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风险管理方式(合集7篇)

时间:2023-09-15 17:12:26
风险管理方式

风险管理方式第1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管理;风险规避;类型;措施

财务风险是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该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无法进行消除的,并且在企业的发展与创新过程中,从始到终离不开财务部门,因此在企业经济活动之中,任何环节、任何步骤都会隐藏着潜在的经济财务风险。虽然说这种风险的出现人人都会知道,但是其出现的时间、原因、表现形式却无法得知,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中,财务风险会从根本上造成经济损失。笔者认为,面对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要想促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则需要积极规避财务风险。

一、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概述

所谓的财务风险管理主要是指在企业经济主体的发展过程中,对经济财务所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判断与分析,并加以防范,使其能够成为一项有目的的管理活动。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保证企业各项财务活动能够正常运行。总体而言,财务风险管理在企业财务活动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可循环的动态过程,财务风险管理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需要积极做好财务风险管理风险,尽可能的减少财务风险对企业所带来的各种危害,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二、财务风险的主要类型

1.筹集资金的风险

一般而言,企业在筹集资金的时候,往往会选择银行、贷款、股票等几种融资方式,虽然这一系列的方式可以通过资金供需市场以及宏观经济所影响,比如像国家所颁布的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时候均会对企业的筹资造成一定程度的风险与影响,并且会导致企业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2.使用资金的风险

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所投入的资金均为使用资金,通常情况下,使用资金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对于投资企业市场在生产中所出现各种问题需要认真看待,加以重视。其中,在使用资金中期投资风险所产生的影响力是比较大的,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投资风险往往与公司的投资比例呈正比关系,但是如果不同风险的投资所获得的投资利用率不同,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的投资风险变大,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财务风险中的主要风险类型。

3.资金回流的风险

我国企业在进行商品销售或者其它经济活动的时候均会获得良好的报酬,这种行为便被称为资金的回流。从某一个角度分析,资金的回流是企业资金循环的一种过程,也是企业在进行各项经济活动中的主要表现形式。但是,根据笔者调查,在企业资金进行回流的时候,在市场变化的因素下很多资金并没有及时收回,这种情况则会导致公司的账面会出现坏账、死账现象,因此,其发展现状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的偿债能力得到下降,并且会导致企业的支付压力得到上升,会从根本上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

三、提高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1.建立宏观经济预警机制

众所周知,国家的政策会跟随市场而发生变化,因此,在提高财务风险管理中最为有效的方法便是建立宏观经济预警机制,对企业的现金流进行编制。这种预警机制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并且还能够对企业未来的收益、财务现状以及未来的投资进行规划,能够促使企业及时调整自身的战略发展方向,降低财务风险所带来的影响。

2.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如果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因此需要对资本结构进行优化。企业要将公司的资本结构以及发展规模进行连接,在进行融资的时候要考虑到公司的实际情况,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资本结构,保证企业现金的自由流动。此外,企业在对资金进行审批的时候,要对企业自己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与了解,尽可能将坏账的损失降到最低。

四、规避财务风险的主要方式

1.积极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一般而言,企业要对市场的经济变化有所分析,将市场中的发展规律进行掌握,并且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在规避财务风险中,最为主要的规避方式便是强化其风险管理意识,在根据市场变化的同时选择相对应的措施,尽可能减少企业发展中所出现的损失,不仅如此,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企业工作的正常运行。与此同时,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做好,从而避免财务风险的出现。

2.实现企业的多元化管理模式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实施多元化管理模式不仅可以降低公司所发生的财务风险,并且还能够将部门与部门进行联系,这样一来,便会在整个工作之中避免各种各样麻烦。此外,企业所实施的多元化管理模式能够进一步扩大市场的竞争性,能够引导企业在多个方向发展,并且也能够积极引导企业在整个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样一来,企业产品利益之间会产生抵消,并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几率。

五、结语

财务风险是企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在面对这一现象的时候,需要合理控制其财务风险,实现企业之间的内部协调,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与规避,只有如此,才能促进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风险管理方式第2篇

一、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概述

所谓的财务风险管理主要是指在企业经济主体的发展过程中,对经济财务所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判断与分析,并加以防范,使其能够成为一项有目的的管理活动。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保证企业各项财务活动能够正常运行。总体而言,财务风险管理在企业财务活动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可循环的动态过程,财务风险管理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需要积极做好财务风险管理风险,尽可能的减少财务风险对企业所带来的各种危害,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二、财务风险的主要类型

1.筹集资金的风险

一般而言,企业在筹集资金的时候,往往会选择银行、贷款、股票等几种融资方式,虽然这一系列的方式可以通过资金供需市场以及宏观经济所影响,比如像国家所颁布的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时候均会对企业的筹资造成一定程度的风险与影响,并且会导致企业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2.使用资金的风险

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所投入的资金均为使用资金,通常情况下,使用资金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对于投资企业市场在生产中所出现各种问题需要认真看待,加以重视。其中,在使用资金中期投资风险所产生的影响力是比较大的,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投资风险往往与公司的投资比例呈正比关系,但是如果不同风险的投资所获得的投资利用率不同,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的投资风险变大,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财务风险中的主要风险类型。

3.资金回流的风险

我国企业在进行商品销售或者其它经济活动的时候均会获得良好的报酬,这种行为便被称为资金的回流。从某一个角度分析,资金的回流是企业资金循环的一种过程,也是企业在进行各项经济活动中的主要表现形式。但是,根据笔者调查,在企业资金进行回流的时候,在市场变化的因素下很多资金并没有及时收回,这种情况则会导致公司的账面会出现坏账、死账现象,因此,其发展现状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的偿债能力得到下降,并且会导致企业的支付压力得到上升,会从根本上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

三、提高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1.建立宏观经济预警机制

众所周知,国家的政策会跟随市场而发生变化,因此,在提高财务风险管理中最为有效的方法便是建立宏观经济预警机制,对企业的现金流进行编制。这种预警机制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并且还能够对企业未来的收益、财务现状以及未来的投资进行规划,能够促使企业及时调整自身的战略发展方向,降低财务风险所带来的影响。

