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经典教育理念(合集7篇)

时间:2023-09-11 17:25:47
经典教育理念

经典教育理念第1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国学教育;方法探索

一、幼儿国学教育的价值

(一)幼儿国学教育的社会价值

所谓国学就是“中学”,更具体而言,从狭义上讲,是指长达数千年来形成的中华文化典籍,所以“国学”,就是由文字记载的中华文化典籍的总称。[1]国学不仅包含着《论语》、《大学》等经典诵读,还包含着中华文化、中华精神、各家学派的思想等许多方面。幼儿的国学教育就是基于国学的基础上,对幼儿实施的启蒙教育。第一,对幼儿实施国学教育,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众所周知,学前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启蒙阶段,在此阶段对幼儿进行国学教育,可以加深幼儿对国学的认识与理解,有助于日后更好地发展国学、传承国学。第二,实施国学教育,可以巩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有学者认为,中华民族认同就是中华民族的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和情感依附的稳定心理特征。[2]在对幼儿实施国学教育的过程中,让幼儿通过欣赏不同国家的读物,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风俗等。使其在感受不同文化交融的学习氛围中,以本国文化为主,其他国家文化为辅,增强对民族以及国家的认同,为国家培养真正的人才,从而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二)幼儿国学教育对幼儿的自身价值

在学前阶段对幼儿实施国学启蒙教育,有利于幼儿自身的发展。首先,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能力。幼儿通过朗诵经典国学读物,丰富了幼儿的词汇量,也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其次,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作为文化强国,至始至终都注重着道德教育、注重个人品格,在诸多经典国学著作中皆有体现,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德不孤,必有邻”等。通过学习国学,幼儿可以探索和掌握其中深意,规范自身行为,从而提高了幼儿的道德水平。最后,丰富了幼儿的文化底蕴。国学中包含着深厚的文学精粹,幼儿在学习国学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幼儿的文学修养。

二、幼儿国学教育的基本形式―――将国学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

(一)环境熏陶

幼儿园是为幼儿提供教育和活动的场所,为幼儿提供舒适的环境,环境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同样也是一种隐形的教育手段,对幼儿的智力、心智以及个性发展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3]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可以加入国学的元素。教师可以将一些古诗转换成图画的形式展示在墙面上,增添了一丝文学气息,也使幼儿随时随地可以感受国学氛围。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将国学带入到生活环境中,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国学名言教给幼儿基本的行为规范,约束他们的行为,这也充分发挥了环境的教育作用。

(二)节日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财富,它们也被陆续纳入到世界文化遗产之中。中华传统佳节许许多多,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由来、含义及习俗。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到来之时,教师可以让幼儿欣赏有关这个节日的故事、习俗,并且动手制作有关节日的代表性食物,例如:粽子、元宵等等。让幼儿在获取乐趣的同时掌握知识,丰富经验。

(三)熟读诵背

优秀的国学经典著作,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朗读和背诵是幼儿习得国学经典的基本途径,幼儿通过熟读的过程,加深对其理解,将其慢慢融入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在熟读诵背的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引导,可以通过讲故事、播放影像等形式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当幼儿有疑问产生,或者需要寻求帮助时,教师要及时提供帮助。

(四)游戏渗透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游戏贯穿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对幼儿的身体协调发展、智力发展等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在幼儿园中,常见的游戏有户外游戏、教学游戏、情景游戏等等。教师可以将国学与幼儿游戏进行融合,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渗透国学教育。例如:幼儿可以在角色扮演游戏中,通过扮演孔融及其他人物,完成《孔融让梨》这个经典故事,使幼儿理解《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以及背后的深意,这也将国学教育更好地渗透到幼儿游戏中来。

三、幼儿国学教育方法发展的趋势

(一)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

1.国学与音乐相结合。幼儿在幼儿阶段的听觉神经系统逐渐完善,幼儿在此阶段往往会受到音乐的熏陶。心理学研究表明,0岁至三岁期间人的听觉神经发展到60%~80%。[4]音乐自身带有一种神奇的感染力,它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播放民间古典音乐,可以陶冶幼儿的音乐情操,提升幼儿对国学的认知。在音乐活动中,可以将国学典籍著作融入到音乐中,为其配上恰当的旋律。

2.国学与美术相结合。3-6岁的幼儿更倾向于动手操作活动,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深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在进行国学教育时,可以有效地将美术与国学相融合。

3.国学与舞蹈相结合。身体各部位的协调配合、身体的律动对于幼儿自身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在舞蹈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国学教育。

(二)从独立化走向生活化

幼儿园中的国学教育往往被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特殊的存在,它被定义为是在某一固定时间段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这就把国学教育独立起来了。国学教育并不单单指一种有关国学的教育教学活动,它更注重地是国学的精神与理念。国学教育逐渐从一种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走向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来,逐渐走向大众化、生活化。要将国学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增加国学元素,在日常交往中尊敬师长、友爱同伴、孝顺父母,在生活中积极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使每个幼儿都能成为一名有道德的、讲礼貌的好孩子。

