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校园文化的建议(合集7篇)

时间:2023-08-03 16:10:04
校园文化的建议

校园文化的建议第1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足;建议

“我们需要文化,就像需要空气一样。”前苏联政治家加里宁的话揭示了文化的重要性。而校园文化作为一所学校建设当中的重要方面,渗透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全校的师生。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大学校园文化的新格局,已成为各个高校的重要任务。

一、对高校校园文化的认识

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是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的总和,并且对生活在校园里的学生和老师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滋养作用。

1.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校园环境、文化设施

郑州大学校园建筑各具特色,每一处景观都寄予了师生殷切的希望;校园环境优美怡人,行走在校园里令人身心愉悦;校园规划井然有序,文化设施逐渐完善。这是莘莘学子放飞梦想的好地方。

2.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

郑州大学有着“明时务,达治体,文而不弱,武而不暴,蹈厉奋进,竭忠尽智,扶危邦,振贫民。”的校训;有着“笃信仁厚,慎思勤勉。”的校风;有着“崇尚科学,严谨求实,科技创新,奉献社会。”的学风。这些理念的形成对提高全校师生的凝聚力,鼓舞师生的斗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校学生社团组织的主题活动、每年上千场的报告和讲座、每周的杏坛观影、周末舞会、校园KTV~无疑把我们的课余生活装扮得丰富多彩。

3.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等,是校园文化的“行为工程”,有利于学校的有效管理和各方面的工作的顺利开展,也给师生提供了各种行为指导

郑州大学也有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比如去年投入使用的图书馆座位预定系统,图书馆对使用预约系统的方式以及违规使用的惩罚都做出了明文的规定,给广大的同学提供了上自习的方便,也解决了占座的问题,受到了广大的同学的欢迎。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不足

1.对校园文化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缺乏建设校园文化的意识

先进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导向、激励、约束、凝聚、娱乐调节等功能,然而许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也没能积极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去,使得校园文化的功能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例如郑州大学有自己的校风校训,校歌学风,可并不是全校师生都知道,由此可见这些理念并没有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也就无法在学生和老师中形成强大的归属感与优越感。

2.创新意识不足,没能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办学条件、师资结构、学生来源等情况,这就决定了不可能有相同的校园文化内容。许多高校的校园文化出现趋同现象,甚至是盲目借鉴其他高校的文化建设经验,没有把自己独特的方面体现出来。例如郑州大学提出“笃信仁厚,慎思勤勉”的校风,是学校对全体师生寄予的殷切希望,但这八个字毫无创新性,没有蕴含郑州大学的个性特点,更不具有深刻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向心力。

3.校园文化建设不全面,集中于物质文化方面,弱化了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的三个方面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但是高校把大量精力投入到物质文化方面,使得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跟不上,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校园文化体系。近年来,郑州大学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美化校园,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为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但是在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上基本没有提出新的要求,任然沿袭旧有的文化活动与规章制度,不能够丰富全校师生的精神世界,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1.全面认识校园文化,形成全员共建意识,把建设校园文化落实到实处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能够为高校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依靠学校的某个部门的力量就能完成,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因此,学校领导和师生不仅要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还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去,并且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2.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校园文化不能故步自封,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国内外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经验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借鉴。需要注意的是,校园文化有其生存的根基,不能盲目借鉴,高校要正确认识到自身的特点,在对国内外高校的校园文化进行甄别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优势,继承优良传统,凸现个性特色,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校园文化,

3.正确利用网络,加快校园文化建设步伐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整个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便捷、交互、信息传播快等特点,可以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向师生宣传积极的校园文化,把学校的最新动态及时呈现给广大师生,还可以公开征集全体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调动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共建的热情。

4.整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重点突出精神文化内涵

硬件设施、管理制度、文体活动等“显”性文化与“隐”性的精神文化都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方面,高校在要双管齐下,不能只重视其中一个方面而忽视另外一方面。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是连接全体师生的纽带,而“显”性的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建设全体师生“隐”性的精神家园,所以把精神文化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上,才能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以郑州大学为例的高校需要分析自身特点,积极大胆地探索,在实践基础上善于总结经验,有顺序有步骤的建设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许建萍,卢洪刚.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02)

