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心理危机干预的六步法(合集7篇)

时间:2023-09-19 18:29:25
心理危机干预的六步法

心理危机干预的六步法第1篇

一、城镇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

就目前笔者所能掌握到的资料来看,目前城镇儿童心理危机的干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为以下的两个方面:

一是对心理危机认识不够。笔者曾经遇到过一个例子:一位三年级的小女孩在路上看到一起惨烈的车祸之后,表现为害怕独处,常常有惊悚的现象。于是家长或教师只是从心情安抚的方法入手,试图通过给孩子买更多的玩具或衣服来解决问题。而事实上这是儿童在受到惊吓之后,在自身对社会尤其是交通的认知方面出现了问题,其更多的应当是心理的疏导,而非物质或情感上的刺激。显然,此事例暴露出的是社会对心理危机的高比例无意识。

二是心理危机干预的水平良莠不齐。当前城镇儿童遇到心理危机时一般很少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直接选择干预,事实上也非常缺乏,而原因又非常复杂,此不赘述。儿童所能接受到的心理危机干预一般来自于学校,笔者所在地区的各个学校一般均配有心理咨询室,但由于心理咨询师都是教师经过一定时间的心理咨询后持证上岗,真正的“实战”经验很少,即使偶有水平较高者,也难以形成面上的覆盖。

当然,除此之外,城镇儿童心理危机干预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此处不赘述。

二、城镇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

面对以上现状,要想在较短时间内面对城镇儿童切实需要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就成为一个亟需研究的重点。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及对他人智慧的汲取,提出如下一些策略供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策略一: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的一般方法。就笔者实践而言,感觉行之有效的是“心理危机干预六步法”,即在与有心理危机的儿童进行接触之后,通过确定问题、保证求助者的安全、向儿童提供支持、提出可验证可变通的干预措施、制定干预计划、获得儿童承诺等六个步骤,以让儿童能够产生接受干预的安全心理,并对心理干预者产生心理和技术上的依赖。根据笔者所掌握的情况,城镇儿童除非特严重的心理危机之外,一般心理危机都可以在此六步法的作用之下,由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提供干预。

策略二:多进行案例分析与积累。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一定是建立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要想让自身的干预策略变得有效,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积累,以寻找到相对一般的规律掌握――实际上是对儿童遭遇危机之后心理变化规律的掌握,那心理危机干预一般可以进入一种轻车熟路的状态。

策略三:家校联动。笔者在研究中发现遵循“四段式信息掌握”,可以让联动变得更为有效。所谓“四段式信息掌握”,就是分四个阶段分别收集学生在遭遇心理危机之后的恐惧心理表现、自愈心理表现、危机认识转化表现、走出危机心理后的表现等。

以上三个策略的描述相对宏观,但如果将其与具体的干预实例结合起来,会发现其基本能够满足当前城镇儿童危机干预的需要。

三、面向儿童成长的心理危机干预

城镇儿童的心理危机干预受到重视,某种程度上讲也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在儿童的世界里潜移默化地渗透一种接受心理危机概念并坦率面对的认识,也是儿童成长的必要。本质上讲,儿童危机心理的干预原本就是为了儿童更好地成长。

这里指出了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的一个出发点与落脚点: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技术活,同时更是一个良心活。心理危机的干预要从儿童成长的角度出发,从心理危机干预的技术入手,要排除非技术因素干扰具体的心理危机干预,更要防止个人私念对干预过程与结果造成影响。

心理危机干预的六步法第2篇

Abstract: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network, "three level", "level four" formulation, considering the main factor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center, Faculty psychology health education group or workstation, school psychological mutual aid groups, class psychological commissioners, dormitory and psychological information, and considering the social medical or relatives and friends and so on. Based on the above factors, based on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network based, an increase of an important element: individual students, then incorporated into the social medical system and friend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real-time education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of "six level network construction." Combined with th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six network", crisis intervention mechanism and psychological crisis early warning system of basic steps to explore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to build a model of information platform, and based on the model deployment data center cloud storage, computing and service, to individuals in the phone, pad, personal computers and other handheld terminal equipment virtual access and information push.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y;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ix level network; cloud computing

近年来各种校园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新闻报端,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是高校需要解决和关注的问题。黑龙江大学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崔建华教授说,目前的中国大学生看起来有喜有忧。喜的是,他们已有了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经营、学习、发展的能力。忧的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与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风气不断影响着原本清纯的大学校园,校园已不是一片净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集中和突出[1]。

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相关体制,及时迅速监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能及时干预,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对有心理危机的个体或群体实施干预和帮助的行为,干预者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等心理危机或将发生危险的对象提供帮助,使之恢复心理正常,及时、迅速、有效的行动是成功的关键。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需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提出了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其中建设高校数字校园及各类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是必然趋势。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探讨在高校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实时监控监测信息化平台,运用可移动个人设备如智能手机、Pad、电子书包和电脑等都能从用户端访问。而各级用户也可通过用户终端随时上报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危机状况,平台系统智能向相关心理健康管理人员或心理危机干预人员进行分级推送,以便能在第一时间对预警对象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1 大学生心理教育监控预警和干预现状

很多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如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等。很多高校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对有心理危机倾向的对象进行约谈和辅导,平时举办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来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有人提出大学生心理咨询网上网下“二元结构”即网络心理咨询和现实心理咨询[2]。一些高校建立了校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大学生心理互助团体等三级或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比如将宿舍心理联络员单独作为一级,另外班级心理委员和心理社团再作为一级,构成四级网络结构,甚至还有将医疗系统或亲友也考虑进来 [3] 。也有高校建立从宿舍心理信息员、班级心理保健员、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到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的四级网络形式 [4]。

