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合集7篇)

时间:2023-09-04 16:25:00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第1篇

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且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可以说: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中,中学阶段是最令人忧虑的。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孩子告别了熟悉的小学跨进中学校门,一切都感到陌生,感到困难,感到很不适应:课程的增多、自由支配时间多了、离家又远等等他们都很不适应,另一方面他们又有一种自豪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希望自立自主,处在“心理断乳期”,要求独立,要求不在双亲的护理下生活。如何让中学生健康地度过人生路途的“黄金时期”,不仅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也是摆在每个家庭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家庭和学校一样,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除了学校之外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应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正确引导与教育来解决。

二、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一般是指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中通常运用的方法和形式,是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家庭教育的效果,不仅取决于父母的教育动机、教育内容,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方式。进一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发展,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可以说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发展有着莫大的影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问题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

三、家庭教育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许多研究都证实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是影响子女成就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生活适应、学习行为、各项能力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塑造出不同的个体。

中国父母所采用的家庭教育方式类型可以归纳为五种:过分保护、否定、放任、干涉、民主。这五种类型基本反映了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状况。

1.过分保护的家庭教育方式

过分保护就是父母都代劳了,其实质就是溺爱,把孩子摆在高于父母的不恰当位置上,过多地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父母宁肯自己省一点也要满足孩子,常常因为心疼孩子而迁就他,使孩子勤劳节俭的作风较差,且助长了他们的不良习惯。这也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结果培养出的孩子懦弱、依赖与无能。这种个性心理特征熄灭了孩子的创造欲望,处处需要别人的指点与帮助,智力发展受到限制。

2.否定或暴力的家庭教育方式

否定,指父母经常批评、责怪、打骂孩子,对孩子否定多于肯定,管教过于严厉,使孩子较少接受正面的教育引导,这样不利于孩子社会道德的养成和努力学习精神的养成,表现出文明素养较差、个人信用较差、勤劳节俭精神较差。这种教育方式尽管不普遍,但还是会对子女缺乏感情、言语粗鲁、方法简单,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这种教育方式,一方面可能使孩子的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的能力,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或者也可能使孩子像父母一样粗鲁、冷酷,没有教养。

3.放任的家庭教育方式

放任,是父母对孩子的独立行为了解较少,甚至对不良行为也不加干涉或过分迁就,孩子缺乏来自父母的道德规范教育,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道德,同时导致了孩子学习不努力、勤劳节俭品质的缺失。

4.干涉的家庭教育方式

干涉,是父母对孩子的日常活动包括自由玩耍、看电视、交友等日常活动限制过多,管教过于严厉,使孩子经常处于被动状态,缺乏自制能力。因而在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表现较差,学习不努力的情况十分突出。

5.理解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

民主,是父母给孩子自我发展的自由空间,尊重和信任孩子,并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交流,鼓励孩子上进,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道德规范。并且孩子在和谐的家庭气氛中容易产生发挥自身潜能的动力,在学习上表现为主动性较强,很少有学习不努力的情况。

由此可见,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教育出不同类型的学生,也会使学生产生各种不同的心态,从而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几种教育方式中,理解民主型是理想的教育方式,而其他类型都在不同方面存在一些弊端。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第2篇

关键词:幼儿 家长 家庭教育方式

一、当前家庭教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家庭教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家长的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是主要的原因,另外家长自身的素质、受教育的程度和整体家庭生活环境都影响着家庭教育方式的采用与实施。尤其是现在独身子女的家庭,全家就一个孩子,越是重视越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容易出现问题。如何教育孩子是全家的主要问题,家庭成员的经历不同、想法不同,在教育的过程中就会有不同的方式。

(一)娇生惯养,导致孩子任性骄横。

现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很多,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就只有这一根独苗,就像老人们经常说的,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在家里事事依从,样样随着他,简直快要给去天上摘星星了,可以说是对孩子有求必应。有的家长渴望唯一的孩子在感情上更多依赖自己,以保证老年有可靠的慰藉,他们放松了对子女教育的责任,助长了孩子自私任性的性格,在行为上霸道,缺少控制力。这就属于溺爱型的家长。

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极易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他们在家里充当小皇帝,小公主的角色。上幼儿园挑座位,挑床,渴望得到教师的注意等,在与小朋友玩的时候也是希望大家都让他,没有养成帮助别人的习惯,总是不讲理。他们在家已经养成这样的习惯,大家都围着他转,到以后离开家去上学或是在社会上生存,别人不可能都像父母一样对他们,他们就会有失落、无助的感觉,并且他们的性格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对他们的成长工作都很不利。

(二)过分保护,导致孩子缺乏锻炼。

一些家长在抚养孩子中,缺乏正确的观点,采取不恰当的行为,对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包办代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别说是帮父母干活,基本属于生活不能自理,父母根本就不让孩子做自己能做、该做的事。本来幼儿园的孩子天性就爱玩,喜欢运动,喜欢跑、跳,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但是我们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安全,为了怕碰着、磕着,根本就不让孩子们出去玩,生怕孩子出事,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从吃到穿,从里到外,事事替孩子办好。

