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关于心理健康的体会(合集7篇)

时间:2023-09-18 17:27:51
关于心理健康的体会

关于心理健康的体会第1篇

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字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了一系列针对小学生的关爱教育的内容及途径,探索并形成了优化学生情感体验、人格发展的一系列的方式方法:.方的.。主要是在教师以身示范下,对小学生开展“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抓陶冶、抓体验、抓渗透等展开教育,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情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优化。在校内、班级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团结帮助蔚然成风,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生合群,积极参与,团结协作,自尊自信,创新精神等得以充分体现。在家中,社会上,学生都能从小事做起主动关心、爱护、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多次主题队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自身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心理素质明显加强。

四、抓家庭教育,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

关于心理健康的体会第2篇

指导下的行为过程,也就是在学生身上要体现知(认知)、情(情感)、行(行为)、意(意志)的统一。这就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中,首先必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形成自己的亲身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知、情、行、意的统一。心理健康活动课适应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这一要求,同时还能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根据工作中的体会,我觉得在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过程中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

一、处理好知识、技能传授和学生情感体验的关系

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和心理调节技能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准备,这是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发展中用以指导自己,调整自身行为的依据,但仅有认知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学生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感受的个体,学生如果在亲身体验中受到触动,感受到此行为与彼行为的差别,他就会主动地去辨别、去思考、去选择,最终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自己认可的判断,实施一定的行为。正是因为这一行为建立在学生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在行为实施中如果遇到困难,学生也会积极地去应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展正是针对了这一点,它不是简单地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在形成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去认知、辨别行为,最终在群体互动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或方向。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课就避免了课堂枯燥、单调,不让学生感觉距离太远,生动性和实效性就得到了提高,更好地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处理好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活动是载体,是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手段,而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掘学生的发展潜能才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的所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是要在学生形成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求、分析、掌握心理调节的技能,养成有利于个体发展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发展潜能的开发。

二、正确处理活动参与中全体和个体的关系

“面向全体学生”是心理健康课开展的重要原则,但在心理健康课的开展中必须考虑到某些个体的特殊情况和个性特点。对个体的情况,尤其是遇到的新情况要及时地加以关注和引导,要及时调整思路和方法,而不能按照教案照本宣科的进行,要借助学生团队的力量对新情况加以分析和引导。在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展中也是如此,比如,某项活动性格特别内向或者有其他特殊原因的学生在经过动员后仍不愿参与,这时候就不能强迫他们参与,但是该活动其他同学都要参加,把个别学生置于活动之外是不合适的。这时可以考虑一个活动中需要的其他角色,让他间接地参与活动而不是完全地脱离活动,比如,有些活动课中需要旁白、计时员或者记录员等角色,让他以此类角色参与活动并在活动结束时根据情况对他加以鼓励。

三、活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必须从活动安排、了解学生现状和心理准备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要备好课。活动内容和学生情况都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二者缺一不可。

心理健康活动课需要有细目性指导教案,包括活动开展的程序,活动的规则和要求,活动中要注意的问题,还有一些活动课(比如“盲行”)中的安全问题等。从而使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展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有准备。此外,适当的座位编排和场地安排也有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学生座位编排、活动场地选择也是需要提前考虑的问题,比如活动要在室内还是室外开展,室内是需要普通教室还是有特殊要求。

备学生也是心理健康活动课必不可少的环节。针对某一方面的活动,学生的相关情况如何,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怎么样,学生的总体认识是什么,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前应当充分了解的问题。这样可以在活动课的开展中做到准备充分,心中有数,防止出现活动针对性弱、参与性差等现象,保证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展效果。

备问题也是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备课过程中应当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并考虑相关的对策和处理方法。

其次,要备心理、备氛围。

要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必须首先调动学生的活动参与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和心理氛围,让学生在心理上有一个良好的过渡和准备。这就要求在开展活动时一般要先有一个“热身运动”,让学生在热身过程中把心理状态调整到活动中来,形成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活动氛围。

