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跨文化语境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2-24 07:41:54
跨文化语境论文

跨文化语境论文第1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高低语境文化 对比

高语境与低语境概念系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Hall首次提出。这一理论对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许多学者运用此理论研究文化冲突和如何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依存互动进一步增强,带来了包括思维特征、生活方式、人际交往、语言规范、价值规范等方面的变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中会反映出自己的背景文化,文化差异的存在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和障碍,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学习对方的文化,对双方的文化交际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采取有效的交际模式,灵活动态地应对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冲突和障碍,从而提高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高语境交际与低语境交际理论

美国学者霍尔(Hall,1959)指出了文化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他说:“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环境,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受文化的影响,并随文化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文化决定了人的存在,包括自我表达的方式、感情流露的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等。正是这些在一般情况下十分明显,习以为常,然而很少加以研究的文化方面,以最深刻和最微妙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1]霍尔进而从交际与感知的角度提出了一种研究文化异同的有效方式,他在1976年出版的《超越文化》一书中,颇有见地地指出文化具有语境性,根据信息由语境或编码表达的程度,将文化分为高语境和低语境。所谓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它包括使用语言的一切主客观因素。他认为:“任何事物均可被赋予高、中、低语境的特征。高语境事物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色,编排的信息处于接受者手里及背景中,仅有微小部分存于传递的信息中。低语境事物恰好相反,大部分信息必须处在传递的信息中,以便补充语境中丢失的部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语境编码对语境的依赖性较强,而低语境编码则主要体现在言语中,交际信息对语境的依赖性小。通过对比研究霍尔得出结论:“有着伟大而复杂文化的中国就处在天平的高语境一方”,而“美国文化……只是偏向天平较低的一方”,即中国文化具有高语境特性,而美国文化具有低语境特性。

二、不同的文化渊源导致高低语境文化交际模式的差异

高语境文化可以溯源到儒佛道三教文化的源流之中。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德为核心,倡导仁爱和平,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2]孔子的论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使得中国人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性格:内敛而含蓄、敏感而善感、谨慎而不张扬、自省而睿智。总之,“和”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国文化在交际时以建立和维护和谐关系为宗旨,强调集体主义,这就使得中国文化成为高语境文化。佛教在社群伦理上主张:中和礼让、社群为本,在经济伦理上主张义利统一、以义生利。具体地讲,中国人是把利益建立在人情关系的基础上,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在人际交往的最终目标在于追求人际和谐,尽量避免公开冲突,回避言辞角逐,遵循“和为贵,忍为高”的处世原则。道家的核心是仁、义、礼,人与人交际时讲究仁道,注重礼节,当利益与道义发生冲突时以义为先。所有这些使得高语境文化的人在交际中注重和谐、内隐而含蓄。

低语境文化发源于古希腊的“逻各斯”,以及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理性与辩论术。很多西方国家属于低语境文化。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在思想上集中体现在人道主义的传统上,在行动上集中体现在自由竞争上,突出表现为对个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等多方面的肯定,对人的个体独立性的尊重与倡导。[3]西方人有较强的竞争精神,在处世上追求独立、自由、平等。这使得低语境文化的人在交际中说话明了,反应外露,而不受太多的规范的限制;他们注重的是交际中平等,如果双方存在利益分割,则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获得利益,而不是追求人情关系。

三、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差异导致人际交流上的冲突

语言作为文化表层的一部分,其发展和使用都受到深层文化的极大影响。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每种文化在其准则、规范、行为模式的表面下,都有着整套的价值系统、社会习俗、道德观念、是非标准、心理取向、思维特征等,正是这些决定了语言的使用。这两者的关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际活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1.对沉默的态度。在低语境文化中,人际交往主要通过语言来实现。沉默是需要填补的空间,来自低语境文化的人们对于交谈中出现的沉默会感到尴尬。西方有的学者甚至将东方人的沉默视为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信心”、患有“交际恐惧症”甚至是“精神病”的表现。美国人乐于侃侃而谈,崇尚能言善辩,尽量回避沉默,一旦出现,人们就会竭力用语言来填补。而高语境文化的人们却认为沉默具有交际功能,并不是交谈中的空缺。中国人十分重视交谈中沉默的作用,认为停顿和沉默有丰富的含义,既可表示无言的赞许,又可以是欣然默认、保留己见;既可以是附和众议的表示,又可以是决心已定的标志。恰到好处的停顿能产生惊人的效果,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因此有人称它为“默语”,认为它是超越语言力量的一种高超的转换方式。[4]沉默代表有涵养、谨慎、稳重。总之,在高语境文化中,保持沉默是得到赞扬的。