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级网络”或“四级网络”等教育监控预警模式的建立,这种教育指导和咨询自助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以上的几种模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异常或危机均需要通过外界其他相关心理健康人员的观察来判断,确定危机后再危机警告和上报,这个过程中就延误了心理干预的有效时机。因此对于心理危机不能及时有效的上传下达,无法实现实时监控和预警,更缺少有效互动。人的心理是动态变化的,有些个体的隐性心理问题,需要在特定的应激环境中才会被激发或表现出来,通过心理测评等方式得到的筛查数据有滞后性,不能及时获取到心理变化过程,会降低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和预警的时效性[5]。

目前,一些国外高校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建立了一整套系统模型来及时应对,这方面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研究。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宋英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探索与实践”中论述:借助于互联网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从学校领导到学生个体可以建立一个六级联交叉的心理危机干预网络模式,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排查、预警、疏导和预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6]。在“三级网络”的基础上,高校内部可以建立不同的干预方式,在学生心理危机的不同阶段分别进行早期预警、中期干预、后期跟踪的三级干预,这种三级干预模式是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有效尝试[7]。吴春丽等通过构建危机干预四级网络和预警系统,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危机预防教育,是基于学校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8]

2 大学生心理 “六级网络”及其教育监控预警模型构建

2.1 大学生心理“六级网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和配合,需要从我们的基础教育开始抓起,让学生增强自我教育、管理和约束等能力[9]。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现有高校的调查,目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有“三级”、“四级”等提法,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小组或工作站、学校心理互助团体、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还有考虑到社会医疗或亲友等。综合以上因素,在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基础之上,增加了一个重要元素:学生个体,再纳入社会医疗系统和亲友,构建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实时教育监控预警“六级网络”。当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或自己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时可以主动寻求帮助,发出心理危机预警。若学生在社会医疗系统或心理诊疗机构有治疗史,社会医疗或亲友也可以参与到这个网络中。

2.2 大学生心理 “六级网络”教育监控预警模型

一般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基本步骤是:首先确定要预防和干预的对象,其次是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再根据预警指标搜索和筛选信息,信息分析和预警,危机预警。

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六级网络”、危机干预机制和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基本步骤,探讨基于云计算技术构建信息化平台模型,如图1所示,大学生心理 “六级网络”教育监控预警信息化平台,以下简称“平台”。高校师生、心理健康中心或相关管理人员、社会医疗系统或亲友等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智能手机、Pad、电子书包等)或计算机终端登录到虚拟机。

“六级网络”中的各级人员均可通过个人手持移动终端或计算机终端联网后从用户端随时随地访问该平台,查询浏览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上报心理异常或心理危机事件,针对心理问题进行咨询和讨论等。平台根据“六级网络”中不同级别人员的权限和职能,进行实时的信息智能推送。如预警对象和危机问题会同时向相关心理健康管理人员或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的个人终端(比如手机)上进行实时推送,以便专业的心理辅导员能在第一时间对心理危机对象进行干预。

3 云计算技术在大学生心理教育监控预警 “六级网络”模型中应用

3.1 云计算

“云”是虚拟化的计算资源,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将计算资源集中起来,并通过专门软件实现自动管理,不用人为参与,一般是由一些大型服务器构成集群,包括计算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和宽带资源等。中国云计算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副主任刘鹏教授说:“云计算是通过网络提供可伸缩的廉价的分布式计算能力” [10]。云计算平台的基本架构,如图2所示。

云计算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热点和重要趋势之一,有很多信息巨头都已经参与到云计算的研究和开发中。目前商业化云计算平台有:微软、Google、IBM、Oracle、Amazon、Saleforce、旺田云服务、EMC、阿里巴巴和中国移动等[11]。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量是如此庞大,需要一个安全有效且大容量的存储设备,而云计算技术正可以解决这些海量数据的存储和运算等问题。教育数字化资源急剧增长,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就是解决基于云服务的资源整合管理与数据中心建设,以便各种数据资源能以云服务的形式运行在智能手机、Pad、电子书包等个人设备中。当前关于云计算环境下的各类信息化平台研究的较多,如电子政务平台、教育资源平台、交易平台、人才市场与就业平台等,但国内外却很少有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教育监控预警方面的研究。

3.2 云计算在平台中的应用

云计算在大学生心理教育监控预警“六级网络”信息化平台中的应用,主要是解决数据中心的存储、计算和服务等问题。通过部署云服务,实现数据中心的云端存储、计算和服务,实现在手机、Pad、个人电脑等个人手持终端设备上的访问与信息推送,以实现心理危机的实时预警功能。首先要建立大学生心理预警信息库,平台根据设定的心理危机指标体系计算出预警对象,及时向相关人员进行信息推送,危机警告,以便管理者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治疗,以预防异常甚至危险情况发生。该平台模型有利于整合资源,调动各级参与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性和实时性,使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

云平台由硬件和软件设施构成,包括数据中心和应用服务等。数据中心实现云计算功能,由服务器和存储设备构成,为每个用户分配虚拟计算机,虚拟计算机分布在一个或多个物理设备上,实现分布式虚拟云计算。通过网络终端接入,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连接到云计算平台登录自己的虚拟机,这与普通计算机不区分。

3.3 平台构建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制定心理健康指标体系,构建心理危机预警信息库。大学生心理健康“六级网络”教育监测预警机制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关键因素及干预机制的有机结合,根据心理危机指标体系,首先需要建设完善的心理危机预警信息库。