经典教育理念第2篇

可能不同的人会对以上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而知名儿童教育家李跃儿,则将自己的教育理想、对幼儿园的理解转化为了行动,在北京建立了“李跃儿芭学园”。这所幼儿园被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们一致认定为中国版理想幼儿园;在这所幼儿园拍摄的纪实电影《小人国》和纪录片《成长的秘密》被全国多所师范院校、培训学校和幼教机构当作教学片使用。

这所幼儿园的魅力何在?从这本脱胎于芭学园内部《教师手册》的李跃儿最新著作中,你会对芭学园的教育理念、教育工作者、教育环境和课程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在办园方面受到启发。书中大量的案例、照片等,更可以参考和借鉴。

媒体和专家评论:

我很赞同把《小人国》作为幼儿教材,让每一个幼儿老师、每一个家长都看一看。

卢勤(团中央中少总社首席教育专家、知心姐姐)

幼儿园应该是儿童乐园。《小人国》让我们看到,一个好的幼儿园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体现现代儿童观、尊重儿童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扮演的角色是什么。这也是我理想中的幼儿园。

冯晓霞(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我们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什么样的教育?李跃儿解释了这个问题。她解释了――就是我们教育部倡导的一种教育思想理念:孩子的教育是在生活中的教育。《小人国》给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好的幼儿教育、什么叫优质幼儿教育的雏形。

王化敏(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学前教育协会秘书长)

芭学园的教育就是国家教育部所提倡的教育。

王振宇(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育学会理事)

芭学园是一个小人国,这里的每一个公民都有其自身的个性与特征。从孩子们扑闪的眼睛、清晰的表达和自然的行为中,看到了他们真实、自我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再一次印证了“小人不小”的道理。

搜狐教育专访《走进北京最特别的幼儿园――芭学园》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芭学园教育理念和经典课程》,李跃儿/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经典教育理念第3篇

成功往往来源于一个简单的想法与不懈努力的实践。1965年,普通的办公室,再简单不过的商业理念――把瑞典高中生带去英国学习,英孚教育集团的诞生显得有点随意,有点简陋,那时候估计它的创始人,一位名叫Bertil Hult的瑞典年轻人,也没有料想到,44年后的今天,这个简单的念头成就了当今全球最大的私人英语教育机构――EF英孚教育集团。

走进英孚,前台以一副色彩斑斓的海报为背景,海报上展示的是英孚遍布全球的足迹。初见英孚教育集团南区总监庄迅女士时,她一身简洁舒适的打扮,头发干净利落地扎在后面,略施淡妆,脸上始终带着微笑,友善是她给我的第一感觉。

她带着小记参观了教室,颜色各异的小矮凳子,五颜六色的墙壁,以及各种可爱的小道具把这个30来方的小空间布置得如同儿童乐园,透过门上的小窗,小记看到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电脑室里,光听声音,还以为小孩在沉迷游戏,凑近去看,才发现,小朋友确实在打游戏,但那是英孚研发的学习英语的游戏软件。轻松快乐,这是英孚的教育环境给我的第一感受。

1993年,英孚进入中国市场,它的每一步都谨慎而踏实。那时候的中国,了解英语培训机构的人不多,如何融入这个汉语如此强势的国家,如何稳打稳扎地巩固市场,这一路所历经的风雨,在岁月的沉淀中,英孚塑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今天我们与庄总监一起走进英孚,了解英孚。

Q=Cookie World

S=英孚教育集团南区总监stella zhuang

Q:EF什么时候开始关注3-15岁小孩的教育?这个想法如何诞生的?

S:自1965年成立以来,我们就十分关注青少年儿童的英文教育,英孚教育集团的董事长与创始人Bertil Hult先生成立EF只是出于一个简单的想法:让瑞典的学生暑假有机会到英国学习英语,这就是EF英孚教育的起源。

自1993年进入中国以来,EF开始为中国的儿童及成人提供本土化的英语培训,精心设计了各类专业课程,以迎合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要,经过十五年的发展,EF英孚学校已遍布中国50多个城市,同时,EF也是世界唯一一所设立全球学术研发部门的语言培训机构。09年春季,我们还会在全球同步推出全新的针对3-6岁儿童的Small Star幼儿英语课程,为学生提供最高效的英语学习方式,让语言不再成为他们与世界进行沟通的障碍。

Q:与其他的非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相比,中国的幼儿英语教育存在怎样的特点?

S:中国本土语言比较强势,因此学生在学习英语时,面临着3大困难:缺乏学习英语的环境-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在使用英语与人沟通的过程中缺乏自信。

在中国,人们从小学到大学总共要花上2000多个小时学习英文,但许多学生仍然是“哑巴英语”,缺乏在实际生活中说英语的自信心,传统的英语教育还是停留在建立英语的基本知识结构,如听说读写,词汇和语法,而不太注重英语的流利,准确,自信,社交技巧与创造性等方面。

针对中国幼儿英语教育的这些存在问题,EF自己研发的先进的英语学习方法,尽量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全方位地接触英语,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良好的互动,以及网上学习系统,如高效的Efekta学习系统,等都能保证学生在学校在家也能接触英语。

Q:EF的幼儿教育在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当中遇到了什么困难?EF如何去克服?