这样教育下的孩子,一般性格都比较软弱,他们不会做很多同龄人都会做的事,不会玩大家都会玩的游戏,他们在父母的保护下,渐渐地脱离了同年龄的人,在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后都有影响,因为你不会玩,因为你不敢玩,大家都排斥你。不和同年龄的人一起成长,不利于孩子社会化发展。上大学不会洗衣服大有人在,许多孩子上学必须有爸妈陪着才能学习。这样的孩子缺乏锻炼,不利于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性格和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三)期望值太高,教育方法不当。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样样都好,但是对孩子缺少正确的评价,不能科学地为孩子定向。有的家长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子女,把自己没实现的理想强加给子女,让孩子替他们实现梦想。有的家长以自己认为有用的、好的为孩子定向,不顾及孩子的爱好与能力。家长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目前有许多家长走进了高期望值的误区:一是不顾孩子的实际,一味过高过严地对孩子提出要求,有时根本就违背孩子的生长发育的规律,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不利,比如过早地让孩子学弹钢琴,对孩子的手指的肌肉发展就很不利。二是攀比心理严重,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就一定要求自己家的孩子也要怎么样。三是重智轻德,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一些家长认为只要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好,智力高,将来就一定有出息。孰不知不恰当的期望,会带来相反的效果。

期望太高,于是家长陪读、请家教、给孩子报补习班。孩子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差,独立生活能力不强。这样做的结果,孩子往往成了考取高分数的机器,其意志、品质、情感、人际交往等等维系其生存和生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得不到发展和提高,造成高分低能现象。家长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不准交往,不准贪玩,把早期教育设置成学计算机,学应用,弹钢琴,学书法等,使孩子过早脱离童年世界,极大地妨碍他们健康成长。而一旦孩子的成长与他们的期望不一致时,部分家长又会走向另一极端,或迁怒孩子,横加指责,粗暴打骂;或放弃了正常的必须的家庭教育,放任不管,认为孩子是没得救了,不给孩子正常的教育。更重要的一点是,孩子在家长长期的高期望值的压力下,其心理、情绪长期压抑,得不到舒缓,最终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扭曲,行为失常,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四)家长教育的不一致。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由于孩子的特殊身份,家庭教育不一致的现象更多,一般最常见的是“爸爸打,妈妈护,爷爷奶奶打圆场”的现象。在大家庭里大家都爱孩子但方法不一样,打也为孩子,护也为孩子,老人是彻底的惯孩子。一般孩子受老人的放纵娇惯比父母更厉害,祖辈和父辈之间,常常因教育观念、教育态度、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差别,形成不一致,而父母对子女要求不一致,也会造成矛盾而削弱教育效果,因为祖辈总是认为儿子应该听他的,甚至因为孩子的教育导致家庭纠纷。

多数独生子女的家庭属于核心家庭,即:家庭里只有父母、子女两代。家长教育要求不一致,主要表现为一个要管,一个要放;一个要严,一个要宽。有时夫妻二人还故意在孩子面前扮演黑白脸。以为一个打,一个拉,有哄他的,有吓唬他的,是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那就大错特错了。在这种气氛中成长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两面性。家长的要求不一致,常常会伴随着家长之间的分歧和争吵。争吵尽管可以设法避开孩子,但分歧是无法避开孩子的眼光的。这种分歧会给孩子造成教育的真空,而孩子也往往很善于钻这样的空子,在一面受了管教,就跑到另一面去诉苦;在一面受了罚,就跑到另―面去讨爱。另外,孩子还会对家长产生不同的看法与态度。由于家长的教育要求不一致,孩子就会误以为家长中有的爱他,有的不爱他;有的专门保护他,有的老是惩罚他。于是孩子对家长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态度。

教育的不一致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更是重要,一般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养成两面派性格,他们在爸爸面前一个样,爷爷面前一个样,学会了两面说好话,这样的孩子容易养成口是心非的性格。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以后与人交往也会表达出这样的倾向。

二、良好家庭教育方式的构建

(一)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教育观作为一种思想,支配着家长的教育行动。正确的教育观的树立对于家长教育孩子是至关重要的。观念正确了,自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会有相应的正确的方式与行动。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的构建,是离不开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的。

对于现在存在的不正确的教育观,它们直接导致了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比如重智育轻德育,这样家长就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对于别的方面就太放纵孩子,在学习上又对孩子太严格。还有的是对孩子期望太高,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给孩子过早地背上沉重的负担。

总之,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导致不正确教育方式的主要原因,要想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二)爱孩子应该爱得适度

爱孩子本是父母的天性,但是家长在爱孩子的同时,应该向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往往会提出许多无理的要求,假若我们做父母的对幼儿过分溺爱和迁就,要什么给什么,久而久之,孩子长大后一旦对越来越高的物质享受得不到满足又缺乏用道德标准约束自己的能力,就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家长对幼儿正确的言行和合理的要求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对不正确的言行要求不但不能满足其要求,而且应耐心进行说服教育,使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三)家长要保持对幼儿教育要求的一致性

