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理论教育测评(合集7篇)

时间:2023-09-13 17:06:21
理论教育测评

理论教育测评第1篇

学习过程研究与学习方式评测吴维宁,高凌飚,李佳

非认知测验理论的新进展——概化等级展开模型概述吴志勇,范晓玲

教育评价中的技术主义倾向及其超越谢燕

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及其与组织承诺的关系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柴江,赵志纯

走出教师评价的两难困境徐文祥

文化协商反思视域中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标准的构建钱旭升

换位教学应"渡"中有"度"刘海娟

我们该追求怎样的语文课堂解自忠

中学生心理健康家长评价量表的编制刘视湘,郑日昌,高翔

国有民办中学初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蒋湘祁,肖艳平

我国高考改革应走出一元价值取向刘五驹

中国高考需松绑——慎言高考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王瑞珍,黄光扬

高考作文命题三十年之审思李新

中国与新加坡大学入学考试制度之比较李木洲

美国数学评估"测验项目和测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邢丽丽

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综述王彩霞

作文教学应树立三个观念——由一则作文评改案例引发的思考成军

教学管理评价的伦理学视角尹月

考试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侯晓玲,齐美利

中小学校长道德素养的测评维度宋燕

项目反应理论(IRT)在小学数学成就测验中的应用李映红,张绍军

师德评价结构系统的元研究林宇

绍兴市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实施情况的考察徐志伟

农村义务教育的"离农"倾向:表现、危害与思考袁潇

基于反思性教学的反思罗永勤

文化资本视角下农村小学生语文教材适应性探析金本能,王守恒

由课堂"异类"现象引发的思考叶梅,孙贞锴

中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的编制高翔,郑日昌,刘视湘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与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研究高光珍,胡象岭,王德才,彭军生

高考作文命题与评分的新思路——以交际信息学为视角赵年秀

我国高考公平的价值及实现路径张和生

2008年五课改实验区高考化学试卷评析及启示曾兵芳,陆余平,彭仁伟

浅析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类型与特点刘丽群,林洁

中法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比较与借鉴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陈园园

评课——不妨先让学生说话何秀凤

需要警惕的三种课堂评价欧阳锡龙

由一道试题想到的姜军

没有"问题"的课最有问题王树云

德育评价:从"以评促管"出发李香民

心理健康测评和全人教育模型郑日昌,高翔,刘视湘

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回顾与反思刘尧

深圳市新安中学学生评教的调查与分析郭凯

中小学名校长的评价问题探析王磊

温州市中小学教师发展性评价的行动研究董加选

课改三议山子

"预、探、点、做、思"五环节主体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述评于义良

小学语文课堂理答的多维视角及应对策略彭永帆

论德育评价中的人文关怀叶飞

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安全感发展的影响研究曹中平,杨元花HtTp://

"从考试到评价"的实例分析张警鹏,郑启跃

我国百年作文命题的考究与求索刘光成

小学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走向例谈帅晓梅

中美教育考试分数的报告与使用之简要比较杨志明

区分性教师评价制度及其对我国教师评价改革的启示刘兰英

考试的起源(上)杨学为

评课:让课堂回归阳光生态代保民

"尺子"论黄玲,任胜

测评:从教育理想出发邓书云

构建促进理解力的学业评价郝京华

把握方向,贴近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湖南新课改高考命题工作陈最华

PISA评价中性别表现差异的特点分析赖小琴,刘秋生

构建概化理论分析思路的新框架黎光明

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及其激励策略陈虎强,杨思

教师评价:由奖惩依据到促进专业发展——以浙江省瑞安市安阳实验中学为例翁庆双

高中语文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的实施策略及反思——以浙江省温州市第十九中学为例刘胜文

一年级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质量测查赵冬臣

中学校本课程开况的调查及思考——以江苏省无锡市三所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为例环蓉,樊小杰

不同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雷芳,贾艳杰,徐黎玲,周林霞

初中生班级归属感的调查与思考——以浙江省象山县为例江丽丽

1978~2008:高考语文试卷研究报告黄俊

美国华盛顿州中小学学生学习评定及启示范晓婧

学生发展:课堂教学的终极追求陈瑞生

别让问题学生的教育成为问题教育李飞鸿

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发展王奎生

让"连问"成为开启学生思考的金钥匙钱忠娟

以共同愿景助推学校发展李霞

课堂语言要有针对性严丽仙

教育行政组织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胡伶

唐海县开展初级中学教学管理评价的实践与思考桑德宝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成效及问题审视吴熙龙

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调查研究赵志纯

长沙市开福区中小学艺术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评析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罗炜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课程标准(修订稿)》述评周小青

淄博市淄川区高中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调查彭军生,胡象岭,王杰,王德才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童玲玲,谢敏芳,李黎

我国十省(市)新课改高考方案述评刘丽群,刘一砖

关于应用回归分析监控教学质量与预测高考的思考温涵

再谈"巧用回归分析监控教学质量与预测高考"韩裕娜

英、德教育督导制度的比较研究及其启示石灯明

正视课堂教学中的不和谐"音符"雷群东

民主评议不能只靠打分徐吉志

理论教育测评第2篇

英文名称:Educational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湖南省教育考试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长沙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1536

国内刊号:43-1482/G4

邮发代号:42-35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理论教育测评第3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育教学测评; 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6-0001-02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开展测评工作十分重要。在上一轮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曾纳入了评估范围,但探索建立一个独立的经常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对于不断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便显得非常必要。

