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当地的经济发展(合集7篇)

时间:2023-07-25 16:33:27
当地的经济发展

当地的经济发展第1篇

关键词:旅游经济;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旅游经济是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反映旅游活动过程中,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按照各种利益而发生经济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们的生活富裕了,腰包鼓了,有剩余的钱了,人们需要更多的休闲娱乐等精神享受,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旅游,用于旅游的费用越来越多,于是旅游成为当今时尚。正因为如此,旅游对推动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旅游经济收入也成为我们北票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据统计,2009年旅游带来经济效益5.43亿元;2010年旅游带来经济效益7.3亿元;2011年旅游带来经济效益9.8亿元。

一、旅游开发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旅游的发展可以助推当地经济的发展。旅游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很多城市和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我市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三燕文化、佛教遗址等。这些资源的有效开发,可以吸引众多的游人,在旅游的同时会增加消费,进而带动当地的经济效益的增加。北票是贫困县,如果旅游经济发展好了,很有可能会通过旅游来摘掉贫困的帽子。

首先,旅游的发展可以带来当地环境的改善。环境优美的地方才可能吸引众多民众,要想持续发展旅游,就必须注重环境的保护和发展。同时旅游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的建设。一个城市的旅游开发的越是深入,这个城市的建设就越优美,环境越清新。反过来,一个城市脏乱差,不可能吸引民众来。

其次,旅游的开发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旅游经济涵盖内容广泛,发展起来必需要相关配套设施,如旅行社、交通、住宿和餐饮等相关设施的发展,都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再次,旅游的发展可以增加民众的收入。由于旅游经济的发展,带动的是衣食住行多个行业的发展,而衣食住行涵盖了服装店、小饰品店、饭店、旅店、超市、水果店等众多店铺,几乎涉及所有的个体商户。旅游的发展,将会直接增加他们的收入,进而增加当地社会的收入。人民增收,生活质量就会更上一层楼,对摆脱贫困是指日可待的。如果某个区域发展比较落后,可以研发旅游项目来拉动经济的发展。落后地区的旅游项目可以吸引富裕地区的民众到此游玩观光消费,这样钱就流入到落后的旅游当地,从横向看可以削弱贫富差距的拉大。当地政府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政府要重视开发旅游项目,可以利用此来脱贫,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项目。

二、我市旅游助推经济发展缓慢因素

旅游经济不仅带给人们精神的愉悦,还带来了经济效益,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助推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有:

第一,缺乏真正的品牌。目前北票有国家A级以上景区共四个,有大黑山景区、白石景区、燕湖园和惠宁寺,这些景区都在努力发展自身的特色,单一个大黑山景区就开发了杏林春晓、黑山烟树、群峰竞秀、烟霞深处等多处迷人的景区。但是从城市的整体上看,缺乏品牌。

第二,旅游经济发展欠缺合力。各个景区都在争相发展自己,对北票经济的发展起到促动作用,连锁效应不强。旅游的发展是一门经济,不是简单的旅游参观,它的发展应该是个锁链。简单的说,旅游的同时能带动餐饮业、旅店的发展,还能带动周边店铺的发展。目前我市的旅游并没有很好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各个产业之间缺乏合力。

第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北票被誉为“第一只鸟起飞,第一朵花绽放”的地方,但是很多景区开发建设迟缓,基本是最初开发时是什么样子的,现在就是什么样,基础设施建设上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造成很多游人观看过了后就不愿意再来。很多游人有一个感觉就是五年前来过,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基础设施建设缓慢。

第四,宣传力度不够。在宣传上市政府做了很大的努力,在全市范围内做了有奖问答等形式的宣传,但是还是有很多民众都不清楚旅游经济到底指的是什么。我市博物馆自开馆以来是吸引了民众过来参观,但人数不多,很多群众都感觉没多大兴趣。要想让整个辽宁,整个中国,整个世界知道认识我们北票,最起码的是先让北票人了解自己的城市。

三、增加我市旅游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的有效途径选择

一是要着重树立精品品牌。我市拥有的旅游产品有化石、战国红品种为数不少,但是缺乏包装,没有自己的品牌。懂行的人会慕名到发源地北票来寻找。北票旅游资源可为丰厚有,如果将所有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开发,形成一条龙式的观光购物景区,前景更为广阔。目前,所有的景点与化石、战国红等购物街没有相连,虽然北票已经形成了比较规模的商业街,但与各个景区分离,主要是出售化石荟和商业街虽然地处黄金地段,但是商业街是拥有众多居民的小区,故交通不便。

二是学习效仿名胜古迹。我市具有传统的根雕艺术和人才,我们可以将各种艺术加以修饰、装裱。根雕艺术、蛋画艺术都要分门别类展现在世人面前。建成有风格各异的建筑、独具特色的艺术、风味可口的小吃等的街道。让游人有的看,有的买,有的吃,还有的玩,这样我市的旅游才能发展起来,有效的助推我市的经济的发展。

三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个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线路建设,旅店改观,饭店店面升级等建设。让游人吃、住、行都能在舒适的环境下进行。

四是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建设。对一些需要保持原貌的古建筑物遗址,我们要保护,修复。如佛教文化资源我们要做好对其的保护性的修复建设工作。保持原貌。另外加强对皮影文化的传承工作。

