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会计与会计学(合集7篇)

时间:2023-06-18 10:35:59
会计与会计学

会计与会计学第1篇

关键词:会计学 统计学 相互关系

会计学与统计学都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的一门科学,都具有典型的计量特征。会计学与统计学都起源于原始的计量行为,它们联系紧密,又有明显区别。本文通过如下几个方面阐述统计学和会计学的区别与联系,使得人们对会计学与统计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对其运用更加得心应手。

1、会计学与统计学的起源

复式记帐法发源于12至13世纪意大利的北方城市,最早反映意大利复式记帐法的萌芽状态的帐簿是公元1211年佛罗伦萨银行的两套会计帐簿。这份记录是最早使用借贷用语进行复式记录的史料。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Luca Paciolo)在《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一书中全面系统的介绍复式记账法,并从理论上作了阐述,这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始,也标志着会计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会计的内容、方法、技术以及会计理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变化。同会计学相比,统计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创立则迟了几百年。统计史学界公认,1672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统计学家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著作《政治算术》的问世,标志着统计学的诞生。“统计”最早作为学名使用是在1749年,当时德国哥根丁大学政治学教授G.achenwall将课程“国势学”定为“Statistik”(统计),对其起源有个认识,更好地了解它们地发展历程。

2、会计学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指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它决定着研究领域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会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或者说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以反映其发展过程及规律性。

3、会计学与统计学的涵义

会计的专业定义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经济交易或事项进行连续、系统、综合的核算和监督,提供经济信息,参与预测决策的一种管理活动。该定义可得出两层含义,一方面企业的预测决策是基于对企业的经济信息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另一方面,会计是掌握了对经济信息进行数据化的专业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就是为企业管理提供专业数据化的经济信息。实际上会计还指上述工作所需的知识,这时我们将它称为会计学。会计数据统计与分析的质量与时效性,直接决定企业预测决策管理,在企业管理与会计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广义来说,会计的内容包括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和会计分析(即会计报表分析)。但会计监督和会计分析都需以会计核算为前提和基础,所以说会计核算是会计的主要内容,是会计的基础。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生产经营活动或者预算执行过程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记录、计算和定期编制并提供财务会计报告等会计活动的全过程。

统计随着人类社会活动及国家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统计”一词广泛的运用使得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涵义,归纳起来为: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

3.1、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是指关于搜集、整理、分析和预测社会经济现象以及自然现象总体数量方面资料的活动过程,具体包括统计设计,即根据统计对象的性质和统计研究的目的,对统计工作涉及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进行规划;统计搜集,即对统计资料的调查;统计整理,即对统计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统计分析和预测,即计算相应指标以及描述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规律,反映未来的发展趋势。

3.2、统计资料即统计信息,是指通过统计工作所获得的反映客观现象的各项数据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资料的总称。统计资料具体表现为各种统计图、统计表、统计公报、统计年鉴、统计手册及统计分析报告等。统计资料能反映客观现象发展的规模、水平、速度、结构、比例以及有关情况。统计把有关数据经过一定得方法整理,条理化,系统化。便于决策者做出正确判断。

3.3、统计科学即统计学的理论,是指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和预测社会经济现象以及自然现象统计资料的方法论科学。统计科学所包含的一系列搜集、处理、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来源于对统计数据资料的研究,其目的是探索事物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科学三者有密切的联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科学是统计工作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同时也反过来指导统计工作的实践,为统计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因此,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统计实践活动与统计成果的关系,统计科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4、会计学与统计学的职能

4.1、所谓职能指的是事物所具有的功能。会计学主要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而统计学所应用的领域相对较为宽广些,它应用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各个领域。会计信息基本上是价值形式,因而显得抽象和笼统;统计信息基本上是实物形式,因而显得具体和朴素。因此,会计学和统计学的职能有共同之处,也有一些差异。

4.2、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中指出:会计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这是会计职能的科学概括。以马克思的上述概括为依据,会计有两个职能:一是反映,二是监督。近年来,会计职能已有所发展,除反映和监督两个基本职能外,还有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职能。

4.2.1、反映职能。反映是会计的基本职能。所谓反映是指会计通过核算工作,提供会计数据,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成果,反映行政和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收支和结余情况。

4.2.2、监督职能。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在核算过程中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所实施的检查监督。

4.3、统计的信息职能是指根据一整套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灵敏、系统地采集、处理、传递、存储和提供大量的以数量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经济现象的信息。信息职能是统计的基本功能。统计部门是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的职能部门,统计信息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

4.4、统计的咨询职能是指利用已经掌握的统计信息资源,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深入开展综合分析和专题研究,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在对统计信息进一步加工整理的基础上,对其分析研究,开发利用,就能发挥统计咨询职能。统计信息咨询可以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制定规划、政策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可作为企业制定生产经营管理措施的依据,并且是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结合定性分析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分析的资料来源。各级政府统计部门拥有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咨询机构,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国外的用户开展统计咨询服务,使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发挥多方面的社会化功能。

4.5、统计的监督职能是指根据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及时、准确地从总体上反映经济、社会和科技运行状况,并对其实行全面、系统的定量检查、监测和预警,以促进国民经济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如果说统计是观测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状况的仪表,那么统计监督就是根据该仪表的显示来监测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运行状况是否正常,并对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和控制,同时还可以起到对该仪表本身运行是否正常进行检测的作用。因此,通过统计监督既可以使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还可以保障各级政府统计部门的统计工作有效运转。

4.6、统计的信息职能、咨询职能和监督职能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收集和提供统计信息是统计最基本的职能。统计的信息职能是保证统计咨询职能和统计监督职能有效发挥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准确、丰富、系统、灵敏的统计信息,统计咨询和监督职能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统计咨询职能是统计信息职能的延续和深化,使统计信息能对科学决策、管理和人们的实践发挥作用。统计监督职能是在统计信息、咨询职能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它可以通过对统计信息的分析研究来评价和检验决策、计划方案是否科学、可行,并及时对决策、计划执行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提出矫正意见。对统计监督职能的强化,必然会对统计信息和咨询职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统计信息和咨询职能的优化。统计信息、咨询、监督职能三者之间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形成合力,提高三者的整体水平,才能够使统计在现代化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5、会计学与统计学的联系

会计学和统计学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如涵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职能都不尽相同,但是它们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越来越多的统计学方法运用到了会计当中去,同样也有很多会计方法运用到了统计的计算中去。

5.1、会计学中的统计学

会计很多专门方法在统计中所提及的。众所周知,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控制分析中,统计方法都参与其中,比如,相关回归分析就是将混合成本分解运用其中,标准差系数应用于长期投资决策,概率决策运用于短期经营决策,趋势预测模型运用于销售预测和成本预测,区间估计、概率预算以及统计指数因素分析方法的运用等。中级会计教材中可以看到。从财务会计方面看,竟然能够看出会计和统计的起点竟几乎是同一点:六要素是会计核算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的,静态资产负债表中的三个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的存量分布,统计上的时点指标就是这点;动态利润表中的三个要素――收入、费用、利润,它反映资金的流量规模,而统计上的时期指标同样是反映这一点。而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恰好是统计核算的起点。企业发出存货成本的计价确定方法中的加权平均法与统计上的平均数如出一辙。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财务管理上的筹资、投资风险预期和资本结构评价,这些都和统计方法有着相当的联系。没有统计方法的支持,就不会存在有效市场假说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作为实证会计研究的前提。在结合了统计方法的抽样调查法,有效市场假说获得了证券市场上的证券价格资料和信息资料,利用回归分析法描述了二者的相关程度;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自身就相当于一个统计回归方程。而实证会计研究过程本身,无论是样本选择还是模型方法设计、无论是模型选择还是假设检验,均离不开抽样调查和回归分析。

