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合集7篇)

时间:2023-08-04 16:49:21
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

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第1篇

教育是生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途径是指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于受教育者所经渠道的总称。学校教育的途径主要有:教学活动、课外活动、社会活动、劳动活动、学生群体活动、学生日常生活(包括宿舍)活动等。

每一个较大的教育途径又可分为若干小途径。如教学活动分为上课、辅导、参观、课后(家庭)作业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错综复杂,既有共同的途径,如均需通过教学和课外活动;又有各自的特殊途径,如德育的班主任工作和团队工作,体育的早操、课间操、运动会等。教育途径虽有主与次、一般与特殊之分,但每一个被实践肯定的途径都有其特点和功能。在多种教育途径中,教学是主要途径,以教学为主、其他途径为辅是学校教育的一条规律。

(来源:文章屋网 )

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第2篇

[关键词] 思政教育;大学生就业;施教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1)06-0038-03

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与思政教育工作在职责上存在大范围交叉。而对思政教育工作而言,就业相关的思政理念教育是其核心组成之一,工作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并使其事业观具有敬业、乐业的特征。哈耶克指出:“没有基于道德感基础之上的责任感,任何职业都将失去它的社会价值。”[1]对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而言,需要通过思政教育来解决的问题核心,不在于让学生理解“就业理想”与“现实就业”之间的差距存在于中外所有社会、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于几乎所有人面前;也不是劝说他们忍受性地去接受某种工作岗位,而是要让学生真正具有社会责任意识、从内心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如此才能让学生不把衡量事业成功的标准片面地理解为“升官发财”,也不片面地追求“少劳多得”;才能把学生变成有信心把每份工作做得精彩的乐观上进的劳动者。曾说过:“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2]在就业问题上,通过思政教育解决的是劳动态度问题和劳动动力问题,其效能依赖于针对大学生就业的思想政治施教体系建设。

1 施教体系的主要载体与途径

1)课堂教育。对于就业相关的思政教育,课堂教育依然是首要实施途径;使用课堂这个载体,由思政教育课程宣讲教育、专业课程默化教育、就业指导课程专题教育三种途径共同实施。问题是那些实施默化教育者通常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方面的功能和责任。

2)课外活动。丰富的课外活动是就业相关思政教育的不可轻视的载体。大学生课外活动依然是在教师指导下有明确目的的教育方式,如社团活动、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春游参观等。活动设计者常常并没注意到就业相关思政教育层面设计,从而放任这一默化教育行为在非设计状态下发生。

3)家庭教育。家长是学生的首席教师,尤其是在思政教育方面。家庭教育是高校就业相关思政教育必须利用的一个扩展性载体。如果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在事业观和敬业观等方面相冲突,将事倍功半,甚至效果全无。高校延伸利用家庭教育在途径上是相对困难的,但家长学校、家长期刊、个别沟通等途径都是高校有效的利用家庭教育的途径。

4)网络教育。无论是专业知识学习还是思政知识学习,普及化的网络已经是施教者和受教者共同依赖的载体,日益成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而且网络是各种就业观平权施教的平台。利用网络宣传正确的事业观和敬业观,批驳不良就业观,已经成为高校就业相关思政教育者必须适应的一种教育途径。

5)社会实习。尽管大学生社会实践和见习方式多样、主要目的不同,但它承载的绝不仅是专业技能教育,就业相关的思政教育内容以默化的形式必含其中。这一功能不依赖于社会实习设计者是否意识到而存在,所以这方面功能设计也应该成为设计者的责任。

6)文艺活动。大学生是文艺作品的最为主动的享用者,文艺活动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思政教育最为喜闻乐见的隐性载体。这种寓教于乐的途径也是最高效的施教选择。一首歌曲的传唱、一部电影的热映,甚至远胜于课堂上千言万语的教导。

7)心理辅导。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遇到“成长的烦恼”是普遍现象。尽管心理问题是多方面的,但无论是过去的“精英教育”时期,还是现今的“大众教育”时代,就业及其衍生的心理问题一直以很大的比例存在。这注定心理辅导是高校就业相关思政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渠道。

