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集体经济发展经验(合集7篇)

时间:2023-08-14 16:41:49
集体经济发展经验

集体经济发展经验第1篇

关键词:刘庄;集体经济;做法与经验

中图分类号:F32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5-0112-02

一、刘庄的基本情况及发展沿革

刘庄位于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地处豫北平原,紧临107国道和京港澳高速,南距省会郑州市60公里,北距新乡市25公里。全村现有372户1 799人,耕地1 050亩。村党组织为村级党委,下设9个党支部,有203名党员。村民自治组织为村民委员会,含 6个村民小组。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刘庄农工商总公司,有华星药厂、绿园药业、淀粉糖厂、运输公司、机械厂、农场、商业公司及大酒店等多个经济实体,现已形成以高科技医药工业为龙头,其他产业配套发展的新型工业化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吴邦国、、李长春、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视察、题词激励;先后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友人,前来参观考察。在中国社会数以万计的农村中,一个原本非常普通的小村庄,为什么能得以持续发展,为什么能够吸引这么多的领导的关注?

实事求是地说,应该怀念并感激曾为刘庄经济社会发展和村民幸福,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做出巨大贡献的带头人――原村党委书记史来贺同志。他1930年出生,1952年担任刘庄村党支部书记,直到2003年4月23日积劳成疾不幸谢世,史来贺同志在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奋斗了五十一年。他一生人不离农村、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他在践行实事求是作风、巩固党在农村的阵地、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等方面,探索创造了许多经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1989年建国四十周年前夕,中组部把史来贺的名字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列在一起,誉为“解放以来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2009年4月3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同志亲临刘庄视察,要求中央有关部门好好研究刘庄现象,总结刘庄经验,发挥好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

史来贺去世后,村民一致选举史世领同志为刘庄村党委书记。十二年来,新的领导班子,继承老书记遗志,团结带领村民注重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全村经济社会事业,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2014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万元。村民全部住上了由村集体统一建造、配套齐全的现代化、智能化、花园式别墅。刘庄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国家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二、刘庄发展集体经济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刘庄从1953年成立初级社,到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开始,就走上了发展集体经济的道路,如今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民知识化、生活城市化、管理民主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近六十年来,刘庄在探索“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以支柱产业为支撑、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加强党的建设为保障”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道路上,之所以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稳步健康地走到今天,除了党的好政策,做法很多,也摸索出了一些经验,最主要的经验就是:坚持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坚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1.坚持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刘庄之所以能成为全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典范,成为农业战线飘扬五十多年的一面旗帜,有一条基本经验,就是:“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核心。“农村要致富,必须建好党支部。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支部,支部看支书。”从史来贺到史世领,深知其道理所在,因此非常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史来贺说:党支部是群众的领路人、主心骨。刘庄党委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上,始终坚持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政治思想教育。制定并落实理论学习制度,村两委成员每周1次集中学习,党员干部每两个月上1次党课;把党的政策理论编成教材,要求党员干部分工负责,采用不同方式向村民宣讲,使科学理论入眼、入耳、入心。二是健全组织生活。村党委制定了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委成员4个月1次,支部成员3个月1次,党员每月1次,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使党员干部真正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建立党员联系户制度,每个党员联系2―4户,每月至少到联系户走访1次,了解群众家庭和个人情况,听取意见、建议和呼声,通过有效沟通,及时解决实际问题,激发村民干事创业热情。三是抓好自身建设。坚持用人“三原则”:即业务精、政治强、威信高。规定领导干部“四不准”,即不准搞宗派、不准弄虚作假、不准打击报复、不准马虎工作。规定了“五免职”,即的免职、搞派性不团结的免职、弄虚作假争名誉闹地位的免职、对批评者打击报复的免职、工作敷衍了事的免职。强化廉洁自律,践行“三严三实”作风,用分配公平、处事公正,换取群众的“信”。所以,刘庄的党员干部队伍在各个时期,为村庄的治理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1991年时任中央总书记视察刘庄,对刘庄的党建经验给予充分肯定并题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走共同富裕道路。”

2.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不唯书、不唯上,不刮风、不跟风,说来容易,真正做到的确很难。特别是在经常出现“一刀切”“忽左忽右”大动荡、变革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就更不容易。史来贺曾说过:“当干部要有主心骨,不能听风就是雨。”“做政治工作不能过左,做群众工作不能过急,搞经济工作不能过热,搞改革要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字里行间充满着实事求是,这就是刘庄几十年来总结出来的一条十分有效的工作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分田到户的“大包干”体制,给多数农村带来了勃勃生机,对调动农户积极性,解决温饱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相对富裕的刘庄,当时已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水利化,70%的收入来源于工副业,2/3的劳动力已转移到二、三产业。如果简单的一分了之,势必影响大机械的管理和使用,也会引发许多新矛盾、新问题。怎么办?在面临全国以家庭联产为主的大背景下,刘庄压力可想而知,当时摆在面前的有三条路:一是把工厂、土地分掉,归个人承包,一分了之;二是把工厂给集体、土地分给个人承包;三是工厂和土地依然由集体经营。当时群众认识也不一致,史来贺组织在全村开展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农业政策是什么?刘庄的实际情况是什么?你认为哪种责任制更适合刘庄实际?这场关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刘庄实际相结合的大讨论,最后经过全村18岁以上村民民主表决,终于取得了共识。大家认为,刘庄选择并建立的村级核算体制,基本符合刘庄生产力实际,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根据这种情况,村两委决定,实行有创新的经济体制,概括为“集体综合经营、专业分工生产、分级承包管理、奖罚联产联责”。这一模式既保持了集体经济的优势,又吸收了“大包干”的优点,既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地位,又建立起市场经济所必需的竞争机制,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更为旺盛的活力。

3.坚持发展集体经济。“集体有,跟党走;集体空,没人听;集体富,走的才是社会主义路。”这是史来贺对发展集体经济重要性的形象表述。实践也早已证明,刘庄正是因为长期坚持“发展集体经济,实行专业联产承包”这一符合本村实际的经济模式,才把一个穷刘庄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典型。

集体经济发展经验第2篇

长期以来,市立足实际,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努力进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集体经济逐步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局面。××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元,较上年增收元。全市农村集体积累资产达万元,其中固定资产万元。××年集体经济实现当年收入万元,其中:承包集体土地万亩,收入万元,占;承包果园万亩,收入万元,占;出租房屋收入万元,占;经营村办企业个,收入万元,占;出售集体木材收入万元,占;其它收入万元,占。集体经济收入在万元以上的村个,万元以上的村个,万元以上的村个,万元以上的村个,平均每个村的年收入达到万元。全市农村集体积累银行存款余额达万元。

总结几年来的实践经验,我市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工作中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实行集体经济发展目标责任制

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一项硬任务,纳入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统一部署,狠抓落实。一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使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拓宽视野,提高认识,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关键环节来抓。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充分认识到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经济保障。二是成立了市、乡、村三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领导小组,层层签订责任书,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任务指标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相挂钩,实行问题在一线解决,政绩在一线考核,办法在一线产生,形成了人人有任务,村村有目标的良好局面。三是进一步加大了村级财务规范管理的工作力度,先后制定下发了《市农村集体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关于认真开展乡村财务审计,切实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意见》、《关于加强集体资金管理的通知》及《市农村经济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并建立健全了乡村集体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集体积累,加强集体资产管理进行认真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我市各乡镇场地域条件差异较大,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市委、市政府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抓重点、攻难点、树样板、传经验”的办法,推动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全面发展。

⒈规范集体土地的承包管理,增加集体收入。集体土地、集体果园承包是我市各乡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效益如何,与承包地的管理有着直接关系。年以前,集体土地、果园承包没有统一规范,承包价格参差不齐,多的几百元,少的几十元,随意性较大;承包合同不规范,没有统一的文本,有的有合同,有的没有合同,合同兑现率低;承包土地过程中没有采取竞价承包,人情包、亲属包、干部包、倒卖转包等现象突出,导致集体收入流失等。针对以上问题,我市自年开始对各乡村集体土地、果园面积进行全面核实,确定权属关系,对发包形式、合同文本做出统一的规定,印制合同文本,对土地、果园承包价按一、二、三类分等定价,对承包期限按《土地承包法》执行,并制定增长比例,对全市承包费用的收支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清查,彻底改变了过去集体土地承包管理粗放、效益低下、资产流失的现象,逐步使我市集体土地、果园承包步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通过三年来不断加强对集体土地的承包管理,目前各乡村集体土地承包效益不断提高,全市平均每亩承包地收入在元以上,果园承包费收入每亩在元以上,分别比年以前增加一倍以上。