五是扩大宣传。宣传不要局限在我们的北票市内宣传,我们可以扩大。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向外传播。通过外市搞一日游、两日游、三日游等形式,多看少收费,以扩大知名度为宗旨,实现助推我市经济的发展目标。

当地的经济发展第2篇

关键词:温州人经济 三大板块 相互联系 回归作用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223-02

一、温州人经济的三大板块

温州人有经商做工的传统.温州人以四海为家,善于在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求生存、谋发展.故此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时至今日,温州人经济已形成三大经济板块,第一板块是温州本土经济,第二板块是温州人在全国各地经商办企业板块,第三板块是温州人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商务工板块。

温州本土经济为第一板块。温州市辖8县、3区、11个县级单位,温州全市780多万人口,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是全国12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是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地方政府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显著提高。2009年与1978年比较:国内生产总值由13.21亿元上升到5377.06亿元;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由6.29亿元上升到1264.72亿元;财政收入由1.34亿元上升到360.72亿元;温州民间资本由上亿元上升到6000亿元;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由350元左右上升到280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3元上升到10100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由上千万元美元上升到132.5亿美元,年利用外资从零状态上升到2.34亿美元。温州本土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好的路线、方针、政策,善经商的温州人,遇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代,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使温州几百万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

温州人在全国各地的经济为第二板块。温州人除本土经济以外,全国各地都有温州人,目前在全国各地的温州人有175万人,其中从事贸易业有114万人,占65.1%;从事服务业30万人,占17.1%;从事工业18万人,占10.3%;其他行业13万人,占7.4%。175万温州人在我国东部有92.03万人,占52.59%;中部有57.98万人,占33.13%;西部有24.99万人,占14.28%。

温州人分布在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人数最多是上海市,已达20万人,其次是北京市和武汉市,各有17万人,人数达10万人的有天津市、石家庄市、新疆自治区,人数最少的省份,也有2万多人。

温州人投资100亿以上的城市有3个,50亿以上的城市有8个,20亿以上的城市有22个,以项目为单位,投资在5亿元以上的项目有22个。

温州人在全国各地投资超千亿元,达1764亿元,实现工业产值超千亿元,达1600亿元.经销温州产品超800亿,在全国各地创办各类市场100多个,摊位5万多个,实现商业贸易额2880亿元。

温州人在全国各地投资创业,在全国形成许多温州街、温州城,甚至“北方温州”、“西部温州”。4万温州人在云南省的昆明、大理、个旧、荣自等地建立10条“温州街”。在石家庄.温州人投资39亿元,建设“金世界”商业步行街,在山东泰安建设泰山温州步行街。

在山东烟台投资36亿元建设北方温州城,在天津投资11亿元建设北方五金城,温州人在上海创办轻纺城,在南京创办陶瓷城,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建设“北方温州”,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被费孝通先生称为“西部温州”。

温州人在世界各地的经济为第三板块。温州人不仅走遍全国。而且闯荡世界。建国前,就有华侨3.8万人。现在旅居各国的温州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已有50多万之众(以户主计算),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主要集中在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俄罗斯、美国、新加坡、港澳等。在华侨华人居住的地方,逐渐形成华人社会.通称华埠,外国人叫它“唐人街”。目前,五大洲76个国家有60多条“唐人街”,温州人居住的地方叫“温州街”。世界上著名的温州街有:法国巴黎“温州街”,在法国居住着10万左右的温州人。意大利米兰“温州街”,在意大利有4万余温州华侨,居住在佛罗伦萨附近的冈北市,有50%是温州人。美国纽约、洛杉矶、旧金山的唐人街居住着4万余温州人,经营着皮革业、餐饮业和小百货。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瑞典、奥地利、挪威等中国餐馆近7000家,其中温州人占半数。据纽约《美华世界》杂志披露.温州人在国外以车衣业、鞋业占多数。其次是皮件业、服装业。再次是百货、家具、杂货业。并逐渐由服务行业、手工业扩展到制造、金融、珠宝、房地产、旅游、外贸、远洋运输和超级市场等行业,向稍高层次发展。同时由于闯荡世界的温州人居住比较集中,所以同乡联谊互助式的侨团组织比较多.比较著名的有旅法华侨俱乐部、法华工商联合会、旅荷华侨总会、西班牙王国温州同乡会、罗马华侨华人联合总会、新加坡温州会馆、美东纽约温州同乡会、旅港温州同乡会等30多个团体,为温州人走向世界架起了桥梁。

二、在外温州人经济回归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

温州人走南闯北,四海为家是有历史、经济、环境多方面原因的。一是产业组织形式随经济发展而变化。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总部会向大城市转移,因为大城市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各种生产要素高度集聚,信息、资本、技术、人才高度汇集,不仅应用方便,而且获得相对低成本,大城市还具有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所以,企业总部集中到大城市是经济规律决定的,温州也不例外。二是资源配置效率是随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大而提高的。世界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效率高于全国范围的优化配置效率,全国范围的配置效率高于局部区域的配置效率,这也是温州人走遍全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三是温州人有外出经商做工的历史传统,早在南宋时期,温州的小商品、手工业就比较发达,温州人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比较强.是有历史渊源的。四是环境制约,人多地少是温州的特点,用地紧张和高地价是温州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电力缺口也是突出问题之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是流动的,包括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从低效益向高效益流动,从低效率向高效率流动,要素流动是市场经济实施资源优化配置、获得高效益和高效率的机制性原因。

