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医专业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2-04 11:43:00
中医专业论文

中医专业论文第1篇

高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因专业而不同,即使相近专业培养侧重亦有别。因此,针对不同非医药专业,教学侧重应有区别。比如,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中的市场营销专业,主要是培养系统掌握市场营销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医药知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鉴于此,教师在讲授中药学时,应将中药知识与药物市场营销的关联性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一定程度上学好中药学知识可以提高药物的市场营销量,从而激发非医药专业学生对中药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如,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中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若适当侧重对中药传统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和描绘,帮助学生理解中药知识存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进而可拉近中药学课程与学生的专业距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激发同学们学习中药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再如,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若适当侧重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中药发展的影响,并以生动的案例使学生切实体会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广泛渗透并应用到中药多个领域,学好中药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便可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的应用水平。

2授课用语应通俗易懂

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除了中药学(中医方药学•中药学)课程学时少之外,其他中医药相关课程开设时间亦不多甚或不开展,因此非医药专业学生的中医药知识尤其是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药学的学习难度。因此,针对非医药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主,用语做到口语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容易理解中药学知识,最终学好中药学。

3讲授药物数量不宜多,应突出重点

中医专业论文第2篇

1.1高考志愿填报许多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是听从家长或老师的意见与安排,一些学生是根据高考分数做出的专业选择,还有一些学生是通过专业调剂而录取的,所以这些学生的专业选择完全是被动的。即便有些学生是自主选择的专业,但由于高考前学习压力大、时间紧,所以也未能较详细地了解所报考专业的情况和专业所在高校的情况,更没有深入思考自己所选专业的特点和前景。这种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和对所读专业认识的片面性,使学生进入大学后对专业丧失兴趣或感到迷茫,失去学习目标和进取心,对所学专业信心不足,甚至产生动摇,萌生转专业思想。

1.2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经济体制的变更作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给当代中医学专业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给学生的专业思想带来了正、负两面的影响。正面影响有:逐渐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崭新的价值观;确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注重实验与临床能力培养等。负面影响有:终身从事中医临床医生的职业观念被打破,使得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一专多能的技能。另外,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红包、回扣等不良社会风气对中医学专业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学生片面追求个人利益。

1.3就业前景复杂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有调查显示78%的学生表示热爱并且毕业后想要从事中医药相关行业。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而中医学专业对口的就业单位的增长却未能与之相适应。并且,目前医院招聘对医学专业学生的学历要求很高,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就显得更为困难。复杂的就业影响因素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处于“毕业就等于失业”窘境,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前途产生质疑,从而对专业产生动摇。

1.4学习的适应困难进入大学之后,学生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必须及时、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否则,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在学习上就会陷入被动、感到力不从心。其外,由于大学的学习主要以自学为主,学生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而中学阶段的学习主要依赖教师,从而导致大学新生对大学的学习方法存在适应困难。这些不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学生就容易产生较为严重的专业情绪和专业思想问题。

1.5中医学专业的理论和学科特征中医学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维的基础之上,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而形成的,其理论体系独特,具有文学性、史学性和哲学性。另外,由于中医学理论是由无数个医家不断修正、补充、完善而发展起来的,思维与经验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其理论有社会科学的特征,其应用有自然科学的特征,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其思维具有抽象性、实用具有经验性。中医学专业的理论和学科特征,使得中医学的专业教育与高中数、理、化的基础教育的思维方法与知识结构截然不同。很多中医学专业学生并没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和知识,在入学后也没有完成转变观念并融入到中医特殊的学习氛围中,加上目前的中医教育往往注重单科的专业知识传授,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等中医药理论形成的外部因素了解和学习,使得学生普遍对中医理论、概念感到茫然和困惑,对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难以接受,时常感到中医逻辑的深奥凌乱和脱离实际。带着对中医理论半信半疑,甚至根本无法接受的思想被动地接受中医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

1.6中医学专业教育的模式目前中医学专业教育均采用现代课堂教学的模式,与传统“师带徒”模式相比较,其更趋向理论化、系统化和规范化。但其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其“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限制了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也导致了中医学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使得学生认为现在的专业教学与就业后的工作实际联系不密切,不能有效地传授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此外,目前的中医学专业教学中,西医学课程约占总学时的1/3-2/5,使得相关中医古典医籍的学时不够,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中、西医学的交叉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学生对于中医学的学习,甚至产生中医学不科学的想法,厌恶中医,妨碍对中医学的深入学习。