2.螺旋式思维和直线式思维交流。高低语境的文化特点也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汉文化”的螺旋式思维特点决定了其语言是归纳型语言,[5]人们通常要等到高语境的发话者把话说完才能了解会话意图。英美文化的思维特点是直线型的,因而英美语言是演绎型语言,几乎没什么客套语,即使有也非常简洁。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对外交流中,中国人给西方人留下的印象往往是好摆弄虚话、空话。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先生曾对这一现象有生动的例述:“很多商务代表团招商引资时仿照国家领导人出访说话,如首讲如何在春光明媚的季节来到美丽的塞纳河畔,再讲勤劳智慧的法国人民如何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三讲中法友好,四讲华夏有5000年文明,等等。招商内容却置于末尾,匆匆带过。还有的代表团在交流中照稿宣读:‘我们正在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阔步前进,我市是一块投资热土,商机无限。我们会采取平等互利原则,实现双赢。我们工业门类齐全,人力资源雄厚,我们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我们欢迎大家到我市投资……’”[5]以上发言,使法国人如堕五里雾中,他们不知道何谓热土,商机如何无限,何谓平等互利,双赢目标是什么。中国人以大观小,先铺垫后切入正题的思维方式,是为了营造一种氛围、一种交际环境,以免单刀直入显得突兀。西方人预热阶段短,开门见山,是典型的低语境言谈方式。因此,中国人营造的这种高语境的氛围,对西方人来说,多属冗余信息,真正需要的信息量却远远不够,不仅套话连篇,而且环境氛围提供太多,所以西方人觉得不着边际,不知所云。

四、高低语境文化交际的应对策略

通过以上部分对交际差异的分析,本文结合实际提出一些高低语境文化交际的应对策略。

1.低语境文化的交际者在与高语境文化的交际者进行交流时,要注意彼此在交流理念、言语风格、会话方式、礼貌客套和写作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面对交际模式的差异要求同存异包容理解。当高低两种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一定要用对方的交际思维来阐释对方的交际行为,在翻译时要注意两者的转换。比如:中国的诗句要翻译成英语,就需要用很多英语来阐释其中的意境。相反,把英语翻译成中文,则要注意用词精炼、恰当。[6]谈判时,如果对方是高语境文化的交际者,那么双方交易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合同内容。

2.因为来自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的人在交际上存在高低语境文化的差异,所以交际者应了解不同地区交际者的言语交际方式,以及语气语调语音习惯,从而减少由于地区差异导致的高低语境文化差异。比如,中国的北方人说话相对硬气直爽,而南方人则说话柔气委婉。

3.对于交际中的差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具体到每个交际者,他们的交际模式不尽相同。来自低语境文化的某个交际者也许说话直接,开门见山,这时高语境文化的交际者不要因此而认为对方不注重礼节或不注重情面。来自高语境文化的人也许说话含蓄,这时来自低语境文化的交际者要理解对方的说话模式,进一步领悟对方的意图。

4.高低语境文化中分别存在两种不同的交际方式,这种区别并不是绝对的。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在高语境文化下的中国,人们有可能采取高介入的谈话方式,而在低语境文化下的德国,人们有可能使用高体贴时的会话方式。相似的,在低语境文化中也发现高语境文化的渗透。[7]

五、结语

虽然高、低语境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我们可以在高语境文化中发现低语境的行为,而在低语境中也可以发现高语境的行为,但文化的高、低语境属性是整体上客观存在的,它们的不同特征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而且是必须面对的问题。高、低语境的研究让我们对交际过程中人们注重什么、忽视什么有清楚的认识,并对不同语境文化中交际的模式和差异有总体的认识。而对它们各自的成因和特征的探究则可以提高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相互理解和预测能力,并增强我们的跨文化意识,有助于从宏观的角度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并对跨文化交际实践的研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Hall,Edward.T..The Silent Language[M].Garden City N.Y..Context and Mean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J].A Reader,1976.

[2]叶碧.从“仁”“礼”“和”的关系看孔子的和谐思想[J].浙江社会科学,2007,(2):133.

[3]胡超.高语境与低语境交际的文化渊源[J].宁波大学学报,2009,22,(4):51-53.

[4]李杰群.非言语交际概论[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报刊文摘[N].2003-05-27(B1).

[6]张春星,张春月.高语境信息词汇的语用翻译研究[J].外语学刊,2008,(3):123.