四、注重活动课的系统性和结束后相关问题的处理

活动 结束并不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终止,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教师要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思考和探索,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另外有些活动中老师还要对学生的情况及时加以反馈和强化,比如在戴高帽”活动中,让学生谈谈听到别人对自己优点评价后的感受以及自己对“别人对自己优点评价”的评价。老师还要在活动后把大家对每个同

学的优点评价加以汇总并及时通过适当的方式(比如卡片、谈话等)反馈给学生,老师还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做简短的评语。针对活动中个别学生身上发现的问题和情况,老师要通过个别辅导等方式加以处理,必要时及时与其班主任联系沟通。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当是系统的,而不是单一的。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内容不断完善,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内容逐步系统化。在某方面活动开展中也应当注意其系统性,比如,“戴高帽”活动能让学生更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优点和长处,树立自信;但对全体学生而言,这是不够的,对某些学生尤其是一些从小发展比较顺利的学生来说,我们更应当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在开展“戴高帽”活动后我们可以开展另一个活动—“今天我是小刺猬”,让学生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诚恳、客观地指出彼此的不足和缺点,让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在这一基础之上树立的自信心将会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五、做好分组工作,发挥团体合力

为更好地开展活动,并发挥学生的团体合力与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其中要注意的问题是:2.各组组员不宜长期固定,教师可作为组员参与活动。

通过对各组成员的调整,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际处理能力和不同状况下的协作能力。在等数分组(各组要求人数相同)时,如果人数不能正好平分,教师可以作为普通一员参与活动,但教师只是依照学生商定的方法和途径参与活动。

六、注意语言的运用和不同角色的合理定位活动中,不同活动参与者要给自己以适当的角色定位,如在活动中的角色扮演和换位思考中就需要参与者给自己以恰当的角色定位,否则自己在活动中的体验与感受就容易和所扮角色的体验出现偏差。比如在“师生面对面”活动(一种促进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活动)中,可以在师生中选出代表,让他们角色换位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教师活动组从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让教师在学生活动组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七、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关于心理健康的体会第3篇

指导下的行为过程,也就是在学生身上要体现知(认知)、情(情感)、行(行为)、意(意志)的统一。这就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中,首先必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形成自己的亲身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知、情、行、意的统一。心理健康活动课适应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这一要求,同时还能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根据工作中的体会,我觉得在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过程中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

一、处理好知识、技能传授和学生情感体验的关系

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和心理调节技能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准备,这是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发展中用以指导自己,调整自身行为的依据,但仅有认知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学生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感受的个体,学生如果在亲身体验中受到触动,感受到此行为与彼行为的差别,他就会主动地去辨别、去思考、去选择,最终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自己认可的判断,实施一定的行为。正是因为这一行为建立在学生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在行为实施中如果遇到困难,学生也会积极地去应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展正是针对了这一点,它不是简单地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在形成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去认知、辨别行为,最终在群体互动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或方向。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课就避免了课堂枯燥、单调,不让学生感觉距离太远,生动性和实效性就得到了提高,更好地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处理好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活动是载体,是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手段,而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掘学生的发展潜能才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的所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是要在学生形成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求、分析、掌握心理调节的技能,养成有利于个体发展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发展潜能的开发。

二、正确处理活动参与中全体和个体的关系

“面向全体学生”是心理健康课开展的重要原则,但在心理健康课的开展中必须考虑到某些个体的特殊情况和个性特点。对个体的情况,尤其是遇到的新情况要及时地加以关注和引导,要及时调整思路和方法,而不能按照教案照本宣科的进行,要借助学生团队的力量对新情况加以分析和引导。在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展中也是如此,比如,某项活动性格特别内向或者有其他特殊原因的学生在经过动员后仍不愿参与,这时候就不能强迫他们参与,但是该活动其他同学都要参加,把个别学生置于活动之外是不合适的。这时可以考虑一个活动中需要的其他角色,让他间接地参与活动而不是完全地脱离活动,比如,有些活动课中需要旁白、计时员或者记录员等角色,让他以此类角色参与活动并在活动结束时根据情况对他加以鼓励。

三、活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必须从活动安排、了解学生现状和心理准备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要备好课。活动内容和学生情况都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二者缺一不可。