S:EF对欧美学生的教学经验较丰富,但中国的语言系统与他们很不同,因此刚进入中国市场时,EF花了3-4年的时间来研究中国市场的本土化特性,了解了这个市场的特点后,才进行科学的布点,EF的选址主要集中在名校和大型社区的地方,以方便学生就近来学习。

刚开始,确实很多中国父母对这种私人的英语培训机构并不熟悉,所以我们先找切入点。当时我们跟广州市教育局合作搞办学机构,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同时广州市的一些知名学校也给予了我们很大程度上的配合与支持,我们以此慢慢地把市场打开,建立良好的口碑和品牌,现在很多学生都知道EF这个品牌了。

Q:如今,英语培训机构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英孚如何去稳定并加强自己的地位呢?

S:我们在上海设有一个致力于学习体验研究的全球产品研发部门,EF是中国目前为止唯一有自己的研发中心的教育机构,我们的教材还有教学系统都是自己研发的,我们始终坚信为学生提供最高效的学习工具和方法才是提升竞争力的根本。

我们发现,在中国这个市场容量尚在发展早期,其潜力是巨大的,因此,更好地与消费者沟通,提供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的公司将会引领这个市场发展。EF不断通过不同的市场活动,引导家长更加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在针对英文培训的问题上做出准确的判断。为确保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我们的课程系统已经由数千位中国学生试用过,并且还在持续不断的更新。为考核教学效果,我们还设有课程管理体系以对学习的学习进度进行跟踪,让学生时刻了解学习的进展情况,让他们既能享受学习的快乐也能得到提高。

Q:EF认为3-7岁幼儿英语教育的关键应该是什么?在教学上如何去体现?

S:任何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因材施教,要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注意匹配合适的教学方式。研究发现,孩子天生具有不同的学习智能类型,他们学习语言时具有一种或几种智能模式,单一教学法只适合一种孩子,而无法调动其他智能类型的孩子的学习潜能,丰富多样的整合教学法才能让每个孩子爱上英语。

英孚学术研发团队的专家们非常关注孩子与成人语言学习中不同的兴趣点,比如说,越小的孩子对于接触新语言越大胆,更加敢于尝试,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因此,课程设计中就需要增加更多好玩的元素。课堂教育中糅合了各种教学方法,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故事教学法等,小年龄段的班级里,1个老师负责8-10个学生,这样老师便有足够的时间观察不同学生的长处,以便对症下药,更好地因材施教。

针对幼儿教育的特性,EF对教员的挑选也是很严格的,EF有全球的老师招聘中心,进行全球性的运作。应聘的老师必须符合以下五个要求:1.来自英语为母语的国度,2.口音要中性,不强调美音或英音;3.老师要有TEFL和剑桥双重认证;4.大学文凭;5.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符合条件的老师还必须进行为期2周到1个月的系统培训,EF认为爱心和耐心是一个老师最重要的品质。

Q:偶尔会有父母抱怨小孩在培训机构的学习没有成效,你是怎么看待这些事情?

S:很多父母将自己对待英语的学习观念强加于孩子,如每天要掌握多少个单词,要会认国际音标,要迅速掌握会话等等,殊不知这阶段的孩子有自己学习英语的特点,单一的方法去教孩子可能导致孩子失去学习兴趣。

其实成人的这些观念起源于70、80年代的教育体系,我认为这

种方式培养的学生很多都仅是哑巴英语,大部分人都无法做到自信地用英语与人交流。全球化的环境下,英语最重要的功能是沟通,过去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小孩重蹈覆辙,我们应理解并尊重小孩的生理特点,例如3-6岁的小孩,他对知识的输入与输出是不成正比的,小孩的语言系统有一个接收,积累,爆发的过程,学英语也是一样,总有一个累积的过程,等到小孩的知识结构得到提高后,必然有一个爆发的过程,因此希望家长能建立起合理的期望值。

另外家长应明白兴趣是孩子们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当一个孩子不讨厌英语时,他才能够真正想要去了解它,而不是对抗性地学习。很多家长见到孩子对英文学习打不起精神,就很着急并因此训斥孩子。对此,我建议家长应该更多地去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例如:我的女儿由于中文说的好,因此她对中文的自信影响了她对英语的兴趣,后来3岁半的时候她参加英孚的英语培训,在课堂的趣味游戏中,发现英语可以跟游戏联系在一起,慢慢地她就对英语有兴趣了。

Q:金融危机下,家长应如何计划与分配孩子的教育开支?