2)部署云计算平台,实现数据中心的云端存储、计算和信息推送。

云计算在大学生心理 “六级网络”教育监控预警模型构建中的应用,主要是解决数据中心的云端存储、计算和信息推送。平台部署框架和信息推送流程分别如图3和图4所示。

心理危机干预的六步法第3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sychological crisis cases caused by undergraduate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increasing; the urgency and importance of the psychological 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has attracted a lot of attention.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llege counselors' role 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and discusses the method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trengthening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关键词: 辅导员;心理危机;危机预防与干预

Key words: counselors;psychological crisis;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253-02

0 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心理危机的极端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如何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积极有效地预防和干预已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辅导员身处学生工作第一线,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担负着重大责任。因此,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对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干预,减少因心理危机导致的对家庭、校园和社会的损害,已经成为一名优秀辅导员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

1 心理危机的概念

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G.Caplan首次提出心理危机的概念并对心理危机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情况(Problematic Situation),而他先前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心理困扰(psychological distress),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1]大学生心理危机是大学生个体在运用寻常的应付方式不足以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它是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及其发展时期的心理危机问题的关注。[2]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对处于心理危机下的个人及其有密切关系的人,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安全度过危机。当外界提供支持、注入新的力量或心理治疗性干预时,能更好地帮助处于危机状态的当事人度过危机,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因此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有着十分的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意义

2.1 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是促进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危机状态大约会持续一周,一周之后,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学生在危机面前会产生极端行为,严重的如自杀、杀人;但有的学生不仅能够顺利地度过危机,而且通过经历危机学会了处理困境的新方法,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2.2 是尊重学生生命,维护生命权的体现 开展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体现。没有什么比挽救人的生命更有价值,更为重要的。

2.3 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和谐的需要 学校一旦出现一例学生自杀恶性事件,会对学校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经济上的付出,法律上的纠纷,媒体上的曝光、时间上的消耗,特别是对自杀者的家庭、身边老师、同学带来的心理阴影,是无法估量的。为了维护学校稳定,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和谐,高校须高度重视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

3 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的作用

3.1 辅导员在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中发挥着早预防、早教育的作用。辅导员的工作范围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信赖和亲近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辅导员通过主题班会、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交谈等直接接触的方式以及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在基层组织中及时反馈信息的间接方式,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潜移默化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保健方法,这些工作都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安全稳定发挥了早预防、早教育的重要作用。

3.2 辅导员在心理危机事件中发挥着早发现的作用。实践表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在思想、情绪、言行等方面都会出现异常状态,与其亲密接触的人较容易发现。在高校里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群体,是学生工作的直接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这一工作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容易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事件。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辅导员能够较快地、直接地或间接的获取信息,为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3.3 辅导员是心理危机事件处理的主要参与者。辅导员作为第一线的工作者,发生危机事件时,往往是辅导员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第一时间将危机的恶劣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辅导员要作为危机事件处理的主要参与者,为专业人员提供所需信息,提供后勤保障,联系当事人家长,做好家属的安抚工作,做好班级其他学生免受负面事件影响的工作。

3.4 辅导员承担着危机事件后干预的工作。心理危机的彻底解除需要持续的后期干预措施来强化干预效果,从而避免当事人及心理危机易感人群重新陷入危机。一方面,辅导员要配合专业人员做好当事人的追踪和定期回访工作,在干预后相当长时间内对当事人保持密切的关注,给予支持和关心,同时要做好班级、同一宿舍学生的思想工作,为当事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另一方面,辅导员还需积极关注与当事人关系密切的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危机事件,必要时请专业人员对这些易感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在危机事件后干预时期,辅导员要与专业人员保持联系,及时反馈危机后当事人的状况,巩固干预效果,预防危机事件的再次发生。

4 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的方法和对策

4.1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家庭治疗学认为:危机发生时个人能力降低、与他人联系被隔断,应当通过建立个人胜任感,恢复与他人连接感来应对危机。相对于精神医学而言,这个观点更强调对个人内心潜能和人性关怀的发掘。这说明作为辅导员,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温暖和关怀,也要尽量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感受。与此同时,辅导员要注意发掘学生内心强大的自我疗愈能力,充分调动他身边的社会支持系统,如亲人、同伴的力量,形成相互支持,营造保护性的疗伤止痛环境,做学生生命的守护者和陪伴者。

4.2 掌握危机发展规律,做到预防为先 马喜亭(2012)通过对2003-2010年12月期间发生的、经媒体公开报道的200例大学生心理危机死亡案例的分析,总结了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规律“季节性明显,春季是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重点;白天居多,意味着当事人是在向周围人释放“求救信号”,这是一种有意识的呼救、抗议,也是一种无意识的表露;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具有随年级升高的趋势;大学生非正常死亡方式中,采用跳楼或坠楼、自缢等激烈手段的比例有增多趋势,尤其是从高层建筑跳楼自杀者增多较快(超过自杀总数的1/3以上);非正常死亡发生的地点较为集中。[4]由以上研究成果可见,心理危机的应对是有规律可循的。心理危机发生前学生如果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帮助,一般就不会产生不良后果。但另一方面,人一旦陷入危机之中就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所以及时发现处于危机之中的学生就成为心理干预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特别关注:大一新生、毕业生、父母离异、单亲家庭、有精神病史、人际关系差或有严重人际交往障碍、学业困难、经济贫困、身体缺陷等学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是为了预防自杀,而是让每个学生健康的成长。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班干部、系领导、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精神专科医院等学校立体的预防网络,借助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青年志愿者活动、阳光体育运动、创建优秀宿舍、班级等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同时,注重对发挥学生骨干,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培养学生之间自助和朋辈互助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畅通的宣泄和沟通的途径,帮助学生学会心理调适,培养学生寻求外界帮助和支持的意识。

