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现代化体系建设(合集7篇)

时间:2023-09-01 16:37:11
现代化体系建设

现代化体系建设第1篇

【关键词】信息化;人才;新技术;制度

现代物流的根本宗旨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满足客户需求,并越来越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等发展趋势,其中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在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物流信息及其相关信息,这些物流信息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在今天的信息网络与知识经济时代里,竞争的日益白热化要求企业对自身的管理和市场要求做出快速反应,而建立现代物流信息化体系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物流信息化是指物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以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灵魂,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石。物流信息化能够以最小的成本带来最大的效益。

要建立现代化的物流管理体系,有以下三点要素必须要满足,而且还要利用合适的方法将他们有机的组合起来,处分发挥三要素各自的特点,并使它们互相补充,以发挥出三要素各自更多的能量。三要素具体说起来是: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和简洁有效的管理制度。下面具体分析一下:

首先说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复合型人才。现在的世界到处充斥着各种信息,必须有人去发现和总结这些信息,并从归纳总结的信息中整理出规律,然后将规律应用于需要这些信息的地方。对于物流来说,就要总结出物流公司所面对的客户对与物流的要求和他们的偏好。比如说,面对企业客户时,应该了解该企业需要物流来帮助他们完成什么工作,是原料的运输还是产品的运输。如果是原料的运输,要了解供应商的分布情况;而如果是产品的运输就要考虑企业客户的分布情况。还要根据客户以及客户的地理位置设计出最快捷方便的物流路线。此外,还要帮助中小型客户提升他们自身的能力,比如说对于一些小型的制造类企业,物流公司可以帮助他们做一些售后服务的工作,甚至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一些资料帮助客户选择合适的市场和用户。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物流公司需要针对各种可能或者已经出现的突发事件和常规事件的解决方法。这些都是对于物流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中包含的内容。要想达到以上各种要求,首先要求物流从业人员要拥有较高的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还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因为物流公司的客户会涉及各种不同的行业,只有对客户有所了解,才能为他们设计出合适的物流方案,解决客户在物流方面存在的问题。而这就要求物理从业人员必须对各行各业有一定的了解。再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物流行业也在不断的应用各种新的技术和装备。这也要求物流从业人员必须有较高的素质,能够迅速掌握各种新技术和新装备,能够利用各种新技术和新装备使物流更加便利和快捷。

其次,是新技术的应用。目前主要的应用于物流信息化的技术包括:RFID和GPS技术。RFID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无线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缩写RFID),是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一种新兴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目前定义RFID产品的工作频率有低频、高频和超高频的频率范围内的符合不同标准的不同的产品,而且不同频段的RFID产品会有不同的特性。其中感应器有无源和有源两种方式。在物流体系中,所有的物流商品都应应用RFID技术,这样可以快速而准确的掌握物流商品的出入库和转移情况。使物流的仓储环节更加高效。并减少人工分拣登记造成的人为失误。

GPS是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GPS起始于1958年美国军方的一个项目,1964年投入使用。20世纪70年代,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了新一代卫星定位系统GPS 。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到1994年,全球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星星座己布设完成。

目前GPS系统的应用已将十分广泛我们可以应用GPS信号可以进行海、空和陆地的导航导弹的制导大地测量和工程测量的精密定位时间的传递和速度的测量等。对于测绘领域GPS卫星定位技术已经用于建立高精度的全国性的大地测量控制网测定全球性的地球动态参数;用于建立陆地海洋大地测量基准进行高精度的海岛陆地联测以及海洋测绘;用于监测地球板块运动状态和地壳形变;用于工程测量成为建立城市与工程控制网的主要手段。用于测定航空航天摄影瞬间的相机位置实现仅有少量地面控制或无地面控制的航测快速成图导致地理信息系统、全球环境遥感监测的技术革命。许多商业和政府机构也使用GPS设备来跟踪他们的车辆位置这一般需要借助无线通信技术。一些GPS接收器集成了收音机、无线电话和移动数据终端来适应车队管理的需要。这样利用GPS技术可以实时掌握物流的流通环节,便于控制物流的运输速度。

利用RFID和GPS技术,将整个物流体系的流通和仓储环节实时掌控,利用无线通讯技术随时对物流体系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调度,使整个体系更加高效的运行。同时也使得整个物流体系应对突发事件的响应时间大大缩短。而且通过信息的快速收集、整理和反馈,使得运输过程中可以提前规避一些风险。

第三点是要有简洁有效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化的强制手段使物流体系中的各个环节接触和使用到的信息有效的采集、分析和反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信息体系。使各种信息能有有效地流转。同时,将整个物流体系中各个环节的行为制度化,规范化,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几点:

(1)需要用制度来约束物流体系各个环节的所有数据必须有效采集,并分类合理存储。对于采集到的所有数据应按照分类进行有效性分析,将有效的数据进一步仔细分析,合理存储。以有效数据的分析为基础,制定出物流各个环节的标准化行为规范和各种事件的应对方法。利用有效数据分析结果,对于不确定事件和各种风险进行预判。并对所有预判的突发事件或者各种风险制定相应的突发事件处理方法和风险规避方按。利用有效数据的分析结果设计出符合客户要求的物流解决方案。

(2)通过管理制度加强整个物流体系的执行力,并将应对各种事件的反应时间降到最短。还要通过制度规范整个物流体系的各个环节和从业人员的行为,使得在物流体系中的所有行为都能够快捷有效,从而降低运行成本。

现代化体系建设第2篇

【关键词】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文化产品;路径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体系,也是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机制。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文化资源与市场对接,文化产业多元化投资格局开始形成,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开始凸显。2017年3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依旧是两会的热点问题。

一、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政策支持

在我国,“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崭新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是在本世纪初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会议提出了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建议,如加强文化市场建设、推进文化市场管理、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等。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被正式提出,并且“明确了建设的任务,要形成什么样的文化市场体系”〔1〕。“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在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2〕,这也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近几年,我国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立逐渐起步,这得益于2011年国家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指出“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必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3〕。2012年《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也强调,“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高我国出版、印刷、传媒、影视、演艺、网络、动漫游戏等领域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4〕。我国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围绕市场的作用进行了讨论,标志着我国文化市场体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第十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让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关于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讨论就被推向了一个新的议论点。在2017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关于现代文化市场的讨论依旧是热点。我国现代文化市场建设体系的建立,需要宏观政策的指导,我国的文化市场体系中,对于不同领域的文化产业,都有着相应的专门的政策。有了政策扶持和指引,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才能够蓬勃发展、产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在这十几年的摸索中,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之路也愈走愈明。

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发展概况

尽管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这一概念是在新世纪初提出的,但是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步伐并不是从提出后才开始的。早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事业就已经开始,并在这之后逐步发展,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1978年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实施的开端,经济特区的设立,除了让我国的市场经济开始发展,也对之前计划经济下的文化现状进行了变革。文化的产业化以及产业文化化的相关实践探索,逐渐进入文化市场发展视野,并逐渐丰富文化产业理论体系。随着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开始,政府也成立了相关部门来解决问题,比如在1983年广州深圳建立了文化稽查队,就是为了应对进入国内的一些不良文化,消除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路上所可能产生的危害。在此基础上,我国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开始起步。1992年的南方讲话,标志着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这段时间的文化产品种类増多,特别是电脑的普及以及网络的兴起,使得人们有了一个崭新的方式去获得想要的或者感兴趣的文化,人们的文化精神食粮明显增多。在这一时期,原有的文化供应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导致了文化市场多元化趋势的加速,完善文化市场体系的要求被提到了紧要的位置。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就提出,要把改革文化体制作为文化事业繁荣与发展的根本出路。之后在2000年10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则正式提出了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问题。新世纪伊始,我国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得到了全面发展。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文化市场的建设与世界逐渐接轨,我们拥有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可进行双向交流的平台。同时期,文化市场建设的成果也颇为显著。好的外国电影电视剧被大量引进,如《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以及作品,伴随着一代人的成长;同时,国内的本土文化作品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产业化提升。中国的动漫逐渐成长,不仅受到少年儿童的喜爱,也有较多的成人受众,比如《画江湖》系列,体现了中国独有的侠义江湖世界观。政府的支持,交流面的增加,使得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如火如荼,有了全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发展。

