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心理与心理学(合集7篇)

时间:2023-09-18 17:27:51
心理与心理学

心理与心理学第1篇

[主讲人简介]张厚粲,1927年生于北京。1948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心理学系并且留校任教,1952年经过高等院校教育的调整转入北京师范大学。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曾任国际心联副主席。2005年台湾辅仁大学授予张厚粲先生心理学博士学位。张厚粲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实验心理学、人类的认知以及心理和教育测量。她首先将认知心理学引入中国,在心理统计和测量方面,她主编了我国最早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教材,率先开设了心理测量的课程,组织修订中文标准推理测验、韦氏智力测验,编制中国儿童发展量表,使得测验在我国广泛地应用和发展。张厚粲教授不仅治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培养了很多心理学研究人才,是我国心理学界公认的开拓者和带头人。

一、走进心理学

我是在初三即将毕业时想要学心理学的,并且一学就是几十年。当时那个年代是“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都讲科学救国。尽管道路坎坷,我还觉得,我就是要学这门学科!

读书的时候我是个比较淘气的学生。我在京城最好的学校念书(贝满女中,现在的一六六中学),但我却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我对当时老师的教学是不满意的,觉得他们不了解我,自然也教不好我。所以,我就想寻找一门能探索人心的学问。记得高中毕业时,同学们填报的志愿大多是化学、物理,当老师问到我时,我坚定地说:心理学。老师们都很惊奇且有一些遗憾,他们觉得我应该上数学系,可我就偏偏喜爱心理学。

进入大学后我才真正开始学习这门学科。尽管我国古代有很多心理学思想,但科学心理学却是20世纪初从西方传入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第一批出国留学的学生回来以后有几个学心理学的,比如北大的蔡元培先生,他师从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冯特是实验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的鼻祖,他的中国学生就是蔡元培。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北大另外一位教授陈大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那时起(二三十年代),小学到大学,做了很多测验,最早的测验是由美国人做的。那是1915年,他们测到底是美国儿童智力高还是中国儿童智力高。中国500个孩子参加了测试,结果是中国的孩子智力高,他们不敢往外宣传。但是,现在要仔细分析,我们是在哪些方面强?我们发现,中国儿童在小时候是不错的,但到了大学以后,需要创造力,咱们就差了。中国儿童的创造方面比较差,基础知识比较好,这我们现在都承认。通过我举的这个例子,可以看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心理学还是比较兴盛的时期。我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走上了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学之路。

二、历经战乱,沉浮中坚持选择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外国人都走了,我们都迁到西南联大,整个学术也因战乱衰落下来,心理学更是如此,它毕竟在当时是小学科、冷学科,但即便如此,我还是挺过来了。1948年我在辅仁心理学系毕业时,我们班就三个人,不过人少也有好的地方,就是你怎么考都是前三名。但当时我是第一。后来我因为成绩好留校任教,我们的系主任是德国的心理学博士,心理学本就起源于德国,而他就是冯特的徒孙这一代。所以说,我们学的是正统心理学,基础打得非常扎实。

抗日战争时,心理学就停滞了,但解放后,心理学面临了更大的挑战。因为当时强调政治,政治跟学术没有分清。而且那个时候大家都学唯物主义,认为心理学是唯心的,心理学的教学和科研一直被打压着。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把心理系给取消了,几个学生都并入了教育系。另外,此时不光批判心理学是唯心学科,更给它扣上了“反动”的帽子,还把辅仁大学来的老师和学生都打成了反动派。

我出身不好(因我是张之洞的孙女),是官宦家庭,从教会学校毕业,又在学反动的心理学,当时的境况十分不好。但我还在坚持,因为我相信这个学科虽然现在遇到一点困难,但我很坚定地认为只要把这个学科学好,对教育和教学都好!我就这一个想法,所以就坚持下来了,我什么都不争,只是为了事业。

1958年第一次挨批判,从北师大开始,叫拔白旗。我才30多一点,现在看来30岁不算什么,可能才是研究生。可那时我已经是教了很多年书的老师了。因我21岁就开始教书,是年轻的“老”老师了,所以我是个大白旗。那是《光明日报》的第一版拔白旗,我就是那大白旗。此外,《光明日报》还出了两本批判集,原来图书馆还有,后来被收起来不让看了,因为确实不合理。大家对我的批判里,有一条说我讲课好。因为你讲课放毒,你讲课最好,所以你在毒害学生,毒害最深。可能现在你们这些年轻的孩子并不能理解我的这段经历,连我自己都想不通。

心理学在“”时就更糟了,由开始,把心理学打成了伪科学。那时候批判是不能上前辩驳的,说你是假的、伪科学,就已经给你定性了。这时,很多人都说心理学死了,教心理学的老师命运也凄惨,有老师自杀了,有些年轻老师转行了,因为心理学系整天出麻烦。而且当时老师多半都下乡了,我因为家里有个小女儿没人照料,所以没让我上干校,不过我也在生物系的农场里干了一年,冬天在图书馆里搬白菜,搬了一冬天的白菜,又在物理系的小工厂做了两年下线工。

直到1960年,局势才有所缓和,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这门学科,觉得心理学也还行,能解决很多实际遇到的问题。北师大做了一件影响了全国的心理学界的大事——成立了心理学专业。1960年时我们还完全归教育系,只开设了一门普通心理学,后来才有儿童心理学,但只有我一个人是心理学出身。领导开课时问我应该上什么课,我说上实验心理学。“好,你上!”我说得上统计心理学。“好,你上!”结果和领导协商后,每门课都我上,可我也不能直接上,毕竟年头过了,我也需要准备、学习,所以那时候我是一边学、一边教,四个年级的课都是我上。也就是那些年艰苦的岁月,从1960年到1965年,我们培养了一批人,像林崇德、郑日昌、程正方等等。

心理学得以恢复,我真的很带劲,什么都顾不上了。那时小女儿刚出生,学院产假是56天,之后我就把她送托儿所,自己马上去工作,那么多的课需要我上,我根本顾不了别的事。即使系里就我一个人,我也高兴,我觉得我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尽我的努力来培养一批好学生,振兴心理学科。

