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科技管理研究(合集7篇)

时间:2023-08-23 16:34:38
科技管理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第1篇

英文名称: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主管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主办单位:广东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7695

国内刊号:44-1223/G3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科技管理研究第2篇

建立科学、公正、权威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估服务体系 张凤桐,李淑春,Zhang fengtong,Li Shuchun

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的探讨 李永德,Li yongde

纵向科研项目立项要素分析 王瑞文,Wang ruiwen

关于基础研究同行评议的约束机制构建问题 刘文达,李光泽,刘多,李学志

我国风险投资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贾文远,Jia wenyuan

关于知识升值若干问题的思考 丁桂培,Ding guipei

知识产权制度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 冯晓青,FENG Xiaoqing

知识经济与信息咨询工作的观念和方式跟进 魏东原,Wei dongyuan

政府在金融方面为发展知识经济的作用分析 陈萍,丘磐,Chen ping,Qiu pan

技术创新风险配置的主体与准则探讨 喻金田,谢科范,Yu jintian,Xie keyuan

试述科教企联姻开发农业高新技术的对策 齐鹤良,Qi heliang

试论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 马天云,Ma tianyun

关于开展科技统计信息咨询业务的思考 周虹,Zhou hong

技术商品计价原则探讨 陈晓光,银路,Chen xiaoguang,YIN Lu

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在科研院所 蒋伟民,Jiang Weimin

技术创新审计的理论源研究 陈劲,耿雪松,李飞宇

强化科技成果鉴定中的行政行为 林吉,黄水清,赖小平,黎敬波,陈建南,刘泽银,刘晓军

加强基础研究突出高新技术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开展 史红兵,夏文莉,Shi hongbing,XIA Wenli

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交互过程及模式研究 郭斌,Guo bin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类型分析 文罡,梅其君,曹志平

生产成本管理技术与模式创新 左小德,王文辉,袁洪章

关于广东企业创新的几点思考 杨亚平,李相银

阻碍科技创新互动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赵醒村,周增桓,王省良,李海燕

动态联盟: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贾平,沈国良

美国硅谷成功经验的分析和借鉴 李彦斌

科技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马明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与市场相整合的技术创新管理 张轲

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因素及完善转化机制对策 戴秀云,李桂英

汕头市技术创新发展战略及规划之管见 杜干庭

对当前形势下优化医学基础研究选题的几点思考 陈欣然

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成果转化 金林

关于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几点思考 俞芬飞

对普通高等工科院校积极开展科研工作的认识 陈翔,孙中建,王翠宝

浅谈纵向科研合同的法制化管理 郑世珠

科研活动的学术性评价 孔玉洁

科研绩效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设计 贺天伟,张景林

试论科技人力资源的意义、属性及配置开发管理 徐治立

新经济条件下海外科技人才资源配置的途径研究 陈昭锋

人才流动中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 颜冰

高科技时代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杨爱华,管锦绣

政府网站的安全性问题研究 杨莉

信息技术与服务管理 丁宁,张金成

NASDAQ指数与科技经济 彭琼

科技活动结构的根本性转变 杨起全

同行评议专家工作业绩测评及其指标初探 郑称德

高科技企业成长性评价体系初探 周建军,王韬

业务外包--高科技时代集团经济发展的方向 王兵

《孙子兵法》在企业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王文博

跨国公司R&D国际化趋势及我国的对策 陈剑锋

关于我国工业技术创新与知识经济生长的探讨 徐小龙

中小企业与绿色营销战略 孟子飞

科研工作中的冲突分析及对策 赵醒村

实施创新工程促进科研发展--谈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的一些做法 张喜爱

浅谈如何促进高校人文社科科研建设 王晓丽,蔡旻君

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对科研事业单位的促进作用 黄文辉

关于科研团队组建的一些认识 方文东

加强年轻学科带头人培养建立合理的学科梯队 韩邦荣,张小军

加入WTO后高校知识产权及其保护之探讨 徐平原,邵根富,王竹林

专科学校系部科技管理的探索 罗高作,晏克勤

21世纪的成人教育和人才开发 颜冰

适应市场需求是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基础 郑志宏

教学方式的创新--网络化现代远程教育探析 高翔

管理科学的变革--析《第五项修炼》的有机管理 张忠维

论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与合作 赵庆波,封展旗

论加入WTO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何德平,邵祖峰

转基因技术若干问题的思考 毛新志,殷正坤

新经济与企业发展的新借鉴 孙福好

湖北省光电子产业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 黄花叶,聂鸣

关于发展我国信息服务业的战略思考 曹汝贤

搞好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企业势在必行 杜玉敏

试论我国中部科技发展现状及战略意义 胡树华,陈丽娜,欧光军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与绩效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朱卫平,伦蕊

中外涉农供应链研究和发展的初步比较 张晟义

新时期我国技术引进政策的若干侧重点 王卉珏,魏双盈,汤萱

重构适合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江海,马强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分析 盛辉,成良斌