5.2、统计学中的会计学

很容易发现,统计里面引入了很多会计的方法,比如说复式记账法、资产负债表等。宏观上看,统计核算是国民经济的核算主体。从核算的方法上讲,根据会计账户之间的总体平衡、相互对应的原理,循环账户体系成为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核算原理上看,复式记账法已然加入到了国民经济核算中,正所谓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从核算原则讲,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权责发生制也被国民经济核算所采用。

综上所述会计学与统计学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两者既有区别又有渗透,不应偏废或以其中一项代替另一项的职能。要达到二者优势互补,互相借鉴,相互协调运用,为企业经营决策发挥更好的作用。研究这两门学科的相互关系和区别,也很有必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把它很好的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充分发挥它们应用的作用,也会发挥很大效益,当然不仅有经济效益,也有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成玮.会计与统计比较研究[J].现代会计,2007,(2).

[2]刘亚彬.会计与统计的协调统一问题探究[J].现代会计,2007,(2).

[3]杨昆元,王力宾.略论会计学与统计学的关系[J].黑龙江财专学报,1995,(4).

[4]黄杰.论会计与统计的关系[J].商场现代化,2011,(20).

[5]李文侠.论会计学与统计学的相互关系[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会计与会计学第2篇

关键词:课程设计 管理会计 非会计专业 会计学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03-0117-03

一、序言

目前,我国相当多高校将会计学课程作为核心基础课向经济管理类学生开设,反映了这样一种共识:理解财务会计概念是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必要准备。这门课程的主要功能一是为会计专业的学生以后学习更高级会计课程做准备,二是为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基本的会计工具。

国内关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研究论文数量庞大。从已有文献看,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满意度较低,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比较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面临的挑战既来自学生专业与职业目标的多样性,又来自于学生对会计课程的负面印象――学生通常认为会计课程就是摆弄数字。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认为会计学与未来的职业生涯不相关,因此对这门课程不是很重视。会计教育界意识到改变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观念很重要,因为观念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效果,而且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因此,会计教师呼吁认真审视会计教育,抛弃偏重机械记忆的教学模式,向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开发学生决策能力的方向转变。

这个挑战促使会计教师采取一系列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这些方法与建议包括:改变学生对会计学科的观念,改变会计学教材的主题顺序,采用主动学习法,重视批判性思考,模拟企业的运作方式,使用大众媒体的资源,摒弃或减少有关借贷方的机械记忆。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促使会计学的教育向更理想的方向发展。但是,如果将上述创新方法围绕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目标,整合会计原理,也就是重新开发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对会计学的教学效果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当

对会计专业学生而言,会计学是专业基础课,教学目标是为学生以后学习更高级会计课程做准备。因此,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明确会计的含义、职能、目标;理解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和借贷记账法之间的关系;掌握会计核算方法的关系及其具体应用;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并进行简单的财务分析。总之,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会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成为会计信息和数据的生成者。而对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会计学的主要目的是如何使用会计信息,而不是从事会计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如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一样,学习的目的是使用计算机,而不是编程。

概括来说,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学习如何做会计(How to do accounting),而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学习如何用会计(How to use accounting )。具体来说,会计专业的学生生成会计信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使用会计信息。二者之间的关系如同软件的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使用软件的用户不必懂得编程知识,重点是如何使用软件。由于目标定位的错误,非会计学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第二个错误随之而来。

(二)选用教材没有体现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差异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会计与非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存在很大差异。很多高校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教学目标定位不当,其直接表现是会计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没有实质区别。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选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目前很多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选用的教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会计专业学生用的《会计学原理》或《基础会计》。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类教材的弊端是侧重讲述会计要素的具体核算,缺乏对相关经济环境背景、企业经济业务运作信息、各种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经济内涵与实质的阐述,体现更多的是会计技术层面的会计核算方法,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管理高度。这类教材体系偏离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目标,不适合非会计专业学生使用会计信息的学习要求,影响了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的积极性。选用的另一种教材是标明适合非会计专业学生用的《会计学》。这类教材尝试调整教材结构,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材的框架结构与内容,与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没有本质差别。

(三)教学内容没有体现专业要求

首先,课程内容不完整,没有体现专业需求。在课程安排上大多数高校的会计专业都设置会计学、管理会计两门课程,会计学的内容只限于财务会计,不包括管理会计。目前,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沿用了会计专业会计学的体系,基本不包括管理会计的内容。管理会计包含的内容如计划、预算、预测、成本管理、业绩评价、内部控制等,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更相关,更能体现非会计专业学生使用会计信息的教学目标。但在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中,没有包含上述与经济管理类学生专业需求密切相关的内容。

其次,教学内容没有突出重点。课程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学目标,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侧重于以借贷记账法为核心的会计核算流程。即经济业务发生后,首先要根据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然后登记账簿,最后编制财务报表。基于现有的教材体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沿用了会计专业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主要强调了财务会计的簿记方面,即借、贷、日记账、分类账等内容,没有体现专业需求。学生往往感到会计比较机械、枯燥,与专业不相关。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专业会计师,因此应淡化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具体核算程序。

会计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内容没有根本区别。特别是,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没有包含管理会计的内容。目前很多高校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没有机会学习管理会计,一是因为有些高校对经管类非会计类专业不开设管理会计课程;二是由于第一门会计学课程的学习经验,即使有机会部分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也不选修管理会计。在某种程度上,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课程内容就是不完整的,因为在企业实际运作中并不存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这就造成了非会计专业学生学到的会计知识缺乏系统性,不能从整体角度掌握会计的精髓。

总之,由于目标定位不当、选用教材没有体现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差异,教学内容没有体现专业需求,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较低是可想而知,预料之中的。

三、 重新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构想

(一)对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关系的再认识

传统理念将会计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类,着重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对于二者之间的联系重视不够。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问题研究较多。早在2003年,孙晓明从会计目标变迁的视角阐述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他认为财务会计服务对象向内部扩展,包括了内部信息使用者,管理会计服务对象则向外部扩展,包括了外部信息使用者。会计服务对象的这一融合使原来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划分的界限逐渐模糊,从而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最终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持。黄曼远(2014)从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内涵和关系的探讨出发,根据二者的历史、本质、目标和发展趋势的同一性,从理论上证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她认为从现实角度来看,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企业实践中从来就不是两个相互孤立的系统,而是在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都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联系。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生成的信息交叉构成企业完整的对外报告和对内报告。

(二)将管理会计纳入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理论基础

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内容的深化、延伸与发展,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基本信息来源一致,终极目标一致。

