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科评估(合集7篇)

时间:2023-08-23 16:34:38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科评估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科评估第1篇

[关键词]计划;项目;验收;评估;

Abstract :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acceptance check evaluation, Tak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ssessment,peer review law, the level of analysis and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ombined assessment method, analysis to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jects acceptance check evaluatio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Focus on researching the indicators and weights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jects ex-post evaluation by practice.And table proposals on Strengthe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in the acceptance check evaluation.Have a Guide and reference value to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jects Ex-post evaluation.

Key words : planning;projects; acceptance check ;evaluation;

科技计划评估是政府科技投入决策与管理的重要依据,对计划项目的评估包括了从立项、实施和结果或者影响的各个阶段。项目验收评估指项目结束后,对计划目标完成情况、成果结论、效益、作用和影响进行评估,检验项目完成后与项目立项时指标的一致性,以及能否在市场上应用,为新的资金支持提供决策依据。

科技计划项目验收评估是科技计划管理和项目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是根据项目任务书内容,对研究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做好科技计划项目的验收评估工作,了解科技计划项目的执行进度、资源使用情况、目标任务的完成程度和存在问题,是科技计划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保障科技计划项目的顺利实施,实现计划目标的重要手段,对促进科技计划执行的有效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我国的科技计划项目验收是指由验收单位按计划任务书或所规定的验收标准和方法进行测试、评价,并做出结论,本来是鉴定的前提,后因验收与鉴定的目的不同而脱离出来,相对于鉴定,项目验收活动开展得较少,或将二者合二为一。这两种评价活动一般都是由项目管理方(立项部门)来完成的,验收中的专家评审过程也大体与鉴定一致。由于验收工作不受重视,存在着评价内容简单、定性评价结论不准确、缺少定量评价指标等问题,立项部门即是项目管理方,又是评估方,验收通过率高,很少有不能通过验收的项目。而国外发达国家一般都是通过立法来保障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并通过第三方中介机构实施的,故效果很好,保证了项目的完成。

我国1990年代后期在科技管理中引入科技计划立项评估机制后,科技评估活动在全国各省市逐步开展起来,主要以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评估为主。2003 年5月,科学技术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进行评价工作的决定》。同年 9 月,科学技术部印发了《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这两个文件规定,对重大科学技术项目要求实行全程评价,包括立项、中期评估和结题验收,并可根据需要在项目结题2至5年内进行绩效评价;一般性生产技术项目评价应侧重立项评价和结题验收。此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计划项目的中后期评估纳入到计划管理环节,交由第三方――评估机构来完成。2008年,黑龙江省也首次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的验收评估,完成了14项国家“十五”863计划引导项目的验收评估工作,效果很好,得到了科技部火炬中心的认可;此后,又对黑龙江省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进行了验收评估,共有27个农业项目、9个工业项目通过了验收,评估结果为计划项目管理部门对下一轮项目决策提供了很好的反馈支持。

一、评估方式

验收评估主要依据有关评估规范和验收规范来操作。从实际操作上来看,验收评估一般采取同行评议来选择专家,主要包括实地考核、材料审阅、现场答辩和会议形式的讨论,并以定量和定性的方式给出验收评估结论意见。其中定量的方式主要考核取得成果和专利、论著、经费决算、以及取得的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国家“十五”863计划引导项目和黑龙江省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的执行情况评估工作就是严格按照上述方式实施的。评估活动遵循客观公正和科学规范的原则,参考计划评估典型案例,在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基础上,综合运用案卷分析、数据统计、专利分析、座谈调研等多种方法,系统采集计划项目执行的有关信息。采集并分析了执行总结报告、计划拨款、统计数据、执行者队伍、企业参与情况、成果和专利产出等,重点对项目实施状况、组织实施及效果、取得专利及其效果、企业参与状况及其效果等关键问题进行了评估分析,评估结果说明该方式达到了分析诊断、决策参考、完善管理的评估目的,体现了突出重点、兼顾总体,面向需求、面向决策的特点。

二、评估方法

科技计划验收评估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综合指标体系评估的方法,即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为主要手段,构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评估计划目标实现的程度和实施效果的优劣分析;另一种是以数学模型为基础,强调严格的定量指标和计算方法,用于评估投入产出的情况。对一些大的评估项目,往往会针对评估问题的特点专门设计一套评估方法。如美国对日本和德国超导材料电力应用项目的评估、法国对阿丽亚娜火箭项目的评估等。用于科技项目评估的方法很多,但是每一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注重方法之间的互补性,根据不同项目情况灵活使用,才能有利于提高评估的质量。

同行评议法是某一或若干领域的专家采用同一种评议标准,共同对涉及相关领域的某一事项进行评价的活动,是目前世界各国在做评价工作时最常用的方法。设方案Ai的指标因素bj的得分为aij。通过加权平均法计算Ai方案的综合评价值的公式如下:

为权系数,满足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法)是美国运筹学家A.L.Saty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决策分析及综合评价的方法。通过专家调查,构建层次指标权重判断矩阵,并计算各指标的赋值,对主观判断作定量描述,是管理决策科学中非常实用、具有很大发展前途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处理多目标、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问题 。

三、指标体系

项目验收评估指标一般包括:计划目标完成情况、研究成果情况、应用前景、人才培养情况、资金和资源使用情况、创造效益(包括科学价值和社会效益)情况等。1991年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OECD/DAC)首先提出项目中后期评估的指标体系,包括相关性、效果、效率、影响和可持续性等5大评估指标。日本在进行项目后期根据研究开发的目的、性质、方式、规模、时间等因素,评估课题的意义、目的、目标、方法和资源(人才和资金等)分配是否合理妥当。评估指标主要有:目标达成度情况、研究成果及扩散效果等。韩国对项目中后期评估的内容还包括:项目是否落后和重复、与其他项目的集成情况等。

