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医药学基础(合集7篇)

时间:2023-09-05 16:32:01
中医药学基础

中医药学基础第1篇

关键词:非医药专业;中医药基础;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6-0063-02

中医药基础教育是未来中医药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多样化人才的培养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核心,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多样化交叉学科的教育建设是目前我国中医药改革创新的重大部署。因此,综合性中医药大学往往会设置医药方向的非医药专业院系,培养多样化中医药复合人才。然而,大多数非医学专业开设时间较短,课程设置不够成熟,尤其是其医学课程设置更是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专业培养目标未能很好地得以实现。

在非医药专业院系中,医药基础课程一般不作为专业课,一两个学期就结束学习。以《中医药基础》课程为例,一般设置为70学时左右,内容包括“中医学基础知识”、“中药学基础知识”、“方剂与中成药基础知识”三大块。对于学生来说,教学内容繁杂难懂、枯燥无味、难以吸收;对于教师来讲,学时太少,不能全面展开来讲,往往顾此失彼,使本课程的教学面临极大的困难。笔者在《中医药基础》教学过程中感受颇深,无论是在职业态度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有所改变,对于非医药专业的学生,教学目的不是让他们学得像中医药专业的学生一样优秀,而是激发他们学习中医药的热情,并运用到本专业领域上来,加强中医药专业与非医药专业的交流和沟通,让学生从“让我学”到“我要学”,从“讨厌学”到“喜欢学”上进行转变。笔者发现,适用于医药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对非医药专业学生不一定适用。笔者思考,在抱怨学生基础知识不牢、上课没人听讲的同时,是否应从教师入手,改进教学方法呢?那么,如何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并提升非医药专业学生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归纳出一些可行性措施。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

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文化程度、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双方往往容易产生感情隔膜。如果不能通过主观努力去消除,教书育人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社会阅历宽,有主见,有民主意识,教师很难也不能再按照学校和自己的教育方法或尺度去“雕刻”学生,更重要的是去引导学生,给学生自由的课堂空间。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越融洽,教学效果越好。首先,教师应去除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不良心态,不要以发号施令者自居,应以正直开朗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如果像“私塾先生”整天板着面孔,学生犯错误靠“戒尺”去惩罚,哪有学生愿意靠近教师?更别说积极有效地传业授道;其次,不要把学生的一些特点当成教学阻碍,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时间长了,就会觉得学生全身都是毛病。既影响教学心情,又让学生越来越抵触教师,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地融入教学课堂,给他们创造一个交流、提问、互动的平台,让学生明确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最后,教师个人的魅力也不可忽视。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教师素质过硬,做到讲知识时博学贯通,讲体育时身手矫健,讲娱乐时吹拉弹唱,样样俱全……虽然达到目标艰难,但只要努力,教师的综合素质也会不断提高,赢得学生的钦佩,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自然会喜欢自己所教的课程。同时,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多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二、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常常会有一些教师在传统教学方法上徘徊,他们责任心强,教学态度认真,一节课从头讲到尾,生怕学生遗漏知识点,整节课下来,自己和学生都会疲惫不堪,可效果却很一般。这样的方法不适合非医药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他们学习《中医药基础》课程的目的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主,了解胜于掌握,兴趣大于成绩。那么,如何让非医药专业学生在短时间内花费更少的精力,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

1.去繁存简,突出重点

《中医药基础》课程的知识点繁多,再加上非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重点是自己的专业,很难抽出大部分精力来学习医药知识。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如果不对课本内容做出合理的取舍,不做到“简而精”,就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甚至让学生失去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例如,在“中药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各种主治的药物加在一起有几百种,如果每种中药都给学生讲解很不现实,学生也很难吸收消化。我们要考虑学生喜欢听什么,多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讲。学生在学校难免出现感冒、发烧等一些常见病,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中药上,如解表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等,学生感兴趣就会认真听,再举一反三,和其他主治药物相关联,加深印象。又如,非医药专业学生接触临床的机会很少,有关“中医学基础知识”的诊法就可以舍弃不讲或少讲。这样一来,重点突出,学生才能记得住,听得懂,用得上,才会提升学习的兴趣。

2.提倡自主学习,多种教学方法并存

大学生的学习以自学为主,如果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就无法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同时加大了教师的责任。大学的课堂教学不同于高中,应以自学为核心,情景式教学为先导,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将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分析、自我总结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例如,在五行学说的讲解过程中,将学生分为五组,让学生分别扮演金木水火土这几种角色,自行总结五行的特点和相生相克的原则,再由代表辩论。又如,讲到方剂的“感冒用药”时,可以把教室变成诊室,一些学生扮演患者(描述症状),另一些学生则扮演医生(诊断开方),教师引导没有参与扮演的学生通过患者的描述鉴别是风热感冒还是风寒感冒,以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同时,根据开出的药方,利用声音、视频、图像等多媒体课件或药材实物演示,让学生更为形象直观地了解中医药中难懂的概念,增长知识面。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有些教师善于使用研究性教学法讲解中药知识,有些则善于使用拓展法将本课程的三大知识点融会贯通……只要善于综合利用教学方法,会比单纯地使用讲授法的效果好得多。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的课堂,会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增加学习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机械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切合实际和实践激发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

