的教育成本就不准确,按学年核算教育成本的许多账务处理,如固定资产折旧,跨期费用的预提、待摊就失去了基础。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亦称会计期间),是指将会计主体的整个持续运作过程划分为间隔的若干时期,以便定期进行核算和报告。会计分期这一前提是持续经营的客观条件。对于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来说,既然在可预见的将来,它不会面临破产停业清算,那么为了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向有关各方提供信息,需要划分会计期间,即人为地把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较短的经营期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八条规定,我国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总则第六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季度和月份。会计年度、季度和月份的起止日期采用公历日期。《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第一部分总说明第二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高等学校学生培养的学制随着教育层次的不同而不同,如专科3年,本科4年或5年,硕士生3年、2.5年或2年,博士生3年,可以看出教育成本核算期间不能与学年相同。而从制度上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应当以会计年度为成本核算期间,但是由于学生的入学与毕业时间,每年开学与放假时间均与公历年度不一致。笔者认为应该尽早变革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情况。货币计量是任何会计记录的基础,教育成本核算自然是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进行,但货币计量是以货币价值不变、币值稳定为条件的。用货币来反映一切经济业务是会计核算的基本特征,因而也是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性的前提条件。选择货币作为共同尺度,以数量的形式反映会计实体的经营状况及经营成果,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现实经济社会中,币值变动时有发生,例如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教育成本核算就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教育成本的可比性受到影响,需要用物价指数,最好是教育物价指数进行调整,才能进行有实际意义的比较,才能发挥教育成本信息考核、控制、预测、决策的作用。二是按历史成本原则核算出的教育成本,但不能完全补偿真实的资源耗费,主要是固定资产的耗费。因为在通货膨胀时期,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一般大于其原始价值,按原始价值提取折旧费,重置时就会在使用价值上减少固定资产的数量。在以教育成本为基础确定学费、教育拨款时,应考虑以重置价值矫正历史成本计量的不足。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总则第七条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发生外币收支的,应当折算为人民币核算。所以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也应当以人民币为计量基础。

综上所述,组织会计核算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即在组织核算工作之前,首先要解决与确立核算主体有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这是全部会计工作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cost of higher education us,straight talk about college cost and prices,/catalog/oxstalk.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