我国的科技计划项目验收评估指标,以863计划为例,863计划课题验收评议指标包括:研究内容的完成情况、技术指标的实现情况、计划进度的执行情况、研究成果的水平、研究成果的应用前景、项目组织管理情况、人才培养情况、技术资料的完整性、经费使用的合理性、资产使用和管理情况等。专家评议时,针对这些内容分别给出定性和定量的意见,其中“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资产使用和管理情况”两项指标的评议内容只能由财务专家填写。分值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通过此次863计划引导项目的验收评估,以及之后的推广计划项目验收评估,提出修正后的科技计划项目验收评估指标还应考虑:项目已取得的科学价值、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情况等;应用性项目及其相关产品是否能够形成立项时预期的市场竞争力,公益性项目能否发挥出立项时预期的社会效益;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问题等目标任务的解决与开发推广的结合程度。科技计划项目验收评估指标体系P,如表2所示。

具体一些重点指标的权重,“成果水平”、“应用前景”、“已应用或开况”、“经济效益”、“预算执行和经费使用”、“固定资产使用和管理”在项目验收的各项指标中属于关键内容,应为一级权重。其中“预算执行和经费使用”、“固定资产使用和管理”两项指标可根据有关资料给出较为准确的评价意见,“自筹经费占项目总经费比例”和“购置大型设备的共享程度”是主要量化指标;“成果水平”指标不易给出准确、具体的评价结论,其定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在国内外同类技术中进行比较得出的。取得的论文论著、专利、调研报告,取得的新产品、新品种、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等现在可以得到量化统计,通过文献计量法进行评估后,只要根据一定的数据指标赋分值就能够实现准确评价。

四、工作体会与建议

1.通过第三方的事后评估,建立了有效的计划项目监督管理机制,促进了科技计划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增强了项目验收的公正性。

2.开展计划项目后期评估,改善了以往科研“重立项,轻结果”的局面,提高了科技投入资金的资助质量和效益,强化了科技计划项目的信用管理意识,对促进科技计划执行的有效性起到积极作用。

3.开展计划项目后期评估,可以将项目管理全过程的成功与不足置换成项目管理知识,对项目管理提供以“项目后期评估”知识为依据的决策支持,为下一步的科技计划安排和资金预算提供了依据。

4.当前科技计划项目中后期评估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计划执行情况和验收评估不受重视,计划项目中后期绩效评价机制缺少政府的强势推动。从发达国家的绩效评估实践看,必要的立法支持是确保计划绩效评估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保证。要明确科技计划评估的任务导向,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估制度建设。

5.加强科技计划从立项、执行情况和验收全过程的评估服务和研究,尽快建立综合的、可操作性强的科技计划评价体系。通过验收评估和绩效评估的实践,感到如果有完善的项目中期评估机制,评估时间再充裕一些,评估的效果会更好。

尽快转变政府的职能,改变现行的科技项目评审中政府既是政策的制订者,又是政策的执行者和监督者的做法,由社会中介机构或专门的专业机构来对科技计划项目进行评估,完善科技计划项目评估制度并给予立法保障,是科技计划管理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当务之急。只有用科学发展观引导科学评价观,合理地将科技计划项目评估向项目的中后期评估、成果评估、绩效评估等方面延伸,强化计划项目的合同制效力,提高项目执行的质量和实施的效率,才能使成果的创新性得到保证,使科技计划管理工作更加科学高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

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关于改进科技评价的决定[S].2003.

[2]科学技术部.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

[S].2003.

[3]彼得・罗西,霍华德・弗里曼,马克 ・李

普希.项目评估―方法与技术[K] .邱泽

奇,译.

[4]Jan-EricFurubo, RayC . Rist, Rolf

Sandahl,刘世威,译 . Internationnal Atlas

Evaluation (内部资料)[Z].2001.

[5]方衍. 国外政府评估:以史为鉴,洋学

中用(内部资料)[Z].2007.

[6]OECD. Evaluation of Research.1997. [7]肖利,乐慧兰.迈向新世纪的日本科技

评估[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2,(2).

[8]方衍. 日本、韩国科技评估的实践及其

经验借鉴(内部资料)[Z].2003.

[9]Werner and Souder .Measuring R&D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科评估第2篇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ational Natural ScienceFoundation of China,简称NSFC)于1986年2月14日在国务院批准下成立,其主要职能是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促进和资助基础研究在中国的发展。自成立以来,NSF秉承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促进合作、激励创新与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持续不断地支持着中国的科学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简称NSF)是在1950年4月27日美国国会通过的《国家科学基金法案》的指导下成立的,主要负责资助全美大学和其他学术机构的基础研究、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美国科学与工程各学科的全面、协调发展。

NSFC与NSF在主要职能方面颇为相似,其在机构设置、优先资助领域与绩效评价等方面亦存在着一定的异同。

二、财务管理机构设置比较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实行委员会管理,委员会成员有:主任、副主任和委员会委员。委员会成员由科技专家、管理专家担任,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四年。按功能分,NSFC由七个学部、六个局、两个办公室和四个直属单位组成,不含任何研究单位。其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机构设置包含两大主要组成部分: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NSF决策机构是国家科学委员会,由24位美国总统提名的成员组成,NSF主任是该委员会的当然成员。每位成员任期六年,每两年有三分之一的成员到任期满并进行更换。在NSF的执行机构中,设由总统任命的主任一名;副主任一名;7个学部、极地办公室和2个项目管理办公室,共同负责申请受理、项目评议和资助管理;另设主任办公室,下辖若干职能办公室。每个学部或办公室下设处,各处下设科。总监察长办公室向国家科学委员会和国会负责。其组织结构如图2所示。

三、财务优先资助领域比较

(一)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优先资助领域以“九五”为例,NSFC的优先资助领域主要分为5个方面:首先,在持续稳定支持我国基础性研究的同时,充分利用我国基础研究中的现有优势和特色,立足创新,瞄准前沿,选择一些有条件的领域和学科方向给与支持,力求在21世纪使我国基础研究有更多的领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次,为有利于推动我国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瞄准若干前沿与交叉领域给与优先支持;再次,对于与我国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结合国情,配合《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选取其中关键科学问题,组织和吸引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长期和综合性的基础研究,为这些重大问题的根本解决创造条件;接着,为促进国民经济建设与持续发展,特别重视国家经济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把基础性研究课题与项目的触角延伸到应用开发领域;此外,还对我国高技术发展有关领域中的新概念、新构思等探索性的研究给与优先支持,以有利于形成和发展我国独立自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上述五个领域相应的优先资助项目如表1所示。