2.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如果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因此需要对资本结构进行优化。企业要将公司的资本结构以及发展规模进行连接,在进行融资的时候要考虑到公司的实际情况,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资本结构,保证企业现金的自由流动。此外,企业在对资金进行审批的时候,要对企业自己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与了解,尽可能将坏账的损失降到最低。

四、规避财务风险的主要方式

1.积极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一般而言,企业要对市场的经济变化有所分析,将市场中的发展规律进行掌握,并且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在规避财务风险中,最为主要的规避方式便是强化其风险管理意识,在根据市场变化的同时选择相对应的措施,尽可能减少企业发展中所出现的损失,不仅如此,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企业工作的正常运行。与此同时,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做好,从而避免财务风险的出现。

2.实现企业的多元化管理模式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实施多元化管理模式不仅可以降低公司所发生的财务风险,并且还能够将部门与部门进行联系,这样一来,便会在整个工作之中避免各种各样麻烦。此外,企业所实施的多元化管理模式能够进一步扩大市场的竞争性,能够引导企业在多个方向发展,并且也能够积极引导企业在整个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样一来,企业产品利益之间会产生抵消,并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几率。

风险管理方式第3篇

关键词风险投资退出方式退出机制

1引言

风险投资一词来源于英文VentureCapital,又称创业投资、风险资本,是一种由专门的投资公司或专业投资人员在自担风险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评估和严格筛选,把资金投向有潜在发展前景的新创或市值被低估的公司、项目、产品,并以其长期积累的经验、知识信息网络辅助企业经营以获取资本增值的投资行为。

风险投资本质上是一种追逐高利润、高回报的金融资本。风险投资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获取股息而长期持有风险企业股份的投资行为,而是通过退出投资赚取与之承担的高风险相对应的高额利润,这就要求风险投资家要在一定时间以一定的方式结束对风险企业的投资与管理,收回现金或有流动性的证券,从而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利润。风险投资的循环方式是将回收的已经增值的资本再投入到新的风险企业中去,在不断的投资—退出—再投资的过程中实现增值,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在投资的风险企业成功后将风险资本变现至关重要。

退出机制正是风险投资变现的机制,是风险资本的加速器和放大器,是为风险投资提供必要的流动性、连续性和稳定性。没有退出机制,风险投资就难以发展;退出机制不健全,风险投资的发展也就不迅速。因此,我们说退出策略是风险投资运作过程的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风险投资的成功与否体现在退出的成功与否。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是否有效,风险投资能否达到最终目的的关键所在,并且退出机制与风险投资可以相互促进,互相强化,退出机制对于风险投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风险投资几种主要退出方式的分析与比较

从风险投资的发展历程来看,目前,风险投资的变现回收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公开上市

公开上市(InitialPublicOffering,简称“IPO”),是指将风险企业改组为上市公司,风险投资的股份通过资本市场第一次向公众发行,从而实现投资回收和资本增值。

上市一般分为主板上市和二板上市。主板上市又称为第一板上市,是指风险投资公司协助创业企业在股票市场上挂牌上市,从而使资金退出。二板上市又称为创业板市场,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股票市场,其相对于主板市场而言,上市的条件比较宽松,企业进入的门槛较低,比较适合于新兴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具有增长潜力的高科技企业。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设立了二板市场,如美国的纳斯达克(NASDAQ)市场、加拿大温哥华股票交易所的创业板市场、比利时的EASDAQ市场、英国的AIM市场以及1999年第四季度开始正式运作的香港创业板市场等。其中以美国的NASDAQ市场最为成功,约30%的美国风险投资都经由这一市场退出。风险投资企业发行股票上市,使得许许多多的风险投资家和创业家一夜暴富,成为亿万富翁。在二板市场最发达的美国,那斯纳克(NASDAQ)市场使这种白手起家的创业神话一再上演:较早的有计算机硬软件公司如苹果公司、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等,较近的有电子商务类公司如雅虎公司、亚马逊公司等。这些成功典范也使股份上市成为风险投资家首选的资本退出方式。据美国风险投资业的统计,风险投资的各种退出方式的年平均投资回报率为:回购和并购为15%,而发行股票上市为30%~60%。

公开上市有其固有的优点,它不仅为风险投资者和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退出路径,而且还为风险企业筹集资金以增强其流动性开通了渠道。大多数的风险企业会选择在企业发展成熟阶段的后期上市。这个时期的风险企业正处于发展扩张的阶段,如果仅依靠企业自身的积累和风险资本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股票上市,风险企业可以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到大量的资金。同时,也有利于分担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提高风险企业的知名度和公司的形象。

俗话说有利就后有弊:上市公司经营透明度的不断提高使得企业自主性逐步下降;上市后的股价波动对公司的形象产生一定的影响;公开上市将耗费公司的大量精力和财力,不适合规模较小的公司采用。同时,创业者和风险投资者需要承担企业能否成功上市的风险。通常为了维护投资者的信心和维持市场的秩序,证券管理部门、证券市场都会规定创始人股权需按一定的条件并在一定的时限后才能出售,这就使得发起人的投资不可能立即收回,也就拖延了风险投资的退出时间。高科技企业作为小盘股,流动性差,其未来股价的波动较大,创业投资不能在股份上市的同时变现,无疑增加了投资风险。

在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开设完整的二板市场。虽然2004年5月,作为向创业板过渡的中国中小企业板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但是它并没有改变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现状,目前看来其所起的作用不大,仍处于在实践中摸索的阶段。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合适的二板市场能够让风险企业上市融资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创业板市场,实现风险投资的退出。实际上,我国目前已有数家公司在海外上市,如1999年,搜狐、网易在NASDAQ市场上市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中国风险企业在海外的上市提供了很好的借鉴。2003年底,纳斯达克(NASDAQ)的大门再次向中国企业敞开。2004年通过发行股票上市的退出明显较2003年增多,中芯国际、盛大网络、掌上灵通、51job等十几个企业海外上市为其身后的创投机构实现获利退出创造了条件。

2.2股份回购

如果风险企业在渡过了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已经成长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中型企业后,仍然达不到公开上市的条件,它们一般会选择股权回购的方式实现退出。