4.3 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危机的过程是犹豫、抉择和痛苦过程,会持续一段时间,这个过程是否能够终止,取决于两点:一是个体请求帮助和获得帮助的能力,二是自杀者周围人的识别能力和重视程度。个体在心理危机发生前,其言语、情绪、行为、认知等方面都会有变化,甚至会向周围人发出求救信号。因此,准确识别学生心理危机信号和严重程度,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前提。只要辅导员及周围人拥有一定的心理危机知识和意识,善于捕捉信息,反应快速,就可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这就要求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保持高度警觉,掌握一些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掌握沟通技巧、力争对危机进行及时识别和干预。专业心理咨询工作者普遍运用的“心理危机干预六步法”为辅导员实践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六步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5]:第一步:确定问题。即从求助者的角度,确定和理解求助者本人所认识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注意使用开放式倾听,慎用分享感受。第二步:保证求助者的安全。在整个危机过程中,应将保证求助者的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将危险性降到最低。第三步:给予支持。无条件接纳求助者的经历与感受,以知心朋友的态度与求助者沟通和交流。第四步: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引导求助者从多种不同途径思考变通方式,寻找最佳选择。第五步:制定计划。帮助求助者共同制定步骤来矫正其心理失衡状态。第六步:得到承诺。在结束危机干预前,得到求助者诚实、直接和适当的承诺,确保计划的实施。

4.4 正确认识自身能力,及时识别、评估与转介 辅导员虽然怀有极高的热情和极强的责任感,但毕竟不是专业人员,应当注意明确自身工作边界。当辅导者发现自己已尽其全力而学生发展变化仍非常缓慢甚至有恶化的趋势时,应考虑将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学生转介给更适合的专业人员。就学校而言,辅导员可以将学生转介到学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由学校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中心初步评估,需要进行心理治疗或住院治疗时,由学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直接转介到校外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作进一步的诊断和鉴定。同时,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与校医院沟通并备案,密切关注处于高度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发展变化

情况。[6]作为助人职业的辅导员也是普通人,也会有喜怒哀乐,同样会面临各种困扰。在处理危机事件中,辅导员自身有时会受到影响,甚至造成一定的创伤。而此时,辅导员的自我管理和心理调适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辅导员迅速地从困扰中走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同学们。

参考文献:

[1]龙迪.心理危机的概念、类别、演变和结局[J].青年研究,1998,12:42-45.

[2]荆月闵.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8.

[3]陈东明,赖海雄,高倩.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60-63.

[4]马喜亭.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与干预策略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1.

心理危机干预的六步法第4篇

(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6)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引发的事件屡见报端。本文以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为例,通过对心理危机概念、现状的阐释,论述了已经形成的学院体制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7—0020—02

收稿日期:2014—03—22

作者简介:王国伟(1975— ),男,河北保定人。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大学生在自我认知、社会价值、伦理道德、就业交友等方面的压力和冲突日益显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全社会的焦点。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危机,分析危机特点与类型,并采取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已成为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校园和谐稳定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概述

(一)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干预

现代危机干预理论之父Caplan认为,当个体面对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和供给发生改变,而他原有处理方法及惯常手段已不能应对当前困难情境时,他就会产生暂时性的心理压力和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由此可见,心理危机是个体的一种非正常的心理状态,是内心世界的一种严重失衡,这种失衡让个体感到沮丧、焦虑、紧张和压迫。

大学生心理危机主要是指高校学生由于其所处的校园环境、特定身份、年龄特征,在交友、求学、成长等一系列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面对心理失衡,调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采取可运用的方法来积极帮助个体改变困难情境,使个体身心达到危机前的健康水平,就是心理危机干预。

(二)心理危机类型

1.成长性危机,是指大学生个体在一系列连续成长时期发展的急剧转变使其处于行为和情绪的混乱无序状态。如新生刚入学时心理上的不适感等。成长性危机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与克服的,是可以预期的,通常也称内源性危机。

2.环境性危机,是指大学生个体由外部因素引起的心理上的失调,是无法预料和控制的。

3.存在性危机,是指大学生个体在思考人生价值、人生目标以及其他道德性问题时产生的心理挣扎。存在性危机既可以是现实性的,也可以是追悔性的,还可以是持续性的。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特点分析

1.时间特定性。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一般集中在新生入学初;寒暑假放假前和开学后;考试复习前后一个星期;家庭、情感发生变化;就业、择业前后等特殊时间段内。

2.人群特殊性。根据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心理危机容易产生在以下群体中:性格自卑、极端内向群体,人际交往困惑群体,经济困难群体,学校困难群体,网瘾成性群体以及新生、毕业生群体。

3.方式、方法过激性。大学生群体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人格尚未塑成,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经历困难无助时更容易采取极端、毁灭性的手段。近几年频发的大学生自杀和伤害他人事件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校已成为心理问题发生、发展的集中地。以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为例,2012年退学、休学、降级人数共17人,其中因心理问题退、休、降的共有8人,占总数的47.06%。通过对电气学院2013级本科生676人进行心理普测的数据显示,有34人存在重度心理问题,占学生总数的0.05%,有自杀倾向的学生4人。这一数据较之于2010级要高出0.01%。

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心理危机已成为高校学生状况、困扰频发的主要问题源,成为高校及思想政治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一)健全组织机构,组建心理危机三层六级干预防护网