⒉坚持多业并举,兴办村办企业,增加集体收入。我市积极引导乡村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坚持多业并举,兴办村办企业,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一是资源开发型。依托当地资源兴建沙石场、红砖厂、木材加工厂等,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二是加工增值型。依托当地的产品优势和劳动力资源,实现农副产品加工增值。三是综合服务型。利用地缘优势,兴办商贸、三产等综合服务企业,增加集体收入。四是股份合作型。村集体以资源入股,农户以土地出租和转让等入股的形式,积极吸引外资,实行“村户商”合作经营。全市乡村利用资源优势收入达到万元。依干其乡阿苏克村近三年来投入百万余元兴建的市场个、面粉加工厂个、酒店个,每年仅上述个企业收入就达万元。

⒊立足实际,发展特色农业,增加集体收入。我们注重挖掘本地资源优势,在突出特色上动脑筋,在巩固壮大集体经济增值上做文章,充分利用村集体的“三边四荒”、闲置水面、林木资源、空余场地等发展集体果园、大棚温室、畜禽鱼类养殖,再进行承包、租赁等,提高效益。依干其乡巴格其村党支部认真分析了承包集体土地每年每亩仅收入多元的情况,认为如果将集体土地种植果园后再进行承包效益将会更好。因此,村党支部决定,将村集体土地亩种植成果园承包出去,目前每年仅此一项就收入万多元,平均每亩收入在元以上。依干其乡依干其村过去也是一个贫困村。党支部通过市场调查和论证,依托城郊良好地域优势,近几年先后引资兴建了多浪牛羊屠宰中心,兴建占地亩的牲畜养殖小区,亩的名优苗木组培示范基地、亩的特色花卉种植基地,两个占地共亩的旅游观光农业小区,发展特色农业。××年,该村集体资产达到万元,每年收入在万元以上。

⒋减少非生产性支出,增加集体收入。各乡镇场合理确定干部补贴,严格按照村经济发展状况、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年终干部考核政绩等多种因素确定干部补贴,规定最高不得超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倍。同时,还通过精减村干部,实行村、组干部交叉任职,减少工资支出;实行“供水到户”,减少水管人员工资支出;严格执行“四报两刊”征订制度,控制日常行政性支出费用,禁止村集体以现金支付等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减少非生产性支出。××年,我们对全市的村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抽查审计,结果显示,村集体收入在稳步增加的基础上,支出比往年减少了。

⒌加大清欠力度,增加集体收入。采取积极稳妥的办法,循序渐进,集中时间,集中人力,清除债务,及时回收欠款、违规资金。对于基层干部违规欠款资金,市委作出决定,限期退还,否则给予党纪处理等;对于农牧民欠款,我们结合秋收季节做好欠款回收工作,对有偿还能力的限期退还,一次还不清的,订出还款计划,按计划退还。截止××年底,已收回各类拖欠款万元,清欠率达%。近三年来,我市各村无招待费用支出,基本实现了零控制。

三、配强班子、多方扶持,努力创造发展集体经济的良好环境

⒈选准配强村支部书记,加强村级班子建设。近年来,我市各级党组织抓住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集中整顿后进村党支部的机遇,培养、选拔了一大批年纪轻、文化高、有开拓进取精神、会办事、能办成事、群众信赖的优秀党员任村党支部书记,使全市村党支部书记的平均年龄由过去的岁下降到岁,比调整前下降岁。三年来,全市共集中整顿后进村党支部个,转化升级个,调整村支部书记人,占村党支部书记总数的,新公选村委会主任人,占村委会主任总数的。同时,加强培训,提高村干部的理论水平和适应市场的能力,使他们既懂党务,又懂经济。为了更新村干部思想观念,解决发展集体经济信心不足的问题,这几年来我市依干其乡、良种场、喀拉塔勒镇、拜什吐格曼乡等党委、政府都先后由乡镇领导带队组织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前往内地或北疆学习考察先进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壮大的成功经验,从而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干部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如喀拉塔勒镇波斯坦村党支部书记买买肉斯坦木同志在参观学习江苏省华西村后,深受启发和教育,回来后,集思广益,广开门路,兴办村办企业,规范土地、果园承包,不断加大村集体积累,建设奔小康示范村,为我市农村基层组织树立了榜样。

⒉明确任务,落实激励措施。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各乡镇场制定了各种激励措施。普遍建立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责任制,把发展集体经济成效作为干部考察、使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使村干部的报酬增长与集体经济的发展、集体积累的增加有机挂钩,形成内在的激励机制。对发展集体经济做出突出贡献的干部,给予奖励,激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年全市用于村组干部报酬补贴达到万元。对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的村,近几年,我们采取抽调工作组,结合基层组织配套建设工作对村级班子进行教法扶志,帮助他们分析现状,理清发展思路,制定适合本村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如良种场场部二队、场党委因势利导帮助该村制定优惠政策,放开农民生产经营自,积极鼓励群众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该村共户,其中有以上农户从事二三产业外出劳务创收,的农户大力发展庭院饲养奶牛,的农户将土地反租倒包发展蔬菜业,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带动特色产业的发展。同时,村集体经济还通过土地承包、管理、房屋出租等有效途径,不断发展壮大,目前,该村居民点建设已按规划要求顺利完成,已初步呈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精神面貌。

⒊多方帮扶,营造良好环境。对一些自然条件差、长期经济落后的后进村,市、乡两级都采取了“领导联、单位包、干部挂”等办法,积极为集体经济发展“开绿灯”、“架金桥”。三年来,全市共抽派多名干部包村抓点,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相关部门为集体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宽松环境、优惠政策和必要的服务与支持,形成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良好氛围。托普鲁克乡尤喀克喀勒喀克村原集体经济收入不多,我市实行对口支援扶贫帮困工作以来,市工商联进驻该村帮助村党支部更新观念,理清了发展集体经济思路,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管理集体经济的办法措施,使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到目前为止,该村每年集体收入达到多万元,切实解决了“有钱办事”的问题。

四、实行村务公开,完善民主理财,不断推进集体经济稳步增长

⒈实行“三级审批”,加强财务管理。我市在各乡镇场普遍实行了“村有、站管、乡监督、市调控”的管理制度。在村级财产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由乡镇场农经站统一管理村级集体资产。村级财务开支采取民主协商一只笔审批制度,审批权限以外的资金必须报批,即元以内的资金由村委会内部审批,-元的由村委会组织讨论通过后由乡农经站审批,-元的由乡(镇)场主要领导、乡(镇)场财经领导小组审批,元以上的资金使用,村党支部、村委会必须召开党员代表、村民代表会议集体研究后报批。从而使村级资金管理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监督机制和“自下而上”的报批机制,杜绝了资金滥用现象的发生。

⒉全面推行“三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全市各乡镇场都为村级组织制定了统一规范的村务、政务、财务公开内容,建立了公开栏、意见箱和接待日等,定期以村民大会、张榜公布等形式,向农民公开村务、政务、财务,使公开面达到%,规范率达到%以上,做到了村里的大事由村民作主,村民关心的事务都实行公开,把知事权、议事权、监事权交给群众,从制度上、机制上保证“三公开”工作顺利进行。

⒊加强村级审计,完善民主理财。我们把群众最关注、反映最强烈的村级集体财务管理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实行每年对村级财务审计一次,每半年检查一次的制度。从整顿乡、村两级帐目入手,采取自查自纠与重点清查相结合的办法,对村级财务进行清理整顿。抽调得力人员组成清财工作组进驻重点村开展专项治理。在清查审计过程中,每个村都先后成立了由农民代表参加的村民理财小组,吸收群众参与监督管理,增加财务工作透明度。通过清查,摸清了底数,规范了制度,变“糊涂”帐为“明白”帐,变“担心”帐为“放心”帐,并把清查结果公之于众,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五、用集体资金造福于民,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近年来,我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为契机,将合理使用集体积累资金与基层组织建设、村民自治等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每年年初的村民大会上,组织村民对当年集体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提议、表决,制定出各村全年的村集体积累资金使用计划,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公开,确保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年,全市个行政村集体累计支出万元,用于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方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其中,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万元;用于农村固定资产投入支出万元;用于解决干部、“三老”人员补贴万元;用于农村贫困户、五保户生产生活补助万元;用于解决农民医疗卫生补助万元;用于支助中小学校舍改造、改善教学条件、资助农牧民大中专学生补助万元;用于抢险救灾万元;用于文化宣传、计划生育、报刊征订等其它支出万元。村集体资金使用的有效管理,不仅改善了农村整体面貌,密切了干群关系,树立了村干部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而且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特别是村组干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存在的问题