(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优先资助领域NSF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前缘科学的研究与教育。每年NSF都要选择几个跨学科领域作为整个基金会关注的领域,即优先资助领域,其支持周期一般为5年。近年,NSF优先考虑、重点投资那些从事内部机构的研究、由科学与工程学机构确定的应付危机需要的研究以及可增强国家创新与发展的基础学科建设的研究。

(1)加强核心学科的研究。由于新兴领域常常跨越学科的边界,研究人员的环境也日益复杂。然而,若要在日益复杂的研究中打开局面、朝着跨学科的新方向前进,则必须注重核心领域的基础规律与知识。NSF是唯一支持所有科学与工程学研究的联邦行政部门,且在一些领域,如人类学、环境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以及计算机与信息科学,NSF的投入占联邦政府学术基础研究资助的大多数。这些领域与学科,都是引领用于提高健康、财富、居住条件、环境质量与国家安全等发展的源泉。在国家持续发展与繁荣的前提下,未来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储备是持续创新的关键。NSF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始终如一地将教育与研究结合在一起,以保证从事科学与工程学的劳动者获得前缘的技术、知识以及实践观察能力。

(2)提供广泛便利的计算机基础设施和世界级研究设备。前缘工具是研究人员在从事尖端科学与工程学工作、学者在工作岗位上实施技能的必备条件。NSF对于计算机基础设施的构建、主要研究设备的分享以及极地破冰行动方面,给予了高度的优惠与照顾政策。这些活动延续了长期以来NSF向广大科学家、工程师、学者以及教育家提供最高端工具的优良传统。

(3)拓宽科学与工程学的参与程度。在知识密集型社会中,国家需要利用所有的资源,来储备诸如熟练的技术专家、科学家、工程师等一流劳动力。为此,NSF投入了相当大的资源,来增加广大人民的教育与事业机会。该项投资已成就了三个非常成功的计划――路易斯斯托克司(Louis Stokes)少数民族联盟、研究生教育与教授会联盟以及科技卓越研究中心。他们作为整合教育团体中的资源模式,旨在改善少数民族的入学及其在科学与工程学中的持续学习情况。

(4)继续实行“组织卓越”战略。由于认识到行政部门的职责与使命,NSF期望其业务实践与程序能与其在科学与工程学中的投资相匹配。要完成定向结果的管理工作,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源。NSF的职员将增加25名,用以协助管理日益复杂的投资组合以及对安全、义务、奖金监督等方面的要求。其他需要优先考虑的事情包括扩大电子政务系统、采纳持续商业分析的建议等。

(5)其他关注重点。除上述预算优先考虑事宜外,NSF其他关注重点有新兴跨学科领域、国际协作、内部机构的自主创新精神以及本国安全行动等。具体内容包括:为实现推进知识进步与保障国家利益的承诺,NSF数年来一直不断地为环境的生物复杂性、纳米科学与工程学研究、数学科学优先领域以及人类与社会动力学研究等各学科间的研究提供资助;在国际协作方面,参与国际研究,对美国保持竞争优势、利用全球经济机会、参与国际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内部机构的自主创新精神方面,除了加强NSF研究理事会的核心投资组合外,NSF将继续倡导内部机构的自主创新精神;本国安全行动方面,NSF在该领域内近80%的投资是用于包括计算机安全、风险管理、建模与仿真、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监视机器人技术等在内的关于应急基础设施保护的一系列活动。其特别关注的焦点是在储备拥有最新安全技术水平的专家的同时,推进关于提高计算机与网络系统安全、未来计算机安全设计与发展系统的研究与创新。

四、财务项目绩效评估对比

科学研究的绩效评估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科研管理部

门的重视,并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此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一)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绩效评估NSFC以资助和支持我国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己任,至今已资助40000余个项目。随着科学基金经费的逐年增加和在科学界影响的加大,对科学基金的资助绩效进行评估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于绩效评估的方法,国际上目前主要有回溯分析、定标比超、综合评分、同行评议、文献计量、投入产出、成本收益分析等许多定性、定量的方法。上述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和适用对象,在实际评价过程中,一般根据评价对象、评价的特性而采用相对适宜的方法,经常是几种方法组合运用。在NSFC的绩效评估中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基于层次分析的专家会议评审方法,组织专家根据评价标准对基金结题项目进行评议打分,然后综合利用得分情况确定项目的评估等级。

以管理科学学科为例,考虑到基金的特点是基础性、理论性的研究,注重学术创新,培养青年人才,其结果多表现为学术研究论文、专著、博士与硕士生的培养及一些政策性建议的采纳利用,结合实际情况,NSFC提出了如表2所示的评估指标。

每一指标分成不同的等级a、b、c或d,每一等级有一得分区间。学术创新(获奖)和报告论著两个指标特别是学术创新相对重要,故给的权重分较高;而国际交流、人才培养等指标是一种工作性的结果,权重分相对较低。每一指标中均有专家加分栏,主要是为了给评估专家更大的权力和灵活性,一旦专家认为所评估项目在某一单方面的成绩相当突出,则可以直接加分。各指标的累计值为50。评估结果的确定是根据两位评审专家按照评估指标打分,然后得出项目的平均得分。在获得评估分的基础上,评审组根据总体评价情况确定具体分数段的划档。因每年评估的同行专家并不是固定的,专家对指标的理解有差异,分档也是相对的。对于获得特优、优或中、差的项目。需提交评审组讨论决定。

(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绩效评估 随着NSF工

作日益高效,投入产出比例也日益合理。NSF对其经费使用情况的考评方法为:将预算与总统管理议程结合起来,保证其资助项目的实用性(Relevance)、品质性(Quality)与绩效性(Performance)。

(1)实用性。NSF是唯一拥有加强美国科学与工程学的活力、支持各科学与工程学基础研究的联邦政府部门。NSF发起的活动引发了新型跨学科与技术的出现,培养了世界级的科学家、工程师、数学家、教育家以及其他受过技术培训的专业人员。在过去的20年里,NSF已经成为在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科学、社会科学、环境科学、工程学以及生命科学中的非医学领域对大学基础研究的联邦政府支持的一个主要来源。然而,其中的很多研究都有助于医学诊断、新生药品、药物传输以及医药品的设计与处理等。

