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业产业化经济(合集7篇)

时间:2023-09-05 16:31:50
农业产业化经济

农业产业化经济第1篇

一、产业化战略思想的提出

农村经济产业化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探索、总结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山东的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农业生产开始由自给性生产向商品性生产、由数量型生产向数量效益型生产转变,农村经济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一方面,千家万户的农民逐步由自给自足的小生产转变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另一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狭小、信息闭塞,素质不高,多数农民不懂得如何进入市场,在生产经营中带有极大盲目性,“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围绕如何引导农民进入市场、适应市场的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业务部门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探索,对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进行了总结,并大力推广,按照产业化要求组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思路日渐清晰。1987年,省委、省政府总结推广了诸城市开展商品经济大合唱的经验;1988年,总结推广了莱芜市简政放权、强化乡镇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组织、服务的经验;1989年,总结推广了莱西市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增强经济服务功能的经验;1990年,提出把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中心环节,并总结推广了诸城等地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的经验;1992年提出了发展高产、低耗、优质、高效农业的思路,并确定为今后农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些经验和做法为产业化战略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93年,省委,省政府在进一步总结多年来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发展战略,并在鲁发[1994]1号文件《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定》中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当前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基本形式

从山东省情况看,目前比较典型的产业化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龙头”企业带动型。这是农村经济产业化的主要形式。“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基本特征,就是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形成上连社会化大市场、下连生产基地与农户,集产、加、销、贸、工、农于一体的“龙”型、链式的产业群体。诸城市依托外贸、粮油、食品、供销社“一大三小”为龙头,企业本身形成年育雏鸡7000万只、宰杀肉鸡6000万只、饲料加工55万吨、冷藏1.5万吨的生产能力,带动全市1万多个农户从事养鸡业,年饲养量达6000万只,转化粮食7.5亿斤,为全国最大的肉食鸡出口基地,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近1/4。泗水县淀粉厂年加工地瓜淀粉6万吨,冷冻粉条1.5万吨,绝大部分出口韩国。年加工地瓜达40多万吨,培植了12处地瓜生产基地,每处投资50万元,不仅自身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并且带动全县地瓜种植面积由原来的18万亩增加到30多万亩。同时他们还实行了高于邻近市场价格的收购价格,每斤瓜干的收购价格达到1元以上,使地瓜种植成为当地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之一,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莱芜市以聚鑫食品有限公司和利达食品有限公司等蔬菜加工企业为龙头,全市年加工蔬菜7.5万吨,其中生姜加工2.5万吨,加工品种达10多个。由于龙头企业的带动,全市蔬菜面积和产量分别由1990年的17万亩和42.1万吨增加到1994年的40.3万亩和89.7万吨。80%的村蔬菜产业的收入占种植业收入的90%以上,仅生姜一项就占近50%,基本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

此类模式各地所采取的共同做法是:统一服务、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和实行保护价格。诸城市本着欲取先予、让利于民的原则,在产业化系统内部统一核定农副产品价格,通过合理让利,把加工经营环节的部分利润让给农民;龙头企业通过预付定金、提供贴息贷款、发放生产扶持金、赊销苗种及饲料等方式,扶持农民发展生产;对生产环节实行保护价,对农户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重大损失,由龙头企业给予适当补偿和扶持。这些措施的实行,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生产的发展则为加工企业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证,又有力地促进了龙头企业的发展。

(二)市场带动型。这也是实施产业化战略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形式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培植和发展各类农贸市场,构建起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使农民直面市场组织生产,从而促进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寿光市从建立蔬菜批发市场抓起,经过七八年的努力,已形成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1995年贸易额达23亿元,并正由产地输出型向中转集散型拓展,加快了与全国统一市场的接轨。在蔬菜批发市场的带动下,发展中介组织1.7万个,流通大军10多万人,产销触角伸向全国190多个大中城市,带起畜牧、水产等专业市场近20个,并全部实现了同全国各大城市的信息联网,在18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了销售网点,与20个省市的市场结成“姊妹”市场,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建立蔬菜直销市场,并依托美国蔬菜农场建立了蔬菜贸易公司。农贸市场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一、二产业的发展,使该市蔬菜面积和产量分别由1990年的24万亩和79万吨增加到1994年的43万亩和201万吨,形成“万亩韭菜”、“万亩香椿”、“万亩早春长茄”、“万亩大棚菜”等成方连片的专业化蔬菜生产基地十余处,并向省外、国外输出蔬菜种植技术员3000多人;带动起脱水蔬菜厂、恒温库、酱菜加工厂等蔬菜加工、储藏龙头企业27家。