根据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1997年的公告,管理会计是通过规划、计量、管理财务以及非财务信息系统引导、激励管理者的行为,支持与创造实现企业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必须的文化价值,从而增加企业价值的持续改进过程;根据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财务和管理会计委员会的定义,管理会计是为管理当局用于企业的计划、评价和控制,保证适当使用各项资源并承担经营责任,而进行确认、计量、累积、分析、解释和传递财务信息等的过程。

上述专业机构对管理会计的定义清晰地表明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管理会计通过计量、管理、利用财务信息创造价值,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密不可分。

目前,许多学者认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从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课程的目标出发,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内容进行整合,重新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课程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三)重新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具体构想

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内容融合,重新构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课程体系。具体如下页表1所示。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挑战就是改变课程的框架结构与内容。如下页表所示。

第一单元是设立企业(以商业、服务业为背景),主要业务活动涉及制定商业计划书,本量利分析,编制预算,讨论公司的组织形式,解释财务报表。此外,采用预算作为公司战略的工具,学生在整个预算期内评估企业决策。这些主题持续整个学期。

第二单元包括建立会计系统。与传统的会计学课程强调掌握借贷方记录经济业务不同,这一单元利用电子数据表(Excel)建立会计账户系统,每一列代表一个账户。账户的增减变动在每一列记录,到会计期末结出每个账户的余额,利用账户的期末余额编制财务报表。

传统的会计学课程将会计循环视为编制财务报表的一个程序,这个循环始于记录经济业务,终于结账。但是,这种视角意味着编制财务报表独立于公司预算中设定的管理目标。整合后的会计学课程将编制财务报表视为预算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编制财务报表的目的是将实际结果与呈现在预算中的预期目标相比较。进一步说,会计循环的终点不是编制结账后的试算平衡表,而是计算实际与预算的差异,评估前期决策。

课程的前两个单元主要涉及与服务业、商业企业相关的会计概念,第三、四单元以制造业为背景。学生将在前两个单元已经掌握的相关概念应用到制造业的企业环境。此外,学生前两个单元中没有充分理解、或者理解错误的概念在这个环节可以得到更正。

第三单元包括编制总预算,计算多种产品的盈亏平衡点,用分批法、分步法计算成本,计算销售成本,采用各种成本流转假设计算期末存货。

第四单元包括利用相关成本进行决策,以标准成本为基准计算成本差异,记录与分析涉及财产、厂房、设备和所有者权益的经济业务。

最后一个单元是有关借贷方的学习。记录交易或事项的规范方法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更高级会计课程重要的必备要求,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的商业语言。整合后的会计学课程不是要摆脱或删除有关借贷方的知识,而是将其放在适当的环节讲述。在课程的最后阶段讲述借贷知识,其优势是:学生已经掌握利用电子数据表记录经济业务,已经实践过利用Excel计算账户余额编制财务报表,已经明白如何利用财务报表进行决策。在这个背景下,对经济业务的会计记录只是学生对已经熟悉的会计系统的一个微小的调整。

关于借贷方的内容包括全面完整的实践,学生编制会计分录,登记日记账,将日记账过到分类账,编制试算平衡表,编制调整分录并登记到总分类账,最后根据调整后的试算平衡表编制财务报表。

整合后的会计学并没有减少传统会计学课程的内容,而且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纳入教学体系,丰富了会计学课程的内容。这种调整保持了会计学课程结构与体系的相对完整,能够使学生对整个会计基础知识及简单的管理会计知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整合后的课程内容将管理与会计有机结合起来,更符合经济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要求,体现了管理特色。这种体系与经管类学生的专业需求、未来职业发展有了比较密切的联系。

胡玉明教授早在2010年提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目标是让非会计专业的学生看懂财务报表,听懂商业语言,理解会计信息,运用会计思维,辅助管理决策,持续创造价值。改变框架结构后的会计学课程因专业施教,立足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从管理的角度看会计,在一定程度可以实现会计学与专业知识的融合,从而赋予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以意义。

参考文献:

[1]D.LeeWarren,MarilynN.Young.Integra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A best practices course for introductory accounting[J].Issue in accounting education,2012,(27):247-266.

[2]周亚荣,郭均英,卢雁影.会计学教学本科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差异分析[J].新会计,2015,(3):33-35.

[3]蒋大富.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建设思考[J].财会月刊,2011,(7下):108-110.

[4]魏永昌.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相融合的设想[J].商业会计,2008,(19):59-60.

会计与会计学第3篇

关键字:高职 会计教学 会计考证 融合

一、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考证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由此可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从事会计工作必备的基本前提条件和最低要求,是从事会计工作的“敲门砖”,因此,高职会计专业学生除了取得“毕业证”这一学历证明外,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也是必须的,因而很多高职学院都要求会计专业学生取得“双证书”,即专科毕业证和会计从业资格证。除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高职学院还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初级会计职称的考试,因为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只是从事会计工作岗位的一个资格证、上岗证,但是从会计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步入会计工作岗位后绝大多数会计从业人员都会参加会计职称考试以及会计职业证书的考试,由于在校大学生在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后只有资格参加初级会计职称的考试,虽然理论上讲可以不参加初级直接考中级,但是由于专科毕业生毕业5年后才能参加中级职称的考试,中间要间隔5年的时间,间隔时间过长,5年期间很可能会丧失一些对职称有要求的工作机会,因而能够在大学期间取得初级会计职称是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

二、会计教学与会计考证的关系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考取相关证书如此重要,那如果仅仅让学生自学或者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复习考试肯定是不行的,我们的学生还没有达到那个能力,因而必要的措施就是将会计考证与会计教学有机融合,一方面将会计考证的相关知识融入、渗透到日常的会计教学中以提高会计考证通过率;另一方面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巩固、复习所学的专业知识的过程。因而以考试为导向,以考试促进教学,教考相长,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达到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让学生顺利取得职业证书双赢的效果。

三、实现会计教学与会计考证融合相关措施

(一)在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会计职业证书的重要地位

目前高职学院教学计划、教学实施都是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引来贯彻实施的,鉴于会计职业证书对会计从业及未来发展重要性,因而建议高职学院应该修正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明确写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了明确的方向性的指引,教师教学目的明确了,学生学习的目标清楚了,从而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

(二)将会计考证的知识融入相关的课程

纵观高职会计考证的内容其实都在会计相关课程中是有体现的,并不是日常会计教学之外的内容,所以将会计考证的内容融入日常会计教学并不需要很多教学内容的调整,只不过是要参考参照相关考试的内容。需要说明的是有人会说高职不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吗?如果以考试为导向,那岂不是培养出的学生是只懂理论不懂技能的吗?这不是与高职学院的培养目标相背离吗?其实这一问题毋庸担忧,由于目前的考试大多是理论考试,因而影响的只会是理论方面的教学,实践教学是丝毫不会受到影响的。因此会计考证与理论教学内容的整合主要有:

1、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相关内容的融合: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科目为《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3科,《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本来就是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而且一般考试的重点内容就是平时教学的重点内容,只是要求教师在这些课程教学时兼顾考试中可能考到的重点问题就行了,平时理论练习题可以参照考试相关的模拟题,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学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这门课没有纳入教学计划,导致学生需要自学该门课程,效果很不理想,因而建议没有开设此门课程的学校应该开设,还有就是《会计电算化》教学软件最好是考试所用的软件。

2、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相关内容的融合:初级会计师考试科目是《初级会计实务》、《初级经济法》两科,《初级会计实务》这门课涉及到的科目是《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财务管理》,但主要是《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占到考试分数的80%以上,所以在这2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完全有必要借鉴、参考《初级会计实务》的考试内容。《初级经济法》主要考核的是《税收基础》、《经济法基础》的内容,所以在这2门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初级经济法》考试的内容是完全可行的。

3、其他会计考证内容的融合。由于部分学生参加会计工作后由于自身发展的要求和工作岗位的需求很有可能会参加比如中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考试,为了给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现在我们可以在相关课程中注意这些考试的内容,主要有:在《税收实务》课程中关注注册税务师《税法Ⅰ》、《税法Ⅱ》或者注册会计师《税法》的考试内容;在《经济法基础》课程中参考注册税务师《税收相关法律》或者注册会计师《经济法》的考试教材;在《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中借鉴中级会计师《中级财务管理》或者注册税务师《财务与会计》的相关内容。

(三)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素养

由于要在会计教学中恰如其分的融入会计考证的内容,那么对会计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就更高,因此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素养能否达到既保证会计教学的目的又能助学生会计考证一臂之力的要求就显得极为重要,我认为要提高专业课教师专业素养主要从教师自身和高职学院两方面结合进行:

会计与会计学第4篇

现代会计从开始形成一门自成体系的独立科学一直发展到现在,已有两百年的历史.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两百年虽然是短暂的一段,但是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却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认识进入了新的阶段,各门科学都在各自的领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深度和广度进军.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其发展速度更加迅速.在这个阶段,会计科学也有很大发展,但是同其他科学比较,这门古老的知识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应该承认,直到现在为止,会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其理论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人们对会计这一客观社会现象的认识还远未进入“自由王国”。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会计实践方面出现了极大的变化,而会计理论的发展和提高就显得更落后了.

是什么原因阻碍着会计科学的发展呢?这是一个需要仔细研究的问题。我们的初步看法是,会计科学之所以落后,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在会计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着重实务处理、轻理论研究这样一种倾向.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轻视理论就会走上不正确思维的道路,而“错误的思维一旦贯彻到底,就必然要走到和它的出发点恰恰相反的地方去。”①问题就在于长时期以来,会计科学的建设实际上走的是这样一条不正确的道路.

现代会计科学的建立和发展,资产阶级会计学者有过不少贡献,他们的成就应当得到应有的历史评价.但是正如有些文章正确指出的,资本主义时期出现的会计理论研究,主要是为会计的方法寻找根据,②而这种理论研究又是以会计学是建立在“数学理论”基础上的“应用技术”这种不正确的立论出发的。这种建立在会计方程式(由数学方程式演变而来基础上认为“会计是以数学定律为中心”的数学理论,或者认为会计是用数学方法搜集经济资料的“应用技术”理论,在会计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往往占着支配的地位。③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看,这种理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会计的某些特性,有其产生的客观依据.但是这种理论有其明显的缺陷,它把会计这种伴随着经济活动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现象同其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完全割裂开来,从而使人们不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探讨会计科学的本质属性;同时对会计实践中不断出现的许多远远超出“数学理论”、“应用技术理论”范围的客观现象也无法作出科学的概括和说明.这种理论还有以偏概全、颠倒水质和现象关系的明显缺点,对会计职能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我们认为,会计科学之所以长期不能发展,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会计学者曾经试图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来发展现代会计科学,但是由于他们在指导思想上没有始终严格遵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则,这种有益的尝试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会计学界对会计理论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也做过一些探讨.但是由于我们在指导思想上有时有刘断历史看问题和形而上学地看问题的倾向,讨论中贯彻“百”方针不够,再加上、“”的干扰,总的说来,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工作并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到现在为止,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涉及到的一些重大问题,例如会计科学的科学属性、会计科学的科学体系、会计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会计科学和邻近学科(如政治经济学、经济管理学、数学和经济统计学)的关系以及会计科学的历史沿革,等等,都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不仅如此,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还有许多急待探讨的新课题,诸如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会计在现代管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管理现代化对会计工作的巨大影响,会计工作的变革及其发展前景,不同社会制度下会计的异同,会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会计法的建立和发展,社会簿记的建立,会计监督和审计学的研究,等等。总而言之,需要从理论上研究的老问题和新课题比比皆是.由于许多重大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或者说没有得到科学的解决,我们的会计研究、会计教学和会计实践就不能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会计科学的发展和提高就不能不受到影响.

现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二十世纪后期,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技术的改进、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以及会计实践经验的积累,特别是我国经过粉碎“”的斗争,党的理论工作的优良传统得到恢复和发扬,这就使我们有可能用科学的态度来重新认识会计科学中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

在会计科学理论问题中,需要首先解决的是有关会计学的科学属性问题。也就是会计学有没有阶级性?会计科学是不是一门技术科学?会计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科学?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对会计的研究、教学和实践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五十年代以后,我国会计界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但是分歧很大,未能得出一个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符合会计工作发展规律的统一认识.

讨论中讨会计的阶级性问题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会计是经济核算的一种,而“经济核算不仅从数量上来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而且也从性质上来说明社会再生产过程.它是受历史所制约的,是有着鲜明阶级性”.会计学是一门经济科学,是一门“有系统的研究有关会计的对象、任务、方法、技术D组织的知识体系,它是具有明显阶级性的,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④在五十年代,这种说法比较普遍,但也有不少人持不同看法.

第二种意见认为会计是一种以数的量度反映经济活动中数量变化的技术方法,“会计理论在本质上是无所谓阶级性的,它只是文字和数量相结合的应用技术罢了.”⑤这种看法在公平出版的书刊中所见不多,但却是长期以来会计理论中的传统观点,影响所及,非常深刻.类似的看法还有“会计是生产力论”和“会计是经济技术论”观点。⑥

第三种意见可以概括为“两重性论”或“经济管理职能论”。即认为会计是人们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它既为管理提供资料,又直接履行管理的职能,而管理是有两重性的.因比,“在阶级社会里会计不但有一定的技术性,而且还有阶级性.”⑦这是进入六十年代以前出现的一种观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我们认为在当前条件下通过进一步的研究,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的主客观条件是完全存在的。我们热切希望会计界同志积极参加这个关系到会计科学发展方向的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三)

我们是赞成“经济管理职能论”或“两重性论”的.我们的基本看法是:会计是人们管理生产过程的一种社会活动,其基本职能一是反映(观念总结),二是监督(控制);会计为产生和发展既和生产力的发展有关系,又同生产关系的变革紧密相联系;会计学是一门职能科学,政治经济学和数学是形成这门科学的两大支柱,它和企业经营学、国民经济计划学、经济统计学、信用学以及近代新兴的经济控制论等同属一类,是经济科学这一大类中属于经营管理学的一个分支.