8)就业讲座。请就业指导专家来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已是高校就业教育的必备方式。这些讲座者因其权威身份和社会声望往往产生较为特殊的思政教育效能,如果不能注重思政教育理念方面的统一性,常常导致大学生的就业理念混乱。这也注定应将这些专门讲座列入高校就业相关思政教育施教载体。

9)就业中介。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性问题,就业服务中介机构或企业就此涌现。它们必然以各种方式介入高校就业工作,或者说高校就业工作体系也必然在不同程度上与这些就业中介产生结合。所以对这些就业中介的选择不仅限于效率、效益、规范等方面,就业相关的思政教育理念方面也要求必须同步延伸而至。

10)榜样示范。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就业方面的思政教育必佐以榜样示范。榜样示范承载着就业相关思政教育的所有内容,它可以以正反两种施教方式成为教育的验证性途径。如何选择榜样,如何宣传榜样,如何解释榜样,是高校就业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必须慎重设计的教育内容。

2 施教体系建设的共性原则

强化就业相关的思政教育是高校职责。各高校的特色不同,在就业相关思政教育的施教体系建设理念上也各有所长,但应遵守如下共性原则。

1)系统性原则。就业相关的思政教育,是由高校的多方面要素共同形成的体系来承担完成的。虽然各要素在体系结构中所具功能有别,但不能片面强调某些要素的作用,“短板效应”会导致高校整体施教能力低下。

2)多样性原则。尽管不同的施教载体与途径效能有别,但每种就业相关的思政教育的载体与途径都有其特定的施教效能。不应对某种载体与途径产生过分的依赖,“久施之计”其效果必弱。这一原则还要求,不断地努力实施载体扩展与途径延深,如家庭教育、网络教育的深度纳入。

3)合理性原则。首先,思政教育内容要具备合理性,“假、大、空”式的说教之所以不能真正收到教育成效,就是因为不合理的审视;再者,不能使用非理性教育手段(如口号宣传、利益恐吓等),理性教育手段才能产生真实的教育效果。

4)现实性原则。现今社会发展变化快,教育内容上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具有良好的针对性。那些已不具备现实性的教育内容必须及时清除,否则会让施教的可信性丧失。

5)政治性原则。就业水平是社会政治的评价参数,必须让大学生看到政府所付出的积极努力,看到相关就业促进措施的深层善意;必须让大学生理解就业压力是中外社会共存难题,是人人均须面对的压力。“国际经验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出现‘知识失业’的现象。”[3]

6)具体性原则。不同高校有其具体的特色,也有其具体的就业教育难题。这一原则是要求在施教载体与途径选择上体现出本校特色。校际间的经验借鉴是必需的,但必须进行校情化后使用,那种照搬照抄的做法是错误的。

7)激励性原则。就业相关思政教育核心目的是激励受教者“乐业敬业”以实现社会的进步,所以教育内容必须体现激励性。要使受教者看到美好未来实现的可能性,看到从业经验的价值,倡导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给个体安装“奋进”的不竭动力源。

8)立场性原则。施教者从受教者人生利益最大化角度分析教育内容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简单高唱“奉献”、“应该”、“历史责任”的说教难有成效。否则,只能说明施教者方法简单或能力有限。因为两者内容上相同,转变仅是表述方式层面上的。

3 施教体系建设措施的共性特征

因校情有别,各高校具体施教体系的建设措施因校情参透而个性化;但按上述建设原则要求,在建设措施的选择与集成上,应使措施效能具有如下共性特征。

1)职责全员化。出台就业相关思政教育职责全员化措施,而不是认为那只是个别部门(如就业办)或个别教师(如专职思政教师、辅导员等)的职责。否则,专业课堂默化教育与专职(及专题)课堂教育在理念一致性上难以保障,而且这种教育的载体多元性、途径的多样性,甚至常让教育效果打折在“短板”之处。

2)载体多元化。建立施教载体多元化保障措施,从而形成结构化的载体利用体系,使每种可能的载体都尽可能得到良性利用;同时,对新载体的开发利用的尝试能够激励和宽容。比如家庭教育、网络载体、就业中介等载体的利用方式创新尝试。

3)途径娱乐化。传统观念中认为思政教育是严肃的,通常认为不可以采用娱乐化的途径进行教育,忘了寓教于乐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成为传统的严肃教育模式让教育成效在枯燥中打折。所以要采取措施鼓励教育途径的娱乐化。如快板书、改词歌曲、网络动画更能让受教者印象深刻。