学院现在运行的是三层六级心理危机干预防护网络模式。第一层是以学生为基础,分为一、二级预警。一级预警是以宿舍为单位,宿舍长为责任人,负责关注本寝室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二级预警是以班级为单位,班级心理委员和秘密联络员为负责人,负责关注本班级同学的心理异常情况。第二层是以学院为核心,分为三、四级预警。三级预警由专职辅导员负责,四级预警由学院专职心理模块辅导员负责。辅导员通过日常的走访以及一、二级学生的上报获取信息,并将信息反映到专职心理辅导员处,由专职心理辅导员进行危机评估和采取进一步的措施。第三层是以学校为龙头,分为五、六级预警。五级预警由校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六级预警由校心理危机领导小组负责。该层次主要是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对其他级别成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并进一步评估危机的严重程度,选择心理危机具体的干预手段。

(二)建立系列预警机制,完善心理危机干预预警体系

依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中的“预防为主”原则,学院建立了危机干预预警体系,做到尽早摸清情况,及时介入、排查,准确预判评估和及时咨询、治疗。

1.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制。学院每年都会对新生进行学期初的心理普测,根据测试结果建立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及学院心理危机学生特殊关注档案。

2.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匿名汇报制。学院每月安排辅导员老师在班委中进行匿名的心理状态排查。

3.学生心理异常学期初上报制。学院专职心理辅导员在每学期初了解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填写更新《心理危机学生档案》。

4.骨干学生的心理健康培训制。每学期聘请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老师为从事心理工作的学生骨干进行专业的心理知识讲解和培训。

(三)寻找策略方法,建立心理危机干预运行机制

1.建立心理危机评估制。针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评估,根据危机等级程度,有选择地上报学院学生工作书记及学校相关部门,并选择危机干预方案。

2.建立心理危机及时救助制。院校相关部门要制订应对心理危机的多项预案,保障救助的及时性。

3.建立心理危机信息屏蔽制。危机事件发生后,院校应进行适时的心理危机信息和刺激物的阻控。

4.建立心理危机应急处理及监控制。对于有自残、自杀倾向的学生,辅导员应立即将其送往专门医院进行救治,并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及时联系家长,做好危机后的安全保护工作。

(四)开展特色活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培训机制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对于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学生自我分析,增强自我认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五)加强沟通联络,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社会支持系统

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中,高校不能一味地单独作战,还要充分调动家长、医院以及朋辈关系的积极性,建立一个学校、家长、医院互动的危机干预系统。

学院心理危机干预模式运行至今,取得了初步的成绩和效果,在三层六级危机干预防护网络下,全体通力合作,将一些潜在的心理危机事件扼杀在摇篮中,使一些棘手的危机事件得到及时、妥善的干预。

参考文献]

[1]Caplan,G.The Principles of Preventive Psycharitry[M].New York:Basic Book,1964.

[2]王建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探源和策略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

[3]唐闻捷.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方法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4(7).

心理危机干预的六步法第5篇

危机感是一种个体运用自己寻常的方式不能应对所遭遇的内外困扰时的反应。一般发生于个体遭遇到无法避免的、强度较大的应激性事件,动员所具备的应付手段失败时,存在明显的急性情绪、认知及行为上的功能紊乱,个体处于一种心理失衡的状态。经过重新认识和调整,大多数处于危机情况下的人可以建立新的平衡,渡过危机。危机的持续时间一般较为短暂,不超过6~8周。

心理危机救助六步法

如果患者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出过号召,人人学会急救救助法。这包括包扎止血、心肺复苏和心理危机救助。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较多,目前世界上流传的最广也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危机干预六步法。

第一步:明确核心问题

必须非常迅速地确定引发应激障碍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分析必须完全从患者的角度出发。

第二步:保证患者安全

在干预过程中,保证患者的安全为首要目标。所以首先应帮助患者尽快脱离灾难现场或创伤情景,尽快脱离危险。为了逻辑顺序和描述的方便,这里把保证患者的安全放在第二步。但实际上在整个危机干预的过程中,患者的安全问题都应该得到自始至终的重视。

第三步:提供情感支持

给患者以尽可能全面的、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不管患者遭遇的经历是天灾人祸还是自己的过失所致,也不管患者当前的感受可以理解还是不合常情,一律不予评价。而是提供机会,通过沟通与交流,让患者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给患者以同情、支持和鼓励。使患者明确感觉到“有人在关心我”。

第四步: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

此时患者的思维往往处于被抑制状态,很难判断什么是最佳选择。觉得没有选择、无路可走。可建议患者从不同的途径思考变通方式:如对外可开发环境资源,引导患者从身边的亲朋好友中去寻找支持和帮助;对内可开启心理资源,试探新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思维方式,以改变对应激源的看法,从而减轻应激反应的严重程度。

第五步:制定康复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帮助患者康复的节目表和时间表。虽然大多数应激障碍患者都不会反对医生替他们制定计划,但这样很可能是越俎代庖。所以,计划的制定应该让患者充分地参与,使他们感到自己的权利、自尊没有被剥夺;使他们感觉到这是他自己制定的计划;他们感觉到既然是自己制定的计划,自然就能够付诸实施。

第六步:得到患者承诺

心理危机干预的六步法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密切关注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72-02

