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合集7篇)

时间:2023-03-02 15:05:10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第1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思路;发展观点

目前,大学生的年龄大部分在17-24岁之间,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由于其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容易导致大学生在本阶段产生自我同一性危机,引发剧烈的身心变化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不仅会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障碍,还会给高校的学生工作带来各种压力和挑战。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多元化、复杂化和普遍化等特征,具体包括学习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焦虑问题、情感问题、问题、适应问题和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因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方力量应该积极吸取有益经验,深入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开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不断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经历准备阶段、稳定阶段和毕业准备三个重要阶段,其心理发展在各个阶段有所不同,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会有所区别。因而,在进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考虑三方面的问题:第一,大学生现实的心理生活及其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第二,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第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只要把握了这些重要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会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众多文献和调查报告可见,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比较多,许多建议具有可操作性。理论方面已渐成体系,留下了许多经典著作和文献资料;调查报告和活动实践研究逐渐深入,效果逐渐凸显;障碍性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依然是研究的主流和工作的焦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载体、平台和资源设施逐步完善,具有独立开展工作的条件和能力;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对心理建康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认可度和接受程度逐渐增强。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在我国,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致使本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大学生成才成长的客观需求。

首先,从各高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看,其显著的特点是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途径、队伍建设、管理体制和投入等方面。

其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不够,存在许多偏见,持有心理健康教育万能化,或者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倾向;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侧重于诊断、治疗功能,很少看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辅导功能和优势。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分依赖于心理理论知识和技巧,活动实践性弱化;人员素质低下,专业化不高,队伍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内容不够全面。

最后,注重心理测试,有滥用心理测验倾向,科学分析较少;侧重障碍性心理问题工作,忽视发展性辅导;注重心理问题的调查,缺少效果和潜能开发的研究;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量单薄,缺乏应有的支持系统。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路

(一)用发展的观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有明确的工作目的和模式,用发展的观点开展相应的工作。其定位应立足于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工作重点应侧重于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兼顾少数有心理障碍学生的诊断和疏导,形成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无论如何,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许多是属于发展性的问题,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开展疏导工作,不能单纯依赖简单的心里诊断和心理治疗解决。对于根源性、病理性的心理疾病,应采取专门的技术方法进行治疗,有的还需要医学技术的辅助。在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中,还需要考虑生理教育和伦理教育,教授学生有关生理方面的知识,并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观念。

一直以来,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倡导价值中立的原则。正如美国学者科米尔(Cormier)所说:“由于对自己观点的坚信或相信自己的价值观优于求助者,咨询者可能会把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求助者。”然而,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心理发展,在没有完整树立价值观念之前,在教育工作中应该给予适当的干预,干预的价值观念内容就是教育教学中倡导的主流观念,即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三观),也包括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小三观)。这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有机的结合,通过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的引导,不断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完整统一,引导学生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

(二)整合资源,凸显联动优势

1、调动积极力量,共筑支持系统

学校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由此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是校方工作的片面认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力量都谢幕退出阵地。为了提高工作的质量和针对性,必须调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积极力量,共筑支持系统,互相配合,共同发挥能量,深入推进工作的开展。

社会是大学生成长的宏观环境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社会力量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给大学生提供各种心理支持,促使其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此外,还可从社会环境中利用和挖掘社会资源,和学校、家庭资源形成互补,有利于工作开展。

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非常大,家庭成员是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庭成员的心理素质以及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应该动员家庭的力量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形成教育的合力。家庭应该密切配合学校,继续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时向学校了解孩子的情况。学校应当与学生家庭建立家校联系渠道,及时向学生家庭反馈学生的情况,指导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共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学校应该提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场所及有关设施、完善领导体制、工作运行机制、人员和经费的准备、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有关制度的建设,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正确处理好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关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家庭的基础功能,社会的外部条件,形成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各自发挥优势功能,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2、构建防控机制,提高工作预警效能

用发展的观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对象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应当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层级防控机制,提高工作预警效能。

防控机制的层级包括校、院系和班级三级。一级防控层级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管理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为学生成长与发展提供服务平台。二级防控层级是院(系)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负责协助学校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及时监控和报告问题,落实家校联系工作,解决一般心理问题。三级防控层级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小组,负责配合学校和院系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有心理困惑的同学提供帮助。

总之,依托于防控机制的三个层级,广泛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课堂内外,延伸到学生公寓,深入到师生、家长和社会热心人士的心里,形成大家都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局面。