跨文化语境论文第2篇

面对社会发展中对技能型人才的不断需求,完善高职英语教学,结合跨文化语境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效果,使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质量得以提升,将有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发展。当前,可以在跨文化语境教学中开设英美文化课,对英美国家的历史发展以及深厚的文化知识进行讲解,进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跨文化英语交际能能力。

2跨文化语境教学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

2.1强化高职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在高职学生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合理的运用跨文化语境教学,将能够有效的对学生的英语语言用能力以及交际技巧进行锻炼。通过不断的传授英语教学知识,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达到能够运用英语语言交际沟通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摒弃传统授课方式,将学生作为主体,引导学生了解英语语言文化内涵,使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不断提升。

2.2提高学生对国外文化的理解水平

不同的生存环境使各个国家具有了独特的文化传承历史,最终导致其在文化、风俗、历史背景等方面与我们出现了较大的差别。所以,在鼓励学生学习英语文化之前,应该使其了解国外发展的历史文化以及历史背景,进而提高其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及掌控能力。通过跨文化语境教学的实施,将是有效提升学生对英语文化理解的重要手段。

2.3为学生培养正确的审视英语国家文化的态度

没一个国家的兴起时间不同、发展背景不同,所以他们各自都具有不同的优缺点。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通过跨文化语境教学为学生建立对英语国家正确的态度,使其能够客观合理的评价每个国家的优缺点,接纳每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差异。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糠的方式融合外国发展文化,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以及自身的文化造诣。

2.4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通过采取跨文化语境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有效了解英语语言的重要性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该教学方法还能够不断的激发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兴趣,使其不断的通过自我收集信息的方式自主进行学习。所以,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正确的获取资料,纠正学生错误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并理解英语语言的内涵,进而提升对英语的掌握及应用能力。

3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语境的实现

3.1将具有针对性、突出性的国外语境词汇及句式进行分析

国外英语语言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所以通过对国外语境的词汇以及重点句式进行分析、比较,将有助于高职英语的教学。通过实际分析可以发现,国外英语语言在交际时都具有特定的背景,对于问路、答谢等都具有常见的几种表达方式。所以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可以对这类句式进行拆解分析,提高学生对其的理解能力,强化学生对跨文化语境的掌控力度。

3.2对过国内外相同含义的语言进行英语教学

由于各国文化发展以及历史文化背景存在差异,但是对相同事物的表达依旧存在通性。所以在进行高职英语教学的时候,介意对英汉句意相同或者接近的例句进行重点的分析对比,将其中所蕴含的规律找到,并对他们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消化吸收,进而提升其理解运用能力。作为现代的语言交流工具,不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实际上都是具有通性的。虽然汉语与英语具有语言通性,但是在表达中依旧存在差异。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摸清两者的差异以及通性,经过详细分析后进行讲解,使学生对汉语与英语之间的独特性能够得到充分的认识。通过对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可以有效的展现出跨文化语境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许以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通过赏析外国经典电影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知理解

在进行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英美国家经典电影,有助于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发展历史及文化背景。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跨文化语境知识教学时,多是采用观摩国外经典影片作品的方式进行教学,以起到潜移默化学习英语的作用。同时让学生观看《成长的烦恼》及《老友记》等经典英语电视剧,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跨文化语境教学的重要意义。通过平这种舒适的环境有助于激励学生学习英语,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理解及认知。

3.4邀请著名外籍教师来校授课

跨文化语境英语教学作为当代高职英语教学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近年来,来我国任教的外籍教师日益增多,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聘请著名院校的外籍教师,利用外教资源,提倡学生和外籍教师进行积极交流。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定期举行高职院校之间外籍教师联合举办的跨文化讲座,具体的讲座内容由英美国家之间的文化知识差异、英语学习方法、技巧以及风土人情、跨文化交际等等此外。另外,学生可以在外教帮助之下,运用英语展开一些专题研究。

4结语

跨文化语境论文第3篇

关键词:跨文化语境;大学英语;教学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国门大开,新形式下的中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大交融,与众多先进的发达国家建立起外交。英语的运用在生活中也变得广泛起来,跨文化交际成为了近几年来的热点问题,导入国外文化成了学习英语的先驱条件。文化的融合能够加深对话的深度,冲破文化障碍,充分理解学习中的语境和语义,从而发掘学习英语的正确方式。文章就当下跨文化语境大学英语教学遇到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有效的改善意见,阐释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快速高效的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一、跨文化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现状以及问题