人类进行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有一定的目的性,都受一定的意识所制约,而任何经济活动又都是数量和质量变化的统一.人们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随时掌握经济活动中量变和质变的情况,对经济过程组织必要的科学管理.会计就是基于这种客观需要而产生和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具体地论述过这个问题.马克思认为,人们只要进行生产活动,就需要会计管理,生产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他指出,早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就有了专职的记帐员后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会计“将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重要。”⑧他还指出不仅社会化的大生产需要会计管理,就是只身生活在孤岛上的鲁滨逊为了“精确地分配自己执行各种职能的时间”也要记帐,要在帐簿上”记载着他所有的各种使用物品,生产这些物品所必需的各种活动”以及“他制造这种种一定量的产品平均耗费的劳动时间。”⑨马克思还认为,会计管理就是人们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⑩管理的内容是对“劳动时间的

调节和社会劳动在各类不同生产之间的分配”;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的积聚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公有制的确工,会计的应用范围将随之扩大,农场主和产业资本家的会计将转化为社会的会计。

我们理解,马克思所说的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就是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反映,也就是一种管理职能.这和他在另一处所讲的管理就是对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进行指挥、监督和调节的含义是一致的。但是传统的会计理论实际上只讲会计反映,认为会计仅仅是消极地、机械地反映数量变化的技术方法,对会计的“控制”职能未能从理论上作出科学的说明.

据我们所知,在资产阶级学者中间,也有人认为会计不仅仅是提供数据资料的一种技术手段,而其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活动,具有管理的职能.以法国的费尧为代表的管理过程学派(ManagementProcessSchool),就把“会计性管理”作为管理的六大特性之一来研究的.美国的E·载尔在其所著《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把管理的职能划分为计划、组织、配备人员、指导、控制、创新、代表等七个方面,其中一些主要的方面如计划、指导、控制、代表等都和会计有直接关系,可以说它们的职能主要是通过会计实现的.@日本的经营学部教授、经营学博士三井口一华所写的《会计机能的发展》一文,对现代会计管理职能的变化作了比较客观的分析.他正确指出:“近代意义的会计是作为‘企业会计’而建立的’.他认为现代企业会计在其成立当初就可以说具有以对内的管理为目的的重要方面,以后随着生产方式进展到工厂机械工业时代,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核心股份公司的高度发展,产生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会计的机能就发展成以对企业的利害关系集团提出报告为中心了.进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伴随着企业集?卸鱿值拇蠊婺>苛乙竽诓?nbsp;活动的合理化,由此而产生的科学的管理思想对企业会计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由于“所有和经营的明确的分离”和“经营者职能的确立”,作为一种与经营者职能相结合的管理会计产生了,企业会计着眼于对内管理的机能又有了新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技术革新为轴心的企业成长,促进了管理会计的更大的发展,会计的内容和方法都发生了变化,会计机能出现了对外提供财务报告和对内进行管理相结合的趋向

总之,无论从按论上还是从实践看,会计不仅仅是管理经济的工具,它本身就具有管理的职能,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因此,把会计看成只是一种应用技术,固然是不科学的,而把会计仅仅看作是管理经济的一种工具,也是不全面的.

(四)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企业的管理时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的企业管理具有两重性质和两重职能,他说:“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他还说:“一旦从属于资本的劳动成为协作劳动,这种管理、监督和调节的职能就成为资本的职能。这种管理的职能作为资本的特殊职能取得了特殊的性质.”他还批评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这两种管理职能混为一谈。

我们认为,马克思讨企业管理两重性的论述也适用于会计管理。会计具有对一切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般职能,但是一旦劳动从属于资本,会计反映和监督的职能就作为资本的特殊职能取得了特殊的性质。也就是说,这种反映和监督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动机和目的,体现了资本所有者对劳动者的剥削,体现了资本家对劳动者反抗剥削所施加的压力,甚至体现了出于竞争需要维护其“商业秘密”的要求,等等.列宁说:“许多股份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就跟中古时代有名的隐迹纸本一样,要先把上面写的字迹擦掉,才能发现下面的字迹,看出原稿的真实内客.”总而言之,在私有制社会里,管理权是在生产资料所有者及其人手中掌握的,它体现着所有者的意志和要求,否定客观存在的这一事实就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

我们这样讲,并不是说企业管理的全部内客和所有方面都只和生产关系有联系。应当承认,企业管理的部分内容比如劳动管理、成本管理等,就既和生产关系有联系也和生产力有联系,而另外一些内容比如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等,就主要地是同生产力有联系.因此从总体上确定企业管理的双重性质和双重职能是有充分的立论依据的。列宁关于“太罗制”两重性的辩证唯物观点,即“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是我们认识会计学科学属性的一把钥匙.

(五)

最近一个时期。有些同志鉴于国外在经济管理中大量导入数学方法,加上电子计算机的广泛采用,会计管理中对诸如运筹学、系统工程学、生产力经济学等邻近科学研究成果的逐步利用,提出了可不可以把会计划为生产力或经济技术范畴的问题。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想法,值得深入探讨.我们的看法是。把会计同生产力一刀切开,认为它只和生产关系相联系,这种观点是不符合会计实践的历史发展过程的,但是认为会计“加入了生产力的行列,而成为一种生产力因素”的看法也是值得商榷的.我们认为,会计既同生产力有联系,也同生产关系有联系,而在阶级社会中,决定会计性质的主要是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力.

从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过程看,会计管理的一部分内客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即解庆人类向大自然的斗争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在前面引用的鲁滨逊孤岛算帐就是一例.现代会计中,人们计算成本,计算每件产品上材料、动力的消耗,核算的就是生产力而不是生产关系;人们核算生产中活劳动的消耗情况,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采取各种措施,就既有生产力问题也有生产关系问题(我们不同意把以较少的劳动消耗取得同样效果或者同样的劳动消耗取得更多的经济效果完全归结为生产力问题)。人们为了提高生产活动的经济效果,通过会计管理会按地组织生产力以节约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这对任何社会制度来说都是必要的.马克思说:”在一切社会状态下,人们对生产生活资料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必然是关心的,虽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关心的程度不同”。会计的这一部分职能同生产力直接相联系,是生产职能的一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簿记”一节中讲过这个问题。他说:“单个商品生产者仅仅用头脑记帐……,或者仅仅在他的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支、支付日等等记载下来”,但是当生产过程的发展获得了巨大规模以后,这种职能便“不再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而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特殊的、专门委托的当事人的独立的职能”。这就是说,人们进行生产活动,在利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使之变成劳动产品的过程中,就包括了记帐算帐工作.例如在现代生产中,每个生产班组的工人除了操纵机器外,还要把每天的生产结果、废品数量、工时耗用情况等等记录下来,并据以及时调节各自的或整个班组的活动,这样会计就成为一个生产活动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同生产力的作用紧紧结合在一起了.当然,由于生产的发展,经济关系的复杂化以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种生产职能的附带工作有一部分同生产本身脱离,形成为一种独立的职能。尽管如此,会计管理中合理地组织生产力的这一部分职能的性质并没有改变.