3、掌握基本常识,发挥自我心理援助潜能

大学生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主动参与学校组织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认真学习心理健康的知识,掌握基础的心理问题解决技巧,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发挥自我心理援助潜能。如果遇到自己难以确定,难以解决的心理问题,不能讳疾忌医,要学会正确面对,积极寻求帮助,学会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家庭、高校和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各方都应该持有发展的观点,发挥自己的优势作用,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积极参与进来,不断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规范科学化、规范化和成熟化。

参考文献

[1] 李小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策略[J].青年文学家,2012(8).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第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中职学校;教育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严重地呈现于我们的面前,解决中职学校学生在校其间的心理困扰,帮助其建立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性格,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同样是中职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分。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拨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一、开展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工作概述

1.落实中职学校心理咨询室日常工作制度,心理咨询室定期准时开放。心理咨询开放时间为每个工作日中午的12:40~13:40和下午的15:40~16:20,其他时间预约。认真做好个体咨询记录整理工作,并且在咨询之后做好跟踪随访工作,保证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2.利用板报、刊物、活动日、团辅课程等途径宣传心理知识,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心理老师指导学生心理小组成员出版心理刊物《心灵导航》,组织心理小组成员到各班级中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吸引更多的学生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来,让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心理学知识。

3.与各班主任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沟通,了解各班级学生的心理动态。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状态,给予个别辅导;针对班级学生呈现出来的普遍状况,开展班级主题团体辅导。只有与班主任共同一起做好心理教育工作,才能更有效地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有序开展团体心理活动

1.利用中职学校新建的团体心理活动室,有效开展团体心理活动。团体心理活动作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学生认识自我、打造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之一,开展了有特色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自信心团体辅导系列,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常规团体心理活动,包括团体心理游戏、心理沙龙、心理测试等形式,面向中职学校所有兴趣参加心理活动的学生,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知识,带领他们分享更多的心理学的乐趣,通过心理活动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2.开设团体心理课程。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课程,辅导的主题包括青春期教育、情绪调节、人际关系、高考前心理调节等,这些课程都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同时,聘请了校外的知名医生给中职学校财学生开展了青春期知识的讲座,解答了同学们一直埋藏已久的疑惑,他们纷纷表示喜欢这种形式的讲座。

三、办理心理刊物《心灵导航》

定期与学生开展例会,指导学生编辑心理刊物《心灵导航》。为了更有效地办好该刊物,在例会上,我指出了以往《心灵导航》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建议,同时也让同学们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想象,争取把《心灵导航》办得更好。经过平时的交流和指导,《心灵导航》的版面和内容在逐步改善当中,投稿的质量也逐渐提高,希望下个学期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

四、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

我校学生志愿者一直以来都积极参加黄埔区青少年志愿者活动。在本学期里,我作为学校青少年志愿者的负责人,先是从各班级里积极招募学生志愿者,然后组织他们到黄埔区启智学校开展志愿者活动。学生主要是与启智学校的小朋友进行相互交流,与他们共同做收工、玩游戏等,并在六一儿童节当天,带他们到少年宫参加游园活动。同时,我们也组织志愿者到庙头残联康复中心探望残疾人士,给他们送去温暖和关怀。

五、继续开展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

1.坚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以科研带动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向更高一层的台阶。

2.继续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方面的探索研究,力争在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方面创出一片新的天地,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增添新的内容。

3.要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加强对个别有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的个别辅导,争取积累更多的经验。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第3篇

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将通过宣传栏、“阳光信箱”、“阳光小屋”以及与校园广播站的《心灵之声》栏目等宣传方式,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吸引更多学生走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及时与辅导老师沟通交流,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积极有效地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工作。

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将设立“心理咨询日”、“阳光信箱”,并制订咨询员值班制度,加强“阳光信箱”管理,落实来信回复制度。每周星期三下午四点到五点开一次“阳光信箱”,并指定咨询室负责教师进行信件回复,做到来信及时回复。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咨询教师在交流中应给予热情真诚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将心理不愉快的感受尽情地诉说。充分发挥红领巾播音室“心灵之声”栏目的作用,对学生存在的共性和个性的心理问题进行解答。

本着家校教育协同合作的理念,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将协同少先队大队做好与社区、家长同心共岗的“三位一体”教育网络,积极动员与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畅通与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理性社会系统。热心真诚地为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困惑提供帮助,并且与教师配合,对相关学生进行疏导,同时帮助改变家长一些不合理的家教观念,使学校教育工作得到全面的稳固。全方位启发学生自己认识自己,自己接纳自己,自己帮助自己,自强自立,健康快乐的成长。

