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风险管理及对策(合集7篇)

时间:2023-09-20 16:02:20
风险管理及对策

风险管理及对策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风险管理;对策探讨

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业是在近几年才开始快速发展起来的,2013年是互联网改变最为迅速的一年,这一年中互联网上出现了阿里巴巴等目前规模极大的商业金融平台,如今仍然对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的金融业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互联网金融因为其独特的性质,更高效于传统金融业,具有更强的人性化设置,虽然互联网金融的效果极好,但是在目前还处于发展中阶段,在这个阶段,互联网金融有着很多风险因素存在,解决风险是重要发展方式,针对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必不可少。

一、互联网下的金融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目前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出现时间不长,正处于发展中状态,在这个阶段,不仅需要创新,最需要的就是对金融风险进行管理。现阶段,我国的风险管理还远不如美国以及欧洲,不仅如此,甚至在风险管理上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模式,方式的选择上也处在起步探索的阶段上。

依托在互联网上的金融行业,结合了金融管理和互联网管理,更多的采用了全新的技术,通过各种互联网技术进行资金的交易,相较与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行业更加的便捷,它不需要过多的人力,减少了时间上的浪费,为客户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可以更高效的给客户提供想要的信息,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二、互联网下风险管理的对策探讨

1.互联网下的法律制度风险管理对策

法律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保障,完善的法律体系是降低风险的重要途径,我国并没有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制度,所以就需要不断的将现有的法律进行改进完善,减少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易时可能出现的风险。将有利于互联网上金融行业发展的内容进行法律的制定,国家应该设立一个专门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管理的部门,制定对应的规章制度,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率。

互联网上的金融行业和传统行业不同,它的参与者更多,客户可以选择的交易的方式更多,途径更多直接导致风险更大,采用有效的监管进行协调就显得极其重要。互联网的功能不同,设立的监管机构也应该是不同的。在几年前,国家机构就发现了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建立了专门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在利用互联网的金融行业进行高效利用,将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有效的将金融风险进行管理。在法律上将风险管理进行有效对策的研究,严格防止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进行违法的犯罪行为,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和国家的司法部门进行高效结合,实现网络金融稳定发展,保证金融的风险管理得以实现。

2.互联网下的安全风险管理对策

互联网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就是互联网的技术,技术是基本。互联网应该在金融方面设定一个标准进行技术指导,将互联网的金融行业变成一个整体,方便管理,将整个互联网系统的安全性能都进行提高,从而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网络之所以发展的迅速,能够受到大家的支持,原因之一就是互联网上的资源极其丰富,将各种资源进行利用整合,建立一个给客户提供便捷的交易方式的数据库,在后台建立一个监管的系统,实时对互联网上的金融数据金银监控,防止出现安全问题。信息技术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的提升,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技术研发工作,对于容易发生风险以及安全问题的地方加强防火墙或加密等技术的处理,保证金融行业在互联网上的工作是安全性高、风险低的。

互联网的金融安全还受到在互联网上进行金融工作的企业实力的影响,运营商的技术实力强,就可以构成一个强大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保证金融行业在互联网上持续稳定的发展,选择自身能力强的企业加入也是对弱小企业的负责,因为技术能力不够强大的企业,即使加入了互联网金融机构中也无法保全自身,甚至还会影响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资金安全。

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存在风险的最有效的防范措施就是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内部的控制机构,这个机构的作用是尽可能的在风险发生前进行规避;在风险问题发生时降低损失,尽快解决;在风险问题发生后将影响降到最低,并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避免下一次风险的出现。首先要有一个对风险进行控制管理的安全风投部门,设立数据库进行企业信用的评价工作,对互联网的金融工作进行实时监控,建立预警体系,在金融风险发生之前进行预测,及时处理,将风险有效规避。金融产品的设计也影响着互联网的风险,金融产品虽然有着高收益的特征,但同时也具有极高的风险,降低风险的唯一方式就是找到一个收益和金融风险共同的平衡点,将双方都进行考虑,保证资金的安全性自己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

3.互联网下的信用风险管理对策

我国市场经济在迅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也在迅速发展,征信的体系是否完善很是重要,目前,传统金融的征信体系还不够完善,因为银行对贷款对象的信用判断仅仅是依靠之前的借贷情况进行的,这种体系还存在着漏洞,互联网上的金融行业可以利用科技,采用电子平台,对客户进行信用的判断以及整体的分析,虽然如此,但是实际上,金融平台的很多数据并没有加入到整个征信的体系中,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由此可见,将征信体系进行完善的重要性。征信体系是基础,还要加以辅助的机构进行工作,建立一个完善的征信工作数据平台,平台要求是适合应用于互联网体系下的金融行业的,在平台上加入对客户的信用认证以及等级评估等内容,方便征信体系的进行。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最大差距就是大数据,互联网对于大数据的处理以及搜集的能力很强,将其充分利用,可以有效解决互联网上金融信息的信用问题,直接的将互联网上的交易风险降低,切实的将金融服务给客户创造便利,将服务的范围扩大。想要将金融信用风险进行规避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对贷款对象进行审查的工作要严要求并且标准化。将不同等级的用户分散开,防止出现风险问题后果严重、无法挽回。将贷款标准提高,从本质上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

4.互联网下的其他风险管理对策

政府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作用远没有行业自律的作用大,优势也极其明显,行业自律可以对更大范围的内容体现其作用。在互联网上的金融业的行业自律甚至可以对整个金融业产生影响,这种情况会带来极大的风险,所以,出台一个互联网上的金融风险的防控对策很有必要。建立一个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管理的协会,给予其促进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以及制定行业标准和规则的权力,并且这个协会应该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发挥引领的作用。还要在金融业中设立专门的领导机构,这个机构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就是对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建立一定的标准,对实体经济进行服务以及最为重要的服务社会工作,对于整个互联网金融业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互联网中最容易发生的风险往往是带给消费者的对消费者的权益进行保证很有必要,达到这个目的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在互联网的体系上要建立一个对消费者进行保护的机制,这种机制要满足跨行业以及地区的要求;第二种是建立一个用来解决消费者在互联网上产生的金融纠纷问题,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安全感,降低风险发生概率;第三种是从消费者方向出发的,在根本上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金融消费的安全教育,让不法分子没有可乘之机,可以直接有效的减少消费者的权益遭受损害的现象发生。