私有制的形成,阶级的出现以及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使会计管理增加了新的内客。人类社会进入私有制以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发生了分离,管理权作为所有权的体现掌握在有产者手中,劳动者处于被管理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会计管理除了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外,还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财产权的归属问题、剩余产品的交换和分配问题、不同所有者之间的经济往来以及各种债权债务问题,等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方面的内容越来越多,而且逐步处于主导地位。这样会计的职能除了合理地组织生产力外,还要不断地完善生产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当人类历史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会计的职能便不仅仅是合理地组织生产力了,监督和控制奴隶劳动,尽可能多地攫取剩余产品、维护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和既得利益成了另一项更为重要的职能.到了封建社会,古代会计和生产关系的联系更加密切,会计的应用范围、管理内容以至于具体方法无不体现着封建占有制经济的特点,打上了封建阶级的烙印,会计管理在维护封建贵族、大教主、大土地占有者的私有财产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甚至使专门从事会计工作职业的官吏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核心成员.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唐朝(公元618-907年),主管会计工作的官吏为产部尚书,这是唐王朝中央政权中的核心职位.被誉为现代会计奠基石的会计方程式;资产一负债一净值(或产权),则完全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产物。在这里,我们看不出这种会计方程式同生产力之间有什么联系。因比可以这样说,没有资本主义经济,也就不会有现代会计。许多资产阶级会计学者并不隐讳现代会计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间的直接联系,在资本主义国家的许多会计书籍中就一向认为会计的任务有“供给所拥有财产、所欠负债及所投资本的记录”、”协助企业决策人员”,等等.@进入五十年代以后,则更出现了具有特定含义的所谓“管理会计”和“管理会计师”.有些学者把会计的作用规定为“计算过去”、“控制现在”、“规划将来”,并明确指出,这三项作用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如果说人们对于会计反映同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还不容易看清楚的话,那么会计监督体现生产关系的要求就非常明显了。在私有制社会里,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阶级阵线非常鲜明,进行会计监督所依据的是非标准有着强烈的阶级性。列宁曾多次指出,社会主义的核算和监督是全体劳动者共同对富人、骗子、懒汉和流氓实行的全面核算和监督,它和资本主义的核算和监督有质的区别。国因比,只要不把会计监督排斥于会计之外,或者说只要不是把反映(计算)看成是会计的唯一职能,就比较容易认识会计同生产关系之间的依存关系,对会计既有技术性又有阶级性这一科学论断也就不会有疑问了。遗憾的是,会计理论中至今还存在着“会计就是反映,反映就是记帐方法,记帐方法就是复式记帐法,复式记帐法就是借

贷记帐法”这种逻辑体系,把复式记帐法、借贷记帐法这种属于处理会计实务的具体作法看作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只要开展会计学术讨论,记帐法的问题就往往要占据中心地位.

(六)

人们对会计学的科学属性之所以有不同认识,还来自对会计这一概念的外延理解不同.“会计”这一概念早已存在了.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即有传说把”“禹会诸侯江南”命日“会稽”,亦即“会计”。到了西周时代(公元前1066年一771年),会计的名称和职称已正式见诸干文字记载,当时的会计主要应用于官厅,管理的内容是财政收支,统计方法和会计方法结合使用。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会计的应用范围有所扩大,除应用于官厅外,大寺院主、大庄园主还利用会计来管理自己的财务收支活动。但总体看来,会计、统计仍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廖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在现代会计出现以前,会计这个概念包括了会计、统计、计划、财务、审计、分析等这样一些含义。

如果我们从包括上述内容的外延来理解会计这个概念,认为会计有一定的阶级性可能是容易接受的。问题在于,当统计形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之后,进而计划学、审计学、财务管理学、经济活动分析等相继成为独立学科之后,客观上在一些人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会计就是制单、记帐、编表、报帐等这样一些纯技术性工作了。对这些同志来说,会计有阶级性的说法确实也是难以理解的.

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错觉。应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化,科学门类的划分越来越细,会计这个概念的外延是会发生变化的。但是外延的变化并不一定导致内涵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有些学科从会计科学中分离出来,#不影响会计的两重性这一特点。在会计这个概念产生之后三千多年的历史中,有二千多年人们是把它作为会计、统计、计划、审计、财务、分析的总称来理解的。只是到了十九世纪,英、法、美、德等国开展了工业革命以后,统计才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尽管发生了这一变化,但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会计仍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经济信息资料的主要提供者,而关于劳动的耗费,劳动时间的调节以及劳动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仍然是会计反映和监督的主要内容。进而言之,我们还可以看到,会计和统计的分离以及统计科学的形成,主要是在反映和监督的范围和内容方面的一分工(比如统计主要用于国民经济范围,在企业内则主要对非财务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而不是象有些人理解的那样,会计只剩下提供财务数字资料而无监督的职能了。至于计划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和经济分析等学科的出现,一方面这类学科形成的时间较短,其中有些能否作为独立学科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即使完全可以形成独立的学科,那主要也是为了便于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对会计科学的科学属性没有重大影响。

还需要指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竞争而促使资本主义企业进一步的集中,以及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所谓“管理会计”为标志的资本主义企业会计工作发生的重大变化,例如“事前计算”的导入,“预算管理”、“成本控制”、“预测分析”的广泛采用,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这种系统既无需束缚于经济业务观念,也不必使用复式记帐形式来收集数据),采用多种计量单位(即会计不仅仅限于货市反映)以及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等等,使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加强,会计的职能有了新的发展,会计的两重性看得更加明显了。

(七)

会计的性质明确以后,进一步探讨会计学的科学属性就比较容易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科学是人们关干自然和社会客观规律认识的知识体系。通常人们把有关认识自然规律的知识总和叫做自然科学,有关认识社会规律的知识总和叫做社会科学。由于自然科学主要是和生产力相联系,因而没有阶级性;社会科学则主要是和生产关系以及在其基础上建立的诸上层建筑相联系,一般说来是有阶级性的。但是在社会科学中,也有一些科学虽然研究的是社会现象,但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因而也没有阶级性,如语言学、文字学、形式逻辑学,等等.

在社会科学中,研究社会生产总过程的科学,通常统称为经济学,其下又可分为几大类;一类是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一类是既研究生产关系、也研究生产力的双重性科学,即各类部门经济学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营管理学;还有一类主要是研究生产力的,即生产力经济学和与之相联系的技术经济学等。会计学是上述第二类经营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人们对经济活动进行会计反映和会计监督的科学总结。会计学是研究如何掌握对经济过程进行控制和观念总结的规律性的一门职能科学。这门科学应当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紧密结合合理地组织生产力和不断完善生产关系的有关问题,研究如何通过对经济过程进行反映和监督以提高经济效果的规律性。

根据上述会计的性质以及会计学的科学属性,我们认为今后在会计科学的建设中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要重视会计理论的研究。要严格地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来认识和组织会计反映和会计监督这一社会活动,建立判断反映和监督的是非标准,指导和改进会计实践。

第二、要重视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迅速发展对会计实践产生的巨大影响.要研究会计在合理地组织生产力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研究会计与数学、计算技术的关系,探讨自然科学成果在会计中的应用,探索用新的方式来理解会计诸范畴的内容和作用,以建立新的边缘会计学科的可能性,展望会计科学的发展前景.

