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合集7篇)

时间:2023-07-27 15:59:00
农业经济发展问题

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第1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网络化;农产品;市场;农业经济分析方法

农产品生长周期较长,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瞬息万变,因此农民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了解市场的需求,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其与市场需求相一致。同时,利用互联网还可以有效缩短买卖双方的距离,提高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我国农业生产受政府的指导,这就需要政府各项决策都要保持正确,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各级政府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掌握各种农业信息,以网络为支撑对农业进行指导,正确引导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在网络环境下,农业经济的发展更具便利性,发展速度为快速。

一、网络环境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运用网络技术是知识型农业的必然要求

相比于传统资源型农业,知识型农业主要依托于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从而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目前,发达国家多数已步入知识型农业发展时期,在知识型农业发展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其重要特征;我国农业还以资源型农业为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推动网络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使其向知识型农业转化。

(二)运用网络技术降低农产品市场交易风险,增加农民收入

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信息及市场需求变化较快,但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这就导致农民的生产活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给农产品交易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十分突出,这充分说明了信息匮乏的消极作用。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有效减少流通环节,简化交易程序,通过网络掌握更真实、准确的市场交易信息,从而降低生产的盲目性,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三)运用网络技术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网络环境下,农产品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给我国农业带来了严竣的挑战。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网络已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网络掌握最新的信息,才能在农业生产和交易中掌握主动权。目前,农产品在网上的交易量不断增加,这就说明:谁掌握了先进的网络技术,谁就能在农产品竞争中获得优势,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

(四)运用网络技术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有效手段

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科技术的支撑,这就需要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使一些农业科技成果无法在农村有效推广。因此,在当前网络环境下,要充分利用网络加快对农业技术、农业知识的传播,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推广普及农业知识,全面提升农民的整体技术水平,更好地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的要点分析

(一)网络环境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要点

1.转变分析思维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都是由果及因,即根据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来倒推出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再得出具体解决方法。这种分析方法有利于开展理论研究,但农业经济分析更重视数据分析,而且分析结果也需要直接作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样,传统的分析方法往往对现阶段农业经济现实问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在网络环境下,需要转变传统分析思维模式,确保农业经济分析的科学合理,以便于更好地解决当前农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2.转变分析立场。

在传统农业经济分析工作中,往往是凭借分析人员的主观学识分析、总结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并得出结论性建议。这种分析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结论受分析人员自身分析能力和水平影响较大。但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资源更注重信息的真实和客观,真实客观的信息是研究的基础和依据。

(二)网络环境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具体方法

1.均衡分析法。

大量的农业经济发展数据显示,农业经济发展被某一变量控制,当这一变量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持平,且改变其他的农业经济发展条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不产生任何1影响时,便可以将这种变量作为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利用均衡分析法找到促进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动态分析法。

运用动态分析法,可以分析和梳理农业经济发展数据,总结出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些规律性变化特点。研究对象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某一段时间,找到农业经济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正确判断出农业发展的趋势。

三、结语

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步入了网络时代,其对经济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促进作用,为农业提供了广阔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环境,加快推动了农业技术改革,使市场信息更为畅通,促进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卢志国.对农业经济网络化发展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3(6).

[2]田甜.浅析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1(5).

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第2篇

1.1土地资源不足,可开发利用的耕地不多

我国国土面积有960000公顷,其中,耕地资源不足133333公顷,也就是说120000公顷耕地的红线,但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可耕地面积加快缩小。并且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我国可开发的土地大多都是在干旱或者半干旱地区,不能用于土地资源的开发,我国的人均土地、人均耕地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林草地比世界同类指标少60%—80%,土地沙化现象十分严重,我国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1.2土地利用效益不高

耕地生产水平不高,耕地没667m2产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每667m2土地的收入大致是三百到四百元,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我国林地在全国土地面积所占比重也不高,大致是20%,虽然近年来有所恢复,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产出率自然也就不高了。我国草地面积较大但优质的牧草十分缺少,大部分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利用范围不大。水域面积利用率也不高,虽然我国已经利用的水域达到75%,但是水域面积的利用效益没得到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农业集约化生产与土地家庭承包之间的矛盾