4)设计隐性化。用措施保证教育内容是被目的性设计的,而且这种设计要具有隐蔽性。过于显性的设计,易给人以虚假之感,不利于教育效果的形成。而无设计的教育,也不能达成目的性。如采用定期组织教育设计经验交流会等方式落实。

5)环节延伸化。在这个体系建设上,不能局限在“校门之内环节”,要通过措施将家长教育、就业中介等载体作为校外环节,进行施教体系的环节延伸性建设,因为大学生同时也深受来自这些环节的观念影响。

6)立场反身化。通过措施引导施教者不要总以“你怎样”、“你应该怎样”去设计教育内容的讲解方式,而要以“怎样做是有利而可行的”、“这样会让人生利益最大化”的建议方式讲解思政教育内容。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去施教效果必佳。

7)评价实效化。邓小平说:“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4]它就是评价实效化的通俗表述。在施教载体与途径的使用方式的评价上,不要注重华丽和正统,而应注重实效和创新。

8)内容现时化。把思政理念的传输形态进行时尚化改造,能够使用年轻人关注的热点案例,能够使用年轻人的时尚语境。施教内容的现时化就是消除“代沟”以实现同平台的心灵对话。否则,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话语平台异位,教育活动成为自说自话的虚假表演,难有实效。

9)榜样真实化。通过措施保障选用可比性榜样(即同种性质的案例)、选用对比性榜样(即正反两种角度),同时杜绝把榜样完美化。只有那些有血有肉的(甚至是不完美的)榜样,才能使受教者认为可以效仿而产生真实的榜样力量;否则,受教者会将之视为“美丽的传说”而起不到榜样示范作用。要善于使用在受教者生活圈内的榜样。

10)施教平权化。施教者从不具有“灌输”能力,其言说的观念均是在同各种观念竞争中取胜才能发挥实效。现代社会崇尚平权,施教者的非平权优越感对施教效果必有损伤。现代施教者必须适应平权施教的变革,尤其在触及灵魂的思政教育中。

参考文献

[1]胡解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界中的就业问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4):60-61.

[2].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65.

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第3篇

关键词 幼儿园 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Kindergarten Labor Education

Abstract The problems of labor education of early elder children developed are the babies' education-through-labor content is not comprehensive, and the condition provided by the kindergarten is insufficient for the labor education,and the way of developing the labor education is unitary. In response to these issues, we should perfect the security system of kindergartens labor education, guide parents to change the concept of labor education.

Key words kindergarten; labor education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劳动教育的规定是“要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通过劳动教育,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创造力和责任感能得到提高,并且劳动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长沙市四所示范性幼儿园大班幼儿劳动教育为例进行探讨,示范性幼儿园对其他幼儿园起到示范、领导和辐射作用,其综合水平较高,是其它园所学习的对象,但当前幼儿园劳动教育也存在许多问题。

1 幼儿园劳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幼儿园组织幼儿参加的劳动教育内容不全面。幼儿园组织幼儿参加的劳动教育内容偏重于幼儿的自我服务劳动、就餐准备和收拾、主动收拾玩具以及分发点心,而对于饲养小动物、养殖花草、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则很少组织,幼儿劳动教育的内容局限在幼儿的活动室,而没有把场外的条件利用起来进行劳动教育。

(2)幼儿园提供的劳动教育条件不充足。由于场地的限制,很多幼儿园没有提供幼儿进行劳动教育的种植园和花园等硬件条件设施。没有这些场所,幼儿不能进行有些简单的劳动,如:饲养小动物、种植花草、给花草浇水等等。由于时间的限制,幼儿园更多的是安排五大领域中的其他方面的活动,没有给劳动教育留足够的时间,因为时间的限制而阻碍了劳动教育的开展。另外幼儿园缺乏幼儿劳动教育方面的制度也是阻碍幼儿劳动教育顺利开展的一个因素,幼儿其他方面的教育都有相关的制度作为保证,确保各方面达到要求,但劳动教育却缺乏这方面的保障。

