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哲学人生的价值(合集7篇)

时间:2023-08-10 16:51:53
哲学人生的价值

哲学人生的价值第1篇

(西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摘 要:单纯将价值观视作主客体之间的满足与需要是片面的、孤立的,是有失偏颇的,同时也导致了长期以来只重主体价值轻客体生态价值的倾向。因而,应切实把握好价值与主客体间的关系,准确协调主体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关系。本文立足于环境哲学视域,分析生态价值应有的地位,及其对人类价值的意义,并结合生态危机,探究生态危机下的生态价值与人类价值取向问题,促进主客体间的协调互益,开拓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新型生态环境之路。

关键词 :环境哲学;生态价值;人类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40-02

环境哲学是探寻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协调共存的智慧之思,是应对近年来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石。而生态价值又是其中的重要哲学范畴,其中,应将价值视作主客体间的协调性、互益性关系,注重主体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协调对等。明确生态环境在人类社会中的经济、文化、审美等多维度价值,同时,以生态危机为着眼点,将人与人的价值,生态价值与人类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协调,实现主体与客体之间协调共处,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赢的良性局面。以环境哲学为中心对生态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对深化价值哲学的理论研究,树立正确的人类价值取向具有的重要意义。

一、价值的传统定义与生态价值地位

近年来,人类对环境肆意的破坏,关键诱因在于人类过于强调自身价值,对生态价值及其相关的内容不重视甚至持否定态度。而这些又与长期以来价值观念的模糊界定密不可分,将价值的定义为客体对主体的需求及满足,即客体对人这一主体的用处。换言之,有价值的就是能切合主体需求、且对主体有益有用的,反之则是无价值的。这种理论将客观事物的价值及价值大小,都归结于主体需求及其实际有用性,这种价值衡量方式存在几大不足之处。首先,用需要满足和实际有用性对价值进行定性,必然导致功利与实用主义色彩的弥漫,人类会为了获取更多的实用价值而对生态环境进行肆意的擭取,而丝毫不顾及生态环境本身的供给能力。其次,就满足需要和实际有用性而言,主体的需求总在动态发展,主体本身也是具有差异性的,在人类还未形成普适性的需求标准之前,客体价值也很难建立一个公认的价值准则。从主体的多样需求和客体的自身属性来看,要获得有益的东西,必存在一个有弊的东西。再者,就主体需要而言,也有远近、长短、实际与潜在之分,满足近期需要就会牺牲长远需求,所获得的价值也将是短暂的。而且对主体的满足,不仅要考虑现当代人,更要考虑下代人、未来人的需求。立足于主客体关系,会将现实的价值等同于当代人需求,但若以此为标准,则是对价值动态性与历史性的忽视,使得人类只关心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价值,重视本身本国利益而忽视别人别国利益,从而导致为实现所谓价值而对生态环境肆无忌惮地进行破坏。

从价值的关系范畴来看,价值产生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与活动中,主客体的价值也是相互依存的。人类中心主义者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人类是价值的形成的来源,将人类价值置于自然价值之上,脱离了人的需要,外界生态环境也将失去自身价值。这种只注重主体自身价值的理论,脱离了客体实际,实质上是一种虚无缥缈、子虚乌有的价值。另一方面,非人类主义者强调以生态为中心,认为生态自然及人以外的任何存在都有其自身特有的价值。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环境伦理学则把人类道德提升至生态层面,不仅强调人的价值,同时注重外界生物及生态价值,这种观点相较于上述论点,更具哲学意义,更有利于人们理解价值关系。因此,就价值关系范畴而言,主客体是具有互补对等性的,不能片面的以任何一方为中心。

那么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是传统观念中的满足需要与实际有用性关系吗?笔者认为,并非如此,既然价值为主客体关系范畴,那么主体价值的实现必须建立在承认客体价值基础之上。这种主客体关系被称为价值的协调性、互益性关系。其主要表现在,价值的定量是主客体的相互协调与相互得益,若主体有益,那么客体则无益,反之亦然。通常而言,主客体互益性与价值呈正相关。基于这种互益性关系,价值应依附存在于主客体之上,而价值的实现体现于主客体共同的获益。人作为主体,要想在生态环境中获取价值,就应承认并尊重生态环境的价值,否则,人类价值将无从谈起。可以说,生态价值与人类主体价值存在相关性与一致性。从认识论角度出发,人类是有意识的存在物,而生态则是无意识的,更没有追求价值的意识,但是不能因此就否定生态环境的价值意义,因为生态环境是人类主体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支撑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系统,是帮助人类实现价值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重视生态价值犹如重视人类自身价值一样重要。