消费者选择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前提就是信任,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口碑是最为重要的财富,因为它影响着在互联网上的金融用户对企业的信心,也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在互联网金融风险中,不可避免的一项就是谣言带来的不良后果,一个谣言处理不当甚至会影响到这个金融企业的健康发展,不实的谣言是导致企业产生声誉上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互联网的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对企业的良好口碑进行树立,让消费者对企业有着信心,不会在谣言产生后立刻放弃企业,相信企业的声誉,减少风险发生的后果。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是针对互联网上的金融行业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主要从信任、法律、政府等方面进行阐述,针对不同的风险种类,探讨出合适的、高效的解决对策,将风险的发生概率降低并且有着在风险问题发生后将损失降到最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志洋,汤珂.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本质与风险管理[J].探索与争鸣,2014,11:65-69.

[2]陈秀梅.论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宏观经济研究,2014,10:122-126.

风险管理及对策第2篇

关键词: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桥梁施工

引言

伴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公路网密度不断提高,既有公路上的桥梁建设也日益增多。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既要加快进度,又要尽量减少干扰既有公路的正常通行时间,保证既有公路的交通畅通和行车安全,同时也要考虑到桥梁本身的施工安全,施工难度,施工风险。因此施工单位要用现代化的风险评估手段,加强风险管理,确保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和进度。

1工程概况

某城市公路桥梁是由96+175+96m组成的连续结构。因该段地质条件良好,施工期间未发现不良地质现象。但就施工环境而言,该区属低山地貌,地壳间歇性上升,水平运动较弱,预计今后一段时期将出现弱震[1]。整体上看,该项目施工难度较大,施工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本文以本工程为例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风险管理对策。

2桥梁施工的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对策

2.1风险评估

2.1.1风险评估内容(1)本工程整体风险评估:在评估项目整体风险时,应综合考虑所有的因素。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根据桥梁所在区域的工程地质条件、预计施工规模和结构特点,分析项目可能存在的不利影响因素,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确定其静态安全风险等级。(2)本工程专项风险评估:在进行一系列科学评估后,所有有风险的施工活动都应加以识别,根据评估结果,总体风险级别达到了高风险水平的加以重点关注,对危险因素的风险源进行分析,最后综合各因素得出最终结果。

2.1.2风险评估流程(1)风险识别①组建专业技术队伍,参与施工方案设计和现场管理,通过小组讨论,找出方案中存在的不足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特别是要结合现场实际,与已有的施工经验和事故案例进行比对,对风险进行预警和控制,针对复杂的大事故隐患,建立事故树,层层分析引发事故的原因,排除小风险源,防范更大风险[2]。②参考有关工程技术和管理规范,采用相应的试验技术,从施工开始就确定风险源,可采取的方法有:利用各种测量仪器识别施工误差,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对材料性能进行试验验证,确保符合规范要求;建立风险模型,推算工程实际及未来状况,判断施工中的决策失误和不当。③通过施工风险分析和计算,找出桥梁结构施工中的薄弱环节,全面识别施工风险,有针对性地提出风险控制措施。④对桥梁工程施工现场的周边环境、施工区域的气候条件、施工单位的现场施工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总结风险事件。跟踪调查施工现场情况,随时掌握施工现场工程进度等情况的变化,及时发现新的风险事件。(2)风险评估①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运用多种数学方法,对桥梁施工中可能发生的事故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影响进行定量估计的过程,主要采用风险概率法和风险影响法。②通过对其他桥梁工程实际发生的事故资料,结合估价人员的经验、预感和直觉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桥隧工程事故风险概率估计[3]。采用概率树和蒙特卡洛方法进行风险影响评估。③概率树是研究桥梁施工过程中各不确定因素在各不确定条件下的概率分布规律,从而得出各不确定因素对桥梁工程经济效益的影响。④用随机模拟的方法对可靠性预测值进行近似计算,该方法由计算机实现,理论分析表明,试验次数与结果的正确率成正比。(3)风险评价①对风险等级进行评价,以主观评价为主,在经过专家分析评估后,得出整体风险程度,这样操作和使用都很方便,评价的可信度主要取决于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②模糊评价法主要是对桥梁施工过程中的整体风险进行分析,然后建立模型,推算,确定风险等级。③层层分析法主要是建立模型,对模型进行图表分析,并逐个检验。(4)风险处理①强化施工过程控制,在确定施工现场的环境条件后,才能对工程项目实施控制。如本桥梁工程施工中,对混凝土施工、灌注桩等施工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说明相关设备的使用和操作方法,使所有施工人员能够心中有数,在施工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技术标准操作。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技术人员要随时深入现场,给予技术指导,确保工程质量[4]。②强化施工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施工单位是项目的直接参与者,其风险意识影响着整个公路桥梁工程的施工风险程度。因此,本工程项目中的项目经理、监理等人员应发挥各自的作用,实行严格的施工风险管理,要求所有施工人员进入工地前必须穿戴好安全防护用品,定期对其进行质量检查,及时更换防护用品损坏的地方,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③与当地气象部门建立联系,了解天气信息,一旦有关天气变化的信息,应采取包括混凝土保温、原材料入库等措施,以避免因原材料受潮而造成损坏,并确保施工质量。④公路桥梁定期检测和维护可以降低桥梁的安全隐患,延长其使用寿命。公路桥梁在投入使用后,会对道路产生磨损等破坏作用,其他因素,如自然因素等,也会对桥梁造成一定的损害,从而增加桥梁的安全隐患,因此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以减少桥梁的破坏程度,从而减少安全隐患。

2.2风险管理

2.2.1风险回避(1)将风险的影响降至最低,如果在风险识别阶段对风险进行回避,可能导致施工单位重大损失,管理人员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2)在采取规避风险的策略之前,首先要对各种风险因素有清楚的了解。尽管规避风险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有其局限性,风险不可能永远避免,否则可能会带来新的风险。

