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合集7篇)

时间:2023-07-27 15:58:45
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

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第1篇

农业产业化打破了过去小农经济的束缚,改革农业经济发展方向,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实现农业与市场的融合,实现农业产值的大幅度增加,促进了我国农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首先,简述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主要包括:扶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等。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中国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据较大比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农业的发展。要结合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加以修正和改善,并分析我国农业产业化未来发展的趋势,以便更好地顺应发展潮流开拓农业市场,促进我国农业未来更加科学合理地发展。

1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事实上,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首先,我国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农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企业之间,虽然农产品加工业在公民经济的发展中呈现出极强的势头和潜力,但其与我国农业产值的比例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的差异[1]。这与我国农业产品加工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工艺技术及设备落后、企业规模较小等有很大关系。其次,虽然我国农户有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愿望和热情,但总体来说农户参与的程度不高。农民希望通过参与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来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并得到实质意义上的帮助比如法律上、技术上和资金上的支持,但目前,我国的许多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的服务局限于信息层面,组织运行的规范化程度不高,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满足农户的需求,导致农户实际的参与程度偏低。

2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未来趋势

2.1继续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带动农户进入市场,有利于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就说政府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实质上是对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和致富的支持。从2000年开始,国家先后认证了几批龙头企业,其中有部级重点龙头企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以及小型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的多样化发展。在以后的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需要继续培育经济实力更加雄厚、经营机制更加灵活、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的龙头企业,带动全国的农户在农产品精深加工、良种繁育、现代营销和新技术推广等发面取得更大发展与进步[2]。

2.2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带动农民就业致富

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多样化道路。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成上以农户作为经济主体,合作社中农户人数至少占总人数的80%以上,这就保证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相关信息、政策掌握的比较全面,真正为农户自身争取利益。在管理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民主制,入社自愿,退社自由,通过民主决策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更具有创新潜力。与一般的股份公司制企业不同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目的不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为社员即农户提供农业交易所需服务,交易产生的盈余只留一小部分作为公共积累,其他大部分按照交易额和股份结合的形式分配给社员[3]。各级政府应该在未来稳步办好一批具有示范性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而引导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下而上、循序渐进的规范发展。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坚持农户为主,注重体现专业性;坚持自愿原则,实行民主管理;明晰产权关系,保障成员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合理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能够缓解农民的就业问题,实现农户自主创业,带领农户走上经济致富道路。

2.3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利益联结机制

首先,要鼓励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主投资建设集中的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按照市场高产、高效、优质和安全的需求来发展。企业负责提供技术支持、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农户与企业签订合同或者被雇佣进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紧密的利益联结,这样既能保证企业有稳定优质的农产品来源,又能在地基的农户能获取优厚的经济回报[4]。其次,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协会,提供中介组织服务。一方面避免企业与农户之间产生经济利益纠纷,导致摩擦纠纷影响农业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站在第三方的客观立场有义务同时保障企业和农户的合法权益。最后,可以尝试创新机制,如农户把自己所拥有的土地承包权进行转让入股龙头企业,这样企业的发展和农户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农户同时获取地租和入股分红。

3结语

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很好地实现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变革,提高了我国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促进我国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整体提高。但在肯定农业产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要及时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以此来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相信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现代农产品企业的不断管理创新及农户积极性响应、辛勤劳动的共同努力作用,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张正友 单位: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农业局

参考文献

[1]张晓云,修文彦,常亮,等.对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结合发展的思考[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4):41-43.

[2]刘晓敬.推动农业合作经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J].经济视野,2014(13):331-331.

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第2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中国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据较大比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农业的发展。要结合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加以修正和改善,并分析我国农业产业化未来发展的趋势,以便更好地顺应发展潮流开拓农业市场,促进我国农业未来更加科学合理地发展。

1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事实上,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首先,我国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农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企业之间,虽然农产品加工业在公民经济的发展中呈现出极强的势头和潜力,但其与我国农业产值的比例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的差异[1]。这与我国农业产品加工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工艺技术及设备落后、企业规模较小等有很大关系。其次,虽然我国农户有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愿望和热情,但总体来说农户参与的程度不高。农民希望通过参与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来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并得到实质意义上的帮助比如法律上、技术上和资金上的支持,但目前,我国的许多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的服务局限于信息层面,组织运行的规范化程度不高,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满足农户的需求,导致农户实际的参与程度偏低。

2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未来趋势

2.1继续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带动农户进入市场,有利于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就说政府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实质上是对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和致富的支持。从2000年开始,国家先后认证了几批龙头企业,其中有部级重点龙头企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以及小型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的多样化发展。在以后的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需要继续培育经济实力更加雄厚、经营机制更加灵活、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的龙头企业,带动全国的农户在农产品精深加工、良种繁育、现代营销和新技术推广等发面取得更大发展与进步[2]。

2.2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带动农民就业致富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多样化道路。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成上以农户作为经济主体,合作社中农户人数至少占总人数的80%以上,这就保证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相关信息、政策掌握的比较全面,真正为农户自身争取利益。在管理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民主制,入社自愿,退社自由,通过民主决策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更具有创新潜力。与一般的股份公司制企业不同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目的不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为社员即农户提供农业交易所需服务,交易产生的盈余只留一小部分作为公共积累,其他大部分按照交易额和股份结合的形式分配给社员[3]。各级政府应该在未来稳步办好一批具有示范性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而引导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下而上、循序渐进的规范发展。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坚持农户为主,注重体现专业性;坚持自愿原则,实行民主管理;明晰产权关系,保障成员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合理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能够缓解农民的就业问题,实现农户自主创业,带领农户走上经济致富道路。

