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股票投资理论与实践(合集7篇)

时间:2023-08-09 17:17:55
股票投资理论与实践

股票投资理论与实践第1篇

刘松,博士、研究员。1968年9月出生,1989年获复旦大学数理统计专业学士学位,1992年获复旦大学数理统计专业硕士学位,2004年获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社科院经济景气研究预测中心主任,先后兼任过上海新宇亨得利钟表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上海集优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上市)独立董事、复旦大学上海校友会常务理事、《经济研究》匿名审稿专家、上海投资学会理事、上海数量经济学会理事。主要学术成果有《经济运行探索》、《低效率股市投资理论---中国股市投资和发展研究》等。先后获上海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上海曙光学者称号、张仲礼学术奖。研究领域:宏观经济理论、金融投资理论。

新沪商:刘老师,能不能先就您的研究领域给我们做一个介绍?

刘松:我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宏观经济理论,主要是经济景气方面,经济景气是比较书面的说法,通俗一点讲就是经济形势;另一个就是股票投资理论。

介入股票市场源于求知欲

新沪商:当前我们正面临全球的金融危机,结合您的研究,我想今天我们主要来谈一谈股票投资理论。首先问一下刘老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股票市场的?又是怎么想到去研究股票的?

刘松:这个要从17年以前说起。我接触股票市场是比较早的,大约是在阴历1991年底、阳历1992年1月份的样子。那时候我还在复旦大学上学,读研究生三年级。那时万国证券广东路营业部受复旦大学工会的邀请到学校卖股票认购证,地点就在现在的第六教学楼东面的马路上,两个万国证券的年轻员工在马路上摆了一张课桌,吆喝着卖认购证,30元钱一张。我当时是个穷学生,所有的金融资产扣除回家的路费后只有60多元钱。我在那张桌子附近犹豫了近半个小时,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风险有多大?要不要买?第二个问题是买一张还是买两张?我在复旦学了7年的数理统计,数理统计的一个研究内容就是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建立模型,从中找出规律,进而预测未来。我想,股票市场里有很多数据,或许我学的知识在股票市场上能够有用武之地。即使输掉了,只要能学到知识就好。这样就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肯定要买。后来我了解到,当时只能拿到一张收据,认购证要过完年之后凭收据去他们营业部换。出于对风险的考虑,我决定不能倾其所有,只能投资我所有金融资产的一半。这样第二个问题也就解决了。我花了30元钱,换来了一张过完春节后能换成认购证的收据。

1992年春节过后,我拿着收据去万国证券公司广东路营业部换认购证。结果发现门口有很多人排队,有很多“黄牛”在收购认购证的收据,我这才知道我手里的这张收据已经涨到了100元。短短的一个春节,不到10天的时间,我的投资在账面上已经有了200%多的利润。这是完全出乎意料的!要知道,春节我是在不安中度过的,买认购证的事也没敢告诉父母,就怕钱扔到水里了,怕父母责怪。但是,出于更多地了解股票、学习股票知识、将所学的数理统计用到股票市场的考虑,我没有卖掉我这张收据,而是换成了认购证。后来我才知道涨价的原因,原来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中,对于股票市场有一些积极的论述。

我是我们这个专业惟一的论文提前半年答辩的研究生,因此,1992年春节之后,我在学校里已经没有事情了,主要精力就是找工作。期间,曾到过深圳,还在华为公司(那时刚刚起步)上了一个星期的班。后来,导师打电话给我,讲虽然我论文提前答辩了,但是还没有正式毕业,不要跑那么远,于是我又回到了上海。过了“五一”劳动节,我正式到上海统计局报到工作。单位里有个同事听说我有一张认购证,想出价2000元购买。短短4个月,30元涨到了2000元。真的吓得我不敢相信,世间会有这等事情?但是出于同样的理由,我没有卖。这张认购证是我通往股票市场的通行证,我要通过它来了解股票市场、学习股票知识、研究股票投资理论并将其与股票投资实践结合起来。后来很幸运,我这张认购证中了两次号,最终带来了8000元左右的利润。更为重要的是,这件事情激发了我研究股票投资理论的更多兴趣。

以理论指导实践为研究理念

新沪商:您介入股票市场是源于求知欲,那么在研究股票投资理论的时候您的研究理念是什么?

刘松:我做研究的理念是36个字:以全球的视野,以历史的深度,理论联系实践,客观分析现实,审慎预测未来,力求构建学说。在全球化的时代,没有全球的视野,是不可能做好研究的。如果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历史,没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也是不可能做好研究的。有些理论工作者喜欢在书房里做研究,我个人比较注重联系实践作研究。我觉得理论离开实践是没有生命力的,理论本身应该来源于实践,但它又能高于实践,能够指导实践,预测未来。具体到股票投资理论上,更是如此。如果你的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现实,并且能够指导投资实践,那么就是好的理论。相反,无论你的投资理论在形式上多么完美,数学的推导上多么天衣无缝,如果你不能解释现实,不能指导投资实践,那么就不是好的理论。事实上,在人类历史上,有无数的理论、学说,但能够真正流传下来的理论学说,无一不是较好地解决了当时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的。分析现实问题时,不能情绪化,情绪化容易犯主观的错误,不能客观冷静地分析。未来是不确定的,我们只有有限认知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做预测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只能以一定的概率,以一定的区间去预测,同时还要做好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准备。否则,一个大浪打来,你就出局了。再要求高一点,就是要力图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了。我目前主要研究股票投资理论和宏观经济理论,以后,也不想再去碰其他方面的东西了,就在这两个领域中耕耘,看看能否有大的收获。对于股票投资理论,自己感觉是2003年左右入门的,也就是在研究和投资了12年以后才入门的。对于宏观经济理论,自己感觉刚刚入门,在写了近百万字的文章后,2008年刚刚入门,感觉融会贯通了。

提出低效率股市投资理论

新沪商:在经过这么多年股票投资理论的研究之后,您最大的心得是什么?

刘松:股票投资理论中有很多流派,其中,在学术界影响最大的是新古典投资理论,其组成部分主要有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建立在有效市场理论的基础上,数学的推导十分严密,形势十分完美。但是,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任何用处。因为,市场根本不是有效的。如果市场是有效的话,就不会有这次影响这么大的金融危机了。

所以,有效市场理论是不成立的,但市场也不是一点效率没有。我认为,市场是低效率的。所以,我在低效率市场的假设前提下,在投资者有限理性的假设前提下,在投资者认知有限的假设前提下,提出了低效率股票投资理论。这一理论源于我自己长期的投资实践,一开始是潜意识地遵照这一投资理论去实践,慢慢地领悟到一些,逐渐地清晰化了。后来我试图将它形成一个理论体系,实际上是一个很粗糙的东西。200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写的《低效率股市投资理论和制度创新》一书,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作了序。我非常感激他,他是国内少有的正直的饱学的注重提携后辈的一流经济学泰斗。后来的投资实践,基本上是有意识地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下进行的。

我不太迷信所谓的权威,我相信自己亲自研究得出的结论。

理论指导下成功预测股市

新沪商:在您接触股票市场这么长时间里,听说您的很多预测都应验了,能不能给我们举几个例子?