三、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当下,我国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中存在如下问题:首先,是文化产品的定位与文化市场的培育还亟需完善。这主要表现有两点,第一点:某些文化产品的市场诚信度缺失,对产品经济利益的追求过甚。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诚信一直是必不可少的影响性因素。如果某些文化产品缺乏诚信,那么由此带来的“替代性的约束条款和担保将是代价高昂的,很多互利合作的机会因之而丧失”〔5〕。诚信的缺失,将导致原本应该收益的一方不仅未获收益甚至遭受莫大损失。这个问题已出现并开始悄悄扩展到了文化市场体系的各个方面。如,在出版行业,“去年底热播的电视剧《锦绣未央》,因原著作者被诉抄袭而受关注。11名作家诉《锦绣未央》著作权侵权案,在朝阳法院进行庭前交换证据。众作家要求《锦绣未央》原著作者周静及销售商停止侵权并道歉,并索赔200余万”〔6〕。诚然,孰是孰非自有定论,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如诚信缺失,将影响行业的良性发展及建设。第二点:文化产品品味滞后与外来文化冲击,影响了文化市场的建设与发展。一方面,消费文化影响下产品品位的趋平面化与浅薄化趋向,使得积极向上的文化产品价值观被疏远,一些庸俗媚俗低俗的文化产品逐渐蚕食着文化市场,文化产品中偏重娱乐享受的内容较多,而相对严肃高雅的内容则较少;另一方面,随着外来文化的引入,良莠不齐的文化思想也随之进入了现代文化市场中,如日本的一些动漫,其中宣扬着“一些扭曲的价值观,如果让未成年人沉溺其中,会给他们造成不良的影响。如果未成年人从小就被歪曲的事实引导着,在缺失正规文化思想引导的情况下,他们所形成的价值观、世界观会与我国所期待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目标相去甚远”〔7〕。并且,外来文化的冲击,也使得传统文化的发声在年轻人群中愈发式微。其次,文化产品的流通与服务方式较为单一落后。文化产品的流通与服务支撑着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而现代社会文化产品的流通与服务方式还比较单一,依靠着单一的载体进行流通,如新媒体之前的传统流通媒介主要依靠实体书籍、报刊等的传播。而待新媒体流通媒介出现之后,文化产品的流通方式转为依靠网络,曾经的实体载体逐渐被淡忘。虽目前理论与实践界一直在探讨媒介融合的问题,然其对于产品流通与文化服务所起的助力,还需假以时日。与此同时,文化产品的服务方式还嫌落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充分地运用在服务中,使得现有的文化产品服务方式跟不上科技化社会的发展步伐。另外,我国的文化产品在国际上的流通尽管是双向的,但是“走出去”与“引进来”相比,在各个方面仍然是不均衡的,在国际上,我国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并不占据较多的优势,并且进口的国家与出口的国家都较为单一。种种原因,均表明我们的文化产品流通方式与文化服务方式还有较大的改进与提升空间。再次,文化消费结构在不同地区呈现不平衡的态势。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依赖于文化消费,由于经济发展的因素,文化消费在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也是不平衡的。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其文化消费量大,消费结构复杂,层次丰富,在这些地区的文化市场建设的速度也相应要快些;而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甚至落后的地区,其文化消费量低,消费结构简单,层次贫乏导致文化市场建设速度相对迟缓,投入量很少。如作为经典引进文化象征的上海迪士尼乐园,其消费水准较高。而上海作为经济发展速度快速的城市,其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速度也十分迅速,上海本地大多数家庭及其周边富庶家庭因对文化消费的投入量相对较高,因此迪士尼文化的消费结构对之来说是对称的;而相对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文化消费结构则明显跟不上迪士尼产品的步伐。这些现实状况导致了现有的文化消费结构在不同地区呈现不平衡的态势,是文化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四、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创新路径

现代化体系建设第3篇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性;淮安市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代性的涵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念,这表明我国正在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重构公共文化供给和分配方式。与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比,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开放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将树立“文化民生”的理念,不仅向城镇居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更要向农村人口以及特殊群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使其成为民生的重要工作内容。同时,各级政府在兴办公共文化服务时,要向所有主体平等开放,既重视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又要重视民营文化企业和社会组织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贡献。

(二)创新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运用先进的高科技手段,拉近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距离,为广大群众提供平等享有服务的平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性还要体现在服务内容的创新,从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提供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文化产品,彻底转变服务内容陈旧、与当地群众需求脱节的现状。

(三)发展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要求各级政府持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提升其在财政支出的比例,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高涨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从而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的持续提高。新时期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要体现在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等传统服务项目上,更要将传承文化技艺、传播文化价值等新内容融入到服务体系中,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四)综合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尤其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方面,要建设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观、科技馆、体育健身场所、文化广场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使其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服务需求,又要满足人民群众健身、娱乐需求,从而避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出现闲置浪费现象。此外,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上,还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协调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重复性建设。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长期以来,江苏省淮安市一直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传播先进文化、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保障群众文化权益、提高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举措,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丰富工作内容,切实落实江苏省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措施,并取得了一定工作成效,初步体现了淮安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代性。

(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淮安市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已经基本形成了覆盖市、县、乡、村的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具体表现在:其一,在城市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淮安市现拥有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大剧院、文化艺术学校、电视发射塔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其二,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现已建成116个乡镇文化站、74个社区文化活动室、1497个农家书屋、891个文化广场,基本实现了基层文化设施的全覆盖。其三,在重要文化服务工程建设方面,全市电视入户率高达87%,共建成9个文化共享工程支中心,以及151个乡、村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点。

(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逐步提升。淮安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着眼于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新需求,将产品创新和内容创新作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的最佳途径,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表现在:其一,淮安市现已免费对外开放市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以及农家书屋、社区文化活动室等,并正在逐步对外开放青少年宫、妇儿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职工中心等。其二,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走入基层,这些文艺作品曾经荣获部级、省级奖项,极大地提升了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