3.营造中医药学习氛围,关注第二课堂

根据文献调研发现,非医学专业的医学课程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大多数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未能掌握应该具备的医药学知识,或者对医药学概貌缺乏全面的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究其原因是学时有限、教材内容繁多、脱离实践,因而学生难以掌握,学习兴趣不浓。非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医药知识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而是激发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所以,除了改善课堂教学方法外,还可营造第二课堂的学习氛围。例如,请一些著名的老中医来校开展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学院的药园、标本室,包括到中医院药房或药店调研、学习,等等。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思考、重在实践的学习态度,使教学更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达到“学做结合”的模式。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更容易接受和热爱中医药的学习。

综上所述,为了给非医药专业学生教好《中医药基础》课程,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目前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增强学习中医药的兴趣,才能为国家培养中医药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中医药学基础第2篇

[关键词] 中医药基础;中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6(a)-157-02

《中医药基础》是一门着眼于中职药物制剂专业学生学习与工作实践,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医药理论与应用的基础课程[1],学生难以把握中医药课程的特点和规律,学习时存在畏难情绪。根据“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实用”、“够用”的教学原则[2],结合市场需求,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教学方法,消除学生学习障碍,收到良好效果。

1 精选教学内容

《中医药基础》内容较多,包括中医学基础知识、中药学基础知识和方剂与中成药基础知识三部分[3],其中中医学基础知识既有中医基础理论也有中医诊断学的内容,在有限的学时里,如果不舍弃一些内容,则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根据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做了取舍,力求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使大多数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1.1 需重点讲述的内容

选择中药学基础知识进行讲述,尤其是重点中药的功能、主治和鉴别。重点中药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常用中药,如麻黄、柴胡、金银花、大黄、茯苓、肉桂、党参、黄芪、甘草等。这些中药在临床上很常用,所以需要重点讲解。第二类是名贵中药,如人参、三七、鹿茸、天麻等,这些品种不仅临床常用,并且价格高昂,市面上容易出现假药,所以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以期对这些药材能够正确识别。第三类是剧毒中药,如川乌、草乌、附子、马钱子等,这些中药由于毒性较大,临床应用时容易中毒,需要学生掌握。

1.2 需略讲的内容

中医基本理论只讲与中药药性相关的部分,如要解释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则要用到阴阳、五行、经络等概念,所以在讲中医基础理论时简单介绍一下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中成药部分主要讲述临床常用中成药的功效和适应证,使学生能做到问病荐药即可。

1.3 需适当舍弃的内容

因为是药物制剂专业的学生,他们不直接接触临床,所以中医学基础知识中的中医诊断学、方剂与中成药基础知识中的方解,这两部分内容舍弃不讲。另外,由于本专业的学生没有开设药用植物学,所以中药的来源学生学起来感到困难,讲述时只需要让学生懂得来源的重要性,具体来源则不讲。

2 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2.1 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形象化教学

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于一体,它不仅为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方法,而且因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显示出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比如在经络这一部分教学中,经络挂图和模型是最常采用的教具,但由于都是静止的图像,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常常需要多次重复,才能使学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采用flas技术模拟经络的循行,以及经络与脏腑、组织、器官的关系,可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可以将不同的颜色对应不同的经脉,以利于学生记忆理解,可以配合经脉线的移动动画,同步讲解经脉循行知识,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再如讲授中药时,用多媒体图像把每一味药材炮制前后的彩色形态予以展示,既避免了文字、语言描述植物性状及药用部分的困难,又使教学的知识点更加准确、生动。由于多媒体的优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接受比较陌生的概念,达到学习的目的,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4]。

2.2 结合实物,情景式教学

在讲述重点中药时,除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丰富图片外,还提前把药材饮片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闻、尝、看、摸等感官来感受,如黄连味极苦,尝一下便终生难忘;杜仲掰断后可发现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橡胶丝,一般可拉长1 cm以上;肉桂香味奇特,单凭嗅觉就能判别[5]。在讲述中成药时,将市面上的中成药样品带到课堂上来,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可以让学生有直观认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实物结合多媒体课件及教师的讲述进行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印象深刻。

2.3 注重启发引导,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6]。例如在讲解中药学基础知识中的泻下药时,可以先问学生知道哪些中药有泻下作用,大多数同学一般都能说出大黄、巴豆等中药,少部分同学能说出番泻叶、火麻仁等其他中药;然后再问学生这些药泻下的作用哪些强、哪些弱。老师通过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修正和总结,再将这些药物按攻下药、润下药和峻下逐水药三种归类,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总之,为做好《中医药基础》课程的教学,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消除学生的学习障碍,营造宽松、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明军.《中医药基础》课程建设之探索[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 15(12):111-112.