在外温州人经济不仅放大了温州,也放大了温州精神。一些城市认识温州的过程从否定温州,到怀疑温州,到肯定温州。到羡慕温州,在外温州人的创业历程给全国各地现身说法。在外温州人发扬光大了温州精神,丰富了温卅l精神的内涵,改善和提高了温州的形象和地位。进人大城市的温州人,自身也得到提高,打开了眼界,实现思维、观念创新,提高了自身素质。大城市很有吸引力,具有区位优势、信息优势、人才优势、人文

优势等,大城市也是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通道和利用国际资本的桥头堡。

175万温州人在全国各地投资1764亿元,50万温州人在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商做工,更多的是从事劳务。在这个双向对流中,资本自然有流出也有流入。在温州实施对外开放中.从1985年至2009年的20多年中,温州签定外资项目14.32万项,实际利用外资29.37亿美元,相当于200亿人民币。在利用外资过程中.约有50%-60%的项目同华侨的直接投资和间接牵线搭桥有关。特别是近10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温州人经济转为温州经济.通过温州人在全国各地的190多家商会,发动和鼓励温州人回家乡投资发展,提升温州经济,推动温州经济上台阶.升等级、上规模、提占占位,收到很好效果。

近几年来,温州人返乡投资成为一种大趋势,形成一股回归流。2010年温州市新增项目124个,其中属于温州人返乡投资的项目有73个,占58.87%.总投资21137亿元。以苍南县为例:

当地的经济发展第3篇

关键词:地方商务贸易;经济的发展;瓶颈与策略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全面发展,地方商贸经济的发展受到了较多的关注。地方商贸经济是消费者与生产者沟通的桥梁,是促进生产和销售共同发展的平台。地方商务贸易经济发展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而地方商务贸易经济要想有所发展就要打破地域的限制,打破观念的限制,积极发展。目前,我国的地方商贸经济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瓶颈性的问题,急需找到解决的对策,从而促进地方商贸经济的发展。

二、当前地方商贸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过去贸易模式的阻挠,地方商务贸易经济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制约着经济的发展,通过调查,将地方商贸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归纳如下:

1.对地方商贸的重视度不够,整体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企业,都不重视商贸经济的发展。地方的政府对商贸经济发展的本质认识不到位,只是一味的认为资源支持,市场引导以及其他经济上的支持就能促进地方商贸经济的发展,然而,这样的认识终究是大错特错,地方商务贸易经济的发展最关键的是创新,创造性的寻找各种资源,既包括物资资源与精神资源,也包括文化资源与艺术资源,甚至包括社会关系资源,地方政府缺乏对当地资源的充分认识以及最大限度的利用。就商贸企业而言,其没有对商贸模式进行必要的思考,没有创新,还是一味的实施旧的服务模式,大众化的服务模式。

2.城乡经济结构不同导致商贸经济发展差距大

随着商务贸易经济的发展,各种必要的基础设施已经较齐全,满足了城市居民的需要。但是,农村的商贸经济的发展就不容乐观。这与农村一直以来的经济落后的大环境息息相关,农村贸易环境与城市性比,明显落后,其服务意识也不到位,经营的观念相对落后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的现象,影响了地方商贸经济的发展,进而导致了地方商贸经济大发展不协调以及不完善的想象产生。

3.地方商贸的布局欠合理

地方商贸在布局的时候考虑不周,导致了布局不合理的现象。例如:在进行网点布局的时候,将商贸网点主要布局在城市以及较发达的工业地区,而欠发展的农村地区以及偏僻的地区网店的布局相对较少,甚至没有。这就导致了这些地区商品的供应在数量以及质量上都不足,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这就使得商贸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受到限制;商贸经济的快速的发展和批发市场息息相关。然而,批发市场在规划的时候,缺乏统一的思想,其分布与流通需求不统一,很多批发市场还受城区租金的限制,面积有点小,限制其发展。

4.商贸企业缺乏竞争优势

商业贸易由于其规模小,管理上缺乏科学性,规范性以及先进性,其发展受到限制,进而使得其在商贸的竞争中缺乏优势,就较大型的商贸企业而言,好多是由几个小企业合在一起组成的,缺乏商贸机制的统一性以及协调性,在科研方面,缺乏创新性以及积极性,进而使得其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5.商贸企业缺乏人才

由于目前商贸企业发展缓慢,规模较小,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很难吸引到高素质的人才;并且这些公司缺乏战略眼光,不注重人才的培养,缺乏科学的规划以及人才培养计划,另外,高层对人才不重视,不会管理,造成了人才的流失,这很不利于商贸企业的发展,进而制约着当地商贸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当前地方贸易经济发展的策略选择

地方商务贸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其发展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的快慢。因此,应该从解放思想,更新是商贸发展理念;加强农村商贸建设,缩小城乡商贸发展差距;加大商贸企业间的交流与学习;为地方商贸企业做好发展规划;加强人才建设这几个方面进行突破,从而促进地方商贸经济的发展。

1.改变发展理念,促进商贸发展

扩展商贸发展的理念,促进多式贸易发展。将传统的贸易形式:零售与批发,仓储与物流等,与金融,旅游以及科研等结合起来,形成全面发展的形式;以人们的需求为基础,发展地方商贸经济,建设规模较大的,专业化程度高的,信息化水平较高的的大型市场;将物流与人流,信息流与商业流、资金流行结合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全面健康发展的,功能齐全的商贸流通经济体系;加强商务贸易的环境以及文化建设,使环境贸易包含休闲氛围以及文化氛围,使得消费者在进行消费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享受购物的体验;将现代的科学知识引入到商贸的建设中,使得商贸经济跟上时代的步伐。

