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会计最基本的知识(合集7篇)

时间:2023-08-17 17:35:07
会计最基本的知识

会计最基本的知识第1篇

一、如何应对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的公共基础知识大纲

计算机二级考试大纲中关于基础知识的有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基础、数据库设计基础四部分,下面笔者分别介绍一下这些部分的学习重点和方法:

1.数据结构与算法。

本章内容在计算机专业基础课中相对较复杂,考生对本章的内容必须理解,死记硬背是无效的。在二级等级考试中本章考核的重点和难点为二叉树的相关知识,其考核的形式主要为二叉树的遍历问题(如给图求遍历序列,给前序、中序遍历求后序遍历等)、二叉树的结点问题(如给出一些条件然后求叶子结点个数)、排序和查找。排序主要以计算时间复杂度的形式考核,查找主要以计算最佳、最坏比较次数的方式考核,其余的知识点主要以概念的形式考核,考生需要仔细看书并理解。

2.程序设计基础与软件工程基础。

这两章以概述的形式简介了规范化开发软件的方法。与数据结构不同,这两章内容主要是记忆性的知识点。程序设计基础这章在原大纲的基础上添加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内容,考生对这部分知识了解即可;软件工程基础这章主要考核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方法(即SA及SD,约占50%)、软件测试(约占20%),考生需熟记相关的概念及规则。

3.数据库设计基础。

数据库是当前软件处理的信息核心,目前大部分软件是基于数据库的,因此,考生学习数据库的知识对程序开发是大有裨益的。本章主要的考点是关系模型、关系代数及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考生对其余的知识点了解即可。对于数据库的设计和管理,考生结合软件工程来看,会发现这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本章内容除了关系代数会考一些简单的计算问题外,其余的都以概念题的形式出现,考生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二、二级公共基础知识的特点

大纲对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作了重大的调整:在取消了过时的考试科目和调整了一些科目的考试之外,新增加了目前比较流行的计算机语言C++、Java和Access数据库。公共基础知识的考核方式为笔试,与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Basi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或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的笔试部分合为一张试卷,共有10道选择题和5道填空题,占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笔试总分的30%。公共基础知识部分的试题具有如下特点:

1.涉及面广,但难度小。

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中有关公共基础知识部分涉及的内容,从整体上分析,考核内容的难度不大,考点也相对比较集中。

2.考核重点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运算。

考试中涉及的题目都是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运算,考核以概念和认识性内容为主,理解性、应用性内容极少。

3.考核重点是数据结构和算法。

数据结构和算法、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基础、数据库设计基础部分各占公共基础知识部分题目的百分比分别为:50%、12.5%、18.75%、18.75%,可见在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中,数据结构和算法是重点。

三、学习方法

1.考生的复习必须遵守“80/20的原则”。

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的公共基础知识部分覆盖面广,它至少涵盖了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四门核心课程: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基础、数据库设计基础。事实上,这些课程本身的涉及面就很广,难度系数较大。所以,考生应把80%的时间用在20%的重点知识点上,争取用20%的重点知识点来答对80%的考题,这是考生复习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的公共知识部分的总体思路。

2.复习的关键是考生必须准确判断和掌握常见的考点。

考生必须准确判断和掌握常见考点,例如:算法部分主要考查算法的概念及算法的复杂度,数据结构部分主要考查最基本的概念、最典型的数据结构和最常见的操作,程序设计部分主要考查程序设计风格的基本要求、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最基本知识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最常见概念,软件工程基础部分主要考查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和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基础知识,数据库设计基础部分主要考查数据库基本概念、数据模型、关系代数基础知识、数据库设计方法和步骤。考生对常见考点的准确把握能避免盲目地复习,从而轻松面对考试。

3.基础知识的掌握方法。

很多考生在复习公共基础部分时都会发现内容零散,知识点之间的跳跃性大,似乎没有连续性。所以掌握起来很困难,似懂非懂,对知识点处于模糊认知状态。因此,考生必须在准确把握知识点的基础上,学会把“知识点”连成“知识链”,并把“知识链”织成“知识网”。

4.做题技巧。

考生切勿采取题海战术。对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公共知识部分,学生没有必要做大量的题目,更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记一大堆错误答案。

5.非“灵活”地掌握知识点。

考生在掌握知识点时最好经历一个“先死后活、熟能生巧”的过程。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要求的知识点都是最基本的、最简单的,真正需要“灵活”掌握的考点极少。很多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发现,该部分的题目“会做就是不懂”。所以笔者建议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不要急于“灵活”,其实考生只要掌握基本的知识点,自然就“灵活”了。

6.答题技巧。

考生在遇到难题时要考虑成本和效果的关系,公共知识部分仅占30分,题目相对简单。因此,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对这部分内容要争取速度快、准确度高。在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有些考生为了一道小题花费很长时间仍没有找到任何线索。一般来说,公共知识部分的考题难度不大,没有一道题目需要考虑很长时间。所以,考生如果做一道公共基础题在两分钟内没有任何思路时,就应该跳过此题,把时间留给后面的题目。

参考文献:

[1]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公共基础.2008.