之后到了“”,大家知道“”时不能看外文书,不能读英语。心理学又没有了,没有书,也没有笔记,我就凭脑袋了!那段时间也是异常的艰难,生活的苦都可以忍受,唯独专业发展的瓶颈,让我从心底觉得难受。

北师大的心理学系发展很坎坷,但我总是在里头,还是很重要一员。每次遇到批判,总是先批我,因为我出身不好,而且就一个人还在坚持着这门学科,所以错都是我的。我也没什么可以辩护,我根本不在乎那些,我就是从心里爱心理学,跟它共患难,有了感情。

1978年以后,直到1985年,全国只有五个心理系:北师大、北大、华东师大、杭州大学和华南师大。再看这些年,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的三十年里,心理学的发展可谓蓬勃向上,现在有200多所学校都开设心理学的课,可能还不止。心理学从那个被打倒的伪科学,真正站了起来,变成了一个热门的学科。应该这样说,有如今的成绩是非常不易的,幸运的是在这其中一直有我!前面一段艰难的时候我参加,后面好起来的一段我也参加了。我跟心理学那是纠缠不清的。另外,不得不说的就是我这个人,我身体好,基因好,小时候运动好,营养也不错,教育也好,这都是我好的地方,还有我心态最好了,我就这样子一直挺过来了。

三、学科恢复,曲折中求发展

谈到心理学的恢复,这里有几件事情。第一,在杭州大学,由陈立老先生主持,办了一个全国各校心理学老师来学习实验心理学的班,培训实验心理学。讲课的老师有北大的,北师大的,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我也是其中之一,总讲认知过程。我讲课很受欢迎。科学院的人不大会讲课,闷头只讲实验,与学生没有互动。我就不一样了,我最初学心理学就是想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学得更快更好,所以,我上课很注意学生的反应。那一拨学生后来都从事了实验心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都是博导了。这些学生里面还有年龄比我大的。这是我国第一个实验心理学班,对心理学的恢复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第二,1979年在全国心理学大会上,大家都意气风发,觉得很高兴。而我这人就爱多事儿,我想,心理测验也是心理学的一个小分支。(心理学)都恢复了,为什么这一支不恢复呢?因为这一支是在“”挨批挨得最厉害的,当时只强调人的阶级差异,不能说人有其他差异。“”的时候,测验在最底层,被批判得最厉害。现在是不是能够让它“重见天日”了!我就跟湖北大学的一个老师说:“你跟我合作,我们起草一个文件。”于是,我们俩贴了一张大字报,说心理学恢复了,心理测验作为它的一个分支也应该恢复。在那次大会上,大家都觉得还不错,承认我们是对的。但是怎么做?谁都不会,不知道怎么做,因为有一部分人还心有余悸,虽然我说的大家也基本认同,但是没有人做。那怎么办?我说还是我来吧!

我就去找我的老师——林传鼎,我的测验课都是林老师教的。我跟林老师商议,林老师说:“行,你来安排,我来上课。”再加上北大的吴天敏老师,我们三人于1980年5月在武汉办了一个测验班。我就敢那么干。全国老师大概来30个人吧。林先生讲智力测验,吴先生讲比纳测验,我教统计。解放以后,教育系都是文科的,所以谁也不会统计,可是你要真学测验,不会不行,所以我就想啃这块“硬骨头”,第一本心理学的统计书就是我写的!坦白地说,我上这门课很不容易,那时只讲到很简单的描述统计,后来统计学本身发展了,我也得学,再把心理学的知识加上。我讲统计,另外两位老师讲测验,我们这班运行得挺好。那拨学员也是后来全国心理测验的主要人物。

这两个班把我国的心理学抬起来了,这些老师是全国各地来的,他们一回去就起作用了。我在这其中也做了点好事,帮助心理学建立起来。并且在那个班里林先生讲完测验,国外的韦氏测验也引进中国,我们又组织全国学习了韦氏测验,中国的第一个测验就开始了。

从1980年后,心理学真正恢复,一直到现在,各地都发展起来了。

四、教改之机,润物细无声

众所周知,高考刚恢复(1978)时,一切百废待兴,连考试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那时考大学是事关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命运,考上就能有好的前途等着你,考不上只能回农村。我之所以提这件事是因为我在上78级本科生的统计课时,需要分析高考的数据,可当时国家是保守的。

后来,教育部认识到国家的教育改革要来了,于是把美国的ETS请到了中国,把各省高招办的主任和负责人都请来听ETS在北京的一个研究报告会。当时因为我做统计,所以也给了我6个名额让我去听报告。但因课程多,我没去,就安排了几个学生去,学生听完回来跟我汇报说讲得还可以,但底下很多人听不懂,学生们把他们不懂的问题写在纸条上递交了上去,可在会场并未得到答复。大概过了一个多星期,突然心理系领导找到我,问我为什么跟外国人联系,我也觉得很莫名其妙,后来才得知原来那些外国人看完我的学生提问的纸条后就过来找我们,想要跟我们座谈。我想可能是因为这些外国专家看见这有几个明白人,还能够交流,有了像样的问题,他们也希望进一步跟我们沟通,我觉得是件不错的事,就把学生召集起来,让他们认真准备。当时我们有两个英语特别好的学生,我让他们准备一个欢迎辞和一些主要问题,另外一些学生各自也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等到外国专家来时,他们坐一排,我们坐一排,高教司司长就坐在我对面,而且还指定了一个外语学院的老师做翻译。外国专家讲完了我就让学生讲,提问题请人家回答。他们的回答学生们都能听懂,我也不插言,当遇到我认为比较晦涩的问题,我就补充几句,就这样,我们很友好顺利地谈完了。之后,高教司的司长还问我能不能给他几个学生。我回答说还不行,他们连三年级都还没念完。另外,那个外语学院的老师因为不太清楚一些专业词汇,其实翻译得是不够准确的,可我们的学生都表现得特别好。那次我们非常成功,给北师大争了光,也得到教育部的认可。

之后我们就跟教育部、教委联系上了,索要了高考数据,我们需要做分析、做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改革。我们提出增加题型,选择题、判断题都是我们提出来的。后来,我们又干了几年,因为改得好,还成立了教育部考试中心,是从高教司分出一些人成立的。我们和高教司合作得很好,那时官员很虚心好学,我们也尊重他们,相互配合很好,所以,因为高考改革这件事情,我们还得了教育研究的一等奖。

再后来,我们终于从教育系分出来了,心理学系正式成为独立的系科。国家提出来,教育要适应科学,科学要走向应用,心理学也跟着走向应用了。像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其他资格考试,都看到了心理学的用处,渐渐地,心理学就走向了应用,我们这里现在也变成应用心理系了。我觉得这样挺好,师大的心理学就是应用,因为我的想法是心理学走向社会,社会各个方面要认可心理学。原来毕竟学生想来学,家长还有防备在里面,但是现在家长也都支持学生学心理学了。现在心理学在社会各界广泛得到应用,包括教育学,也不能忽视心理学,所以,我们的工作没有白做!