1.7中医西医化倾向目前中医出现了较明显的西医化倾向,即以“西医的模式”来指导中医临床与科研。在临床方面,用西医的疾病诊断取代中医辨病辨证,用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用药,治疗上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等;在科研方面,过分强调新药研发而忽视中医基础和理论研究,这些都影响了中医学特色的发挥和中医药疗效的体现,导致中医学专业学生对中医的科学性和治病防病能力产生怀疑,对从事中医药事业的信念产生动摇。

2加强中医学专业思想教育的对策

针对中医学专业思想教育的影响因素,作为中医药院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在加强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方面,可采取以下对策:

2.1做好新生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认识中医学专业新生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对中医学专业的背景、性质、学科特点、行业前景以及中医临床医生的职业道德和要求等情况并不了解,而新生入学时往往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大学充满热情和激情。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以宣讲、讨论、交流、看电影、看录像、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开展“名师启航活动”,邀请中医学专业知名教授及学科带头人进行中医学专业的背景、性质、学科特点、行业前景等情况介绍,通过名师的人格魅力和引导教育,感染和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科学地制订个人发展规划,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医学专业,激发学生潜在的专业兴趣、爱好和学习热情;开启“学长导航行动”。组织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进行有关学习和生活的交流,通过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为大学新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邀请杰出校友畅谈工作感受、就业心得等方法;在中医学专业大一新生中开设中医学“专业导论课”或“学科导论课”,系统地介绍中医学学科、专业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使大学新生一入校就清楚中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以及明确大学5年应该学好哪些知识,从而方便学生调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和明确学习方向。此外,还应着重学习、领会医学誓言、白求恩精神等,使学生真正了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含义,对中医学执著追求,帮助他们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2.2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部分大学新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情况,表现在生活方式、自理能力、学习方法、师生关系、心理承受能力等诸多方面。针对新生中存在的困惑和不适应情况,应通过开展“新生大学生活适应”主题班会、新老生交流会、新生心理讲座、大学生人际关系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方式,通过开设“大学生发展导论”和“大学生发展与职业规划”等素质教育课程,结合高中与大学学生学习、生活的区别,引导学生尽快从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调整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针对大学新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特点,应通过新老生交流会、专业教师讲授等方法,向学生介绍大学的教学和学习特点,并根据大学各门课程特点,开展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逐步摸索出与自己学习状况、基础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会管理支配时间,学会应用工具书、图书馆等条件自学,从被动学习方法向主动学习方法过渡。

2.3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意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中医学兼有自然和人文双重属性,其人文特征要求中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一定的人文修养,才能掌握其思维方法和精髓,从而形成稳固的中医专业思想。

2.2.1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孙思邈认为:“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二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提倡医者涉猎群书。中医学专业教育如果只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则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过于狭窄,后劲不足,难以成为行业佼佼者。因此,中医药院校要优化课程设置,逐步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地位,增设古代哲学、自然辩证法、古典文学等课程,使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并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老子》、《周易》、《道德经》等,提高其人文素养。

2.2.2强化中医四大经典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的基础和精髓,包含了许多中医学的哲学思维和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历代医家都对四大经典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保证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中医院校必须强化中医四大经典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中医学专业思想。

2.2.3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药文化是学习中医理论的基础入门课程,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通过开展中医文化知识相关讲座,制作和宣讲《中医药文化常识》手册,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朗诵”活动,成立专业兴趣小组,组织医院见习等活动,营造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和学习氛围,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兴趣和增强学好中医的信心。笔者采用上述方法,营造了中医学专业大一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稳定的专业思想。经统计分析,该年级278名学生大一学年期末平均成绩将近80分,不及格率仅为1.31%,相对于本专业往年大一年级,成绩明显提高,不及格率明显下降;学生专业思想较为稳定,未出现申请转专业的学生。

2.4改善中医学教学方法和模式

2.4.1调整课程设置中医学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其知识结构应该包括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方面的内容。中医学教育应按照其学科特点和知识结构体系来设置课程,力争使所设置的课程能较全面、完整地反映中医特点、特色及其优势,加强中医基础及经典课程的学习。掌握好中、西课程的比例以及西医课程开设的时机。对中医学专业学生而言,首要的应当是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必要的西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的学习应该安排在中医教育的后半个阶段,这样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2.4.2改善中医学教学模式针对目前中医学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导致的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可通过尽早安排学生进入临床见习的方法,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感受到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作用和效果,感知中医名家的临床魅力,在近距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我们通过组织中医学专业一年级学生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到医院见习这种“早临床”活动以及组织中医学专业学生从一年级至四年级全程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多次、反复进入临床见习和实习这种“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活动,促进了学生对中医临床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中医的信心,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和专业技能,从而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

中医专业论文第3篇

围绕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护理工作岗位需求,注重于前期及后续课程的联系,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衔接的实施