心理健康活动课需要有细目性指导教案,包括活动开展的程序,活动的规则和要求,活动中要注意的问题,还有一些活动课(比如“盲行”)中的安全问题等。从而使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展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有准备。此外,适当的座位编排和场地安排也有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学生座位编排、活动场地选择也是需要提前考虑的问题,比如活动要在室内还是室外开展,室内是需要普通教室还是有特殊要求。

备学生也是心理健康活动课必不可少的环节。针对某一方面的活动,学生的相关情况如何,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怎么样,学生的总体认识是什么,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前应当充分了解的问题。这样可以在活动课的开展中做到准备充分,心中有数,防止出现活动针对性弱、参与性差等现象,保证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展效果。

备问题也是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备课过程中应当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并考虑相关的对策和处理方法。

其次,要备心理、备氛围。

要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必须首先调动学生的活动参与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和心理氛围,让学生在心理上有一个良好的过渡和准备。这就要求在开展活动时一般要先有一个“热身运动”,让学生在热身过程中把心理状态调整到活动中来,形成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活动氛围。

四、注重活动课的系统性和结束后相关问题的处理

活动 结束并不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终止,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教师要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思考和探索,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另外有些活动中老师还要对学生的情况及时加以反馈和强化,比如在戴高帽”活动中,让学生谈谈听到别人对自己优点评价后的感受以及自己对“别人对自己优点评价”的评价。老师还要在活动后把大家对每个同

学的优点评价加以汇总并及时通过适当的方式(比如卡片、谈话等)反馈给学生,老师还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做简短的评语。针对活动中个别学生身上发现的问题和情况,老师要通过个别辅导等方式加以处理,必要时及时与其班主任联系沟通。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当是系统的,而不是单一的。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内容不断完善,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内容逐步系统化。在某方面活动开展中也应当注意其系统性,比如,“戴高帽”活动能让学生更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优点和长处,树立自信;但对全体学生而言,这是不够的,对某些学生尤其是一些从小发展比较顺利的学生来说,我们更应当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在开展“戴高帽”活动后我们可以开展另一个活动—“今天我是小刺猬”,让学生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诚恳、客观地指出彼此的不足和缺点,让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在这一基础之上树立的自信心将会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五、做好分组工作,发挥团体合力

为更好地开展活动,并发挥学生的团体合力与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其中要注意的问题是:2.各组组员不宜长期固定,教师可作为组员参与活动。

通过对各组成员的调整,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际处理能力和不同状况下的协作能力。在等数分组(各组要求人数相同)时,如果人数不能正好平分,教师可以作为普通一员参与活动,但教师只是依照学生商定的方法和途径参与活动。

六、注意语言的运用和不同角色的合理定位活动中,不同活动参与者要给自己以适当的角色定位,如在活动中的角色扮演和换位思考中就需要参与者给自己以恰当的角色定位,否则自己在活动中的体验与感受就容易和所扮角色的体验出现偏差。比如在“师生面对面”活动(一种促进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活动)中,可以在师生中选出代表,让他们角色换位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教师活动组从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让教师在学生活动组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七、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关于心理健康的体会第4篇

我有十年教龄,担任学校的兼职心理辅导老师,也有十年。这十年中,我聆听过很多同学的倾诉:有父母离异居无定所的家庭残破之痛,有一朝犯错糟尽白眼的受人误解之伤,有既想恋爱又想学业的左右为难之苦,有半夜苦读分数不高的种瓜得豆之怨……倾诉的学生中,有的走出了家庭破裂的阴影,成为了积极上进的阳光青年;有的靠着自己的坚韧执着,重新找回了周围人久违的信任;有的调整状态埋头巧干之后,终于走进了梦寐以求的象牙塔……面对他们的进步与感激,想想自己的付出与艰辛,这心理辅导,又怎一个“聆听”了得?