另一方面,我想讲的是心理学的对外交往。心理学之所以能够这么快成功,跟国际的交流是分不开的。国家说要赶上国际水平,甚至超越国际水平,而心理学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好,1978年、1980年,科学院派出一个团,共4个人前往德国参加国际心理学大会。在会上,申请加入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那个时候中国已经大有发展,外国人也认可了。1984年,我国开始正式作为一个会员国,每次大会都需要派出2个人,我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我出国是很不容易的,自1979年起我就有三个机会,但都因我出身不好,得不到学校的信任,都被否定了。到1981年我向学校力争,并保证返回,学校才让我出去了一趟。回来后,大家知道我的确不会跑出去,之后就不太限制我出国了。1984年,中国加入了国际心理学大会执委会,并被选入了执委。全世界现在有七八十个国家都是会员国家。我们从1984年进去当执委,一直到现在,中国人始终在执委会里没出来。中科院心理所的荆其诚老师,当了八年执委,到1992年当选国际心联的副主席,1996年他才卸任。我一直是代表,1996年进入执委,到2000年,我又当选为副主席。之后,是中科院心理所的张侃接任我。中国从1984到现在,二十多年了,我们都在执委会里,并且中国有三个国际副主席。

当然,我们能够连续做执委,跟国家的发展有很大关系,中国地位提高,他们不敢小看中国,这个很重要,这是一条;别的学科没有,只有心理学这样,那就跟心理学工作者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心理学的国际地位真的是在不断提高,国家给我们做后盾,我们也争气。

心理学从过去,从伪科学到现在的面貌,几十年打造取得这样的成果真的是很不易。尽管我一直在被限制,但是我觉得也还挺高兴的,我没有被困难吓倒,没有死,而且还能站在这里跟大家说历史,讲故事。我很高兴,因为心理学的发展我比谁都清楚,所有的活动我都参与了。在这其中有苦难,抛开个人的得失,心理学的成功有我一份,我觉得无比骄傲!今天,我跟大家讲心理学,是因为我跟心理学经过了这么一条坎坷的道路,但是现在都过去了,说句玩笑话,中国的心理学比我发展得更好!

五、做敢于表达、勇于争取的中国新世纪妇女

我觉得妇女做出来的成绩,更不容易。不仅是说我们的生命条件、身体条件,在家里管的事儿多,而且很多地方我们还是有点儿受压。我在心协的时候,当了两次副理事长,始终没能当理事长。因为我是女人,大家有这样一个想法,还是男性更合适。但不是人家说我们不行,我们就真的不行,我们需要争取。

我再告诉大家一件得意事,作为妇女,我是1983年的三八红旗手,又是妇女委员会主任。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在这个会议之前,1993年的一次大会上,就说世妇会要在中国开,这表明我们中国的妇女运动搞得好,妇女地位在提高。黄启藻,那时的妇联主席,他讲得都挺好,但却说世界妇女大会的主席是李铁映。我当时就发言了,为什么妇女大会要一男的当主席?咱们这么多人,说妇女解放了半天,怎么就出不来个主席呢?后来过了一段时间,主席改成了彭佩云。那天开幕式,我看到彭佩云穿着一身大红的衣服,站在那儿讲话,我觉得很神气,代表中国妇女有这个地位。中国妇女站起来了,全世界都看到了!

所以,妇女得说话,妇女得争取。现在,女同学的成绩都好,从小就是女生老实,女生分儿高,所以重点学校都是女生,三好生也是女生,研究生也是女生越来越多。再者,女的再棒,都是“员”,领班员、服务员,什么这个“员”,那个“员”,而男的都是“长”,科长、部长、处长……现实是不是这样呢?

如今国外有多少女总统出来了,中国还早着。尽管现在不管人大,还是政协,都会提到女性的比例高了多少,但如果拿人口数来讲,还差得很远。这里有妇女自己努力的问题,但是也有一个改变人们传统旧思想的问题。我觉得一个女人要自信、自强,别老觉着自己不行。我也不信女的各方面都应该跟男的比。女飞行员、女伞兵、女武警,我觉得这些职业里的女性少一点也没关系,别老把女人都干成“那样”。我们要自立自强,但是我们自己也要知道我们的优点、我们的长处。平等就是各有长短,才能够做到和谐。所以,女人要打扮得好一点儿,漂亮一点儿很重要,女同学们别怕麻烦,我们只要自己站得稳、站得正,自重,有自信!