(三)政府服务型。即实行“政府搭台,农民唱戏”。其主要特征是:由县、乡政府或村级组织出面,通过组织、协调和服务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建立起农户与市场之间的联系纽带。苍山县在确定全县“东蒜、西菜、南棉、北果”区域种植布局,把微观上一家一户的生产要素纳入全县宏观上的区域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加强了县乡政府和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围绕信息、技术、销售、信贷等方面,向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有效地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在科技服务方面,全县共建立各类科技服务组织6650个,技术研究会、协会68个,科研所18处,庄稼医院533处,培植科技示范户5600个。截止到1994年,这些服务组织已先后引进良种56个,推广实用新技术80项。同时,围绕蔬菜销售和信息服务,发展了国有、集体、个体、联合体等各种形

式的流通运销组织2600多个,派往外地的信息员和常年在外经销蔬菜的人员达3万多人。由于政府服务功能的加强,其蔬菜面积和产量分别由1990年的19万亩和33万吨增加到1994年的36万亩和69万吨,并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形成了仅次于寿光的全国闻名的山东“南菜园”。潍坊市寒亭区通过加强区、乡政府和村组织的服务功能,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已初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农村经济格局],农民收入构成中来自于主导产业的收入已占80%以上。

(四)中介组织服务型。其主要特征,是通过中介组织的服务来实现生产与市场的对接。在这方面,莱阳市的做法比较典型。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莱阳市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自我组织、自我协调、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原则,积极引导和鼓励发展联结企业、农户与市场的中介组织。这些中介组织一方面接受政府的指导,帮助政府把农民的各种经营活动协调到与政府政策一致的方面上来;另一方面,运用经济手段,把分散的各种农产品生产,按企业的加工、营销和出口的要求有效地组织起来。围绕蔬菜生产、加工和出口,全市已发展起食品企业家协会、蔬菜协会、芋头协会、养鸡协会等10多个中介组织,在基地建设、原料收购、市场行情、技术攻关及产品加工开发等业务上,互通信息,统一协调,既较好地避免了不正当竞争,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又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中介组织服务功能的增强,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莱阳市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县级蔬菜加工出口基地。1994年,他们又与莱西、昌乐、寿光、临沭等县市发起成立了山东省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已达到30多个县市,在更大范围内加强了统一协调和服务。

此外,还有科技带动型等其它模式。

以上模式分类是按照产业化链条上的关键环节划分的,实际上各种类型都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其构成要素也是大致相同的——市场、企业、基地、农户加服务,所不同的只是哪一个要素占主导地位的问题。

三、农村经济产业化的本质

关于农业或农村经济产业化的本质,有着不同的理解,从表述上也是众说纷云,各执一词。因而对产业化的本质进行科学的理论概括是十分必要的。不少同志认为:产业化的本质,就是通过推行一体化的经营机制,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多环节的有机结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持这种观点的同志,实际上是把产业化简单地理解为类似于企业集团的一种生产、经营的组织形式了。按照这样的理解,就无法对市场带动型和政府服务型作出解释。就市场带动型而言,生产、经营者与市场之间并不存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连带关系,生产、经营者除了照章纳税、按规定付费外,生产的好坏、经营的赔赚,都与市场体系没有任何关系,因而也就形不成利益共同体。政府服务型也是如此,政府只有负责为生产、经营者创造生产、经营的条件和环境,除了适当收取一定的税、费外,政府既不与生产、经营者共享利益,也不与其共担风险。当然,这种理解,对于龙头企业带动型中的某些特定形式还是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的,但毕竟存在着以偏概全之嫌,还不能涵盖产业化的全部内容。

关于产业化的本质,严格地说,它是一种产业组合形式,而不完全是产业组织形式;它是一个以主导产业或主导产品为核心,以龙头组织为骨干、由产、加、销、贸、工、农和社会化服务等相关产业或相关环节构成的产业系统或产业集群,而并不以形成组织严密的利益共同体或经济实体为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它既可以是组织严密、利益相联的利益共同体,也可以由经济利益相互独立、纯粹由市场关系之间相互联系的经济元素或生产、经营和服务等环节构成。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具有三个方面的共同特征:第一,都是以一个主导产业或主导产品构成的产业系统或产业集群。互不相关或相关不紧密的产业群体不能称其为产业化,一个独立的产业也不能称其为产业化。第二,都具有把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相互联结的功能,有利于引导生产者按照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第三,都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功能,有利于实现农村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和服务社会化,有利于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