农业集约化生产要求是大型的规模化生产,而实际上土地还是在一家一户的农民手中,很难推进机械化的生产模式。

2.2农业科技水平不高

当前,很多地方存在农业科技水平不高、产能低下的状况,主要表现为耕作方式粗放,土地的生产效益难以发挥。

2.3农村后续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

现在在农村很难看到四十岁以下的农民了,那些人大多到城市里打工了,在城市打工比在农村收入要高。由于劳动力资源缺乏,造成不少地方复种指数降低,或者出现了撂荒现象,有限的土地资源不能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四是土地的生产潜力不足。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地结板现象严重,土地污染现象突出,长此以往必然引起土地生长力不足,土地退化严重。五是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我们国家对土地的利用已经达到极限,我们的土地没有休耕的可能,土地的自然生长力得不到充分的恢复。

3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途径与措施

3.1调整农村土地政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把历史上所形成的农民由饥荒转变为温饱问题的解决,虽然每个农民手中的土地并不多,但是八亿中国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能够快速的解决温饱问题,这在世界上上都是奇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了。但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到今天,已经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了。大农业要求是集约化的大规模的生产模式,它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发挥土地的有效生产能力,而土地经营权在一家一户手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适当调整土地经营政策就很是必要了。土地流转是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做出的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土地闲置撂荒现象的发生,积极主动有效的利用土地资源,也是在积极整和土地利用方式,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流转,怎样流转。因为我们国家国土面积广大,农村又比较分散,土地利用方式多种多样,各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模式不同,土地流转困难很大,它将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长期性问题和工作。要让农民流转土地,农民愿不愿意,土地流转后那些没地的农民如何生活,如何获取自己出让土地获得自己的经济收入,都是不容回避的问题。最近几年一些地方探索出有效的土地流转方式,那就是农民把自己手中的土地作为资本参与土地入股,虽然自己不再直接经营土地了,可每年都可以从流转的土地中获得股份收益,使失地农民生活有了保障。农民还可以在流转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获得工资待遇。这种土地流转方式适应了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不是强行在农民手中流转土地,缓解了社会矛盾,是积极有效的。

3.2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

一方面是新兴实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粗放式的农业经济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农业发展要求了,土地资源有限,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产出更多的农业产品,新型实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就很是必要了。我国农业新科技,新技术应该说发展的还是很快的。农作物新品种更新换代速度在加快,高产,优质农作物培育速度在加大。农作物种植范围在扩大,耐寒、耐旱农作物种植范围高于世界水平。新兴农机具研发也在加快,传统的人力耕作方式逐渐被新兴农机具所替代,这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现在收获农作物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出大力,流大汗的时代了。对于我们国家来说,现在对于新兴农业技术的推广还是要加大力度的,我国采取了购买农机具补贴政策,种植农作物新品种国家也都给予补贴,这都有利力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不断鼓励农业新型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将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内在推动力。另一方是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科技水平。整体来说我国农业生产者的科技素质还不高,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还比较差,突破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心理上有负担,但是在当今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农业科技是支撑,农业生产者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直接责任人,确实要加大农业科技的宣传力度,让农业生产者接受新兴农业科技,应用农业科技,让土地资源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这是事实在在的。再一方面是培养新型农业生产者。我国农村已经面临后续劳动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再过二三十年那些曾经的劳动者都成为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了,而还是农村户口的、很早就陪父母到城市里打工的新一代农村户口人,已经对农业很陌生了,有些人甚至不会农业生产了。后续劳动力资源不足将会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培育现代化的新型农业生产者是显得十分必要了。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民了,他们掌握着现代新型农业技术,有着长远的农业发展眼光,愿意在土地上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是今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有生力量。要培养现代化的新型农业生产者就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的作用,加快新型使用农业技术的转化速度。曾经专业的农业院校,因为时代的问题,很多都对转化成综合性的高等院校了,本身的专业水平在降低,涉及农业技术研究的专业院所也在减少。我国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就明确指出,要不断加大职业技术教育,扩大职业技术教育的范围,特别是对于职业院校的招生,培训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里重点是如何有效发挥职业院校的作用,思想意识转变很是重要的,我们能不能降低职业院校的录取分数,或者就不用参加高考,基本的素质考察交给院校。突出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特点,回归职业院校的教育本能,只有这样才会真实的培养现在化的高技能劳动者,我们现在不缺乏的是一本、二本的大学生,国家建设更需要大量的高级劳动者。在这方面,国家还要加大鼓励的力度,真正为各行各业培养后续的接班人,农业经济发展也必然如此。