像心理学,那么惨的一个学科,我们都做起来了,你们别的学科,一定比我们心理学科会做得更好。我就是一个不文不理,既是自然科学,又是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的人,这么一个马马虎虎、经历不怎么顺当的人来给同学们做个报告。我觉得应该让大家看到,我始终不是很幸运,但是我始终都是很乐观的样子。我在工作,而我觉得心理学现在能够成功,我很开心,因为这里有我一份力量!2012年全国教育科学给予我突出贡献奖。

心理与心理学第2篇

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校心理学是学者们研究的热门领域,近几年来学校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由原来对学生的关注逐渐增加了对老师和管理者的关注,对学校心理学研究的越透彻越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展开。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校心理学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总结前人的研究,本文提出学校心理理论。学校心理理论不同于学校心理学,前者关注的范围更广,不仅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老师的教学心理,同时研究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以及管理人员管理过程中的心理。虽然学校心理理论与学校心理学都是研究和学校有关的心理学,但是二者存在显著的区别,明确二者的区别对进一步深入丰富理论研究,同时进一步促进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思。

1概念界定

1.1学校心理理论的概念

学校心理理论是指和学校生活有关的各类人员的心理现象的总和。包括学生学习心理,教师教学心理,工作人员管理心理等众多方面。学校心理理论是一个新的概念,是一个统称,涉及面广,范围宽。学校心理理论涉及多门学科知识,并把多门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在运用到学校教学和管理中。

1.2学校心理学的的概念

近年来学校心理学研究的内容由学生延伸到教师、管理者,学校心理学的概念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心理学应用和服务于学校的具体表现。它是在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各类成员的心理活动,并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手段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学生与其它构成成员和谐发展的一门应用性心理学分支学科。

2研究内容

2.1学校心理理论的研究内容

学校心理理论主要研究和学校教育教学、学校管理过程中有关的心理知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更好的服务师生。因为学校不仅包括教育教学活动还包括管理,人际交往等活动,每个涉及的领域都是学校心理理论研究的内容。学校心理理论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老师的心理,还包括学校中各种岗位工作人员的心理。所有在学校中涉及到的心理现象都是学校心理理论研究的内容。

2.2学校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校心理学主要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以教育心理学为其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心理现象,以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策略。学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集中在6~18岁从小学至高中的学生群体,更倾向于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心理学主要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现象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研究者向教师提供心理知识,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

3理论构成

3.1学校心理理论的构成

学校心理理论包括的内容很多,主要构成如下:知识学习的心理理论、技能学习的心理理论、能力培养的心理理论、德育的心理理论、人际交往的心理理论、自我认知的心理理论、教学的心理理论、管理的心理理论、学生心理辅导。在每个构成方面都涉及到很多心理学知识,研究者对这些心理现象进行研究,并对这些心理现象给予反馈。学校心理理论不仅和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分支学科关系密切,而且也是这些心理学分支融合的结果。

3.2学校心理学的构成

学校心理理论是心理学的应用分支,是心理学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心理学应用和服务于学校的具体表现。学校心理理论虽然也关注学校教育领域内其他成员的心理健康,但其侧重的主体主要还是学生。学校心理学的构成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学目前在中小学开展工作,比较关注对学生的心理测量,心理辅导,学校适应。

心理与心理学第3篇

关键词 概念 研究内容 理论构成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识码:A

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校心理学是学者们研究的热门领域,近几年来学校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由原来对学生的关注逐渐增加了对老师和管理者的关注,对学校心理学研究的越透彻越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展开。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校心理学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总结前人的研究,本文提出学校心理理论。学校心理理论不同于学校心理学,前者关注的范围更广,不仅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老师的教学心理,同时研究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以及管理人员管理过程中的心理。虽然学校心理理论与学校心理学都是研究和学校有关的心理学,但是二者存在显著的区别,明确二者的区别对进一步深入丰富理论研究,同时进一步促进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思。

1概念界定

1.1学校心理理论的概念

学校心理理论是指和学校生活有关的各类人员的心理现象的总和。包括学生学习心理,教师教学心理,工作人员管理心理等众多方面。学校心理理论是一个新的概念,是一个统称,涉及面广,范围宽。学校心理理论涉及多门学科知识,并把多门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在运用到学校教学和管理中。

1.2学校心理学的的概念

近年来学校心理学研究的内容由学生延伸到教师、管理者,学校心理学的概念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心理学应用和服务于学校的具体表现。它是在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各类成员的心理活动,并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手段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学生与其它构成成员和谐发展的一门应用性心理学分支学科。

2研究内容

2.1学校心理理论的研究内容

学校心理理论主要研究和学校教育教学、学校管理过程中有关的心理知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更好的服务师生。因为学校不仅包括教育教学活动还包括管理,人际交往等活动,每个涉及的领域都是学校心理理论研究的内容。学校心理理论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老师的心理,还包括学校中各种岗位工作人员的心理。所有在学校中涉及到的心理现象都是学校心理理论研究的内容。

2.2学校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校心理学主要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以教育心理学为其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心理现象,以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策略。学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集中在6~18岁从小学至高中的学生群体,更倾向于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心理学主要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现象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研究者向教师提供心理知识,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

3理论构成

3.1学校心理理论的构成

学校心理理论包括的内容很多,主要构成如下:知识学习的心理理论、技能学习的心理理论、能力培养的心理理论、德育的心理理论、人际交往的心理理论、自我认知的心理理论、教学的心理理论、管理的心理理论、学生心理辅导。在每个构成方面都涉及到很多心理学知识,研究者对这些心理现象进行研究,并对这些心理现象给予反馈。学校心理理论不仅和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分支学科关系密切,而且也是这些心理学分支融合的结果。

3.2学校心理学的构成

学校心理理论是心理学的应用分支,是心理学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心理学应用和服务于学校的具体表现。学校心理理论虽然也关注学校教育领域内其他成员的心理健康,但其侧重的主体主要还是学生。学校心理学的构成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学目前在中小学开展工作,比较关注对学生的心理测量,心理辅导,学校适应。

4小结与展望

学校心理理论是学校心理学的延伸与发展,学校心理理论以学校心理学为基础逐步发展。学校心理学和学校心理理论又有各自独特的研究领域。学校心理理论研究的内容多,范围广泛。学校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比较具体,针对性比较强。学校心理理论与学校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有交叉重叠。为了加深人们对学校心理理论和学校心理学的理解,在今后的研究中,一方面应加强对两者的互补研究,研究心理理论的同时借鉴学校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并利用学校心理学的知识丰富学校心理理论。另一方面,加强对两者的区分研究,明确界定学校心理理论和学校心理学研究领域,不能把两者研究内容相混淆。

参考文献

[1] 任其平.美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7(01):49-54.

[2] 佟月华.美国学校心理学家职业特点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5(08):57-61.

[3] 孙菊霞,徐光兴.学校心理学的发展:过去、现在和未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04):61-65.

[4] 官群.学校心理学发展的国际现状[J].心理学探新,2009(02):52-56.