(三)文化惠民活动深入开展。淮安市文化部门积极组织多样化的文化惠民活动,丰富了基层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具体表现在:其一,淮安市各地持续开展“文化四送”活动,成功举办了淮安戏剧节、淮安读书节、社会艺术周、农民文化节等主题文化活动,深受群众欢迎。其二,各级文化部门举办了文博书画展览、大型综艺晚会、广场文艺演出、专题影视播放、民俗节目汇演、民间文艺巡游等群众文化活动,推动了基层文化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

(四)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初步形成。目前,淮安市的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已经初步形成,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随着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不断深化,显著增强了专业文化团体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其二,淮安市组织开展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活动,有9个乡镇被评为示范区,充分发挥出了积极的示范引导作用;其三,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淮安市本着彰显魅力、整合资源的要求,相继举办了各种文化节庆活动。

三、加快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议

虽然淮安市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未达到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为此,必须构建起长效管理机制,以推动淮安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持续开展。首先,明确淮安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责任目标体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制度。其次,制定淮安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建立公共文化发展基金和专项资金,确保公共财政投入的稳步增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拓宽融资渠道,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淮安市要进一步扩大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免费开放的范围,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创新的立足点,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充分发挥淮安市历史文化名城的效应。

参考文献:

[1]王例生.面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制度召唤[J].唯实(现代管理).2014(5)

[2]郑孟七.绍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1(6)

现代化体系建设第4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改革思路;策略探讨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现代化都将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工程,除了涉及到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管理过程等方面的现代化,还包括体制改革、办学能力的现代化,而教育治理体系的建设则对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起到关键性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因此,高校领导层应高度重视教育治理现代化体系的建设工作,确定明确的改革思路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全面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朝着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蓬勃发展。

一、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基本概念和要求

所谓的教育治理体系是指由国家教育部门制定并大力推行的一种教育制度,在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唯有不断完善当前的政策制度和教育治理体系,才能充分保障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总的来说,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对教育治理体系建设提出的要求主要如下:第一,全面完整性。高等教育事业并非孤立发展的,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因此,要想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稳定发展,仅仅靠制定一些政策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对整个治理体系和制度系统进行全面完整的规划,既要有总管全面的长期文件,也要有针对教育事业具体发展方向的专门文件。第二,重点突出性。高等教育管理内容繁杂,涉及面极广,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以突出重难点为基本逻辑来开展教育治理现代化体系的建设工作。就目前而言,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主要包括政策文件的规格、效力以及传承三个方面,在合理范围内,有关部门应力求制定并更高规格的政策文件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促进相关资源的优化整合工作。第三,具有鲜明的方向和特色。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体系的建设工作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国外先进的发展经验,同时也应具有本国特色,能够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实情。高校应以社会主义为最终方向办学,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第四,开放创新性。要想促进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不断优化当前的教育制度是必然。随着时间的发展,任何一项政策决定都会失去其原有的效应,因此,有关部门应以开放性的思想对这些政策文件进行及时的修改与创新,确保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二、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现阶段,从宏观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体系的建设工作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来确定基本的工作思路:第一,从法律层面赋予高校一定的自,详细列入具体的权利清单,同时还要明确界定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权限;第二,加强有关资源分配的立法与监督管理,将高校各个职能部门进行有效归拢,改善因不同部门资源配置方式不同、手段随意等引发的混乱现象;第三,将法律法规中已明确规定的自深入贯彻落实到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当中,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法律效应,而不仅仅是一种象征性的政策文件;第四,促进政府角色的转变,使其由管制型逐渐向服务型过渡,建立并健全信息公开系统,为高校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需要注意的是,实行权利下放的最终目的并不代表让高校拥有绝对的自,而是为了充分激发其面向市场和面向社会的办学活力,同时使其更加明白自身的职责所在。此外,要想实现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体系的建设,仅仅依靠宏观的制度安排或政府部门是远远不够的,高校自身还应从自身出发,结合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一系列更为成熟的内部教育治理体系以确保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科学全面发展。

三、加强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体系建设的具体策略

教育治理现代化体系的建设主要集中体现在政策制度的建设方面,要想切实推进我国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有必要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特点设立与之相适应的政策制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治理现代化体系,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点策略:

(一)将教育政策转化为实际行动力

教育部门在设计好教育政策制度后,关键步骤在于将其落实到教育管理的实际工作当中,使其彻底转化为执行力。高校可以适当地开展宣传学习活动,帮助广大师生更好地理解政策文件精神,夯实教育思想基础,进而确保教育政策制度的全面落实。要想加强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体系的建设,一方面要加强下级执行机构对教育政策文件的宣讲能力,认真学习的讲话精神,理清各级各层面的政策安排与整体教育政策制度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断章取义、一知半解、生搬硬套的现象,充分考虑每一项政策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好衔接工作,在立足于长期政策的基础上落实每一项阶段性政策。需要注意的是,在执行过程中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以整体发展取代局部发展,既不能因为过于灵活而破坏教育政策制度的原则性,也不能用原则去束缚实际执行方案。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支持和引导教育政策文件的贯彻落实,防止基层机构只是简单地传达文件通过,以会议的方式来执行相关要求。对于部分基层单位急功近利、持消极观望态度的现象,有关部门应及时予以相应的督促和指导,不断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体系的建设工作当中,狠抓落实政策文件要求。

(二)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正能量

要想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必须拥有足够宽阔的视野和灵活的工作思路。前面也曾提过,教育并非是一项独立发展的事业,它涉及到全社会人民的利益,因此,教育治理现代化体系的建设工作需要社会外界的共同参与。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实际上就是要与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工作相适应,教育部门应根据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现代化提出的实际需求,以构建学校、政府、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为核心任务,以政府角色和职能转变为重要突破口,逐步建立起一个系统化的,能够科学规范运行的教育治理体系,最终形成政府宏观监控,学校享有一定的自主办学权利,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并支持的教育治理新格局,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教育治理现代化体系建设的正能量,进而有效激发各个高校的办学活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履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社会职责。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当务之急是加快自身角色和职能的转变,由以往的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过渡转变,适当下放权力,不断创新自身的工作方式,积极引导并全力支持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工作。

(三)构建高水平的良性互动政策环境

高等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而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体系的建设则与良好的政策环境密切相关,只有提升了外界教育政策的环境水平,教育治理体系才会充分发挥出应用的作用,彰显教育政策的价值。加强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其可行性进行实践检验。教育治理现代化体系中对于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有利的一些政策因素将会在新一轮建设工作中再次得到强化,而正向作用不明显的因素则会被弱化甚至消除,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加强教育治理现代化体系建设,最大程度地促进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构建高水平的政策环境,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简政放权,履行自身权力掌控范围的职责,对于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建设工作实施宏观管理,做到不越位、不缺位;另一方面,学校也应以办学主体为基本出发点,明确各职能部门间的权利责任,不断加强自身的教学管理工作,充分行使自主办学的权利,努力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除此之外,社会外界也应积极参与到教育治理现代化体系的建设工作当中,例如评价学校的教学质量、监督政府教育决策、检验教学成果等等,实现管、办、评教育权责的落实到位,最终构建起一个高水平的良性互动政策环境,共同推动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别敦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15(1)

[2]别敦荣,韦莉娜,唐汉琦.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原则[J].复旦教育论坛,2015(3)

现代化体系建设第5篇

[关键词]农村:现代物流:对策研究

一、农村物流体系简介

农村物流体系是指为农村生产、生活和其他经济活动提供物流支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所组成的体系。这个体系是为农村物流服务的,是农村的生产所带动的经济活动或其他经济活动所需要的物流体系的保障。农村物流作为地域物流涵盖了农业物流、农产品物流及工业品物流和城市物流在其结合部区域范围的活动。

二、建设农村现代化物流体系的作用

(一)发展农村现代物流,能够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相关技术的革新和改造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由于储存保管不当,农副产品在农民手中浪费的程度远大于其出售后直到消费者手中整个运输储存流通过程所浪费的程度。因此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以物流产业为突破口,利用现代物流的带动作用,有助于引导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水平,从而为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发展农村现代物流,能够推动我国市场机制的有效改革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行的经济体制正在逐步改革与完善。而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不仅能加快党中央提出的继续社会农村改革的工作要求,更能有效带动整个社会物流业的发展,继而推动市场机制的有效改革。

(三)发展农村现代物流,有助于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为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配套企业体系还不完善,影响和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如将过去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起主要作用的供销合作社根据现代物流的要求进行改造,将目前独立存在、还缺乏现代物流特性的种子公司、化肥公司、农药公司、国家粮食收购部门等进行资源或资产重组,使其迅速发展和壮大,这不仅能更好地为农业生产经营服务,还能够提高农村第三产业的比重,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四)发展农村现代物流,能够促进和带动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高农村市场流通的现代化水平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仍然较为粗放,农业生产率和专业化水平较低,农村市场化程度不高,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我国农村缺乏高效的服务体系,而且服务体系不健全。通过发展农村现代物流,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将有力地促进和带动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的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和保证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附加值,推进农村市场化,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