2.加强农村商贸建设,缩小城乡商贸发展差距

首先,加强农村商贸市场网络化的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对农村进行商贸规划,对商贸企业进行合理的布局,促进零售业在农村的发展,并鼓励农村的超市进行连锁,进而形成专业化与特色化并存的商务贸易市场。然后,加强农村农产品购销网络以及农资供应网络的建设,以保证农村运用的生产资料不但质量好,价格便宜,还随时要随时到。还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如今,我们已经步入信息化的r代,信息对经济的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最后,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环境的保护。还要注重引进新技术,新技术可以促进农业的增产,还可以降低污染。

3.加大商贸企业间的交流与学习

要想使商贸经济快速的发展,加强商贸企业间的沟通以及学习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积极引导,逐渐形成以政府或者协会为纽带,多个商贸企业参与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模式。通过这种模式,使得各个企业之间形成信息共享,利润共创的共同发展的模式。并且国家要切实保证企业的合法权益,并积极探索内外贸易一体化的特色发展模式。

4.为地方商贸企业做好发展规划

好的规划是成功的一半,要想使得地方商贸企业快速的发展,做好规划是重中之重。商贸体系的规划要从结构以及布局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同时要保证该体系具有规范性和前瞻性以及功能的齐全性,还要重视商务贸易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快速发展当地商务贸易。

5.加强人才建设

要想使当地的商贸经济快速的发展,加强人才建设是关键。采取企业与企业联合,企业与学校联合,企业与培训机构联合等策略,实施对企业的经理,商务策划人员,会展策划人员,电子商务的相关人员等培训,积极引进高素质,高学历,高能力的三高人才,促进商贸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总结

随着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国家对当地商务贸易经济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地纷纷相应号召,发展地方地商务贸易经济。在地方商务贸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瓶颈性的问题,有待解决,本文根据其所面临的问题从改变发展理念,促进商贸发展;加强农村商贸建设,缩小城乡商贸发展差距;加大商贸企业间的交流与学习;为地方商贸企业做好发展规划;加强人才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地方商贸经济的发展关乎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强大,因此,政府机构以及商贸企业都要积极发展地方商贸经济要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提出相应的策略,以便促进地方商务贸易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一琪.南宁市兴宁区现代商贸业发展战略研究[D].广西大学,2013.

[2]李杨超.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与制造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3]徐今瑾.西三角经济区商贸业协同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

[4]聂瑞芳.地方商贸流通与产业簇群发展的互动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09:167-169.

当地的经济发展第4篇

关键词:大学城;地方经济;发展分析

一、大学城概念

大学城是西方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逐渐出现的一种现象,近年来在我国大量发展并且为公众所熟知,目前全国共有五十多个大学城。根据《教育大辞典》,大学城是指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人口一般在5 万至10 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条件。如意大利的波洛尼亚、英国的剑桥和牛津、日本的筑波等。显然,目前我国的许多的大学城规模都远在该标准之上。

大学城的形成可以划分为自然发展型和规划建设型两种。自然发展型是一所大学或多所大学由于学生增加、学校规模扩大而向周围扩展,从而吸引了更多的资源,包括人口资源、商业企业、事业单位等,而形成大学城,如剑桥大学城。这一类型的大学城形成时间较长,但建设成本较低。而规划建设型是由国家、地方政府、高校和企业等共同合作,有政府统一规划出一块区域,将多所高校布置建设在该区域而形成,如广州大学城。规划建设型大学由政府主导,形成时间较短,建设成本较低。目前我国的大学城基本上都属于这一类,因此本文将围绕规划建设型大学分析。

二、大学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大学城是高等教育而形成的居民点城镇模式,具有整合性、创新性和传播性的特征,对大学城所在地方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宏观层面来看,大学城的建设首先能够增加投资,建成后人口的聚集能够拉动当地的消费,从而有效地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从微观层面来看,大学城一般建设在郊区或者偏远的农村地区,发挥了城镇化作用,首先解决了村民的收入和就业问题,并且能够吸引大量的商业企业的集中。大学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巨大的投资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大学城的建成需要数百亿的投资,如此巨额的投资将极大地拉动当地的房地产业、建筑材料、交通事业和餐饮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此外,地方政府能够从土地流转和拍卖中获得巨额财政收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将会以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的形式增加地方GDP。总之,根据凯恩斯的乘数效应将在大学城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

2.就业和消费增加,创造更多商机

大学城对当地就业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当地居民就业结构的影响上。当地居民或者为城郊务工人,或者为农民,大学城的建成使得他们围绕服务大学城的师生而转变职业。其次,大学城后勤的市场化以及高校周边的餐饮、零售和住宿等能够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吸引更多其他地方的务工人员。

大学城集中了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师生,虽然每年都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在流动,但人数基本上是稳定的,也就意味着这个消费人群是基本稳定的。并且这个群体拥有较高的购买力水平,总的消费支出也较为稳定。大学城师生的消费不仅集中大学城,而且还能够辐射周边地区,尤其是大学城所在城市的消费具有拉动作用。