(3)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单一。幼儿园教师进行幼儿劳动教育所利用的途径有限,没有充分发挥各种途径的优势,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引导幼儿了解劳动者、培养幼儿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三个方面,老师们采用得都最多的是讲故事、组织教学活动以及游戏活动中的角色扮演,其实幼儿身边就有很多劳动者,比如自己的父母是医生、是警察,让幼儿了解这些劳动者最好的方式就是请一些劳动者来幼儿园与小朋友交流或者是组织幼儿进行实地参观,如参观消防队,不仅可以让幼儿亲身体验消防队员的工作环境、了解工作的特点,还可以通过与消防员叔叔的交流了解自己想知道的有关知识,并且可以培养幼儿对消防员的热爱之情。但是在调查中,让幼儿了解劳动者并产生情感的途径中,实地参观和请有关劳动者来园与幼儿进行交流的途径利用的比例比较小,更多的班级选择的是其他简便易行的方式。

2 改善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策略

2.1 完善幼儿园劳动教育的保障体系

(1)制度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制定一些必要的规章制度,如幼儿园劳动教育评估, 幼儿劳动素质考证制度等等,创建一种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劳动习惯。(2)场地、设施保障。各幼儿园的条件都有所不同,因此各园要从本园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各种类型的、不同层次的劳动教育基地和活动场所,尽量配备与教育内容要求相一致的基本设施,为幼儿劳动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依托。(3)时间保障。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技能的形成与参与劳动的时间有关,因此组织幼儿集体劳动的时间要列入幼儿园教育教学计划,并且要保证用于劳动教育的时间不得挪作他用。(4)师资保障。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幼儿园教师对劳动教育的实践指导能力,从而保证劳动教育内容的落实。同时,对幼儿以个体为主的劳动行为要规定必要的时间,针对个体的特点,因材施教,进行即时的指导。

2.2 创造多样化的幼儿劳动教育途径

幼儿劳动教育除了组织教学活动、讲故事和在游戏中角色扮演的形式,我们要更多地利用实地参观、请幼儿身边的劳动者来幼儿园与幼儿进行交流。在调查中许多老师为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所提的意见中就提到要加强这两种途径的利用。这样能够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幼儿能够亲身体验,更能激起他们心中的情感。

另外当前文艺作品、电影、电视等传播媒介对幼儿的影响很大,作品和影视中的人物形象、言行、品格,深深地影响幼儿的发展。我们要充分利用它们对幼儿开展劳动育。但是这些作品的影响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幼儿缺乏对作品好坏的区分能力,所以老师和家长必须帮助幼儿进行选择,让幼儿多看那些宣传正确劳动观念的作品,从而得到教益。

2.3 积极引导家长转变劳动教育观念

幼儿劳动教育的开展不能仅仅依靠幼儿园,家庭的劳动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幼儿家长要端正观念,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劳动教育。在家要配合幼儿园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自我服务是最简单的一种日常劳动,通过自我服务劳动的锻炼可以培养人的独立性和自力更生的精神品质,也有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家长应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会自我服务,比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等等。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养成良好习惯,学会依靠自己的劳动生存,为正确劳动观念的形成打下基础。当然,由于幼儿能力的局限性,父母要对幼儿的自我服务要加以引导。

要培养幼儿做家务的兴趣,引导他们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城市里的幼儿大都远离农村,许多常识都不知道,我们可以通过做家务来向幼儿传授简单知识,幼儿对做家务也会越来越感兴趣。

给幼儿提供适当参与劳动的机会,不仅使能让他们获得劳动的教益,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能让他们体验到责任感,还可以让他们懂得关心父母,关心他人,从而促进家庭成员关系融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多鼓励少批评;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加以引导;对待他们的问题要进行耐心、具体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闫玲.如何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J].山东教育(幼教版),2000(36).

[2] 王青青.幼儿劳动教育不容忽视[J].安徽教育,2002(23).

[3] 陈剑梅.开展劳动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J].教育导刊,2003(4).