1.制订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核心课程标准教师深入医院护理一线进行护理实际工作需求的考察,组织相关行业专家召开课程标准研讨会,分析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关键技术,从而确定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制定能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理论支撑的课程标准。并将与护理实际操作密切联系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去。

2.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教材建设(1)中高职教材衔接,实现教学内容衔接根据护理专业教育的特点,组织专家和学者根据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结构,科学地设计不同的教学单元,再将不同的教学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明确哪些是高职必修或选修单元,哪些是中职必修或选修单元,然后向不同省市中高职院校进行推广。同时,鼓励教师按照区域医院不同的特点自编校本教材,配合教学计划完成。(2)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电子化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相比,电子教材具有多种优势。比如可以借助网络及时更新功能,快速掌握基础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加强中职和高职在教育教学上的信息交流;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功能,缩短中职和高职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时间,以便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上;多媒体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真实感,将打破时空界限,实现课程的远程教育及在线答疑上。因此,制定一些网络教材或电子教材,可实现教材建设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可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3.改进教学方法,体现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特色(1)增强基础医学知识的连贯性,体现正常人体活动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必须从基础抓起。对于从中职升到高职的学生来说,空洞的理论与抽象的讲解,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可用启发式教学法、对比讲解式教学法及讨论式教学法,将正常人体形态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与正常人体功能学(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以“有机体”为学习的研究对象,探讨人生生命活动的奥秘,掌握其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影响因素等。(2)结合临床知识,体现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的连贯性加强基础医学理论与操作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紧扣临床知识的学习,可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采用PBL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并提前告知学生,由学生分组去寻找答案,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在讲解Ⅰ型超敏反应时可提出,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前需做皮试?注射后多长时间观察结果?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后再在医院内观察15~20分钟才能离开等?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PBL教学方法,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吸引到学习上,而且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快,记得牢,深受学生喜欢。(3)加强实验教学,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基础医学的许多知识来自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所以搞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不经可以了解理论知识的来源,而且可以证明理论知识的真实性,从而全面正确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很多院校开设的基础医学实验项目及学时较少,有些院校甚至不开设相应基础医学实验,为此我们在正常开展常规实验的同时,新开设自主设计实验。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查找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最后讨论打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4.实行学分制,课程考核全面沟通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制度是课程体系衔接的必要条件。我国大多数中高职院校教育实施的是学年制管理,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部分知识在高职中重复出现,但不能合理地免修,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质量不高。采用学分转换制度,使中职院校学生在高职中重复出现的部分知识经过学分转换,成为有效学分,相关课程内容可以免修。因此,采用学分制为通道,可做到中职与高职的课程沟通。中高职院校制定统一各学科的学分标准,不同教学单元及学历层次的学分标准不同,让学科学分在中高职院校中成为相互认可的“护照”,也可作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但中职院校对学生学科学分评价要按要求规范操作,做到公平、公正。在学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中职生好,但专业技能训练项目较中职生差,所以普通高中生源的文化课程学分比重应少于中职生源,而专业课程的学分比重应大于中职生源。在学分管理方面,文化基础达标,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短,而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长。通过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不同起点的中、高职学生,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相应的培养目标,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率。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1)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完善师资管理制度教师作为立校之本,实行一系列人性化制度,增强教师认同感。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提高师资队伍知识能力和学历结构。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个人学历层次,积极参与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层次学习,并给予相应补贴。每年轮流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省教育厅、卫生厅及护理学会举办的培训班,接受新信息,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建设,建立相应的职称评、聘、考核及收入分配机制。(2)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中高职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院要建设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现在很多教师本身就是从“学校”到“学校”,尤其是从事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缺乏实战经验,不了解医院相关技术的进展。职业院校可把教师送到医院对口科室进行短、中期的挂职锻炼,让我们的医学基础专业课教师掌握专业技能,并通过考取相关职业资格技能证书,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还可以直接到医院引进一线专业人才,扩充到“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中。

三、结语

中医专业论文第4篇

围绕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护理工作岗位需求,注重于前期及后续课程的联系,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衔接的实施

1.制订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核心课程标准教师深入医院护理一线进行护理实际工作需求的考察,组织相关行业专家召开课程标准研讨会,分析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关键技术,从而确定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制定能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理论支撑的课程标准。并将与护理实际操作密切联系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去。