是的,一个好老师,首先必须学会聆听学生的喜怒哀乐,但聆听之外,我们还需做些什么呢?做了十年的兼职心理辅导教师,我有如下体会。

一、设身处地,为学生出谋划策

学生的很多问题,在我们老师眼里,似乎没法叫做“问题”,可是我们千万不能对他们的倾诉无动于衷或者不以为然,而应设身处地地为学生想一想,想想他们的难和苦,再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为他们出出主意,给他们以简单、明确的指导和建议,帮他们尽快走出困境。

两个月前,一个成绩优秀的男生找到了我,听完了他的叙述,我了解到男孩认为自己在临近高考的关键时刻恋爱了,一边是女孩,一边是理想,他痛恨自己的荒唐,可是又不能抑制自己常想女孩。经验和直觉告诉我,他并不是真正恋爱,而是喜欢上了紧张学习之余的那份轻松,但是如果发展下去,他又极容易被“恋爱”冲昏头脑,于是我将我的分析和判断告诉他,很快获得了他的认同。这是师生交流的极佳状态,我赶紧向他“兜售”我的几种方法:“一是目标激励,你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老师相信你能用你的意志战胜你的脆弱,为了你理想中的大学,强迫自己遗忘!二是冷眼挑刺,很冷静地想想这个女孩的优缺点,回忆你们谈话的情境和内容,像你这样追求完美的人,应该很容易发现自己的眼光不高,你们的谈话很无聊,等等。三是情境假想,你要的不就是那份轻松的感觉吗?最轻松最无顾忌的放松方式是写日记,这样你不至于被女孩发现你的脆弱,又能获得最大可能的释放。”男孩很轻松地走了。一个星期之后,他告诉我,他选择了第二种方法,已基本走出困境。目前,他正为理想奋力打拼。

如果当时,我以教师的口吻,打着“对你负责”的幌子盘问了事,或者用“中学生不准谈恋爱”的行为准则训斥了事,或者用“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这样做会毁了你”的“理论”吓唬他,又或者在判断他不是恋爱之后置他的苦恼于不顾,一厢情愿地认为“没事了”,那么,会发生在男孩身上的各种可能我们也能想见一二,说不定到现在他仍然在左右为难的苦恼中挣扎,他对老师的信任,对自己的信心又从何谈起?

二、持之以恒,与学生定期交流

我深信我没有“速效感化”、“一谈见效”的本领,但我相信我的耐心与恒心。不是所有的交流都能顺心遂愿一次成功,必要的时候,必须实行跟踪辅导,定期交流。这学期刚开始的时候,我找本班的一个学生谈心,原因是我发现他上课精神萎靡,平时沉默寡言,不与人交流。我们的谈话进行得很艰难,从他断断续续的话里,我才知道他的内心是那样矛盾、复杂。一方面他为高一、高二浪费时光后悔不已,一方面,他又为自己进入不了高三的状态焦急忧虑,还有由此而“派生”出来的“高中不如初中”的感慨和对周围同学的猜忌。我帮他分析了初高中之间的种种差异,鼓励他剩下的时间足以迎头赶上,并提供了摆脱学习焦虑的几种方法,发现他信心不足,就主动提出每周一次定期交流。接下来的几周,我们的交流在我殷切的期盼中开始,在少得可怜的欣慰中结束,虽然好几次我都想打退堂鼓,但很快我又说服自己坚持下去。渐渐地,我发现他能主动找我了,谈话的内容也丰富起来,看到他的状态慢慢地好起来,我感到很高兴。高三的几次大考,他的成绩逐步上升,基本稳定在班级十五名到二十名之间。高考前夕,他对我说:“老师谢谢您,以后不用再麻烦您了,请您相信,我会以更好的状态迎接高考,而且这几个月的时间,对我今后的人生会有很有益的影响。” 作为一名老师,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呢?

试想,如果在这几个月中的某一个星期,我疏忽了,失约了,他会不会再次遭受煎熬?这几个月努力的成效,岂止是帮他走出了学习的低谷?我用我的行动向他证明了毅力的神奇作用,向他证明了友爱与无私的力量。这些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他的人生怎会毫无影响?