二、生态价值对人类价值的影响

从主客体间的协调性、互益性来探究生态价值,便可明晰其与人类价值间的关系。生态价值指生态环境中的动植物、微生物与周遭环境的关系。而人也属于生态环境中的存在物,所以,对人类价值的研究也应置于生态环境之中。对二者系统化的研究,将二者充分的结合起来,有助于揭示生态价值对人类价值的作用与意义。

(一)保障人类社会的有序生存与发展

生态系统作为人类生存、生产、生活的基础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价值的作用,是人类价值存在的基础性条件。人类是生态环境长期作用下的产物,人类要想生存与生活,需从生态系统中源源不断地获得物质与能量,同时与生态系统之间进行循环式的物质能量输入输出,从而为自己的生存确定生物学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各项社会活动。所以,人是自然与社会属性的集合体。生态既提供了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时又为人类精神、道德、社会等提供发展空间。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的首要前提就是人的存在,而这些人的肉体组织又制约着其与自然生态间的关系,历史记载也应从这些自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变更出发。因而,不管人类多么伟大,也只是生态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之一。人类的所有生产生活活动都应遵从、受制于整个生态系统。倘若生态环境被破坏,人类连最起码的生存都会出现问题,又怎能进步发展。

(二)为人类提供经济价值

人类经济价值依赖于人类的实践活动,通过发展生产力创造经济价值。生产力本就是实在具体的内容,并非是抽象无形的概念。同时生产力本是由主客体组成的系统,而生态系统则是这个客观系统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质与量,是生产力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劳动对象是人类生产发展正常进行的客观因素,劳动对象的好坏对生产力质与量同样起着直接性的作用,而生态环境又是极为重要的劳动对象。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生产力的持续健康高效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力作用,是推动人类物质财富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人类作为生态主体,在利用生态创造经济价值时,也彰显了自身价值。但是若在这一过程中打破了自身与生态间的平衡,势必会受到生态环境的报复,生态所提供的经济价值将不复存在,同时对人类健康也会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的水污染、大气污染等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与正常生活,而且破坏后的生态系统很难还原,生态破坏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难以评估。

(二)为人类提供文化价值

人类对生态的改造与呵护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属性,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无疑就是在糟蹋文化。文化在生态与社会的双重环境的交互作用下产生,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美学等既是社会意识内容,又是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社会存在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反映,生态环境是文化发展的载体和源头。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健康优美的审美环境,陶冶人的精神情操,涤荡人的心绪气质,激发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引领人类树立积极健康的思想人格,是人类创造文化的源泉。因此,保护生态环境也是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生态危机下的人类价值取向

生态危机持续加剧,已经成为威胁到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原因。生态问题究其本质是人的问题,由于人类肆意妄为的生存、生产、实践方式,使得生态环境问题愈演愈烈,人类成为生态危机产生的源头。鉴于此,人类应改变传统价值观,认真反思,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共存,和谐共处,以保障人类自身有序的生存发展。

在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人类应明确主客体间的关系,充分尊重生态与人类价值,兼顾人类与生态之间的双向价值与利益,保障二者间的和谐共荣。以可持续发展为契机,以生态价值为基础,在追求现代人利益或价值的同时兼顾后代人的利益与价值,在追求本国人利益价值的同时兼顾别国利益价值,实现代际互益,保障人类生存的延续性。

全球性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重重危机与挑战。因此,我们应充分重视生态价值,正确处理好人、社会、自然,本国与别国、当代人与后代人的价值关系,在环境哲学的视野下,正确认识生态价值、人类价值,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类价值取向,用科技的、理性的态度处理生态危机,创建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环境哲学是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4):48-51.

〔2〕庄穆.生态环境哲学之思:趋向、性质与意旨[J].哲学动态,2004,(5):17-20.

哲学人生的价值第2篇

关键词:环境哲学;生态价值;人类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40-02

环境哲学是探寻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协调共存的智慧之思,是应对近年来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石。而生态价值又是其中的重要哲学范畴,其中,应将价值视作主客体间的协调性、互益性关系,注重主体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协调对等。明确生态环境在人类社会中的经济、文化、审美等多维度价值,同时,以生态危机为着眼点,将人与人的价值,生态价值与人类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协调,实现主体与客体之间协调共处,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赢的良性局面。以环境哲学为中心对生态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对深化价值哲学的理论研究,树立正确的人类价值取向具有的重要意义。