2.3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利益联结机制首先,要鼓励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主投资建设集中的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按照市场高产、高效、优质和安全的需求来发展。企业负责提供技术支持、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农户与企业签订合同或者被雇佣进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紧密的利益联结,这样既能保证企业有稳定优质的农产品来源,又能在地基的农户能获取优厚的经济回报[4]。其次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协会,提供中介组织服务。一方面避免企业与农户之间产生经济利益纠纷,导致摩擦纠纷影响农业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站在第三方的客观立场有义务同时保障企业和农户的合法权益。最后,可以尝试创新机制,如农户把自己所拥有的土地承包权进行转让入股龙头企业,这样企业的发展和农户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农户同时获取地租和入股分红。

3结语

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很好地实现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变革,提高了我国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促进我国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整体提高。但在肯定农业产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要及时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以此来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相信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现代农产品企业的不断管理创新及农户积极性响应、辛勤劳动的共同努力作用,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张晓云,修文彦,常亮,等.对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结合发展的思考[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4):41-43.

[2]刘晓敬.推动农业合作经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J].经济视野,2014(13):331-331.

[3]孙春城.大连市发展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经济,2012(9):40-41.

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第3篇

关键词: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困境;趋势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6-0028-02

一、农业产业化概念及组织模式

(一)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农业产业化是以广义农产品生产为基础形成的生产、加工、销售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商品化。农业产业化是在新时期促进农业发展,实现中央提出的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战略部署的要求。党的十报告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战略,“四化同步”的短板是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农业产业化。因此,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四化同步”和中部崛起的重要基础。

(二)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模式

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龙头企业+ 农户”组织模式。这种模式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销企业为龙头,围绕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销售,与农户实行有机的联合,进行一体化经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二是“龙头公司+ 基地+ 农户”组织模式。龙头公司通过建设基地带动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主要有三种方式:公司利用自有土地建立基地,雇用农户在基地从事生产;公司租地建基地,雇用农户在基地从事生产;公司租用农户土地建基地,同时吸收农户以土地、劳动力、产品、资金等要素入股,再承包给出租农户或大户经营。农户从这3种方式中可获得劳动报酬、土地租金、股金和承包费等收入。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组织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实现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相结合的直接组织形式,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有效载体。该模式是合作组织根据基地农业资源优势,组织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开拓和占领市场,自主延伸产业链,拓展加工、储运、营销等业务,有效发挥龙头作用的一种组织形式。四是“龙头公司+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户”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模式的特点是各方分工明确,协会在公司和农户之间起联结作用,优势在于公司不用与千家万户农民直接打交道,而由协会代表农户与公司联系,这样就提升了农户的市场地位。五是种养加大户模式。这种经营模式类似于个体工商户,有的种养加大户发展成为龙头企业,有的种养加大户带动农民共同致富形成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

这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上连企业、下连农户,是组织模式的核心,既起着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谈判地位、组织开展服务的作用,又发挥着按照公司原材料生产需求组织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开展技术指导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也是有效缓解公司与农户之间利益矛盾,实现利益共享、组织自律的重要形式。专业合作社主要提供种苗、肥料(饲料)、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和防疫)、统一销售,农户在专业合作社中的地位有紧密型会员和松散型会员两种。有的专业合作社依托或服务于龙头企业,有的专业合作社独立于龙头企业。与农户构成市场供销关系的经营型合作社,理事长或紧密型会员享受经营成果;统一经营的合作社,经营成果共享;而服务型合作社,会员各自享受经营成果。

二、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践经验

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淮河以北为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是小麦、棉花等旱作物主产区;淮河以南,沿江平原是水稻、油菜和水产品主产区;皖西、皖南山区,是林、茶、蚕主产区。在安徽省所辖16个地市中,阜阳市、宿州市、六安市、亳州市、安庆市为传统的农业大市,粮食总产值较高。近年来,安徽省各地市在全省统筹安排下,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农产品生产已向优势产区集中,逐渐形成了淮北地区小麦、江淮地区油菜、沿江地区水稻的区域格局;棉花生产向沿江和淮北高产棉区集中;山地经济开发区以林、牧为主,重点开发板栗、核桃等特种经济体;丘陵经济开发区,以粮食、畜牧、淡水养殖等为主;平原经济开发区以小麦、棉花等生产为主。截至2013年末,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7 22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9%;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 942家,比上年增加648家,实现总产值7 22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9%,增幅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9个百分点,对全部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24.3%,显示出我省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农业发展的效益和层次不断提升。

实践表明,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一)多数农业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强,未形成规模经济效益,缺乏市场优势,抗风险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弱

安徽省多数龙头企业家族式管理的特性十分明显,虽然绝大多数注册为公司制,但离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制度要求差距较大;财务管理能力整体较弱,除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财务管理相对比较规范外,其余数量众多的所谓龙头企业,基本上是小作坊式的加工型企业,其财务管理方式与个体工商户类似。