刘松:呵呵,过奖了,不过是碰巧了。

1994年我一个朋友想投资债券,当时我正在研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他拉我一起参与。研究了一下,我发现327国债(某个国债期货交易品种代码)有400%的收益,只能做多,不可以做空。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万国证券因为做空失败了,总裁也锒铛入狱,很可惜。后来又比较成功地预测了B股市场的走势,1996年8月19日在《中国证券报》上发表了题为“上海B股市场展望--长风破浪会有时”一文,预测了B股市场有大行情。1997年底大家对1998年的行情普遍比较乐观,但我于1998年1月15日发表了“平稳偏弱 难创新高”一文,事实证明是正确的。

2001年的上半年,股市刚刚经历了一轮牛市,就有点像2007年的6、7月份,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机会好,但是我认为股市要见大顶了。因为股市从1994年的7月28日到2001年6月,涨了6倍,我觉得股市就要见顶了。5月份的时候恰逢我去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做一个讲座,我还记得当时我是这样开场的:“我对股市有一种深深的忧虑,今天我不是来告诉你们怎么成为百万富翁的,而是要告诉你们怎么规避市场巨大风险的。”后来在2001年的7月份,在华源集团的首届青年企业家协会上,我又发表了我对市场的看法:虽然现在天气很热,但资本市场的寒冬就要来临了。没想到的是,这个寒冬持续了4年。

2005年下半年的时候,股市跌到了1000点至1300点之间的位置,当时我经过研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认为股市已经出现战略性的投资机会,正在孕育一波比较大的行情。2005年出版的《低效率股市投资理论及制度创新》的后记里面有这个研究成果。同年11月,我和另外几位朋友接受了张志雄先生任主编的《价值》杂志的采访,里面也有当时我们对市场的判断。《价值》在2006年第二期刊登了出来。后来2006年、2007年的股市印证了这一点。

2007年5月,我认为市场情绪处于亢奋状态,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校友论坛”和“市长论坛”上发表“亢奋状态下的股市投资和治理”的演讲。5月27日,《文汇报》刊登了此文。5月30日,所谓的“530”行情爆发,股市狂泻。其实,那次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是正确的,只是方式和时机不对。方式不对是,不应该出尔反尔;时机不对时,不应该半夜里出政策。

2007年10月,我参加了“招商证券论坛”,公开提出了中国股市具有典型的泡沫市场特征,属于非理性繁荣。不仅如此,我还认为如果政府不及时调整供求关系的话,股市很可能会垮塌。这些言论,当时《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等报刊都作了公开报道,新浪网也作了直播。后来,在上海市干部培训中心组织的800人大会上(上海图书馆召开),市领导专家座谈会上,《上海证券报》风险投资教育西安行大会上,我都发表了类似看法。后来没想到,情况比我预测的还要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指数跌掉了70%多,到2008年9月18日跌到最低点1664点,跌掉了74%左右。

总起来说,我预测股市趋势的准确率有70%至75%吧。比较幸运的是,我公开预测(指在媒体上发表)的准确率更高一些,原因可能是我很少公开预测股市的趋势。但对于个股的预测,准确率还达不到这个比例。

新沪商:您在预测股票市场的时候,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刘松:一般对股票市场的预测从五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个方面是估值。我喜欢用F-O模型。

第二个方面是供求关系。我们知道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非常之大。

第三个是投资者情绪,也就是股票市场上俗称的“人气”。

第四个是股市政策。

第五个方面是技术分析。

在预测的时候,必须把这五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分析,不能单独分析某一方面。

股票交易是投资与投机的结合

新沪商:我们知道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很多对经济的研究也是为了掌握其规律,那么据您的研究,股票市场的运行有什么规律吗?

刘松:股票市场肯定是有其运行规律的。但是股票市场的走势从本质上讲是不能够被精确预测的,你可以对它的趋势进行把握,但是没有办法对它本身的具体走势进行精确预测。股市是综合脑力较量的场所。

我们通常说的股票投资,其实是不科学的,应该叫做股票交易。进行股票交易的有两类人:一类人是做投资的;一类人是做投机的。证券报上一直提醒大家,投资有风险,入市要谨慎。这不贴切。我建议改为:交易有风险,入市要谨慎。股市交易的风险和股票投资的风险是不一样的风险。

投资是科学,投机是艺术;投资靠理性,投机靠感性。可以说,股票交易是投资与投机的结合,股票交易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股票交易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股票交易还是一场博弈。

我们在现实中会看到有些教授、专家投资股市却失败了,为什么?他仅仅把股市看成是科学的,是理性的,但是实际上,股票交易中感性因素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感性在艺术中是非常重要的,艺术是需要天分的,股票交易中有时候靠的也是天分。尤其是它的操作之中包含着非常多的感性成分,所以你会发现有些人他操作起来有如行云流水一般,那种状态绝对不是单靠计算市盈率、计算成长性等就能达到的。股票市场比我们想像的要难的多,也复杂的多。我觉得我们任何一个进入股市的人,都应该对市场怀有一种敬畏之心。

新沪商:能不能具体讲一下投资与投机的区别?

刘松:很简单,物有所值你来买,这就是投资。比如这支股票价值5元钱,现在卖3元钱,你买下来,这就是投资。如果这支股票价值5元,但是现在卖8元,你知道明天会有人花12元买它,那你会不会买呢?会买。这就是投机。

可以这样说,投资是建立在股票价值的基础上的,所以它是科学。投机是建立在对股票价格的预测的基础上的。如果我们平时在股票交易的时候能够搞清楚投资与投机的关系,那就可以规避很多风险了。但是这是很困难的。投资可以长时间的持有,投机必须坚决止盈止亏。

股票市场上最核心的一个概念是股票的内在价值。泡沫是怎么定义的?就是你这个价格高于了内在价值。难就难在谁也不知道股票的内在价值是多少,可能分析师给了很多预测,但那只是一个预测,是基于他们主观的判断。我们其实不知道股票的内在价值是多少,因为它是一个随机变量,而且是一个分布(distribution,概率论中的术语)谁也不知道的随机变量,金融学教授、金融学博士、投资界实务人士,禅精竭虑地想去估计这个分布,实质上,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然这也正是股市魅力之所在。

新沪商:这两种行为会对股市造成什么不同的影响?

刘松:投资与投机这两种行为可能会造成不同的股市繁荣。一般来说,建立在投资基础上的繁荣是理性繁荣;建立在投机基础上的繁荣就是非理性繁荣。当然了,还有另外一个界定繁荣的标准,由于股票价格是对未来的预期,如果说当前的股价反应的预期在将来实现的概率很大的话,或者说这个股价当中所反映的对未来的预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成现实的话,我觉得就可以定义为理性繁荣。但是,如果这个价格当中反应的对未来的预期,在未来一段时间实现的概率非常小的话,那实际上就是一种泡沫了,也就是非理性繁荣。

中国股市有两个“癌症”

新沪商:您觉得中国股市存在哪些问题?

刘松:我觉得中国股市有两个癌症:一个“癌症”是股权分置问题;另一个“癌症”就是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早在2003年,我一直持续撰文呼吁解决中国的股权分置问题,而且呼吁暂停股权融资,全力解决股权分置问题。2003年10月27日,《新闻晨报》以“专家建议5年治愈全流通”为题报道了我在《中国金融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曾引起热议。后来大大小小,写了十几篇文章呼吁解决这一问题。现在这一个毒瘤总算割去了,目前身体处于恢复阶段,两年后这一问题就彻底解决了。有些专家现在又提出要限制大小非的流通,还上书,还有专家建议社保基金接手大小非,我坚决不赞成,这是瞎折腾。但是另外一个毒瘤还没有完全割掉。中国的监管体制这几年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还不够。当前对于整个证券市场最核心的上市公司的监管、对基金管理公司的监管还很欠缺,上市公司、基金根本没有把中小投资者当成股东,他们根本就没有这个意识,我觉得这是特别需要加强的。

金融人才缔造金融核心竞争力

新沪商:从股票投资的角度,您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有什么建议?