3.3农业经济发展必须注重环境保护

有效保护土地资源更要注重环境保护,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秸秆还田,恢复土地的自然生长力,使用有机肥料,避免土地贫瘠造成的产量下降。推广使用新型农业技术,减少水土流失,土壤荒漠化和盐碱化,努力发展生态农业。

3.4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综合效益

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第3篇

关键词:新常态;农业经济;经济发展

1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1.1关注农产品的质量,农业发展差异化明显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社会对于农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安全的农产品成为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同时,受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的影响,农产品的电子商务销售渠道也得以拓展,同质化的农产品在竞争中的优势被抑制[1],农产品品种的划分也更加合理,农业发展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特点明显。

1.2农业技术与农业经济的融合程度加深

经济新常态强调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为农业技术的革新提供了条件。随着大量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农业经济对于传统因素如劳动力、土地资源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技术水平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经济也呈现出集约化、自动化、机械化的特征,对于技术、经验、管理人才、资本的依赖程度加强。推动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

1.3农业发展更具特色化和多样化

经济新常态优化了农业结构,农业经济的增长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现代化的农业园区、多功能粮食生产区成为农业经济的发展主体。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休闲观光类农业为农业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渠道[2],衍生性的农业消费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结构呈现特色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延长了产业链。

2新常态下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2.1强化政策引导,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新常态下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依托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部门要立足于区域及国家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加强对现代农业的政策扶持。密切关注粮食安全问题,既要提高粮食的基本产量,又要保障粮食的质量。响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及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生态农业建设,针对农民关注的资源和补偿问题,积极制定应对措施[3],消除发展生态农业的经济顾虑。

2.2重视科技创新与劳动者的培养

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要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农业经济发展中,积极推广创新型技术,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率提供技术支持。重点研究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农业生态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实现多学科技术的有机融合,提高科研成果的利用率。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培训,关注农村青年劳动力,培养能适应农业技术发展、具有创新意识的新时代职业型农民。

2.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贯彻经济转型的基本要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立足于农产品的基本价值规律,摒弃传统粗放式的市场供应模式,满足社会对于农产品的差异化需求。以全局性的视野优化农业的发展结构,实现农业经济的集约化开发与升级,搭建集生产、存储、供应于一体的产业平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针对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区域经济和地理特征,各级政府提出引导性的发展策略,推动本区域农业发展的进程。

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第4篇

1新时期农业面临的新问题

1.1农业发展方向不明确

在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发现在新农村建设中,有许多地区没有真正遵循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来指导具体建设工作,更没有将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首要工作目标,仅仅是以建设一些基础项目为由,单纯地使用工程建设来取代新农村建设,导致我国农村建设的主导方向严重偏离党中央的要求,农业发展方向不明确。因此,应将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始终坚持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为指导,真正吃透党中央的各项惠农惠民政策,努力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增强农业经济水平,提高农民收入,进而缩小城乡差距。

1.2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不足一方面表现在农业建设中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农村建设的经济来源较为单一,加上每个地区的经济实力不同,以及相应政府的配套能力不足,严重导致农业发展资金缺乏,降低农村建设的标准。另一方面是很多农村地区依旧存在好大喜功的现象,将一些较大工程量的建设标准提得过高,造成基层财政经济压力相当大,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财政部门的资金运转,使得相应的拨款也未能及时送达。