心理咨询的方式有: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面对面交流等。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每周星期四下午四点到四点四十集中对学生开放。

地址:学校教学楼二楼英语组办公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

三、开设心理讲座,加强对师生的心理指导

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将从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出发,每学期举办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及心理咨询专场活动,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心理讲座,为同学们切实解决一些问题。如“什么是健康的心理”“成长中的心理卫生”知识讲座、“考试情绪的调适”辅导和“小学生消费心理辅导”等进行心理疏导。

鉴于当前学生中产生一些心理障碍有不少是师源性的,而近年来经调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为丰富教师的心理知识,提高心理学涵养和科研意识,因此,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的同时,也将关注教师这个群体,适时请进心理专家来传授经验,针对难点热点的心理现象、问题开展讲座。帮助教师加强对自我心理行为的控制和调节,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以促进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断完善、提升自我,达到良性循环。

四、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建设

本学期工作重点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建设,制定各种管理制度,布置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添加有关设施设备,收集整理相关材料和书籍,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的档案资料:①学生心理调查记录表;②个案记载与分析;③《心灵之声》广播稿、讲座稿、学生来信;④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文件、论文、课题。保证心理咨询工作的延续性。在此基础上,在下学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抽样摸底测试,并认真进行分析总结,及时向学校进行反馈,并逐步为每个受访学生建好心理档案,从而为以后教育工作提供方向和依据。

五、加强网站“阳光小屋”栏目建设,充分发挥网络交流平台作用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合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而且将会促进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转变。互联网的应用,不仅可以大大拓展教师和学生的视野及交流空间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多维度的心理,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本学期,学校网站将开辟“阳光地带”栏目的建设,这将充分发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和辐射作用。

1、建设师生互动交流平台。

2、加强交流与学习。

网上咨询是具有保密便捷的特点,当前一种比较让人接受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建并维护好网络的心理咨询室也是本学期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利用这一类的咨询方式,可以尽可能快地为孩子们提供帮助,使学生意识到这些咨询不仅仅是摆设,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咨询老师的真诚,也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畅所欲言相互鼓励支持,从而敞开心扉,积极咨询,最后达到互助自助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第4篇

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将通过宣传栏、“阳光信箱”、“阳光小屋”以及与校园广播站的《心灵之声》栏目等宣传方式,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吸引更多学生走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及时与辅导老师沟通交流,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积极有效地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工作。

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将设立“心理咨询日”、“阳光信箱”,并制订咨询员值班制度,加强“阳光信箱”管理,落实来信回复制度。每周星期三下午四点到五点开一次“阳光信箱”,并指定咨询室负责教师进行信件回复,做到来信及时回复。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咨询教师在交流中应给予热情真诚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将心理不愉快的感受尽情地诉说。充分发挥红领巾播音室“心灵之声”栏目的作用,对学生存在的共性和个性的心理问题进行解答。

本着家校教育协同合作的理念,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将协同少先队大队做好与社区、家长同心共岗的“三位一体”教育网络,积极动员与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畅通与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理性社会系统。热心真诚地为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困惑提供帮助,并且与教师配合,对相关学生进行疏导,同时帮助改变家长一些不合理的家教观念,使学校教育工作得到全面的稳固。全方位启发学生自己认识自己,自己接纳自己,自己帮助自己,自强自立,健康快乐的成长。

心理咨询的方式有: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面对面交流等。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每周星期四下午四点到四点四十集中对学生开放。

地址:学校教学楼二楼英语组办公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

三、开设心理讲座,加强对师生的心理指导

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将从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出发,每学期举办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及心理咨询专场活动,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心理讲座,为同学们切实解决一些问题。如“什么是健康的心理”“成长中的心理卫生”知识讲座、“考试情绪的调适”辅导和“小学生消费心理辅导”等进行心理疏导。

鉴于当前学生中产生一些心理障碍有不少是师源性的,而近年来经调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为丰富教师的心理知识,提高心理学涵养和科研意识,因此,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的同时,也将关注教师这个群体,适时请进心理专家来传授经验,针对难点热点的心理现象、问题开展讲座。帮助教师加强对自我心理行为的控制和调节,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以促进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断完善、提升自我,达到良性循环。

四、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建设

本学期工作重点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建设,制定各种管理制度,布置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添加有关设施设备,收集整理相关材料和书籍,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的档案资料:①学生心理调查记录表;②个案记载与分析;③《心灵之声》广播稿、讲座稿、学生来信;④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文件、论文、课题。保证心理咨询工作的延续性。在此基础上,在下学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抽样摸底测试,并认真进行分析总结,及时向学校进行反馈,并逐步为每个受访学生建好心理档案,从而为以后教育工作提供方向和依据。

