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合集7篇)

时间:2023-09-03 14:47:42
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

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第1篇

[关键词] ERP供应链采购物流

当前市场经济趋向国际化,地域经济趋向全球化,供需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消费者的需求瞬息万变,多样化趋势更加强烈,企业只有把各种能力综合起来,将企业、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合作所形成的供应链不断优化,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企业为了适应这种需求,纷纷求助ERP系统管理,通过ERP系统的实施,为自己的企业谋求更大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一、ERP与供应链管理

1.ERP系统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资源优化调配,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ERP系统是紧紧围绕物流这条线索,控制物流信息。而采购则是物流的源头,它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和经营,并结合了供应链的思想。

2.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通过分享信息和共同计划使整体物流效率得到提高,它使物流渠道安排从一个松散的联结着的、独立企业的群体,变为一种致力于提高效率和增加竞争力的合作力量。在本质上,它将每一个独立参与者进行存货控制,变为一种物流渠道整合和管理,增加了物流渠道群体的竞争力。

二、基于ERP的供应链采购管理

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使管理者充分了解整条供应链的信息;从原材料的获得开始,到产品的生产,一直延伸到把产成品送到客户手中。管理者获得了这些信息后,可以做出更加科学、全面的决策。

1.基本思路

传统的ERP,侧重于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贯穿起各个业务环节来提高效率。但是,企业相关的供应商和客户也是ERP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提高企业内部效率的同时,注重对企业外部资源,如供应商、客户、外协企业的协调管理也显得格外重要。企业分别把客户、销售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同他们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组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实现某种程度的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即在基本合作伙伴不能满足企业生产需求时,企业可以由特定供应商或销售客户组成短期或一次性供应链,以适应商场的需求。因此,对采购的要求不仅仅是完成一定的采购本身的这些具体事务,还要求采购管理者提供对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支持,同时还需要拓宽ERP系统的功能、服务对象,使ERP系统正真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工具,实现现代采购管理。

2.基于ERP的供应链采购管理方案

在ERP系统的支持下,实现供应链采购管理模式不仅要有传统的采购事务处理,而且要沿着供应链将供应商纳入ERP系统中来,以信息形成对供应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信息流加以控制。采购管理作为整个ERP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如图所示。

在ERP环境下,实现供应链管理的采购除了基本的采购业务,还提供了对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支持。主要功能模块如下:

(1)供应商计划

它记录供应商的各种信息,包括供应商的供货范围、供货能力、供货质量,以及本企业合作关系的历史记录。帮助企业根据供应商本身条件和本企业的合作记录,确立合作伙伴,整合企业供应链。

供应商计划根据采购计划要求,产生相关供应商的近期采购请求。供应商通过供应链上的ERP系统获取这些需求信息,一方面便于其自身的经营活动安排,以保证对企业的供货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双向的交流,帮助双方建立、保持、发展合作伙伴关系。

最后,供应商计划在基本合作伙伴不能满足采购要求时,能够帮助企业找到特定的供应商组成临时性的供应链,适应这种变化。

基于ERP的供应链采购管理总体结构示意图

(2)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采购计划

供应链采购计划处理企业ERP计划模块提出的采购要求。根据采购要求并立足于实际情况制定本部门的短期工作计划。通过这种采购计划也可以处理非生产性采购要求。实现这种部门性质的小计划提高系统的独立性,增加其适用范围。

(3)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采购业务

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采购业务类同于传统的采购业务,因此对采购业务人员而言,仅仅是采购管理工作方式改变,由传统的人工记录,改成电子数据的登记,在数据登录过程中提示的操作界面与人工方式类同。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采购的所有功能被集成在系统软件中,由扩展ERP系统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功能,通过Internet实现物料需求企业的计划部门与供应商之间实时互动。

(4)电子银行应付款管理

采购应付款通过电子银行实现网络收付,并同时提供于财务系统,在本系统中建立对应的数据接口。其中的核算工作由财务系统完成。

三、基于ERP的供应链采购管理方案的实现

虽然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ERP系统的功能都相当成熟与稳定,但是运用供应链管理理论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实现效果不佳,其原因是没有实现供应链管理的直接工具,传统的ERP系统是从企业内部角度集成企业资源,进行统一计划与控制。为此,实现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采购管理方案应当着重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ERP系统扩展功能设计

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相对稳定,各ERP系统软件产品功能类同,但是,企业规模不同、所属行业不同、生产过程不同、形成的供应链不同,企业实际选用的ERP系统不同、应用程度不同,直接影响供应链采购管理方式和所构建的ERP系统功能。因此,实现ERP系统的供应链采购管理首先要分析企业采购管理、ERP系统、信息化进程现状,特别要分析ERP系统功能及其应用现状,寻找最佳的ERP系统的供应链采购管理方式、数据库结构、操作功能的切入点,最后设计出实用、有效的ERP系统功能。

