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合集7篇)

时间:2023-08-29 16:28:24
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

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第1篇

关键词:发展;低碳经济;途径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人口与经济规模不断增长,矿物燃料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不断的增加,能源、气候问题已经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对于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作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下面我就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途径作如下探讨:

1 把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到战略的高度

1.1 确立发展经济的低碳目标

要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原则下,环保部门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总体规划与方案,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要结合两型社会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确立经济发展的低碳目标。2009年11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到2020年我国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这些目标的制定是我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这必将促使我们从全局高度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国土等领域,部署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建立长效机制、建立法律体系,保障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家新战略。

1.2 调整产业结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严峻的经济形势促使世界经济加速向低碳化深入发展。主要发达国家率先进入低碳市场,凭借在低碳领域的先进技术和节能环保制度的创新优势,构建了新的国际竞争市场格局。我国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发展中国家,在GDP构成中,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5:4, 比起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在65%以上还有距离,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要坚决压缩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低水平的落后产业,加快发展技术含量高、国际竞争力强、短缺的高新产业;通过第三产业提升第一、二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1.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经济增长“三高一低”特征明显,经济社会发展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将越来越严峻,甚至可能因为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而使发展的步伐受到阻挡。十七大后我们作了重新认识,将“增长”改为“发展”,特别强调经济发展过程中质和量的统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我国必须加以重视的战略问题。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 要着重优化能源结构

2.1 减少传统能源使用的碳排放

我国当今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比90%以上,其中煤炭占比69%,预计未来50年间煤炭仍将在我国能源使用中占据重要位置,其低排放使用方式将尤为重要。要对传统煤炭、石油等能源进行高效使用,从煤炭、石油等的开发利用全过程进行加工处理,提高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要调整产品结构,注重产品节能环保,通过节能减少碳排放量。要鼓励、扶持生产节能环保产品,对高能耗、高排放的产品要实行限产停产。比如节能灯能节省75%的电力,比普通灯耐用5—10倍,节约能源又节约材料,也即减少了碳排放。

2.2 开发使用绿色能源

我国新能源使用仅占能源结构的7%,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绿色能源又叫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及地热能等。它具有可再生性、无污染或低污染性,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要改革限制化石能源使用率,提高绿色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使用比例,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加快对绿色产业的投入,采用绿色认证等办法促进使用绿色产品。要不断的研发新的清洁能源,比如采用新技术低成本将水中氢、氧分离,将是未来最好的能源。

2.3 资源循环利用

要在经济活动中走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绿色路径。在生产运行中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的使用物质,以避免其过早成为垃圾。要将垃圾开发成新的可供利用的新资源,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低碳目标,比如最近我国推出了采用焚烧垃圾发电技术,就是废物利用的好办法。要建立生态工业园,通过物流或能流传递等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生态产业链),使一家工厂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或能源,实现整个体系向系统外的零排放。

3 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近代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把片面追求物质财富增长作为信条,创造了足以称道的经济成就,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以及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以至于使人类社会一次次地遭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公害”事件就是大自然给人类敲响的警钟,比利时、美国、英国、日本发生的烟雾事件,都因过度排放工业烟雾和汽车尾气,导致大气污染,造成呼吸道发病,致多人死亡。日本米糠油事件、水俣病事件、骨痛病事件更因为工业废水污染水体,引发多人直接或间接中毒,大部分死亡。

3.1 树立生态化发展理念

要遵循人类、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人类践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等于给自己挖掘了“幸福的坟墓”。我们对环境要做的是“锦上添花”,而不是“画蛇添足”,要实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共赢。在城市建设当中,要考虑与环境融合,要考虑环境容量,建设有自身特色的城市。以湖南沅江市城市建设为例,过去走过一段弯路。沅江市地处洞庭腹地,城区内湖汊交错,零散分布,是一座水乡城市,过去为了扩展城市范围,不顾生态环境的特点,湖上建房、填湖办厂,湖水面积缩小,湖汊变死水。现在改变发展理念,根据沅江“两江五湖”的生态特点,将五湖连通,水流而不腐。更建成沿湖风光带,提升了城市品味,突出湖中有城、城中有湖的特点,打造出真正的水乡特色城市。

3.2 有效减排。

要通过技术改造,减少能源消耗、提高产品效能、改用清洁能源等手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源,实现减排目标;要对某些缺乏竞争能力的焦化企业实施减产限产,实行小厂关闭,大厂兼并,整合资源,对达不到减排要求的企业坚决取缔;要大量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加快森林城市建设,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提高空气质量而实现减排;要加快建设排污工程。在基础建设中重点考虑排污处理,在政策资金方面要作重点倾斜,在排污技术方面要不断创新,创建和谐的生态环境。

3.3 研发和推广碳捕获与封存技术。

要创新发展碳欣喜捕获技术,将排放源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收集处理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对于大型发电厂、钢铁厂、化工厂、汽车等安装碳捕获装置,让废气等的污染扼杀在摇篮之中。要研制将二氧化碳等封存处理再使用的新技术,减少污染的扩散,保护好生态环境。

4 要积极倡导低碳生活

据测算,在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和为满足这些行为的需求造成的,城市居民成为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户。低碳生活成为我们急需选择的绿色生活方式,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认为“低碳生活代表着最高生态文明的潮流,理应成为人们自然的选择”。

4.1 树立低碳生活观念。

要树立简单生活观念。“少些就是美”, 把追求低碳生活作为一种审美需求。学会放弃许多生活中多余的消费需求,生活作息耗能少,二氧化碳排放少,倡导节俭为荣、奢侈为耻的传统美德。要将低碳生活当成一种新的时尚生活。低碳生活以节能、环保为基础,以自由、健康为目标,符合时代潮流。比如,少花钱去健身房,多去不计成本的大自然进行锻炼,坚持步行上下班,不搭电梯爬楼梯,不买汽车骑自行车等,多参加“健身、省钱、减少碳足迹”的“绿色旅行”,将生活、工作、健康融为一体。

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第2篇

【关键词】绿色通信;低碳经济;实现策略;发展方向

一、低碳经济与绿色通道

1.低碳经济

所谓的“低碳经济”,就是指人类通过多种方式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危及到了人类的生存。造成这种自然现象的因素有很多,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其中的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工业化发展,对于自然索取太多,导致了基础能源枯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等,都属于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过度地开采,就会是能源快速地减少,与此同时,人类在消耗能源的同时,也会排放出各种温室气体,导致地球大气形成了温室效应。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类在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付出了代价,此时,人类已经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人类以及世界的万物都无法生存下去,特别是生命组成的重要元素,如阳光、空气和水等等,如果受到严重的污染,就会为整个地球带来生命危机。

低碳经济的目的,就是尽量将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通过倡导节能降耗,创建低能耗、低污染经济体系。采用各种低碳技术,包括研发电动汽车或者是新能源汽车,以减少能源的排放量。工业的排放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严格限制工业向自然界排放污染物已经付诸实施,同时还要做好材料的回收再利用,以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以最大程度低恢复自然生态。

2.绿色通信

绿色通信,是伴随着“低碳经济”应运而生的概念,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这一概念已经逐渐地渗入到人们的观念意识当中,并将此作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在中国的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中,都已经将发展绿色通信作为工作的焦点,以做到降低能耗,减少资源浪费,控制好对于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环境污染物排放,通过建立起生态平衡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鉴于低碳经济目标的广泛延伸,“绿色通信”的概念也被逐渐地扩展开来。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主要体现在加强废弃物的管理,并将其作为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通过控制自然资源的消耗,以提高自然生态的恢复功能,而同时还要注意将各种能源高效利用起来。运用各种现代化的生态技术,诸如智能温控技术、高效功放技术等等,以建立起新一代的通信理念。通过对于绿色通信的开通,不但强化了产业链的交叉融洽,而且还要将通信辐射降低,以降低对于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绿色通道成为了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绿色通信对实现低碳经济目标的重要作用