由产业化的本质可见,按照产业化的要求组织发展农村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农村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第一,随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原有主要靠行政手段和计划指令确定的行业或产业间的相互关系已逐步被打破,亟待建立起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行业或产业间的经济关系,以实现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构造起以主导产业为核心、以经济利益为纽带,集相关产业于一体的“龙”型链式的产业群体,正是体现这一新的要求的最好形式。第二,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日益尖锐,通过产业化组合形式把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小生产联结成一个整体,有利于加强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联系,克服经营上的盲目性,提高市场竞争地位,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加快技术进步步伐。第三,有利于推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现代农业的基础特征就是:在不断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的基础上,实行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经营商品化、规模化和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就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按产业化的要求来组织发展农村经济,正是实现这一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

四、产业化过程中应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一)要把产业化进程与农村主导产业的培植结合起来。产业化是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由相互关联的各产业、各环节构成的产业系统,没有主导产业的发展,产业化就没有依托,而产业化的最终目标则是带动主导产业的发展,产业化与主导产业的发展相互依存、互为动因。(二)要把龙头组织的培植作为产业化的中心环节。无论是何种模式的产业化,其共同特征都是通过龙头组织带动整个系统的发展。龙头组织的发育状况,决定着整个系统的功能。

(三)处理好利益分配关系。利益分配关系是产业化特别是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化系统内部各产业、各环节之间的联系纽带,能否处理好利益分配关系,是决定产业化系统是否具有活力或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产业化可以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组织到一个统一的经营方向和统一的经营目标上来,但并不是所有的产业化模式都能解决让农民直面市场的问题,因而,农民在利益分配关系中仍然处于被动的、从属的和被支配的地位。尤其是在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化模式中,农民获益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产业化系统总的获益水平的高低,并且取决于龙头企业有意识的让利程度。也就是说,产业化并不能自发地解决好系统内部的利益分配关系,还必须加以有意识地引导和规范。

农业产业化经济第2篇

(一)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其目的就是加强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1]。在新形势下,我国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农业竞争力是相当薄弱的,农业产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和农村经济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的必然。它综合地发挥了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等诸多优越性,为有效解决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农业生产效益低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农业科技含量低、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农业深层次矛盾提供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重要现实途径,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1.新型的国际农业市场形势要求我国农业走产业化道路。众所周知,我国的耕地只占世界耕地总量的7%,供养了占世界21%的人口,1997年以后,中国是农产品的纯出口国,每年顺差在50亿美元左右[2]。在加入WTO之后,国外农产品进口压力加大,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困难增加。如果不能抵御进口农产品的冲击,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势必加剧国内农产品的“卖难”,影响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就业以至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3],这就要求我国农业改革的核心是改善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提高非均衡农业竞争力。

2.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农业实行产业化。我国工业化速度加快,所需求的工人数量不断加大,导致许多地区的原农业人员进入城市。同时,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也导致了大量的农田荒芜,致使农地的使用效率低下,这对于土地本来就稀少的国家来说是很危险的。这就需要国家对现有土地进行整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对农业的基础投入。而目前我国产业间发展极不平衡,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对于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是基础,对农业进行产业化有利于农业从单纯原料生产向完整的产业体系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以提高农业对国家GDP的贡献率,追求产业间平衡协调发展。

3.实现农业产业化有利于解决目前我国农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如农业生产成本过高、农业自身抵御自然风险能力较弱、农业的科研发展水平有限以及农业在现代商业化金融体系中融资能力较差等内在缺陷。

(二)实行农业产业化需要经济法的支持。实行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需要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去弥补市场的内在缺陷。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形式,肩负了重要的使命,这也被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所证实,曾有学者这样写道,“经济法是随国家与法的出现而出现的,因为经济法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国家干预经济。”[4]虽然这一表述并不是很全面,但也足见经济法的国家干预经济这一特性。我国的农业基础薄弱,在经济发展中逐渐滞后,这就更需要国家进行政策性的扶持。

1.从国家调节经济发展的历史分析,实行农业产业化需要经济法支持。高王凌在《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指出,“政府的直接干预和多方面地插手管理,在中国决非像某些西方国家那样是一个近代现象。在几千年前,政府即曾全面地控制着经济和社会的生活(当然其表现形式与现代条件之下有所不同),我把它称为古代的‘大政府时代’。即使是在干预的‘低潮时期’,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仍持有一种统筹的意识,看似未插手,却又似是而非,有质而无形,无居而不在。”[5]中国传统社会非常重视对田地的赋税以及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在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中,早在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奴隶制国家颁布的《汉穆拉比法典》就对土地的国家所有权和土地的法律保护作出了规定,美国、日本以及欧盟的某些国家直到目前对于农业一直都给予大量的政策扶持,包括价格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科研技术的发展等。