刘松:上海要有一批很高端的投资管理人才,他们能非常准确地分析市场,预测行情,能够指导上海的企业和老百姓在(股市)高位时成功地逃掉,规避掉风险。那这个财富,就不仅是从外省市转移到了上海,还有很多台资、港资、外资的财富都转移到了上海。当这些财富汇聚上海之后,上海自然而然地往金融中心迈了一大步。其实这就是金融战争的实质。

新沪商:一只以来都有很多经济学家和投资分析师对股市进行评论,你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刘松:股票投资理论是经济学理论中最为艰深的理论,一般被誉为“经济学科里面的核工业”,要想了解和掌握它,不仅需要有艰深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遗憾的是,对于这样一门需要艰深的理论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行业,我们的现实中却充斥着很多“伪专家”,很多人只是懂一点皮毛,就随意地对股市进行评头论足。甚至还有很多的“专家学者”,仅仅把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简单的外推,以为过去是这样,那么以后也还是这样,由此对我们的股市以至经济的发展进行评论、预测。这是不负责的。股市时刻都处在变化之中,对它的预测要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和大量的实践基础上。我想这些现象也是造成我们的股市今天这个样子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现在似乎还存在二个误区,一个误区是把学问与职位相提并论,似乎一个人的职位越高就越有学问,相应也就越有话语权,我认为这是一个误区。专家学者与政府官员应该是各有所长,各司其职,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不能越俎代庖。第二个误区就是把专家学者知名度与话语权相提并论,我们的舆论往往认为知名度越高的人越有话语权,事实上,我认为,有的学者可能很有学问,很有水平,理论做得很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并不一定他就能解决实际的问题,也不代表他更能对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预测。所以要让事实来说话,而不是用知名度来说话――谁真正能预测未来,解决问题,谁就应该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我们的媒体也要把那些真正有水平的人报道出来,使得他们的理论被民众了解,提升他们的话语权。

中国股市将较长时间平衡运行

新沪商:最后,请您对我们现在的股票市场进行一个预测。

刘松:按照我前面提到的五个方面很简单地分析一下:

第一个方面是股票市场整体的价值。周五(即2008年11月28日)上证指数收盘价为1871.16,静态的市盈率大概在13左右,静态的市净率大概在2倍左右,这个价格反映的大概预期是:如果未来12年之中上市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能够达到11%左右,那么当前的市场估值基本合理。

第二个方面是供求关系。当前股票的流通市值大概在4.2万亿元左右,市价总值在13万亿元左右,居民储蓄存款大概21万亿元,流通市值与居民储蓄存款的比例在20%左右。由于大小非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以比较快的速度释放出来,因此从总体上来讲,当前的供求关系是供略微大于求的状况。

第三个是投资者情绪。现在投资者情绪还比较低迷,因为在这次危机中受的损失太大了。虽然现在还有新的投资者进入股市,但是进入的增量还不足以撼动存量。

第四个是股市的政策。现在国家在采取积极的股市政策,比如调整印花税、鼓励大股东增持、鼓励大股东延长锁定期。

股票投资理论与实践第2篇

【关键词】证券投资;模拟教学;模拟交易所

一、引言

随着证券投资学不断完善成熟和重要性的提升,逐渐成为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这门学科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投资学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独立进行实际投资分析的能力,并最终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及个人投资实践。结合其发展趋势,可发现证券投资学是一门理论综合度高、实践应用性强的学科。

首先,分析各种证券投资价值,分析公司财务,把握证券市场发展,科学地构建证券投资组合等这些都是操作性很强的具体方法和基本技能;其次,证券市场瞬息万变,单纯的证券投资学理论教学适应不了证券市场发展变化的动态性和复杂性;最后,证券投资课程应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现代应用型金融人才。这些都在客观上要求该课程的教学做到基础理论与证券市场实践模拟紧密结合,并将实践模拟教学研究做为本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

二、主流证券投资学模拟教学方法

(一)证券投资学模拟教学

证券投资学模拟教学是指,校内建立金融模拟实验室的方法,借助多媒体和网络平台,结合证券交易所的实时行情进行模拟教学。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证明,模拟教学及模拟投资活动是实现证券投资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程教学效果的最有效的办法。因此,这一方法被各高校广泛使用。

(二)世华财讯模拟操作系统

2005年世华公司自主研发的世华财讯模拟交易系统,广泛应用于证券投资的模拟教学,包含外汇、股票和期货三种,采用与国内交易所同步的实时行情数据,进行模拟交易。该系统集委托下单,自动成交,自动结算为一体,并提供全面的财讯信息、深股及上股的实时价格、完善的金融证券分析系统和仿真的模拟交易系统。此外,还可以提供行情技术分析、上市公司财务分析以及宏观经济分析等重要功能。

该系统使学生能够切实的感受在证券市场的操作,可以利用自己所学内容,进行基本面、技术面分析,选择投资品种,自主进行投资决策,甚或是设定程序化交易条件,构建投资组合。学生在实践操作追求好的盈利排名的同时,进入了一种比赛的模式,推动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效果,充分发挥了模拟教学的优点。

三、主流模拟教学方法问题分析

目前被众多高校所采用的基于世华模拟操作系统的证券投资学课堂模拟教学方法,搭建起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效果,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模拟交易不会影响股票价格

世华财讯模拟操作系统通过卫星网络实现与真实市场同步,实验室内同学根据真实市场上既定的股票价格,行情数据等进行交易,利用的是金融实验室内虚拟资产。同学是价格的接受者,而非促成力量。无形中形成了孤立于市场的氛围,降低了模拟交易的真实感。

模拟交易独立于真实市场,模拟实验室中的交易量、成交价格或是多空力量都不会对真实市场价格产生影响。例如同学们大多都增持一只股票,多方力量远大于空方力量,股票价格理应上涨,但是真实市场中股票价格却是平稳震荡或是下滑,有悖于实验室内的交易情况。在这样模拟教学中可能使同学对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产生曲解,理解不了影响股票价格波动的根本原因,达不到课程要求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影响不明确

现有的证券投资模拟教学可以通过世华财讯模拟操作系统接收到市场上实时行情数据,交易所企业公告信息。真实的市场是开放的、瞬息万变的,同一时间内充斥着这种各样的信息,共同影响着股价的走势和市场前景的好坏。因而很难站在和基础理论结合的角度,研究单个信息会对股价和市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例如央行决定上调利率紧缩银根,同时政府又增加财政支出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扶持力度,两则消息共同影响下的市场很难让同学了解单个消息对股价以什么方向和多大力度的拉动。这样很难培养起从基础理论处分析消息影响的能力,对以后的投资实践将产生负面影响。

(三)交易环境不可控

模拟系统中仅仅可控的是学生虚拟资产的配给。然而IPO新股发行、个股配股分红、国家宏观政策、企业重大事项报告、印花税手续费改革、涨停板临界值变化等等,这些导致证券市场复杂多变的因素,很多很难出现在现有的短时间模拟交易教学过程中,但这些又都是真实证券投资实践中不可忽视并需要深入研究的因素。单纯依赖于真实市场模拟交易,不根据学生学习需求灵动的调节实验条件,往往不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很多所学理论知识难以得到实践验证。

(四)时间限制

首先,现有的模拟系统只有在交易时间才能进行下单操作,在非交易时间下单将会有错误提示。然而学校在安排模拟实践时往往不能与证券市场真实的交易时间同步,课程的时间安排很受限制。老师不能在课后跟踪分析讲解,模拟操作随意性强。

其次,真实市场的操作周期一般较长,证券投资的课时总量有限,模拟实践更只是辅助教学的一部分,模拟交易和真实市场上的操作周期相差甚远。这样在利益排名结果为导向的课程考核方式下,容易催生急于求成、过度投机、脱离基础分析的投资行为,使模拟教学本身失去了意义。

四、提出创新

针对以上问题并结合教学需要,我校金融工程实验室独立开发了一套名为“大学生模拟交易系统”的系统软件,是一套真正从学生学习、实践和研究角度出发,模拟真实股票市场的互动式的Web系统。上课学生就是模拟市场的所有交易者,交易股票是自主设计的模拟股票。以该系统应用于证券投资课程的模拟教学,相对于目前主流的世华财讯模拟操作系统,拥有以下优点。