一、价值的传统定义与生态价值地位

近年来,人类对环境肆意的破坏,关键诱因在于人类过于强调自身价值,对生态价值及其相关的内容不重视甚至持否定态度。而这些又与长期以来价值观念的模糊界定密不可分,将价值的定义为客体对主体的需求及满足,即客体对人这一主体的用处。换言之,有价值的就是能切合主体需求、且对主体有益有用的,反之则是无价值的。这种理论将客观事物的价值及价值大小,都归结于主体需求及其实际有用性,这种价值衡量方式存在几大不足之处。首先,用需要满足和实际有用性对价值进行定性,必然导致功利与实用主义色彩的弥漫,人类会为了获取更多的实用价值而对生态环境进行肆意的N取,而丝毫不顾及生态环境本身的供给能力。其次,就满足需要和实际有用性而言,主体的需求总在动态发展,主体本身也是具有差异性的,在人类还未形成普适性的需求标准之前,客体价值也很难建立一个公认的价值准则。从主体的多样需求和客体的自身属性来看,要获得有益的东西,必存在一个有弊的东西。再者,就主体需要而言,也有远近、长短、实际与潜在之分,满足近期需要就会牺牲长远需求,所获得的价值也将是短暂的。而且对主体的满足,不仅要考虑现当代人,更要考虑下代人、未来人的需求。立足于主客体关系,会将现实的价值等同于当代人需求,但若以此为标准,则是对价值动态性与历史性的忽视,使得人类只关心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价值,重视本身本国利益而忽视别人别国利益,从而导致为实现所谓价值而对生态环境肆无忌惮地进行破坏。

从价值的关系范畴来看,价值产生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与活动中,主客体的价值也是相互依存的。人类中心主义者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人类是价值的形成的来源,将人类价值置于自然价值之上,脱离了人的需要,外界生态环境也将失去自身价值。这种只注重主体自身价值的理论,脱离了客体实际,实质上是一种虚无缥缈、子虚乌有的价值。另一方面,非人类主义者强调以生态为中心,认为生态自然及人以外的任何存在都有其自身特有的价值。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环境伦理学则把人类道德提升至生态层面,不仅强调人的价值,同时注重外界生物及生态价值,这种观点相较于上述论点,更具哲学意义,更有利于人们理解价值关系。因此,就价值关系范畴而言,主客体是具有互补对等性的,不能片面的以任何一方为中心。

那么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是传统观念中的满足需要与实际有用性关系吗?笔者认为,并非如此,既然价值为主客体关系范畴,那么主体价值的实现必须建立在承认客体价值基础之上。这种主客体关系被称为价值的协调性、互益性关系。其主要表现在,价值的定量是主客体的相互协调与相互得益,若主体有益,那么客体则无益,反之亦然。通常而言,主客体互益性与价值呈正相关。基于这种互益性关系,价值应依附存在于主客体之上,而价值的实现体现于主客体共同的获益。人作为主体,要想在生态环境中获取价值,就应承认并尊重生态环境的价值,否则,人类价值将无从谈起。可以说,生态价值与人类主体价值存在相关性与一致性。从认识论角度出发,人类是有意识的存在物,而生态则是无意识的,更没有追求价值的意识,但是不能因此就否定生态环境的价值意义,因为生态环境是人类主体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支撑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系统,是帮助人类实现价值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重视生态价值犹如重视人类自身价值一样重要。

二、生态价值对人类价值的影响

从主客体间的协调性、互益性来探究生态价值,便可明晰其与人类价值间的关系。生态价值指生态环境中的动植物、微生物与周遭环境的关系。而人也属于生态环境中的存在物,所以,对人类价值的研究也应置于生态环境之中。对二者系统化的研究,将二者充分的结合起来,有助于揭示生态价值对人类价值的作用与意义。

(一)保障人类社会的有序生存与发展

生态系统作为人类生存、生产、生活的基础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价值的作用,是人类价值存在的基础性条件。人类是生态环境长期作用下的产物,人类要想生存与生活,需从生态系统中源源不断地获得物质与能量,同时与生态系统之间进行循环式的物质能量输入输出,从而为自己的生存确定生物学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各项社会活动。所以,人是自然与社会属性的集合体。生态既提供了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时又为人类精神、道德、社会等提供发展空间。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的首要前提就是人的存在,而这些人的肉体组织又制约着其与自然生态间的关系,历史记载也应从这些自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变更出发。因而,不管人类多么伟大,也只是生态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之一。人类的所有生产生活活动都应遵从、受制于整个生态系统。倘若生态环境被破坏,人类连最起码的生存都会出现问题,又怎能进步发展。