2.供应链采购功能实现

用户通过ERP系统实现供应链采购管理。录入原始数据、处理各种相关单据,完成各项事务。不同用户赋予不同的操作权限,输入的原始数据直接更新对应的数据库。采购的各种信息一部分由用户设置,一部分根据采购业务进行情况更新。设置供应商信息接口获取这些信息并根据要求反馈相应的数据给供应链组合和供应商选择。供应商信息接口是提供对供应商信息访问的统一接口。一方面定制了一些常用条件下的检索,例如所在地区、供货范围等;另一方面提供用户自定义检索条件的功能。

3.供应链采购优化实现

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第2篇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 政府采购 成本控制

一、供应链管理与政府采购

英国格连菲尔德大学(cranfield universityz)的著名物流学教授马丁·克里斯托弗(martin christopher)认为,所谓供应链管理就是管理企业的上游与下游关系,以整个供应链最低总成本为客户提供一流的价值。企业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四个领域:供应管理、生产计划、物流管理、需求管理。供应链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以客户为中心;借助信息技术保持对上游供应商的交付程序与下游客户的购买程序的协调一致;平衡生产与采购以实现柔性、高效的运营;通过客户驱动的绩效指标引导供应链上所有企业为实现共同目标协同行动。

政府采购是以政府为主体,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采购。政府采购包括政府机关采购、公共事业单位采购、社会团体采购和军事采购。政府采购与其他主体的采购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政府采购实质上是社会公众的采购,是一种社会公众行为。新公共管理理论特别强调政府的成本——效益问题,所以研究政府的采购成本问题也就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力求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与政府采购成本控制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结合点,实现降低政府采购成本的目标。

二、政府采购成本控制:一个可能的路径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就是在消费者、原材料供应商和生产者之间建立起无缝隙的信息流来降低供应链的运行总成本。20世纪90年代,很多企业将注意力集中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管理上,包括价值链上零售商与其战略合作伙伴供应商的双赢,特别是基于降低采购成本的供应链管理。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在于销售,而销售成功的关键在于采购。消费品采购是一系列营销活动的前提和核心,在整个经营决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采购是企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后勤管理活动,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采购的基本要求是适时、适量地采购到企业经营所需要的产品,尽可能地减少库存、降低成本。

我们也可以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分析政府的运作。政府出于建设效率型政府的考虑就必须追求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政策产出,如果把提供公共消费品看作政府部门的“销售”行为,那么有效降低政府采购成本就成为政府“经营”效益提高的关键。所以我们要分析政府成本的控制问题,完全可以把政府作为一个“企业组织”纳入供应链进行系统分析。

下面我们来看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政府采购过程(如图所示)。在企业原有供应链中,政府采购部门的位置应该是销售商,现在我们把政府作为一个“企业组织”,这本身就减少了原有供应链中销售商利润给政府采购所增加的成本。

政府采购部门作为整个供应链中的主体部分,需要做的主要有两件事情:一是把公共产品消费者的需求集中起来;二是与制造商交流产品和需求的信息。我们知道,政府采购部门在原有运作模式下的基本工作就是集中公共产品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这部分需求是基本不需要采购部门来引导和开发的,所以现在政府采购部门主要的工作就是与制造商交流产品和需求的信息。原有企业供应链中销售商负责公共产品的供给,现有供应链中这项业务就变成由制造商承担,制造商与供应商进行价格谈判,进而按照政府采购部门提供的需求信息组织生产相对较低价格的公共产品。而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的价格谈判是原有供应链中的基本环节,所以现在制造商主要的业务就是与政府采购部门交流产品和需求的信息。这样看来,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政府采购过程的核心环节就是政府采购部门与制造商之间的产品和需求信息的交流。基于节约采购成本的考虑,现代信息交流一定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的网络互动。制造商为政府采购部门设计专门的信息交流平台,及时提供产品生产进展和价格等信息;政府采购部门则在自己的网站上采购公告,或者直接登录已经建立良好关系的制造商网站登记需求信息;政府采购部门与制造商之间的有效沟通取决于制造商的信息交流平台设计和客户关系管理水平。

政府采购部门在整个供应链中始终是掌握主动权的,因为某一制造商如果不为其考虑成本问题,必将为自己的竞争者提供市场机会。那么,出于把握市场机会的考虑,制造商必然会通过与供应商的价格谈判降低生产成本,并为政府采购部门提供优价的商品。所以把政府采购部门作为原企业供应链中的销售商来看待,将其纳入新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必然会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大大降低政府采购成本。

三、简要总结与展望

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降低政府采购成本称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更应该积极探讨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可行路径。本文所论述的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政府采购成本分析正是一个较为可行的发展方向。当然,这里的分析仅仅是总体思路上的一个探索性思考,具体完善的、可行的运作方式还有待相关学者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第3篇