所谓“低碳经济”,按其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降低“碳”的消耗,而碳,则是煤炭、石油等资源的主要成分。所以,实现低碳经济目标,其含义在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高碳能源的消耗,以保护生态环境。所谓“绿色通信”,是指在通信领域提升资源消耗利用率,以最大限度的节能减排、回收可再生资源。可见,绿色通信对实现低碳经济目标,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首先,能源方面。通信网络的正常运行离不开电能消耗,且不谈目前手机智能化、大屏化普及,手机耗电量猛增,仅通讯基站的年耗电量就远超50亿度。2010年的统计显示,上一年度我国通信行业的整体耗电量已超过290亿度,从中削减5%,都能够明显缓解目前的电能紧张状况。

其次,环保方面。目前我国电能生产主要以火电厂为主,耗电的同时必然也促进了各种污染气体的排放,以二氧化碳为例,信息产业部的有关结论甚至显示由通讯业直接间接排放量甚至已超过航空领域的排放量。另外,通信行业涉及到大量的电子产品,且更新换代频繁,电脑手机等一年甚至要经历两次大换血,由此必将产生大量的废旧产品,随处丢弃必将会严重污染环境,而在绿色通信相关理念下,专业部门能够有计划地回收废旧产品,进行有效的再利用,从而降低环境污染。

最后,其他方面。绿色通信虽然扎根于节能、环保,但其涉及内容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还包含降低电磁辐射、融合交叉产业链、提升设备制造标准、促进科研等方方面面,均能从各自领域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社会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三、滞后绿色通信实现的问题分析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在通信产业中节能减排,促进环保,但实际上目前通信提供商的很多工作方式还是与这一理念南辕北辙,笔者将其总结如下:

首先,高能耗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按照目前的通信规则,几乎所有的通讯设备都必须保持7×24小时不间断工作,这一方面使得设备自身运行过程中的电量消耗居高不下,另一方面,设备长期运行必然产生大量的热量,需要利用空调制冷。

其次,物资消耗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目前主要的信息传递途径还是纸质媒体,通信企业宣传新设备、新技术、新活动时往往也主要采取分发传单的方式进行,这必然造成大量的物资消耗。

最后,通讯辐射问题难以降低。电子产品运行过程中必将产生辐射,以手机为例,虽然辐射强度低,但工作时靠近人体,很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

四、实现绿色通信的主要途径

针对影响绿色通信实现的各种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措施来进行有效解决。

第一,积极进行基础设施设备改造。目前有多种技术能够应用于通信基础设备,降低其能耗,包括供电谐波治理、改良制冷剂技术等,需要我们广泛应用。与此同时,新兴的云计算功能,能对数据进行集中处理传输,利用中央计算机的强大性能缓解中小设备的运行压力,也是需要积极发展的技术。

第二,通信产业链各方协作,联合推动绿色通信。绿色通信惠及人人,而单以通信服务提供商一方之力,又难以有效推行,因此还需要产业链各方协作。首先,国家政府可以制定有效的政策法规,限制高能耗技术的应用,强制性要求设备制造方应用新型节能技术;其次,科研人员应该积极研究新技术,并深化节能环保技术在通信设备中的应用;再次,通信终端制造商有必要联合通信企业,积极开展废旧产品的回收服务,以最大化产品利用率,降低浪费;最后,国家还应发挥其强制力与指引力,一方面积极督促现存企业,一方面积极发展绿色产业。

第三,其它措施。首先,我们应该强化绿色通信相关技术的教育指导工作,保证每一位公民都能够积极参与到绿色通信中来;其次,还应该积极拓展能源结构,提升清洁能源的利用率;最后,实行能源协同管理,引入专业性管理人才控制企业能源消耗。

从上面的讨论中不难发现,绿色通信对实现低碳经济目标具有极高的促进作用,不仅能够正面支持节能环保,还能够从侧面促进相关技术的开发与实现。但目前通信产业还是无法有效控制其能源、物资消耗及设备辐射量。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我们需要从管理、技术、产业链、教育指导等多方面入手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刘丽,皮立华,李文杰.绿色通信的发展历程、发展策略和政策导向分析[J].移动通讯.2012(9).

[2]冯明,王孝明.绿色电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第3篇

关键词 低碳经济;CO2;排放;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4-0001-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4.001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提出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科学发展理念落实到“十一五”规划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优质、自主创新、社会和谐的小康社会。发展包括低碳经济在内的循环经济和节能经济、清洁生产、生态经济以及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1 低碳经济概念的由来和发展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其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是在人类温室效应及由此产生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提出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第四次评估报告表明,气候变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影响以外,主要是归因于人类活动,特别是与人类活动中排放CO2的程度密切相关。据世界银行统计,在20世纪整整100年当中,人类共消耗煤炭2650亿t,消耗石油1 420亿t,消耗钢铁380亿t,消耗铝7.6亿t,消耗铜4.8亿t,同时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使大气中CO2浓度在20世纪初不到300×10-6上升到目前接近400×10- 6的水平,并且明显地威胁到全球的生态平衡。高碳排放引起了全球碳平衡失调,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预测指出,到2050年世界经济规模比现在要高出3-4倍,而目前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碳基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在总能源中所占的比重高达87%,未来的发展如果仍然采用这种高碳模式,到本世纪中期地球将不堪重负。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现任英国首相经济顾问的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领导编写的《斯特恩回顾:气候变化经济学》评估报告,全面分析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经济影响,认为如果在未来几十年内不能及时采取行动,全球变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将堪比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届时,全球将每年损失5%-20%的GDP。如果全球立即采取有力的减排行动,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500-550×10-6,其成本可以控制在每年全球GDP的1%左右。

欧盟的研究也声称,100多个国家已接受了全球增温2 ℃的极限值。如果2000-2050年累积CO2排放总量限制在1万亿t以下,超过2℃增温的概率将只有25%;如果CO2排放达到14 400亿t,则超过2 ℃的概率达到50%。2000 -2006 年,CO2排放已有2 340亿t,只剩下7 000多亿t CO2可在2050年之前排放(排放基准年为1990年)。把2020年作为峰值的拐点年,如果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这时仍然高于2000年水平的25%,则超过2℃的概率上升到53%-87%。这说明达到2℃的概率与排放路径有密切关系。

人们日益认识到,要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必须全人类共同携手,改变高碳经济模式。由此,低碳经济模式被提上日程,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出现,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更是希望国际社会能够重视并采取措施使低碳经济的共识纳入到决策之中。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21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革命,将比以往的工业革命意义更为重大,影响更为深远。低碳经济将创造一个新的游戏规则,碳排放是其新的价值衡量标准,从企业到国家将在新的标准下重新洗牌;低碳经济将催生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以低碳经济、生物经济等为主导的新能源、新技术将改变未来的世界经济版图;低碳经济将创造一个新的金融市场,基于美元和高碳企业的国际金融市场元气大伤之后,基于能源量和低碳企业的新的金融市场正蓬勃欲出;低碳经济将创造新的龙头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遇,这是一个转型的契机,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向低碳高增长模式的转变;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后新一轮增长的主要带动力量,首先突破的国家可能成为新一轮增长的领跑者。

2 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国内外许多专家通过不同的理论途径阐释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发展态势等内容,构成了低碳经济的重要理论基础,为我们理解、实践低碳经济提供了重要指导。

2.1 生态足迹理论

“生态足迹”这一概念最早由加拿大生态学家W•雷斯在1992年提出,并在1996年由M•魏克内格完善。生态足迹是指生产某人口群体所消费的物质资料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质所需要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生态足迹将每个人消耗的资源折合成为全球统一的、具有生产力的地域面积,通过计算区域生态足迹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差值――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准确地反映了不同区域对于全球生态环境现状的贡献。生态足迹既能够反映出个人或地区的资源消耗强度,又能够反映出区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资源消耗总量,也揭示了人类持续生存的生态阀值。生态足迹的意义在于可以判断某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如果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能力,那么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持续性,必然危及生态安全,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反之,生态安全会持续稳定,可以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根据“生态足迹”理论,逐渐引申出了“碳足迹”的概念,用于衡量各种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量。“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变暖的CO2和其他温室气体也就制造得多,“碳足迹”也就越大。