当下国内大学英语的教学大多数呈现一种难以打破的规则,即很多英语教师不会区分英语语言教学和英语文化教学,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很有语感,答题思路明晰,但是真正置身于国外语境时完全无所适从。英语教学分为具体的语言则教学、系统的语言使用,其中就包括我们常见的语法、词汇、发音等基础性客观问题,这是学习英语操作技能的范畴;另一方面则是不常规的跨国文化知识,体现在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实际能力上[1]。现在大学英语教学就没有对这两方面内容进行明显区分,受到长期的固性思维,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以及应试教学的影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英语技能培训上,忽视了文化的重要性,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每一年的传统四六级考试。我国英语教学长期存在着重视语言教学轻视文化因素的问题,因而许多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校考试成绩优异,出去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单纯的学会一门语言容易,困难的是融合这门语言的发源史和它在所处文化中产生的巨大变迁,将这门语言当做母语一样烂熟于心,唯一的办法就是了解这门语言的文化背景,切身的将自己当做本国人,尽量缩小跨文化带来的交流问题。事实上,并非完全的掌握了英语语法和发音就意味着完全掌握了这门语言,不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顺利的沟通和交际,就是不够了解英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缺乏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决定着跨文化交流的成败。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老师应该尽可能多的强调跨文化语境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着重培养学生自主生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二、语言和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文字的创造还是语言的发展都不能脱离文化的作用独自支撑,脱离了文化的文字只是一个符号,甚至起不到传播作用;脱离了文化的语言同样没有说服力。语言是文化的一种常见形式,是文化存在的基础,更是文化存在的标志性内容,同样的,人们所拥有的语言形式,也受到了当代文化下所产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所拥有的思维方式也是所处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语言和文化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体,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2]。由此可见,语言的传递不仅仅是一种声调、一种规则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象征的传达,除却字面上的意思,还有更深层次的意向表达。因而,在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一定要冲出陈旧的教学习惯,摒弃劣质的中国式英语教学,应当在教学中适当的加入国外的常识性文化知识,使学生不至于笼统的看待英语,能够精准的判断每一句话在什么语境、什么状态下应该处于什么样的情绪,将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有效结合,摆脱“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现状。

三、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具体改进措施

1.通过课堂上教学主动导入文化

教学一词,顾名思义教在前学在后。因而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尤为重要,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完全取决于老师教授什么内容,要想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一定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对国外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导入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国外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同时在选择教材和教学资料时尽量选择一些带有显著本邦文化特色的教材,文章都是本族语者的作品,教材上对文章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创作背景,创作风格以及其中的价值观进行一定的注解。这样的课堂导入能够有效的拓展学生对跨文化语境的理解,在学习上发挥出主观能动性,提高自己对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养成自己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2.结合课外活动进行文化教学

除了课堂上的正常英语教学以外,老师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足够多的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平台去了解英语,提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机会。例如,学校在课外的时间里可以发起一些英语知识竞赛,国外文化知识辩论赛,开展英语讲座,邀请留学教师或者外籍教师定期的宣讲国外文化习俗的相关知识[3]。在圣诞节或者情人节这样的泊来节日里,开展主题晚会,按照国外的习俗布置会场,结合西方元素安排晚会内容,组织学生来参与其中,通过此类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拓展学生眼界,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西方文化,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常态,更为真切的感受文化差异,欣赏不同国家的民俗风情,将英语学习贯穿整个文化活动。此外学生可以自主的寻找一些优秀的带有明显本族语特色的影视剧或者音乐剧来观看,揣摩其中语法的用处和语境的创设,这样不仅能丰富课外活动还能达到课堂上达不到的轻松效果。

四、结语

学习英语并不像学习其他的学科一样一板一眼,作为一门语种的学习,老师和学生要对跨文化语境产生共识,从多个方面去导入跨文化传播,学习跨文化交际,使大学生在跨文化语境下将大学英语轻松有效的学好。

参考文献:

[1]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06:153-154.