现代家庭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长辈有父母、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等。首先我们的长辈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必须有统一认识,克服树大自然直,孩子大了自然会懂事等错误的观点。如今特别是祖辈们对孙子孙女特别的溺爱和顺从,经常为一些小事情,父母说应该这样做,而祖辈却说这样做不行,那样做不行。长辈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孩子无所适从,使之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因此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教育才能形成幼儿良好的性格品行。如当孩子犯了错误后,我们家长应该一致的批评、说理,千万不能出现父母批评他,而长辈却站出来帮孩子的情况。

在核心家庭中,父母也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树立家长的威信。同时家长教育要求的一致性,有利于孩子分清是非,知道善恶,对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切实实施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

民主是我们要提倡的,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现在的一些家庭中所实施的民主却是一种变相的溺爱。家长们认为让孩子参与就是民主,但对孩子的要求过分地尊重,就又回到了有求必应了。

著名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说:通过多项全国性少年儿童调查发现,当代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分为六种类型:溺爱型、否定型、民主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和干涉型,最利于孩子成长的是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高,相应的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望都比较强,容易形成敢说敢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否定型教养方式则相反,父母经常责备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训斥多于鼓励。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低,总是甘居下游,对自己的前途常怀恐惧无望之心,这样自卑的心态往往会对他们未来参与社会竞争产生不利的影响。

民主型的家长以合理、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他们站在引导和帮助的立场,设下合理的标准,并解释道理。既尊重孩子的自主和爱好,又坚持自己合理要求;既高度控制孩子,又积极鼓励孩子热爱生活和自主发展。

这种教养方式国外的父母比中国的父母用得多,我们要多借鉴,多参考。研究表明:持这种教养方式的家庭首先能给孩子以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可靠。其次,是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受到被爱和被尊重,也学习到怎样爱他人,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另外,温馨的家庭能使孩子获得支持感,当孩子犹豫、彷徨或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可以从家庭的关怀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

我们现在应该教育我们的许多家长多应用民主的教育方式来教育我们的孩子,我们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都是为了他们好,只有他们在观念中认识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并运用好的教育方式,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样才能既不辜负父母一片为孩子的心,又对孩子的成长好。

参考文献:

[1]刘春梅.试论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发展.濮阳教育学报,2002年4月.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第3篇

【关键词】“虎妈狼爸” 家庭教育 社会化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机构。儿童的人格养成和未来发展深受父母教育方式及家庭氛围的影响。近年来,“虎妈狼爸”教育现象的出现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更掀起教育人士对中国家庭教育的热议。“虎妈”蔡美儿(下文简称“蔡”)是一名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采用咒骂、威胁等高压手段管教女儿,并制定十大戒律。在“虎妈”严厉管教之下,两个女儿出类拔萃。“狼爸”萧百佑(下文简称“萧”)是一名香港商人,用“打”的教育方式创造“一门三北大”的奇迹。父母通过严苛、独裁的家庭教育,一厢情愿地设计并打造孩子的成长轨迹,成败得失颇多存疑。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就“虎妈狼爸”教育现象的主要特征、负面影响等进行剖析,并据此提出若干家庭教育的纠偏建议。

一、“虎妈狼爸”教育现象的主要特征

传统家庭教育的根深蒂固、应试教育的驱动和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掌控、攀比心理等因素导致了“虎妈狼爸”教育现象出现。综合分析,“虎妈狼爸”教育现象具有4个特点:

1.教育方式严苛。蔡和萧的虎狼之名源于其教育子女如虎狼般残暴。他们在孩子幼儿期、学前阶段、学龄阶段、少年时期、青年期制定明确标准,要求严格执行。若有不达标者,则实施无情的惩罚措施。蔡为女儿制定十大家规:不准在外过夜;不准在某一天不练习钢琴或小提琴等。她规定孩子每天都要练琴,曲子弹不好,就得从晚饭后一直弹到满意为止,中间不许喝水、上厕所。萧则是“棒棍底下出孝子”的典范。萧亲授年幼的长子背诵《三字经》,若其闹脾气,不用心背,则用藤条或鸡毛掸子打手心。在“狼爸”看来,体罚是家长的权利,是孩子的福祉。

2.教育目标明确。“虎妈狼爸”现象共同点是教育目标非常明确。蔡为打破亚裔移民“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上制定具体的教育原则和目标,投入巨大的时间、精力。十大家规中有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不准在除体育与话剧外的其他科目拿不到第一等。萧认为学校教育只能教给孩子游戏玩乐和基本知识,因此需要家庭教育给他们定品格、定性情、定规范、定礼仪、定敬畏、定善恶、定美丑、定是非。

3.教育主体强势。蔡和萧属于当今中国社会高学历、高收入人士。蔡幼年时随父母移民美国,获哈佛大学文学学士、法学博士,现任耶鲁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萧毕业于暨南大学国际金融系,曾在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任职,在金融、地产领域成绩斐然,现是一名成功商人。两人的教育背景和经济条件相当优越,这为严苛的家庭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孩子提供了良好环境和经济基础。然而,教育主体的优越条件也成就了其在家庭教育中的强势地位,掌管孩子未来的话语权。