三、慷慨解囊,向学生奉献爱心

任何一个群体里都有贫弱者,我们的学生中也有一批同学家庭比较贫穷,他们用他们稚嫩却坚韧的心灵与命运抗争,也因此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敬佩,可是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有时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维持生计的面包!在现实的冷酷与严峻面前,我们的激励、表扬有时是苍白无力的,我只能尽我的微薄之力给他们我力所能及的帮助,用我的友善去感染他们。几年里,我送过同学到医院,替学生买过药,给学生送过食品,为学生买过车票……当然,这一切都要做得很小心,装得很无心,因为一旦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他们将更自卑、更戒备。高一时,班里有个学生因营养不良和压力太大导致失眠、焦虑。我感觉辅导他力不从心,就去请教医生,为他买了药。送药时,我装得很轻松地说:“我也经常失眠,这次多开了点药,分一些给你,考上大学别忘了老师。”他接受了,也没有出现我想像中的窘迫。我们的奉献很少,但学生的收益很大,他们不仅获得了物质上的帮助,更主要的是他们从我们身上看到并体会到了真情的温暖、世界的美丽。我相信,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将学会如何去关心别人,用行动将一曲《奉献之歌》响亮地传唱下去。

四、防患未然,让学生健康成长

在我口干舌燥、苦口婆心地开导学生之后,在我为学生的心态转好兴奋不已之后,我常常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最大成功难道仅仅在于用自己的一腔热忱帮助有限的同学进行心理疏导吗?我们在帮助一个个同学走出情绪低谷或心理误区之后,是不是应该冷静地思考这些同学亚健康心理形成的原因和背景,进而找出其产生的根源?面对如此庞大的学生群体,如果我们只进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缝缝补补,我们面临的将是永无休止的“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尴尬。

既然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健康的心理,我们就不能仅仅将注意力放在“亡羊补牢”式的疏导工作上,而应该关注整个学生群体,着力使全体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那么,就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行动起来吧!用我们的关怀、热爱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氛围,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从而真正实现我们共同的“教书育人”的理想。

关于心理健康的体会第5篇

首先,要创设和谐、良好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可以起到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幽静、环境优美自然会产生心情舒畅、气氛和谐。师生平等、尊重学生人格、爱护学生心灵能给学生心理以宽松,不易产生逆反心理。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在这种和谐环境中学生才能自我调整心态,具有较强的自我心理保健,这也是培养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必要条件。

其次,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在新课改环境下,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思想,以亲切的面孔,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创设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有了张扬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心理健全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再次,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成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理解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内心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还有,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因各种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孤僻,心理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此时学生需要的是关心、帮助,老师应及时伸出援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新课改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颇多,但我认为,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小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关于心理健康的体会第6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完善

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发展较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到转型期的关键阶段,也突显出较为复杂的社会态势,存在各种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且在多元文化的冲击和碰撞之下,人们的价值观、荣辱观、人生观也出现了一些变化,需要合理地重塑和再构,更好地协调社会之间的关系,并注重处理社会突发事件的危机状态,这些都有待于我国心理健康服仗逑档慕ü购屯晟疲我们要面向我国的心理服务体系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全面健全和完善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以更好地创设和谐、宽松的社会氛围。

一、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我国现有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患者,他们亟需心理健康服务和心理治疗,还有一些青少年人群存在较为严重的情绪困扰和压力困扰,这些现实问题给社会提出了极为尖锐的问题,如何开展好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世界范畴来看,许多国家都建构并完善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制度,成立了现代社会支持和援助系统,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发展较晚,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具体表现为:

(一)制度建设

为了建构具有我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我国不同部门出台了关于心理健康的制度和法规。在教育系统,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在卫生系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指导意见》的文件,提出建立心理卫生咨询服务体系,健全心理卫生服务网络,使精神卫生工作步入了新的台阶。在社会职能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并设立了心理咨询职业的不同等级,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到了政府管理和社会支持系统,使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逐渐走向专业化、正规化。

(二)队伍建设

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形成了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服务相结合的工作队伍,并建立了心理健康服务、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专门机构,有专职人员分管,并有专家进行指导,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分层次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

(三)服务模式

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之中,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1)医学服务。这主要是以医院为主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它主要针对心理障碍患者,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对心理疾病患者提供服务。(2)教育服务模式。由于大学生处于特殊的心理发育阶段,因而,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首先在高校推行,并逐渐扩展到中小学领域。在倡导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日益受到关注,并主要是以教师辅导员的角色和身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和辅助,并且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形式,如:心理教育课程、同伴交往咨询等。(3)社会服务。这主要是借助于社会的支持性力量,重点咨询社会中存在的婚姻情感心理问题、亲子关系心理问题、子女教育心理问题、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等。在这个社会服务模式下,主要是经由获得了专业培训的人员,开展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四)理论建设