加快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化 叶超贤

基于中国家电企业技术战略的分析 张平,代义华

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化力 钟英姿

新技术商业化项目评价的过程控制分析 王强,仝允桓

核心能力障碍及基于动态知识的企业创新分析 祁红梅,孟华兴

延迟制造--戴尔即时顾客化定制的核心策略 王平该,陈荣秋

风险投资项目及其利益相关者研究 程静

企业科技进步系统评价研究 张凤武

Wintel联盟创造价值的正反馈效应分析 桂萍,彭华涛

网络组织竞争力分析 张好峰

电信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和途径 叶生洪,谢军

高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财务战略探讨 常华兵

我国企业组织适应力的动力学机制及提升对策 方文,刘伟,高锡荣

企业技术联盟的效益构成分析 范莉,钟书华

IT企业集群的共生性和稳定性研究 陶长琪

高新技术企业的激励机制研究 徐晔

企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分析模型 刘娟,谢守祥

基于劳动价值论下的企业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模型建构 于冬,王元地

技术成果入股问题研究之二--确定技术提供方利润分成的一种方法 许平

6 Sigma 的统计含义与过程性能 胡志萍,王斌会

试论"峡光模式"在科技企业孵化器模式上的创新 张礼建,王晨旭

新竹科学工业园的发展状况和成功要素分析 廖建锋,李子和,夏亮辉

水产质检机构计量认证与全面质量管理浅析 汪三平,WANG Sanping

基于模式识别的商业银行贷款安全评判 姜灵敏,JIANG Lingmin

基于模糊集对分析的营销风险改进方案选择模型研究 苏钰,SU Yu

学术期刊对科研的评价作用 汪再非,杨国祥,WANG Zaifei,YANG Guoxiang

基于数据挖掘的知识管理系统研究 钟英姿,ZHONG Yingzi

区域创新系统内部隐性知识分享的博弈及对策 刘义,聂鸣,LIU Yi,NIE Ming

广州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建设实证分析 詹延遵,凌文辁,郑奔

发展信息内容产业的意义与对策 徐拥军,李军波

中小城市信息化工程咨询监理现状对策研究 董德民,DONG Deming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与组织机构类型分析 常金玲,CHANG Jinling

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的演化关系研究 汤磊

消费者使用电子支付平台显著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张翼,但斌,李伟,张旭梅

英国和澳大利亚的消防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吴立志,段耀勇,WU Lizhi,DUAN Yaoyong

专利技术的"可用性"缺陷探讨 王楚鸿,WANG Chuhong

基于Hotelling价格竞争模型的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研究 邝国良,林晓湧,万莉

泛珠三角各省区科技实力评价与比较研究 朱顺泉,ZHU Shunquan

我国科技力量布局的学科分析 周照,王元地

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科技实力评价与分析 张静,白永青,ZHANG Jing,BAI Yongqing

产业积聚、持续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内在关联性分析 徐小钦,黄蕾,XU Xiaoqin,HUANG Lei

技术变革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以RFID技术应用为例 王夏阳,陈功玉,WANG Xiayang,CHEN Gongyu

竞争与合作--粤港澳地缘经济关系发展趋势 周聿峨,曾路,ZHOU Lve,ZHENG Lu

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比较及其启示 李孔岳,LI Kongyue

美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文娱,钟书华,WEN Yu,ZHONG Shuhua

重庆市生物工程产业生态研究 徐小钦,王利,XU Xiaoqin,Wang Li

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重庆高新技术产业选择研究 徐小钦,石磊,XU Xiaoqin,SHI Lei

自主创新背景下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SMEs发展战略 全继业,QUAN Jiye

第六代创新模型的启示 程新章,CHENG Xinzhang

科技管理研究第3篇

(一)“矩阵式”管理条件与优点

“矩阵”是借用数学上的概念。矩阵式管理也称系统式或多维式管理,是相对于传统一维式管理而言的。实行矩阵式管理主要是依据三个条件:1.业务线之间存在着共享资源。例如不能为每条业务或项目安排技术把关或审核人员,于是核心把关人员将在每个业务或项目中共享。2.环境对两种或更多的重要业务存在要求。例如对技术质量和产品流程的要求,这种双重压力意味着在组织的职能和业务之间需要一种平衡。为了保持这种平衡就需要一种双重职权的结构。3.组织所处的环境条件是复杂和不确定的。频繁的外部变化和部门之间的高度依存要求无论在纵向还是横向方面要有大量的协调与信息处理。矩阵管理适合于较为复杂的管理组织。比如某家公司有三块核心项目———针对企业用户的服务器业务,针对家庭用户的电脑产品、针对金融系统的软件开发业务。如果按照传统的组织架构,企业组织架构将会在三个业务板块内都安排研发,生产、财务、销售等部门,结果是部门间职能相互重叠,然而却又相互隔离。长此以往必然会弱化员工间的协助,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财、物的效率,矩阵式组织是一种很好的方式。矩阵式结构的优势在于它能使人力、财务、技术资源在不同的项目之间灵活分配。在矩阵式组织中,关键组织成员的角色定位非常重要,这些关键组织成员包括高层领导者、矩阵主管和业务人员。高层领导者的主要职责是维持职能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的平衡。这要求高层领导者必须鼓励职能部门愿意和业务部门直接接触,共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助于信息共享和协调。矩阵式结构具有灵活、高效、便于资源共享和组织内部沟通等优势,可以适应多专业、不同项目来源以及分权管理等复杂条件。在矩阵组织中,强调项目研究流程化及项目质量严格化,研究人员在项目运行流程上及在质量控制上对两个组织负责。