[2]孙志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透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13-16

[3]李好.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0,03:175-177

校园文化的建议第2篇

关键词:体育文化,和谐校园,建设,刍议

 

十六大以来,“构建和谐社会”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从单个团体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来看,高等学校在社会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直接起着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作用。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校理应担负起培养构建和谐社会的合格人才的重任。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是推进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营造浓厚体育文化氛围,创造学校师生健康的体育培养目标,对和谐校园的构建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校园体育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对以下四种因素进行思考。

1首先解决校园体育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不利因素的思考。

1) 内因,即学生个人原因。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错误地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要花时间,会影响学习,而没考虑到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会使自己始终有着充沛的精力去更好地学习的道理,由于认识不到位,忽视了体育锻炼。

2) 外因,即学校原因。教学条件不足,在一些边远农村的中小学校,由于条件差、师资力量缺乏,场地器材不能满足需要等原因,使学生获取体育项目的技术量少,且体育知识面比较狭小,这些导致他们进入社会后对体育锻炼表现出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的态度。在城市中的一些高校由于近些年的连续扩招,同样也面临着运动场地、体育设施却达不到相应的要求,场地器材不能满足学生们锻炼需求的现象,使学生远离了运动场地,失去了锻炼的兴趣和爱好。

解决校园体育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的不利因素的思考和解决办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矛盾由内因与外因结合在一起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尽管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但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为了构建和谐校园,既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注意内因,又要创设一切可能的物质条件诸如,场地器材、场馆等。学校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行领导策划和组织,要求安排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活动),定期进行各种体育比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服务,不断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

2 校园体育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作用的思考。免费论文。

1)社会的需要和教育目的与学校体育文化。学校的任务取决于社会的需要和教育的目的。从广义上讲,教育是经验的传播者,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所以教育要根据社会的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内容和方式。根据时代对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综合,成为当今和以后教育的主旋律,以共同的理想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就要形成这样的思想共识,即让学生明白,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和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体育文化是广大师生通过学校各个层面的创造活动及创造成果表现出来的,体育文化是学生在自己活动中的各种具体的形式的自我创造和自我产成,找到自己的价值。学校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有一定意义内涵和指向的客观精神,总要通过某种载体表现出来,如从教育的目的来说,体现出体育文化在学校教育的深刻内涵,我们今天的教育方针是要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现代人素质就是竞争与开拓精神,体育教育在这方面能起到不可代替的教育作用,体育的教育内容及其广泛,在竞技体育中,运动员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全民族都起到教育和鼓励作用,在社会体育中,也能培养人的坚持精神和集体主义等思想品质。免费论文。所以,校园体育文化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也对和谐校园的建设起到积极的辅助和帮带作用。

3 体育文化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基本要素的思考。

1) 把发挥体育教师、班主任及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动力。广大师生在体育活动中参与程度的提高,也是学校走向现代化的表现,要达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真正的目标,就要求改变把师生只当作接受对象,灌输对象的态度和做法,要把师生放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创造性和主动性。

2) 把推动和谐校园文化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通过师生在各自的活动中体现出校园体育文化的共同意愿和追求,光靠一般的号召和个人一时的道德觉悟是不够的,最核心的是对推动和谐校园文化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来引导师生的行为。运用体育的规则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特征,也是推动和谐校园文化的必然趋势。

4 校园体育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的具体举措方法的思考。

1)加强媒体宣传力度。经常运用标语、图展、广播、录像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使师生员工真正认识到强健的身体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参与程度,使大家都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免费论文。

2)重视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它既要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要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要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和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组织观摩体育比赛。观摩比赛可分为录像、电视实况转播、现场观看等形式。比如组织学生观赏美国NBA篮球比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同时也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的重要手段。