2.经济法的宗旨及其价值理念支持农业实行产业化,以实现农业现代化,达到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首先,经济法的宗旨即在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协调平衡发展。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平衡发展涵盖范围是多方位的[6],包括供给与需求的协调平衡、产业间的协调平衡发展等。而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已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要求,而且农业的发展相对于其他产业、相对于发达国家同产业水平差距巨大,如不实行农业产业化,则会影响国家综合水平的提高;其次,经济法的价值理念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支持农业实行产业化。经济法作为社会责任的本位法,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己任,追求国家的经济安全、经济自由以及整个社会的实质公平[7]。同时,把追求社会效益优于经济效益、注重公平兼顾效率等作为行为准则。农业是一个风险大、投资期限长、收益不稳定的产业,但农业对于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安宁、经济建设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故其社会效益更强于人们通常所追求的经济效益,因此,我国一直把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投资农业更注重的是其巨大的社会效益以及社会整体的协调发展,这体现了经济法的价值理念。此外,农民是现代社会中相对的弱势群体,大力扶持农业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方式,而进行农业产业化是发展农业的必然途径。因此,实行农业产业化体现了经济法的价值理念。

3.我国实行农业产业化面临诸多问题,需要经济法进行相应的调节和扶持。虽然我国一直支持农业实行产业化,也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目前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如缺乏足够真正的农业市场主体、缺乏足够的科研开发支持、农产品质量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缺乏相应的农业行业协会团体组织等,这些问题都逐渐成为我国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制约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在调节市场经济关系中所体现出来的经济功能和制度功能[8],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农业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理清其内外部关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率,实行农产品的产业化,从而最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法对农业产业化具体法律的完善思考。实行农业产业化需要经济法全面的支持,笔者认为,应着重从经济法内部的四个重要的部门法进行完善思考,即市场主体法、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可持续发展法[9],从而解决农业存在的问题,促进农业的发展,同时,应考虑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区别思考。当然,限于篇幅,全面地论述各部门法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是不可能的,本文仅从实行产业化所亟需解决的市场主体、国家运用法治化手段充分利用“黄箱补贴”、“绿箱补贴”加强财政和政策性商业性融资、农业产业化可能出现的对环境、社会以及人文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论述。

1.发展和完善农业市场主体,培育其市场性。市场主体是在市场上从事各种市场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如果说社会生活以人为本,市场经济即以市场主体为本[10],因此,发展和完善农业市场主体尤显必要。我国某些地方在实行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探索的一些市场主体形式,主要以农产品集团企业型,即形成以农副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为龙头,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施一体化经营,该类型一般以“公司+农户”为基本组织模式;还有以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含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供销合作社等为中介,通过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一般以“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为基本组织模式;此外,还有以专业批发市场为纽带,带动主导产业,通过合同契约或其他较稳定的经济关系,连接广大农户等形式。笔者认为,农业市场主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具备企业法人性质的企业,一类是农民合作社与农业行业合作性质的合作型市场主体。对于前者,应壮大农业企业集团的实力,注意培养市场意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科研水平,提升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同时,还应与农民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行形式多样的合作机制;对于后者,应壮大农民的整体实力,形成农民的利益集团,提升其自身的国内外竞争中的话语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农民和务农人员、农业团体的保护。

关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除《宪法》和《民法》等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外,各国农业大法和有关专门法律都对其地位及其相应的权利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以实现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确认和保护。如日本在《农业基本法》中就务农人员和农业团体的地位作了规定,同时,又专门制定了《农业协同组合法》等;德国的《农业法》、美国的《农业调整法》也都作出了相应的规定[11]。以日本为例,日本农户有97%加入了日本农协,农户的农产品销售的97%和购买生产资料的80%通过农协办理,客观上形成了日本统一的农产品营销网络[12]。我国《农业法》第二章的第十一条至第十四条规定了国家应支持和鼓励农业、农村、农民社团的成立,促进农业的发展。同时,我国也相应地成立了一些社团组织,但这些社团组织实际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故笔者建议在此基础上应尽快出台《农业团体法》,并考虑制定《合作经济法》。制定《农业团体法》的宗旨就是为团体内成员服务,以法律形式确定各级政府鼓励和支持农业团体的发展,农业团体应本着促进农业发展的目的依法进行相应的市场活动。