跨文化语境论文第4篇

一、跨文化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现状以及问题

当下国内大学英语的教学大多数呈现一种难以打破的规则,即很多英语教师不会区分英语语言教学和英语文化教学,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很有语感,答题思路明晰,但是真正置身于国外语境时完全无所适从。英语教学分为具体的语言?则教学、系统的语言使用,其中就包括我们常见的语法、词汇、发音等基础性客观问题,这是学习英语操作技能的范畴;另一方面则是不常规的跨国文化知识,体现在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实际能力上[1]。现在大学英语教学就没有对这两方面内容进行明显区分,受到长期的固性思维,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以及应试教学的影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英语技能培训上,忽视了文化的重要性,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每一年的传统四六级考试。我国英语教学长期存在着重视语言教学轻视文化因素的问题,因而许多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校考试成绩优异,出去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单纯的学会一门语言容易,困难的是融合这门语言的发源史和它在所处文化中产生的巨大变迁,将这门语言当做母语一样烂熟于心,唯一的办法就是了解这门语言的文化背景,切身的将自己当做本国人,尽量缩小跨文化带来的交流问题。事实上,并非完全的掌握了英语语法和发音就意味着完全掌握了这门语言,不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顺利的沟通和交际,就是不够了解英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缺乏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决定着跨文化交流的成败。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老师应该尽可能多的强调跨文化语境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着重培养学生自主生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二、语言和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文字的创造还是语言的发展都不能脱离文化的作用独自支撑,脱离了文化的文字只是一个符号,甚至起不到传播作用;脱离了文化的语言同样没有说服力。语言是文化的一种常见形式,是文化存在的基础,更是文化存在的标志性内容,同样的,人们所拥有的语言形式,也受到了当代文化下所产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所拥有的思维方式也是所处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语言和文化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体,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2]。由此可见,语言的传递不仅仅是一种声调、一种规则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象征的传达,除却字面上的意思,还有更深层次的意向表达。因而,在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一定要冲出陈旧的教学习惯,摒弃劣质的中国式英语教学,应当在教学中适当的加入国外的常识性文化知识,使学生不至于笼统的看待英语,能够精准的判断每一句话在什么语境、什么状态下应该处于什么样的情绪,将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有效结合,摆脱“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现状。

三、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具体改进措施

1.通过课堂上教学主动导入文化

教学一词,顾名思义教在前学在后。因而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尤为重要,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完全取决于老师教授什么内容,要想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一定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对国外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导入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国外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同时在选择教材和教学资料时尽量选择一些带有显著本邦文化特色的教材,文章都是本族语者的作品,教材上对文章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创作背景,创作风格以及其中的价值观进行一定的注解。这样的课堂导入能够有效的拓展学生对跨文化语境的理解,在学习上发挥出主观能动性,提高自己对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养成自己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2.结合课外活动进行文化教学

除了课堂上的正常英语教学以外,老师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足够多的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平台去了解英语,提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机会。例如,学校在课外的时间里可以发起一些英语知识竞赛,国外文化知识辩论赛,开展英语讲座,邀请留学教师或者外籍教师定期的宣讲国外文化习俗的相关知识[3]。在圣诞节或者情人节这样的泊来节日里,开展主题晚会,按照国外的习俗布置会场,结合西方元素安排晚会内容,组织学生来参与其中,通过此类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拓展学生眼界,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西方文化,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常态,更为真切的感受文化差异,欣赏不同国家的民俗风情,将英语学习贯穿整个文化活动。此外学生可以自主的寻找一些优秀的带有明显本族语特色的影视剧或者音乐剧来观看,揣摩其中语法的用处和语境的创设,这样不仅能丰富课外活动还能达到课堂上达不到的轻松效果。

跨文化语境论文第5篇

论文摘要: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对语用翻译有重要的启示,本文着重从翻译的角度,探讨了造成言语交际过程复杂性的两个因素:语境与跨文化交乒。译者应在准确理解言语意义的前提下,根据言语交际所提供的语境,善于进行文化移植与融合,理解言外之意,传达原作意图,以实现语用意义的等值转化。

一、基本理论

(一)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主要由英国哲学家Austin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70年代由Searle加以修改和发展的。奥斯汀区分出三种言语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这一行为本身,即发出音、音节、词、词组、句子的行为,只表示字面的意义,本身不能构成语言交际。”言外行为”是通过”说话”这一动作实施的一种行为,如传递信息,发出命令、问候、允诺、祈求、建议等。”言后行为”指说话带来的后果,如劝告一一听从了劝告;警告—认识了危险;引诱—接受了诱惑,等等。说话人如何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图,听话人如何正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这是研究语言交际的中心问题,更是将Austin的言语三分说理论与翻译相融汇的结合点。

(二)翻译过程

翻译,作为言语交际的一种特殊形式,与一般言语交际—单语交际情形相比,自然具有共性的一面:一样在言语行为框架下运行,也同样经历言语语篇编码和解码环节。但另一方面,就交际过程而言,翻译的过程是交际主体—译者先对原文语篇的解码,在吃透原作意义的基础上,才谈得上针对新的、不同于原作的情景语境,运用新的语言形式,即目的语,将原文的意义(事实是译者所理解的意义)用目的语编码再现。因此,译者首先是原作的解码者,而后才是译作的编码者。