一、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带头构建教育教学质量测评的长效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明了今后十年教育工作的两大重点任务是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而其中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是深化改革新的切入点和政策措施的亮点之一。在贯彻《纲要》时,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有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教育,这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与资本主义高等教育本质区别的重要标志;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质量,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保证其全面发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都显得意义非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率先构建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的长效机制。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测评体系研究”的课题,教育部曾多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一般课题进行过招标,但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一些高校也进行过探索,如:改革考试考核办法,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开展多方面的满意度测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质性研究等等,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经验。今后,各地各高校仍需发展多样化质量测评,同心协力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在吸取这些经验的基础上,研制一个既能深入教学内容,又能经常有效操作;既全面测评又突出重点;既能主要在网上操作,又易于在全国推开的质量监测工具,就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改革创新的紧迫任务。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改革创新要跟踪国内外高等教育质量测评的前沿

首先,对我国2003-2008年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当时高校扩招后普遍存在资源投入跟不上、条件差距较大等问题,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派专家组进校,在全面测评中重过程、条件、资源改善等的评估,达到了“以评促建”的目的。但由于要评优,客观上重等级奖罚,因此,许多高校突击应付,有的甚至作假,评估指标也不一定能完全说明高校教育质量。这种投入过大,周期较长的评估办法,沿用的可能性已受到质疑。在提高质量成为今后十年重点工作的历史阶段,要使“发展性评价”的理念、目的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中去,势必要另辟蹊径。

同时,纵观国际高等教育质量测评现状,以学生学习效果为高校育人质量的基点和监测的起点,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测评发展的新趋势。国外高等教育评价理论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以测量为标志的第一代测量阶段(1900-1930)、以描述为标志的第二代泰勒模式阶段(1930-1940)、以判断为标志的第三代价值判断阶段(1940-1970)和由枯巴、林肯确立的以发展性与建构性评价为标志的第四代评价理论。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克服了过去存在的评价内容片面性、评价方法单一性、评价主体的偏离等不足,形成了更为科学的评价理念和模式。许多专家经过深入研究,指出“教育资源与教育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比较薄弱,对于高校资源条件的要求还不足以保证其教育质量,而对高等院校的评估应该重视与教育质量有更直接关系的学生学习效果”[1]。很多国家的教育评价研究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如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于2001年公布的适用于全国的学位标准,在阐述各级学位的质量和水准时,几乎用了一半篇幅列举各级学位持有人应有的学习产出。[2]美国以法律条款对学生的学习成就加以规定,要求评估者从两方面把握高校的绩效责任:一是高校所确立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期望水准,二是该水准已经实现的证据。[3]欧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会制定的《欧洲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准则与标准》第三项“对学生的评价”也指出,“要突出对学生学习产出的测量”,“要为高校提供教学成效和学生支持等方面有价值的信息”[4]。可见,越来越多国家的高等教育评价均聚焦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国内基础教育评价也正在借鉴国外教育评价的先进经验,把学生看作是教育质量的最终体现者,因而把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核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从2007年成立以来,已对数学、语文、外语等科目的教育质量开展了评价监测。国内外教育评价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都启示,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逻辑起点,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评价新理念和质量监测新方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研究的基本思路

首先,从理念上坚持“发展性评价”并实现“三个转向”。即从重过程评价向重结果评价转向;从重教师、条件测评向重学生学习效果测评转向;从面面俱到向重点突破转向。因为一定的资源条件占有,并不一定与学习效果和质量成正比。

其次,从研制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工具入手。每门课三套测试卷(需具有同等效度、信度),每套测试卷包含四个模块的测试内容:一是基本情况(便于分类统计处理);二是对该课程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况(运用考试学理论和方法);三是对该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进步情况(运用心理测量理论和方法);四是对二、三的进步情况作归因分析的题目(运用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

再次,监测工具研制中做到“三个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不同,未编写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在测评中如何明确测试目标和观察点?唯有吃透教材,突出各门课程的核心内容、重要观点和要求。四门课程除测试知识掌握的试题各不相同外,在测试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题目中形式雷同怎么办?要把握区分度,突出各门课程教学的特殊要求。在归因分析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语文、数学、外语等课显著不同,学生的进步同时也受到社会、家庭和大众传媒、网络的影响,如何判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相关度?在分析题设计中唯有努力突出该课教育教学的影响因子,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结论。

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工具的优越性。按上述思路取得突破,将具有以下优越性:一是主要在网上操作,测试题多用选择题,测能力的题也努力作到主观试题客观化,因此运行成本低而效率高;二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教师可方便灵活地经常使用;三是跟踪测评、动态发展,还有利于作纵向分析、横向比较;四是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工作,领导教师由被动转为主动,一般不会出现逆反心理而采取应付态度。

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工具的研制,是以普通高校为使用者来设计的。其他高校使用时则需结合实际变通使用并对测试题作相应调整。

测试卷中的题目内容应当根据形势的发展、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作出相应调整。因此,如全面推广和经常使用,势必要求建立题库,设立专门机构。是建立中介机构、协会,还是委托某个高校、机构来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质量监测工作,这需要从我国实际出发来确定。同时,如果在面上主要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工具,也不排斥各地各高校采用多种多样的直接测评、间接测评手段和办法。总之,只要是有利于收集学生学习效果的各种信息、证据的办法都可以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测评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丰富性,才能更好地通过测评促进师生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红,钟秉林.重视学生学习效果,改善教育评估效能――国际高等教育评估发展新趋势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16-19.