4)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学校应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吸引更多的师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诸多,有全校性活动、年级活动、班级活动、校际之间活动以及各种单项协会的活动,能极大的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内容,促进了校园文化良好和谐的氛围。

5)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由于各个学校的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师生结构不同,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气候等差异,决定了建设校园文化的思路有所不同。因此,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各个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促进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和谐性。

总结:

和谐校园是以校园文化作为内核,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巨大的无声的力量,是最优秀的隐性课程。它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产生深远影响。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主要是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体育意识和体育技能,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并在此宗旨指导下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中,在培养身心健康和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人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氛围与环境,是和谐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之研究》 [J] 王刚 《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第1期

[2] 《浅谈体育活动在建立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J] 潭捷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

[3] 《略论高校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J] 张进武 《商场现代化》 2006年10月 总第483期

[4] 《体育教师应树立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教育观》 [J] 彭光华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

[5] 《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教育功能》 [J] 陈志军 《体育师友》 1998年第1期

[6] 《校园体育文化探析》[c] 朱柏宁

校园文化的建议第3篇

关键词:体育文化,和谐校园,建设,刍议

 

十六大以来,“构建和谐社会”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从单个团体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来看,高等学校在社会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直接起着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作用。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校理应担负起培养构建和谐社会的合格人才的重任。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是推进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营造浓厚体育文化氛围,创造学校师生健康的体育培养目标,对和谐校园的构建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校园体育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对以下四种因素进行思考。

1首先解决校园体育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不利因素的思考。

1) 内因,即学生个人原因。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错误地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要花时间,会影响学习,而没考虑到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会使自己始终有着充沛的精力去更好地学习的道理,由于认识不到位,忽视了体育锻炼。

2) 外因,即学校原因。教学条件不足,在一些边远农村的中小学校,由于条件差、师资力量缺乏,场地器材不能满足需要等原因,使学生获取体育项目的技术量少,且体育知识面比较狭小,这些导致他们进入社会后对体育锻炼表现出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的态度。在城市中的一些高校由于近些年的连续扩招,同样也面临着运动场地、体育设施却达不到相应的要求,场地器材不能满足学生们锻炼需求的现象,使学生远离了运动场地,失去了锻炼的兴趣和爱好。

解决校园体育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的不利因素的思考和解决办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矛盾由内因与外因结合在一起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尽管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但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为了构建和谐校园,既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注意内因,又要创设一切可能的物质条件诸如,场地器材、场馆等。学校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行领导策划和组织,要求安排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活动),定期进行各种体育比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服务,不断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

2 校园体育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作用的思考。免费论文。

1)社会的需要和教育目的与学校体育文化。学校的任务取决于社会的需要和教育的目的。从广义上讲,教育是经验的传播者,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所以教育要根据社会的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内容和方式。根据时代对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综合,成为当今和以后教育的主旋律,以共同的理想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就要形成这样的思想共识,即让学生明白,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和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体育文化是广大师生通过学校各个层面的创造活动及创造成果表现出来的,体育文化是学生在自己活动中的各种具体的形式的自我创造和自我产成,找到自己的价值。学校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有一定意义内涵和指向的客观精神,总要通过某种载体表现出来,如从教育的目的来说,体现出体育文化在学校教育的深刻内涵,我们今天的教育方针是要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现代人素质就是竞争与开拓精神,体育教育在这方面能起到不可代替的教育作用,体育的教育内容及其广泛,在竞技体育中,运动员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全民族都起到教育和鼓励作用,在社会体育中,也能培养人的坚持精神和集体主义等思想品质。免费论文。所以,校园体育文化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也对和谐校园的建设起到积极的辅助和帮带作用。

3 体育文化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基本要素的思考。

1) 把发挥体育教师、班主任及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动力。广大师生在体育活动中参与程度的提高,也是学校走向现代化的表现,要达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真正的目标,就要求改变把师生只当作接受对象,灌输对象的态度和做法,要把师生放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创造性和主动性。