[2]蔡晓玲.中职中药制药专业《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31-32.

[3]张志明.高职院校中医药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3):3627-3628.

[4]陈明祥.多媒体技术在中医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右江医学,2003,31(6):619-620.

[5]黄显峰,吕鹏飞.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生药学理论教学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21(2):195-197.

中医药学基础第3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中医药基础》 教学改革

为进一步推动全国教育管理体制和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之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因此,专业设置上必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则要突出职业技术特点,主要是实践技能的培养,应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笔者通过暑期在中医院实习两个月时间,感受颇深,无论是在工作态度还是在教学理念上都有所改变,同时发现现今的教学方法在理论和实践相比较的前提下,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在过多地抱怨学生基础差、学不懂的同时,是否也应从自己本身入手,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

以《中医药基础》这门课程为例,教学方法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应有所改进。《中医药基础》是专业基础课,是贯穿基础与专业之间的桥梁。本门课程包含了3部分的内容:1.中医学基础知识。中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中医学知识,是为将来胜任高级工岗位工作打基础,学一些中医知识,有助于其了解商品性能,理解中医处方,更好地与医生、顾客沟通,提高服务质量。2.中药学基础知识。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药性理论及各种药物的来源、产地、炮制、性能、功效及应用的一门科学。3.方剂与中成药基础知识。方剂和中成药都是由药物组成的,是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定适宜的药物,遵循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科学配伍而成,以便在临床上得到更好地应用。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激发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现有的教学方法基本是沿用教师系统讲授、学生听并记笔记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打好基础是课程改革成果得以体现的基本条件。教学改革不能简化为“教改”,教学改革本身包涵两个内容,既有教的改革,也有学的革命。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如何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课题,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首先要有学习热情,渴望获取知识,同时要对科学有浓厚兴趣,要有揭示自然规律、自然奥秘的强烈愿望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这可为成功的教学提供非常好的先决条件。其次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不能死记硬背,要学会分析、比较、综合,前后连贯,结合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再次,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加强与教师的交流,使教与学互动。对于学生容易看懂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教授,转化师生角色,这样学生不但能对所学的内容加深记忆,而且自我表达的能力和克服在众人面前讲话的胆怯心理都能有所提高,并能从其他同学的掌声中获得了一种自我成就感。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模拟医患之间诊断和交流的过程。

二、指导好学生应如何进行合理的课前准备

笔者首先对传统的课前预习方法进行改革,将课前预习的目的进行重新定位,即课前预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习欲望,调动学习潜能。[1]因此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例如,中医学基础知识第八章是防治原则,可以针对这一章节展开提问:1.防治原则包含哪两个方面?2.增强人体正气的方式从四个方面来讲述,请举例说明这四个方面(不用书本上的例子)。3.我们曾学习的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列传》说明了什么样的防治原则?4.什么是三因制宜?举例说明。四个问题中有两个不是书本上的内容,而有待于学生进一步的探究,这样做的前提就是必须对书本的内容熟悉且举一反三。

三、侧重于教学内容在纵向系统上的连贯性和横向联系上的相关性

《中医药基础》课程如果要细分的话,里面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因此它之间的连贯性也就要求很高。本门课程包含《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温病学》《伤寒论》《针灸学》等课程,所以在讲课时,要把知识进行横向与纵向讲述,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中药的时候,提到中药的五味应联系到前面所讲述的五行学说的理论,在讲功效时应提到前面防治原则的内容,在讲用途时应提到前面诊断的内容,这样能使学生从纵向系统上掌握知识的连贯性。依此类推,在讲中药时,还应在横向上加强联系,例如在讲黄连时,应和黄芩、黄柏相对比,三者虽然都是一类药,功效也相似,但是三药归经的侧重点不同,黄连主要归心经,善于清心火;黄芩主要归肺经,善于清肺热;黄柏主要归肾经,善于清退虚热。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和完善教学的内容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进入课堂,为教学开辟新天地提供了可能。多媒体教学具有更多的协作性、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和创造性,其自主操控、认识、模拟和资源共享等优势,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传播渠道,提高了教学效率。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例如在讲经络学说内容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经络学说这在《中医药基础》里所占比例甚微,此部分内容抽象难以理解。故制作课件时,经络分布图必不可少,经络的循行与分布以古代人物图谱来展示,色彩鲜亮,线条简单,学生在收到良好视觉效果的同时,能一且了然地领会到经络的分布与循行。