(二)为人类提供经济价值

人类经济价值依赖于人类的实践活动,通过发展生产力创造经济价值。生产力本就是实在具体的内容,并非是抽象无形的概念。同时生产力本是由主客体组成的系统,而生态系统则是这个客观系统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质与量,是生产力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劳动对象是人类生产发展正常进行的客观因素,劳动对象的好坏对生产力质与量同样起着直接性的作用,而生态环境又是极为重要的劳动对象。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生产力的持续健康高效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力作用,是推动人类物质财富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人类作为生态主体,在利用生态创造经济价值时,也彰显了自身价值。但是若在这一过程中打破了自身与生态间的平衡,势必会受到生态环境的报复,生态所提供的经济价值将不复存在,同时对人类健康也会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的水污染、大气污染等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与正常生活,而且破坏后的生态系统很难还原,生态破坏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难以评估。

(二)为人类提供文化价值

人类对生态的改造与呵护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属性,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无疑就是在糟蹋文化。文化在生态与社会的双重环境的交互作用下产生,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美学等既是社会意识内容,又是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社会存在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反映,生态环境是文化发展的载体和源头。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健康优美的审美环境,陶冶人的精神情操,涤荡人的心绪气质,激发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引领人类树立积极健康的思想人格,是人类创造文化的源泉。因此,保护生态环境也是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生态危机下的人类价值取向

生态危机持续加剧,已经成为威胁到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原因。生态问题究其本质是人的问题,由于人类肆意妄为的生存、生产、实践方式,使得生态环境问题愈演愈烈,人类成为生态危机产生的源头。鉴于此,人类应改变传统价值观,认真反思,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共存,和谐共处,以保障人类自身有序的生存发展。

在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人类应明确主客体间的关系,充分尊重生态与人类价值,兼顾人类与生态之间的双向价值与利益,保障二者间的和谐共荣。以可持续发展为契机,以生态价值为基础,在追求现代人利益或价值的同时兼顾后代人的利益与价值,在追求本国人利益价值的同时兼顾别国利益价值,实现代际互益,保障人类生存的延续性。

全球性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重重危机与挑战。因此,我们应充分重视生态价值,正确处理好人、社会、自然,本国与别国、当代人与后代人的价值关系,在环境哲学的视野下,正确认识生态价值、人类价值,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类价值取向,用科技的、理性的态度处理生态危机,创建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环境哲学是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4):48-51.

哲学人生的价值第3篇

【关键词】中国哲学;人生价值;意义

一、中国哲学的主要价值内涵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中国哲学家通常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统一联系的整体,因此,他们观察宇宙时往往着眼于整体,重视其统一性,认为“道”贯穿于天地万物之间,研究哲学归根结底是研究“道”。佛家、儒家、道家都认为天地万物从根本上而言是统一的整体,其本性和根源是一致的。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价值来源于“道”,自然界也因此而有意义、尊严和德行。

(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中国哲学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看的至关重要,认为人与天地相互参照、人是万物之灵的说法,这对人格、人的创造性、独立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中国哲学探究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道德价值、意义和人生目的等问题,儒、释、道是中国哲学的三大宗派,他们也将此作为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人文精神的基础是尊重自然,道德精神是其核心。从政治思想层面考虑,则是民本主义——民为国本思想的体现。

(三)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中国哲学强调的并非概念本身,而是表里如一、知行合一,重视实践。中国哲学家认为,自知和实践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社会和自我的轉化。一方面是个体通过在社会实践中修养身心,最终提升精神境界、实现理想人格;一方面通过参与具体社会活动,促进社会良好秩序和公正的实现。

二、中国哲学对人生价值的影响及意义

(一)对自身欲望的合理处理

中国哲学很少追求欲望,无论是儒家还是佛教、道家都是如此,有些人的人生充满了痛苦是因为贪婪,欲望所占甚多,感受到的生活便不是充满温暖与爱,而是有那么多的求不得。泰学会哲学能教会我们去换一个角度来看待欲望问题,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我们需要积极的正视痛苦,为我们战胜痛苦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而感到自豪,只有这样才能够容易快乐和满足,而不被那些欲望的投影所折磨,通过我们的美感来领悟宇宙中的和谐。克制欲望就是要有良好的生活态度,热爱生活,将生活赋予了更多的意义,这对于当下的我们有着重要的启发。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如今人们生活并不快乐,与古时候相差甚远。尤其是大城市里的人们,终日在浮躁的环境中奔波,追求房子车子,疏于对自己灵魂的梳洗,根本没有时间思考我们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古代哲学这告诉我们不急功近利,不为物质诱惑,坚守道德和理想的底线。中国哲学家告诉我们应该努力地追求终极价值,所谓的终极性是不仅仅掌握现实和世俗生活的法则,更应该超越于现实生活,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过分的强调求财做官、吃喝玩乐都是缺乏超越性价值的体现。