(一)独立撮合系统

大学生模拟交易系统按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撮合成交。接受的是模拟市场内学生的交易申请,并不依赖于现实中的任何一个交易系统,充分保证系统的独立性。

上课学生就是模拟市场的所有交易者,交易的股票是模拟股票,交易行为经过撮合系统成交后,将价格反馈回来形成行情,价格波动就是大家共同交易的结果。大家可以看着自己的单子是怎么成交的,能知道不同方向不同量的成交会对价格产生什么影响,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成交价格的形成机理(如图1)。

(二)对交易环境的完全控制

由于交易者、交易资金和交易对象都脱离于真实市场,因此可以通过系统实现对交易环境的完全控制。

1.股票或期货市场选择。该系统不仅仅可以进行股票市场的模拟教学,也可以进行建立模拟的期货市场。同学可以参与期货标准合约的设计,更真实的让学生掌握交易规则、保证金杠杆、做多做空和套利等应用性很强的知识。

2.交易时间不受限。由于大学生模拟交易系统是独立于真实市场的,不需要紧跟真实市场交易时间实时行情。开收盘时间可以手动设定,进行模拟教学的时间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合理安排。停市后或是法定节假日也可以进行模拟交易,突破了时间的受限性。

3.资金股票配给控制。和世华财讯模拟操作系统一样,我校的模拟交易系统同样可以对交易账户进行不同资金股票的配给。但是前者只是关注不同资产分布下的收益情况,仍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后者分配给的是模拟市场的交易者,他们的交易行为决定着价格。如果有相对其他账户有很大资产的超级账户就可以支配市场价格走向,很好的模拟了真实市场上存在基金投资者或控股大账户的情况。如果给与交易者少量股票大量现金,则又能很好的模拟市场行情冷淡场外存在游动资金的情况。总之通过该系统同学们能切实的感受到不同资产分布情况对市场的影响。

4.信息公告控制。由于交易的是自主设计的模拟公司股票,公司公告、股票信息或是经济政策都可以通过系统模拟发出。这些消息的影响都可以通过同学们的认知判断交易体现在价格变化上。可以发单个消息指导同学对消息进行判断,或是发多个消息的组合检验同学分析复杂环境的能力。

5.上市公司管理。当模拟上市公司分红派息、配股、送股时,模拟交易所严格按照规定对账户的资产做出调整。当模拟上市公司股票停牌或退市时,相应的会冻结或清算账户的相关资产。尽可能的模拟真实市场,让学生尽可能的感觉自己是一个真实的投资者,在不同的情况下进行投资决策。

6.交易规则控制。涨跌幅限制,交易手续费印花税,这些在真实市场不太会随意变动的规则,在该系统中均能实现按课程需要的调整,同学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市场交易规则对投资活动的影响。

(三)拓展

1.融资融券。系统可以启用灵活的保证金制度,实现在模拟市场内的融资融券,适应市场的发展。

2.指数设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完成对交易股票的指数设计,更深入的理解市场上的指数是如何构建的。

3.数据处理平台。该平台可以计算保存不同时段每个交易者的资产分布、持仓比率、交易次数、成交均价等,为后期投资行为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4.服务与支持。此项功能是为了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如股票市场的基本知识、法律法规、证券术语等。

5.交流论坛。模拟交易者可以通过平台交流自己的疑惑不解、交易心得,促成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五、结束语

目前普遍应用的基于世华财讯模拟操作系统的模拟教学方法只是简单的模拟交易过程,而基于大学生模拟交易系统是更全面的模拟交易市场。该系统的独立撮合功能和对交易环境的完全控制很好的解决了前者模拟交易不会影响股票价格、交易环境不可控、信息影响不明确、时间受限等缺陷,突显出模拟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积极性自主性的同时引导学生扎实的掌握证券投资的知识,培养实际投资分析的能力,更好的适应国内和国际资本市场不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邱兆祥.证券投资学概要[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09).

[2]虞群娥.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0).

[3]顾亚芳.《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策略探讨[J].才智,2011,31.

[4]王心如.浅谈以金融实践教学培养现代金融人才[J].北方经贸,2006(8).

[5]倪泽强.《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模式比较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2(2).

[6]彭明强,徐熠明.如何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证券投资教学[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0(2).

[7]李丽娟,路应金,马永开.金融证券实验室的实验开展与建设规划[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12(4):98-100.

股票投资理论与实践第3篇

1、上市公司向社会公众增发新股(含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或其他股份性质的权证)、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向原有股东配售股份(但具有实际控制权的股东在会议召开前承诺全额现金认购的除外);

2、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购买的资产总价较所购买资产经审计的账面净值溢价达到或超过20%的;

3、股东以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偿还其所欠该公司的债务;

4、对上市公司有重大影响的附属企业到境外上市;

5、在上市公司发展中对社会公众股股东利益有重大影响的相关事项。

上市公司股东会除现场会议外,还应该向股东提供网络形式的投票平台。

外部性引致“搭便车”

自从分类表决制度实施以来,已经有两家上市公司举行了分类表决。

第一家是首旅股份。2004年12月22日,该公司召开股东大会,就需要分类表决的配股议案进行流通股股东的分类表决,最终获得通过,社会公众股股东的赞成率为55.19%。此后,重庆百货召开股东大会,就重新确定本次发行方案的议案进行流通股股东表决,结果反对的占参与投票的57.3576 %,最后否决了董事会的提议。

正像证监会所强调的那样,实施分类表决制度的目的在于形成抑制滥用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制约机制,保护投资者特别是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从理论上讲,投票权由很多人持有,就可能导致无人有激励去积极地行使权利。因为这里有个外部性(Externality)的问题:行使权利而导致的经营改善的收益由全体流通股东分享,而成本只由那些积极行使权利的股东承担,因此单个股东将没有监督企业经营的激励。这也就进一步导致了一个"搭便车"(Free Ride)问题,即所有流通股小股东都希望其他股东去行使权利并承担权利行使所致的成本,而自己仅分享他人行使权利所带来的收益。无论是外部性问题还是"搭便车"问题,其所导致的结果都是全体流通股小股东没有激励去行使(用手)投票权。

同时,虽然网上投票降低了投票的处理成本,但是收集信息的成本仍然存在,而且对一部分流通股股东的时间成本也较高,因此,参加表决的流通股股东会很少(首旅股份参加表决的流通股股数占流通股总股本的比例大约为6%,重庆百货的这个比例约为5.6%)。对于流通股股东对表决的事项有比较一致的意见时,无论多少股东参加投票,都将做出符合绝大多数股东利益的决议,征集投票权的意义不大;而对于流通股股东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为了使流通股股东的正确意见得到通过,需要有一种制度来保证正确的意见能够获得足够的票数,这就是征集投票权制度。

征集投票权的国际经验

这里所说的征集投票权也可称为股东委托书劝诱、投票权竞争等。

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公开征集投票权:指上市公司股东、董事会或独立董事等,在股东大会召开前,以公开方式请求股东委托征集人出席股东大会并该等股东就有关提案在股东大会上进行投票表决的行为。

征集投票权在国外已有七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尤其近年,征集投票权在美国的发展和共同基金(Mutual Fund)以及其它的机构投资者都有着密切联系,这意味着征集投票权和基金治理、发挥机构投资者作用也有一定的联系。美国监管机构较早地对征集投票权进行了立法规范。目前,国外的征集投票权制度业已发展得比较规范。一般来说各国对征集投票权的信息披露、表决结果的确认、委托书的格式都有较为严格的规定。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征求者的资格