股份回购一般包括两种回购方式:创业者回购风险投资者的股份和风险企业回购风险投资者的股份。前者是通过买股期权的形式来实现的,是在引入风险投资签订投资协议时,由创业家或风险企业给予风险投资家一项选择权,他可以在今后某一时间要求创业家或风险企业按照预先商定的形式和股票价格购买他手中的股票;后者则是通过卖股股权的形式来实现的,即是给予创业家或风险企业一项选择权,让其在今后某一时间以相同或类似的形式及股票价格购买风险投资家手中的股票。在股权回购时到底是采用买股期权或是卖股股权来进行,这主要看风险企业对风险投资吸引力的大小而定。如果风险企业是一家受到许多风险投资公司普遍看好的公司,则可能会采用买股期权;如果是风险企业急需引入风险投资,则可能会采用卖股期权。绝大多数股权回购是采用卖股期权进行回购的。一般而言,在风险投资投入时投资双方就已签订好关于股份回购的协议,包括回购条件、回购价格和回购时间等。

股份回购对于大多数风险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备用的退出方法。当风险企业不是很成功的时候,为了保证已投入资本的安全,便可采用此种方式退出。由于企业回购对投资双方来说都有一定的诱惑力,所以风险企业从风险投资家手中回购股权的方式发展得很快。在美国,从企业数目来看,风险企业回购已成为风险投资退出的最主要的途径之一。虽然我国目前以此种方式退出的案例并不多,但是从发展趋势看,股份回购应该是未来我国风险投资基金退出的一种现实选择。

2.3兼并与收购

兼并与收购(MergeandAcquisition,M&A)是风险资本退出的比较常用的一种方式,是风险投资商在时机成熟的时候,通过并购的方式将自己在风险企业中的股份卖出,从而实现风险资本的退出。其中兼并是指由一家实力较强的公司与其他一家或几家独立的公司合并组成的新公司,而实力较强的公司占主导地位;收购则是指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购买目标公司的股份或者购买目标公司的产权从而达到控制目标公司的行为。风险企业被兼并收购通常可以分为两种方式,即一般收购和“二期收购”。一般收购,是指创业者和风险投资者将风险企业完全卖给另一家公司。这种方式通常是高科技创业者不愿意接受的,因为这意味着将完全丧失独立性。不过,对于困境中的中小高科技企业来说,卖断产权也不失为一条出路。如1998年鄂武商以350万元整体收购武汉顺太有限公司,解决了武汉顺太有限公司因缺乏资金无法对其专利产品进行规模生产的难题。而“二期收购”则是指风险投资者将其所持有的股份卖给另一家风险公司,由其继续对风险企业进行后续投资,创业者并不退出风险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在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中,一般收购约占23%,二期收购约占9%,两项合计占31%,但收益率仅为IPO的1/5。

无论采用那种方式并购,时机选择非常重要。时机选择适宜,风险投资就能获得较大的收益。一般风险企业应该选择在企业未来投资收益的现值比企业的市场价值高时把公司出售。这时风险投资公司可以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

由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香港)编纂的《2003年中国风险投资行业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以股权转让为主。通过对风险投资退出项目的调查分析,在2003年190家样本公司中有38家风险投资机构的64个项目得到全部或部分的退出;62个提供了退出方式的信息,其中以股权转让方式退出的有51个项目,占到了82%;以其他退出方式退出的项目相对较少,比例都在10%以下。

2005年4月,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香港)公布的《2004年度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报告》表明,2004年中国风险投资延续了2003年以来的回暖趋势,投资更为活跃,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香港)本次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有36份问卷提供了退出项目方式的信息,统计结果显示,调查范围的风险投资机构近3年共123个退出项目中,有49个项目以国内企业收购的方式退出,占退出项目比例的40%。由此可见,收购兼并依然是国内风险资本退出的主渠道。

股权并购在我国如此盛行,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由于股票上市及升值均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兼并收购的退出方式可以立即收回投资,使得风险投资者能够快速、完全地从风险企业中退出,因此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并非所有企业都能符合上市的条件,而且风险投资本身具有高风险性,这就使得一些风险投资者在权衡各种利弊得失后毅然选择并购方式来实现其风险资本的退出。

2.4破产清算

破产清算是在风险投资不成功或风险企业成长缓慢、未来收益前景不佳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退出方式。虽然以清算方式退出一般会带来部分损失,但也是明智之举的,因为投在不良企业中的资金存在一定的机会成本,与其被套牢而不能发挥作用,倒不如及时收回资金投入到下一个更有希望的项目中去。据统计,美国由创业资本所支持的企业,有20%~30%完全失败,约60%受到挫折,只有5%~10%的创业企业可以获得成功。当某一项目面临失败或缺少足够的成长性时,风险投资家应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果断地抽出资金,转向投入预期回报更高的标的之中,寻求更好的获利机会。在很多时候采用清算公司的方法虽是迫不得已,却是避免深陷泥潭的最佳选择。

3结语

从上文对每种退出渠道的分析可以看出,每一种退出渠道都各有其优劣:发行股票上市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方式,风险企业被兼并收购是投资收回最迅速的方法,股份回购作为一种备用手段是风险投资能够收回的一个基本保障,而破产清算则是及时减小并停止投资损失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不能绝对地去评判某种退出渠道的适合与不适合。作为风险投资公司,在决定退出投资时,应根据风险企业的自身特点和当时的外部环境,灵活地选择退出方式。

目前,在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活动还不是十分活跃,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不完善和不畅通已成为制约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瓶颈。风险投资作为一个亚新生事物,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去发展去完善。同时,风险投资机构在考虑退出方案的时候,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目标,结合中国的实际法律和监管环境,在专业机构的帮助下设计并执行相应的退出方案。

参考文献

1邱艳.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7)

2刘曼红.风险投资:创新与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魏梦雪.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比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03)

4王琳琳.我国创业投资退出机制的国际借鉴及其现实选择[J]北方经贸,2006(01)

5吴唐青.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风险管理方式第4篇

【关键词】BT模式,管理风险,方法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目前,BT模式应用比较广泛,但在实际的监理单位管理中存在着许多风险,如何有效的找到风险源,才能对管理的风险做到有效防控,这也是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要求。