(二)项目运行“矩阵式”管理基本模型

科研项目管理主要分为项目论证、项目运行、成果管理、经费管理、技术归总、奖励管理等六个阶段。本文主要以项目运行为例进行说明,按照流程管理与质量管理两条线进行矩阵式设计。[4]运行(职能)管理(Functional)。项目运行与流程管理主要由科技管理部门负责,根据技术方向不同分为不同的业务专业,每个业务专业都有对应的业务主管岗位,每个主管岗位直接向科技管理部门经理汇报,经理向分管高层汇报和负责。如果项目来源复杂,在科技管理部门可以进行条块结合,也就是在业务主管和部门经理之间还可以根据业务市场的不同,也就是项目来源和项目类别的不同设不同业务组长,协助经理工作。业务(项目)管理(Project)。项目质量的管理主体是业务研究部门,根据业务方向可分多个业务研究部门,各业务研究部门下面有多个项目,每个项目设置项目长,并对部门经理负责,项目长下面带领一群项目研究人员,研究人员承担各自的研究任务,项目长直接向业务研究部门经理汇报,经理向业务分管高层汇报和负责。研究部门也可以根据技术方向的不同在经理与项目长之间设研究室(组),协助经理工作。矩阵式管理模型(Matrix)就是把运行管理与业务管理组合起来,既把职能部门和业务研究部门有效结合,具体研究项目,既保证无缝运行,有保证研究质量和水平达到项目计划要求,这就是矩阵式管理。在实际管理中,究竟听谁的多一点,最终向谁负责又分为强矩阵式管理或弱矩阵式管理。在科技管理中是一种弱矩阵式管理,也就是说项目运行以科技管理部门为主,业务研究部门为辅,而在项目水平和质量上以业务研究部门为主,科技管理部门为辅。

二、项目运行“矩阵式”管理模型应用事例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程院”)是中国石化负责上游工程技术业务的直属研究院,每年不仅承担着百余项科研项目,科研管理及创新任务越来越重,因此,为了更好地优化项目运行、提高管理效率、改善科研质量、促进成果转化速度、合理安排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科研管理必须设立一套科学的运行体系,实现项目运行精细化管理,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一)项目运行综合管理模型

按照业务类别主要有钻井技术、钻井液技术、固井完井技术、测录井技术、储层改造技术、工具材料技术、石油工程信息化等7个技术方向,并相应建立了研究所。按照项目市场和项目来源主要分国家项目、纵向项目、横向项目、院控项目、外协合作等五类。科技管理部负责全院的科技管理,在流程和运行上根据项目市场和项目来源分为五个组长,协助部门负责人管理。根据业务专业分为七个业务主管,业务主管对相应的业务研究部门实现全过程管理,[5]按照图1确定的管理总体框架为图2。

(二)项目运行质量控制模型

在质量控制上,关键节点即开题、年度、中间和结题四个项目节点实行三级质量管理,即项目组、研究所和工程院,即项目组审查后,提交到研究所审查,最后提交到工程院终审,按照设计的科目进行打分。每级审核由相应组织中的专家组成,研究院建立专家委员会负责院级终审,对于重大研究项目,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将复审,从而确保技术路线、质量和水平。工程院从2009年成立以来就着手建立科技项目运行管理体系,并在不断应用和总结中加以完善,现体系已全部推开,实现了全覆盖和管理无缝隙,科技水平和科技质量显著提高。

三、“矩阵式”管理模型与信息化结合

(一)目前科技(网)管理系统

在中国石化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基础上,工程院建立了一套符合中国石化科研项目管理及协同办公需求的一体化平台,以单个项目为主线,实现了科研项目的计划、运行、奖励等的全过程管理和初步的信息化管理。项目组、科技管理部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年度项目查询每年在研的项目运行状态及情况,其中运行状态包括运行、待结题、结题、待中检等。这样从项目运行的状态中可以预测到下一步要进行的工作。比如说项目处于待结题状态,说明此项目运行到需要准备结题材料环节。项目组按照要求把结题相关材料上传后,科技管理部安排结题项目内部验收审查—项目组提交验收报告、多媒体、验收专家意见(讨论稿)—项目组、部门(自查)并填写审查打分—院内评审三级质量(验收)打分(选择专家进行院级打分,能看到项目组、部门打分)—网上或会议评审,形成专家意见—形成专家意见汇总、排序(个别项目二次验收审查,返回流程起点)—科技管理部形成汇总意见—专家组长审核(分管领导)—项目组根据专家意见修改—部门审核确认按专家意见修改—提交正式验收报告、多媒体、验收意见扫描件—科技管理部审核验收报告(研究内容、考核指标、经费使用)汇总—上传科技开发部登记验收结果—返回验收结果—进入归档流程。最后,等结题材料经过验收内审流程后,与此项目相关的各个环节的最终结果留存在科技网数据库中。科研项目“直线职能制”的管理模式也已经信息化完成,但随着每年工程院承担的科研课题量的增加,上级管理部门和工程院自身对科研项目管理要求的提高,尤其与国际一流研究院的建设需求对比,这一平台暴露出对科研项目整体把握和过程管理细度不够的不足,使科研人员的工作量和压力也越来越大,为更好地提高科研水平和提高成果转化率,减轻科研人员的压力,合理安排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科研管理人员必须提高目前的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进行项目运行精细化管理,需要对目前的一体化平台进行优化。为此,以先进的“矩阵式”管理思想为指导,建立以横向贯彻研究过程和纵向覆盖项目组成员任务的“矩阵式”精细化运行系统,为科研人员提供统一工作环境,对在研项目进行实时跟踪管理,实现科研任务的即时统计和预警,满足我院科技管理部“小部门大服务”的工作需求,辅助院领导、部门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的项目管理工作,为工程院优化科研工作时间、提高科研效率和成果转化率提供技术支持。