2.2.2风险转移风险转移就是运用各种经济和技术手段,把风险转移到其他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投资可以把风险转移出去,但其带来的收益也会被转移出去,风险转移法是桥梁建设项目中广泛采用的方法。风险转移有两种形式:(1)非保险的或非合同的风险转移;通常是通过协商或签订合同将风险转移给设计方、承包商等。(2)工程合同的转移。保险合同签订后,承包人或业主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按合同约定支付保险费。

2.2.3风险缓解通过预先设定或临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已存在的风险,挽回损失或减少风险的扩散[5]。建立应急机制,特别是应对紧急情况中的风险,并采用一般做法,以应对一般风险,通过在初始阶段逐个控制解决问题,以预防风险。

2.2.4风险自留(1)当风险无法避免、转移和减轻时,通过经济手段处理因风险造成的事故损失是一种经济对策,只有运用经济对策,才能实现风险自留。(2)由于项目风险造成的损失由项目负责人承担。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被动的、无计划的风险管理方法,也可以是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风险管理方法。当项目经理发现某些风险无法避免或转移时,他们只能采用自我控制的管理方式。2.2.5风险监控(1)风险监测的内容包括:根据最新监测信息,判断实际已确定的风险情况是否与预期相符,并预测未来风险变化;判断风险对计划措施实现程度的影响,以决定是否已采取其他对策;分析工程施工环境是否已发生重大变化及其对总体目标的影响[6];预测风险变化趋势,包括可能出现的新的风险因素。(2)工期、质量和成本是项目风险管理三个重要目标。工程进度监测采用横道图、线图;工程质量监测采用控制图;工程成本监测采用横道图、挣值法。

风险管理及对策第3篇

1.从总体上看,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水平较低,风险管理理念不强。

第一,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职能还基本上没有被融于保险管理中,保险经营基本上还是财务型控制被动经营。第二,保险业总体决策和保险公司决策在相当程度上缺乏风险管理理念,保险的粗放型经营、以保费收入作为经营业绩的硬招标的决策思路对的保险发展仍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三,保险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低,风险评估、保险信用等级评定缺乏有效的评定标准,风险控制和风险融资的方式相当有限。许多保险公司根本就没有防灾防损部门,在有防灾防损部门的企业中,其人力与财力的配备不足。第四,在保险风险控制过程中,事后控制为主要控制,对风险的事前控制重视不够。第五,在保险监管方面,主要还处于事后监管阶段,监管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监管重点仍在费率等上,对关系到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资本比率、再保险安排、资产配置等监管力度不够。

2.较为注重显性风险管理,对隐性风险管理重视不够。

第一,在业务发展导向上,注重规模和速度,强调业务增长量,忽视保险发展的质。由于我国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立主要是根据保费收入增加额为依据的,保险法规和保俭监管部门对保险费地位的过份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商业保险公司把保费的追逐作为主要经营目标。保险公司在实际展业中,重保费,轻理赔;在保险市场竞争中,以保险价格进行恶性竞争,盲目承保、劣质承保并存;在保险险种开发上,以占取市场份额作为主要手段,对保险产品风险的管理控制重视不足。

第二,在保险发展导向上,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保险决策和保险经营中的短期行为,对保险业发展及保险公司发展战略长远性不够;在公众对保险的信任度方面,保险业未能充分重视恶性竞争、保险中介制度混乱、保险欺骗对公众产生不度;在制度建设方面,对保险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法律基础建设重视不够,一方面表现在保险法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另一方面保险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开放条件下保险业的发展,一个有效的保险法律体系还未基本形成;在保险文化建设方面,保险公司文化建设滞后,保险文化传播缺乏创新,保险公司的形象度和美誉度构建急需加强。

3.较为注重内生风险管理,忽视外生风险管理。

第一,部分保险公司不重视对公众信任风险的管理。

第二,对保险开放、民族保险安全的风险重视不够。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对中国保险市场进一步开放中的各种风险进行管理研究不足,忽视中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的根本制约。

第三,部分保险公司较为重视公司内部风险管理,而对保险同业的规范竞争、有序竞业的风险管理重视不够,保险同业组织的作用还相当有限。

第四,对保险中介组织的风险管理力度不够。部分保险公司无视保险中介的有关法律规定,不顾中介机构经营资格、业务水平、职业道德状况等条件进行中介展业,表明保险公司对中介组织风险管理与保险公司自身的规范经营都应加强。

第五,缺乏对保险欺骗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保险欺骗给保险公司造成的损失日趋加大,在中国保险理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的国度里对保险欺骗的风险管理需在制度完善和技术创新上加大力度。

4.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决策缺乏依据。

保险经营是在大量可保风险前提下运用大数法则对可保风险进行分散,各类风险数据、损失数据是保险经营的数理基础,在相当程度上也可以说,风险数据、损失数据是保险经营的保险资源。保险经营依据这些保险资源从事保险展业,通过展业扩充丰富这类资源提高保险经营水平和展业范围。因此,在和实践中都要求保险公司(包括社会)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对这类保险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我国相当部分保险公司有效的风险信息系统都未能建立,这将可能导致保险经营决策缺乏合理依据,使保险经营缺乏合理的数理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这将可能导致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增加。

5.风险管理理论滞后,风险管理人才不足。

在我国,风险管理理论发展滞后,风险管理人才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保险风险管理既包括风险投资、保险购买和管理、安全、赔偿金管理、索赔管理,又包括公共关系、市场服务、培训员工、提供法律咨询等内容;既包括对保险公司的硬件失误风险和软件失误风险的管理,又包括组织性失误风险和人的失误风险的管理;既包括保险公司内部风险管理,又包括保险业风险管理;既包括保险经营显性风险的管理,又包括保险经营隐性风险的管理。只有建立起全面的风险管理观,才能推动和实现保险业有效的风险管理。