会计最基本的知识第2篇

关键词:概率论;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教学设计

从1998年教育部把计量经济学列入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现代高校经管专业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1],它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中国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核心理论课程[2]。近20年来计量经济学课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中国大多数经济与管理相关的专业的教学大纲中,计量经济学作为本科公共必修基础课,一般都要求学生已经修完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前期课程。事实上计量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来自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研究过程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是一致的,先设定模型,然后通过样本抽样,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3]。

在计量经济学实际教学中发现,许多同学对统计学中基本概念掌握得很好,依然无法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主要的原因是已有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缺乏引导学生从概率论和统计学过渡到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衔接。由于学生在学习这两门课的过程中,缺失了知识点的过渡和迁移,常常用孤立和割裂的视角来看待计量经济学的内容,这无疑提高了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困难程度。学生不知道将已有的数学知识与计量经济学相互结合,形成完整的逻辑体系。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论述从概率论和统计学过渡到计量经济学过程中出现的知识点相互割裂的主要问题,阐述造成学生理解困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一、从概率论与统计学过渡到计量经济学出现的教学问题

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已经学过计量经济学的基础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但学生在计量经济学学习的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如何将已有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知识和计量经济学中的知识点相串联。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第一,许多计量经济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在概率统计中只是简略的介绍,甚至一带而过,并未引起学生的重视。第二,许多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常常忽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点,这可能是由于在欧美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并不要求学生前期修过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所以中国在引进的国外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后,也没有在课程上复习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相关知识。为了具体说明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本文以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中最主要的教学内容:经典线性回归的最佳线性无偏性质和违反基本假设造成的后果两个重要的知识章节作为案例说明。

(一)经典线性回归估计的最佳线性无偏性

经典线性回归估计的最佳线性无偏性是小样本理论下的普通线性回归的最重要的性质,大多数本科计量经济学教材最前面的2-3章都是介绍这一内容,例如国内最常用的教材李子奈的教材《计量经济学》[4]和国外的伍德里奇的教材《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5]等。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程度也将直接影响到计量经济学的后续学习。然而对于学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同学来说,虽然他们学过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包括期望和方差,还有n阶原点距以及n阶中心距的内容。但他们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课程中并没有接触过无偏性和有效性的概念,事实上,就计量经济学的本质来说。无偏性就是用一阶中心距来计算,有效性则用二阶中心矩来衡量。而这两个概念在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课程中都已经学过,但如果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不特别加以说明,学生很难意识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学生难以理解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在数理统计课程中,关于中心矩的介绍很简略,许多学生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其在计量经济学中的重要性,而计量经济学教材中往往忽视对概率统计的中心矩的介绍,导致学生采取一种割裂的视角,无法建立一个统一的思维框架。

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常常遇见许多同学难以理解为什么要用最优线性无偏性来衡量最小二乘法的优劣?因为大多数计量经济学教材往往直接介绍最小二乘法种种优良性质,在同学们不熟悉无偏性和有效性与中心矩之间关系的前提下,直接引入这两个概念往往显得突兀,学生在学完了线性最小二乘法的最优线性无偏性之后,仍然会产生为什么要用这两个指标来衡量的疑问。更合理的方法是,可以在介绍最小二乘法的内容之前,先介绍均方误差的概念来引入无偏性和最小方差两个概念,这与数理统计中如何衡量参数估计的性质等内容部分是一脉相承的,学生如果学过了数理统计学,就很容易理解均方误差的概念。关于这种过渡知识的介绍,已有计量经济学教材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改进,例如陈强著的计量经济学教材[6~7],與许多其他的计量经济学教材不同,他并不是在计量经济学教材中直接介绍最小二乘法具有最优线性无偏性的性质。而是在还没有引入最小二乘法之前,先介绍了如何评价参数估计的优劣,即介绍均方误差的方法,均方误差可以进一步分解成方差和偏差平方之和。偏差平方等于零就是无偏性的证明,方差最小就是有效性的证明,这种分解方法可以直观的表示为什么线性回归的最小二乘法估计会得到最佳线性无偏的优良性质。因为这种对参数估计优劣的评价是通用于所有的参数估计,而不仅仅是对最小二乘法。同学在理解了评价参数估计的方法之后,就不会再对最小二乘法最优线性无偏性的证明过程感到难以理解了,这有助于同学们理解如何从数理统计过渡到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二)违反基本假设对最优线性无偏性的影响

当违反普通最小二乘法的基本假设时,其最优线性无偏性会如何受到影响?许多同学常常依靠背诵的方法记住违反了每一条假设产生的后果,正如已有研究中所指出的[8]。这会导致学生混淆违反不同基本假设与产生后果之间的关系。古典线性回归模型是基于以下四条假设而得出的最优线性无偏的优良性质,第一,线性假定;第二,严格的外生性;第三,不存在严格多重共线性;第四,球形扰动项。事实上,在对于无偏性的证明当中,并没有用到第三条和第四条假定。第一条假定可以通过设定线性方程的形式来保证实现,一般我们可以假设其满足。所以,影响无偏性最重要的假定是第二条严格外生性。第二条假设也是最容易违反的,而且直观上并不能看出是否违反了第二条假设,也很难使用计量的统计方法来检测第二条假设是否被违反。事实上我们所有关于线性回归方程内生性的讨论,都是基于违反的严格外生性的假定而展开的。只有违反第二条假设,最终的估计才是有偏的,而违反第三条和第四条假设,并不会对估计结果的无偏性产生影响。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同学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他们常常认为违反多重共线性或者球形扰动项的假设都会影响无偏性的估计。以至于他们认为所有变量之间不可以存在任何相关性,或者认为不可以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否则他们认为会导致估计结果有偏,这都是错误的观念。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没有理解在推导无偏性中所使用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的相关知识。这里所需要期望的概念,同学们在数理统计中已经学过,但是另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迭代期望定律,在本科生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课程中一般并不会介绍,如果在推导普通最小二乘回归的无偏性之前,先介绍迭代期望定理,则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理解整个推导过程,从而理解得到无偏性所需要的假设,并可以推导出违反不同假设对最优线性无偏产生的影响。二、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相结合的教学改进方案