NSF《2003~2008年战略计划》是在长期发展科学与教育研究转换问题的背景下设立的。由于科学与工程学常常跨越学科、组织与国家的边界,研究人员面临的环境也日益复杂。随着边界的快速变化,科学发明与发现亦要求技术、方法、工艺、仪器的不断精密尖端,对技术人员与科学教育专家的全球竞争已越来越激烈。

(2)品质性。根据竞争价值审查,NSF引导着联邦政府部门对于研究与教育活动的资助。几乎90%研究与教育资助的授予必须通过竞争价值审查程序。在2004财年中,NSF从超过44000份竞争提案中批准了10000多份。所有关于研究与教育项目的提案均以如下两项标准进行评估:该提案的理性价值及其显著的影响,按其对提高计算机安全的教学、培训以及学习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排列;审查人还要考虑该提案对各种参与者,尤其是未被重视的团体的综合培养与教育。NSF资助水平最具戏剧性的指标或许就是每一年不被资助的提案的质量。以2004财年为例,总额为21亿美元的提案被拒绝。

(3)绩效性。完成长期战略投资是NSF绩效评估的目标。NSF对组织效率的测度主要看其是否支持NSF的内部实践、操作和流程。在此测度过程中,NSF历来依赖于外部专家委员会来评估其研究与教育的长期成果。这种做法适当地涵盖了NSF科学与工程学的范畴,并有利于为筛选新的奖励而广泛使用价值审查。如今,这些外部评价也为采用计划评估等级工具(Program Assessment Rat-ingTool,简称PART)而进行的评估提供了完整的信息。

一是外部评估。NSF政府绩效评估咨询委员会领导者年度NSF绩效评估。在2004财年,商业操作咨询委员会协助政府绩效评估咨询委员会评估。政府绩效评估咨询委员会总结其结论如下:委员会一致认为,NSF已论证其人才、构想与工具等三个战略成果目标指标中的重大成就,以及组织卓越成果目标指标的价值审查。商业操作咨询委员会认定,NSF已论证其组织卓越目标的其他指标的重大成就。委员会还一致认为,这四个成果目标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他们代表着一个将研究与教育有机结合、为促进国家科学、技术、工程学以及数学事业发展而提供组织基础的完整框架结构。”

二是计划评估等级工具。PART流程是NSF绩效框架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与战略计划中的投资类型与优先领域保持一致,NSF设置PART评估时间表。最近几年中,只有大约600多个计划(15%)在联邦政府部门的评估中获得最高等级――“有效(Ef-fecfive)”。在2005和2006财年PART评估中,所有8个被评估的NSF计划都获得了“有效(Effective)”等级。

五、小结

综上所述,无论是NSFC还是NSF,均为对科学与技术的管理组织,其宗旨均为促进本国科技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在机构设置方面,NSFC与NSF虽略有不同,但不难看出其主要的组织机构均由专业技术与管理组织两大部分组成,且在专业技术中均对生物、数学、物理、信息、地球、社会科学等学科进行了专门分类与重点管理;在优先资助领域方面,NSFC与NSF根据本国国情的不同,选取了适应实事需要的优先项目,但二者始终没有放松对基础科学、前沿学科的研究;在绩效评价方面,NSFC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基于层次分析的专家会议评审方法,而NSF则是按照实用性、品质性与绩效性原则,借助计划评估等级工具,完成对经费使用情况的考核。上述两国科学技术的管理组织均体现了各国的实际国情与发展的战略重点,同时也体现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科技发展的方向与内容的大体一致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无国界的、全球化的。

参考文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研究:战略、政策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段异兵:《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概览》,决策参考2006年第7期。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科评估第3篇

关键词: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估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7-0046-02

目前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进程中,计算机技术已经应用到社会的各个学科和行业,人们对于计算机知识的熟练运用能力是工作中必备的素质之一,因此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学习内容。高等学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是由两类组成的。其中一类是专门针对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学科教育,即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类是针对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即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定位在各个专业领域中普及计算机知识,强化计算机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不仅掌握自己所学专业知识,而且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招生人数的迅速增加,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课堂评估指标体系,不能对计算机基础课堂的教学进行科学评估,从而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中,构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估指标体系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建立一个全新的、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来指导教学实践尤为重要。

一、构建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应遵循教学评估的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可测性原则、实际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其中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见图1。可测性原则是指评估指标体系必须是通过实际观察和评价获得的明确结论。实际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评估指标中应立足非计算机专业学科的实际特点,强调教学实践环节,充分引导、培养学生自觉探究性学习习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评估教师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复合能力培养。针对性原则是指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应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有针对性地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特色的融教育、创新、实践、操作于一体的评估指标,并激励师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最终实现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复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教学评估。图1形象直观地说明了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制订的原则。

图1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制订原则模式图

二、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估指标体系

构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课堂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评估,查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授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随后在总体目标的指导下,依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课堂的教学要素和特点制定具体指标,规定出相应的分值和评估方法。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估指标体系,是由两个层次组成的。第一层次(一级指标)由七个部分构成,分别是教学准备、课堂管理、教学内容、讲授方法、教学互动、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第二层次是这七个部分所包含的评估指标(二级指标)(见表I)。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估指标体系把涉及到与质量相关度较高的作为评估指标。评估指标分值的确定主要运用比较法,把与教学质量相关度较高的因素作为评估指标的内涵初步确定权重,然后对评估专家进行调研,通过对评估指标的试用、初评、研讨、综合等最终确定分值,见表l所示。

表1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理论课)