一、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发生的原因

第一,学生家庭成长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一般来讲,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争斗;虐待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伤害别人;支配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依赖;干涉中长大的孩子,被动和胆怯;娇宠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任性;专制中长大的孩子,他喜欢反抗。第二,不适应大学生活环境。同宿舍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家里娇宠者,各自个性不能相互容纳由此发生矛盾冲突,日积月累却又不敢表达。因为这些原因造成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最多。第三,不适应大学学习环境。某些学生上高中时考大学的目标非常明确,上大学后突然失去了目标,心中茫然。有一种失落感。第四,问题。一类学生是过于封闭自我导致性压抑;另一类学生是过于开放,随便发生性关系之后又非常后悔自责。第五,社会就业竞争激烈。学生和家长的就业观念滞后,往往一心要找很理想的工作岗位,如果单位与理想岗位差距大,就会有很大的失落感。第六,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都会对那些贫困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

二、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表现状态

心理危机表现状态。①有强烈的孤寂感,同时又存在互相矛盾的另一种心理,喜欢独居,缺乏归属感。②很容易流露出挫折和失望心态,失落感强。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丧失兴趣。③有自责、自卑心理,经常为良心的折磨而烦恼。④人际关系不好,很内向,缺乏与身边的人正常交流的能力。比如说轻生的心理危机。如语言方面预兆。当事人会把想死的念头跟周围的人用语言表达和诉说或者在信件、绘画和乱涂乱画中的只言片字中表现出来,把自己想死的念头对周围的人说或者谨慎地暗示。此外还存在情绪预兆。如果他们情绪突然变得不稳定,甚至非常奇怪,感觉变了个人似的,就要对他们仔细观察。另外,还存在着一种行为预兆。比如没有任何理由地赠送礼物或把平时好友送的礼物还给好友、突然收拾东西向关系亲密的人道谢、无故缺课甚至出走、自残等。身体预兆。

三、建立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体系

一是建立任课教师摸底制度。我院大一每个班都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每个科任老师在开展大学生一年的心理健康这个项目时除了给学生讲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外,可以让学生完成心理健康的自我分析报告。从学生交上去的分析报告中可以发现各班有心理危机的学生情况,通过一对一的谈心、交流、疏导等可以帮助这些学生解除心理危机。二是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培训制度。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分批对各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宿舍管理员、保卫人员、各班心理辅导员及学生会主要干部、社团负责人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培训。三是公布应急求助信息。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发放资料、网络专题咨询等指导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了解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中的人有何表现,如何进行干预,公布心理求助热线电话、校医院急救电话、辅导员电话等。四是建立并健全大学生心理档案。通过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量,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掌握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关注有严重生理和心理疾病以及有自杀倾向的学生,以及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突然打击和受到意外刺激的学生。对发现有问题的学生采取重点辅导、专人管理、及时矫治的措施。五是建立大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应急处理机制。对自伤、自杀(或自杀倾向)者立即送医院救治或进行监护,并报告上级负责人。由当事人亲近的人员或指定专门人员进行心理救护,稳定和疏导情绪;帮助危机当事人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向危机当事人提供应对机制并与其共同制定缓解危机的行动步骤,注意危机后期的安全保护和心理康复工作,防止意外再次发生。六是建立和强化大学生心理辅导制度。提高心理辅导质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营建良好的心理文化环境,让心理有危机的学生,一能逐步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二能逐步具有健全的统一人格(所言、所思、所想、所做协调);三能逐步具有开朗轻松的心境(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虚而不卑下,自尊自重);四能逐步具有坚强的个人意志(行为上具有较高的自觉性、自制力和果断性、顽强性);五能逐步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六能逐步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七能逐步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当然对从事这项工作的队伍而言心理危机干预的主力是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师,但教师、管理者、同学、家长、社会工作者也都是危机干预队伍中的重要成员。从危机干预的体系建构来讲,仅仅依靠某个部门――如危机干预或心理咨询中心常常难以做到有效干预,它需要学校不同部门、机构的相互配合。这些部门和机构包括学生处、校医院、保卫处、院系学生工作委员会、辅导员、学生会等。

四、缓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途径

1.正确看待压力、挫折和危机。首先压力、挫折和危机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的一生困难、挫折和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是逢时俱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面对客观存在的这些情境,我们应该承认它,怨天尤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其次,压力、挫折和危机又是辩证的。它们对人既是刺激、威胁,也是挑战。从积极的意义上看,适度的压力、挫折是维系正常心理功能的条件,有助于人们适应环境、提高能力,同时也有助于认识自身的长处与短处。而危机能激发潜能,并能够发挥到极至。危机的克服能使人在增长人生经历的同时提高自信心,使人生变得丰富而充实。

2.争取社会支持。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大学生应该努力争取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家庭的亲情和朋友、邻居的友情,拓展的网络包括同伴、同乡、同学、团体等。想要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与他人协调合作,建议他们一是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既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他人负责;二是对人不苛求。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欣赏他人的成功;三是不嫉妒人。比自己强的人没资格去嫉妒比自己弱的人,要不屑于嫉妒;四是主动关怀并帮助他人,从中营造互助互利的氛围,体味人生的价值。五是当面临自身难于应付的困难、挫折时,应主动寻求、善于利用并乐于接受他人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包括工具性的和情感性的支持。