2.2 “脱钩”理论

1966年,国外学者提出了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的“脱钩”问题,首次将“脱钩”概念引入社会经济领域。近年来,“脱钩”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到能源与环境、农业政策、循环经济等领域,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当前“脱钩”理论主要用来分析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响应关系。对经济增长与物质消耗之间关系的大量研究表明,一国或一地区工业发展初期,物质消耗总量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同比增长,甚至更高;但在某个特定阶段后会出现变化,经济增长时物质消耗并不同步增长,而是略低,甚至开始呈下降趋势,出现倒U型,这就是“脱钩”理论。从脱钩理论看,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和环境生产率,能够实现用较少的水、地、能、材消耗和较少的污染排放,换来较好的经济社会发展。

2.3 库兹涅茨曲线

脱钩理论证实了低碳经济的可能性,但从高碳经济到低碳经济的转型并非是一个一帆风顺的线型道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家G.格鲁斯曼和A•克鲁格经过研究发现,大多数污染物的变动趋势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动趋势间呈倒U型关系,因此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他们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压力有如下关系: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水平有着很强的影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会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均收入的增加而不可避免地持续恶化,只有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环境污染反而会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提高而下降。这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状况先是恶化而后得到逐步改善。换言之,从高碳经济到低碳经济的转型轨迹就是人类经历生态环境质量的“过山车”。相关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生态创新也许不能够改变倒U型轨迹,但人类应当可以削减倒U型轨迹的“峰度”和“上坡路”的里程,最低的现实要求是控制倒U型曲线的峰顶不高于人类持续生存的生态阀值,并促进倒U型曲线尽早经过“拐点”。

2.4 “城市矿山”理论

“城市矿山”的概念,是日本东北大学选矿精炼研究所教授南条道夫等提出的,就是指蓄积在废旧电子电器、机电设备等产品和废料中的可回收金属。按“城市矿山”理念统计,日本国内黄金的可回收量为6800 t,约占世界现有总储量(42 000 t)的约16%,超过了世界黄金储量最大的南非;银的可回收量达60 000 t,占全世界总储量的约23%,超过了储量世界第一的波兰;稀有金属铟是制作液晶显示器和发光二极管的原料,目前面临资源枯竭,日本藏量占全世界储量的约38%,位居世界首位。日本虽然是一个资源贫困国,但从这些数字看,又可说是一个“城市矿山”。他们指出,目前这些“城市矿山”资源大多是使用完被丢弃的制品,往往被当作“废物”处理,而城市中这样的废物数量巨大,因而被称为是沉睡在城市里的“矿山”,它比真正的矿山更具价值。日本已对包括液晶显示器和汽车在内的多种产品,提出了金属回收计划。实际上,“城市矿山”理论与我国解放后提出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和目前循环经济中的“静脉产业”理论是相通的。它为我们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加强再生资源利用,提高能源效率,实现高碳向低碳转变,提供了重要参考。

3 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国际背景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化呈现出新的特点:第一是全球金融监管的问题凸显,第二是以美元为基础的单一通货体制问题凸显,第三是恐怖活动全球蔓延的问题凸显,第四就是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的问题凸显。改变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都无法回避的责任。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的基本途径和战略选择,正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当前,发达国家已经纷纷向低碳经济转型。

3.1 奥巴马的“绿色能源新政”

基于为美国经济长期发展提供动力,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以来,在能源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与原布什政府相比发生了极为重大的转折。

首先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重要目标,宣布从2012年起将对美国的排污、排放收费,到2050将减排CO283%,这是奥巴马能源新政的主心骨。其次是要建设横跨四个时区以超导电网和智能电网为主的全国统一电网,可以接入包括风能、太阳能等在内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并能进行智能化管理,将使整个动力系统发生变革。第三是计划在未来五年准备投入1 500亿美元,用于能源新技术方面的大规模投资建设,这是继IT革命之后,美国技术储备的又一个主要方向。第四是以每台补贴7000美元的刺激政策,鼓励混合动力汽车的大规模使用。同时,采取每加仑生物燃料补贴2美元的政策。上述奥巴马能源新政组合拳的实施,不仅对美国新能源供给、传输与使用将产生极为重大的推动,使得美国能源消耗结构发生根本的改变,解决美国的石油依赖问题,而且在道义上也可以显示美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但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奥巴马绿色新政受到国内条件的诸多制衡,要实现起来,道路依然十分艰难。

3.2 英国低碳经济先行

进入新世纪之后,英国成为全球低碳经济的积极倡导者和先行者。

其主要做法包括,英国把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新性的政策法规和配套措施。2008年颁布适合的“气候变法法案”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并成立了相应的能源和气候变化部。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许多国家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纷纷转移精力、削减投入甚而放松减排要求的情况下,英国却宣布启动了一项“绿色振兴计划”,尝试以低碳经济模式从衰退中复苏。英国财政大臣还公布了世界上第一个“碳预算”,首次将减排目标纳入法律框架,并应用于经济社会各个方面。英国还推行“政府投资、企业运作”的模式,促进商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占领低碳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同时,运用多种手段引导人们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

目前,英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以全体企业、公共部门和居民为主体的互动体系,从低碳技术研发推广、政策发挥建设到国民认知姿态等诸多方面,都处在了世界领先位置。从某种程度上讲,英国已突破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初瓶颈,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相比之下,我们国内虽然对低碳经济、低碳消费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实践操作方面还缺乏统筹考虑,有必要借鉴和参考英国等先行国家的有益经验,以求更扎实地推进相关方面的实践。

3.3 欧盟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近年来,欧盟将低碳经济看作“新的工业革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推进低碳产业发展,从目标制订到科研投入、机制建设、标准与立法、项目投资,都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

2006年,《欧盟能源政策绿皮书》提出强化对欧盟能源市场的监管,开放能源市场,制订欧盟共同能源政策等措施。此后,欧盟制订了一系列碳排放权、交易规则、竞争机制、实施机制、监督机制等制度安排。2007年3月,欧盟一揽子能源计划要求欧盟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提高到20%。2007年底,欧盟提出了战略能源技术计划,是包括欧洲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和CO2捕集、运送和贮存以及电网、核裂变等的综合性启动计划。2008年12月,欧盟发起了“欧洲经济复苏计划”,50亿欧元中的一半用来资助低碳项目。2009年3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在2013年之前投资1 050亿欧元支持欧盟地区的“绿色经济”,以保持其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欧盟在低碳产业领域动作频繁,自然是期望能够借此在后工业革命时代引领世界经济。欧盟在致力于提高低碳技术、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体系、注重建立排放交易的市场机制、积极参与国家合作等方面的做法,都带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3.4 后京都时代的到来

随着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全球将在“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之后,迎来一个新的后京都时代。

全球减排框架成为了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重中之重。发达国家在量化减排和能源发展问题上为发展中国家设置了很多障碍。欧盟希望通过分化发展中国家的策略,把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定义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让新兴发展中大国承担量化减排指标。美国则主张以“大国减排”取代“发达国家减排”,否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日本提出应建立包含所有“主要排放国”的“后京都”按行业减排协议,其目的就是要发展中国家量化减排。在后京都谈判机制方面,发达国家还希望改变二轨制的气候变化谈判模式,把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减排责任的谈判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谈判合并在一起,从而把新兴发展中大国纳入量化减排协议中。我国的立场是,继续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加强“公约”及“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