上述介绍的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过渡到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这些是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常出现的现象。结合教学实践和相关教学研究,笔者提出以下改进的方法和建议。

总体而言,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推荐多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些非常新的概念和知识点,先让同学分组讨论,由此可以了解他们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础,并且让同学们尝试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相关知识推导出计量经济学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缺口,同时能够很好的将计量经济学的新知识和他们的知识储备相连接,帮助学生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知识点过渡到计量经济学的知识点,建立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计量经济学教材的选择

在计量经济学教材的选择方面,最好选用计量经济学教材在介绍最小二乘法内容之前,先复习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相关知识。虽然有些教材将这部分知识放到了附录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对这一部分基础知识的介绍。所以更合适的方法是先介绍完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比如,最重要的知识点包括条件概率、条件分布、数字特征,迭代期望定理,随机变量的性质、假设检验、统计推断、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理、随机过程等。让同学们在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能够回忆起已经学过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基础知识。尤其对学生后期进一步学习最小二乘法的性质的数学推导过程和性质非常有帮助。

(二)课堂教学的改进方案

在课堂教学方面可以采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讲解+课后习题演练”三者相结合的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重视教师的讲解和课后的习题演练。而忽视学生的分组讨论,虽然学生分组讨论在学生较多的时候很难开展,尤其是在总学时有限的情况下。但是,如果在课堂上给出五分钟,让同学们能够自行讨论,并反馈他们对于计量经济学推导过程的理解,将有助于老师掌握学生真实的基础知识,尤其在不知道他们掌握了哪些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一味的介绍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往往无法在他们已有知识库和新的知识之间建立很好的链接。造成学生在理解计量经济学的推导过程中采用孤立的视角,无法跟他们之前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知识点形成有效的联系,最终无法建立更加统一的知识框架和体系。

(三)教学大纲的优化方案

对于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现有的教材在不同教学知识点的安排上并不十分合理。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础情况,提出更合理的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大纲。比如,从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计量经济学教材来看,往往会花很多笔墨来介绍小样本理论的普通最小二乘法的推导过程和相关性质,尤其是在违反了不同假设之后所导致的不同后果。许多教材都会介绍当扰动项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时,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并提出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但在计量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当中,这两种违反假设产生的后果并不十分严重,在使用计量软件进行回归处理的方法非常简单。这与实际教学中所花费的学时不相符。另外,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中,往往会花很多时间来介绍多重共线性对于回归结果产生的影响,但在实际应用当中,我们并不经常讨论多重共线性的问题,除非是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因为当建立回归的模型时,我们就会考虑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尽量避免使用多重共线性很严重的变量。而不是通过后期的测量多重共线性的方法来删除相关变量,因为如果该变量纳入到回归方程中,一般情况下我们首先应考虑其理论意义,而不是为了降低多重共线性将其删除,如果删除一个相关的变量,则有可能会因为删除一个重要的控制变量,导致最终的回归结果产生偏误,最终反而得不偿失。

上述内容越来越被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者所认识到,目前,计量经济学正发生可信性革命性[9]。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教材需要在相关的教学内容上做进一步的调整,以适应计量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和变化[10]。所以对于在一些理论上推导复杂,但是实际应用中简单的相关知识,应当在教学中多介绍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相关知识来推导模型,并说明推导过程中违背假设所导致的后果以及实际处理方法,如果学生能够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相关知识来理解不同的假设条件下的推导过程,将对他们在实践中处理各种计量经济学的相关问题大有裨益。

会计最基本的知识第3篇

关键词: 中职数学 会计知识 关联性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数学基础差,底子薄,但也不乏聪明的学生,这些数学偏好的学生在中职毕业之后,大都在就业时选择了会计这一职业,这种现象一直维持到现在。很多人会认为,数学偏好的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最好选择从事会计,且无论是中职数学教师还是会计专业教师也都同意这种说法,那么,中职数学与会计的知识具有相关联性吗?

一、从基本含义找答案

(一)什么是中职数学?

中职数学又称为中等职业数学,是通过国家编写的数学补充教材,要求学生首先会熟练地进行口算,也就是心算,而后,要求学生掌握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大额计算,进而使中职水平的数学能力与初中数学知识接轨。[1]中职数学对于学生的口算与计算机要求比较高,例如:《中职数学教本》中有这样一道数学题:“小文脑里想一个数,把它平方,再平方,再乘以原先那个数,得数是一个七位数,最后这个七位数的个位数是七。要求在一分钟之内用心算,求出答案,小文原先想的那个数是多少?”所以,看得出来,中职数学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口算能力要求比较高。

(二)从事会计的基本工作。

会计工作主要按照会计准则反映企业的资金运动,就是通过核算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根据《会计基础工规范》的要求,建账是加强经营管理的客观需求,也是最基础的会计工作。[2]

建账就是借助会计账册,进行会计材料的收取、整理、加工、储存和提供,通过会计账簿连续、全面、综合地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盈亏成果,最基础的都是建账,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数学水平。