心理与心理学第4篇

2019年7月17日有幸参与教师职务培训,通过《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领导力》的学习,我明确了当前教师职业压力问题的现状及职业压力带给教师的影响;懂得了教师的职业压力从何而来;掌握了教师职业压力的有关理论。并从中受益,并在我的工作生活中深有体会。

心理的健康不仅影响我们的个人生活,还会影响我们周围人的生活,也会影响工作。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我们的心理健康,那么怎样才能保持心理的健康呢?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的价值观取向直接影响教学行为与效果。教师应为“人师”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加强教学心态和自我心理健康调空。树立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爱护学生的价值观,用积极乐观的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教师这一职业是如今最“开放”的职业。他的工作得接受许多人直接或间接的检查和监督——学生、校长、教研员、学生家长、教育局等等,以至整个社会。所有的这些人和社会团体都认为自己对教师的工作有评价的权利。对于教师应该怎么做,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他们都有自己不同的观念和想法。仅仅是与以上提到的这些人相处就可能让教师产生焦虑,不管是正常的焦虑还是神经过敏性焦虑。并且,教师自己心里也有“一杆秤”,随时随地都在监督着自己的工作,甚至比别人更严格、更苛刻。因此,教师应该树立正确而且稳定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个体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同时,个体因为对自己更加了解,由己及人,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要淡薄名利,随遇而安,不要斤斤计较,愤愤不平。这种心态对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三、加强学习,提高自我修养

教师的社会作用主要是承前启后,但更在于启后,要让“青出于蓝胜于蓝”。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水从哪里来,就是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不与社会发展相脱离,有了渊博的知识,才不会与学生产生代沟,才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工作才不会太辛苦,无趣。

四、培养经积极的、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有时候我们应该有“啊Q”精神,生活中难免事事顺心如意,总有困难和挫折,烦恼、忧愁伴随着。教师应努力培养自己的爱好、兴趣,不断加强意志锻炼。

五、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与心理学第5篇

关键词:哲学心理学;心理哲学;心理学;哲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246-02

哲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伴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及其对哲学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地位的再认识。自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后,心理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正式宣布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伴随着一百多年的发展,心理学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科学体系,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其中关于哲学心理学与心理哲学两者之间的概念常常引起混淆和误解,为此,有必要将这两个概念理清。

一、哲学心理学

哲学心理学是关于心理学包含或从属于哲学下的关于人类心灵性质与活动阐释和推测,形成相对理论体系的统称。它是建立在心理生活的经验直观基础上的哲学探索,是在心理学脱离哲学之前,哲学家对人类心灵的性质与活动不断地进行解说和阐释,形成相对的理论体系,是一种关于心灵的直观推测或思辨推理,缺乏实证检验和影响效力。

哲学心理学是一种古老形态的心理学,是哲学家通过思辨的方式对人的心理行为的说明,阐述和解释,这种思辨的方式带有推测、推论和推断的性质,这种心理学在历史上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并且是历史上的对人的心理行为的最有主导型的解说和解释。

哲学心理学利用思辨与猜测虽然也提出一些天才的思想,但思辨性的猜测只能是真实和虚假并存,合理与荒谬同在带有不少神秘主义色彩。

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存在着不同的哲学心理学的探索. 根据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可以区分为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哲学心理学和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哲学心理学。这是哲学心理学的两种文化形态。

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哲学心理学是建立在主体与客体相分离的基础之上,或者说是建立在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相分离的基础之上. 西方的哲学心理学是把人的心灵、精神、心理或行为作为哲学思辨的对象,并构造出概念化和体系化的理论说明. 这样的哲学心理学理论仅仅是有关人类心灵的一种直观推论或思辨猜测. 所以,这种理论存在两个缺陷:第一,哲学心理学家缺乏验证的手段,而无法证实自己阐释人类心灵的理论揭示的就是对象本身的特性和规律;第二,哲学心理学家缺乏干预的手段,无法使自己阐释人类心灵的理论控制和改变对象本身的属性和活动, 后来的西方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就在于突破了哲学心理学的这两个缺陷,科学心理学一方面采用了实证的方法来验证理论的假设,另一方面采用了技术的手段来干预心理的活动。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哲学心理学则是建立在主体与客体一体化的基础之上,或者说是建立在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一体化的基础之上,中国的哲学心理学强调的是心灵的自觉或自我的超越. 这是一种返身内求的学问,是通过人的内心修养,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去体认内心潜在的天道,从而达于天人合一。显然,中国古代哲人对人的心灵的阐释不仅是思想观念的理论体系,同时也是精神生活的践行方式, 中国的哲学心理学有两个突出的特点:第一,提出的思想理论本身是心灵的自觉活动过程的结果,那么形成一种思想理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体悟、印证它的过程;第二,提供的思想理论本身是心灵自我超越的精神发展道路,任何个人对它的掌握实际上都是在践行着一种心理生活的方式。 可以说,西方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不可能终结中国的哲学心理学,它依然有生命力。

二、心理哲学

心理哲学的概念是伴随着哲学的有机统一和世界哲学的概念提出而提出的。哲学是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基础性组成部分,当我们站在人类和世界的立场,从人类整体和世界未来视角去反思哲学时,哲学的有机性和世界哲学的概念就会凸现出来。心理哲学的概念的提出是伴随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而形成的。心理学不仅仅是作为成熟的科学,而且作为科学和哲学的交汇时,才有可能产生心理哲学,只有这时心理学才会提出哲学问题。心理学的问题和结论才直接具有哲学意义,从而使心理哲学有可能产生。心理学如果仅仅是作为成熟的科学而出现时,只能产生心理学哲学,它尚需要哲学有其深度融合,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心理哲学。

心理哲学是对人的心理(精神)的哲学研究,从广义上包括心理学哲学与心灵哲学。人脑产生心理(精神)的内在机理至今仍无法窥测,因而只能在有限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凭借理论思维去做种种假设与推论。由于微观水平的心理机制无法通过实验等科技手段观察,于是运用正确的理论思维的驾驭下,将有限事实与合理推测相结合,便成了阐释心理(精神)现象内在机制的重要途径,而这种对精神现象内在机制的理论性探究,因已步入抽象、思辨性的领域,并与哲学的基本问题有所牵连,便赋予其哲学意义,实质上形成了现代的心理哲学问题。