1.3世界经济全球化影响

在我国经济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希望可以快速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然而现实中由于市场经济起步晚,以及农民的素质低,使得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国际水平上处于劣势,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和提高。面临全球化的严峻挑战,需要提升自身竞争力,从分析自身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真正找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推动我国农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国整体的经济实力。

2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趋势

2.1加大农业重点企业扶持力度

这里所说的重点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其主要负责开拓农业市场、创新农业科技和促进区域农业水平提高的主要任务,其经济实力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程度、规模和成效。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的农业重点企业的规模不大,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不紧密,在农产品加工上主要是以粗加工为主,单位附加值较低。因此,需要加大该项重点企业的经济扶持力度,让此类企业促进整个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一些有前景的重点企业。

2.2深化农业经济学科应用研究

在农业经济趋势发展中,首先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三农”问题,保证农业经济结构由原来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为自由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保证农业市场化和城市化发展,确保农民不断增加收入,缩小城乡发展差异。同时,还需要促进我国农业发展走向国际化,提出相应的农业政策保护其健康发展,结合WTO的主要相关规定,找出符合我国特点的对策,在今后的学科研究中要重点研究此项内容。在加入WTO后,我国可以结合每个农业区的特点,对农业发展方向加以规划,多引进西方国家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真正带动经济的发展,重点是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做好服务行业的领军者。在第二产业中多生产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经济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3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农业信息需要改变传统滞后的局面,切实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保证我国农业发展形成一个规模,这些都离不开对农业信息的大量处理和汇总,结合使用者的具体要求进行加工和分析,从而提高农业信息的资源利用率。例如,在整理劳动力资源时,需要了解该项资源的主要构成要素,对于那些闲置的资本设备,将闲置可以取得的效果和投入使用后取得的效果进行比较,把这些信息进行统一汇总得出结论,在对比中得出较高的信息使用价值,真正满足生产需要。

3结语

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第5篇

1 国内农业经济发展中三农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国内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从土改、农业合作化等阶段过渡到了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每一次农业经济改革,我国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比如从农业经济支援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经济发展等,都有效的促进了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同时也逐渐的结束了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让农民走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时代。 

农业经济在发展的时候,也出现了比较突出的几点问题。首先,国内农业产业化发展落后、经济规模较小,没有完善的集约型农业生产机制。其次,由于农耕收益连年降低,很多农民都放弃了在农村务农,反而大批量的进入城市务工,由于农民没有城市户口,所以在务工期间无法得到公平的人身安全保障与福利待遇。最后,由于农民大批量走出农村,所以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这就造成农村土地资源无人耕种、利用,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经济的恶化。 

2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三农问题的原因 

2.1 未能建立有效的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制度 

当前,我国农业耕地面积保持数量大、分布区域广、地块较小的特点,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很难实现规模化管理与现代化生产作业。其次,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时候受到了各方面的阻碍与制约。在文献查询中我们发现,当前我国从事农业生产人数的2/3都开始选择进城务工、放弃农业生产,这些离开农村地区的农民工大多数都是青壮年,他们占据了农村劳动力人口总数的6成以上。而留在农村务农的大多数妇女、儿童、老人,这类人不仅无法适应繁重的农耕作业活动,同时对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的操作方法也完全不懂。因此,农村地区大片耕地荒芜,农业收入不断降低。最后,青壮年由于看不到农业收入的提升,反而只能继续进城务工。在这种恶性循环的影响下,最终导致国内三农问题越发严重。 

2.2 农村发展没有完善的公共财政制度性保证 

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投入短缺。长期的投入不足,使得乡村公路、小型农田水利、通讯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普遍落后。农村公共卫生建设欠账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刚刚起步,支农资金严重分散。虽然国家免除了农业税,但是农业依旧有很多其他重担。受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飞速上涨、医疗、教育资费不断增高的影响,农民依旧要面临“花大钱治病、花大钱上学”的问题。 

3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中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建设部级三农综合改革协调部门 

三农改革已经走入了深水区中,而各自成形、各顾各的的传统农改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在三农改革的实践中,政府继续建设部级的机构设计、统筹规划、协调三农工作的开展。协调机构要能够不被部门利益、地方利益、行业利益所左右,站在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高度着眼长远、深谋远虑、系统设计、全面推进。 