E:从父母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学习英语是长期的行为,父母要做好计划,量力而行,恰当地估计家庭的经济能力。小孩的英语学习不是一个短期的行为,而是一个需要不断重复的过程,因此计划性很重要;另外,针对小孩的特性,如何给他选择适合的机构,现在的培训机构很多,各有特色,如果选择错误,小孩不但没成效,也浪费金钱,因此在选择机构时,应尊重小孩的兴趣与性格特点。

Q:能谈谈您个人的幼儿教育理念吗?

S:我的育儿理念也是从不断的摸索中获得的。刚开始我也是以成人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女儿的行为,直到后来我才了解小孩本身存在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她需要通过不断地实践来学习与成长。中国的教学是传授式的,而外国则是实践性强,我个人认为后者更能对小孩起到启发的作用。

女儿3岁前,我任其自由地发展,3岁以后,我开始跟她讲一些道理,开始注意她的行为规范和习惯,这个年龄段的小孩是能理解并接受的。我认为在6岁前,不要要求小孩学习上要达到什么程度,应更多地教她一些做人的理念,例如诚信,责任等基本的东西。6岁前教会事半功倍,小学阶段让她慢慢巩固,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Q:能举一个比较成功的教育例子吗?

E:我想说小孩的教育是需要持之以恒的。我的女儿上的是寄宿幼儿园,小学又提前了上学,性格很活跃,年龄又偏小,因此老师总是反应说她不太专心,不爱按规矩学习,这会影响她在学校的学习,为了帮助她纠正这不良习惯,我们全家出动,一起制定了作息表,并郑重其事地召开了家庭会议,要求大家都要严格遵守,如此做法让女儿明白事情的重要性。在作息表里,我们详细地列出了每天的行程,如几点起床,多长的上课时间,休息时间等,一天下来,大家聚在一起讨论女儿一天的表现,对不妥的地方做修改,一个暑假的训练过后,女儿在这些方面做得不错了。小孩的教育需要耐心与恒心,并且一些观念与习惯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形成,因此在小孩成长的关键期,父母要多用心。

经典教育理念第4篇

关键词:红色经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82-02

红色经典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党和国家发展的不同时期,在对广大党员和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其蕴藏着独特的民族记忆与民族文化,负载着国家意志和社会规范,体现着民族精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时期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价值观念和道德诉求,作为一种弘扬主旋律的艺术形式,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了广泛认可,利用红色经典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对红色经典及其基本问题的认识

所谓红色经典,又称“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红色经典,专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革命历史文学作品;广义的红色经典,包括1921年至今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除了我们十分熟悉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等作品外,还包括当代的一些“准经典”创作,比如《亮剑》、《潜伏》等影视文学作品。本文的红色经典特指广义上的红色经典。

1.红色经典产生的时代背景。红色经典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纵观历史,红色经典的发生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结束前。第三阶段,“”结束至八十年代末。第四阶段,八十年代末至今,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需要,文学艺术价值的再认识以及市场的需要,促使红色经典再度走红,展现出强大的文学生命力。

2.红色经典涵盖的核心价值。纵观红色经典发生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都诠释了一种精神,构筑了一种价值观念。红色经典所弘扬的核心价值,主要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意识以及勇于献身的精神。①坚定的理想信念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对一个政党来说,尤为重要。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对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赋予了爱国主义新的内容和活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红色经典作品的又一个重要价值。

3.红色经典教育的当代意义。在发展的不同阶段,红色经典在表现形式和内容等方面,虽然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就其核心价值来说,却又具有相似之处。因此,红色经典教育在当代,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红色经典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红色经典作品作为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优秀文学体裁,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和个人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爱国主义运动,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质载体。②红色经典的理想信念教育功能,红色经典作品作为革命和建设年代积淀的特殊精神文化的代表,它本身就承载和蕴涵着为实现民族解放和共产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它所倡导的这种精神和信念,借助影视剧中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动人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和引导观众,从而使观众在自觉不自觉的观看过程中深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社会主义信念。③红色经典的民族精神培养功能,红色经典作品中所呈现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状态和境界,是一种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的体现,是一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是一种开拓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④红色经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优质载体,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的基本内容,与红色经典作品所传扬的核心价值,是高度契合的。因此,在当代,利用红色经典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运用红色经典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红色经典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认可,利用红色经典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实践。然而,当前,在运用红色经典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

1.红色经典与教学环节脱节导致的学生兴趣缺失问题。红色经典作为优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理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卓有成效,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据某项对当代大学生观看红色经典影视剧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对红色经典并不热心,大约1/4的人持否定态度,只有大约1/4的人持肯定态度。之所以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笔者认为原因主要在于教育本位的缺失导致的红色经典与教学环节脱节问题。现行的中小学教材当中,红色经典资源数量极少,到了大学,教材中对红色经典更是鲜有涉及,加之学生对特定历史知识缺乏了解,导致学生兴趣缺失,从而影响了红色经典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市场导向导致的传播渠道受阻,市场大潮的冲击下,一切以获取利益为导向。不断上市的作品多是一些财富经、人物传记等类型的书籍。红色经典作品因为不会为商家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不会再版,亦不会推出精品,导致红色经典作品传播渠道受阻,资源缺乏导致红色经典作品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无法发挥。