三、哲学心理学与心理哲学概念的联系

(一)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延续关系

哲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从属在哲学范畴内未独立成一门科学时,人们对心理现象和行为通过思辨的方式进行阐释、推测和说明的学说的统称,是前科学阶段的心理学。

在科学心理学还未建立之前,人们对心理现象、性质和行为方式的阐释和解释主要运用哲学思辨、推测的方式。

心理哲学的概念是哲学和心理学分别作为两个独立学科之后而提出来的。一方面随着物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纷纷从哲学母体中分离,哲学不再是包罗万象的研究心态和研究方式、主要致力于对思想和理论前提的反思,随着哲学的有机性和世界哲学概念的凸现,哲学中需要有一门与其它哲学分支相对应的心理哲学分支;另一方面心理学发展成一门相对成熟的科学,有着一套实证研究方法的科学体系,但对一些诸如心理(精神)产生的内在机制无法通过实验等科技手段观察。在这样的情况下,心理哲学的概念呼之欲出,心理哲学是对人的心理精神的哲学研究,广义上包括心理学哲学和心灵哲学。

哲学心理学与心理哲学都是对人类心理精神运用思辨和猜测的方法进行研究,体现了两者之间延续性。

(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相同

哲学心理学和心理哲学的研究对象都是人的心理精神现象,在对人的心理精神现象研究过程中阐释、解释和说明过程中运用的是思辨和猜测的方法。

四、哲学心理学与心理哲学概念的区别

两个概念涵盖的历史背景不同。哲学心理学指的是前科学阶段运用哲学思辨和猜测的方法对心理现象研究的学说的总和。这个阶段是哲学完全包含或基本包容心理学的阶段,心理学从属于哲学之下,是建立在对心理生活经验基础上的哲学探索,此时哲学家对心理现象和性质的探索只停留在思辨和猜测的基础上,存在着两个根本的缺陷,第一、哲学家无法证明他关于心理行为的说明涉及的就是心理行为本身;第二、哲学家缺乏实际的技术手段去干预人的心理行为,使人的心理行为按照特定的构想去发生变化。基于这两点,哲学心理学被称之为“安乐椅中的心理学”。

心理哲学的概念则是在心理学和哲学分别作为两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后提出的,一方面,随着各个学科纷纷从哲学中分离,形成独立的科学,哲学对自身的定位有了一定的反思,不再将自己定位为包罗万象的学科,而是致力于对思想和理论前提的反思,强调哲学的反思性,冯友兰曾把哲学界定为“人类精神的反思”。这种反思不仅包括对人类精神的反思,更包含对哲学本身的反思,哲学家们反思的立足点一般说就是现实和逻辑两个方面,随着现实的变化,哲学的根本性反思也就会开始,从人类整体和世界未来的视角去反思哲学时,哲学的有机性和世界哲学概念就会凸现出来,哲学的有机统一和完整性表现为众多哲学分支彼此联系,形成一种具有层次的结构。众多的哲学分支基本上涵盖了我们所处世界和人类文化的基本结构,从而形成了有机的统一。然而相对于心理学的发展来看,尚缺乏一种与各哲学分支并行的心理哲学。

另一方面,自19世纪中后期,心理学从哲学母体中脱离出来,成为了独立的学科。科学心理学借用最早从哲学分离出来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并力图把心理学建设成一门经验科学和使之完全立足于经验事实。心理学运用了实证的方法,以证实关于人的心理行为的理论说明。心理学运用了技术手段,以干预或影响人的心理行为。因此,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初,极力排斥哲学心理学,排斥运用哲学思辨的方式研究心理现象和性质。随着科学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在对自身学科发展过程的反思和认识过程中发现自身从事研究的理论前提或理论预设需要哲学家的帮助,这就为心理学哲学的出现提供了可能。科学心理学运用实验等科学手段对心理现象性质进行研究,但是人脑产生心理(精神)的内在机理至今仍无法窥测,因而只能在有限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凭借理论思维去做种种假设与推论,这就需要心理哲学的出现。

哲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单纯的思辨方式,这种思辨性的猜测只能是真实和虚假并存,合理与荒谬同在带有不少神秘主义色彩。而心理哲学的所运用的思辨方式是在掌握一定实证经验材料的基础上,凭借理论思维和假设进行种种推论,这种思辨是建立在一定科学基础上的思辨,同哲学心理学单纯的思辨性猜测有较大的区别。

五、结语

在对哲学心理学和心理哲学概念的辨析理清过程中伴随着人们对心理学与哲学关系的认识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从哲学与心理学统一在哲学学科的母体下运用思辨方法对心理现象性质分析形成的哲学心理学,到心理学作为科学从哲学母体中的分离后对哲学心理学的排斥和对立,再到心理学与哲学作为两个独立成熟学科的发展后深度交融,哲学思想指导着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则以它丰硕的研究成果和独特的学术智慧给哲学提供理论养分和方法论的借鉴,心理哲学的概念呼之欲出。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化。

在对哲学心理学与心理哲学的辨析过程中发现了彼此的存在一定的延续关系,两者研究对象都是人类的心理现象,运用的都是思辨的方法,彼此概念所涵盖的内涵不同,哲学心理学主要是指科学心理学产生之前人们运用哲学思辨方式探索人类心理现象学说的总和,心理哲学则是在哲学摒弃包罗万象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式的情况下,伴随哲学有机性和世界哲学概念提出而产生的,包含心理学哲学和心灵哲学。但对不同文化形态的哲学心理学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心理哲学的边界虽然有所界定,但对其主要内容、研究方法还没有明晰的探讨,这都需要我们不断地认识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白新欢.心理哲学与哲学的心理维度[J].理论与现代化,2004. 5

[2]葛鲁嘉,陈若莉.论心理学哲学的探索―心理科学走向成熟的标志[J].自然辨证法研究.1999.8

[3]孔德生,葛鲁嘉.关于心理学哲学的思考[J].理论探讨,2004,3

[4]葛鲁嘉.哲学形态的心理学考评―心理学的五种历史形态考察之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