(二)持续改进方向

实际工作中总结的“矩阵式”管理理念需要逐渐与信息化相结合,扩展现有科技(网)管理系统,优化科研项目运行工作一体化平台,实现横向贯彻研究过程和纵向覆盖项目组成员任务的精细化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把项目目标(研究内容、考核指标、进度、成果等)按时间节点进行任务、指标分解,并将项目任务明确落实到每一项目组成员的方法,把运行管理细化到不同研究层次,贯穿于研究工作全过程。对在研项目进行实时跟踪管理,按照月、季度、半年、年度来查看任务的完成情况,根据三级质量评审结果,实现科研任务不同研究层次的分级预警,辅助院领导、部门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的项目管理工作。打破传统科研项目“直线职能制”的管理模式,推行“矩阵式”管理理念,建立一套项目无缝运行横向到边和项目高质量纵向到底的精细化管理和运行体系,运行管理精细化主要包括四方面的管理目标:

1.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等目标管理:定制项目计划、年报模板,每个项目组成员(项目长或技术首席)按月及时填报计划任务、实际完成情况,系统自动汇总每月进度执行情况,形成图形(甘特图)和报表。项目负责人、研究部门负责人、分管院领导对项目成员提交的项目进度进行确认或审核,遇有计划未完成或计划调整情况,可通过系统要求项目组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技术组织措施,在下月工作中弥补。

2.项目跟踪和预警:系统按照月、季度、半年、年累计完成任务量,汇总实际任务的完成情况,与基准计划随时对比,生成项目状态报告。院领导、科技管理部、研究部门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可以根据项目状态报告,对项目目标进行检查。按照月、季度、半年、年度来查看任务的完成情况,根据三级质量评审结果,对连续两月及以上未完成进度任务的,系统实现科研任务不同研究层次的分级自动预警,院领导、科技管理部、研究部门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按自动提示进行督导;连续三月及以上未完成进度任务,科技管理部领导、分管院长进行督导(或组织专家组会诊)。

3.科研整体形势管理:实时汇总项目研究内容、考核指标、进度、成果等,以部门图形方式实时展示项目运行情况。院领导、科技管理部管理人员、部门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可随时查询,并可跟踪到个人参与或管理的项目的任务完成情况和项目组成员的工作情况。

4.个人科研工作环境:实时汇总显示个人参与的或管理的科研项目基本信息及项目进度;对项目运行存在异常的,会提醒个人;结合工程院门户网站日常工作中的每周工作栏目,整合科研工作的周报、月报和年报;建立在线交流论坛,包括专业答疑、创新理念、科技交流、专家检索等信息交流平台;逐步建立专业科研信息知识库,实现类似维基百科(Google等)的工程技术专业的企业维基百科。

四、结论

科技管理研究第4篇

1勘测科技项目管理的现状和局限性

(1)项目的控制职能缺失。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进度、成本等目标的控制是保证项目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从近年勘测科技项目管理的现状来看,项目控制职能缺失的情况较为普遍,虽然相关部门会定期对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但由于勘测各专业科技人员外业工作繁重,没有按照项目控制的要求对过程中各阶段建立详细的实施计划,未科学地建立对项目目标的动态控制方法,未设立控制节点以确立关键工作,未能建立有效的项目监控机制以控制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值和目标值的偏差,如实际施工进度/施工的质量状况、实际投资/成本等。

(2)项目验收和事后评估过于简单。作为一个生产企业的科技项目,其最终目标是提高企业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这也是科技项目能够获得立项的基础。科技项目的验收机制直接影响项目质量的好坏,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也是科技项目成功的评估指标。勘测科技项目在成果的评审验收方面过于简单,对项目研究成果是否达到立项申请时的目标没有明确的界定指标。因此,需建立一套符合勘测项目的完整的评价程序与评价标准。事后评价作为对项目的成果的总结审查,也是对下一次科技项目立项具有参考价值。鉴于以上原因,很多项目完成以后没有将成果总结,并加以优化创新,真正利用到实际的生产项目中,达不到提高企业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2基于流程的勘测科技项目管理模式

作为一个生产企业的科技项目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勘测类科技项目的类型通常也分为技术创新类项目、技术开发类项目和技术应用服务类项目。从项目管理的阶段划分,可划分为立项审批、实施(检查)和结题三个阶段,从服务于生产和应用的目的考虑,应该从科技项目的管理和反馈制度方面增加项目的后评价阶段,这样可以对整个项目、项目的某个阶段、或某个阶段的一个或几个可交付的成果及项目绩效进行检查,使项目管理处于受控状态,保持项目管理处于高效率状态,从而更好监测项目服务于生产的潜力。基于流程的勘测科技项目管理模式优化了传统的勘测科技项目管理模式,强调在项目阶段终止或阶段中某个可交付成果完成进行项目后评价,有利于科技项目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基于流程的勘测科技项目生命周期阶段划分见图1。

2.1立项审批体系勘测科技项目管理立项审批体系是项目申报前期策划工作的成果体现,也是项目立项评审中评审委员的直接依据。基于流程的勘测科技项目管理立项申请应包含开始策划、收资调研材料整理、可行性研究、项目研究实施计划、依托工程实施计划、经费计划、人员投入计划、时间计划、检查评审计划、预期研究成果及形式等,从技术层面讲这些是技术人员未来项目实施的重点,从项目管理角度讲是项目执行过程的依据。