心理危机干预的六步法第7篇

关键词:应急管理 心理干预 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11-051-02

在危机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如何借用各种心理治疗的手段,帮助当事人处理迫在眉睫的心理问题,恢复心理平衡,重建自信心,这是现代政府重视公共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政府危机管理绩效水平的重要举措。随着应急管理水平的提高,各级政府在重视“物质救灾”的同时,也应认识到“心理救灾”的重要性,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一、构建心理干预机制是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由于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旧观念碰撞激烈,社会矛盾增多,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变化明显,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加剧等,不可避免地给人们带来大量新的心理问题和精神卫生问题。同时,我国目前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影响并不仅止于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在对社会生活造成物质破坏的同时,也会打乱公众的生活节奏,公众心理也会受到巨大冲击,会令受灾的群众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公众的心理健康。例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阴影长期挥之不去,对于身处其中的人们来说,失去亲人的记忆、家庭的破碎、遭受灾难的惊惶、目睹死亡的恐惧,永远难以抹去。历史上的数次全球性流感爆发、“非典”疫情、“禽流感”等让熟知的人们仍然心有余悸。公众心理危机是公共安全的隐形杀手,往往伤人于措手不及之中,后果极其严重。

心理问题不是单纯个体行为,它不但是社会结构的重要构成,更是政府精神发展、精神幸福等文化工程的重要构成。关注心理健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突发性危机事件应对机制中, 心理干预的重要方面,是对民众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心理压力,避免恐慌。充分认识和合理运用有效的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干预机制,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危机引发的强烈恐惧、震惊或悲伤的情绪,帮助人们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并学习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策略,也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运行秩序,重塑政府形象。因此,应重视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社会效用,在完善预测预警、指挥协调、财政动员、物资储备、信息披露等常规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刻不容缓。希望尽快建立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探索设立与疾病控制、法律控制、市场控制部门并列的社会心理疏导部门,同时组建应急专家库,一旦发生突发性重大事件,能够立即派遣专家对重点干预人群展开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并通过一系列决策稳定社会并动员社会参与危机救治, 尽可能减少由于突发事件或重大灾害诱发的心理危机问题,避免进一步造成更大的心理伤害,保证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促进社会的正常运转。

二、我国应急心理干预机制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坚持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积极预防和努力减少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经过几年的努力,以“一案三制”(即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应急管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一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立;二是应急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三是应急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四是应急管理法制体系更加完备;五是应急队伍体系初步形成;六是应急保障能力切实增强。同时也已经加强了灾后心理干预工作。2002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年-2010年)》明确规定:“发生重大灾难后,当地应进行精神卫生干预,并展开受灾人群心理应急救援工作,使重大灾难后受灾人群中50%获得心理救助服务。”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开展重大灾难后受灾人群的心理干预和心理应急救援工作,评估受灾人群的精神卫生需求,确定灾后心理卫生干预的重点人群,提供电话咨询、门诊治疗等危机干预服务”,为我国灾后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灾后心理干预工作早就开始,诸如矿难、大火等事件中都有心理干预尝试。中国有据可查的第一例正规心理危机干预在1994年,新疆克拉玛依火灾发生后,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的专家对伤亡者家属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心理干预。及时的心理疏导对帮助受难者家属走出绝望无助的心态,最大限度降低灾害的社会负面影响等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2002年大连“5・7”空难后,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几位专家为一些遇难者家属进行了心理危机干预,离开大连时,不少接受过心灵抚慰的遇难者家属心情开始回复平静;在浙江,2004年台风“云娜”过后,杭州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的心理医生紧急赶赴灾区,11天时间内夜以继日干预了400多位灾民;2008年的抗震救灾中,心理干预让很多灾民和救助者走出了地震恐惧和失去亲人的悲痛……

从近年来看,中国社会心理干预已经引起了各省各地区的普遍关注,2006年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作为广东省首个试点单位,开始对火灾、车祸等造成重大伤亡的天灾人祸,或公共卫生事件中受灾者本人及家属提供心理应急救援工作,包括评估受灾人群精神卫生需求,确定灾后精神卫生干预的重点人群,提供现场心理疏导、电话咨询、门诊治疗等多种危机干预工作。南京“灾后心理急救队”已经在南京市红十字会成立,这是国内红十字会系统的第一个“灾后心理急救队”,也是国内首个针对灾后“心理救援”的社会公益型的志愿者组织。今后,一旦出现突发公共事件,在允许的情况下,“心理急救队”的专家和志愿者将进入救援现场,给当事人或相关人员及时提供心理支持。2004年12月23日,心理干预中心在深圳康宁医院成立,专门为心理疾病患者提供心理救援。目前,该中心已着手建立全市心理危机救助的联动网络,成立全程跟踪干预、反应快速的专业队伍。2000年杭州市政府批准成立“杭州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赋予中心的职能是,开展心理危机的监测和研究,提供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的社会服务,承担社会宣传、临床服务和专业人员培训等工作。目前,北京、上海等地也都已建立各种心理干预机构,同时允许公民可以通过自考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为公众进行服务。

然而,我国的心理干预机制很不完善,一个自上而下的系统网络并未形成,力量仍很单薄。造成一个突出的现实是,当前我国的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干预大多是在出现问题后被动参与,而主动干预的极少。而且每次指挥灾后救援工作内容主要是捐款捐物,忽视对灾难群众心理的安慰和辅导,心理应急救援没有列入救灾范围。另外心理干预方面专业人才匮乏,满足不了救助需要,公众的认知度也不高,许多人还把心理问题当成精神病,拒绝治疗,使得灾后心理干预发展缓慢。