二、BT模式简介

BT模式(建设-转让)俗称“交钥匙工程”,是由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演变而来,政府通过特许协议,引入国外资金或民间资金进行专属于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完工后,该项目设施的有关权利按协议由政府赎回。这样的模式能有效缓解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紧张与政府资金短缺之间的矛盾。

1.BT模式成本管理的特点

(一)BT模式与建设工程总承包的比较。建设工程总承包一般只承担建设工程施工任务,即按照建设方提供的设计资料,根据建设工程总承包合同约定的建设工期、质量标准、合同总价或计价办法等要求完成项目的建设。其成本控制仅是施工过程中的成本,不包括项目前期工作、项目设计等成本构成,成本的可控性较高。而在BT模式下,政府对项目的规划是宏观不具体的,企业几乎承担了项目建设中的所有成本风险,从而导致项目成本控制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二)BT模式与BOT模式的区别。BOT模式存在Operate经营环节,虽然项目成本由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两部分组成,但项目的收益也由项目建设的合同利益与经营收益两部分组成,所以BOT模式下的项目运作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项目特许期内经营,如果由于不可控的原因导致项目建设的成本适度超支,是可以通过后期的经营利润来弥补的。而BT模式由于缺少中间Operate经营的环节,是没有后续补救措施和风险规避方式,企业争取盈利的最主要办法就是控制建设成本。

2.BT模式显现的优点分析

(一)可降低管理成本和建设期风险。在BT模式下,项目的建设由BT承包商承担,业主不需要设立项目管理机构来实施项目建设中的管理。此外,建设期内业主不投入资金,只需监督BT承包商在规定的时间内移交合格项目即可,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同时,业主只有在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才开始进行资金支付,这样也大大减小了建设期的融资风险 。

(二)可降低项目建设成本,缩短工期。由于采用BT模式实施的工程其工程量一般都比较大,BT承包商可以给出最优惠的总体价格。总承包价格由工程施工造价、各项管理开支费用、合理的利润、风险费用、财务费用、国家规定的税收等部分组成,必须是一个双方认可的合理的价格,以达到项目总体成本的控制。在BT模式下,工程项目所涉及的征地拆迁、管线改移、设计、施工及协调等工作全部由BT承包商负责,减少了设计招标等中间环节。

(三)有利于业主控制项目的总造价。BT模式一般采用固定总价合同,通过锁定工程造价和工期,可以有效地降低工程造价,转移业主的投资建设风险。BT承包商将统筹安排项目建设期的资金,负责项目的融资,在建设期不需要动用业主的财务资源,减少了业主因为融资而增加的财务成本。业主在项目建成转让时才需要付款,有利于降低其负债水平。按照惯例,项目报价中财务费用依市场利率的水平单独计算,与业主自行贷款的费用等同,不会因此增加项目的造价。同时,该费用是固定报价、包干使用的,因资金安排不合理而造成财务费用的增加是由BT承包商承担。

三、BT项目建设管理风险分析

目前BT项目普遍为“三边”甚至“四边”工程,即边设计、边征迁、边施工、边算价,项目建设管理跨度相当大,管理难度也相当大,各种问题和风险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以下是对BT项目建设管理主要风险的具体分析。

1.施工进度管理风险

施工进度管理控制是项目顺利进展的龙头。目前BT项目进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表现在:

(一)在目前常见的BT模式中,业主仍然保留对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的管理职责和权利。在建设期内,存在两个业主,尽管二者权利大小相差甚远,但是还是分别行使建设管理,同时对项目实施控制和管理,这容易造成施工管理的重复和混乱。

(二)征地拆迁工作面不足、施工干扰大等甲方原因造成进度管理比较被动,不便安排规模化施工,容易形成窝工、停工。

2.安全质量管理风险

安全质量风险控制是项目成功实施的安全带、保险绳。BT项目的安全质量风险主要包括:

(一)融资建设成本对安全质量的影响。由于BT合同法律关系繁杂、环节众多,融资监管难度大,有的BT项目打着“节约成本”的旗号,偷工减料、降低工程标准。

(二)BT项目分包现象严重。目前建筑市场竞争激烈,施工单位良莠不齐,分包严重的工程也是质量问题较多的工程。

3.合同造价管理风险

有的BT合同约定不齐全、不规范、不准确,造成合同约定于实际履行出现偏差,甚至相差甚远。如对计量规则、投资回报等关键条款约定不明确,造成实际履行时出现理解偏差和纠纷。

4.财务管理风险

严格管控财务风险是项目良性发展的保证。BT项目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融资风险、成本超支风险等。

四、监理单位风险管理措施

该对于BT模式,虽然部分城市已有过类似工程,并且目前很多城市也在纷纷调研准备采用,但可供我们借鉴的经验并不多,究其原因:一是BT范围和投资规模;二是BT项目要真正发挥BT特点,按照中等强度管理原则,通过明确界定责任,给予BT方更多自由。这对施工管理工作是极大考验,因此,我们更加重视发挥项目施工管理的作用。

1.明确各管理小组的职责,提高工作效率

在竞标成功之后,马上组建工程企业,它的主要职责就是加强管理,进行融资以及投资的业务,代表总公司按照当地的相关法律规定对其公司实施注册登记,假设出现各种问题将由这个当地的公司对其负责。任何公司为了明确其职权,提高工作的效率,都会在分公司设立执行董事,通常条件下,工程的承包经理是不参与政府工作的。同时,还应该设立工程的承包的经理部门,其重点的职能就是项目监管,在全程中一旦出现问题,他们要承担大部分的责任。在此基础上,还要组建工程项目总承包项目经理部,主要承担工程建设责任。

2.监理部门一定要具有专业性强、效率高的特点

需要注意的就是在工程的建设中,务必要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科学技术含量以及政府对工程的具体要求,根据具体的条件,建立一套适合的、科学的施工方案,用于建设,这样才能够提高施工的质量。对于工作人员的选拔,一定要选择最好、最适合的,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实力一级的队伍。这样无论从哪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项目都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步。