五、加强网站“阳光小屋”栏目建设,充分发挥网络交流平台作用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合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而且将会促进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转变。互联网的应用,不仅可以大大拓展教师和学生的视野及交流空间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多维度的心理,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本学期,学校网站将开辟“阳光地带”栏目的建设,这将充分发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和辐射作用。

1、建设师生互动交流平台。

2、加强交流与学习。

网上咨询是具有保密便捷的特点,当前一种比较让人接受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建并维护好网络的心理咨询室也是本学期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利用这一类的咨询方式,可以尽可能快地为孩子们提供帮助,使学生意识到这些咨询不仅仅是摆设,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咨询老师的真诚,也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畅所欲言相互鼓励支持,从而敞开心扉,积极咨询,最后达到互助自助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第5篇

(一)有的独生子女娇气任性,或以自我为中心,或张扬个性,不善于团结协作,不关心集体,不关心他人,自私,怕脏怕累不爱劳动,比吃、比穿,生活自理能力差,受不得一点批评或挫折。

(二)离婚家庭和父母不和的家庭子女存在自卑、孤僻、烦躁、焦虑、抑郁、敏感、叛逆、捣乱等特点。

(三)留守家庭或外来工家庭,对孩子教育不够,孩子存在厌学、贪玩、说谎、迷恋电子游戏等不良习惯。

(四)有的青少年迷恋网络,喜欢看电视、玩游戏,上网聊QQ,泡网吧,不喜欢纸质阅读;浮躁,喜欢追星。导致部分青少年未能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的不良后果

这些不良的心理和行为既阻碍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也使很多家庭幸福感缺失。他们走上社会没有健康的人格心理去面对社会,甚至因荒废学业而没能学到谋生的基本技能,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引发更多社会问题。

三、从深层次分析有以下原因

(一)社会层面原因:青少年对于形象、有趣、富于变化的电视节目和网络游戏爱好要高于对课外书籍的阅读;青少年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对鱼龙混杂的电视节目和瞬息万变的网络信息良莠不分,盲目模仿;家长不懂指导孩子绿色上网;一些书商、网吧老板、娱乐场所老板、影视制作人唯利是图,非法营运或传播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制品,青少年接触不健康的图书、音像、网站之后心灵受到腐蚀,难以自拔。

(二)家庭层面原因:家长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不懂得与时俱进学习家庭教育方法,没有认识到孩子心理素质培养和人格健全教育对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家长未能科学指导孩子阅读优秀课外书籍,有些家长要求孩子读书,自己却在打麻将,更不会主动对孩子的阅读进行有效指导;家长为谋生既无时间、无精力、管不了或不懂管孩子。进城务工的家长,其职业和生活方式,又难以在人格塑造方面在孩子面前起示范作用;一些闹离婚的父母,有的为了让孩子当盟军,争取抚养权,于是互相指责、攻击,破坏对方形象,伤害了孩子童真心灵;有的为了推卸责任,对孩子思想、生活、学习疏于关心照顾,放任自流,导致孩子孤独无助、叛逆;或者离婚后有补偿心理,随便满足孩子无理要求,造成任性放纵。在失去家庭道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融入到人群中,难以与同龄人融洽相处,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三)学校层面的原因:其一,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是专业教师奇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配备不齐或没法开足课时;我市学前教育和小学阶段均没有统一规范的心理教材和读本,教师要上心理辅导课只能搜集资料设计课例,心理教育不科学系统,效果差。其二,不论是过去还是新课改推行多年的今天,教师中片面追求分数、升学率,忽视学生身心健康的老师大有人在;一些老师对待学困生、行为偏差生的一些行为现象,没有深入分析心理成因和寻求疏导转化的对策,也没有和家长沟通达成共识和争取教育合力,而是厌烦、批评或迁怒家长,甚至放弃教育;一些教师不善于自身身心调适,某个阶段身体或心理状况不佳,容易让情绪流露在学生面前,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