3.产学研一体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大学汇集了大量的学者、专家和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拥有海量的图书资源和先进的实验室。大学城是高新基础孵化的基地,它为这些高新技术快速的转变为产出提供了良好的育种土壤。大学城是构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良好平台,在这一平台强大吸引力的作用下,高新技术企业在大学城周边地区集聚,由此而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并在这个平台的作用下逐渐发展壮大。此外,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属于知识、资本和技术集约型企业,大学城不但

能为其提供新的技术,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而且能够为企业大量优质的毕业生资源。

4.带动当地科学文化、教育环境的发展

极大地提升当地的文化氛围、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城郊农民的后代可以得到良好的高素质的教育,居民可以得到各种就业培训和持续教育,城郊农民将得到更多的就业和成才机会,享受到更高层次的文化生活。

三。大学城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科学规划,集约用地

大学城的建设必须充分论证。大学城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如果规划不合理,不但短期内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长期也将导致不利的影响。大学城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如果盲目建设,将会造成地方政府和高校背负沉重的债务,影响其地区经济和高校的发展。

2.妥善处理征地中的问题

大学城会占用大量的城郊和农村土地,这几涉及土地征用问题,这也是最为棘手的问题。在土地征用补偿、安置补偿、地上附着物补偿、拆迁补偿等方面要严格遵守国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标准和征地程序。

3.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大学城的建设要与城市战略目标相协调,统筹安排,科学布置,并持之以恒,保证大学城与城市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 第2卷 . 上海: 教育出版社, 1991.

当地的经济发展第5篇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西方经济学界爆发了关于一国经济平衡增长或不平衡增长的大论战,经济发展极理论应运而生。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在《经济空间:理论的应用》和《略论发展极的概念》等著作中首先提出以发展极为标志,以不平等动力学或支配学为基础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其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以部门分工所决定的产业联系为主要内容。佩鲁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

20世纪80年代增长极理论开始传入我国,其合理成分为我国的理论界和实践部门所借鉴并有所创新,提出了梯度转移理论、点轴系统理论等。这些具有创新性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不但开阔了人们在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的视野,同时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从均衡发展向非均衡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特别是在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支持鼓励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战略构想的大背景下,转变传统的均衡发展思路,让发展基础和对外开放条件较好的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率先成为区域增长极,通过他们的发展辐射带动全国发展,作为我国新的区域发展战略的一种必然选择。在国家对外开放、体制改革、投资、税收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推动下,东部的极化效应得到发挥,吸引了包括海外资源和中西部资源的大量涌入,在东部沿海从南到北围绕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三大城市圈形成了产业聚集和规模经济,形成了引领全国经济发展的三大经济增长极。

进入世纪之交后,根据邓小平同志的“两个大局”理论,特别是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到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大大地加快了中西部地区新增长极的形成。从中部地区看,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作为湖北的主要增长极,比较令人瞩目。2004年以来,湖北省保持两位数增长势头。全省生产总值在2005年6520亿元的基础上,2010年达到15806亿元,五年增长1.42倍,实现了年增长由1000亿到2000亿的跨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财政总收入从728亿元增加到1919亿元,年均增长21.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21.9%。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18万亿元和1.46万亿元,增长超过1.5倍。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突破1万亿元,达到10803亿元,相当于“十五”期间5年的投资总和;“十一五”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9.6%。“十一五”以来,不但武汉及武汉城市圈率先发展,同时宜昌、襄阳两市的发展也随之提速。2008年,宜襄两市GDP双双突破1000亿元,是继武汉之后全省GDP率先超千亿元的大中城市。2009年两市经济总量达2544.34亿元,占全省比重19%。2010年两市经济总量达3085亿元,占全省比重19.51%,“省域副中心”作用开始显现,表明全省“一主两副”三箭齐发的格局开始形成。

但“一主两副”的格局尚处雏形阶段,增长极作用有明显的局限性。它具体表现在:第一,“一主两副”对全省的带动力仍显不足。从总量看,湖北地区生产总值不仅一直低于河南,与湖南相当,而且也低于2010年江西和山西。从经济增速看,“十一五”时期,湖北省GDP增长1.43倍,低于湖南(1.44);人均财政收入明显低于山西,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低于江西和山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山西和湖南。第二,“一主两副”三极中,“主”强“副”弱的格局并未改变。2010年武汉GDP为5515亿元,占全省比重34.89%。第二位的宜昌为1547亿元,占全省比重9.78%。第三位的襄阳1538亿元,占全省比重9.73%。与河南省比较,郑州GDP为4000亿元,占河南省比重17.43%。洛阳2380亿元,占河南省比重10.37%。南阳2065亿元,占河南省比重9%。与湖南省比较,长沙市4547亿元,占湖南比重28.59%,岳阳1539亿元,占全省比重9.68%,常德1491亿元,占全省比重9.38%。第三,除“一主两副”三极外,湖北其他增长极太弱。昔日全国有名的老工业基地黄石市居然由湖北第二跌落至湖北第九。截至2010年末,湖北GDP过千亿元的城市只有3个,而河南GDP过千亿元的城市有12个,湖南GDP过千亿元的城市也有6个。这也就是近两年湖北GDP被湖南超过的重要原因。这就需要考虑强化新增长极的发展。就武汉城市圈这个老增长极而言,结构也亟待优化,改变武汉与周边八个城市发展差距太大的局面。根据2010年的数据,黄冈市GDP为850亿元,孝感市为800亿元,几乎只相当于武汉市的零头,且“1”对“8”的引领作用也不够。各市的产业转移、招商引资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湖北以外,而不是武汉。在缺乏社会性专业化和协作的条件下,由政府通过计划和重点投资建立起来的增长极与增长极的自组织过程,被严格的行政体制所隔断,而且由政府推进建立的增长极与当地的产业结构表现出极大的疏离,使得企业间的连锁作用、扩散作用都未发挥出来,从而使现有增长极成为孤岛或飞地。