二、目前风险管理状况对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影响

1.保险业风险管理及保险经营风险管理弱化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近年来40%的保费增长率是在粗放型经营模式下,在风险管理未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实现的,在这种经营模式下,重视保费增长速度与资产负债管理重视不够并存,保险公司总资产增加与净资产减少同在,保险市场规模扩大与保险业务的利润水平逐步降低并举,增加保费的快速增长与较多风险的累积相随,这不仅有悖于保险业风险承担、风险分散的宗旨,而且大大影响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保险经营风险管理功能弱化将不利于深化社会公众对保险的信任,保险信任和保险信心是各国保险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近保险发展的共同基础是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和信任,这是决定保险需求的根本因素,因为信心和信任是保险理念培育的良性土壤。因此,保险公司必须建立真正地为社会公众分散风险、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风险管理服务的经营理念,真正地实现保险经营与保险风险管理的融合,以增强和巩固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特别是在目前风险分散途径多样化的情形下,增强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任和信心对现代保险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3.保险经营风险管理的弱化将使保险业在国际保险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导致中国保险业在对外开放和加入WTO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局面。

从中国民族保险可以看到,中国民族保险业是在中国本身缺乏商业保险理念和商业保险技术机制、在国外保险公司对中国保险市场进行掠夺和控制的不利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种特定的历史路径制约了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因此,在中国民族保险实力不足、现代民族保险发展缺乏一定制度环境和制度基础的条件下,民族保险业更应注重自身的稳健发展,大力加强保险发展的制度建设,培植保险理念。惟有如此,才有可能实现民族保险发展从量的增加到质的升华,增强民族保险业自身在国际保险市场的竞争力,逐步有序地实现保险的国际化。

三、对策

1.实现保险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制定稳健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为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构建良好的宏观环境。

保险业发展要实现根本性突破首先必须实现从粗放型经营方式到集约型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走出重速度、轻质量的恶性循环,把保险发展引上稳健、健康的轨道,进而逐步增强民族保险业的综合实力。也只有在经营方式根本转变的前提下,才可能制定出稳健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

稳健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是中国民族保险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前提。首先保险产业政策必须建立在中国特定的和人文背景上,只有在这种根基上培植公众的保险意识,构造保险制度环境,完善保险制度,开发保险资源潜力,满足公众的保险需求,才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保险业发展道路。其次,保险产业政策必须体现可持续发展性,坚持可持续发展性,才能有效地开发中国潜在的保险资源,才能实现重速度、轻质量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到集约型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真正实现保险业本身的宗旨;只有坚持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逐步树立和增强公众对保险的信任感。再次,中国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必须把战略管理、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融于一体,政府应以较高的战略眼光来发展保险业,保险业在政治经济中的特殊地位要求政府对保险业实行低税政策,改变中国保险业税负较重的局面,对一些投资型产品的开发可考虑税收优惠或递延税收政策,对外资保险公司的税收政策应考虑到有利于民族保险业的发展和中外保险的公平竞争;保险业应坚持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相结合,实现保险真正地为社会经济、社会公众服务宗旨;保险产业政策还必须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考虑建立区域性的保险产业政策与统一的保险产业政策相结合的保险产业政策体系。

2.培植健全的保险意识,完善保险法律制度基础,为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提供制度支持。

保险风险管理不仅仅是一种风险识别、衡量、控制、融资的技术,还在于风险管理制度是一种保险制度安排,提供对风险管理的制度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培植健全的保险意识是构建中国保险制度基础的一个永恒主题,保险意识的培植一方面需要保险公司规范的经营作风、良好的社会形象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来实现,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对保险意识的传播也有利于保险意识的培植和增强。

法律是风险管理的制度基础,保险法律制度完善程度决定风险管理水平高低及其绩效大小。目前应着手解决保险发展与保险立法滞后的矛盾,弥补《保险法》中的缺陷和不足,同时抓紧时间构建完整有效的中国保险法体系(包括《保险业法》、《保险合同法》、《外资保险公司市场进入与监管条例》等)。

3.实施全方位风险管理制度,强化社会风险管理理念,是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的重点。

保险经营方式的转变、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中国的特殊体制背景下,保险经营方式转变、保险法律制度构建应与保险业全主位风险管理实施同步进行。中国保险业全方位风险管理包括对物的风险、行为风险与心理风险管理、制度风险与人的风险的管理、显性风险与隐性风险的管理、内生风险与外生风险的管理、风险信息管理系统与风险预警系统的管理等。

在强调风险核保管理的同时,须强调逆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的控制;在注重保险产业发展风险管理时,应特别注重决策风险的管理,克服目前保险发展的短视心理和短期行为;在制度风险的控制上应坚持内控制度、同业制度与监管制度三管齐下,在人的风险控制上,既要控制管理内部人风险,又要控制中介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再保险人和保险投资机构投资者的风险;在内生风险与外生风险管理上,要积极探索怎样对保险开放中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和有效管理,对中资保险公司与外资保险公司的税收风险加以重视。总之,在整个保险产业发展、保险制度构建过程中都必须把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理念融于这一过程中。

风险管理及对策第4篇

1.从总体上看,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水平较低,风险管理理念不强。

第一,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职能还基本上没有被融于保险企业管理中,保险经营基本上还是财务型控制被动经营。第二,保险业发展总体决策和保险公司决策在相当程度上缺乏风险管理理念,保险的粗放型经营、以保费收入作为经营业绩的硬招标的决策思路对目前的保险发展仍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三,保险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低,风险评估、保险信用等级评定缺乏有效的评定标准,风险控制和风险融资的方式相当有限。许多保险公司根本就没有防灾防损部门,在有防灾防损部门的企业中,其人力与财力的配备不足。第四,在保险风险控制过程中,事后控制为主要控制方法,对风险的事前控制重视不够。第五,在保险监管方面,主要还处于事后监管阶段,监管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监管重点仍在费率等问题上,对关系到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资本比率、再保险安排、资产配置等内容监管力度不够。

2.较为注重显性风险管理,对隐性风险管理重视不够。

第一,在业务发展导向上,注重规模和速度,强调业务增长量,忽视保险发展的质。由于我国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立主要是根据保费收入增加额为依据的,保险法规和保俭监管部门对保险费地位的过份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商业保险公司把保费的追逐作为主要经营目标。保险公司在实际展业中,重保费,轻理赔;在保险市场竞争中,以保险价格进行恶性竞争,盲目承保、劣质承保并存;在保险险种开发上,以占取市场份额作为主要手段,对保险产品风险的管理控制重视不足。