我市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总体水平不高。二是集体收入来源渠道单一,大多数村的集体经济主要来源依靠集体土地承包。三是集体经济发展中技术含量高、产品上档次、竞争力强的村办企业不多。四是部分村级班子对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思路狭窄,干部往往强调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客观条件,不能立足资源优势求发展。五是个别村还存在着财务管理混乱,村干部侵占营私的腐败现象。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必将制约村级集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今后的打算

⒈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重要性的认识,转变村干部思想观念,切实解决村集体经济无实力,发展生产无财力,提供服务无能力,干部说话无威力的问题,以增强村级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⒉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好选准带头人,制定发展集体经济规划目标,努力使我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在年达到万元以上。

⒊加大管理监督力度,严格规范集体经济管理使用,加强对村级财务人员的培训,实行村级财务人员委派制。并加大清欠力度,进一步做好村干部违纪款和农民形成的历年欠款的清收工作。

集体经济发展经验第3篇

作者:一叶清舟

固本强基多措并举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__镇地处__市中部,总面积__平方公里,总人口__万人,辖__个行政村和__个社区,____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__亿元,财政总收入__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__元。__镇是省级教育强镇、__市级文明镇,镇党委是__市首批先锋工程“五好”镇党委。近年来,特别是____年__市委、市政府出台新一轮(____-____)扶持经济薄弱村政策以来,我们__镇结合实际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放在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村级集体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截止____年底,全镇村级集体可支配资金__万元,比____年增长__。全镇__个行政村中,村级集体经济可支配资金超___万元的有__个,超__万元以上__个,超__万元的有__个,超__万元__个,平均每个村集体可支配资金达到__万元。

一、配强班子,抓好队伍,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供组织保证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班子是根本。我镇以贯彻落实__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村级组织建设的决定》为指导,以行政村规模调整和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为契机,大力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供组织保证。

_、大力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切实把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列入镇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镇党委专门建立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领导小组和镇领导联系经济薄弱村制度,定期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加强对村级组织建设和发展壮大村级经济的领导和指导。同时,针对行政村数量偏多、规模偏小、布局不尽合理的实际,按照__市委的要求,在____年开展了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通过调整,行政村数从原来的__个调整为__个,解决了村小人少、人难选、事难办的问题,有效缓解了因农村税费改革造成村级收入减少、服务功能弱化的矛盾。

_、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结合行政村规模调整和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选好配强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积极推行村党组织选举“两推一选一公示”和村委会差额直选制度,把一批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群众拥护的同志选进村“两委”班子,初步形成以__岁左右为主体,优势互补、梯次明显的村“两委”班子结构。开展了村级后备干部公开选拔工作,共确定村级后备干部__名。在____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新任书记_名,新任村主任_名,共有__名后备干部进入了村“两委”班子。建立村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对村干部的岗位目标考核,坚持绩酬挂钩原则,把工资分为基础工资、考核工资、效益工资进行考核,合理确定村干部报酬标准,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完善村干部养老保险政策,____年为全镇__名村干部办理了医疗保险,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

_、不断提升村干部的能力素质。按照“提高基层干部统筹发展能力、依法办事能力、服务群众能力、化解矛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认真做好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广泛开展分层分类培训,组织__个行政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到上级党校参加培训,组织好市级经济薄弱村党组织书记专题培训班、开展新任村书记主任任前集体谈话等,以进一步提高村干部发展经济和管理村务的能力。同时,开展村干部学历教育培训,共有__多名村干部参加了市委党校的大专学历培训,其中有_名已取得了大专文凭。__名村干部取得了中专文凭。镇党委还结合第三批先进性教育开展了村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整顿活动,努力提高村干部的自身素质。

二、政策引导,上下联动,推动村级集体经济较快发展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政策是动力。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先锋工程”建设的落脚点,按照“抓两头、促中间”的工作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_、开展“先锋工程”创建活动。结合先锋工程“五好”村党组织的创建活动,引导他们立足和挖掘本村资源优势,盘活村级集体存量资产,在资源开发、资产经营、服务创收等方面寻求发展集体经济的新途径。至____年底我镇已有__个村通过了“五好村”的创建工作。通过示范村的表率作用,整体推进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同时,镇党委分别于____、____年出台了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其中对各村集体建造标准厂房进行财政补助,两年来镇财政已拿出___万元补助村标准厂房建设,极大地增强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后劲。各村也因村制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

_、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政策扶持力度。____年,__市委、市政府开展了新一轮经济薄弱村转化工作。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在原__个行政村中争取列入市级经济薄弱村_个,确定镇级经济薄弱村_个,并出台了配套扶持政策。各村抢抓机遇,通过盘活村存量房产和土地、建造标准厂房、维修或改建存量旧房等途径,培育村级集体收入稳定财源。一是对经济薄弱村实行财政定额补助。镇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对市级经济薄弱村进行按_:_配套补助,每年每村_万元;对镇级经济薄弱村每年定补_._万元。二是提高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项目补助标准。对市级经济薄弱村实施符合补助政策的农业、水利、农桥等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给予优先立项并提高镇补标准,补助金额在既定政策的基础上增加__(市镇补助额最高达到项目额定投资总额的__);对镇级经济薄弱村在现定政策的基础上增加__。如我镇__村____年利用政策优势,积极申报“小康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并通过了市级“整治村”验收。三是鼓励参与土地资源开发。对市级经济薄弱村安排_亩净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建造工业 综合开发用房,对镇级经济薄弱村则安排_亩用地指标。在缴纳用地、审批等手续费时享受优惠。四是对创收项目提供资金扶持。为配合市财政对市级薄弱村创收项目的扶持,镇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__万元资金,用于创收项目的贷款贴息和存量房产维修补助和生产用房的建设补助,使薄弱村的集体经济收入有了明显提高,“造血”功能进一步增强。五是落实部门结对帮扶责任制。扶持薄弱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市确定了_个市级部门结对我镇经济薄弱村。各结对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配合做好帮扶工作。到目前止,_个市级部门直接资助村实施增收项目和公益事业建设资金已达___万元。如市国税局无偿借款__村___元建造了____平方米的标准厂房,为该村年均增收__万元。在加强资金和物资扶持的同时,还通过选派农村工作指导员,加强沟通协调,积极地在指导、参谋、牵线搭桥等方面做好工作。通过上下联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薄弱村的转化,推进了全镇村级经济健康协调发展。____年,我镇_个经济薄弱村中有_个村集体可支配资金达到__万元以上,最少的_个也达到__._万元,剔除行政村合并因素,_个市级经济薄弱村和_个镇级经济薄弱村全部实现了脱贫转化目标。联群村因____年度集体经济转化工作成绩显著被__市委市政府表彰。

_、开展“民企联村,关爱三农”活动。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针对部分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建设公益事业较为困难的实际,以党组织结对共建为纽带,积极鼓励民营企业通过企业联村结对资助形式,实实在在地为村办实事。全镇__个民营企业与__个行政村进行了结对,企业资助金额达___万元;在开展的“为农民兄弟送健康”活动中,全镇____名农村老年居民享受到了免费体检。如我镇__公司拿出__万元为结对村建设组级道路和为农民兄弟送健康提供资金。在鼓励民营企业资助行政村建设基础设施、文化设施等公益性事业项目的同时,积极探索村组织与企业党组织在组织建设、党员教育、人员培养、社会服务、促进发展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形成教育管理互动、活动阵地共用、党建资源共享的良好格局,促进村企党建工作共上新台阶。

三、民主管理,强化监督,提高村级集体经济管理水平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管理是关键。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在积极探索新时期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的同时,按照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对村级集体经济的管理。

_、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出台了《__镇村干部工作手册》,制定了进一步加强村级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意见,规范村级组织运行机制。严格推行村帐镇代管的财务管理新办法,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占村级当年可支配收益的比例和总量,进一步优化村级财务支出结构,积极稳妥地探索村级集体资产的运行渠道和形式,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村集体生产服务设施的管理。按照因事设人的原则,减少村干部职数,合理制订村干部报酬标准。

_、加强村级财务民主监督和审计监督。建立健全以村务公开、村级重大事项“三会”决策制和民主恳谈会为重点的民主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对村级集体资产的管理。积极推行村务公开“六统一”制度,进一步规范以村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工作。健全完善各项村级财务管理监督制约机制,强化对村干部财政事权的监督制约。对于集体财务往来较多的村,在增加财务公开次数的同时,积极开展村级财务审计,对村主要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到目前止已有_个村开展了审计工作,强化对村干部支配使用集体资金的约束力。