2.2监控体系基于流程的勘测科技项目管理的期间监控体系,也就是跟踪、审查和调整项目进展,以实现项目立项审批后确定的绩效目标的过程。监控应贯穿整个项目周期,包括收集、测量和绩效报告信息,分析测量结果和预测趋势,以便推动项目执行过程改进。监控工作应由科技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项目团队配合完成,持续的监督工作能使项目团队洞察项目的健康状况,并识别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项目团队的自查和控制包括制定纠正或预防措施或根据后评价内容进行偏差纠正,并跟踪计划的实施过程以确保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2.3后评价体系项目阶段终止或阶段中某个可交付成果完成时,需要对项目阶段成果进行审查,以决定其成果的完整性和可接受性,也称为后评价。通过对成果的评审,获取结束当前阶段和开始下一阶段的许可。一般在项目的里程碑、阶段关卡、关键决策点等时刻进行项目后评价,主要审查研究过程信息,确保阶段目标实现。项目研究范围依据立项审批结果来考核,如果项目阶段成果证明项目研究不可行,应提前终止项目,并记录项目终止的原因。

2.4结题验收体系基于流程的勘测科技项目管理的结题验收包括完成整个项目所进行的全部过程,以正式结束项目所进行的一个过程。主要依据立项审批结果,对研究成果报告进行验收,并进行项目后评价,总结出项目研究成果的适应范围、经济效益和经验教训。

3实际项目应用情况

本文以“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推广应用在电力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科技项目为例,介绍基于流程的勘测科技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情况(见表1),本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当前电力工程测量的效率和准确度。基于流程的勘测项目的管理是一个高技术含量的管理工作,不但涉及到技术管理,还承担了项目主体的技术指导作用,对项目进行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等进行组织内部讨论论证,并提出具体的可行的技术指导方案。本项目按照基于流程的项目管理模式完成了立项审批、项目执行和控制,并按照项目成果进度同步进行项目后评价,项目实施过程得到较好的控制,项目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情况较好。

4结语

科技管理研究第5篇

1.1明确发展规划

交通科技发展规划是明确未来一个时期交通科技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举措的重要载体。为了保证交通科技创新工作目标的顺利完成,在不同时期都会相应出台一系列的实施细则,并提出具体的实施目标。科技管理工作必须紧跟发展规划的目标,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特点从管理角度出发,制订相关政策,实施科学管理。

1.2制订并落实相应的政策

科技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抓好配套的政策制订,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落实。制订各种管理政策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情况注重针对性。为进一步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鼓励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投身科技研发工作,我院制订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对科研项目进行科研补贴,并增加了奖励措施,对获奖的科研项目及取得的专利、软件著作权等都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1.3管理工具和方法的完善

以往科技成果管理缺少科学完善规范的管理规则,多数科技成果在成果报告、成果、论文专著发表以及实验数据和档案管理等环节缺少必要的规范和要求,使得许多我们必须掌握的情况却难于掌握。同时项目管理以人工结合计算机文档管理为主,这种管理方式简单孤立,没有很好地利用先进的网络手段,产生的作用有限。在网络环境下充分利用先进的Internet技术和数据库管理技术,开发建立科技研发管理系统,由一个集成化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高效管理现有的主要工作,采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为科技研发管理的完整生命周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可以起到提高科技研发管理、服务和决策水平,降低科技管理成本,提高科技研发管理工作效率的目的。基于上述必要性,我院自主开发建立了符合我院实际的科技研发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基于Web的浏览器用户界面,将主要管理分成科技研发项目管理、技术标准项目管理、专利与著作权管理和科技论文与著作管理等,每块都提供查询、即时生成多种统计分析图和表格等功能,并辅以首页资料(主要是科研项目申报成果管理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和系统辅助管理。这个系统为科技管理工作提供了多种支持和服务,在科研项目的立项、监控和管理过程中起到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效果。

2项目全过程管理

科研项目的管理包括项目的申请、评审、立项、中期管理,以及出成果、出效益的全过程。各个工作环节环环相扣,都对最后的科技成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深化科研管理模式的改革,推行全过程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尤为重要。

2.1申报立项管理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体制条件下,现在的科研经费均采取自由竞争、择优资助的原则。在申请项目多、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提高项目申报的命中率,做好申报项目的质量控制极为重要。在外部条件上,我们要充分利用查新的作用。科技查新工作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查新可大大提高科研立题和知识产权申请等工作的准确性,避免了许多低水平的重复。内部工作上,近年来我院对预申报的工作越来越重视。先由科技研发部对上报的项目进行形式审查,再邀请相应的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对各个预申报项目的立题依据、研发内容、技术指标、技术力量、技术路线、经费预算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审查。这样不光可以把握每个项目的研究方向,确保先进性及方案的可行性,挑选一批优秀的项目进行申报,而且通过学术委员会提出建议,指出存在的缺陷、完善项目材料等,帮助申请者提高再申报质量。

2.2中期管理

项目立项后,我院注重组织实施工作,科技研发部对整个项目的进行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对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进一步安排,落实人员、资金与完成时间。同时督促项目负责人抓项目的管理、协调,确保其顺利进行。项目完成申请鉴定(评审)前,研发部严格把关,对项目的各项考核指标进行复查,确保达到或超过合同要求。