[关键词] 供应链 采购管理 风险管理

21世纪,市场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传统的采购方式下,供应与需求双方只是一种临时性关系,难以保证产品供应的质量、交货期,要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确保采购物资的及时、稳定、优质供应,必须实施建立在现代供应链基础上的现代采购管理新模式,与供应商之间建立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一、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风险及主要来源

1.产品、服务复杂程度的加深

随着竞争的加剧,多品种、个性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加上复杂的产品服务和过程技术导致复杂的产品和服务。复杂性的多元化对供应链的影响已经识别,包括:规模、技术新颖性、子系统的要素数量、产品服务定制化程度、替代设计数量和分销路径;生产、销售系统各环节反馈数目、产品/服务中包含的不同知识库、技术竞争力的种类、多少和强弱;最终用户涉及的广度和深度、最终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变化、供应商在创新和改革过程涉及的广度、制度、供应链成员的数目;产品/服务的资金支持、政治和股东的干预程度。所有这些增加了供应链管理的困难。

2.业务外包的开展,采购范围扩大

整合外包业务将导致供应链产生一定的风险,开展与企业核心活动相关的新业务,将导致企业、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依赖增加;业务外包涉及到专业代和专家的使用,它们提供竞争力和技术,以及部分资源;业务外包不仅影响企业和业务关系,而且改变供应链的结构和运作过程。这些变化的集聚,使业务外包改变了产业结构,也打破了供应市场的均衡,对供应链的稳定、安全和高效率的运作提出了挑战。

3.采购全球化趋势的出现

由于“网络全球化”、“市场全球化”、“竞争全球化”、“经营全球化”的出现,业务外包是供应链全球化的主要动因,这使许多企业都积极采用“全球制造”和“网络制造”的策略,而另一方面,为了降低供应链的成本,供应链又强化集中统一决策。资本、信息人员、产品和服务的跨国流动不断增加,导致全球网络化。尽管有强劲的动力推动供应链的全球化,但是与此同时也对供应链的协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产品生命时间的缩短

现在的客户不仅需要个人化的商品,更由于厂商竞争激烈,更新更炫的商品不断推陈出新,厂商为快速将货品出清,不断用各种促销手法来引领流行、创造需求,而客户也因此变得更喜新厌旧。在这种循环之下,让产品生命周期严重缩短,甚至到只生产一次即不再生产的情况,这就要求有不断创新,提高响应市场的能力,对采购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基于供应链的采购风险来源于这些方面:(1)来自上游供应商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供应的不确定性。(2)来自于客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客户可能在最后时刻调整需求计划,导致企业生产计划的调整,给采购管理带来的挑战。(3)采购风险还来自于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信用风险矛盾,以及利益分享矛盾和风险分担的协调。(4)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其中外因包括自然灾害,战争、恐怖主义和疾病等的人为因素,政治、经济的波动,内因包括供应链结构问题、技术问题,商业信息泄漏问题、供应链中成员目标冲突问题、企业的经营理念与企业文化差异问题、供应链的动态变化问题、信息共享的问题、全球战略管理的协调问题等引发的风险。

二、基于供应链的采购风险管理策略

采购风险管理的策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增加供应链的信任,增强可视性

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要求与战略物资供应商形成并维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选择供应商时尤其需要慎重,尽量少而精,对供应商进行全面的调查和沟通,了解供应商的技术水平、研发能力、财务状况、企业文化和管理思想。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使供应与需求双方可以共享库存数据,因此采购的决策过程变得透明多了,减少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这种新型关系主要有如下好处:可以降低供应链成员之间的道德风险,供应链企业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委托-关系,道德风险是指由于事后的信息和行动不对称, 委托人无法观察到人的行为, 人可能做出有损委托人利益的行动。当供应商按自身利益行动时, 有时会给采购商带来风险, 如供应商采用低劣的原材料以获得成本降低的好处;供应商不愿意加班而采取延迟交货, 因为加班可能增加额外的成本等。可以降低由于不可预测的需求变化带来的风险,比如运输过程的风险、信用的风险、产品质量的风险等;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手续和谈判过程,使供需双方都降低了交易成本;建立正式的合作机制, 在供应链成员间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消除了供应过程的组织障碍,为实现准时化采购创造了条件;缩短订单周转时间。一个供应链成员常常不清楚供应链的其他部分到底是如何运作的,他们不清楚成品存货、原材料存货、工作流程、确切的市场需求和预测、产品计划、能力、产出和订单状态。信息经集成后在供应链上进行共享,包括采购方与供应方之间、企业采购部门与相关部门之间,以及管理者与实施者之间。