2.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教材建设(1)中高职教材衔接,实现教学内容衔接根据护理专业教育的特点,组织专家和学者根据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结构,科学地设计不同的教学单元,再将不同的教学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明确哪些是高职必修或选修单元,哪些是中职必修或选修单元,然后向不同省市中高职院校进行推广。同时,鼓励教师按照区域医院不同的特点自编校本教材,配合教学计划完成。(2)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电子化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相比,电子教材具有多种优势。比如可以借助网络及时更新功能,快速掌握基础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加强中职和高职在教育教学上的信息交流;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功能,缩短中职和高职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时间,以便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上;多媒体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真实感,将打破时空界限,实现课程的远程教育及在线答疑上。因此,制定一些网络教材或电子教材,可实现教材建设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可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3.改进教学方法,体现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特色(1)增强基础医学知识的连贯性,体现正常人体活动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必须从基础抓起。对于从中职升到高职的学生来说,空洞的理论与抽象的讲解,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可用启发式教学法、对比讲解式教学法及讨论式教学法,将正常人体形态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与正常人体功能学(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以“有机体”为学习的研究对象,探讨人生生命活动的奥秘,掌握其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影响因素等。(2)结合临床知识,体现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的连贯性加强基础医学理论与操作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紧扣临床知识的学习,可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采用PBL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并提前告知学生,由学生分组去寻找答案,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在讲解Ⅰ型超敏反应时可提出,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前需做皮试?注射后多长时间观察结果?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后再在医院内观察15~20分钟才能离开等?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PBL教学方法,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吸引到学习上,而且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快,记得牢,深受学生喜欢。(3)加强实验教学,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基础医学的许多知识来自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所以搞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不经可以了解理论知识的来源,而且可以证明理论知识的真实性,从而全面正确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很多院校开设的基础医学实验项目及学时较少,有些院校甚至不开设相应基础医学实验,为此我们在正常开展常规实验的同时,新开设自主设计实验。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查找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最后讨论打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4.实行学分制,课程考核全面沟通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制度是课程体系衔接的必要条件。我国大多数中高职院校教育实施的是学年制管理,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部分知识在高职中重复出现,但不能合理地免修,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质量不高。采用学分转换制度,使中职院校学生在高职中重复出现的部分知识经过学分转换,成为有效学分,相关课程内容可以免修。因此,采用学分制为通道,可做到中职与高职的课程沟通。中高职院校制定统一各学科的学分标准,不同教学单元及学历层次的学分标准不同,让学科学分在中高职院校中成为相互认可的“护照”,也可作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但中职院校对学生学科学分评价要按要求规范操作,做到公平、公正。在学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中职生好,但专业技能训练项目较中职生差,所以普通高中生源的文化课程学分比重应少于中职生源,而专业课程的学分比重应大于中职生源。在学分管理方面,文化基础达标,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短,而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长。通过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不同起点的中、高职学生,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相应的培养目标,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率。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1)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完善师资管理制度教师作为立校之本,实行一系列人性化制度,增强教师认同感。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提高师资队伍知识能力和学历结构。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个人学历层次,积极参与硕士或博士

中医专业论文第5篇

研究对象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学生,采取分层随机取样,随机抽取2010级和2011级在校护理本科生各60人;2011级和2012级护理专科生各60人.共计240人.自行设计问卷,最终形成17项问题.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33份,其中有效问卷231份,有效率为99.1%.利用所得数据对民办高校护理专业学生医德教育现状进行评定.

2研究结果

2.1护理专业学生医德素质现状

(1)医德认知程度不高.调查“选择就读医学专业的主要目的”结果显示,有114人选项“当一名合格的医生,救死扶伤”,占49.3%,这部分医学生有明确的神圣使命感;68人选项“医生的职业好,比较稳定”,占29.4%,这部分医学生认为护士工作非常地稳定;14人选项“收入和社会地位高”,占6.1%,这些医学生认为护士的待遇和被尊重程度比较高;选其他选项的35人,占15.2%.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学生在择业时,主要看重的是该职业的实用性和利益性,把护士这一身白衣当成谋取物质的一种手段,以此来满足个人的欲望和声望.

(2)医德素质不容乐观.调查“怎么看待当前部分医生存在的收受“红包”和“回扣”现象”的结果显示,有126人选项“不应当,这是违背医德的行为”,占54.5%,这部分学生表示医护工作者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作为医护工作者在任何场所都决不应该收取患者“红包”和厂商“回扣”.但调查同时显示,29人选项“很正常,是医生劳动价值的体现”,占12.6%;45人选项“医生劳动强度大,工资低,收些红包也应该”,占19.5%;31人选项“无所谓,给了就收,不给不要”,占13.4%.这些数据在一定层次上反映出医学生的医德素质状况.调查“在发生重大危害公共安全的传染病时期,作为医务人员志愿到一线开展救护工作,对此观点有何看法”,结果显示,129人表示,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履行自己的天职,占55.8%.但是,仍然有部分学生产生矛盾心理,在个人利益和患者利益面前过多地考虑前者,数据显示,26人不赞同(11.3%);63人矛盾,有点担心自己(27.3%);还有13人选择其他(5.6%).正因如此,在学习、工作过程中时常出现患得患失、犹豫不决、小错连连等问题.这与医学生的基本医德素质相差甚远,亟待提高.