[5]葛鲁嘉.杨铁光.论心理学哲学的研究对象[J].学习与探索.2003.4

[6]伍麟.“心”的“形而上学”―论心理学哲学的理论根基、内容与功能[J].学习与探索.2003.4

[7]伍麟 思想中的历史―心理学哲学的思维视角与心理学历史的知识形态[J].哲学动态,2006.1

[8]许波.论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9

心理与心理学第6篇

环境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专业基础课。在应用心理学、环境学、建筑学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研究环境中人的心理和行为,并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去进行环境设计和环境实践,把学生培养成实用型人才。因此,针对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具体目标应包括以下二点:一是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为课程的实践打下扎实基础。二是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环境心理学的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环境心理学课程的授课计划

授课计划的制定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环境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授课包括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两部分。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削弱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理论和实践各占一半。在授课计划中,理论主要对环境心理学的绪论、环境知觉、环境应激、个人空间、拥挤等重要章节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环境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并掌握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在实践课时部分,让学生分成10个小组,每组5-8个人,各小组根据兴趣和研究资源选择感兴趣的有关环境心理学的课题来进行研究。给课时让学生作讨论、调查、回收数据并进行分析,最后每个小组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汇报,并形成研究报告。

三、教材的选用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环境心理学的教材有很大差异。本门课程主要选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俞国良、王青兰、杨治良著的《环境心理学》。这门教材属于应用心理学书系,学术性和实用性均较强,有很多经典的环境心理学实验研究,比较适用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使用。但是,这本教材出版时间较早,里面有些内容较陈旧,案例较少,需要融合其他教材来辅助教学。主要辅助教材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由胡正凡、林玉莲编著的《环境心理学》,这本教材内容较新较丰富,同时案例和图片非常多,能够很好的弥补前面教材的缺点。教师采用多本教材来辅助教学,可以丰富上课的内容,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让学生能收到更多信息。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要紧密结合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培养应用型人才,从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和应用型人才教育的转变是教学发展的大势所趋。因此,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都需要进行改革。例如,我们以往的教学也多以教材为轴心,注重对理论的阐述和罗列。这样可能会使课堂枯燥乏味。因此,在讲理论的同时,需要多举实例来论证。如针对环境知觉的理论,可以用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例子让学生用理论进行分析,并用自己的思维来评价不同理论的优劣,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提升授课效果。由于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多样,内容也非常广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合用多种方法结合来进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实践报告法。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把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相信学生的能力,并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充分锻炼。从分组、选题、制定方案、调查、回收数据、形成报告到最后的实践汇报,老师都要进行指导并给出意见,让小组中的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共同合作、互相学习。通过课题实践和实践报告的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也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和课程参与度。(二)提问式方法。在课堂上适当的提问,可以直接引导学生顺着问题去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教师有重点地讲,能较好地达到师生良性互动,完成教与学的目的,提出的问题应该多种多样,应有典型性、针对性,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去思考和分析,准确地掌握问题的实质。

(三)案例分析方法。案例分析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授课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例如,讲授城市公共空间活动这一章节时,引入上海市人民公园这一案例分析,既让学生了解到公共空间这一广义概念,又掌握了公共空间是人流相对密集的狭义概念,而且能从人的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去探讨景观。设计问题,要做到公共性、私密性、安全性、实用性、宜人性的有机统一。同时,实施多媒体教学,环境心理学课程可以插入各种图片、动画和视频,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不断更新授课内容,针对当前有关的时事进行讨论。总之,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这些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效能的最优化。

五、考核方式的变化

心理与心理学第7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 心理障碍 研究应用

据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学生当中约有70%的少年儿童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问题更广为存在,不管优生、差生,或多或少都存在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心理问题。为人师表,了解一些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知识,对培养发展学生全面素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自己的学习专业与工作的一些实践、想法、体会,对学习与心理健康作一些初浅的探索。

一、学生心理研究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人类的教育活动是人类文明传递的重要途径,是培养社会人材的重点活动。学生心理研究是促进教学活动的方法之一。充分认识心理研究在教育中的作用,切实把握心理研究与教育教学活动二者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实践,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良好的人格情操。小学是学习知识的奠基阶段,开展小学生的心理研究,认识小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问题,疏导心理障碍,发展健康的学习心理是很必要的。

(一)学生心理研究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现代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已经有许多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也是进行教育活动的理论依据。

(二)学生心理研究与教育实践结合,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学生的活动,它必需以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为依据,适合学生的年龄实际,采取有效的方法,选择恰当的内容。而在这过程中,能很好发现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纠正。

(三)教学活动也反过来丰富着学生的心理研究活动。

学生心理研究有很多必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进行,脱离学生实际的研究是难以赋予生命力。学生心理研究的实例、对象必符合某一阶段年龄的学生。例如:

1.学校教育中有关学生学习活动与学习的成就讨论,就可以丰富心理学研究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2.当前素质教育中要求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使学校心理学的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丰富、发展。

(四)学生心理研究在教学中可以解释与说明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和问题。

对于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只有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才能解释、分析说明,寻找它们的形成原因,从而为教师提供正确的指导。再说,学生心理研究也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的途径方法

(一)学生的健康的学习心理。

1.学生的健康学习心理的意义。

首先:在学生学习认知的过程中,健康的学习心理有助于预防身心的一些疾病。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活动与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心理活动会影响人体机能(如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发展。当代大量的医学研究也证明,心理在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以说健康的学习心理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心理 健康是学习、生活的重要保证。只有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保持对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充满自信、积极乐观、创造性的投入学习。如果学生的心理出现了问题,学生在智力的发展、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等会产生连带的阻碍,不良的心理行为和心理活动会威协人体的健康。心理健康是学生的良好学习的重要前提。