集体经济发展经验第4篇

长期以来,市立足实际,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努力进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集体经济逐步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局面。200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552.96元,较上年增收326.69元。全市农村集体积累资产达862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2924万元。2002年集体经济实现当年收入3640万元,其中:承包集体土地12.2万亩,收入1834.56万元,占50.4%;承包果园2.4万亩,收入728万元,占20%;出租房屋收入327.6万元,占9%;经营村办企业97个,收入436.8万元,占12%;出售集体木材收入242.24万元,占6.6%;其它收入72.8万元,占2.2%。集体经济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村12个,10万元以上的村41个,5万元以上的村47个,万元以上的村30个,平均每个村的年收入达到28万元。全市农村集体积累银行存款余额达750万元。

总结几年来的实践经验,我市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工作中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实行集体经济发展目标责任制

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一项硬任务,纳入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统一部署,狠抓落实。一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使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拓宽视野,提高认识,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关键环节来抓。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充分认识到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经济保障。二是成立了市、乡、村三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领导小组,层层签订责任书,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任务指标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相挂钩,实行问题在一线解决,政绩在一线考核,办法在一线产生,形成了人人有任务,村村有目标的良好局面。三是进一步加大了村级财务规范管理的工作力度,先后制定下发了《市农村集体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关于认真开展乡村财务审计,切实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意见》、《关于加强集体资金管理的通知》及《市农村经济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并建立健全了乡村集体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集体积累,加强集体资产管理进行认真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我市各乡镇场地域条件差异较大,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市委、市政府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抓重点、攻难点、树样板、传经验”的办法,推动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全面发展。

1、规范集体土地的承包管理,增加集体收入。集体土地、集体果园承包是我市各乡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效益如何,与承包地的管理有着直接关系。2000年以前,集体土地、果园承包没有统一规范,承包价格参差不齐,多的几百元,少的几十元,随意性较大;承包合同不规范,没有统一的文本,有的有合同,有的没有合同,合同兑现率低;承包土地过程中没有采取竞价承包,人情包、亲属包、干部包、倒卖转包等现象突出,导致集体收入流失等。针对以上问题,我市自2001年开始对各乡村集体土地、果园面积进行全面核实,确定权属关系,对发包形式、合同文本做出统一的规定,印制合同文本,对土地、果园承包价按

一、

二、三类分等定价,对承包期限按《土地承包法》执行,并制定增长比例,对全市承包费用的收支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清查,彻底改变了过去集体土地承包管理粗放、效益低下、资产流失的现象,逐步使我市集体土地、果园承包步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通过三年来不断加强对集体土地的承包管理,目前各乡村集体土地承包效益不断提高,全市平均每亩承包地收入在150元以上,果园承包费收入每亩在300元以上,分别比2000年以前增加一倍以上。

2、坚持多业并举,兴办村办企业,增加集体收入。我市积极引导乡村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坚持多业并举,兴办村办企业,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一是资源开发型。依托当地资源兴建沙石场、红砖厂、木材加工厂等,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二是加工增值型。依托当地的产品优势和劳动力资源,实现农副产品加工增值。三是综合服务型。利用地缘优势,兴办商贸、三产等综合服务企业,增加集体收入。四是股份合作型。村集体以资源入股,农户以土地出租和转让等入股的形式,积极吸引外资,实行“村户商”合作经营。全市乡村利用资源优势收入达到764万元。依干其乡阿苏克村近三年来投入百万余元兴建的市场2个、面粉加工厂1个、酒店2个,每年仅上述5个企业收入就达55万元。

3、立足实际,发展特色农业,增加集体收入。我们注重挖掘本地资源优势,在突出特色上动脑筋,在巩固壮大集体经济增值上做文章,充分利用村集体的“三边四荒”、闲置水面、林木资源、空余场地等发展集体果园、大棚温室、畜禽鱼类养殖,再进行承包、租赁等,提高效益。依干其乡巴格其村党支部认真分析了承包集体土地每年每亩仅收入100多元的情况,认为如果将集体土地种植果园后再进行承包效益将会更好。因此,村党支部决定,将村集体土地505亩种植成果园承包出去,目前每年仅此一项就收入26万多元,平均每亩收入在500元以上。依干其乡依干其村过去也是一个贫困村。党支部通过市场调查和论证,依托城郊良好地域优势,近几年先后引资兴建了多浪牛羊屠宰中心,兴建占地50亩的牲畜养殖小区,200亩的名优苗木组培示范基地、30亩的特色花卉种植基地,两个占地共240亩的旅游观光农业小区,发展特色农业。2002年,该村集体资产达到530万元,每年收入在60万元以上。

4、减少非生产性支出,增加集体收入。各乡镇场合理确定干部补贴,严格按照村经济发展状况、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年终干部考核政绩等多种因素确定干部补贴,规定最高不得超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倍。同时,还通过精减村干部,实行村、组干部交叉任职,减少工资支出;实行“供水到户”,减少水管人员工资支出;严格执行“四报两刊”征订制度,控制日常行政性支出费用,禁止村集体以现金支付等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减少非生产性支出。2002年,我们对全市45%的村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抽查审计,结果显示,村集体收入在稳步增加的基础上,支出比往年减少了12%。

5、加大清欠力度,增加集体收入。采取积极稳妥的办法,循序渐进,集中时间,集中人力,清除债务,及时回收欠款、违规资金。对于基层干部违规欠款资金,市委作出决定,限期退还,否则给予党纪处理等;对于农牧民欠款,我们结合秋收季节做好欠款回收工作,对有偿还能力的限期退还,一次还不清的,订出还款计划,按计划退还。截止2002年底,已收回各类拖欠款1300万元,清欠率达65%。近三年来,我市各村无招待费用支出,基本实现了零控制。

三、配强班子、多方扶持,努力创造发展集体经济的良好环境

1、选准配强村支部书记,加强村级班子建设。近年来,我市各级党组织抓住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集中整顿后进村党支部的机遇,培养、选拔了一大批年纪轻、文化高、有开拓进取精神、会办事、能办成事、群众信赖的优秀党员任村党支部书记,使全市村党支部书记的平均年龄由过去的43岁下降到38岁,比调整前下降4.5岁。三年来,全市共集中整顿后进村党支部32个,转化升级21个,调整村支部书记37人,占村党支部书记总数的28.44%,新公选村委会主任30人,占村委会主任总数的23%。同时,加强培训,提高村干部的理论水平和适应市场的能力,使他们既懂党务,又懂经济。为了更新村干部思想观念,解决发展集体经济信心不足的问题,这几年来我市依干其乡、良种场、喀拉塔勒镇、拜什吐格曼乡等党委、政府都先后由乡镇领导带队组织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前往内地或北疆学习考察先进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壮大的成功经验,从而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干部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如喀拉塔勒镇波斯坦村党支部书记买买肉斯坦木同志在参观学习江苏省华西村后,深受启发和教育,回来后,集思广益,广开门路,兴办村办企业,规范土地、果园承包,不断加大村集体积累,建设奔小康示范村,为我市农村基层组织树立了榜样。

2、明确任务,落实激励措施。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各乡镇场制定了各种激励措施。普遍建立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责任制,把发展集体经济成效作为干部考察、使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使村干部的报酬增长与集体经济的发展、集体积累的增加有机挂钩,形成内在的激励机制。对发展集体经济做出突出贡献的干部,给予奖励,激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2002年全市用于村组干部报酬补贴达到97万元。对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的村,近几年,我们采取抽调工作组,结合基层组织配套建设工作对村级班子进行教法扶志,帮助他们分析现状,理清发展思路,制定适合本村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如良种场场部二队、场党委因势利导帮助该村制定优惠政策,放开农民生产经营自,积极鼓励群众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该村共84户,其中有40%以上农户从事二三产业外出劳务创收,60%的农户大力发展庭院饲养奶牛,50%的农户将土地反租倒包发展蔬菜业,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带动特色产业的发展。同时,村集体经济还通过土地承包、管理、房屋出租等有效途径,不断发展壮大,目前,该村居民点建设已按规划要求顺利完成,已初步呈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精神面貌。

3、多方帮扶,营造良好环境。对一些自然条件差、长期经济落后的后进村,市、乡两级都采取了“领导联、单位包、干部挂”等办法,积极为集体经济发展“开绿灯”、“架金桥”。三年来,全市共抽派1200多名干部包村抓点,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相关部门为集体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宽松环境、优惠政策和必要的服务与支持,形成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良好氛围。托普鲁克乡尤喀克喀勒喀克村原集体经济收入不多,我市实行对口支援扶贫帮困工作以来,市工商联进驻该村帮助村党支部更新观念,理清了发展集体经济思路,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管理集体经济的办法措施,使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到目前为止,该村每年集体收入达到30多万元,切实解决了“有钱办事”的问题。