2.2护理专业学生医德素质现状原因分析

(1)医校道德教育实践能力弱.护理专业学生对当下的医校道德教育实践基本满意,上学期间定期地参加见习实习,但学生仍期待着实践时间有所延长.目前,大部分医学生对当前的医德教学有很大的意见,强烈反映授课内容陈旧、授课方式单一.受医校现行教育模式影响,传统的理论性“填鸭”方式已经不能引起医学生学习的兴趣.

(2)受社会医风影响.医学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单单凭借教师和课堂上能够形成.在现行的医学道德教育系统中,各环节并没有达到互相合作、共同协作的水平.护理专业学生医德素质现状与教科书上的标准有很大的差距,这与受社会医风影响有关,社会环境对护理专业学生医德素质的形成产生极大影响.

(3)对医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院校只重视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认为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而忽略了培养学生高尚的医德素质;甚至部分专业课教师存在认识上的偏见,觉得只要把专业课教好就算工作完成,至于其他方面(如德、体、美等)都是政治课、体育课、艺术课或或辅导员的教育范畴,从而对学生的医德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专业培养,轻医德教育的状况.

(4)学生对医德修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医学生迫于就业的压力,受社会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熏陶,想在短短的大学期间达到最大的收益比,然后放弃人文社科类课程,把与进修读研和职业技能无太大关系的课程学习时间用于其他课程的学习,从而出现很多学生刻苦钻研医学专业知识,对人文课程置于一旁,甚至利用人文学习时间学习专业知识现象,不注重自身人文修养的提升.

3加强护理专业学生医德教育的策略

3.1创建一支具备高尚的医德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民办高校医德教育的领导者,必须及时做到更新观念,紧跟医学发展前沿.在学生的医德教育和思想工作上,把医德教育作为“一号工程”进行实施,尽最大努力打造一支高品质、高效率、高质量的医德教育师资队伍,这是提高民办医护学校水平的关键.学校应大力宣传医德高尚的教师和学生,加大培养“双师型”思想教育的力度,让所有师资力量在学生医德教学工作方面拧成一股绳,保证医德教育的有效性.

3.2尝试新型医德教育教学方法

(1)实践教育方法.护理行业属于服务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位学生最后都要对自己的服务对象一对一地护理服务.因此,尽早模拟护理工作,长时间地从事实践操作,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就业环境,使学生及早地意识到只有单一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将无法做这项工作,必须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才能胜任.

(2)自我修养法.我国古代很多思想家提倡自我修养,并信仰“修身养性”,具体方法记载的有很多.通过医德教育教学让学生学会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如自我反思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以往的思想及行为进行全面、系统地总结,深刻地进行理性思考.自我反省法,让学生学会有规律地写周记或个人总结等方式记录自己在过去的时间里的得与失,通过阅读记录文字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提升自我认知水平.

3.3学校要加强对医德教育的重视

建立民办高校医德教育工作督导制度,把民办高校医德教育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和评估与检查中,明确责任,监督指导,定期检查,互相交流,才能提高医德教育工作的质量.

3.4构建护理医德素质教育的基本模式

中医专业论文第6篇

1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管理模式的构建目标、原则

与其他行业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医学领域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升,现阶段中医学领域对人才的总体目标是具备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管理模式的构建,应当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使命。

1.1人才培养的管理目标

现阶段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管理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引导下,通过将中医教育与管理的有效结合,实现学生能力、学生各方面素质以及个体知识的有效融合,从而使广大中医学专业的大学生成为集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中医学人才。这种教学目标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说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它能够使广大大学生在今后的就业岗位上能够胜任教学、科研、医疗、管理等多岗位的需求,还能够使学生在零磨合的基础下,迅速融入到工作岗位上,避免资源的浪费,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1]。

1.2人才培养管理目标的构建依据

首先,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管理模式的转变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科学的发展,我们迎来了医学领域的新纪元。在这种大背景下,传统的医学模式已经发生改变,逐步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模式的转变前提下,我国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应当发生变化,特别是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管理目标的构建。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社会和市场对中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打造综合性和型创新型中医学人才,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路径。其次,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构建人才管理目标[2]。中医学领域若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做到不断适应时展的需求,做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再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是符合现代化、符合世界需要的。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国际交流的开展越来越广泛,而中医药作为人类医学发展中的一部分,也已经成为了社会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医学的传统色彩非常浓厚,它能够将时代性与传统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代表我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走向国际化。而我国的中医学能否走向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就在于大学生创新性思维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最后,现代中医学教育的现状要求我们构建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教育管理目标。目前,我国中医教育还在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采用的是封闭型、重复型的教学模式。不仅如此,受古老的哲学观念以及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医学知识的时候,往往将其学习方法局限在多写、多背、多读上,难以对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往往缺乏必要的创新精神[3]。