3.教学形式单调导致的教学效果不强,现行的红色经典教育教学形式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形式相似,都比较单调。多采用教师理论灌输的方式进行。学生对红色经典作品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缺乏感性认识,从而影响了红色经典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

三、提高红色经典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之对策

红色经典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现实意义都是巨大的,然而,红色经典作品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和困难也是客观存在的。为了提高红色经典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笔者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博采众长,结合自身思考,提出如下解决对策:

1.因地制宜,整合红色经典资源。红色经典作品对于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认为应当因地制宜,整合红色经典资源。首先,应该增加红色经典作品的数量,以弥补数量少导致的红色经典资源缺失问题。其次,发挥大学生在红色经典资源整合中的作用,可以让他们对红色经典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价值意义有更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再次,整合红色经典资源,要多种方式并用。红色经典的整合,可以结合电影、电视等多种形式进行,弥补纯文字作品的不足。最后,整合红色经典资源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提炼出红色经典作品的地方特色。

2.多举并进,力求红色经典教育形式多样化。高校红色经典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不能过于单调,影响教学效果。应采用多种举措,综合发挥红色经典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在此,笔者认为,在高校红色经典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体验式教学法,是个不错的尝试。

3.继往开来,创作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红色经典”。红色经典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当今社会,各种思想的碰撞不断涌现,在各种社会思潮的交织中,借鉴前人创造红色经典的历史经验,创造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利于被当代大学生接受的、便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红色经典,确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罗成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湖南社会科学,2007,(4).

[3]李从军.价值体系的历史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刘清华.红色经典影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电影评介,2009,(4).

经典教育理念第5篇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传统的行业在互联网的催化作用下发展得异常迅速,显然“互联网+”已经成为传统行业提升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1]。我国教育也不例外,信息技术促进了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推动了教育理念变革[2]。中医经典课程《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等是中医理论之渊薮,乃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检验的经验结晶,是中医学专业的必修课,因其具有原著性和古典性,也成为中医经典教学改革的难点,中医经典教学迫切需要把握时代脉搏,注入新的理念。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应促进“互联网+中医经典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培养中医高等人才。

 

1 “互联网+”的提出与内涵

 

“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计算机网络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3]。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加快各行业快速发展。需要注意,不是简单地把互联网与各行业相组合,而是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现代网络平台与各行业在各个领域的深度融合,包括运行机制、运行模式及运行内容等有机结合,开辟新的发展模式。犹如各行业领域插上腾飞的“互联网”翅膀,促进各行业快速发展。比如在教育领域慕课、资源共享课的出现,有效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

 

2 中医经典教学特点与改革现状

 

中医经典课程是中医院校主干课程,也是中医专业的必修课,目前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本为中心授课。由于经典教学内容主要是中医古典原著,内容深奥,以往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近几年随着时展,中医经典教育工作者不断借鉴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如借鉴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病人教学法、开放讨论式教学法等开展教学改革。曾征伦[4]探讨在中医专业本科班中开展温病学实验课,将抽象的经典理论结合实验进行教学,以“学生与问题为中心”,激发学习兴趣。经典网络课程是以规划教材为主要内容,应用网络技术,提供多种教学素材,达到教学信息化、网络化,并建立中医经典教师与学生的讨论模块,满足师生的互动交流。丁慧芬等[5]实践应用网络课程辅助教学试验研究表明,温病学网络课程开放能优化教学效果,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互联网对中医经典教学有何影响,如何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如何提高学生对经典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培养现代新型中医人才,值得进一步开展教学探讨。

 

3 互联网教育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育理念逐渐由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内容、教育方式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为根本落脚点,更体现了人本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更有利于学生个人潜能和人格的充分发展,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学习成绩必须靠自己的努力来取得成效。互联网教育可以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学生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在互联网中可以接受不同课程,鉴别吸收最有益的资源。学生学习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从单纯地学知识到自觉主动地掌握知识。

 

互联网教育发展将对学生如何学习、怎样有效学习产生重大影响。互联网教育构建了新型的教与学模式,进一步贯穿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反映了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观。总之,互联网教学手段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极思考能力和动手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4 互联网教育改变了中医经典教师的教学理念

 

在中医经典教学中引进互联网,使得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经典的重要途径。这使得教师的权威性有所下降,需要教师调整心态,主动地接受时代的变化。教师需要由知识的灌输者向学生中医经典学习的指导者转变,为学生重新设计课程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积极地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在互联网教学中,教师角色变得更加多元化,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有学生学习的策划者、激发者、次要评价者等多重角色。互联网帮助教师更清晰地认识自身的优缺点,有机会反省自己的教学及效果。5 互联网教育有利于学生深入掌握中医经典教学内容