三、构建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应注意的关键点

1.建设立体化、高素质教学督导专家队伍是有效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评估的基础。立体化就是不仅在学校层面要聘请督学专家,在学院层面也要建立督导专家队伍,同时还可以从校外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学校的教学督导,实现教学督导队伍的立体化格局。高素质就是指教学督导必须德才兼备,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较高的教学艺术水平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即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对教学方法、教学规律、教育理论应当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具备与高等教育与时俱进的活跃思想,这样才能够进行高屋建瓴的督导。督导专家的评聘应当考虑到各专业的需求,兼顾学术型与管理型以及不同学科专业的专家。由此,教学督导专家队伍就能够在有效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评估、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教学督导专家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评估的同时,要注意加强与教师交流和沟通,做到以评促进,旨在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督导专家在听课后,要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课堂组织、课堂设计进行评估。在评估后要及时和授课教师交流评估意见,重点在于肯定教师优点的同时,促使其克服缺点,锐意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从而通过教学督导专家所进行的教学评估帮助教师专业成长。

3.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评估结果的反馈

是教学评估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评估体系的实施,可将教师课前准备、课堂管理、教学内容、讲授方法、教学互动、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等综合一起进行评估,构建科学化、多元化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评估实施后,通过评估结果的反馈,教师可以了解自己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从而激发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结果反馈主要包括:反馈给教师本人、反馈给院(系、部)教学主管领导、反馈发现的问题,对每年评估排名在后10%的教师进行“会诊性听课”等。在结果的反馈中要体现“以教师为本”的原则,要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充分利用科学化信息手段。

综上,构建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应在设计好总体评估框架的基础上,遵循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到各项评估指标的关联度与权重,确定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建设立体化、高素质教学督导专家队伍,教学评估的目的在于“以人为本”,在于帮助教师成长,评估结果的反馈应全面、适度。科学、有效的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实施,能够使教师及时认识到教学方面存在问题,鼓励教师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端正教风、学风、考风等的基础上,促进教学和教学管理过程的不断优化,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进而提高学校的办学声誉,增强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谷真研.构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科学评估模式的探索.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7).

收稿日期:2014-01-20

作者简介:谷真研(197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教学评估研究。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科评估第4篇

关键词:实验室评估;计算机教学质量;实验室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8-0150-03

实验室评估是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实验室的工作过程及效果进行评判和估价,是高校教育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1]。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评估必须挈合教学现状与教学目标,与教学质量的提高相适应。教育部在1995年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办法的通知中和2005年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中都明确要求,“推动高等学校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促进优质资源整合和共享,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从长远看,实验室建设是与高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紧密关联的,是高校办学水平累积的重要标志[2],因此它绝不能仅仅作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宏观管理和对高校办学条件进行监控的一项措施,而应在加强常规评估的基础上,成为一种日常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1 计算机实验室评估的意义

高校计算机传统的教学模式正不断被打破,计算机实验教学越来越凸显出其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方面的重要性,计算机实验室评估作为推动和保障手段,其意义体现自然重大。

1)促进计算机实验教学体制的改革

实验室评估的最终目的是推进实验室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教学长期隶属于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也多为验证理论而设,实验室在管理上隶属专业教研室,管理和分布较为分散。部分实验室基础设施和环境较差,实验室利用率不高,实验课与理论课之间,实验室之间相互隔离,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高校实验室评估标准明确了实验室体制与管理要求,指导学校建立校、系(院)两级管理体制,统一协调学科间实验室教学和管理,既保证学校与学院之间在实验教学方面的联系,又强调实验课的相对独立,计算机实验室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对相近公共实验室的进行集中合并管理,对专业实验室在统一指导下进行功能拓展,使实验室资源和功能得到优化提升。

2)加强了实验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地位

随着计算机实验教学课时量的增加,实验教学评价权重的提高,将实验教学提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得计算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驾齐驱,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实验教学机制。高校实验室评估标准强调要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实验队伍,要求对实验技术人员有培训计划和执行情况记录、总结,使得实验教师得到了与理论老师同等的地位和竞争机会,积极性得到极大发挥[4]。通过评估,高校对实验室管理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政府和高校自身对实验室的投资大幅度增加了,许多高校新上和建设了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提升了学校办学档次。

3)有利于多培养实践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评估促使各专业教研室主动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加强实验教学与科研、社会实践的联系, 并积极深化实验内容、实验方法与实验手段的改革。通过改革,原有的实验教学体系被打破,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得到加强,完全改变了过去“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倾向。评估促使实验室改进和提高实验室的设备与环境,为开展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提供了基础保障。同时高校大多数计算机实验室不断加大开放使用力度,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动手操作和技能训练空间。

2 实验室评估与计算机教学质量相关因素分析

1)实验教学管理体制

系统运行,管理先行。实验教学涉及影响因素众多,为了保证实验教学良好的运行和实验教学管理各环节的顺畅,必须建立将实验教学管理与实验教学条件保障有机结合的管理模式,统筹规划和保障实验教学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要以实验教学为主线,规划实验教学管理和实验室建设各个环节,逐项建设落实,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运行,施行校、系(院)两级管理体制是目前各高校较普遍的做法。

管理提升,制度先行。要根据实验室建设目标和实验室教学实际要求,不断修订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使实验室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同时落实好实验室管理责任,特别是实验中心和各分实验室主任的责任。各项规章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要有记录、有档案,在实验室评估特别是实验室日常检查评价过程中,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把检查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保障各项规章制度有序执行。

2)实验教学基础投入

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使计算机教学对实验室的依赖和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需要更多的实验室教学投入,虽然目前各高校实验教学条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实验室投入机制本身还存在很多问题。计算机实验室建设方面,学校本身需要制定一个明确的中长期、满足学科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需求的实验室建设规划,但是计算机实验教学规划还受制于学科与课程总体建设目标,这就决定了目前实验室建设还需要与教学规划相适应,在建设进度上需要学校与院系有计划地推动。在设备资金投入上,应坚持以学校为主、院系共同努力,使得学校主要计算机设备资金的投入保障与院系补充部分相结合,既保证了主渠道的畅通又调动了院系加强计算机教学条件建设的积极性。

3)实验教学基本组织

计算机实验教学要求实践操作与理论学习相辅相成,从实验课程体系看,就是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同步延伸,对教学计划原有的计算机实验课程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优化重组实验课程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三方面的比例,在重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体现出研究性、设计性、训练性、综合性不同实验层次。长期以来,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中所占比例约为15-30%,使得实验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也较小,对实验教学中的实验报告、作业、操作等评价考核,没有完全从理论教学中剥离出来,形成独立的考核标准和办法,即使计算机专业课程实现上机考试,仍是以理论考核为主,操作考核为辅,是造成学生不重视实验的重要原因。