第二,在保险发展导向上,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保险决策和保险经营中的短期行为,对保险业发展及保险公司发展战略长远性研究不够;在公众对保险的信任度方面,保险业未能充分重视恶性竞争、保险中介制度混乱、保险欺骗对社会公众产生不度影响;在制度法律建设方面,对保险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法律基础建设重视不够,一方面表现在保险法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另一方面保险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开放条件下保险业的发展,一个有效的保险法律体系还未基本形成;在保险文化建设方面,保险公司文化建设滞后,保险文化传播缺乏创新,保险公司的形象度和美誉度构建急需加强。

3.较为注重内生风险管理,忽视外生风险管理。

第一,部分保险公司不重视对公众信任风险的管理。

第二,对保险开放、民族保险安全的风险重视不够。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对中国保险市场进一步开放中的各种风险进行管理研究不足,忽视中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的根本制约。

第三,部分保险公司较为重视公司内部风险管理,而对保险同业的规范竞争、有序竞业的风险管理重视不够,保险同业组织的作用还相当有限。

第四,对保险中介组织的风险管理力度不够。部分保险公司无视保险中介的有关法律规定,不顾中介机构经营资格、业务水平、职业道德状况等条件进行中介展业,表明保险公司对中介组织风险管理与保险公司自身的规范经营都应加强。

第五,缺乏对保险欺骗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保险欺骗给保险公司造成的损失日趋加大,在中国保险理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的国度里对保险欺骗的风险管理需在制度完善和技术创新上加大力度。

4.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决策缺乏依据。

保险经营是在大量可保风险前提下运用大数法则对可保风险进行分散,各类风险数据、损失数据是保险经营的数理基础,在相当程度上也可以说,风险数据、损失数据是保险经营的保险资源。保险经营依据这些保险资源从事保险展业,通过展业扩充丰富这类资源提高保险经营水平和展业范围。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要求保险公司(包括社会)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对这类保险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我国相当部分保险公司有效的风险信息系统都未能建立,这将可能导致保险经营决策缺乏合理依据,使保险经营缺乏合理的数理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这将可能导致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增加。

5.风险管理理论滞后,风险管理人才不足。

在我国,风险管理理论发展滞后,风险管理人才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保险风险管理既包括风险投资、保险购买和管理、安全、赔偿金管理、索赔管理,又包括公共关系、市场服务、培训员工、提供法律咨询等内容;既包括对保险公司的硬件失误风险和软件失误风险的管理,又包括组织性失误风险和人的失误风险的管理;既包括保险公司内部风险管理,又包括保险业风险管理;既包括保险经营显性风险的管理,又包括保险经营隐性风险的管理。只有建立起全面的风险管理观,才能推动和实现保险业有效的风险管理。

二、目前风险管理状况对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影响

1.保险业风险管理及保险经营风险管理弱化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近年来40%的保费增长率是在粗放型经营模式下,在风险管理未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实现的,在这种经营模式下,重视保费增长速度与资产负债管理重视不够并存,保险公司总资产增加与净资产减少同在,保险市场规模扩大与保险业务的利润水平逐步降低并举,增加保费的快速增长与较多风险的累积相随,这不仅有悖于保险业风险承担、风险分散的宗旨,而且大大影响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保险经营风险管理功能弱化将不利于深化社会公众对保险的信任,保险信任和保险信心是各国保险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近现代保险发展的共同基础是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和信任,这是决定保险需求的根本因素,因为信心和信任是保险理念培育的良性土壤。因此,保险公司必须建立真正地为社会公众分散风险、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风险管理服务的经营理念,真正地实现保险经营与保险风险管理的融合,以增强和巩固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特别是在目前风险分散途径多样化的情形下,增强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任和信心对现代保险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3.保险经营风险管理的弱化将使中国保险业在国际保险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导致中国保险业在对外开放和加入WTO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局面。

从中国民族保险发展历史可以看到,中国民族保险业是在中国本身缺乏商业保险理念和商业保险技术机制、在国外保险公司对中国保险市场进行掠夺和控制的不利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种特定的历史路径制约了中国现代保险业的发展。因此,在中国民族保险实力不足、现代民族保险发展缺乏一定制度环境和制度基础的条件下,民族保险业更应注重自身的稳健发展,大力加强保险发展的制度建设,培植保险理念。惟有如此,才有可能实现民族保险发展从量的增加到质的升华,增强民族保险业自身在国际保险市场的竞争力,逐步有序地实现保险的国际化。

三、对策

1.实现保险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制定稳健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为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构建良好的宏观环境。

保险业发展要实现根本性突破首先必须实现从粗放型经营方式到集约型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走出重速度、轻质量的恶性循环,把保险发展引上稳健、健康的轨道,进而逐步增强民族保险业的综合实力。也只有在经营方式根本转变的前提下,才可能制定出稳健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

稳健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是中国民族保险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前提。首先保险产业政策必须建立在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和人文背景上,只有在这种根基上培植公众的保险意识,构造保险制度环境,完善保险法律制度,开发保险资源潜力,满足公众的保险需求,才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保险业发展道路。其次,保险产业政策必须体现可持续发展性,坚持可持续发展性,才能有效地开发中国潜在的保险资源,才能实现重速度、轻质量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到集约型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真正实现保险业本身的宗旨;只有坚持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逐步树立和增强公众对保险的信任感。再次,中国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必须把战略管理、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融于一体,政府应以较高的战略眼光来发展保险业,保险业在社会政治经济中的特殊地位要求政府对保险业实行低税政策,改变目前中国保险业税负较重的局面,对一些投资型产品的开发可考虑税收优惠或递延税收政策,对外资保险公司的税收政策应考虑到有利于民族保险业的发展和中外保险企业的公平竞争;保险业应坚持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相结合,实现保险真正地为社会经济、社会公众服务宗旨;保险产业政策还必须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考虑建立区域性的保险产业政策与统一的保险产业政策相结合的保险产业政策体系。