二、中职数学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

(一)中职数学在会计知识中的应用情况。

中职职业学校会计类专业课程基本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报表,税收基础和财务管理等,这是基础的会计工作。这些基础的会计计算都应用到了简单的数学运算,但都是简单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比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报表,这些需要数学教学的辅助,在高等本科院校,甚至要开设高等数学教程,但是,会计的难度也会分为不同层次,简单的会计工作一般只需要简单的数学公式而已。[3]

(二)会计证的基本分类。

会计的难易程度由所聘公司规模、形式、人数、流通的资金和类型决定,一般来说,规模较大的国家企业和外企,对于会计证的要求比较高,一般会计证基本分为三个级别,第一是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第二是会计职称证书考试,第三是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的考试。

(三)不同类别会计证与中职数学的联系。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是根据国家的基本政策,是学习会计专业人员必须参加的考试,初级会计师必须持有该证书,考试的内容涉及初级的中职数学知识和初级的电算化知识。例如中职数学知识中的计算法则和基本定义,没有涉及太难的数学知识,而初级电算化就是初级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必须持有国家计算机二级证书。

其余的两个考试证书中职数学课程就涉及较少,这两类证书属于中级和高级会计证书,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就比较难,例如,会用到开方、平方、等差数列、函数、根号、平均值等,尤其是注册会计师考试,在全国范围内是最受认可的,也是很多人的终极目标。但高级会计考试用到的中职数学知识就比较少,这也可以看出会计知识与数学知识相互融合,相互联系。[4]

三、会计学生运用中职数学知识的现状

(一)运用能力差。

虽然会计知识与中职数学知识息息相关,但是,对于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存在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数学知识无法运用到会计知识中。学生上数学课时,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仅仅在数学课上使用,例如,要求学生计算出等差数列的和,学生可以很快用公式导算出来,但是,在会计课上,要求利用等差求和的计算公式算出固定资产折旧的年度总和时,学生则摇头放弃,且这种情况在会计专业学生中是普遍现象。[5]这就说明,中职数学知识虽然与会计专业紧密结合,但很多人还没有掌握有效的方法融合这两个专业。

(二)学生的口算、心算能力差。

虽中职数学课程授课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但这个目标较低,基础会计、财务报表都需要精准的数字。口算,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最大的难题,有些学生甚至离不开计算器,而口算能力直接决定了你在会计行业走多远。

四、结语

中职数学知识对于会计专业知识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与会计知识相辅相成,紧密结合,中职数学知识是会计从业资格证最稳固的基础。[6]所以,中职课程必须以会计专业知识为主导,努力与会计专业知识达成共鸣,也可以编制实用的中职数学教科书,改变教学方法,同时开设数学与会计专业,让学生关注并且重视中职数学知识的学习,这样,“数学”与“会计”才会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葛家澍,耿金岭.企业财务会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2]汤乐平,高丽萍.成本会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

[3]何珍芳,吴利群.税收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4]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材编写与实践――中职数学教本.

会计最基本的知识第4篇

关键词:奥苏贝尔学习理论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会计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他致力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言语材料学习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他认为,人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地进行内部的认知操作活动形成或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反对联结主义的机械学习,强调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奥苏贝尔首先明确地区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之间的关系,并明确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通过同化将当前的知识与原来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使知识结构不断发展的过程。奥苏贝尔强调学习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同化过程,用同化来解释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同化的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进而被同化到已有认知结构中来,即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过程。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奥苏贝尔认为,要促进新知识的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观念,因而学习内容的安排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要尽可能先传授具有最大包摄性、概括性和最具有说服力的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对学习内容加以组织和综合;二是要注意渐进性,即要使用最有效的方法安排学习内容的顺序,构成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

根据“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强调了讲授教学法的作用,并提出了“逐级分化”和“整合协调”的教学原则及“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逐级分化”原则,是指从学习者的角度强调应该先学习包摄性最广、概括水平最高、最一般的观念,然后逐渐学习概括水平较低、较具体的知识,对它加以分化。这种顺序是与人类认知结构中知识的组织和储存方式相吻合的。与之相适应,学科教学应先呈现该学科最抽象、概括、包摄程度较高的观念,然后逐渐分化,呈现其细节和特例,环环相扣。整合协调原则是指当学生所学知识越来越多,认知结构不断分化时,当分化到一定程度,可能产生重叠和冲突,对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的要素进行梳理、重组,从而使知识最简约、紧凑。根据奥苏贝尔的教学原则,教材内容的安排方式最好是:每门学科的各个单元应按包摄性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这样前面的单元可以与后面的单元构成上位对下位的关系,也就可以为后面知识的学习提供理想的固定点。每个单元内的知识点之间也最好是按逐渐分化的方式编排,使学生能通过最简单的下位学习来理解新知识,使知识结构不断分化、丰富。