4.教育对象顺从。父母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成为主导者,孩子仅是一名顺从者。父母主导型的教育导致孩子一直被动接受事物,从而失去主见、个性。我们可从社会学的知识这样理解: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对他们父母的意见抱有“同感”,由此会形成一种自我意识。通过注意父母的言行举止,孩子们开始认识到父母对他们的期望,父母对他们的行为的评价。当有了这些知识和认知后,孩子就试图形成一种父母所期望的自我。经过长期的教育,教育对象的性格、爱好就会按照父母的意愿发展,个性则渐渐被埋没。

二、“虎妈狼爸”教育现象的负面影响

“虎妈狼爸”教育方式一大特点是“家长主导型”,父母决定孩子的成长方式和成长路线,利用一些惩罚手段去维护家长权威,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虎妈狼爸”的教育方式看似成功,但其负面影响令人担忧。

1.教育对象有显性成功,也有隐性失败。“虎妈狼爸”的教子方法可以培养孩子的基本学习技能,引导他们学习社会行为规范,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坚强的品质,避免孩子误入歧途。然而,从孩子个性发展角度来看,“虎妈狼爸”式的育儿观也隐藏着失败的一面。它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的个性,让其失去自由选择兴趣的机会,不敢展现内心的想法,失去快乐的童年,没有养成独立的人格。在蔡的强迫之下,不喜欢拉琴的小女儿被迫从小接受残酷的小提琴训练,在成年后才有权选择职业喜好。虽然“虎妈狼爸”教育方式成功了,但只是个例。它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具有潜在性。这些影响可能会在成年后或结婚生子后才显现出来,甚至会表现为心理扭曲、抑郁症等后遗症。

2.家长们掀起“追虎妈,赶狼爸”的热潮。“虎妈狼爸”的成功在社会上掀起一股复兴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模式的浪潮,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纷纷“追虎妈、赶狼爸”。蔡的《虎妈战歌》和萧的《所以,北大兄妹》被许多家长奉为圭臬。自从“狼爸”的成功例子公开后,更有来自全国各地30多名的孩子被送到“狼爸”家中,利用寒暑假,接受地狱式的教育。而萧也成为各家电视台炙手可热的座上宾。这一切让人不禁感叹,家庭教育也在追潮流。

3.学校的教育理念受到冲击。“虎妈狼爸”式的教育理念与学校教育理念相冲突。“虎妈狼爸”的家庭教育打着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旗号,采用严厉甚至打骂的方式,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自由空间,缺少独立自主的思想。学校的教育理念以说教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创造能力与全面素质的培养。“虎妈”“狼爸”的成功让众多家长开始质疑学校教育是否具有科学性和成效。

4.社会风气倒向“考高分,进名校”的教育标准。“虎妈狼爸”的成功将人们日渐淡忘的传统教育的成才观再次拉入公众的视野。很多家长认为在对学历、品质等高要求的今天,就需要蔡、萧这样的父母给予孩子生活、学习、交流、交往等严厉的批评与明确的指点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家长们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忽视他们的幸福感,唯一认定的就是“成功”,即考上名校。一个身心健康、性格开朗、有想法的孩子并不是家长们心中的好孩子,只有头顶戴名校光环的孩子才是他们眼中成功的孩子。

三、“虎妈狼爸”教育现象引发的反思

随着媒体的报道,“虎妈”“狼爸”名声大振,其宣扬的教育方式引起社会各界利弊之争,有人宣扬支持,有人抨击反对。每个人对于成功教育的评判标准是不同的,出现争论也是人之常情。我们需要纠正的是,“虎妈狼爸”产生的喧闹背后所隐含的广大家长们对家庭教育的迷茫。

(一)“虎妈狼爸”式的教育方法不可广泛推广

蔡、萧的成功经验不禁让人深思:“虎妈狼爸”式的教育能否作为一种成功的家庭教育方法被广泛提倡?

“虎妈狼爸”的家庭教育方法并不具备指导和推广意义。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有3个主要原因。第一,从依赖性来看,婴儿在出生后并没有能力完全理解自己与父母间生理、心理上的差异。在刚出生的几个月里,他们会逐渐形成一种关于父母是保护者,自己是依赖者的粗略概念。蔡、萧在孩子成年前,甚至成年后都要求孩子沿着他们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与同龄人相比,孩子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机会,没有经历过因选择失误而被迫承担的责任和沮丧。这种行为不但强化孩子的依赖性,而且影响孩子今后独立生存的能力。第二,从社会互动来看,“虎妈狼爸”的做法限制孩子的活动空间和自由,抑制孩子的群体互动。“社会互动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没有社会互动,人的社会性就无从表现出来”。蔡对女儿说“不准参加校园演出,不准参加玩伴舞会”,萧的孩子外出要经过层层审批。这些做法剥夺了孩子从他人的眼里反映自己的机会,即不能通过社会互动来发展其对自我认同的理解。第三,从社会学研究方法来看,“虎妈狼爸”的教育方法并不具有科学性、可行性。虽然它在个案中成功了,但其成功是建立在许多不成功案例基础上。它对实施的条件要求很高,高素质、高收入的父母在中国家庭中还是少数。更重要的是,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社会化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障碍,其引起的潜在性影响目前并未出现和得到证实。因此,“虎妈狼爸”教育方式并不能成为中国家庭教育模式而被广泛推广。

(二)中国应该倡导权威型家庭教育模式

家庭教育受到家庭背景、家庭收入、家长素质、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影响。而中国家庭教育深受传统家庭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应该倡导怎样的家庭教育模式?