(三)语用语言等效翻译

语用语言等效翻译近似奈达(1964)提倡的动态对等翻译,即强调最切近目的语信息的自然对等。因此,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理解原文的字面意义,还要弄清原作者的真正意图,并把这种隐含的言外之意传达给读者。语用学介入翻译,提供了一种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也拓宽了翻译理论的视野”从语用学角度看,译文无论作什么样的处理,只要它能传达原作的用意,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它就是一种可行的译法(何自然,1988)"。虽然语用翻译和其他翻译理论一样不可能解决翻译中的所有问题,但是语用翻译方法在保证跨文化交际成功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从翻译的角度看言语交际过程的复杂性

言语交际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翻译,即使是翻译也不能保证话语意思和实际意义时时处处一致。翻译,重在等效,但语言交际因人因事因需要而变化。究其复杂性主要有两个方面:(1)译者应在准确理解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把握其言语交际所提供的语境;(2)善于进行文化移植与融合,理解言外之意,传达交际双方的意图,以实现语用意义的等值转化。换句话说,言语交际的翻译复杂性就在于要达到语用等效翻译的效果。

(一)语境对言语交际的翻译的制约

所谓语境,就是指言语的背景。人们的一切言语交际活动都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并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可以说,语境是言语交际活动赖以进行的客观基础,言语交际就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从语用的角度,要成功实现交际意图,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发话方还是受话方,除了要掌握所使用的语言系统本身外,即谙熟如何用所用语言的合适形式表达所要传递的意义外,还要掌握语境对意义建构和形式选择发生的作用。原因是语言的实际使用一一言语对语境是非常敏感的,无论是说什么—表达意义,还是怎样说—措辞(形式的选择),都受制于语境的影响。从解码的角度,如要正确地解构出说话者的意义,自然同样要从语言、功能和情景互动的角度,即按照前述语境的决定作用,同时又是由形式建构,而形式表示意义的阐述,通过对原语境与形式的分析和互照,把握其意义。如:2007年6月21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举行例行记者会,其中一记者问到,”最近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帮办劳力斯在国会作证时说,中国军队在网络战方面对美国的威胁越来越大,美国将加强这方面的研发来抵御中国的威胁。你对此有何回应?”秦的答案中说到”我和大家一样时常会感觉到,从美国那里传出一些关于中国军力的不和谐声音”。首先对这句话本身用言语行为进行分析讨论。这句话的言内行为就是说话本身的行为,无所谓交际用途,即“从美国那边传出关于中国军力的不和谐声音”。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不和谐声音”在这里到底是什么意思?肯定不是纯粹对声音的描写。在这里我方外交发言人只是通过这个既形象又委婉的比喻把美方所说”中国的军力威胁”表达出来,从而达到这句话的言后之成事性效果,既给对方留足面子以不至于产生正面冲突,又充分表达了我方的立场。对于这样的翻译,就要考虑其所处的外交语境。若依其言内行为直译成,’I often hear some inharmonious sound",读者会莫名其妙,不知所云。但若将’’inharmonious sound"改译成”misleading/untruthful sound".读者会比较容易明白这句话的内在意义。如此改译既指出了对方观点的不正确,又没有很清楚明了的把对方的观点即认为中国军力威胁搬上纸面,故也给对方留足面子口同时还能从中看出中国对于这件事的”严正”立场。另外,又达到了”指出问题,让人了解事情真相”的言后之成事性效果。

(二)跨文化交际对言语交际的翻译的要求

跨文化语境论文第6篇

    论文摘要: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对语用翻译有重要的启示,本文着重从翻译的角度,探讨了造成言语交际过程复杂性的两个因素:语境与跨文化交乒。译者应在准确理解言语意义的前提下,根据言语交际所提供的语境,善于进行文化移植与融合,理解言外之意,传达原作意图,以实现语用意义的等值转化。

    一、基本理论

    (一)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主要由英国哲学家austin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70年代由searle加以修改和发展的。奥斯汀区分出三种言语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这一行为本身,即发出音、音节、词、词组、句子的行为,只表示字面的意义,本身不能构成语言交际。”言外行为”是通过”说话”这一动作实施的一种行为,如传递信息,发出命令、问候、允诺、祈求、建议等。”言后行为”指说话带来的后果,如劝告一一听从了劝告;警告—认识了危险;引诱—接受了诱惑,等等。说话人如何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图,听话人如何正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这是研究语言交际的中心问题,更是将austin的言语三分说理论与翻译相融汇的结合点。