农业产业化经济第3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济条件;农民问题;共同富裕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要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就必须重视农业和农民的问题,本文将简述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内涵和特征,分析其与农民问题的关系和作用,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策略。

1农业产业化

1.1内涵和特征

1.1.1内涵。农业从产业化,即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将本地的核心产品通过内外市场形成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供销一条龙服务,借此推进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其本质上是市场农业多元主体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自由联合体。这种经营体制能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1.1.2特征。以市场为导向,保证农产品经济效益;依靠龙头产业带动,形成专业化生产模式;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供销一体为手段。形成完整的产业系统。

1.2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践证明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成效,但是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各地因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总体水平不高,经过考察我们发现,总体有以下几方面共性问题。1.2.1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实现农业化产业的外部条件比较差。1.2.2小农户个体经营占据着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发展农业合作生产和集体经济不具有实际意义。1.2.3市场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落后,市场体系不够健全,缺少市场环境的推动,农业产业化很难立足发展。1.2.4由于地域的制约,使得农业产业地域分布不均衡,因此各地的农业产业经营发展不均。1.2.5农村集体经济力量弱小,很多地区的责任制都只是流于形式,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1.2.6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层次不齐,企业数量少而且规模较小,虽然相对过去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是很难带动产业链的持续发展。

2解决农村经济问题的策略

2.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纳入重点项目之列,主要针对农村的使用情况进行农田水利设施、电力、公路等公共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此外,要加强这些建设的后续管理工作,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2.2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我们应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方法,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打破区域限制,发展合作双赢机制;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培养专业户、农业大户和代表农民自身利益的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与之展开合作;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土地、财政、金融等经济政策;加大对集体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健全农业产业化风险保障机制,支持集体经济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企业和经济实体。

2.3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充分的灵活的使用土地才能是土地资源增值,做好土地流转工作,才更好的推动农业产业化模式的运作。因此要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新方法,挖掘土地资源的权利增加农民的收入。譬如有偿转让,或者土地租赁。政府应出台一些有关土地流转的程序和办法,使土地流转有章可循。

2.4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我们应充分考虑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矛盾,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以建设区域性农产品为核心,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进农产品优质化,推动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培养龙头企业,用先富力量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5培养和引进人才提高基层干部经济管理能力,加强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结合实际工作交流学习,提高带领群众调整结构的能力和发展农村经济的自觉性。重视培养农业专业人才,学习先进的农业知识,解放思想,洞察市场,依靠人才的力量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并解决农业问题。

3小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农民问题具有以往不同的特点,深刻理解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内涵对有效解决农民问题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有积极的现实作用。现阶段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的问题仍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胡兰英.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农村经济,2003(11).

[2]周立群,曹利群.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与创新——山东省莱阳市农业产业化调查报告[J].经济研究,2001(01).

[3]周立群,曹利群.商品契约优于要素契约——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契约选择为例[J].经济研究,2002(01).

[4]周中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

农业产业化经济第4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增长;产业化;发展

1农业经济增长的概述

我们常说的农业,它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及渔业。农业经济的增长,马克思认为一是增加农业积累,二是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益。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性经济,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经济的增长得到快速提升。我国的现阶段的农业经济发展发展计划,如优良品种选育、产业结构调整、市场主体建设等计划都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局下,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实力水平和实现脱贫攻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发展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大力扶持发展农业产业之下,近年来农业经济增长的速度十分快。但也还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农业规模化程度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通过近几年的农业产业化建设,使一部分以粮食为主的产业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在精品水果、换季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方面受土地流转影响,规模化程度不高。交通条件好的地方优先用于城镇建设和工业园区,发展农业产业的耕地比较分散,不便于统一布局和管理。农村多数还处于“小而全”的生产模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由于受政策、环境等条件的影响,招商引资困难。要振兴农村经济必须抓好农业产业化建设。

2.2缺乏农业科技专业人才

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每个领域的生产生活直接或间接的都与农业生产有关,而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品种繁育、栽培管理、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环节技术服务跟不上。在发展农业生产中,绝大多数人员不具备专业的农业生产技能。面临就业形势的压力,招录的基层农业服务员都没有限制专业,一部分人根本不懂农业生产,人员素质和专业类别参差不齐,造成了严重缺乏农业科技专业人才的局面,致使发展农业产业技术指导不到位,农业经济增长缓慢。