3.将安全和质量作为工程管理的思想

BT模式的项目是以科学的管理理念为前提,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建设的过程中强调生命安全,在强调安全的基础上注重质量的提升,侧重于安全生产。适用BT这种模式的项目都是在经济十分发达的城镇,当然这里的交通运输是很紧张的,人口的密度也很大,同时BT项目的实施通常条件下会对本城市产生这样或是那样的制约,假设由于交通的问题发生了不可避免的事情,那么不仅对本单位产生重大的损伤,还会给本城市的经济以及人们日常的生活带来重大的损伤。

五、结束语

BT模式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前景,是基础设施建设未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阶段的发展中,BT模式的监理单位还存在许多管理上的不足,我们应认真分析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为BT模式的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刚 BT模式风险与防范 城乡建设,2010,1

风险管理方式第5篇

关键词:电网运行 风险管理 背景分析 存在问题 应对方法

中图分类号:TM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164-02

电网在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庞大的网络电力系统,其在运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些故障和风险,每次故障风险的发生都会造成损失,因此说,把握好电网运行方式的风险管理十分重要。下面本文就从三个方面对电网运行的风险管理进行详细的论述。

1 电网运行方式风险背景分析

在进行电网运行方式的风险管理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电网运行风险的识别。电网运行风险能够用电网的状态来识别。电网的运行状态主要包括安全状态、警戒状态、紧急状态以及恢复状态四种,管理者可以根据电网的这四种状态对电网的运行风险进行判断识别,以尽可能快的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违纪情况的发生。

而电网运行的风险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如从技术上分类,可以分为电网故障风险和电网运行风险;从电网的组成员江上分类,则可以分为一次性电气设备运行风险以及二次电气设备运行风险。熟知这些风险的分类,管理者可以对于电网运行方式进行风险管理,以防止各种风险的出现,保证电网的正常运行和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高效的运行。

以上是对于电网运行风险的简单的分析,下面本文就对电网运行的风险管理进行详细的论述。

2 电网运行方式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电网的安全运行对于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高效的运行起到了重要的问题,由于电网系统的改进,在带来了一定的好处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风险,因此说必须要对这些风险进行正确的管理,以此来实现电网的正常运行,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电网运行方式的风险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电网运行的正常进行,下面本文就进行简单的论述。

2.1 缺乏完善的电网运行风险监管系统

随着城乡电网改造工作的进一步完善,电网系统越来越庞大,在这个庞大且复杂的系统中,往往会由于人员的疏漏,一些细微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久而久之便会出现较大的风险,加之电网运行的过程中缺乏完善的风险监管系统,风险不能及时发现,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而且电网的风险管理系统中缺乏在线可视的风险监管系统,这样就很难对生产运行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及时预警并进行可视化的监控。

2.2 缺乏开放的风险管理工具

电网运行的风险管理不仅需要有健全完善的风险监管系统,还需要多方面的检测风险监管系统,建立开放的监管模式,应用开放的风险模型管理工具,确保各个部门的分析评估工作数据都能够共享,降低风险信息分散带来的不便。同时,缺乏开放性的风险管理工具,就不能全面且柔和的挖掘与管理风险体系和评估的模型,不能够更好的实现电网运行方式的风险管理目标。

2.3 缺乏对电网运行风险因素的综合分析

由于电网运行系统的庞大,各方面的数据都会较为繁杂,缺乏统一的管理方法,造成了对于电网运行风险因素的综合分析的缺乏,这样就不能及时的规避风险,严重时会使电网运行系统发生危险。同时电网运行过程中的风险因素的分析和评估工作较少,也不能够及时发现运行中潜在的风险。

3 电网运行方式风险管理方法

电网运行方式的风险管理对于电网的安全运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确保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方法,但是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在电网运行方式的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管理方式不健全、风险因素评估分析欠缺等现象仍然存在,制约了风险管理功能的发挥,管理者应该引起足够的注意,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的方法以应对上述的问题。下面本文就论述一下电网运行方式风险管理的相关方法。

3.1 健全电网运行方式风险管理机制

电网运行方式的风险管理机制是指管理者对于相关的管理数据进行识别、分析、定级以及监管和追踪,以采取更好的措施实现电网运行的正常化和安全化。完善的电网运行方式的风险管理机制的初级阶段就是风险建模,在这个阶段,管理者需要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风险信息的挖掘,以此提出全面准确的风险管理因素,为后续管理工作提供方便。风险的评估阶段则是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管理者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结合前阶段的风险评估因素进行检测,获取电网运行中的各种风险状态,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监管和红纸,并根据风险状态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最后阶段就是根据机制的修改阶段,电网运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风险因素会发生变化,应对风险的措施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说,管理机制也要根据变化进行相应的修改,以更好的适应电网运行的风险管理。

3.2 采用开放的风险管理工具,保证风险管理的透明性

上文中提到,电网运行的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运用开档的风险管理工具,建立开放的管理机制,保证风险管理的透明性,但是在现阶段我国的电网运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这一开放性的管理模式还不健全,因此说在今后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以实现风险驱动的安全运行和风险管理目标的完成。同时,建立起开放的电网运行风险监管体系,还能够实现风险管理因素的量化评定和风险定级,以减少风险管理者和分析者的压力,实现风险分析管理的便捷化,提高风险分析的效率。

3.3 建立多视角的可视化风险信息管理

电网运行方式的风险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现多视角多层次的可视化风险信息管理,这样能够实现管理工作和电网运行以及电网施工现场的同步监管、同步控制和同步跟踪了解,同时多视角多层次的风险管理信息能够为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的相关人员提供相应的可视化的运行管理方案,确保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

3.4 实现电网运行全过程的智能化风险管理

电网运行的风险管理不仅机制要健全,管理要开放,信息要可视,同时还需要采取高科技进行风险管理,以实现最好的管理效果,因此说实现电网运行全过程的智能化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智能化风险管理采用IT系统平台作为支撑,能够在高科技的帮助下,自动智能的实现风险建模、风险评估以及风险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同时还能够实现风险跟踪管理。因此说,采用高科技手段,应用到电网运行的风险监管工作中来,是今后电网运行风险管理一个重要的方法。

4 结语

电网运行的安全高效与否关系到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顺畅,也关系到居民的日常生活。然而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电网运行的过程中还寻在着一些风险,严重制约着电网的安全运行,因此说,加强对电网运行方式的风险管理十分必要。本文就是从当前电网运行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入手,浅析了一些加强风险管理的方法,希望能够今后的电网运行方式的风险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实现电网的安全高效的运行。

参考文献

[1]周战.电网特殊运行方式的风险管理.农村电气化,2008,11.