四、实行村务公开,完善民主理财,不断推进集体经济稳步增长

1、实行“三级审批”,加强财务管理。我市在各乡镇场普遍实行了“村有、站管、乡监督、市调控”的管理制度。在村级财产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由乡镇场农经站统一管理村级集体资产。村级财务开支采取民主协商一只笔审批制度,审批权限以外的资金必须报批,即500元以内的资金由村委会内部审批,500-1000元的由村委会组织讨论通过后由乡农经站审批,1000-5000元的由乡(镇)场主要领导、乡(镇)场财经领导小组审批,500元以上的资金使用,村党支部、村委会必须召开党员代表、村民代表会议集体研究后报批。从而使村级资金管理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监督机制和“自下而上”的报批机制,杜绝了资金滥用现象的发生。

2、全面推行“三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全市各乡镇场都为村级组织制定了统一规范的村务、政务、财务公开内容,建立了公开栏、意见箱和接待日等,定期以村民大会、张榜公布等形式,向农民公开村务、政务、财务,使公开面达到100%,规范率达到95%以上,做到了村里的大事由村民作主,村民关心的事务都实行公开,把知事权、议事权、监事权交给群众,从制度上、机制上保证“三公开”工作顺利进行。

3、加强村级审计,完善民主理财。我们把群众最关注、反映最强烈的村级集体财务管理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实行每2年对村级财务审计一次,每半年检查一次的制度。从整顿乡、村两级帐目入手,采取自查自纠与重点清查相结合的办法,对村级财务进行清理整顿。抽调得力人员组成清财工作组进驻重点村开展专项治理。在清查审计过程中,每个村都先后成立了由农民代表参加的村民理财小组,吸收群众参与监督管理,增加财务工作透明度。通过清查,摸清了底数,规范了制度,变“糊涂”帐为“明白”帐,变“担心”帐为“放心”帐,并把清查结果公之于众,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五、用集体资金造福于民,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近年来,我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为契机,将合理使用集体积累资金与基层组织建设、村民自治等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每年年初的村民大会上,组织村民对当年集体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提议、表决,制定出各村全年的村集体积累资金使用计划,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公开,确保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2002年,全市130个行政村集体累计支出3450万元,用于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方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其中,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1251万元;用于农村固定资产投入支出883万元;用于解决干部、“三老”人员补贴139万元;用于农村贫困户、五保户生产生活补助174万元;用于解决农民医疗卫生补助41万元;用于支助中小学校舍改造、改善教学条件、资助农牧民大中专学生补助725万元;用于抢险救灾57万元;用于文化宣传、计划生育、报刊征订等其它支出180万元。村集体资金使用的有效管理,不仅改善了农村整体面貌,密切了干群关系,树立了村干部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而且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特别是村组干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存在的问题

我市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总体水平不高。二是集体收入来源渠道单一,大多数村的集体经济主要来源依靠集体土地承包。三是集体经济发展中技术含量高、产品上档次、竞争力强的村办企业不多。四是部分村级班子对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思路狭窄,干部往往强调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客观条件,不能立足资源优势求发展。五是个别村还存在着财务管理混乱,村干部侵占营私的腐败现象。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必将制约村级集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今后的打算

1、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重要性的认识,转变村干部思想观念,切实解决村集体经济无实力,发展生产无财力,提供服务无能力,干部说话无威力的问题,以增强村级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2、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好选准带头人,制定发展集体经济规划目标,努力使我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在2010年达到4800万元以上。

3、加大管理监督力度,严格规范集体经济管理使用,加强对村级财务人员的培训,实行村级财务人员委派制。并加大清欠力度,进一步做好村干部违纪款和农民形成的历年欠款的清收工作。

集体经济发展经验第5篇

兴十四村已经成功走出了一条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职业化的正确道路,从根本上解决了“三农”问题,保证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一)坚持做精第一产业,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

(二)坚持做大第二产业,农区工业实现产业化

现代化大农业的快速发展,为兴十四村发展产业化大项目奠定了基础,同时靠产业上项目又是拉动人口聚集的重要途径。兴十四村采用高新技术、利用当地资源,狠抓花亭生物植酸酶生产项目、富华科技有限公司有机大米及杂粮生产项目、兴十四村大煎饼加工项目、酶制剂生产项目和富华有机肥厂有机肥生产项目等五项投产项目和玉米深加、300亩连栋智能温室和万栋棚室果蔬供应基地、石头造纸、生物质能源秸秆压块及马铃薯深加工项目等五个招商项目,增强村级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坚持做活第三产业,实现农村经济多元化

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带动下,兴十四村仓储、旅游等第三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全村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物流仓储产业、旅游培训产业、运输服务行业等产业不断发展、繁荣,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四)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农村发展实现城镇化

(五)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农民生活实现城市化

(六)坚持加强组织建设,村务管理实现民主化

兴十四村通过抓好党建促进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全体班子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生不变的追求,每个班子成员都做到了严于律己做模范,在各项工作中叫得响、过得硬,说了算,定了干,多大困难都不变,以身作则,时时处处争当模范先锋,真心诚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二、兴十四村发展集体经济的主要经验

兴十四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到了“四个一”,即“一条好思路,一个好支书,一个好支部,一套好制度”。

(一)一个好支书

一个村要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好带头人。在兴十四村,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就是这个人。首先,他有一心为民的政治素养。“不让一人受穷,不让一户掉队,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这是付华廷常挂在嘴边的话,这也是他的政治追求。40多年来,他带领兴十四村民艰苦创业,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次,他有以身作则的领导才能。付华廷始终“做给村民看、带领村民干”,对自己“约法三章”,请客不到、送礼不要、家属不搞特殊化。多年来,他把自己招商引资奖金和讲课费全都交给了村里,用于村教育、养老等公益事业。第三,他有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多年来的高负荷工作透支着他的身体,他患上了糖尿病、糖尿病合并症等多种严重疾病,但仍每天工作10几个小时以上。付华廷凭着这种“苦干实干拼命干”的无私奉献精神,带领全村人走上了致富之路。 (二)一个好支部

兴十四村始终坚持强化党组织建设,打造团结干事的党支部,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村党总支始终坚持以“五个好”为标准,全力打造团结务实、战斗力强、为群众办好事干实事的领导班子。一是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非常突出。以村党总支书记为代表的全村党员干部,在集体经济发展中,时时处处争当模范先锋。村党总支成员几十年所有的节假日从未休息过,付海廷、王士明和王振玲等一大批党员干部,也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极强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困难灾害面前,不当孬种!”这是对兴十四村党员干部的最真实写照!二是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非常明显。兴十四村始终注重用“争先创优”活动统领基层组织工作,积极打造学习型、创业型、民主型村班子。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全面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始终做到了“五个坚持”,即坚持定期到村民家中走访,坚持“五不准制度”,坚持组织党员在各自的“服务区”内做好各项工作,坚持实行民主决策制度,坚持实行村务公开制度,通过村民大会对全村党员、干部实行民主评议,让农民来评价干部、监督干部,进一步提高村党组织的战斗力。三是父老乡亲对党员和班子非常信赖。兴十四村党总支带领党员干部对自身一切从严要求,为群众始终真心诚意地办实事、办好事,村党员干部和两委班子得到了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全力支持。村领导班子换届改选,从来不设侯选人,只发给村民一张白纸,村民要选谁凭的是自愿。40多年每次都是原任班子成员当选。兴十四村已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全国妇联等国家一些部委以及黑龙江省交通厅、省委党校等部门也都把兴十四村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培训基地。

(三)一条好思路

经过多年的集体经济实践和摸索,兴十四村根据本村实际,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思路:以农民思想道德建设为保障,依靠高度水利化和机械化,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和集中连片种植,加快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依靠本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进而实现农村新型工业化;依靠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使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依靠一二三产业发展带动人口向兴十四村聚集,村集体经济增加对公益事业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实现公用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推动城镇化加快发展。

首先,兴十四村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农业产业化,从根本上解决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难以对接的问题,促进农业生产所需的土地、劳动力、资金、人才、技术、品牌、管理、市场八个要素的整合,提高了土地使用率和产出率。其次,集体经济发展为村集体增加了积累,反哺农村,帮助解决医疗、教育、住房等问题,促进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民素质提升。第三,使多数农民从土地中走出来,少数农民种地,多数农民不种地。这样农民在获得土地流转金和土地入股分红以及国家给的“一免两补”的同时,还能通过到企业打工成为产业工人,发展规模种养或到家庭农场、合作社、温室大棚成为农业工人,从事第三产业成为工商业户,实现多渠道、多元化增收。