理论教育测评第4篇

论文摘 要:中国的基础教育过于重视文化课的建设,而真正对于学生有用的是在活动中成长,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我们不应过分地追求升学率,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成长,而专业知识的学习是需要学生的思维准备的,几岁、十几岁的孩子的思维还并不成熟,他们不可能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而我们作为教育者,却一直在这样地对学生要求,这样的结果只是两个:一是扼杀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消灭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在我们所进行的基础教育的测量与评价中,从理念上作了一些粗浅的分析,试图回答当前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实际操作中的一些问题。  

 

1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现状 

1.1 小学教育评价现状 

我国自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取消了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只是在小学毕业时组织了毕业会考,最初几年,应该说还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负担得到了很好的减轻。但近几年,各区、县、市对学校进行考评,而考评的主要依据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这就导致了学校和教师都只是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导致了教育行为的异化。 

1.2 初中教育评价现状 

初中是连接小学和高中的纽带,初中的招生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就近入学(也不排除个别择校现象),而且七年级的学生大多类似于一张白纸,他们在进入七年级时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每位学生都应该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然而,现在的初中却也不正常地面对“升学”的压力,部分教育行政部门也开始随波逐流,以升入示范性高中的学生人数或是比率来衡量一所学校,甚至还对中考的成绩进行大范围的排队,这种以结果为评价手段的方法确实看不出教育的进步。 

1.3 高中教育评价现状 

高考是一根指挥棒,高中教育的评价,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的评价,以前的高考,属于“一考定终身”,尽管近些年做了一些改革的尝试—— 如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 开始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据笔者了解的情况,真正能开展素质教育的学校的比例可能不及十之一二。 

1.4 对教师的测量与评价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升学率普遍较低,因此当时的教育对升学率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反而会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那个时代的学生显示出了现在学生所不具备的技能。而现在的地市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社会对教师的评价比较简单:升学率高不高?考了几个清华?几个北大?这种评价只会把教师逼成一个“教书匠”,而忽视专业的成长。 

 

2 如何实现学生的终身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让学生在每一个完美的过程中去追求完美的结果,以其实现学生的终身发展。 

2.1 过程与结果的辩证关系 

没有过程,就不会有结果,不好的过程将导致一个不好的结果,良好的过程也会导致良好的结果。当然,这种关系并不是通过很短的时间就会显现出来,所谓“否极泰来”、“胜不骄、败不馁”也正是这个道理。如果一个人在学习、工作的低潮期能认识到自己付出的努力,失败只是一种偶然,困难也只是暂时的,他就一定能走出被困难笼罩的阴影,迎接他的将会是一片灿烂的蓝天。要充分相信,只要一直不懈地工作、学习,长时间后肯定会有完美的结果。 

2.2 老师应落实好每一个“过程” 

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这样一个抹黑找门的过程,老师的作用除了系统地讲课之外,还在于当学生撞墙的时候给点光亮从而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当然,学生也不能完全依赖老师,而应该自己多看书、多做实验、多发现问题,才能在老师的指点下迅速得到提高。否则,你自己两眼一抹黑,老师就是把天花板捅得到处都是窟窿,你还是找不到门的方向。 

作为老师,要搞好教学,不再是以往的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教”。因此,我们要把握好教学的内容,将优化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注意让学生从过程中学习,使他们获得的知识不是简单地听到,而是亲历过程,自己做出来的。这样,知识在大脑中的存储时间将会大大延长,甚至可以终身存储。 

2.3 学生要做好每一个“过程”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很多家长认为是培养优秀宝宝。优秀的标准是什么?不少家长的回答是出成绩。家长们对结果看得很重,其实,教育最重要的部分是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让孩子们掌握更多的技能,得到最多的快乐。而现在,很多家长的误区在于为了结果而尽量地减少过程,甚至觉得最好是没有过程。正是家长的急于求成让孩子往往没有得到任何快乐而只有压力。被很多家长报以羡慕眼光的孩子们,他们的成功都在“不经意”之间。他们的家长大多不太注重结果,而愿意让孩子享受过程中的欢乐。正是这种平常心,让孩子充分展示出了自己的能力。过程是做给自己看的,而结果却是依靠别人的评价。因此,我们能够决定的是自己努力这个过程而无法左右由别人评定的结果。当然,只要你努力做好了每一个过程,你的结果也就一定会顶棒! 

3 我国基础教育的定位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无法对国家的宏观教育政策做出很大的影响,但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建议。我们现在应该反思:我们的基础教育太踏实了,我们可以在国际数理化奥赛上连续很多年拿下金牌总数第一,却至今未出一个“诺贝尔奖”。因此,我国的基础教育定位应该是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和创新思维,而不是一味地力求将文学、史学、自然科学都能出神入化。拥有了创新思维,保持好良好研究习惯和兴趣,我国的基础教育才是真正的回归,我们的高校才能涌现出更多的创造型人才,我们在世界科学界将拥有自己真正的、重要的地位。 

 

4 教师实施基础教育评价的定位建议 

我们的定位应该是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维持和发展他们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因此,我们的教育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渗透,充分利用评价的改进发展的功能,而不是选拔和甄别。在教育评价中多考查学生的能力,少一些纯书本的内容,毕竟,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只需要对文学、史学、自然科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逐渐对某一个门类产生研究的欲望和研究的行动。 

 

5 结语 

基础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而自上而下的教育评价的改革或许是效果最好的一种方式,希望笔者的这些不成熟的看法能给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如果有一天,为社会主义做出巨大贡献、在经济社会独占鳌头的也就是在他们过去的教育评价中的优秀者,则我们的教育评价也就成功了。 

 

参考文献 

[1] 朱德全,宋乃庆.教育统计与测评技术[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215~232. 