2) 把推动和谐校园文化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通过师生在各自的活动中体现出校园体育文化的共同意愿和追求,光靠一般的号召和个人一时的道德觉悟是不够的,最核心的是对推动和谐校园文化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来引导师生的行为。运用体育的规则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特征,也是推动和谐校园文化的必然趋势。

4 校园体育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的具体举措方法的思考。

1)加强媒体宣传力度。经常运用标语、图展、广播、录像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使师生员工真正认识到强健的身体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参与程度,使大家都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免费论文。

2)重视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它既要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要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要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和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组织观摩体育比赛。观摩比赛可分为录像、电视实况转播、现场观看等形式。比如组织学生观赏美国NBA篮球比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同时也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的重要手段。

4)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学校应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吸引更多的师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诸多,有全校性活动、年级活动、班级活动、校际之间活动以及各种单项协会的活动,能极大的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内容,促进了校园文化良好和谐的氛围。

5)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由于各个学校的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师生结构不同,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气候等差异,决定了建设校园文化的思路有所不同。因此,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各个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促进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和谐性。

总结:

和谐校园是以校园文化作为内核,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巨大的无声的力量,是最优秀的隐性课程。它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产生深远影响。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主要是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体育意识和体育技能,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并在此宗旨指导下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中,在培养身心健康和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人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氛围与环境,是和谐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之研究》 [J] 王刚 《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第1期

[2] 《浅谈体育活动在建立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J] 潭捷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

[3] 《略论高校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J] 张进武 《商场现代化》 2006年10月 总第483期

[4] 《体育教师应树立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教育观》 [J] 彭光华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

[5] 《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教育功能》 [J] 陈志军 《体育师友》 1998年第1期

[6] 《校园体育文化探析》[c] 朱柏宁

校园文化的建议第4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校园文化;对策

一、校企共建高职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校企共建高职校园文化是实现高职教育办学宗旨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直接服务于企业,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宗旨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要有很强的服务功能,全体教职工要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目前大多数企业在完善服务功能方面都远远地走在了高校的前面,具备了良好的服务理念,形成了良好的服务体系。在高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实行文化的“校企结合”,一方面可以学习优秀企业的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理念,学习企业为客户服务的服务体系;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的融合,高职院校会与企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这将有利于全方位的实行校企合作,有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二)校企共建高职校园文化是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需要。

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尽量缩小学习与就业之间的距离。职业素质提升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也就是说,职业素质的养成离不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需要职业实践和企业文化的陶冶。因此,要使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能感受这种职业文化,初步形成较好的相应职业的职业素质,必须通过包含有一定职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逐步了解、习惯并自觉遵守相关职业的素质要求。显然,这种包含职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只有通过校企共建的途径才能形成。

(三)校企共建高职校园文化是凸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需要。

高职教育要办出特色,打造高职教育品牌,才能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强校之本,没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将难以长久生存。而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内涵十分丰富,它不仅体现在专业特色、课程特色、管理特色、服务特色等方面,更表现在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方面。不管是哪个方面的特色,都必须有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支撑。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实行校企共建,吸收不同类型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才能形成各具特点的、百花齐放的高职校园文化。

二、校企共建高职校园文化的对策建议

(一)解决好学校和企业在共建高职校园文化中的定位问题。

要明确高职院校在校企共建高职校园文化中的主体作用。而高职院校要发挥好这种主体作用,一是要大力宣传和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不断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在校企共建高职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注重宣传优秀大型企业集团的文化理念,并以此在校园内营造企业文化的良好氛围。应以众多成功企业的经营案例、企业文化选粹为素材,大量充实和应用于教学活动和学生第二课堂中,使这些优秀企业文化被高职院校吸收,并广泛渗透和表达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构思和实践过程之中。二是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创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的实践途径,不断创新贴近企业的方式。在请进来方面,可经常邀请一些企业老总、技术专家等走进校园,通过举办专题报告会、企业文化论坛等形式,有针对性地介绍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企业文化、本企业及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预测等情况,从而使师生们加深了对有关企业的全面了解。三是积极探索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校企共建的校园文化氛围。应大胆探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沟通、融合的新途径,在实践层面上进行创新和拓展。