五、育人与授业并重

笔者在中医院实习时,发现一个很鲜明的道理,专业课和实践能力都很好的医生不一定是个好医生,因为他们往往漏掉了一点――医德,应讲究医德和医技并重。职业教育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存在一些问题,对于这种现象不能讳疾忌医,应该正确面对。知识、技能的学习是终身性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的形成是阶段性的。因此职业教育阶段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职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尤为紧迫。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抓住机会、结合职业特点进行德育工作,让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形成尊重他人、诚信处世、友善互助、遵守公德的良好品德,保持积极乐观、自我控制、自我平衡、正视现实的心理素质,具备对是非、善恶、荣辱的认知、判断和评价能力,养成自律、严谨、上进、务实的行为习惯。言传不如身教,育人工作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教师的示范作用。要取得理想的育人效果,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是关键。一个懒散、呆板、责任心不强、缺乏上进心、知识结构陈旧、教学方法死板、端着一付架子的教师肯定无法赢得学生的尊重,更谈不上喜欢。而一个责任心强、知识渊博、自律严谨、积极上进、达观自信、风趣幽默,对工作充满热情,对学生充满爱心的教师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吸引住学生,达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总之,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中药生产、经营一线岗位的高级工,所以《中医药基础》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是应使学生掌握中药行业高级工必备的中医药基础知识。我们在大力提倡课程改革要适合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教学改革,这是刻不容缓的。

中医药学基础第4篇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实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重要的实践环节。随着基础医学相关学科的发展,目前多数中医药院校已建成了以显微形态、机能、解剖、生物化学等实验内容为主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使中医药学生的医学理论基础得到了全面加强。结合中医药院校的特点及笔者多年来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经验,从实验内容、实验操作、实验考核及实验教学管理与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做了改革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改革实验内容,完善教学体系

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满足其求知欲,还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一些实验现象,掌握其自然规律,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我国“本科教学评估体系指标”中明确指出,实验教学中要有基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实行分层次的递进式教学[1]。为此,我们提出了“三手抓,三手都要硬”的实验教学发展理念,把基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全部列入教学改革范围,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1基本验证性实验

基本验证性实验多为一些经典实验项目,旨在培养中医药专业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为后续实验课程打下基础。此类实验项目多为一些经典实验项目,如常用实验动物的基本使用方法;实验动物手术方法;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等,这些实验项目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应当有选择地予以保留。

1.2综合性实验

开设综合性实验的目的在于使中医药专业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基础医学各个学科的实验知识,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为学生提供一个较好地运用各个学科知识来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2],并培养中医药专业学生端正、严谨的科学作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开设了“体液因素及药物对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家兔动脉血压调节”等一系列综合性实验内容,倡导学生综合运用生理、病理生理、药理等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实验现象,以使其自己理清知识点,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3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实验技能后,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的一种实验教学形式,也是实验教学的高级阶段[3]。为了迎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我们创造性地为中医药各专业学生开设了基础医学综合设计实验课程。该门课程的教学,首先由教师针对实验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讲解,并为学生提供中医药研究的实验方向;再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来自行设计完整的实验方案,独立完成;最后进行实验结果分析,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答辩。实践证明,此种实验教学形式符合新时期实验教学发展趋势,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值得提倡。

2改革实验过程,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机会

学生动手能力是否提高是衡量实验课程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而在实验课上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均存在实验室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均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学生需要,加之院校对实验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面对此种情况,我们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以合理分组、优化实验为主的解决方案,充分挖掘现有教学实验室潜力,确保中医药各个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实验时都有独立动手操作的机会。如在“家兔动脉血压调节”实验中,我们主张以“模拟手术”的形式让每组4名学生分工合作,他们可以分别担任“主刀医生”“助手”“麻醉师”等不同角色,共同完成这一较为复杂的实验项目。加强实验课堂管理,也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有效的课堂管理,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预期的实验教学效果,一般从实验前、中、后三个方面来着手加强管理。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撰写预习报告并认真检查,以发现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预习中的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预习报告制度不仅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减少学生实验操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减少试剂和耗材的不必要消耗,增加实验的成功率。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教师应要求学生如实记录数据和现象,并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解释这些异常实验现象,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结束后,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讨论本次实验过程,解释实验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实验报告,以巩固理论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改革实验考核方法,全面评价学生实际水平