(四)一套好制度

兴十四村制定了涵盖了村风、民俗、婚姻、家庭等内容的村规民约,制成手册,发到每个村民手中,定期组织学习,且对全体村民一视同仁。始终坚持村民自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教育。把村民按居住地划成10个小组,每组选出一名有责任心的妇女任组长,协助村干部宣传政策法规,解决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小事就地解决,大事及时解决。对所有村民实行星级化管理,村民自发成立检查小组,对每家每户进行定期检查,落实村规民约,星级评定结果与村民福利挂钩,激励引导村民做文明人,形成了“群众管群众,不让干部操心”的良好局面。村里还组建了治安联防队、安全防火队,有效维护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为了丰富农民业余生活,村里组建了秧歌队、腰鼓队、篮球队;开办了农民书屋、文化大院;每年还开展“孝心少年”、“孝心儿媳”等评选活动,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风尚。兴十四村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部级文明村。

三、兴十四村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启示

兴十四村这个始终未分田到户、始终走集体化的老典型,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为深化农村改革和发展带来新的启示。

启示一:兴十四村的发展活力能够经久不衰,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立足于集体经济发展现实,始终注重对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兴十四村摆脱了农民的狭隘意识,不安于现状、锐意进取,把每一次成功作为新的起点。面对成绩兴十四人没有陶醉和自满,而是不断创新和超越。正是这种永不满足、积极进取的精神,使兴十四村始终充满活力。反观有些农村,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习惯于“等、靠、要”,村屯面貌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没有大变化;也有一些资源条件比兴十四村好的村,小富即安,满足于衣食无大忧,缺少进取心和危机感,阻碍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广大农村要实现快发展、大发展,应该认真学习兴十四村这种不安于现状、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超越自我、争创一流,扎扎实实地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集体经济发展经验第6篇

一、兴十四村发展的主要成就

兴十四村已经成功走出了一条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职业化的正确道路,从根本上解决了“三农”问题,保证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一)坚持做精第一产业,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

兴十四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数量与质量效益并重、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走上了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2014年,兴十四村2.4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取得了特大丰收,粮食总产量3265.5万斤,设施农业总收入达到5400万元。同时,现代农业示范带动效果不断增强。吸引了县城乃至辽宁、齐齐哈尔、大庆等地130多户农民来兴十四承包大棚,示范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民从事棚室产业,带动周边近2000多人实现就业,带动周边6个村、10000多人,实现年人均增收近6000元,特别是带动了全县乃至周边现代农业的大发展、快发展。

(二)坚持做大第二产业,农区工业实现产业化

现代化大农业的快速发展,为兴十四村发展产业化大项目奠定了基础,同时靠产业上项目又是拉动人口聚集的重要途径。兴十四村采用高新技术、利用当地资源,狠抓花亭生物植酸酶生产项目、富华科技有限公司有机大米及杂粮生产项目、兴十四村大煎饼加工项目、酶制剂生产项目和富华有机肥厂有机肥生产项目等五项投产项目和玉米深加、300亩连栋智能温室和万栋棚室果蔬供应基地、石头造纸、生物质能源秸秆压块及马铃薯深加工项目等五个招商项目,增强村级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坚持做活第三产业,实现农村经济多元化

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带动下,兴十四村仓储、旅游等第三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全村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物流仓储产业、旅游培训产业、运输服务行业等产业不断发展、繁荣,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四)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农村发展实现城镇化

一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城镇化建设奠定了经济基础。2014年,兴十四村按照创建美丽乡村的整体要求,加快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农村城镇化示范典型,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目前,全村人口已由原来的不到2000人发展到11600多人,按照兴十四村5万人口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为了解决新增加人口住房问题,兴十四村把原来的旧房子全部拆迁,在已建村民别墅136栋的基础上,四年来新建公寓楼34栋、52万平方米,配套建设了车库、仓房、商服,同时完善了上水、下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扩建了水源热泵取暖项目,全村住宅全部采用水源热泵取暖并安上太阳能热水器,小城镇建设实现了低碳、节能、环保。建成了兴十四学校高中教学楼、食宿楼,文化宫,幼儿园,医院,计划生育辅导站,五保供养中心和10万只规模生态养鸡场项目。2014年新修筑村内水泥路面30000平方米,新建成污水处理厂一座。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和公益事业配套进一步得到完善,全部实现了城镇化。

(五)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农民生活实现城市化

2006年以来,兴十四村一直是全国文明村。兴十四村以全国文明村创建为契机,加强组织领导,不断丰富创建活动,突出文化惠民,引领社会新风尚,村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兴十四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3.23万元增长到了2014年的7.6万元;全村人工松林面积达到1.5万亩,森里覆盖率达到40%,别墅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0%;兴十四学校全校师生总数达到600多人,实现了从幼儿园到高中十五年一贯制;村民实行退休制,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享受社保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村民保障标准不断提高,医疗、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利用兴十四文化广场、村史展览馆等文化设施,开展兴十四旅游节、篝火晚会、广场舞、扭秧歌、篮球赛等文体活动,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推动了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兴十四村民集体观念不断增强,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新风尚。

(六)坚持加强组织建设,村务管理实现民主化

兴十四村通过抓好党建促进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全体班子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生不变的追求,每个班子成员都做到了严于律己做模范,在各项工作中叫得响、过得硬,说了算,定了干,多大困难都不变,以身作则,时时处处争当模范先锋,真心诚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二、兴十四村发展集体经济的主要经验

兴十四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到了“四个一”,即“一条好思路,一个好支书,一个好支部,一套好制度”。

(一)一个好支书

一个村要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好带头人。在兴十四村,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就是这个人。首先,他有一心为民的政治素养。“不让一人受穷,不让一户掉队,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这是付华廷常挂在嘴边的话,这也是他的政治追求。40多年来,他带领兴十四村民艰苦创业,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次,他有以身作则的领导才能。付华廷始终“做给村民看、带领村民干”,对自己“约法三章”,请客不到、送礼不要、家属不搞特殊化。多年来,他把自己招商引资奖金和讲课费全都交给了村里,用于村教育、养老等公益事业。第三,他有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多年来的高负荷工作透支着他的身体,他患上了糖尿病、糖尿病合并症等多种严重疾病,但仍每天工作10几个小时以上。付华廷凭着这种“苦干实干拼命干”的无私奉献精神,带领全村人走上了致富之路。

(二)一个好支部

兴十四村始终坚持强化党组织建设,打造团结干事的党支部,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村党总支始终坚持以“五个好”为标准,全力打造团结务实、战斗力强、为群众办好事干实事的领导班子。一是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非常突出。以村党总支书记为代表的全村党员干部,在集体经济发展中,时时处处争当模范先锋。村党总支成员几十年所有的节假日从未休息过,付海廷、王士明和王振玲等一大批党员干部,也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极强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困难灾害面前,不当孬种!”这是对兴十四村党员干部的最真实写照!二是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非常明显。兴十四村始终注重用“争先创优”活动统领基层组织工作,积极打造学习型、创业型、民主型村班子。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全面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始终做到了“五个坚持”,即坚持定期到村民家中走访,坚持“五不准制度”,坚持组织党员在各自的“服务区”内做好各项工作,坚持实行民主决策制度,坚持实行村务公开制度,通过村民大会对全村党员、干部实行民主评议,让农民来评价干部、监督干部,进一步提高村党组织的战斗力。三是父老乡亲对党员和班子非常信赖。兴十四村党总支带领党员干部对自身一切从严要求,为群众始终真心诚意地办实事、办好事,村党员干部和两委班子得到了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全力支持。村领导班子换届改选,从来不设侯选人,只发给村民一张白纸,村民要选谁凭的是自愿。40多年每次都是原任班子成员当选。兴十四村已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全国妇联等国家一些部委以及黑龙江省交通厅、省委党校等部门也都把兴十四村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培训基地。

(三)一条好思路

经过多年的集体经济实践和摸索,兴十四村根据本村实际,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思路:以农民思想道德建设为保障,依靠高度水利化和机械化,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和集中连片种植,加快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依靠本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进而实现农村新型工业化;依靠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使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依靠一二三产业发展带动人口向兴十四村聚集,村集体经济增加对公益事业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实现公用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推动城镇化加快发展。

