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心理咨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时间:2022-12-05 15:43:09
心理咨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心理咨询技术应用其中,通过科学的、巧妙的手段来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可以利用心理咨询技术从教师、学生双方面来进行教学考量,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师生双方的认知、情感与行为相结合,从而起到实质性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

1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的运用角度

1.1教师与学生

A.教师。《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基本形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实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中一方面,最终目的是普遍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应有心理咨询师的洞察力,能够对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预防、识别、干预,能够真正了解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扰和问题,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有所收获。B.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区别与联系。从传统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多的是教育与被教育或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教师会在授课过程中传授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则是平等、信任、合作的关系,咨询师会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帮助来访者探索自身,最终由来访者自己做出决定并采取行动。教师与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存在着一定差别。教师权威之所以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教育观念,是因为教师经验丰富,思考能力、判断能力、批判能力均在学生之上。这其实是一种内在生成的权威,是个人自然享有的、民主的、职能上的权威,可以称之为平等的权威[1]。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教师将个体的主观经验、热情、信念、价值等融入到具体的教育实践当中[2],这与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通过倾听、澄清、接纳的方式来对来访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咨询师的角色不但与教师不矛盾,而且还可以被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中,使教师更注重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C.学生。虽然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但师生互动模式重新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3]。在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中,大学生有两个角色,其中一个是知识学习者的身份。学生在听教师授课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上的进步与思想上的丰富,从意识层面获得了如何解决某个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最根本的是要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4]。大学生的第二个角色更值得关注,即心理困惑者。作为大学生,会在自我认同、人际交往、亲密关系、学习心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存在诸多困惑,而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是解决困惑的有效方式。当学生抱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去学习,教学模式也就自然而然的从传授模式转变为学习模式。将心理困惑者的身份注入课堂,能够使学生拥有多重身份,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1.2理论与实践

A.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心理咨询是应用心理学科的研究方向之一,其理论建立在各心理学流派的基础之上,是以具体实操为主要目的而进一步深化得来的,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缺一不可。教师以心理咨询师的身份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之外进行大量的心理咨询实务,掌握了大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表现。在对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方面进行心理援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大学生在诸多困惑中表现出的轻重程度来进一步采取具体的解决方法。教师将自己在心理咨询实务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积累的实践经验融入到心理健康课程中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详实的心理学习资料和有效解决困惑的途径。B.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的评价依据是大学生经过学习之后是否真正解决了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将各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根本原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建立在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等众多专业课程的理论之上的,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深入探索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为目的的课程。从这个角度来看,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课程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必备基础之一。除了各种理论知识的传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心理活动体验和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同样重要。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等方式无一不是运用心理咨询的方法来进行的,这些心理咨询常用的技巧使学生能够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直接在课堂中呈现出来,同时通过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参与者与观察者的体验、分析讨论与思考判断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并在课堂之外继续延伸,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在教师和学生脑中的呈现顺序不尽相同,教师是先进行理论学习,后进行课堂实践,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各种方式授课;学生则是先在实践中产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后在课堂学习中了解具体的理论知识,再通过“知、情、意”等方式进行学习,最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实际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完成课堂学习。

2心理咨询运用的具体方式

2.1认知层面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认知层面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有关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清楚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具备自我调适的能力。认知层面的知识传授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就可以做到,线上教学模式亦是如此,均属于教师面向学生的方式。认知层面除了必要的理论讲解外,心理咨询的案例分析也起到了较为关键的作用。案例分析法最重要的特点是突出的问题性和深刻的启发性[5]。可应用的案例有很多,当前的社会现象、某些人物的事件、某个动态新闻等,均可作为案例材料,建议教师先根据自己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发现的大学生共性特点进行深入思考,后将案例引入课堂,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实事求是地解决了学生遇到的困惑,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2情感层面

情感层面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心理体验上。心理体验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和反思,具有过程性、亲历性和不可传授性[6]。学生可以通过心理体验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从而做到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积极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探索适合自己的生活状态。为达到这一目标,体验式教学模式[7-8]开始被广泛应用。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可采用的心理咨询技术有很多,均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各心理咨询理论流派的特点。其中,建立在精神动力学理论基础上的心理咨询技术包括意象对话、绘画疗法、心理投射等形式;建立在认知行为学派理论基础上的心理咨询技术包括角色扮演、放松训练、心理测试等形式;建立在多种理论基础上的心理咨询技术包括心理剧和团体小组活动等形式。无论是哪种心理咨询技术,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体验中,人本主义学派的观念都应贯穿全程,教师应该用以人为中心疗法中的真诚、共情、无条件关注等态度来对待正在参与体验的学生。同时,引导学生从体验中了解到存在主义疗法中提倡的责任与意志、孤独与自由、生命的意义等内容。

2.3行为层面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行为表现就是指学生在各技能层面的提升,如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生涯规划技能。行为层面的教学模式可以将教师授课与学生互动体验相结合,一方面教师在各项技能方面都有着较多的经验,可以直接教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学生需要在实际体验中多加尝试,真正学会如何应用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遇事不慌,处事不惊。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到的各种体验技术与情感层面的内容是一致的,只是在行为层面更侧重于学生是否能够将从情感体验中领悟到的知识贯彻到实际行动当中。例如,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能够在不同环境中做出恰当的行为;通过放松疗法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能够放松情绪,能够有效进行压力管理;通过情绪ABC理论对歪曲认知进行了解,学会在人际交往中如何转换思维,提升行动力;通过心理测试的方式进一步增强对自我的了解程度,找到符合自身特质的问题解决方式,提升自我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娇娇.解放教育学与教师权威的冲突与融合[J].教育发展研究,2007,(09):81-83.

[2]于文华,喻平.榜样的效能:缄默知识视阈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10,22(02):49-53.

[3]刘洪深,黎建新.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01):52-53.

[4]刘献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08):1-6.

[5]倪海珍.案例分析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2,(06):137-139.

[6]石欧,侯敬敏.在过程中体验—从新课程改革关注情感体验价值谈起[J].课程.教材.教法,2002,(08):10-13.

[7]高飞.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体验式教学[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3,14(01):91-95.

[8]杜学敏,张颖.创新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参与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J].山东高等教育,2015,3(07):56-63.

作者:张佳 单位: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