[2]李继红,戴彦,周剑波,等.电网风险预警管理体系探讨[J].华东电力,2010,7.

[3]冯旸.浅析电网企业风险管理方法.中国外资·下半月,2010,7.

风险管理方式第6篇

随着我国经济化的不断发展,对电网系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电网的覆盖率也有所提高,电网运行结构也逐渐的复杂,对于电力系统的风险方面也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仍然存在尚不明确的风险因素,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管理。文章通过对电网运行方式的风险管理相关的问题入手,并作出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为今后电网的运行方式提供保障与有效的帮助作用,实现我国电网运行方式的风险管理安全高效的运行。

关键词:

电网运行;风险管理;有效措施

整个电力系统中电网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电网作为庞大的电力系统,电网在运行的时候无法避免一些风险与事故的发生,每当发生事故的时候都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严格掌握好电网运行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以电网运风险管理作为研究背景,概述电网运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以下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电网运行风险管理。

1分析电网运行风险管理的内涵

在电网运行风险管理中,首先,必须先对电网运行中存在的风险作出识别。电网在运行的时候其中包括警戒状态、安全状态、恢复状态、紧急状态四种,电网的相关管理人员可根据其四种状态识别运行风险的存在,加快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避免事态的严重化。从各个角度把电网运行中存在在风险分类,例如,进行技术性分类,可以把其中存在的风险分成电网运行风险、电网故障风险。也可以从相关操作的员工上进行分类,相关的管理人员可通过电网运行的风险进行管理,避免各类风险的发生,确保电网的能够恢复正常的运行,确保整体电力系统能够走向安全效率的运行方式,以上通过简析的方式对电网运行进行风险管理分析,以下是对电网风险管理详细的方式进行论述。

2电网运行过程中风险管理存在哪些问题

电网系统中,电网的安全运行方式是主要的重点。在电网系统改革以来,其中,给用户们带来一定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需要将其中存在的风险利用正确的管理方法,以正确的管理方式保证电网正常的运行。从电网运行方式的现状来看,电网运行风险管理的过程,还是存在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限制电网的正常运行。

2.1电网运行管理中缺乏监管系统

随着城市不断的完善与改造电网系统,电网系统也在逐渐的强大起来,在强大的过程中,也会发生由于人员的关系所造成电网系统的微小问题,刚开始是微小的问题,日积月累微小的问题就演变成大风险,如果不到及时的解决,加上电网运行中严重的缺少监管系统,就会造成严重的问题。同时,风险管理系统还欠缺可视系统,在缺乏相关的管理系统下,难以对生产的过程存在的风险及时作出预警与可视的管理。

2.2电网运行过程中缺乏公开式工具

电网运行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不但要完善风险管理系统,同时,缺乏检测风险方面的系统,完善公开式监管方法,充分地利用公开式的管理工具,在运用公开式管理工具的同时确保各部门都能共享数据,降低分散信息风险带来的不变。对于开放式风险工具的缺乏,就不能全面柔和地挖掘和管理体系的评估模式,因此,在上述情况下就不能良好地实现电网的风险管理目标。

2.3电网运行风险管理中缺乏风险因素

由于电网的运行系统特别庞大,有关电网其中的数据也比较复杂,在这之间严重地缺乏统一的管理方式,因而就形成了电网运行中的风险因素缺乏综合分析,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及时地防止事故的发生,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危险事故的发生。在电网运行的时候,对风险因素的评估工作做的比较少,所以就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3有关电网运行方式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必须将电网的正常运行放在重要位置,只有保证电网的正常运行才能充分的发挥起重要作用。这种方式也是保证电网安全高效运行的重点,从以上的阐述中发现,在电网运行的时候,因为电网运行风险管理运行的过程不健全,严重缺乏风险管理的风险评估分析,所以,风险管理中的各个功能就被严重的制约,这些严重问题应该引起管理者的注意,这时就应当发挥出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来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下就是电网运行方式风险管理解决措施。

3.1进一步完善电网运行风险管理机制

电网运行管理就是指从业的管理者分析电网的数据、监管、识别以及对数据的分析,完全地运用有效的办法使电网的正常运行。健全初级阶段风险管理的风险建模,在现在的基础上,管理人员应当运用标准的形式进行挖掘风险信息,提出有效的风险管理因素,为后期的电网运行风险管理提供方便。风险管理机制中风险评估是重要阶段,从事的管理者应当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与前阶段进行整合,检测与评估风险因素,了解电网运行中的风险因素,实现有效的风险监管模式,根据风险存在的现状进行解答。在根据机制阶段进行修改,电网运行始终处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会使得风险因素产生变化,同时,运用的相关措施也会产生变化,因此,应当随着变化来加以改进,促进电网运行风险管理更好的运行。

3.2运用公开式管理工具风险的透明性

以上论述了电网运行方式的风险管理的整体过程,应该加以利用开放式的管理工具,建立开放式的管理机制,一这种方式保证风险的可视性,由于电网管理现阶段开放式的管理还不健全,后续还应当加强对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将电网的安全管理作为终极目标。建立开放式监管体系,还可以实现对风险因素的评定与定级,用这种方试减轻管理者与分析者的压力,提供更方便的分析管理,这也是为了有效地提高分析效率。

3.3建立多视角的风险管理信息

电网高效的运行过程中,完善多视角的透明性风险管理信息是特别重要的,能确保工作上的有效度,应当做到施工现场与电网运行进行同步控制,多跟踪多了解,可视性风险管理的相关信息能为各个部门和各个层次的管理人员有效的提供可视化管理方案,保证顺利的完成电网运行方式风险管理信息工作。