(四)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层面原因:有的区县教育部门没有意识到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应“防重于治”,缺乏前瞻性、可行性的科学规划,心育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一,各区县教育局至今未按省市要求相应成立区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或分管的副局长、德育股长对心理教育工作业务不熟悉,能做到管一行、爱一行、钻研一行的很少,更谈不少与时俱进主动学习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其二,各区县对上级教育部门的心育文件虽上传下达,却未能制订出适合区域实际的工作方案,未发挥指导、跟踪、评价、督促作用。对教师心理教育培训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与行动,如:周泓用赏识教育把耳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留美博士生,2005年前后,有些区县就轰轰烈烈地推广赏识教育;2009年教育部出台文件说班主任有批评学生的权利,有些区县就红红火火大谈挫折教育和惩罚教育……对多元化的教育观念未能以科学、客观、批判的态度有选择接受,而是跟风走,未能科学规划指导区域的心理教育。其三,面上普及型的心理培训缺乏互动、交流、研讨,难以解决教育实践中层出不穷的学生问题。

(五)政府层面原因:其一,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是破解问题难题的首要工作,但相关科研经费的投入却受到限制。如果政府加大对预防性、发展性心理专题活动或者课题研究的投入,更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更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其二,政府层面对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社区的建设力度不够。阅读关系到青少年的心灵成长,优秀读物能陶冶人的高尚情操,但政府层面对培植书香家庭、书香社区、书香校园的力度和投入不够,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未得到重视推广,未能形成“书香汕头”的大气候,也就未能把广大青少年引导到知书达理的正道上。

四、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会氛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仅靠学校心理专业教师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师长,应从家庭源头抓起,从幼儿开始就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系统工程,探索创新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以政府重视投入(出台文件,投入经费、人力,提供活动场地),专家出谋献策形成方案,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全员参与形成合力,全面铺开,全程实施,构建“汕头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工作模式”,才能扎实做好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这项任重道远的“心灵工程”。

(二)成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组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成员由心理专家、中小学心理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子有方的家长、热心人士组成;以邀请专家开心理讲座,家长学校经验交流等形式,让广大家长深入、全面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与方法,自觉地在家庭生活中渗透心育,当孩子的“心理保健师”; 以“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主,以“补救型和矫治型”为辅的心理教育模式,识别心理异常并及时寻求帮助;委托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培训心理健康教育骨干。

(三)各区县政府加大对心理教育培训的财政投入。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人格是否健全、心理教育水平高低,关系着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取得高成效,应单列增加资金投入,征求广大家长、教师意见,请教专家,制订培训计划,列入资金投入预算并在区县教育信息网公示,接收群众监督。培训计划应包括定期经验交流,专题研讨、案例反思、专题活动、专家讲座和学校公开课,家长关于子女心理教育的咨询活动,家长学校讲座等。学校、社区、妇联如计划开展家庭教育研究或青少年心理健康课题研究或专题活动,政府应拨出专项资金扶助,尽快探索出科学高效的汕头特色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为全市提供科学高效、可操作性强的工作经验,让科研成果尽快得到推广,让更多家庭、学校、社区得益,造福广大青少年。

(四)举办“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论坛”征文比赛。发动广大教师、家长、各界人士关心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广泛征集意见、建议、经验,由政府部门出资,择优结集出版,赠阅家庭、学校、社区。奖励科学建言献策者。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第6篇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兴起的一场新的心理学研究思潮,它是利用心理学已经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抛弃了传统的“主流心理学”过度关注消极、病态的研究路线和模式,转而关注人类的积极力量和品质,注重普通人潜能的发挥、生存与发展的状态,帮助人们更快乐、更成功、更健康。它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关注疾病或者健康的科学,同样也是一门关注人类幸福、快乐与发展的科学。从“消极”到“积极”,可以说是心理学界的“弃暗投明”,指引着每一个普通人都尝试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激励和友爱,要求以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看待普通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研究积极品质、关注发展、关心和谐、强调人的价值所在,试图用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帮助普通人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探究具有天赋的人又该如何更充分地发挥其潜能。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围绕着“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即以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社会制度为三个支撑点来开展相关研究。而三个支撑点又可以这样划分: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和体验研究,如快乐、幸福感等;个体层面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如自我决定、智慧、创造力、美德等;群体层面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的研究,如社会关系、文化规则、潜能发展的家庭影响等。

积极心理学在突破传统心理学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是对传统心理学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对消极心理学进行批判的同时,还吸收了消极心理学相对成熟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学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和崭新的思路,使我们将目光从学生的“短处”转向“长处”,使对教师的“烦恼”关注转向如何让教师更“幸福”,使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从“暗处”走向“明处”, 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启发。