2.3成果管理

成果鉴定或评审之后,还要进行成果登记、成果统计、绩效评价以及奖项申报等一系列工作。这些工作繁琐却重要,它既是科研项目完成的一种表征方式,也是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打基础。加速科研成果推广和转化,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科研成果管理,主要是尽可能创造条件、适应市场,使研究成果能尽快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转化为生产力。

3成果推广应用

交通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交通科学技术理论和设计思想的“商业化”,是把有创意的交通科技成果转化为可获利的交通商品及其产业的需要。目前交通科研成果累累,但有效推广应用和产业化的比例不高。

3.1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3.1.1科研体制的问题。我们的用人制度、奖励、激励体制不够健全,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支撑体系。

3.1.2科研的方向问题。重“理论”还是重“应用”,是科研战略的大问题。科技型企业的科研方向应该着重于应用,而不是着重于以为目的的理论研究。3.1.3科技成果本身的问题。不少可贵的科研成果,有些可以转化为产品,也有不少的技术成熟度比较差,再加上市场不确定因素比较多,降低了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又比如随着市场的进一步

开放,一些本来有市场的科技成果,由于市场的变化较快而滞销。

3.1.4科技人员的思想认识。科研人员本身的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许多科研人员的市场意识还不强,没有充分认识到科技成果转化所具有的意义,只满足于、提职称,因而对科研成果的转化不抱积极态度,即使研究出好的成果也不会主动往市场上推。有些人是过分看重自己的科研成果,一直“捂”着不放。科技成果的转化具有时效性和急迫性,只有及时转化了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否则,就失去了科研的真正意义。

3.1.5应用人员的水平问题。新技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应用人员的素质水平不够,也是制约科技推广的因素之一。

3.2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和建议

3.2.1要提高成果转化成功率,政府应建立覆盖成果转化全过程的政策支持系统和服务系统,包括人才培养、资金、信息平台、中介推广机构等一系列的服务。

3.2.2完善交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充分发挥市场意识,积极主动地去转化科技成果。

3.2.3重视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及时将一部分成熟的科研成果上升到行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进一步在交通各行业规范应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水平。

3.2.4设计单位是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核心,将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设计中,是项目成果转化取得成功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

科技管理研究第6篇

2.加强国防科技资源共享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白杨,张智勤,BAIYang,ZHANGZhi-qin

3.基于技术创新理论和关键词共现分析的科技成果技术机会分析方法研究曹利娜,李辉,CAOLi-na,LIHui

4.论如何提高高等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牛瑞阳,王培璋,NiuRuiyang,WangPeizhang

5.新形势下石油企业科技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思考郝小云,张翠萍,党晓峰,HAOXiao-yun,ZHANGCui-ping,DANGXiao-feng

6.发挥高校科技优势服务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周坚,刘桂仁,张晓庆,ZHOUJian,LIUGui-ren,ZHANGXiao-qing

7.搜索引擎在企业竞争情报搜集中的应用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张莉,ZhangLi

8.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技术的探讨孙龙,成银丽,徐华,左小春,SUNLong,CHENGYin-li,XUHua,ZUOXiao-chun

9.试论膨胀加强带的施工技术王翰,黄松林,王萱,WANGHan,HUANGSong-lin,WANGXuan

10.公路工程质量监督控制及调节李毅斌,LIYi-bin

11.中厚板JGC-T超声波在线探伤攻关沈士杰,靳钊,黄瑞贤,SHENShi-jie,JINZhao,HUANGRui-xian

12.浅谈在用锅炉的节能降耗问题杨洪斌,YANGHong-bin

13.基于EXCEL的经销商综合评价方法应用研究张建华,ZHANGJian-hua

14.技术创新人才的项目EVA分成率激励方法探讨和炳全,党莉莉,HEBing-quan,DANGLi-li

15.农网改造中架空绝缘电缆的设计及施工吕镇,许晓明,LVZhen,XUXiao-ming

16.舍饲养羊要正确使用秸秆饲料化技术常艳萍,CHANGYan-ping

17.柠条机械加工的效益分析胡乂心,HUYi-xin

18.张家界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障碍及对策研究陈生萍,罗光强,CHENSheng-ping,LUOGuang-qiang

19.建筑基础底板温度裂缝的控制分析郑爱武,ZHENGAi-wu

20.郑州市第三方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杨银良,霍松淼,YANGYin-liang,HUOSong-miao

21.变压器出口短路后电气试验的探讨魏万杰,WEIWan-jie

22.基于WEB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研究贾文,JIAWen

23.我国土壤养分特征分析张书鹏,ZHANGShu-peng

24.FDI与苏州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孔进,KONGJin

25.河北省实施循环消费的必要性和对策李新慧,赵霞,谢佳伟,LIXin-hui,ZHAOXia,XIEJia-wei

26.浅谈县域电网规划策略赵晓,王瑜,ZHAOXiao,WANGYu

27.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对策研究周勤,ZHOUQin

28.英美模式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研究李瑞萍,LIRui-ping

29.六西格玛管理在我国的应用研究刘磊,周菲,LIULei,ZHOUFei

30.浅析石油钻探施工企业基层激励机制的构建与完善侯新军,HOUXin-jun

31.实现"点石成金"的梦想毕坤

1.论国防知识产权危机预警和管理机制的构建李泽红,张娅如,敬卿,LIZe-hong,ZHANGYa-ru,JINGQing

2.集成电路知识产权相关问题的探讨俞荣,赵襄元,YURong,ZHAOXiang-yuan

3.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高校专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邱丽敏,QIULi-min