3.4在电网运行过程中实现智能化全过程风险管理

在电网高效的管理中,不但要完善信息的可视度,开放式管理工具。还要利用高科技风险管理方式,实现管理效果的有效提高。因此,为了整个电网的高效运行,充分地运用智能化管理模式,建立系统化的支撑平台,再利用高科技的管理过程中,能够实现风险评估的智能化管理等相关的管理环节,同时,也能完善跟踪式管理方法,因此,利用高科技的手段会有效的监管风险因素,这也为电网运行方式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化的不断发展。通过我国对电网运行方式风险管理的大规模改革,电网运行成为我国电力系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整个电力系统中电网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电网作为庞大的电力系统,在运行的时候无法避免一些风险与事故的发生,每当发生事故的时候都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严格地掌握好电网运行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电网的运行方式安不安全关系到电力系统与用户之间有很大的联系,同时,用户的生命以及财产的紧密相连,然而,从现在的发展状态来看,电网运行方式的风险管理整个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风险,必须严肃地处理存在的风险问题,确保电网运行方式风险管理更好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电网运行方式的风险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加强完善的风险管理方法。希望实现我国电网运行方式的风险管理安全高效的运行。

参考文献:

[1]塔格日勒图.电网运行方式的风险管理浅析[J].科技资讯,2013,09:164-165.

[2]刘明.北京电网运行风险管理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4.

[3]汪际锋,陈贺,张勇,等.电网运行风险管理的基础研究[J].南方电网技术,2015,02:1-8.

风险管理方式第7篇

关键词:贷款风险;管理方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8-0059-03

1998年以来,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实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管理。2004年初,中国银监会提出了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意见,要求农村信用社全面推行这一管理办法。同时,银监会还提出了以风险为中心的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将监管重点由对银行业的合规性监管转变为以风险为主,重视对银行总体风险的把握、防范和化解,尤其是对早期风险的识别、预警和控制,坚持促进银行内控机制的形成和内控效率的提高等,这标志着我国金融业贷款管理方式将彻底向以建立风险管理为主的模式转变。因此,加强贷款风险管理不仅是防范、化解经营风险,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村信用社适应新的金融监管形式的需要。

一、树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贷款管理理念

树立贷款风险管理理念,就是对农村信用社贷款资产进行全方位的风险识别、度量和处置。相对于过去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合规性管理,贷款风险管理的难度将会增加。因为贷款风险管理不再是简单依靠信贷人员对客户和市场的经验判断,更主要的是借助于健全的风险评价体系,对贷款风险做出科学、准确的界定。信贷资产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既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也有操作风险、管理风险,还有道德风险等。要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经营管理者必须牢固树立贷款风险管理理念,建立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程序和评价体系,包括使用客户信用评级、贷款风险分类和贷款风险模型等技术手段。

从农村信用社的现状看,所采取的贷款风险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主要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合规性管理水平上。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局限性很大,一是贷款质量指标设置过于简单,8?5?2的贷款质量指标,不仅不能全面地反映贷款的质量状况,而且随着管理政策的调整,逾期、呆滞、呆账贷款的内涵及其比例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已不能有效地反映贷款质量管理的要求。二是单户贷款、最大10户贷款和存贷款比例及中长期贷款比例等风险控制指标,测重于对信贷管理单项指标的分析与监测,指标之间各自独立、缺乏必要的关联度,难以据此对信贷风险做出综合评价,进行全面、整体的风险评级及量化管理。三是指标多为静态指标,注重考量某一个时点的形态,没有考虑贷款风险的动态变化因素,缺乏对贷款过程风险的把握和控制,不能事前对贷款风险进行预警和监督。[1]由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的局限性和农村信用社管理基础较为脆弱,以致贷款管理工作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无序性和不规范。可见,随着金融的发展和管理政策的变迁,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已不能满足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需要。因此,按照国家金融监管部门监管政策和管理方式的要求,尽快确定以风险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是非常必要的。

二、健全以安全经营为前提的贷款质量管理体系

贷款是农村信用社主要的资产业务和盈利方式。没有贷款的安全就没有贷款的效益。因此,加强业务经营必须以贷款安全为基本前提。

1.完善贷款质量保障机制要以防范风险为前提。一是在贷款的调查阶段,重点进行借款人信用分析或者借款项目的评估,确定借款人信用等级系数,测算贷款风险度,提出贷款意见。二是在贷款审查阶段,主要验证贷款风险度,确定贷款方式,对贷款的基本情况进行审查,努力将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之内。三是在贷款决策阶段,由管理人员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后,最终审批贷款。四是贷款发放后,贷款检查人员监测贷款资产质量的变化,加强对贷款的管理和清收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贷款风险情况,定期测算和分析全部贷款的风险度。

加强贷款质量管理重点在自控、互控、监控三道环节,具体到管理过程必须健全三个机制。首先是严格的大额贷款决策审批机制。包括年度贷款投放计划,引导贷款投向,选择贷款对象,指导风险规避,并负责审批权限内贷款和高风险度贷款的审批,督促监控部门定期对贷款投放情况进行检查,修正偏差,确保贷款投放计划顺利实现。其次是以审贷分离为核心的控制机制。推行审贷分离的关键是在抓好机构、人员合理设置的同时,认真落实各个职位的职责,正确处理分工合作的关系,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要完善与上级管理部门之间的纵向监督制约程序,从而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第三是部门密切配合的质量监控机制。应明确信贷、会计、稽核等部门的责任,对有问题贷款,信贷部门要及时催收,会计部门要主动在账上反映,资产保全部门要及时统计分析并最终做出综合评价。要改变过去单纯的形态监控为多重监控,对风险度高的贷款除确定专人跟踪监测外,还应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2.重视内控机制在贷款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有效的内部控制是农村信用社防范贷款风险的保障。目前,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水平较落后,主要的缺陷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联社、信用社信贷管理层的监督制约缺位;二是对贷款的风险不能充分认定和评估,没有建立以风险防范为主导的贷款安全质量评价体系和风险控制机制;三是内部稽核独立性不强。由于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不健全,内部稽核部门隶属于联社或信用社,稽核人员工资福利、任命、考核、升迁等都与被稽核单位息息相关,独立行使稽核监督的权利受到极大限制,影响了稽核工作的客观性。