(二)产业化不足

种植业以初级加工为主,部分地区农产品加工分散,存在同质化现象,产业回报率低。产业链条短,关键节点不清晰。

安徽省龙头企业大多从事的只是农产品的初加工,经济附加值低,产业链短,农业产业化没有实现和工业的有效对接,没有发挥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对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够,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有限。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民与龙头企业利益链接不够紧密

目前,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大多是以“公司+农户”模式为主,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主要局限在初级产品的买卖上,农户很难参与到随后的加工生产和销售之中,很难参与其中的增值分配。不少地方虽然成立了一些合作社、协会,但绝大多数企业、经济组织和农户还是松散的链接关系或买断关系,尽管采取合同订单、保护价收购等形式带动农户,但存在运作不规范、约束力不强、利益链接不紧密等问题,未形成真正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经济共同体,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利益比较少,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整体不够规范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合作团体,缺少规范的章程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普遍存在规模不大、制度不健全、稳定性较差等问题。调查发现,多数合作社没有在银行开立结算账户,部分合作社证件不全,有的缺少组织机构代码,有的没有税务登记证。

(五)部分地区土地流转机制与规模经营的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安徽省部分地区土地流转规模小期限短,农户还没有因为土地流转而获得更多的收益,还没有因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土地不能有效转移,农户分散经营,使得大规模、产业化的农业生产难以开展。

(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品牌意识不强

安徽省龙头企业获得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专利的数量不多。许多农产品企业都是近一两年来才开始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开始注册一些优质农产品商标,多数农产品生产者缺乏品牌意识,产品知名度不够。

三、农业产业化未来发展方向

(一)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帮助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充分发挥农业部门的优势,扶持各级农业部门兴办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购销服务公司等经济实体,并通过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办法,使各类农业企业不断扩大规模,尽快起到强有力的牵引带动作用。对于各领域中具有“龙头”作用和具潜力的企业予以政策、资金、技术、物资等方面的倾斜扶持,使一批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经营机制灵活、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发挥带动作用。

(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

目前,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以龙头企业协助创办为主。当前工作的重点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在巩固试点成果和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稳步办好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业产业化中的示范作用,自下而上地、循序渐进地、实事求是地引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着“民办、民管、民受益”方向发展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以专业农户为主,体现专业性;二是要有比较明晰的产权关系,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不改变成员的财产关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效益归其成员共同所有:三是坚持自愿,实行民主管理;四是开展力所能及的经营活动,对外追求经济效益,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

(三)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应加大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品牌意识

龙头企业要加强与大专院校、农业科研单位的合作。大专院校、农业科研机构和技术推广部门要进一步明确科技研发重点,优先研发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率,普及先进适用技术,为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企业应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农产品强势品牌。利用信息时代的有利条件,通过政府、媒体、信息网络等渠道,加强内外宣传,注册优势农产品商标、专利等,龙头企业应积极参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各种专业博览会、洽谈会、展销会等,展示生产成果,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农产品强势品牌,扩展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

(四)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要引导龙头企业直接建立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由企业提供种子、技术、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由农民按企业要求组织生产,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真正建立起企业与农民的紧密联结机制,确保企业有稳定优质原料来源,确保基地农民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二是大力发展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服务组织。一方面,可以减少农业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农民的直接接触,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磨擦和矛盾;另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代表和保护农民的利益。三是尝试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作为股份入股龙头企业,实现龙头企业的利益和农民的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农民不仅获得地租收入,作为股东还能获得收益权。

(五)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条,注重发展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整合农业产业链

积极生产为工业加工行业提供原料的农产品,生产只有进入加工领域,生产链条才可持续,才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农业产业化要支持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最终实现四化同步。

(六)促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适应农业规模化生产

农村土地集中种植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重要前提。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按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进行流转。培育和完善土地流转中介和流转市场。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中,通过流转或以土地要素入股等形式,使土地逐步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组织相对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生产经营。

参考文献:

[1] 韩连贵.关于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规程的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13,(3).

[2] 姜长云.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的路径与逻辑[J].产业经济,2013,(8).

[3] 周晓强.以供应链全融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J].中国全融,2012,(15).

[4] 赵佳,姜长云.农民专业台作社的经营方式转变与组织制度创新:皖省例证[J].改革,2013,(1).

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第4篇

关键词:天津市;农村文化产业;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3.017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ianjin Rural Cultural Industry

CUI San-chang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China)

Abstrac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 for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of Tianjin was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ur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in Tianjin was introduced. The reality obstacles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 of Tianjin was analyzed,it was weak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lack of talent, market was not perfect. The article suggested that the current Tianjin has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cultural industry, and government provided strong policy support, financial support and market support to develop cultural industries. Rural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rural theatrical performances industry and rural crafts industry would flourish.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决定在未来的5年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1],这为各省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吹起了号角。而早在2010年,天津市政府印发了《天津市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天津市第一批文化产业振兴重点工作计划》以加快天津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仅局限在都市,已经有学者意识到农村文化产业应是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2]。农村文化产业应该成为天津市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产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创作和生产为主体,将地域性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转换成为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的现代生产[3]。依托天津市现有文化产业平台,整合农村文化资源,推进天津市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给天津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补充和支持,也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产业调整,拓展农民的收入渠道,繁荣农村文化。农村文化产业带动起来的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展演等,将会成为农村的新兴产业。这将是一个既没有污染又不消耗能源,既不占用土地又无需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资源永不枯竭的新产业。