首先,兴十四村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农业产业化,从根本上解决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难以对接的问题,促进农业生产所需的土地、劳动力、资金、人才、技术、品牌、管理、市场八个要素的整合,提高了土地使用率和产出率。其次,集体经济发展为村集体增加了积累,反哺农村,帮助解决医疗、教育、住房等问题,促进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民素质提升。第三,使多数农民从土地中走出来,少数农民种地,多数农民不种地。这样农民在获得土地流转金和土地入股分红以及国家给的“一免两补”的同时,还能通过到企业打工成为产业工人,发展规模种养或到家庭农场、合作社、温室大棚成为农业工人,从事第三产业成为工商业户,实现多渠道、多元化增收。

(四)一套好制度

兴十四村制定了涵盖了村风、民俗、婚姻、家庭等内容的村规民约,制成手册,发到每个村民手中,定期组织学习,且对全体村民一视同仁。始终坚持村民自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教育。把村民按居住地划成10个小组,每组选出一名有责任心的妇女任组长,协助村干部宣传政策法规,解决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小事就地解决,大事及时解决。对所有村民实行星级化管理,村民自发成立检查小组,对每家每户进行定期检查,落实村规民约,星级评定结果与村民福利挂钩,激励引导村民做文明人,形成了“群众管群众,不让干部操心”的良好局面。村里还组建了治安联防队、安全防火队,有效维护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为了丰富农民业余生活,村里组建了秧歌队、腰鼓队、篮球队;开办了农民书屋、文化大院;每年还开展“孝心少年”、“孝心儿媳”等评选活动,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风尚。兴十四村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部级文明村。

三、兴十四村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启示

兴十四村这个始终未分田到户、始终走集体化的老典型,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为深化农村改革和发展带来新的启示。

启示一:兴十四村的发展活力能够经久不衰,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立足于集体经济发展现实,始终注重对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兴十四村摆脱了农民的狭隘意识,不安于现状、锐意进取,把每一次成功作为新的起点。面对成绩兴十四人没有陶醉和自满,而是不断创新和超越。正是这种永不满足、积极进取的精神,使兴十四村始终充满活力。反观有些农村,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习惯于“等、靠、要”,村屯面貌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没有大变化;也有一些资源条件比兴十四村好的村,小富即安,满足于衣食无大忧,缺少进取心和危机感,阻碍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广大农村要实现快发展、大发展,应该认真学习兴十四村这种不安于现状、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超越自我、争创一流,扎扎实实地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集体经济发展经验第7篇

[关键词] 集体经济 崖口村 SWOT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42-03

一、基本情况

崖口村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至今仍实施集体劳作的一个村子,被外界称为是珠三角唯一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崖口村形成了“一村两制”的模式。所谓一村两制,即包括处于核心地位的集体制度,实施按劳分配,以及为了保障集体经济的运转而利用的市场机制。其中3000亩水稻田是集体制度的核心体现,实行工分制以及自由择业制,而市场机制主要指将开垦出来的滩涂出租出去,利用市场化的经营方式来收取租金收入。

其集体收入主要应用于两大方面:一是对常年亏本生产队进行补贴,以维持集体经济的运行,贯彻“保护弱者,共同富裕”的理念;二是面向全体村民,主要包括租金分红、社会养老保险的购买和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

崖口村在这数十年间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迅速走向了致富的道路,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是,随着最近几年来村民个体理性的提高,逐渐倾向于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了集体非理性的发生,具体表现为越来越多村民想通过一次性卖地获得高额度的利益。崖口村的集体道路是否能够坚持下去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其未来何去何从也引起了众多学者深思与探索。

二、崖口村集体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

1.1丰富的资源保证了集体经济的正常运行

目前崖口村总共拥有四万多亩的土地,除山林果木、宅基地、道路和河涌外,可耕可种的有三万多亩,其中这三万多亩土地中又包括3000亩基本农田和两万多亩滩涂。相比之下,崖口村周边甚至放眼全国,绝大多数农村都是面临着“人多地少”的困境,基本不存在着这么好的发展优势。

同时,崖口村作为“广东省最美乡村之一”,旅游资源丰富且优质。其拥有着广东省唯一现存的生产队,集体劳作的情景在全国范围也可以说是极少见的。其次,崖口村临海,有着一片百年红树林,还有气势恢宏的五佰罗汉庙及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崖口飘色,这些景观每年都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到此观看。

1.2集体经济的发展带来规模效应

崖口村土地统一由村委会管理、分配,这种做法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能带来更多的收益,产生规模效应。目前崖口村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普及率已达到100%,再加上土地的大规模耕作,稻谷总产量逐年提高,生产成本下降,效益提高。

2.劣势

2.1崖口村的生产队难改集体经济中“搭便车”的固有陋习

工分制[ 工分制亦称“劳动日制”,以劳动工分作为计量劳动和分配个人消费品尺度的制度。目前在崖口村所有农活由社员集体完成,社员的收入也根据他们所获得的“工分”计算,崖口大队的“工分制”没有制定每一项农活的明确工分定额,但基本上是根据当天出工的人数平均计算社员的工分,最终将工分折算成人民币。]的记分标准太低,缺乏完善的监督制度,容易放任成员坐享其成、搭便车的行为。“多干少干,干得好坏都无所谓”这样的想法在生产队成员中并不少见。若不能很好解决这种情况,在集体中容易出现成员之间的信任危机,阻碍集体共同感的构建,从而影响整个集体经济的运行。

2.2不重视人才使得崖口村很难长远发展

崖口村人更多地是依靠经验从事,很少有接受过系统训练的专业性人才,大多数村民认为专业知识未必比得上经验,并没有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崖口村的这种人才观念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经验是万能的,二是人才的引进以及培养仅局限于农业生产。这两个误区严重阻碍其长远发展。

风险意识过于强烈使得发展模式单一

詹姆斯·C·斯科特在其著作《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中提出:生存取向的农民遵从着“安全第一”原则,他们宁可避免经济灾难而不是冒险地去最大限度地增加其收益,他们宁愿选择回报较低但较稳定的策略,而不是收益高但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的策略。

这一说法在崖口村村民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尽管众多村民都认识到水产养殖业的高收益,但由于害怕天灾或者担心自己技术有限会导致过大的损失而不敢承包滩涂。个人规避风险本无可厚非,但是从集体以及长远的角度来看,应转变发展观念,而不是一直维持着现存这种单一的发展模式。

3.机会

3.1崖口村可借助翠亨新区的建设开发实现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

翠亨新区主体区域为中山市南朗镇,准备将南朗镇打造成一个国际旅游小镇。崖口村大可搭乘政策的“顺风车”,借助中山市政府对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相关政策的,发挥其靠山面海的地理优势以及大量围垦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

3.2港珠澳大桥的完工将给崖口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崖口村正好位于在建的港珠澳大桥大“A”字交通的节点位置附近,可以预想到,伴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完工,港珠澳互相往来游客将大幅度增加,崖口村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地区将成为港珠澳大桥建设的直接受益区,土地将大幅度升值,游客以及投资将增加,将极大地推动崖口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4.威胁

4.1置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崖口村集体经济易受市场经济的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不良风气开始在崖口村滋生。现象在崖口村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据了解,2008年卖地过后,部分村民热衷,严重的甚至倾家荡产。大部分人倾向于将钱用于建房、购车,较少用于投资、储蓄。可见,大部分村民都满足于当前的享乐,很少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其次,崖口村土地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卖地能一次性取得较大的资金收入,从2008年卖地之后,村民更加期待下一次的卖地。在市场经济冲击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已经渐渐影响整个村子。

4.2国家政策的变动使得崖口村以集体的名义决定土地的用途失去了法理基础

2002年《农村土地承包法》[ 其中第五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和非法限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土地的权利。”第三十六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转包费、租金、转让费等,应当由当事人双方协商确定。流转的收益归承包方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缴。”]的颁布意味着每一个崖口村村民都具有承包集体土地并将它们出租出去的权利,更重要的是,出租所得归承包者个人即村民所有,崖口村村委会无权干涉。既然如此,村民就有法律基础来反对村委会利用集体土地的租金来补贴3000亩水稻也就是集体经济的正常运行了,并且有权利要求村委会将集体土地量化,由有意愿的村民承包,承包所得归村民自己所有。

到今天为止,崖口村并没有因其特殊性而受到国家政策的特殊扶持,相反的,随着近几年来国家对土地制度的修改,崖口村以集体的名义来决定土地的用途逐渐失去了法理基础,其支撑集体经济运转的经济基础——两万多亩滩涂地正在面临着再次被卖给外界的命运,若真有这么一天,崖口村集体经济的解体就不再只是猜测了。