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第4篇

一、勤工俭学工作的重要意义

勤工俭学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勤工俭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增强学生的智能和技能,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它的载体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不可替代的。新的课程标准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相当重要。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全新素质的提高途径而言,勤工俭学具有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勤工俭学工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通过调查及亲身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发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能够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对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的领导,并要求各学校把本校的勤工俭学工作纳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的领导和服务职能,各校也都能有一名领导或教师主管勤工俭学工作的组织与开展活动,这无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是大有帮助的。勤工俭学活动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保障。要真正把教育搞上去,除了国家继续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以外,我们也要采取坚决的措施,大力发展中小学的勤工俭学工作。

二、明确宗旨,进一步端正勤工俭学工作方向

1.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要始终把勤工俭学活动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充分利用现有勤工俭学的资源,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场所,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推进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要以服务教育“两基”大业为目标,以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为着眼点,把助学助教服务基础教育作为勤工俭学和学校后勤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努力发展中小学勤工俭学。勤办作为勤工俭学和学校后勤管理的职能部门,应从过去的经营型向管理型转变,各地各校的勤工俭学的活动应从过去的创收型向服务型转变。

3.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克服急功近利思想,考虑学校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切不可盲目蛮干。布局调整后,不少学校在负债运行,一些学校将很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创收当中,希望通过勤工俭学这一途径来增加学校的造血功能,摆脱师生生活困难和教育经费不足的窘境。但如果不加论证,盲目上马,就会出现中途“死机”,损失的就不仅仅是学校的经济,更重要的是会挫伤教职工对勤工俭学的热情,为以后的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选择勤工俭学项目时,学校要注意选择那些具有市场潜力、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各地各校开展勤工俭学应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继续保持和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事业的优良作风,这是我们走出谜团和困境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勤工俭学尽可能增加学校收入,但不能以收入的多少衡量勤工俭学的成绩,要积极学习借鉴外地外校有益经验,不脱离学校实际,不背离服务教育教学的宗旨,来开办勤工俭学项目:一要立足于本地实际,选择项目一定要充分考察论证;二是要鉴于学生实际,我们的学生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要全面考虑,什么项目能充分发挥勤工俭学的双重效益,更重要地是能培养学生品质,增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内容科学化,形式多样化,全面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勤工俭学要想全面开展,活动内容必须丰富多彩、新鲜有趣。只有内容科学化、形式多样化,才会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参于的积极性,得到家长的支持和社会的肯定。

1.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与家长要多联系沟通,把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优秀品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如学校通过“劳动实践课”“家庭劳动实践室”等活动的开设,为学生搭建充足的劳动实践平台,让他们在各项有益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在家里引导孩子主动承担必要的家务劳动,学会洗衣做饭、整理房间、打扫卫生等,家长绝不能越俎代疱。通过这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逐步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的目的,使其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

2.要利用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搞好种植。学校要利用劳动实践基地这一资源,发挥其经济效益,达到既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又为学校创收的目的。组织教师进行蔬菜的布种,种植一些易管理、见效快的蔬菜,保证学校一开学,便有新鲜的蔬菜供用。开学后,进行科学的安排与布置,组织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对蔬菜的管理,使学校蔬菜品种多、长势良好,充分保证蔬菜的自给。广大师生积极参加基地劳动,使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而且还解决了部分师生生活困难的问题,同时为学校增加了一定的收入。

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第5篇

调查结果1主旋律教育卓有成效,与学生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教育薄弱

研究者列出12项学校普遍进行的德育内容,即劳动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民主法制教育,让教师和学生分别对这12项内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和学生对学校12项教育内容实施效果的评价位次大致相同,80%以上的教师和学生都把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排在前三位,充分说明近几年学校在主旋律教育方面卓有成效。而被排列在最后三位的内容,教师和学生也基本一致,它们是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三观”教育,反映出这三项内容是学校德育的弱项。

在与此相关的教师和学生对学生思想品德状况满意度的评价调查中,也得到基本一致的结果。研究者列出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集体、尊敬师长、文明礼貌、诚实正直、助人为乐、关心国家大事、心理调节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共10项内容,结果是教师和学生的排位基本一致,教师、学生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是尊敬师长、文明礼貌、热爱祖国、热爱集体;而被教师、学生排在后三位的师生不大满意的是心理调节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关心国家大事。在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对学校德育内容需求的调查中,研究者列出交通规范、文明公约、行为规范、自我保护常识、个人修养、竞争与合作、劳动态度习惯、时事与政治、择业指导、家政指导、法律常识、环境与生存等12项内容,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排列前三位的依次为个人修养、自我保护常识和文明公约。其中,初中生的排位与学生总体相吻合,小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与学生总体的不同之处是排列前三位的有交通法规;高中生与学生总体不同的需要是法律常识。