美国法对征求者资格并无限制,市场派和公司派都可以征求委托书,可以是股东,也可以不是股东。英国法也规定人不必为股东。

2、征求投票权的数量

在充分相信市场理念的支配下,美国对通过征集行为所获得的委托投票权的数量没有限制。而台湾地区则相反,根据征集目的不同,对征集委托书的受托人之股数进行了严格限制。

3、征求委托书的信息披露

对此,以上各国都有相关立法规定,尤以美国的委托书信息披露制度最为详尽。台湾地区的《公开发行公司出席股东会使用委托书规则》也注重公开原则。

4、大股东的注意义务和忠实义务

传统观点认为股东可以自由行使股东权而不受任何约束,股东之间亦无权利义务可言。随着权利行使自由的绝对性向相对性转变,股东权行使自由亦受到了限制,大股东对小股东应负相应义务的观念逐渐成为主流。各国从自身法律传统出发,借助各种理论构架了大股东对小股东的义务体系,如德国的“良俗违反理论”、 “权利滥用理论”,英国的“权力诈欺理论”,美国的“信任义务理论”,都从不同角度限制大股东的权利,保护小股东利益免受侵害。

国外关于征集投票权的研究主要可以归纳成以下三个方面:征集投票权的经济动机;征集投票权和公司控制权争夺;征集投票权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但这三个问题并非互不相关,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且这三个问题都与问题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征集投票权主要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防止内部人(管理层和控股股东)对外部投资者(股东和债权人)的掠夺(Expropriation)。这又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在股权高度分散的情况下表现为管理层对股东利益的侵害。二是股权集中于控股大股东的情况下表现为管理层和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双重侵害。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这一问题并不能通过订立契约来解决。实践也证明内部人经常是相互勾结侵害股东利益。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股东通过投票权对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和经理层形成外部压力。在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侵害股东的利益时股东可以通过股东大会来更换公司的管理层。当股东参与投票的积极性不高时,征集投票权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中国实践:特殊股权结构的产物

同国外相比,征集投票权在中国还是很新鲜的事物,只是近些年才出现,在制度和实践上都存在一些问题。中国立法对一般的表决权行使制度只有简单的规范,相关法规尚不健全,相关配套规定尚不齐备,缺乏可操作性。中国自94年至今虽然也有几起征集投票权的案例,但还存在很多问题。

股票投资理论与实践第4篇

【关键词】股指期货市场 股票市场 波动率 相关性

随着我国市场投资与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市场投资领域中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的不断,为我国金融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作用。正因如此,我们对当前投资金融市场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实践研究工作,利用理论研究内容促进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在世界整体金融市场建设中,股指期货市场的运行对于股票市场波动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就我国而言,早期的股指期货市场与股市市场之间因为受到政府金融机构管理的干预影响,其关联性较小。但是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的推进,股指期货市场的开发成为了我们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当前的金融市场发展实践研究中,做好股指期货市场与股市市场波动率的研究工作,对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实际作用。

一、当前我国股指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关系研究

在对当前股指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股指期货市场运行中对于股票市场的影响确实存在。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开展了实践性的研究工作。

(一)市场关联性实践问题分析

在对股指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关联性研究过程中,我们以国家能源、金融、钢铁等几类重要的大型国有企业股票为研究重点,对期货与股票市场进行了关联研究。研究的结果如下。我们对中国银行、中国石油及国电电力等大盘股份的股指研究中发现,因为金融市场中银行、石油、建筑等股票流动及股指变化的出现,对于我国股票与期货市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反之,当股指期货市场中出现较大变化(如期指变化较大或出现震荡情况时),股票市场也会受到影响出现波动反应。这种市场实践问题的出现,就是两个市场间关联性的表现。这种表现在两个市场波动性关系的变化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整体性波动。就当前的股指期货市场而言,市场变化受到的国家政策性影响较大,进而会造成金融市场的整体性波动。二是相关波动。在股指期货市场中,受到行业影响造成的期指波动情况,同行业内的期指波动也会影响股票市场波动。如市场内大盘股震荡变化,一般会造成相关股票出现同样震荡的情况。这种相关波动的出现,对于我们做好市场研究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二)大盘股与股票指数变化实际研究

在对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中,股指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关联性,特别是大盘股与股票指数中波动性关系的研究中,我们对几只大盘股开展了实践研究工作。其研究结果包括了以下几点。一是不存在日内效应。在实际研究中我们发现,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内大盘股与指数收益间不存在明显日内效应现象。因此在实践研究中,我们不需要对其中的高频金融收益率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剔除。二是存在较大的下尾关联关系。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当前的金融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中出现持续下跌、剧烈波动等极端性波动问题时,超级大盘股与股票指数波动性间存在较大的关联性相互作用。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这种关系的存在会造成股指期货市场风险进一步加强。

二、两个市场管理关系的实践工作研究

在进行了股指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波动性关联性分析后,我们下一步需要结合市场实际情况,进行实践工作研究。其主要的实际工作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在金融市场中建立风险管理市场体系

在对金融市场风险管理过程中,为了避免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问题,在一、二级市场外建立一个合理的风险管理市场,是做好风险管理的重要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整体的金融市场中,建立股指期货市场起到管理风险市场的作用,是符合金融市场规律的。但是在这一市场的运行中,我们必须注意这一市场的建立与运行不能偏离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时刻注意以下因素:市场发展是否处于风险可控、可测、可承受的状态下发;相关的管理部门是否可以做好系统风险的控制工作等。为了确实做好这一工作,我们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做好以下工作,已建立起良好的风险市场体系。一是做好市场内的产品设计、风险控制、市场准入等方面的监控管理工作,保证市场的运行稳定。二是在市场中确实发挥出政府部门的沟通作用,建立各交易所与股指期货交易所之间金融与数据信息共享机制,保证金融投资过程的风险控制有效。

(二)建立跨市场控制与联合监管机制

在实际的金融市场管理过程中,跨市场的控制与监管机制的运行开展对于金融市场管理具有良好的实际作用。如在金融市场运行中,发生不可抗力突发性事件状态下,为了降低金融运行风险,我们可以在深交所和上交所进行联合的临时停市工作,利用跨市场的管理控制工作,避免市场整体风险的出现。一是细化《证券法》。在实际市场风险管理过程中,我们可以细化《证券法》中的相关条款,将法律中规定的大盘断路机制纳入到证券交易所的交易规则中,利用法律模式开展风险管理的实际工作。二是借鉴西方实际工作经验。在市场整体风险管理中,我们可以借鉴西方资本市场管理经验利用优化的大盘断路机制,做好跨市场的金融风险联合监管机制。这些跨市场控制与监管工作模式的建立,既符合了当前我国金融市场整体情况,同时为市场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持。

(三)利用市场干预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我们在前面的研究中已经发现了股指期货市场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股票现货流动性影响中。一方面股指期货的推出,可以很好地吸引市场内部的投入资金,降低股票市场资金流动情况。这主要是由于期指市场具有低保证金比率、交易灵活等优势,进而使投资者加大了投资,对于股票市场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合理的资金运作,又可以很好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这就降低了这一过程中金融风险的因素。另一方面在金融市场中,股票市场中出现抛售大量股票的情况时,投资者可以利用股指期货市场,利用合理的投资手段获得相应的赢利补差,减少投资风险带来的投资损失。这些投资手段的开展,就是股指期货市场对股票市场资金流动性风险的补偿手段。

三、结束语

在当前的金融市场发展中,股指期货市场的运行与发展,对于股票市场波动性影响是我们在金融投资市场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利用大盘股市场波动变化为研究重点,进行了市场分析与实践工作研究,为两个市场间波动与风险管理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胡承德.股指期货市场对股票市场波动率影响研究[J].理论探讨.2011(02).

