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劳动教育收获与感受(合集7篇)

时间:2023-07-18 16:27:59
劳动教育收获与感受

劳动教育收获与感受第1篇

论文摘要:外来劳务工是我国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正在得到社会日益强烈的关注一些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社会机构及企业也正在为外来劳务工提供越来越多的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因此.研究外来劳务工继续教育的社会功效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选择工作满意度作为研究外来劳务工继续教育社会功效的核心变量.并通过在珠三角地区实施基于企业微观层面的问卷调查来进行实证估测.以定量方法来揭示加强外来外来劳务工继续教育对于促进劳动生产率,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一、引言

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这一论断得到了社会公认.而提高国民素质的最佳途径无疑是发展教育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掌握和熟练运用新技术有直接联系.文化水平越高.越易于适应新的工作和环境,越易于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越有利于生产。与正规教育一样。企业对员工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也被认为是增加高技能员工供给的重要途径。

从宏观层面而言.世界银行研究显示.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的时间每增加一年.GDP就会增加9%。另有研究表明。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与劳动生产率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73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也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和技能水平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直接驱动力.高技能员工的供给状况与经济保持全面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以职业教育为主的继续教育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直接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具有直接服务经济的特点与学校全日制正规教育相比,继续教育与劳动力素质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更为直接和密切.具有很强的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从相对微观的企业层面而言.继续教育.特别是由企业资助的继续教育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降低离职率.从而稳定企业生产.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出实证研究表明,企业资助的再教育与员工的离职倾向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一0.150这一微观层面的效应经宏观放大以后.其结果就必然是国家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家总收人的增加,其表现就是实际GDP的增加。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最新认识.这些论述无疑也适用于继续教育等其它形式.全面概括了继续教育作为正规教育的补充,其所特有的社会功效与历史地位。

作为我国的特殊群体.外来劳务工平均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他们起着连接城乡的作用.是我国社会各阶层中的活跃群体由于其特有的流动性以及在城乡之间的沟通作用必然会产生巨大的扩散效应。特别是对于广大农村地区,这种扩散效应将起到最佳的示范作用.推动农村整体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这对于我国社会的发腱是极为重要的。

报告将重点研究外来劳务工继续教育在企业微观层面的社会功效。选取“:工作满意度”作为微观社会功效的核心变量。而工作满意度员工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冈此.任何影响“工作满意度”的闲索其最终都将影响到绎济社会的发展.即在研究继续教育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时.呵以将工作满意度与劳动生产率、济发展状况视作基奉等同的概念。

二、数据采集与样本分布

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是外来劳务工的继续教育问题。调查采用了访谈与问卷渊查相结台的方法其中对政府相关机构.企业人力资源方晡负责人采用了访谈形式.对外来劳务供采用的:是问卷凋查的形式。

问卷调查在珠三角地选择了深圳市、顺德市、巾山市作为调查城市。共汁发放卷l200份,回收有效问卷l138份.回收率94、8%。同时.课题组也在长蔓角地区的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四城市进行对照性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叫收375份.旧收率93.75%。在此报告中,所有的统汁分析若无特殊说明,都采用的是珠角样本。长三角样本仅作为对照珠三角地区所州收的调套巷样本分布情况如表l所示.

三、实证分析

继续教育获得性对外来劳务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分析。一、直接影响,继续教育获得与否直接影响工作满意度;二、间接影响,继续教育获得与否通过影响外来劳务:收人水平而间接作用于其工作满意度。并且,直接影响与问接影响将加以耦合.以更好地实现对外来劳务工继续教育获得性:工作满意度相瓦关系的实证估测。

(一)变量设定

根据研究需要,利用问卷调查信息设定如下变量,并定义及赋值如表2所示。

(二)继续教育获得性对工作满意度的直接影向

继续教育获得性对工作满意度将会产生直接影响与问接影响.即直接影响:工作满意度,或通过其它变量(如收入)影响工作满意度。现对直接影响作实征分析如下。

以继续教育获得性为自变龋.作满意度为因变艇.进行酬归分析结果如表3。

模型一、二的“继续教育获得性”变量的系数均大于零.并均能通过碌著性检验。说明工作满意度与继续教育获得性之间存在显蔷的正相关关系。即继续教育的获得有利于提高外-米劳务工的]一作满意度这两个州归模型衡量了继续教育对工作满意度的直接影响。