二、湖北老新增长极并举的基本思路

当地的经济发展第6篇

一、发展历史

陕北佳县是陕西省红枣生产大县之一,也是全国红枣产区之一,栽植已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佳县红枣因个大肉鲜,营养丰富被誉为“木本粮食”,“铁杆庄稼”,鲜枣有“活维生素”之称。家乡红枣在2001年5月,被国家林业总局授予“中国红枣之乡”称号,2003年8月获得绿色食品认可,2005月10月获得北京华夏五岳国内有机食品认证,2006年9月获得日本农林水产省JAS认证,2006年12月国家便准话管理委员会授予红枣国家标准化生产基地称号,2009年又获得国家农业部核发的农产品地标志登记证书。

二、发展现状

1.陕北红枣的生长环境

陕西佳县位于陕西北部,黄河边上,它地处黄土高原,一般海拔800-1500米,高院覆盖深后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公尺之间,最厚达150-180公尺之间,且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该地区属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年降水量约490毫米左右,这些气候、土壤条件适合枣树的生长,光嫩资源非常丰富,是红枣种植的理想之地。

2.枣业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由于枣树是陕北地区最优的生态经济树种,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枣树的种植面积已大幅提高,产量也相应增加;截止到2013年5月,红枣的种植面积已达到60万亩,正常年景到3亿斤,有几红枣面积发展到了6万亩,枣业已经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枣业发展已经是当地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

3.红枣加工业的发展

红枣加工企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出现了国有、集体、个体、股份、合资等多种形式发展红枣加工厂。其中,陕北有名的红枣加工厂又巨鹰集团公司、兰花花枣业公司、红海枣业有限公司等红枣业加工公司,佳县有贵源加工厂属于集体合作社,佳县贵源红枣加工厂属于集体合作社,佳县贵源红枣加工厂厂长刘买元说,他们都是由小户积累到大户,根据红枣的品种、大小、口感加工成相应的成品,其中有酒枣、熏枣、烤枣、醉枣等20多个品种。

4.红枣也的销售不断扩大

为了拓宽红枣销售路,枣区各级政府强化了红枣营销市场和队伍建设,目前已建成清涧、佳县、吴堡、延川四个红枣批发市场,有30多个流通企业经销红枣,众多的农民纷纷加入销售环节,他们积极配合各级政府,全身心投入销售红枣的队伍。他们购买统一的纸箱,把加工好的红枣装箱入库,等到机会来了,他们就会把这些红枣统一销售到全国各地,部分加工加工产品经其他省区的外贸部门出口到日本、香港、和东南亚地区。

5.红枣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

通过发展红枣业,农民脱贫致富,大大地提高了经济水平,改善了生活方式,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开始在村与村之间打了柏油马路,开始全面建设新农村,家家户户安装了电话、自来水、太阳能等一系列城市用品。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买了大卡车,这样方便了枣的运输,完全取代了过去的牛车和驴车运输;枣农都在学讲普通话,枣业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经济效益表现在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三、枣业发展遇到的问题

1.干旱缺水,基础设施落后

陕北佳县地处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干旱气候,干旱又少雨,这样导致了春季种植的小树苗难以成活,再加上高原地区的地貌特征是千沟万壑,这样导致了运水不方便,给农民栽种熟带来很大的不方便,大多数枣园都位于坡洼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化肥的运输,严重影响了枣树的生长。将近90%以上的枣园没有灌溉条件,制约了新品种高密度、集约化管理的枣园建设,同时也影响了枣园的产量和质量。仅此制约因素,使红枣产量降低约30%,枣区年均减少收入上亿元。

2.枣园品种有限,缺乏新品种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嫁接和支接的发展不断提高,生物技术人员也不断推出新品种,个大肉鲜,营养也比以前丰富了,主要是个大;其次,果实大小比较均匀。但是果农们却不曾增加新品种。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年老的农民消息不灵通;第二,引进新品种的成本过高,包括购进、成长、到最后的结果,它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第三,新品种不同于传统的品种,枣农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和经验。

3.管理不科学,导致品质下降

虽然枣树种植已有千年的历史,枣树种植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农民,但是枣树种植却是一个复杂而又仔细的工作。管理不科学最容易出现,春季最容易出现病虫害;夏季落花落果;秋季裂果霉烂;再加上鲜枣期较短,保存不好,容易发烂,导致红枣品质下降,给果农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4.加工业发展不健全

从上个世纪起步的红枣加工制造业到现在都发展不健全,加工业只停留在低水平的初级加工阶段,规模小,技术力薄弱,工艺简单,技术转换能力差,产品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低下,小企业管理粗放,大企业管理不完善;专业市场建设进展缓慢,没有形成系统化,规模化的营销网点,红枣大多以原料出售,市场优势还没有稳定形成,难以跻身国际国内市场。