理论教育测评第5篇

[关键词] 教育管理;政府服务;公众满意度;测评

[中图分类号] G4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12)01—0051—05

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测评研究是近年来国际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前沿课题。了解、满足社会公众需求并使公众满意是新时期任何公共服务机构的基本使命。政府教育管理公众满意度测评不仅可以掌握社会公众对政府提供的教育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评价,还可以帮助政府不断提高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公共产品供给水平。政府教育管理公众满意度测评是借鉴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背景下的公众满意度测评工具,测量社会公众对所接受、感知到的教育公共服务和产品的质量、水平以及满意程度的评价。将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中的顾客导向、服务质量管理和满意度测评等理论引入教育行政管理领域,立足当前政府教育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政府教育管理公众满意度测评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是构建一套科学的政府教育管理公众满意度测评体系必须探究的一个前提性、基础性问题。

一 政府教育管理公众满意度测评研究的理论基础

政府教育管理公众满意度测评是受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影响,在政府履行教育管理职能过程中,社会公众对政府教育政策制定、公共财政供给、教育督导、教育公平保障、教育事业改革等的管理绩效和服务质量的感受的评价。新公共管理(NPM)是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西方国家兴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府改革运动。这场运动是以“3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 )和效益(Effectiveness)为目标,以在公共部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方式为特征,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满足公共服务对象的需要,为公众和顾客提供优质高效的产品和服务。西方国家政府教育管理改革,作为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了来自新公共管理理念和制度的支撑,其分权管理、顾客至上和结果为本制度基础,为政府教育管理满意度测评和质量监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纵观西方国家政府教育管理公众满意度测评实践可知,在西方新公共管理改革国家中,政府教育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是社会公众对所接受、感知到的教育公共服务的结果、水平以及服务方式的评价。评价的对象主要包括政府教育公共服务数量是否充足、价格是否合理、质量是否有保障、方式是否有效、结果是否满意等。

1.顾客导向与政府教育管理公众满意度测评

顾客导向(Customer Orientation)是指私营部门在制订营销策略时把如何满足顾客的需求摆在第一位,认为“哪里有顾客的需要,哪里就有市场”,私营部门应该“按需生产”的一种经验和管理理念。最早明确提出政府等公共部门应该坚持顾客导向理念的是戴维·奥斯本(David Osborne)和特德·盖布勒(Ted Gaebler),他们主张政府应以顾客为导向,检讨并改变传统服务生产与传输的老方法,建立起公共部门服务对象顾客的回应系统,及时倾听顾客的意见和切实满足顾客的需求[1]。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是一种集权式的并对规则和程序负责,只要按照严格的规章制度去做,政府往往以一种傲慢的恩赐者的姿态面对公众,[2]公众没有选择政府服务的权利。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改革实践的发展,公共部门顾客导向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慢慢通过将那些受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影响的社会公众,也就是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产出的直接受益者或者间接受益者,看作是公共部门的顾客,要求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站在顾客的立场上供给公共产品和服务,以追求顾客满意为基本目标。同时,这一理念也要求社会公众从使用者角色出发,根据自身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数量、质量进行绩效评价。因此,顾客导向理念成为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理念,贯穿在新公共治理行为和模式之中,成为政府新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如“明确的绩效标准、强调结果控制、促进竞争、合同外包、分权和非集中化、引入私营部门管理技术和方法”[3]的统领性理念。

政府教育管理公众满意度测评是在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坚持顾客导向理念和贯彻顾客至上原则的一种管理机制。新公共管理由于其市场化和管理主义的取向,使得新公共管理背景下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特定形式的政府服务公众满意度测评,直接指向政府应具有的职能和应承担的责任,决定了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与公众角色关系必然不同于传统官僚制。新公共管理及其实践所强调的以顾客为导向,就促成了政府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测评必须以其“顾客”即公众满意为根本标准。顾客导向为政府教育管理公众满意度测评提供了理论先导。一般来说,政府教育管理领域坚持顾客导向理念,蕴含着四个基本要点:一是社会公众拥有对政府教育公共服务的选择权。社会公众是教育公共服务和产品的消费者,是政府教育行政机构的顾客,他们能通过对教育服务和产品供给主体、内容与方式的选择来影响政府教育机构的行为。在政府教育管理领域,要确立社会公众对教育服务和产品的选择权,让其拥有充分选择的机会。二是社会公众拥有对政府教育公共服务的知情权。政府作为公共教育产品的提供者,有义务向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使社会公众了解有关教育公共服务的产出过程、运营效果与财政支出情况,确保社会公众获得其所消费的教育服务的真实信息。三是社会公众拥有对教育公共服务质量的评价权。为了提高教育管理绩效和服务质量,政府教育行政机构应该遵循科学的管理流程,制定合理的公众服务标准,健全畅通的教育服务申诉、赔偿、测评制度来促使其提高质量。四是就政府教育行政机构而言,在顾客导向理念下政府教育行政机构必须积极快速地回应社会公众的需求,充分考虑公众的需求和满意程度,缩短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距离,增强社会公众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努力促使社会公众感觉到的政府教育服务水平与其期望值接近。只有以顾客为驱动的政府教育管理,才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并保证高质量。总之,顾客导向理念为政府教育管理公众满意度测评体系构建提供了理念上的支撑。