贷款的风险有内生性风险和外生性风险,内控机制薄弱是贷款风险生成的内在因素。农村信用社要提高贷款风险管理的效率,必须克服和解决内控机制的功能缺陷及问题,充分发挥内控机制在贷款风险管理中的作用。首先必须在指导思想上确立内控制度建设的地位。农村信用社应加深对贷款风险的认识,把加强内部控制作为信贷管理的重中之重,包括对贷款风险的识别、预警、评估和控制机制的建立,以及主动接受上级管理部门管理,不断完善贷款风险的管理体系和内控机制。其次要参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建立健全信贷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并实现传统管理方式向风险管理方式的转变。在传统的管理方式里,内控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具体业务的检查和对有关时点数据的分析上,管理的重心在于合规性;以风险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则是把内控的重点集中在与贷款风险紧密相关的银行内控制度建设上,集中在信用社对管理贷款的方式、程序能否预警、衡量和控制贷款风险发生上。农村信用社要克服法律制度供给不足的缺陷,通过管理方式的转变来保障和促进信贷资金的安全运营。

三、构建以信息监测为基础的贷款风险管理体系

贷款风险识别是贷款风险管理的基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感知风险,即通过客户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加工,识别贷款风险的存在;二是分析风险,即通过归类处理,分析引起贷款风险的各种因素。因此,贷款风险识别必须建立健全客户信息监测系统和贷款风险权数体系。

1.建立健全的客户信息监测系统。该系统建设由信息采集、信息加工和信息传导三个重要环节组成,缺一不可。应提高对建立客户信息监测系统重要性的认识,认清充分掌握客户信息资料对贷款风险管理的意义,不断完善客户信息监测系统和充实数据库。首先应建立统一系统的客户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可按一般农户、其他个体客户、企业(公司)客户分别建立。其次应建立规范的信息采集、整理、分析操作流程。对于客户信息资料的来源,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可以利用对农户进行评级授信和信用村镇建设有关资料,大客户可以利用贷款风险分类建立的资料库。在此基础上,还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客户信息资源的采集和管理工作:一要拓宽信息的采集渠道,注意多渠道收集贷款资料,包括客户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二要坚持完善信贷档案管理,确保贷款客户信息资料的完整、统一,为处理信息提供准确、真实、有效的信息资源;三要采取现代科技手段,利用计算机技术逐步建立贷款风险管理数据库,应组织科技人员统一开发适应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管理特点的数据处理系统,既便于信息收集和存储,又便于信息处理和风险预警。

2.建立有效的贷款风险内部评级控制系统。一是建立独立的内部评级部门。该部门的组织架构和人员应独立于决策者和信贷部门,以保证评级结果的客观性。二是建立合理的内部评估程序,确定风险管理标准、信息披露制度,评级认定规则,以便对风险有正确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客观的评估。三是内部评级监督制约机制在内部评级部门外设立监督部门,以便定期对评级结果进行检验。从机制上对内部评级部门形成制衡作用。

3.导入量化管理为主体的贷款风险估测系统。贷款风险估测是指在风险识别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的详细信息资料加以分析,运用概率论和数量统计,估计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幅度。它是风险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目的是通过对风险的分析,把风险进行量化,为选择防范风险的不同手段提供科学的依据。

贷款风险用贷款风险度的大小计量,度值大的风险高,度值小的风险低。按照国际风险管理惯例,贷款风险度值最低为0,最高为1,大于1时以1计;对风险的控制临界值一般设置在0.6,即应全力将贷款风险度控制在0.6以内,当贷款的风险度超出这一度值时应做出不予发放的决策。当某个信用社的全部贷款资产综合风险度大于0.6时,说明该信用社贷款资产的整体风险较高,应采取积极的控制措施加以改善。[2] 对贷款风险进行量化管理和模型化是银行风险管理在技术上的重要发展趋势。要对贷款风险进行科学的量化管理,首先要根据影响贷款风险程度的主要因素,确定与之相应的风险权数是识别和认定各类贷款资产风险含量的基本标准,即贷款对象风险权数、贷款方式风险权数、贷款期限风险权数、贷款形态风险权数。这些风险权数要符合农村信用社贷款资产特点和金融监管当局的风险监管要求。其次要建立贷款风险量化模型,既可用于审批贷款时测算贷款的预期风险,也可用于检查某笔贷款或综合考察某个信用社或某个区域各信用社全部贷款资产的风险度。[3]

4.积极更新和优化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信用风险管理科学化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技术和信息系统支持,包括风险管理技术、计量统计技术和信用风险数据库建设等。目前我国银行普遍采用打分法,这种方法虽简便易行,但由于缺乏计量统计分析手段,对影响借款人信用状况的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缺乏系统的量化分析,因而缺乏对未来风险的准确预测。而且以打分法得出的评级结果主要用于授信管理,不能取代对客户信用风险的全面管理。因此,应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加强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加强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提高银行的信用评级水平。在风险评级方面,银行可充分利用国内外的专业技术力量,完善内部评级体系,采用先进的计量统计分析技术,为最新风险测度方法如VAR法的运用提供技术保障。

5.加快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管理的实施步伐。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是国际通行的管理办法,通过此类方法信用社可以动态地掌握贷款质量的变化,及早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农村信用社采取此类方法防范贷款风险刚刚起步,加上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基础差、客户分散、流动性大、客户资料不全等因素,工作的难度很大。要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农村信用社要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根据有关部门制定的标准要求,制定具体的分类操作实施办法,既要立足于“利于管理、方便操作、提高效率、加快进度”,又要尽量统一标准、统一规程,确保质量和效果。对重要标准要尽可能设计量化指标,增加可操作性和客观性,要多作定量分析,减少定性描述。注重区别借款人和货款这两种不同性质的风险,提高信用社管理不同贷款风险的能力。

6.努力提高管理人员对贷款风险管理的适应性。科学贷款风险管理要求信贷人员对客户的经营活动、财务与非财务、现金流量等有关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必须建立一支具备业务素质、掌握法律知识,对企业财务管理有一定了解的信贷人员队伍,以提高对贷款的分析判断能力。因此,必须切实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工作,不仅要对信贷人员进行业务上的培训,要求熟悉和掌握现金分类的标准和方法,而且要开展宏观理论、市场经济、信息收集、会计处理、法律法规统计计量等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管理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