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理论研究引入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包括:精神分析心理学研究、认知心理学研究、系统家庭治疗心理学研究等,在具体的服务方法理论研究方面,以高校的基础较好,在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课题研究领域,开展了“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等,并获得了较大的突破性的进展。

(五)培训建设

在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还通过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两种方式,输送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人才。在学历教育中,有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学专业、临床治疗专业、精神卫生专业等。在非学历培训方式中,从社会中吸取喜爱并有志向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参加相关的非学历培训,从而为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基层人才保障。

(六)监督管理建设内容

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逐渐走上法制化的管理轨道,并以《精神卫生法》作为标志。并且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的资格准入条件规定方面,由卫生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进行了针对性的规定和分类,更好地规范了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二、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的问题剖析

(一)全社会的关注度不够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全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关注度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1)政府的重视度不足,资金投入较少,缺乏对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和规划,还主要是依靠部门和机构的管理和监督。(2)社会民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够,同时由于缺少对心理学知识的认知和了解,人们通常不会向心理咨询机构寻求支持,或者由于自身的传统观念或自卑心理,而最终使心理问题演变为精神疾病。

(二)尚未形成统一的整体

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部门自成体系的状态,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缺乏有效的交融和互通 ,导致心理健康服务资源无谓的浪费,这种自成一体的状态不利于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完善和优化。同时,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资质认定和培训欠缺统一规范化的监管和评价,显现出人员专业素质不一的状况,对于资格认证也缺乏继续教育和更为完善的考核,显现出心理健康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

(三)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性

相较而言,城市的心理健康服务水平要高于农村,而在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优于西部经济落后区域。在我国的一些大中城市之中,有心理健康服务爱好者,他们出于兴趣开展以志愿为主的心理健康服务,然而这种状况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四)心理健康服务队伍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中国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之中,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才的培训较为滞后,心理咨询专业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培训层次和水平,在非学历培训的方式之下,出现了一些“半路出家”、“批量生产”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管理问题,如:资质鉴定缺乏明确而权威性的标准和评审程序、受训人员难以得到持续有效、系统的专业培训等。

三、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构与完善举措

(一)增强社会民众对于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重视度

要将精神卫生视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使其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性问题,要通过对精神卫生的重视,做好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防范各种不良的心理问题,政府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国家要做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从国家策略上将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上议事日程,加以统筹规划,从而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提升人们对于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认识。

(二)健全心理健康服务机制

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要从制度上加以完善和健全,相关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两方面,即:立法制度体系和注册制度。具体包括以下机制的建设内容:

1、建构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务预警机制

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常识融入到社会广播、电视、网络、杂志等媒介之中,使人们普遍认识到心理健康和保健的重要性。还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学专家、精神医学专家免费讲座和培训等方式,向社民众宣讲心理健康知识,帮助社会民众预防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并建立社会民众的心理健康档案,采用心理健康调查量表的方式,对社会有心理问题倾向的人员进行定期的普测,并提供相关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2、建构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干预机制

要建构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干预机制,能够在出现突发的心理事件的情况下,有专家可以随时赶赴现场,进行第一时间的心理支援,从而使需求者得到及时的帮助,缓解心理问题,尽可能地减少心理疾病的出现。

3、完善信息沟通机制

可以采用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建构和完善信息沟通机制,通过家庭――社区――学校――政府心理健康服务的双向反馈,创设心理健康服务的绿色通道;还可以通过建构间接沟通机制,如:热线电话、知心信箱等,实现快速、便捷、无障碍的沟通和交流。

4、健全社会资源整合机制

可以成立官方和非官方组织的整合,促进相互之间的合作与协同,还可以发展民间的心理健康服务组织,采用社会的支持力量,充实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力量。另外,还有一些自助团体,也可以成为心理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