三、构建应急心理干预机制的建议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由于自身或外界的变化致使心灵失去平衡,又无力依靠自己在短期内恢复常态时,便会出现心理危机。心理疾病一旦得不到及时的疏导,轻者将导致神经衰弱,重者将可能导致抑郁症或神经分裂等精神疾病。所谓应急心理干预机制,是指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过程以及之后借用各种心理治疗手段,帮助当事人处理迫在眉睫的问题;恢复心理平衡,安全度过重大打击后的危险期,以缓和当事人内心的恐惧、紧张感;使之思想和情绪恢复到一种理性或较为理性状态的一种社会应对机制。要建立和完善这一机制,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积极进行心理干预立法。近几年,我国已相继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法律法规60多部,基本建立了以宪法为依据、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核心、以相关单项法律法规为配套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但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有的心理救助方面的立法,在我国却是空白,我国是少数没有为心理援助立法的国家之一。当前存在的心理干预机制不完善的核心的问题是没有把心理救灾纳入救灾预警机制,导致心理干预与救灾不能同步进行。如今,能否有效处理心理危机,已经成为关系到人类健康和社会和谐的新标志。当务之急是进行心理干预方面立法,从法律上确定心理干预的必要性。

2.加强心理干预人才队伍建设。目前,精神科医生在我国仅有不到1.5万名,而在这些医生中,掌握危机干预专业知识的还不足,相对于平均每年2亿以上受到各种危机事件影响的人群,能直接提供的服务十分有限。今后,心理干预人才队伍应按照以下不同层次和任务组建:一是社会心理干预专家咨询委员会。其任务是参与心理社会干预决策和进行专业队伍的组织、领导工作。二是具备进行心理社会干预督导及培训资格的人员。其任务是在平时对心理卫生人员进行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干预等方面的培训,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组织专业人员,并进行专业督导。三是接受过相关培训,具有心理学或精神病学知识,可以进行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干预和创伤治疗的专业人员。其任务是在遇到突发公共事件时参与心理社会干预工作,并指导准专业人员工作。四是接受过一定培训,具有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一般知识,可以进行危机时期热线服务或社区服务的准专业人员。其任务是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执行热线及社区心理卫生服务。通过广泛建立社区服务网络,让所有具有心理危机的人都能得到及时疏导。

3.制定明确统一的心理干预操作程序。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干预,可遵循如下六个步骤进行。一是明确问题。从受害者角度确定心理危机问题,这一步特别需要使用倾听技术。二是保证受害者安全。把受害者对自己和他人的生理和心理伤害降低到最小的可能性。三是强调与受害者进行沟通与交流,积极、无条件地接纳受害者。四是提出并验证应对危机的变通方式。大多数受害者会认为已经无路可走,专业工作者要帮助受害者了解更多问题解决的方式和途径,充分利用环境资源,采用各种积极应对方式,使用建设性的思维方式,最终确定能现实处理其境遇的适当选择。五是制定计划。在制定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受害者的自控能力和自觉性,与受害者共同制定行动计划以克服其情绪失衡状态。六是获得承诺。回顾有关计划和行动方案,并从受害者那里得到诚实、直接的承诺,以便受害者能够坚持实施为其制定的社会心理干预方案。

4.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紧急信息的传播工作。在灾难中,长期处于潜在未知危险中的人,会因可能接近危险和缺乏可靠的信息而担惊受怕,很大程度上,这些人缺乏可靠信息造成的不确定感比实际灾难带来的恐惧会引起更多的心理损害。在紧急情况下,受灾人群需要医疗援助和心理支持,此时公共信息和社会心理的大众传媒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信息源的可靠性决定了人们在紧急情况下能否有效地采取缓解措施,公众信息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公众的态度和知识。政府是信息的最大拥有者和处理信息的主体,应积极发挥媒介(主要有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作为心理干预主渠道的作用,通过宣传和教育,让公众对可能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危机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突发性事件发生后,针对公众的恐慌心理,媒介要与各社会机构联合,开展冷静、克制、理性的报道,进行舆论引导,加大宣传干预力度,鼓舞人们增强战胜危机的信心,防止大规模的社会心理恐慌,增强社会的安定。

5.建立和完善强大的心理干预社会支持系统。目前,运用心理科学的有关知识指导处理突发事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这方面的建设还很薄弱,亟待重视和大力发展,包括尽快实现心理卫生立法、建立临床心理工作者的执业资格制度、设置医学院校精神医学和临床心理学课程、改革现行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制度等等。在我国,不少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人都是由普通医生、精神科医生甚至政工干部转行的,不能完全适应现实需要。因此,要建立以专门的心理卫生机构为龙头,由心理专家委员会、综合性医院、社区医疗机构、学校及其他社会组织开设的心理治疗机构和咨询中心等组成的心理卫生整体网络,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引导公众增强社会认知,消除社会偏见,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遇到心理问题时采取适当的调适治疗方式,为个体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政府应在政策上大力支持,为解决心理问题创造机会,努力作为。

6.加强危机教育,培育良好的人格。危机作为一种极端的冲突状态,对于某个具体的个人或组织来说又不是经常发生的,所以人们对危机的特点、严重危害,以及如何预防和应对危机感到陌生,在危机中往往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无以应对。面对同样一件事情,因个人的心理、经验等的差异,有些人是积极关注,有些人情绪焦虑,有些人消极逃避,大家的反应并不一样。但通过相关知识的了解后,公众的情绪就会趋于一致,社会心理反应就表现平静了。“禽流感”刚出现的时候,因为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是很多,很多人确实回避过吃鸡蛋,但是随着对这件事情的逐渐了解和专业知识的增多,慢慢就减少了排斥心理。危机教育水映了一个社会的成熟度,因此,必须对人们进行处理危机知识的教育,加强思想修养,提高认识水平,使人们了解危机事件的严重危害性,并应用适当的危机心理干预方法,帮助人们学会如何应对危机、提高自身处理危机的能力,有效地预防和应对危机,克服或减少危机给人们带来的损害。

参考文献:

1.华建敏.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几个问题[N].人民日报,2007.12.27

2.张维平.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干预机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