3.2 关注农业,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快速构建 

習总书记在农业调研工作的时候就说过,要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设。在农业经济改革中,一定要控制好改革的发展方向,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度。在发展中,依旧要以农业家庭经营为基础,积极推动家庭、集体、合作、企业联合不同形式农业经营的发展与创新。要继续推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确保农民获得土地经营权,通过对农民不动产统一登记,做好农民土地经营权的认证,从而提高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基础上,让农民对承包地具有占有、使用、收益、转让和承包经营权抵押和担保的权利。加大农村土地的流转力度,成立市、县、镇、村四级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服务平台,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让更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朝着专业的大户、村级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和其他商业实体流通。 

3.3 坚持因地制宜农业发展原则 

由于我国地理幅员辽阔,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因此,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有针对性的农业发展战略,解决三农问题。在三农问题的处理中,首先,要回报农民:根据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形式,“以工补农”的发展模式必须进一步完善,要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战略。因此,党和政府应该积极的取消农民的各种负担,为农民提供免费的医疗卫生服务、免除农村义务教育费用、降低或消除农村税费,提高农民的生活待遇,降低农民生活、生产压力,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其次,要尊重农民:重构县乡基层政府。我们常说,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一个基层政府的构建,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老百姓的要求来构建,绝不可照葫芦画瓢。应当按照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按人民群众意见构建县乡政府和政府部门,而不是我们所说的“机构改革”。最后,要依靠农民,对政府进行监督管理:如果政府缺乏了人民群众的监督,那么在权利欲望的影响下,就会开始膨胀、腐败,变成人民的敌人。所以,党和政府要依靠人民监督政府工作,时刻和人民站在同一立场、统一战线里。

       3.4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途径。当前,国内农业经济发展工作的开展必须重视农业科技,要不断提升农业自主创新水平,推进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现实转化与运用,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与速度,实现农业的集约、清洁、安全生产及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另外,要主动探索全新机制与农业科技成果走进农村的方法;要建立以技术指导为枢纽、示范户为典型的连接农村农户的新型技术传播网络;要建立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完善全经费保障机制与公共服务职能,营造良好的推广条件,改善人员综合素质;要进一步做好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宣传推广,鼓励农民实施农业机械化管理;要为农户普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的科学价值,树立保护性耕作理念,并通过秸秆还田等技术的实施、推广,改善耕地质量。要继续推进把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的方针,着眼于农机农艺融合,突出粮油生产机械化、高效农业机械化两个关键,大力发展大中型、高性能、多功能的现代农业机械,积极推进水稻机插秧、玉米油菜生产机械化,现代高效农业机械化、机械化秸秆还田等新技术,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尽快实现水稻和麦子生产全程机械化,极大地提升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 

3.5 通过新型农民的培养打造现代农业人才队伍 

三农问题的处理,要积极的利用农村地区现有的人力资源,通过增加投入等方式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升务农人员综合素质,为三农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首先创新培训制度,选拔优秀农民进行培养。其次要建立城乡统一、公平就业机制,保障入城打工农民的权益。最后要完善农民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學、医疗等问题,提升农民工社会地位及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目标,彻底解决三农问题。 

4 结语 

三农问题事关民生发展,并且对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所以,各级政府及部门要提高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改善农村地区人口的经济收入状况、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泉丽.关于加强农业经济发展对策的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7(04). 

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第6篇

摘要:农民失业现象正在成为我国的一种社会现实。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就业规模,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依法规范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是解决农民失业问题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农民 失业问题 原因 对策

农民失业是指农村劳动力得不到就业岗位或不能和其他生产要素实现有效结合,包括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两种形式。我国传统观念认为,由于农民拥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资料——土地,在我国不存在农民失业问题。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近年来,农民面临的就业压力和失业风险与日俱增,失业农民开始大量涌现,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失业对农民来说意味着失去生活保障。因此,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农民失业问题,对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农民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大量的隐蔽性失业显性化