二、基于奥苏贝尔理论的教学设计

奥苏贝尔的教学思路比较符合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财会专业的《会计学原理》课程,主要介绍会计的本质及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即属于此类。现行《会计学原理》类教材的编排,在有意或无意中即遵循了奥苏贝尔的“逐级分化”及“整合协调”原则。开篇即介绍会计的含义及职能:会计是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方法,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会计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这是有关会计的包摄性最广、概括水平最高、最一般的观念。在此基础上,整个会计学的基础知识逐渐分化、展开: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核算和监督什么呢(即会计的对象):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能够以货币计量的各项活动事项(经济业务);会计核算又有哪些基本前提,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这些也是概括性水平较高的上位知识。接下来进一步分化,介绍会计要素和会计平衡公式。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是构成会计内容的主要因素;会计平衡公式反映了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也是企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是现代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会计要素和平衡公式已经开始涉及到了会计学的一些较为具体的下位知识,经济业务引起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开始成为会计核算关注的重点内容。如何核算呢?接着介绍会计核算所使用的工具或手段,即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设置。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一步分类核算的项目名称,上位知识点就是六大会计要素,账户是科目的具体运用。有了工具,接下来介绍工具的使用方法,即记账方法(复式记账法、借贷记账法)的含义、内容及记账公式(会计分录)等,这是会计学较为具体的下位知识。企、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核算,是对借贷记账法的应用,是更具体的下位知识。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业务,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记账凭证更是书写会计分录的载体;账簿记录是对凭证内容的进一步综合和系统化。财务会计报告在账簿记录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是整个会计核算工作的最终成果,是最具综合性的会计核算资料。整个会计学基础的知识即是按照这种“逐级分化”的原则逐渐展开的,前面的单元与后面的单元构成上位对下位的关系,后面知识点的学习均可在前面单元的学习中找到较理想的固定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发现并较好的利用这种规律,将大大提高我们教学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协调,使学生对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要素进行梳理、重组,从而形成有关会计学原理的更加清晰、稳定、整合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赵丽霞等.基础会计[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会计最基本的知识第5篇

关键词:认知过程;基础会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13-02

传统教学一般采用“导入—讲授—练习”的过程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基于认知过程的教学设计,采用“成果—任务—情境—知识”的过程模式,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究式学习为主,旨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一、基于认知过程的课程教学设计机理

1.行动导向的教学观理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类型,强调实践应用性,姜大源提出了“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职业教育行动导向强调教学目标的定向性、应用性和整体性,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应尽可能与职业的工作过程具有一致性。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要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采用师生互动合作的方式,达到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学生在自我构建的学习过程中,对事物认识的过程总是由表及里的。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强调理论知识的“适度与够用”。知识总是贯穿于为完成任务而设置的情境里。这就要求在课程教学安排中由果推因,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按“报表—账簿—凭证”的认知顺序设计教学过程。

2.迷雾管理理论。迷雾管理理论是指在企业管理中,决策层不直接告知员工最终目标,强调执行力。对企业员工来说,最终目标就像一团迷雾,只是在一个接一个地执行新的任务。传统基础会计教学也不自觉地运用了“迷雾管理”从会计假设、会计要素、会计程序等到凭证、账簿、报表,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缺乏明确的目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不同的知识层次,教师对课程最终达到的目标是清晰的,但学生对一门课程总体框架缺乏认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只能是亦步亦趋,所学的理论对最终要达到的目的起什么作用极不清楚。基础会计在教学中可先推出会计的终极产品——“报表”然后围绕报表需要掌握的内容展开教学,使学生心中有数,知道每个学习过程对最终目标有什么影响,也加大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基础会计》课程特点

1.理论抽象,专业术语多。会计的基本理论教学一般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过程往往从会计的概念讲起,当学生对会计尚没有清晰认识时,更无从理解会计的要素、原则等问题,众多的会计理论和专业术语让学生晦涩难懂,感到枯燥乏味,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学习效果。

2.理实割裂,缺乏全面性。会计的复式记账原理与记账规则需要通过众多的业务进行训练,做为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受学时的限制,没有更多的时间解决“三基”问题,传统教学往往对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的理论学习不够深入,以应用为主,后续课程又没能再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这容易造成学生对关键的会计循环涉及的理论部分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实践教学主要以集中的手工记账为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在日常教学过程由教师讲解理论或演示,再由学生实际操作,实践与理论相割裂,所涉及的凭证、账簿种类有限,业务范围狭窄,并且会计岗位设置不明确,不利于学生对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理解,缺乏全面性。

3.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设计以会计基本理论为切入点,面对专业术语学生无所适从,在会计基本方法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陷入对借贷记账法的无法理解运用的误区,学生无法学以致用,看不到学习的乐趣,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总是在被动的记忆,把握不住学习的重点。

三、基于认知过程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基础会计》教学项目设计。由于《基础会计》是专业入门课程,首先要让学生对会计工作岗位有一定的认知。在教学整体结构设计上应以会计工作过程为指导,课程的讲解以财务报告作为逻辑起点对相关内容展开讨论,即从会计工作的最终境界——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入手,整体以“认识会计报表”为起点,在简单介绍四张主表结构和用途的基础上,随即逐步阐释保障信息提供应借助的一系列专业方法——会计核算方法体系,最后以“编制会计报表”为终点。在教学项目安排上,首先以财务报告的基本报表为切入点,向学生展示会计的最终主要成果,解读传递出的基本会计信息,根据基本框架,引出会计等式,阐明会计记账的基本原理。其次根据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项目,说明会计的基本要素和各项目的构成状况,介绍会计科目。然后根据报表项目和会计科目,开设会计账簿,介绍会计账簿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根据反映信息的要求选择不同的账簿格式,并根据登账的不同引入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掌握基本的记账方法。最后由账簿的登记引入凭证的相关内容,介绍凭证的基本知识后,根据原始凭证的识别介绍企业所发生的一般业务。教学项目分解详见下表。

基础会计教学项目分解表

在学生由因及果地识别了报表、账簿和凭证后,再按会计的一般工作过程设计实训项目,根据实训资料,建好账本,按对不同业务的识别编制记账凭证,再根据记账凭证等不同记账依据登记账簿,编制报表,完成会计循环。