分析与建议

这些年来,学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调查反映出比较薄弱的是心理品质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三观”教育。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是个人修养、自我保护常识和文明公约。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又各有侧重,小学生是交通法规教育,高中生是法律常识,初中生是自我教育。可以看出,这些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他们各自生存发展中急需要指导的,而这些内容在学校德育中却是欠缺的。由此可知,学校德育的内容应依据社会教育目标和德育目标进行系统教育,以保证实施内容的完整性、稳定性,防止随意性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依据学生品德发展的现实需要与可能,使内容与学生的品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才是学生可接受的、发展性的德育。在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德育的功能除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外,还应有促进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功能。学校德育也应增加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容,诸如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儿童消费、权益保护等,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促进其健康成长。

学校德育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的“三观”教育,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

调查结果2教师、学生对学校德育途径所起作用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别,学生列于首位的是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则是班会

研究者列出大型教育活动、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班会、团队会、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各科教学渗透、个别学生教育共8个学校普遍运用的德育途径,让教师、学生对这些德育途径所起的教育作用进行评价,结果是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德育途径所发挥作用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别。学生认为所起作用很大、较大的途径排列前三位的是社会实践活动、大型教育活动和课外活动,而教师排列前三位的是班会、大型教育活动、个别学生教育。其中差别比较大的是社会实践活动、班会和个别学生教育三项。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作用最大,而教师却将其排列在第四位,相差3位;教师认为班会作用最大,而学生却将其排在了第四位,同样相差3位。对个别学生教育教师排在第三位,而学生排在了第七位,相差4位。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对军训、参观访问、郊游野营、文艺联欢、体育竞赛、公益劳动、兴趣小组、科技活动这些学校常用的德育活动形式哪个最喜欢呢?各年级学生一致最喜欢的是郊游野营,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共有1243人选择了它,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4.6%,明显高于其他活动形式,经统计分析,此项活动与其他7项活动相比,差异非常显著。

调查也反映出,在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德育途径所起作用的评价中,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被教师排在了末位,学生则把团队会排在了末位,思想政治课也只排在第六位。在对学生关于学校德育工作满意度的调查中,研究者列出校园环境、校风、班主任工作、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团支书辅导员工作5项内容,学生相对不太满意是后两项内容,其中高中生对团支书工作满意度最低,仅为36.7%。在关于学生对德育活动形式喜欢程度的调查中,公益劳动成为学生最不喜欢的活动形式,喜欢的人数只有24人,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0.87%。

分析与建议

调查反映出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情有独钟,而教师对它的作用却认识不足,在这一点上反映出教师和学生在认识和感受上的差别,如果这种差别不断扩大,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德育实效。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视不够,活动单一,只重讲授和理性理解,重知识灌输,忽视实践体验,这恐怕是德育的失误之一。因此,学校应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科学考察、远足等。当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讲究真实性、针对性和学生可接受性,坚决避免形式主义和盲目性。像学生之所以最不喜欢公益劳动,一方面原因,反映出学校、家庭、社会对公益劳动不重视,另一方面原因,有些学校组织公益劳动单纯为完成任务而劳动或为宣传而劳动,没有把它纳入学校德育计划,没有作为学生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桥梁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形式,这是学生不喜欢公益劳动的主要原因。

教师、学生对学校德育途径所起作用的评价存在如此明显的差别,反映出教师教育观念上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的主体性问题。教师对班会、个别学生教育这种自己主导下所实施的教育途径或方法评价较高,而没有注意学生的感受,没考虑到外在的教育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在调查中,问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回答“喜欢自己组织的活动”的学生有1925人,占总人数的69.3%,而“喜欢班主任组织的活动”的学生只有225人,仅占总人数的8.1%,说明学生喜欢自己搞的活动,不喜欢教师主导下的说教式的途径和方法,他们喜欢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不喜欢封闭式的、死板的教育。而我们的德育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内容脱离实际、方法简单的问题,反映出德育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严重忽视学生主体需要的问题。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还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学生仍然是被动接受教育,这样的德育学生怎能乐意接受呢?在调查中反映出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团队工作不满意,以及对班会、个别学生教育比较低的评价,恐怕都有这方面的原因,并且可能是主要原因。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首先要解决的不是途径、方法问题,而是观念问题,观念更新才能引起方法的变革。现代德育观念强调发展人的潜能,焕发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只有学校德育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德育的实效性也就会不断增强。