对模型—(935样本)的总体描述性统汁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直接影响是:普的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外来劳务工“比较满意”与“-IF常满意”两项合计占总样本比重的30.89%.而未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外来劳务工“比较满意”与“非常满意”两项合计占总样本比重的19.31%前者比后者高出了足足有10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了工作满意度与继续教育获得性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这一直接相关性可以做如下解释:首先.继续教育的获得将提高外来劳务的职业技能.从而使其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产生成就感.这有利于提高其对工作的认同。其次.继续教育的获得将很可能使其比未获得过教育的员工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并在这种比较中获得心理的满足.按照亚当斯的公平激励理论.当一个人在与别人比较产生不平等的感觉时(这个不平等既可以是感觉自己受剥夺.也可以是感觉自己额外得益),就会产生改变行为的激励。一般来说,人都是希望保持额外得益而避免受剥夺。因此,感受到优越感的外来劳务工将会改变行为以保持这种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的取得是源自其工作成果.这就必然提高其对工作的满意度。从而使其对工作投入更大的热情.付出更多的努力.其结果是产生更高的劳动生产效率。再次,继续教育的获得增加了外来劳务工的职业技能,这也就提高了其就业能力.增加了其就业概率。也就是说.继续教育的获得性为外来劳务工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的自由.可以选择自己更加心仪的工作.这同样将提高其对工作的满意度。无论那种解释.其结果都是相同的,即继续教育的获得将直接有助于提高外来劳务工的工作满意度,这也就意味着更高的产出水平。因此,完善继续教育供给机制,提高外来劳务工接受继续教育的比例及程度是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

(三)继续教育获得性对工作满意度的间接影响一一以收入为中介变量

继续教育除了对工作满意度产生直接的正效应以外.还将通过其它巾介变量对继续教育产生间接影响此处我们选择收入作为中介变量,研究继续教育通过收入这一巾介变量将对工作满意度产生怎样的影响。

1.继续教育获得性对收入水平的影响

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对继续教育获得性变量及收入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如表4。

模型一、二的因变量的系数项均大于零.并顺利通过显著性检验以模型一中的935个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也很好地支持了这一结论,.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外来劳务工其工资水平在1000元以上的比重为40.20%.未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外来劳务工比重为21.68%,两者之间的差值高达18.52%在2000元一5000元这一高收入等级上.两者之间的差别更加明显.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外来劳务工的比重是17.03%.未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外来劳务工的比重是4.90%.前者是后者的近3.5倍。

继续教育的获得性与收入之间的正相关性应该来说是显而易见,并得到公认的从人力资本角度而言,外来劳务工继续教育的获得将直接增加其个人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存量高,存相同时间内生产率就高。个人在收入分配中的份额此将增加,收入增加。而且,按照Ba1"1"0(1991)的定义,人均人力资本存量,式巾s表示受教育年限,η(t,s)为第工年接受教育年限为s的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比例。因此.外来劳务工接受继续教育也将提高总体的人均人力资本存量.这在外来劳务工接受继续教育规模增大时将表现得更加显著。人均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结果是社会总产出增加,在收入分配份额不变的条件下.外来劳务工的个人收入也将因为总体产出的增加而增加另外.从一般情况看,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由于从事脑力劳动比例大.随着年龄增长.收入水平越高.而且到达收入高峰后持续的时间较长: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由于多数从事体力劳动,整体工资水平较低.收入高峰持续的时问很短。这些闪索综合的必然结果就是外来劳务工继续教育获得性与收入之间的高度显著的正相关性。

2.收入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根据调查数据.对工作满意度变量与收入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

由表5可知.在模型一中收入提高一个等级.满意度将提高约0.21个等级:模型二中收入每变动一个等级.满意度也将同向变动约0.23个等级。即收入水平的提升会较大幅度地提高外来劳务工的工作满意度如图1所示对两个变量关系的描述性统计分析②可以得出同样的观点。对这一观点最有力的诠释是在收入为2000—5000元这一等级.与2000元以下的各等级相比.外来劳务工丁作满意度随收入增加而升高的现象尤为突出。

收入对工作满意度的正向作用在理论上是可以得到较好的论证的。托达罗法则表明.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是流入地区与流出地的实际收入差异而激励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动机支配的.行动的目的是为了实肌自身的需求.完成动机所确定的目标。既然谋取更高收入是农民进城务工的首要动因,收入的提高也就必然是满足进城务工农民需求的最佳途径。因此,收入的提高必然跟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很高的正相关火系。这一结论同样也适用于其它形式的流动劳动力.即适用于一切外来劳务工。

3.间接影响的小结

前面我们分析了外来劳务工继续教育对收入的影响.结论是继续教育与收入具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继续教育对收入存在较大的正向作用分析I,收入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结论是收入与工作满意度之问也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收入对丁作满意度存在大的正向作用..综合这两项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以收入为中间变量.外来劳务工获得继续教育对其工作满意度具有正向的间接作用。

(四)继续教育获得性对工作满意度的综合影响

如果我们进一步假设间接作用与继续教育对工作满意度的直接作用之间是不相关的。并且假设在继续教育对工作满意度的问接影响的两阶段是符合乘数法则的.即继续教育通过收入中介对工作满意度的间接作用是继续教育对收入的作用与收入对工作满意度作用的乘积。由此建立继续教育对工作满意度作用的综合作用模型如图2。

综合模型中的数字代表回归分析中解释变量的系数值。其中。各实线或虚线上方的数字是模型一的结果.下方是模型二的结果。虚线代表将继续教育通过收入中间变量对工作满意度所产生的间接作用按乘数法则进行化算后等价通路是最下方的两条实线组成的支路的等效替代虚线上、下方的数据是分析结果.计算方法是将继续教育获得性与收入的回归系数与收入和工作满意度的回归系数相乘得到。