(三)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的监督、管理和评价体系

要建构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的监督体系,采用心理咨询员督导的方式,培养其职业情感,获得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和发展,更好地为心理健康咨询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同时,还要完善检查和评价体系,加强对咨询工作人员的建设,从机构设置、队伍建设、教学课程设置、科研等方面,更好地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正在逐渐完善,由于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完善和健全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升社会民众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视度,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构建心理健康服务预警机制、突发事件的心理干预机制、信息沟通机制等,加强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队伍建设,使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统一对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资格审查和认定,并采用科学有效的督导机制,推进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武绛玲. 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督导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03)

[2] 谭慧. 论心理健康服务进社区的积极意义[J]. 知识文库. 2016(07)

[3] 陈玉明,庄晓伟,李霞. 上海市老年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05)

[4] 黄容. 关于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发展的研究[J]. 经营管理者. 2014(02)

关于心理健康的体会第7篇

一、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生活的积极状态

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本质和内涵,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前提。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人们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和深化的过程,到目前为止仍存在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心理健康即没有心理疾病。这是早期心理卫生运动的基本观点,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使心理功能得以维持和发挥。因此,那些存在心智障碍或“心理问题”的人是其主要关注的对象。现在看来,这种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显然是表层和片面的,也没有揭示心理健康的本质和内涵。第二种观点以马斯洛(Maslow)的“自我实现者”模式为代表,认为心理健康要关注如何最大限度地释放个体健全人格的潜能,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但这种观点也认为,健全人格是个体自身内在固有潜能充分发挥的结果,从而忽视了个体经验的习得和后天训练在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种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包含积极和消极方面的结合体。这种观点最初来自源于布兰德波恩(Bradburn)的情绪、情感研究[2]。认为,心理健康不仅包括正面积极的,也包括负面消极的,而个体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则取决于二者的平衡和调节。可见,这是从心理健康评价的角度而言的。

由此可见,以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理解主要是从研究者的角度,侧重于心理健康(或心理不健康)者的外在特征及行为的描述,而忽略了心理健康对于主体人的意义,而这才是理解心理健康本质的关键所在。

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生活的积极状态。

首先,心理健康是个人的主观感受。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属于个体精神生活的范畴。因此,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与个人对自己心理生活状况的感受和评价密切相关。一个尊严而体面的富翁,可能饱受心灵孤独的煎熬;一个苦读耕耘的学者也许正享受着内心富足带来的幸福体验。正如狄纳尔(E.Diene)曾指出的,幸福是一种个人的主观体验[3],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因此,一个学会了自尊自信,对他人谦虚宽容,对外物理性平和、宠辱不惊,对生活充满热忱的人,一定是一个幸福而心理健康的人。

其次,心理健康反映的是个人心理生活的积极、协调和适应的方面。长期以来,为了研究的需要,人们习惯于从心理健康的对立面去描述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甚至将心理疾病作为心理健康的范畴来理解。事实上,消极情绪、心理疾病、问题行为等都是心理不健康的具体表现,而不是心理健康的本质属性。正如1946年第三届国际卫生大会指出的,“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4]心理健康的核心是个体对自我积极、全面的态度、体验和评价,是个体表现出来的肯定的、正面的精神面貌,热忱的、进取的心理状态。[5]

最后,心理健康体现在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的心理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心理生活的不同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整体心理功能的发挥。因此,心理健康不仅体现在个体心理生活的个别方面,而且体现为心理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学生来说,它表现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

二、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本质属性

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本质属性。从发展生态学的角度看,个体心理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发展受阻或产生障碍则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生态系统中的不一致或失衡状态。[6]因此,心理健康可以理解为个体与环境之间的良好适应关系。“适应”的本质在于个体与环境达成的平衡协调,即和谐状态。

心理和谐,是就个体的心理生活状态而言的。简言之,指的是构成个体心理活动各方面的平衡、协调和良好适应状态。从心理活动的指向上分析,可以划分为内部和谐与外部适应两个方面。