调查结果3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对教师遵守师德规范的评价高于对教师德育能力的评价;“热爱、尊重、了解、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了解学生”的德育能力得到学生相对最低的评价

研究者列出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热爱、尊重、了解、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举止文明,团结协作,遵守纪律,廉洁从教,尊重家长8条教师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让教师、学生对教师遵守这些规范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无论是教师自评,还是学生他评,都对教师遵守这8条师德规范给予一致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平均满意度在86%以上,教师的满意度每项都在93%以上,学生的低些,也都在82%以上,其中评价最高的是“爱岗敬业”这一条,教师、学生分别为98.1%、92%,经统计分析,二者无差异;评价最低的是“热爱、尊重、了解、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经统计分析,二者也无差异。

在教师问卷中,研究者调查了教师群体对自己11项德育能力的评价,认为很符合、基本符合的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比例分别是,了解学生的能力占84%,把握德育内容的能力占76.3%,灵活运用德育方法的能力占67.9%,组织活动的能力占73.6%,语言表达能力占76.1%,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占61.6%,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的能力占76.4%,创设良好德育环境的能力占67.7%,个别谈话能力占79%,转化后进生能力占65.9%,教科研能力占54.3%。教师对自己德育能力的评价明显低于遵守师德规范的评价。相对比较弱的能力是教科研能力和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虽然学生对教师德育能力的评价认为很符合、基本符合的均超过60%,但是普遍低于学生对教师师德规范的评价。在“了解学生”这一项,教师自己的评价和学生对其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教师的百分比为84%,在11项中比例最高,而学生的平均百分比刚刚超过60%,其中高中学生仅为45%。

分析与建议

调查反映出,教师普遍能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特别是在“爱岗敬业”这一条上,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都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说明教师很热爱自己的工作。但调查也同时反映出,“热爱、尊重、了解、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这一条,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评价在这8条里都是最低的,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热爱、尊重、了解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基础,调查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教师在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上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进一步增加对学生的情感投入,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平等对待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德育能力是实现德育目标的现实基础。现实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青少年学生自身的发展变化,都对教师的德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知其“心”,才能恰当地运用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德育才能有针对性。调查反映出的学生对教师了解学生能力很低的评价,应引起教师的重视,要从转变观念入手,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和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调整心态,改进方法。

调查反映出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相对较低,这是客观实际也是教师的需要。面对德育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行研究探索,揭示规律,寻找新方案。教师参与教科研是使自己工作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型”的重要途径。心理诊断与辅导是近几年的热点问题。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新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但是学校缺乏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德育干部自然就担负起了这个责任,因此,需要加强培训指导。同时,所有德育工作者都应掌握一定的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这对了解学生,提高德育工作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调查结果4学生对德育的评价与需求存在明显的年龄阶段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对德育内容、德育途径还是对学校、教师工作,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评价都有显著差异。他们的年龄不同、年级不同,评价的水平也不同,对德育的需求也不一样。在对学校12项德育内容实施效果很大、较大程度的评价方面,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小学生对各项内容实施效果很大、较大程度的评价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5.9%,初中生为47.2%,高中生为36.5%,高中生与小学生相差19.4个百分点,与初中生相差10.7个百分点。除第11项青春期教育、12项民主与法制教育外,前10项内容都是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呈阶梯状递减趋势,年级越低评价程度越高,年级越高评价程度越低。青春期教育初中高于小学和高中,这是初中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决定的。民主与法制教育初中生与小学生持平。

在对8条德育途径所起作用的评价上更明显地表现出这种差异。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年龄段学生对德育途径所起作用很大、较大程度的评价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呈阶梯状、递减趋势。年级越低评价程度越高,年级越高评价程度越低,小学生对学校各项德育途径作用评价最高,平均达78.2%,其次为初中生58.8%,高中生仅为44.6%,高中生与初中生相差14.2个百分点,与小学生相差33.6个百分点,经过对各项途径进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极显著,可以说,学校德育途径的作用与学生的年级、年龄呈反比。