实验考核一直是实验教学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传统的以实验报告的书写作为评价依据的考核方法难以反映学生的实际实验水平[4]。我们考虑到中医药院校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特殊性,把实验成绩分成形成性成绩(占70%)和终结性成绩(占30%)两部分,其中形成性成绩包括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的书写、小组自评与互评及实验操作考试三部分,它们相辅相成,互为依托。预习报告(占5%)可以反映学生对实验内容的预习情况;实验报告(占10%)可以反映学生的实验记录是否完整;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是否准确;以及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讨论是否深刻,所以对于实验报告和预习报告的考核应予以保留。小组自评与互评(占15%)是每个实验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是实验操作情况和学生自我表现的真实反映;实验操作考试(40%)是对学生所掌握的实验操作知识的综合评价,可采取“一对一”的考试形式,由学生随机抽取试题并独立进行操作,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给出成绩。终结性成绩主要是指实验知识的理论考试成绩。就像理论课重视实验操作一样,实验课程也应重视理论讲授。在每学期末给学生安排一次以实验理论和操作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理论考试,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实验知识的理解。实践证明,以上这种多元化的实验考核方式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教与学的情况,也较为合理、全面地评价了学生的实际水平。

4加强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4.1探索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是一种组织形式和实验过程相结合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它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项目,并以此为实验过程来进行学习[5]。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始终注重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和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总会有一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有浓厚的兴趣,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对于这部分专业基础扎实的学生,教师应采取较为灵活的启发式和开放式教学方法,让其参与到各种形式的开放实验项目中来,而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组成实验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自行检索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予以实施,使其有所作为,有所收获。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开展实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促使实验项目不断更新完善,值得提倡。

4.2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实验技术队伍是实验教学工作和实验室建设中最核心的人才资源,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实验技术人员在中医药院校中依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他们长期处于“教学辅助”地位,缺乏完善的职称、培训和考核体系,加之人事政策方面缺乏支持力度,青年人才往往以“人事”“人事派遣”“合同工”等形式留在实验室工作,这些都限制了实验技术人员自身的发展,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实验教学发展亦受到了严重的制约。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完善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规划,为其搭建个人发展平台;同时转变观念,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地位,为其合理定编设岗,解决编制等各种人事问题,优化人才结构,从而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职称评定制度及考核培训机制,以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促进实验教学的发展。

5结语

随着知识的增长和更新,社会对中医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对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的基础,对其在教学内容、实验过程、考核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是现代实验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将对中医药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掌握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夏道宗.中医药院校食品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方法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10):917-919.

[2]刘会芳,刘新霞,赵燕燕,等.机能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27(1):110-112.

[3]于海玲,朴日龙,李迎军.机能实验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体会与思考[J].中国保健营养,2012,(6):1584-1585.

[4]蔡建秋,金清理,李士本,等.构建实验项目评价机制,推动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150-152.

中医药学基础第5篇

1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医药院校基础医学课程大多还是承袭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机械照搬西医临床专业基础医学的课程体系,即以学科为中心,按医学科目进行教学,各个知识点分散于不同的科目中。课程设置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在大一、大二阶段分别讲授。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科各自的独立性、系统性,而同一器官或系统的形态与功能、生理与病理等知识本是相互联系的,孤立地依据某一门课程难以阐述透彻,影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因此这种忽略医学知识整体联系的传统模式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存在明显弊端。在教师方面,各课程通常各自为阵,基于本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难以完成知识点的有机衔接,无法给学生勾画出系统的基础医学知识体系。各课程教师为便于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理解,都必须做承前启后的铺垫,这又导致了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无序重复,另一方面是课时不足的尴尬局面。在学生方面,由于缺乏对基础医学课程体系的整体了解,在单个课程中学习某个知识点时,态度消极、被动,对所学基础医学知识理解不透彻、掌握不牢固,对后续临床各学科的学习起不到应有的促进作用。而且这种学习模式使学生的思维易于局限在某个专业范围内,对医学整体知识掌握不足,导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降。教学内容的无序重复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学习效果,学习耗时长、效率低。有鉴于此,必须对基础医学课程体系进行整合,探索出一套适合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基础医学整体知识的掌握,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为造就专业水平高、动手能力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服务。

2改革的对策

2.1变革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改变原有按医学科目进行的传统教学模式,结合临床实际需要,采用以系统为主线、形态和功能阐述相结合的新的横向教学模式。即将分属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组织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等课程的相关知识按系统进行整合,构建新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进行横向教学。新模式不再以课程为单位分别安排教学,而是以系统为轴线,各科目教师穿插授课,着力为学生勾勒出基础医学的整体知识体系,使基础知识真正服务于临床实践,让学生提前对临床知识有直观的了解。以泌尿系统为例,在以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里,我们首先让学生明了肾脏的位置、形态,这部分知识由解剖学教师讲授;继而由组织学教师和生理学教师阐述肾脏的生理功能,包括肾小球的过滤、尿液的产生过程;最后由病理学教师讲解肾脏的常见病变,如尿毒症形成的机理等。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当我们完成泌尿系统中肾脏的讲授时,学生对肾脏这一人体器官的位置、形态、生理以及常见的病理表现都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这种从解剖、组织、生理、病理等课程横向同时进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易于理解与临床相关联的知识,而且便于各课程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防止了重要知识点的遗漏,同时也避免了授课内容的不必要重复,减少了课时数,为学生赢得了更多讨论与自主学习的机会。