由综合模型可以看出.继续教育获得性对工作满意度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都是呈正向作用的,其作用效果(回归系数)分别为0.1442。0.1116(模型一)或0.1159,0.0734(模型二)。因此,在不考虑其它可能还存在的中间变量的间接作用情况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外来劳务工获得继续教育将提高其工作满意度.从而提高总产出.促进企业和谐生产。根据一般的判断.在继续教育对工作满意度影响的模型中.其它变量的影响都是比较少的.不大可能导致继续教育对7.12作满意度的影响变为负向作用。因此,除极端情况外,这一结论都是成立的。

四、结论与启示

劳动教育收获与感受第2篇

一、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品德与生活》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是教师组织活动的资料之一。但由于该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和学校与地方特色的课程。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时,不必完全按照教科书来开展相同主题的活动。

如:在教学认识“交通标志”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交通标志。由于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偏僻的农村,学校门前又有一条马路,学生上下学都要路过。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就把学生带到马路旁,亲自指挥、操练学生过马路时要“一慢、二看、三通过”。

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升华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性质是:以儿童社会性质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设置要以引导学生重新进入自己的生活并对他们进行观察、体验、反思、提升为目标。

根据这一目标,我在教学《收获的感觉真好》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秋天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以及人们进行各种收获的劳动,认识和了解春种秋收农作物的特征和生长规律;学会正确使用劳动工具及收获的技巧,并用看、摸、闻、学、问等方式了解收获物;感受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能积极参加收获劳动,体验收获的喜悦。我联系了班主任和部分家长一起到学校周围的农户家去秋收,并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尊重别人的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等一系列教育。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体验了陶行知先生 “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的生活教育内容。

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教学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品德与生活》课程要求更多的是让儿童知道怎么去行,而不仅仅是知。把儿童放到生活实践中来,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体验、行为的实践。只有让学生动手了,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如:在教学《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知道如何保护环境、爱护公共设施,再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当中。我就让学生利用废旧物

品制作环保警示牌、环保小画册、环保标语等有关宣传环保知识的小制作,举办班级环保作品展示活动,并让学生向家人及周围的人宣传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在活动中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开动脑筋,通过小组活动,学会相互合作,并能用实际行动关心、爱护自己生活的环境。

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等一系列操作,不仅使学生在“动”中获得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勇于探索的品质,也让课堂成为发展学生个性的舞台。在学习中掌握知识,在实践中体验快乐。这种生活化的教学,使课堂成了一种快乐有积极意义的生活,同时也让孩子在生活中受到了教育,促进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四、生活中要“巧”用即时评价

永远不要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永远不要让他产生失败感,即使在他遭遇失败的时候。我们在生活中要“巧”用即时评价,以正面激励、尊重学生人格为主,避免讽刺、挖苦。即时评价虽然时间短,但见效快。有时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终生难忘。

劳动教育收获与感受第3篇

【关键词】学农吧;体验教育;行为习惯;沃土

同学们做完眼保健操去上体育课时,混乱的脚步声从楼上一直传到楼下,老师们一再教育学生上下楼梯要靠右走,而且脚步要轻,不要影响其他班级上课,可到了实际中同学们全然不顾;吃饭的时候,很多班级的同学们一哄而上,盘子悲哀地躺在地上。诸如此类现象,不胜枚举。走楼梯现象也好,吃饭现象也好,虽只是个小问题,但它应该引起教育者的关注:在青少年中,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是个比较突出、比较普遍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体验环节入手。所谓“体验”,就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体验教育”就是使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的教育方式。这里的“体验”至少应包括两个层面:即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行为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内心体验则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对促进少年儿童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体验教育既应注重教育活动的形式与过程,更应注重少年儿童这一实践主体的内心体验。它要求少年儿童用“心”去体验,用 “心”去感悟,引导他们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

无独有偶,去年我们学校给每个班级分了一块责任田,我们班分到了四块,每块地长15米,宽1.3米。征求同学们同意后,我们给四块地分别种上了西葫芦、玉米、圣女果和莴苣。之后我们在这块责任田上辛勤耕耘,不但收获了果实,而且收获了希望。笔者常常利用责任田这块沃土对学生进行体验教育,而且给它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学农吧”,收获颇丰。

一、利用学农吧进行集体体验

集体体验就是把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氛围、集体的温暖、集体的重要和集体的力量,从而树立起集体主义的观念,形成把集体放在第一位的观念,养成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行为习惯。

笔者把我们班的“学农吧”分成四块责任田,分别分给四个大组,1号西葫芦责任田由第一大组负责,2号玉米责任田由第二大组负责,3号圣女果责任田由第三大组负责,4号莴苣责任田由第四大组负责。每组成员都同心协力,和他们组的宝贝一起成长,他们精心施肥、定期浇水、捉虫。当其中一组遇到困难时,别的组也会伸出援助之手。因为这不仅是组与组之间的比赛,也是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比赛。通过集体体验,他们不仅感受到了帮助他人是快乐的,而且感受到被人帮助是温暖的。有个学生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看着自己的莴苣苗在第四大组的责任田里快乐成长,我感到自己的心也在飞扬。”