5.宣传力度不够,品牌难以形成

红枣宣传走的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模式,大多数靠消费者的口碑宣传,宣传力度不够,缺乏现代营销意识,没有形成品牌知名度。同时,由于没有严格的标准等级,没有统一的规格,色泽,果形等。比如,延川执行的是《延川红枣国家标准》,佳县实施的是国家有机产品标准,有的县甚至是盲目种植,无标准化生产,因此,造成“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市场混乱,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四、陕北佳县红枣业的政策建议

1.完善基础设施

陕西省佳县的地形特点是破瓦多,梯田多,沟渠多,平地少。而红枣树就分布在这三种地形上。其中对种植枣树最方便、最有利的就属平地了,但平地面积少;同样,沟渠因为采光不好,光照不够也不适宜种植枣树;最后,之后把目标锁定在坡洼和梯田,梯田便于农民栽种树苗,运输红枣,但坡洼不方便运输红枣。但坡洼可已经枣农修建成梯田,而且修建梯田额成本基本没有,只需付出劳动力和时间,每个枣农都会,没有任何技术含量。

2.引进新品种,提高种植技术

培育优质红枣,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切实把红枣产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培育优质枣苗上。采取改土肥田,加密补习,高接换头,整形修剪,保花保果,品种改良,施专用肥,科学防治病虫害等综合管理技术措施,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带动下,强化优质高产红枣无公害产品,大力发展有机红枣种植,瞄准市场销售前景好的品种。

3.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完善红枣流通机制,大力扶持红枣龙头企业。首先,要在当地县城办2~3个规模相当、设施相当的红枣加工厂;其次,再聘请具有先进管理技术的人才管理企业,实现生产、加工、营销同步发展,提高整理效益;最后,再新建一批辐射较大的专业批发市场,扩大市场吞吐量;普及红枣加工业的发展,大力支持红枣加工业的发展,制定相关政策,对红枣加工业进行保护。

4.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

加强红枣的宣传力度,是当下最迫切需要的做法。首先,我们可以大力宣传红枣的营养价值,提高它的药效作用;其次,我们可以提高改善它的包装,将它包装成绿色图纹的,这样更符合红枣绿色、天然的美誉;最后,我们可以搞促销活动,例如“买一送一”这种超市最常见的促销活动,让广大消费者买了高兴,吃着好吃。这样增加了众多消费者对它的认知;如果采取以上措施的话,一定可以让人们认识到红枣不仅可以当作一种休闲食品,还可以当作一种无害的药材。

5.制定扶持政策,保障红枣加工业的稳健运行

政府的相关部门要对红枣加工业制定扶持政策,保障红枣加工业的稳健运行。首先,制定资金保障制度,枣业加工厂一旦收购了枣农的红枣,便会出现资金亏空,但是为了加工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应该大力给予资金支持;其次,要进行网络销售,又当地政府出面,开办网店,把加工出来的红枣制品推广到网络上,这样,就把红枣推销到全世界了;最后,政府要专门成立小组,负责听取加工厂员工的建议;随时准备扩大资金,扩大规模,更换基础设备。

五、结论

当地的经济发展第7篇

陕北佳县是陕西省红枣生产大县之一,也是全国红枣产区之一,栽植已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佳县红枣因个大肉鲜,营养丰富被誉为“木本粮食”,“铁杆庄稼”,鲜枣有“活维生素”之称。家乡红枣在2001年5月,被国家林业总局授予“中国红枣之乡”称号,2003年8月获得绿色食品认可,2005月10月获得北京华夏五岳国内有机食品认证,2006年9月获得日本农林水产省JAS认证,2006年12月国家便准话管理委员会授予红枣国家标准化生产基地称号,2009年又获得国家农业部核发的农产品地标志登记证书。

二、发展现状

1.陕北红枣的生长环境

陕西佳县位于陕西北部,黄河边上,它地处黄土高原,一般海拔800-1500米,高院覆盖深后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公尺之间,最厚达150-180公尺之间,且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该地区属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年降水量约490毫米左右,这些气候、土壤条件适合枣树的生长,光嫩资源非常丰富,是红枣种植的理想之地。

2.枣业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由于枣树是陕北地区最优的生态经济树种,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枣树的种植面积已大幅提高,产量也相应增加;截止到2013年5月,红枣的种植面积已达到60万亩,正常年景到3亿斤,有几红枣面积发展到了6万亩,枣业已经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枣业发展已经是当地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

3.红枣加工业的发展

红枣加工企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出现了国有、集体、个体、股份、合资等多种形式发展红枣加工厂。其中,陕北有名的红枣加工厂又巨鹰集团公司、兰花花枣业公司、红海枣业有限公司等红枣业加工公司,佳县有贵源加工厂属于集体合作社,佳县贵源红枣加工厂属于集体合作社,佳县贵源红枣加工厂厂长刘买元说,他们都是由小户积累到大户,根据红枣的品种、大小、口感加工成相应的成品,其中有酒枣、熏枣、烤枣、醉枣等20多个品种。

4.红枣也的销售不断扩大

为了拓宽红枣销售路,枣区各级政府强化了红枣营销市场和队伍建设,目前已建成清涧、佳县、吴堡、延川四个红枣批发市场,有30多个流通企业经销红枣,众多的农民纷纷加入销售环节,他们积极配合各级政府,全身心投入销售红枣的队伍。他们购买统一的纸箱,把加工好的红枣装箱入库,等到机会来了,他们就会把这些红枣统一销售到全国各地,部分加工加工产品经其他省区的外贸部门出口到日本、香港、和东南亚地区。