第三、要重视会计学科和其他邻近学科关系的研究,特别是同各类经济学科的关系。要进一步研究经济效果、价值管理、经济核算制、经济统计学、财政学和财务管理学、经济分析学、审计学等同会计科学的关系。要研究建立企业经济信息系统的问题,研究多种量度的综合使用,几种核算的相互结合。总之,要重视社会分工和科学发展的分化和复合的辩证过程,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会计科学的发展.

第四、要重视学习国外(西方和苏、欧国家)的会计理论和实践,既不要照抄照搬,也不要全盘否定。要有研究、有分析、有批判;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忌盲目性,防止片面性.

总而言之,科学地解诀会计的性质和会计学的科学属性这类重大理论问题,绝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有深刻的实际意义的.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正确地反映了客观规律的理论对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指导意义.建设和发展会计科学,加强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愿与同志们在这方面共同努力!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82页.

2.《论会计核算的阶级性》,《工业会计》杂志1952年第4期.

3.见《新会计》1951年创刊号、同年第4期、同年第8期和《工业会计》1952年第《期有关讨论会计理论的文章.

4.《会计核井原理》。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会计核江原理教研室编著,财政出版社!958年出版.

5.陶德:《“怎样建立新中国会计理论基础”读后》,《新会计》1951年第4期.

6.王文龙:《试论会计是生产力的问题》,《财务与会计》1979年第4期.

。《会计原理》,高等财经院校会计教材编写组编著,中国财经出版社1963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96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63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42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3-94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52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63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52页.

《外国经济管理选择》1979字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13.《国外财务会计资料选译》第2辑,中国人民大学财务会计教研室编印.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7-369页.

15.《列宁选集》第2卷第772页.

16.《列宁选集》第3卷第511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8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51页.

19.《初级会计学原理》,陈立成泽.

20.(列宁选集》第3卷第392-401页.

会计与会计学第5篇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会计信息化的大规模应用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但是目前会计专业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实践时水平较低,满足不了现阶段社会对复合型会计人才的需求。本文将会简单阐述现阶段会计教学情况和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并从会计信息化的特点对会计教学改革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

在这个信息时代中,电算化被信息化所取代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这也是对会计信息系统本源的体现。为了使现代会计专业学生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成为信息技术与会计专业技能都精通的复合型人才,对先有的会计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优化势在必行,会计教学的内容也应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全面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一、会计信息化

在大部分人眼中,会计信息化与传统会计工作的区别只是增加了一个信息输入的环节,会计信息化教育也只是代替传统会计教学的一种新方法。但其实不然,会计信息化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以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系统为基础而衍生出来的,它以计算机、网络等高科技为手段对会计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如传输、存储、加工等。它在实际应用中更是能够为企业进行方向上的预测,同时也能为企业提供完善的信息资料以便进行组织管理和决策控制。而在应用范围上来看,会计信息化也早已超出了单一的财务领域。现如今虽然在会计信息化的内涵上会计界中还有一些不同的理解和争议,但是当前各层次的会计教育早已被飞速发展的会计信息化深深影响。传统的会计教学已经不再符合现代会计信息化的特点和要求,笔者认为现今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应当成为我们更加重视的地方。对于大学阶段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笔者有几点建议。

二、会计信息化教学目标的改革

影响高校教育的因素主要是社会需求。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信息化人才成为了现代社会的新需求,而会计教育面对这样的新挑战则必须要从心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全方位的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和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复合型信息化专业人才。从这一角度来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学习和教学的目标都急需改变。作为教师,教学的目标应该与时俱进,针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将新的教学理念引进课堂,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并且在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平衡与调整,使之更适应改革后的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目标也应该定位在社会需求上,同时也要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自己所学内容。

三、会计信息化教学内容的改革

现在,会计信息化的特点目前并没有在我国会计教学的教学内容中体现出来,会计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对于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发展来说这一点是一个硬伤。所以,全力推动会计教学内容改革,让其能够凸显出会计信息化特点,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第一,必须拓展和优化传统的会计教学内容和理论性的会计基础课程如财务会计、基础会计等,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在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过程当中,应该新增能够凸显会计信息化特点的教学内容与课程,并且将原有课程和有关会计信息化的内容相结合,让教材变得更加灵活。第三,应加强实践类课程的推广,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与专业相关的实习,让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实际,也能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利于整体会计教学改革,是会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会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会计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从会计改革的根本出发,将会计教学改革不断向前推进。

四、信息化教学的强化

信息化教学是会计教学改革的主要工作内容,同时信息化也是会计信息化的最为突出的特点。目前看来我国的会计教学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极为不足,在大学教育阶段,会计教学内容中仅仅只是开设了一些简单的计算机课程,这些课程完全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加强信息化教育,推进信息化背景下会计教学的改革,将信息技术教学与会计教学相结合应该成为强化信息化教学的重点,这不仅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的综合竞争力。实践经验对于会计这门学科来说十分重要,在会计教学融入信息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更好的机会和平台进行实践,让学生感受到更加真实的会计工作内容,而这些实践经验也有助于学生对于会计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在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信息化的会计教学也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五、教学过程的优化在会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学过程的优化是改革的关键。不断推进会计教学改革的优化可以让整个会计教学改革获得全面的发展。笔者认为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将信息性和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是我国目前信息化会计教学改革中最为迫切的。把信息化的特点融入到从开始树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计划、制定教学方案、到教学评估结束的整个过程,不断优化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学改革,将大学阶段会计教学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五、总结

总而言之,在这个处于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为满足社会对会计信息化的巨大需求,开展会计教学的信息化改革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会计教学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不断地进行深入的优化、改革和更新换代,以便全力推进会计教学的整体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求推动社会的进步,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充足的进步和发展空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也要与时俱进,信息化的会计教学改革必然会在会计领域上产生深远影响,而会计信息化也必将成为未来的主流。

作者:杨继秀 单位:湖南怀化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会计与会计学第6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会计教学;问题;变革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电子商务和信息管理系统在网络上也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在办公和信息传播方面,网络带来的便捷不可替代,在企业会计工作方面也带来了十分广泛的应用,会计信息化也是会计从业人员必须走上的道路,社会和企业对信息化会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对会计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会计信息化发展现

1.会计信息化概况简介

会计信息化指的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的资源,运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处理、加工、传送、分析等处理,为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投资与决策提供充足准确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会计行业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产物,会计的信息化与会计的手工化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会计信息化使得会计的信息得到了很大范围的扩展,其发展呈现出很强的动态性与长期性。通过信息化手段的处理,会计信息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得以在企业和相关行业中进行充分的利用。在信息化的支持下,会计信息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同时,会计信息化系统是将人、电子信息技术、网络系统等进行结合的综合性系统。会计信息化将会计从业人员从繁琐劳累的工作中脱离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信息的分析与应用中去,为决策者提供更准确和更科学的分析结果。