(二)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高职校园文化渗透于教学全过程。

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仅要对职业岗位专项能力进行分析,而且应对毕业生未来就业的企业文化进行分析,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体现,在教学过程包括开展课外活动等方面都应有意识地渗透企业文化的有关内容,使学生尽早地、尽可能多地了解企业、认识企业,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积极推进毕业设计、岗位训练与就业相结合,让学生在岗位训练的同时也能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一是强化专业知识、提升与企业文化的联系。各个专业应该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要求,建立起各自的“专业文化”,把相应行业企业需要的不同素质要求贯彻于各专业的每个教育教学环节中。二是据职业岗位的需求组织和实施教学。强化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强调专业技能的实用性和所学理论基础知识在实际中的适用性;强调专业设置和知识结构的职业性,要针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专业。

(三)逐步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增强合作共建校园文化的动力。

在市场体制环境中,要建立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的规范化、经常化,关键在于构建一种良性运行机制。一是建立基于校企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只有激发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发展的需求与愿景,才会形成合作和服务的动力,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才会更有生命力。二是建立基于互惠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三是建立基于文化融合的沟通机制。文化的融合和情感的交流是保证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持续、稳定的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将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校园环境的企业化,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在就业时赢得主动。同时,学生作为准职业人在企业的实践,也将朝气蓬勃、自强奋进的大学精神带入企业,让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企业。

参考文献:

[1]黄文.关于建构高校和谐校园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丛,2011,26(11).

校园文化的建议第5篇

摘 要:本文对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介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与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措施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工作内容,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灵魂,对于实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各高职院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培养大批适应社会、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

一、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必须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遵循教育规律,紧扣教育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条件及师生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八个基本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及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职业素养,是否有利于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坚持导向性原则,各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培养目标和教育规律,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强烈的职业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并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广大学生向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二)时代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是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途径和方法都必须突出时代特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相适应。坚持时代性原则,各高职院校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积极优化育人环境,深化教育改革,更新人才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关注学科前沿,把各门学科的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通过第二课堂或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及时传授给学生,以积极健康、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促进高职人才的培养。

二、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为了探索切实有效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本人组织了专题座谈会,邀请了普通学生、学生干部、学校各级领导、辅导员、一班主任及后勤服务人员代表参加,发放了调查问卷,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构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通过会议、广播、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宣传校园文化建设,促使校园文化建设深入人心,全校师生员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格局;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考核评价,努力构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使校园文化建设能持续、稳定的开展,而不是“一阵风”、“一个活动”。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建设,构建健全的责任体系

为了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应成立校园文化建设的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全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主要职责是:(1)制订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并指导学校各部门、各系部制订相应的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认真抓好方案的落实;(2)在学校重大工作中,考虑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比如,在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文化广场等的建设过程中,在校园的总体布局中,必须充分考虑文化内涵,要有一定的文化品位。(3)指导全校性的文化建设活动。例如,对校园网站建设、校园宣传、大型文艺晚会、“三下乡”活动等,都必须进行指导,充分考虑文化内涵。(4)组织全校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专题活动。例如,我院每年十月举行“我与校园”主题征文活动,通过这一主题活动,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可以从中了解师生的文化需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5)组织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检查、考评,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各部门、各系部要成立相应的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各部门、各系部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本部门、本系部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通过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责任主体,构建了健全的责任体系,促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较好地落到实处。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建设,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应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如《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廉洁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学生社团组织管理办法》、《学生文体活动管理办法》、《校@文化建设考核办法》等。通过出台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逐步构建完善的校园文化建设制度体系,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和考核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规化。

(二)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夯实硬件基础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夯实硬件基础,对于建设和谐、美观、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加强物质文化建设,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