(二)求真务实的奋斗精神

中国哲学追求实践,更注重去奋斗。唯一可以证明自己永不服输的武器就是抗争,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程门立雪、周游列国,中国人一直向着世界的未知和已知,向着充满疑问的世俗,向着自身不可摆脱的局限不断抗争。也就是人类存在的价值——敢于抗争命运的崇高和悲壮,体现在个人身上,就是一种强烈而深沉的悲剧生命意识。漫漫人生路上,失败与挫折是在所难免的,是选择顽强拼搏还是缴械投降,从中国哲人身上我们可以找到答案,那就是积极行动和寻求人生的意义。面临困境做到永不言败和不屈不挠,行动本就是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最好的诠释。中国人过于务实,保守,很难超越于世俗世界,对于一些自我生命、生活世界、人文价值等范畴的概念没有形成,但是却有着属于自己的认识。清醒的认识自我是的真正意义所在,才可以正确认识现实世界。让自身在世界中主动孤立,向着未知世界进发,过程与结果都是艰辛和未知的,因此,只能是少数人才有机会发现真理。

哲学人生的价值第4篇

一、人生哲学的内涵

什么是人生哲学?有关人生哲学的理解有很多种说法。我国历史上有不同派别的人生哲学,如道教的人生哲学、佛教的人生哲学。我国学术界大致对人生哲学有如下的认识:有的人认为人生哲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的人认为,人生哲学是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思想、态度等等。有的人认为人生哲学就是关于一些人生哲理的至理箴言。有的人认为人生哲学就是关于生与死、生活的意义、人生的意义等问题。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中的存在主义认为人生哲学是关于人在无意义的世界中,以存在为基础造就出有意义的人生。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是从唯物论、认识论、历史观、辩证法等角度对人生作出哲学的、全面的、联系的、客观地指导。

二、邓小平人生哲学的主要思想

邓小平同志作为我们党的第二代领导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了中国的实际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同时,在实践中,也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

(一)“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党,交给本阶级。”诠释了无比忠诚地热爱祖国的全部内涵,有助于提升我们爱国、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

忠诚、爱国,是邓小平同志政治上的立足点。邓小平在年少时光就踏上了革命生涯,远赴法国留学。在留法期间,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立志为革命和党的事业奉献毕生。22岁的邓小平在莫斯科学习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时期,写道“我能留俄一天,便要努力研究一天,务使自己对共产主义有一个相当的认识。”同时,他还写道“我来莫的时候,便以打定主意更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党,交给本阶级。”“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的热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党的事业,把祖国比喻成伟大的母亲,把自己比喻成祖国母亲的儿子,这些发自肺腑的言语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比忠诚,总会让我们想起那位和蔼可亲的伟人的形象,深深地触动着我们的灵魂,震撼着世人。

爱国是每一个中华民族和华夏儿女的基本准则。无论身在何方,无论在何岗位,无论从事什么事业,我们要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无私的奉献,勤劳而踏实的学习和工作,忠诚于党,服从国家,坚定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诠释了信仰的力量,促进了我们在当代多元化的社会中树立信仰

理想崇高,信念坚定是邓小平加入革命的精神支柱。“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邓小平在南巡谈话时曾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走其他任何一条道路,都是死路一条。他坚定的信仰就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他提出“四有”新人。通过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来树立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同时,他还前瞻性的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要依靠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三)“要抛弃个人恩怨”。诠释了一个人的胸襟,铺垫了和谐的基础

在文革期间,邓小平被“四人帮”诬陷,被错误地撤销党内一切职务。邓小平的儿子在文革期间被摔成残疾,身为父亲的邓小平,却没有公报私仇地憎恨毛泽东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召开后,邓小平曾这样客观的评价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立下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这也丝毫不是什么夸张。当然,毛泽东同志不是没有缺点、错误的,要求一个革命家没有缺点、错误,那不是马克思主义。我们要教育全体党员、全体指战员、全国各族人民科学地历史地认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功绩。”小平同志如此的宽阔胸襟奠定了他不朽的人格魅力。

(四)“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呢。”诠释了乐观的心态,促进正能量的传播

邓小平同志历经政治生涯中的“三起三落”,沉沉浮浮,忍耐又平静的接受生活所赋予的一切。邓小平的女儿这样评价他的父亲,性格内心,但对生活的态度相当乐观。外国媒体曾评价邓小平是“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坚强、乐观伴随着邓小平同志度过了那些难以磨灭的峥嵘岁月。邓小平同志敢于说真话,胆大、心细,面对生活中的顺境,他积极上进;在逆境中,他懂得顺应。这就是他人生哲学的至高点。

(五)“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尝试,诠释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内涵,促进创新的提高

实事求是的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开启了改革开放的里程碑。改革开放为中华大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勃勃生气。他还说,“世界上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两种评论。有些评论家认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后一种看法比较有眼光。”