三、建设农村现代化物流体系所面临的问题

(一)农产品物流难度大、要求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所生产种植的农产品除部分农民自用之外大都成为了需要流通的商品,其数量之大,品种之多,形成了巨大的农产品物流市场。然而现行的农产品因为没有一个可依赖的成熟完善的物流市场,造成农产品刚刚进入流通领域就损失一部分商品价值。而农产品具有其一定的生物属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容易腐烂、变质,因此对农产品运输、包装、流通加工等提出了一些特殊的和更高的要求,这也造就了经营农产品时物流难度高、风险大。

(二)农村生产者组织水平低,物流需求分散、供给能力不足

在我国农村,农业生产基本是实行家庭经营,生产规模小,分工不细,收入有限,对物流的需求不足且分散,没有有效的农产品销售网络,有时存在着有货卖不出去或者贱卖的情况。而目前无论是农村生产组织、流通组织还是物流企业部门都存在着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技术条件差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物流的供给水平,阻碍了农村物流的发展。

(三)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技术装备和观念知识落后

首先,物流的每一项功能的具体实施,都与物流的基础设施和物流技术水平有关。农村交通状况基础差,运费高,运时长;信息平台不畅,容易造成市场供给的时滞;没有先进的物流设备,鲜活农产品就难以实现其价值;没有科学的工艺和技术,农产品就难以实现深加工,提升其价值;没有一个较好的物流信息平台,农村物流资源就难以实现较好的整合和发掘。

其次,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现代物流发展的问题上,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仅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观念和知识上的差距。我国的物流专业教育及研究力量相当薄弱,对农村物流的人才培养和研究几乎是空白,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蓬勃兴起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物流的专业人才培养和研究必须受到重视。

(四)农产品流通环节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

农民由于缺乏市场信息,部分品种与市场衔接不畅,时常出现丰产不丰收及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的过剩。今年4月初,山东等地出现了因菜价太贱导致农民自杀的现象。“菜贵伤民,菜贱伤农”成为了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大执政难题。究其原因,流通环节多,政府引导的市场机制不透明等成为了众矢之的。而在有关媒体进行“一颗卷心菜的流通环节”调查时,惊奇的发现,一颗卷心菜从菜农手里的收购价仅为0.5分而到了消费者手里时价格已升至为1.2元之多。可见,农产品流通环节之多,经济市场不健全也是导致农村物流发展滞后的一大原因。

四、解决农村现代化物流的对策研究

(一)建立农产品区域物流网络中心点

农产品的区域物流网建设应该是一个采集――集中――配送的过程。作为农村区域物流中心不仅要求自身物流系统及工商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具有较高的物流组织管理水平、运作效率和较低的综合成本,对周边地区物流运作具有重要带动和支撑作用。这些中心点包括农产品采购中心、加工包装中心、分捡运输中心、储存保管中心、农用品供应服务中心、城市的农产品销售配送中心等等。通过物流中心网络点的建设来解决农产品物流难度大、要求高等问题。

(二)农产品销售及第三方物流系统的建设

由于农村生产者组织水平低,对物流的需求分散且供给能力不足导致农村物流水平的相对滞后。而农产品销售部门则是联结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桥梁。在目前我国农产品销售流通体系中,农产品销售系统主要有如下成分:个体销售者、农村供销社、农产品批发及零售企业、农村及城镇的集贸市场、大卖场、连锁超市、国营粮库、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进出口企业等。应加大对现有的这些农产品销售系统的组织管理、经营运作、信息服务等方面建设。规模集团化、业务专业化、质量(包括作业、流程等)标准化、服务规范化、业务活动信息化等是这个系统的发展方向。应培养和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进行资源重组和整合。

(三)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科研及教育部门的建设

首先,现代农村物流体系的建设有赖于国家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在农村物流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中,联结城镇乡村的公路网建设、农产品的集中储存保管及配送中心建设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农产品及农用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沟通信息,整合供应链各个环节,缩短需求市场距离,是现代农村物流体系建设非常重要的环节。过去说,“要想富,先修路”,随着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善,现在应该说“要想阔,上网络”。农村信息化的实现,有助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反向会刺激对现代农村物流体系的需求。因此,农村信息体系的建设应该纳入农村基础建设之中。

其次,要加大人才培养,培养熟悉农村物流运作规律,具有开拓精神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是我国现代农村物流业兴旺发达的最重要、最紧迫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通过高等院校设置农村物流专业,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召开各种形式的研讨会,到发达国家进行考察,国内不同地区的经验交流等,以尽快提高从事农村物流及其相关业务活动的公务员和企业员工的素质。

(四)减少流通环节,加大保障农村市场的体系建设

首先,在减少流通环节方面,政府可以主导成立一个直销公司,从菜农手里直接收购,和市场直接交接,这样省去了诸多流通环节,菜农的利益得到保证的同时,蔬菜到达老百姓手中的价格也不会偏高,一举两得。也可以鼓励一些具有实力的大超市在收购季节直接对菜农的农产品进行收购。