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应该倡导权威型的家庭教育模式。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主要通过家庭生活的某些方式把社会规范和准则传授给孩子,使之逐渐社会化。父母待人接物的态度,往往成为儿童最初模仿的行为准则。简而言之,父母的教养方式决定了儿童的社会化模式。我们从父母教养行为的视角入手,探讨父母某一行为或这种行为所涉及的具体教育方法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可分为权威型、放任型和专制型。美国社会学家西蒙兹发现:被父母支配的孩子比较被动、顺从,有依赖心理,缺乏自信心,即专制型教养方式的效果;使父母服从自己的孩子则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反抗性,并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即放任型教养方式的效果。“虎妈狼爸”的教育方式则属于专制型。一项长期研究得出结论表明,最为有效地培养出独立的、社会责任感强的孩子的父母,既不属于专制型,也不是放任型,而是权威型。专制型的父母认为孩子不应具有什么权利,但要承担许多成人的责任;放任型的父母的观点与之相反,他们认为孩子不必承担成人的责任,但享有许多成人的权利。比较而言,权威型的父母则试图强调与特定的儿童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权利与责任平衡。在权威型的教育模式下,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互补性的,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和孩子对父母的责任应该是一种相互平衡的关系。[2]权威应当不是由父母对子女的关系,而是由父母自身决定。权威的根源只出于一个地方:那就是父母的操行,包括他们的工作、恩德、习惯、感觉和意图。可见,权威型的家庭教育模式对中国的家庭教育更具指导意义。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说:“教育要顺应孩子成长的天性”。[3]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个体,有自己完全特殊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特征。孩子不是流水线上的原材料,一旦设定统一的程序,经过一道道工业流程后,就可以得到尺寸一致、性能相同的完成品。父母应该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只有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特定实施的教育,才是最合适、最理想的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中应该在孩子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给予孩子更多地专业训练和指导。中国不应该提倡在传统家庭教育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虎妈狼爸”式的教育,家长们也不应该盲目地套用别人成功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思斌主编. 社会学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7):83.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第4篇

新时期的推动,信息时代的来临,新行业、新理念的不断涌现。人们更加关注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视家庭教育,但是在进行家庭教育的同时,也将出现诸多的问题,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发现,大多数学校出现问题的学生多多少少都与家庭教育有关,学生的表现就是家庭教育的最好表现,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

1.家庭教学的方式不够科学

其实父母都在对子女进行教育,但是不同的家庭在生活经历、文化程度、教育理念等各方面都有差异性,可见,目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够科学:

其一,过于溺爱,这是从古至今也是最常见的方式。目前独生子女很多,对于孩子都是过分监护与关注,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这就是典型的将孩子捧在手心的家庭教育方式,虽然出发点很好,都希望孩子快快成长,希望孩子以后能干。因此,对于孩子在吃、穿、玩等方面的要求就会过于迁就,无条件地满足。但是家长在进行这种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时完全没有意识到“娇生惯养”给孩子带来的巨大后期伤害,会慢慢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的心灵健康进行吞噬,逐渐将孩子变得过于自私、任性、脾气坏等等,特别造成孩子性格的脆弱,甚至在人格上越来越无能。过于依赖父母的性格,最后导致孩子在成人后完全丧失心理抵抗能力,受不起太大的挫折,更谈不上肩负社会责任。为此,整个成才路程子女和整个社会多会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其二,专制型模式。专制型主要体现在父母不尊重、不理解孩子,主要方式就是强制性要求做什么,以冷酷为典型方式。这类家庭教育崇尚的是“孩子不打不成器”这类错误的理念,在家庭想通过监护权来构建对孩子的权威,其目的是让孩子不能有反对意见,不做就打就骂,严重的就会造成悲剧。从而造成孩子精神上与肉体上的痛苦,甚至严重侮辱了孩子的人格。逐渐造成孩子怨恨的性格,出现对他人施暴、离家出走、误入歧途等等现象。

其三,过于宽容。这类方式是对孩子过于放任,让其自由发挥,不干涉、不阻止,父母对于子女没有正确的要求和引导。这是典型的消极式家庭教育,这类父母坚持“人大自然通”的道理,进行放任管理,结果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造成更多问题。

2.父母没有责任感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第5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配合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之中只是单独地接受两种教育模式的一种,都会让自身的发展产生局限性,个人能力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家长把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

当今,家长的想法比较简单,他们认为学校有义务将孩子培养成为全面的人才,孩子接受教育的唯一方式就是通过学校;还有部分家长认为,老师懂得如何与孩子交流和沟通,省去了自己对孩子教育的环节,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全部推给了别人,错误地以为教学程度的好坏才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部分家长只是对孩子起到生养的作用,而并不会关注孩子之后在成长之中的性格养成,成为“衣食父母”,最后孩子养成错误价值观,自己才后悔莫及。

2.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

很多家长错误地以为家庭教育应该和学校教育具有一致性,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回到家中更应该让孩子接受更多的知识,给孩子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任务,无形之中给孩子增加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对孩子性格养成以及价值观形成或是情商培养,都没有进行关注。