所谓隐蔽性失业是指表面上有工作,实际上对生产并没有作出贡献的人,即有“职”无“工”的人。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在农村和城市均存在着大量的隐蔽性失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隐蔽性失业不断显性化。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隐蔽性失业公开化

建国后,鉴于当时严峻的国际环境和特殊的历史条件,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而牺牲农业的发展战略。国家投资结构过多地向重工业部门倾斜,国家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国家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发展农业,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国家当时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1952-1978年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是相当缓慢的。这样,农业在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的同时又承担着剩余劳动力的压力。到改革前夕,农业部门已累积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形成了农村严重的隐蔽失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使城市隐蔽失业显性化

在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低工资高就业、国家包分配的劳动就业政策,形成了企业人浮于事、大量冗员存在、劳动效率低下的状况。这种就业政策,将当时的公开失业转化为隐蔽失业,使企业的劳动成本长期居高不下,用工制度也缺乏激励机制,阻碍了经济快速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过程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因此,企业迫切期望减少“隐蔽失业”对企业造成的损失。例如股份制改造进程中分离富裕人员,以及企业减员增效就是很好的例子。同时,政府也在尽可能想办法解决企业负担,减少企业的社会职能,以促进经济持续而稳步的增长。在这种趋势下,过去的隐蔽失业逐步显性化。

(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大量的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因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失业现象。当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时,劳动力由于自身的素质及就业观念适应不了这种变化,就出现了结构性失业。当前,结构性失业在我国比较突出。众所周知,在体制转轨阶段,由于全国统一市场尚不发达,再分配机制的地方利益分配关系安排不够合理,国家产业政策应有的约束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导致重复建设和地方产业布局同构化现象严重。从八十年代中期的一般家电生产为代表的结构趋同,直至近年以汽车、化工等支柱产业为代表的结构趋同均充分反映了这一事实。这种大量的重复建设,造成我国“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化单体企业形态。这样,不但生产要素得不到优化配置,资源大量浪费;而且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低,市场竞争能力差,产品结构单一,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这从根本上阻碍了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在市场供求形势总体上已经由过去的短缺经济、卖方市场初步进入买方市场阶段时,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必然。

(三)总需求不足,造成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又是总需求不足的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它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故称周期性失业。目前,国内需求不旺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而造成国内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就在于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从消费需求方向来看:由于市场改革的加速,特别是国有企业职工大批下岗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等,导致人们对收入预期心理下降,未来消费支出预期上升,造成储蓄倾向增加而消费倾向减少,消费需求不振。在农村,农业继续徘徊,农产品市场结构相对过剩,农产品价格下跌,乡镇企业发展陷入困境,进一步约束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使得农村消费不旺。从投资需求来看:首先消费不足制约了投资需求。从根本上讲,投资是为消费服务的,没有消费的增加,投资不可能无限制的循环下去。尽管国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消费仍然出现继续滑坡,使得投资的乘数效应大大降低。

二、 解决农民失业问题的途径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解决就业的根本途径。因此,增加就业必然以发展经济为条件。

1.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

我过时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而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是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最薄弱的部门,农业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非常关键。因此,应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多种经济和多种经营,是多渠道安置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方法。政府,一方面应继续加大力度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对农村经济发展加以正确规划和引导。

2.调整农业空间布局,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从源头解决失业问题。

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是生产力多元化,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从东向西,从城市到农村呈逐步降低的序列,这种生产率的差异决定了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差异。因此,在中西部地区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应该吧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具有很大市场潜力的产业从东向西,从城市向农村转移。这即可节省资金,盘活资产,使东部地区的技术,管理经验与中西部便宜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带动中西部及农村的发展,同时为东部及城乡经济的全面发展,国民经济才能持续而稳定的增长,创造出更多的就业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时报[N].2004-04-09.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张为民,张洪吉.中国经济何处去[M].中国物质出版社.