 

温病学属于中医经典课程,是中医学专业的必修课,课程具有古典性和传统性的特点。多年来,中医经典教学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课本为中心,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通过温病学慕课开放式在线教育,构建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开展慕课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中医学习兴趣、协调合作精神及文献检索与资料分析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有学生体会深刻:“我们可以在课前预习老师上课讲的内容,也可以在课后对老师上课的内容进行复习,这样就加深了我们对温病知识点的印象,能够更好地掌握温病知识点。”

 

因此,开展互联网+中医教育,创设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问题,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互联网+中医教育模式通过实践,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6 互联网教育有利于中医经典传播与宣传

 

湖南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慕课在非中医专业首先尝试应用,为爱好中医的非中医专业学生提供了便捷的学习平台。温病学慕课作为选修课程,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选修,在线开放学习,教师在线指导,有效解决了这部分学生学习中医的需求,同时节约了师资力量,传播了中医,宣传了中医,让更多的非中医专业学生了解了中医,喜欢上了中医。正如学生在留言中说道的:“通过慕课学习,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医,在中医这一块增长了信心和见识。”“让我这个学西医专业的学生喜欢上了中医。”……越来越多非中医专业学生参与选修这门课程,即是用事实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一良好开端对以后应用互联网向更广泛专业领域开展中医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7 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的浪潮下,将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与中医经典教学深入融合,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深入掌握中医经典教学内容,有利于中医经典的传播与宣传,有利于推动中医发展,提升中医影响。互联网将成为中医教育发展新形态,将对中医经典教学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经典教育理念第6篇

德育,也称道德教育,重在养成道德信念,形成道德行为的习惯。宽泛地说,全部人生都是德育的阵地。狭义的德育是指学校的道德教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事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生成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1]280。其中,道德典范可以把道德观点和行为具体化、形象化,产生一种感染力和影响力,有效促进德育。但康德对道德典范的伦理价值提出了批评,实在是有悖于我们的常识。在这里,从学校德育角度,结合康德的伦理学对道德典范进行先验分析,考察道德典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课中的伦理价值与作用。

一、中西德育观之别:西学中用

我国教育向来重视德育,黄济认为:中国的传统教育,可以认为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伦理本位教育,因而道德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2]。例如,儒家经典《论语》就是一本孔子和弟子们的对话录,其中大部分内容涉及道德教育内容。再如,《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文治武功同样突出的王阳明认为“古之教者,教以人伦……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3]。概言之,中国传统教育一直强调政治、伦理、教育的三位一体,具有强烈的道德色彩。

西方教育不是一种伦理本位教育,德育和智育、美育、体育等是并列的。黄济认为,西方道德教育主要有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存在主义几种思潮。其中,背后的支撑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分殊。理性主义属于唯理论,功利主义偏向于经验论,实用主义旨在调和唯理论和经验论,而存在主义过于强调个人自由,偏向非理性主义。理性主义道德观注重道德自律,功利主义道德观强调他律。这和中国哲学中“义”和“利”的分殊是基本一致的。

中西德育定位的差异源自其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哲学主要思考的对象是人,这个人指的是社会的人,“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其核心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秩序,这其中大部分涉及伦理道德。反之,西方哲学的思考对象在于物,核心问题有两个,一个是人和物之间的统一关系,通常叫认识论;另一个是物的本源的探讨,通常叫本体论。进一步而言,中国伦理,特别是儒家,核心理念“孝”和“仁”都和人情有关,强调伦常感情、情理协调,这是以世俗生活为本的体系;反观西方伦理,诸如柏拉图、康德,尤其是基于基督教义的体系,则强调高于人世间的关系、律令和规则,注重理性和感性的分离,甚至是理性控制感性。因而,中西伦理差异在于,一个强调情(欲)理交融,一个强调情(欲)理差别[5]86。

两种哲学传统的差异性,显示其有互补性的可能。我国现代教育立足于中华文明传统,重视伦理的教育,但很少对道德模范的伦理价值进行形而上学的思考以及严谨的逻辑论证,这是我们的一大缺憾。西方人重视理性分析和论证,对道德模范进行过系统的思考和分析,诸如康德的学说,对我们的德育工作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二、道德典范具有伦理价值吗

康德哲学是西方哲学的一颗明珠。他认为,道德模范的作用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其伦理价值是存疑的。这种观点对于盲目推崇道德榜样的行为,无疑是一剂清醒剂。其观点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道德典范的正面作用仅在于经验层面,没有上升到形而上学层面。“好的样板(示范性的转变)不应当充当典范,而只应当充当合乎义务的东西的可行性的证明。”[6]也就是说,榜样只有对道德原则进行证实的作用,并不能确立道德准则。例证只能起鼓舞作用,把道德律先天规定的东西用经验的方式表达出来,变成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以此增强道德信念。但是,确立准则的应当是理念,即形而上的道德自律,而不是经验现实中的道德榜样,因而道德典范没有什么伦理价值。