二、利用学农吧进行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就是以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视角去参与体验,使自己感受到参与的快乐、参与的真实、参与的辛劳,从而获得真情实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每天早上、中午,孩子们都会利用课余时间去责任田里为庄稼浇水、捉虫、除草,量一量叶子有多大了,植株有多高了,记录下第一朵花开的时间,第一个果实收获的时间……看着庄稼和蔬菜的成长,孩子们感受到了生命的伟大和时间的珍贵。有的同学经常给农作物拍照,有些同学几乎每天都写观察日记,罗淮佳同学在她的日记里这样写道:“看着小小的圣女果在我们的细心照料下一天天长大,我觉得自己的劳动是那么有意义!因为这是一项培育生命的工作。在劳动中,我体验到了生命的成长,明白了我们从小要养成守时的好品质,感受到人与自然界要和谐相处的重要,明白了要学会保护动植物、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三、利用学农吧进行角色体验

角色体验就是以他人的身份、他人的视角去参与体验,感受他人工作时的心情和责任,感受工作中的辛劳及完成工作后的收获,从而从小在心里形成尊重他人、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

记得西葫芦收获的第一天,我让班里的几名同学趁放学时间把西葫芦摆到校门口进行出售。面对一群群同学和家长,那几名同学羞得满脸通红,早已忘记了招揽顾客。这时,我在旁边用眼神鼓励他们,并自告奋勇第一个吆喝起来。一天下来,同学们都说累,嗓子都喊哑了。在以后的几次体验中,他们渐渐地能大方地向顾客介绍他们所出售的蔬菜的名称、价格、营养价值,俨然是一个个小小售货员。胡杏清同学在她的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在众目睽睽之下出售自己的劳动果实,一共卖了23块7角。晚上回家,只觉得喉咙火烧火燎的,小腿胀痛得厉害。我感受到了劳动是件辛苦的事,体会到了爸爸妈妈工作的辛劳,懂得了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果实,那都是劳动人民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的。”

劳动教育收获与感受第4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 青年教师 生活质量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2―153-02

教师自我发展是指教师积极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通过--自身的主体性实践,有效解决个体在工作、生活和学习等方面存有的问题,改善自己的生存境况,提高个体的心理成熟度,并不断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地方高校青年生活质量的提高,不能仅仅依靠外部的力量,因为决定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还在于教师个体。社会支持、物质保障和心理援助等策略的运用目的在于诱发青年教师内发动力,并从根本上加速自己的专业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1 全面提升专业素养

马克思说:“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能力,因此,他必须具有高度文明的人。”

在科学技术和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在教育环境日趋复杂和教育改革不断拓展的时代,一个教师没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他就不可能享受当代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所带来的丰硕成果,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生活质量。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生活质量作为人们在生活中以追求身心健康,舒适愉悦为目标指向,并充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种种资源条件以满足自身生活需求的主观体验程度,它与人的职业素养和精神生活紧密关联。在各方面均具有高度素养的人,拥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才能享爱生活的情趣,才能收获教师职业的幸福。因为享有最高评价的教师是哪些热爱学生、具有创造志趣和良好职业素养的教师。教师追求幸福的能力和水平是提高教师生活质量、追求幸福的基本条件。

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而言,青年教师应具有合理的专业知识构成、优秀的能力组合、较高的专业情意和高尚的专业道德,这不仅是教师从业的依本,也是教师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首先,教师作为知识人,其拥有知识的量与质对教师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渊博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构成是教师职场成功的条件,也是教师收获幸福的工具。其次,教师作为职业人,其专业能力和教育专长也是创造良好教育业绩的关键所在。青年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反思能力等既影响了个体的专业发展,也影响了个体幸福生活的获取。再次,教师作为社会人,理所当然要注意自己的职业地位和社会形象,而教师的专业情意和专业道德不仅影响自身的专业形象和自我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学生良好素养的养成。毫无疑问,作为高校青年教师,只有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明晰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和道德规范,唤起本职工作的兴趣和责任感,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坦然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并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对待自己的职业生涯,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拥有较高的生活质量。