2.健康的学习心理标准

在我初浅的认为健康的学习心理应具备以下几点:(1)能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正确面对问题困难,对坐折、失败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不健康的学习心理 会以幻想代替现实,抱怨社会、他人、环境。(2)正确评价和悦纳自己。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成功与失败,有自知之明,能确立自己在学习中的目标、制订计划等。(3)心理行为符合年龄阶段特征或说智力正常。人的心理行为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小学生的阶段应具备相当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心理活动模式。若一个心理 行为已经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如:小学生正值人生的启蒙阶段,是学习知识的初始,是天真、童趣的人生阶段,应具备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如表现过于稳重、狂妄自大,则有悖于一阶段的年龄心理 特点。(4)乐观进取、善与人相处。心理健康的学生情绪稳定,乐观、热爱生活、乐于学习,不断进取,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学习潜能,会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学习生活中,乐于与人相处,人际关系和谐,尊重他人,积极合作、团结互助、合作交流、相互取长补短。(5) 人格完善。心理健康的学生会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质,行动、语言、思想适应时代的发展、变迁。

(二)学生学习中的几个重要心理问题及表现。

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表现是多类型的,在心理学的不同研究领域、不同流派中是有很大的差别。在我认为中,小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厌学心理问题

厌学心理问题的表现。厌学心理表现为上课易走神,“人在曹营,心在汉”畏惧老师,在学习上不喜欢学习、讨论问题,不善于合作学习、交流学习,作业拖拉,敷衍了事,作业错误率上升,字迹马虎,粗心大意,不求上进,出现故意迟到、早退、逃学等。总的是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厌恶,总以逃避的一种心态。

2.学习焦虑问题

学习焦虑心理问题。其心理行为表现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或是面对考试时,对其要求、目标、计划出现精神过度紧张,而导致出现焦虑不安,头昏脑胀,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考试“怯场”逃避等心理反应。

3.扰乱性心理问题

扰乱性心理行为表现为在学习过程中,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习任务、学习目标等感觉不适合自己时,就把学习上的事看作与自己无关,并对其他同学或老师的教学活动作出负面影响的心理行为。如:课堂上频繁请求上厕所,,回答问题时答非所问,课堂上多动多闲话等。

4.攻击型心理问题

攻击型心理行为问题的表现为:攻击型心理行为是对教学过程中作出破坏性心理行为,表现为上课有意扰乱课堂秩序,甚至产生敌对,与他人不相处,寻衅闹事,精神紧张,易冲动,不接受他人的帮助,不接受老师的指导、教育,自以为是,狂妄自大。

(三)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对于出现了问题的学生,则应帮其纠正,培养其健康的心理。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心理学的理论,依据个体的实际而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纠正。其主要的方法有几种:

1.厌学心理的纠正

小学生是离开父母、独立开始求学的人生阶段,其心理问题的纠正,则应从学习准备、作业量、作业难度、作业评价几方面进行,这就要求老师、家长工作生活上让学生在认知上有所准备,并予以辅导、鼓励,随着其学习的增加和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2.学习焦虑心理的纠正

小学生因为其年龄的特点,其心理问题是较为容易纠正的,可以从几方面进行:(1)端正认识。引导其正确认识学习、测试的自的和作用,让其认识学习与测试的好处与必要。(2)调节紧张的情绪。通过传授心理学中的深呼吸法与暗示法来调节缓解紧张的情绪,培养自信,减少忧郁等。(3)培养学习的竞技法。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竞技性,从自我竞技,与他人竞技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保持自信,明确学习的循序渐进与日积月累。(4)进行病物治疗。对于学习焦虑 较为严重的(或在这个问题的同时伴有身体疾病),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药物治疗。如:失眠,可用药物进行催眠治疗。

3.扰乱心理问题的治疗。

扰乱性心理问题在许多心理研究中有很多可塑的方法给予纠正,因为在学生产生这心理问题时,学生对学习还是有一定信心的,还有向上的动力的。因此,我认为可从下面几点加以引导:首先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了解学生的学习指向性,让学生有兴趣的选择学习,调动其积极性。让其在兴趣的“需要”下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其次,发挥人格魅力的影响力。通过班主任、同学的良好品格,来影响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多与其交流、与其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再次,学习动机的激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尝试在探索问题中消除心理问题上的问题。

4.攻击型心理问题的治疗方法:

(1)加强学生对知识、技能、品德学习的重新认识,让学生自我调节自身的状态,明确人上学的目标,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知识、技能、品德上。(2).运用厌恶疗法治疗。因为攻击型心理学问题大多是与周围的人直接产生影响,因而可通过了解有问题的学生对某行为、某物或事的厌恶性,对其产生的行为做对比,通过一条件的转移作用,把其问题行为转化到其自身。从而让其达到消除或减少不良行为。(3).通过结合“团体疗法”的一好些方法进行行为的塑造。对于攻击型心理问题的学生,可以指导其向良好品格的人学习,通过摸仿与参照来塑造自已的形象,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在其塑造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鼓励、帮助、批评指导。

(四)疏导发展中的心理问题。

对于产生不良心理行为的学生在其初始阶段,给予疏导、制止、纠正是很必要的,同时也是阻止不健康学习心理学发展的最重要阶段。此时的干预效果可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实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与心理辅导,多角度解决存在于学生的心理问题。

1.以良好的心理学素质来影响学生

这主要是对于学校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来说,因为少年儿童正是模仿能力最为敏感的时期,则为人师表者应努力实现个别的人格魅力的提升,用自身的美好的心灵形象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

2.通过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学生要完成学习任务、要学会做人的道理是离不开学生群体的,充分运用“学生群体”的各方面优势力量,也是揭制心理问题发生的途径这一。

3.个别辅导与小组辅导

对即将诱发问题的学生,可以个别或是把同一类型的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或小组辅导。通过辅导,使问题学生及时认识,面对即将加重的心理问题。完善他们的意志、品格、气质修养,增强他们的自我认识与自信,培养他们克服问题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三、学习与心理研究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服务于教学活动,同时教学活动也反过来促进心理学的发展,丰富心理学研究的领域。现代社会需要具备高文化素质、高精神素质、高尚人格品德的社会化人材。心理学的研究,在小学阶段,正好可以描述成长中的儿童的心理状态与发展水平,能有效地纠正不健康学习心理,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2]李红主编者按《心理学》本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学习参考书

1、 李红主编《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9月第1版

2、 郑雪主编《人格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3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