2.2整合教学内容参考国外教育界倡导的融合性学习(blendedlearning)模式,从宏观的角度综合考察课程体系,站在整体的高度整合基础医学各学科知识,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组织学等各课程内容按照结构-功能-病变的主线进行横向融合,构建新的教学模块,即基础医学教程。新模块分为理论与实验课两大部分,其中理论课程包括基础医学教程导论、基础医学教程各论(上)及基础医学教程各论(下);实验课包括基础医学形态实验与基础医学机能实验。通过整合,使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实现形态与机能、宏观与微观、正常与异常、生理与病理等多种知识的综合”。新的教学模块强调整体意识即完整知识结构的构建,淡化了学科界限,使教学内容体现学科群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重组与综合,对基础医学课程内容进行整体优化与改革,避免了传统基础医学教学模式中常见的内容重复及相关联知识点衔接不充分等弊端,实现各学科间的有机衔接。这种整合体现了基础医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掌握,也强化了知识的整体性和实用性,缩短了基础医学的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有利于增强学生未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讲授法为主的同时,融合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设计一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带领学生参观解剖形态陈列室,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体结构;指导学生进行显微镜观察、完成各种实验等。这种采用多专题和重讨论,将演示、参观、实验等方法有机融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言堂式的沉闷讲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兴趣。学生能主动围绕专题积极讨论,活跃思维,深化思考,提高了学习效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网络化学习相结合,即将视听媒体、计算机辅助的学习方式与运用粉笔的传统学习方式相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直观地观看结构图,并指导学生利用相关网站拓展获取知识的途径;同时在我们自己构建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开展辅导与答疑,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这一系列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促进了教与学的融合,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又大大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优化了教学效果。

3教学效果评估

3.1授课对象及教学模式授课对象为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级五年制本科中医学专业精诚计划实验班、普通中医班,精诚计划班35人,普通班41人。精诚计划班依据整合后的教学模块“基础医学教程”,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进行横向教学;普通班采用传统的以课程为单位的一般教学模式。以泌尿系统为例,传统教学模式所用课时数为27,教学内容包括:泌尿系统的形态结构(组织学、标本实习、大体形态,9课时),由解剖组织学教研室承担;尿液的生成与排出(6课时)、尿液的生成与排出实验(3课时),由生理学教研室负责;泌尿系统病理(9课时),由病理学教研室完成。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所用课时数为18,教学内容包括:泌尿系统的形态结构(3课时),由解剖组织学教研室承担;尿液的生成与排出(9课时),由生理学教研室负责;泌尿系统病理(6课时),由病理学教研室完成。需要说明的是,传统教学模式按学科安排教学,上述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负责的教学内容分别在各自的学科中横跨2-4个学期完成;而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强调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因此上述教学内容横向整合在同一个学期中完成。

3.2测试方法在完成一个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后,教师组织该系统的病案讨论,学生进行综合性实验。在该系统的教学过程全部结束两周后,对学生进行测试。选择该系统最重要的知识点作为测试内容,学生采用口头表述或者书面作答的形式完成测试。3.3测试结果以泌尿系统为例,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泌尿系统各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如下。

3.3.1肾的形态结构成绩测试结果精诚计划实验班:达标5人,基本达标23人,未达标7人,达标率80%;普通中医班:达标9人,基本达标22人,未达标10人,达标率76%。经χ2检验,χ2=1.228,P>0.05。两种模式下肾的形态结构成绩达标率无显著差异。

3.3.2肾小球的滤过过程成绩测试结果精诚计划实验班:达标7人,基本达标20人,未达标8人,达标率77%;普通中医班:总人数41人,达标5人,基本达标26人,未达标10人,达标率76%。经χ2检验,χ2=0.905,P>0.05。两种模式下肾小球的滤过过程达标率无显著差异。

3.3.3尿液的排出过程成绩测试结果精诚计划实验班:达标5人,基本达标22人,未达标8人,达标率77%;普通中医班:达标5人,基本达标25人,未达标11人,达标率73%。经χ2检验,χ2=0.193,P>0.05。两种模式下尿液的排出过程成绩达标率无显著差异。

3.3.4尿毒症的病因病机等成绩测试结果精诚计划实验班:达标4人,基本达标19人,未达标12人,达标率66%;普通中医班:达标4人,基本达标20人,未达标17人,达标率59%。经χ2检验,χ2=0.417,P>0.05。两种模式下尿毒症的病因病机等成绩达标率无显著差异。两个班级的达标率比较虽无统计学意义,但采用改革后新模式教学的精诚计划实验班总体成绩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普通中医班。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章节的测试结果亦如此。