2.结果为本与政府教育管理公众满意度测评

结果为本作为新公共管理运动倡导的原则,是针对传统官僚制过度注重过程和追求刻板的规章制度而开出的一剂药方。传统官僚制倾向于用不断增加和细化的规则来控制政府的管理行为与过程,政府部门按照职能的性质被分割为数众多的条条块块,工作变得像企业里的流水线,统一、标准而规范。这样的行政范式和传统结构认为“最好的工作方式和程序都在详尽全面的手册中加以规定”,“严格地遵守这些原则将会为组织运行提供最好的方式”。[4]在这样的官僚制体制结构中,规则往往被看得比结果重要得多,这样就造成了机构中的公职人员只对规则负责而不是对结果负责,导致了政府成为了“规则的迷宫”。[5]正如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所抱怨的,“过去50年来,美国的政治辩论集中在目的问题上,如政府应该做什么,政府应该为谁服务。我们相信在今天这些辩论已属次要”,“教育改革花了十年,追加了600亿美元的经费,可是测验的结果仍无进步,辍学率比1980年还高。”[6]传统官僚制行政模式中追求的是以对规则负责为特征的,它给政府公职人员一种强有力的激励机制促使其循规蹈矩,严格按照既定的规则办事,重过程胜于结果。这种激励机制及其作用造成的弊端使政府的管理愈来愈偏离公众和社会的期望和要求。[7]因此,新公共管理改革一个重要的措施和方向就是强调政府管理应该从注重过程转向注重结果,主张放松行政规制和实施依靠目标对管理的控制。在政府管理过程中,注重的是业绩而非程序,更有价值的是产出、结果和效益而非投入。在新公共管理改革实践过程中,政府绩效评估通过转变评估理念和内容,将其与结果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并为结果管理的制度安排及有效运行奠定了基础。

政府教育管理公众满意度测评是公众在享用政府对教育发展进行的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对公众关于政府教育管理效果全部经验感知的整体评价。因此,政府教育管理公众满意度测评,重点测度的还是政府教育管理的行为结果,即政府教育政策制定的科学合理与否、政府教育督导的效果如何、政府教育公平保障如何,测量的全部是这些观测点的结果而非过程。结果本位原则要求在政府教育管理公众满意度测评中,必须坚持测评于管理之后的原则,即只有在社会公众体验到政府教育管理和服务质量以后,才能运用科学的测评模型和合理的调查问卷,对社会公众的态度进行测量。在构建教育管理公众满意度测评结构变量和潜在变量时,更多地应该选取那些结果指标而非过程指标。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要忽视管理过程,而是要改变过度偏重过程忽视结果的取向。

3.教育行政管理理论与政府教育管理公众满意度测评

现代教育行政理论认为,“教育行政是国家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通过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事业进行领导和管理。”[8]教育行政活动与其他行政活动一样,其是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执行国家意志和政策的活动,具有一般行政活动的基本特征,即是以公共财政为依托而实施的旨在推进全民族文化和教育水平的公共事业,同时又具有行政机构内部的行政权力配置、计划决策、沟通协调的活动。与一般的行政活动相比,由于其是教育行政管理,因而具有一般行政活动所不具备的特殊性。如教育行政活动在很多方面要受到教育本身规律的制约,教育由于是知识传授、人力资源密集、价值高度涉入、专业性强的事业,因此教育行政管理在单纯行政专业手段适用范围、行政绩效评价、质量量化测评等方面,不同于一般的政府管理活动。坚持以教育行政管理理论为指导,可以实现将满意度测评体系更加契合教育管理的基本规律和活动逻辑,可以更好地实现满意度测评的科学性。

教育行政管理理论除了涵括政府教育行政过程与行政权力的行使等知识外,还对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等问题有具体的阐述。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对教育行政权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的总称。随着现代政府管理活动分工日益复杂,特别是教育行政管理活动因其对象如学校、教师具有高度的学术性、知识性,政府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方面,教育行政管理体制逐步突破过去中央集中统一和地方权力过少的局限,各级政府在教育事务上的管理权力和责任在法律上的划分日益明晰,激发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教育行政体制的运行上,由于“政事不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往往直接干预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和学校内部管理。在理论上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教育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与范畴,通过引入质量管理和新公共管理的政策工具,来建构政府教育管理新的责任机制和治理结构。

二 政府教育管理公众满意度测评研究的现实需求

近年来,教育公平作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引起我国公众的广泛关注,舆论对中小学择校、教育乱收费、“教育产业化”、高校招生中的不公平等问题的声讨不绝于耳。2010年中国主要城市公众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30个直辖市、省会城市的公众教育满意度均值较2009年下降了3%。2008年—2010年之间,主要城市公众教育满意度呈现下降趋势,公众教育满意度从前两年“比较满意到一般之间,明显偏于一般”的评价,变为“比较满意到不太满意之间,并滑向一般”的状态。教育满意度的变化趋势说明公众对本地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求与政府教育服务水平之间的落差正在扩大。此次调查是由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北京华通明略信息咨询公司于2010年10月8日至10月31日在中国35个主要城市实施,调查方式采取分层、随机抽样原则随机抽取。调查的主要内容就是公众对于教育的满意度情况,涉及教育质量、教育过程、教育公平、教育收费。对4个直辖市、26个省会城市及深圳、大连、青岛、宁波、厦门等5个计划单列市的7000名18-60周岁的成年常住居民进行了电话访问。目前中国的教育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政府要积极主动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和高效的服务,就必须将社会公众的满意度纳入政府教育管理的改革和创新中予以考虑,基于满意度测评方法来研究政府教育管理公众满意度的现状,积极推进政府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成为现实的选择。