除了增强供应链的可视性以外,供应链信任还来源于对供应链运营的可控制性。当采购订单下达后,采购管理者要能够看到供应渠道的一些情况,而且能够控制供应链的运营。例如,当客户需求改变或供应商产能下降的信息可以获得后,这时要求供应商对变化具有灵活性,得到可迅速改变的方案,调整产品线、生产进度表,使供应链快速响应突变的市场需求,缩短供应交货期,从而降低供应链采购管理的风险。同时, 对每个供应商供货情况定期评价, 随时了解供应商情况来确保供应的稳定。

2.IT技术为采购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强有力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降低信息传输错误, 并能够及时对风险进行控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GPS、EDI 等技术可以大大降低供应链的风险,与物流供应商进行有效的沟通,降低物流运输和仓储过程的风险。IT技术与先进管理模式(特别是ERP)的结合有效解决了采购问题。设置流畅的采购流程,采购流程包含了为生产需要而选择供应商并购买物料所涉及活动的业务过程。通畅的业务流程是保障高效采购的基础,它应具备优化、无冗余、并行作业的基本属性。将通畅的采购流程整合到先进的ERP系统中,与物料需求单位、供应商共享需求信息、订单信息、库存信息和质量信息,企业可以根据供应链的供应情况调整计划及执行的过程,同时,供应商可以根据企业的库存、计划等信息调整供应计划。对采购数据实施管理是信息快速传递、共享的基础。采购数据主要包括物料数据、供应商数据和采购价格数据。应该建立对采购数据的惟一性录入、动态更新和维护的机制。健全的采购数据可以快速地寻找并评价供应商、询购、形成采购订单、审批、跟踪采购情况。物料采购与销售、生产、库存、财务、质检、供应等多个业务环节紧密相关,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配合。因此,数据的共享和业务的集成对于实施协同采购模式是必须的和基本的。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在线采购为采购人员提供了一个快速降低采购成本的系统工具,即通过Internet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即时地同供应商进行通信和交易。可以有效地降低采购内部和外部信息不畅的风险。

3.保持供应链弹性

所谓供应链的“弹性”是指整个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对用户需求的变化适应程度, 与“刚性”相对立。建立供应链弹性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 保持合理的库存。第二, 保持一定的生产能力冗余。第三, 设计柔性的多头供应链。

4.建立供应链风险危机的预警机制和应急措施

供应链是多环节、多通道的一种复杂的系统, 很容易发生一些突发事件。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包括四个阶段:供应链风险识别,供应链风险评估,供应链风险处理,供应链风险监控。供应链管理中, 对突发事件的发生要有充分的准备。对于一些偶发但破坏性大的事件, 可预先制订应变措施, 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流程, 建立应变事件的风险管理小组。供应链风险评估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供应链风险发生的概率;二是供应链风险发生造成损失的程度。供应链风险处理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核心, 识别供应链风险,评估供应链风险都是为了有效地处理供应链风险,减少供应链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损失。

在采购管理实践中,可以选择放弃或终止合作供应商或改变供应链合作环境,尽量避开一些外部事件对企业造成的影响,断绝风险的来源,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防范控制措施的行为;供应链风险控制的目标是为了在风险发生之前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发生之后降低风险发生造成的损失,从而使风险发生所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的程度。任何事情都在变化发展之中,外部环境、供应链企业也不是静止的,供应链风险也处在不停地变化之中, 为了更好地控制处理风险,还需要对风险因素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跟踪,并对风险处理建立反馈机制,以提高风险处理的能力,跟踪并建立反馈机制都是为了有效地对风险进行控制,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风险发生的损失。

供应链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因此企业必须以系统的方法来防范与管理供应链风险。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8

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第4篇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 政府采购 成本控制

一、供应链管理与政府采购

英国格连菲尔德大学(Cranfield UniversityZ)的著名物流学教授马丁・克里斯托弗(Martin Christopher)认为,所谓供应链管理就是管理企业的上游与下游关系,以整个供应链最低总成本为客户提供一流的价值。企业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四个领域:供应管理、生产计划、物流管理、需求管理。供应链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以客户为中心;借助信息技术保持对上游供应商的交付程序与下游客户的购买程序的协调一致;平衡生产与采购以实现柔性、高效的运营;通过客户驱动的绩效指标引导供应链上所有企业为实现共同目标协同行动。

政府采购是以政府为主体,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采购。政府采购包括政府机关采购、公共事业单位采购、社会团体采购和军事采购。政府采购与其他主体的采购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政府采购实质上是社会公众的采购,是一种社会公众行为。新公共管理理论特别强调政府的成本――效益问题,所以研究政府的采购成本问题也就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力求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与政府采购成本控制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结合点,实现降低政府采购成本的目标。