2.教学效果预测。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重新整合为会计岗位认知、识读会计报表、建立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账、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教学项目,在教学项目框架下再设置若干教学任务。重组的项目主要改变了教学内容的顺序,既能很好地解决基础会计的“三基”问题,也能实现理实一体化,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得到思考,并且该学习过程与会计工作过程能保持基本一致。

总之,教师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心理,在教学过程中能因势利导,不拘泥于教材和计划,灵活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才能保障基本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会计最基本的知识第6篇

【关键字】教学周期 教材版本 教学活动安排 教学方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209-02

现代社会是计算机和网络信息的社会,我们的工作、生活都已经离不开计算机,没有计算机应用,我们的社会就无法持续进步和发展。而作为培养现代社会各型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是高校人才教育培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从教十余年,教过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课、计算机网络专业课,但教得最多的还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包括现代办公设备方面的课程)。从这些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现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版本一年一个样,教学方式也比以前大为改观。但从所教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的情况回馈来看,教学效果并不很理想,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不光自己教的学生,别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情况也都差不多,可以说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在刚走上工作岗位的1年内有60%连一份像样的Word文档都做不出来,有的学生连安装一个简单的应用软件都不会,但值得庆幸的是他们绝大部分人都会上网,都能熟练的使用QQ和玩网络游戏,在工作中有什么不懂的操作能通过QQ与我这个教过他们计算机的老师联系请教,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一种无奈。

静下心来对自己这些年来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进行思考和总结,我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教学时间和周期过短

就大专层次而言,现在的所有专业包括计算机专业为了给专业课程和专业实习让出更多的教学时间,都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时间压缩,有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只开设一个学期每周四节的课时,这对于学生学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是很不够的。而且当学生在第一、二个学期学完所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后再经过两个学年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习,早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很多内容都忘得干干净净,以致于参加工作时做不出一个像样的Word文档,有很多学生在毕业时为找工作做一个表格形式的个人简历都做得乱七八糟,不规范。也就是因为教学时间和周期过短,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老师为了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有很多操作和问题都没有时间给学生讲深讲透,给学生教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都只能说是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一点皮毛,照本宣科,学生学不到更深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无法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精髓,这也直接导致学生在毕业参加工作时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提高工作效率了。

二、教材版本过多过乱,模式不统一

自我从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以来,所用教材版本自己都已经记不清楚有多少了,好像是每年都会拿到一套新版教材,有些教材里就出现过明显的常识性错误。有的一套教材两本书(一本计算机应用基础书,一本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书),有的三本(一本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书分成上下册,一本实训书),还有四本的(一本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一本Word,一本Excel,一本实训)。这不仅导致老师教学有点无所适从,就是学生学习也不知应该掌握哪几种Office应用软件。

三、实训、实验环节不够,上机操作安排的内容不丰富

由于我们国家的教学改革,现在的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开始接触到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当他们参加高考升入大学时,基本上是人人都能对计算机进行简单操作了,比如上网打开网页、进行网络通信(使用QQ聊天)、玩各种各样的游戏等(除个别在比较偏远的农村读书的学生),但他们对于计算机基础操作中较深层次的操作(如文档的高级排版、数据的处理、幻灯片的制作等)都并不了解和熟悉。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训就应该着眼于这个基础之上而进行开设和安排,着重于学生对软件操作的强化练习和训练。现在的教材和教学活动安排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尤其是上机实训安排,时间不够,内容也不全面,在某些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书上的操作步骤中都出现了操作错误。而且由于国家教育部规定大学生毕业必须要有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和职业技能证等证才能拿到大学专业的毕业证,现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也基本上都是一种应试型教学,以计算机等级过级考试内容为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又如何能使学生学到深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又如何能让学生在刚参加工作时出色地完成各种文档的排版、数据处理,做出让单位领导满意的文件来呢?

综上所述,我认为大学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从根本上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大家都知道,自计算机被发明以来发展到现在,计算机知识已经成为我们人类的第二自然科学知识了(第一自然科学知识就是语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它已经不是其他科学知识的附属品,已经成为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掌握的必不可少的知识了。要想让大学生能掌握更多更全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的改革:

(一)延长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的周期,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实训的强度。不能因为专业课程的教学而削减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时间和周期,应该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把它和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性等同起来。

(二)要统一大学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材内容和模式,不能采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式,让各院校自主选择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材,应该把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材像语文、数学等课程一样由国家教育部统一编写教材,使用一个统一的教材模式,这样既有利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普及,也有利于计算机等级的过级考试。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统一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学生可以用计算机进行学习操作,加强师生教学的互动性,加大学生操作实训的强度,丰富学生操作实训的内容,让学生多学多练,熟能生巧。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和要进行改革的方面,我认为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解决:

(一)就大专层次的教学而言,学生一般在学习五个学期后的第六个学期都会出去实习,不会再在学校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大专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周期可定为五个学期。根据毕业学生反馈回来的情况来看,在计算机应用于办公室方面的软件中,Word(文档编辑)、Excel(数据处理)、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这三个软件应用得最多,操作要求也最高。同时现在是网络时代,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一些办公设备(如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数码像机等)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都能用到,因此,可以把这些方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分配到五个学期教给学生。