1.借鉴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成功经验的需要

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一些改革措施全部深入到了公共部门的各个行业门类,如教育、社会保障、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等。其中,在公共教育领域内推行新公共管理理念和绩效评估措施是西方国家的一大共同点。1997年2月,克林顿政府发表了《为美国21世纪的教育而行动起来》的演说,指明了现行教育公共服务的不足以及尚需进一步努力的方面。1993年美国联邦教育部向国会和联邦责任审计署提交了一份《1998-2000年战略规划》,该规划反映了教育部的7大优先事项,阐述了联邦公共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的,该规划成为衡量美国联邦政府教育管理和发展绩效考评的纲领性文件。布什政府对美国公共教育特别是中小学基础教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政府的年度教育财政充分体现了他的教育政策,同时也表现出了美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基本走向。2000年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强调:“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英国最重要的政策都是教育,教育,还是教育。”英国政府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英国还通过推行国家课程和国家测试,加强了标准化和绩效管理,逐步成立了教育标准办公室(Office of Standards in Education,OFSTED)半官方机构,该机构每年根据政府教育发展的战略规划制定具体教育发展计划并对其绩效和公众满意度进行考核测评。德国也十分重视对政府公共教育服务供给质量的评估,强调社会公众的自和大力倡导“公众是消费者”的新公共管理理念,要求政府“对公众需求迅速响应”。德国改革政府教育服务机制,认为公众是政府的“顾客”,政府及其教育机构应该倾听公众的意见,建立明确的服务标准,向社会公众作出承诺并赋予公众以选择“卖主”的权利。近年来,德国引入被称为“标杆管理”的绩效评估方式,充分吸收公众参与公共服务质量监控,专门成立了一个叫做社区管理联合会的机构(Kommunale Gemeinschaftsstelle für Verwaltungsmanagement,KGSt),负责实施不同城市之间“公共交互指标网络”,比较各自的服务质量并从其他市政当局或部门吸收先进的经验。意大利将社会公众满意度作为公共教育服务考核的首要标准,由改革创新部负责公共教育服务供给质量的监管。该部专设公共服务监察处,协助专家就社会公众和企业对公共教育服务的满意度、政府教育服务效率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作为第二年制定教育服务改革方案的依据。

2.推进我国政府教育管理理念和体制变革的要求

长期以来,受传统“官本位”思想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科层制政府管理体制的影响,政府由于承担办学者与管理者合一的全能型角色,造成了教育管理上的政事不分、政府与学校关系混乱,教育行政部门重“管理”轻“服务”,机关工作人员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依然存在。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需要进一步转变管理理念和创新管理体制,探索新型的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应该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强化和完善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型职能。当前,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我国政府教育管理的目标、任务以及策略都已经逐步明确,即要“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而要实现推进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实施职能的转变,由过去直接参与角色改为指导服务角色,单纯依靠现有的政府系统内自上而下的推动机制已经无法完成,必须寻找改革新的突破口和寻求改革的动力。以公众满意为导向构建科学的测评体系,来测评政府及其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质量,有助于为转变政府管理理念和创新政府管理体制提供动力来源。政府服务的公众满意度测评是一个指挥棒,通过测评政府应该做什么以及在应该做的事情上做得怎么样,有助于清晰地界定政府管理不同类型教育服务的职责,强化政府统筹控协调功能,构建现代化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3.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

近年来,“办人民满意教育”提法时时见诸不同媒体,不仅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所积极倡导,而且被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办人民满意教育”是党和国家对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当然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关于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和要求。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力地诠释了我国作为一个教育大国已成为不争之事实”,[9]但同时,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满意度并未随之“水涨船高”;相反,对教育的要求和批评却日甚一日,[10]这集中反映了教育发展的实际效果与社会公众的心理预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提出正是体现出中央力图下大气力破解这一现实难题的立场和态度。

从教育管理的角度而言,“办人民满意教育”要求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努力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绩效,要使教育工作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在这里,政府及教育行政机构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管理行为与政策的实施者、发出者;人民则是教育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受益者、享受者。因此,“办人民满意教育”揭示出从事教育管理的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的服务本质,要求各级政府及其教育机构尽最大可能、下最大气力办好教育、服务学生学校、造福社会。同时,“办人民满意教育”实际上也是提出了办好教育的衡量标准,即凡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教育,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就应努力办好、建设好,人民满意是评判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优劣、好坏的标准。“办人民满意教育”是邓小平同志关于衡量领导干部工作好坏标准(以人民满不满意、答不答应为标准)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11]如果不从政策宣传、口号的角度,而是从公共管理的视角看待这一问题,那么还可以发现:“办人民满意教育”是力图通过政府教育管理理念、职能、机制的转变,促进政府教育管理从重点关注教育内部事务转变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实现教育为民、教育惠民、教育利民的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教育管理职能履行、教育政策供给和教育财政资源配置行为;尝试推进政府教育管理从直接参与学校管理转变到尊重学校办学自,通过实施教育行业监管和质量监控,吸纳组织社会组织、家长、学生参与到教育决策、学校管理与教学发展过程中;在某种意义上说,“办人民满意教学”还是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微观工作机制和宏观评价标准,即要求政府及其教育行政机关在制定教育政策实施管理行为时,要切实以满足社会公众需要为导向,切实解决那些为社会公众所广泛关注的教育管理过程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一个一个地破解制约教育发展的难题,同时也要求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在工作中坚持人民满意的工作标准,将其作为评价教育管理绩效的根本标准,将其贯穿于整个教育行政管理的始终。总之,“办人民满意教育”可以为践行政府教育管理公众满意度测评提供操作指南和标准,启发我们在政府教育管理及其满意度测评过程中,要突破过去“仅仅用经济指标或效率指标来衡量政府绩效”,摆脱过去习惯于以结构、规模、速度等标准来评价教育的局限,逐步引入公平、民主、公众满意这些新的思维与标准,有针对地解决公共教育服务发展“为了谁”、“谁来评”的问题,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行政管理绩效评价标准体系,从而促进公共教育服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三 推进政府教育管理公众满意度测评研究的基本方向