3.家长没有主见

“唯老师是从”两种教育模式有着巧妙的联系,也有着明显的区分,并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大多数家长极端地认为老师的想法是最正确的,却忘记了老师也会出现错误。正是因为对老师的过分支持,经常根据老师的想法,就给自己的孩子定了性,对孩子进行一些不被提倡的处罚方法。单纯从家庭教育的这方面讲,当孩子在学生受到老师的否定和批评时,应该灵活的从侧面对孩子进行安抚,用正确的方式为自己的孩子加油打气,并且在过程中也要让孩子有所思考,让他们真正了解到自身缺点。问题的产生是因为两种环境对于孩子的评判标准不尽相同,学校更倾向于学生最后取得怎么样的分数。作为家长应该和学校进行沟通,与老师之间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共同推进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的具体措施

1.家长应正确认识家庭教育

作为父母不应该把教育重心完全放在学校和老师的身上,更不能把家庭和学校教育进行重复,应该为孩子提供那些在学校无法学习或是疏于学习的知识。学校教育主要是为了给学生储备知识,家庭教育要着手于孩子的性格发展,要培养孩子特有的个性,让孩子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以及提高孩子面对困难的心态,把学校教育体现在实际生活之中,教育过程之中要注意不要对孩子进行过分对比,要看重孩子的能力提高和性格良性发展。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第6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幼儿 个性发展

影响幼儿个性发展的因素有很多,而家庭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正确认识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对于幼儿的影响,端正家庭教育观念和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的个性全面发展。那么,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究竟对幼儿个性发展有哪些影响,又该如何促进其发挥有利影响呢?

一、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的影响

幼儿的个性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的观念对于幼儿的个性发展起到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的。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理安全与心理安全。有些父母总是认为身边有人照看孩子,孩子没有生理危险就可以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其实,孩子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同样也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如眼神的交流、肌肤的交流、肢体的交流等,如果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中成长,久而久之孩子的思维会变得迟缓,心理安全感也会大大降低。

第二,将孩子与他人孩子作比较。在成绩上,爱好特长上,性格特征上,很多父母均喜欢与他人孩子作比较,并在孩子的面前直接夸奖他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好,久而久之,孩子的自尊心受挫,自信心不足,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而有一些父母则会在孩子面前鼓励孩子和表扬孩子,孩子的自信心就得到了增强,对于学习等也就更加热爱了。

第三,尊重孩子的隐私。一些父母认为孩子的所有都是父母的,当然也包括孩子的隐私,然而,不被尊重隐私的孩子在长大之后同样也不会不尊重他人。相反,有一些父母在进孩子房间的时候会先敲门,也不会随意移动和翻看孩子的东西,涉及到孩子的决定都会与孩子商量,这样的孩子则会在长大之后记得尊重别人。

第四,学习成绩与发展方向。一些父母往往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逼着孩子好好学习和朝着指定的发展方向上前进,然而孩子并不快乐,孩子的个性发展也被遏制了。而一些父母则会尊重孩子的选择,仅仅是让孩子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时间和程度又孩子自己决定,而兴趣爱好也随着孩子自己选择,这样一来,孩子生活得很快乐,个性发展也就比较健全了。

二、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的个性发展影响

1、控制孩子与接受孩子的权威型教育

权威型教育的父母不会任意干涉孩子的各种活动,但也不会将孩子放任自流,体现的是对孩子的爱和控制。父母一方面严格要求孩子,希望孩子在某些方面做到最好,另一方面也不会苛求孩子,遇到问题会与孩子商量。这样的家庭教育下的孩子个性表现为温和、情绪稳定、深思熟虑、独立、直爽、积极、合作能力强。

2、控制孩子和不接受孩子的专制型教育

专制型教育表现的是控制欲较强,但对孩子的关心和理解却不够,这种控制教育方式,要求孩子无条件地听从父母的要求,给孩子带来冷漠和不理解的感受。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的自尊、自信、自爱和创新精神都很可能被磨灭,形成的是粗暴、冷漠、孤僻、固执的个性。

3、不控制孩子和不完全接受孩子的娇宠型教育

娇宠型教育表现的是控制力不足,对孩子的爱不太理智和科学。对于孩子的要求,娇宠型教育的父母会直接答应,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这种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的个性出现了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倾向,从而形成了不负责任、自私、懒惰、任性、撒娇、为所欲为等不良个性。

4、不控制孩子和不接受孩子的冷漠型教育

冷漠型教育表现的是对孩子没有投入一定的爱心和耐心,也没有对孩子进行相应的控制,这种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了一种真正放任自流的感觉。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孩子很容易养成不顺从、自狂、目中无人的个性。

三、如何让家庭教育促进幼儿的个性健康发展

1、尊重幼儿,培养幼儿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幼儿的人格尊严应该被充分尊重,只有被尊重的幼儿才能形成健康独立的个性。首先,父母应该先尊重孩子,为孩子提供一定的活动自由空间,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个性和创造性。最主要的是,父母不应该对孩子的每一项活动和事情进行干涉,避免引发孩子的反感心理。其次,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引导,鼓励孩子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一些事情,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和敢于创新的良好品质。最主要的是,父母不能事事包办,要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留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在锻炼中成长。