二、政府采购成本控制:一个可能的路径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就是在消费者、原材料供应商和生产者之间建立起无缝隙的信息流来降低供应链的运行总成本。20世纪90年代,很多企业将注意力集中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管理上,包括价值链上零售商与其战略合作伙伴供应商的双赢,特别是基于降低采购成本的供应链管理。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在于销售,而销售成功的关键在于采购。消费品采购是一系列营销活动的前提和核心,在整个经营决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采购是企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后勤管理活动,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采购的基本要求是适时、适量地采购到企业经营所需要的产品,尽可能地减少库存、降低成本。

我们也可以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分析政府的运作。政府出于建设效率型政府的考虑就必须追求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政策产出,如果把提供公共消费品看作政府部门的“销售”行为,那么有效降低政府采购成本就成为政府“经营”效益提高的关键。所以我们要分析政府成本的控制问题,完全可以把政府作为一个“企业组织”纳入供应链进行系统分析。

下面我们来看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政府采购过程(如图所示)。在企业原有供应链中,政府采购部门的位置应该是销售商,现在我们把政府作为一个“企业组织”,这本身就减少了原有供应链中销售商利润给政府采购所增加的成本。

政府采购部门作为整个供应链中的主体部分,需要做的主要有两件事情:一是把公共产品消费者的需求集中起来;二是与制造商交流产品和需求的信息。我们知道,政府采购部门在原有运作模式下的基本工作就是集中公共产品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这部分需求是基本不需要采购部门来引导和开发的,所以现在政府采购部门主要的工作就是与制造商交流产品和需求的信息。原有企业供应链中销售商负责公共产品的供给,现有供应链中这项业务就变成由制造商承担,制造商与供应商进行价格谈判,进而按照政府采购部门提供的需求信息组织生产相对较低价格的公共产品。而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的价格谈判是原有供应链中的基本环节,所以现在制造商主要的业务就是与政府采购部门交流产品和需求的信息。这样看来,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政府采购过程的核心环节就是政府采购部门与制造商之间的产品和需求信息的交流。基于节约采购成本的考虑,现代信息交流一定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的网络互动。制造商为政府采购部门设计专门的信息交流平台,及时提品生产进展和价格等信息;政府采购部门则在自己的网站上采购公告,或者直接登录已经建立良好关系的制造商网站登记需求信息;政府采购部门与制造商之间的有效沟通取决于制造商的信息交流平台设计和客户关系管理水平。

政府采购部门在整个供应链中始终是掌握主动权的,因为某一制造商如果不为其考虑成本问题,必将为自己的竞争者提供市场机会。那么,出于把握市场机会的考虑,制造商必然会通过与供应商的价格谈判降低生产成本,并为政府采购部门提供优价的商品。所以把政府采购部门作为原企业供应链中的销售商来看待,将其纳入新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必然会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大大降低政府采购成本。

三、简要总结与展望

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降低政府采购成本称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更应该积极探讨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可行路径。本文所论述的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政府采购成本分析正是一个较为可行的发展方向。当然,这里的分析仅仅是总体思路上的一个探索性思考,具体完善的、可行的运作方式还有待相关学者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晓雁:供应链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第5篇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 政府采购 成本控制

一、供应链管理与政府采购

英国格连菲尔德大学(cranfield universityz)的著名物流学教授马丁·克里斯托弗(martin christopher)认为,所谓供应链管理就是管理企业的上游与下游关系,以整个供应链最低总成本为客户提供一流的价值。企业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四个领域:供应管理、生产计划、物流管理、需求管理。供应链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以客户为中心;借助信息技术保持对上游供应商的交付程序与下游客户的购买程序的协调一致;平衡生产与采购以实现柔性、高效的运营;通过客户驱动的绩效指标引导供应链上所有企业为实现共同目标协同行动。

政府采购是以政府为主体,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采购。政府采购包括政府机关采购、公共事业单位采购、社会团体采购和军事采购。政府采购与其他主体的采购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政府采购实质上是社会公众的采购,是一种社会公众行为。新公共管理理论特别强调政府的成本——效益问题,所以研究政府的采购成本问题也就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力求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与政府采购成本控制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结合点,实现降低政府采购成本的目标。WwW.133229.CoM

二、政府采购成本控制:一个可能的路径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就是在消费者、原材料供应商和生产者之间建立起无缝隙的信息流来降低供应链的运行总成本。20世纪90年代,很多企业将注意力集中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管理上,包括价值链上零售商与其战略合作伙伴供应商的双赢,特别是基于降低采购成本的供应链管理。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在于销售,而销售成功的关键在于采购。消费品采购是一系列营销活动的前提和核心,在整个经营决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采购是企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后勤管理活动,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采购的基本要求是适时、适量地采购到企业经营所需要的产品,尽可能地减少库存、降低成本。

我们也可以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分析政府的运作。政府出于建设效率型政府的考虑就必须追求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政策产出,如果把提供公共消费品看作政府部门的“销售”行为,那么有效降低政府采购成本就成为政府“经营”效益提高的关键。所以我们要分析政府成本的控制问题,完全可以把政府作为一个“企业组织”纳入供应链进行系统分析。