立足当前政府教育管理改革和公共服务消费意识日显的宏观背景,以公共管理、教育行政管理、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知识为依托,综合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满意度测评理论来研究政府教育服务公众满意度测评体系,沿着政府教育服务公众满意度测评的“理论基础测评体系实证研究改进对策”的逻辑线索,构建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政府教育服务公众满意度测评体系,是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和理论发展的重要启示。

当前,回应这种现实需要,推进政府教育管理公众满意度测评研究,必须从影响政府教育管理公众满意度的因素分析入手,从教育公平、教育收费、教育过程、教育决策、教育质量、教育选拔制度、教育贡献率等方面列出具体分项指标,构建一套较为系统、科学的地方政府教育管理满意度指数(CEPSI)测评体系和结构模型,并探讨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还可以以特定样本政府教育管理为例,运用该体系测量样本政府教育服务的公众满意度,最后提出改进政府教育服务公众满意度的具体政策建议。要综合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的方法,借鉴公共管理、教育行政管理和满意度测评等相关学科和理论,构建政府教育服务公众满意度测评体系。在构建政府教育服务公众满意度指标维度和模型时,要综合运用行政管理理论、教育管理学等知识来分析政府教育服务的职能定位、政策拟定和绩效产出的方式和规律,为选择和构建政府教育服务公众满意度测评变量奠定知识和理论基础。推进政府教育管理公众满意度测评研究,将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第一,运用消费者理论和顾客满意度理论阐释政府教育服务的本质、结构要素与形成机理。顾客满意度理论在政府等公共部门的运用已经成为共识并逐步付诸实践,但相关的讨论和实践主要集中在政府一般管理领域和政府的一些窗口部门,没有针对政府教育管理与教育服务的成果。立足教育管理和教育服务这一领域,探讨政府教育管理与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本质、作为广大社会公众消费的公益属性,有助于揭示政府教育服务的结构要素与形成机理。

第二,构建比较科学的政府教育服务公众满意度测评指数模型与测量体系。从影响政府教育管理公众满意度的因素分析入手,甄选出指标体系设计的四原则,即以人为本、注重公平、注重质量、注重效能,并从教育公平、教育收费、教育过程、教育决策、参与制度、教育质量、教育选拔制度、教育贡献率等方面列出具体分项指标,通过揭示政府教育服务受众满意度形成的机理,分析政府教育服务系统个要素之间因果关系,研究政府教育服务受众满意度测评的变量选择、结构分析、模型拟合度检测,可以构建一套较为系统、科学的地方政府教育管理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和结构模型,并探讨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第三,从公众意愿与需要的角度出发研究和制定政府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政策调整方案。运用构建出的地方政府教育管理满意度测评体系,对样本政府教育管理公众满意度进行实证测评,基于测评结果进行地方政府教育管理问题诊断分析,从社会公众抱怨和公众需求出发,有针对地提出提高样本政府教育管理公众满意度的政策建议。[参 考 文 献]

[1]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1996:163-167.

[2] 陈天祥.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6-30.

[3] Christensen, Tom and Lagreid, Per, “A Transformative Perspective on Administrative Reforms”, In Christensen, Tom and Lagreid, Per, eds., New Public Management—The Transformation of Ideas and Practice, Britain: Ashgate Publishing Ltd., 2002, p.19.

[4] [澳]欧文·E·休斯,沈卫裕.新公共管理的现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8-16.

[5] 陈天祥.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6.

[6]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1996:7.

[7] 陈国权,王柳.基于结果导向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美国凤凰城的经验及启示[J].浙江学刊,2006(2):209-212.

[8] 萧宗六,贺乐凡.中国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3.

[9]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组.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理论教育测评第6篇

      卷首

        (1)学校转型的“冈徒困境”与路径选择 程晋宽

        考试与招生

        (4)综合评价体系构建中的高考改革探析 朱华山

        (12)高中课程与高考改革:文理分合抑或专业分化 冯生尧

        学校管理与发展

        (23)义务教育阶段留级制度之审思 陈惠英

        (28)关于教育督导督政问题的分析及建议 孙世杰

        小讲坛

        (32)教育评价的clpp模式 无

        学校管理与发展

        (33)县域中小学及幼儿教师教育科研水平的调查研究——以桂林市六个县为例 覃泽宇 文泽鸿 席广涛 苏玫

        课程与教学

        (38)小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人学基础 丁念金

        小讲坛

        (42)教育评价的应答模式 无

        课程与教学

        (43)上海市浦东新区初一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现状与改进建议 姚霞

        品德与心理

        (48)中学生的学业自我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赵小云 郭成

        (53)高中生时间洞察力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研究 宋婧

        随笔与感情

        (60)“放心去跳"——课堂教学需要开阔的空问 姚小霞

        (62)教师成长的路径——专业化与“去专业化" 唐小青 杨骐文

        (63)数学也是“德育"的好推手 朱明

理论教育测评第7篇

论文摘 要:中国的基础教育过于重视文化课的建设,而真正对于学生有用的是在活动中成长,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我们不应过分地追求升学率,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成长,而专业知识的学习是需要学生的思维准备的,几岁、十几岁的孩子的思维还并不成熟,他们不可能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而我们作为教育者,却一直在这样地对学生要求,这样的结果只是两个:一是扼杀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消灭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在我们所进行的基础教育的测量与评价中,从理念上作了一些粗浅的分析,试图回答当前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实际操作中的一些问题。