1.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校园是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良好的校园环境,能改变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影响师生的情感态度、情感体验以及对事物的评价和看法。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要注意三点:一是校园设计和布局要融实用性、教育性和艺术性于一体,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审美观、行为导向和校园精神,要有利于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例如:我院文化广场的建设,从设计、色调、造型、文化内涵等方面经过精心调研,集思广益,最终建设成体现我院农林专业特色,集文化、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广场,取名为“翠湖广场”,成为我院校园环境的一个亮点。二是要搞好校园整体规划,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认真抓好校园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构建学校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实际工作中,要根据校园整体规划,设立名人雕塑、文化广场、阅报栏、宣传栏,悬挂名人名言、校训标语,设立环境卫生党员示范岗等,促使师生在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启迪。三是要通过植树、种花、清扫校园卫生等活动加强师生环保意识教育,培养师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怀,做到爱护公物,厉行节约,保护校园环境和资源,形成干净整洁、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基础设施包括教学设施、文化设施和生活设施,是学校办学的基本物质条件,是推进校园文化发展的物质载体,也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坚持合理规划、.注重质量、适度超前的原贝如防止重复建设和“豆腐渣”工程,避免资金、资源的浪费和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2000年,我院由普通大专改为职业技术学院,实现由普通高等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2000年~2005年,学院处于外延式发展阶段,重点放在扩大办学规模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上。经过几年的努力,办学规模由4000余人发展到。16000余人,新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科技大楼、校史陈列室、办公楼、教师公寓、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拔地而起,运动场、文化广场、学生活动中心、教师俱乐部先后建成,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配备齐全,等等。实践表明,我院基础设施的不断优化,使学院办学条件得到了实质性改观,较好地适应了教育改革与学院发展的需要,满足了广大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的建议第6篇

关键词:士官院校校园文化 必要性 作用 特征 建设原则

一、建设士官院校校园文化的必要性

士官被誉为“军中之母”、“兵头将尾”,其能力的强弱,与部队的训练质量息息相关,对部队装备保障的能力也将产生直接影响。士官院校是士官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培育学员积极的道德情感、提高学员的道德素质的重要载体。由于士官院校普遍存在着建校时间短,招收的学员学历起点低等情况,无论是物质环境、制度建设、还是所组织的各项文化和教育活动,都没有把其应有影响和教育作用发挥出来,校园文化整体功能有所缺失。据调查,很多学员人文知识相对匮乏,对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关心不够。在校园中,拜金现象和各种文化的互相激荡,不同程度影响着学员的思想,这些都对士官校园文化建设提出新的挑战。

二、士官院校校园文化的作用

1.陶冶激励

校园文化从空间形态上看,是一种有形或无形的文化环境、精神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会使校园主体产生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身处其中的教员和学员感受到浓郁的教育氛围,使其主动融入大环境中,并为之做出应有的努力。军队院校的校园文化受我党我军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激励性,能够产生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对于士官学校来说,更应注重建设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员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责任心和荣誉感,为其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2.规范约束

校园文化的规范功能体现在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对人的约束力上,是院校传承文化传统并保障教育教学工作等一切事业稳定发展的动力。士官院校校园文化的规范功能以“硬约束”和“软约束”两种形态存在。“硬约束”主要通过制度文化和课程文化表现出来,比如用条令条例和教育内容来规范教育对象的行为举止。“软约束”即在潜移默化中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比如通过构建和谐优美的物质环境,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等手段,使学员在有意无意中受到感染和启发,产生认同,从而形成一种完善自我的内在约束力,进而自觉遵守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硬约束”是“软约束”的基础,“软约束”是“硬约束”的重要保障,两者共同作用,规范和约束全体人员的思想和行为。这种规范和约束对人来说是一种心理引导,从客观上形成规范、约束的效果。

3、调适缓解

优秀的校园文化常常能发挥“调适器”的作用,在高强度的课业之后,学员们参加文化活动或感受校园人文文化,不只是单纯为了消遣娱乐,校园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和耐人寻味的哲理,通过感知和体验,能陶冶情操,享受追求美的过程,培养高雅的兴趣,能适当调节缓解压力。