下面我们来看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政府采购过程(如图所示)。在企业原有供应链中,政府采购部门的位置应该是销售商,现在我们把政府作为一个“企业组织”,这本身就减少了原有供应链中销售商利润给政府采购所增加的成本。

政府采购部门作为整个供应链中的主体部分,需要做的主要有两件事情:一是把公共产品消费者的需求集中起来;二是与制造商交流产品和需求的信息。我们知道,政府采购部门在原有运作模式下的基本工作就是集中公共产品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这部分需求是基本不需要采购部门来引导和开发的,所以现在政府采购部门主要的工作就是与制造商交流产品和需求的信息。原有企业供应链中销售商负责公共产品的供给,现有供应链中这项业务就变成由制造商承担,制造商与供应商进行价格谈判,进而按照政府采购部门提供的需求信息组织生产相对较低价格的公共产品。而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的价格谈判是原有供应链中的基本环节,所以现在制造商主要的业务就是与政府采购部门交流产品和需求的信息。这样看来,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政府采购过程的核心环节就是政府采购部门与制造商之间的产品和需求信息的交流。基于节约采购成本的考虑,现代信息交流一定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的网络互动。制造商为政府采购部门设计专门的信息交流平台,及时提供产品生产进展和价格等信息;政府采购部门则在自己的网站上采购公告,或者直接登录已经建立良好关系的制造商网站登记需求信息;政府采购部门与制造商之间的有效沟通取决于制造商的信息交流平台设计和客户关系管理水平。

政府采购部门在整个供应链中始终是掌握主动权的,因为某一制造商如果不为其考虑成本问题,必将为自己的竞争者提供市场机会。那么,出于把握市场机会的考虑,制造商必然会通过与供应商的价格谈判降低生产成本,并为政府采购部门提供优价的商品。所以把政府采购部门作为原企业供应链中的销售商来看待,将其纳入新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必然会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大大降低政府采购成本。

三、简要总结与展望

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降低政府采购成本称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更应该积极探讨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可行路径。本文所论述的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政府采购成本分析正是一个较为可行的发展方向。当然,这里的分析仅仅是总体思路上的一个探索性思考,具体完善的、可行的运作方式还有待相关学者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第6篇

关键词:企业采购 采购管理 管理研究 绿色供应链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来,国内各行业在国外企业的强大冲击下,迎来了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在新的竞争中,企业的采购和管理,既要保证企业的经验效益持续增长,又要进一步提高自身实力适应新的竞争形势,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企业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需要提高企业生产的环保效益,和谐环境与社会,社会与企业之间的发展关系,因此,在激励的竞争环境下,一种绿色供应链体系应运而生。以规划企业的采购管理体系,合理化采购的标准,再加上完善的绩效评价体制,加强企业采购与绿色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加大现代科技的投入和物流管理技术,以绿色环保为基本立足点,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进行绿色环保的企业采购管理。

一、绿色供应链对企业采购管理的要求

所谓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上要加大环保内容,通过企业间的交流沟通和部门合作,在产品的设计、生产的原来及产品销售回收途径中充分发挥环保效益,把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放在同等位置,进行优化处理,从而实现企业生产与供应管理的良好协作。

首先,绿色供应链要求在采购过程中,要首先考虑环保因素,对资源的消耗利用和循环再生,要最充分的计划和市场调查,而且要对企业生产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的治理成本与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以环保为基础进行生产,所以在具体的采购中,要充分注重绿色供应链的采购目标,通过采购实现企业生产的环保功能,制定科学合理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标准,保证整个采购过程的环保和正常运行。其次,在供应链管理采购中要考虑到采购成本和环保采购蕴含的额外成本,与环保供应商建立稳定合作的绿色环保供应链,从而加强企业的绿色生产,获得竞争实力,而且在企业的信誉度、知名度及企业良好形象上有很大的提升,另外,对协调企业间的合作,建立和谐的企业关系,推动企业生产及实现绿色采购的战略目标有重要意义。

二、绿色环保供应链的采购管理模型

(一)绿色采购管理机制

传统的采购模式,主要是站在企业生产的角度考虑企业采购问题,是根据企业生产的需要,以企业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进行采购管理。传统采购机制的缺点在于供应与采购的脱节,将企业采购作为一种被动行为,达不到有效协调合作。而且,现代的供应链机制是以满足企业生产和客户需求为基本目的的供应采购行为,其中供应商作为整个供应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在其中发挥着最大效益作用。

因此,为了达到绿色供应管理的要求,需要企业建立创新绿色采购机制,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进行有力的绿色供应管理,从产品的设计到回收利用,必须要遵循绿色环保的主题,在企业安全生产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二)绿色采购管理模型