4)实验评估体系完善

针对计算机实验室层次和实验教学特点,除国家和省部委重点实验室,在遵循国家部委制定的统一评估标准下,学校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实验室日常自我评估评价的指导,将实验室评估作为一种常态化工作进行推进,制定相应的方案和指导体系。为此,要充分考虑到实验室的可持续建设和发展,以提高实验室效益和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努力的目标,重点加强对教学条件保障、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评价考核。

3 优化实验室评估方案的措施

实验室评估要素较多,作为教学水平评估验收和等级划分评价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实验室评估,自然规定得十分详细,规范,在这里主要探讨实验室如何加强日常评估并优化评估方案的相关措施。

3.1 优化实验室评估方案的原则

首先确立正确的评估导向,要从本校计算机实验室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实验室加强日常管理,不断挖掘自身潜力,重点改善实验教学环境,提高实验室效益,而不单纯强调实验室设施的重要。其次要重点选取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作为评估中观察与评价的参考指标,如实验室条件保障、实验室日常管理、实验室使用效益、实验室特色办学等。再就是注意不同层次实验室的可比性,区别对待不同等级的实验室,如部级、省级和校级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一般实验室等的不同标准要求,科学客观地评价实验室等级差异。第四就是将目标评估与过程评估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客观揭示目标建设内涵,反映实验室具体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水平。

3.2 科学制定实验室评估的体系

重点选取以下四个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作为评估项:

1)实验室条件:反映实验室条件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实验室仪器设备装备、实验室使用面积、实验室环境条件、实验室技术人员构成、实验室可持续投入资金和经费使用等。仪器设备和使用面积是实验室建设的基本条件,定量评价反映在其构成数量上,定性评价反映在其使用性能和先进性上,是保证实验开出质量的基本指标。实验室环境则在保证基本的水、电、气供应下,保障防火、防盗、防爆、防破坏的安全措施,这是让实验教学始终处于一个良好安全环境的外在保证。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实验技术队伍是做好实验室工作的基础,从实验室主任的选聘到实验技术人员知识、学历、年龄、专业等各方面都需要和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相适应,要配备专职队伍,制定详细的分工和职责规定,要有对实验室人员队伍建设规划和持续的培训计划,同时要有足够的经费保障。

2)实验室管理:实验室管理不仅要考察实验室本身日常管理的执行情况,还要深入考察实验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本身的管理情况,如对实验教学中学生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实验教材、实验项目、实验考试、实验报告等指标的考察,其中要重点考察实验过程的组织(每组实验人数安排规定、仪器设备的分配等)和实验项目(特别是设计性、研究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构成比例),同时应该将实验室开放作为实验室管理中的一个独立指标来评价。

3)实验室效益:计算机实验室实践教学功能决定了实验室要以出成果、出人才为要义,实验室效益评估应占较大比重。实验室效益主要是实验教学效益与科研效益,这两类效益要建立在实验室综合效益之上,实验室综合效益包含评价实验室综合年使用率、实验室仪器设备及面积利用率、实验室人均负荷量等二级指标,通过定量测评,反映出实验室管理在提高效益方面的主观努力程度,在综合效益较高或提升明显的实验室中,评价其教学与科研效果更有意义。实验室效益评估重要的是确定好其评价权重,基础计算机实验室教学效益权重相应高一些,专业计算机实验室科研效益权重可略高一些。

4)实验室特色:为鼓励计算机实验室在教学管理和改革中不断探索创新,在实验室管理、实验室教学与课程建设、实验室技术、实验室科研成果等方面设立特色评估内容,可以鼓励实验室科学规划、扬长避短,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计算机实验室特色建设应突出实验教学平台建设,通过实验教学平台的改建和扩建,使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完成实践,更重要的是能够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构建社会服务平台,使学生在平台应用中不断提升和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让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接轨。

3.3 采用真实有效的评估方法

计算机实验室评估首先要着眼于高校实验室现阶段发展特点和实际,对实验室各评估指标科学分解和细化,计算机实验室各评估单元内容尽可能量化,确定相应的加权指数,形成可操作的具体数据指标,要逐步完善高校实验室评估基础数据库,采取定期补充和调整的动态管理,保证实验室建设不断趋近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实验室建设方向。再就是采取基础评估和专项评估相结合,分类指导和分级评估相推进的新机制。基础评估以教育部现行高校实验室评估办法和标准作为依据,强化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在设置、环境、设备、制度和队伍等建设方面达到科学和规范化要求,为实验室向更高水平发展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计算机实验室性质和学科特点,抽取若干评估考核指标,确定每项考核指标的加权指数,进一步组成一个符合每个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特点的评估体系。不同类别、不同等级高校实验室可以通过先行自评确定相应评估等级,再确定评估由相应的国家或省级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4 结语

实验室评估有助于推动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改进实验基础和技术条件,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效益。在具体实践中,计算机实验室建设涉及的情况比较复杂,计算机实验室评估应本着以评促建的原则,重点加强对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的指导,不断促使其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管理与服务的结合,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真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玉霞,王卫东.实验室评估的意义及其他[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1996(1):3-4.

[2] 徐小兵,胡惠君.高校实验室评估的作用与意义[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9(1):116-118.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科评估第5篇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科学管理;安全维护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7-0087-01

0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到科教、军事、工作、经济、生活等诸多领域,甚至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计算机应用。随着互联网络的规模和结构日益庞杂,入侵者大量使用各种新型攻击手段来冲击着计算机应用安全,脆弱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安全威胁和风险,因此,加强计算机应用中的科学管理和安全维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1 计算机应用安全的定义及评估标准

1.1 计算机应用安全的定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很多领域都广泛应用计算机。但计算机应用自身具有较大的脆弱性,这样就必然会有许多安全风险。计算机应用安全是指不会由于恶意或者无意的原因而让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程序、数据、硬件等遭到泄露、篡改、破坏,或者出现非授权的访问或使用,以便能够让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实现可持续性运行,进而对黑客的攻击进行有效地防御。基于用户的角度而言,他们希望在网络上传输个人信息时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避免出现冒充、篡改、窃听等问题。基于国家机密部门的角度而言,他们希望能够避免机密信息外泄,同时将一些对社会有害、非法的信息进行过滤,进而尽量减少或者消除其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由此可见,网络安全既涉及管理方面,又涉及技术方面,二者缺一不可、相互补充。