2.培植健全的保险意识,完善保险法律制度基础,为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提供制度支持。

保险风险管理不仅仅是一种风险识别、衡量、控制、融资的技术方法,还在于风险管理制度是一种保险制度安排,提供对风险管理的制度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培植健全的保险意识是构建中国保险制度基础的一个永恒主题,保险意识的培植一方面需要保险公司规范的经营作风、良好的社会形象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来实现,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对保险意识的传播也有利于保险意识的培植和增强。

法律是风险管理的制度基础,保险法律制度完善程度决定风险管理水平高低及其绩效大小。目前应着手解决保险发展与保险立法滞后的矛盾,弥补《保险法》中的缺陷和不足,同时抓紧时间构建完整有效的中国保险法体系(包括《保险业法》、《保险合同法》、《外资保险公司市场进入与监管条例》等)。

3.实施全方位风险管理制度,强化社会风险管理理念,是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的重点。

保险经营方式的转变、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中国的特殊体制背景下,保险经营方式转变、保险法律制度构建应与保险业全主位风险管理实施同步进行。中国保险业全方位风险管理包括对物的风险、行为风险与心理风险管理、制度风险与人的风险的管理、显性风险与隐性风险的管理、内生风险与外生风险的管理、风险信息管理系统与风险预警系统的管理等。

在强调风险核保管理的同时,须强调逆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的控制;在注重保险产业发展风险管理时,应特别注重决策风险的管理,克服目前保险发展的短视心理和短期行为;在制度风险的控制上应坚持内控制度、同业制度与监管制度三管齐下,在人的风险控制上,既要控制管理内部人风险,又要控制中介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再保险人和保险投资机构投资者的风险;在内生风险与外生风险管理上,要积极探索怎样对保险开放中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和有效管理,对中资保险公司与外资保险公司的税收风险加以重视。总之,在整个保险产业发展、保险制度构建过程中都必须把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理念融于这一过程中。

风险管理及对策第5篇

关键词:神经外科 护理风险 安全管理 护理质量

神经外科护理具有工作量大、护理对象病情重、并发症多等特点,导致护理的风险性较高。因神经外科患者常伴有意识障碍,而导致其具有不同程度的言语、感觉和运动等功能障碍,给临床护理带来难度,也增加了护理的风险。对神经外科护理进行安全管理,能够降低护理的风险,提高护理的安全性。我院对神经外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及安全管理对策进行研究,为确保护理质量和患者的生命安全奠定基础。神经外科护理常见的风险及安全管理对策如下。

1神经外科护理的风险

导致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的因素有护士的护理水平、不按规定操作、患者因素及院内感染等,这些风险不仅会影响护理的质量和治疗效果,而且会给患者带来新的损伤,严重者甚至会导致病情恶化或死亡。对神经外科常见的护理风险进行统计,具体内容如下:

(1)护理水平:由于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和护理经验的欠缺,当患者病情出现恶化时,护理人员不能及时有效的给予相应的护理,从而导致不良预后。

(2)不安规操作:①未按计划拔管:因神经外科患者的病情危重,治疗中需要放置尿管,头部引流管和鼻饲管,PICC管等多种管道及相关仪器,当患者活动或翻身时会造成管道的脱出;由于护理过程中护士的错误操作导致插管的拔除;②消毒不彻底:护理过程中未按规定进行消毒护理,容易引发感染等并发症;③皮肤损伤:因神经外科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若护理过程中不按规定进行操作,容易导致皮肤的烫伤;长期卧床者如不按时做翻身护理则会出现压疮等皮肤损伤。

(3)患者因素:①窒息:部分患者手术治疗后其迷走神经功能受到影响,其不能正常的进行吞咽和饮水等,因此需要使用鼻饲管给予饮食和营养,若操作不当将会导致患者窒息;部分颅内高压患者会引发呕吐等反应,呕吐物若不能及时清除则会导致窒息,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清理;②坠床及跌倒:因神经外科患者多伴有意识障碍,其定向能力现将,其肢体活动与视野存在误差,容易导致其跌倒或坠床。

(4)院内感染:手术后患者的免疫力较低,容易引发多种感染,加之医务人员在治疗和护理中不能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导致患者存在院内感染的风险。

2安全管理对策

为了降低神经外科护理的风险,对神经外科进行安全管理对策,其具体操作如下:

(1)加强管理:①查房:护士长及有经验的护士需每日进行查房,针对每个患者的护理难点和重点进行指导。并根据护士的提出的护理问题进行解答,提示其注意护理风险,提高自我保护意识;②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及疾病恶化的时间段合理的分配护理人员,从而降低护理的护理的风险,提高护理的质量和安全性;③病室及器械管理:对病室进行定期的检查和消毒处理;对治疗和护理使用的医疗设备、药物及器械进行定期的检测,并严格按照临床操作进行消毒处理,确保仪器的无菌和正常使用;④加强人员管理:一方面以护理经验和临床病例的护理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护理水平;一方面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以降低护理的风险,提高护理质量和安全性。

(2)对症处理:根据患者病情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方案中应以导致护理风险的因素为基础,进行预见性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按规定操作:严格按照护理规定进行护理操作,如按规定拔除各种插管,严格消毒,及时彻底的清除呼吸道内异物;尽量争取患者的配合,若患者不能接受护理,可给予适量的镇静剂;②防止窒息:对于手术治疗后迷走神经受损而导致患者吞咽困难,容易引发窒息。术后患者应采取禁食禁饮,并通过鼻饲供给营养,并根据患者的恢复逐步予以给予流质饮食、半流质饮食和正常饮食;对于长期昏迷的患者应定期进行吸痰处理,在通过鼻饲管给予营养时,患者需取头高30度的,鼻饲予以患者足够的卧床休息,防止因搬动引起呕吐。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发生;③预防坠床和跌倒:首先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家属说明患者可能发生坠床和跌倒的风险,争取家属与护理人员配合,共同完成患者的护理,并时刻注意患者的活动,防止风险发生;④皮肤护理: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皮肤损伤进行预测和评估,并根据评估进行有针对性的皮肤护理;严格按照护理需要进行相关的护理,如定期帮助长期卧床患者翻身等;⑤防止感染: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护理操作,必要时可给予适量的抗生素予以抗感染治疗。

3体 会

神经外科护理的风险管理是针对可能发生的护理危险,进行预防性的护理从而消除护理风险,达到提高护理质量,改善预后的目的。但由于临床护理中的风险较多,需要护理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护理水平,合理使用安全管理,从而改善神经外科的护理质量。因此,安全管理能够显著降低神经外科护理的风险,对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效率及安全性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欧建华.神经外科潜在不安全因素护理管理及防范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2,25(35):422-424.