三、士官院校校园文化应具有的特征

1.阳刚尚武的军队氛围

我军在长期战争实践中形成了听党指挥、注重气节、勇于牺牲、严守纪律等优秀武德传统。要在校园文化中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激发学员勇于牺牲的壮志豪情,引导学员脱离渺小、低俗、平庸,树立崇高的军人情怀。要将我军的使命任务物化为有形的文化载体和文化仪式,让学员的战斗精神得到强化。要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充满军味、兵味和战斗气息,是身处其中的每个人时刻接受优良传统精神的熏陶和洗礼,以润物无声、水到渠成的方式,营造阳刚尚武、催人奋进的军校校园文化氛围、

2.根植传统的特色品质

我军建军以来形成了许多优秀文化和优良的传统作风,而军校正是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孕育和继续传承的平台。要通过创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员从中感受、理解、热爱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他们身上发扬光大、代代相传。同时,一所学校又有自己的校园精神,这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它包括了这所学校所传递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行为模式、人际关系、校风传统等文化意识,是校园文化结构的核心。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景观环境无不体现着学校特有的办学思想和校园精神,形成一个具有持有作用的,对学员进行教育和约束的外部环境。

3.紧贴岗位的育人理念

校园文化的特点是与院校教育目标相一致的。与学历教育关注基础性不同的是,士官院校的教育重在培养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一切以任职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具有明确的岗位指向性。士官院校一般有很明确的办学定位,“胜任岗位”、“专业精神”渗透于任职院校的观念文化中。学校努力让学员从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中体味职业感受和专业思想,提高学习动力,促进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的养成。

四、建设士官院校校园文化原则

1.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

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广泛,但其精髓却是体现在理念、精神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上。校园文化必须弘扬社会主旋律,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并贯穿于校园文化的全过程、全方位。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打造品牌文化,增强核心竞争力

要牢固确立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广泛营造品牌文化氛围。让教学科研的带头人,特色专业教学的实干家,真正成为大众心目中的楷模,发挥院校品牌文化在凝聚人心,吸引人才、汇聚资源中的积极作用。建设院校品牌文化,要通过开放办学,拓宽文化交流的渠道,认真吸纳国内外、军内外其他院校的办学经验。在交流学习中强化精品意识、启动精品工程、推出精品力作,力求把学校的文化工作建成具有自己独特特色的先进品牌。

3.重视校风建设

校风是院校教育方针和办学指导思想的综合反映。院校校风的形成,既有长期的教育实践、学校发展的自然历史传承,也有人为的引领。学校领导一定要重视校训、校歌、校徽、校风、校规所发挥的作用,因为它们精炼、严肃、规范地表达出学校的教育环境特征,以一种潜在的力量规范着全校师生的行为。

参考文献:

[1]丁邦虎主编. 校园文化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校园文化的建议第7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职业素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曾明确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师生综合素质,实现文化的整体育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还在探索阶段,因此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略显不足,且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有失偏颇。本文主要对当前存在的一些误区作一个梳理,并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一点建议。

一、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几个常见误区

1.强调建设物质环境,校园文化没有形成统一体系。

高职院校大多建校时间较短,很多学校还是从以前的中专升格而来的,总体而言,校园文化建设基础相对薄弱。当前,高职院校大多只重视校园文化的一般性建设,如重视校园环境布置,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布置优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或认为校园文化就是简单地布置实训基地、实训中心等实训场所等,没有将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专业建设、社会服务等学校主体活动相结合。此外,还有的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院校特色不能很好融合,缺乏整合与创新,致使职业特色不明显,雷同化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总体而言,当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大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没有将校园文化建设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2.强调对接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没有突出人文关怀。