1 天津市农村文化资源

天津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拥有丰富的城市文化资源,也蕴含着丰富的农村文化资源。丰富的农村文化资源是发展天津农村文化产业的基础。

(1)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东丽湖、七里海、团泊湖、北部山区,盘龙谷文化城、武清影视基地、北少林寺。依托团泊洼“五七干校”,建设文化名人纪念园。发展静海乐器产业,打造“中国北方乐器之都”。挖掘运河、漕运、杨柳青大院、小站练兵、精武武馆等文化资源,发展文化观光、民俗体验、旅游购物、特色餐饮,打造民俗文化旅游区,形成多个民俗生态旅游胜地。

(2)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天津市杨柳青木版年画、天津泥人张彩塑、天津京剧、天津时调、宝坻区评剧、宝坻区京东大鼓、天津市红桥区回族重刀武术7个重点项目。另外,还有丰台木版年画、挂甲寺庆音鸾驾法鼓老会、葛沽宝辇、汉沽飞镲、西青民俗文化载体建筑、“刻砖刘”砖刻、风筝魏风筝、剪纸、戏曲脸谱9个非物质遗产项目。

(3)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办好民间花会、庙会等传统活动,带动旅游和商贸发展。开发保护高跷、竿会、竹马、宝辇、鹤翎会、罗汉会、龙灯会等民间花会,加强对评剧、京东大鼓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扩大天津民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 天津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天津市拥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天津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使得天津六百年的历史中积聚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和各种艺术文化资源。天津现在保留了大量的近现代文化遗存、风格独特的中西建筑和重大历史事件见证地。天津又是全国著名的戏剧、曲艺之乡,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和广阔的市场。近几年,在天津市委、政府的重视下,天津的文化产业得到快速的发展,现已初具规模,聚集了一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诸如部级滨海新区文化产业示范区、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文化产业聚集区等。一系列的文化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像西青区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天津市电影公司、天津滚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天津杨柳青画社、天韵乐器有限公司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先进典型。

在现有文化产业项目的带动下,天津市自然和传统民间艺术资源得以挖掘,各区县丰厚的农村文化资源优势逐渐转化为产业优势。天津市旅游事业的发展,带动了各区县的农村休闲旅游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农村旅游文化产业。如西青区挖掘千年古镇杨柳青的文化内涵,精心打造民俗旅游特色品牌。投资40亿元建设杨柳青民俗文化旅游区,这将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民俗文化旅游聚集区。还有盘龙谷文化城一期,位于蓟县盘山西麓,总投资55亿元,将建设高级影剧院、室内摄影基地,传媒动漫产业基地等设施,打造北方影视基地,预计2012年全部建成。蓟县推出的投资2.3亿元的毛家峪宗族文化农家院也正加快建设。

在天津市农村旅游的带动下,农村旅游文化产品也得到很好的发展。例如,汉沽紧紧依托农渔业、盐业、文化产业等特色资源,进一步发挥中国制盐工业摇篮、中国玫瑰香葡萄之乡、中国东方对虾之乡和刻字版画艺术之乡的名品名牌效应, 经不断挖掘整合,开发出代表汉沽特色、体现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汉沽四宝”精美旅游纪念品礼盒。

天津市作为中国最具影响的艺术品交易市场,带动了天津市农村的传统工艺发展,诸如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农民画等传统工艺的市场价值提高,形成了一定市场规模。知名度比较高的工艺,像杨柳青年画、泥人张等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其他知名度不高的民间工艺虽没有形成规模,但也具有一定市场潜力。

3 天津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障碍

从整体上看,天津市文化建设在近几年有较快的发展,文化产业也有一定的规模。但是,天津市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不平衡,基层文化建设仍然薄弱。

3.1 天津市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有效的组织

天津市非常重视农村的文化事业建设,而文化产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天津市基本上实现了“县县有文化馆和图书馆,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图书室”的规划,形成了覆盖全市农村的三级文化网络。各区县政府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文化事业上面,而农村文化产业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在农村的文化产业还基本上停留在农民自己的“单打独斗”上面,农村的文化产业力量和资源没有有效的整合,无法形成竞争力,不利于农村文化产业的长期发展。首先,应充分发挥民间力量,重点扶持农村支柱文化产业,发展拳头产品,引领地区形成文化产业群。其次,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依靠民间的自发力量,更要依靠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地方政府要转变观念,不能只靠政府对农村进行文化“扶贫”,要挖掘农村文化资源。而且要从农村产业调整的高度,把农村的文化资源转变为一种产业,让农村文化产业在天津市新农村建设中承担起主力军的作用。

3.2 天津市农村文化产业人才不足

文化产业在中国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不要说农村,就城市而言,文化产业的专门人才也比较短缺,特别是具有专业水准的文化经纪人、制作人、策划人、人十分稀缺。文化产业领域的人才既要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又要具备一般产业管理的素质与能力,未来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些人才。目前的中国农村,纯文化人才较少,复合型人才更少。那么,这种人才从何而来呢?一是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技术教育,达到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4],这些人才将成为农村文化产业的主力军。二是促进城市大学生向农村文化产业合理流动。当前,中国城市高等教育发展很快,文化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正在迅速提高。而这些人才在城市就业面临着不小的困难,对政府综合解决就业问题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城市大学生的文化优势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的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人力优势。各级政府应该制定和尽快出台鼓励城市大学生到农村发展文化产业的优惠创业政策,吸引具有发展文化产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到农村来,既减少了城市就业压力,又发展了农村文化产业。曾有学者提出过很好的建议:“保留大学生在城市里的户口,鼓励大学生成立各类农村文化经营实体,在资金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吸引具有发展文化产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到农村”[5]。