风险管理及对策第6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类型;风险管理

建筑工程的施工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充满了许多的不确定性,其风险类型也是纷繁而多样的,这些风险所导致的安全事故一旦爆发,不仅会造成社会与人民群众的重大经济损失,导致社会各种资源的大量浪费,进而使企业发展受到重创,最终影响整个建筑业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安全事故的爆发还会造成人民群众的伤亡,特别是在工程施工现场工作的相关企业员工,危及到我国社会主义的稳定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我们只有准确地分析和识别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类型,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发现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隐患,并且提前做好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的防范措施及其管理对策的制定出工作,当风险降临时,我们也才能够将其损失控制在最低范围之内。

1、建筑工程的施工项目风险

只有对工程项目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而充分的认识,我们才能实施对其的针对性管理与有效管理。因此,我们要结合建筑工程各施工项目的特点及其风险特点对其进行分类,例如: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工程项目的外风险以及内风险。

1.1 工程项目的外风险

工程项目的外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指的是受施工环境的许多不确定性影响而产生的风,主要有自然风险、政治风险与经济风险三类。其中,自然风险指的是建筑工程的施工项目施工区域一些不利的自然因素(例如:气象条件恶劣、现场条件恶劣与地理位置不利等)所带来的风险;政治风险指的是由政治原因或者各种政治事件造成的风险,例如:政府相关部分对建筑工程的行政干预、建筑工程的相关建设法规或者政策发生变化以及一些重大的事故等引起的一些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指的是在经济领域之中的各种风险,这些风险会使企业的运营受到一定的影响,例如宏观经济所形成的不利风险、投资环境较差形成的风险、材料的市场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通货严重膨胀带来的风险等。

1.2 工程项目的内风险

工程项目的内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指的是工程项目自身所具有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导致的质量问题、进度问题、成本问题以及安全问题等风险,这主要是技术因素导致的,主要有技术风险与非技术风险两种类型。其中,技术风险主要指的是技术条件存在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造成的各种损失。例如:在对工程方案进行选择与设计的时候所出现的一些选择技术标准方面的偏差、选用计算机分析模型方面的偏差、确定安全系数方面的偏差等;在对工程方案进行施工的时候,施工工艺不够先进,施工技术与施工方案合理性不够、新技术与新方法应用失败等;施工工艺的流程合理性不够、工程质量的检验以及对工程的验收没有达到相关的规定与要求等。非技术风险主要指的是一些非技术条件存在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造成的各种损失,例如工程计划、工程组织、工程管理以及工程协调等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工程项目在组织方面和管理方面的缺陷,例如项目的管理能力缺乏、项目的目标存在一定的不适当性、项目规划存在一定的不恰当性等;在对项目进度进行规划这一方面,对进度进行调整的规则不够恰当、相关材料及其设备的供应不够顺畅、施工设计的图纸没能够及时供应等;在成本控制方面主要有项目工期的延误、工程项目的不适当变更、工程项目的预算偏低、采购策略的不恰当性等。

2、对工程项目各种风险进行管理的对策

建筑工程的施工项目具有较高的危险性与复杂性,其风险也具有一定的多样性,本文主要是结合上述的风险类型,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并对其进行如下分析。

2.1 对风险进行控制的对策

对风险进行控制的对策主要有两个方面,即风险回避的对策与损失控制的对策。其中,风险回避的对策指的是对项目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回避,避免其可能形成的一些隐藏的不确定性或者损失。损失控制的对策指的是对工程项目损失产生的机会进行控制,使之减少,也可以通过降低这些损失及其严重性来实现对项目风险的有效处理。

2.2 风险自留的对策

风险自留的对策属于一种财务性的重要管理技术,主要有两种对策,即计划性的风险自留以及非计划性的风险自留两个方面。其中,计划性的风险自留指的是进行风险管理的相关人员通过对风险及其因素的合理分析与正确评价对相关的项目潜在损失不断进行的有意识的风险转移;然而,当进行风险管理的相关人员并没有意识到工程项目所存在的风险,或者是根本没有做好项目相关风险处理的准备工作,而采取的风险自留措施,这些措施具有一定的非计划性与被动性。

3、风险转移的对策

风险转移的对策主要有两种转移方式,即非保险类型的转移和工程保险类型的转移。其中,非保险类型的转移也被称为合同转移,通过与设计方或者设备、材料供应商等签订合同或者协商的方式把项目的风险转移到对方身上;然而,保险转移指的是为建筑工程各个项目的实施阶段购买相应的保险,当自然灾害发生或者意外事故发生时,可以通过保险金赔偿或者补偿的方式为其造成的财产损失甚至是人员伤亡等进行补偿。

结语:

综上所述,对建筑工程各种项目风险进行分析与管理具有不可小觑的社会现实意义,它与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性、可靠性等都密切相关,我们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对其进行密切的关注,做好对其的分析工作和管理工作,使整个建筑工程的安全隐患被遏制在摇篮之中。

参考文献:

[1] 刘建华 .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与全面风险管理 [J]. 科技与企业 ,2014,(19):28-28.

[2] 卢仙桂 . 浅谈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的管理研究 [J]. 江西建材 ,2016,(7):295-295,296.

[3] 石书羽 . 谈建筑工程项目风险与全面风险管理 [J]. 建材与装饰 ,2015,(44):119-120.