学生对教师德育能力以及对学校德育工作总体满意度的评价也都同样呈现出这种差异。

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第6篇

【关键词】学校;德育;途径

德育的基本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有针对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中国近代历、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把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有:

1、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将德育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尤其是思想政治课。要加强时事政策教育、国情教育和相关专题教育。时事政策教育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生动活泼,坚持正面引导原则。各学科渗透德育,是各科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的最经常,最稳定的途径,对提高学生的思想德育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科教师要发挥师表作用,主导作用,认真落实本学科的德育任务要求,结合各学科特点,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育过程之中。各学科的教材、大纲和教学评价标准都要坚持德育导向。

2、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

劳动与社会实践也是学校德育一个重要途径和根本措施。学校要把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指导学生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切实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行为习惯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要积极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远足、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社会服务和军训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开阔眼界,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3、课外、校外活动

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学校和班级应保证活动课程的时间,通过各种形式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娱、体育活动,开展课外兴趣小组、各种进步社团活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4、共青团、少先队的活动

共青团、学生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一支最有生气的力量。团、队、学生会应根据各自任务和工作特点,充分的发挥组织作用,通过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的活动,把广大青少年组织引到自己周围,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继承革命传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要通过举办业余团校、党校、马列主义理论学习小组活动,培养提高学生中的优秀分子。

5、心理咨询活动

《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其中“心理品质教育”就是要求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德育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往往是交叉进行的。然而,传统德育具有明显的政治化倾向,忽视了学生道德心理的培养,过于说教和灌输,致使德育效果欠佳。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是必要的,也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是促进品德内化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方式,是破解德育低效难题的有力措施。学校德育工作究竟应该怎样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呢?(1)重视通过课堂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重视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的正面引导和熏陶。(3)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4)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专题讲座。(5)努力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序列化。

6、班主任工作

班级是学校进行德育的基层单位,班主任工作是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应根据学德育大纲的内容要求,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有计划的开展德育活动;组织建设好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加强班级管理,形成良好的班风。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要协调本班、本年级各科教师的德育工作。密切联系家长,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配合。

7、校园生活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形成整体性德育氛围不可缺少的条件。学校要合理设计,科学布局,积极进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管理,使之达到绿化、净化、美化、富有教育意义,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和影响。充分发挥校歌、校训和校风、教风、学风对学生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认真抓好黑板报、壁报、橱窗、广播、图书室、荣誉室、德育活动室、文体艺术等多种专用场所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第7篇

【要求】

1.识记教育目的、体育、美育等概念以及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2.理解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明确体育、美育的意义、任务,体育的组织形式和美育的实施途径。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1.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概念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培养目标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2.教育目的的意义

(1)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2)教育目的对提高教育质量有指导意义。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2.社会生产方式

(1)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力制约

(2)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制度和政治设施的制约

3.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4.教育目的的确立

在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问题上教育形成的两大理论观点:

(1)个人本位论及主要观点

(2)社会本位论及主要观点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者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本质要求

(2)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中对受教育者的素质要求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2.我国的教育方针

(1)1957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2)1958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3)1981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4)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素质教育

(1)概念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2)意义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详见德育理论与实践部分)

2.智育

(1)智育的意义

① 智育在社会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缺少的和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②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智育的任务

① 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② 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是指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它包括观察力、想像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等因素,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3.体育

(1)体育的概念

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育人塑造人的过程。

(2)体育的意义

① 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② 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③ 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强弱盛衰。

(3)体育的任务

① 增强学生体质(根本任务),其中包括促使学生正常发育和身体各器官机能的发展,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② 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③ 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④ 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促进我国体育水平的提高。

(4)体育的内容

田径、体操、球类、游戏、游泳、武术、军事体育。

(5)体育的组织形式

① 体育课(基本组织形式);② 早操、课间操;③ 课外体育锻炼;④ 运动队训练;⑤ 运动竞赛。

4.美育

(1)美育的概念

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① 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② 美育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③ 美育能促进体育,美育有怡情健身作用。

(3)美育的任务

① 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② 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③ 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4)美育的实施途径

① 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② 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③ 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1)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① 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有利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还能促进学生体质增强;②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2)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① 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② 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3)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

① 现代工业和手工工艺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② 农、副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③ 服务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