1.2 计算机应用安全评估标准

1.2.1 美国国防部的 TCSEC

美国国防部在1983 年首次公布了《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估规则》,简称 TCSEC。TCSEC主要用于评估操作系统,这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安全评估标准,TCSEC第二版在1985 年被公布。目前美国军方和政府都已经不再开展TCSEC的研究工作,转而采用国际通用准则 CC ISO/IEC15408-1999。

1.2.2 欧共体委员会的 ITSEC

荷兰、英国、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在1991 年统一制定了ITSEC(《信息技术安全评估准则》),ITSEC的目标在于成为欧洲国家网络安全评估的一致性基准,直到被 CC 所取代。虽然ITSEC的可操作性不强,抽象性强,只是一种标准框架,但它分别基于产品的角度和系统的角度来对安全评估准则进行制定。

1.2.3 信息安全管理标准 BS 7799

BSI(英国标准协会)在1995 年 2月首次公布了BS 7799,目前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一种安全评估权威标准。与此同时,2000 年 12 月,BS7799-1:1999(BS 7799 的第一部分)被接纳为国际标准(ISO/IEC17799:2000)

1.2.4 国际通用准则 CC ISO/IEC15408-1999

欧盟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合作开发了国际通用准则 CC,它目前取代了ITSEC(欧共体委员会制定)、CTCPEC(加拿大系统安全中心制定)、TCSEC(美国国防部制定)。ISO在1999 年正式将CC批准为国际标准 CC ISO/IEC15408-1999,并公布执行。

1.2.5 中国安全评估标准

中国是在最近十来年才开始制定网络安全评估标准,目前主要有GB/T18336-2001《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和GB17859-1999等标准。

1)GB17859-1999《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规则》。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在1999 年 9 月了GB17859-1999,它是一种基础性标准,建立在实施安全等级管理、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之上。它有三个主要用途,第一,为系统的安全管理和安全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技术指导;第二,为执法部门检查和制订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规则提供可靠的依据;第三,为研制安全产品提供技术支持。 GB17859-1999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价划分为五个等级,通过描述安全要素需求来开展。

2)GB/T18336-2001《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

我国一直比较关心CC的发展情况,并展开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在2001年3月8日在参考CC标准的基础之上正式公布了GB/T18336-2001《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

2 计算机应用中的科学管理和安全维护措施

2.1 大力开展计算机应用安全检查

网络管理部门应该定期针对网络信息安全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通过对网络设备运行情况、网络专线线路连接情况、重要数据的备份情况以及网络维护人员日常对网络及设备管理维护情况的检查,找出薄弱环节和安全隐患,规范信息安全管理。

2.2 建立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

应该明确主要领导是网络信息安全第一责任人,制定专人负责单位计算机应用的安全管理维护工作。同时,为了能够确保单位网络安全、稳定并持续运行,严防黑客攻击。还可以聘请专业网站安全测试机构来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进行安全测试,通过工具扫描、渗透测试,检测网站安全的有效性,发现系统的漏洞或弱点,及时发现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对网络、服务器进行全面安全加固。提高网站防篡改、防病毒、防攻击、防瘫痪、防泄密能力。此外,对现有的计算机管理及安全维护制度进行细致梳理,及时对不符合实际需求的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形成长效安全机制,确保安全管理不留死角。

2.3 开展信息安全检查,严控安全风险

一是对单位内各个计算机、服务器杀毒软件安装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要求及时更新病毒库,并定期全盘查杀病毒;二是对各部门网络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杜绝统计专网与互联网混用的情况发生;三是对各部门计算机安装安全管理软件情况及客户端接入策略进行检查,要求所有接入统计专网的计算机、服务器必须安装此客户端软件,对接入计算机进行严格管理。四是对各项应用系统备份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发生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进行系统恢复,不影响统计业务工作。

3 结论

总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日益增多,计算机网络安全也就显得尤为突出,务必要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应用中的科学管理和安全维护,确保计算机应用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李捷,温聪源.基于RSA公钥体制的数字签名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06(4):109-113.

[2]黄滔.数字签名技术在校园网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5):109-113.

[3]赵红言,许柯,许杰,赵绪民.计算机网络安全及防范技术[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S2):178-182.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科评估第6篇

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信息化的现状

近年来,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教育部及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相继颁发了关于新课程改革及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的文件后,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已成为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然而,由于教学质量动态监测与教学评估需要大量的测量与评估数据支撑,人工操作的方式显然难以满足其在数据采集、统计分析、跟踪监测和教学评估等方面的要求,再加上原有教育体制的局限及信息技术在这一领域应用的相对滞后,致使大部分地区的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至今仍处在起步阶段。即使是广东、江苏、上海、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其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也是近两三年伴随着计算机网上阅卷系统、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系统的诞生才得以真正启动的。值得欣慰的是,上述地区的发展速度相当之快,投入到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信息化方面的资金增幅每年都在300%以上,部分地市、县(区)的“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体系”也相继建立了起来。

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信息化的必要性

严格说来,教育质量包括教育课程质量、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等内容,其中涉及众多的因素。要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除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抓好课程质量、教学质量及学生心理健康等工作外,还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通过对教育过程的质量测量、分析评价等手段才能得以较好地实现。

然而,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一方面,需要大量能真实反映学生受教育情况的监测数据;另一方面,还需要能够对学生学业质量及综合素质进行科学评价的平台。无论哪一方面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采集、统计分析、跟踪监测与教学评估等工作。由于其中涉及的数据处理相当庞大而复杂,因而人工操作方式根本无法实现,必须借助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完成。

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信息化的可行性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社会各领域应用的不断普及,教育信息化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伴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成熟而诞生的计算机网上阅卷系统,其强大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功能,不但为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来源,而且也奠定了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信息化的技术基础。