2.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农业基础设施滞后是直接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山区农业,部分地区原有的水利设施老化,年久失修,没有产业路,机耕道少,路网难配套,机械耕作难度大,缺乏专业市场,靠天吃饭现象严重,发展农业经济相当困难。

3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3.1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农业经济要发展,必须做到产业规模化。把当地的土地、人力、技术等资源集中起来,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即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势,也可实行农户自行组织,其目的在于加强资源利用,统一生产标准,抱团拓展市场,把农业产业发展好,进而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3.2实行利益联结机制

采取“公司+基地+入股分红”发展农业经济。把土地集中起来发展农业产业,可按照“3115”模式分配,即:30%分配给农户,1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10%作为风险金、50%归集团公司(集团公司所占利益可再分配给农户)。这样既能发展农业产业,又能增加农民收入、解决空壳村,多方面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3.3加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力度

加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一是精心培育良种,在农村已经种植精品水果、绿色蔬菜、脱毒马铃薯、中药材及花卉苗木等特色优势产业良种繁育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选定和建好良种繁育基地,采取引进和自育的方法,增多繁育品种和提高繁育品种质量。二是要建好基地,结合当地现有的各种特色优势产业,生产基地的基础上,按照市场需求,进一步建好生产基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种、养技术和产品质量。三是办好龙头企业,要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办好龙头企业,着重搞好农产品的深加工,创造出适应市场和消费需求的产品,延长利益链接机制,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增长。

3.4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是农业产业化市场经营的客观要求。首先要搞好规划,、精心选点、合理布局、坚持标准,使农业市场建设按计划、分步骤、郜标准地顺利进行,加快建立和形成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完整体系;其次要在各类市场上,大力发展农副产品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等高级市场,不断提高市场建设质量和水平,为发展农业产业化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5加大市场经济主体培育力度

培育市场经济主体是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首要任务。一方面,要把农民培育成市场经济主体,一是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农民对推动的长期使用权,进一步明确农民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民加公司的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组织;三是要引导农民按照市场要求,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四是要切实增强农民的商品意识,积极引导农民进入流通领域;五是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培育成市场经济主体,一是要更加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的产权关系,大力发展股份制合作经济;二是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要给予政策扶持,使其迅速发展壮大;三是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多种经营,拓宽生产经营门路;四是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建设及市场管理,不断提升其主体地位。

3.6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农业产业化经济第5篇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农业 经济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010-01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的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双重内涵决定了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实现制度、组织和科技创新。

一、实施制度创新,逐步建立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为农业产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1.健全政府宏观指导调控机制 农业具有弱质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等特点,面临着极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政府的宏观指导调控机制显得更加重要。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调查研究,掌握情况,特别要重视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和指导农业产业化,搞好宏观指导调控。健全宏观指导调控机制首先是要突出科学性,政府要建立灵敏而系统的信息网络,全面掌握信息,及时指导农业生产。

2.健全政策激励机制 一是在投入上要优先支持农业产业化;二是鼓励外资和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化,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三是在龙头企业的立项、申报、审批及土地征用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坚决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四是打破行业、地区、所有制界限,鼓励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允许兼并联合,谁有能力谁牵头。另外,政府要支持和保护一切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行为,并且组织协凋好相关部门,群策群力,形成推进农业化的强大合力。

3.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灵活的利益协调机制可以充分保护农民的利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拓展产业链,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根据过去一段时间的探索,有不少可供借鉴的利益联合形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合同制、合作制、公司制、托管制等四种。合同制,即由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合同,实行保护价收购。合作制,由龙头企业与乡镇联手建设生产基地,由企业按占用土地面积给予补贴。公司制,即按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对农产实行系列服务,公司向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并回收产品,与农户结成共担风险的利益共同体。托管制,即除土地所有权以外,政府将资源交给龙头企业托管,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决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向。

4.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土地规模经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是深化农业产业化的必备条件。健全土地流转机制的基本要求是:一是增强农民对土地的稳定感和权属感;二是以市场机制来调节土地流转和合理配置,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三是克服家庭分散经营、规模狭小的弊端,有利于促进规模经营。

二、实施组织创新,提高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的质量和效益,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为农业产业化提供高效的组织载体

1.提高龙头企业的竞争力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 龙头企业是产业核心,龙头兴则产业兴。要重点培植一批龙头企业应当成为当前农业化工作的重点。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首先选择那些技术力量较强,产品适销对路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鼓励其向上市公司发展;其次是突破地域界限、行业界限和所有制界限,组建集团公司;其三要引导经济效益良好的涉农民营企业抓住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机遇,用好资本营运这把金钥匙,积极参与国有资产的流动与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鼓励私营企业托管、兼并收购国有和集体企业,壮大块头,扩大规模。