3.3 天津市农村文化市场没有建立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引导。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现有的文化产品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这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近几年,农村旅游市场的发展催生了消费者对于农村文化产品的需求,但天津市的农村文化市场无法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需要一个健全的农村文化市场。一要大力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积极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方式,建立以市区为中心、区县相配套、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以帮助农民把农村文化资源与城市市场紧密联系起来[6],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二要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依法打击和制止知识侵权,保护文化产品的品牌,坚决打击非法盗版,加快农村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建设,将天津文化稽查队伍延伸到农村。

4 天津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发展趋势

天津有着丰富的农村文化资源,这是天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天津市从2010年开始文化产业的振兴计划,扶植农村文化产业的崛起和发展使之成为天津整个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4.1 天津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4.1.1 政策支持 在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强调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要求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等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天津市研究制定《关于鼓励和支持区县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加大对区县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天津放宽准入鼓励民营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7],鼓励农民自办文化,从事农村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和文化服务,逐步向个体、私营等民营文化企业发展。

4.1.2 资金支持 为了推动天津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天津市设立了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和文化艺术科研专项经费等。这些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可以为农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4.1.3 市场支持 天津市文化市场活跃有序。现在天津市初步形成了演出市场、娱乐市场、网络市场、艺术品市场、音像市场等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市场体系。建立了天津市文化市场稽查队,在深入开展文化市场整顿规范工作、坚决打击违法经营行为的同时,坚持集中治理与长效管理机制建设相结合,促进了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4.2 天津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

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农村文化产业,是做大农村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天津各区县的农村并不缺乏文化资源,缺乏的是资金的投入、产业的整合和有效的管理,这些都需要在政府指导的市场来完成。农村文化市场的建立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从目前来看,天津市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发展农村旅游文化市场、文艺表演市场和工艺品市场等。

4.2.1 农村旅游文化市场发展 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与乡村休闲旅游有效结合起来,既可以丰富乡村休闲旅游内容,也可以使人们意识到传统文化现实的经济价值和长远的发展价值。在乡村休闲旅游兴起的同时,积极挖掘各区县地方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天津市旅游局日前透露:从现在起,天津市将在5年内陆续建设60个大型乡村旅游景点[8],使津郊旅游观光业逐渐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随着郊区经济的壮大,乡村旅游业发展潜力越来越大。天津市发挥区县区位优势和山、河湖、海的资源优势,在津郊建立以名胜古迹为主体、田园观光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形成吃、住、行娱乐和购物为一体的郊区旅游产业化体系。为此,天津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建设一批适应多层次旅客需求的观光游乐项目设施。5年内天津新建乡村旅游景点60个,其中包括蓟县绿色休闲旅游集聚区。文化旅游业,将加强文化和旅游的结合,建立文化旅游项目推介平台,整体包装宣传天津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形成新的文化旅游热点。比如,西青区辛口镇举办的“沙窝萝卜文化旅游节”拉动了沙窝萝卜的销售,一直有不少市民自驾车来到沙窝萝卜种植基地前来采摘[9]。整合演艺与旅游资源,在重点景区推出有特色的演艺精品。积极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和传统手工技艺,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

4.2.2 农村文艺表演市场发展 天津市作为北方曲艺之乡,传统文艺表演有着深厚的农村群众基础。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民间文化、地方习俗、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居民建筑、古建筑作为休闲农业活动的内容,让游客充分享受浓郁的乡土风情和浓重的民俗文化气息[10]。蓟县评剧团的现代评剧表演和北辰区的农民小品表演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天津市通过举办一系列的农民文化节、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小品大赛等活动,鼓励了农村文艺表演市场的发展。文化部日前出台意见,对扶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提出具体举措。为调整城乡演出市场不平衡的二元结构,鼓励农村文艺表演市场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天津市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可以形成一定的演艺市场。如杨柳青民间佛道乐,这是一种集汉传佛教音乐、道教科仪音乐,融地方民间音乐与寺庙、道观音乐为一体,用于民间丧俗、庙会、祭祀活动、节日庆典等,是具有杨柳青特色及审美价值的音乐形式之一。道乐班,俗称“吹鼓手”、“老道会”,其表演场合多与当地的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称音乐佛事。这种祭奠仪式的名目繁多,活动的本身即构成了一种佛、道音乐擂台赛的场面。参加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百人。还有起源于清乾隆年间的永音法鼓,流传至今约有200多年的历史。“永音法鼓”是天津市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艺术奇葩,深深扎根于民间,是增进乡情和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4.2.3 农村工艺品市场发展 天津市有比较成熟的艺术品交易市场,这对于天津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的发展有很好推动作用。天津市有丰富的传统民俗工艺资源,而大多数都集中在农村。利用天津市现有交易渠道和生产企业为农村工艺品的开发创造条件,将工艺品的生产、包装和销售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农村工艺品生产基地和经营企业,农村工艺品生产基地为天津市艺术品市场提供了丰富的产品来源。农村工艺品市场的发展要注意以下3点:(1)要对本地的民间工艺进行普查、研究和分析,筛选出凸显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深厚、能够满足批量生产要求的农村工艺品;(2)要在保留其原生态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的要求对农村民间工艺品进行重新设计、包装;(3)要加强农村工艺品的包装宣传和市场开发工作,充分激发消费潜力。

参考文献:

[1] 李长春.李长春说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决定情况[N].人民日报,2011-10-27(02).