二、积极心理学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达到健康的程度,就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和原理,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发挥积极的干预和影响,形成、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按照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模式,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更重视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困惑进行干预,教师们也常常把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不良”当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管是行内行外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就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其他普通学生积极心理健康品质的培养和潜能开发的功能,加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边缘化”,未能在引导学生积极心理意识的培养上紧跟时代步伐,这就常常使我们的工作陷入被动的局面。此时,积极心理学的出现让我们重新审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学生,从积极的角度研究他们。因此,站在新的高度,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面向广大学生,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性变化,培养、优化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积极处理问题、主动适应社会,拥有健康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丰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内容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消极心理学使得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通常以学生有否心理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将教育中的理论研究多放在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对策上,这成为了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也导致了学生了解了焦虑、抑郁、嫉妒,却不知如何发展自信、宽容等优良的人格品质;知道如何面对、避免和处理负面情绪,却不知如何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积极心理学倡导以人为本,关注所有人的潜力,不是把人的优点仅仅当做克服心理问题的工具,而是超越这一层面让人们对自己作出积极、正确的解读,发现内在的潜力,真正达到助人自助的教育目的。启发学生多多留意生活中的积极事件,训练一种积极的思维应对消极事件,这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更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要。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策略的“弃暗投明”

(一)注重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包括解决心理困惑和调节消极情绪,更重要的是提高对积极情绪的感受力。因此,针对全体学生,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着眼于学生优良心理品质和潜能的发挥。如果做个比喻,学生就好像植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向上向光”的成长能力,每个学生都有超出教师、家长估量的心理潜能。当某种潜能被激发,就有可能产生个体身上的“蝴蝶效应”,带动学生其他潜能的发展。那么,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发现并且发展学生身上的优秀心理品质,例如积极的认知方式、积极的思维活动、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的习惯养成、积极的意志品质以及积极的人格培养等。针对个别心理出现“不良”的学生,也需要强化学生的积极反应,发现其身上的优良心理品质,鼓励学生多关注自己的积极品质,为学生树立信心,争取以更积极的心态和方式来应对问题。

(二)尊重个体积极性,增强和内化中学生积极心理体验

无论是心理健康教师还是班主任或是每一个普通教师,都应当学习积极心理学的先进理念,并在实际的工作中有意识地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这样不仅可以帮助自己获得更多幸福感,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用自己的积极转变影响学生,自觉地从学生的身上找到闪光点。在尊重学生成长经验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特性。除了学习,让学生还能体验到生活中其他方面的积极体验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优良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而优良心理品质对于塑造健全人格又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多让学生体验成功、体验幸福、体验积极向上才能真正满足其发展的需要。

(三)构建更完善的心理健康组织系统和更和谐的环境

积极心理学中,人的体验和积极品质都与环境、社会背景分不开,并且要在环境中不断地强化和体现。如果做一个比喻,将人比作植物,绝大多数植物本身是具有向光性的,然而只有得到悉心照顾和阳光的普照,植物的向光性才能得以体现。同理,每个人都具备“向光”的潜能,同样我们需要的也是一个提供给我们支持的组织系统和能够激发我们“向光性”的和谐环境,如此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无论心理还是生理都健康的人。因此,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应一起努力,共同营造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切实贯彻到校园建设的每一个角落,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平台来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并最终形成坚实和可以依赖的强大系统和和谐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第7篇

[关键词] 和谐社会;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对策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1]同时,还进一步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

为把贯彻落实十七大建设和谐文化、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和优先发展教育的有关精神真正落实到学校素质教育之中,笔者认为,首先要充分发挥师范教育、特别是高等师范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过程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改革,促使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加大新型师资创新意识和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深化,我国青少年教育问题也越加突出。当前,青少年身心健康与成才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突出表现为:学习心理压力与学习心理疲劳,面对各种考试(尤其是中、高考和考研)表现出的紧张、焦虑与恐惧,升学择校或就业择业过程中的无奈与烦恼,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异性交往)的困惑及恐惧,生理发育成熟与性心理问题的困惑,亲子关系中的腻烦和逆反问题等;来自方方面面的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矛盾或障碍,导致的厌学、辍学、犯罪,乃至轻生。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学业优秀的青少年学生中,陆续出现了厌学、抑郁导致休学和辍学的现象……

因此,在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力度、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康的个性,真正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做好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已经成为当今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和亟待深入探究的课题。

一、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拓宽教师的执教技能,是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与改进思政工作的前提