其次,道德典范通常没有现实的可行性,哪怕是至善的化身――耶稣。即使耶稣“把这些人从永恒的堕落中拯救出来,这样的思想必然会引起我们的心灵对他的赞叹、爱和感激……但是,他自身却不会是作为可供效仿的榜样,因而也不会是作为一种对我们来说如此纯洁的、高尚的、道德上的善之可行性和可达到性的证明。”[7]因为至善的概念来自于理性所先天设定的道德完满性概念。一方面,完满性是个超验的东西,超验的东西不在经验范围之内,不具备认识论价值,因而,没有可效仿性。另一方面,康德意义上的上帝,属于道德神学的范畴,道德推导出神学,而非由神学推导出道德,至善化身耶稣是道德理论的结果,而非促进道德的原因,因而,没有现实的可行性。

再次,道德典范有时候反倒具有消极作用。“对于道德,没有什么比举例说明更为有害的了。因为,任何举出的例证其本身在事前就须对照道德原则来加以检查,看它是否值得当作原始例证,也就是当作榜样它并不增加道德概念的分量。”[8]此处表达了两个观点,首先,道德例子有可能起反作用,引起被教育者对道德典范的反感。其次,道德原则是道德榜样的前提条件,没有道德原则在先,根本不能提出合适的道德例子。道德典范并不具有促进道德概念的力量是因为道德原则属于理念,是先天的,而道德典范属于经验,是后天的,后天经验的东西在理论上当然不能促进理性理念。

最后,道德的力量是由内至外,而非由外至内。换言之,道德动机不是来自于外,即榜样的作用,而是来自于内,即内在的道德动机,也称之为道德义务概念。“为儿童树立一些行动作为高尚、慷慨和值得赞扬的模范,以为通过灌输某种热忱就会获得他们对这些行动的好感,这完全是适得其反”[9]213。因为儿童还没有明确的道德原则,未接受良好德育的成年人也是如此,想利用情感来唤起其道德义务,没什么作用,因为,“原理必须被建立在概念上,在一切别的基础上只能造成一些暂时的冲动,它们不能使人格获得任何的道德价值……”[9]213更为严重的是,感性冲动往往是易变的,一旦道德原理建立在感性经验上面,极有可能使得道德标准变成模棱两可。

三、对道德典范的先验分析

那么康德何以会提出这种看似违反直觉的观点?这跟康德的元伦理学或形式伦理学立场有关。

首先,形式伦理学不在经验讨论范围中。形式伦理学独立于经验,讨论普遍的、必然的道德规律,超越具体的历史条件和族群,适合于全人类。其基本道德法则为“要这样行动,使得你的意志准则任何时候都能同时被看作一个普遍的立法原则”[9]39。这个法则之所以具有普遍性,是它立足于理性的逻辑的一致标准,而不是借助于经验而有效。相对而言,经验的东西都是特殊的、具体的东西,往往难以具备普遍性,强行对之进行归纳,由于“休谟问题”的阻碍[10],其可靠性也是存疑的。康德以绝对律令的先验形式突出了理性主宰、统治、支配人的感性作为、活动、欲望、本能这一道德行为的特征[5]66。在形式伦理学体系内,道德典范是经验个例,不具备普遍必然性,因而没有重要性。

其次,具有伦理价值的是道德法则或道德律。道德律令必须具有四个特征,(1)不能借助于经验的感受性,感受性没有普遍性。(2)进一步而言,一切经验(质料的而非形式的)原则最终可追溯到感受性上。(3)道德法则只能是形式的(先天的),而不能质料的(或经验的),这样方可达到一种普遍性。(4)形式的法则出自自由意志的德性,这实质上是一种自律,与之对应,幸福原则求助经验,是一种他律。“幸福原则……永远也不能充当意志法则的那样一些准则……因为,对这种幸福来说,它的知识是基于纯粹经验素材上的,因为这方面每个判断都极其依赖于每个人自己的意见,加之这意见本身又还是极易变化的。”[9]48因而,道德典范会指向一种感受性,由(1)和(2)可知,道德典范是一种自爱或幸福准则,不符合伦理法则的要求(3)和(4)这两条。

最后,形式道德律的前提是先验自由。自由概念是批判哲学的拱顶石,自由构成了理性人的德性基础,也是伦理价值的基石。自由分为两个方面,消极的自由指的是独立于经验因果链条,积极的自由是一种自由意志或者自律。自律适应于经验意义上的人吗?答案是:不适应。具有自律的人不是针对思辨理性来说,而是针对实践理性来说,对应于思辨理性是现象的人,而实践理性是本体(智性)的人。康德揭示了人之为人在于具有“自由意志”,其“伦理本体”地位远在任何个体感性幸福、功绩和事业之上。具体到道德典范,其伦理价值取决于自律的意志,而非意志的结果,因而其伦理价值不是依据其效应或结果,而是依据自律的动机。自由概念推导义务概念,义务概念推导动机概念,动机概念推导德性概念,所以,以道德典范来谈德性无异于缘木求鱼。