风险管理及对策第7篇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山西临汾 041000

[摘要] 目的 分析风险防范式护理干预在外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管理对策。方法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间该院收治的300例外科住院患者,按其入院治疗时间分为两组:常规组:150例,予以常规管理、护理;研究组:150例,针对常见的危险因素予以风险防范式护理干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风险事故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风险发生率(2.67%)与常规组(7.33%)对比分析,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外科临床护理过程中,客观地将风险管理应用于实际护理工作之中,既可极大地降低患者风险事故发生率,同时,也可有效提升整体护理质量。

[

关键词 ] 风险防范;外科;护理干预;风险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a)-0047-02

[作者简介] 张华平(1971-),女,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外科护理。

外科住院患者,或属病情严重或病情变化迅速更易引发各类感染或合并症;而在外科护理过程中,往往客观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安全因素;进而也导致外科住院患者发生各类风险事故的风险比例也相对较高。因此,全面地、切实有较地对外科护理工作中常见风险因素进行客观的综合性分析,通过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应对策略进行管理,这对全面降低各类风险事故发生率也具有积极的、重要的作用[1]。该研究通过对该院2013年4月—2014年3月期间外科住院患者在护理干预期间,予以有效的风险防范式综合护理干预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所取得的临床效果也较为理想,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300例外科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73例,女性127例;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49.3±4.1)岁。排除:严重肝肾、心脏疾病患者、血液疾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免疫系统疾病、认知障碍患者等。按其入院治疗时间分为两组:常规组:150例;研究组:150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150例常规组患者均予以常规临床管理与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如入院健康宣教、护理及出院指导;提高发生院内感染、操作失误等防范意识。150例研究组患者则针对常见的临床危险因素给予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首先,对患者临床病历等基础性资料,进行全面的研究与分析,调查、了解、掌握在日常护理工作之中经常发生或者客观存在的各类护理风险因素,并就其统计与分析,进而为临床实施有效的、科学的风险管理提供更多的参考。实施方法如下。

1.2.1外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①疾病因素。客观而言,外科住院患者其病情多较严重,且多伴有不同的基础性疾病;因此,在日常诊疗、护理过程中易发生医疗差错。②护理人员因素。外科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较繁重,易出现遗漏或差错,进而导致护理风险增加;加之个别护理人员自身业务水平不足,对患者病情变化无预见性,还有个别护理人员不能有效落实护理风险管理而造成护理隐患等。③社会心理因素。外科护理工作属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加之患者病情较重,个别疾病的有效诊疗受当前医学技术所限,也易引发护理风险事件[2]。④医院内部感染因素。应外科手术而言,其侵入性手术操作相对较多,这类侵入性手术操作也更易使患者机体遭受创伤,加之患者免疫能力不同程度的下降,也使得患者被感染的几率大幅增加,而引发各类护理风险事件。

1.2.2管理策略①全面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医院自身应通过加强对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工作,以此来全面提升护理人员对日常护理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意识与警惕性。同时,也要全面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护理技术的综合培训与考核,使之全面掌握护理常规以及各种操作规程。另外,还应明确、落实各个工作岗位人员的责任,结合拟定、落实护理风险连带责任制来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与服务质量。②严格护理技术操作。严格要求护理人员必须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严格按照护理流程、制度进行日常护理工作的操作;避免或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并对发生输液、输血反应患者的药物、用品等需及时地、实事求是地上报、送检;一旦发生风险事故,切不可隐瞒、擅自销毁相关物品。护理人员还必须熟练应用科室的各项医疗设备;及时为患者提供服务。并对相应设备设立专人专管制度,急救器械、药品等必须每天检查,使之随时都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3]。③加强护患交流。护理人员通过积极、主动、诚恳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及时交流、沟通而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并积极开展安全防范宣教工作;并就相关的疾病、健康知识以及相关的护理内容以及作用进行宣教,以争取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全面配合。同时还应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客观、及时地将诊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不良反应等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若患者坚决不予配合时,护理人员则须及时做好记录,并让患者予以核实、签字;并及时告知主管医师以及患者家属,以实现医疗风险医患共担;并为医疗纠纷发生时提供可靠的、完整的、有效的证据。④完善护理风险管理机制。众所周知,外科护理工作极易受到各种风险因素影响,因此,我们在外科护理工作中必须重视诊疗手段及护理操作对护理水平的影响,并通过改善护理装备,提高专业培训、学习来提升护理人员综合业务水平来全面提升整体护理质量。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风险发生率。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文中相关数据予以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2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风险发生率与常规组对比分析,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该研究结果提示:研究组患者经过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风险发生率相对较低(2.67%),而常规组风险发生率则相对偏高(7.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夏燕、黄铁斐、张海艳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4-5]。由于在外科护理过程中,往往客观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安全因素;进而也导致外科住院患者发生各类风险事故的风险比例也相对较高。一旦风险发生,则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病情变化,也会造成患者及其家属对医护人员失去信任,甚至发生护理纠纷等。因此,全面地、切实有较地对外科护理工作中常见风险因素进行客观的综合性分析,通过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应对策略进行管理,这对全面降低各类风险事故发生率也具有积极的、重要的作用[6]。

该院在日常外科护理工作中,通过开展积极采取风险防范式管理以及护理措施,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之中,护理人员均能基于对外科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的研究与分析;在不断提高、完善自身的业务水平、服务质量以及风险防范意识,结合对抢救仪器、设备、药物的规范化管理,进而全面提升了外科日常护理风险防控能力。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加强了护患沟通,在全面了解患者的护理需求基础之上,客观拟定出更具针对性护理方案,进而全面提升了整体护理、服务质量。

由此可见,在外科护理过程中采用风险防范式护理干预既可以有效降低患者住院期间的风险发生率,同时,还可以极大地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

[

参考文献]

[1]陈梅仙.护理风险相关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国伤残医学,2013,18(8):409-410.

[2]钟梅花.外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的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2):97-98.

[3]刘玉芳.普外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2):319-320.

[4]夏燕,黄轶斐.普外科护理的安全因素及护理措施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59-60.

[5]张海艳.外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的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9):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