2 开展创造性教育活动

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存在着经济弱势、资历弱势、心理弱势和机会弱势,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自己的弱势地位,青年教师怨人忧天、退缩回避显然不是明智选择。其实,对青年教师来讲,“弱”不是先天的,不是永恒不变的,只是相对的,是经过主观努力可以加以改变的,关键要自立、自强和自我超越。这就要求地方高校青年教师首先要认清现实,直面压力,找准定位,摆正心态,自我发展。青年教师虽然存在着诸多弱势,但也具有年龄优势、知识优势、理念优势和思维优势,只要努力学习,发奋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就一定能走出属于自己的发展天地,享受教师职业生活的乐趣。因此,青年教师首先要转换角色,适应岗位需要,并直面压力,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并使个人的发展目标和学校的发展目标相统一,肩负起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其次,青年教师要不断学习,不辍地工作,努力创造。在学习社会化和社会学习化时代,学习已成为当代人的基本需要,学习不仅为了生存和谋取经济待遇,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为了自身的全面发展。一个知识缺位、心智落后、精神贫乏的人,是不可能享受生活乐趣的。再次,开展创造性工作。由于教师职业特点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教师的劳动无论是教育内容的组构,教育方法的择用,还是教育过程的动态生成,无不要求教师付出辛勤努力。这既是教师工作的困难所在,也是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和高尚性所在。有付出必有回报,有创造定有收获。通过创造性劳动带来了精神的愉悦和享受劳动成果的欢愉。“没有丰满的内在精神世界,没有劳动和创造的欢乐,没有个人的尊严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就不可能有幸福。”

创造是享受的前提,享受是创造的成果,而创造过程就是生成和享受幸福的过程。“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人的幸福。教育工作者的最主要任务是给予每个人幸福、创造性劳动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一个人如果没有个人的幸福,如果他从每日的工作中得不到满足,那么他又怎能体验到崇高的社会理想的欢乐和鼓舞呢?

教师在创造性活动中体验职业的魅力,感受生命的激情,品味教育的真谛,领悟心灵的满足,收获成功的愉悦,其职业幸福感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职业具有创造性价值,但它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得到彰显。教师在鲜活的教育实践中,通过创造性劳动,认识到自己的角色意义和劳动价值,进而享受着创造的快乐和生活的惬意。“真正的幸福的根源何在呢?就在于创造,在于创造性劳动。”“生活中的一切幸福和欢乐都由劳动所创造。”

劳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幸福的源泉。通过劳动和劳动成果的展示,实现了教师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真正的幸福生活,是由于在劳动中和在人类活动的其它表现中进行所喜爱的创造而得到的一种真正的满足。”。

劳动在教师的生活里已成为幸福最重要源泉,创造欢乐的源泉,充分表现个人天赋、才能和志向的源泉。当然,教师的劳动不仅仅在于为自己谋求高质量生活,还应体现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因此,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只有用创造的态度对待教育,才能体会教育工作的价值和享受工作的欢愉。没有教师创造性劳动,不可能有新的教育世界,不可能有教师的真正幸福与快乐。

3 保持个体良好精神状态

面对发展的困境和工作的压力,青年教师要理性认知,学会应对。首先,要利用积极的方式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寻求他人和社会的支持。面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转型社会的影响,在竞争的社会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压力与挫折是难免的。对此,青年教师无须回避,需要主动应对,积极适应。当然,青年教师要对高等教育的改革走势和全新社会环境下的高校教师工作方式和生活状态有所预知,以便寻求应对策略。其次,青年教师要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认同自己的工作岗位。因为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也是心理健康

的重要标志。不过,青年教师要正确对待工作、生活与学习,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教育信念支撑。没有远大理想和坚定的教育信念,就不可能渴望欢乐的创造性劳动,体会到职业的乐趣。志向是个人幸福最主要的基础,是使人欢乐与公民应有的责任感和谐地融合起来的基础。因为理想和信念作为人的高层次社会性需要,对教师的教育行为和从教热情有重要影响,也决定着教师对幸福的追求与体验。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和坚定的教育信念是教师幸福追寻的前提条件。再次,青年教师要以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从事教育工作。就个体而言,幸福是一种心理体验和情感评判,具有主观性。然而,任何人的幸福不纯粹是主观的产物,幸福的谋取必然与个体所处的环境、所从事的职业和所进行的劳动关联。任何人的生活质量都是物质待遇和精神享受的统一,但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幸福更多地显现为一种精神性的雅福。当一个教师本着忠诚教育,带着职业良心去从事教育活动,追求教育理想,实现生命价值时,其职业幸福感是不言而喻的。“幸福是一种精神状态……没有这种精神状态,就根本不可能有教育。

事实上,把教育活动视为幸福劳动的教师并非感知自己的损失,而是体会着生命的充实、生活的乐趣和价值的释放。教师作为学生效仿的榜样,应有一种道德的高尚的精神力量。有了高尚的职业精神,钟爱自己的三尺杏坛,全身心投入到职业追求中,实现自我价值,就能体会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收获高质量的生活。

马克思说:“只有精神才是人的真正的本质。”。

应该说,对真理的探求、善的渴望和美的欣赏与创造,是教师的精神状态所在。教师在精神生活的享受中,也在丰富着学生的精神世界,体验着劳动的幸福和工作的愉悦。“幸福――这首先是乐观主义,是对光明和欢乐的未来的信念。”“乐观主义,相信人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创造力、神经力量和健康永不枯竭的泉源。”