总之,后京都时代谈判进程将影响每一个国家的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也将会决定未来全球能源和气候变化的格局。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发展中国家,本着对本国人民、对全人类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对此,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各类企业和全体人民也要提高敏感性,高度重视温室气体减排导致的国际经济格局和贸易规则的变化,充分认识低碳革命给产业发展、国际贸易、生活消费等带来的一系列重大影响,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这不仅关系到我们的产业繁荣、国家实力和生存环境,也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财富、健康和未来。

4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与挑战

目前,我国正在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同时,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最终建成“两型社会”。这与低碳经济在实质内涵上是高度一致的。在中央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中,多次提出要将节能减排、推行低碳经济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主席在2007年9月APEC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提到四个“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2008年6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还首次把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学习内容。这充分体现出我国政府实现科学发展、低碳发展的强烈意愿。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既是国际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研究指出,2007年我国消费煤炭约23亿t,碳基燃料共排放出CO2达到54.3亿t,居全球第二。在2007年,我国每建成1 m2的房屋,约释放出0.8t CO2;每生产1度电,要释放1 kg CO2;每燃烧1升汽油,要释放出2.2 kg CO2。这些数字表明,中国的能源消费处于“高碳消耗”状态,加上中国的化石能源占总能源数量的92%,其中煤炭要占68%,电力生产中的78%依赖燃煤发电,而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加速发展,就使得中国成为“高碳经济”的典型代表。而未来的30年,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仍处于加速推进的阶段,也是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时期;13亿人口的生活质量提高,也会带来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生产领域、消费领域和流通领域都处于高碳经济的状况,必然导致温室气体的高排放,产生一系列政治、经济、外交、生态等严重后果。这些严峻的挑战,使得我们必须把推行低碳经济模式提到国家战略层面上加以思考。

近年来,我国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些正在进行的节能减排的努力符合低碳经济的内涵和要求。因此,低碳经济并非一个新的、额外的努力,而是对现在国家能源、环境对策进行的扩展。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左右的约束性指标。这对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强节能环保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7年6月,我国政府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到201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我国成为第一个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还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部署全国范围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2009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强调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期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009年9月,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发表讲话,第一次就气候变化问题阐述中国立场,讲话还承诺,中国将继续采取有力措施,争取到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

――2009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会议还指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 000万hm2,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m3。这些数据的公布,是我国低碳经济领域的里程碑事件,表明我国正在积极为全球气候变化承担义务。

但我们知道,一个地区的CO2排放量取决于人口数量、人均GDP、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和单位能源含碳量等几个变量。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数量众多,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保障民生的任务极为繁重,人均GDP需要保持持续的增长,而且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远远超过石油、天然气等相对洁净的能源,煤炭与天然气、石油相比,能源禀赋较差,其温室气体排放的强度和控制的难度都要大,外加上我国能源技术相对较为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实施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难度也比较大。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于我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

当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也有着自身的潜在优势:

减排空间比较大。我国目前的能耗强度和能源效率明显偏低,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

减排成本比较低。从国际上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每吨减排成本超过30美元,我国的成本大体在15美元。我国能源需求增长较快,符合减排条件的项目多,规模经济效应非常明显,有利于开展国际碳排放交易,吸引国际资金进入减排项目。目前我国清洁生产机制(CDM)项目达到了3 637万t,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CCM碳交易量国家。

技术合作潜力比较大。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电力、交通、冶金、化工、建筑等领域的节能技术及新能源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欧之间签署的《中欧关于气候变化的共同宣言》,美国发起的《亚太地区清洁发展与气候新伙伴计划》等多边及双边公约和合作计划都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的合作,发达国家承诺要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让温室气体减排技术。

在强化低碳政策的情景下,考虑到我国的GDP增长、发展阶段、科技水平、资源禀赋、国际合作等综合因素,我国碳排放有可能于2030-2035年达到峰值,在经过10年之后将处于一个平稳发展期,2050年达到大幅度减排,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社会,促进全球实现气候变化减缓目标。

5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建议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以相对较低的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主要着力点在于大幅度降低单位GDP的CO2排放量。从长期看,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到2050年基本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CO2排放的完全脱钩。从中期看,通过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到2020年努力实现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从短期看,应该在“十二五”规划中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实现既定目标。“十二五”期间,发展低碳经济应注重以下措施:

5.1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经济结构:按照低碳经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要求,调整投资、出口和消费这“三驾马车”的重点和方向,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依靠“三驾马车”的强劲牵引,破解日益突出的资源能源环境难题,促进经济社会稳定持续的发展。

加强低碳产业的投资。在产业战略发展上,国家应选择低碳经济相关产业作为未来发展方向,并在财政、信贷等多方面进行大力扶持,使低碳经济真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扩大低碳产品的出口。调整我国目前技术含量、环保标准和附加值都比较低的出口产业结构,鼓励能效较高的产品出口,以应对各类环境贸易壁垒。这是提高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效地扩大国内出口的需要;鼓励低碳消费方式。消费是需求,是动力,低碳消费也是起到引擎和拉动作用的重要环节。应在道路、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率先实施低碳消费,以各种可能的形式鼓励私人低碳消费。政府要率先低碳化运作,实行“网络化”办公,使用节能减排型设备和办公用品,推行政府节能采购。引导家庭合理消费,养成家庭消费的低碳化、低能耗的消费模式和习惯。

产业结构:2008年,我国第一二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约为1∶5∶4。虽然国内纵向比较,产业结构已经在不断改善,但国际横向比较,能源密集度较低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以上,主要发达国家达70%以上。要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升级,首先使服务业,特别是知识、技术和管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在工业内部,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加速发展,资源能源消费加剧,要在短期内实现产业结构的有序进退,淘汰落后产能、加快结构调整存在难度。但要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必须加大调整高碳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碳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等高加工度产业替代能源原材料工业,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交通结构: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交通用能迅速增加,已在总能量需求中占30%的比例。汽车交通用能大量消耗液体燃料,加剧了宝贵石油资源的快速消耗。每燃烧1升汽油,要释放出2.2 kg CO2,在全球范围内交通部门是CO2的最大排放源。然而,汽车交通的能量利用效率并不高。汽油所含化学能在汽油燃烧后,经机械传动损失,到达车轮部分约为原含能量的13%,车轮与地面摩擦能耗约占50%,余下的50%用于加速车身部分约占95%左右,用于加速乘客的部分大致只占4%-6%,所以汽车交通运输过程中汽油的总能量利用效率仅为0.3%-0.5%。

应优先考虑在短期内放慢排放量增长速度,同时开发替代的新技术和交通方式。一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的分担率,控制私人汽车无节制增长;二是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形成立体化的城市交通体系,200 万人口以上有条件的城市都应鼓励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三是通过不断提高强制性的汽车燃油效率标准,促进汽车改善燃油效率,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除技术变革之外,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带来可观的收益,如乘坐公共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合作乘车,环保驾车、文明驾车,或者步行、骑自行车。

建筑结构:我国城乡民用建筑面积约为400亿m3,每建成1 m2的房屋,约释放出0.8 t CO2,建筑能耗已占总能耗的28%。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开发低碳建筑。一是引入建筑物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大标准的检查、执行力度;二是对既有高耗能建筑开展节能改造,鼓励能源服务公司对既有公共建筑进行改造;三是支持对重要的节能建筑材料开展研发和产业化;四是利用财税政策鼓励开发商和消费者投资、购买节能低碳建筑,对于购买节能低碳建筑的消费者给予减税优惠;五是开展节能低碳建筑示范。

以建筑采暖为例,预计到2020年全国城市人口比例将达到56%,约新增110亿m2以上需采暖的民用建筑,2020年比2004年可能需增加2.5亿t标煤,5 800亿-6 300亿kWh用电。与国外建筑相比,我国建筑的保温能力较差,造成大量能量损失,需要特别关注。在建筑采暖方面,入户取暖热水(或蒸汽)分户计量收费、补贴窗户双层玻璃改造、纤维板装修内保温、太阳能蓄热、地热取暖等均为有效的方法。此外,生物质纤维作为保暖材料节能与生物质作为燃料发电供暖相比,会有数倍的节能减排功效。