    (二)翻译过程

    翻译,作为言语交际的一种特殊形式,与一般言语交际—单语交际情形相比,自然具有共性的一面:一样在言语行为框架下运行,也同样经历言语语篇编码和解码环节。但另一方面,就交际过程而言,翻译的过程是交际主体—译者先对原文语篇的解码,在吃透原作意义的基础上,才谈得上针对新的、不同于原作的情景语境,运用新的语言形式,即目的语,将原文的意义(事实是译者所理解的意义)用目的语编码再现。因此,译者首先是原作的解码者,而后才是译作的编码者。

    (三)语用语言等效翻译

    语用语言等效翻译近似奈达(1964)提倡的动态对等翻译,即强调最切近目的语信息的自然对等。因此,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理解原文的字面意义,还要弄清原作者的真正意图,并把这种隐含的言外之意传达给读者。语用学介入翻译,提供了一种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也拓宽了翻译理论的视野”从语用学角度看,译文无论作什么样的处理,只要它能传达原作的用意,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它就是一种可行的译法(何自然,1988)"。虽然语用翻译和其他翻译理论一样不可能解决翻译中的所有问题,但是语用翻译方法在保证跨文化交际成功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从翻译的角度看言语交际过程的复杂性

    言语交际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翻译,即使是翻译也不能保证话语意思和实际意义时时处处一致。翻译,重在等效,但语言交际因人因事因需要而变化。究其复杂性主要有两个方面:(1)译者应在准确理解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把握其言语交际所提供的语境;(2)善于进行文化移植与融合,理解言外之意,传达交际双方的意图,以实现语用意义的等值转化。换句话说,言语交际的翻译复杂性就在于要达到语用等效翻译的效果。

    (一)语境对言语交际的翻译的制约

    所谓语境,就是指言语的背景。人们的一切言语交际活动都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并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可以说,语境是言语交际活动赖以进行的客观基础,言语交际就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从语用的角度,要成功实现交际意图,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发话方还是受话方,除了要掌握所使用的语言系统本身外,即谙熟如何用所用语言的合适形式表达所要传递的意义外,还要掌握语境对意义建构和形式选择发生的作用。原因是语言的实际使用一一言语对语境是非常敏感的,无论是说什么—表达意义,还是怎样说—措辞(形式的选择),都受制于语境的影响。从解码的角度,如要正确地解构出说话者的意义,自然同样要从语言、功能和情景互动的角度,即按照前述语境的决定作用,同时又是由形式建构,而形式表示意义的阐述,通过对原语境与形式的分析和互照,把握其意义。如:2007年6月21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举行例行记者会,其中一记者问到,”最近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帮办劳力斯在国会作证时说,中国军队在网络战方面对美国的威胁越来越大,美国将加强这方面的研发来抵御中国的威胁。你对此有何回应?”秦的答案中说到”我和大家一样时常会感觉到,从美国那里传出一些关于中国军力的不和谐声音”。首先对这句话本身用言语行为进行分析讨论。这句话的言内行为就是说话本身的行为,无所谓交际用途,即“从美国那边传出关于中国军力的不和谐声音”。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不和谐声音”在这里到底是什么意思?肯定不是纯粹对声音的描写。在这里我方外交发言人只是通过这个既形象又委婉的比喻把美方所说”中国的军力威胁”表达出来,从而达到这句话的言后之成事性效果,既给对方留足面子以不至于产生正面冲突,又充分表达了我方的立场。对于这样的翻译,就要考虑其所处的外交语境。若依其言内行为直译成,’i often hear some inharmonious sound",读者会莫名其妙,不知所云。但若将’’inharmonious sound"改译成”misleading/untruthful sound".读者会比较容易明白这句话的内在意义。如此改译既指出了对方观点的不正确,又没有很清楚明了的把对方的观点即认为中国军力威胁搬上纸面,故也给对方留足面子口同时还能从中看出中国对于这件事的”严正”立场。另外,又达到了”指出问题,让人了解事情真相”的言后之成事性效果。

    (二)跨文化交际对言语交际的翻译的要求

跨文化语境论文第7篇

论文摘要: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对语用翻译有重要的启示,本文着重从翻译的角度,探讨了造成言语交际过程复杂性的两个因素:语境与跨文化交乒。译者应在准确理解言语意义的前提下,根据言语交际所提供的语境,善于进行文化移植与融合,理解言外之意,传达原作意图,以实现语用意义的等值转化。