5.红枣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

通过发展红枣业,农民脱贫致富,大大地提高了经济水平,改善了生活方式,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开始在村与村之间打了柏油马路,开始全面建设新农村,家家户户安装了电话、自来水、太阳能等一系列城市用品。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买了大卡车,这样方便了枣的运输,完全取代了过去的牛车和驴车运输;枣农都在学讲普通话,枣业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经济效益表现在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三、枣业发展遇到的问题

1.干旱缺水,基础设施落后

陕北佳县地处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干旱气候,干旱又少雨,这样导致了春季种植的小树苗难以成活,再加上高原地区的地貌特征是千沟万壑,这样导致了运水不方便,给农民栽种熟带来很大的不方便,大多数枣园都位于坡洼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化肥的运输,严重影响了枣树的生长。将近90%以上的枣园没有灌溉条件,制约了新品种高密度、集约化管理的枣园建设,同时也影响了枣园的产量和质量。仅此制约因素,使红枣产量降低约30%,枣区年均减少收入上亿元。

2.枣园品种有限,缺乏新品种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嫁接和支接的发展不断提高,生物技术人员也不断推出新品种,个大肉鲜,营养也比以前丰富了,主要是个大;其次,果实大小比较均匀。但是果农们却不曾增加新品种。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年老的农民消息不灵通;第二,引进新品种的成本过高,包括购进、成长、到最后的结果,它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第三,新品种不同于传统的品种,枣农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和经验。

3.管理不科学,导致品质下降

虽然枣树种植已有千年的历史,枣树种植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农民,但是枣树种植却是一个复杂而又仔细的工作。管理不科学最容易出现,春季最容易出现病虫害;夏季落花落果;秋季裂果霉烂;再加上鲜枣期较短,保存不好,容易发烂,导致红枣品质下降,给果农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4.加工业发展不健全

从上个世纪起步的红枣加工制造业到现在都发展不健全,加工业只停留在低水平的初级加工阶段,规模小,技术力薄弱,工艺简单,技术转换能力差,产品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低下,小企业管理粗放,大企业管理不完善;专业市场建设进展缓慢,没有形成系统化,规模化的营销网点,红枣大多以原料出售,市场优势还没有稳定形成,难以跻身国际国内市场。

5.宣传力度不够,品牌难以形成

红枣宣传走的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模式,大多数靠消费者的口碑宣传,宣传力度不够,缺乏现代营销意识,没有形成品牌知名度。同时,由于没有严格的标准等级,没有统一的规格,色泽,果形等。比如,延川执行的是《延川红枣国家标准》,佳县实施的是国家有机产品标准,有的县甚至是盲目种植,无 标准化生产,因此,造成“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市场混乱,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四、陕北佳县红枣业的政策建议

1.完善基础设施

陕西省佳县的地形特点是破瓦多,梯田多,沟渠多,平地少。而红枣树就分布在这三种地形上。其中对种植枣树最方便、最有利的就属平地了,但平地面积少;同样,沟渠因为采光不好,光照不够也不适宜种植枣树;最后,之后把目标锁定在坡洼和梯田,梯田便于农民栽种树苗,运输红枣,但坡洼不方便运输红枣。但坡洼可已经枣农修建成梯田,而且修建梯田额成本基本没有,只需付出劳动力和时间,每个枣农都会,没有任何技术含量。

2.引进新品种,提高种植技术

培育优质红枣,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切实把红枣产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培育优质枣苗上。采取改土肥田,加密补习,高接换头,整形修剪,保花保果,品种改良,施专用肥,科学防治病虫害等综合管理技术措施,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带动下,强化优质高产红枣无公害产品,大力发展有机红枣种植,瞄准市场销售前景好的品种。

3.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完善红枣流通机制,大力扶持红枣龙头企业。首先,要在当地县城办2~3个规模相当、设施相当的红枣加工厂;其次,再聘请具有先进管理技术的人才管理企业,实现生产、加工、营销同步发展,提高整理效益;最后,再新建一批辐射较大的专业批发市场,扩大市场吞吐量;普及红枣加工业的发展,大力支持红枣加工业的发展,制定相关政策,对红枣加工业进行保护。

4.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

加强红枣的宣传力度,是当下最迫切需要的做法。首先,我们可以大力宣传红枣的营养价值,提高它的药效作用;其次,我们可以提高改善它的包装,将它包装成绿色图纹的,这样更符合红枣绿色、天然的美誉;最后,我们可以搞促销活动,例如“买一送一”这种超市最常见的促销活动,让广大消费者买了高兴,吃着好吃。这样增加了众多消费者对它的认知;如果采取以上措施的话,一定可以让人们认识到红枣不仅可以当作一种休闲食品,还可以当作一种无害的药材。

5.制定扶持政策,保障红枣加工业的稳健运行

政府的相关部门要对红枣加工业制定扶持政策,保障红枣加工业的稳健运行。首先,制定资金保障制度,枣业加工厂一旦收购了枣农的红枣,便会出现资金亏空,但是为了加工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应该大力给予资金支持;其次,要进行网络销售,又当地政府出面,开办网店,把加工出来的红枣制品推广到网络上,这样,就把红枣推销到全世界了;最后,政府要专门成立小组,负责听取加工厂员工的建议;随时准备扩大资金,扩大规模,更换基础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