其次,在加大保障农村市场的体系建设的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物流体系的建立依赖于需求体系的建立,没有市场需求,物流体系的建设就失去了动力。因此,农村物流体系的建设必须与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相协调。目前在农产品和农用品物流中,存在着小(规模小)、散(接口不顺,分布不匀)、差(服务质量差)、弱(服务能力弱)的特点。国家应在交易场所、流通渠道建设、交易规则的制定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扶持和支持措施,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投资于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建立一个网络结构合理、功能齐全、交易灵活、高效统一的市场体系是保证农村物流畅通的基础。

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物流发展的关系就显得更为密切,更加重要。我国现代农业物流应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宏观调控下,建立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物流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将促进支农企业的发展,进而提高农村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这对落实中央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乐,骆东奇,郭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06):38-39.

[2]林兴亮,加快农村物流发展是大物流建设的重要环节[N].丽水日报2009.

现代化体系建设第6篇

一、高度认识构建河道现代化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区因天气变化,短历时、高强度局部暴雨造成的山洪灾害时有发生,特大暴雨洪灾极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也暴露出河道管理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河道治理长期投入不足,堤防工程体系薄弱,防洪标准不达标;非法设障及侵占河道问题严重,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有的河段河道管理不明,事权不清,队伍薄弱,监管不到位等。这些问题导致河道行洪防洪能力明显下降,洪水流势流态改变,直接威胁河道行洪安全,成为我区防洪减灾体系的隐患。

省、市政府已将河道现代管理体系建设列入对各级政府水利发展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水忧患、水危机意识,坚决客服麻痹松懈思想和侥幸心理,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重视水利、关心水利、支持水利,紧紧抓住水利跨越式发展重要机遇,遵循人水和谐的科学发展规律,突出工作重点,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构建河道现代管理体系,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防洪安全保障。

二、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

以依法治理河道为中心,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建管并重,综合施策,加大资金投入,创新体制机制,健全管理队伍,严格依法行政,规范河道管理秩序,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尽快建立河道现代管理体系。到20xx年,全区行洪河道内的非法阻水障碍基本得到清除,汇水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管理范围全部划定,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河道管护水平明显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基本达到规定标准。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兴利与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综合发挥河道的行洪、灌溉、供水、生态等功能,保障防洪安全,实现可持续利用。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根据河道管理范围,明确各相关部门事权责任,责权利相统一,强化属地管理,以管为主,建管并重,建立管、护相结合机制。坚持严格保护、占用补偿。正确处理河湖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严格涉河建设项目审批与监管,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实行“谁占用、谁补偿”。坚持法规支撑、依法治理。加强政策法规和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水行政执法能力,切实解决“没人管、管不住、管不好”的问题。

三、具体任务

(一)健全河道管理机制。按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责权统一、监管到位的要求,加快建立河道规范管理长效机制。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在河道管理范围划定、涉河建设项目监管、违法违规案件查处等方面密切配合。依据有关规定,科学划分管理事权,强化属地管理职责。

(二)划定河道管理范围。完成汇水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管理范围划定和竖桩标界工作。区管区级河道,由区水务局会同相关部门划定,报区政府审批,并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河道划界方案批准后,由区政府负责向社会公布。河道划界竖桩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外业勘测、防洪淹没线推算、界桩购置、运输、埋设、占地补偿等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区财政局要提供资金保障,确保如期完成划定任务。(牵头单位:区水务局、双峰寺镇政府、大石庙镇政府。责任部门:区财政局、区国土局、区住建局、区农牧局、林业局。完成时限:20xx年年底)

(三)清除河道行洪障碍。按照“谁设障,谁清障”的原则,落实清障责任,组织有关部门力量,采取有力措施,集中采取行动,按时完成清障责任。建立清障工作长效机制,清、建、管有机结合,防止边清除边设障。(牵头单位:各镇人民政府。责任单位:区水务局、公安分局、区国土局、区住建局、区农牧局、区林业局。完成时限:长期)

(四)加强河道采砂监管。全部取缔河道内采砂经营户,对河道实施长期监管,切实加大巡查、检查的频次和力度,坚决取缔无证采砂及乱采、乱挖现象,严厉打击非法采砂,一经发现要严肃处理,依法查处失职渎职行为,确保河道内平整整洁,行洪畅通。(牵头单位:区水务局、责任单位:公安分局、区国土局、区安监局、各镇人民政府、完成时限:长期)