5.2 积极开发低碳技术,加强科技储备

国际金融危机促使人们反思此前的经济增长模式,并研判今后的经济复苏走势。从增长周期角度看,世界经济史上存在着由重大科技创新所主导的周期性经济波动,依靠重大技术创新的形成,催生集群式产业发展,方能走出经济衰退的困局。目前,新能源、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相关的新产品、新产业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正处在替代化石能源的前期,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方兴未艾,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这些领域的技术将成为推动全球发展的新的动力。

科学技术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我国目前的物理能源效率比发达国家低 20%-40%。从政策的角度来看,要把好新建项目和产品关口,严格执行并逐步提高能效标准;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低能效产品以旧换新;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十二五”期间,应大规模推广应用目前成熟先进的能效技术、节能建筑、太阳能热利用、热电联产、热泵、超超临界锅炉、二代加核电、混合动力汽车等;着手安排部署新一代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示范运营,如三代核电、风电、电动汽车、IGCC、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加快其商业化进程;同时,开展四代核能、CCS、太阳能热发电、二代生物燃料、先进材料等技术的基础研究。

同时,我们应加强与发达国家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生物固碳技术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关键技术的交流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加强消化吸收和创新,共同构筑全球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技术合作平台,形成互利共赢、技术共享、资源集成的局面。

5.3 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

我国90%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因此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可以有效降低CO2排放,是节能之外的另一个实现减排的主要途径。应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加速发展天然气,保障石油安全供应,积极发展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先进利用,改变能源结构单一局面,优质能源比例明显提高,到 2020 年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到 2050 年新增能源需求主要由清洁能源满足,同时建立起智能电网等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系统。具体途径如下:

一是集约、清洁、高效地利用煤炭。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我们对煤炭的过度依赖。为此,要控制煤炭的过快增长,大力发展先进燃煤发电技术,提高煤炭转化效率;大力推进热电、热电冷联供等多联产技术,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集中利用煤炭,提高电气化水平。

二是优化石油天然气供应。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生物燃料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公共交通,控制石油消费的过快增长。通过扩大国内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进口周边国家天然气以及 LNG,增加天然气对煤炭和石油的替代,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三是大力发展低碳能源。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与化石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是低碳能源,应重点开发。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需要对开发过程的全生命周期能耗进行分析。例如,太阳能光伏电池,要计算硅材料生产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和光伏电池的使用寿命期间的发电总量,以得出正确的评价标准。核能在扣除核材料生产和废物处理过程中所消耗能量后可视为无碳排放能源,欧洲(如法国等)的核电比例较大,对推进低碳经济起了很大作用。我国也要逐步加大核电站的建设。届时中国能源结构实现三分天下的结构,即煤炭占 1/3,油气占 1/3,低碳能源占 1/3,实现能源供应的多元化、清洁化和低碳化。

四是构建坚强的智能电网。随着低碳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对电网的基础设施和调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建设坚固的电网骨架,扩大资源配置的范围,将大风电、大核电等新能源基地的电力输送出来。二是要提高配电网对供需信息变化的反应能力,特别是和电动汽车、蓄能装置利用等需求管理结合起来,增加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就地利用可再生能源。

5.4 改善土地利用,扩大碳汇潜力

近年来,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平均每年增加1.9-2.6亿t碳。增加碳汇以提高对温室 气体的吸收也是减排的重要途径。增加碳汇有三个领域:森林、耕地以及草地,同时每个领域有三种方式:增加碳库贮量、保护现有的碳贮存和碳替代。

一是增加森林碳汇。森林碳汇是最有效的固碳方式,每年增加的碳汇在 1.5亿t碳左右。为进一步增加碳汇,应通过造林和再造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建立农林复合系统、加强森林管理以提高林地生产力、延长轮伐的时间增强森林碳汇;通过减少毁林、改进采伐作业措施、提高木材利用效率,以及更有效的森林灾害(林火、病虫害)控制来保护森林碳贮存;通过沼气替代薪柴、耐用木质林产品替代能源密集型材料、采伐剩余物的回收利用、进行木材产品的深加工、循环使用来实现碳替代。努力实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 000万hm2,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m3的目标。

二是增加耕地碳汇。耕地土壤碳库是整个陆地生态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活跃的部分之一。我国农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普遍较低,南方约为 0.8%-1.2%,华北约为 0.5%-0.8%,东北约为 1.0%-1.5%,西北绝大多数在 0.5%以下,而欧洲农业土壤大都在 1.5%以上,美国则达到 2.5%-4%。因此增加或保持耕地土壤碳库的碳贮量有很大的潜力。

三是保持和增加草原碳汇。保持和增加草原碳汇的关键在于防止草原的退化和开垦。具体措施将包括降低放牧密度、围封草场、人工种草和退化草地恢复等。另外,通过围栏养殖、轮牧、引入优良的牧草等畜牧业管理也可以改善草原碳汇。

Low Carbon Economy: A Basic Path to Gree DevelopmentFENG Zhijun1 ZHOU Rong2

(1. Counsellors'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Beijing 100006,China;2.Research Office of Democracy League,Beijing 100006, China)

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第4篇

关键词:低碳循环 耦合 结构 途径 国有林区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054-02

一、引言

长期的过量采伐,导致许多国有林区森林可采林木资源濒临枯竭,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企业的经营索取和人口的生存需求所产生的双重压力,远远超出了森林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导致林区人口与资源、环境冲突加剧,森林资源结构严重失衡,国有林区深深陷入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的“两危”困境之中。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达成的共识。在2010年的两会上,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表示,林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林业要走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二、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结构特征

(一)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界定

低碳循环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为指导,以高效能、高效率为特征的绿色生态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则是一种源头控制、过程控制、目标控制相结合的立体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所谓林区低碳循环经济,是指在林区经济活动过程中,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增加森林碳汇,减少林业碳源,增加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二)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结构构成

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是以“社会-经济-生态”复杂巨系统为背景,以低碳循环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特殊循环经济模式,国有林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在实施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模式中就形成了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系统,此系统的结构构成图如图1所示。

(三)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结构特征分析

1.开放性。开放性体现在以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为基础,以各个子系统间碳减排为手段,以提高循环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低碳模式不断从外界汲取负熵流,在系统内部,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互为背景,通过碳减排,循环经济手段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低碳循环动态均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高维性。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系统是由低碳循环经济、低碳循环社会和低碳循环生态等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而每一个子系统又包括其各自的子系统,由于低碳循环系统组织在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以上这些系统还可以继续划分系统等级,如此逐层分解,形成了低碳循环模式系统的庞大的层次结构。

3.复杂性。国有林区低碳循环发展系统是“经济-社会-生态”三维一体的多目标复合系统和有机整体,发展低碳循环模式就是要从系统整体的角度着眼,综合协调和控制低碳循环经济系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统筹整体功能和局部利益,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动态均衡。

4.涌现性。在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内部,经济、社会和生态各子系统之间通过吸收、反馈、协同、耦合等系统运动,在动态中实现系统的优化和创新,从而使系统内部组织和结构,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独立到融合、从封闭到开放、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涌现出各子系统所不具备的整体效应,即:“经济-社会-生态”的低碳均衡动态发展。

(四)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战略重点

为了保证国有林区经济发展与森林资源利用、林业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大力推进低碳循环经济,特别是要把资源循环利用放在突出位置,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途径,贯穿于森林资源培育、资源利用、资源回收、能源生产利用、污染物排放等的各个方面,实现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的永续发展。

根据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异同点,立足我国当前国情,以两者已取得的发展成就为基础,将“3R”原则运用到“社会-生态”系统,走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耦合发展之路,以克服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单行发展的困境。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模式致力于两个重点:

第一,以低碳经济补充循环经济的能源缺口,同时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则形成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如此一来,单独推行循环经济无法解决的能源循环困境就可通过低碳经济要求的低碳、零碳等新能源开发利用而得以破解;低碳经济单行发展的现实经济效益瓶颈也可被循环经济突破,从而刺激个人的低碳消费、企业的低碳生产和林区的低碳流通,推动国有林区低碳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在具体到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时,整合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所需的运行环境“软件”及技术“硬件”的相似性,积极推行能促进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相应措施和相关对策,实现两者正效应的叠加,做到一举两得。

三、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管护和监测

1.加强森林资源培育。按照碳汇和减排的要求,加强林业低碳循环森林培育业的建设。一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管理等手段推进科学经营,加强速生丰产林、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能源林等商品林的建设以及防护林、水源涵养林等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营造,加大森林资源培育力度,提高森林资源总量,增加森林碳汇储量;二是在森林培育全过程中,科学整地、施肥和抚育,减少土壤、化肥以及林木腐解等释放的CO2量,并充分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新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从而实现森林培育的减排。

2.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将管护区落实到山头地块,将管护责任落实到人头,强化管护人的监督和管理责任,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管护森林的积极性。要逐步建立管护经营责任人参与分配森林资源培育成果的机制。

(二)遵循3R原则,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森林资源(下转第56页)(上接第54页)循环利用

实施清洁生产,既需要有国家宏观层面的推动,又需要有企业微观层面的执行。在企业层面上,实施清洁生产,提高森林资源循环利用率。林业企业的生产方式是:“木质或非木质资源―产品―剩余物―产品”,它以闭路循环的形式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森林资源的最充分和最合理利用。实施清洁生产要求企业转变生产经营观念,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发展回收处理技术,尽可能的减少产品和服务的森林资源使用量;尽可能减少废弃物质的排放;尽可能提高森林资源产品的耐用度和抗变性;尽可能提高森林资源产品和服务的强度;尽可能强化相关森林资源产品的回收和再利用。

(三)建立区域产业代谢,构建林区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化体

建立林区低碳循环经济的林业产业化体系,建立绿色森林资源原料产业基地,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绿色林副产品加工、种植和驯养产业,充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发展森林的生态观光、旅游业,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多重需求;发展高科技绿色森林产品深加工业,用高科技来发掘森林资源的无穷价值;强化森林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维护森林资源未来发展潜力。可以发展低碳循环产业园区,构建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化体。

(四)实施绿色低碳消费方式,增强低碳消费意识

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和讲座等方式宣传低碳农业相关知识,鼓励人们节约资源、使用节能产品,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行动;加强媒体和公众在低碳农业发展中的监督作用,引导企业逐步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低碳经济”形象,促进企业完成低碳经济目标和指标。

(五)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提高森林碳汇功能,继续推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

林木生物质能源是直接来自光合作用的木材,以及根、茎、叶等采伐剩余物和刨花、碎木、木屑等加工剩余物,还包括各类可作为能源的木制品废物等。林木生物质能源资源丰富、可再生性强,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有效地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

在吸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发展实际,制定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发展规划与措施,以促进林木生物质能源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六)加强政府对林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

要加强政府对低碳林业发展的指导,制定农村新能源发展利用纲要和专项规划,提出低碳循环林业的发展目标、重点和措施,研究低碳循环林业的统计方法和考核指标,逐步建立和完善能源效果评价机制。

研发森林资源低碳循环利用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再利用技术、系统化技术等,支撑森林资源低碳循环利用的技术体系。推广低碳循环林业技术并建立林业示范区。借鉴国内外经验,大力推广沼气工程、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林业机械节能减排等技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生态环境。

借鉴国际经验,设计市场化的政策工具,探索发展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建立广泛的碳交易机制,使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服务市场化。

建立林产品低碳认证制度,对符合条件的低碳林产品实行低碳认证,并给予这些林产品一定价格补贴,改善林业生态补偿机制。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0C02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DL11CC14)]

参考文献:

1.徐玖平,李斌.发展循环经济的低碳综合集成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3)

2.韩宝华,李光.论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异同及整合[J].云南社会科学,2011(2)

3.张秋根.林业低碳经济探讨[J].林业经济,2010(3)

4.王锋.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0(6)

5.陈钰.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及对策分析―以河西走廊为例[J].商业时代,2011(9)

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第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生态文明;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6-0111-03

贵州是全国少有的生态环境优美省份。2009年,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赤水市等4个城市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遵义市、毕节市、铜仁市、兴义市、凯里市、都匀市、清镇市和仁怀市等8个城市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贵州省作为欠发达省份,应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生态文明,完成跨越式发展,实现“弯道超越”。

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生态文明”

1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工业立省”的方针,结合贵州省产业结构现状,在大力发展和承接低耗能的产业和项目的同时,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带头示范作用。目前,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以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州航天高科技工业园和贵阳、遵义部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等园区和基地为依托,初步形成了以贵阳、遵义、安顺三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布局。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群实现了90%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集中了90%以上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或大中型企业集团。贵州省通过大力发展医药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贵州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仍然低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因此,贵州省在发展高新技术方面大有潜力可挖。

2 重点行业和企业推进节能减排。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的必然产物,诞生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对现有部分生产方式进行调整,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对现有生产实践活动进行扬弃。最终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生态文明。节能减排正是该思想的体现。2010年贵州省淘汰落后产能738万吨,涉及电解铝、铅、水泥、炼铁、黄磷、铁合金、电石、酒精、电力等行业133家生产企业。“十一五”以来,通过不断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贵州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已下降了17.4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也分别下降了4.27%和13.44%。同时,重点企业成为节能减排大户。截至2008年末,大工业对贵州实现节能目标贡献率达91.5%。2009年末,像水城钢铁集团这样由省直接进行能耗监控的重点企业,达到了105家。

3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具备低碳特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已高达70%左右,而我国是32.4%,比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还要低。2009年贵州省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态势,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第一、二产业分别下降0.9和0.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9年贵州省服务业(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65.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占贵州省GDP的比重为47.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1.3%。虽然在总量上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但服务业在贵州省三次产业中增速最快,增速在全国排名第10位,在西部地区排名第6位。贵州省积极发展旅游、金融、物流、服务外包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具有广阔的节能潜力。

4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具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的作用。贵州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独特优势。一是自然生态资源独领。贵州省独特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条件,使农作物生育期相对延长,有利于作物营养成分的积累,生产出了全国品质最好的农产品。贵州工业污染小,农药化肥施用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奠定了发展生态农业的客观基础。二是生态农业产业有一定竞争力和潜力。贵州特殊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使得贵州生态农业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并初具规模,建成了一批优质生态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

二、开发利用低碳新技术

1 大力开发和利用低碳新技术和新产品。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原动力,是调整工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不断加强对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投入和开发,为低碳经济提供技术保障。大力推广节能新产品的使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截至2009年末,贵州省共推广中央财政补贴节能灯844万余只,约60万户城乡居民和300余户大宗用户对耗能较高的白炽灯进行了更换,仅此一项全省每年就可节电5.4亿千瓦时,折标煤20万吨。此外,其他节能新产品如太阳能供热、太阳能路灯等纷纷进入学校、机关、旅游景点和乡村等各种领域,相比大工业节能、淘汰落后产能而言,这种方式的节能虽然总量较小,但可以让节能理念迅速传播至城乡各地,社会效应十分突出。

2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目前,贵州省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等治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争取2012年,大、中型煤矿的资源回收率达到70%以上,小型煤矿的资源回收率达到60%以上。