三、基于主成分分析模型下集体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本文用主成分分析模型对影响集体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若干因素中选取每亩成本、耕地面积、每亩收入、劳动力平均工资、受教育程度、各级政府和村委会对集体经济的重视程度、经营管理这几大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以下是利用SAS软件得到的相关系数矩阵的两个最大特征值的特征向量:

表格 1 特征向量

根据表格1可以写出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得分:

PCR1=0.51x1-0.43x2+0.52x3+0.13x4+0.204x5-0.23x6+0.42x7

PCR2=0.28x1+0.19x2+0.12x3-0.33x4+0.58x5+0.54x6-0.13x7

PCR3=0.13x1+0.19x2+0.15x3+0.81x4+0.17x5+0.02x6-0.48x7

PCR4=0.11x1+0.54x2+0.45x3+0.05x4-0.57x5+0.31x6+0.28x7

对于第一主成分而言, 这几个变量所占比重均在0.3以上,说明这四个指标起主要作用,即可以把第一主成分看成是由每亩成本、耕地面积、每亩收入、经营管理所刻画的反映集体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同理,第二主成分由村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政府和村委会对集体经济的重视程度所刻画的反映集体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第三主成分由劳动力的平均工资和经营管理所刻画的反映集体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第四主成分由耕地面积、每亩收入、村民受教育程度所刻画的反映集体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

3.原因的分析

第一、二主成分所占的比重最大,所以,第一、二主成分是影响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分,以下对这两大主成分进行简要的分析:

3.1第一主成分的主要因子:耕地面积、每亩成本、每亩收入、经营管理

每个生产队各自的耕地面积有所差别,从数据可以看出,负责面积较大的生产队,总收入一般较高,其中规模效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成本就相应地降低,收入也相应有所提高。

降低每亩成本,提高每亩收入,从而提高整个集体经济的效益,保障每一个集体成员的利益,除了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之外,完善经营管理制度,解决集体行动中存在的“搭便车”等问题也是重中之重。

3.2第二主成分的主要因子:受教育程度、政府和村委会对集体经济的重视程度

目前,文化水平较高的村民都不愿留在本村务农,从事该村水稻生产的大部分是50岁以上的村民,这些村民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很难满足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

此外,40多年来,崖口村能够坚持集体经济的发展,领导集团的意志和理念是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思考与建议

1.坚持集体经济的底线不放松,维持现有的土地产权结构

崖口村应坚持集体经济的底线不放松,维持相对模糊的土地产权结构不变。尽管崖口村集体经济确实存在着效率不高的事实,但是这些年来其以效率为代价换取来的却是社会的稳定,解决了目前困扰了中国大多数农村存在的比如养老、就业、环境等诸多问题。一旦将产权量化到人,伴随着村民个体意识的提高,集体经济的解体几乎可以预见。“一个低个人化(产权模糊)的农地制度安排相比于一个高度个人化的农地制度安排更有利于农户的社会保障[ 郭亮.集体所有制的主体为什么是“模糊”的?——中山崖口:一个特殊村庄存在的一般意义[J].开放时代.2011, (7)]。”

2.挖掘自身特色以及积极融入市场经济大潮,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2.1.以旅游业为主导,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崖口村应深度挖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首先,可发展加入“”要素的特色观光农业,比如对外开放集体劳作情形和“大锅饭”等公社活动体验;其次可以相应地发展其他服务业,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和旅游相关的商业,比如销售旅游纪念品、利用其丰富的水产资源发展饮食业等,最后应借助翠亨新区、港珠澳大桥等机遇,利用自身品牌招商引资,解决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等问题,进一步促进崖口村第三产业的良性发展。

2.2引进、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人才经济”

毫无疑问,若崖口村真想做到长远发展,实现产业的优化转型,人才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引进外来人才,有利于学习外来先进管理经验,取长补短,为崖口村的发展注入新鲜动力。但是目前崖口村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困境。为此制定一套引进人才的机制就显得格外重要。崖口村首先应树立人才观念,认识到创新型人才在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其次,应构筑人才引进渠道,完善待遇、激励制度,科学引进、留住相关人才,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如果有条件甚至可以自己尝试培养人才;最后,要让“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宣扬集体意识,完善各项基本制度,打造“新崖口”

3.1巩固和加强集体认同感,同时兼顾村民个体合法权利

伴随着村民个体理性的逐渐提高,个人意识逐渐膨胀,崖口村的共同体意识正在逐渐减弱,如果崖口村想维持集体经济制度不变,巩固和加强集体认同感,进行意识形态的投资来规范集体行为是重中之重。崖口村应注重借助各种宣传教育以及活动来营造属于崖口村独有的意识文化氛围,加强组织成员之间的认同感。

同时,也应注重保护个体合法权利。在加强村庄集体认同感和保障村民个体权利之间需要保持一个平衡,既不能过于强调意识形态的统一而忽视村民话语权,步上的老路,也不能维持现状,对村民的价值约束几乎没有,动摇了集体经济的运行。一方面,思想教育活动应该加大力度进行,鼓励村民之间的互助行为,并对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奖励,加强村民认同感;另一方面,在重大事项的决策面前,应保障村民的知情权、投票权,兼顾好个体权利。

3.2制订规范性集体制度,完善监督制度和激励制度,保障集体长久稳定运行

目前崖口村主要需要建立和完善两种互相辅助的制度来规范集体行动,一是监督制度,二是选择性激励制度。

首先是监督制度。这里的监督对象不仅仅只局限于村干部,还应包括集体经济成员。对村管理层的监督主要包括财务上的监督和对村干部绩效的监督,村委会应定期公开集体财务状况和将村民对村干部的民主评价作为干部考核的标准之一,不合格干部轻则批评、减少福利等,重则劝退,以此来防止腐败和公权的滥用、不作为等。对集体成员行为的监督主要包括其是否具有“搭便车”损害集体利益行为,一旦发现相关“搭便车”行为,应采取措施制止。

其次是选择性激励制度。制度经济学的代表者曼瑟尔·奥尔森在其著作《集体行动的逻辑》中提及,为了达到共同的集体目的,选择性激励是一种有效的措施。这种选择性既包括对促进集体发展、增加集体利益行为的奖励,也包括对“搭便车”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的惩罚。

至于具体的激励措施,则可细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方式。首先是物质奖励,对于监督对象的积极行为,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从集体收入中给予积极者一定的经济奖励。其次就是精神奖励了,相比之下,精神奖励价值更大,其花费的成本更低,更具有宣传教育性和持久性,因为对积极维护集体利益的成员的公开表扬、荣誉授予等,既可很大地满足被表扬者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也可借助该机会鼓励集体成员积极维护集体利益以争取得到同样的精神激励,营造一种共同维护集体利益的氛围。

紧接着是惩罚。一个行之有效的惩罚制度实施的前提在于全体集体成员达成某种共识,并自愿以部分个人权利为代价来赋予某一权力机构具有惩罚违反集体规范的成员的公权力,以此来维护集体利益。首先,崖口村应征询集体意见,通过民主程序比如少数服从多数来科学制订惩罚规则,使其具有公信力;其次,对于“搭便车”等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具体惩罚方式也可分为两种,一是利用道德力量,采取劝告、警告、公开批评等方式,具体视情节严重程度而定;二是利用强制性力量,比如减少个人福利甚至让其退出集体等方式,借助威慑性力量来强制成员遵守集体规则。当然,这两种力量可以综合运用。

五、结 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崖口村低效的集体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矛盾越来越多,无论是内部村民个体理性的不断提高所造成的集体非理性,还是外部市场经济不良影响的侵蚀,这些都阻碍着崖口村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崖口村目前所拥有的发展优势以及未来机遇也是明显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若是能够积极融入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改变发展观念,完善集体制度,把握机遇,实现产业升级,加强集体认同感,在发展中共进退,一个“新崖口”的出现或许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曹正汉,罗必良.一套低效率制度为什么能够长期生存下来——广东省中山市崖口村公社体制个案[J].经济学家.2003,(06)

[2] 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 郭亮.集体所有制的主体为什么是“模糊”的?——中山崖口:一个特殊村庄存在的一般意义[J].开放时代.2011,(07)

[4]王习明.理念与制度:农地制度变化的机理——2000年以来崖口村公社体制变革研究[J].开放时代.2011,(05)

[5]沈湘平.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及其解答[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02)

①工分制亦称“劳动日制”,以劳动工分作为计量劳动和分配个人消费品尺度的制度。目前在崖口村所有农活由社员集体完成,社员的收入也根据他们所获得的“工分”计算,崖口大队的“工分制”没有制定每一项农活的明确工分定额,但基本上是根据当天出工的人数平均计算社员的工分,最终将工分折算成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