4.赵楼煤矿首采工作面热害预测及治理王伟,辛嵩,张明光,苗素军,张祥云,WANGWei,XINSong,ZHANGGuang-ming,MIAOSu-jun,ZHANGXiang-yun

5.利用AutoLisp实现导线图的自动绘制张红忠,段友莲,ZHANGHong-zhong,DUANYou-lian

6.机电设备安装试运行异常现象分析与对策罗江鹏,LUOJiang-peng

7.试论动态电压恢复器控制方法的改进邵灵敏,李占琪,SHAOLing-min,LIZhan-qi

8.工业锅炉除渣机的改造安装与调试赵玉珍,李彩霞,周玉贵,ZHAOYu-zhen,LICai-xia,ZHOUYu-gui

9.矿用PHS型小灵通无线通讯在电机车调度运输中的应用贾相荣,李洪刚,JIAXiang-rong,LiHong-gang

10.新形势下石油企业科技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思考郝小云,梁铭,党晓峰,HAOXiao-yun,LIANGMing,DANGXiao-feng

11.以实验项目合理建设和科学管理为契机,全面提升实验教学水平肖蓉,XIAORong

12.浅议新增硕士培养单位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王刚,WangGang

13.深化建材实验教学改革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刘灿红,LIUCan-hong

14.数字化校园网中的网络管理研究雷斌,LEIBin

15.对计算机职教师资本科教学法的研究曾广朴,ZENGGuang-pu

16.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现代林业建设李家阳,LIJia-yang

17.我国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改进措施贾海波,耿春香,JIAHai-bo,GENGChun-xiang

18.石家庄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田东良,郭利朋,TIANDong-liang,GUOLi-peng

19.开展茶文化研究李冬,陈红伟,陈玫,李思颖,LIDong,CHENHong-wei,CHENMei,LISi-ying

20.热泵机组应用于华南地区的系统分析陈胜,陈姝,CHENSheng,CHENShu

21.一种改进的多关系半连接数据库查询算法研究梁克兵,颜妍,LIANGKe-bing,YANyan

22.茅庵河大桥不同混凝土强度的预应力空心板破坏性荷载试验研究温鸿盛,WENHong-sheng

23.供电企业经营管理分析与绿色营销陈健生,CHENJian-sheng

24.浅谈电力工程建设的风险控制与索赔管理嵇成能,包国年,JICheng-neng,BAOGuo-nian

25.试探新所得税会计准则杨冬梅,YANGDong-mei

26.面向流域水资源安全的决策支持系统构建探析李超,王烜,LIChao,WANGXuan

27.隧道施工方法分析李东平,LIDong-ping

28.低应变法在基桩检测中的局限性及误区分析陈花林,王年生,CHENHua-lin,WONGNian-sheng

29.软件老化现象研究王清,WANGQing

30.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探析刘平,吕红卓,LIUPing,LVHong-zhuo

31.宝兴大厦地震反应分析石立彬,陈清军,SHILi-bin,CHENQing-jun

32.连续箱梁预应力施工过程中疑难问题处理黄智军,HUANGZhi-jun

33.浅议污水处理厂的工艺优化钟度平,ZHONGDu-ping

34.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和产业化分析刘亚勇,LIUYa-yong

35.水中污染物处理的研究进展蒋日昆,蔡艳,JIANGYue-kun,CAIYan

1.谭浩强:教授计算技术的大师普及现代科技之巨擘赵凡

2.闵恩泽院士:中国炼油催化剂之父赵凡

3.陆婉珍院士:石化精英巾帼楷模赵凡

4.西甜瓜育种专家——吴明珠院士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李霞

5.稻田奥运三连冠中国"稻路"奏凯歌——记我国著名水稻专家刘文炳研究员赵凡

6.传播膜科学技术开拓膜工业产业——访浙江大学陈欢林教授杨爱军

7.国外科研资助机构的国际合作战略韩建国,HANJian-guo

8.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推动高校科研工作——福建农林大学实施国际合作项目的实践经验与理性思考(二)张华英,ZHANGHua-ying

9.国际科技合作项目HtTp://

10.对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李爱军,韩汝军,孙江文,LIAi-jun,HANRu-jun,SUNWen-jiang

11.指导本科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尝试、经验与探讨张雨浓,陈轲,过晓娇,ZHANGYu-nong,CHENKe,GUOXiao-jiao

12.科技管理人员素质探讨何金整,肖金恒,HEJin-zheng,XIAOJin-heng

13.科技馆(或科学宫)的教育定位与特性研究陈伯成,CHENBo-cheng

14.成都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管理运行机制研究曾蓉,ZENGRong

15.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区域产业集群的对策思考林东,林秀琴,LINDong,LINXu-qing

16.论竞争情报的获取途径及方法高敏利,GAOMin-li

17.金融危机对黑龙江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影响及对策探讨——以绥化市为例孙滨,欧阳怀东,罗英辉,SUNBin,OUYANGHuai-dong,LUOYing-hui

18.套管和油管螺纹密封性在油田使用中的重要性雷齐松,李玉宁,韩晓文,徐晓伟,张艳玲,LEIQi-song,LIYu-ning,HanXiao-wen,XUxiao-wei,ZhangYan-ling