三、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1 积极发展新能源。能源供给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贵州省经济要稳定快速地发展,必须大力推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不断开发更多的新能源,促使能源供给来源多样化。贵州省风能、生物质能、煤层气、焦炉煤气等新能源资源较为丰富。贵州虽地处内陆,但可开发利用的风力资源仍然较为丰富。2010年,在被称为“贵州屋脊”的毕节地区赫章县韭菜坪,风力发电项目正式开工,其风力资源潜力在100万千瓦以上,贵州有望成为云贵高原“风电”新能源基地。自2000年国家推行“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工程以来,贵州省就开始了农村沼气生物质能项目建设。贵州省委、省政府每年都将“农村沼气项目”列为“10件实事”之一。截至2009底,国家及贵州省各级财政共投入资金19.375亿元,在全省建成沼气池170多万口,以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农村低碳经济发展初见成效。2009年贵州省运用生物质能源,仅标准煤就少用88.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6.4万吨,节约薪柴425万吨,相当于封育薪炭林39.67万公顷。同时,生产沼气可以避免“资源消耗一生态破坏一能源更加短缺”的恶性循环。贵州素以“西南煤海”著称,煤炭资源丰富,在煤层中蕴藏有大量可供开发利用的煤层气。据现有资料预测,贵州省埋深2000米以浅的煤层气资源量约3.1511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煤层气资源总量的22%,仅次于山西,主要分布在六盘水煤田、织纳煤田、黔北煤田3个煤田。2010年贵州全省煤层气抽采总量达到16亿立方米,其中井下抽采瓦斯量为15亿立方米。到2015年,贵州全省煤层气抽采总量有望达到30亿立方米,瓦斯利用率提高至94%。在发展新能源方面,贵州大有发展空间。

2 大力发展水力发电。水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十分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贵州省水能资源非常丰富,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大于10MW以上河流共170条,理论蕴藏量:年电量1584.37KW·h.平均功率18086.4MW,占全国的2.8%,居全国第六位。其中,长江流域100条,1044845MW,915.28亿KW·h,珠江流域70条,7637.95MW,66908亿KW·h。目前贵州水能技术可开发量:全省10MW以上河流上单站装机0.5MW以上电站574+27/2座,装机容量19487.9MW,

年发电量777.99KW·h,占全省理论蕴藏量的48.9%。其中,长江流域电站373+12/2座,装机容量1296208MW,年发电量479.66亿KW·h,珠江流域电站201+15/2座,装机容量6525.85MW,年发电量298.32亿KW·h。在水力发电开发上,具备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发挥森林碳汇潜力,加强国际碳汇交易合作

1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加森林碳汇。“森林碳汇”是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与碳交易相结合,其产生的碳汇额度可用于抵消国内减排指标。贵州地处典型喀斯特地区,整个生态自然环境十分脆弱,贵州省政府一直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巩固生态建设的成果,取得很可喜的成绩。森林覆盖率每年都以一个百分点的数量递增,截至2009年末,已经达到39%以上,比改革开放之初提高了27%左右,增幅全国排名第一。同时,贵州省政府把石漠化治理作为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二期等各种林业治理重点工程和石漠化治理、森林植被恢复项目。目前,贵州建立起各级自然保护区130个,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00平方公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2010年,贵州继续扎实推进55个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抓好《贵州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落实,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100平方公里。贵州省还大力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和天然林资源保护等政策措施,极大增强森林蓄积量和碳汇能力。

2 实施碳汇交易,赢得发展商机。碳汇交易,依据《京都议定书》规定,是通过对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买卖和交易,发达国家可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造林,以碳汇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我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暂不需要承担温室气体的减排义务,可与发达国家的碳汇交易中获得商机。按照森林碳密度每公顷47吨碳来计算,截至2009年末,贵州省森林面积为713.8万公顷,其森林“碳库”所贮存的碳总量巨大,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2012年全球碳汇交易市场容量将达1500亿美元。作为森林资源大省,贵州省目前采取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机制),积极开展对外碳交易,不断争取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资金和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贵州南东水电项目、贵州杨家湾水电项目、贵州团坡水电项目都是按CDM机制建设的项目。

五、形成长效机制,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工作开展

低碳经济具备一定的公共产品特性,往往需要政府形成长效机制,对其进行引导和推动。不仅需要政府利用媒体在社会上进行广泛宣传,普及低碳经济观念和知识,而且需要政府进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大力争取中央在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对贵州省低碳经济的支持。

1 积极推进国家在贵州省进行低碳经济试点的工作。2010年8月,贵阳市成为国家发改委指定的八个低碳试点城市之一。同时,贵州省在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和企业建立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规划建设开阳、织金、桐梓等10个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示范基地和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并在抓好水城钢铁(集团)公司、宏福实业开发有限总公司等9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工作基础上,逐年扩大清洁生产审核试点范围。通过开展各项工作,体现生态文明建设。

2 成立低碳经济工作领导机构。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为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提供支撑。例如,风力发电成本高于传统的火力发电、水力发电,需要在政策上给予补贴才能实现盈利。应成立贵州省低碳经济工作领导机构,对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进行研究,组织协调解决贵州省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出现的矛盾和困难。

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第6篇

关键词:低碳 产业链 经济 模型

判断一个国家的碳排放密度要从总体上进行考核,同时低碳经济的实现也要求从整体层面进行测度。对于我国而言,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从高碳到低碳经济的过度发展,这不仅取决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也取决于产业链的协同作用。

一、低碳产业链的内涵

传统经济模型下的产业链以低成本追求以及功能适应为主要联系,而在低碳经济时代,通过多种手段降低碳排放密度以及打造全程低碳产业链成为产业链各环节的责任。我们所说的低碳产业链就是在产业链所涉及到的所有环节都使用低碳运行方式,包括研发、制造、包装、运输以及服务等环节都要使用低碳标准进行衡量,从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及绿色竞争力的形成。

低碳产业链的考量一般以产业链整体为对象,可以是横向的考量,例如这一行业较之其它类似行业的碳排放密度的高低;也可以是纵向的考量,例如本产业链的过去到现在碳排放程度的改变。

二、低碳产业链视角的低碳经济推进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在全球范围内主要有三条:发展具有可再生特点的清洁能源或者是提升化石燃料的利用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第三产业或者新兴产业等低碳特征的产业;广泛应用节能技术,将其运用于产业链全过程。而实际上要切实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要综合应用三种途径。

1.基于低碳产业链的低碳经济推进模型

上述三种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中推进低碳产业链是最为基础,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途径。这一途径不仅充分体现了一个企业或者国家在当今绿色经济条件下谋求国际竞争力的诉求,同时也说明了国家转变发展模式的内在要求。为此,基于对低碳经济下我国低碳经济推进路径的内在机理探究,提出了推进模型(见图1)。

从图1的推进模型不难看出,要有效地推进低碳产业链需要低碳半成品供应、低碳原材料供给以及低碳制造过程的联合推进。而低碳经济推进模型所涉及到的要素则需要低碳半成品以及低碳原材料等供给,如果没有以上要素,低碳经济就无从谈起。从低碳经济设计的过程来看,低碳产业链的完成需要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都以低碳的标准要求自己,并且上下游产业链之间以低碳化的程度作为供应商选择的重要因素。

由低碳产业链得到的最终产物即为绿色竞争力的表现。但是这一竞争力并不等于市场竞争力,为此要实现这一转化还需要市场形成低碳消费理念。通过改变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使得低碳消费成为时尚,从而消费者愿意为低碳产品付出。有了消费者的支持,低碳产业链也并不一定就能形成,这里认为其形成还有赖于政府关于低碳产业的规章制度,甚至企业对绿色竞争力的追求,从而构成产业链所要的外驱力与内驱力。也就是说低碳产业链形成的充分条件为消费拉动、政策支持以及对绿色竞争力的追求,在此基础上实现低碳经济的“三驾马车”才能更好地为之服务。

2.基于低碳产业链的低碳经济推进路径

通过低碳产业链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必须在客观规律的指引下进行,我国推进低碳经济主要有三种途径:

第一,依靠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采用新材料、技新术以及新工艺推动产业低碳化发展。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对传统企业的改造中,通过采用绿色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向低碳化发展,加速了推进步伐。