四、重新定位道德典范的德育功能

康德侧重于从道德动机来讨论德性行为,这种观点往往被称之为道德动机论。与之相反,功利主义则善于从道德行为的后果来谈德性行为,又被称之为道德效果论。道德典范更适合于效果论而非动机论,那么如何调和动机论与道德典范的冲突?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分析大学生道德心理发展状况。

依据道德心理学理论,道德心理发展有三个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先知后行,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后果,所以,道德认知在德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源于皮亚杰发生学认识论,并由柯尔伯格加以完善的道德认知理论认为,青少年在后习俗水平阶段,也就是第6阶段,已经能够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可以根据良心做出相应的行为[1]293。以此类推,作为已经成年的大学生,完全具备接受抽象形式思维的道德认知能力,更容易接受普遍必然的伦理原则。由这个道德心理事实,我们可以对大学生德育中的道德典范的价值做出如下评价。

第一,依据大学生道德认知状态,大学生具有接受抽象伦理原则的认知条件,进行道德认知教育的条件是十分成熟的。所以,可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康德的形式伦理学的理论教育,一方面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形而上学思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树立一种客观、全面的伦理价值体系。这在当代功利主义价值观大行其道的教育环境中尤为重要。

经典教育理念第7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红色经典歌曲;高校声乐教学

红色经典歌曲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意义深远,展示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革命文化,对于我国和人民的意义非凡。直到今天,红色经典歌曲的巨大价值依然存在,尤其是在育人育才方面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向学生教授红色经典歌曲,有利于大学生了解我们民族的革命历程,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激励大学生奋发图强。

一、选取红色经典歌曲的策略

(一)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水平。很多高校在声乐教学中选取了红色经典歌曲,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专业的声乐知识,还能够了解红色经典歌曲的历史背景,深入地体会红色经典歌曲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有利于课程思政理念的贯彻实施。然而,在选取红色经典歌曲的时候要注意考虑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水平,选取的歌曲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演唱和鉴赏的时候爱上红色经典歌曲。学生只有对红色经典歌曲产生了感情,才能够去了解歌曲创作的时间、历史背景以及背后的含义。如,现在广为传唱的红色经典歌曲《中国梦》,旋律优美,与流行音乐很接近,与现阶段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接受能力很贴合。这类的红色歌曲能够受到大学生的热烈欢迎,也符合“课程思政”理念。(二)歌曲情感要极为丰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红色经典歌曲走进高等院校,学生学习演唱和鉴赏这些歌曲,歌曲中蕴含着的勇于拼搏、敢于争先的革命精神会直接影响大学生,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有效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有利于我们伟大民族核心凝聚力的形成。选取的红色经典歌曲要感情真挚,或者是歌颂伟大祖国,或者是歌颂先进人物,或者是歌颂广大群众的拼搏精神,总体来说就是情感要极为丰富,这样才能够用情去育人,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课程思政”理念要达到的教学效果。例如《松花江上》《十送红军》《黄河大合唱》等,这些都是蕴含着丰富爱国情感的红色经典歌曲,选取这类作品进行学习和鉴赏,更利于大学生了解红色经典歌曲蕴含的文化,促进大学生奋发向前,积极的加入“中国梦”的建设之中。

二、注重红色经典歌曲在演唱时的情感体验

声乐教学最重要的是歌唱教学,它的基础是嗓音训练,以情感表达为主要手段。在进行声乐作品的演唱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演唱者对于情感的体验和演唱者自身的感受,引起情感共鸣。这样的情感体验能够深刻影响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引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有利于“课程思政”理念的贯彻实施。例如,《映山红》是儿童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主题曲,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一个八岁儿童潘冬子在我们党和革命先驱的影响教育下,与土豪胡汉三进行生死争斗、逐渐成长的革命故事。《映山红》这首歌曲响起的时候,小英雄潘冬子的眼中闪烁着仇恨的泪光,这部电影的爱国情感达到高潮。学生在演唱的时候会有葫芦丝伴奏,如泣如诉,主人公的心情也会感染到学生的演唱,将学生也带入到战火纷飞的年代,真正体会主人公和那个时代人们的爱国情感,真正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理念。

三、注重红色经典歌曲的演唱评价导向

第一,声乐教学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检验专业技能能否合格,还要检验思政学习目标是否合格。利用评价总结归纳,教师对学生达到目标的地方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激励他们奋勇争先;不合格的地方教师就需要与学生找到问题的原因所在,统一价值认同,正确的引导学生的价值观的树立。第二,在红色经典歌曲的声乐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潜移默化进行的,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注重评价原则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注重学生的进步和动态发展情况。学生在进步的时候,教师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形成积极乐观的价值观。还要注重帮助学生克服掉羞涩、胆小、不自信等心理问题,从而更好的表达红色经典歌曲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