邓小平指出,只有社会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可套,只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全方位的探索。他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邓小平人生哲学的灵魂。邓小平说,他是军人出身,打仗是他的专项。著名的刘邓大军取得的屡屡战绩,战场上的运筹帷幄,同样可以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无论战场还是市场,都需要我们敢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三、邓小平人生哲学的当代价值

社会的发展,时势的变迁,依然抹灭不了邓小平同志的人生哲学对当代的价值。

在当今社会,每个人的生存压力都很大。尤其是年轻人,工作、房子、车子、孩子等各种事情都需要去想办法解决。生活在社会中,无时不刻地在考验着一个人的意志和智慧。意志坚强的人视困难为垫脚石,意志薄弱的人视困难为障碍。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拥有乐观的性格和心态来面对挫折和困惑。有些承受能力稍微薄弱的人面对困难患上了抑郁症,或者有些做些非法的事情。比如北京一个工程师和辽宁的一个青年男子因为房款不足,而去抢劫银行。最终断送了青年的美好人生。重庆一个女孩因为高考落榜,拿起瓶子中的毒药一饮而尽,留给她的家一时无法承受内心的压力人无限的痛苦。世上没有过去的坎,只有不勇敢的心。凡事以豁达的心态来承受,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人生一切挑战。

哲学人生的价值第5篇

一、人生哲学的内涵

什么是人生哲学?有关人生哲学的理解有很多种说法。我国历史上有不同派别的人生哲学,如道教的人生哲学、佛教的人生哲学。我国学术界大致对人生哲学有如下的认识:有的人认为人生哲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的人认为,人生哲学是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思想、态度等等。有的人认为人生哲学就是关于一些人生哲理的至理箴言。有的人认为人生哲学就是关于生与死、生活的意义、人生的意义等问题。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中的存在主义认为人生哲学是关于人在无意义的世界中,以存在为基础造就出有意义的人生。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是从唯物论、认识论、历史观、辩证法等角度对人生作出哲学的、全面的、联系的、客观地指导。

二、邓小平人生哲学的主要思想

邓小平同志作为我们党的第二代领导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了中国的实际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同时,在实践中,也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

(一)“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党,交给本阶级。”诠释了无比忠诚地热爱祖国的全部内涵,有助于提升我们爱国、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

忠诚、爱国,是邓小平同志政治上的立足点。邓小平在年少时光就踏上了革命生涯,远赴法国留学。在留法期间,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立志为革命和党的事业奉献毕生。22岁的邓小平在莫斯科学习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时期,写道“我能留俄一天,便要努力研究一天,务使自己对共产主义有一个相当的认识。”同时,他还写道“我来莫的时候,便以打定主意更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党,交给本阶级。”“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的热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党的事业,把祖国比喻成伟大的母亲,把自己比喻成祖国母亲的儿子,这些发自肺腑的言语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比忠诚,总会让我们想起那位和蔼可亲的伟人的形象,深深地触动着我们的灵魂,震撼着世人。

爱国是每一个中华民族和华夏儿女的基本准则。无论身在何方,无论在何岗位,无论从事什么事业,我们要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无私的奉献,勤劳而踏实的学习和工作,忠诚于党,服从国家,坚定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诠释了信仰的力量,促进了我们在当代多元化的社会中树立信仰

理想崇高,信念坚定是邓小平加入革命的精神支柱。“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邓小平在南巡谈话时曾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走其他任何一条道路,都是死路一条。他坚定的信仰就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他提出“四有”新人。通过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来树立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同时,他还前瞻性的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要依靠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三)“要抛弃个人恩怨”。诠释了一个人的胸襟,铺垫了和谐的基础

在文革期间,邓小平被“四人帮”诬陷,被错误地撤销党内一切职务。邓小平的儿子在文革期间被摔成残疾,身为父亲的邓小平,却没有公报私仇地憎恨毛泽东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召开后,邓小平曾这样客观的评价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立下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这也丝毫不是什么夸张。当然,毛泽东同志不是没有缺点、错误的,要求一个革命家没有缺点、错误,那不是马克思主义。我们要教育全体党员、全体指战员、全国各族人民科学地历史地认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功绩。”小平同志如此的宽阔胸襟奠定了他不朽的人格魅力。

(四)“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呢。”诠释了乐观的心态,促进正能量的传播

邓小平同志历经政治生涯中的“三起三落”,沉沉浮浮,忍耐又平静的接受生活所赋予的一切。邓小平的女儿这样评价他的父亲,性格内心,但对生活的态度相当乐观。外国媒体曾评价邓小平是“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坚强、乐观伴随着邓小平同志度过了那些难以磨灭的峥嵘岁月。邓小平同志敢于说真话,胆大、心细,面对生活中的顺境,他积极上进;在逆境中,他懂得顺应。这就是他人生哲学的至高点。