内部和谐主要指个体心理活动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和适应状态,如生理状况与心理功能、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人格系统等。身心和谐是心理和谐的基石。身体健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心理功能的水平。另外,一个健康的人必须是一个认知、情感和行为协调一致的人。人格是个体相对稳定的、具有内部一致性的心理结构。其中,自我是人格系统的核心成分,它对心理和谐具有统摄和调控作用。自我和谐一般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节、自我发展和自我创造等方面。大量研究表明,自我和谐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尊尤其对社会处境不利的儿童具有保护作用。

外部适应指的是个人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事、人与科技、人与自然等等之间的协调与平衡状态。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即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单元,也是个体良好外部适应的集中体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认知相容性、情感亲密性、行为接纳性以及人际关系的满意程度等。

总之,自我和谐和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和谐中最重要的方面,集中反映了个体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

三、促进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追求

1.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澄清

回顾20年来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7]这些问题,与其说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在探索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偏差,还不如说是心理健康教育价值扭曲的结果。

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扭曲表现之一,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学科知识的课堂教学,等同于普通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出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课程化的不良倾向。其后果,不仅将生动鲜活的心灵探索活动演变成死气沉沉的空洞说教和机械诵记,而且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当然,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心理健康意识的养成以及心理健康自我调适能力的培养。但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意识和能力只有经过个体经验和内化过程才能形成心理素质的“合金”。从根本上说,心理健康教育是关乎心灵的教育,社会实践和内化过程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

心理健康教育价值扭曲的表现之二,在于过分强调心理健康状况的测查,并将是否建立心理档案作为评价一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的必要指标。目前,开展大中小学生的心理普查工作,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对其中高危个案进行跟踪随访已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通行做法。而这恰恰反映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本末倒置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关注少数危险学生的咨询和复原,却忽略了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发展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心理不健康(者)的教育。我们认为,了解学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需的,但这必须立足于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时代特点,立足于心理健康危险性的预警和评估,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这才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性的有效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价值扭曲的表现之三,混淆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界限,简单地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建立心理门诊室或咨询指导室。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咨询或治疗是有其前提的,专业化或许并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方向。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心理素质的教育,这就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预防和发展为主,即在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危险因素的评估基础上,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减少潜在的危险因素,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价值扭曲现象,其实是价值异化和泛化的结果。心理健康教育承载了太多的期望和功能。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正如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解决思想道德问题一样,心理健康教育并不能解决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不澄清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就不可能真正走上健康的轨道。

2.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追求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集中体现和本质属性,这就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培养青少年和谐心理为价值取向。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要树立“完整人”的意识。从发展的动态系统理论来理解,个体是作为具有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系统整体而存在的。“完整人”是在于特定的时空维度上,个体的身心、知情意、人格行为之间,个体与他人、团体和社会之间互相作用,相对平衡,构成一个稳态的整体。“完整人”还表现在在一个发展的时间维度上,一个人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心理系统彼此交迭,影响着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树立“完整人”的意识,就是要从发展的稳定态和变动态的角度,把个体放在动态系统的时空坐标中来理解个体的心理发展,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之义。重新强调这一原则,主要是针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心理无心,教育无人”的倾向而言的。以人为本,要尊重每一个独特个体的存在。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尊重他人存在的独特性如同尊重自己的独特性一样,都是同等重要的。惟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尊重和真诚同感他人,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人为本,还要充分理解每个人情绪体验的合理性。在对待自己或他人的时候,既要认识到自己的特定情绪体验是合理的,也要从这样的立场理解他人的情绪反应。这样,接纳自己、移情他人,才能以理性、平和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与事。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青少年心理和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归根结底是关乎心灵成长的工作,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归宿。个体心理成长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的特点,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能存在统一的运行模式或方法。着眼于青少年发展的实际情况,立足于促进青少年心理和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考虑地区与学校差异,不搞一刀切,而且还要注意处理好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共性与个性、心理教育与主动参与、同伴干预与自我教育的关系。在内容上注意内部自我和谐与外部适应协调发展,在形式上注意游戏、活动、体验和调适等方式相结合。

注释: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Bradburn, N.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 Chicago: Aldine, 1969.

[3]E.Diener.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J].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9,(2).

[4]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

[5]林崇德,李虹,冯瑞琴.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32(5).

[6]Bronfenbrenna,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Cambridge[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