(二)第一个学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开设计算机应用的最基础的知识为主,如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操作系统、技术指标、计算机病毒与安全、汉字输入方法等,这个学期的主要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建立对计算机的认识,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掌握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比如目录、文档的建立,对文件的管理等),最主要的是练习输入。现在的学生都知道如何输入汉字,绝大部分都是用的拼音输入法,但输入的速度都不快,因为拼音输入法重码多,同音字多,遇到不认识的字还打不出来,因此我认为这个学期主要应该让学生学习、练习并掌握五笔输入法,让学生多进行打字练习,一个学期的学习时间除能掌握基础知识,还能练出五笔输入法,打字的速度得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就能得到提高了。

(三)第二个学期以学习Word(文档编辑)为主。进入大学的学生都基本上知道如何进行Word的基本操作,这个学期主要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深层次的Word功能,如图文混排、中文版式、设置背景、首字下沉、艺术字、表格处理、模板的应用、文件管理与发送等,教会学生规范的文档排版格式,而进行Word实训的内容可以用第一个学期学习的那些基本知识作为排版编辑的内容进行练习(不要像现在的教材中的上机指导书上用一些诗歌、文章进行排版练习),这样学生既能掌握Word的高级排版功能,又能温习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了解。

(四)第三个学期主要学习Excel(数据处理)。这个学期要让学生熟练掌握Excel对数据处理的强大功能,让学生掌握对数据的各种处理方法(包括数据的自动筛选、高级筛选、排序、分类汇总、数据透视表、图表等),以及与Word进行联合操作的邮件合并等高级操作,多安排一些数据实例让学生多做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对数据进行各种处理,能适应工作环境中对数据进行处理的各种要求。

(五)第四个学期主要学习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以及网络基础知识。幻灯片广泛应用于产品演示、公司介绍、会议演讲、学术报告及课堂教学等场合,可以形象化地表达演讲者的观点和演讲的内容,而PowerPoint就是一个集文字、图形、图像、图表、声音和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演示文稿编辑制作软件。让学生熟练掌握PowerPoint的操作(包括幻灯片的切换、动画效果、幻灯片中对象的动画效果,插入文字、表格、图表等),制作出生动的幻灯片,这对学生从事的工作是很有帮助的。同时开设网络基础内容,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Internet的基本知识,能上网浏览、搜索、下载信息和收发电子邮件等,提高网络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可以从容的在网上实现信息互动交流。这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六)第五个学期可以开设计算机系统的安装维护,计算机硬件的组装,现代办公设备的简单操作与维护课程。计算机系统的安装维护及计算机硬件的组装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一个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出去工作连计算机怎么安装,怎样简单地进行系统维护,保证计算机在工作时的可靠性都不能做到,这确实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一种悲哀。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要让学生都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对计算机的各项技术指标都要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如何组装计算机,如何对系统进行维护,做到计算机小故障都能独立排除,保证计算机工作的可靠性。同时学习现代办公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知道如何将打印机、扫描仪、数码像机等设备连接到计算机上,并安装相应的驱动程序。知道如何对办公室中计算机工作组的设定方法,实现办公室内部网络的资源共享。

会计最基本的知识第7篇

关键词:提高;军队人员;会计;素质。

在生产力的三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在军队会计基础工作中。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会计基础工作和财务管理的好坏。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广大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做好军队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环节,会计人员是军队会计基础工作的执行者,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军队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程度。一些单位之所以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开支混乱,归根结蒂在于会计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差。只有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业务等综合素质,才能真正从源头上提高会计基础工作质量。

一、当前军队人员会计素质的现状

近年来,通过岗位培训、函授自学等形式,军队人员会计业务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有一些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仍然难以适应现职工作岗位,特别是那些改行人员的会计基础知识缺乏,对一些财经法规和标准制度知之甚少,对会计基础工作不知道怎么抓,工作处于被动状况。有些会计人员文化水平、学历层次较低,又不注意深造,弄不清科目、账簿、报表之间的对应关系;尤其是基层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多为提干的司务长或半路出家的干部,对《会计规则》理解有偏差。也有一些会计人员虽有一定的业务水平,但忽视对新知识的学习,对新出台的会计制度及核算一知半解。还有少数会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素质,工作贪图简单,工作标准不高,不但不认真执行制度规定,甚至钻政策的空子,造成会计核算工作的不规范和错漏。

二、提高军队人员会计素质的措施

(一)提高军队会计人员知识层次

知识是胜任能力的基础,军队会计人员要做好会计工作,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作为依托。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往往见解深刻,思考问题比较周密,处理问题的能力比一个没有知识或知识面狭窄的人更强,成功的把握更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军队会计工作环境的不断变化,需要军队会计人员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总体来说,会计人员需要具备的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部分。

1、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军队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艺术知识、外语等。会计依存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等环境。文化历史、社会政治、数理经济甚至美学艺术,都有助于会计人员了解其与其他专业之间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并与各种不同背景的人交往。人文科学知识对会计人员开阔眼界、开启智力、陶冶情操起着重大的作用,对确立和改造人生观、价值观起巨大的影响作用。人文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会计人员完善的人格、独立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强烈的责任感。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是相辅相成的,军队会计人员需要有文化底蕴的积淀作为配套,才能使得专业知识技能得以更有效的发挥。基础知识的掌握有利于会计人员全面素质的提高,会计人员全面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提高其专业发展潜力。在竞争不断加剧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会计人员应努力拓宽专业视野,熟悉相关学科知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可以加深军队会计人员对本专业知识内涵的认识和了解,使知识结构更趋合理。