股票投资理论与实践第5篇

[关键词]高职;证券投资学;股票市场历史

高职证券投资学以提高学生的证券投资技能作为教学目标。它要求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证券投资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具备将理论应用到投资实践的能力。多数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普遍缺乏对证券投资的了解。对于一门理论综合性强、高度强调实践性的课程来说,要在短时期内提高证券投资技能具有很大的难度。高职证券投资学究竟应该教什么、怎么教,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开展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教学是提高证券投资技能的有效方式。“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虽然在历史进程中没有两件完全相同的事情,但人类行为的固有特点一直没有发生变化。无论用什么原因解释价格的波动,它终究只能通过投资者的买卖行为得以推动,这就奠定了历史教学在提高证券投资技能方面的理论基础。历史不仅告诉投资者过去发生了什么,更能够在类似事件发生时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参考。

一、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股票市场的历史

(一)市场的涨跌有规律可循

自1984年发行第一只股票,中国股票市场已经走过了30多个春秋。经历了多个牛、熊市的转换。仔细分析市场的历史背景,可以明确一点,市场的涨跌至少与以下三种因素密切相关:资金、股票供给和监管层的干预。1.资金是股价上涨的驱动力量。资金进场是股票市场上涨的必要条件。资金离场则会导致股市下跌。离现在最近的一次熊市发生在2015年。证监会于2015年4月开始采取多种措施降低资金杠杆,之后不断强化,最终在7月强行关闭了为场外配资提供入市渠道的HOMS端口。资金供给的急剧减少和股灾的形成密不可分。与之对应,我们早在1996年就看到了相反的案例。1994~1996年,中国出现了较明显的通货膨胀。1996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停止办理新的保值储蓄业务的紧急通知。面对通货膨胀压力,停止办理新的保值储蓄业务迫使投资者将资金从货币市场转出。1996年是中国股票历史上著名的牛市年。2.股票供给的大规模增加是市场下跌的重要原因。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中调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有关规定的决定》,于2016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由于担忧注册制实施后可能出现的股票大规模发行,股票市场出现了持续性的下跌。更早的案例可以追溯到1993年。1993年2月16日,上海老八股宣布扩容,恰在这一天,股市由上涨转为下跌。既然股票大量供给易使股市下跌,那么为了阻止股市下跌暂停股票发行也就自然成为救市手段。在中国股票市场历史上,至少出现8次IPO暂停。3.监管层对市场的干预更是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股票市场的涨跌。2017年4月,证监会主席称“10送30”中国式高送转世界罕见,一些公司的股价当天便以跌停开盘。诸如此类案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也常常发表股票市场的评论性文章。“政策”由此成为中国股市的重要特点。

(二)重大投资机会的出现离不开特定的历史事件

回顾中国股票市场中出现过的牛股,大多与历史上的特定重大事件有关。2017年雄安新区建设促成了河北省股票的全面上涨。2016年供给侧改革造就了华菱钢铁、2015年南北车合并创造了中国神车、2014年“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中国交建等中字头股票、2013国家安全委会的成立带动了英飞拓、2012年温州金改下的浙江东日、2011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将文化产业确定为支柱性产业下的天舟文化……就内容来看,这些事件没有任何的关联;但就其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而言却是相同的,它们都是特定历史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事件。这对高职证券投资学的教学实践具有重大启发。一方面,通过历史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历史上的牛股及其成因,获得宝贵的市场经验;另一方面,这为高职证券投资学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以供给侧改革为例,依照传统教学思路,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解释什么是供给侧改革,然后分析供给侧改革对相关公司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是不合适的。高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难以应对这种教学方式,它会让高职学生疲于应付快速变化的市场,陷于无止境的学习之中,丧失学习的兴趣。高职《证券投资学》完全可以弱化相关事件对公司在经营、财务等方面的影响力分析,抓住其对投资者心理具有重大影响这一共性,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市场追逐热点行为的理解上。

(三)中国股票市场历史为风险教育提供了最好的素材

证券投资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对于刚刚接触证券投资的学生来说,如果只是对风险进行说教,是不可能真正提高风险意识、培养风险应对能力的。回到中国股票市场的历史中去,以史为鉴是培养风险意识、提高风险应对能力的有效手段。证券投资实践活动绝对不能纸上谈兵,需要丰富的经验才能在充斥着危险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没有经历过市场大起大落的投资者是永远无法理解投资风险之大的。在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学习中,通过对风险事件的反复强调和相互对照,能够有效培养起风险意识。2007~2008年,上证指数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内,从6124.04点跌到1664.93点,跌幅为72.8%。2015年,上证指数从5178.3点跌到2638.3点,跌幅达到49%,“千股跌停”刷新了人们对风险的认识,只有将这样的事实摆在学生面前,他们才能真正认识到市场的凶险。

二、如何开展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教学

要讲清楚30多年的历史,单独开设一门课程也不为过。高职证券投资学要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讲授中国股票市场的历史,就必须选择好恰当的介入点。高职证券投资学以培养证券投资技能为教学目的,这就决定了应从投资的角度开展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教学。(一)以时间为序向学生介绍证券市场的涨跌及其成因了解股票市场每一轮牛熊市的成因是学习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第一步。沪深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上证指数和深圳成指在股票行情软件中分别起始于1990年12月19日和1991年4月3日。以此为起点,高职证券投资学应详细介绍每一轮牛熊市的宏观经济背景、政策动向和重大事件。这对于学生了解历史、获取经验具有重要作用。以监管层对市场的干预为例,上海证券交易所在成立之初就为投资者上了重要的一课。交易所的成立向市场传递了当局发展股票市场的重要信号。自开业第一天,上证指数便连续上涨。为了给市场降温,交易所先是在1990年12月27日将涨跌停板幅度由5%下调到1%,又在1991年1月7日再度下调到0.5%,连续缩小上涨幅度最终导致市场在1月份由牛转熊。在这一历史阶段,投资者不仅可以学习到监管层的干预对市场的影响,而且能够体会到当市场没有响应监管层意志时,监管层会不断强化对市场的干预,直到市场趋势改变。以时间为序讲解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好处在于能够让学生接触尽可能多的历史事件,更好地理解市场如何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波动。这是案例教学所难以达到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不同时期股市涨跌的共性和差异,寻找其中的规律。此外,市场的演绎具有逻辑上的关联性。1994年底,监管层表示出了“宁可慢、但求好”的态度。1995年的股市行情除了因国债期货市场关闭而出现井喷性行情外,全年没有好的表现。类似的情形不止一次出现,如2005年“使股指稳定在新的水平上”,2007年的“倒春寒”。以时间为序讲授中国股票市场历史,能够使学生了解市场的演绎路径及其前后关联性,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全局观,这对于提高证券投资技能具有重要作用。(二)寻找涨跌成因的共性有助于掌握证券投资理论和分析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在介绍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同时,高职证券投资学应高度重视每一轮牛熊市成因之间相同性和差异性的分析。这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影响股市涨跌的规律,实现理论在实践中检验,实践升华为理论的认知过程。我们先看以下几个事件。1996年3月,人民银行宣布停止办理新的保值储蓄业务;1998年4月,最早的2只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上市交易;2005年7月,人民币与美元脱钩后开始进入升值阶段;2008年11月,4万亿基建投资;2014年,沪港通开通。表面而言,这些事件彼此间完全不同。对它们的了解也需要不同的理论知识背景。保值储蓄与利率有关,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属于证券的类型之一,人民币和美元脱钩与汇率有关,4万亿基建投资属于财政政策,沪港通属于证券创新。如果对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学习只是就事论事的话,学生很难理解学习的意义,很容易为了学历史而学历史。高职教师有必要向学生点明这些事件的共同点。它们不仅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更具有增加资金供给的共性。通过这样的点拨,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获得了经验,而且真正掌握了证券投资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方法。再以“重大投资机会的出现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事件背景”为例,我们应如何让学生掌握重大投资机会的分析能力呢?如果只是分析重大事件对公司的经营、财务等方面的影响,那么学生未来面对重大事件时还是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是由学生的知识水平所决定的。引入行为金融,向学生指出重大事件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市场所产生的影响,事情就变得简单了。在历史学习中,反复对照不同的历史重大事件,用心体会,学生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对事件重大性的判断力的。