1.3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管理模式的构建原则

首先方向性原则,不论是做什么事情都应当有一个具体的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也应当如此。中医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构建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管理模式的时候应当充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并在此基础上以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走向未来为目标,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其次,科学性原则。目标的制定必须以一定的科学标准为原则,必须符合相关的教育理念以及科学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我们制定的目标同教育发展的规律相契合。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教育管理目标的制定,应当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了解现阶段我国中医专业实际发展情况,并分析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从而实现科学有效地制定。除此之外,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管理模式的构建,还必须以当地医疗保健和服务模式的期望为标准,在充分考虑当地科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做到统筹兼顾,科学分析、详细研究,将相应的人才培养管理目标制定出来。最后,模式的构建还必须以基础性和终身性的有机结合为原则。终身教育对于广大中医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医专业博大精深,内涵非常丰富,短期内的教育根本就难以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中医知识,然而,如果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终生学习意识就能够使大学生在今后的就业以及工作过程中运用所学的方式方法来深入探讨中医的奥秘,从而实现自己的成长。正因如此,在制定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管理目标的时候,我们应当在注重强调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还应当进一步提高学生自我完善的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做到与时俱进[4]。

2构建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管理模式的路径

2.1实现改革,推行卓越中医师教育培养计划

随着中医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现阶段我国已经形成了数量较多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以及综合实力较强的研究基地,这对培养中医专业大学来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阶段我国迫切的需要应用型、创新型的中医人才,因此,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我们应当依据教育部引导,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打造应用型中医人才培养工作基础,并充分发挥我国各基地对培养中医专业人才的技术优势,瞄准国际医疗前沿,创建现代化中医名医成才的新路径。具体来说,改革应当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应当注重实践创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构建卓越中医师人才培养新模式。其次,充分利用任务导向教学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法,将一些先进的医学案例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去,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再次,创新招生机制,多途径引进各种人才,打造新型的人才培养平台。最后,创新教学管理模式,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实习活动,了解医师的身份以及工作内容。

2.2实现从课堂到临床的全方位教育改革

从课堂到临床的全方位教育改革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相关教师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而在实现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我们应当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从学制设置方面来说。中医专业应当建立硕博贯通的五年新学制。这种做法能够实现整体优化、分段培养,切实提高广大中医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在第二学年度实施中期考核制度,以达到将那些优秀学生选拔出来,使其进入博士学习阶段的目的。而对于那些没有完成中期考核的学生,可以继续停留在硕士研究生阶段进行学习,学习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硕士论文答辩,通过者授予其专业的硕士学位证书,没有通过的人则颁发结业证书。这种做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广大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对自身的未来发展给予一个良好的规划。其次,从招生选拔工作角度来看。招生工作是为中医学专业提供优秀生源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可以建立多元化的学生选拔机制,通过这一选拔机制将那些学习优秀的、具有医师道德标准的学生选拔出来,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够真正地为广大民众服务。除此之外,还应当逐步建立开放式的、适应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遴选体系。最后从培养模式方面来看,笔者认为可以实现三段式培养新体系。第一阶段,时间为一学年,该阶段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基础训练,在训练期间对学生进行轮番训练,训练内容包括临床教学内容等。这种做法改变了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模式,以临床医学教学为切入点,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第二阶段为强化阶段,持续时间为一年。在这一学年里,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不断强化专业知识,提升学生技能,还可以实现24h医院值班制度,了解中医院的运行基本情况,督促学生熟练地掌握各项诊疗技能,树立科学合理的中医临床思维。最后阶段为名师指导阶段。通过上述两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中医诊疗技能,并对中医院的日常运行体制有一个了深入的了解,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甚至还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设立了第三阶段。该阶段的设立遵循了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实现了名校与名校的联合培养,学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选择那些优秀的学生到国外进行深造或是到其他平行院校进行深造,深造时间不少于一年,通过这种名师指导使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5]。上述几个阶段具有一定的时间和内容上的连续性,需要在落实学制的时候,给予高度的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科学的衔接。