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第7篇

关键词:农民 失业问题 原因 对策

农民失业是指农村劳动力得不到就业岗位或不能和其他生产要素实现有效结合,包括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两种形式。我国传统观念认为,由于农民拥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资料——土地,在我国不存在农民失业问题。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近年来,农民面临的就业压力和失业风险与日俱增,失业农民开始大量涌现,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失业对农民来说意味着失去生活保障。因此,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农民失业问题,对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农民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大量的隐蔽性失业显性化

所谓隐蔽性失业是指表面上有工作,实际上对生产并没有作出贡献的人,即有“职”无“工”的人。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在农村和城市均存在着大量的隐蔽性失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隐蔽性失业不断显性化。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隐蔽性失业公开化

建国后,鉴于当时严峻的国际环境和特殊的历史条件,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而牺牲农业的发展战略。国家投资结构过多地向重工业部门倾斜,国家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国家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发展农业,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国家当时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1952-1978年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是相当缓慢的。这样,农业在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的同时又承担着剩余劳动力的压力。到改革前夕,农业部门已累积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形成了农村严重的隐蔽失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使城市隐蔽失业显性化

在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低工资高就业、国家包分配的劳动就业政策,形成了企业人浮于事、大量冗员存在、劳动效率低下的状况。这种就业政策,将当时的公开失业转化为隐蔽失业,使企业的劳动成本长期居高不下,用工制度也缺乏激励机制,阻碍了经济快速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过程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因此,企业迫切期望减少“隐蔽失业”对企业造成的损失。例如股份制改造进程中分离富裕人员,以及企业减员增效就是很好的例子。同时,政府也在尽可能想办法解决企业负担,减少企业的社会职能,以促进经济持续而稳步的增长。在这种趋势下,过去的隐蔽失业逐步显性化。

(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大量的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因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失业现象。当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时,劳动力由于自身的素质及就业观念适应不了这种变化,就出现了结构性失业。当前,结构性失业在我国比较突出。众所周知,在体制转轨阶段,由于全国统一市场尚不发达,再分配机制的地方利益分配关系安排不够合理,国家产业政策应有的约束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导致重复建设和地方产业布局同构化现象严重。从八十年代中期的一般家电生产为代表的结构趋同,直至近年以汽车、化工等支柱产业为代表的结构趋同均充分反映了这一事实。这种大量的重复建设,造成我国“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化单体企业形态。这样,不但生产要素得不到优化配置,资源大量浪费;而且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低,市场竞争能力差,产品结构单一,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这从根本上阻碍了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在市场供求形势总体上已经由过去的短缺经济、卖方市场初步进入买方市场阶段时,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必然。

(三)总需求不足,造成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又是总需求不足的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它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故称周期性失业。目前,国内需求不旺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而造成国内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就在于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从消费需求方向来看:由于市场改革的加速,特别是国有企业职工大批下岗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等,导致人们对收入预期心理下降,未来消费支出预期上升,造成储蓄倾向增加而消费倾向减少,消费需求不振。在农村,农业继续徘徊,农产品市场结构相对过剩,农产品价格下跌,乡镇企业发展陷入困境,进一步约束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使得农村消费不旺。从投资需求来看:首先消费不足制约了投资需求。从根本上讲,投资是为消费服务的,没有消费的增加,投资不可能无限制的循环下去。尽管国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消费仍然出现继续滑坡,使得投资的乘数效应大大降低。

二、 解决农民失业问题的途径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解决就业的根本途径。因此,增加就业必然以发展经济为条件。

1.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

我过时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而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是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最薄弱的部门,农业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非常关键。因此,应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多种经济和多种经营,是多渠道安置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方法。政府,一方面应继续加大力度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对农村经济发展加以正确规划和引导。

2.调整农业空间布局,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从源头解决失业问题。

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是生产力多元化,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从东向西,从城市到农村呈逐步降低的序列,这种生产率的差异决定了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差异。因此,在中西部地区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应该吧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具有很大市场潜力的产业从东向西,从城市向农村转移。这即可节省资金,盘活资产,使东部地区的技术,管理经验与中西部便宜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带动中西部及农村的发展,同时为东部及城乡经济的全面发展,国民经济才能持续而稳定的增长,创造出更多的就业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时报[N].2004-04-09.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张为民,张洪吉.中国经济何处去[M].中国物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