2、统筹协调,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每一个幼儿有着属于自己的个体差异,在智力、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构成了一个有机的个性整体,而这些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都是不能忽视的。如果仅仅注重孩子的能力提高,忽视了孩子的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和情感意志状况,这是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的。例如,针对独生子女,父母既要关心孩子的营养卫生,还要关心体育锻炼,既要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更要关心孩子的精神生活,既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系孩子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因此,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要注重孩子的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注重学习成绩或者是某一方面能力的培养,促进孩子的个性全面发展。

3、注重个体,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每一个幼儿的身心发展条件、状况不同,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也各有不同,这就需要在家庭教育中充分发挥个性化教育的作用,促进幼儿的个性得到长远发展。例如,在兴趣爱好上,有些孩子喜欢舞蹈、音乐,有些孩子喜欢体育、健身,而有些孩子喜欢文学、小说,如果父母直接用直接指定好的兴趣培养方法来训练孩子,恰恰违背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也失去了培养孩子原有特长的机会,更有可能导致孩子的个性朝着消极的方向发展,因而是得不偿失的。总之,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训练和培养应该是因人而异的,不能对所有的孩子进行一刀切教育,更不能一味地将孩子进行比较和分析。

参考文献:

[1]谯景周.家庭教育是育人的基础[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1).

[2]赵雪,张翼.家庭教育与健全个性的早期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02).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第7篇

摘要: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具有其它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比中美家庭教育观念、目的、内容、方式等方面,发现中美家庭教育观念关于孩子归属和孩子抚养期限问题有差异,家庭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侧重点不同,采用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有所不同,在探析中美家庭教育产生差异原因之后,提出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转变家庭教育目的,丰富家庭教育内容,拓宽家庭教育方法等建议,为我国家庭教育提供启示。

关键词:中美;家庭教育;比较

一、关于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教育,是一个双向的过程。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是一个单向过程。而本文所说的家庭教育是指狭义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一种非正规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却最为深远。

二、中美家庭教育对比

下面通过中美家庭关于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的案例,直观的感受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性。一位来自中国监狱的犯人写到:小时候的一天,妈妈拿来几个红红绿绿,大小各不同的苹果。妈妈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正想说想要最大最红的那个苹果,这时弟弟抢先说想要最大最红的那个。妈妈责备弟弟说:“好孩子要学会谦让,把好东西让给别人。”我灵机一动,对妈妈说:“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一听,非常高兴的亲了一下我,并奖励给我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我通过撒谎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后来,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直到现在,我被送进监狱。一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这样写到:小时候的一天,妈妈拿来几个红红绿绿,大小各不同的苹果。妈妈拿着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我们争先恐后都想要,但妈妈对我们说:“我只有一个最大最红的苹果”。谁能把门口草坪修剪得最快最好,谁就能得到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母亲让我明白一个道理:通过努力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从案例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同的影响,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中美家庭教育具有较大的差异,下面从中美家庭教育观念、目的、内容、方式等方面进行对比,深入了解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一)中美对比之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观念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决定了中美家庭教育目的。美国家庭教育观念认为:首先,不以父母的意愿随意支配孩子,把孩子视为父母的公共财产。其次,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是有期限的,孩子成年后学会独立生活。中国家庭教育观念认为:首先,父母根据自己的愿意随意支配孩子,把孩子视为父母的私有财产。其次,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是无期限的,从孩子呱呱坠地到成年再到成家立业后父母都有责任和义务照顾孩子。通过对比发现中美家庭教育观念在孩子的归属和孩子抚养期限方面有明显差别,直接导致了中美家庭教育目的的差异。

(二)中美对比之家庭教育目的

家庭教育目的统领整个家庭教育的方向,家庭教育目的决定了家庭教育内容。美国家庭教育目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社会人”,“社会人”具备正常人的生存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家庭教育目的更符合社会实际,家庭教育目的围绕孩子个人发展,具有单向性。具体表现在美国父母不会过多的干涉孩子的选择,鼓励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鼓励孩子靠自己的努力获取财富等。中国家庭教育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人才”,“人才”具有光明的前途,拥有好的工作和高的收入。中国家庭教育目的期望值高,家庭教育目的把家庭发展与孩子个人发展联系起来,具有双向性。具体表现在中国父母替孩子安排好未来发展道路,从小到大一味的要求孩子认真学习,抹杀了孩子的天性。通过对比发现中美家庭教育目的在价值取向、侧重点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直接导致了家庭教育内容的差异。

(三)中美对比之家庭教育内容

1.知识教育

美国知识教育侧重社会生存和实践能力教育,主要包括生存能力、实践能力、理财能力。生存能力的培养表现在美国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探险、冒险精神,并在生活中教会孩子生存能力。实践能力体现在美国父母给予孩子自由选择升学、就业、交友等权利,在美国父母替孩子做决定视为侵犯孩子权利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美国家庭认为理财能力直接关系到未来孩子的家庭幸福与事业成功,他们把理财教育称为:“从三岁开始实现的人生幸福计划”,理财能力的培养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知识教育侧重文化知识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分为学校文化知识教育、功利性知识教育、传统文化教育。首先,中国把家庭教育当成学校教育的延续,孩子放学后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并且要求家长签字确认孩子完成作业情况。其次,有些父母知道孩子文化知识薄弱,不管孩子是否喜欢,选择特长(美术、音乐、体育等)进行培训,以期望考上好的高中和大学。最后,中国父母注重孩子谦卑、尊老爱幼等传统文化的教育。