19.基于Fisher判别分析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李刚成,LIGang-cheng

20.超分辨率Root-Min-Norm井下定位算法陈惠宁,张明光,韦伟,CHENHui-ning,ZHANGMing-guang,WEIWei

21.基于嵌入式linux和GPRS的输油管道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戴琳峰,DAILin-Feng

22.比重瓶法测定PBT树脂密度邵宇政,SHAOYu-zheng

23.谈单相电能测量的特殊用法吴文芳,WUWen-fang

24.天津地方铁路数字专用调度通信系统王福和,WANGFu-he

25.湿式多盘制动器制动间隙的自调装置的结构与原理陈玲丽,苏志成,CHENLing-li,SUZhi-cheng

26.矿井瓦斯监测和防治技术措施初探杨希瑞,YANGXi-rui

27.软件实现单片机串行通讯波特率的自动解调夏志军,XIAZhi-jun

28.探析企业供电的安全与成本管理李珍珠,LIZhen-zhu

29.公关咨询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应用策略戎霞,RONGXia

30.基于视觉导航的智能车辆方向控制系统研究雷帅,LEIShuai

31.基于网络环境下我国汽车网络媒体的竞争情报探析刘岚,LIULan

32.论别墅区环境景观建设和规划党志宏,DANGZhi-Hong

33.大规模网络拓扑可视化工具的研究综述赵龙厚,ZHAOLong-hou

34.建筑地基施工方法新探邹新峰,ZOUXin-feng

35.汽车电气系统过电压的产生及其抑制分析蔡瑞琳,孙志成,叶勇,王琪,张建宏,CAIRui-lin,SUNZhi-cheng,YEYong,WANGQi,ZHANGJian-hong

36.宝钢1450连铸结晶器铜板镀层裂纹分析及改进王庆新,张跃钢,黄丽,瞿勇,WANGQing-xin,ZHANGYue-gang,HUANGLi,QUYong

37.某公路隧道地应力测试及岩爆预测分析周秋梅,ZHOUQiu-mei

1.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的驱动机理研究钟荣丙,ZhongRong-bing

2.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企业创新从认识创新开始肖刚

3.突破观念创新体制建设独具特色的产学研基地——纵论珠海市产学研合作经验罗山

4.国防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中若干知识产权问题研究白杨,BaiYang

5.浅谈农业高校科教兴农工作李澎,吕杰,王世富,李东,LiPeng,LvJie,WangShi-fu,LiDong

6.高校企业改制富余人员管理及分流安置问题的探讨张睿,叶深溪,苏志宏,ZhangRui,YeShen-xi,SuZhi-hong

7.微利业务: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战略选择李宝斌,姚春梅,LiBao-bin,YaoChun-mei

8.关于高校科技统计工作的几点认识张经强,ZhangJing-qiang

9.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张亚光,韩瑞宏,田华,ZhangYa-guang,HanRui-hong,TianHua

10.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天然草原改良中的应用官涛,周存芳,汪晓爱

11.利用金矿尾矿制作加气混凝土的试验研究朱敏聪,朱申红,夏荣华,ZhuMin-cong,ZhuShen-hong,XiaRong-hua

科技管理研究第7篇

从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农业科学技术管理制度,改变传统条件下农业科学技术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使之统一到一个制度规范约束的范围之内。国家农业科学技术的主管部门应当着眼于长远,推进农业科学技术管理工作向更加规范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具体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管理的法律保障,保护正规合法的知识产权,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鼓励和支持农业科学技术科研人员,对有突出成就的人员进行奖励,鼓励他们进行技术研发;不断完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保障机制,使最新的技术成为真正创造财富的推动力;加大对于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农业科学技术研究资金充足[1]。

2完善优化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机制

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能否真正使最前沿的技术为农业领域所应用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现实条件下,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与市场经济体制并不能完全有效融合,无法适应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农产品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冲击,一些农技推广站形同虚设,并未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必须对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机制进行完善和优化,将农业科学技术有效推广出去,使之真正成为带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应当在确保符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加快农业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建立符合时代特点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努力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2]。各个地区应当立足于自身农业发展的实际,对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潜力进行深入挖掘,着力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3以技术进步带动农业振兴

本质上,农业的发展是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的,所以必须重视对农学科学技术的研究,并使之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包括试验研究、生产试验、大规模生产等多个环节,农业学科工作应遵循市场规律,政府应从宏观层面把控现代新型农业发展的新格局,抓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机遇,积极应对挑战,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技术研发体制机制,将高等教育机构、科研机构与生产实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效互动、利益互补的共同体,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使之为推进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推广作出更大的努力[3]。

4着力建设农业科学技术人力队伍

在影响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最关键的要素就是人才。因此,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人才的培养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管理的不断进步。应大力培养农业科技、农业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形成各方面人才通力配合的互动机制,共同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应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参股机制,强化知识这种无形资产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还应探索建立人才储备库,将那些在农业技术研发方面具有一定成果的人才纳入进来[4]。此外,也可以将一些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挑选出来,通过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当地农业科学技术的有力推广者。

参考文献

[1]周志艳,臧英,罗锡文,等.中国农业航空植保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J].农业工程学报,2013(24):1-10.

[2]蒋和平.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思路与建议[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4(3):5-15.

[3]郭秀萍.规范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的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5(4):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