三、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从投资的角度展开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教学

股票市场的参与者众多,各类参与者怀揣着不同的目的。同一事件对不同的参与者来说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以发行股票而言,政府希望它能够为实体经济输血,公司希望通过它筹集资金,中介机构乐于借此赚取中介费,投资者却常常对其表示反感。不同的立场决定了对同一事件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高职证券投资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此非常清醒,不要纠缠于是非判断,而应紧紧围绕事件对市场涨跌的客观影响及投资机会的判断。对于新股发行,高职证券投资学最恰当的做法是通过向学生展示因新股大规模发行而导致股市下跌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新股大规模发行对市场的客观作用。在投资机会上,向学生讲明白持有原始股的公司及券商股的股价可能因新股发行而上涨。高职证券投资学的教学目的是提高证券投资技能。它体现在对市场涨跌及投资机会的判断能力及操作能力上。至于各类事件的孰是孰非,它和证券投资技能的关系并不大。这就决定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高职证券投资学必须从投资的角度展开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教学。

(二)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监管层表态一定要反复对照、用心体会

“重大投资机会的出现离不开特定的历史事件”,这句话隐含了一个前提,即投资者必须具有判断机会重大与否的能力。高职证券投资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事件重大性的理解及判断能力。是否能够引起全体投资者的关注是理解重大性的重要依据。以前面所提到的雄安新区、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等为例,它们都在特定历史时期被市场反复提及,吸引了市场全体参与者的关注,历史教学就是要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不断强化学生对重大性的理解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才能够准确理解投资者的心理,理解市场热点的形成和发展。监管层的干预是中国股票市场的特色。监管层常常通过《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表达观点。因此,熟读这些媒体过去发表过的言论,用心体会它们的措辞,对于理解监管层的用意具有重要作用。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指出“对于目前证券市场的严重过度投机和可能造成的风险,要予以高度警惕……做好八项工作”,随之而来的便是涨跌停板制度的实施。2015年6月3日,新华社针对大学生炒股发表文章,告诫“大学生炒股,要理性,国家不会保证不跌”。随后,监管层关闭HOMS系统,切断了场外配资的入市渠道。看似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却有着本质上的相同。监管层通过媒体释放出态度后,随后推出强有力的措施,造成了股票市场的快速变化。

(三)将行为金融学作为历史教学的基础理论

股价的波动既与特定的历史事件有关,也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由于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会涉及很多方面,对每一件重大事件都深入分析是不适合高职证券投资学的教学规律的。行为金融学着眼于投资者行为的分析,为历史教学提供了独特的角度和一致性的分析方法。它对于学生理解市场波动具有重要作用。就内容来看,现有证券投资学教材主要介绍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以及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等证券投资理论。即使对行为金融理论有所涉及,也没有将其作为重点。在开展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教学时,有必要将行为金融理论作为基础理论,以此提高学生对价格波动的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饶育蕾,盛虎.行为金融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阿奎.喧哗与骚动:新中国股市二十年[M].中信出版社,2008.

[3].中国股市影响因素趋势分析[J].时代金融(中旬),2014(8).

股票投资理论与实践第6篇

【关键词】

大学生;炒股;行为

一、当代大学生炒股行为特点

(一)股市认识不到位,炒股目的不纯

大学生对股市的认识不全面,受自身认识局限性,炒股目的总体呈现出两种。第一种为好的目的,比如想通过炒股,培养理财观念,学习理财知识,认知资本市场,把握经济运行规律,为以后的就业、投资做好相关准备。第二种为不好的目的,部分同学由于过于痴迷于巴菲特、索罗斯等股神的故事,极度渴望自己成为下一任股神,把股市当成一夜暴富的平台,其行为已经从炒股变为了。然而,股市的本质是资金的优化配置和财富的重新分配,股市本身并不创造任何的财富。所以,对于股市的投资者来说,其实是场“零和游戏”,从长期来看,通过炒股成为亿万富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二)风险意识淡薄,抗险能力较弱

大学生股民、虽然知道股市有风险,但风险意识还是较为淡薄。大部分大学生在缺乏股票基本知识的情况下,盲目跟风参与炒股,想当然的凭自己不全面的理论去操作,胡易;在缺乏股票交易经验的情况下,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追求变现快速化,不对国际国内的宏观经济作基本判断,不对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收益、流通股、行业地位等基本面作深入分析,不对股票的技术形态作详细分析,就草率急躁地进行选股,不分策略地全仓买进或全仓卖出,完全忽视价值投资。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炒股金额不大,亏也亏不了多少,风险不大,没必要设置止损位,抗风险能力弱。除了没意识到资金风险以外,大学生对自身的信用风险、心理风险、时间风险、财务风险也缺乏认识。

(三)股市开盘时间与上课时间重合

股市开盘闭市的时间与正常的上课时间几乎重合,上课时间自然无法炒股,如何合理管理、分配自己的时间是一个重要问题。然而部分大学生盲目跟风,无论上课下课,都将过多精力与时间投入股市。在上课期间心神留恋于股市,无法理性的分配的自己的精力与时间,判断股市与学业的轻重关系,对其自身学业造成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四)资金来源单一,股票金融小

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是仍处在求学阶段,其学费生活费主要依靠家庭支持,还属于消费者行列。据调查,大学生的炒股资金,并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绝大部分学生是从父母那里拿来的钱,还有少部分学生是依靠勤工俭学挣来,向亲戚朋友借款,挪用学费生活费用,获得的奖助学金等,他们的整体资金来源比较单一,没有多重资金的供给保障。同时,他们的投资金额大多数在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股票交易时的持股只数大多数在三只以内。

(五)交易技能较弱,以短线交易为主

据调查,大部分大学生炒股技能较弱,仅限于对K线与投资环境的基本分析,并不善于高级的炒股技能以及对股市环境的深入分析。据统计,大学生炒股持股时间在六月以下的人数占70%,一年以下的占90%,大多数持股时间为一周到半个月。由此,大部分大学生以短线交易为主,并不通过股市进行长期股票交易。选择短线交易,通过简单的低进高抛,仅为赚取差价来短期投机的方式交易股票,这就意味着股票的换手率很高,支付的交易费用也将非常高,某一方面来说大学生炒股的投机性特别强。

二、针对大学生股民的建议

(一)树立良好的股票交易心态

树立良好的股票交易心态,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一个庞大群体,他们急于证明自己,渴望获得成功,害怕失败。但是,股市风险大,并非简单的理论知识所能把握。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是股票交易的前提条件。在进入股市之前,大学生股民首先应该对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做出准确评估,如果属于风险规避型投资者,建议投资债券类金融工具。在投资股票时尽量保持投资者的心态,以价值投资理念为核心,进行“长线”投资,这样既可以获得公司成长带来的福利,又能够尽可能的避免在频繁操作中损失佣金等费用使得收益减少。巴菲特曾经有句名言:“让时间成为投资者的朋友。”这句话应该从两个方面来体会,一方面是长线投资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另一方面是在长期实践中能够积累更多的经验。