2.品格教育

品格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终身受益的品质,美国品格教育融入追求个性张扬和自由的特征,称为个性化品格教育。鲁斯活.基耐将成功的品格教育概括为七个“E”,权利性、有效性、扩展到社区、渗透性、参与性、认识性、评价等七个方面。美国父母包容孩子的顽皮、奇思妙想等,为学生营造个性发展的氛围。父母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品格教育培养中,与孩子共同参与社区活动。美国个性化品格教育最突出的是自信教育,不管孩子长相如何,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中国家庭品格教育主要包括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两个方面,良好的品德方面是指父母从小培养孩子讲礼貌,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等优良传统。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是指父母以好孩子的标准教育孩子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例如读初中要以考重点高中为目标,读高中要以考重点大学为目标,在每一个学习阶段不能做影响学习的事情。

3.技能教育

技能教育是指通过强化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减少使用不当的和无效的策略,来提高儿童的心理适应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美国提出核心素养下21世纪的技能教育,其中包括生活和工作技能、学习和创新技能、信息与媒体技术能力。而中国的技能教育包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三个方面,对比中美家庭教育中生活技能教育差别在于美国父母会理性的与孩子谈论性教育的知识,美国一个家庭基金会调查显示,44.5%的美国父母与孩子谈论过性教育的知识。相反中国父母很少和孩子谈及性教育,孩子也害羞听到有关性教育的知识。(四)中美对比之家庭教育方式内容决定方式,造成中美家庭教育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美国提倡民主,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以平等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为主,主要表现在把孩子当成家庭成员平等对待,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权和选择,孩子拥有绝对的选择权利。因此导致父母过于放纵孩子,造成美国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凸显。中国家庭教育主要采取驯服、劝导等教育方式,突显家长绝对权威的地位,对于孩子的教育采用过分溺爱或者过分严厉两种极端方式,忽视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喜欢替孩子做决定。

三、中美家庭教育对比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的差异是中美家庭教育产生差异的前提条件。美国历史较短且为移民国家,受旧的封建思想文化影响较少,美国公民更易接受多元文化相互撞击下产生的新思想。体现在美国家庭教育上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紧跟时代步伐,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而中国历史悠久受封建思想影响较为深远,陈旧保守等封建思想根生蒂固。体现在中国家庭教育上从古至今中国家庭以培养顺从、听话的人才为主。

(二)社会性质

社会性质的差异是中美家庭教育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美国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达,竞争激烈,追求个人利益。体现在美国家庭教育上尊重孩子的权利,孩子的个性发展,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财富。中国为社会主义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父母视孩子为私有财产,孩子的个人发展与整个家庭紧密联系。

(三)社会条件

社会条件的差异是中美家庭教育产生差异的现实条件。美国经济发达,养老保险制度健全,父母培养孩子不是为了防老,另外美国对于职业认同感强,父母认为孩子当总统与当清洁工没有差别。而中国在历经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正逐渐发展,各方面的条件还不成熟和稳定,养老制度不健全,大部分家长培养孩子是为了防老,另外父母对于职业辨识度强,父母认为孩子进入单位工作与当清洁工差别大。

(四)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的差异是中美家庭教育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文化传统是指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是现实文化价值体系中有传统文化特质构成的文化价值成分。文化传统中价值取向对中美家庭教育影响最为深远。美国的价值取向以个人为本的个人主义,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崇尚自由,发展个性。体现在家庭教育上父母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独立于家庭之外。中国的价值取向以集体为主的集体主义,强调集体主义大于个人利益,体现在家庭教育上父母视孩子为自我价值的延续,以自我角度替孩子安排未来发展。

四、美国家庭教育经验及启示

(一)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一方面要明确孩子的归属问题和服务期限问题,另一方面要摆脱封建因素的桎梏,具体来说首先把孩子视为家庭的公共财产,不以自己的意愿随意支配。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的观念不能一成不变,结合本国的国情和发展状况,积极吸取国外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

(二)转变家庭教育目的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变“人才”教育为“社会人”教育,把孩子培养成“社会人”教育更符合孩子的自由成长。鼓励孩子自由发展,展示个性;鼓励孩子通过努力获取财富;给予孩子充分选择的权利。

(三)丰富家庭教育内容

中国家庭教育内容以文化知识为主,在中国社会中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社会实践和生存能力是孩子未来发展的关键能力。丰富家庭教育内容首先,家庭教育内容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丰富关于实践和生存能力培养的内容。其次,在注重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积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发展。最后,转变提及性教育为耻的观念,把孩子心理发展相关知识纳入家庭教育内容,引导孩子正确处理成长期的心理问题。

(四)拓宽家庭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