2.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随着会计领域中网络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会计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已经不适应当今企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的资金流转数额逐渐加大,靠传统会计的工作方式很难完成相关工作,单一的工作方式在制作表格、绘制图表等工作中有很大的限制,因此为适应现今的社会经济条件,必须在会计工作中进行信息化改革。进行信息化会计人才的培养能够适应现今企业相关专业人才的缺口,加强对信息化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对人才的培养,教育是关键。目前,我国众多高职校在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都引入了会计信息化的课程,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中仍未摆脱传统会计学的束缚,没有将信息环境和信息化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

二、会计教学变革的路径

1.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将会计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方面有积极作用。传统会计教学中,在涉及数学计算时,采用的都是黑板、粉笔等基础性教学工具进行演示,限制条件较多。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渐发展,多媒体教学逐渐在各个学科中被应用。会计教师也可以将不易理解的定理、概念等,通过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技术等相关的现代化技术进行演示和讲解,使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演示中加深理解,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有效扩大课堂知识容量,在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成绩。

2.优化教学资源

教学设备、师资团队、知识储备量、教学经验等都属于教学资源的范畴。要提高教学的质量,适应企业对人才的新要求,就必须从教学资源方面进行全面的优化和提高。例如,对电算化模拟设备的投入适当加大,模拟在企业中工作的效果,将会计电算化操作队伍进行壮大,使得教学内容在企业中的可操作性得到增强。同时,学校要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研究系统的开发力度,使研究系统与教学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热度,使学生在参与中增强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在实践过程中也能够独立、熟悉地运用,提升其专业技能。此外,学校还可加强与软件开发公司的合作。请软件开发公司专业人员来学校进行演讲,对项目实践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办法进行讲解,并对目前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与相关看法进行分享。通过对此类案例的分析与学习,可以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会计理论活动中去,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同时,也能使学生深入了解会计信息软件,对其基本功能、操作方法进行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兴趣,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3.改革考核体系

考核制度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察和测评,也是对教学状况进行衡量的重要方面。会计信息化与传统的会计学不同,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因此,单靠卷面考核来衡量学生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很淡薄的,有必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面考核。例如,在模拟实验中考查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可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根据比赛得分对操作技术进行排名,成为学生考核的一部分,使考核的方式多样化,对学生的考核更加全面化。在新时代下,必须根据新时代的不同需求,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并从多方面对人才的能力进行考核,向着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熟练的高质量人才而努力。时代的发展将我们带入了信息化时代,随着信息化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在会计中应用的优势也尤为明显。我国会计教学的方式下培养出来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大都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业务发展的需要,因而对会计教学进行变革也是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成熟的人才,才能很好地达到社会要求,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促进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

作者:陈飞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黄丽君.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2(03).

会计与会计学第7篇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应用逐渐增多,特别是在企业管理和社会生活中都有较多的应用,网络的应用降低了工作的难度,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的便利,无处不在的网络带动了会计行业向信息化方向的发展,但是,会计信息化发展需要大量的信息化会计人才,这与当前我国的会计教学的模式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必须对会计教学进行变革。可是当前我国虽然在进行会计教学时使用了大量的信息化软件,但是,总的来说教学还是以书本上的知识为主,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会计教学中使用的教科书大都是许多年前出版的,即使中间会进行改版,也不会对内容进行太大的改动,而且教师在教课时一直都是按照同一份教案进行教学,使得会计人才在学校中学习到的知识与企业实际的需要相差较大,这些在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因此,必须进行会计教学变革。

1 我国会计教学现状分析

1.1 高校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不够

在高校中会计专业一直是一个热门的专业,每年从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数不胜数,可是却不一定都有一份很好的工作。虽然我国当前的企业发展的速度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逐渐的加大,但是,会计专业毕业的人才所学到的知识却不能够符合企业的实际的需求。目前企业所需要的是会计信息化人才,是对会计信息化有着全面认识的人才,可是,当前的高校在会计专业的教育中使用的大都是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全面。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认为会计信息化只不过是为会计作业、账务处理和报表编制提供工具的,它并没有认识到会计信息化是一种企业管理资源和业务模式及流程的创新和优化整合,是社会管理的一次革新和整合。这种对会计信息化的片面的认识严重阻碍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会计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程度也不高,会计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自然也与企业的需求不相符[1]。

1.2 教学手法单一

我国的教学方式一直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并要求学生强制性的记住,而不管学生是不是理解了。这使得我国的许多优等生在考试时能够获得很好的分数,但是,在知识的实际应用中却什么都不会。这种教学手法贯穿学生从小学一直到大学的学习生涯,使学生逐渐丧失了思考和实践的能力。而会计专业却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很强的学科,会计信息化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联系密切,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和专业应用人士的指导,才能学到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但是,我国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花费在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上面,而很少有时间进行上机操作,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会计信息化教学只有注重实验及互动性操作,以此形成一定的应用环境和氛围,才能真正达到教与学的效果,因此,我国的会计教学手法势必要改进[2]。

1.3 教学和社会实践联系不够紧密

会计信息化教学是一门特别注重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如果不能够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无论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多好,也不能够符合社会的需求。目前,高校都会让学生到对口的企业进行社会实践,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深入企业会计岗位,进行实习,达到进一步学习,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作实践,从而提高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但是,在实际中,学校对社会实践的重视不足,高校往往没有固定的企业供会计人才进行实践,而学生也没有能力找到可以进行实习的企业。即使找到对口的企业,企业也不会让学生进行太重要的工作,而是让学生在一旁学习。因此,学生很难掌握到具体的专业技能,从而造成了教学与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脱节。这对培养合格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来说,难度较大。

2 信息化时代下的会计教学变革

2.1 教学观念革新

在信息化时代下,对会计教学进行变革首先就应该对当下的会计教学观念进行革新。教职人员应该充分认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促进会计专业教学与其他的专业课程的融合,在课程设计时适当加大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等会计信息化知识在会计教学中的比重,增加学生对信息化技术的了解,并将会计信息化知识与传统的会计知识相结合,增强教学的实用性。教学观念和思维模式的革新是会计教学革新的第一步,只有改变教学观念才能够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

2.2 教学资源优化

会计教学变革中还要进行教学资源的优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资料进行优化。会计专业在进行教学时所使用的资料和书本大都是很多年前的版本,即使中间会进行改版,也只是对一些小部分进行更改,而不会对书本中的知识体系进行很大的改变,以至于学生学习到的知识都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不能够符合社会的需求。同样,会计专业的教师所掌握的知识也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只有让教师不断的进行专业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并对教学资料进行优化,才能够更好的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

2.3 考评体系革新

目前在高校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考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考试的成绩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考评,但是这样的考评方式有很大的弊端,如果一直采用这样的考评方式,即使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增加实践和上机的课程,也不会提高学生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会计信息化涉及的课程实践性很强,单凭考试考评已无法衡量一个学生对其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达到的能力水平。因此,需要将学生在实践课的表现和上机操作水平融入到对学生的考评中,完善学生考评体系,才能够促进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2.4 “产学研”结合

产学研结合就是指加强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学校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企业为科研机构提供可以研究的产品,科研机构为学校提供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学课件,以便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学。目前产学研结合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办学的宗旨之一,但是,我国的会计专业教学方面却很难达到产学研相结合的目标,从而阻碍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因此,加强会计教学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是提高会计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