2.3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机制

科学的考核机制对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来说具有积极意义。在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机制的时候,教师应当同学生运用QQ、微信等多媒体平台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对考核机制的需求,并借此机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实现考核机制的科学建立。笔者认为考核机制的建立不应当局限在传统的、单一的考试卷考核方式上,应当实现考核模式的多元化,传统的试卷考核,会给学生带来一种错误的学习理念,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我们应当将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情况以及实习情况等诸多情况,引入到考核机制评价体系当中,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评价,借此来改变学生以往落后的中医学习观念,使学生深刻的明白,中医学习并不仅仅需要背就可以了,它需要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不断积累与中医相关的知识,并做到不断地创新,积极主动地参与实习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6]。

2.4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传统中医学专业中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沿用的依旧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支笔、一块黑板、一本书就是课堂上的所有教具。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兴趣很难得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难以得到提升。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成绩不仅不会提高,还有可能出现下降的现象。为此笔者认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例如可以应用案例教学法,将一些中医学治疗的案例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现给大家,使大家能够熟练应用中医学知识。除此之外,教师应当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技术水平的提高,网络逐步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当中,中医学教育也不例外。教师可以通过开设中医学相关微博的形式,潜移默化使学生了解中医学的相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将《伤寒论辩证理论与临床实践》等微课程上传到QQ平台上,打破以往教学模式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自由、更加方便。

3结语

中医专业论文第7篇

HIS即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它全面贯穿于医院的整个管理系统,是医院数字化建设的核心模块。医院数字化建设中的其他信息系统(如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检验信息系统、放射信息系统、医院感染信息系统等)都必须能够和HIS对接,即医务工作者既要能够在HIS中接收到来自其他信息系统的病人信息,又要将HIS中病人的基本信息传输到其他信息系统中。比如临床医生能够在HIS中将病人的影像检查申请发送给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 and Imag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影像科的医生能在PACS中接收到来自HIS的影像检查申请,并将检查结果传输到HIS中,临床医生能够在HIS中直接看到检查结果。医院在引进医疗设备时,也要考虑所引进的医疗设备能否和医院中的各类信息系统兼容,只有兼容了,才能实现医疗设备所产生的数据能够顺利传输到相关的信息系统,而这些信息系统是需要能够和HIS实现对接的。

HIS是医院数字化建设的核心模块,作为服务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对HIS的业务流程有足够的了解,并能够对其进行维护和开发。

二、目前HIS课程建设的总结

目前有些文献从教学现状、师资力量的培养、理论课教学方法、课堂实践教学方法、多层次的教学目标等方面为HIS课程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就教学现状来看,学生对HIS的开发和维护等专业技术方面的学习较为缺乏,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于HIS的应用不能达到足够熟悉的程度,对HIS开发和应用维护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定力相对较缺乏[1]。

就师资力量的培养来看,近年来在我国承担HIS课程教学的教师由于专业的限制,普遍缺乏对HIS较为深入的了解,进而难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质量,目前我国的各级医院、高校和科研机构对于既具有比较扎实的医学基础和计算机科学基础,同时又具有信息管理理论基础的教学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1]。

就理论课堂的教学方法而言,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和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方法,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中既要有成功案例,又要有失败案例[2,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目前医疗行业信息化的热点和卫生管理部门出台的新标准、新政策,组织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自主学习。如根据HIS的规范、电子病历标准、区域医疗和医改方案等内容,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尝试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指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整理后进行课堂汇报及交流、讨论[4]。

就实践课堂的教学方法而言,学校可与软件公司或者与医院合作共建仿真实训室,模拟医院工作流程设计实验内容进行教学,使学生对医院信息系统有初步的认识,借用实训室的系统数据,可对患者就诊信息、业务、科研等进行基本的数据分析,编写实验指导书,指导书中注明实验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和开发流程,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结合教师提供的微课,开展个性化学习,直到熟练掌握所有实训项目为止。学生再以小组形式根据实验指导书中的开发流程进行医院信息系統或者其中部分模块的开发,并提交开发文档。最后留给学生一定的任务作为课后拓展训练部分,如:分组探究医院存在三长一短的原因?就诊流程哪些环节容易产生医患关系矛盾?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服务质量?我们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课后小组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相关资讯,解决问题,形成报告,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5-7]

文献[8,9]提出基于不同的授课对象制定多层次教学内容的观点,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将HIS系统的课程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根据不同的人才需求设置不同方向的实验类型。

三、笔者关于HIS课程设计的思考

以上文献资料均为作者根据自身学科发展需求及实验条件给出的关于HIS课程建设方面的建议,从教学现状、教学目标、师资力量的培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实践课的教学方法、实习、见习、毕业设计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论述,但是没有就某一方面作具体的阐述。本校的HIS课程设计为32学时的实践课,集中安排在两个周末,实验室有公司开发的HIS仿真系统,笔者将根据本校的实验条件、课程设置及在公司的实习经历对HIS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部分作具体的介绍。在学习该门课程之前,学生应该具备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医院信息系统的理论知识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基础知识。