[2] 潘鲁生.保护农村文化生态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J].山东社会科学,2006(5):120-123.

[3] 周传蛟.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条件与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09(5):74-77.

[4] 何忠伟.现代农业技术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409.

[5] 李新市.中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06(3):86-88.

[6] 郭玉兰.农村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生产力[J].生产力研究,2007(9):47-49.

[7] 曾志坚.天津放宽准入鼓励民营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EB/OL].(2008-3-14). 省略/chinanew

s/2008-03/15/content_12701595.htm.

[8] 孟华,孙晶.天津市将在五年内陆续建设60个大型乡村旅游景点[EB/OL].(2007-10-15). 省略/jrzg/2007-10/15/content_776669.htm.

[9] 张玉玮,郭彩,陈建国.天津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3):58-61.

[10] 贾凤伶,李瑾,黄学群,等.天津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5):93-97.

收稿日期:2012-03-05;修订日期:2012-04-18

基金项目:天津农学院科学研究发展基金

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第5篇

去年局地苹果、梨等农产品去库存大战还未结束,今年新一轮的果品销售已拉开帷幕。受这两年来频频出现的农产品滞销影响,不少农户对农业种植到底该怎样搞存在严重的盲目情绪,未来农业之路如何走才能取得好成效也成为种植户们关心的问题。

回顾2015年的农产品销售市场,我们发现,同样面对市场洪流,和多数普通种植户陷入农产品低价、滞销的窘境当中无法自拔的情况不同,一些种植大户、合作社、农业庄园和涉农企业在市场上仍呈现出如鱼得水的态势,农产品销售火爆依旧。缘何如此,我们深入了解后不难发现,“高品质+打品牌+优渠道”的组合拳成为农产品得以优价畅销的关键因素,也成为农产品在行情不佳的市场中激流勇进的坚实保障。在这当中,高规格的品质筑成了农产品畅销的根基,优渠道加盖起农产品畅销的屋脊,而打品牌则似连接地基和屋脊之间的承重墙,打通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梗结,为扩展好的销售渠道提供依靠。依靠好的销售渠道,农产品的销售和附加值抬升也有了保障。农产品畅销了、价高了,农户的种植效益自然就跟着趋高。

纵观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品质和销售渠道是整个农产品产销环节里被提及最多的要点,但农产品品牌打造却长时间不为人们重视。当众多工业制成品品牌被人们熟知且能有效指引消费时,农产品却因为品牌缺失,消费群体难以稳定等问题,饱受多变市场的冲击。同样是产品销售,工业制成品的消费行为当中不乏“我想买一部‘三星’手机”,“张三新买了一辆‘大众’汽车”,“这款‘西凤’酒评价不错”等类似有品牌的言辞,但在农产品的购买当中,却充满因缺少品牌指引,消费者难以买到质量统一、口味相同的农产品而来的苦恼。

但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购买符合自己口味和心意的农产品的期盼越来越高,这就对未来农业向品牌化迈进提出迫切要求。农产品品牌化不但让农产品对外有了自己特定的形象,能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嗜好外,还能让不同收入群体按照不同档次的价位完成采购。不但如此,在农业供给侧改革正于全国各地发力的当下,面对缺乏稳定消费群体,农户在多变的市场中保障乏力的农业发展现状,品牌化建设不但有助于农产品的去库存、提高农民的种植效益,也能补上我国较发达国家农业发展过程中品牌缺失这一短板,让农业发展更为规范和稳健。

而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除了家庭农场、农业庄园、合作社、涉农公司这些便于使用统一技术进行生产的农业经营主体可以参与其中外,普通农户也不妨通过多户的联合协作,合力塑造出一个属于自身的农产品品牌,以此来应对多变的农业市场。

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第6篇

关键词: 农村文化; 产业; 发展; 趋势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9-0016-01

我们知道,近年来,文化产业的产值在GDP所占的比重越来越突出。大量的传统企业由于文化因素的注入而正在悄悄改变着其原有的生态,品牌、设计等非物质因素在商品价值构成中愈益凸显,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以青海省吾屯热贡文化艺术村为例,该村因擅长绘制唐卡而被称为“唐卡村”。村内现有农民446户,其中从事热贡艺术品制作销售业的就有437户,占全村总户数的98%。热贡艺术品销售收入已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该村被青海省政府命名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由此可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趋势,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前景光明,前途无量。那么如何才能使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呢?