(二)加强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的学习

针对股票的分析主要分为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股票交易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完美体现,但需要指出的是,股市的发展受到社会中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经常会有莫名的事件发生。千股跌停和千古涨停的奇观只是股市风险表现着的冰山一角。因此,建议刚进入股市的大学生应当先寻找老师指引,然后小量跟随,循序渐进,并在股价下跌时及时“割肉”止损以免被套牢。在入市的初期以学习方法、积累经验为主要目的,正确评估自身的能力,认识自己的不足,加强实践技能的锻炼。

(三)合理分配时间

作为大学生我们面临着学习的压力,从长远上看,我们还面临着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应当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对于大学生来说,炒股虽然能够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以后进入社会积累实践经验,但是,盲目炒股很可能适得其反。大学生要注重实践,炒股是一种实践方式,大学生可以去尝试,但应当以不耽误学习为前提,利用课余时间炒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学习和实践双赢的效果。

(四)多元化投资,正确看待股市

股市属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并不创造财富,只是对于财富进行重新分配,正确认识股市对于投资股票而言至关重要。只有正确看待股市,才能够端正投资态度,合理规划投资步骤和范围,并准确地在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中取得平衡。在股票投资中时刻提醒自己分散风险非常重要,选择多只股票进行投资,或者在股市、债市、基金间进行投资组合,在非系统性风险到来之时,多元化投资策略能够让投资者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诗琪.浅析大学生炒股现象.商界论坛,2015(04)

股票投资理论与实践第7篇

一、投资行为模型

1、Bapm模型。Shefrin和statman于1994年提出了Bapm模型即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它是对传统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扩展,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不同的是,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将投资者分为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两种类型。信息交易者及资本资产定界模型下的投资者,他们从不犯认知偏差,而且不同个体之间表现有良好的统计均方差性;噪声交易者则是那些处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框架之外的投资者,他们时常犯认知偏差,不同个体之间具有显著的异方差性,他们的资产选择会对证券价格产生影响。如噪声投资者对成长性股票的偏好必然抬高成长性对于价值的价格。

2、Bsv模型。该模型假定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存在两种偏差:一种是代表性偏差或相似性偏差即投资者过分重视近期数据的变化模式,而对于产生这些数据的总体特性不够重视。由于投资者认为收益变化只是一种暂时现象,并未适时根据收益变化调整自己的未来预期,只是在实际收益变化与投资者先前的预期不符时才做出调整,这种偏差导致股价对收益变化的反应不足。另一种是保守性偏差,即投资者不能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正自己的预测,错误地对价格变化外推,导致股价过度反应。根据上面的假定,Bsv模型解释了投资者的决策模式如何导致证券的市场价格变化偏离了效率市场假说。

3、Dhs模型。该模型将投资者分为有信息和无信息两类。无信息的投资者不存在心理偏差,而有信息的投资者存在两种偏差:一是过度自信;二是自我归因偏差。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夸大自己对股票价值判断的准确性;自我归因偏差则使他们低估关于股票价值的公开信号。随着公共信息最终战胜行为偏差,对个人信息的过度反应和对公共信息的反应不足,就会导致股票回报的短期连续性和长期反转。因此,fama认为Dhs模型和Bsv模型虽然建立在不同的行为前提基础上,但二者的结论是相似的。

二、行为金融理论投资策略

现实中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造成的行为偏差导致了市场价格的偏离,而这一偏差将能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这就形成了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策略。近年来,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策略在发达国家获得了理论界和投资界的大力推荐,而且这些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基金业绩不俗,运行良好。

(一)反向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是指投资者针对证券市场运行的反转现象,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框架内的投资活动中,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同期表现好的股票的策略。它是行为金融理论发展至今最为成熟的投资策略,主要源于人们对信息过度反应的结果,是基于投资者心理的锚定和过度自信特征。这种策略最初的提出是基于debondt和thaler对股市过度反应的实证研究。此后一系列的研究也对股市的过度反应以及长期的股价反转的看法提供了支持。对此,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这是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近期表现的结果,通过简单外推的方法,根据公司的近期表现对未来进行决策,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和对绩优公司股价的过分高估现象。这就为投资者利用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运用反向投资策略进行投资,实质上是通过使投资者对基于过度自信等引起的噪声交易者反应偏差的修正而获利。 这种修正是证券市场运行的一个自然的过程。投资者应当密切关注证券市场上各种股票的价格走势,并将其价格与基本价值进行比较,寻找价格远远偏离价值的股票,构建投资组合,等价格回归价值时获得收益。在实际的证券交易中,投资者可以选择低市盈率的股票、低市净率的股票、历史收益率低的股票、鲜有人问津的股票,这些股票由于长期不被投资者看好,价格的负泡沫现象比较严重,其未来的走势就可能是价值回归。特别是当股市走熊时,市场往往对具有较大潜力的中小盘成长股关注不够,投资者应该努力挖掘这类成长型股票并提前介入,等待市场走好价值回归时就可以出售获利。

(二)动量交易策略。动量交易策略是说在一定的持有期内,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个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那么,下一段时期内,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因此,只要分析股票在过去的相对短期的时间内的表现,事先对股票收益率和交易量设定筛选条件,当条件满足时就买进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Jegadeesh和titman在对股票组合的中期收益进行研究时发现,以3~12个月为间隔构成的股票组合的中期收益呈现出延续性,即价格具有向同一方向持续变动的动量效应。Conrad和kual以及rouwenhorst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这种效应并不是由于数据采样的偏差所造成的误解。在实践中,动量交易策略早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证券市场的运行呈现动量特征时,理易者可以利用这种基于过度自信等行为偏差采取相应的动量交易策略而获利。证券市场上动量现象表明,投资者由于非理的影响,常常做出错误的决策。当股价下跌时,原本决心不卖出所持股票,却忍不住卖掉,结果在卖掉以后行情却出现反转,开始上涨;而当股价上涨到一定程度时,本来不准备高位建仓,却按捺不住买入股票,结果在买入之后行情却开始下跌,导致高位套牢。当理性投资者获知一个利好消息并据以进行交易时,他会认识到价格的最初变动可能会刺激非理易者买进,因此他会购买更多,并在没有新的噪声交易者跟进时将股票卖出而获利。因此,运用动量交易策略进行投资关键是了解证券市场上最大多数人对后市的看法,跟随大众的操作方式操作,顺势而为;但要在股市即将反转前高位出局或在低位建仓,把握出货和建仓的时机,从而可以最大限度规避风险和降低成本。

(三)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指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于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进行,以备不测时分摊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投入可能造成较大风险的策略。时间分散化策略是指承担投资股票风险的能力可能会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建议投资者在年轻时让股票占其资产组合较大的比例,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此比例逐渐减少的投资策略。这两种策略都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损失厌恶及思维分隔有关。两种策略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在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中普遍采用的投资策略。

在运用成本平均策略进行投资时,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适时调整资金留存率。投资者的资金留存率高表明他们对后市不看好;相反,资金留存率低则表明投资者看好后市。合理的资金留存率可以提高投资者的资金使用效率,一般地,美国共同基金的资金留存率通常在10%左右,而深沪股市基金的资金留存率通常在30%左右。依据成本平均策略和股市的实际情况,如果股市处于牛市,投资者的资金留存率通常高于一般水平;如果股市处于熊市,投资者的资金留存率通常低于一般水平。

投资者在运用时间分散化策略进行投资时,需要注意切忌过于频繁的交易。奥登已经研究发现过于频繁的交易会降低投资者的回报率。由于时间能够对冲风险,投资者只要考虑回避证券的基本风险就可以一路持有获利。当然对于新兴股票市场如深沪股市来说,由于公司管理者和监管者的非理以及内幕交易现象的司空见惯,投资者在选择自己的股票投资组合时,要注意研究股票的真实价值。因为,机构投资者或庄家往往利用先期得到的内幕信息,如大幅分红和送股进行个股炒作,除权后再利用股票的绝对低价位进行套现,将中小投资者牢牢套在股价的天花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