依据绿色供应链采购管理的机制,进一步提出绿色供应链的采购模型。首先是要求企业内部对绿色采购的支持,并且完善相应的绿色供应采购体系,并建立专门的企业供应管理分析部门,对企业生产和需求进行有效地分析,对具体的绿色采购工作进行细致的部署,包括供应商的选择,采购清单的选定,都要以绿色环保为基本前提,其次,还要制定相应的绿色供应采购标准,加强采购部门与生产部门之间的配合,确保采购标准符合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有效发挥供应采购的环保性。最后,还要对企业绿色供应链采购管理的进程和绩效及时评定,对各个环节进行细致分析,确保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不断进步与创新。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转型,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中重要部分,已经成为了各大企业广泛采用的一种供应采购管理模式,不仅对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有重要作用,而且符合我国实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将环保问题引入到企业供应体系,发挥企业生产中的环保效益。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环境问题不断严重的今天,绿色供应链作为以环保为主题的企业采购管理模式在现代企业中广泛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娄季峰,龚其国.基于绿色供应链的采购管理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朱英,陈定方.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物流技术,2007

[3]王明玉,许道云.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风险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

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第7篇

[关键词] 协同商务供应链采购管理

一、前言

采购是指企业为实现企业销售目标,在充分了解市场要求的情况下,根据企业的经营能力,运用恰当的采购策略和方法,取得营销对路商品的经营活动过程。采购成本是商品的成本与采购过程中所耗各项费用之和。采购的成本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和资产回报率,影响企业流动资金的回笼速度。因此,原材料及零部件购入的采购成本在生产成本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般达到销售额30%左右。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采购的目的是为了补充库存,即为库存采购。随着全球经济的形成,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竞争方式已由原来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采购将由库存采购向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以适应新的市场经济。我们知道制造订单的需求是在用户的需求订单的驱动下产生的,这种上下游协同采购方式,可以使得供应链系统能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同时也能较大的降低库存成本。

二、协同商务理论

IBM的“网络先生”派屈克曾就电子商务提出“3C”论,其中第三个”C”指Collaboration,即”协同”,是指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条件在一起工作”。我们所说的协同商务是一种供应链管理思想。协同商务意味着不仅要将企业内部部门之间,而且要将企业的合作伙伴、供应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甚至终端客户联系起来,统一计划和数据模式,形成动态联盟和协同。所有供应链成员在统一计划的运作下,进行产品的协同开发、物料的协同采购、生产、分销和交付。供应链上各成员尤其是企业和供应商之间要形成以定单为中心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供应链中所有企业的信息共享及业务协作,达成互动、公平、双赢的局面。

协同商务利用Internet技术,整合企业的上下游产业,以中心制造厂商为核心,将产业上游供应商、产业下游供应商、物流运输商、服务商及往来银行进行垂直一体化的整合,构成一个电子商务供应链网络,促成供应链向动态的、虚拟的、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它实现的关键是信息内部处理并行化及信息链紧密藕和化。通过信息平台的建立和业务流程的再造,一方面企业内部实现了信息集成和并行处理,使产品生产和采购计划通过GRP(物流需求计划)实现一体化运算,从而使整个供应链在极短时间内几乎同步对定单变化做出反应。协同商务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信息协同。采购方与供应方共享信息,采购方将其库存情况和所需产品的要求等信息传递给供应方,使供应方对其上游企业有很好的可视性,提高交货的准确度和速度;供应方也将有关自己产品的信息与采购方分享,加强双方的信赖。

2.产品生产协同。在整个动态联盟进行统一计划时,需要供应商的协同,同时,通过信息反馈和教育培训支持,在供应商之间促进质量改善和质量保证。

3.产品设计协同。客户或内部企业科研部门设计个性化产品的同时,将设计信息及时与供应商共享,令供应商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产品开发和生产,更好地满足自身需要。

4.采购协同。企业将近期的采购计划定期下达给供应链的上游供应商,同时将采购定单下达给供应商,供应商可根据企业的采购计划和定单进行生产安排,并将执行情况及时上传。若确认不能完成采购定单,应迅速告诉企业,使企业对之有明确的了解,及时调整生产计划或寻找其他方案。

5.预测协同。通过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可以从市场的变化推算出企业对原材料需求的变化,并将变化通过采购平台传递给供应商,后者调整自己的备货计划,加强风险能力。

三、基于协同商务的供应链采购管理――协同采购管理

传统的采购模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必须用新的采购模式――协同采购取而代之。这种新型采购模式采取供应链管理策略,改进了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强调协同的理念,而且,随着采购的品种、数量和频率的增加,协同的作用将越发明显。