4新模式取得的成效及尚待完善之处

4.1已取得的成效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学科固有屏障,建立起多学科交叉且有机融合的课程教学体系,创立了多元化的课程模块,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泌尿系统看,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除了将组织的微观结构部分压缩了一些(基于现代诊疗场所的检查已非常细化,不太需要医生读片),主体内容没有变化,从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到功能再到病理机制,一气呵成,课时减少了时,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整地掌握了该系统的重要知识点。从测试成绩看,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总体成绩以及优良比例普遍高于传统教学模式,虽然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意义,但至少有以下两方面成效:其一,新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学习成绩普遍有所提高的前提下,显著减少了教学课时数。课时数的减少是对学生时间和精力的直接解放,为他们拓展新知识创造了条件。其二,在后期对相关临床课程教师和学生的回访中,他们普遍认为,新的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完整知识点的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前瞻性更好、目的性更强,因而对知识点的掌握更透彻,增强了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切合社会需要。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对上述两个班学生西医内科相关章节的考试成绩进行过比较,发现采用新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

中医药学基础第6篇

如果不能通过主观努力去消除,教书育人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社会阅历宽,有主见,有民主意识,教师很难也不能再按照学校和自己的教育方法或尺度去“雕刻”学生,更重要的是去引导学生,给学生自由的课堂空间。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越融洽,教学效果越好。首先,教师应去除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不良心态,不要以发号施令者自居,应以正直开朗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如果像“私塾先生”整天板着面孔,学生犯错误靠“戒尺”去惩罚,哪有学生愿意靠近教师?更别说积极有效地传业授道;其次,不要把学生的一些特点当成教学阻碍,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时间长了,就会觉得学生全身都是毛病。既影响教学心情,又让学生越来越抵触教师,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地融入教学课堂,给他们创造一个交流、提问、互动的平台,让学生明确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最后,教师个人的魅力也不可忽视。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教师素质过硬,做到讲知识时博学贯通,讲体育时身手矫健,讲娱乐时吹拉弹唱,样样俱全……虽然达到目标艰难,但只要努力,教师的综合素质也会不断提高,赢得学生的钦佩,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自然会喜欢自己所教的课程。同时,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多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二、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常常会有一些教师在传统教学方法上徘徊,他们责任心强,教学态度认真,一节课从头讲到尾,生怕学生遗漏知识点,整节课下来,自己和学生都会疲惫不堪,可效果却很一般。这样的方法不适合非医药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他们学习《中医药基础》课程的目的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主,了解胜于掌握,兴趣大于成绩。那么,如何让非医药专业学生在短时间内花费更少的精力,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

1.去繁存简,突出重点

课程的知识点繁多,再加上非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重点是自己的专业,很难抽出大部分精力来学习医药知识。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如果不对课本内容做出合理的取舍,不做到“简而精”,就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甚至让学生失去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例如,在“中药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各种主治的药物加在一起有几百种,如果每种中药都给学生讲解很不现实,学生也很难吸收消化。我们要考虑学生喜欢听什么,多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讲。学生在学校难免出现感冒、发烧等一些常见病,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中药上,如解表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等,学生感兴趣就会认真听,再举一反三,和其他主治药物相关联,加深印象。又如,非医药专业学生接触临床的机会很少,有关“中医学基础知识”的诊法就可以舍弃不讲或少讲。这样一来,重点突出,学生才能记得住,听得懂,用得上,才会提升学习的兴趣。

2.提倡自主学习,多种教学方法并存

大学的课堂教学不同于高中,应以自学为核心,情景式教学为先导,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将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分析、自我总结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例如,在五行学说的讲解过程中,将学生分为五组,让学生分别扮演金木水火土这几种角色,自行总结五行的特点和相生相克的原则,再由代表辩论。又如,讲到方剂的“感冒用药”时,可以把教室变成诊室,一些学生扮演患者(描述症状),另一些学生则扮演医生(诊断开方),教师引导没有参与扮演的学生通过患者的描述鉴别是风热感冒还是风寒感冒,以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同时,根据开出的药方,利用声音、视频、图像等多媒体课件或药材实物演示,让学生更为形象直观地了解中医药中难懂的概念,增长知识面。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有些教师善于使用研究性教学法讲解中药知识,有些则善于使用拓展法将本课程的三大知识点融会贯通……只要善于综合利用教学方法,会比单纯地使用讲授法的效果好得多。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的课堂,会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增加学习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机械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切合实际和实践激发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