一、基本理论

(一)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主要由英国哲学家austin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70年代由searle加以修改和发展的。奥斯汀区分出三种言语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这一行为本身,即发出音、音节、词、词组、句子的行为,只表示字面的意义,本身不能构成语言交际。”言外行为”是通过”说话”这一动作实施的一种行为,如传递信息,发出命令、问候、允诺、祈求、建议等。”言后行为”指说话带来的后果,如劝告一一听从了劝告;警告—认识了危险;引诱—接受了诱惑,等等。说话人如何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图,听话人如何正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这是研究语言交际的中心问题,更是将austin的言语三分说理论与翻译相融汇的结合点。

(二)翻译过程

翻译,作为言语交际的一种特殊形式,与一般言语交际—单语交际情形相比,自然具有共性的一面:一样在言语行为框架下运行,也同样经历言语语篇编码和解码环节。但另一方面,就交际过程而言,翻译的过程是交际主体—译者先对原文语篇的解码,在吃透原作意义的基础上,才谈得上针对新的、不同于原作的情景语境,运用新的语言形式,即目的语,将原文的意义(事实是译者所理解的意义)用目的语编码再现。因此,译者首先是原作的解码者,而后才是译作的编码者。

(三)语用语言等效翻译

语用语言等效翻译近似奈达(1964)提倡的动态对等翻译,即强调最切近目的语信息的自然对等。因此,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理解原文的字面意义,还要弄清原作者的真正意图,并把这种隐含的言外之意传达给读者。语用学介入翻译,提供了一种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也拓宽了翻译理论的视野”从语用学角度看,译文无论作什么样的处理,只要它能传达原作的用意,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它就是一种可行的译法(何自然,1988)"。虽然语用翻译和其他翻译理论一样不可能解决翻译中的所有问题,但是语用翻译方法在保证跨文化交际成功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从翻译的角度看言语交际过程的复杂性

言语交际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翻译,即使是翻译也不能保证话语意思和实际意义时时处处一致。翻译,重在等效,但语言交际因人因事因需要而变化。究其复杂性主要有两个方面:(1)译者应在准确理解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把握其言语交际所提供的语境;(2)善于进行文化移植与融合,理解言外之意,传达交际双方的意图,以实现语用意义的等值转化。换句话说,言语交际的翻译复杂性就在于要达到语用等效翻译的效果。

(一)语境对言语交际的翻译的制约

所谓语境,就是指言语的背景。人们的一切言语交际活动都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并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可以说,语境是言语交际活动赖以进行的客观基础,言语交际就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从语用的角度,要成功实现交际意图,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发话方还是受话方,除了要掌握所使用的语言系统本身外,即谙熟如何用所用语言的合适形式表达所要传递的意义外,还要掌握语境对意义建构和形式选择发生的作用。原因是语言的实际使用一一言语对语境是非常敏感的,无论是说什么—表达意义,还是怎样说—措辞(形式的选择),都受制于语境的影响。从解码的角度,如要正确地解构出说话者的意义,自然同样要从语言、功能和情景互动的角度,即按照前述语境的决定作用,同时又是由形式建构,而形式表示意义的阐述,通过对原语境与形式的分析和互照,把握其意义。如:2007年6月21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举行例行记者会,其中一记者问到,”最近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帮办劳力斯在国会作证时说,中国军队在网络战方面对美国的威胁越来越大,美国将加强这方面的研发来抵御中国的威胁。你对此有何回应?”秦的答案中说到”我和大家一样时常会感觉到,从美国那里传出一些关于中国军力的不和谐声音”。首先对这句话本身用言语行为进行分析讨论。这句话的言内行为就是说话本身的行为,无所谓交际用途,即“从美国那边传出关于中国军力的不和谐声音”。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不和谐声音”在这里到底是什么意思?肯定不是纯粹对声音的描写。在这里我方外交发言人只是通过这个既形象又委婉的比喻把美方所说”中国的军力威胁”表达出来,从而达到这句话的言后之成事性效果,既给对方留足面子以不至于产生正面冲突,又充分表达了我方的立场。对于这样的翻译,就要考虑其所处的外交语境。若依其言内行为直译成,’i often hear some inharmonious sound",读者会莫名其妙,不知所云。但若将’’inharmonious sound"改译成”misleading/untruthful sound".读者会比较容易明白这句话的内在意义。如此改译既指出了对方观点的不正确,又没有很清楚明了的把对方的观点即认为中国军力威胁搬上纸面,故也给对方留足面子口同时还能从中看出中国对于这件事的”严正”立场。另外,又达到了”指出问题,让人了解事情真相”的言后之成事性效果。

(二)跨文化交际对言语交际的翻译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