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为落实国家教委关于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在教学、科研和教改实践中,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加大了增强新时期青少年学生整体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力度。特别是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过程中,尝试性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引进思想政治工作之中,丰富和更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课教学内容与途径,为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激发师生们关注自身整体素质的培养与优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迄今为止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等各级各类学校,都已经不同程度地配备了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开设了有助于学生们身心健康成长与成才的健康教育课、思想政治与心理辅导课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心理教室等相关机构,为进一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们对心理辅导需求量的增大,多数教师只会教专业课,不会(或忽视)为自己的学生排解心理困惑,面对青少年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厌学、休学、辍学乃至轻生无能为力。同时,相当一部分小学、中专和普通中学没有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辅导师资,特别是许多省市郊区学校的学生和家长,为了寻求一次心理咨询帮助不惜长途跋涉。有些学校为解决这一问题,积极发掘现有师资的潜能,安排有教育教学经验和自身素质较好的老教师或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兼任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工作。这一状况已经引起了国家教育部和相关领导的重视,并提出了在我国每一所学校至少配备1~2名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此举不仅使广大的教师、学生和家长感到欣慰,也使正承受着心理问题折磨的学生和家长看到了希望,更激发了相关专业教师、专家和学者的教研热情,因为这绝不仅仅是增设一门心理辅导课和一个教师编制,而是一种优化生命和挽救生命的教育发展举措,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充分体现。

为优化素质教育,有关领导及教育专家曾指出:要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统一起来;把包含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在内的适应公民发展素质需要的课程教材体系建立起来;把课内外、校内外沟通起来;把学校、家庭、社会联系起来;把有利于全面发展素质的教育评价制度确立起来。[3]同时,还指出:“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为首要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所编的任何一本教科书,最好不要满足于课堂效应,而要重视实效性和应用性”。[4]

对此,笔者有两点对策与建议:

1.加大心理辅导师资培养的力度——即心理辅导师资队伍的壮大与优化不能仅仅依赖于现有教师的调整和改行,而在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例如高师可以培养“职业责任意识+专业知识与技能+心理辅导技能”的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师资”为基本教学目标。具体地说,心理辅导老师要在具备健康人格特征、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在拥有专业教学(如数学、语文、外语等)技能的同时,还要具备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技能,以适应当今学校教育与学生的需求。在高师教学课堂搭建一个“探究和培养能够胜任本专业课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型师资的培训平台”。

2.关注社会,优化教育途径——进一步优化和丰富教学模式,将高校课堂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大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直接服务于社会并得到社会的检验,通过高校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双向服务、双向教育和双向受益,不仅为当今的大学生们今后求职、就业和从事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奠定了有利的基础,也为进一步创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探究一条最佳途径,以便进一步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个体全方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辅相成的全新教育体系。

二、关注家庭教养模式的影响与更新,是推进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的形成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家庭因素包括父母关系、经济条件、父母的期望值、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成员的示范作用等。

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父母的性格特征(如脾气好坏、待人真诚或虚伪、性格内向或外向、意志力的强与弱等)及家庭氛围是否和谐等相关问题上。一般来说,在和谐家庭氛围长大的学生,无论男生还是女生,个性品质较好,情绪情感和人际关系比较和谐,学习兴趣广泛,学习注意力容易集中效率较高,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较强,学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一般不会形成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反之,则会形成上述不同程度的心理或行为问题。例如,在不完整家庭(单亲家庭)或父母关系不和的家庭长大的学生,往往会导致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如深感自尊心受损、遇事极为敏感、害怕他人提及自己的家庭及父母)以及人际交往紧张、恐惧、孤独、缺少生活激情等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情绪与情感。正如一位单亲家庭的学生所说:“我会时常有不安全感,睡眠非常不好,经常会突然醒来,感到害怕……”有的还会形成受挫后的报复心理倾向及偏执型人格特征,极易将家庭带给自己的痛苦生活经历及挫折体验移植到他人身上。

转贴于

正如教育心理专家所指出的:“性格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在不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最初对性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的是家庭,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一个儿童在家庭所处的地位和家庭成员首先是父母对其影响和教育而实现的。”[5]

家庭教育实践表明: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的性格特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种教养模式上:信任与民主型模式,传统的管教与打骂型模式,溺爱与牵制型模式。后两种家教模式可以说都是导致学生心理不协调及心理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例如,一位女大学生说:“我早已习惯了与父母居住并被家里所有人关爱。可现在,要与七个性格不同的同学朝夕相处,还要学着与他人处理好关系,少不了争吵和摩擦。我虽然知道应该学会忍让和照顾,但从小生活环境的差异给予了我们不同的习惯、个性和经历,总难免发生一些不舒心的烦恼事。一天晚上,我和一个舍友吵了几句嘴,可没想到,好几天她都不理我,我感到心里很不舒服。更让我受不了的是,她还总给我脸色看,再这样下去,我真的忍受不了了……”。还有的学生因为与宿舍某个同学发生了矛盾,导致了与同宿舍大多数同学的交往障碍,以致有的学生频繁更换宿舍或夜不归宿、拒绝住宿等,进而出现烦躁、头晕、失眠、情绪异常等心理问题。