计算机网上阅卷系统不但可实现对考试成绩及评价数据的自动采集与统计,而且还可实现对科目、题目、小题(知识点)得分情况的详细分析,如果再结合它对命题质量(如难度、信度、区分度、效度等指标)的分析功能,要实现对教学质量科学、全面的评价将变得比较简单、容易。

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信息化的主要环节

从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的实际需要、工作流程及基本原理上看,其信息化主要包括:数据采集、统计分析、跟踪监测与教学评估等四个环节(如下图)。

1.数据采集信息化

所谓数据采集信息化是指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所需的各种原始数据采集的自动化。由于实现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所需采集的数据量巨大,依靠传统的人工数据采集方式不可避免会存在数据量不足、数据不准确或采集不及时等问题。利用计算机网上阅卷系统进行数据采集,由于其具有客观题自动阅卷功能,不但可实现各类考试的客观题成绩数据自动采集,而且还能实现各种测评及调查数据的自动处理。其网上评卷功能则较好地解决了主观题成绩数据采集的问题,因而教师的评卷工作将变得非常简单,而且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数据采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统计分析信息化

统计分析信息化所要解决的是考试成绩数据处理及教学测评数据统计分析的自动化问题。因为数据采集完成后,如果不对采集来的数据作进一步的挖掘分析,那么它只能是一些孤立的数据。我们只有把这些数据按照教育测量理论关联起来,并用于教学质量的分析与评价,其作用才能得到发挥,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不同学科、不同维度去分析和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及时、准确地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对于具有强大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而言,要实现统计分析的信息化,我们只要按照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的实际需求设计相应的计算机系统即可。

3.跟踪监测信息化

所谓跟踪监测信息化实际上就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对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数据的动态监测。因为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教育的内容、对象、教师及条件等因素的变化,教学质量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为了全面、及时、准确地把握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把历次的考试成绩、测评数据及其统计分析结果放在同一平台上分析和比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教育过程的变化,满足教育发展性评估的要求。

跟踪监测过程的信息化主要涉及对跟踪监测数据的加工与处理问题,因此,只要跟踪监测内容及方法一旦确定,再按照跟踪监测的需求设计相应系统或功能模块即可实现。例如,通过数学建模,把教育过程中各种研究对象多维地展现于监测体系中,并使之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以达到动态反映各类监测对象及监测内容变化的目的。

4.教学评估信息化

“评估”所固有的特性决定了教育评估必然受到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难以建立一套标准的体系,尤其是以不同方式、不同途径获取的评估数据,我们不能简单地应用于具体的评估工作,需要按照一定流程、法则及方法进行加工和处理,以使评估结果更好地反映教育的真实情况,达到教学评估的目的。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科评估第7篇

在信息技术不断推广的新形势下,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需要加强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技术的研发,才能有效保障计算机网络的运行安全。本文就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对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技术进行合理分析,以有效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反攻击能力。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技术

一、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的相关内容

(一)评估准则。在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中,评估准则是重要基础组成部分之一,如果想要对计算机网络资源、攻击方案、攻击策略等进行准确评估,则必须严格按照评估准则执行,才能真正提高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目前,计算机网络攻击的方法和形式有很多种,有着较强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准则也有着极大多样性。根据计算机网络攻击的目标和方式来看,主要是通过修改、控制和破坏等形式对军队、政府、学校和企业等的信息、资料进行窃取、利用和篡改等。因此,在建立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体系时,需要根据攻击目标、攻击方式等制定多重标准,才能更好的满足评估工作的相关要求,最终保障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结果的公正性、客观性和准确性等。

(二)评估攻击方案。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网络攻击正式开始前,需要制定合适的攻击方案,并对攻击结果进行科学预测和分析,才能确保攻击效果与预期成果相符。目前,攻击方案的效果分析是从攻击能力、成功率、隐蔽性等几个方面进行的[1],其中,成功率会受到网络情况、扫描结果、流量情况等的影响,而隐蔽性会受到检测、系统管理人员操作、攻击手段等的影响。因此,计算机网络攻击过程有着较大随意性,攻击结果通常是无法准确估量,在结合数学模型进行预测和模拟的情况下,可以获得一个与攻击结果比较接近的数学期望值,是提高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可靠性的重要途径。

(三)评估攻击策略。通常攻击策略的制定是根据每个节点的情况来确定的,以形成一个整体性的攻击策略。一般在进行攻击策略的应用前,需要对风险、收益等进行科学计算,才能避免实际操作过程出现意外情况,从而保障攻击操作的持续性。因此,在实际进行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时,攻击策略的评估是先从第一步开始,接着根据第一步的情况对第二部的攻击效果进行预测,以在严格按照攻击策略执行的情况下,实现攻击效果的及时测量与评估。

二、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技术的分析

(一)网络信息熵方面。在实际进行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熵这个攻击效果评估技术,对网络当前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是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例如:在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进行评估时,需要对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完整性等进行全面考虑,才能在将他们看作度量标准的前提下,衡量出攻击前后的差异,从而实现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的准确评估。

(二)系统安全层次方面。根据计算机网络的性质和特点来看,从系统安全层次进行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可以对计算机每个层次的安全特征进行准确反映,从而体现计算机网络当前的运行情况[2]。目前,系统安全层次主要包括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在将安全准则、标准等细化的情况下,整个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特征数据可以变得更加精确,以在评估计算机网络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实现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的准确评估。如果整体评分比较小,则表明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能较低;反之,则表明系统受到的攻击性较弱,不会造成较大影响。

(三)合理利用指标方面。在建立数学模型的情况下,通过合理利用各种指标来进行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可以更快、更有效地判断计算机网络的运行安全性,从而采取有效的反攻击措施。例如:在计算机网络的某个节点受到攻击时,应对节点的路径、时效性等进行准确计算,才能避免整个网络信息出现较大延迟性,从而保证计算机网络的整体性能。

三、结束语

总之,不管在什么样的效果评估系统中,都需要制定一个标准来执行相关操作,才能确保效果评估结果的可靠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因此,对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技术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并严格按照效果评估标准来完成相关检查,对于提高计算机网络的运行安全性、稳定性等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彬.一种基于网络熵的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定量评估方法[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01: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