2.提高农业生产基地的规模和水平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可以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墓地”的思路,形成产业化基地布局的区域化,建立与资源特征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格局;形成基地经营的集约化,使基地建设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形成基地生产的专业化,大力发展名特优产品在农产品总量中的份额。在建设产业化基地的问题上,要注意处理好规模与效益的关系,忌防顾此失彼而适得其反。

3.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搞活农副产品的流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前提 当前的发展战略主要是依托农产品基地兴办大专业市场;依托中小城市或中心集镇兴办人农贸市场;依托沿海开放城市兴办窗口市场,参与国际大循环。要抓紧建设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期货市场为方向的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产品市场网络;还要通过各项改革积极培育和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同时,要加快统一市场的建设,打破市场封锁、分割和垄断,严格规制市场,加强市场的管理和监督,促进和保护公开、合理、公平的有序竞争,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实现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农业产业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提供科技动力

1.要建立和完善转化网络,形成科技转化的良性循环 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是科技进入农业经济建设的结合部,使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努力实施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力量,加快已有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增强农民接受和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要采取得力措施,促进科研与农业生产的广泛联合,鼓励以科研院所为依托,组建科贸农一体化的科技先导型企业,逐步形成科研院所与企业相互促进的依存关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鼓励大批农业科研人员投入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把科技成果送到企业和农村,缩短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

农业产业化经济第6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影响;发展目标;生产规模

加强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影响的探讨与研究,有利于提升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促进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逐渐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需要对农业产业化的相关内容有着必要的了解,正确地看待其对农村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寻找出合理的途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为相关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扩大农业产业化影响范围,也将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更多要求。

一、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性分析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逐渐提升了我国农业经济整体的发展水平,对各地区农村经济传统发展模式及发展理念的转变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当前我国对农业产业化予以了更多的重视,主要在于:(1)实现农业产业化,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逐渐形成农业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优化各种农业资源配置;(2)实现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占有率,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促使其能够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各种发展要求;(3)实现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保持现代农业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协调发展,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水平,为创新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优化未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部署。这些方面的内容,客观地说明了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性。同时,农业产业化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资源利用效率,增强资源整合效果,保持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良好性。

二、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分析

1.农业产业化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将会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保持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的同时加快传统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提高各种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具体表现在:(1)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三农”问题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依然是国家战略部署的工作重点,而农业产业化目标的实现,将会拓宽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作思路,提高农村劳动生产效率,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优化既有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强化其创新意识,为现代农业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奠定坚实的基础,促使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能够达到当前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2)在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下农业经济将会走上科学的发展道路,提高各种农产品生产加工效率的同时增强产品质量可靠性,促使农村经济能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构建出新型发展模式,实现传统农业产业格局的转变,为农村经济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调动农民主动参加各种农业生产活动的积极性;(3)在农业产业化影响下,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的经营方式,分散农业生产风险,保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安全稳定性2.农业产业化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理念的影响下,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带来了各种专业性指导,使其生产计划实施更有针对性,逐渐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将会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可靠的保障。具体表现在:(1)在农业产业化的影响下,将会使农业与其它产业按照合理的方式进行有效地结合,让更多的专业性强、竞争水平良好的企业参与到农村经济发展中,以产业链的形式带领农民参加各种生产活动,间接保护了农民的合法利益不受损害;(2)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下农村生产效率将会逐渐提高,以股份制合作制的方式指导农业开展生产活动,逐渐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3)在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下各种农业自然灾害能够得到有效地预防,降低了农业生产各种风险的发生率,为农民增产增收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保障。3.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有利于提高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实现农村经济与市场体制的相互融合,加快城镇化发展速度,保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性,间接地推动城市化进程发展。在农业产业化形成的过程中,农村经济将会与工商业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有利于实现农村经济多元化,间接地促进我国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