(一)HIS仿真实验系统的流程及数据库操作部分

作为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如果在公司的HIS实习岗位,不仅要熟悉HIS系统的操作流程,还要学会HIS系统所涉及的数据库中表的跟踪方法,并会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数据库的维护和报表的制作。

1.系统流程操作。本校实验室有公司开发的HIS仿真实验系统,该系统为目前医院部分医院正在正常运行的系统。包括了医院HIS系统中的常见模块,如:门诊模块、住院模块、药房药库管理模块、电子病历模块等,系统配有详细的操作流程指导书,学生可以根据操作流程指导书进行操作,通过该操作学生可以了解并熟悉HIS系统的基本流程。

为了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掌握HIS仿真实验系统的操作流程,将为学生设计一定的思考题,这些思考题应该为项目实施人员的基本要求。比如:新增一个门诊挂号科室,要使这个科室可以进行门诊整套流程;新加一个新员工(门诊医生);新加一个检验组套;新增一个药品,做到能让医生开药方、药房能发药等等。

2.系统数据库中表的数据跟踪操作。HIS仿真实验系统包括了大量的测试数据,学生在操作HIS系统时,每一步操作所涉及到的数据库中的表可以利用数据库自带的数据库跟踪工具进行跟踪,从而了解到每一步操作所导致的表中数据的变化,有助于认清表中各个字段的含义,进一步有效维护数据库中的数据,发现并解决系统操作中所出现的与数据库有关的问题。数据库跟踪的方法如下:

本实验系统的数据库为SQL Server,打开数据库,在菜单工具中可找到SQL Server Profiler子菜单,双击该子菜单,登录,便进入了跟踪属性的界面,在该界面的常规选项卡中的模板这一项选择Standard(默认),在事件选项卡中点击列筛选器,弹出编辑筛选器界面,在该界面的左侧选项中选中ClientProcessID,在右边选项中点击等于,在等于下的文本框中输入正在运行的HIS进程ID号,该号可在Windows任务管理器中查到。以Win7为例,具体方法为:按住键盘中的Ctrl+Alt+Del组合键,在弹出的界面中选中启动任务管理器,在弹出的Windows任务管理器界面中选择服务选项卡,在该选项卡的名称下面找到his.exe,其右侧对应的PID值便是HIS进程ID号。输入HIS进程ID号后,点击运行,便可以进行数据库中表的数据跟踪了。对HIS系统每操作一步,可以从跟踪界面中看到该操作所设计的SQL语句,可将该SQL语句在SQL Server中执行,进一步看到表中数据的变化。

学生在进行3.1.1和3.1.2的操作时,要给出每一步操作系统中界面的变化和数据跟踪工具所跟踪到的数据的变化。

3.写报表的训练。HIS系统实施人员应该能够根据医院的需求写各种报表,报表是通过数据库的SQL脚本写出来的,能够实现一定的统计功能,这一部分对数据库的要求较高。训练学生写报表的能力,可以提升学生对数据库的应用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对医院的业务需求有进一步的了解。写报表训练的题目为:统计一定时间内门诊就诊人数,入院人数,出院人数等;药房抗生素药品用量统计;按发药时间统计科室的药品名称等。

学生在做3.1.3的训练时,要求将SQL脚本交上来,并且给出相应的结果。

(二)HIS模块开发的训练

对于日后想从事与医院信息系统维护开发相关工作的学生,HIS模块开发的训练必不可少。对于该部分的训练安排如下:首先写一个具体的开发文檔,文档中包括项目所涉及的数据库,将项目划分为一个一个的小阶段,每一阶段都附上代码、界面的截图、对界面中控件属性的设置和操作、实现的效果,这一步属于验证性实验,主要让学生对HIS项目的开发有初步的认识;再给出其他模块的功能及部分代码,要求学生能够模仿前一步的验证性实验将代码补充完整,实验需要实现的功能;最后让学生开发需要与HIS对接的模块,如PACS系统、LIS系统、医院感染系统、远程医疗监护系统等,最后这一步并不计入课程设计的成绩,只是为学生进一步的深入学习给出参考意见。如此循序渐进,使难度降低,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医院信息化系统管理的训练

对于日后想从事与医院信息化系统管理相关工作的学生,可以用到文献[6]中所提到的课堂拓展的方法,即:分组探究医院存在三长一短的原因,思考就诊流程哪些环节容易产生医患关系矛盾,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服务质量,我们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课后小组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相关资讯,解决问题,形成报告,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