1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现状

1.1 小学教育评价现状

我国自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取消了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只是在小学毕业时组织了毕业会考,最初几年,应该说还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负担得到了很好的减轻。但近几年,各区、县、市对学校进行考评,而考评的主要依据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这就导致了学校和教师都只是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导致了教育行为的异化。 初中是连接小学和高中的纽带,初中的招生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就近入学(也不排除个别择校现象),而且七年级的学生大多类似于一张白纸,他们在进入七年级时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每位学生都应该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然而,现在的初中却也不正常地面对“升学”的压力,部分教育行政部门也开始随波逐流,以升入示范性高中的学生人数或是比率来衡量一所学校,甚至还对中考的成绩进行大范围的排队,这种以结果为评价手段的方法确实看不出教育的进步。

1.3 高中教育评价现状

高考是一根指挥棒,高中教育的评价,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的评价,以前的高考,属于“一考定终身”,尽管近些年做了一些改革的尝试—— 如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 开始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据笔者了解的情况,真正能开展素质教育的学校的比例可能不及十之一二。

1.4 对教师的测量与评价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升学率普遍较低,因此当时的教育对升学率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反而会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那个时代的学生显示出了现在学生所不具备的技能。而现在的地市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社会对教师的评价比较简单:升学率高不高?考了几个清华?几个北大?这种评价只会把教师逼成一个“教书匠”,而忽视专业的成长。

2 如何实现学生的终身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让学生在每一个完美的过程中去追求完美的结果,以其实现学生的终身发展。

2.1 过程与结果的辩证关系

没有过程,就不会有结果,不好的过程将导致一个不好的结果,良好的过程也会导致良好的结果。当然,这种关系并不是通过很短的时间就会显现出来,所谓“否极泰来”、“胜不骄、败不馁”也正是这个道理。如果一个人在学习、工作的低潮期能认识到自己付出的努力,失败只是一种偶然,困难也只是暂时的,他就一定能走出被困难笼罩的阴影,迎接他的将会是一片灿烂的蓝天。要充分相信,只要一直不懈地工作、学习,长时间后肯定会有完美的结果。

2.2 老师应落实好每一个“过程”

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这样一个抹黑找门的过程,老师的作用除了系统地讲课之外,还在于当学生撞墙的时候给点光亮从而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当然,学生也不能完全依赖老师,而应该自己多看书、多做实验、多发现问题,才能在老师的指点下迅速得到提高。否则,你自己两眼一抹黑,老师就是把天花板捅得到处都是窟窿,你还是找不到门的方向。

作为老师,要搞好教学,不再是以往的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教”。因此,我们要把握好教学的内容,将优化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注意让学生从过程中学习,使他们获得的知识不是简单地听到,而是亲历过程,自己做出来的。这样,知识在大脑中的存储时间将会大大延长,甚至可以终身存储。

2.3 学生要做好每一个“过程”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很多家长认为是培养优秀宝宝。优秀的标准是什么?不少家长的回答是出成绩。家长们对结果看得很重,其实,教育最重要的部分是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让孩子们掌握更多的技能,得到最多的快乐。而现在,很多家长的误区在于为了结果而尽量地减少过程,甚至觉得最好是没有过程。正是家长的急于求成让孩子往往没有得到任何快乐而只有压力。被很多家长报以羡慕眼光的孩子们,他们的成功都在“不经意”之间。他们的家长大多不太注重结果,而愿意让孩子享受过程中的欢乐。正是这种平常心,让孩子充分展示出了自己的能力。过程是做给自己看的,而结果却是依靠别人的评价。因此,我们能够决定的是自己努力这个过程而无法左右由别人评定的结果。当然,只要你努力做好了每一个过程,你的结果也就一定会顶棒!

3 我国基础教育的定位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无法对国家的宏观教育政策做出很大的影响,但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建议。我们现在应该反思:我们的基础教育太踏实了,我们可以在国际数理化奥赛上连续很多年拿下金牌总数第一,却至今未出一个“诺贝尔奖”。因此,我国的基础教育定位应该是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和创新思维,而不是一味地力求将文学、史学、自然科学都能出神入化。拥有了创新思维,保持好良好研究习惯和兴趣,我国的基础教育才是真正的回归,我们的高校才能涌现出更多的创造型人才,我们在世界科学界将拥有自己真正的、重要的地位。

4 教师实施基础教育评价的定位建议

我们的定位应该是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维持和发展他们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因此,我们的教育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渗透,充分利用评价的改进发展的功能,而不是选拔和甄别。在教育评价中多考查学生的能力,少一些纯书本的内容,毕竟,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只需要对文学、史学、自然科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逐渐对某一个门类产生研究的欲望和研究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