第二,依靠园区的规划引导来吸引低碳产业的聚集而形成低碳产业链。这种模式以构建低碳工业园区为目标,通过产业链的聚集来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工业园区可以在企业采购中融入清洁生产、生态设计、环境管理、绿色招商等,从而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污染物的排放及产生。

第三,部分企业带头以及协作伙伴参与形成低碳产业链,进而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作为带头企业一般具有自身技术优势以及品牌效应,为了延续以上优势需要打造绿色竞争力,此时要求其他企业加入构成低碳产业链,实现低碳经济发展。

随着低碳经济的绿色竞争力越来越为大家所重视,低碳产业链必将会被更多的产业、国家、地区所利用与推广。可以说在当今国际环境下,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是各国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低碳产业链构建以及能源结构优化来加速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对我国企业形成绿色国际竞争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第7篇

本文从农村经济的研究现状出发,着重分析了农村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以期对解决农村经济和生态问题提供理论的探讨,也试图通过在低碳路径的框架下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的稳态发展。

关键词:

农村低碳经济碳排放系数外部性

一、引言

当下,全球面临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雾霾问题严重等诸多危机,“低碳经济”这一全新议题被提上议程。作为减缓和稳定温室气体浓度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的农村地区,随着其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产生了对农村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化肥的大量使用、森林的无节制砍伐和草原的沙化等现象,结果是这个区域的总碳排放量甚为庞大,导致了区域气候变化乃至全球气候的逐渐变化。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议题,那就是气候变化、经济大发展背景下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向来被认为是经济落后的地区,而根据低碳经济的原理,经济较好的地区才有可能成为排放量基数和增长率较高的地区。因此,由于农村地区碳排放量很低与农民的收入很低,故应该大力发展经济,这也是目前的现实状况。但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个以经济为中心的新古典主义的思路应该进行革新,生态、环境应该被加入到发展农村经济的路径思路当中,因为农村也出现了很大生态、环境以及影响全球变暖的重大问题。本文所采用的“农村低碳经济路径”是指通过低碳经济方式来使农村区域经济达到可持续发展、环境质量可接受的一种模式。

二、农村低碳经济低径的探索

分析公共事务的理论模型的解决方案不外乎三种:政府途径、市场途径和自发组织。

1.政府路径。

在空气中碳排放量市场负外部性的情况下,农村经济当中个人消费碳产品所带来的收益和农村经济当中的个人为生产、消费碳产品所支付的成本决定的竞争均衡是无效率的,原因在于忽视了其所产生的外部成本。根据科斯定理,产权的有效分配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但是这个定理是在极其严格的假设条件下完成的,从现实与短期角度来看,对于农村经济的实行目前来说是不现实的,一般思路是市场均衡需要从竞争均衡点移动到效率均衡点。通用的做法是政府需要以第三方的身份在农村CO2碳排放市场上采取行动。但是为了获得配置效率,即MC=MR,政府应该设定一定的标准改变农村居民行为结构、经济结构等,采取这样的结构途径才有可能解决既减少CO2排放量又提高农民收入,但是政府设定的标准是广泛意义上的标准,由于政府不是效率驱动的与准确的估计成本和收益是较为困难的,实行起来就更加困难。虽然如此,为了这个目标,设定一定的标准和路径仍然是非常有效的,同时还具有很强评价与监督作用,调查中发现针对农村地区的类似低碳的路径较少涉及,如科技支持、提供信息和执行监管等途径。下面提到的因素又会使政府实施上述路径受到影响。政府制定的经济环境标准很可能没有配置效率,如:立法限制,信息不充分,地区差异。所以政府途径所设定的目标和采取的途径很可能没有配置效率。但是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农村低碳经济路径的现状是政府路径占据主要地位,但是实施起来较为困难和具有长期性,效果不明显且不具有长期性,市场路径几乎较少出现。市场方法由于目前农民的短期效应和收入压力,很多农民的支付意愿较为低。

2.市场途径。

尽管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本身解决环境问题,但是,政策制定者在解决农村解决生态问题可以运用市场激励机制。市场途径主要运用价格或其他经济变量激励碳排放产生者削减碳排放。市场方法的目的是将CO2排放所引起的外部成本内在于农民、厂商、消费者的决策和行为当中,这样一来,农民就能够根据市场中的变化做出决策调整自己的行为结构,从而具有成本收益的原则。本文在此期冀探讨出市场途径的优势。世界各国都借助以市场为基础的途径控制碳排放。主要的三种途径为碳交易、碳税、生态补偿。最近的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采取更多的预防手段,也就是将上述三种途径更加具有预防性。如碳交易倾向于保证金/还款制度。农村CO2排放市场值得开发,同时又必须进行严格保护,可以交易,并同时增强其碳汇能力。但是必须在农村可承受的规模之下。

3.农村结构路径——农村结构存在问题。

由于农村的地理特征、房屋高度、人口密度等,决定了农村生态系统的村镇、农业、自然子系统结构,那么低碳农村的空间性路径从自身角度来看便需要在这三个结构性变量上改变。

3.1从村镇子系统来看,对于农村人口来说可以说是一个社会性结构途径,目标是使农民的消费行为的外部性成本减少。大部分地区的能源结构主要是以秸秆、煤和汽油为主,具有低碳型的能源较少,因此,低碳能源结构应该朝着低碳型发展,比如沼气、生物能、太阳能等,在政府的带头作用于扶持下,主要作用在于降低最初更换能源结构的交易成本,同时结合宣讲活动等使农民明白改变能源结构的成本收益特征。

3.2农业子系统中的农业结构,而农业结构一班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二是农田基本制度,包括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灌溉、秸秆。目前农民在行使这些农田基本制度时并未考虑低碳、生态等方面的因素,农村低碳经济要求改变农田基本制度结构。这样的结构维持了几十年,违背了低碳经济的很多原则,市场自发的破坏这里的结构,但是这里依然没有政府组织、自发组织去改变已受到破坏的农业市场。

3.3是自然生态子系统:从地面角度来分析,具有草地植被稀疏、土地结构单一、土壤面积很大、地形此起彼伏的特点。这个结构也需要改变,方法是显而易见的,进一步的途径需要采用政府途径和市场途径综合应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农村经济要始终考虑温室气体排放量这一贯穿始终的目标和线索,综合上述所有低碳行动途径,而其根本途径是改变农村结构,甚至是改变农村聚居区的密度,乃至人口迁移。同时需要结合政府途径和市场途径来共同改变农村结构。由于人们的不合理消费行为决定了农村结构,那么如果改变农村结构,那么我们就可以改变消费行为趋于自然化。这时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对于农村的布局、乃至城市对其产生的影响,要综合考虑。我们需要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层面上寻求其转变的路径。目标和途径已经基本清楚,接下来就需要定量评估每一项的成本和收益。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通过发展农村低碳经济路径来改变农村经济路径。根据外部性分析,以前的路径和现有的结构不具有效率均衡,比如家电下乡、种粮补贴,增加这些供给是提高生活水平,但对生态环境效率的提高,似乎并没有显现,农村低碳经济路径应该循着这个方向去调整。同时,对这些地区而言,碳排放具有尚未发掘的潜力与面临紧迫的压力,也许潜力更加巨大。确立了目标与路径,接下里所需要做的就是实施时间表、成本收益分析,最后要做跟踪报告和相应的评价,可以科学研究、试验推广相结合,建立一些长期的农村低碳经济、低碳农村试验项目。

作者:孙思萌 单位:对外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唐红侠,韩丹,赵由才.农林业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2009:42-45.

[2](美)ScottJ.Callan,JanetM.Thomas.环境经济学与环境管理理论、政策和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0-118、297-304.

[3]张宪英.我国低碳农业解读及其发展路径初探[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3).

[4]张景云.基于低碳经济角度的新农村建设思考[J].经济研究,2011(24):35-37.

[5]陈蔚镇,卢源.低碳城市发展的框架、路径与愿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8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