作为学生精神世界的引领者,执著的精神追求应是教师幸福的职业内涵。教师也只有善待他人,乐观从教,才能享受幸福的精神生活。

4 微笑面对生活

休闲娱乐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对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单调乏味的生活方式,沉重的教学科研压力严重影响了青年教师的生活质量,而休闲娱乐可以滋润人生,平衡身心,增进心理健康,发泄不良情绪,促进人际关系,扩展活动领域,提升个人价值,它不仅可以缓解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释放负面情绪,重要的是可以丰富青年教师的精神生活。满足归属感。教师宵肝忧劳,唯日孜孜,虽有杏坛耕耘的愉悦和收获的欢欣,但其中的艰辛与劳顿、痛苦与忧伤也随时相伴。青年教师可能为自己的高付出低回报而不满,可能为自己的劳动价值缓显而不平,可能为低下工资收入而郁闷,可能为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焦虑,所有这些都需要青年教师挤出一点时间,挪出一方空间,松弛一下神经,活动一下筋骨。投身自然、度假观光、偷闲阅读、亲情享受、上街购物、交友集会,均可从中找寻生活的快乐,体验人生的欢愉。就阅读而言,它可能使教师冲淡工作中的烦恼,缓释竞争的压力。深邃的哲语,多样化的信息,大千物象和人生百味,给教师带来的不仅是心灵的快慰和心智模式的变化,且带来课堂教学的无限生机与魅力。其实,生活是五彩缤纷的,人是积极主动的,只有不断学习,就能有所发现:只要不辍工作,就能所所收获;只要积极创造,微笑面对生活,那么快乐就会与高质量的生活同在。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地级市高校新任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08jyxm129)、滁州学院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地级市高校青年教师生存发展状态研究》。)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人民出版社。1979:392,

②④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85

③⑤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D阅,北京出版社,1984:66。46

⑥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5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65

劳动教育收获与感受第5篇

关键词:社会;生活;实践;视野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这门课程里的内容,主要通过游戏和各种儿童喜欢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科学和生活启蒙教育。从内容上看从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现实生活实际出发,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乃至少年儿童的所有活动空间。作为一名教师,在从事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挖掘教材资源,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还要紧跟时代步伐,抓住儿童的兴趣特点。在此基础上落实新课程标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真正使孩子们愿意学,从学习中找到乐趣。接下来我针对如何通过小学思想品德课,让学生触摸社会、热爱生活浅谈几点感悟。

一、收集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一个人品德的形成离不开生活,也离不开社会,本学科有很多社会实践的内容。对于这方面的内容,我根据教材的需要,让学生明确目标及具体途径,安排学生课前收集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实物,图片、文字、数据等资料。在收集资料过程中,由于学生年龄小,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可以由家长协助。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中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加深感性体验,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准备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时间长了,遇到类似的课学生就知道怎样收集、整理信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探究能力。比如,教学《中秋与重阳》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利用课外或双休日的时间,收集与中秋、重阳节有关的一些信息、图片。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进行,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查阅了解有关中秋节、重阳节的一些知识,感受人与人之间真诚关爱的情感,体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激发敬老爱老的真实情感。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关心老人、孝敬老人,主动为老人做事。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探究兴趣。

二、参与实践,感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验是最真实的内心感受。教师要将实践活动延伸到课外,使课外实践活动成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的新常态。例如,《秋天的收获》这一主题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发现秋天的乐趣,感受自然美,同时增强劳动意识和技能,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尊敬辛勤劳动的人,体验丰收的喜悦,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在进行这一主题活动时,正值秋收时节,我们地处农村,附近就有农田,我便组织学生到田野里帮助农民收割玉米、豆子。我先让他们看农民怎样收割,然后分组一起参与收割。通过参加收割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体验了收割的过程、劳动的辛苦和乐趣。学生参加完收割后,我还组织了一次收获后的交流,交流方式很多:有的学生模仿农民开着收割机奔驰在丰收的田野里,小组同学编排节目,再现了劳动场景;有的学生写了一首诗,描述了秋收的喜悦与辛劳……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交流,都体现出了学生在实践中的收获与喜悦,感受到了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从而珍惜劳动成果,爱惜粮食。由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声有色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美。

三、走访调查,开阔学生的视野

W习内容往往来源于生活,带领儿童走向社会,才能感知教学内容的真谛。由于儿童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对有些学习内容理解起来有很大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课前深入生活,走向社会,用多种形式的走访、调查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有关的学习内容,这样掌握知识更牢固,懂的道理更深刻。例如,在教学《早餐吃什么》这个活动主题时,我带领学生走访商店、医院、邮局等工作人员,了解早餐吃什么,为什么吃早餐,孩子对这一活动很有兴趣。通过自己实践明白了吃早餐的重要性,回来后把这次活动的经过写在了日记里,并且还能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不挑食,按时吃饭,有利于健康成长。通过这次采访、调查活动,孩子们知道了早餐对人体的重要性,事实更有说服力,其效果要比纸上谈兵理想得多。

学校是社会的前身,学校最终培养的是适应社会的优秀的劳动者,学生时代的头脑记忆处在最佳状态,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孩子的黄金时期,利用品德实践活动这一途径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热爱社会。把他们培养成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具有热情、爱心、勇敢、坚强等良好品质的新一代社会接班人。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收获与感受第6篇