(五)“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尝试,诠释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内涵,促进创新的提高

实事求是的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开启了改革开放的里程碑。改革开放为中华大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勃勃生气。他还说,“世界上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两种评论。有些评论家认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后一种看法比较有眼光。”邓小平指出,只有社会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可套,只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全方位的探索。他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邓小平人生哲学的灵魂。邓小平说,他是军人出身,打仗是他的专项。著名的刘邓大军取得的屡屡战绩,战场上的运筹帷幄,同样可以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无论战场还是市场,都需要我们敢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三、邓小平人生哲学的当代价值

社会的发展,时势的变迁,依然抹灭不了邓小平同志的人生哲学对当代的价值。

在当今社会,每个人的生存压力都很大。尤其是年轻人,工作、房子、车子、孩子等各种事情都需要去想办法解决。生活在社会中,无时不刻地在考验着一个人的意志和智慧。意志坚强的人视困难为垫脚石,意志薄弱的人视困难为障碍。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拥有乐观的性格和心态来面对挫折和困惑。有些承受能力稍微薄弱的人面对困难患上了抑郁症,或者有些做些非法的事情。比如北京一个工程师和辽宁的一个青年男子因为房款不足,而去抢劫银行。最终断送了青年的美好人生。重庆一个女孩因为高考落榜,拿起瓶子中的毒药一饮而尽,留给她的家一时无法承受内心的压力人无限的痛苦。世上没有过去的坎,只有不勇敢的心。凡事以豁达的心态来承受,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人生一切挑战。

哲学人生的价值第6篇

我不是说要庄子人生哲学来拯救现代人生,解决现代人的所有问题,但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可以得到一些明智的启迪。那么,现代人从中可以得到那些智能的启示呢?我想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1、自我价值观的启示。这种摧残我们不能完全怪外部的环境,主要还是看看自身的欲望问题——自我物质的无限制膨胀。一味的追求物质享受,结果精神上没有空间,惶惶不可终日,科学技术发达,物质文明进步只能保证物质上的满足,却不能解决人们的人生问题。庄子人生哲学要我们有一种安身乐命的智能,启发人知道生命的价值意义何在?归真返朴,回到自然,过的是合理节欲,清静无为,有利身心的生命,将人生提升到充满艺术精神的境界。这对现代有许多整天沉溺于物欲之海,滞落在名利之场的人来说,无疑有净化其心灵,升华其精神境界,诱导其由执迷转入醒悟的作用,迷途知返,浪子回头,势将重振生命的活力。

2、世界观的启示。如何防止人类的各项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破坏呢?这是当今全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面对这有可能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灾难的危机,我们从《庄子》的自然保护思想中,或许有所启发。首先,庄子强调“天地与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态和谐思想。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违背自然规律行事,就会受到惩罚,故人类社会的一切事务,均应建立在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前提之下,而人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大自然本是一体,因此,人的一切行动都应与天地自然保持和谐统一。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这样才能做到“天和”,而“天和”是“人和”的前提。其次,庄子强调“以道观之,物误贵贱”的生态伦理思想。他认为,人类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将自然界万物区分为高低贵贱、有用无用是一种片面、简单化的、错误的态度。“道”是众生平等,自然万物决无高低贵贱、有用无用之分,况且自然万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要同等看待自然事物,时刻记住“物无贵贱”的思想,不要“以人灭天”,勿以人的需要而毁灭某些事物。第三,庄子强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敖倪于万物”的生态美学思想。庄子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在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十分重视自然环境的美学价值,主张非功利主义的角度对待自然环境,对待调整当今人类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提升了人类的精神境界。庄子生态智慧给我们的启迪在现代社会是很深刻的。当人们刚刚跨入文明的门槛,他便以智者的敏锐,洞察到人类生产活动会干扰或破坏自然环境,告诫人们要尊重自然,善待万物,保护环境,呼吁“无以人灭天”。这无疑是给世人开了一副清醒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由于时代的限制,庄子没有也不能为我们解决环境问题提出可行的具体方案,但他所提出这些原则,对改变当代人的价值取向,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3、生死观的启示。自人类诞生之日起,人的生死,便成为了牵惹人心的十分敏感问题。“生”意味着对个体生命的肯定,“死”是则是预示着个体生命永远离开了生活,不能分享人间的快乐幸福,是对人的生命的否定。所以,从常理看,人们对生、老、病、死都有一种不能拂拭的恐惧感,“贪生恶死”,是人们的自然本性。人也是社会的动物,人生的价值又体现了为群体做出的有益的事情。庄子认为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反对任何关于死亡的神秘观点和对死亡的恐惧。主张“知天安命”,不“悦生恶死”,具有朴素唯物论的因素。对于批判宗教神学的生死观有积极的意义。作为当代人我们也应该有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顺乎自然,乐天安命以超越生死,冷静对待死亡问题。痛苦、恐惧,虽合人情,却有违天理,甚不可取。