(五)加强行洪河道整治。对列入国家规划的中小河流治理和独流入海项目,加大前期工作力度,落实配套资金,加强项目监管,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牵头单位:区水务局。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财政局、有关镇政府。完成时限:按项目要求推进,20xx年底前)

(六)完善水文测报预警系统建设。加快推进区级防汛指挥中心信息化建设。按照省、市要求,尽快实现主要河道重点断面洪水和水库的实时监控和指挥调度。(牵头单位:区水务局。责任单位:有关镇政府。完成时限:20xx年底前)

(七)建立稳定投入机制。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为补充,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区相关部门要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加大河道划界、治理、水利工程建设为修养护的投入。对国家投资的河道治理项目,积极落实地方配套资金。(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完成时限:长期)

按照市、区河道管理权限划分的文件,区水务局要在规定区域内(包括旱河)征收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专项用于河道工程维护管理,从河道整治开发所取得的土地收益中,安排一定规模的资金用于河道治理和日常维护管理。(责任单位:区水务局、区财政局、区国土局。各镇政府。完成时限。长期)

(八)加强河道管理队伍建设。健全水行政执法队伍,配齐配强工作力量,提高河道管理。(责任单位:区编办、区财政局、区水务局。完成时限:20xx年底前)

积极推行联合执法,相关执法部门要加强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公安分局在重要水利枢纽、堤防、水域和执法较重的区域,可根据任务需要设立警务室,确保安全防范及执法措施落实到实处。(牵头单位:区水务局。责任单位:区国土局、区安监局、区公安分局、有关镇政府。完成时限:20xx年6月底前)

四、保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以主管区长为组长、相关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加快河道现代管理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河道现代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各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河道现代管理体系建设。

(二)落实工作经费。区财政局、各镇政府要千方百计落实资金,确保河道现代化管理体系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现代化体系建设第7篇

关键词:供给侧;现代经济体系;;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是总体上是粗放型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逐渐扩大,这种发展模式已经引发一系列问题,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党的报告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调整经济结构,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活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

一、从供需两端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形势

(一)需求端。

一个国家的总需求由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三个部分构成。综合来看,消费需求尽管占比最大,但是消费增长总体放缓,不能稳定经济的增长;投资的增长速度呈现下降趋势,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创下新世纪以来的新低;受中美贸易冲突影响,2018年上半年我国对美出口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明显。外贸形势的严峻和投资增速的放缓,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供给端。

供给端与需求端是相对应的,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目前,一些传统产业存在产能过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其产能已经达到了物理性的峰值,很难消化现有的产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付出了应有的代价。同时,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供给端没有适配国内中等收入群体扩大而改变的消费结构,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比较差。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开始显现。劳动人口的减少和老龄人口的增加都会对总体储蓄率、投资回报率和原有的比较优势产生负向影响。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立足当前国情的必然路径。

在党的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做支撑和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做保障。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人口老龄化、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生态环境的约束以及长期面临外需不足等问题。“新常态”需要增速转轨、动能转换、经济机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当前国情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切实保障。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妥善解决好这一矛盾,必须解决涉及到经济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而各种经济问题的解决又恰恰归属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一部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要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能够更好地解决当前我国面对的一系列经济问题,更好地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更好地参与到全球化经济当中,增强国际经济话语权以及参与权,更好地融合到世界经济浪潮。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措施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和首要任务。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经济迈入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在理论上,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取决于供给与需求两个基本面。中国经济的供给侧和需求侧都发生了变化,但供给侧问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必须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一)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从长期看,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是发展生产力和提升生产能力,这就需要从供给面来探讨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培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配合先进的产业结构作为支撑,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过度依赖高积累、高投资、低要素成本等因素支撑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制造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一些低端的下游产业迫切需要升级产业结构,使资源得以重新配置和流向高端用途,从而大幅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整个社会的生产力。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我国第三产业本身还比较落后,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其中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最重要的推动力,从成本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提升劳动力技术水平,在高新技术领域鼓励自主创业。避免传统的高投入、低附加值式发展。将传统制造业改成为智能制造的过程,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造业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业信息化和智能化。2015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其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要求用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来引领和带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同时,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12年7月,国务院正式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CDP的比重将达到15%,部分产业和关键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二)强化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目前,全球正在掀起新一轮科学技术浪潮,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总体上来说,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的总体发展程度是不匹配的,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还不够协调。为此,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需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速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战略科技力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迅猛发展,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是我国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新兴技术的发展对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的创新要素已开始积累,技术进步的新引擎和创新驱动新格局开始生成。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领域,我国不仅拥有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而且拥有华为、中兴通讯这样位居通信技术前沿的国际化公司。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层出不穷,互联网金融可望走在前列。在新材料领域,我国也有位居世界前列的创新,如石墨烯研制处于世界前沿水平。电动汽车发展也有望主导世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三)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