劳动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劳动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2020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论述。切实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工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磨炼意志品质、激发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的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第一,劳动帮助儿童智力得到发展。通过学习和劳动相结合,使儿童更好地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第二,劳动教育也是人格教育。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教师在校的所有行为对学生都是教育,其中也包括必要的体力劳动。学校应当教会学生懂得敬重劳动和劳动者,而不是鄙视劳动。引导学生意识到每一个劳动者都值得尊敬,任何一种劳动都值得尊重。第三,生活的真正幸福来源于劳动。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使学生理解和领悟到一个人获得的生活和文化的财富是与他参加的劳动有直接联系的。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期盼不劳而获、少劳多得都是病态的劳动价值观,需要全社会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去克服。

越溪乡中心小学以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为校训,让学生通过劳动提升品质,践行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综合提升,以“让每一天过得有意义,使每一天更靠近梦想”为教育理念,通过劳动教育和品格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每一天都有所得、有所感悟。

一、学校概况

越溪乡中心小学坐落在宁海县越溪乡越溪村,创办于1919年,学校几经变迁,正式定名为“宁海县越溪乡中心小学”又名“宁波市金钥匙希望小学”,学校占地面积10418平方米,建筑面积3974平方米,绿化面积1902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学生336人,教职34人。近年来,学校提倡科技教育、劳动教育、孝文化教育,在实现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学校始终铭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政策方针,以品格教育和劳动教育为中心,辐射学生智力发展、身体素质、审美能力的提升。在县教育局、越溪乡教办的关心支持下,把劳动教育纳入本校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劳动教育基地建设为载体,认真实施劳动教育,通过建设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组建校内专任教师+专业教师+老农民三方共同形成的师资团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精彩的劳动教育活动来提高学校劳动教育改革的初心。在实践项目的过程中,学校负责人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从错误中汲取经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发展之路,从而形成“科技教育+劳动教育”,“传统文化+劳动教育”的双向模式。近几年,我校在劳动教育实践中也有所收获,学校先后荣获宁波市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宁波市小学科学教学优秀实践基地、宁海县文明学校、宁海县科技特色学校、宁海县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宁海县学校特色科普示范基地等荣誉。

二、“格知园”劳动教育基地建设

学校在建设初期留有一片空地基,占地700多平方米,后因发展需要,学校开始践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开始着手建设劳动场所。由学校老教师牵头,以社团的形式开展劳作活动,学生开始逐渐开始感受劳动的乐趣。2013年,越溪小学劳动社团开始正常运行,随着学校关于科技教育不断的深化,2018年,宁波市专家对于学校科普教育基地的考察和指导,学校开始创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由原来每周社团开展活动到每班每周至少一节劳动课。2017-2019年,学校投入3万多元建设劳动教育基地,对土质、环境进行施工建设,建设生命科学实践基地。2020年,学校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学校劳动教育活动,将素质教育改革核心转变为“科技+劳动教育”,学校投入5万余元打造“格知园”劳动教育基地,对入园门亭、基地区域规划、外部宣传栏、围栏等进行维修,将劳动教育落实到底,2020年底,学校获评宁波市劳动教育示范学校,极大程度鼓励学校发展劳动教育的初衷,因此学校对基地内的储藏室、基地周边的道路进行改造,学校计划投入2万元,建设工具展示墙和“格知教育”文化长廊。学校每年在工具增设,种子秧苗采办中投入0.5万元。另外,学校还对绿化进行分区域管理,真真切切做到每个班级都有田,每个学生都有地的劳动教育环境。

三、校园文化建设

自2018年以来,学校积极打造“科技教育+劳动教育”校园文化氛围,越溪小学始终围绕“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为核心理念,践行实践出真知的教育方针,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忘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打造格知实验室、无人机实践基地,为学生科学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劳动教育基地建设的同时,学校也对文化环境建设考虑其中,在基地内的外体墙面上是,日常劳动种植的植物介绍以及季节性植物名称,在基地内有毛主席书写的字体样本“劳动最光荣”,基地门庭上写有“体验劳动艰辛,收获劳动快乐”字样,基地南侧建设“格知·劳动教育”文化长廊,学生可以通过长廊认识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以及传统节日下的庆祝活动。此外,学校各中队以国内科学家姓名来命名,主要用以感谢科学家对我国科技事业作出的贡献,针对各个科学家的具体贡献来进行班级环境布置,并定期评选。2021年夏,我校将进行环境改造,学校将对学校门厅进行改造,到时将世界科学发展史进行沿廊设计。各个班级上还有班级展示栏用以记录各个班级在劳动教育中所展示的作品。学校希望通过处处有劳动,时时做劳动的氛围打造,提升学生劳动意识。