一、发掘保护、整合利用农村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文化产业,培育农村文化市场,促进新农村文化资源的综合利用

广大的乡村民间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尤其是传统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以我市为例,在历史文化遗产方面,即有形文化、静态文化方面有于凤至故居、日军侵华时期的古建筑、俄罗斯式的古居宅、军事驻地、响铃公主的陵墓及传说、秦家屯古城遗址、大青山遗址等等;在无形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方面有著名的秫秸皮画、泥塑、农民画、撕纸画、剪纸、雕刻、锁呐演奏、二人转、秫秸皮口哨演奏等;民族特色的有朝鲜族、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的民俗节庆活动等和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这些具有特色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历史内涵形成了我市独特的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且大多数植根于农村乡里,流行在山间地头,传承于农夫村妇。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文化资源的作用是独特的,它既是文化活动的内容,又是文化产业的基础,更是文化传统的传承载体,是激发农民群众热爱家乡的精神动力。所以,首先要加以保护,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群众了解文化资源的涵义,了解文物的性质和价值,增强保护意识。并且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培育一批文化名村、名园、名人、名品。其次是对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结合时代特色,传统与现在有机融合,创造载体,加工推广。例如举办民间艺术节、民俗节、民族歌舞会、书画展览、艺术演出、开发旅游景点等形式,向外界推介农村文化资源;引导农民和有识之士积极开发农村文化经济,推进农村文化资源泉的综合利用,引导农村文化资源产业化,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扶持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健康有益的农村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引导农民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力军。第三是要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打击各种非法经营活动,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积极引导扶持农民自办文化,培育新型农村文化主体,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化发展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鼓励社会资本在政策范围内,以各种形式兴办文化实体,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我们说,文化下乡这种服务形式,农村群众是文化的享有者和受益者。但同时,他们更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是新农村文化的主体,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文化贫弱问题,除国家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外,更重要的是发挥农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力培育新型农村文化主体,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化发展。

农民自办文化来自于农村基层,成长于乡间地头,服务于农村群众,是近几年来农村文化建设的新生现象,包括民间小剧团、农村文化户、文化大院、农民电影放映队、农民书屋、农村文化经纪人等各类形式。农民自办文化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发展农民自办文化需要不断探索新思路、新办法,在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的过程中,推动各类农村文化经营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这其中包括国家的政策扶持、行政审批的快捷、方便等。比如有的地方的相关部门,把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积极发展经营性文化专业户和特色文化产业。近年来,我市的如晓峰艺术培训学校、大地艺术剧团以及农村的“网络经营”、农民书社等群众性的文化经营活动逐步走向文化市场。初步展现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向。这种文化经营形式运作机动灵活,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开拓精神,贴近群众,内容丰富,补充了专业文艺表演团体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不足。

三、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兴文“战略,促进农村文化人才发挥主体作用

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兴文”战略。我们知道,在农村缺乏具有开拓精神和勇气从事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的人才和农村文化产业的不发达,这与政府关心重视国有制形式文化主体的程度以及相关政策的不协调有关。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从根本上改变了政府部门“重城市轻农村、重国有轻民办”的问题。《意见》中指出,“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专业艺术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从当前来看,新农村文化并不只是唱唱戏、扭扭秧歌、逛逛庙会那么简单,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关注农村文化对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影响,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关注文化所承载的知识情感等深层价值内涵。在一些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文化底蕴丰厚的农村,虽然经济贫困,但农民的文化生活并不单调。只是在现代环境的影响下和政府部门的忽视下,许多民间文化得不到开发利用,更谈不上产业化发展。所以,政府部门除了承担起必须的管理、扶持、引导职能,还要花大力气,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充分发掘和调动文化人才的热情,提高农民群众参与文化的积极性,促进农民自发组织文化活动,开发农村文化资源和文化活力。一方面组织专家学者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基层,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到文化中心户讲课等方式,帮助农民文化骨干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增进业务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组织农民文化骨干进行系统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四、保障措施

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第7篇

一、农业产业化概念及组织模式

(一)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农业产业化是以广义农产品生产为基础形成的生产、加工、销售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商品化。农业产业化是在新时期促进农业发展,实现中央提出的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战略部署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战略,“四化同步”的短板是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农业产业化。因此,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四化同步”和中部崛起的重要基础。

(二)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模式

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龙头企业+ 农户”组织模式。这种模式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销企业为龙头,围绕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销售,与农户实行有机的联合,进行一体化经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二是“龙头公司+ 基地+ 农户”组织模式。龙头公司通过建设基地带动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主要有三种方式:公司利用自有土地建立基地,雇用农户在基地从事生产;公司租地建基地,雇用农户在基地从事生产;公司租用农户土地建基地,同时吸收农户以土地、劳动力、产品、资金等要素入股,再承包给出租农户或大户经营。农户从这3种方式中可获得劳动报酬、土地租金、股金和承包费等收入。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组织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实现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相结合的直接组织形式,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有效载体。该模式是合作组织根据基地农业资源优势,组织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开拓和占领市场,自主延伸产业链,拓展加工、储运、营销等业务,有效发挥龙头作用的一种组织形式。四是“龙头公司+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户”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模式的特点是各方分工明确,协会在公司和农户之间起联结作用,优势在于公司不用与千家万户农民直接打交道,而由协会代表农户与公司联系,这样就提升了农户的市场地位。五是种养加大户模式。这种经营模式类似于个体工商户,有的种养加大户发展成为龙头企业,有的种养加大户带动农民共同致富形成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

这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上连企业、下连农户,是组织模式的核心,既起着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谈判地位、组织开展服务的作用,又发挥着按照公司原材料生产需求组织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开展技术指导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也是有效缓解公司与农户之间利益矛盾,实现利益共享、组织自律的重要形式。专业合作社主要提供种苗、肥料(饲料)、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和防疫)、统一销售,农户在专业合作社中的地位有紧密型会员和松散型会员两种。有的专业合作社依托或服务于龙头企业,有的专业合作社独立于龙头企业。与农户构成市场供销关系的经营型合作社,理事长或紧密型会员享受经营成果;统一经营的合作社,经营成果共享;而服务型合作社,会员各自享受经营成果。