可见,建设和谐社会更需要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默契配合。一般说来“中小学校与家长联系似乎太自然不过了,而大学与家长好像不需要有什么联系,因为大学生可以自己做主了”……然而,学校和家长往往忽略了:学生家长对他们的爱和影响及责任意识是时时、处处、永不中断的。因此,对于家长来说,要重视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并把上了大学的孩子当作青年朋友来交往,父母家人要注意给孩子榜样示范作用,用健康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品质去影响孩子,并了解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爱和如何给予他们所需要的爱?对于学校和老师(特别是心理辅导老师)来说,建议有必要把“帮家长与孩子建一座心桥”列入教育与科研计划之中,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优化当今大学生个性特征和高校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与前提,同时也是高校危机干预的有效措施之一。

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合理奋斗目标的定位,增强教育的可接受性和实效性,是学校的和谐文化建设的保证

我们的教育往往习惯于对群体普遍性问题与整体发展的探究和实施,而忽略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研究与培养,因此学生个体在学业发展与就业上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而学校危机干预又比较薄弱,从而导致校园文化和生活氛围的不和谐与紧张也就不言而喻了。例如,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要想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与评价,就有必要制定一个合理的奋斗目标,对自己的发展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即这个目标符合自己的个性特征、体能和智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达到的。如果自我期望值过高或过低,必然会导致自傲或自卑,久而久之自然会形成心理失衡或严重的心理障碍乃至疾病。

教育心理学专家曾指出:“教育个体发展功能的价值所在——教育对受教育者个体来讲,具有发展个性(或人格)的功能,使人的体力、智力和能力、性格和品德等都获得充分的发展。教师职业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一个个学生心灵的升华上,教师的教育像涓涓的流水,滋润着一个个个体的心田,从而产生了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6]

例如,要重视学校的和谐文化建设,特别要注重高校“宿舍生活与文化氛围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们朝夕相处,其小群体环境与人际交往氛围的和谐程度如何,会更加直接影响学生们的心态与学校的和谐文化建设。例如,有的学生在与寝室同学如何友好和谐相处的问题上,总感觉活得很累、很孤独,深感知心朋友难寻。在大学生对宿舍满意度的评价中,我们发现,大约有一半以上的宿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和谐因素及矛盾。笔者认为,高校“宿舍生活与文化氛围及人际关系的和谐”与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密切相关,是高校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进一步探究和加大“高校宿舍和谐文化建设”的力度。

再如,教育教学改革不仅要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也要重视倾听学生们的心声,例如学生提出:“学校提供实践的机会太少”“专业教师应让学生知道他们学的有什么用?”,“希望能创造条件向学生切实阐明清楚专业的现在与未来所应具备的素质”,“希望专业课教学能设法增强学生的兴趣”,“不同的学生易适应不同的老师,但学生不能自主选择老师。希望能实行老师挂牌上课”,“老师与学生联系太少,希望加强师生互动,提供师生交流平台”,“课程排得太满,希望多给点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院系之间联系太少,希望能提供一个各院系之间新老生之间交流的平台”等等。[7]

建议多为学生提供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社会的机会。可见,心理辅导老师如果不具备生理与心理辅导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其他教师员工又极少有时间和精力主动给学生以心理辅导,教师的教育也就不可能向涓涓流水滋润一个个个体的心田,产生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对此,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及素质教育要紧密结合、默契配合。[7]

首先,应当让学生客观地了解与评价自己(例如,从指导每个学生客观地了解自己地经历中的成功与挫折基础上,明确自身优势,客观评价自己的不足入手),建立自我成长与发展“档案”,由自己保存、自己随时“存款”;其次,心理辅导老师在对学生普遍了解的基础上,也要有一本“爱心手册”,用真诚和真情去关注个体需要特别心理帮助与心理支持的学生,才有可能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学会帮助自己建立合理的奋斗目标,减轻心理压力,从自身和谐做起。

总之,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现有心理辅导机构和师资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管理体制和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优化师资队伍,改进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教育模式,增强教育的可接受性和实效性,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与学习氛围,同时,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以便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才能倾听到他们深埋在表面语言下的呼唤,达到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与心境的和谐,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以领导为核心、以教职员工及家长为依靠,创新和构建一种集多学科知识和多种教育模式及途经为一体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全方位互动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模式,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调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注释:

[1][2]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党的十七大文件汇编[C].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