四、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离不开一支具有凝聚力和创新力的师资队伍。我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由校长胡旭波领导组织,教导处负责具体落实,学校师资队伍主要由三方面人员组成,专兼职教师队伍,越溪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不仅仅局限于劳作务农,而是在劳动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身体素质、创新能力、艺术审美各方面的提升,因此,学校在组建团队的过程中就提倡各学科融入,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融合了语文、品德、科学、美术、体育以及科技等学科,在语文学科上需要诵读经典诗词,感受劳动的艰苦奋斗和感恩之心;在科学课上,教师要通过观察、记录、实验、求证的过程,激发学生思考的能力;美术课上学生通过绘画、制作等方式发扬劳动艺术的价值;通过劳动强健自身的体魄。兼职专业技术人员,劳动人民是学校教育及其缺失的部分,所以,学校通过外聘兼职教师来校指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或者体验不同职业的艰辛,学校在常规课程之外,还设有乡村青少年宫特色拓展课程,学生可以在拓展课程上学习剪纸、舞龙、太极、国学等内容,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感受传统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此外,学校还联合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活动,每学年至少有一次校外研学活动,通过活动加深学生独立自主、团结合作的精神品质。在职业体验方面,学校联合越溪乡派出所、越溪乡敬老院、越溪乡交警支队,定期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加强学生对不同职业的认知。兼职老农名,农民是劳动教育课程至关重要的存在,有了专业老农民的加入,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就得心应手了,学校邀请了2位校外农民,每周定期半天展开种植、施肥、除草、除虫等教学,由助教进行转化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既有实践的体会,又有理论的指导,使得劳动教育生根发芽。我校这只由“学科教师+兼职专业人员+老农民”组建的师资团队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不断向上,不断向前发展,在学校发展的同时,教师也得到了发展,学校现有高级教师2人,中级教师12人,初级教师8人,其中市骨干教师1人(科学),市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人,县骨干教师4人(语文、音乐,科学,数学),县教坛新秀7人(语文3人、品德1人、科学1人、英语1人、数学1人)。

五、劳动教育特色活动

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离不开校园文化活动的支撑,越溪小学立足学校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为轴心,组织策划适合的劳动教育文化活动,在学校读书节期间,开展劳动教育主题征文比赛,学生切实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还进行了古诗词诵读经典活动;在科技节上,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七巧板绘画竞赛,手抄报评比活动。另外,学校还组织策划了应时应季的“农耕活动”“丰收节”等具有鲜明特点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受到了县教育局的支持和赞许。2019年,我校组织策划首届美食文化节,活动中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食物、自己组织售卖活动,活动得到了空前的成功,也受到来自家长的支持。在校园活动以外,学校还将家务劳动作为常规性活动辐射至家庭,越溪小学的孩子们每天需要开展一次家务劳动,并由家长监督,切实有效的做好家务劳动生活化的要求。此外,学校还组建了越溪小学学生志愿者服务队,服务队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我们跟随越溪乡交警支队开展“平安宣讲”活动,“一盔一戴”宣讲活动;元宵,我们制作元宵慰问了越溪乡敬老院和抗战在一线的越溪卫生院的叔叔阿姨们;志愿服务队还承担学校安全督导员的工作,切实宣传防溺水、防欺凌等宣传教育活动。越溪小学形式多样,丰富有趣的劳动教育活动受到县教育局、乡政府的多次表扬,活动受到今日宁海、看宁海的报道,今年学校的拓展课程文化展演活动还登上了现代金报六一特辑。

劳动教育收获与感受第7篇

一、劳动实践基地建立的缘起。

今天的小学生承载着明天的希望,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然而,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家长对孩子的宠爱之风日益盛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学生比比皆是,甚至在我们农村也屡见不鲜。如此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警惕。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达,我们的下一代肯定不是每天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旧式农民的翻版了,但是中华民族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品质,却是我们生活的精髓,不能随意丢弃。xx是著名的“银杏之乡”,银杏是xx的名片,是学生最熟悉的树种。为了抓好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培养,真正将新课程的理念全面贯彻落实,让延续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历史得以发扬光大。我校建立了以“银杏园”为劳动实践基地,以“银杏的栽培”为校本课程的劳动实践活动。

二、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最终让学生热爱劳动,感受劳动的快乐。”是我校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学生的素质不仅是基础文化素质,而且还应包括各种体力、能力和知识面,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只有全面地进行教育教学行为,才会让学生形成坚韧不拔、吃苦耐劳、乐观向上、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风貌,才会形成客观看世界主观去努力的良好人格。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相互沟联,缺一不可。知识与技能是骨架表皮,方法与过程是血脉筋络,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灵魂思想,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除了认真学习书面教材以外,更需要课外的社会资源的大量补充,才能有机地结合社会理解课文,理解社会,形成能力,造就人才。

三、组织管理及实施。

为了更好地领导开展学校劳动实践活动,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有全面发展的机会,学校组织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劳动实践基地领导小组。制定了详实可行的计划,并选派沈军、常勇、刘国兵三位老师担任劳动实践指导老师。老师学生一起干,全员参与,分工合作,老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互帮互学,教学相长,营造劳动实践氛围,让大家在劳动中快乐,在快乐中成长。。

四、收获和成果。