2、掌握完善的专业知识

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包括:组织行为和经营管理知识,会计、财务及相关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组织行为和经营管理知识提供了会计人员工作的具体环境。关于军队组织的广泛知识对高层次会计人员十分重要。组织行为和经营管理知识应包括以学科领域:经济学;数量方法和统计学;金融市场;组织行为学;管理学;战略管理;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传统军队会计人员的角色,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军队会计人员的工作任务和角色发生了变化,会计人员不仅要能运用会计信息系统,而且还应在设计和管理信息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军队会计人员必须懂得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软件开发与设计、软件操作等一系列新的技能和知识。

(二)提高军队会计人员职业技能

在掌握丰富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军队会计工作的要求,军队会计人员重点要提高沟通及协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决策能力等。

1、沟通及协调能力

有效的沟通使军队会计人员能够接收、传达会计信息,并由此形成合理的判断和进行有效的决策。沟通与协调能力包括:通过正式的、非正式的、书面的和口头的交流有效地提出、讨论、报告和辩论观点;有效的倾听和阅读,包括对文化和语言差异的敏感性;借助周围人群、书面资料和电子渠道,寻找、获得、组织、报告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等。

2、解决问题能力

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当问题接踵而来而且复杂度不断升高时,能够系统地找出问题的成因,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予以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映的是个体在遇到具体问题时的认知过程、认知路径、认知模式和认知图的有效程度。这一能力是人进行各有关活动的基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强弱对其他能力具有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军队会计人员应具备在各种环境下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包括:对信息进行有效、可靠的评价,应用经验和比较形成各种意见,征求不同意见并在适当时候予以统一,恰当估计所需的时间和资源,考虑各种问题的非常规的解决方案等。

3、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实际上就是与他人相处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包括:与他人在协商过程中工作,以抵挡和解决冲突;与不同文化和知识背景的人员相互影响;在专业背景下商谈可接受的解决方案和协议等。现代军队会计工作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专业化,需要不同行为者之间进行大量的交流与合作,人际交往能力已成为军队会计人员一种非常必要的素质能力。能否正确、有效地处理好人际关系,不仅影响到他们对环境的适应状况,而且影响着他们的工作效能、心理健康和事业的成败。人际交往能力是每个军队会计人员都必须具备的能力。

4、决策能力

决策能力是指根据既定目标认识现状,预测未来,决定最优行动方案的能力;是管理者的素质、知识结构、对困难的承受力、思维方式、判断能力和创新精神等在决策方面的综合表现。决策能力不仅是人的某一方面能力的表现,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人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它是建立在人们观察、注意、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判断思考、逻辑推理做出的决断。决策能力通常包括适应环境并能促成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变革,提出各种可供选择方案并予以评价,对抽象化与概念化问题的仔细、有效的思考,分析各种潜在行动的影响。

(三)提高军队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军队会计人员在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外,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只有将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军队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会计职业道德基本内容应包括会计人员处理经济业务时所采用的基本原则、基本范畴、基本要素和基本规范。

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核心,是会计职业道德准则体系的最高层次,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基本要素和基本规范起指导与统驭作用。具体包括真实性、公证性、忠诚性和正义感。真实性就是要求会计人员如实记录、反映经济业务,及时、准确、完整的提供会计资料,会计所提供的资料,必须反映客观实际,作到真实、正确、可靠。公正性是指作为会计人,在军队会计职业的特殊立场,更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事项时,遵循公正的道德标准,无偏私的对待利益各方。忠诚性是要求会计人员忠心耿耿,尽心尽力,诚实可靠,同时对管理部门和外部委托人都忠诚。正义感是指军队会计人员应当始终如一地使自己的行为具备良好的信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得有任何有损于职业信誉的行为。

会计职业道德准则的基本要素包括:会计职业理想、会计职业责任、会计职业技能、会计工作纪律等方面。会计职业理想要求人们能品德高尚、德才兼备、严于律己、实事求是、公道正派,并以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工作负责,积极主动,树立正确劳动态度,并具有奉献精神。军队会计职业责任要求会计人员热爱本职工作,培养职业道德义务感,自觉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忠于职守,无私奉献,正确对待个人得失和待遇,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做好本职工作。会计职业技能要求军队会计人员掌握基本理论,熟悉财经法规,熟悉专业知识,具备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和工作效率,并注重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职业技能。会计工作纪律不仅具有强制性、严肃性、统一性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强烈的针对性,鲜明的行业特性,是维护会计职业道德的保证,也是评价会计行为的一种标准。军队会计人员必须遵纪守法、严于律己、自觉遵守工作纪律、保守秘密、扶持正气。

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是指在会计工作中反映财务活动最本质、最普遍的道德关系和行为调节方面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义务、良心、荣誉等。会计职业义务可促使军队会计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并且把服从工作需要、军队需要作为自己的道德义务放在首位,而且在职业道德行为的选择中,形成一种发自内心的"道德命令",从而在工作中尽义务,才会感到内心的满足。会计职业良心使得军队会计人员不仅不允许自己的行为违背会计职业道德观念,而且对本职工作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公益感,并能对职业行为起到监督作用。会计职业荣誉不仅能使会计人员以优良的职业行为调整自己的职业行为,克服不良行为,而且还能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基本规范支配自己的行为,不弄虚作假,形成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并以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自爱心而忘我工作。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会计工作者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普遍规律的反映,是会计职业范围内的基本道德、准则和行为标准,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产生的正确处理会计事务和调整会计人员职权和职责之间的行为准则。军队会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规范军队会计工作。

参考文献:

[1] 于明兆:浅谈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山东国土资源.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