4、价值观的启示。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开始有所改变。拜金主义在社会上处处可见,而中国传统美德却常常遭受重创,道德水准下滑,乃至一些人患上道德冷漠症,严重者甚至不知人间有“羞耻”二字。上个世纪90年代,以德治国已经摆到政治的高度来了,道德重建便成为了我们现代人急需解决的问题。道德重建不是玩空手道可以获得的,必须有资源,否则就成了无迷之炊,庄子的人生哲学作为一种特色的道德资源,其中精华的东西可以成为以德治国的结构成分,对道德下滑、道德冷漠症、拜金主义问题起一定的治疗效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人们的道德修养,提高国民素质,改善社会道德风气。现代的严重问题是道德伦丧、见利忘义,而在庄子的人生哲学之中。尊老爱幼、大度宽容、非功利思想,都是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这些对于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不无益处。

哲学人生的价值第7篇

【关键词】人生价值;价值观;真正的人生价值;实践;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76-01

一、人生价值的涵义

人生价值是人生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价值“具体”在人生观领域中表现。在一定意义上,人生的价值是人生的意义,评估人生“价值量”大小,可以理解人生的意义如何,理解人生意义大小。人生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当二者统一时,也就实现了人生价值。社会价值指个人的活动对社会或群体的,他人来说所具有的价值。自我价值指的就是个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重要的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是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也就认识到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中的重要内容。

其次人生价值是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统一。无论是“社会”还是“自我”,都具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因此,人生价值的两重性又进一步体现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二、价值标准

(1)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2)人生价值评价的基本尺度,是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这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人是社会的人,总是生存和活动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当中,并受到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在实际生活当中,人们会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通过一定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目的,以独特的思想和行为赋予生活实践以个性特征。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一个人的生活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所规定的,而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判,也主要是以他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为标准。

三、怎样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具备的条件

人生价值的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社会实践同时是确立人生价值目标的根据和源泉。即在社会实践中,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客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即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

所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会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要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且要为实现所选择的人生价值目标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

主客观条件都制约着人生价值,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以及个人主观因素。主观条件是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目标,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客观条件主要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意识形态,舆论环境等。个人主观因素则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个人的自我认识、自我改造、自我提高发展的能力,来满足个人对社会的索取与贡献。所以,无论哪方面的条件都要求着我们全面的塑造自己。

四、人生价值的贡献与索取

1.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必须有一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必须依赖于每个社会成员通过创造性劳动,作出贡献才能完成。如果社会成员只讲索取,不讲贡献,社会就难以存在,更不用说发展。2.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两者是辨证统一的。但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应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人生的价值主要的并不是看社会给了他多少(拥有金钱财富的多少、权力的大小、地位的高低等等),而是要看他对社会做了些什么,贡献了多少作为评价标准。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人们常说要实现人生的价值,但人生的价值究竟是什么?我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奉献。谁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大,谁实现的人生价值就越大。无论是一个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还是一个舍己救人的英雄,甚至是一个无私奉献的凡者,他都有自身的人生价值。也许有人会说:不!人生的价值在于索取。谁索取得越多,谁实现的人生价值就越大。诚然,谁索取得多,谁的财富可能也就多。但若他不用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造福桑梓,那么,即使财富再多,也是一文不值!爱因期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他又说:“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他还说:“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所有这些对于人生价值的论述都是十分精辟的,对我们十分有裨益,值得我们深思体会。让我们以春蚕和蜡炬为榜样,以英雄人物为榜样,以革命领袖和亲爱的党为榜样,终生以奉献为乐,以奉献为荣,以奉献为己任,孜孜不倦地去追求人生的价值,努力地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吧!

五、结论

我们应当坚持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在当前,尤其是要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之间的关系,最后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从而,创造与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将不是难事,得到社会认可也会实至名归。也只有这样,所树立的正确价值观才能经得起生活中所有的考验,才能在向社会索取的同时更好的为社会,乃至国家做贡献。

最后,无论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还是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等,它们都是人的能动创造力实现的结晶,也是对人生目的和行为表现所做出的一种社会评价。正确认识哲学中所讲的人生价值,就需要正确的评价人生价值,因为它是人类社会进化的重要杠杆,也是正确的选择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而真正的人生价值实现需要在树立了科学的价值观之后个人对社会贡献达到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等。

参考文献:

[1]于沛.关于史学社会价值的理论思考[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