二、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践经验

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淮河以北为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是小麦、棉花等旱作物主产区;淮河以南,沿江平原是水稻、油菜和水产品主产区;皖西、皖南山区,是林、茶、蚕主产区。在安徽省所辖16个地市中,阜阳市、宿州市、六安市、亳州市、安庆市为传统的农业大市,粮食总产值较高。近年来,安徽省各地市在全省统筹安排下,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农产品生产已向优势产区集中,逐渐形成了淮北地区小麦、江淮地区油菜、沿江地区水稻的区域格局;棉花生产向沿江和淮北高产棉区集中;山地经济开发区以林、牧为主,重点开发板栗、核桃等特种经济体;丘陵经济开发区,以粮食、畜牧、淡水养殖等为主;平原经济开发区以小麦、棉花等生产为主。截至2013年末,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7 22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9%;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 942家,比上年增加648家,实现总产值7 22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9%,增幅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9个百分点,对全部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24.3%,显示出我省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农业发展的效益和层次不断提升。

实践表明,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一)多数农业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强,未形成规模经济效益,缺乏市场优势,抗风险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弱

安徽省多数龙头企业家族式管理的特性十分明显,虽然绝大多数注册为公司制,但离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制度要求差距较大;财务管理能力整体较弱,除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财务管理相对比较规范外,其余数量众多的所谓龙头企业,基本上是小作坊式的加工型企业,其财务管理方式与个体工商户类似。

(二)产业化不足

种植业以初级加工为主,部分地区农产品加工分散,存在同质化现象,产业回报率低。产业链条短,关键节点不清晰。

安徽省龙头企业大多从事的只是农产品的初加工,经济附加值低,产业链短,农业产业化没有实现和工业的有效对接,没有发挥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对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够,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有限。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民与龙头企业利益链接不够紧密

目前,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大多是以“公司+农户”模式为主,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主要局限在初级产品的买卖上,农户很难参与到随后的加工生产和销售之中,很难参与其中的增值分配。不少地方虽然成立了一些合作社、协会,但绝大多数企业、经济组织和农户还是松散的链接关系或买断关系,尽管采取合同订单、保护价收购等形式带动农户,但存在运作不规范、约束力不强、利益链接不紧密等问题,未形成真正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经济共同体,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利益比较少,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整体不够规范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合作团体,缺少规范的章程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普遍存在规模不大、制度不健全、稳定性较差等问题。调查发现,多数合作社没有在银行开立结算账户,部分合作社证件不全,有的缺少组织机构代码,有的没有税务登记证。

(五)部分地区土地流转机制与规模经营的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安徽省部分地区土地流转规模小期限短,农户还没有因为土地流转而获得更多的收益,还没有因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土地不能有效转移,农户分散经营,使得大规模、产业化的农业生产难以开展。

(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品牌意识不强

安徽省龙头企业获得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专利的数量不多。许多农产品企业都是近一两年来才开始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开始注册一些优质农产品商标,多数农产品生产者缺乏品牌意识,产品知名度不够。

三、农业产业化未来发展方向

(一)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帮助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充分发挥农业部门的优势,扶持各级农业部门兴办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购销服务公司等经济实体,并通过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办法,使各类农业企业不断扩大规模,尽快起到强有力的牵引带动作用。对于各领域中具有“龙头”作用和具潜力的企业予以政策、资金、技术、物资等方面的倾斜扶持,使一批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经营机制灵活、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发挥带动作用。

(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

目前,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以龙头企业协助创办为主。当前工作的重点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在巩固试点成果和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稳步办好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业产业化中的示范作用,自下而上地、循序渐进地、实事求是地引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着“民办、民管、民受益”方向发展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以专业农户为主,体现专业性;二是要有比较明晰的产权关系,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不改变成员的财产关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效益归其成员共同所有:三是坚持自愿,实行民主管理;四是开展力所能及的经营活动,对外追求经济效益,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

(三)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应加大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品牌意识

龙头企业要加强与大专院校、农业科研单位的合作。大专院校、农业科研机构和技术推广部门要进一步明确科技研发重点,优先研发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率,普及先进适用技术,为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企业应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农产品强势品牌。利用信息时代的有利条件,通过政府、媒体、信息网络等渠道,加强内外宣传,注册优势农产品商标、专利等,龙头企业应积极参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各种专业博览会、洽谈会、展销会等,展示生产成果,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农产品强势品牌,扩展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

(四)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要引导龙头企业直接建立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由企业提供种子、技术、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由农民按企业要求组织生产,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真正建立起企业与农民的紧密联结机制,确保企业有稳定优质原料来源,确保基地农民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二是大力发展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服务组织。一方面,可以减少农业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农民的直接接触,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磨擦和矛盾;另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代表和保护农民的利益。三是尝试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作为股份入股龙头企业,实现龙头企业的利益和农民的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农民不仅获得地租收入,作为股东还能获得收益权。

(五)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条,注重发展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整合农业产业链

积极生产为工业加工行业提供原料的农产品,生产只有进入加工领域,生产链条才可持续,才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农业产业化要支持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最终实现四化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