3.营造中医药学习氛围,关注第二课堂

中医药学基础第7篇

1改革实验内容,完善教学体系

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满足其求知欲,还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一些实验现象,掌握其自然规律,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我国“本科教学评估体系指标”中明确指出,实验教学中要有基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实行分层次的递进式教学[1]。为此,我们提出了“三手抓,三手都要硬”的实验教学发展理念,把基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全部列入教学改革范围,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1基本验证性实验

基本验证性实验多为一些经典实验项目,旨在培养中医药专业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为后续实验课程打下基础。此类实验项目多为一些经典实验项目,如常用实验动物的基本使用方法;实验动物手术方法;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等,这些实验项目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应当有选择地予以保留。

1.2综合性实验

开设综合性实验的目的在于使中医药专业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基础医学各个学科的实验知识,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为学生提供一个较好地运用各个学科知识来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2],并培养中医药专业学生端正、严谨的科学作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开设了“体液因素及药物对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家兔动脉血压调节”等一系列综合性实验内容,倡导学生综合运用生理、病理生理、药理等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实验现象,以使其自己理清知识点,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3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实验技能后,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的一种实验教学形式,也是实验教学的高级阶段[3]。为了迎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我们创造性地为中医药各专业学生开设了基础医学综合设计实验课程。该门课程的教学,首先由教师针对实验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讲解,并为学生提供中医药研究的实验方向;再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来自行设计完整的实验方案,独立完成;最后进行实验结果分析,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答辩。实践证明,此种实验教学形式符合新时期实验教学发展趋势,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值得提倡。

2改革实验过程,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机会

学生动手能力是否提高是衡量实验课程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而在实验课上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均存在实验室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均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学生需要,加之院校对实验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面对此种情况,我们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以合理分组、优化实验为主的解决方案,充分挖掘现有教学实验室潜力,确保中医药各个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实验时都有独立动手操作的机会。如在“家兔动脉血压调节”实验中,我们主张以“模拟手术”的形式让每组4名学生分工合作,他们可以分别担任“主刀医生”“助手”“麻醉师”等不同角色,共同完成这一较为复杂的实验项目。加强实验课堂管理,也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有效的课堂管理,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预期的实验教学效果,一般从实验前、中、后三个方面来着手加强管理。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撰写预习报告并认真检查,以发现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预习中的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预习报告制度不仅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减少学生实验操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减少试剂和耗材的不必要消耗,增加实验的成功率。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教师应要求学生如实记录数据和现象,并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解释这些异常实验现象,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结束后,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讨论本次实验过程,解释实验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实验报告,以巩固理论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改革实验考核方法,全面评价学生实际水平

实验考核一直是实验教学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传统的以实验报告的书写作为评价依据的考核方法难以反映学生的实际实验水平[4]。我们考虑到中医药院校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特殊性,把实验成绩分成形成性成绩(占70%)和终结性成绩(占30%)两部分,其中形成性成绩包括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的书写、小组自评与互评及实验操作考试三部分,它们相辅相成,互为依托。预习报告(占5%)可以反映学生对实验内容的预习情况;实验报告(占10%)可以反映学生的实验记录是否完整;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是否准确;以及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讨论是否深刻,所以对于实验报告和预习报告的考核应予以保留。小组自评与互评(占15%)是每个实验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是实验操作情况和学生自我表现的真实反映;实验操作考试(40%)是对学生所掌握的实验操作知识的综合评价,可采取“一对一”的考试形式,由学生随机抽取试题并独立进行操作,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给出成绩。终结性成绩主要是指实验知识的理论考试成绩。就像理论课重视实验操作一样,实验课程也应重视理论讲授。在每学期末给学生安排一次以实验理论和操作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理论考试,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实验知识的理解。实践证明,以上这种多元化的实验考核方式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教与学的情况,也较为合理、全面地评价了学生的实际水平。

4加强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4.1探索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是一种组织形式和实验过程相结合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它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项目,并以此为实验过程来进行学习[5]。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始终注重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和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总会有一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有浓厚的兴趣,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对于这部分专业基础扎实的学生,教师应采取较为灵活的启发式和开放式教学方法,让其参与到各种形式的开放实验项目中来,而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组成实验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自行检索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予以实施,使其有所作为,有所收获。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

验教学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开展实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促使实验项目不断更新完善,值得提倡。 4.2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实验技术队伍是实验教学工作和实验室建设中最核心的人才资源,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实验技术人员在中医药院校中依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他们长期处于“教学辅助”地位,缺乏完善的职称、培训和考核体系,加之人事政策方面缺乏支持力度,青年人才往往以“人事”“人事派遣”“合同工”等形式留在实验室工作,这些都限制了实验技术人员自身的发展,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实验教学发展亦受到了严重的制约。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完善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规划,为其搭建个人发展平台;同时转变观念,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地位,为其合理定编设岗,解决编制等各种人事问题,优化人才结构,从而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职称评定制度及考核培训机制,以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促进实验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