自教育部十六号文颁发以来,高职院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很多院校更是强调将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当中,甚至在校园内建立生产型的实训基地,在校内仿真模拟企业的情景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实施校企文化对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如有的高职院校认为校园文化就是企业文化,将整个校园布置得如同企业一样,甚至在管理上也像某些企业一样,实行军事化半军事化的管理。就根本性原则而言,企业因为需要面对竞争与淘汰,它会更加注重绩效、更加讲究实际利益,所以经济价值才是企业文化的出发点。有时为了最大地追求经济利益,它会忽视人的精神需求,甚至有时会把人“物化”。而学校培育人才的出发点是“培养全面整体的人,培养良好自我概念的人,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培养良好社会适应的人”。[1]因为这点根本性的差异存在,决定了校园文化不能全搬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应有一个吸收和扬弃的过程,所以校园文化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人文关怀,突出育人这个根本任务。

3.强调开展课外活动,校园活动缺乏高职特色。

作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余活动是除了课堂教学外的另一种育人方式。为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高职院校大都不遗余力地开展学生课外活动,如各类“文化艺术节”、“电影节”、“活动节”等层出不穷,但是此类活动缺少文化上的引导,导致没有体现出高职院校的特色。所开展的活动中,以娱乐型的活动居多,真正给人启迪、引人思考的活动偏少;以艺术类的活动居多,技能型的活动偏少;校园内部的活动居多,学校与社会和企业交流的活动偏少。这类活动的设计,并没有多少职业院校特色,活动层次流于表面,这对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养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另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虚拟的校园网络,常常被人所忽略。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但现在很多院校没有意识到校园网也应当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致使对网络管理投入略显不足,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将校园网建设成师生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至于利用网络帮助学生的发展和自我完善,自然就无从谈起。

二、关于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校园文化应突出职业特色,着眼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高职院校有两个重要的特性,一个是高等教育属性。教育部十六号文就明确指出,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一部分。一个是职性属性。它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的人才。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突出校园文化整体育人的作用,更应强调教育对社会实践的适应和融入,铸造学术氛围与实践氛围相统一的高职教育文化,为培养合格职业人才创造条件。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这既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及校企文化交流的目的,又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第二,在开展各类课余活动时,要突破原有的传统模式,如校园社团活动、文化艺术节和汇报演出娱乐性的活动,积极开展模拟职场、技能竞赛、创业竞赛等渗透职业行为的活动,营造属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提升职业素养。第三,校园文化要为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服务,如利用各种有效途径最新的专业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报告、科技报告、优秀毕业生代表事迹报告、就业创业知识讲座等,为学生创新创业服务。第四,利用好校园网,为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提供服务。如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优质的网络课程、课外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技能,完善知识结构。

2.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育人作用,着力于学生人性品格的完善。

当前,随着“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学习型社会”等观念的提出和深入人心,职业教育已经不像以往那样特别强调专业能力,而是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提升,着力于学生人性品格的完善。因此,除了培养学生掌握一门职业技能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更要培育人性品格完善的人――一个专业知识完备、道德人格高尚、心理人格健全的人。首先,要加强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方面引导。因为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成长的物质环境较为优异,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缺少吃苦耐劳的品质,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宣传劳动模范的风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树立奉献、进取的职业意识。其次,要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校的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他们社会阅历不深,对很多事物的辨别能力并不太强,在这个关键的时期,学校应积极开设各类讲座,提供个性化指导,适时为学生解疑答惑,排解学生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性品格。这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

3.校园文化要突出引导作用,着力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高职院校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也表明,一个学校的办学是否成功,在于学校是否真正融入社会并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和各个方面,也应着力于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各种需要。首先,校园文化建设要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充分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充分满足岗位职业需求和岗位职业技能需求,为行业、为地方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的人才。其次,校园文化建设要参与地方经济活动,引导高校形成机制,为地方经济发展开展技术服务、开展科研攻关,为地方经济提供智力保障。最后,校园文化建设要服务社会,要为提升所在城市和地方的知识品位、文化品位、精神品位而努力。此外,学校还要将优秀的文化“请”进校园来,让社会各界、行业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激发社会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共同打造独具特色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总而言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工程,它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参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为学生提升职业技能服务,也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参与到社会的经济活动中,为地方、为社会服务,且吸收新鲜的动力,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