协同采购Guru e-Procurement首先可以通过建立生产管理、销售、采购、财务等共享的e-Hub来实现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做到内部协同。对于企业来讲,由于计划变动的频繁,其生产所应用的物料到料时间也就会发生改变。而一旦客户的销售订单日期与数量发生改变,对于ERP则需要重RUN MRP,这将极大影响ERP的可操作性。而通过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我们的计划人员一旦了解的计划的变动性,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改变生产计划,重新进行缺料计划,而得到最新计划的物料到货排程,以减少物料的在库周期。在此基础上,将供应商带到这个平台上,建立内外协同。排程可根据供应商的配额,使得系统自动根据这些原则,将排程分配给各供应商,同时采购方将排程给供应商做排程的确认。采购方与供应商对订单确认以及供应商的送货都在平台上实现,这样就可以做到真正的快速材料采购模式。

1.企业内部协同。企业要实施高效的采购行为,需要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的协同配合,包括设计开发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等,并适时进行相关数据的维护,如物料、供应商、采购价格等,只有这样才能以合理的价格采购到所需的物料、合适的数量并实施正确的交付。

2.企业与外部的协同。采购不仅需要企业内部的协同,更需要与外部的协同,即与供应商在库存、需求等方面信息的共享。企业可以根据供应链的供应情况调整计划及执行的过程。同时,供应商可以根据企业的库存、计划等信息调整供应计划。

3.实现从“为库存采购”到“为订单采购”的转化。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采购活动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可以准时响应客户的需求,降低库存成本,进而改变了传统的以库存补充为目的的采购模式。

4.加强对外部资源的管理。有效的外部资源管理可以建立一种新的不同层次的供应网络,减少供应商数量,与供应商建立一种长期的、互惠的合作关系,进而摒弃传统采购管理的不足:缺乏合作、缺乏柔性和对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

5.设置流畅的采购流程。采购流程包含了为生产需要而选择供应商并购买物料所涉及活动的业务过程。通畅的业务流程是保障高效采购的基础,它应具备优化、无冗余、并行作业的基本属性。

四、实现协同采购管理的关键因素

实现协同采购管理的关键因素是建立供应链协同采购战略、畅通无阻的信息交流和企业与供应商制订的长期合作契约。

1.建立供应链协同采购战略。根据公司的规模、技术支持能力选择合适的模式与多家供应商建立合适的战略协同关系,这是决定采购绩效的主要因素。为在协同采购上获得成功,公司必须要清楚地了解供应商伙伴的类型和特点,以及支持合作关系所需要的技术。现在,顶级公司的协同采购在合作强度上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战略的、重要的和大众市场的合作关系。只有当一个公司发展其协同采购战略时,公司才能将获得供应带来的财务和经营绩效的最佳水平。

2.建立采购管理中的信息处理系统。一个合适的信息处理系统是实现畅通的信息交流的关键,一般将此系统分成内部信息交流系统和对外信息传递系统。

(1)内部信息交流系统。采购信息处理系统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中央服务器连接。中央服务器为采购管理子系统提供物资需求信息和库存信息(在实现零库存后此信息将不被提供)。采购管理子系统将对信息进行汇总、加工、分析、处理,根据物资情况数据库和供应商情况数据库,生成对供应商的联系单(“联系单”是一种供应商与企业协商制订的信息交流标准)。联系单中包含有物资需求情况、参考价格、供货要求等信息。供应商将处理此联系单,并回复一个联系单。回复联系单中包含预备供货信息、供货价格等信息。回复联系单中内容被确认后,将传送到中央服务器在转送到各相关部门,再由相关部门提出意见。意见被汇总到中央服务器,传送至采购管理信息处理系统,系统生成联系单发给供应商。如此往复,直至采购过程完成为止。当采购完成时,系统将把采购过程中供应商的有关信息汇总储存于供应商情况数据库中,同时根据交易物资情况更新物资情况数据库。

(2)对外信息传递系统。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很多平台Internet和传真已被广泛应用到商业信息传递中。也产生了不少模式,EDI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模式。EDI是一种电子数据交换规范,联系双方使用同一种规范进行数据编辑和传递,利用企业之间的计算机网络(Internet或VANs)来传递信息。它的特点是传递信息快,种类多,保密性好。但其费用昂贵,不适合中小型企业使用。所以,我提倡使用E-mail来与供应商传递信息。因为从效果来看,这种途径可以满足信息传递的需要,而价格要比EDI低很多。应注意的是,为防止商业秘密外泄,邮件在传递过程中有必要加密。

3.与供应商的长期契约的制订。传统采购管理的过程控制是以企业监督,以合同为考核标准来进行控制的。这种控制过程需要在每次采购之前签订一个购销合同,此合同必须尽量考虑到过程中会发生的任何情况,这是很难做到的。

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中的过程控制是基于长期契约来进行的。这种长期契约与传统合同所起的那种约束功能不同,它是维持供应链的一条“纽带”,是企业与供应商合作的基础。它提供一个行为规范,这个规范不但供应商应该遵守,企业自己也必须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