三、促进农业产业化形成的各种途径

1.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优势,带动现代农业发展。拥有专业的生产基地,实现区域化生产,可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需要充分地发挥龙头企业的优势,结合区域农业生产的实际概况,增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良好性。同时,需要结合当地市场的实际需求,大力发展当地特色的各种农产品,提高这些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并结合相关农业资源的优势,促进农业生产区域化,带动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2.提高创新生产技术利用效率,保证农业生产的良好性。作为农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保障,科学技术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可以逐渐地加快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实现农业产业化。因此,需要注重创新生产计划的合理使用,像精加工技术、降低能耗技术等,加快农业经济体制改革步伐,保持农业生产模式的创新性,促使各种创新生产技术能够达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要求,保持农业生产的良好性。同时,需要指导农民掌握各种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这些农产品的市场份额。3.注重政府的宏观调控。农业产业化的形成,满足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快现代农业进程,需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的实际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持我国和谐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因此,需要注重政府的宏观调控,对农业产业化目标的实现提供专业性指导,加快传统生产理念的转变,实现创新农业生产模式构建,逐渐增加各项农业生产活动开展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各级政府应充分地考虑农业产业化形成的实际需求,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政策加大各种农业生产活动的扶持力度,确保农业生产计划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确保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逐渐实现农业产业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采取必要的措施逐渐形成农业产业化,有利于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步伐,确保各种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保持农村经济发展良好性的同时满足农民的各种农业生产需求,增强和谐社会的发展稳定性。因此,未来农业发展中应重视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影响分析,灵活运用各种措施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促使我国农业发展水平能够始终保持在更高的层面上,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的同时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参考文献:

[1]余涤非.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06).

[2]霍焰.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互动研究[D].吉林大学,2013,(03).

[3]薛永刚.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及作用效果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10).

[4]陈德梅.农业产业化影响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2,(03).

农业产业化经济第7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农业经济也不断地发展。为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建立现代化农业生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我国农业经济必须突破传统的经营模式,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形成,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农业生产为寻求生存,必须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农业产业化,力求将我国农业发展成为现代化产业,充分利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科学技术,采用标准化的生产,以大力发展农业,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1 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为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我国开始致力于推动农业产业化,以实现农业生产、产品加工和销售一体化。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能促进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从而使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农村城镇化。实现农业产业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我国城市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农业产业化道路,才能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为使我国农业的发展更具国际化,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转变以往的农业经营模式,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农业产业化的实现,能突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将市场作为农业生产的导向,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基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以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2 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2.1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新农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农业产业化的实现,能使农业的发展更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农业粗放型经营模式向集约型经营模式的转变。实现农业产业化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优质产品数量增加,促使农业生产走向专业化,实现规模化经营。在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下,农业开始慢慢转型,注重企业内部管理,形成产业链,以增加农业经济效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2.2 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保障

农业产业化打破了传统小农经济模式,让农民的生产更具有导向性,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以使其生产更具有针对性。农业产业化将农业与其他产业有效的结合,将小农户团结在一起,减少风险指数。通过产业链的形式,让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发展,进而保障农户的收益不受到损害。农业产业化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以提高农业生产中的技术含量,减少农业生产劳动时间,提高农业生产劳动率,创造更多的利润。其主要是通过企业和农户或是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来进行农业生产,以使企业和农户共同承担生产过程中的风险,一同享受所获得的利益,以实现产业经营一体化,扩大农业的收入来源,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保障农民的生活质量。

2.3 农业产业化是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

农业产业化的实现,能加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交流,将农业与市场相结合,以实现城乡结合,推动城镇化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由于农业产业化是将农业与工商业融合在一起的新道路,其能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形成,进而推动我国城市化的发展。

3 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形成的有效途径

3.1 由龙头企业带动农村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前提便是拥有专业的生产基地,以形成区域化生产。生产基地的建设要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特点和基本情况,要以当地的市场需求为依据,以此发展特色的农业产品,开拓产品市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实现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农业生产要重视龙头企业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以通过龙头企业来带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3.2 不断地创新科学技术,将先进的技术引入农业生产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的发展中也不例外。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必须不断地创新科学技术,尤其是精加工技术和降低耗能的技术。深入农业改革,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以保障农业生产能与时俱进,具有现代特点。要做好农业技术示范工作,教会农民如何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来进行农业生产,大力宣传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保障农业产品的高质量,促进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3.3 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

农业产业化的实现,要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要做好指引工作,制定科学的相关政策并贯彻落实;要在各地区之间做好桥梁工作,加强协调作用,以保障各地间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要建立健全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以为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技术指导,进而为农业产业化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4 结束语

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才能使我国农业在新时期下获得发展机遇,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带来更好的生活。农业产业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转变陈旧的农业生产观念,创新农业生产模式,以促进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史继红.论农业产业化与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以商丘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视角[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25).

[2] 王玉锦.加速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2012(20).

[3] 徐文亮.浅析农业产业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视野,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